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主题阅读学案——直面人生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主题阅读学案——直面人生”,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主题阅读学案——直面人生
预习学案
1.学完“直面苦难”这个专题,你积累了哪些格言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考作文化用本专题的素材精选。(早读大声诵读)
(1)曾经身处那样险恶的环境,忍受着世人的嘲讽和内心的痛苦,太史公却凭着自己的奇崛神笔,以刚毅之心正直之气来书写历史,书写两千年的沧海桑田。于是,他的名字便与他的不朽著作一起载入史册,那张悬着两滴清泪的脸也与他的精神一起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后人对他的光辉评价: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2)泱泱诗海平平仄仄的源头是离骚,他的每一首诗都是一粒饱满的种子,播进土壤就会长出一棵橘树,一茎绿荷一兜灵芝一朵兰花,带着他襟袖间两千年前遥远的芬芳。
他的诗是淋漓的血液,和着泪水的苦涩,一滴沾唇便让人永远保持清醒;而不是美酒,让浊世在惨笑中,醉倒……
他的诗是烈火,却烧不透黎明前的夜,是荆棘林里一行漫长的跋涉,弯弯曲曲寻找一个光明的出口,他将自己的肝胆燃成灯油,又磨成墨汁,写下旧时代浓黑的咒语。
他的诗歌在那个时代遭到嘲笑,甚至围攻而今却成了一面旗帜,在人类精神的上空飞扬、生动,龙的传人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课堂学案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人生轨迹。无法模拟,更无法预测。有的人轰轰烈烈,有的人平平凡凡,有的人石破天惊,有的人滋生暗长,有的人名垂千秋,有的人转瞬而逝,但无论怎样的人生,我们都要面对现实微笑,越过障碍注视;我们要用心灵之剪,裁出人生之路上的红花;我们都要用心灵之灯,照出人生之路上足迹。狂澜既倒时,砥柱中流的是壮怀激烈;苦难岁月里,默默支撑的是真实面对。
1.直面人生的诗歌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①沙湖②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③,余独不觉。已而④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⑤且徐行。竹杖芒鞋⑥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⑦。
料峭⑧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⑨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①三月七日:指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
②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十五公里处。
③狼狈:进退都感觉困难。
④已而:不久。
⑤吟啸:吟咏、长啸。表示意态闲适。
⑥芒鞋:草鞋。
⑦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一本作“一莎”,意犹“一袭蓑衣”。
⑧料峭:形容春天的微寒。
⑨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译文】: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轻捷的草鞋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早春微寒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2.直面人生的散文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合欢树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在树林里吹过。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儿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活,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着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3.积累和启示
(1)通过阅读积累了哪些素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到了哪些生命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得到了哪些写作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拓展(满分作文欣赏)
风——可以穿越荆棘
四川考生
