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教案
教学目标 
1.熟悉 商、周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
2.通过学习夏、商、周三个朝代政治体制的变化情况,认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应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政治体制的变革。
3.夏、商、周三代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早期的政治文明,是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事情国。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周礼与周朝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各学习小组通过在网络、书籍、报刊、杂志、光盘、电视等媒体上的搜索和浏览,找到与夏、商、周有关的特别是与这一时期政治制度有关的资料。
2.阅读本课教材的内容
3.分类和整理搜集到有关史实。
4.思考课后解析与探究。
(二)导入新课
情境营造:用大屏幕打出大禹治水图。
教学导语:相传是大禹建立了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从此我国就有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早期的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形成夏、商、周三代政治格局。随着秦朝统一的完成,宗法制、分封制又被中央集权制度所取代。事实证明,一个旧制度的破坏和一个新制度的确立,都必须经过许多的坎坷和曲折。那么我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演变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探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用这种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结构
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
 2.商朝的内外服联盟
 3.王权与神权
二、封邦建国
 1.西周的建立
 2.分封制的确立与结果
三、以嫡长了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1.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2.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礼乐制度
(四)师生互动
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课堂设问一:相传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是通过民主推选产生的。这种方式被称做什么?
提示:古代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方法称做禅让。
课堂设问二:夏、商两代各建立于什么时期?其政治制度各有什么特点?
提示:夏代约建立一公元闪2070年,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公共权力一般是指由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先例的权力),但还保留着氏族社会的许多特点,如最高统治者称为“后”(当初的意思是生育,亦有祖先的意思),以祖宗的身份来行使统治权力、号令各个部族,表明它刚刚从氏族社会组织中脱胎出来,还带有氏族社会组织的痕迹。
商王朝大约建立于公元前1600年,是一个以商部落为中心的方国联盟,主要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
课堂设问三:什么是方国联盟?什么是内服、外服?商王*什么来强化自己的权力?
提示:远古时期,人们把活动在一定区域、血缘纽带牢固的部族集团称为方国,若干个方国联合起来组成方国联盟。
“服”的本意是指服事天子,内服、外服是指不同部族活动的区域。这里的所谓内服,是指聚集在国王周围的官吏;外服的指臣服于王朝的地方诸侯。在某种程度上,“外服具有一定的地方行政区划的性质,与王朝直接控制的地区共同构成国家的地方政权,这种地方行政区划体制称为“服制”。地方诸侯根据与王朝关系的远近,形成不太牢固的臣服和贡纳关系。“外服”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不完全相同的,臣服于商族的部落,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臣服只是在商王强大的军事征服下才结成的一种臣属关系。
另外,商王还依*神权来强化王权。
正因为方国只是在商五强大的军事征服下才与之结成臣属关系,方国的服从与否随着中央力量的强弱而变化的,所以商王还不得不依*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以此加强控制方国联盟的能力。夏、商两代政治制度如此,周代又如何呢?
设计意图:为什么说夏朝的“政治制度还保留着氏族社会的许多特点?”教材中没有做具体解释,因此,教师应将这部分内容讲述清楚。若能用图片来辅助说明更好,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远古社会有一个感性认识。
二、封邦建国
1.西周的建立
情境营造:用西周镐京沪京遗址的照片和周公的画像等图像营造下种情境。
课堂设问一:西周由何人建立于何时?都城在哪里?
提示: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了殷商,建立周朝,都镐京,史称西周。
课堂设问二:西周的政治制度系由何人制定?由哪几部分组成?
提示: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分封制、宗法制和起维系作用的礼乐制度。它是执政的周公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而制定的。
2.分封制的确立与结果
课堂设问:什么是分封制?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西周都分封哪些人去做诸侯?西周的诸侯国与商王朝的方国有何不同?
提示: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周王室将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封赐给臣下,广建子国,用以拱卫周王室。受封的主要是亲族、功臣、先代贵族等。西周的封国与王室的关系 比商代方国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统治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巩固了统治,但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为解决矛盾,西周又实行了分封与宗法相结合的制度。
设计意图:关于西周的分封制的内容是本课的重点,可将问题分解细化,使学生对分封制能有一较完整的了解。后一个问题是教材自我测评里有的,在这里让学生进行比较,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接受。
三、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1.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课堂设问:什么是宗法制?什么是大宗、小宗?宗法制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呢?
提示: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至周代逐渐完备。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大宗。其余庶子有的被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职位亦由嫡长子继承。后世地主阶级长期利用这种制度,以巩固政权、神权、夫权。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的核心。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为了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周朝还制定了礼乐制度,称为周礼。
2.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礼乐制度
课堂设问一:什么是礼乐制度?它是由谁制定的?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礼泛指宗法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规则、礼节、仪式;乐指音乐、舞蹈、歌咏等。它是由周公制定的。前者的意义与作用在于使贵*有等,各安其分;后者的作用在于上下“和同”。不同等级、身份的人要遵循不同的礼乐制度,但可以共同欣赏,以使上下“和同”。
课堂设问二:西周的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乐制度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提示:分封制是西周巩固政权的重大政治措施,它将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至各地,建立侯国,目的是“封邦建国,以屏宗周”;受封者必须对周王尽各种义务,并受周王控制。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紧紧糅合在一起的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使周天子世代皆为大宗,为所有诸侯国政治上的共主。宗法和政权实际合二为一。为维系宗法分封制度,周公又制定一套完整、严格的等级礼仪制度,作为各级贵族必须遵从的生活准则,谁也不得逾越。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显示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
教学总结
西周的地分封制度,在当时对巩固国家政权、扩大经济范围,都起子重大作用,发挥了显著效能。但作为早期政治制度,它其无法避免的弱点和弊端。到西周末年,这套制度就出现了问题。下一节课我们再研究有关内容。

