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即景抒情诗四首2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即景抒情诗四首2”,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鉴赏《春江花月夜》
1、基本解读:
1)“春江潮水连海平”四句总写春江月夜中壮丽景象。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之中最为动人的良辰美景。入题即是一幅壮丽的画面:江海连潮,月共潮生。“生”,写出了明月随着奔腾的潮水喷薄而出的宏大气势。月光闪耀千万里远,又有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
2)“江流宛转绕芳甸”二句写了令人心驰神往的江畔美景。江水弯曲着绕过杂花丛生的江边沙地,月光倾泻在花林上,如同撒上了一层白色的霜花。
3)“空里流霜不觉飞”四句写江天一色的澄澈明净之景。月光荡涤了世间的一切,这才有“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此处虚实结合,最后整个宇宙似乎只剩下一轮明月的清辉。这样一轮独自徘徊在空中的月亮,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深思和遐想。
4)“江畔何人初见月”六句是对自然的发问和对人生的思索。自古以来,明月在天,什么人最先看到这一轮明月呢?明月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照耀人间的呢?古往今来,在亘古不灭的时空面前,人们或奋发图强,或得过且过,或及时行乐,却终有一死,无法与亘古的时空永远相伴。但诗人由此出新,认为个体生命虽有限,但一代一代连续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生命的延续。不像这明月,永远只是一个样子。诗人以群体生命的延续回答了这个令人类永远感伤的宇宙命题。接着写明月在天,孤独地在天空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却又永远难以等到。月光下是奔腾而去的大江急流。诗人让诗情向纵深发展,以明月有恨而江水无情,很自然地将笔触转向下半篇的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上来。
5)“白云一片去悠悠”四句写在此良辰美景之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相思之情。“白云”飘忽,象征了“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是地名,但这里并不确指,是泛指离别之地,且古诗文中“枫”、“浦”本就是离别伤情之所。“谁家”与“何处”互文见义,由一家一处联想到人间千千万万家的离愁别恨。一地相思,两处离愁,往复回环。这是一种诗意的痛苦,发自内心,缠绵悱恻,可谓不招自来,挥之不去。
6)“可怜楼上月徘徊”四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诗人将“月”拟人化,写月之“徘徊”,既写出了月的自然属性,光影明灭,浮云游弋;又赋予月光人性,它好像怜悯思妇的孤独寂寞,久久在楼上徘徊而不忍离去。月华洒落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可这反而令思妇更添相思之苦。她想“卷去”、“拂”走这有点惹人愁思的清辉,可是“卷不去”、“拂还来”。将相思之苦写得如此形象逼真,生动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迷惘之情。
7)“此时相望不相闻”四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深进而引起的无限遐思。月光引起的情思让她难以入眠,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也许也在望月思念自己,生发托月传情的痴心。“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可是鸿雁长飞,月华难递;鱼儿跃动,只见阵阵波纹。向来有传信功能传说的鱼儿雁儿都无法传情,那只能借助梦境了。
8)“昨夜闲潭梦落花”六句写游子的相思之情。诗人用春梦、落花、流水、残月四种伤情的意象来烘托。梦境是那样迷情惆怅:花落幽潭,春光将逝,人在天涯,情何以堪!江水带走的不仅是易逝的春光,也是游子思妇的青春和爱恋、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落下的是渐渐失望的思绪,随之而来的又将是难以忍受的凄婉落寞。沉沉的海雾逐渐遮蔽了落月;而游子思妇,碣石潇湘,一北一南,天各一方,千里迢迢,相思不知又要增添几重!
9)“不知乘月几人归”二句写在此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之中,不知能有几人乘月回乡;情人间的离情,伴着将落的残月,洒落在江边的树林之上……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月华柔情、诗人之情相互交织,袅袅不绝,摇曳生姿,引人深思。
2.鉴赏要点:
1)全诗写景别具特色。诗中写了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以“月”为主体。“月”是此诗的灵魂,是全诗结构的纽带,也是情景兼具之物。在月华的笼罩下,江水、沙滩、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闲潭、鸿雁、鱼龙、思妇和游子构成了一幅安宁祥和的美景图卷。其中虚实相生,浓淡相映,如同一轴巨幅的中国山水长卷,意境极为深邃而优美。
2)全诗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这首诗有别于传统的单纯写景之作,也有别于一些单纯的哲理诗和言情诗。诗中有对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赞美,有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的讴歌,有对永恒人生哲理的探求,使得全诗景、情、理水乳交融,形成了清新而又邈远的意境,读后让人心旷神怡,并进而去探寻更深更美的人生真谛。
3)本文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来抒发作者的情感:上下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借事抒情、即景抒情、拟人、设问、互文、比兴、用典、映衬。
三、学习《望月怀远》
(一)作者简介: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年间进士,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为中书令。因正直敢言,受到权奸李林甫的排挤,贬为荆州长史。有《曲江集》。
(二)学习诗文:
1、初次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2、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意
1)这首诗写月夜怀人,情思真切。(主旨)
2)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既写眼前所见之景,又是诗人望月怀远之意的表达。一轮明月从无边无垠的大海上升起,月光普照之下,无论远近,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此句境界博大,自然景象中包含着诗人博大宽广胸襟,为千古名句。
3)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写多情之人因为整夜相思难眠,不禁埋怨起夜之漫长。
4)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月华如此美好,光彩照人,诗人不由得吹灭烛火,披衣踱出房间,凝神望月,而这一轮明月啊,竟是如此撩人思绪,诗人不禁久久伫立,直到露水沾湿了衣服才知夜深。“露滋”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凝神望月而相思难抑的情形。
5)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月光是如此皎沽,伸出手去,满手皆是,可是却无法送给对方以表相思,只好回房就寝,希望在梦中相会。此联构思精巧,意境幽清,并化用古人诗句,写出了诗人的怅惘和失意。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有句“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南朝陶弘景《答齐高帝诏问山中何所有》有句“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三).鉴赏要点:
1、此诗写情颇具特色。情可以是亲情、爱情、友情。对“情人”一词可有不同理解。这里理解为“多情之人”,指诗人自己;但也可理解为“亲爱之人”,即亲人或男女情人。情与景的完美结合形成清丽而深远的意境。诗中通过描绘人物的动作和细节传达情思,构思巧妙。全诗紧紧围绕“望月”而展开,从望月写到怀人,从灭烛写到披衣,由室内写到室外,又由室外回到室内,从月升写到月沉,由相思写到人梦。由景入情,情景相生。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联千古传诵。此联看似平淡无奇,脱口而出,却高华浑融,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此前谢庄《月赋》有句“隔千里兮共明月”,后苏东坡《水调歌头》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寓意相同,只是一为赋,一为诗,一为词,各尽其妙。
