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六节《运动和力》复习和总结从容说课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第六节《运动和力》复习和总结从容说课》,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六节复习和总结

从容说课

通过本章“运动和力”的学习,学生对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力的单位和测量、力的表示、力的作用效果、物体的惯性、二力的平衡等一些基本的知识已有所了解.本节课的任务就是要学生系统地回顾和总结本章知识的内容,体验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并能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归纳、总结、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将科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参照物.

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并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选择和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的误差,区分误差和错误.

4.知道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力的三要素并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5.会应用惯性定律解释惯性现象,会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品质,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惯性现象的解释及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方法

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验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系统复习本章知识.

引导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事例的分析,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投影仪及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网络(板书)

40m/s;在水中游得最快的是旗鱼,它的速度可达108km/h;在空中飞行的鸟中最快的是褐海燕,它1min内能飞行5km,如果有可能让这三种动物在一起比赛,冠军是_______,亚军______.

分析:这是比较速度大小的类型题.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它们都换算成统一的单位,就可以比较了.

猎豹的速度v1=40m/s,旗鱼的速度v2=108km/h=30m/s;褐海燕的速度v3=5km/min=83.3m/s.v3v1v2.

答案:褐海燕猎豹

例3:手提水桶时,会感到手也受水桶向下的拉力,可见,不但______对____施加了力,同时______对_____也施加了力.

分析:水桶被提起时,水桶位置发生了变化,水桶是受力物体,施力物体是人.与此同时,手也受到了向下的拉力,此力是由水桶施加的,也就是人在施力的同时.也受到了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答案:人(手)桶桶人(手)

例4:有同学说:“物体沿直线运动,每分钟通过的路程都是100m,则必为匀速直线运动.”这句话对吗?

分析:“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何为“快慢不变”呢?也就是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这里可以把时间分割为1小时、1分钟、1秒钟等.每个1小时、1分钟、1秒钟都是相等的时间,甚至每个十分之一秒、百分之一秒等等都是“相等的时间”.物体如果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这个“相等的时间”显然不是指某一种特定分割法的“相等的时间”,而是指任何一种分隔方式的“相等的时间”,也就是说,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不仅每小时、每分钟通过的路程要相等,而且每秒钟、每十分之一秒钟等通过的路程都必须相等.

所以,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100m,那么这个物体有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并非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因为它虽然每分钟经过的路程都相等,但不见得每秒钟通过的路程也相等.

可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不是匀速直线运动,不能只看某一种分隔法的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而且要看是否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例5:王师傅用一把刻度尺测量一木板的长度所测量结果是3.568m那么,这块木板的长度的准确值是多少?估计值是多少?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多少?测量的结果精确到多少?

分析:此类问题应根据测量结果,运用逆向思维来分析.根据测量记录的要求,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是估读的,3.568m的最后一位是0.008m,即0.8cm,所以估计值是0.8cm.而估计值以前的数值均为准确值,所以3.56m即356cm为准确值.从右起倒数第二位数字所在单位就是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故这把尺的最小刻度值是1cm.由于测量所能达到的精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的,因此,这个测量结果精确到1cm

答案:356cm0.8cm1cm1cm

例6:工人用铲子向炉膛内送煤,铲子并不进入炉膛,而煤却能飞进炉膛,这是为什么?

分析:先确定以煤为研究对象.然后分析煤原来的运动状态,接着分析送煤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由于惯性,煤离开铲子后要保持原来的状态而飞进炉膛.

答案:工人用铲子向炉膛送煤时,铲子和煤都向前运动,当它们到达膛口前时,铲子停止了运动,而铲子上的煤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向前运动的状态,而离开铲子飞进炉膛.

例7:在一次工程爆破中,用了一条96cm长的导火索来使装在钻孔里的炸药爆炸,导火索燃烧的速度是0.8cm/s,点火者点着导火索以后,以5m/s的速度跑开.他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点500m的安全地区?

分析: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比较时间、路程和速度的多种方法求解.导火索的燃烧和点火者的跑动具有等时性.此题有多种解法.一题多解有利于同学们思维能力的提高.

已知:v1=0.8cm/sv2=5m/s

s1=96cms2=500m

解法一:比较运动时间(求t1=?t2=?)