相关阅读

第1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学习导航


1.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是构成生物圈中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学习建议

本节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是理解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学习本节内容,可通过探讨SARS病毒的增殖及给人类健康所造成的危害,来理解即使不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不能离开活细胞而独立生活,从而加深对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认识。首先通过教科书所列举的运动和分裂、生殖和发育、反射和调节、疾病和免疫的实例及其他常见生命现象,说明细胞在维持生命各项基本特征中的作用。再以自己所熟悉的一种生物为例,从某部位的细胞开始,从微观到宏观,展现生命系统的各结构层次,从中理解生命系统的严密性、层次性和多样性。

生命系统各结构层次的含义:

(1)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组织:组织是指由许多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

(3)器官:器官是指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形成的具有一定生理功能的结构。

(4)系统:系统是由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的。

(5)生物个体:高等植物(如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由六种器官构成个体;高等动物(如脊椎动物)由各个系统构成个体。

(6)种群: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7)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简称群落。

(8)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9)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们的无机环境的总和。它包括海平面上、下各约10km的空间圈层,包含了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第1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自我测评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第1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自我测评”,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一、选择题

1.SARS是由一种冠状病毒引发的严重传染病。2003年,我们亲历了与它斗争的过程。下列有关SARS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SARS病毒只有依赖细胞才能生活

B.SARS病毒能在空气中代谢、传播,并不只依赖细胞

C.SARS病毒主要通过入侵并破坏肺部细胞使人致病

D.SARS病毒只有在活细胞内才能增殖

2.单细胞原生动物草履虫运动的结构和繁殖的方式分别是()。

A.鞭毛、孢子生殖B.纤毛、细胞分裂

C.肌肉、营养生殖D.伸缩泡、产卵受精

3.一粒种子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该过程的细胞学基础是()。

A.细胞数目增加和细胞体积增大B.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

C.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D.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4.缩手反射是一种脊髓参与的反射活动,其运动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

A.灰质后角中B.灰质前角中

C.脊神经节中D.灰质侧角中

5.下列环境中的生物,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公园中的花卉B.一个牧场里的家禽

C.一条河里的鱼D.一个蜂巢里的蜂

6.下列人体结构中,属于组织的是()。

A.心脏B.神经元C.口腔上皮D.皮肤

7.在浅海中,牡蛎与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构成了()。

A.群落B.种群C.生态系统D.生物圈

8.下列各项中,阐述生态系统的是()。

A.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B.地球上全部生物的总和

C.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D.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9.在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中,动力器官是()。

A.毛细血管B.心脏C.动脉D.静脉

10.一段朽木,上面长满了苔藓、地衣,朽木凹处聚积的雨水中还生活着孑孓、水蚤等,树洞中还有老鼠、蜘蛛等。下列各项中,与这段朽木的“生命系统层次”水平相当的是()。

