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目标定位
1.以山地为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3.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4.举例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5.通过本节学习,学会分析各种地质构造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核心点一褶皱、断层的判断方法及构造地貌

常见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两种方式,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式,其判断的依据是岩层的新老关系。具体列表图示如下:
地质构造褶皱断层
背斜向斜



法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
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
谷,有时有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思维拓展
1.背斜与向斜构造规律的实际应用
①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
②利用背斜找油气: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天然气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③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走了。
2.顺地形与地形倒置
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褶皱构造,其初构造形态与地形形态一般是一致的。背斜上凸成山岭,向斜下凹成谷地,即所谓的顺地形。在年轻的褶皱构造地区,顺地形占优势。而在时代较老的褶皱地区,常出现构造和地形不协调的现象,背斜变成山谷,向斜成为山岭,即所谓的逆地形,也叫地形倒置。

核心点二山区交通线的选取原则与原因


响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原因实例

式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①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所以,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西藏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运输方式目前主要是公路,有新藏公路、青藏公路、滇藏公路和川藏公路。直到2006年7月1日才正式开通青藏铁路
线路走向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②线路一般呈“之”字或“8”字状(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③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⑥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在山岳地区交通运输建设选线一般应按地形来确定路线的走向。原因:①节约建设成本的需要;②降低技术难度的需要;③工程施工安全的需要;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的需要。(如果像平原地区那样,选取最直、最短的线路,就必须开拓较多的山坡,填实沟谷,建造较多的桥梁或隧道,这将会增加工程量和工程难度,严重破坏山体,从而导致山体的不稳定性,引发地质灾害。但线路也不能完全随地形的变化而变化,这样会使线路过分曲折和起伏,导致营运困难)①同蒲铁路沿汾河谷地伸展;②陇海铁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③襄渝铁路沿汉水谷地伸展;④成昆铁路按地形曲折伸展
线网密度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山岳地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新疆的南疆铁路和兰新铁路均沿山麓分布,连接绿洲

方法技巧
当前几乎所有的交通线路选址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以联系居民点和城市并促进其发展为主要目的,但自然条件仍是选线的基础因素。在某局部地区,线路的走向可能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不同级别的公路在选线时的主导区位因素也不相同;公路的等级越高,直达运输就是其主要职能,应尽量缩短线路的长度;桥隧工程量大,成本就高;低等级
公路的主要职能是尽量多地联系居民点,其长度较长。

类型1褶皱、断层的判断方法及构造地貌

 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并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 。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是。根据岩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 。③处的地形属山地。
(2)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
(3)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多项选择)。
A.渭河谷地B.长江三峡
C.汾河谷地D.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4)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________处(填数码)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②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后易受侵蚀 中间岩层老,两侧岩层新 块状 (2)绘图略 (3)AC (4)① 该处为向斜构造,在此处打井能打到向斜槽部,地下水容易汇聚
解析 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是岩层的新老关系,中间岩层老、两侧岩层新为背斜,反之则为向斜,在形成初期侵蚀不明显,往往表现为“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向斜成山,背斜成谷”,图中④处两侧岩层相对上升,中间岩层相对下降,形成地堑。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主要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及其分析
构造名称实践意义原因或依据
背斜找石油、天然气埋藏区岩层封闭,是良好的储油构造,最上为天然气,中为石油,下为水
隧道的良好选址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储水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向斜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
断层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岩石不稳定,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变式练习1 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但在煤炭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安全事故隐患。读“山西某地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列地点能够露天开采煤炭且比较安全的是()
A.甲B.乙C.丙D.丁
(2)在a、b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B.瓦斯爆炸和井喷事故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答案 (1)B (2)A
解析 该题组以“煤矿安全生产”这一时事热点为背景,综合考查地质构造的判读及应用。第(1)题,乙处煤层埋藏浅,为背斜,不易渗水,顶部出露地表,不易储气,比较安全。第(2)题,背斜是良好的储气构造,可能导致瓦斯爆炸,向斜是储水构造,开采中易发生透水事故。
类型2山区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读“公路选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公路的以下两处弯曲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四幅小图,能正确表示剖面线AB的是()
(3)说出该公路在C处穿过的地形部位是,为什么该公路线路选择在该处?请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 (1)不正确 平原地区的路线应缩短距离,减少运输时间 正确 在山区的陡坡上的公路要成“之”字形弯曲
(2)A (3)鞍部 鞍部地区相对两侧地势较低
解析 本题主要通过等高线和交通线结合图考查了平原和山区对交通线选择的影响。在平原地区地形对线路的限制较小,但城镇、居民点等设施较多,应该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要尽量缩短路线距离,要尽量多地联系居民点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在山区通过的交通线应该尽量避开陡坡,要穿过地势相对较低的地区。
公路选线的原则:(1)运量最大(尽可能连接各居民点);(2)线路最短(投资少);(3)少占耕地(尤其是好的农田)。
变式练习2 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千米于1979年铺通;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1142千米于2005年10月15日铺通,已于2006年7月1日开始运行。下图是“格尔木至拉萨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问题。