生如风。一个亘古的比喻。①你也许感慨于它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着一丝痕迹。我却跋山涉水,在时空里淘尽沙砾,找到了这个比喻的真谛: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②狄金森把人生描绘成篱笆墙的内外,我们一层又一层地爬过,事实上,这层层篱笆缀满荆棘,我们通过时,往往遍体鳞伤,身心俱毁。这时,你看到,风在墙外千萦百折,不屈地呼啸而过,空气中凝结下壮观的痕迹。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③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烈日暴雨来过,飞沙走石来过,我们布满伤痕,还要面对一片片荆棘的丛林。
梭罗说:“这儿可以听到河流的喧声。那失去名字的远古的风,飒飒吹过我们的树林。”④或许垂问远古,能把生命如风的真谛领悟。
苏轼看见了风。⑤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顿悟。于是他逍遥红尘,寄情山水,最终文名垂千古。⑥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
梵高看见了风。⑦他在向日葵田地中懒散地躺着,纠结于一个难解的疑问与痛苦:耗尽心血的画作,竟是一幅也无人理解,一幅也卖不出去!对于一个把艺术当生命的人来说,无人欣赏自己的艺术好比无人重视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被轻视、被鄙视的痛苦!这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挫折!
幸而他看见了一阵风穿过向日葵田地。那阵风被阻挡了,发出愤怒的吼叫。然而它们向前!向前!全然不顾被招摇的枝干划破的身躯,它们成功了。
于是他也成功了。
《向日葵》等画作在他死后不久,直至今日,都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⑧……关于风的故事太多。
在风吹着号角呼啸而过一座又一座沉默的荆棘林时,相信很多睿智的眼睛看到了它在昭示什么。
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唯有学习风,我们才能藐视一切挫折,让痛苦烟消云散,让快乐洒满旅途。⑨
点评:
①开篇显旨:“生如风”,把人生比喻成风,风之无形可以感悟想象,化抽象为具象,“亘古”则说明真理的永恒。
②“我”确认是自己的感受,“真谛”与“亘古”映照;以荆棘暗喻苦难人生,“穿越”写其力量之足。
③“涅槃”包含内蕴,言其生命之旺盛。④哲人梭罗之语揭示生命的多彩及其苦难。
⑤苏轼看见了风,只是信手由来,典型。文人的苦寒命运即此。
⑥时代造就了苏轼,“寄情山水”仅仅是其表象而已。
⑦梵高和“向日葵”的事实更进层表述命运如风在于穿越!
⑧“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和上文痛苦人生形成比照。力透纸背!
⑨文末点题,收束全文,
以“唯有学习风可以让快乐洒满旅途”昭示人生!苏轼等用例信手拈来,哲理包孕其中。
含英咀华:
通篇不讲命运,只是以风来暗喻人生的多难;也许是从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论断中受到启示,试图从理性的高度来观照人生:痛苦挫折造就英才,时代社会孕伟杰!文章拟就了一个充满诗意,饱含哲理的开头。然后,作者审视历史,评说古今,议论中外,摆事实,讲道理,作喻证,分别列举狄金森、苏轼和梵高的感人事例,表明白己钟情于风的理念。相信“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也就是唯有风,才有藐视挫折,化解痛苦的精神和意志,才能让快乐洒满生命的旅途。不仅如此,作者还引了著名作家梭罗关于风的言说,使文章更具迷人的芬芳。文章构思新颖,标题靓丽,语言优美,诗意浓郁,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风雨任平生
福建一考生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风雨任平生。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这是他被贬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诗。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人,每天尝尽甜美的荔枝。你看,这是一个何等豁达的心情,官场的风雨,生活的风雨均无法阻挡他心灵的前行。他要让他的一生过得甜美、豁达。
《明月几时有》一词道尽了诗人在外想家想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然而他也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一生得到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这个时候,他把其豁达的心交给了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
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苏轼,永垂不朽。
含英咀华: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但他却拥有豁达的人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他的才情被世人所公认,他的人生为世人所传颂,文章材料丰富,但无堆砌之感,多而不乱,繁而不杂,有力地突出了中心,令人赞叹。文章阐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风雨任平生”,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你会迎来美丽而充实快乐的一生。