A.一块稻田里的全部害虫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

C.一片松林中的全部生物D.一间充满生机的温室大棚

11.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生存场所是()。

A.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全部

B.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上部,岩石圈的全部

C.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上部,岩石圈的上部

D.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1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成分中,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那么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

A.核酸B.细胞C.10周的胚胎D.生物圈

13.植物体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为()。

A.细胞→器官→组织→系统B.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C.细胞→组织→器官D.细胞→器官→系统

14.人类对于生命本质的认识,已经发展到何种水平?()

A.量子水平B.分子水平C.细胞水平D.个体水平

15.下列有关对生命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命系统的每个层次都是“系统”,能完整表现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B.蛋白质和核酸等生命大分子本身也可算作“系统”,也属于“生命系统”的层次

C.“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一个层次,它代表一定自然区域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

D.生物个体中由功能相关的“器官”联合组成的“系统”层次,是每种生物个体都具备的

二、非选择题

16.生物体之所以显现生长现象,从结构上分析,是由于组成生物体的细胞不断的结果。

17.艾滋病(AIDS)是由于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人类的细胞引起的;脊髓灰质炎是由于人体细胞受损而引起的。因此,细胞是生物体和的基本单位,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它只有在的情况下,才能表现出其生命活动。

18.下图是人体个体发育的过程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人体生命的起点是。

(2)精原细胞形成精子的①过程是在睾丸中进行的,那么②过程进行的场所是。

(3)③过程进行的场所是;④过程主要是在内进行的。

(4)子女有许多性状与父母相似,这是由于父母将自己的遗传物质复制后传递给子女的缘故。在此,作为遗传物质传递媒介的是。

(5)人的个体发育过程与细胞的生命活动有关。

19.下图是缩手反射实验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接受刺激的是〔〕。

(2)产生缩手动作的主要部位是〔〕。

(3)完成缩手反射的感觉和运动的控制系统是〔〕。

(4)用图中的数字和箭头写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

(5)缩手反射后,被刺激部位有明显的灼痛感,这种感觉产生的部位是。

(6)写出参与缩手反射的细胞名称:(至少写出两种)。

20.下图为某一池塘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该池塘可视为生命系统的哪个结构层次?。

