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7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7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7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写景的艺术与构思的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诵读和品味文言文精巧语言的能力。
2.培养鉴赏优秀古代散文的习惯与技能。
三、德育渗透目标
正确评价课文中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水之美的感受力。
学法指导
1.初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了解文章描写的主要内容。
2.与同是写景记游的《赤壁赋》作比较,通过比较,了解两文在内容与记游方式方面的不同。《赤壁赋》写二三文人雅士的月夜之游;而《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写诗人独自新赏寒山月夜的美景及“当待春中”一段悬想春景。《赤壁赋》是一次夜游赤壁的记录,以时间为序;而《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信步游览所见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
3.反复诵读,然后分析作者选取景物的角度,所写景物的特点。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品读、鉴赏课文描写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的文段,是学习的重点;体会作者的写作背景,是学习的难点。
二、解决办法
通过诵读、揣摩语句和课堂讨论来解决、消化重点、难点。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本课是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诵读课文并背诵第二、三段。此外,文句的翻译复述、评析及对作者情感的把握,都要求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来完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2.培养诵读和品味文言文精巧语言的能力。
3.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
二、整体感知
王维后半生,无心仕进,往来于长安和蓝田县的辋川别业之间,亦宫亦隐,常与裴迪等诗酒唱和,诵读佛经。此信即写于他从长安回到辋川别业的某个时候。
裴迪,王维友人,曾任蜀州刺史。秀才是唐人对士子的一种泛称。
通读全文,重点体会寒山月夜和“当待春中”悬想美景的描写。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盛唐田园诗人王维作品的高度评价,那么,我们就通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这篇书信体的散文来领略这一艺术风格。
2.解题
(1)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盛唐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工诗善画,兼通音乐,并能使诸艺互通,尤以描绘山水田园的诗歌著称。有《王右丞集》。
(2)简介背景。
王维后半生,无心仕进,往来于长安和蓝田县的辋川别业之间,亦宫亦隐,常与裴迪等诗酒唱和,诵读佛经。此信即写于他从长安回到辋川别业的某个时候。
3.课文赏读
常见的古人书信,往往谈学论道,一本正经,虽然也可见出写信心人的抱负脾性,但读起来还是不免令人皱眉。裴迪是王维的好友,没有必要给他写信也刻意经营,从文章语气、结构看,王维此信该是随意挥洒,自然成趣的。不过作者毕竟是田园诗坛的妙手,一举手一投足都非同凡庸。寒山月夜的清景,非亲身体验决难想见,非诗家笔墨也决难描绘。山的轮廓,水的波影,灯火的渺远明灭,以及犬声、夜舂声、疏钟声,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画面,真不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外有音。写信的目的无非是要朋友分享自己的快乐,顺便激发一下他的游兴。“当待春中”一段悬想美景,历历如见,寥寥数笔便涂抹出山野农田里的一片春意,纵不言请,读者也已心动欲往。
山水田园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里的一片辽阔领域,魏晋以来,代有佳作,但其格调意义并不雷同。一代有一代情趣,一代见一代精神。盛唐人笔下的山水田园,有一种人间味十足的轩敞、明亮,既不同于晋人的清癯辽阔,也不同于柳宗元的幽僻荒凉,这自是他们物质、精神生活的丰富自足所致。王维的山水田园既非避难所,又非疗伤地,这里是他真正的家,是他生时依恋,死后魂归的地方。
总结、扩展
内容上的扩展,课外可复习、阅读王维的其他作品,如《鸟鸣涧》、《鹿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山居秋暝》等。
语言上的归纳:
生字:北涉玄灞(bà)辋(wǎng)水沦涟(lián)多思曩(nǎng)昔步仄(zè)径
轻鲦(tiáo)出水因驮黄檗(bò)人往
重点实词:过猥讫墟舂仄曩矫
活用词语:与山僧饭讫而去(名词用如动词)北涉玄灞村墟夜舂(名词作状语)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精选阅读