四、学习《题李凝幽居》
(一)作者简介:贾岛,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今北京)人。其家境贫寒,多次应举不中,一度出家为僧。后受韩愈影响还俗。曾任遂州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普州(今四川安岳)司仓参军等职。
(二)学习诗文:
1、初次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2、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意
1)这首诗通过写友人李凝居所的清幽环境,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主旨)
2)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写友人李凝幽居的环境。诗人沿着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走去,寻访友人幽居之处;小径通向荒芜的小园,周围很少有人居住。暗示了李凝的隐士身份。
3)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写幽居的静寂。友人幽居之处旁有一池塘,池塘边有树,诗人来到门外,轻叩门扉。月夜之下一片宁静,敲门声惊动了树上的鸟儿,它们发出了声响,或飞出盘旋一阵又回到巢中。
4)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写回归路上所见。诗人走过一座小桥,视野开阔起来,依稀分辨得出原野上斑斓的色彩;夜风轻拂,云脚飘移,让人觉得仿佛山石在移动。诗人反说此景,别具特色,因为“石”并未动,是“云”在动。一说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所以在这里,“移石”和“动云根”是同一意思。这样更显出了环境的幽深而迷人。
5)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点明诗的主旨:我暂且离去了,但不久会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诺言。前三联是写景叙事,作为铺垫,最后方托出此一主旨,即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三)鉴赏要点:
1、此诗紧扣“幽”字,首联写李凝所居之地的幽僻,颔联写所居之地的幽寂,颈联写所居之地环境的幽美,尾联抒发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幽情,层层铺垫,将诗人归隐志向表达得水到渠成。
2、“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二句写景独特、炼字精准。据说,贾岛骑驴入城,仍搜索枯肠,忽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二句,初拟用“推”,又改为“敲”,不觉撞上了京兆尹韩愈的车骑。韩愈细问后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帮他分析,确认“敲”字佳。那么佳在何处呢?诗人寻访友人,是在月光皎洁的晚上,友人外出未归,柴扉紧闭。诗人上前轻敲门扉,惊动了树上栖息的鸟儿,引起一阵喧闹。鸟儿或许还飞出几只转旋几回又飞回窝中。两句表现了清幽空灵的景象,暗含着诗人自愿远离尘嚣的真实情怀。
五、作业:背诵《望月怀远》

相关知识

第2课李白诗四首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2课李白诗四首”,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2课李白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及其人格魅力。
2、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3、反复诵读四首诗,理清李白诗歌中跌宕起伏的情感脉络,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艺术魅力。
4、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重难点】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导入新课: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二、常识简介:
1.解题: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歌行体。
2.作者简介: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前人评李白思想及创作,多用一个“奇”字。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类评价语很多。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以至诸如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但“奇”寓于中。
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忆李白》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突出的是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个“豪”字。联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等等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诗往往透过“豪”的表面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极就以豪语出之。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征。
1)、读书时期[25岁以前]通读百家习剑任侠求仙访道思想复杂
2)、第一次漫游[25──42]辞亲远游酒隐安陆十年活动名动京师
3)、长安三年[42──45]应昭入京供奉翰林得罪权贵自请放还
4)、第二次漫游[45──55]客居梁园喜逢高杜漫游寻仙忧心国事
5)、战乱时期[55──62]避居庐山流放夜郎奉节遇赦病卒当涂
3、作品背景: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读出感情基调。——消极情绪寓于积极豪迈之中
2、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
⑴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明确:入梦缘由(现实)→梦境路线(梦中)→梦中仙境(梦中)→梦醒留别(现实)
⑵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明确: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3、理清本诗结构:
(一)、入梦缘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入梦缘由(梦前)心驰神往
(二)、梦游幻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 壮美奇绝→游梦历程(梦中)迷离恍忽
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
神仙洞府 壮丽辉煌→
梦境消失 无限留恋→
(三)、抒情表态 蔑视权贵 反抗现实→梦醒嗟叹(梦后)惆怅感怀
思路:不满现实→梦游→反抗现实[主旨]: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四、课时小结:这首诗作者用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笔墨借助想像描绘了梦游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权贵的不妥协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
五、作业布置:⑴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⑵整理文言字词

王维诗四首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王维诗四首”,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背诵。
二、学习《送沈子福归江东》
1、齐读课文
2.写作背景简介:此诗是王维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741)游历湖北襄阳一带所作。其集中尚有《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诗,可见所游之地不止一处。沈子福,不详。长江从九江以下往东北方向流。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看诗题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
3.基本解读
