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3年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2013年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全册导学案(含答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学案导学
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水平运动
学习目标
1、阅读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2、绘制简单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
4、通过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
学习重难点:大气的运动
基础知识梳理: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低层大气的组成包括:、、。
2.
大气成分作用


二氧化碳
臭氧
水汽和杂质
3.大气垂直分布
(1)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空气显著,天气现象复杂
(2)平流层:大气主要靠增温,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大气以为主。
(3)高层大气: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吸收:具有
太阳辐射:
2、大气保温作用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3、意义: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升高了晚上的最低气温;降低了气温的日较差
三、大气的运动
原因:地面
1、热力环流:过程:
大气运动的形式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风、风、风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并指向低压
高空:风向与等压线
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
巩固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辐射形式是()
A.大气逆辐射B.大气辐射C.地面辐射D.太阳辐射
2.下列说法真确的是()
A.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气和固体杂质组成
B.水气和固体尘埃是成云致雨的充分条件
C.CO2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但对地面不具有保温作用
D.臭氧含量很少,但它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3.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
A.紫外线区B.可见光区C.红外线区D.X射线区
4.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A.海拔高低差异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太阳辐射能纬度差异D.各地的气压差异
5.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
A.低纬环流B.大气环流C.热力环流D.季风环流
6.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
A.水平气压梯度力B.地转偏向力C.地心引力D.冷热不均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高压
B.在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向平行
C.水平气压梯度力愈大,风速就愈大
D.摩擦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相反,大小相等
8.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9.读“热力环流等压线剖面图”,其中画法正确的有()
10.有关大气各层特点的叙述有()
A.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B.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并反射无线电波
C.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D.对流层厚度无明显季节变化
二、综合题
11.读“气温的垂直分布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
(2)A层大气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该层大气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是:
(3)产生大气对流运动的层。(填出字母,以下同)
(4)对高空飞行有利的是层,其有利条件是;天气复杂多变的是层。
12.读风向形成示意图,回答:
(1)图中①是_________压,②是_______压。
(2)图中③是_______力,④是______力,⑤是______。
(3)该风向形成图是()
A.北半球的风向形成图B.南半球的风向形成图
C.图中的风向右偏D.图中的风向左偏
(4)在______的作用下,大气由_______气压区向_______气压区作水平运动,这就形成了风。
(5)当风一旦形成,马上就受到_______力的作用,使风向逐渐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______偏,南半球向__________偏。_______力只改变风的方向,不能改变风的速度。
(6)近地面的风,除受_______力的影响外,还受______力的影响,该力的作用是减小风速。
(7)在三种力的作用下,风向不与等压线,而是成一夹角。
13.下图为北半球某地的气压状况,是由热力作用引起的,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l)图中近地面何点是高压区?
何点是低压区?
(2)用“→”完成图中的热力环流。
(3)如不考虑摩擦力,B点吹风。
(4)A、B、C三点都位于同一纬度上,此时若地球位于远日点,则A点处在(陆地或海洋)。

参考答案
ADBCCACBBDAC
11、(1)温度,气压,密度(2)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3)A(4)B水平运动A
12、(1)高低(2)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
(3)BD(4)水平气压梯度力高低(5)地转偏向力右左地转偏向力(6)地转偏向力摩擦(7)平行13、CA逆时针西北陆地

相关推荐

高一地理必修1全册学案(鲁教版附答案)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单元活动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目标预览※
1.了解遥感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领域。
2.掌握利用遥感影像中的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对遥感影像进行简单解译的方法。
3.关注现代科学技术在地理科学中的应用,理解地理信息的应用对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作用。
※课堂生成※