《与妻书》教学设计


《与妻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
3.通过诵读,感悟文章情感,体悟作者为天下人谋幸福的革命豪情和理性自觉。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要求
1.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流畅地通读全文,初步疏通文意。
2.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画出蕴含真挚感情、内涵丰富的句子。
3.反复朗读全文,体味文中的儿女情长和革命豪情。
(二)教学活动
1.导入新课。
2.作者及背景介绍。(借助课文注释及多媒体)
3.正音正字。
(1)教师范读课文。(把握节奏,读准每一个字)
(2)下列加点的字该怎么读?如何理解其含义?(多媒体显示)
意映卿卿如晤(wù) 几家能彀(gòu)
必不能禁失吾之悲(jīn)嗟夫(jiē)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bàng) 使之肖吾(xiào)
4.学生讨论交流。
(1)文中的多义词,如:
①且以汝之有身也怀孕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自身
②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信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写
③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 代词,他
吾亦望其言是实代词,那
独善其身 代词,自己
汝其勿悲 副词,表示期望
(2)词类活用现象,如:
①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②瓜分之日可以死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④汝幸而偶我
⑤当尽吾意为幸
(3)找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如:
①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②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
5.再次朗读课文,体味作者感情。
6.展开质疑、讨论活动。
(1)作者的衷情是什么?
明确:作者“忍悲”所言衷情是:“吾至爱汝”并“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从而“使吾勇于就死”,并“敢先汝而死”,进而慰“汝不必以无侣悲”。
(2)作者是围绕什么来表达衷情的?
明确:作者围绕“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实际上即“吾衷”二字来表达衷情的。
(3)作者是怎样表达衷情的?
明确:全文以“忍悲为汝言”的“吾衷”为主线,结合抒情忆事,进行深刻的说理,表达了“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全文按主线“吾衷”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忍悲为汝言之”——交代写信的原因和心情。
思考:①作者为什么要悲呢?
②为什么要诉“吾衷”?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自然段):从情理、事势、后事等几方面具体阐述“吾衷”。
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对“吾衷”作了真实、深刻、详尽的阐述,感人肺腑,教人激奋,慰人勿悲,从而达到了作者写信的目的。
第三部分:(第五至六自然段):加深言情,情深永相旁;深入说理,志高不幸生。这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和加深。
这样就全面地阐明了“情至生死永相旁,志高不幸生中国”的真情实理,使全文的言情说理达到了至善至深的地步,显示了作者的情操、理想之高尚,突出了作者文笔之精粹。
(4)想一想,这篇绝笔为什么会感人至深?
明确:文章第四自然段,作者以深情的笔墨记叙了几件往事,表达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的一片真情。这种“吾至爱汝”的夫妻之情至诚美好,令人感动;但更令人感动的是,“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的献身精神及由此而阐述的道理。
林觉民为造福天下放弃自己幸福和生命的说理过程,是对其挚爱陈意映的说理,更是对自己的说理。正是因为它是对革命者本身的说理,革命者本身才由意志作出决断,自愿牺牲本身的生命、幸福、自由,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家人、好友的幸福、情感,投身于革命洪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革命者的人性的光辉和理性的自觉。
7.写作技巧小结。
想一想,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点?
明确: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1)通览全文,很多语句都是直接抒情的。从开头的“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到末了的“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这些话语,正是面临为革命英勇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感情浪涛。
(2)为了抒情,烈士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如第四自然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三个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之情。
(3)烈士在记叙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通览全信可知,第一、五自然段基本上属于抒情,第三自然段基本上是记叙,第二、四、六自然段则是在抒情、记叙的基础上说理。既抒革命之情,又说革命之理。正因为烈士对妻子的“情”是那样深挚,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
8.作业。
(1)课堂完成课本P107页第四题。
(2)预习《逍遥游》。

《与韩荆州书》学案


《与韩荆州书》学案
一、学习要点
(一)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1、文学常识
李白(701年~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幼年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他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韩朝宗,京兆长安人(今陕西省西安市),官至京兆尹、高平太守。中国唐朝政治人物,其父亲是韩思复,任官至吏部侍郎,孙子是韩饮,任官至工部侍郎。

2、写作背景
李白给韩荆州的这封信写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到二十一年(公元730-733)之间。当时的李白正在湖北一带游历,韩朝宗时任荆州长史。这里称韩朝宗为韩荆州是对他的尊重。《新唐书韩思复传》中附《韩朝宗传》中说过,韩朝宗任官时喜欢提拔后进,曾经推荐崔宗之、严武与蒋沇等人于朝廷,受到当时其他人的尊敬。所以,李白写这封信,也是希望得到韩荆州的赏识,以借助他的名位,能在仕途上有所进益。

