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一、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基本概况及其历史意义
2.“八七”会议及其内容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4.“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
5.红军三次反“围剿”斗争的概况
6.中华苏维埃政权
7.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对工农武装起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理解、分析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学习三大起义,使学生认识在当时白色恐怖下,中国共产党人毅然发动武装起义,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勇于探索的斗争精神。以此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并为之奋斗。
2.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实际和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中国革命夺取全国胜利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二、重点难点及疑点解法
(-)重点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创立及其对革命的推动。
(二)难点
1.“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土地革命路线。
(三)解决办法
l.关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创立及其对革命的推动
引导学生认识到,1927年的三大起义、八七会议、创建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革命探索。尽管斗争是曲折的,但就是这种曲折的斗争,才使毛泽东等逐步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也正是因为这一理论来源于实践,符合中国的国情,所以才使红军壮大,根据地增多,建立统一的苏维埃政权,根据地的反封建斗争、土地革命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2.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主要结合“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相互关系来理解。特别要强调它的理论、实践意义。
3.关于土地革命路线
应让学生了解认识到,土地革命路线是在土地革命的实践中总结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为推动反封建斗争、推动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而总结的政策、方针。它包括了党在土地革命进行中依靠谁、打击谁,要达到什么目标。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1.《南昌起义》的录像资料
2《向井冈山进军路线图》《1929-l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五、学生活动设计
1.配乐诗朗诵(毛泽东在二次反“围剿”时期的几首诗词)
2.以20年代一位共产党员的名义,写一封给中共中央的信,或是写一份《告全国同胞书》,阐述你对当时中国革命发展的主张和观点。或者模拟记者采访当时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写一份访谈录。
六、教学流程
(一)明确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掌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三湾改编、井冈山会师;“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土地革命及其意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提出的历史意义。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探索出来的,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二)整体感知
在大革命失败的情况下,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三大起义,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革命力量得到了发展。毛泽东及时从斗争的实践中,总结经验,从理论上指出了中国革命的道路。这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井冈山的星星之火,逐步发展成为燎原之势。
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红军和根据地得到了发展。反“围剿”的军事斗争,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都得以顺利进行,红色政权屹立在中国大地上。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导人新课
提问:大革命留给中国共产党人的惨痛教训是什么?单枪匹马,赤手空拳,是不能胜利的
要: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1.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为了挽救革命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临时中央决定在南昌发动起义,并组成了前敌委员会。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革命军1927年8月1日在南昌起义。
起义在南昌获得成功,但南下广东的途中,损失严重。革命军一部分转战湘南,后来上了井冈山。另一部分进人广东海陆丰,与当地农民军汇合。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红军、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开始,因此成为中国人民军队诞生地,8月1日也成为中国人民军队的光荣节日。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江泽民总书记亲笔写下了“军旗升起的地方”几个大字。可见南昌起义在我党我军历史上是有着重要地位的。
南昌起义后,起义部队也不得不撤离城市,说明城市是敌人势力较强的地方,要在中心城市站住脚是很困难的。
2.“八七”会议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教师最后应强调,“八七”会议是我党在革命遭受失败的紧急关头,为审查和纠正过去的错误,确定新的革命方针而召开的。八七会议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道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从此,中国革命进人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的新阶段。
3秋收起义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秋收起义军向井冈山进军路线图》讨论回答:秋收起义与南昌起义相比有何异同点?向井冈山进军取得了什么成果?
秋收起义是八七会议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影响重大的武装起义。它与南昌起义相比,最初也是以大城市作为攻取目标。但是不同的是,秋收起义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在攻打长沙受挫后,转而进攻农村,并在进军途中,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向山区进军过程中,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这一伟大创举和革命斗争实践,为大革命失败后,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此处可以用幻灯、投影或小黑板展示毛泽东在文家市对起义军的一段讲话:“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大家也都想过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青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根,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
4.广州起义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认识广州起义的特点、历史意义及其教训。
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挽救中国革命的又一次尝试。广州起义是一次建立苏维埃政府的起义,这是一个重要战略口号的改变,此后近十年中,中国革命一直在苏维埃的旗帜下进行。广州起义的失败再次告诫共产党人,在国共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企图通过城市暴动、起义或攻占大城市以争取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必须寻求新的道路。
5.三大起义的历史功绩、教训
此问题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从整体上把握历史,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大起义发生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处于极端低潮的情况下,三大起义的历史功绩是显而易见的。指导学生理解教材的评论。
但三大起义也为中国革命的继续发展提供了深刻的经验教训。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中心是大城市。因此,首先夺取城市和巩固中心城市的革命道路不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情况,不可能成功。从国情出发,中国民主革命应实行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相结合的方式。
6.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经过。并通过看图了解选取井冈山作为根据地的原因及其地理位置。
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经过开展游击战争,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政府的艰苦斗争才创立的。井冈山根据地建立的斗争实践,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各地武装起义创建根据地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同时也提供了比较完整和成功的经验,为从理论上阐述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提供了依据。
井冈山会师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扩大,军事力量的增强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也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