1)这首诗写送别友人之场景,表达了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主旨)
2)前二句“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写送行之地的景色。第一句点明送别之地。第二句点出“归江东”题意。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3)后二句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写友人走后诗人的思念之情。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象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
4.鉴赏要点:此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奇妙的比喻联想,将自然的春色与人类的情思联系起来,达到景与情合的境界,而没有丝毫做作的痕迹。诗中既写出了与友人深厚的友谊,也将抽象的惜别之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仿佛友情绵长,充塞于天地之间。
5.小结:此诗融情语景,洁净抒情。诗人通过奇妙的联想,将自然的春色与人类的情思联系起来,达到景
与情合的境界,而无做作的痕迹。诗人将抽象的惜别之情极其生动的表达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仿佛友情绵长,充塞于天地之间。
6、课外探究:试举一首送别诗,比较异同。如《渭城曲》: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学习《观猎》
1、齐读课文
2、基本解读:
1)这首诗写一次打猎场面,其中蕴含着诗人的豪情壮志。(主旨)
2)诗的首句“风劲角弓鸣”未写人,先写声。风呼、弦鸣,风声与角弓声相应:风声由弦之震响而听得,弦之声由风之劲疾而更震耳。以惊人之语渲染出一幅在旷阔的原野上,大风呼啸、箭鸣弓响、山雨欲来、森严紧张的气氛。读者一接触此句,便为之迷惑、动魄,不免发问:是怎么回事?原来是“将军猎渭城”。这首联,上句起势,有如古戏舞台上人未出场,先吆喝一声,气氛为之一紧;下句则如一员大将在众目睽睽之下跃将出来。起句有先声夺人之妙,有异军突起之势,给人以悬念;接句则轻笔缓道,慢语解释,使人恍然大悟,极富戏剧味。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写琵琶女弹技有“铁骑突出马枪鸣”一句,若用此句来比喻《观猎》的开头也是很合适的。我们试将首联二句倒转来细细体味一下,就会发现倒转后的这两句诗便变成了一般的叙述,气势一落千丈,失去了先声夺人之美。
3)颔联“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写狩猎时惊心动魄的场面。笔锋一转,不正面写将军,地点是在渭城,渭城为秦时咸阳故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平原草枯,积雪消尽。“鹰眼”因“草枯”而能更准确观察猎物,猎物绝无逃脱之机;“马蹄”因“雪尽”而略去阻碍,策马追赶更为迅捷。诗人不同常人,他用将军所用之物来显示将军的勇武过人,深得以物配人之妙。一物配一物,良将佩宝刀。好马快骑,舍强将勇士,谁配乘用?矫健神鹰,除剽悍猎者,谁配掌握?通过陪衬烘托,将军英姿便跃然纸上。
4)颈联“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紧承“马蹄轻”而来,这两句写猎归所经之地,而写地名另有深意。原来,新丰市在长安东北,是盛产美酒之地,当时游狭之士常到此相聚豪饮。作者曾在《少年行》中写到:“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显然,在这里诗人是借新丰典故,表现将军豪爽任狭的气质。细柳营,在长安西北,是汉代名将周亚夫驻军之处。诗人在此是意欲把将军和周亚夫并比,表现他治军有方,军纪严明、刚勇正直的特点。通过这两个典故的运用,将军勇武慷慨、豪放不羁的气度与非凡形象更为明显了。作者用典故如信手拈来,极为自然,不显山不露水,而奏出奇效。
5)尾联“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与开头遥相呼应,前三联是写有声的喧闹场面,尾联则是写无声的观望追忆,形成鲜明对比:射猎时风劲云涌,气氛激烈;猎后风定云平,满载而归,心情悠然自得。其中射雕之典,出自《北齐斛律光传》,载北齐斛律光射猎时,于云中见一大鸟,射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是一雕,因被人称为“射雕手”。
3、鉴赏要点
①此诗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狩猎时风劲鹰疾,气氛相当之紧张;猎后风定云平,猎手们心满意足,踌躇满志。写景都是为了表达情感,在景物的变化中见出感情的消长变化,显得摇曳生姿,韵味十足。
②全诗结构巧妙,起得突兀,结得意远,中间流转自如。首联由出猎的将军写起,尾联以将军回首作结,前由“马蹄轻”,后由“忽过”“归还”;前由“风吹角弓鸣”的动,后有“千里暮云平”的静,前后呼应,动静搭配,相应生辉。首联以挥鞭跃马写将军威武傲岸之姿,尾联以回看暮云绘将军得意留恋之乐,各领风骚,言简意富。全诗蝉联、过度十分自然、融洽、熨贴,几个富有特征的个体,合在一起构成了有机和谐、不可少缺的完美整体。
③遣词造句用得准确精当,“枯”、“尽”、“疾”、“轻”、“忽过”、“还归”,体物精妙,传神。
四、作业:背诵《观猎》

宋词四首教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宋词四首教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17.宋词四首教案
1、文本全解。
雨霖铃
(1)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柳永(约987—1053),原名柳三变,字耆卿,宋代崇安(今福建崇安)人。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早年生活放浪,仕途长期不得志,多次应试进士不第。到了晚年才考上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又因其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柳永是北宋的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的词作创调之多,超过其他词人,而且大都为长调。从他开始,慢词始盛,打破了令词垄断词坛的局面,使词体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柳永长期置身于歌楼妓馆,与歌妓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写男女风情、反映歌妓等下层市民生活的词作较多。
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是柳永逗留时间较长的地方。《雨霖铃》就是他离开京城,
所写。在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2)基本解读。
词作分两阕。
告别恋人时
上阕叙别情别景,表达与恋人难以割舍的离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词作开篇就交代了分别的时间、地点和景色,融情人景,以景衬情,造就离别的情调和气氛。日暮雨歇,京城郊外长亭,暮色苍茫,蝉声凄切,一对恋人在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即将挥泪告别。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这里写饯别帐饮。郊外的饯别筵上,由于分别在即,离愁别绪尽在心头,吃不香,饮不畅,食欲、酒兴皆索然。虽然依依不舍,但又不得不走。“留恋”是主观情状,“催发”是客观形势,主客观的矛盾冲突,使别情达到高潮。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虽欲留,却不能留,分别的时刻终于到来。此时此刻,二人竟然喉咙堵噎,说不出一句话来,只有泪眼相对,默默作别,恋人间的情爱,离别的无奈与哀伤,尽在不言中。这两句把离别之际,两人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难分难舍、缠绵悱侧的情景,描绘得相当生动细腻,如在目前。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虽然没有说话,但心中却是思绪万千,其中想得最多的,恐怕就是分离后的孤凄:我这一走,只有孤单一人在千里烟波迷雾中前行,且与你距离越来越远。此去的南方,天空辽阔,却愁云密布,似乎也暗示着前程不容乐观,吉凶难料,更使人觉得抑郁和孤冷。这两句写想像中的行程和景物,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情绪。一个“念”字,既紧扣上句的“无语”,又领出结句,由现实引向设想将来,由实人虚,且贯通下阕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