1.如何区分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近地遥感
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近地遥感是根据运载工具的不同划分的,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从以下几方向区分。
类型概念优点
航天
遥感利用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航天空间站等携带遥感仪器的遥感覆盖范围大,不受领空限制,可进行重复不定期的观测等
航空
遥感利用各种飞机、飞艇、气球等携带遥感仪器的遥感。包括600~10000m的低、中空遥感,10000~25000m的高空、超高空遥感机动性强,可以根据研究主题选择适当的传感器、适当的飞行高度和飞行区域
近地
遥感距地面高度在几十米以内的遥感用于城市建设、海面污染监测、森林火灾监测等中、高分辨率的遥感活动
2.遥感探测与传感器运载工具飞行高度的关系
传感器运载工具的飞行高度对遥感探测的范围、速度、周期、分辨率等影响很大。一般来说,运载工具飞得越高,探测的范围越大,获得资料的速度越快,周期越短,对地物的分辨率越低;反之则相反(如上图所示)。需要注意的是遥感对地物的分辨率除与飞行高度有关外,还与传感器的性能有关。
现代遥感视域广阔,监测范围大,可覆盖整个地球,能够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迅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据此完成1-2题。
1.两颗卫星同时运行,每隔9天可以覆盖地球一遍,说明遥感技术()
A.受地面条件限制少
B.测量范围大
C.手段多,获得的信息量大
D.获取资料速度快、周期短
2.下列关于航天遥感和航空遥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根据传感器所在的不同高度可以将遥感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近地遥感
B.航天遥感可以用于某项主题研究
C.航空遥感可以不受领空限制,可以进行重复不定期的观测
D.航天遥感、航空遥感的飞行高度都比近地遥感高
遥感技术的应用
材料一 1987年5月6日至6月2日,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北部发生了特大森林火灾,在扑灭大火的过程中,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整个灭火战斗中,国家气象局向森林防火指挥部提供了70余幅反映林火发展状况的卫星影像图,为制定灭火计划、作出灭火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
材料二 2002年3月29日《中国环境报》以“高科技‘千里眼’锁定沙尘暴”为题报道:我国对沙尘暴研究使用的方法与手段同发达国家并无太大区别,已建立了由激光雷达和地球同步气象卫星观测信息接收站等组成的遥感系统和由25个监测站组成的地面监测网络系统,覆盖了北京200多万平方千米的荒漠化土地。
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如下图所示:
关于遥感技术的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对世界小麦产量进行估算
B.监测洪水动向,调查洪水泛滥范围以及受涝面积和受灾程度
C.利用遥感技术可以清查森林资源,监测森林火灾和病虫害
D.只能提供局部地区的信息,不能提供全球的信息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1课时)
※课前预习※
一、1.时间空间物质。
2.(1)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恒星、星云。
(2)①吸引、绕转②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3.扩大,150亿
二、水星金星火星天王星海王星火星木星
※预习测试※
1.A2.D3.A4.C
※课堂生成※
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后燃烧发光的现象,叫做流星。所以,流星是一种现象,而不是天体。形成流星现象的天体叫做流星体,是地球轨道附近的微小颗粒,通常只有几毫米到几十厘米大小。但有的时候颗粒体积较大,在大气中未能燃烧完,从而掉落到地上,变成了陨星。陨星有陨石、陨冰、陨铁等
不是
A
银河系太阳系
不对总星系是人类所发现的宇宙
B
太阳地球。
成员: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以及行星际物质。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
※随堂巩固※
1.A2.A3.B4.C5.C
6.(1)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2)B
※变式测试※
1.D2.B
3.(1)相互吸引、相互绕转。(2)总星系。(3)太阳,地球。(4)总星系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5)恒星行星卫星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2课时)
※课前预习※
二、1.(1)核聚变2.(1)光球色球日冕(2)黑子耀斑,11
三、1.(1)十分相似(2)类地2.生命
※预习测试※
1.C2.C3.C4.A
※课堂生成※
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D
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出现在色球层
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的天气和气候,对球磁场产生影响产生磁暴极光,引起电离层扰动,印象无线电短波通信。
A(其中D选项日珥出现在色球层)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宇宙条件:①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安全)②稳定的太阳的光照
自身条件①日地距离适中,平均温度适宜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形成适合的大气③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④液态水的存
①—C②③—A④—B
※随堂巩固※
1.B2.A3.D4.A5.A6.A
7.(1) A.太阳;B.哈雷彗星;C.小行星;D.天王星;E.火星。
(2)水星、金星、地球。(3)逆时针方向
※变式测试※
1.A2.B3.B4.C5.C
6.(1)光球、色球、日冕(2)A,B,11(3)地球磁场、电离层、大气状况
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第1课时)
※课前预习※
一、1.西东。?2.23564,?3.线角。??
二、1.(2)自转。?(3)太阳日。
※预习测试※
1.A2.A
※课堂生成※
地球的自转轴称为地轴,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北逆南顺)
A自西向东B逆时针C顺时针
参照提示
A
参照提示
D
※随堂巩固※
1.D2.C3.A4.D5.D6.B7.D
※变式测试※
1.B2.A3.C4.D5.A6.正确7.正确8.错误
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第2课时)
※课前预习※
二、2.(1)不同,偏东偏西。
(2)①经度。②1小时。
(3)①中央经线。②东八区,120°E。③加1小时。④减去,加上。
3.(1)地转偏向力。(2)右,左,不。
※预习测试※
1.C2.A
※课堂生成※
参照提示
4小时08分
参照讨论
西八区前一日17点,东五区10点
A
B
※随堂巩固※
1.B2.C3.A4.B5.B6.B
7.(1)①②(2)东经90西经90(3)8(4)东
※变式测试※
1.B2.错误3.错误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1课时)
※课前预习※
1.(1)自西向东
(2)近日点速度大于远日点速度
(3)365天6时9分10秒365天5时48分46秒
2.(1)黄赤交角。
※预习测试※
1.B
※课堂生成※
参照提示
D
1.C2.北极星北半球南
黄赤交角变大,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范围将增大。
※随堂巩固※
1.B2.D3.B4.C5.D
6.(1)北半球夏至日622(2)冬至日春分日秋分日(3)DB(4)3656910恒星(5)AB北北回归线
※变式测试※
1.D2.B
3.(1)3月21日12月22日(2)先变慢再变快(3)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4)D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2课时)
※课前预习※
3.(1)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出现在正午
(2)相等直射点所在纬度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课堂生成※
D
1.D2.D
黄赤交角变大热带与寒带的面积变大,温带的面积减小
D
※随堂巩固※
1.D2.B3.D4.C5.B
※变式测试※
1.B2.C
单元活动辨别地理方向
※课堂生成※
一、1.上北下南指向标自西向东
2.南北,东西,方向
经度变化纬度变化
正西正南东南
正西东南
※随堂巩固※
1.B2.C3.B4.A5.B
6.(1)DF(2)西东(3)南西北(4)南北(5)C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
※课前预习※
一、17地幔软流层内核和外核
二、1.岩浆岩沉积岩堆积砾岩变质岩成分片麻岩
※预习测试※
1.D2.C
※课堂生成※
不是,岩石圈是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的总称
C
1.C2.D
①上升冷却凝固②外力作用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
C
※随堂巩固※
1.D2.C3.B4.A5.C6.D7.A
8.(1)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变质岩或沉积岩,岩浆。
(2)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重熔再生,上升冷却凝固。
※变式测试※
1.B2.D3.A4.B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
※课前预习※
一、太阳能地壳运动变质作用风化堆积高低起伏
二、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非洲板块。
※预习测试※
1.A
※课堂生成※
(1)背斜地下水(2)断层