上述一系列的革命斗争,使中国共产党得到了磨炼,使革命力量也得到低潮时期的突出发展,斗争的发展和挫折,为中国共产党探索一条正确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提供了宝贵的财富和依据。
“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这部分内容属小字部分内容。可以提出问题,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探讨。
提出问题:毛泽东是如何分析中国的特殊国情,论证中国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们的相互关系怎样?
为了总结井冈山和其他根据地的经验,批判党内存在的不正确观点,毛泽东先后写了三篇文章,从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特点出发,经科学分析指出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条件,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斗争形式,根据地建设是战略基地。
毛泽东的这一思想是在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起义和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因此,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一理论来源于革命斗争实践,并从理论指导上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的胜利。这一理论的创立,推动了当时根据地的建设,红军的发展。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1.根据地的扩大
指导学生看(1929--193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了解各根据地的地理位置和创建人、名称。
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武装力量达到10万人。
2.中央革命根据地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大为震骇。从1930年底到1931年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三次反革命“围剿”。在毛泽东正确军事作战方针的指导下,红军干净、利落地粉碎了敌人的王决反革命“围剿”。
请两位同学进行配乐诗朗诵。
毛泽东的词二首
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赞。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夏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雪。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围剿”和反“围剿”斗争,是当时中国革命与反革命之间战争的主要形式。在战争中形成一套科学的战略战术原则,丰富了我党我军的军事斗争艺术。
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全国性工农政权的一次尝试。它是广大被剥削被压迫的工农群众的政权。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大地上存在着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政权,标志着国共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4,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经济建设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提出问题:毛泽东指出:“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结合史实说明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为什么是正确的?
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他们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变革土地制度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个基本任务,是取得革命胜利的有力保障。进行土地革命,废除农村中的封建土地制度,才能充分发动农民,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红色政权才能够发展。中国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发动农民,武装农民,这是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是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土地革命路线是在土地革命进行中逐步总结形成的,反映了党在农村进行土地革命的政策、方针。由于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从而保证了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和胜利。
指导学生分析土地革命的重要历史意义。
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着重了解目的、特点和意义。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民政府经济封锁造成的困难,广大农村农民的利益,武装斗争的需要,探索领导经济建设的方法。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开展互助合作,兴办军需工业和民用工业。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支持了革命战争,巩固了红色政权。
(四)总结
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斗争实践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将中国革命一步步带出低谷,并在理论上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各根据地有了进一步发展和壮大,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坚持土地革命战争,后来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政权,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经济建设,也为后来党领导农村的经济工作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扩展阅读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教学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教学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教学案
目标导航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或掌握南昌起义;八七会议;湘赣边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南昌起义、八七会议、湘赣边秋收起义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武装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党和革命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坚持革命斗争的伟大创举,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同时,也是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来源之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这种创新和实践精神以及革命先辈们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值得后人缅怀和学习。
课时安排2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对南昌起义、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分析、比较是重点。武装起义为党探索中国革命新的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和理论启示。(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是重点。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井冈山人民,开展游击战争,发展红军武装,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这些革命实践,开创了土地革命时期第一个“工农武装割据”的范例。正是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胜利方向。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和井冈山根据地示范影响下,全国各地的红军和革命根据地逐渐发展壮大。
2.难点分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理解是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和发展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时总结井冈山斗争以及其它根据地的经验教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对井冈山和各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课堂教学设计
师:有人用“血雨腥风”、“拨云见日”两个短语形容1927年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请问,这一年,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生:(回忆、思考回答)
师: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疯狂屠杀迫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轰轰烈烈的人民大革命惨遭失败。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国民党反动派建立起国民政府反动统治,全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大革命失败后,处于白色恐怖包围之下的中国共产党虽然遭受极大摧残,但很快痛定思痛,逆境奋起,决然以武装起义的枪声回答反动派的暴政,探索革命新的出路,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板书本节课题)
一、工农武装起义(“工农武装割据”形成的背景)
1.背景
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内容和补充材料,让学生认识大革命失败后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必须用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挽救党、挽救革命的正确性)