下阕写想像中的别后相思。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过片两句紧承上阕的“念”字,由自身推展开去,泛写此情此恨自古皆然,自己与古人同;但;更那堪”句,又立即翻进一层:离愁别恨,本已不堪,离别的时刻,又恰恰在冷落凄清的秋季,就使人倍感忧伤,从这一点来说,他又比古人、他人更加不幸。这里是加倍形容法。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是千古名句,设想次日酒醒时的景况,虚景实写:在愁醉恍惚之中,兰舟夜发,忽然醒来,想必是已经拂晓时分,恐怕见到的只有杨柳岸边的晓风残月——意中人却不在身边了!“酒醒”遥接上片的“帐饮”,虽然“无绪”,但借酒浇愁,还是喝下了不少。“杨柳岸晓风残月”句用极简练的笔墨,勾画出拂晓江岸的秋景,把词人强烈的思想感情融化在景物描写中,景中含情。“杨柳”、“晓风”、“残月”这些意象,在古人心目中,都具有离别或相思的意味,用以描绘凄清孤寂的秋景,和词人此时此刻的处境、心情都非常恰当,耐人寻味,妙不可言。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既照应前面词意,又总结全词,设想别后相思的景况。此后将年复一年,孤处寡欢,意中人不在,纵有良辰美景,谁与为欢?纵有千种风情,可以向谁倾诉?由于意中人不在身边,即使良辰美景,也无心欣赏,其他平常日子,可想而知该是一种怎样的煎熬!设想细腻,出语辛酸,词人百无聊赖的心绪和执著缠绵的情思,溢于言表。
(3)精华鉴赏。
①本词善于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使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形象和谐统一,意与境会,创造出完美的意境,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②词作在叙事上也很有特点。一是善于点染。点染本是中国传统画法之一,柳永词在铺叙时亦多用此法,把某种情绪、景致渲染得淋漓尽致,本篇即是一个范例。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概》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两句,乃就上两句意染之。”二是善于转折。如上阒,c都门帐饮无绪”写情绪不佳,“方留恋处”与“兰舟催发”写俄延作别,是一转折,主客观的矛盾冲突借此表现;“执手相看泪眼两句写分别情状,“念去去”三句突然由眼前引向未来,由现实转向虚拟,又是一转折,把离情别绪与对前程的担忧熔作一炉,使别情达到高潮。
念奴娇赤壁怀古
(1)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具有文学传统的家庭,其父苏洵、弟苏辙,都是宋代的著名散文作家,父子三人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文学史上称为“三苏”。苏轼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与苏辙同榜中进土,后踏人仕途。由于他与当时的变法派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合,政治上屡遭挫折,分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湖州、黄州(今湖北黄冈)、惠州、儋州(今海南岛)等地。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儒家的人世思想和佛老的出世思想,都兼而有之,但主导思想还是儒家的。苏轼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全能作家,诗、词、散文及书法,其成就都堪称第一流,是宋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宋神宗元丰三年(1079),苏轼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苏轼已47岁,他游览了黄州赤壁(又名赤鼻矶),由此联想到三国鏖战的古战场赤壁,借古代英雄周瑜之少年有为,感叹事业无成,时不我待。
(2)基本解读。
词作分两阕。
上阕描绘赤壁的景色。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作者首先从大处着笔,总写登高远眺的所见所感。滚滚长江,浩浩荡荡,永不停息地向东奔流;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就像东流的江水,后浪推前浪,一去不复返了。此处把江山和人物合写,不仅创造了一个雄浑旷远、豪迈深沉的意境,而且点出了词作“怀古”的旨意。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两句马上点出怀古的内容:西边的旧时营垒,人们说它是三国时,令周瑜一战成名的赤壁大战的古战场。用“人道是”三字,表明这种说法只是传闻,作者也并未相信,仅是借以发思古之幽情而已。此处的“周郎”,既是沿用吴中人对周瑜的敬称,暗寓对周瑜的赞赏和敬意,又突出周瑜的年轻有为。这也为下阕专咏周瑜埋下了伏笔。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几句正面描摹赤壁的景色。“乱石穿空”是写山奇峭高峻,直插霄汉;“惊涛拍岸”是写江水汹涌澎湃,滔天巨浪令人惊心动魄;“卷起千堆雪”是写江水撞击岸边,翻卷出一堆堆雪白的浪花。宋代诗人范成大说:“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及‘蒙茸蠼岩之境,东坡词赋微夸焉。”(《吴船录》卷下)很显然,这里的景物描写,是经过夸张的,也或者是想像的,即把古战场的雄奇壮丽、气势磅礴的景物赋予了眼前的赤壁矶。这样写,目的在于渲染气氛,烘托英雄人物的气概和精神。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对前面描写的壮丽河山,词人发出由衷的赞叹,正是在这如画的江河大地上,当年龙争虎斗,大显身手,涌现了多少英雄豪杰!这些英雄豪杰,不仅指少年英俊的周瑜,也包括曹操、刘备、诸葛亮和孙权等一批人。因为这些人,不管是胜利的,还是失败的,都在这里书写了历史,留下了自己的踪迹。这两句与开首两句一样,也是江山、人物合写,交代江山与人物的关系。但首两句是“千古”,这两句是“一时”,前者是泛写,后者是具体写,视野由远至近,笔墨由放到收,最后集中到一点上来,为下阕咏周瑜作了很好的铺垫。
下阕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过片开头用“遥想”两字,把人们引向古代,引向赤壁大战的“当年”,从而进入了更具体的怀古。这几句主要写周瑜年少风流,英姿俊美。小乔是江东的著名美女,“小乔初嫁”与赤壁大战没有任何关系,在写周瑜的时候带出小乔,作者意在用美女来衬托英雄,咏叹这英雄美人的完美组合。赤壁大战时,周瑜与小乔已经结婚十年,这里仍说“初嫁”,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英姿勃发。总而言之,当年的周瑜充满青春活力,事业、爱情两得意,令人羡慕!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几句写周瑜在赤壁大战中,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谈笑风生中打败了强大的敌人。“羽扇纶巾”,是写他身为主帅,且大战当前,却不着戎装而穿便服,足见其风度闲雅;“谈笑”,是写他从容自若,气度非凡;“强虏灰飞烟灭”,表明他韬略过人,出敌不意,用火攻打败号称八十万、兵力数十倍于自己的强敌。这几句概括力非常强,周瑜的气度及在大战中的表现、敌我力量的对比、战争的特点和结局,都在十来字中一一交代清楚。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以上几句是怀古,这几句从历史回到了现实,由怀古转入自抒怀抱。作者临古战场而思豪杰,引出了对历史与现实、古人与自己的联想。周瑜的丰功伟业令人向往但又无法企及,自己谪居边地,抱负难以舒展,想忘情世事,又不可能,在渴望、惆怅和无奈中,过早地衰老(作者时年47岁),“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又作“人间”。由于在现实中不断地遭受打击和挫折,沉浮不定,自己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功业未成,人已先衰,面对这滔滔大江、如大浪淘沙般的历史长河,咀嚼着人生的苦楚,作者不由得发出“人生如梦”的感叹。但自己的这种人生况昧,恐怕只有江边的明月能解,在伤感之中,唯有邀江边明月,以酒浇愁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达观与消极的交织,尽在字里行间。
(3)精华鉴赏。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它脍炙人口,历来被人们广为传诵。全词以江山之胜、英雄之业为题材,以纵横之笔将怀古、咏史、写景、抒情熔铸为一体,视野开阔,境界宏大,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豪迈,是豪放词的代表。在具体描写时,又有几个结合,如“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与“周郎”,是概括与特写相结合;写周瑜“雄姿英发”和“羽扇纶巾”、“谈笑间.”是概貌与细节相结合;再就是虚实结合,“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是实处虚写,而“遥想公瑾当年”则是虚处实写,等等。此外,联想、夸张的手法也运用得很娴熟。
声声慢
(1)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李清照(1084—11557),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母王氏亦工文章,李清照自小就有文学艺术方面的才能。18岁与宰相赵挺之的儿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是一位金石专家,夫妻两人志同道合,一方面进行文学创作,一方面从事学术研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曾合著《金石录》。靖康之变,北方沦陷,夫妇于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南下,辗转江南。后赵明诚病故,李清照孤苦零丁,在杭州、金华一带漂泊,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