(1)向斜断层背斜
(2)山岭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紧实,不易被侵蚀。
山谷背斜顶部受张力,裂隙发育,容易被侵蚀。
(3)丙乙
(4)乙
1.D2.B
※随堂巩固※
1.C2.B3.B4.A
5.(1)背斜向斜背斜顶部受张力,裂隙发育,容易被侵蚀(2)AB(3)A
※变式测试※
1.B2.B3.D4.C5.D6.B7.B8.C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1课时)
※课前预习※
二、1.太阳辐射2.地面辐射3.大气逆辐射
※预习测试※
1.(1)太阳辐射地面辐射(2)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课堂生成※
(1)垂直运动水平运动(2)地面冷热不均。
(1)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
(2)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1)南(2)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高低(3)地转偏向力垂直没有
(4)摩擦力相反(5)C
※随堂巩固※
1.D2.B3.A4.D5.D
6.(1)A→C→D→B→A
(2)BAA地热,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B地冷大气收缩下降,近地面气压升高
(3)ACBDCDAB
※变式测试※
1.D2.B3.C4.A
5.(1)图略(2)斜交越大(3)越小(4)增大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课时)
※课前预习※
四、1.(1)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2)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3)太阳直射点北移南移
※预习测试※
1.D
※课堂生成※
C
1.A2.B
※随堂巩固※
1.B2.C3.D4.C5.A6.A
7.(1)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
(2)B、D
(3)极地东风带盛行西风带东北信风带
(4)是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交汇形成的
8.(1)B(2)BAAC
※变式测试※
1.D2.AB3.AD
4.(1)冬
(2)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副热带高
(3)东南西南
(4)不相同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
5.(1)北半球冬季北半球夏季
(2)亚洲高压(蒙古高压)印度低压(亚洲低压)
(3)西北东北
(4)温暖湿润南半球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受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
(5)位于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和世界最大大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差异显著。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3课时)
※课前预习※
七、常见的天气系统
1.冷气团暖气团暖气团冷气团相对静止阴天、刮风、雨雪连续性连续性气温气压气温气压
※预习测试※
1.A
※课堂生成※
(1)冷锋暖锋
(2)阴天、刮风、雨雪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连续性降水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1.B2.B
(1)PlP2P3(2)冷(3)上升(4)西南(偏南)西北(偏北)(5)ACD
(6)将有冷锋过境,过境时出现大风、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上升,天气转晴暖冷锋前
※随堂巩固※
1.B2.B3.A4.C5.A
6.(1)冷C
(2)暖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3)高北晴朗
※变式测试※
1.AC2.CD
3.(1)冷(2)冷(3)冷
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第1课时)
※课前预习※
二、(1)海陆间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2)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蒸发降水
※预习测试※
1.B
※课堂生成※
蒸发降水蒸腾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1)箭头:B向上 A向下 C向左 D向下 E向上
(2)降水 蒸发 水汽输送 降水 蒸发和蒸腾 地下径流 地表径流
(3)海洋与陆地 海洋与海洋上空 陆地与陆地上空
2.不是的,水资源处于不断循环更新状态,从这一意义上,水资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而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用水量超过了水循环更新的数量,或者水资源遭受污染,就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因此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1.D
(1)雨水补给、冰川融水补给、积雪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湖泊水补给等
(2)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随降水量的季节变化而变化,降水量大的季节,径流量大,降水量小的季节,径流量随之减小;
(3)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随气温的季节变化而变化,气温高的季节,径流量大,气温低的季节,径流量随之减少。
(1)雨水补给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
(2)夏 春 (3)最大
(4)修建水库 ② 水库和湖泊一样具有调节径流的作用
※随堂巩固※
1.D2.C3.B4.C5.A
6.(1)箭头A处向上,C处向左,D处向下(2)河湖蒸发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3)AD(4)B(5)A
※变式测试※
1.A2.C
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第2课时)
※课前预习※
三、(1)大气运动暖流寒流
(2)D日本暖流,E北太平洋暖流,G东澳大利亚暖流,C西风漂流,H秘鲁寒流,I千岛寒流,J墨西哥湾暖流,L拉布拉多寒流,M加拉利寒流,N巴西暖流,P本格拉寒流,R西澳大利亚寒流
※预习测试※
1.A2.B
※课堂生成※
(1)A为北半球B为南半球。由南向北温度降低,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
(2)A图高,B图低(3)A、B向北,C、D向南,温度较流经海区高的为暖流,反之为寒流。判断方法:由温度高流向温度低的暖流,反之为寒流,所以A、C为暖流,B、D为寒流。
A
1.顺逆2.逆3.西风漂流4.暖寒5.暖寒6.暖寒7.顺逆
1.C
2.(1)南暖流寒流寒流(2)北寒
B
※随堂巩固※
1.A2.D
3.(1)南北(2)寒暖(3)西西(4)秘鲁寒流日本暖流
※变式测试※
1.D2.A
3.(1)北副热带(2)日本暖流加利福利亚寒流