补充材料一:
这一时期的革命力量受到极大的摧残。中国共产党组织上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共产党员及其领袖被杀害。一些党内的动摇分子公开退党甚至叛变自首,党员由大革命时期的6万多人减至1万多人,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党领导的工农运动也受到严重摧残,全国有组织的工人由300万下降到3万,各地农民协会910万会员大部分散落。
——摘自《中国共产党战略策略》
生:(阅读、分析)
师:面临生死考验,中国共产党从血的教训中彻底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鲁迅先生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从1927年秋到1928年底,中共先后发动和领导了一百多次武装起义。其中影响最为重大的是南昌起义、湘赣边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
2.南昌起义
师:(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包括引用的周恩来讲话,结合补充材料,并进行研究性学习:A.南昌起义军队为何要南下广东?其结果如何?B.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2)(提示学生:①首次起义放在南昌,是因为当时在南昌敌我兵力对比,革命军队占优势,起义有成功的把握。②起义部队继续沿用国民革命军名义,目的是争取和团结国民党左派)
补充材料二:
会议决定在南昌举行起义。并根据加伦的提议,规定起义后部队的行动方向:立即南下占领广东,取得海口,以取得国际援助,再举行第二次北伐。
——摘自《周恩来传》
生:(阅读、分析课文内容和补充材料,回答问题)
师:南昌起义就其结果来说是失败了,怎样理解周恩来所讲的“成功”呢?
生:(思考回答)
师:(对学生回答作简短小结)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首次重大武装起义。起义在南昌获得成功,但革命军南下广东,再行北伐的计划,未能实现。南昌起义揭开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序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和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开始。
3.“八七”会议
师:(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要求学生联系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理解八七会议的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
(2)(提示学生:①八七会议是在南昌起义爆发不久召开的。因情况紧急,会议只开了一天,共产国际代表参加了会议。②毛泽东在会上明确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对促使全党重视武装斗争起了重要作用。③限于党当时的理论水平,会议对一些“左”倾倾向,没有及时制止)
生:(阅读课文)
师:“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决定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主要任务。这些决策、决定,为全党指明了新的出路,极大地鼓舞了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的广大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我党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次会议。
4.秋收起义
师:(1)(指导学生结合《秋收起义军向井冈山进军路线图》,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和补充材料,并研究性学习)
A.与南昌起义相比,湘赣边秋收起义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说明了什么?
B.毛泽东文家市决策,弃攻长沙,改向罗霄山脉中段进军,意义何在?
C.三湾改编对革命军队的建设,有什么重大影响?
D.向井冈山进军,取得了什么成果?
(2)(通过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的分析,以期对湘赣边秋收起义的概况有基本的了解,进而较深刻地理解这次起义的历史意义)
补充材料三:
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大家也都想进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跟,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毛泽东在文家市对起义军的讲话)
——摘自《秋收起义》
生:(结合史图,阅读、分析课文和补充材料,回答问题)
师:(评析学生回答并作简短小结)湘赣边秋收起义是“八七”会议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影响重大的武装起义。在毛泽东带领下,起义军经历了初期进攻城市失败、转而进军农村成功的转折过程,并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实践表明,毛泽东创造的革命武装与农民相结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成功经验,代表了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的正确出路。
师:如何理解课本有关对武装起义的评论?
生:(思考问题,相互讨论,发表看法)
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综合学生的分析、认识、作出归纳)(1)武装起义的功绩:①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新时期土地革命时期。②创建了人民军队,确定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③锻炼了中国共产党人和高扬了党的旗帜。④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鼓舞了革命志士和广大人民。⑤开创了中国革命在反动统治薄弱的农村积聚发展革命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
(2)武装起义的主要教训:①首先夺取城市和巩固中心城市的革命道路,不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情况,因而不能成功。②革命武装力量必须同农民、同土地革命相结合。
二、“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思考问题:A.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后,怎样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生:(阅读、思考)
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领导井冈山军民,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政权,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范例。
2.井冈山会师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师:(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了解井冈山会师的概况,理解井冈山会师和红四军成立的历史意义)
(2)(提示学生:井冈山会师后成立红四军,是表示继承和发扬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铁军”的光荣传统)
生:(阅读、思考)
师:(对学生的分析、回答加以小结)井冈山会师和红四军的成立,大大加强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军事力量并产生了第一支主力红军,对巩固和扩大井冈山根据地起了重大作用。
3.“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本部分可据时间选讲)
师:有了以上实践,“工农武装割据”日渐升华为一种思想理论。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研究性学习)
A.毛泽东在什么情况下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B.这一思想包括哪些基本内涵?应如何理解?
C.这一思想的提出,有何重大意义?
D.这一思想的提出,给予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2)(为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引导学生分析课后材料解析题)
师:(总结)为了及时总结井冈山和其它根据地的经验教训,批判党内存在的“左”倾错误和右倾悲观论调,毛泽东相继写出了这三篇不朽文章。毛泽东从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出发,科学论证了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强调红色政权的存在与发展,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可靠后方和依托,三者相互依存,密切配合。并进一步指出,红色政权的存在与发展必须和争取全国革命胜利联系起来。这就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的这一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它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对指导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从理论方面说,它基本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胜利这样一条道路;从实践方面看,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井冈山以及各革命根据地、各地的红军武装,逐步得到发展和壮大。
4.全国各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师:(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以理解在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下,全国革命形势逐渐形成燎原之势)
(2)(提示学生:1929~1930年,国民党新军阀之间连年混战,先后发生蒋桂、蒋冯、中原大战等战事,客观上给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发展以有利时机)
生:(读图)
师:在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下,红军和革命根据地逐渐发展。经过近三年的游击战争,到1930年夏,红军已达10万人;革命根据地形成了遍及十余省的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全国革命形势,自大革命失败以来,重新走向高涨。
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1.粉碎国民党三次反革命“围剿”