李清照的词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写离情别绪,反映她少女、少妇优越闲适的生活和闺房相思的情怀;后期因国破家亡,流落异乡,词作多写故土之思与身世之感,风格也变得低回婉转,凄苦深沉。作品散失很多,今有《李清照集》、《漱玉词》辑本传世。
这首词又题为“秋情”,是李清照后期的名篇之一,也是历来人们所公认的她的代表作。从词意上看,作品当写于丈夫赵明诚死后,这时候,词人孤苦无依,晚景极为凄凉。作品通篇都写哀愁,但这与早期的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不同,这里所写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个人遭遇与亡国之痛交织在一起的哀愁。情调哀伤凄苦,千古之下,读之仍催人泪下。
(2)基本解读。
词作分两阕。
上阕写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片用七组迭字渲染愁苦之情。这样的开端,在宋词中是绝无仅有的。这是词人在艺术上大胆新奇的创造,为历来的批评家所激赏。“寻寻觅觅”是写女主人公想把失去的东西寻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惘失落的心态。此处并非实写,只是表现一种心态,作者通过把“寻觅”这种行动虚化来表现,便赋无形于有形,把心理活动刻画得格外形象生动。女主人公要寻找的东西很多:爱情、婚姻、家庭、故乡、和平、幸福……但寻觅的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这种结果,使她感到“冷冷清清”——冷落凄清,一片肃杀。这既是周围的客观环境,也是她内心感觉的写照。“凄凄惨惨戚戚”句直接表白内心的情感,哀伤愁苦更深了一层。开头三句,由浅人深,层层深入,把词人国破家亡、漂泊他乡、晚景凄凉的愁苦之情,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真是“其情哀,其词苦”。
“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这两句说秋季气候多变,忽暖忽冷,环境不佳,心情不好以致身体不适。表面上是写自然之秋,实际上也含蓄地包含了国家、世道的多事之秋,以及词人自己黯然伤悲的人生之秋。这种“气候”,正是她哀愁的根源。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寒秋季节,想借酒御寒、消愁,但是,几杯薄酒,如何抵挡那强劲的秋风冷雨呢!这表明主人公在主观上想抵御客观环境的伤害,想排除心中的忧愁,但势单力薄,力不从心,只好忍受着恶劣气候的蹂躏。在哀愁中,又有几分无奈。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正在伤心的时候,一群南飞的大雁闯进了她的视野。作者以北人流寓南方,大雁也从北方来,从沦陷的家乡飞来,所以说“旧时相识”。但更深的一层含义是,当年丈夫数度任职在外,夫妻俩常常鸿雁传书,互表情意,正所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这些雁儿,不就是当年给她夫妻俩捎书寄信的吗!然而,旧时相识的大雁飞来了,家乡的音信却不可复得,特别是“寄锦书”的那人,也不能再见了。国破家亡之悲,亡夫之痛,如潮涌来,悲苦之情,到了极点。
下阕紧承上文,从眼前景物着眼,进一步抒写她处境寂寞,内心痛苦。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是写菊花凋谢零落的情景。地上一丛丛的菊花,都已枯萎憔悴,还有谁会摘取呢!“黄花”既是眼前景物,也是词人自喻。看到这些曾经盛开过、如今憔悴无人怜惜的菊花,她想到了自己。这里通过无人惜花的叙写,表达了词人自叹自怜的悲愁情感。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两句写时日难熬。自己孤单单地坐在窗前,怎么挨得到天黑呢!“守着窗儿”是无所事事,内心空虚;“独自”是说孤苦冷清;“怎生得黑”表明在这种情况下,熬到天黑都不容易,由此可见无聊寂寞到什么程度。在这里,还有一层意思没有明说:即使熬到了天黑,那漫漫长夜又如何挨过呢?这两句用语平易,但意味深长。彭孙柔遹《金粟词话》云:“李易安……‘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两句与上阕的“晚来风急”相呼应,暗用白居易“秋雨梧桐叶落时”(《长恨歌》)诗意。黄昏时分,沥沥秋雨夹着秋风洒在梧桐叶上,却点点滴滴在诗人的心头。“细雨”的“点点滴滴”,正是在极其寂静的环境中“守着窗儿”才听得到,对于一个伤心孤寂的人来说,与其说是用耳朵听这种微弱凄凉的声音,还不如说是用心灵来感受。对秋风秋雨的描述,都寓着主人公的情怀,更突出了一个“愁”字。
秋雨“点点滴滴”,何时是尽头呢?难道就这样到天黑,甚至天黑以后,还一直这样滴下去吗?这就逼出了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种情况,一个“愁”字怎能概括得了?“这次第”是宋代口语,犹言“这种情况”、“这般光景”,指前文的一连串情况。全词的文意,都归结在“愁”字上面,结句却说“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得非常自然,也非常巧妙,既概括了文意,点明题旨,最后千言万语又正是在这个“愁”字上刹住,现得突兀,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3)精华鉴赏。
①本词是李清照后期最著名的代表作,在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开头连下七组叠字,声情并茂,堪称创举。十四字分三层意思:第一层写外在动作,第二层写所处环境气氛,第三层写内心感受。这样的开头,把诗人哀愁忧伤、惆怅迷惘的内心感受和凄清寂寞的外在环境融为一体,真切地反映了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给全词定了基调,而且铿锵有力,如珠走玉盘。真是别出心裁,出奇制胜。
②语言浅俗自然,也是本词作的一个特点。“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等语,几乎纯属白话;“这次第”,是宋代口语。以家常语,写心中事、身边景,发肺腑情,似是信手拈来,但语浅意深,显得非常自然真挚。
③本词以抒情为主,在情与景的关系上,能够融情人景,情景交融。作者选取了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如急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作为秋(愁)情的衬托,情景映衬,极力渲染了一个“愁”字,营造出凄凉惨淡的意境。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在宋代词坛上,与李清照(易安居士)合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经被金人占领,他从小就立下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21岁时组织了一支二千多人的队伍起义抗金,后率众加入耿京的起义军,并任“掌书记”。辛弃疾建议耿京主动与南宋联系,在奉命去南宋期间,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耿京挟众降金。辛弃疾北归以后,率众勇闯敌营,活捉张安国,并号召了上万名士兵一起投归南宋。归南宋后,辛弃疾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安抚使。在任上,实施了一些利国利民的措施,但屡遭当权者疑忌打击,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近二十年。晚年曾任知镇江府,在此期间,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反对轻举冒进,因与当权者不合而落职,1207年病逝。据说临终时,还大呼“杀贼”。
辛弃疾的词作数量居两宋词人之冠,留存至今仍有六百余首。他的词风以豪放见长,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是宋代词人、特别是豪放词人的代表。他的词题材广泛,其中抒写抗金复土、倾诉壮志未酬的愤慨的作品,是其精华部分。
本词作于1205年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此前,他已被闲置了近二十年,本以为终于有机会一层抱负,实现雪耻复国的愿望,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各人心怀鬼胎,对辛弃疾的正确主张不予采纳。作者对此看在眼里,忧在心里。北固亭下临长江天堑,拔地而起,登临纵目,满眼风光。作者登亭怀古,忧虑当前局势,感慨自己到老还不能施展才略为国效力,字里行间充满着抑郁不平的苦闷和愤慨。
2)基本解读。
词的上阕赞扬了孙权、刘裕两位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慨叹千古英雄难再,包含了对当今统治者的不满。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这几句是说,江山千古依旧,但是,像孙仲谋那样称雄江东的英雄却找不到了。“江山”之前冠以“千古”二字,点明了这首词是要怀古,把读者带人历史兴亡的意境当中。孙权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大破黄祖,抗衡曹(操)、刘(备),终于成就帝业。当今国事多艰,多么需要孙权这样有作为的英雄啊!可是,眼下却是无处寻觅。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人物是无处寻觅了,作为他们英雄业绩的象征一歌台舞榭,以及他们的流风余韵——积极奋斗、勇于进取的精神,也都在历史的风吹雨打中消逝磨灭掉了。一个“总”字,表明英雄业绩的葬送,并不是个别的现象,大宋王朝的衰落,也包括在其中。