a为山脉,b为山脉;c、d两段地形变化的特点是,对铁路
修建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昆仑 唐古拉 高差大(地势起伏大)、坡度陡 工程量大(土石方、桥梁隧道等工
程量大)、造价高
解析 该题以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建成通车为背景考查山地地形对铁路建设的影响。由题干提供的信息有:①青藏铁路的起始点;②青藏铁路沿线的地形起伏状况;③青藏高原的特征。解题关键是熟悉格尔木至拉萨段青藏高原的地形特点,结合图中c、d两段的地形剖面图回答。该地段除了c、d两段地形起伏较大以外,其他地区地形较为平坦。a、b两山脉的名称需结合青藏高原的地形分布进行回答,c、d段由于起伏大,修建铁路需修建桥梁
隧道,工程量巨大,消耗大量资金,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

 

1.下列有关褶皱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势高处为背斜,地势低处为向斜
B.岩层向上拱起的褶曲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褶曲为向斜
C.背斜是岩层受张力影响而形成的,向斜是岩层受挤压力影响形成的
D.地貌上,背斜一定是山,向斜一定是谷
答案 B
解析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皱是岩层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形成的。向上拱起为背斜,向下弯曲是向斜。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背斜不一定是山,向斜也不一定是谷。
2.判断背斜和向斜最可靠的依据为()
A.地势的高低变化B.地形的起伏状况C.岩层的坚硬程度D.岩层的新老关系
答案 D
解析 判断背斜、向斜的最可靠的依据是岩层的新老关系,因为背斜不一定成山,向斜不一定成谷。
读“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所示山岭属于地质构造中的()
A.背斜B.向斜C.地垒D.地堑
4.沿断层线常发育沟谷、河流的原因是()
A.断层平直而陡峭B.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
C.岩体相对位移D.岩石受张力作用
答案 3.C 4.B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该山岭相对两侧岩块上升,为地垒。第4题,断层线附近由于岩体断裂、错动,岩石破碎,容易被外力侵蚀,常发育为沟谷、河流。
读“某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5~6题。

5.判断图中甲地应为下列哪一种构造()
A.向斜B.背斜C.断层D.海沟
6.依地形的高低起伏来判断,图中乙丙丁三种地层的软硬程度,由硬至软排列应为()
A.乙丙丁B.乙丁丙C.丙乙丁D.丙丁乙
答案 5.B 6.A
解析 第5题,由图中甲处岩层的弯曲状况判断此处为背斜构造。第6题,由图中乙、丙、丁三种岩石出露在地表的部分受侵蚀状况及残留物的多少判断,丁岩层受侵蚀最严重,其次为丙岩层,乙岩层出露最高,故岩层由硬至软排列的顺序应为乙丙丁。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压力或张力过大都可能形成断层B.压力或张力过大都能形成褶皱
C.褶皱和断层都能形成块状山地D.褶皱和断层都未破坏岩层的连续性
答案 A
解析 褶皱是岩层受力而发生的一系列连续性弯曲变形;断层则是岩层的非连续性变形,因此,压力或张力过大都能形成断层;压力过大时,一般先形成褶皱,后形成断层。
8.下图反映的大抵发育过程是()