由v=s/t得t1=s1/v1=96cm/O.8cm/s=120s

t2=s2/v2=500m/5mis=100s

因为t1t2所以人能跑到安全区.

解法二:比较需要导火索长度和实际导火索的长度(求s1′)

由v=s/t得t1′=t2=s2/v2=500m/5m/s=100s

s1′=v1t1′=0.8cm/s×100s=80cm.

因为s1′s1所以人能跑到安全区.

解决三:比较导火索燃烧过程中人跑过的路程与爆炸点到安全区的距离(求s2′)

由v=s/t得t2′=t1=s1/v1=96cm/0.8cm/s=120s

s2′=v2t2′=5m/s′120s=600m

因为s2′s2所以人能跑到安全区.

解法四:比较刚好能保证人能跑到安全区的导火索燃烧速度与实际燃烧速度(求v1′)

由v=s/t得t1′=t2=s2/v2=500m/5m/s=100s

v1′=s1/t1′=96cm/100s=0.96cm/s

因为v1′v1所以人能跑到完全区.

解法五:比较保证爆炸时人刚到安全区所需的速度与人实际跑开的速度(求v2′)

由v=s/t得t2′=t1=S1/V1=96cm/0.8cm/s=120s

V2′=S2/t2′=500m/120s=4.17m/s

因为v2′v2所以人能跑到安全地区.

例8:步行人的速度为v1=5km/h,骑车人的速度为v2=15km/h,若步行人先出发30min,骑车人由同一出发点需经过多长时间才能追上步行人?这时距出发地多远?

分析:这是两个物体参加的、运动时间不同的运动,可将这两个运动转化为运动路程或运动的时间相同来分析.

已知:v1=5km/hv2=15km/hΔt=30min=0.5h

求:ts

解法一:两个物体运动的路程相等

s1=s2v1(t+Δt)=v2t

t===0.25h

s=s2=v2t=15km/h×0.25h=3.75km.

解法二:两个物体运动的时间相等

t1=t2所以

s===3.75km

t=s/v2=3.75km/15km/h=0.25h.

相关推荐

第六节《电功率》复习和应用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六节《电功率》复习和应用”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六节复习和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电能的来源,电能的单位及电能在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2.会读电能表,知道家庭电路中电能表的作用,会利用电能表粗测用电器的功率.

3.理解电功率的意义,会进行电功率的计算,知道怎样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功率.

4.知道什么是电热器,电热器在什么情况下发热多,生活中有哪些电热的利用,知道电热有什么危害,如何防止.

5.利用电功率的知识实现安全用电.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和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概括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进一步了解本章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是有用的,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科学、努力学习的热情,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电功率及电能表的应用.

●教学难点

对电功率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练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及投影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网络(板书)

0.2A,求电压表的示数和L2的电阻.

(2)当滑片P移至a端,开关S1、S2均闭合时求灯L1消耗的实际功率和电流表的示数.

解:(1)当滑片P移至b端,开关S1闭合,S2断开时,电路可简化为如图所示:

因为I=U/R

所以U滑=IR滑=0.2A×20Ω=4V.

因为电压表测滑动变阻器的电压,所以电压表示数为4V.

又因为U=6V

U2=U-U滑=6V-4V=2V

所以R2=U2/I=2V/0.2A=10Ω

(2)当滑片P移至a端且开关S1、S2都闭合时原电路可简化为如图电路:

因为P=IU=U2/R

所以R1=U额2/P额=(8V)2/8W=8Ω.

又因为U1实=U=6V

所以P1实=U1实2/R1=(6V)2/8Ω=4.5W

又因为U2=U=6V

所以I2=U2/R2=6V/10Ω=0.6A

电流表测灯L2的电流,所以电流表示数为0.6A.

2.(同类练习)如图.电源电压是24V,且保持不变,当开关S闭合,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滑至a端时,电流表的示数为2A,当开关S断开,滑片P滑到变阻器中点时,电压表的示数为12V,试求:

(1)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和灯泡的电阻.

(2)若电压表的量程为0~15V,断开开关S,在电压表不超过量程的情况下,灯泡的最小电功率.