单元活动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课堂生成※
一、太阳辐射
二、1.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2.地中海气候
4.苔原气候
三、1.北半球南半球2.热带亚热带寒带
3.(1)全年降水均匀(2)地中海气候
(3)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4)热带沙漠气候
※随堂巩固※
1.D2.C3.A4.D5.B6.B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课前预习※
一、1.纬度气温海陆水分气候植被
2.热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预习测试※
1.C
※课堂生成※
(2)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分布大体一致,(如: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气候,寒带苔原带→寒带苔原气候),但并不完全吻和(如:温带落叶林带→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大陆性气候)。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分布间的关系
1.C2.D
1.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分异基础是热量
2.东亚至西亚,从东到西沿途出现了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的基础主要是水分
3.南坡自然带较北坡丰富,原因是南坡纬度低,相对高度大
1.B2.D
刚果盆地分布着热带雨林带,而东非高原却以热带草原带为主,因为刚果盆地位于赤道附近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形成热带雨林带。而东非高原虽然也位于赤道附近,但由于地势海拔高,空气对流相对减弱,降水偏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分布着热带草原带。
D
※随堂巩固※
1.C2.B3.D4.A5.A6.A7.D8.B
※变式测试※
1.A2.B3.A4.C5.A6.B7.C8.C9.C
10.(1)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2)从沿海到内陆水分中
(3)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草原风力
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前预习※
一、1.(1)生物水文气候地貌土壤
(2)联系影响能量
2.(1)协调一致
※课堂生成※
(1)整体性 生物(植被) (2)C A B D
(3)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由于暴雨冲刷,水土流失严重。 
1.太平洋东部秘鲁沿岸海区,由于秘鲁寒流和沿岸上升流作用强烈,将富含大量营养盐类的下层海水带到表层,导致海洋浮游生物繁衍迅速,吸引大量鱼群前来觅食,因而形成了世界著名的渔场,秘鲁渔场的形成说明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
2.厄尔尼诺现象是南美洲秘鲁太平洋沿岸海水异常增温的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海水温度上升,营养物质减少,导致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生态环境恶化,渔民失去生计,社会经济承受重大损失,同时秘鲁沿岸,暴雨成灾、洪水泛滥。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厄尔尼诺发生时,不仅给秘鲁沿岸带来灾难,而且对世界其他地区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如:太平洋西岸的东南亚、澳大利亚东北部和非洲马达加斯加岛附近地区等,这些热带雨林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旱灾,甚至引发森林火灾。这说明一个地区的环境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体现了不同区域间的相互联系。 
A
※随堂巩固※
1.D2.A3.A4.D5.B6.B
※变式测试※
1.A2.C3.D4.D5.D6.C7.B
8.(1)从上到下,从左到右abdc
(2)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的不合理,工矿城镇建设导致植被破坏。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课堂生成※
1.喀斯特地貌是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石灰岩地区的地貌类型,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其反应方程式为:CaCO3+CO2+H2O=Ca(HCO3)2Ca(HCO3)2=CaCO3↓+CO2↑+H2O
2.中国南方地区的广西、云南、贵州、湖南等地石灰岩广布,气候暖湿多雨、喀斯特地貌发育明显,而北方地区虽然也有石灰岩分布,但由于气候干旱,水资源不足,喀斯特地貌发育很少,反映出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需要以下基本条件:
①岩石具有可溶性和透水性。②水源丰富,且具有较强的溶蚀力和流动性。
1.D2.D3.D
1.地形起伏明显,石灰岩广布,且厚度大,纯度高,可溶性强、透水性好。
2.桂林地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沛,漓江流经全境,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十分丰富,且流动性强。
3.桂林地区水热资源充足,生物生长旺盛使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高,增强水的溶蚀力。
1.C2.B
单元活动学会应用地形图
※课堂生成※
1.缓坡部位等高线分布稀疏,单位水平距离内的高差较小,陡坡部位等高线分布密集,单位水平距离内的高差较大;山脊部位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海拔较两侧高;山谷部位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海拔较两侧低;鞍部两侧等高线闭合,且数值相等;陡崖部位若干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1.A2.B
1.C2.D
1.所绘制的剖面图为水平比例尺与等高线图相同,画一条与剖面线等长的线段作为剖面图的水平基线。
2.(1)剖面线所穿过地区的等高线的高差大小。
(2)考虑绘图的图幅范围大小。
(3)需规定剖面图水平基线所代表的高程。地形剖面图的判读与绘制
1.B2.D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
※课前预习※
一、1.自然界生产和生活
2.不可再生可再生
3.分布的不平衡性资源间的联系性数量的有限性利用的发展性
※课堂生成※
1.原始森林和山上的岩石属于自然资源,棉花、汽油和闪电不属于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有两个本质属性:一是自然属性(由自然界获得);二是经济属性(对人类有用的物质、能量)。
2.生产利用状况划分:①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②不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
D