延伸阅读

《直面苦难》(节选)学案


《直面苦难》(节选)学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本文中的字词。
2、加深对苦难的认识,培养正确对待逆境的态度;领悟文中充满的人生智慧,树立积极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材料独立探讨以提高研讨能力,并加深对苦难的认识。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学习方法指导】独立探讨,整合信息。
先行性知识
1、作者简介: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当代著名哲学家、作家、诗人,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纪实文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学术著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销量均突破十万;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随感集《人与永恒》;译著《尼采诗集》、《悲剧的诞生》、《偶像的黄昏》等。
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他的作品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和激情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涵睿智深刻,多年来深受读者喜爱。
2、背景资料:作者说本文是从自己作品中摘录出有价值并可以独立存在的句子和段落,分类加以编排而成,这样做是为方便读者阅读。其实作者本来偏爱这种长短参差、自由灵活的“感悟体”。他喜欢柏拉图的对话、帕斯卡尔的思想录、蒙田的随笔、尼采的格言等,喜欢徜徉在哲学的散文天地里,认为这种文字有更多的质朴、直觉和洞见。本文集中代表了他的写作风格。
3、题解:
作者说:所谓苦难,指那种造成巨大痛苦的事件和境遇。它包括个人不能抗拒的天灾人祸,例如遭遇乱世或灾荒,患重病乃至绝症,挚爱的亲人死亡等;包括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重大挫折,例如失恋、婚姻破裂、事业失败等。“直面”有两层含义:其一,不回避苦难;其一,勇敢面对苦难。
4、有关“苦难”的名言警句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史铁生《我与地坛》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孟子
☆当一个人镇定地承受着一个又一个重大不幸时,他灵魂的美就闪耀出来。这并不是因为他对此没有感觉,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具有高尚和英雄性格的人。——亚里士多德
☆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易卜生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A级)
浑浑噩噩()苍穹()慰藉()瘟疫()()
炫耀()荒谬()芸芸()众生旋涡()骄横()
2、解释词语:(A级)
浑浑噩噩:
芸芸众生: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课文节选了八段文字,分为三个部分,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B级)
第一部分(第1—3段):
第二部分(第4—7段)
第三部分(第8段):
(2)《直面苦难》的主旨是什么?(B级)

三、文本研习,鉴赏品位:
1、面对自然悲剧(天灾)和社会悲剧(人祸),作者认为怎样维护自己的尊严?(C级)

2、“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

“不要对我说: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默默之中,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何必用舞台上的绘声绘色,来掩盖生活中的无声无息!”
我们从中看出作者有什么样的苦难观?(C级)

3、结合【拓展阅读】,朗读课文第三部分,加深对作者的苦难观的理解,我们应从作者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品格?(C级)

四、比较阅读:
本文与《论厄运》一文的观点有哪些共同之处?两文在阐述的侧重点又有什么区别?在说理上两文各有什么特点?(D级)

五、拓展延伸: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哪些情况能称为苦难?请举例说明。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苦难呢?(D级)
小结:本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让我们感慨颇深。生活中的苦难,我们无力让它不存在,让它彻底消失,惟有我们努力地去克服它。克服苦难,我们生活才有意义,生活才过得美好充实。