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有关内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敌大为震骇。中原大战蒋介石获胜,反动营垒暂时稳定,蒋遂调转兵力,组织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大规模“围剿”,“围剿”重点是中央革命根据地。毛泽东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军民取得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中央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发展,赣南、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全国最大的“工农武装割据”地区。
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1页有关内容,包括图片。要求学生:①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有利时机;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其它革命根据地反“围剿”的胜利。②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及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概况。③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性质和建立的历史意义)
生:(按教师要求学习)
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革命根据地军民建立的全国性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它的性质是工农革命政权。它的成立,表明中国境内已经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政权,即红色政权同国民党政权的对峙。这对于推动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四、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1.土地革命的开展
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和补充材料,并进行研究性学习)
A.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实行土地革命?
B.毛泽东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为什么要对同样是从事封建剥削的富农实行有别于消灭地主阶级的“限制”政策?
C.土地革命的历史作用。
补充材料四:
1930年江西兴国永丰圩土地情况调查
阶级成分占人口%占土地%
地主、富农680
中农2015
贫农605
雇农、手工业者、小商130
补充材料五:
中国的富农大多有一部分土地出租,又放高利贷,对于雇农的剥削也很残酷,带有半封建性。但富农一般都自己参加劳动,在这点上它又是农民的一部分。富农的生产在一定时期还是有益的。富农一般地在农民群众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可能参加一分力量,在反对地主的土地革命斗争中也可能保持中立。
——摘自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生:(阅读、思考、讨论、回答)
师:(对学生的认识作简短小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而占农村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却占有很少的土地或不占有土地,这是极不合理的。因此,要彻底铲除地主阶级赖以生存的封建土地制度,就必须实行土地革命。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任务,也是党的中心任务。从八七会议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十分重视土地革命问题,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中心内容也是土地革命。土地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使广大农民获得土地,使他们在政治、经济上都获得解放。只有这样,才能动员他们积极投身革命战争,保卫根据地,拥护共产党;只有在经济上得到翻身,才能焕发其生产积极性,才能为巩固根据地,支援革命战争,提供更多的物质保证。
早在井冈山根据地创建时期,毛泽东等就积极开展了土地革命。随着各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土地革命逐渐推广。在总结各地土地革命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制定出一条土地革命路线,作为土地革命政策实施的依据。这条路线规定,广大贫雇农是土地革命的依靠力量,地主阶级是封建制度的代表,是土地革命的主要斗争对象。中农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是广大贫雇农的同盟者,因而在士地革命中要团结他们,经济上不能侵犯其利益。对中小工商业者也实行保护政策。富农是剥削者,但又不同于地主阶级,因此对富农采取限制政策,即没收他们用于出租进行封建剥削的土地,但允许他们保留部分土地甚至是好地,以稳定他们发展生产。限制富农的政策,目的是促使富农在反对地主阶级的土地革命中保持中立,并使其中一部分人也能参加反封建斗争,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反封建因素,彻底打击地主阶级,确保土地革命的胜利。
2.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要求学生理解:①根据地建设的根本目的是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为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支持革命战争,提供更多的物质基础,其次为改善和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调动他们的政治积极性,以巩固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盟。②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以发展农业生产为第一位;在工业方面,注重国营事业,即军需工业和民用工业;也保障私人的正常企业。③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成就。)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教学设计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教学设计
重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难点: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大革命留给中国共产党人的惨痛教训是什么?面对国民党的血腥镇压,共产党做出了怎样的回答?由此,引入新课。
一、工农武装起义
学生阅读课文“工农武装起义”一目,了解“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填写下面的表格:
起义时间领导人特点意义以及教训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广州起义
通过展示有关“八七”会议、三大起义的历史图片以及动画《秋收起义》,加深学生对此四个重要历史事件的记忆。并引导学生总结三大起义的历史功绩、教训。
二、井冈山的星火
演示动画《秋收起义军进军井冈山》,引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的讲解。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以及扩大的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会存在?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反革命势力在农村较薄弱,有利于红色政权的发生、发展;经过大革命的洗礼,南方的革命群众基础有较好;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发展,利于红色政权的发展;
三大起义后,共产党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等。
在分析理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存在”的原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本目的小字部分,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使学生认识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毛泽东在分析国情,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的建设三者结合起来。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斗争形式,根据地建设是战略基地。这一思想从理论上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的胜利。这一理论的创立,推动了当时根据地的建设和红军的发展。
通过演示动画《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使学生在直观上了解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的状况。
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粉碎三次围剿的作战方针,和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即可。
四、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引导学生从中国民主革命的目的、革命对象分析土地革命路线的正确性。
出示材料:
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
——毛泽东
引导学生结合史实说明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为什么是正确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同盟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变革土地制度时中国民主革命的一个基本任务。进行土地革命,废除农村中的封建土地制度,才能充分发动农民,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红色政权才能发展。中国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发动农民,武装农民,这是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小结
由学生概况本课的中心内容。
板书设计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一、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南昌起义
2.八七会议
3.秋收起义
4.广州起义
5.三大起义的历史功绩、教训
6.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二、“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1.根据地的扩大
2.中央革命根据地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4.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经济建设