A
C
1.1 1 0.67
2.远离海洋,降水稀少。
3.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严格控制过度开垦、过度樵采;退耕还牧;合理利用水资
※随堂巩固※
1.C2.A3.C4.D5.A
※变式测试※
1.A2.D3.A4.B5.C6.B
7.①数量的有限性②分布的不平衡性③资源间的联系性④利用的发展性。
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课前预习※
一、1.洪涝、台风、干旱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
2.认识洪水和洪灾
※预习测试※1.D
※课堂生成※
1.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主要包括台风、洪水、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爆发等地质灾害和部分生物灾害等。
2.洪水致灾有两个基本环节:一是洪水形成,二是对人类造成损害,若洪水发生在无人区,不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也就不会形成洪灾,因此洪水只有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区域并且带来灾害时,才能称其为洪灾。
3.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因为季风气候条件下,降水丰富,且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加之部分地区地势低洼,沟道排水不畅,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易堵塞河道,形成洪灾。
D
自然原因(降水集中,地势低平);人为原因(围湖造田,植被破坏)
1.B2.C
※随堂巩固※
1.D2.A3.C
※变式测试※
1.B2.D3.D4.D
第三节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课前预习※
一、1.太阳辐射人类活动
二、1.温室效应
※预习测试※1.B
※课堂生成※
1.C2.C
1.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温不断上升,达到了气候所能承载的限度。
2.全球气候变暖有自然因素,但主要还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加之人类大量砍伐森林,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减弱,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增加,温室效应增强,气温上升,从而使全球气候变暖。
3.随着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对于未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幅度,科学家也进行了预测,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4~5.8℃,约是20世纪升温幅度的2~10倍。
B
1.全球气候变暖对当今世界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
(2)可能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
(3)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
(4)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2.全球气候变暖,两极使部分地区冰川融化,同时海洋水体也会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产生的影响有淹没土地、海水入侵、风暴潮加剧,洪涝灾害加剧,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损,海岸侵蚀加强等。
3.全球气候变暖,使世界各地的年降水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高纬度地区的降水量有所增加,特别是中纬度地区增加明显,广大的副热带地区和大陆内部地区的降水量减少。降水量的变化,使降水变率增大,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
4.(1)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
(2)改善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3)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增强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吸收。
(4)调动广大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1.B2.A
※随堂巩固※
1.D2.D3.D4.C5.C
※变式测试※
1.D2.C3.A4.C5.B
单元活动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课堂生成※
1.D2.D
D