五、作业布置:
学生谈关于“苦难中的尊严”的经典故事,尤其是直面自然悲剧(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的故事。回顾篇目《我与地坛》(史铁生),文科班可以推荐小说《平凡的世界》(路遥)。
对于学生来说,顺境和逆境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抓住文本中内容,以此为支撑,启迪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认识得到深化。《读本》上选了王蒙的《人生三境》,指导学生阅读。
【拓展阅读】
这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父亲用感情的一砖一瓦垒筑起来的一座坟!周国平是一个哲学家,更是一个父亲,一个爱他的孩子胜过一切哲学的父亲,甚至只要他的孩子活着,随便什么哲学死去都好。作者为女儿妞妞写了一本书。这本书就叫《妞妞》,还有一个副题:“一个父亲的札记”。
妞妞只活到一岁半,而离开我已经快三年了。姐妞活着时喜欢玩书,抓到随便一本书便会快乐地喊叫:“妞妞的书!”这声音一直在头脑里盘旋,叮嘱作者写出了这本真正属于她——至少是关于她——的书。
《妞妞》新版自序
本书初版至今已整整十年。十年来,有许多人为它流眼泪,也有个别人朝它啐唾沫。书有自己的命运,决定这命运的首先是读者,最终是时间,惟独不是作者。我自己的感觉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本书离我越来越远,它不再属于我。也许正因为如此,我反而能够跳出来,比较平静地面对读者的反应。
我想对流泪的读者说:在人世间,每天都有灾难发生,更悲惨的还有的是,请不要为书中讲述的十多年前某个小家庭的悲情故事流泪了。十多年前,我初为人父,偏偏遭遇和自己亲骨肉的生死之别,这使我对父女亲情有了刻骨铭心的体验。然而,我所遭受的境遇虽是特殊的,我所体验到的亲情却是普遍的。读者的反馈告诉我,读了这本书,许多做父母的更加珍惜养儿育女的宝贵经历了,许多做儿女的更加理解父母的爱心了。上天降灾于我,仿佛是为了在我眼前把亲情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剥离出来,让我看清楚它的无比珍贵,并通过我向人们传达。如果说本书还有一点价值,这也许是其中之一。
我还想说:虽然我所遭遇的苦难是特殊的,但是,人生在世,苦难是寻常事,无人能担保自己幸免,区别只在于形式。我相信,在苦难中,一个人能够更深地体悟人生的某些真相,而这也许是本书的另一个价值。我从来不是超然的哲人,相反,永远是带着血肉之躯承受和思考苦难的。置身于一个具体的苦难中,我身上的人性弱点也一定会暴露出来,盲目、恐惧、软弱、自私等等其实是凡俗之人的苦难的组成部分,我对此毫不避讳。如果那些啐唾沫的读者听得进去,这些话也是对他们说的。
作为一本书的《妞妞》已经不属于我,任凭读者和时间去评判。作为女儿的妞妞始终在我和雨儿的心中,任何评判都与她无关。妞妞永远一岁半,她在时间之外。我的生活没有停留在十多年前的那个苦难上面,它仍在前行,其后又发生了许多事情,这证明我的确是一个受制于时间的凡俗之人。但是,我知道,我心中有一个角落,它是超越于时间的,我能在那里与妞妞见面,我还知道,我前方有一片天地,它也是超越于时间的,我将在那里与妞妞会合。
周国平
 2006年5月15日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第十三章艰难的诀别(6)
又一次醒来,我发现妞妞说话已经极为艰难,她的头脑依然清醒,但已经力不从心。“要WA……要WAWA。”她低声地说。我知道她想要说要爸爸妈妈,但这两个音都发不出来了。我抱她到琴房,她说:“弹——”就是发不出“琴”这个音。我弹一个曲子,问她是什么,她动一动嘴唇,算是回答。我赶紧说:“妞妞真聪明,是《找朋友》。”抱她到各个房间,问她是哪里,她也都动一动嘴唇,说不出话来。
一次次发作,一次次注射,药力递减,对机体的破坏却在积累。于此同时,肿瘤仍在发展,终于堵塞住食道,无法再进任何饮食。妞妞逐渐进入了衰竭状态。
每回她深睡过去之后,我总是寸步不离地守在她身边,数着她的脉搏和呼吸。“妞妞,去吧,去吧……”我对她轻轻耳语,希望她听见我的叮咛,安心离去。可是,看到她终于慢慢醒来,我又如释重负,大舒一口气。
现在,人人都在等待那个注定的结局,心中交织着冷静、焦虑、期待和恐惧。唯独妞妞没有等待,她只是昏睡和疼痛,忍受着疾病和药物的双重消耗。然而,那个结局却正是她的、惟独属于她而不属于任何人的结局。
结局终于到来了。
妞妞已经两天没有醒来。她睡在小床上,身子缩得很小,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我和雨儿昼夜守在小床边,不时摸摸她的小手。小手仍是温热的。她睡得很沉,似乎不再被疼痛搅扰,她那衰竭的身体已经无力感受疼痛了。
屋里静极了,只有街上不时传来的汽车声打破这寂静。窗户遮着帘子,光线幽暗。人人踮着脚走路,仿佛怕惊醒正在沉入永恒睡眠的小生命。其实她是不会被惊醒的了。毋宁说,人人都意识到了死神已经来临,此刻它是这间屋子的唯一主人,而一切活着的人反而成了理应销声匿迹的影子。
时近黄昏,妞妞忽然动了动嘴唇,我和雨儿同时听见她用极微弱的声音说:“开开……”
没错,她想说“开开音乐”。我去打开音响,把音量调到最低限度,屋里回响起摇篮曲的旋律。
妞妞突然伸出手,紧紧抓住挨近她的雨儿的手腕,轻轻叹了一口气。接着,她的手松弛了,全身猛烈抽搐了一下,停止了呼吸。
汽车毫无必要地向医院飞驰。妞妞在我的怀里,她的小脑袋无力地垂到了一侧。
妞妞死于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七日下午五时。