(二)文本分析
1、结构内容
第一段,开篇就是对韩朝宗的推崇,极言其地位之高,声誉之隆。通过天下人对韩朝宗的评价来表达自己的仰慕。并且在夸人之际,巧妙地将自荐之意融入到字里行间,转而进入到对自己的介绍。
第二段,介绍自己,主要是从才华和影响两方面来写。所暗含的潜在意思就是:正因为我有才华所以才敢自荐。同时,如果您推荐了像我这样有才华的人,那么,您也一定不会后悔。李白在这里巧妙地将双方的利益共同化。
第三段,继续从人、己两方面来写。进一步阐明对方居高位,自己有才情,所以如有机会,必将会得到赏识。
第四段,进一步引古事、写今事。同时进一步地夸赞韩荆州的功绩,抬高韩朝宗的地位。以韩朝宗礼贤下士的既有事实,表明自己的归附是正得其人,并非饥不择食的趋炎附势。
第五段,在行文上与前文之意略有转折,由自负转而自谦。同时也再次表达自己想要一展才华的机会。

2、艺术才华赏析
在这封自荐信中,李白依然展现了自己的飞扬文采。主要可以分为两方面来看:第一,巧妙用典。在这封信里,李白共用了5个典故,分别是:
“周公吐哺握发”。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其自称“我一沐(洗头)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史记鲁世家》)
“一登龙门”。《后汉书李膺传》:“膺独特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李贤注:“以鱼为喻也。龙门,河水所下之口,在今绛州龙门县。辛氏《三秦记》曰:‘河津一名龙门,水险不通,鱼鳖之属莫能上,江海大鱼薄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也。’”
“毛遂自荐,颖脱而出”。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倚马可待”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这个典故突出了李白自身横溢的才华。
“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青萍是指青萍剑,结绿是指结绿玉。薛是薛烛,古代善相剑者。卞,卞和,古代善识玉者。
通过这五个典故,我们可以看出来,李白在文章中捧人必夸己,利用这些典故在强调韩朝宗为伯乐之时,也不忘强调自己就是他要找的千里马。同时,利用典故还能够达到委婉尽致的效果,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的用意而不显露骨。
第二,从文章的风格和语言上来说,整篇自荐信行文带有六朝遗风,多用短句,常用对偶,讲究声调、韵律,读来声调铿锵,气势贯通。

二、能力训练检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红字注音。
万户hóu( )仰mù( )鞠gōng( )
权héng( )jīn( )持脱yǐng( )而出
毛suì( )自jiàn( ) 刍( )荛( )蟠( )龙
干( )谒 作揖( )甄( )选
谟猷( )( ) 卷( )轴畴曩( )( )

2、解释下列加红词的意思。
(1)君侯制作侔神明。制作:________侔:________
(2)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历:________ 抵:________
(3)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幸:________ 见:________
(4)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以……为:________ 之:________
(5)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 下车:________辟:________
(6)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作:________ 甄:________
(7)倘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倘:________ 
(8)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谟猷:________安:________ 矜:________

3、选择题
下列加红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使白得颖脱而出
 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B.不以长揖见拒
 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
C.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
 长价于薛、卞之门
D.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
 一经品题,便作佳士

4、翻译句子。
(1)岂不以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幸推下流,大开奖饰,唯君侯图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拓展练习(9分)
本文中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成语,请你举出三处,并试着造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训练检测参考答案】
1、万户侯、仰慕、鞠躬、权衡、矜持、脱颖而出、毛遂自荐、
 chúráo、pán、gān、yī、zhēn、móyóu、juàn、chóunǎng
2、
(1)制作:著作,文章;侔:等同
(2)历:普遍;抵:拜谒,进见
(3)幸:希望;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我”怎样
(4)以……为:把……看作;之:结构助词,“的”
(5)下车:到任;辟:征召
(6)作:治理;甄:选拔
(7)倘:如果
(8)谟猷:谋画;安:疑问副词,哪里,怎么;矜:夸耀
3.B
4、
(1)岂不是因为您有周公那样的作风,躬行吐哺握发之事
(2)这是我往日的心事行迹,怎敢不尽情向您表露呢?
(3)有的因才干名声被您知晓,有的因操行清白受您赏识。
(4)愿您顾念身居下位的人,大开奖誉之门。请您加以考虑。
5、扬眉吐气、脱颖而出、倚马可待、周公吐哺、推心置腹、雕虫小技、下车伊始