解:当开关S闭合,且滑片P在a端时原电路可简化成如图电路:

因为I=U/R

所以R=U/I=24V/2A=12Ω

又因为电阻Rab和电灯并联

所以=①

当开关S断开,且滑片P在变阻器中点时原电路可简化为如图电路:

因为I=U/R

所以Iab=Uab/Rab=12V/Rab=24V/Rab

所以IL=U2/RL=(U-Uab)/RL=(24V-12V)/RL=12V/RL

又因为IL=Iab

所以24V/Rab=12V/RL②

由方程①②得Rab=36Ω,RL=18Ω

此时,若电压表最大示数为15V,则UL=9V故PL=U22/RL=(9V)2/18Ω=4.5W

3.如图,电源电压不变,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读数为10V时,变阻器的功率为10W.调节滑动变阻器到另一位置时,电压表读数为5V,此时变阻器的功率为7.5W,求电源电压U及定值电阻R0的大小.

解:首先明确电路的连接方式:R0与R串联,V测的是R0两端的电压,P的移动引起电路中电阻的变化,而电源电压不变,从而导致电路中电流变化,R0两端的电压变化,R上消耗功率变化.

根据串联电路电流相等的特点及P=IU=I2R

可得变阻器的功率:

P1=I12R1=()2R1①

P2=I22R2=()2R2②

得,代入值解得.

则R2=3R1

又因为电源电压不变

所以U1+R1=U2+R2

10V+R1=5V+R2.

将R2=3R1代入解得:R0=R1

所以当U0=10V时,UR1=10

电源电压U=20V,R0=10Ω

4.实验桌上有电源一个,电压保持不变,又有电压表、电流表和定值电阻及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还有两个小灯泡L1(额定电压为1.2V)和L2(额定电压为6V),现从桌上取用器材组成电路.已知:若组成如下图甲所示电路,电压表示数为5.4V,L1实际消耗的功率为其额定功率的;若组成如图乙所示的电路,L2两端的电压为3V;若组成如图丙所示的电路.电流表的示数为0.6A.设温度对电阻的影响不计,求L2的额定功率为多少?

解:(1)组成图甲所示电路时,L1与R串联,电压表测R两端电压

因为P1=

P额=P1=PL1额

所以=

即UL1=UL1额=×1.2V=0.6V

所以电源电压U=UL1+UR=0.6V+5.4V=6V

又因为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IL=IR

R=9RL1①

(2)组成图乙电路时,电灯L2与电阻R串联,且UL2=3V

所以

所以R=RL2②

由①②可得R2=9R1

(3)组成图丙电路时,灯L2和L1串联,电流表示数为I=0.6A.

由I=U/R可得R1+R2=U/I=6V/0.6A=10Ω

所以R2=9Ω

PL2额==4W.

5.如图,R1=10Ω的电阻和变阻器R2串联,AB接到6V的电路中,将滑片P移到a点,变阻器左侧电阻Ra,Ra=R2,将量程为0.6A的电流表或量程为3V的电压表接到电路中C处,电表的指针恰好指示满量程.

(1)接在C处的是___________表.

(2)保持原电路不变,如果将C处的电表换成另一块电表,那么此刻电表示数是多少?

(3)换成另一块电表后,若移动滑片P到某一点,使变阻器消耗的电动率为0.8W,通过R1的电流可能是多少?

解:(1)若C处接的是电流表,则根据题意有=0.6

即0.6=R2=0,不可能.

若C处连接电压表,根据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有:

R2=30Ω

所以,接在C处的是电压表.

(2)如果将C处的电压表换成电流表,则R1与Ra串联接在UAB=6V的电压下,电流表测串联电路的电流.

I===0.3A

(3)当滑片移动后,设变阻器左侧电阻为Rx,则电路中R1与Rx串联,由题意及串联电路电流特点有:

将②代入①有

Px=()2Rx即()2Rx=0.8

解得:

Rx=20Ω或Rx′=5Ω.

当Rx=20Ω时,I===0.2A

当Rx′=5Ω时,I′===0.4A

所以通过R1的电流可能是0.2A,也可能是0.4A.