《直面苦难》教案


《直面苦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其人
2、仔细阅读文本,感悟文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蕴涵哲理的语句
一课时
一、导入
ppt杏林子的图片,配以文字说明
(穿插:我们看这张图片,这么美丽的女子是谁呢?喔,她是12岁时就得类风湿关节炎的台湾女作家杏林子,瘫痪了……弓着腰不能吃自己想吃的东西,不能去自己想去的地方;不能自己梳头,不能自己化妆,到后来连大笑两声也变得奢侈,因为要带来一阵阵的咳嗽和气喘,三毛看到了杏林子的痛苦,忍不住偷偷向上帝祷告,让上帝快点结束她的痛苦。可就是这样的她,……)
ppt《背着爸爸上学》的剧照
(穿插:我们再来看这两张图片,这是《背着爸爸上学》的剧照,……)
总结:图片中的这两个人物都经历过或经历着人生中的苦难,而他们用自己的方式面对着。
过渡:那今天我们要感悟的周国平先生的《直面苦难》又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呢?
二、介绍作者
过渡:在读文章前,我们先了解作者。
三、介绍本文特色
过渡:为了更好的品读本文,我们有必要了解这篇文章的特色。
四、请两位同学朗读文章,其他同学思考:作者把苦难分成了几种,他着重评述的是哪一种苦难?
明确:社会悲剧和自然悲剧(ppt插入n张图片)
自然悲剧(平常苦难)
从作者的语句中,自然悲剧包括哪些呢?
明确:包括自然灾害、生老病死、重大挫折等。
五、社会悲剧和自然悲剧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又有何不同?请大家从三个方面着手思考。
(ppt显示图表鼓励大家自由讨论)
对待的感受原因结局
社会悲剧精神优于恶势力正义感支撑历史的公正含笑受难英雄
自然悲剧无法自慰感到卑微没有灵魂的敌手没有上帝孤立无助众生
总结:作者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面对生活中平凡的苦难的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无奈、失败。
六、面对着自然悲剧,孤立无助的我们应该怎么办?
明确:我们不能因此倒下,我们要维护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第三节
全体同学一起朗读第三小节。
你喜欢其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能够发挥就好。
七、我们应该对苦难有一个怎样的正确认识?(或者,我们面对苦难时,应保持怎样的心态?)
明确:不美化苦难——不要对我说: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苦难磨钝了多少敏
(彻底否定,语气激愤)
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
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
(作者认为面对苦难,应保持真实、自然、平常的心态,不应浮夸、做作。)
不畏惧苦难——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一组虚词,突出苦难中的尊严,有力的表达了对苦难的辨证认识)
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的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总结:作者用这些语言告诉我们,无需夸大苦难的作用,无需美化苦难的英雄,苦难有着难以回避的消极作用。生活中的苦难是平常的,经受住苦难的人也是平常的。(ppt)
ppt插入图片(海啸、唐山大地震、史铁生)
一起朗读四——七小节
八、当我们经历了苦难后,我们就是英雄了吗?
明确:作者对此进行了否定。他说:只要我活下去,我就仍旧只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其实,苦难英雄也只是我们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为了更好的理解文句的意思,我们再来欣赏周国平先生的另外两段话:(ppt)
“天有不测风云”——不测风云乃天之本性,“人有旦夕祸福”——旦夕祸福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任何人不可心存侥幸,把自己独独看做例外。
我们不是英雄。做英雄是轻松的,因为他有净化和升华;做英雄又是沉重的,因为他要演戏。我们只是忍受着人间寻常苦难的普通人。
总结:是啊,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英雄。但,更多的却是平凡人,他们也在默默的忍受着生活赋予他们的苦难。周国平阐述的是“平民化的逆境观”,那些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真正的强者。而那些在苦难面前夸大、做作、骄横的“英雄”,并不是真正的强者。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是能思想的苇草。在自然界中,人是脆弱渺小的,但他有尊严又是伟大的。请看这张图:……(ppt)
九、拓展延伸
1、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苦难吗?你是如何看待的?或者你看到别人是怎样看待苦难的?
(回答完后,回到课题,请同学解释课题:
我们应该以尊严的方式面对生活中大大小小的苦难)
2、阅读培根的《论厄运》,找出两文在思想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a速读2分钟,划出《论厄运》中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名言警句。
学生回答,讨论后明确。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
更难能可贵。”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示的。”
(注意:“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
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两句未点出“厄运”、“美德”等字眼,能体现作者观点,但不是最能体现,它们是用比喻、对比给文章增添了诗意。)
b、小结,同学通过刚才找到的句子,思考培根要大家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苦难呢?
“无所畏惧”、“勇敢战胜”、“坚忍”。
c相同之处是,两文都肯定了逆境的价值(培根说:“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周国平说:一个人只有面对平常生活中的悲剧和苦难,才能成为真正的勇者。)。两文都指出了面对自然悲剧时应有的态度(培根说:“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周国平说:“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d不同之处是培根的“逆境观”是英雄主义的,具有古典浪漫主义气息,而周国平则汲取了存在主义的思想养料,倡导一种平民化的“逆境观”。