A.冲积平原B.断块山C.背斜成谷D.背斜成山
答案 C
解析 由岩层凸向及地貌可判定,此图反映了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过程。
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②③④四处的岩石属于沉积岩的是 和 ;若要开采坚硬的岩石作建筑材料,宜选择①处还是②处?;若开采优质花岗岩作装饰材料,宜选择③处还是④
处?。
(2)任意采伐A处山区的森林,将会导致附近的河流泥沙含量,水旱灾害增加。
甚至可能造成等地质灾害。
答案 (1)① ② ② ③
(2)增加 滑坡、泥石流
解析 解此题要一边读图,一边思考。沉积岩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与岩浆活动无关,它的坚硬程度取决于岩层是受挤压力还是张力,受挤压力的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地壳的结果,常埋在地表以下。森林有保持水土的环境效应,因此不能任意采
伐。
 

读“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示褶曲中,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A.自西向东由老到新B.自东向西由老到新
C.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D.自中心向两侧由新到老
2.图示山岭是()
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答案 1.D 2.B
解析 沉积物在堆积的过程中,先沉积的铺在下面,后沉积的盖在上面,因此,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侏罗纪岩层较第三纪岩层老。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可以判断,该地质构造为向斜,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然而图中却是向斜成山,是因槽部物质坚实抗侵蚀而成。
3.与背斜成山相吻合的构造示意图是()

答案 A
解析 从地层分布形态判定A为背斜成山。
4.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是环状的环岛铁路,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横向铁路,据下图思考,这样选择线路主要是受哪种因素对铁路建设的影响()

A.地形因素B.河流因素C.气候因素D.矿产因素
答案 A
解析 熟悉台湾省的地形。台湾岛中东部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台湾山脉。沿海平原面积狭小。受地形条件的影响,台湾岛的铁路主要是沿沿海平原呈环状的环岛铁路。
5.有关公路区位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地方性公路要尽可能多地穿过人口聚居地 ②为节省投资和运费,在居民点之间一律采取走距离最短的直线线路的设计 ③穿行在山谷中应远离陡坡地 ④山区公路选线,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公路的区位选择因素。影响公路区位选择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自然因素要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人文因素要考虑国道路线基本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以节省运营时间;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和居民的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
6.建国后,我国在西藏地区首先发展了以拉萨为中心的公路网,直到本世纪才修建青藏铁路的原因是()
A.西藏人口少,不需要运量大的铁路B.公路比铁路造价低,建造难度小
C.公路比铁路灵活,可以“从门到门”D.公路比铁路运量大,效率高
答案 B
解析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寒,又有冻土分布,修建交通运输线造价高,难度大。相比较而言,建造公路造价较低,难度较小,故优先发展公路。
读“我国南方某地等高线图”,完成7~8题。

7.高速公路选择在图中地形部位通过,主要原因是()
A.该部位为山脊,地势较高B.该部位为山谷,工程量较小
C.该部位为鞍部,地势较低D.该部位岩层较弱,易于开挖
答案 C
解析 由等高线的分布可知,高速公路通过的地形是鞍部,此处与所经路线间的相对高度较小,施工工程量小。
8.②地植物长势好于①地,最主要的原因是()
A.地势低,坡度小B.蒸发量小,土壤湿润
C.光照条件好,气温高D.土层厚度大,地下水位浅
答案 D
解析 ②处地势低,土层厚度大,地下水位浅,而①处地势高且位于山脊上,土地贫瘠。
9.山区某中学组织学生调查公路选线原则,下图是他们从有关部门得到的设计方案图,对此他们提出了如下问题,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区计划修建B镇到A镇公路,①与②两个线路方案中,较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修建B镇到D城市的公路没走直线,绕道经过C镇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B与B~D是两条同等级公路,影响其修建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A.占用土地B.工程造价C.民工数量D.技术水平
(4)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往往需要________。A~B和C~D的直线距离相等,A~B线路的弯曲程度和总长度要________C~D线路。
答案 (1)② 受地形的影响,山区修建公路要避开陡坡,尽量沿等高线修建 (2)考虑经济因素,尽可能多经过城镇,加大运输量,提高经济效益 (3)B (4)迂回前进 大于
解析 山岳地区修公路应避开陡坡,沿等高线修建,这样就要求线路迂回曲折,因此其弯曲度和总长度都大于同直线距离的平原地区的公路。B镇到D城市的公路绕道C镇的主要原因是尽可能多连接居民点,加大运输量,提高经济效益。