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一、工农武装起义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开始用武装起义来回答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下表为两大武装起义及“八七会议”等内容的概述。

二、井冈山的星火——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和理论探索

1.实践探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1)创建:1927年10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领导军民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政权,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毛泽东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各地武装起义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提供了比较完整的经验,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2)发展: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军队与毛泽东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2.理论探索:“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概括、总结

(1)理论提出的背景: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并巩固;②这条道路在当时不为全党所认识、所理解,对此应给予解释说明;③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用三篇文章来说明中国选择这条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理论内容: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概括指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五个要点和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前提、三个必要条件。

理解:如何正确认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联系?

中国革命必须进行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

进行武装斗争必须建立革命根据地,没有根据地的存在,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采取流寇式的武装斗争必然走向失败,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藉以发展的战略基地。

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没有土地革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就不会支持根据地政权,也不愿参加红军,根据地一天也不能存在,也就谈不上武装斗争。

(3)理论提出的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中国革命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3.“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到1930年夏,全国已有十几块根据地,分布在十几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到10万人,井冈星火已成燎原之势。

三、根据地建设

1.背景

(1)从1930年底到1931年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三次反革命“围剿”,毛泽东领导取得了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2)国民政府对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

2.建设

(1)政权建设: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了宪法大纲,定都瑞金。

(2)土地革命:①土地革命路线: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②作用: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同时使农民政治上翻了身。