十、总结语
人生苦短,风云难测,我们难以想象海伦;凯勒的世界,那是怎样漫长的黑夜;我们难以窥探贝多芬被剥夺聆听权力时最初的心境!病魔束缚了霍金的躯体,宇宙中弥漫着这位科学巨匠睿智的思绪;智障阻碍了舟舟的发育,而音乐王国里却飘洒着灵动的音符。苦难有非凡的意义,生命有崛起的尊严。当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遇到挫折时,我们不要躲避,因以个体的尊严去承担,因为它会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板书
直面苦难

尊严无法回避

体悟人生像学案及答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体悟人生像学案及答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体悟人生
《十八岁和其他》
教学目标:
1、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能够说出本文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4、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
教学时数:半课时

一、积累整合

迷惘炫耀晨曦沉湎溺爱怪癖摭拾憎厌祈祷引吭甫健翱翔枝桠

琐碎废寝忘食
二、讨论交流
(一)十八岁
1、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有哪些人生难忘的体验?
2、句子的理解
(1)第一段第一句中“欣慰”和“似水流年的迷惘”的原因是什么?
(2)“在东方似是晨曦初露,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你如何理解?
(3)第四节中“这样的心情”是怎样的心情?
(二)两代人的矛盾
1、作者在文中提及的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2、探讨:你同意文中父亲归纳的原因吗?你是如何看待两代人之间的矛盾的?
(三)读书的苦乐
1、面对考试与升学的逼迫,我的态度是什么?
2、探讨: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一定是对立的吗?
(四)青春
1、作者对孩子的希望是什么?
2、延展:
《金缕曲》(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三、品题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以“十八岁”为题?为什么要写到“其他”?

《我的四季》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活动体验,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
2.学生能够结合自我体验,说出《我的四季》蕴含的人生含义。
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文中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人生的过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关于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句子的含义的理解。
课时安排:半课时
学习方式:活动体验

教学过程:
一、积累整合

锈钝磕绊汗流浃背给予焦灼干瘪入不敷出敷演
二、温故知新:
思考:阅读抒情散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三、自读研讨:
1.概括作者的人生四季有着怎样的特点?
2.贯穿于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
3.划出作者对人生感悟的句子,说说这些感悟给你怎样的启示?
4.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启发?
5.哪位同学能概括作者人生四季的特点?
四、自由朗读 