(2)就其营养功能的不同,该池塘显示的各成分可划归为哪几种类型?试描述它们各自的营养功能特点。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解读课标]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形成好学善学而不盲从的态度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
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3、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
2、运用制表或列举的方式,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认识到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重点难点:
1、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2、认识近代思想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创设情境]
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思想主流:儒家思想。这一思想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随着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沉寂的中国在政经济外交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思想领域更是翻江倒海-----。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文字内容。问题1: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近代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个过程中的主流思想又是什么?
学生归纳:向西方学习。
[师生互动]
列举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思想界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主要史实。
主要历程代表主张背景意义特点
开眼看世界封建士大夫:林则徐、魏源《四洲志》《各国律例》;《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日深;西学传入;有识之士倡导等)关注世界;思想启迪。
军事科学技术(器物层次)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封建地主阶级代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洋务派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付之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技术层次,付之实践。结果失败
维新
变法
思想19世纪早期
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王韬、郑观应发展资本主义。但没有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资本主义出现;西学的传入等。为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初涉政治制度层次,没有付诸行动。
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实行变法维新。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等
思想启蒙,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制度层次并付之于实践
一、“开眼看世界”
主要历程代表主张背景意义特点
开眼看世界封建士大夫:林则徐、魏源《四洲志》《各国律例》;《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日深;西学传入;有识之士倡导等)关注世界;思想启迪。
军事科学技术(器物层次)
依表格顺序逐层、有重点地分析后学生完成
思考:什么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方法是向西方学习;长技内容(军事科学技术);目的是制夷。
思考: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沉睡了多年的清王朝,为什么在19世纪40年代会有明士猛醒,要跳出井底看看外面的世界——背景简析
①、晚清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②、西方资本主义崛起——发展要素
③、鸦片战争——惊醒志士
看眼看世界虽然阻力很大,但它开了向西方学习之窗,产生了深刻影响------。
从林魏“师夷长技”来看思想特点:军事科学技术(器物层次)。
原因鸦片战争直接看到的是西方的“船坚炮利”
过渡:虽然没有真正的实践并且只停留在器物层次,但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分析填表:
主要历程代表主张背景意义特点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封建地主阶级代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洋务派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付之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技术层次,付之实践。结果失败
思考:曾国藩(洋务派):“购(外洋器物)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倭仁(顽固派):“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便可抵御外辱。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是“以夷变夏”,将毁灭封建法统和伦理道德。张之洞(洋务派):“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矣。”
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1、两派的异同
相同:阶级属性:地主阶级
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不同:手段不同,对待西方事物的态度不同
2、实践: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3、失败标志: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4、失败的原因:
(1)列强的破坏
(2)顽固派的阻挠
(3)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根本原因)-----阶级属性决定
5、评价:
积极:(科技、教育、军事及客观作用)
消极:(目的、结果)
结果原因回忆,意义分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总想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来稼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努力是注定会失败的。甲午战争至少宣告的洋务运动在军事上的失败,但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
19世纪60~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学堂,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洋务派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据统计,洋务运动期间共派出留学生200多名。这些留学生不但学习到了外国语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学、军事技术以及某些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他们中的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詹天佑、严复等。
总之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教育制度改革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过渡:1、洋务运动30年有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甲午战争失败表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的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务运动学西方技术错了?没有,但远远不够
2、早在洋务运动实施过程中,一批积极参与洋务或与洋务有密切联系的有识之士已经觉察到洋务运动有不少弊病,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这是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我们称之为早期维新思想
三、“维新变法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
分析填表(简单处理)
主要历程代表主张背景意义特点
维新
变法
思想19世纪早期
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王韬、郑观应发展资本主义。但没有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资本主义出现;西学的传入等。为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初涉政治制度层次,没有付诸行动。
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实行变法维新。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等
思想启蒙,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制度层次并付之于实践
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1)主要代表:王韬、郑观应、薛福成
思想主张:
政治上-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经济上-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
结果: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没有实施(根本原因:缺乏必要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
2、甲午中日战争后
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
⑴背景:
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掀起瓜分中国高潮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阶级上:资产阶级的壮大
思考:维新变法思想为什么要把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1、借孔子的名义减轻变法的阻力
2、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由资产阶级的软弱属性决定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思考:
维新变法思想的性质、目的、失败原因
性质: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目的: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失败原因:
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根本原因)
顽固势力——力量强大
结论: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两半社会行不通
思考: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
影响:
1、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最大影响)
2、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3、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性质)
维新思想的发展
展开: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学,批判封建主义旧学,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世界,他们痛感民族危机的严重,号召人们奋起救国,谋求国家的独立富强;给古老的中国社会注入的活力是不可低估的,站在历史长河的高度看,由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尽管它在19世纪末的中国遭到了暂时挫折,但对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却是一次巨大的强烈的冲击波,它留下的痕迹是永不磨灭的,是永远鼓舞与启迪后人的。
[知识结构]
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器物学习
学习西方

探索救亡道路
相结合
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制度模仿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教案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三次工业革命过程中代表性的发明
2、理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到来的必然性,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3、以蒸汽机、电动机和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必修2已学知识的回顾引导学生理解本课的相关知识;通过表格比较三次工业革命在内容和意义上的异同,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的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
重点和难点:
1、蒸汽机的发明、电气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2、科技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方法:对比法、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通过复习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必修2所学的知识。如汽船、火车、电灯什么时间什么人发明的?其发明又是怎样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业革命首先从哪个国家开始?开始和完成的标志是什么?然后进入本课第一目的学习。
新课:三个子目合成一气。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教师展示一系列的有关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图片请同学回忆并做相应的解释。
2、学生分析后最终得出: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和蒸汽时代等重要的概念。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1、教师展示一系列的有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图片请同学回忆并做相应的解释。
2、学生分析后最终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电机和其他电气的发明和使用、电气时代等重要的概念。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教师展示一系列的有关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图片请同学回忆并做相应的解释。
2、学生分析后最终得出: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明和使用、信息时代等重要的概念。
教师:出示表格学生自主完成:

工业革命代表性发明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

问题小结:以蒸汽机(电气、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053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