相关推荐

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一、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基本概况及其历史意义
2.“八七”会议及其内容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4.“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
5.红军三次反“围剿”斗争的概况
6.中华苏维埃政权
7.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对工农武装起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理解、分析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学习三大起义,使学生认识在当时白色恐怖下,中国共产党人毅然发动武装起义,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勇于探索的斗争精神。以此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并为之奋斗。
2.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实际和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中国革命夺取全国胜利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二、重点难点及疑点解法
(-)重点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创立及其对革命的推动。
(二)难点
1.“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土地革命路线。
(三)解决办法
l.关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创立及其对革命的推动
引导学生认识到,1927年的三大起义、八七会议、创建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革命探索。尽管斗争是曲折的,但就是这种曲折的斗争,才使毛泽东等逐步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也正是因为这一理论来源于实践,符合中国的国情,所以才使红军壮大,根据地增多,建立统一的苏维埃政权,根据地的反封建斗争、土地革命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2.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主要结合“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相互关系来理解。特别要强调它的理论、实践意义。
3.关于土地革命路线
应让学生了解认识到,土地革命路线是在土地革命的实践中总结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为推动反封建斗争、推动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而总结的政策、方针。它包括了党在土地革命进行中依靠谁、打击谁,要达到什么目标。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1.《南昌起义》的录像资料
2《向井冈山进军路线图》《1929-l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五、学生活动设计
1.配乐诗朗诵(毛泽东在二次反“围剿”时期的几首诗词)
2.以20年代一位共产党员的名义,写一封给中共中央的信,或是写一份《告全国同胞书》,阐述你对当时中国革命发展的主张和观点。或者模拟记者采访当时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写一份访谈录。
六、教学流程
(一)明确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掌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三湾改编、井冈山会师;“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土地革命及其意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提出的历史意义。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探索出来的,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二)整体感知
在大革命失败的情况下,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三大起义,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革命力量得到了发展。毛泽东及时从斗争的实践中,总结经验,从理论上指出了中国革命的道路。这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井冈山的星星之火,逐步发展成为燎原之势。
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红军和根据地得到了发展。反“围剿”的军事斗争,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都得以顺利进行,红色政权屹立在中国大地上。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导人新课
提问:大革命留给中国共产党人的惨痛教训是什么?单枪匹马,赤手空拳,是不能胜利的
要: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1.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为了挽救革命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临时中央决定在南昌发动起义,并组成了前敌委员会。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革命军1927年8月1日在南昌起义。
起义在南昌获得成功,但南下广东的途中,损失严重。革命军一部分转战湘南,后来上了井冈山。另一部分进人广东海陆丰,与当地农民军汇合。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红军、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开始,因此成为中国人民军队诞生地,8月1日也成为中国人民军队的光荣节日。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江泽民总书记亲笔写下了“军旗升起的地方”几个大字。可见南昌起义在我党我军历史上是有着重要地位的。
南昌起义后,起义部队也不得不撤离城市,说明城市是敌人势力较强的地方,要在中心城市站住脚是很困难的。
2.“八七”会议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教师最后应强调,“八七”会议是我党在革命遭受失败的紧急关头,为审查和纠正过去的错误,确定新的革命方针而召开的。八七会议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道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从此,中国革命进人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的新阶段。
3秋收起义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秋收起义军向井冈山进军路线图》讨论回答:秋收起义与南昌起义相比有何异同点?向井冈山进军取得了什么成果?
秋收起义是八七会议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影响重大的武装起义。它与南昌起义相比,最初也是以大城市作为攻取目标。但是不同的是,秋收起义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在攻打长沙受挫后,转而进攻农村,并在进军途中,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向山区进军过程中,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这一伟大创举和革命斗争实践,为大革命失败后,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此处可以用幻灯、投影或小黑板展示毛泽东在文家市对起义军的一段讲话:“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大家也都想过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青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根,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
4.广州起义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认识广州起义的特点、历史意义及其教训。
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挽救中国革命的又一次尝试。广州起义是一次建立苏维埃政府的起义,这是一个重要战略口号的改变,此后近十年中,中国革命一直在苏维埃的旗帜下进行。广州起义的失败再次告诫共产党人,在国共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企图通过城市暴动、起义或攻占大城市以争取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必须寻求新的道路。
5.三大起义的历史功绩、教训