【作文推荐】
 声音论
宋若辰
人类共守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
任何事物的存在就必须发出它自己的声音:婴儿的啼哭——生命的声音,代表着生命的存在;社会的喧嚣——人类的声音,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存在;历史的言论——时间的声音,代表着时间在流淌中的存在;宇宙万物的运动——宇宙的声音,诉说着空间错杂的存在。
你能否想象有一天万籁俱寂之时,你将何去何从?
有一个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将一名志愿者置于一个与外世隔绝的空间中,那里没有一切,隔绝一切声音。结果那名志愿者只在那里待上了三天就义无反顾地跑了出来,声称:再多待一分钟,他就要疯掉了!
在宇宙停止运动的那一天,没有任何声音传递给你,你的声音也没有任何回应,你会寂寞,还是会惶恐?!没错,你会自我毁灭!这不单纯是肉体上的毁灭,更是你心灵地完全崩溃……因为声音代表着物质的存在。
一切物质,无论有形、无形、具体、抽象发出的有意义、无意义的声音都表达出一个最基本的信息——“我”是存在的。所以在一个没有声音的世界中,你客观上的“存在”和主观意识上的“无法证明存在”发生了严重冲突,终于……你只能服从于一个悖论——“你不存在”。
但,声音只代表着存在就足够吗?!
你能否置身于所有人都自言自语,对你的存在毫无反应的世界呢?必然还是不行。你需要交流,需要从他人那里获得进一步有意义的信息,更需要他人接收到你的声音。我们渴望交换声音。
所以,声音代表这精神的交汇。
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举一动无不体现着声音的传递。历史,需要声音得以传承,人类社会,需要声音得以进步和生存。细想一下,哪些活动不是声音的接受、思想交换的结果?水壶响了,告诉你水开了;上课铃响了,告诉你上课了;哈哈一笑,告诉你开心了。
我们无法不存在,更无法独自存在。声音代表着物质的存在与精神的交汇,有机地将世界串联在了一起,无它,世界支离破碎。
人类真的需要共守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
无论为了别人还是自己……

[评语]这是一篇关于“声音”的话题。围绕“声音”,我们会想到什么。我们每天都被声音所环绕,但是我们却没有认真地思考“声音”到底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在这篇习作当中,小作者娓娓道来,从声音代表着我们的存在到可以交换信息的声音代表我们存在的价值——精神的交汇,由浅入深,很有层次感。

与尹师鲁第一书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与尹师鲁第一书,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与尹师鲁第一书
文题解读
这是一封朋友之间的书信。尹洙,字师鲁,洛阳人,是欧阳修在政治上、文学上的挚友。他一生怀才不遇,郁郁而终。两人同是被贬,尹洙在欧阳修被贬后,对欧阳修的情况有所不解,就写信询问。于是欧阳修便写下这封信回复他的询问。
走近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至滁州。后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他对青苗法有所批评。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谥文忠。
背景纵览
本文写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秋。这一年欧阳修因上书论救革新派人士范仲淹,先被贬至郢州。其后因《与高司谏书》获罪,被贬夷陵县。这封信是到夷陵县后写的。在这封信中,欧阳修把言事得罪朝廷视为固然,不以迁谪之情萦怀,表现了他豁达、泰然的心胸。全文如话家常,推心置腹,充满真情实感。
字词梳理
1.字音
见绐(dài)君贶(kuàng)沿汴(biàn)郢(yǐng)柚(yòu)
茶荈(chuǎn)老婢(bì)鼎镬(huò)烹(pēng)斩愚懦(nuò)
2.多音字
3.形近字
4.词义
白头奴:老仆人。
见绐:被欺骗。
长者有礼:有德行有礼节。长者,指有德行。
惶迫:惶恐急迫。
茶荈:茶叶。早采摘者为茶,晚采摘者为荈。
暗于朋友:对朋友不了解。指欧阳修不了解高若讷的为人。
俟:等待。
感激:感动发愤。
懒慢:懒散怠慢。
庭趋:古代下级参拜上级的礼节。属下初次拜见上级,必北面跪拜,上级坐受。
5.一词多义
6.词类活用
始谋陆赴夷陵名词作状语,从陆路。
非以为奇而诧人使动用法,使……诧异。
日知进道而已名词作状语,每天。
7.古今异义
又闻夷陵有米、面、鱼,如京洛古义:听说。今义:用鼻子嗅。
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古义:感动发愤。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以惩洛中时懒慢矣古义:改正。今义:惩罚。