【模拟试题】
一、基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迷惘(wǎng)摭拾(zhé)自艾自怜(ài)怪癖(pǐ)
B.磕绊(kē)颤抖(chàn)废寝忘食(qǐn)翱翔(áo)
C.焦灼(zhuó)夭折(shé)厄运(è)淘汰(tài)
D.懊悔(ào)抹煞(shà)憎厌(zēng)蛮横(hè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沉湎眷恋急燥翅膀甫健B.开垦时辰端样其乐融融
C.轻率横幅清晰引吭高歌D.灌浆企望注销入不付出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现在你正为准备大专联考而深感读书之苦,我像其他的父母一样,虽然极端同情你却不能不鼓励你,甚至鞭策你尽全力去争取这一场残酷竞争的胜利。
B.孩子,现在你是十八岁了,你告诉我把自己比作什么?
C.想起一手托着你的身体,一手为你洗澡的去日;想起你吵闹不睡,我抱着你在走廊上行走半夜的情景。
D.我读过一个父亲因对孩子无端发脾气,伤了孩子的心,而事后深表懊悔的文章。
4、仿照下面的句子,续写一个句子。要求:①续写的句子要从正反两面谈。②要运用恰当的比喻。
老年人固然有不少“蒲柳之姿,望秋先殒”,但也有不少是“松柏之姿,隆冬转茂”的;青年人_________,。关键在于怎样以积极健康的态度对待年龄,对待生活。
二、拓展阅读
家教
胡冬梅
儿子生日,她打算让儿子高兴一回,带他到公园玩一天,再给他买一个玩具火箭,兑现自己的诺言。
公园里添了很多设施,她现在才知道。碰碰车、飞车、电子船……很多孩子都在上面玩。
“妈妈,我要坐碰碰车。”明明扯着她。
“明明!等等!”她看见车子碰得很厉害,有点担心,要是很劲一碰,人会被摔出来呢!而且震动那么大,孩子能受得住么?于是想到报纸上一则消息:英国有个男孩听音乐得了脑震荡。
她就把这些跟儿子说。明明很乖,[甲]。
到了湖边,见许多电子艇在湖面极快地飞掠,她很惊叹,却又为船上的人担心。
明明说:“我要坐飞船,妈妈。”
她吓了一跳,说:“不行!”接着便扳着指头数出几种发生事故的可能来,说的时候绘声绘色,声音越来越严厉。
明明听得很认真,听到后来,[乙]。
她牵着孩子远远地指着笼中的动物,要孩子万不可走近去看,并讲些蛇呀狼呀恶毒的故事,又告诉儿子小心提防。
……
出公园的时候,她问:“明明今天玩得高兴吗?”
孩子没有回答,脸上有些痴气。看着街上的人流车流,[丙]。
她很生气,这孩子怎么这样一副傻样,早上来时可不是这样的。她说:“走!明明!妈妈带你买玩具火箭。你不是长大了要当宇航员吗?”
“妈妈!我……我不要……”明明说,“我不要上天,上天会摔下来的。”她看着孩子,呆呆地在门口站了很久。
后来她走了,嘴里说着:“儿子……唉!”
1、下面三句话分别是从[甲]、[乙]、[丙]三处摘出来的,将它们回归原位置。

①就禁不住点头。②目光里透着疑惧和惊恐。③虽然目光留恋,但还是跟着妈妈离开了。
答:甲处填:乙处填:丙处填:

2、本文的第2段“公园里添了很多设施,她现在才知道”一句换成“公园里很热闹”行不行?为什么?

3、对文章结尾“她”自言自语的那句话(“儿子……唉!”),你怎样理解?

4、谈谈你阅读《家教》这篇文章的感想。

5、探究题:比较阅读杨子的《十八岁和其他》与胡冬梅的《家教》。

反馈答案
一1、B(A、摭(zhí)艾(yì)C、折(zhé)D、煞(shā))
2、C(A急躁B端详D入不敷出)
3、B
4、(青年人)固然大多“旭日出海,朝气蓬勃”,但也有些“秋霜早降,未老先衰”……
二1、甲乙丙处分别填③①②
2、不行。原文的写法还暗示出“她”好久没带孩子来公园了,对变化了的外部世界感觉迟钝,至少“慢半拍”,总之,为人比较保守;同时与后文罗列的游戏“设施”相照应。
3、说明“她”直到最后也没真正明白儿子不再想要火箭,不再想当宇航员的原因,也说明她对儿子的表现感到失望和无奈;同时也说明她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教育的失当。
4、广大家长应该更新观念,要从适应时代的需要、适应竞争的形势出发,激发孩子的探索、竞争、向上的意识,使孩子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的需要,真正增长孩子的能力。(本题不强求千篇一律,只要是从本文的思想出发,意思与文章有所联系即可。)
5、略