此问题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从整体上把握历史,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大起义发生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处于极端低潮的情况下,三大起义的历史功绩是显而易见的。指导学生理解教材的评论。
但三大起义也为中国革命的继续发展提供了深刻的经验教训。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中心是大城市。因此,首先夺取城市和巩固中心城市的革命道路不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情况,不可能成功。从国情出发,中国民主革命应实行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相结合的方式。
6.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经过。并通过看图了解选取井冈山作为根据地的原因及其地理位置。
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经过开展游击战争,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政府的艰苦斗争才创立的。井冈山根据地建立的斗争实践,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各地武装起义创建根据地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同时也提供了比较完整和成功的经验,为从理论上阐述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提供了依据。
井冈山会师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扩大,军事力量的增强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也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
上述一系列的革命斗争,使中国共产党得到了磨炼,使革命力量也得到低潮时期的突出发展,斗争的发展和挫折,为中国共产党探索一条正确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提供了宝贵的财富和依据。
“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这部分内容属小字部分内容。可以提出问题,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探讨。
提出问题:毛泽东是如何分析中国的特殊国情,论证中国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们的相互关系怎样?
为了总结井冈山和其他根据地的经验,批判党内存在的不正确观点,毛泽东先后写了三篇文章,从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特点出发,经科学分析指出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条件,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斗争形式,根据地建设是战略基地。
毛泽东的这一思想是在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起义和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因此,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一理论来源于革命斗争实践,并从理论指导上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的胜利。这一理论的创立,推动了当时根据地的建设,红军的发展。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1.根据地的扩大
指导学生看(1929--193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了解各根据地的地理位置和创建人、名称。
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武装力量达到10万人。
2.中央革命根据地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大为震骇。从1930年底到1931年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三次反革命“围剿”。在毛泽东正确军事作战方针的指导下,红军干净、利落地粉碎了敌人的王决反革命“围剿”。
请两位同学进行配乐诗朗诵。
毛泽东的词二首
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赞。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夏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雪。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围剿”和反“围剿”斗争,是当时中国革命与反革命之间战争的主要形式。在战争中形成一套科学的战略战术原则,丰富了我党我军的军事斗争艺术。
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全国性工农政权的一次尝试。它是广大被剥削被压迫的工农群众的政权。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大地上存在着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政权,标志着国共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4,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经济建设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提出问题:毛泽东指出:“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结合史实说明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为什么是正确的?
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他们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变革土地制度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个基本任务,是取得革命胜利的有力保障。进行土地革命,废除农村中的封建土地制度,才能充分发动农民,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红色政权才能够发展。中国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发动农民,武装农民,这是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是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土地革命路线是在土地革命进行中逐步总结形成的,反映了党在农村进行土地革命的政策、方针。由于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从而保证了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和胜利。
指导学生分析土地革命的重要历史意义。
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着重了解目的、特点和意义。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民政府经济封锁造成的困难,广大农村农民的利益,武装斗争的需要,探索领导经济建设的方法。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开展互助合作,兴办军需工业和民用工业。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支持了革命战争,巩固了红色政权。
(四)总结
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斗争实践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将中国革命一步步带出低谷,并在理论上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各根据地有了进一步发展和壮大,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坚持土地革命战争,后来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政权,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经济建设,也为后来党领导农村的经济工作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毛泽东思想是继三民主义后20世纪所产生的又一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主要指导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而毛泽东思想则继而主要指导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创举,对于近现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前途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学情分析