书愤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书愤”,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回看整首诗歌,但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早岁”句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金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擘画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十四字中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
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层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抱负。“塞上长城”,典出《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投愤怒叱:“乃坏汝万里长城!”陆游虽然没有如檀道济的被冤杀,但因主张抗金,多年被贬,“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这种怅惘是和一般文士的怀才不遇之感大有区别的。
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这种志愿至老不移,甚至开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岁的高龄时,当韩佗胄起兵抗金,“耄年肝胆尚轮囷”(《观邸报感怀》),他还跃跃欲试。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收复中原,雪洗国耻,是陆游的毕生心愿,然而南宋政权的主和误国,错失时机,使统一大业终成渺茫,他只能暮年书愤,抱憾不已。
诗从早岁豪气,壮年经历的往事回忆入手,至暮年对镜,怅叹诸葛的感慨收篇,发于感愤,落于积愤,突出了一生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矛盾,可谓忧愤深沉,说尽心事。“世事艰”三字,激愤难平。“空自许”三字,语蕴沉痛。“《出师》”一联,感叹中有冀期,自负兼自励,故前人有评:“结句自负,妙有浑含。”(范大士《历代诗发》卷二十七)而楼船二句最为受人称道,刻画当年战斗生涯,笔力雄健,意气风发,且整体以名词联缀而成,严格工对,富有特色,虽不用一个动词,也不用一个虚词,却是境界全出,充满张力。?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一.由《示儿》导入,背诵。谈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复习关于陆游的文学常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三.写作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鉴赏品味诗歌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明确: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
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五.拓展阅读
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你还能列举陆游其它的此类诗句并作简要分析吗?
明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赏析:词中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
上片前两句是当年作者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心情与生活的概述。他胸怀报国鸿图,匹马单枪驰骋于万里疆场,确实想创立一番不朽的业绩。“觅封侯”不能单单理解为陆游渴望追求高官厚禄,因为在写法上作者在这里暗用了《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投笔“以取封侯”,后来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为“定远侯”。陆游这样写,说明当年他在梁州的时候,也曾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可是,陆游的愿望并未变成现实,后两句便是眼前生活的真实写照:睡梦里仍然出现旧日战斗生活的情景,说明作者雄心未已,睁眼看看眼前,“关河”毋庸说已经无影无踪,当年的战袍却早就被尘土所封,满目是凄凉惨淡的景象。
下片紧承上片,继续抒发自己念念不忘国事,却又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郁闷心情。“胡未灭”说明敌寇依然嚣张;“鬓先秋”慨叹自己已经无力报国;“泪空流”包含作者的满腔悲愤,也暗含着对被迫退隐的痛心。
结尾三句,苍劲悲凉,寓意深刻。“谁料”二字感叹自己被迫退隐,流露了对南宋统治集团不满的情绪。“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是年迈苍苍的陆游血与泪的凝聚,它很容易让读者想起放翁那首常常使人热泪盈眶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这是因为,两者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完全是一致的。
情感真挚,丝毫不见半点虚假造作;语言通俗,明白如话;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消沉。所有这些,使陆游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
六.总结
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这是陆游临死时的遗憾,他是抱着巨大的遗憾离开人世的。1186年,诗人61岁写了《书愤》,深沉慷慨地表达了他的愤情。那么,他缘何生愤、愤从何来?
一、从时事维艰国运衰微的时代背景中来。就在陆游出生后第三年的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把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俘虏北去,北宋灭亡。五月,当时在河北的赵构幸免于难,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这个重建的小朝廷就是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但可悲的是,赵构虽为皇帝,却是南宋初期投降派的首领,他惧怕与金朝打仗,所信用的汪伯彦、黄潜善等人,也都是些主张逃跑和屈膝投降的人。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宋高宗任命秦桧为右相,十月又把向金屈膝投降的事交给他专办,其他大臣不得参预。秦桧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汉奸,宋高宗和他沆瀣一气,于绍兴九年正月不顾一切,同金朝订立和议,向金称臣纳贡。宋高宗所求的只是制止金军的进一步南侵,能保住半壁江山,做金的属国也就心满意足了。