“总”字寄寓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的深沉的慨叹。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这几句是说,南朝宋武帝刘裕当年住过的地方,今已杂草丛生,夕阳斜照,成了偏僻荒芜的普通陋巷。刘裕小字寄奴,是南朝宋代的开国皇帝,他在京口起事,取代了东晋政权,后又兴师北伐,先后灭掉了南燕和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等地,显赫一时。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回想刘裕当年金戈铁马,驰骋中原,所向披靡,真是气吞山河,势猛如虎!作者在这里歌颂刘裕,既是对刘裕业绩的向往,对自己报国壮志的一种含蓄表达,也是对英雄难再的不满和无奈。当年刘裕就是在京口起事而成大业,现在自己正好也在京口镇守,天时地利,皆为我备,挥师北伐,光复中原,正当其时,但现实与愿望却相距甚远。
下阕借古讽今,表达自己不被重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几句写历史典故:宋文帝刘义隆(刘裕子)元嘉年间,派王玄谟出兵北伐,也想学汉代名将霍去病追击匈奴封山而还,但由于准备不足,草草出兵,结果大败而归,北魏大将乘胜追击,兵临宋都建安,宋文帝君臣恐惧,登烽火楼北望,对北伐表示忏悔。辛弃疾借这个故事警告轻举妄动,企图草率北伐的宰相韩侂胄。但此时的韩侂胄急于提高自己的威信,巩固自己的地位,又妒贤嫉能,对辛弃疾的警告置若罔闻,在辛弃疾离开京口的第二年,便草草出兵,结果一败涂地。事实证明辛弃疾并非杞人忧天。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这几句由今忆昔,感慨岁月流逝,壮志未酬。绍兴三十二年(1162)辛弃疾南归,至京口任上写此词,已经四十三年。当年扬州以北地区的抗金斗争如火如荼,烽火弥漫,至今仍历历在目,但由于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使自己空有一腔热血,几十年来报国无门。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三句是从上文追忆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令人惊心:侵略者在我们的国土上修庙祭神,香火缭绕,神鸦飞舞,社鼓阵阵,好不热闹!这里既有山河非我的感慨,也有对统治者不图北伐,置沦陷的国土、人民于不顾的不满。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最后以廉颇自比,说自己虽然老了,但为国效力之心、抗敌复国之志不衰。然而统治者不思进取,朝廷权奸当道,又有谁来过问自己,器重忠勇爱国之士呢?作者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3)精华鉴赏。
①这首词作于辛弃疾的晚年,其时词人已经66岁高龄。它反映出作者对国事无能为力、忧心如焚的情绪,词中激昂之言少,沉郁之言多,因而风格显得抑郁低沉。
②词作借咏史而言现实,故词中用典故较多。前人对此有所批评,认为作品有“掉书袋”的嫌疑。其实本词用典,能与主题紧密结合,虽多而不滥,灵脱自如,增加了作品的内涵,故用典还算贴切。
③全篇借古言今,亦史亦论,在结构上有事事相连、环环相扣的特点。
2,习题解说。
(1)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通过背诵学习古典诗词。
(2)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让学生比较具体地了解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基本特征及其差异,从而对古代词的两大流派有初步的认识。
参考答案:豪放词以阳刚之美为审美特征,写景抒情视野开阔,气象恢弘雄放。如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辛弃疾的《永遇乐》(千古江山)叙写的景物从大处着笔,不是具体描摹景物的形状、外在特征,而是着眼于它的神韵和气象,显得大气磅礴,声势雄壮;抒情慷慨激昂,直抒胸臆,一泻千里。婉约词以阴柔之美为审美特征,写景抒情细腻委婉。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对景物的描写都比较具体细腻,生动柔美,以景衬情,融情人景,情景交融;情感的抒发含蓄婉转,意味深长。
(3)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风格、内容都相似,本题的意图是要学生了解两人、二作的同中之异,提高学生的洞察力和鉴赏能力。
参考答案:苏轼《念奴娇》的怀古之情,主要是对历史与现实、古人与自己的联想。作者赞美周瑜的丰功伟业,表明自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向往,但现实中的自己谪居边地,抱负难以舒展,古人的业绩无法企及,想忘情世事又不可能。所以苏轼的怀古之情,较多地表现为惆怅和无奈。辛弃疾《永遇乐》借古讽今,追怀刘裕驰骋中原,所向披靡,而刘义隆草率北伐、溃不成军的史实,痛感山河沦陷,南宋统治者无北伐复国之志,有苟且偷安、弄权谋私之实;英雄无用武之地,自己报国无门。因此:辛弃疾的怀古之情,更多地表现为悲愤不平和忧心如焚。
(4)第四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名句、佳句,从而使学生有意识地对作品进行分析、鉴赏,培养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参考答案:第1小题,“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是设想作者与爱人分手次日酒醒的景况。词句勾画出拂晓江岸的秋景,把词人强烈的思想感情融化在景物描写中。“杨柳”、“晓风”、“残月”这些意象,在古人心目中,都具有离别或相思的意味,用以描绘凄清孤寂的秋景,和词人此时此刻的处境、心情,都非常恰当。景物的凄清、寂寥,正好烘托出人物形只影单的孤零心境。因此,这两句的写景,景中含情,情景相辅相成,耐人寻味,妙不可言,历来被广为传诵。
第2小题,“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在情感表达上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寻寻觅觅”)通过写外在动作,表现作者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第二层(“冷冷清清”)通过写所处环境气氛,表现作者孤单寂寞的处境和心境,由此反映出作者的晚景凄凉;第三层(“凄凄惨惨戚戚”)直接写内心感受,表达作者的忧愁苦闷。这样把诗人惆怅迷惘、凄清寂寞、哀愁忧伤的内心感受层层揭示,逐层加深,真切地反映了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
3.相关资料。
(1)《雨霖铃》相关资料。
①(柳永)“喜作小词,然薄于操行。当时有荐其才者,上(宋仁宗。本书编者注)日:‘得非填词柳三变乎?日:‘然。上日:‘且去填词。由是不得志,日与猿子纵游倡馆酒楼间,无复
检约。自称云:‘奉旨填词柳三变。”,(《苕溪渔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艺苑雌黄》)
②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
③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调。据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载,是唐玄宗令乐人张野狐所制。相传唐玄宗入蜀时,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玄宗悼念杨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由梨园子弟张野狐用筚篥吹奏,于是传世。
(2)《念奴娇赤壁怀古》相关资料。
东坡在玉堂(翰林院)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宋俞文豹《吹剑续录))
题是怀古,意谓自己消磨壮心殆尽也。开口“大江东去”二句,叹浪淘人物,是自己与周郎俱在也。“故垒”句至次阕“灰飞烟灭”句,俱就赤壁写周郎之事,“故国”三句,是就周郎拍到自己,“人间如梦”二句,总结以应起二句。总而言之,题是赤壁,心实为己而发,周郎是宾,自己是主,借宾定主,寓主于宾,是主是宾,离奇变幻,细思方得其主意处,不可但诵其词而不知其命意所在也。(清黄苏《蓼园词选》)
(3)《声声慢》相关资料。
练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且《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又使叠宇,俱无斧凿痕。(张端义(贵耳集)卷上)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日:“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政(正)易安作也。(《琅壤记》卷中引《外传》)