(3)经济建设:①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同时兴办了一些工业,包括军需工业和民用工业。②经济建设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支持了革命战争,巩固了红色政权。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目标定位
1.以山地为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3.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4.举例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5.通过本节学习,学会分析各种地质构造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核心点一褶皱、断层的判断方法及构造地貌

常见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两种方式,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式,其判断的依据是岩层的新老关系。具体列表图示如下:
地质构造褶皱断层
背斜向斜



法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
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
谷,有时有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思维拓展
1.背斜与向斜构造规律的实际应用
①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
②利用背斜找油气: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天然气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③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走了。
2.顺地形与地形倒置
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褶皱构造,其初构造形态与地形形态一般是一致的。背斜上凸成山岭,向斜下凹成谷地,即所谓的顺地形。在年轻的褶皱构造地区,顺地形占优势。而在时代较老的褶皱地区,常出现构造和地形不协调的现象,背斜变成山谷,向斜成为山岭,即所谓的逆地形,也叫地形倒置。

核心点二山区交通线的选取原则与原因


响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原因实例

式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①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所以,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西藏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运输方式目前主要是公路,有新藏公路、青藏公路、滇藏公路和川藏公路。直到2006年7月1日才正式开通青藏铁路
线路走向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②线路一般呈“之”字或“8”字状(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③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⑥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在山岳地区交通运输建设选线一般应按地形来确定路线的走向。原因:①节约建设成本的需要;②降低技术难度的需要;③工程施工安全的需要;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的需要。(如果像平原地区那样,选取最直、最短的线路,就必须开拓较多的山坡,填实沟谷,建造较多的桥梁或隧道,这将会增加工程量和工程难度,严重破坏山体,从而导致山体的不稳定性,引发地质灾害。但线路也不能完全随地形的变化而变化,这样会使线路过分曲折和起伏,导致营运困难)①同蒲铁路沿汾河谷地伸展;②陇海铁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③襄渝铁路沿汉水谷地伸展;④成昆铁路按地形曲折伸展
线网密度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山岳地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新疆的南疆铁路和兰新铁路均沿山麓分布,连接绿洲

方法技巧
当前几乎所有的交通线路选址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以联系居民点和城市并促进其发展为主要目的,但自然条件仍是选线的基础因素。在某局部地区,线路的走向可能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不同级别的公路在选线时的主导区位因素也不相同;公路的等级越高,直达运输就是其主要职能,应尽量缩短线路的长度;桥隧工程量大,成本就高;低等级
公路的主要职能是尽量多地联系居民点,其长度较长。

类型1褶皱、断层的判断方法及构造地貌

 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并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 。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是。根据岩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 。③处的地形属山地。
(2)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
(3)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多项选择)。
A.渭河谷地B.长江三峡
C.汾河谷地D.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4)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________处(填数码)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②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后易受侵蚀 中间岩层老,两侧岩层新 块状 (2)绘图略 (3)AC (4)① 该处为向斜构造,在此处打井能打到向斜槽部,地下水容易汇聚
解析 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是岩层的新老关系,中间岩层老、两侧岩层新为背斜,反之则为向斜,在形成初期侵蚀不明显,往往表现为“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向斜成山,背斜成谷”,图中④处两侧岩层相对上升,中间岩层相对下降,形成地堑。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主要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及其分析
构造名称实践意义原因或依据
背斜找石油、天然气埋藏区岩层封闭,是良好的储油构造,最上为天然气,中为石油,下为水
隧道的良好选址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储水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向斜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
断层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岩石不稳定,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变式练习1 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但在煤炭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安全事故隐患。读“山西某地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列地点能够露天开采煤炭且比较安全的是()
A.甲B.乙C.丙D.丁
(2)在a、b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B.瓦斯爆炸和井喷事故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答案 (1)B (2)A
解析 该题组以“煤矿安全生产”这一时事热点为背景,综合考查地质构造的判读及应用。第(1)题,乙处煤层埋藏浅,为背斜,不易渗水,顶部出露地表,不易储气,比较安全。第(2)题,背斜是良好的储气构造,可能导致瓦斯爆炸,向斜是储水构造,开采中易发生透水事故。
类型2山区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读“公路选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公路的以下两处弯曲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四幅小图,能正确表示剖面线AB的是()
(3)说出该公路在C处穿过的地形部位是,为什么该公路线路选择在该处?请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 (1)不正确 平原地区的路线应缩短距离,减少运输时间 正确 在山区的陡坡上的公路要成“之”字形弯曲
(2)A (3)鞍部 鞍部地区相对两侧地势较低
解析 本题主要通过等高线和交通线结合图考查了平原和山区对交通线选择的影响。在平原地区地形对线路的限制较小,但城镇、居民点等设施较多,应该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要尽量缩短路线距离,要尽量多地联系居民点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在山区通过的交通线应该尽量避开陡坡,要穿过地势相对较低的地区。
公路选线的原则:(1)运量最大(尽可能连接各居民点);(2)线路最短(投资少);(3)少占耕地(尤其是好的农田)。
变式练习2 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千米于1979年铺通;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1142千米于2005年10月15日铺通,已于2006年7月1日开始运行。下图是“格尔木至拉萨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问题。