本来,在与金的对抗中,宋军曾经取得过一系列重大胜利,如岳飞于绍兴四年(1134年)挥师北伐,收复了大片失地。宋高宗、秦桧一心只想和议,像岳飞这样的抗金良将有碍于投降活动,因而宋高宗和秦桧便以谋反罪名将岳飞父子及部将张宪逮捕入狱。岳飞北伐的巨大成果,就这样让宋高宗、秦桧拱手送给了金朝。此后宋金双方终于在绍兴十一年十一月订立和议:南宋正式向金朝称臣,每年纳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并以淮水为界,将淮水以北的地区划归金朝。“绍兴和议”订立不久,秦桧秉承宋高宗的旨意,于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父子杀害,让爱国者扼腕。又如发生在宋高宗绍兴末年(1161年)的“采石之战”。当时,金军不断南侵,宋军不战而溃。一个月左右,金兵推进到长江北岸的和州(今安徽和县),并迅速南进。金军临江消息传到临安,京城乱作一团。文武官员纷纷把家属送走,宋高宗也要“浮海避敌”。在文臣虞允文指挥下,宋军打败金军,使金军未能如愿从采石(今安徽当涂北)渡江南侵,并收复两淮地区,使宋军在宋、金战争中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陆游诗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描写艺术地反映了这方面的情况。但是这些胜利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局面,相反,情形越来越糟糕:朝廷内部投降派当道,主战派吞声。“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陆游《送七兄赴扬州帅幕》),“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陆游《夜读范志能揽辔录》)。南宋糟糕局面形成的原因,正如陆游诗中所言:“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五),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连宋高宗自己也曾说:“讲和之策,断自朕志,秦桧但能赞朕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凭你是“中原北望气如山”还是如岳飞一样“怒发冲冠,壮怀激烈”,又能怎样呢?陆游等一批爱国者捶胸顿足、义愤填膺就在情理中了。宋孝宗即位后﹐改元隆兴﹐起用张浚为枢密使﹐主持北伐﹐却遭到符离之战的失败。而投降派汤思退则趁机向金示意﹐要金出兵两淮﹐迫宋议和。这样,宋孝宗初年﹐宋金之间重订了“隆兴和约”:南宋对金不再称臣﹐改为侄叔关系﹔宋每年给金大量“岁币”﹐银绢各二十万两﹑匹﹔割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两州给金﹔金国逃到南宋的人员不再追回。诗人对此痛心疾首:“战马死槽枥,公卿守和约。穹边指淮淝,异域视京洛。”(《醉歌》)对“岁辇金絮输胡羌”的和约赔款,无比愤慨:“中原苦丧乱,豺虎厌人肉。辇金输虏廷,耳目久习熟。不知贪残性,博噬何日足!至今磊落人,泪尽以血续。“(《闻虏乱次前辈韵》)其实,之所以时事维艰,外敌的入侵倒还在其次,根本原因在于皇帝和那些主和派。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陆游怎会不心生愤怒呢!
二、从报国无门衰鬓先斑的个人境遇中来。陆游生于1125年,就在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南侵,他的父亲不得不带着家人南下逃难,九岁时才返乡定居。这种生活,在陆游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他出生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官僚家庭,其父陆宰是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这种家庭环境,对陆游爱国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响。18岁时又师从曾几,不仅学诗,更受到言传身教的爱国教育,20岁时便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但是,由于君上昏聩,朝廷内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国的抗战形势每况愈下。观其一生,陆游仕途坎坷,始终没有得到重用。29岁时赴试,明年复试,由于名列秦桧之孙秦埙之前,且“喜论恢复”,触怒了秦桧,竟被黜落。其后孝宗即位,起用抗战派人士,赐他进士出身,派任地方通判。后张浚北伐,终以失败告终。因陆游曾力说张浚北伐,因此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山阴故里。后入王炎幕府担任川陕宣抚使司干办公事(主管视察军政事务),但不到一年王炎被召东归,他被调成都,代理地方官,无所作为。范成大镇蜀,他被召为成都府参议官,后虽入朝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等职,但十余年间,三遭黜落:在江西任上因拨义仓救灾,以“擅权”罪免官还乡;在淮东任上以“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论罢;朝官任上又被诬为“嘲咏风月”而罢黜。此后二十年中,除了一年起用为史官外,一直闲居在山阴家中。他的一生,“恢复”之志贯穿始终。他深感悲哀的是,“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一心想建功立业,取得“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那样的战绩,但是,“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他在诗中所用的檀道济“塞上长城空自许”的故事,颇能引人联想:自己一心报国,在北望中原时豪气如山,愿做“塞上长城”,颇有自许之情,但到头来仍是一场“空”,朝廷并不重用他,使得他“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更让人想到岳飞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的残酷现实,这怎不让爱国者悲哀、让爱国者愤怒!他希望象诸葛亮那样六出祁山,施展抱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管诸葛亮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一直拼杀在对敌斗争的前线。而自己呢,却只能喟然长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写《书愤》时诗人已经61岁。人活七十古来稀,此时的诗人已是暮年。想到“气如山”的早岁,现在却一事无成,落得个“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结局。他“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但这只是一厢情愿,朝廷不重用,岁月不饶人,这是怎样的无可奈何呢?本来,有志不在年高,但那是在客观外界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主观努力而奋发终有作为的情形。而陆游主观上一心报效国家,力图恢复,而朝廷不仅不提供其条件,反而处处设障掣肘,使诗人志不得伸,事无可成。垂暮之年遭罢黜,66岁时被迫退居乡里,“身还民服,口诵农书”,“身杂老农间”,老境颓唐。虽不忘恢复之志,但毕竟年事已高,衰鬓先斑,“塞上长城”之许已成空言,面对镜中衰鬓,只能顾影自怜,悲忧之愤便跃然纸上。
综上所述,《书愤》之“愤”,实在是愤中含悲,愤中含忧,愤中有报国之义。