第六节巴西


第六节巴西
[教学目的]
1、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圣保罗,里约热内卢
2、运用地图,联系巴西自然条件特点,讨论该国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热带雨林
3、运用地图,联系巴西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亚马孙河水量丰富的原因,了解巴西农业和工业的基本特点
4、运用地图,了解巴西的城市建设和人种构成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巴西的地理位置、主要城市。工农业特点
难点:亚马孙和水量特别丰富的原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很多同学都喜欢看足球,也知道球王贝利,你知道球王贝利是哪个国家的人吗?
一、地理概况
1、引导学生在“世界政区图”找出巴西的位置,并指出它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五大国。
2、引导学生完成P90活动2题,从纬度位置的角度了解巴西的位置特点
3、引导学生完成P90活动第1题,思考:巴西的地形以哪两种基本地形为主,各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4、结合板图,讲述亚马孙平原的范围及亚马孙热带雨林
5、学生自读材料‘地球之肺“,了解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现状
6、学生讨论完成活动第3题,
(过渡)平原一般是有河流冲积而成,亚马孙平原是有哪条河流冲积而成的呢?
二、亚马孙河
1、引导学生观察图3-41,思考:亚马孙河的发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
2、设问:亚马孙河在世界上地位如何?(学生阅读思考
3、思考:为什么亚马孙河能成为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大河?
4、引导学生完成活动1、2题
三、迅速发展的经济
1、学生自读教材,思考:巴西经济在南美洲地位如何?其经济强势可以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过渡)巴西工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巴西丰富的自然资源
2、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7图,了解巴西丰富的铁矿资源和水力资源
四、人口和城市
1、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7巴西人口分布图,指出巴西人口分布的特点并结合地图册上的有关资料,了解巴西人种的特点
2、引导学生阅读P90图3-41,找出巴西的主要城市并突出其特点
[小结巩固]
学生小结
[作业布置]
见基训
[板书设计]
第六节巴西
一、地理概况
1、位置
2、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
3、气候: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
二、亚马孙河
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长度世界第二
三、迅速发展的经济
1、概况:南美洲经济势力最强的国家
2、表现:工业体系完整水平高;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3、资源:铁矿、水能
四、人口和城市
1、人口分布及构成
2、主要城市

第六节芽的类型和结构


第六节芽的类型和结构
一、预习检测
1.按照芽的着生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和。顶芽着生在主干或侧枝的。侧芽着生在主干或侧枝的处。
2.按照芽将来发育结果的不同,可以分为、和。枝芽发育成;花芽发育成;混合芽发育成。
3.当顶芽生长旺盛时,侧芽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这种现象叫做
二、学习目标
1、说出芽的种类,描述枝芽的基本结构和发育过程。
2、列举顶端优势在生产中的应用。
3、描述木本植物茎的基本结构。
4、认同环境对生物结构的影响,认同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芽的类型:
:定义
1、依据
:定义
:发育成
2、依据:发育成
:发育成
(二)枝芽的结构与发育:
结构名称功能
可见枝芽就是一根未发育的。
(三)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功能
:内层为,分布有筛管,运输有机物。
:有分裂增生能力,使茎逐年加粗。
:内有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储存营养物质。
(四)顶端优势:1、概念:
2、何时应该去除顶端优势,何时应该保留顶端优势?
四、当堂检测
1.棉花在生长到一定高度后,棉农往往进行“打顶”,主要目的是()
A.限制棉花长高B.为了植株美观
C.促进侧芽发育成侧枝D.治疗植株顶端的病虫害
2.小明在一棵小树的离地1米处做了个记号,3年后小树长高了1倍,记号和地面的距离应该是()
A.2米B.1米C.远远大于1米D.略大于1米
3.枝芽的结构包括、、、和等五个部分。其中枝芽的中间部分是,其伸展使茎不断;芽轴顶端的结构是,其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能产生;幼叶展放后形成;叶原基逐渐发育成;芽原基发育成。
4.木本植物茎的大致结构包括、和。其中中的与水分和无机盐的输导有关;中的与有机物的输导有关。
5.校园里的一棵小柳树遭到破坏,茎的基部被人用小刀剥去了一圈树皮,一段时间后小柳树死亡。这是因为()
A.切断了导管,根部缺少水分、无机盐B.切断了导管,茎和叶缺少有机物
C.切断了筛管,茎和叶缺少水分、无机盐D.切断了筛管,根部缺少有机物
五、课外拓展:

1.树枝上的芽,有的只发育成枝条(如槐),有的只发育成花(如杏),有的既发育成叶又发育成花(如梨),这是为什么?
2.有些花卉或蔬菜在生长期间常常要“打顶”(摘除顶芽),这样做有什么道理?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455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