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下册《盛唐气象》学案人教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历史下册《盛唐气象》学案人教版
第3课盛唐气象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史实;掌握唐朝时期,唐朝与西藏的往来历史;掌握唐朝文学方面的成就,重点掌握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概括盛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通过诗歌了解极为大诗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这种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恶归纳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朝诗歌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间疾苦,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当德才兼备。
教学重点: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光耀千古的诗坛
教学难点:艺术性、从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爱我中华》,下图为拉萨布达拉宫)学生应该很熟悉《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这首歌唱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表现了各民族爱我中华的强烈凝聚力,表达了人们团结一心、建设国家的雄心壮志。
唐朝时候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呢?繁荣开放的唐代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关系如何呢?唐朝“和同为一家”的民族关系是怎样出现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经济的繁荣
1.(多媒体展示以下历史图片)史料解读
2.(多媒体展示问题: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结合教材,要求分组学生从三个方面概括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邢窑、唐三彩。
商业: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目标导学二:唐蕃关系
1.(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张历史图片)史料解读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在西藏地区,流传着一首赞美文成公主的诗歌: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选自乌廷玉编写《隋唐史话》
(多媒体出示材料一地图,提出问题:吐蕃人生活在哪里,是哪个民族的祖先)教师讲述:吐蕃族的基本概况?(吐蕃族生活在青藏高原,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2.(多媒体出示材料二人物,提出问题:简要介绍一下松赞干布的基本情况)读图结合教材,要求学生概括松赞干布的情况
(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改革制度的措施。他还仰慕中原文化。)
3.(多媒体出示材料三,提出问题:简要介绍一下文成公主远嫁的基本情况)读材料三和课本知识,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文成公主远嫁的情况及其影响。
答案提示:①情况: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谷物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以及历法、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还带去了很多手工工匠。
②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4.(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民族交融的情况)读教材,老师引导学生概述唐朝民族政策和民族交融的表现和影响
答案提示: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表现:①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②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③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④唐太宗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唐太宗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
2.提出问题:结合图片和课本知识,说说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
教师指出:当时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蓄,人们多刚健豪迈的尚武。
目标导学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多媒体展示李白的画像
2.(多媒体出示问题:李白的诗主要描写哪些方面内容)分组讨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主要描写哪些方面内容?
答案提示:①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②杜甫的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③白居易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
3.(多媒体出示问题:通过朗诵,同学们感受到李白诗歌有哪些特点)学生分组讨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有哪些特点?
答案提示:①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②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③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唱,深受大众欢迎。
一、科学定位,优化教学效果
(一)依据课标,确定教学主题。
首先,本课的课程内容为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以文成公主入藏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其次,本课主要学习四部分内容,即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分别从经济发展、民族关系、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四个方面展开,四者之间相互联系,从不同侧面共同展现了唐朝的盛世景象,这些内容均和本单元主题切合,由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主题可以确定为繁荣、开放。紧扣这一主题,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知道唐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城市繁荣的表现,知道唐太宗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及唐朝民族交往交融的情况,了解当时的开放的社会习俗及多彩的文学,知道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的历史贡献;通过历史图片及文献资料的阅读、鉴赏,学会发掘、概括历史信息,并分析相关现象出现的原因;感受盛唐气象,增强文化认同感,树立民族平等友好的观念,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
(二)立足课堂,培育历史素养。
历史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历史教育教学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历史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线展开。在本课中,最突出的历史素养有:
(1)史料实证素养,本课运用了大量古代的壁画、瓷器、雕塑、石碑、绘画、书法等实物史料,如展示出土的秘色瓷、唐三彩骑驼乐舞俑,证明唐朝陶瓷业生产水平很高,展示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吹排箫乐伎壁画说明唐代社会风气的开放,展示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阎立本的《步辇图》、敦煌莫高窟的彩绘壁画和雕塑等说明唐朝书法、绘画方面成就斐然。这些实物对于历史研究起到了证据作用,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史料实证的学科精神。
(2)家国情怀素养,本课通过讲解唐朝经济的繁荣、民族的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感受到盛唐的气象,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通过学习唐朝与各民族交往,尤其是通过文成公主入藏的史实,感受到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团结,树立民族平等的观念,认识到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通过引用并朗诵唐朝的诗歌,感受唐朝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
(三)贴近学生,凸显教学立意。
根据本课在本单元的地位和学生实际水平,确定本课的教学立意在于:1.全面了解盛唐繁荣开放景象,基于课程标准,本课应让学生掌握的是知道唐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城市繁荣的表现,知道唐太宗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及唐朝民族交往交融的情况,了解当时的开放的社会习俗及多彩的文学,知道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的历史贡献,这既符合本课教学内容实际,也符合初中学生的接受水平。2.阅读历史图画培养审美情趣,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阅读历史图画,本课采用了《雨中耕作图》、《唐三彩骑驼乐舞俑》、《秘色瓷》、《步辇图》、《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弈棋仕女图》、《吹排箫乐伎壁画》、《颜氏家庙碑》等大量的图画,既通过图画认识和了解了唐代在经济、民族关系、社会风气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优化环节,教材子目有机整合
(一)教材整合的设计
本课分成经济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四个方面,看似相互独立,但实际上这四个子目之间前后有着联系。讲民族关系时,运用了阎立本的《步辇图》,讲解了文成公主入藏这段历史,同时通过图片了解到了阎立本的人物画中的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凸显了唐朝绘画的成就。在讲解开放的社会风气时,运用了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图,既描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又展示了唐朝雕塑成就斐然。我认为把教材有机整合解决了内容繁杂和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帮助学生构建起历史知识结构的完整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教材整合的注意点和反思
教材整合要服务于教学,能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成就历史课堂的魅力。所以教材整合要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课程标准是编写历史教科书的依据,也是进行历史教学和学生学业评价的依据,在进行教材整合前首先要研读和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把握其核心思想。其次,整合也不能漫无边际,要从历史观和文明观角度对教材中的内容作出合理的迁移和必要的取舍。另外,教材整合要结合学情和教师自身特点,在备课时应多考虑班级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认知水平和结构,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等,并能对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预估,以生成一份结合学情特点的有实效的教学设计,整合子目内容,突出重难点,教师在整合时还要考虑自身特点,语言习惯,知识结构组成等,切莫东施效颦。本课的教材整合我认为可以再精致些,使用时机再灵活些。教材的整合要建立在学生预习较为充分的情况下进行,要不然教材整合的结果会适得其反。
三、以诗证史,挖掘史料资源
本课讲的是盛唐气象,既包含了经济、民族关系、社会风气,也包含了文学艺术,而唐诗恰恰是文学繁荣的最突出表现,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很多源自于当时的社会表现,通过诗歌来验证史实,体现史料来源的多样性,也帮助学生学会对史料真伪的辨析,充分挖掘了诗词背后的史学资源,为此,我精心挑选了四首诗,诗的内容有关于筒车的使用,长安城的宏伟,对少数民族的册封、唐女子下棋,涵盖经济、民族关系和社会风气三个方面,而且是盛唐时期的作品,以诗证史,借诗歌内容来考订史实,由诗以见证经济、民族关系、社会风气的繁荣、开放,同时也展示了唐诗的魅力,将主观的鉴赏活动与严谨的学术考辨相结合,以诗证史,不仅大大拓宽了唐诗解读鉴赏的思维空间,也有助于提高唐诗研究的学术品位,扩大了史料范围,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从本课采用的以诗证史法来看,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多角度的认识了盛唐气象。在采用这种方法教学时,要注意到诗与史实属特征不同的两个领域,“虚”与“实”之分野十分明显,因此在选择诗歌的时候一定要贴近史料。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统治》知识点复习”,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统治》知识点复习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2.明太祖加强君权措施:
政治上:①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直三司,将中书省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②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③司法上,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在思想文化上: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成为“八股文”。
3.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这一举措的利弊得失:
利:克服了朝臣权力过大的弊端,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形成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弊: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正农夫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没有独立性,不能广泛吸纳建议,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给明朝统治埋下危机。
4.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造成的危害:明朝改革科举考试,导致教学内容单一,考试形式刻板,从而扼杀了创造性,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同时许多读书人埋头苦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培养出。来的“人才”多是严守规矩和死读书,读死书的人,不利于选贤任能。因此,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704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