“拿剑,拿剑,痛击狂胡三百万。”
回望中原,你看见萧萧边关,你听见刁斗笳鼓,猛然呐喊。
激愤万千,气势如山,比五千仞摩天之岳还高,比三万里入海之河还长远。
少年时的梦想,壮年时的期盼,都是想恢复中原,恢复那几万里河山。而梦想是你的,期盼是你的,所有的正义和悲愤都是你的,江山却是那个姓赵的,他只想求得半壁江山的苟安。于是,你的手,你可以草就军书和锦绣文章的手,你可以抽倚天之剑的手,你充满正气和愿望的手,此时,攥紧的是一把喷血的激愤和疼痛。
狂胡不是你的对手。你在茫茫夜雪里的楼船猛然一动,就啸气成剑,就剑影刀光,就杀声震天,就让狂胡伏尸百万,那河山就阳光遍布,那遗民就笑语纷然。秋风里,你铁血强劲的狂飙,就激起万里滚滚烟尘,胡马望尘而逃。
你的对手在大宋的朝廷里,他们躲在阳光射不去的最潮湿的角落,他们附着那个姓赵的家伙,一遍又一遍地算计你,让你满手的力量无法释放,让你的剑抽不出来。无路请缨,空怀长风;欲死报国,不见战场。你只能在那个名叫大宋而其实很软很弱的国度里,把那段长城在内心里修筑,巍巍浩荡,坚不可摧。但岁月的侵蚀终是抵挡不了,时光使你的貂裘暗淡了光色,使镜中如霜的鬓发更接近秋天。
于是,在你61岁的时候,在你的书房,在你的窗前,在你纵横万卷诗书之时,你想念三国的诸葛孔明,你想他当年怎样力主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想念《出师》一表中的恳切浩荡之气。你想,在千年的过往英雄之中,试问有几人可与诸葛伯仲之间,那帮主和派嗷嗷不已的群凶自不必说了,而你胸中的百万雄兵,你那词句铿锵的《出师表》,又是怎样的被遗落?而今又在何方?
放翁,无可奈何的你,心事浩淼的你,就归老林泉,而你的这一声长叹,却在历史的长空里,回荡千年。

1、介绍作者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2、讲析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颔联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点头生活的回顾。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部分。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颈联抒情悲愤,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句中的“空自许”和“已先斑”形成鲜明对比。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主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托,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在现实的强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投降派罪恶行径的愤怒指责。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后半部分。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北望中原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例如,颔联对仗工整,描画白雪皑皑,秋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气吞残虏,挥戈卫边的爱国将士,是对“气如山”这种豪情具体形象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战斗的热情。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面,实际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战争,实际抒发感情。
陆游用典巧妙不留痕迹。南宋名将檀道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诗中陆游以长城自比,表明诗人对檀道济的敬仰,希望能像他的样建功立业。檀道济对当权派自毁长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摧残抗战力量的愚蠢。用典贴切自然。这首七律是陆游诗中的上品。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450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