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观)、黄九(庭坚)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夸梦窗(吴文英)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指周邦彦词)之班,盖不徙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李调元《雨村词话》)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关资料。
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稼轩词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为最。

白居易诗四首教案


7.白居易诗四首
课文剖析
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一路上飞扬跋扈任骄横,雕鞍肥马返照空中飞尘。请问这些人是干什么的?人们都称呼他们是内臣。佩红绳大印的都是大夫,佩紫带印绶的全是将军。带夸耀神气去军中赴宴,一帮人骑着马涌动如云。意气:神态。内臣:这里指宦官。按唐代的官制,宦官属内侍省,因在宫廷之内伺候皇帝,故称内臣。但实际上,他们的权力远远超出他们本职之外,也有正式被任命为外廷职务的,有的还被授予高级武职。朱绂(fú)、紫绶(shòu):绂、绶都是官僚系佩玉或印的丝带。唐代官员所佩绂、绶的颜色是因官阶不同而有所区别的。朱绂、紫绶是高级官员的标志。大夫、将军:指高级的文官和武官。夸:夸耀。军中宴:指禁军中的宴会。唐代中期,禁军分为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六军,其统帅权都掌握在宦官手里。因此他们去赴“军中宴”便自以为很得意。]
开头八句为第一层,写宦官们赴宴时骄横跋扈之状。首四句先写宦官们令人惊异的骄横情形:意气之骄,竟能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而这一切均是宦官们所为!不能不令人惊异,从而引出“是内臣”的回答。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如此跋扈呢?原来这些宦官居然都佩带着朱绂和紫绶。做了高官,大权在握,怎能不骄?“军中宴”的“军”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宦官们拳握了神策军的军权,盛气凌人;“夸赴”,写出耀武扬威之态;“走马去如云”,写出旁若无人的骄横。而宦官不是一个两个,“满”“照”“皆”“夸”“如云”等字眼,告知人们这是一大帮,令人触目惊心。这里语含讽刺,暴露了贞元、元和之际宦官、藩镇、官员相互勾结的畸形的社会现实。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杯里壶中溢出各种美酒,盘盛碗装罗列海味山珍。水果吃的是洞庭的名橘,鲜切的鱼片带天池鱼鳞。吃饱了心满意足闲中坐,喝醉了精神亢奋发噪音。樽、罍(zūn)(léi):古代盛酒的器具。九酝(yùn):《西京杂记》:“以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曰酎(zhòu),一日九酝,一名醇酎。”这里泛指醇酒。水陆:指水产、陆产的各种食品。八珍:指珍贵的食物。擘(bài):用手把东西分开。洞庭橘:江苏太湖洞庭山上出产的橘子,是远道运来的新鲜水果。脍(kuài):细切的鱼、肉食品。天池:指大海。鳞:泛指鱼类。心自若:心里很自在,很舒服的样子。]
接下来的这六句为第二层,写军中宴会的豪华场面。宴会是相当奢侈的:九酝、八珍、洞庭橘、天池鳞均为天下美味,而“溢”“罗”“擘”“脍切”等词,表现了宴会之奢靡。“食饱”二句,呼应首句,赴宴时已是“骄满路”,如今酒酣足食,更是不可一世了。
以上二层极力揭露宦官、权贵之间相互勾结,极度奢靡的生活,为下文表现主题作了充分准备。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今年江南可是遭了旱灾,衢州的饥民已经人吃人!是岁:这一年。衢州:今浙江衢县一带。据历史记载:元和三年冬至四年三月,江南大旱。当时白居易和翰林学士李绛,曾上疏请求减免租税。食:名词用作动词,吃。]
最后两句为第三层,用重笔转折,直赋其事,以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现实进行对比,揭示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据《旧唐书宪宗纪上》记载,元和三年,“是岁,淮南、江南、江西、湖南、山南东道旱”。四年,“浙西苏、润、常州旱俭”。这一乐一悲,令人惊心动魄,这与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
名家赏评他往往先尽情摹写统治阶级的糜烂生活,而在诗的末尾忽然突出一个对立面,反戈一击,这样来加重对统治阶级的鞭挞。如《轻肥》……(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第四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秦中吟》是组诗,共十首,“一吟悲一事”(《伤唐衢二首》其二),集中暴露了官场的腐败、权贵们的骄横奢侈及其对劳苦民众的多重欺压。(袁行霈等《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是花吧,可也不是花;是雾吧,可也不是雾。]
首二句给人一种难以说清、捉摸不定之感,“非花”“非雾”虽系否定,却有着一个肯定的比喻:如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从后二句的补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喻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夜半来,天明去。[半夜里,它从黑暗中悄悄来临,天刚明,又在晨曦中飘然离去。]
这二句颇使人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看,明显的又不是说梦,“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再生发出两个新鲜的比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来的时候,仿佛如一场春梦,停留没有几多时,去了以后,却像那早晨飘飞的云雾,全无从找寻它的去处。几多时:时间短促。一作“不多时”。觅:找寻。]
尾二句实在又是比喻。以“来”“去”关联,生发出两个新的比喻。“夜半来”者是春梦,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发出疑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去”如朝霞,朝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又发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名家赏评这首诗,有人以为是悼亡之作。白居易自编集时,将此诗编入“感伤”部分。这部分中另有两首诗与此诗情调极为接近,一为《真娘墓》:“真娘墓,虎丘道;不识真娘镜中面,惟见真娘墓头草。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首是《简简吟》,其中有:“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作品,末句的比喻,如“易消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花非花》诗末的比喻如出一辙,音情逼真,都表现出一种对已经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念与惋惜之情。《花非花》紧编在《简简吟》诗后,这也可能是作者想表达的一种意思吧。
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感伤身世之作,白居易晚年家庭迭遭变故,对其打击颇大,再加上其病眼几至失明,故此诗写其难言的伤痛。
杜陵叟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杜陵老头居住在杜陵,每年种贫瘠的田地一顷多。三月份没有雨刮着旱风,麦苗不开花多枯黄而死。九月份降霜秋天寒冷早,禾穗没熟都已经干枯。杜陵:在今西安市东南。薄田,贫瘠的土地。不秀:没有扬花。青干:未成熟就已干枯。]
开头七句,写出灾情之严重。从三月写到九月,可见全年适合长庄稼的时候全部是恶劣的天气,麦苗和禾穗不是黄死就是青干。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官吏明明知道但不报告真相,急迫收租、凶暴征税以求通过考核得奖赏。典当桑园、出卖田地来缴纳官府规定的租税,明年的衣食将怎么办?长(zhǎng)吏:指县令等地方官。申破:奏明(皇帝)。考课:按一定标准分别等级、考核官吏,以定升、降,唐代由吏部考功司掌管。典桑:典当桑园。何如:怎么办。]
接下来四句,写官吏们在此天灾面前的可恶表现和百姓们的困难处境。官吏们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剥去我们身上的衣服,夺掉我们口中的粮食;虐害人伤害物的就是豺狼,何必爪牙像钩、牙齿像锯一样地吃人肉!虐人:侵害百姓。]