高一地理必修一全册学案及答案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全册学案及答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课前预习:
1、列举出不同类型的天体。
2、请说出一个天体系统必备的条件有哪些?
3、光年是的单位,1光年约为。
4、用图示的方法描述天体系统的层次关系。

5、八大行星共同的运动特征是、、。
6、请将八大行星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7、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哪些?
课堂探究: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具有哪些特点?并说明理由(依据)。
2、在教材P3图1.2和教材P4图1.4中找到地球,用简洁的语言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3、运用提供的材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

4、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存在生命所必须的条件地球上具备这些条件的原因

知识结构:(用框图的方式描述本节的知识结构)
请将下列表述填在框图中
①物质属性②运动、有序③天体④天体系统及其级别⑤在不同级别天体系统中的位置⑥在太阳系中的位置⑦地球与其他行星运动特征的比较⑧地球与其他行星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的比较⑨安全的宇宙环境⑩自身条件:温度、大气、液态水
达标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天体及天体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天体形态多样,是物质的,但天体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B、总星系是人类所知的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所以总星系即为宇宙
C、太阳系是比银河系低一级的天体系统
D、只有相邻的天体可以构成一个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的层次,按由低到高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B、银河系、太阳系、行星系、地月系
C、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D、地月系、恒星系、银河系、总星系
3、下列属于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的是()
A、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是距离太阳最近的
B、月球绕地球公转
B、有适宜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的湿度条件
D、有液态水的存在
读“太阳系局部图”,C为小行星带,回答4~8题:
4、图中共有几类天体()
A、2类B、3类
C、4类D、5类
5、图中共有几级天体系统()
A、1级B、2级
C、3级D、5级
6、行星A是()
A、金星B、地球
C、火星D、木星
7、图中天体绕太阳公转方向相同的是()
A、都相同B、彗星和A天体
C、彗星和B天体D、A天体和B天体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为类地行星B、B为巨行星
C、B的质量体积最大D、A没有卫星
凌日是指地内行星(运行轨道在地球轨道和太阳之间的行星)在绕日运行时恰好处在太阳和地球之间,这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可看到日面上有一个小黑点缓慢移动。当金星与太阳、地球排成一条直线时,就会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最近的金星凌日出现在2012年6月6日。据此完成9~10题。
9、下图中能正确表示金星凌日的是()