论厄运 直面苦难 (苏教版)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论厄运 直面苦难 (苏教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目的】

1、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3、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教学重点】

以两文的整合为基础,让学生对材料独立探讨以提高研讨能力,并加深对苦难的认识。

学习中先以学生筛选体现作者观点的格言警句为突破口,以期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然后学生进行两文相同相异点的比较;透彻理解两文深沉的哲思后,学生拓展开去,联想具象化的直面苦难的故事,从中领悟面对不同悲剧时许许多多的英雄或凡人所展示的人性美;最后以练笔的形式将对苦难的认识形成文字,变成座右铭的格式珍藏在自己的内心,化为一种人格力量。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学习方法指导】独立探讨,整合信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生苦短,风云难测,我们难以想象海伦·凯勒的世界,那是怎样漫长的黑夜;我们难以窥探贝多芬被剥夺聆听权力时最初的心境!病魔束缚了霍金的躯体,宇宙中弥漫着这位科学巨匠睿智的思绪;智障阻碍了舟舟的发育,而音乐王国里却飘洒着灵动的音符。苦难有非凡的意义,生命有崛起的尊严。今天让我们走进培根和周国平的哲理散文——《论厄运》《直面苦难》,深入体会苦难中的尊严。

二、解题

题目中的“厄运”“苦难”,指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时时会遇到什么?——“逆境”。

三、展示学习目标:

1、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3、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四、阅读《论厄运》

1、速读2分钟,划出《论厄运》中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名言警句。

学生回答,讨论后明确。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

更难能可贵。”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示的。”

(注意:“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

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两句未点出“厄运”、“美德”等字眼,能体现作者观点,但不是最能体现,它们是用比喻、对比给文章增添了诗意。)

2、小结,同学通过刚才找到的句子,思考培根要大家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苦难呢?

“无所畏惧”、“勇敢战胜”、“坚忍”。

五、阅读《直面苦难》。

1、对于苦难,作者阐发了哪三个观点?

讨论后小结:

面对自然苦难,我们应以最真实的勇气挺立而不倒下,以此维护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苦难英雄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生活在世俗的旋涡中。面对苦难,最深刻的生活体验藏在日常生活的不为人知的角落。

2、这样看来,《直面苦难》的主旨是什么?

人在自然悲剧面前,应该坚强挺住,维护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这种坚强是战胜了软弱而挺起的坚强,但不要一味地美化苦难,它也有消极作用。

六、为了更透彻地理解两文的哲理,请同学们用5分钟朗读刚才涉及的名句,并背诵其中的3句。

七、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两文的观点有哪些共同之处?2、阐述的侧重点又有什么区别?3、它们说理上各有什么特点?

相同之处是,两文都肯定了逆境的价值。培根说:“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周国平说:一个人只有面对平常生活中的悲剧和苦难,才能成为真正的勇者。两文都指出了面对自然悲剧时应有的态度。培根说:“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周国平说:“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不同之处是培根的“逆境观”是英雄主义的,具有古典浪漫主义气息,而周国平则汲取了存在主义的思想养料,倡导一种平民化的“逆境观”,他承认逆境的作用,但同时指出逆境对人的消极磨损作用,反对过分夸大苦难的积极作用和美化苦难英雄的做法,说“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两篇文章都具有浓郁的思辩色彩和哲理味,观点鲜明简洁而有力度,但是在说理方式上,却很不一样。《论厄运》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分析周密严谨,见解深刻独到。《直面苦难》不追求分析论证的环环相扣,而是用诗一般跳跃的语句、具象化的阐发,直接点明思考的结果。

八、拓展

学生谈关于“苦难中的尊严”的经典故事,尤其是直面自然悲剧(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的故事。回顾篇目《我与地坛》(史铁生),推荐小说《平凡的世界》(路遥)。

对于学生来说,顺境和逆境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抓住文本中内容,以此为支撑,启迪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认识得到深化。《读本》上选了王蒙的《人生三境》,指导学生阅读。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132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