a为山脉,b为山脉;c、d两段地形变化的特点是,对铁路
修建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昆仑 唐古拉 高差大(地势起伏大)、坡度陡 工程量大(土石方、桥梁隧道等工
程量大)、造价高
解析 该题以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建成通车为背景考查山地地形对铁路建设的影响。由题干提供的信息有:①青藏铁路的起始点;②青藏铁路沿线的地形起伏状况;③青藏高原的特征。解题关键是熟悉格尔木至拉萨段青藏高原的地形特点,结合图中c、d两段的地形剖面图回答。该地段除了c、d两段地形起伏较大以外,其他地区地形较为平坦。a、b两山脉的名称需结合青藏高原的地形分布进行回答,c、d段由于起伏大,修建铁路需修建桥梁
隧道,工程量巨大,消耗大量资金,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

 

1.下列有关褶皱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势高处为背斜,地势低处为向斜
B.岩层向上拱起的褶曲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褶曲为向斜
C.背斜是岩层受张力影响而形成的,向斜是岩层受挤压力影响形成的
D.地貌上,背斜一定是山,向斜一定是谷
答案 B
解析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皱是岩层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形成的。向上拱起为背斜,向下弯曲是向斜。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背斜不一定是山,向斜也不一定是谷。
2.判断背斜和向斜最可靠的依据为()
A.地势的高低变化B.地形的起伏状况C.岩层的坚硬程度D.岩层的新老关系
答案 D
解析 判断背斜、向斜的最可靠的依据是岩层的新老关系,因为背斜不一定成山,向斜不一定成谷。
读“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所示山岭属于地质构造中的()
A.背斜B.向斜C.地垒D.地堑
4.沿断层线常发育沟谷、河流的原因是()
A.断层平直而陡峭B.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
C.岩体相对位移D.岩石受张力作用
答案 3.C 4.B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该山岭相对两侧岩块上升,为地垒。第4题,断层线附近由于岩体断裂、错动,岩石破碎,容易被外力侵蚀,常发育为沟谷、河流。
读“某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5~6题。

5.判断图中甲地应为下列哪一种构造()
A.向斜B.背斜C.断层D.海沟
6.依地形的高低起伏来判断,图中乙丙丁三种地层的软硬程度,由硬至软排列应为()
A.乙丙丁B.乙丁丙C.丙乙丁D.丙丁乙
答案 5.B 6.A
解析 第5题,由图中甲处岩层的弯曲状况判断此处为背斜构造。第6题,由图中乙、丙、丁三种岩石出露在地表的部分受侵蚀状况及残留物的多少判断,丁岩层受侵蚀最严重,其次为丙岩层,乙岩层出露最高,故岩层由硬至软排列的顺序应为乙丙丁。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压力或张力过大都可能形成断层B.压力或张力过大都能形成褶皱
C.褶皱和断层都能形成块状山地D.褶皱和断层都未破坏岩层的连续性
答案 A
解析 褶皱是岩层受力而发生的一系列连续性弯曲变形;断层则是岩层的非连续性变形,因此,压力或张力过大都能形成断层;压力过大时,一般先形成褶皱,后形成断层。
8.下图反映的大抵发育过程是()