10、与金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
C、离太阳更近些D、体积和质量的显著差异
二、综合题
11、读“太阳系模式图”,回答:
(1)图中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星球对应的字母是。
(2)图中大、小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和轨道有______、和__
_________________特点。这对地球上生命的存在提供了什么保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为15℃,这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缘故,其它原因有大气层的保护,地球运动速度适当等。
12、阅读下面的图表材料,回答问题。

轨道半径
(天文单位)公转周期自转周期相对质量相对体积固体表面平均温度(℃)大气成分
①1.5241.9年24时37分0.110.150-23CO2N2
地球1.0001年23时56分1.001.0022N2O2
②0.72225天243天0.820.86480CO2N2
(1)图中①、②两天体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天体所在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图中标出三天体的公转方向,并说明依据。

(3)根据表格数据推测三天体中温室效应最显著的是________,并说明推测的理由。

(4)美国科幻电影《2012》放映后,引起了科学家对人类移居太空的探索热潮。根据表格数据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分析比较移居①、②两星球的利弊条件。
有利条件不利条件
①(1)______________与地球接近;
(2)平均温度与地球差别不大。共性:缺乏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
___________小
②_________、___________与地球接近___________高
参考答案:
1、C2、C3、D4、B5、B6、C7、D8、D9、C10、A
11、(1)C(2)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稳定的宇宙环境(3)日地距离适中
12、(1)火星金星太阳系(2)逆时针画箭头地球的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同向,由图中标注的地球自转方向可以确定地球的公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具有同向性的运动特征,因此三个天体的公转方向均为逆时针方向。(3)②天体(或金星)金星体积、质量适中,使其拥有适量的大气;金星大气成分中的CO2为温室气体;金星是三颗行星中距太阳最近的行星。(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4)
有利条件不利条件
①(1)自转周期生命呼吸的O2质量
体积
②质量体积温度

高一地理《学用地理统计图》学案鲁教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地理《学用地理统计图》学案鲁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地理《学用地理统计图》学案鲁教版


1.学会阅读常见地理统计图、并能运用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描述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分布、变化规律。
2.初步学会运用资料,选择适当的表示方法绘制比较简单的统计图。
3.借助地理统计图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释、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1.教学重点
常用人口统计图的解读。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解读。
复杂统计图的解读。
2.教学难点

复杂统计图的解读。

教师主要利用课本上的一系列统计图表,设计一个“常用地理统计图的作用比较表”,“柱状图的阅读顺序表”、“世界及各大洲人口增长动态统计表”,以及一条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读图巩固题。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
表1 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
姓名
在小组中的职责
发言次数
个人观点
×××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设计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情
诊断
调查:关于地理统计图,你能说有哪几种?知道该如何读么?
学生回答。
了解学生已有的关于地理统计图的知识;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合理调整教学计划。
学习
目标
展示
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键词。
①朗读学习目标;
②迅速说出关键词
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
第二部分:新授内容设计
探究活动1:如何选择合适的地理统计图?完成表2的比较项目(可参考课本第25页四幅图)。
表2常用地理统计图的作用比较
地理事物的特征
地理统计图的类型
举例说明
地理事物的绝对数

地理事物的时间和空间分配规律
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的比例关系
地理事物的绝对值及局部与整体的比例
探究活动2:读课本第26页图1—4—5“世界人口年平均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柱状图(1995—2000年)”,完成柱状图的阅读(可同桌合作完成)。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人口柱状图
①投影图1—4—5“世界人口年平均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柱状图”。
②同桌合作共同完成表3的填写。
③组织评议活动,让不同观点者发表看法,并进行评价。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在实例分析的过程中,由学生完成相应的读图工作,并提醒学生读图的步骤。
表3
图名
读坐标
横坐标
纵坐标
读图例
读数据
亚洲
非洲
欧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洲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项目关系
信息提取及原因分析
探究活动3:根据课本第17页的“世界人口垂直分布趋势表”,设计并绘制一幅“人口分布与海拔关系统计图”。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计并绘制常用人口统计图
①依据:课本第17页“世界人口垂直分布趋势表”。
②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绘制方法。
③组织评议活动,对统计图的科学性、美观程度给予准确评价。
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设计合适的统计图。
②投影作品,并进行评议。
③对绘制出色的同学给以一定的奖励。
让学生充分理解不同类型统计图的具体作用。
训练学生的绘图技能。