再四句写诗人难抑愤怒之情,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痛斥了那些为自己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明知”农民受灾却偏偏“不申破”,甚至还美化现实以博皇帝的高兴,这样的“长吏”在封建时代是具有相当典型意义的。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不知什么人报告了皇帝,皇帝心中怜悯、了解人们的困苦;白麻纸上书写着施恩布德的诏令,京城附近全部免除今年的租税。昨天里长才到门口来,手里拿着公文张贴在乡村中。十家缴纳的租税九家已送完,白白地受了我们君王免除租税的恩惠。恻隐:同情、不忍。白麻纸:用白麻纸写了恩诏。唐代诏书,凡重要的都用白麻纸写,一般性的用黄麻纸写。德音:诏书的一种,多半是免租、赦罪等有关施“恩”的事,犹如后代的“恩诏”。京畿:靠近京城的地方。唐代设京畿采访使,管长安周围四十多县。放:免。里胥:里正。唐代一百户为里,设里正。方:才。敕牒:皇帝下的命令,此处指免租的命令。榜:作动词用,张贴、张挂。蠲(juān):免除。]
最后八句,写皇帝得知灾情而下诏免税.表面上是歌颂了皇帝的仁德,实际上语含讽刺,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无论是官员们的“求考课”,还是“里胥”等到“十家租税九家毕”,都是统治者们惯演的把戏而已:“帝心恻隐”是虚伪的,而用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却是真正的目的。
名家赏评对农民的深厚同情使诗人在《杜陵叟》中爆发出这样的怒吼:“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这是农民的反抗,也是诗人的鞭挞。(游国恩、萧涤非等编著《中国文学史》第四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
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我有刚酿成还没有过滤的绿蚁酒,正暖在红泥抹成的小火炉上。绿蚁:酒名。指浮在新酿米酒上面的酒渣,因细小如蚁,微现绿色,故称“绿蚁”。醅(péi):酿造。]
一、二句写酒香袭人。酒是新酿的酒,还未滤清,上面浮着酒渣,微绿色,细小如蚁。炉火正旺,炉是红泥铸就的,小巧而又简朴雅致。红红的炉火,泡沫浮动的绿酒,香气自然十分诱人。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天快黑了,一场雪马上就要飘洒下来,此时你能来和我共饮一杯酒吗?天欲雪:天要下雪了。雪,名词用做动词,下雪。无: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么”或“吗”。]
三、四句邀对方傍晚过来饮酒。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室外寒气袭人,而时值黄昏,还有什么比朋友间饮酒叙情更能令人快慰的事呢?结句虽为问句,但给人盛情难却之感。
名家赏评岂非天下第一快活人。(清黄周星《唐诗快》,清康熙二十六年书带革堂刻本)
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清田雯《古欢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续编》本)
结构巧解
《轻肥》
全诗共分三层。
第一层,写宦官们赴宴时骄横跋扈之状。
第二层,写军中宴会的豪华场面。
第三层,与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现实进行对比,揭示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
《花非花》
首二句给人一种难以说清、捉摸不定之感,三、四句颇使人疑心是在说梦。尾二句以“来”“去”关联,生发出两个新的比喻。“夜半来”者如春梦,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发出疑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去”如朝霞,朝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又发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捉摸不定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杜陵叟》
全诗共分四层。
第一层,写出灾情之严重。
第二层,写官吏们在此天灾面前的可恶表现和百姓们的困难处境。
第三层,写诗人难抑愤怒之情,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痛斥了那些为自己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
第四层,写皇帝得知灾情而下诏免税.表面上是歌颂了皇帝的仁德,实际上语含讽刺,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
《问刘十九》
一、二句写酒香袭人。三、四句邀对方傍晚过来饮酒。
写作特色
《轻肥》
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方法,对宦官的骄横之态作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诗人不作一句评说,不发一句议论,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写出,让读者悟出应有的结论,这比主观议论更有说服力,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比直接发议论更能使人接受诗人所要阐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说服力。末二句直赋其事,奇峰突起,使全诗顿起波澜,使读者惊心动魄,确是十分精彩的一笔!
《花非花》
博喻手法的使用
此诗诗意朦胧,带有一种淡淡的感伤之情。由一连串比喻构成,环环相扣,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这种手法为博喻,主要表现为以多个鲜明的喻体表现一个并未说明的主体。诗词中用“博喻”的例子很多,但一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之间用作比喻之物,不只被比喻之物,好像一个耐人寻思的谜。正因为如此,诗意也就“朦胧”了。
《杜陵叟》
直陈现实的讽刺手法
诗人运用直陈现实的讽刺手法,对封建统治者用“双簧戏”方式剥削农民暴行的深刻揭露。“长吏”明知天灾却不奏报,仍然强征暴敛;一个小小的“里胥”一直等到“十家租税九家毕”才慢腾腾地宣布“免税”的“德音”,背后明显有官府的支持;皇帝一直等到有人奏报后才下诏“免税”,此前却一直不闻不问,装作不知,虚假伪善。这种“双簧戏”的演出,封建统治者演起来驾轻就熟,时机控制得恰适其时,可见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这样的把戏不止一次上演,诗的讽刺力度可见一斑。人称的变化写出诗人愤激的情感。如对“长吏”的控诉时,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一人称,变成直抒胸臆:“剥我身上帛……”而诗中这一“我”的形象,极为精练地概括了封建社会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体现在他们身上不屈的反抗精神,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问刘十九》
语浅而情深
此诗语浅而情深。酒逢知己千杯少,杜甫《对雪》有句“无人竭浮蚁,有待至昏鸦”,这是有酒无朋之憾。诗人此诗本为在雪天邀友小饮御寒,促膝夜话。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诗中先景后情,情与景相得益彰。室外虽然天寒地冻,室内却温暖宜人,生活在一刹那时泛出令人沉醉的温馨,引人浮想联翩。
主旨探究
对这几首诗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轻肥》
1.此诗写宦官的骄横之态并与江南天灾作比,表达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2.《轻肥》以强烈的对比手法揭示出两种根本对立的阶级生活。揭露和控诉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和压榨劳动人民的罪行,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苦难处境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同时,在揭露和控诉中也表现了作者要求改革封建弊政的革新思想。
3.《轻肥》着重暴露那些为皇帝所宠信的宦官,他们不管人民的死活,整天过着穷奢极欲、豪华糜烂的生活,诗中还用对比的手法,揭示出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
《花非花》
1.这首诗,有人以为是悼亡之作。白居易自编集时,将此诗编入“感伤”部分。
2.这首诗是感伤身世之作,白居易晚年家庭迭遭变故,对其打击颇大,再加上其病眼几至失明,故此诗写其难言的伤痛。
3.施蛰存认为此诗“是为妓女而作”。
《杜陵叟》
1.这首诗写农夫之苦,并对统治者玩弄权术剥削人民的恶行表示强烈的愤慨之情。
2.诗人对封建统治者用“双簧戏”方式剥削农民的暴行进行了深刻揭露,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厚同情。
《问刘十九》
1.这首小诗写一个冬日的傍晚邀人饮酒的情趣。
2.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安于闲适快意生活的心境。
对这几首诗的主旨你是怎么看的呢?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388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