A.冲积平原B.断块山C.背斜成谷D.背斜成山
答案 C
解析 由岩层凸向及地貌可判定,此图反映了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过程。
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②③④四处的岩石属于沉积岩的是 和 ;若要开采坚硬的岩石作建筑材料,宜选择①处还是②处?;若开采优质花岗岩作装饰材料,宜选择③处还是④
处?。
(2)任意采伐A处山区的森林,将会导致附近的河流泥沙含量,水旱灾害增加。
甚至可能造成等地质灾害。
答案 (1)① ② ② ③
(2)增加 滑坡、泥石流
解析 解此题要一边读图,一边思考。沉积岩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与岩浆活动无关,它的坚硬程度取决于岩层是受挤压力还是张力,受挤压力的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地壳的结果,常埋在地表以下。森林有保持水土的环境效应,因此不能任意采
伐。
 

读“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示褶曲中,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A.自西向东由老到新B.自东向西由老到新
C.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D.自中心向两侧由新到老
2.图示山岭是()
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答案 1.D 2.B
解析 沉积物在堆积的过程中,先沉积的铺在下面,后沉积的盖在上面,因此,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侏罗纪岩层较第三纪岩层老。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可以判断,该地质构造为向斜,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然而图中却是向斜成山,是因槽部物质坚实抗侵蚀而成。
3.与背斜成山相吻合的构造示意图是()

答案 A
解析 从地层分布形态判定A为背斜成山。
4.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是环状的环岛铁路,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横向铁路,据下图思考,这样选择线路主要是受哪种因素对铁路建设的影响()

A.地形因素B.河流因素C.气候因素D.矿产因素
答案 A
解析 熟悉台湾省的地形。台湾岛中东部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台湾山脉。沿海平原面积狭小。受地形条件的影响,台湾岛的铁路主要是沿沿海平原呈环状的环岛铁路。
5.有关公路区位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地方性公路要尽可能多地穿过人口聚居地 ②为节省投资和运费,在居民点之间一律采取走距离最短的直线线路的设计 ③穿行在山谷中应远离陡坡地 ④山区公路选线,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公路的区位选择因素。影响公路区位选择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自然因素要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人文因素要考虑国道路线基本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以节省运营时间;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和居民的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
6.建国后,我国在西藏地区首先发展了以拉萨为中心的公路网,直到本世纪才修建青藏铁路的原因是()
A.西藏人口少,不需要运量大的铁路B.公路比铁路造价低,建造难度小
C.公路比铁路灵活,可以“从门到门”D.公路比铁路运量大,效率高
答案 B
解析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寒,又有冻土分布,修建交通运输线造价高,难度大。相比较而言,建造公路造价较低,难度较小,故优先发展公路。
读“我国南方某地等高线图”,完成7~8题。

7.高速公路选择在图中地形部位通过,主要原因是()
A.该部位为山脊,地势较高B.该部位为山谷,工程量较小
C.该部位为鞍部,地势较低D.该部位岩层较弱,易于开挖
答案 C
解析 由等高线的分布可知,高速公路通过的地形是鞍部,此处与所经路线间的相对高度较小,施工工程量小。
8.②地植物长势好于①地,最主要的原因是()
A.地势低,坡度小B.蒸发量小,土壤湿润
C.光照条件好,气温高D.土层厚度大,地下水位浅
答案 D
解析 ②处地势低,土层厚度大,地下水位浅,而①处地势高且位于山脊上,土地贫瘠。
9.山区某中学组织学生调查公路选线原则,下图是他们从有关部门得到的设计方案图,对此他们提出了如下问题,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区计划修建B镇到A镇公路,①与②两个线路方案中,较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修建B镇到D城市的公路没走直线,绕道经过C镇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B与B~D是两条同等级公路,影响其修建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A.占用土地B.工程造价C.民工数量D.技术水平
(4)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往往需要________。A~B和C~D的直线距离相等,A~B线路的弯曲程度和总长度要________C~D线路。
答案 (1)② 受地形的影响,山区修建公路要避开陡坡,尽量沿等高线修建 (2)考虑经济因素,尽可能多经过城镇,加大运输量,提高经济效益 (3)B (4)迂回前进 大于
解析 山岳地区修公路应避开陡坡,沿等高线修建,这样就要求线路迂回曲折,因此其弯曲度和总长度都大于同直线距离的平原地区的公路。B镇到D城市的公路绕道C镇的主要原因是尽可能多连接居民点,加大运输量,提高经济效益。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038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