设计并绘制常用人口统计图
①依据:课本第17页“世界人口垂直分布趋势表”。
②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绘制方法。
③组织评议活动,对统计图的科学性、美观程度给予准确评价。
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设计合适的统计图。
②投影作品,并进行评议。
③对绘制出色的同学给以一定的奖励。
让学生充分理解不同类型统计图的具体作用。
训练学生的绘图技能。
探究活动4:阅读课本第27—28页课文及图1—4—7“世界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和图1—4—8“中国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完成下列各题。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①分别投影:图1—4—7和图1—4—8。
②指导学生按步骤阅读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并从图中提取相关信息。
③图2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
C.①②④③D.①③②④
①读图与课文内容
②分析思考,作出回答
进一步掌握阅读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的技能

探究活动5: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读图3,练习三角形统计图的阅读方法。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角形统计图
①投影图3。
②说出各点表示的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③在图中用字母“A”表示出“0—14岁年龄段占25%,15—64岁年龄段占55%,65岁以上年龄段占20%”的点的位置。
④提出注意三点:
Ⅰ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
Ⅱ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
Ⅲ三项要素在数轴上比例由小到大的延伸方向一致,即三条数轴上的值全部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由小到大。
①小组内每一位成员各领取图3中的一项读图或标点的内容。
②小组内交流、讨论,并相互检查。讨论过程中记录员及时填写“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
③小组组长整合每个成员的个人观点.
④发言人交流小组成果,其他组可提出不同意见。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准确表达自己观点及协作的能力。

三角形统计图
①投影图3。
②说出各点表示的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③在图中用字母“A”表示出“0—14岁年龄段占25%,15—64岁年龄段占55%,65岁以上年龄段占20%”的点的位置。
④提出注意三点:
Ⅰ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
Ⅱ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
Ⅲ三项要素在数轴上比例由小到大的延伸方向一致,即三条数轴上的值全部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由小到大。
①小组内每一位成员各领取图3中的一项读图或标点的内容。
②小组内交流、讨论,并相互检查。讨论过程中记录员及时填写“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
③小组组长整合每个成员的个人观点.
④发言人交流小组成果,其他组可提出不同意见。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准确表达自己观点及协作的能力。

高一地理《交通运输布局》学案鲁教版


高一地理《交通运输布局》学案鲁教版

活动建议
l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l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l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l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l设置一些生活中可能出现的运输情境和相应问题。
l收集资料,调查本地交通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情况。
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第一课时)

学生对该部分知识有较多的生活体会,对交通运输线和点也不陌生,也有着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另外,必修二前面几个单元学习中都涉及区位选择相关的知识,因此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缺乏完整有序的思维结构。在能力层面上,存在着提取信息以及运用地理知识、原理解决问题等能力不足的问题,需要教师合理设计问题,逐步引导。从教学方法看,本课可以灵活运用运用问题导学法、文献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充满生机的探究性活动中掌握学习目标,掌握交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和思路。

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其具体要求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区位因素。二是交通运输站点建设的区位因素。两部分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三是城市交通网规划的原则。

1.通过设计线路活动,知道影响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区位因素。
2.通过案例分析,理解交通运输线布局因素的发展变化。
3.通过案例分析,能够分析交通运输建设的重要性。
4.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形式,能够从材料、图表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1.教学重点
依据课程标准,可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交通运输线路和点的布局”。教学的侧重点不在于交通运输线或点案例本身,而是学会交通区位选择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2.教学难点
本课的知识内容并非理解难点,而应该以“如何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即分析方法和思路作为教学难点。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任意选择家乡的交通运输线(铁路、河运等),搜集相关资料,并思考它们的布局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教师协助各小组进行社会实践,课件制作、资料整理等。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613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