关于毛泽东本人生平和毛泽东思想的大致内容在初中和政治史中已经有所涉猎,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本节内容不会显得陌生,但也容易使人觉得枯燥、乏味,因为学生对于抽象的理论讲解往往缺乏必要的思维基础。所以,本节课如果光讲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内容肯定会令学生难以理解,这也不是新课标的要求。因而,笔者将本堂课的重点置于以下几个问题: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大背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兼述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毛泽东本人与毛泽东思想(兼述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概念)。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毛泽东思想诞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认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基本内容,探讨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意义。

2、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分析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的重要意义。

 3、了解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总结,认识其对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预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预习问题的解答,提高学生概括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讨论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大背景,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明白思考历史问题一定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出发来考虑。

 3、通过分析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与社会革命变迁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社会实践决定社会意识的观念。 

4、通过对引用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阅读课外材料的能力,包括如何进行归纳和分析、如何从中提炼有效信息、如何有区别地进行泛读和精读等等。

 5、通过课堂内的师生互动和学生讨论,锻炼学生自己摸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真正体现新课标下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充分认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而不断探索、不懈奋斗的精神和勇气,充分认识只有中国共产党人的这种革命的首创精神和巨大的理论勇气,才能为中国人民找到通往胜利的道路。

 2、通过感受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紧要关头,以天下为己任,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和胆识创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并以其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取得胜利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毛泽东思想的理性认识,强化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领导的信念、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和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

难点: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到十月革命胜利,再到中国的毛泽东思想产生,这一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过程是一脉相承的,同样反映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来源。因此,课堂导入就从这一角度入手:“当中国的大门开始被西方的炮舰强行打开的时候,西方产生了两个伟大的人物:马克思、恩格斯。他们在欧洲研究调查,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文化上的优秀成果,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几十年后,列宁领导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他的理论、思想和实践就是列宁主义。不久,在世界的东方,又出现了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毛泽东。有了毛泽东,有了毛泽东思想,中国迎来了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你知道毛泽东思想是怎样诞生的吗?”

(二)新课

 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背景

(着重从毛泽东思想诞生的社会大背景出发,交代毛泽东思想创立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就是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寻找出路,“救亡图存”历来是近代志士仁人们的不懈追求,中国共产党人也不例外。)

(1)时代背景:20世纪前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

(3)国际条件:马克思主义通过苏维埃俄国传到了中国,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国际条件。

(4)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5)实践基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结合书本内容着重讲解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及毛泽东思想的内容体系,此为本内容的明线;从大革命到国共十年对峙,从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从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中国社会的大变迁为本内容的暗线。)

(1)、萌芽(国民革命时期)

1925年冬至1927年春,毛泽东针对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先后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探索出了中国式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将党的工作重点从敌人力量强大的城市转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在农村开展游击斗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在农村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逐步削弱敌人的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相关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意义:打破了俄国革命模式,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举,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3)、成熟(抗战时期)

①、标志:《〈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

 A、解决了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B、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②、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确认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③、意义: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4)、继续发展(建国后)

①、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②、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中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③、提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我们的

经济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战略思想

3、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着重强调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具体结合的产物。)

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②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

③毛泽东思想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4、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从前面的论述中可知,毛泽东本人的奋斗对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那么是不是说毛泽东思想就是指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呢?他晚年提出的错误理论属不属于毛泽东思想呢?本内容着重探讨毛泽东本人同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并从中总结出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

毛泽东同志晚年由于对国内外形势的错误分析,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十年赶超英美,跑步实现共产主义”等的错误的不切实际的口号,并出现了“大跃进”“十年内乱”的严重错误,导致社会主义经济的停滞与困顿!

设问:这些思想属不属于毛泽东思想?

(引用图片和材料)“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行动指南。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在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统帅下的大民主运动。”

——《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有人认为毛泽东思想就是指毛泽东个人的思想;也有人认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对上述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试阐述你的观点。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6

(三)小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必须经实践的检验,而理论又会反作用于实践。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正是这一哲学原理的反映。毛泽东思想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中国,并经过中国革命实践检验为正确的革命理论,这一理论又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所以说,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整个过程正符合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精髓。

六、板书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集体智慧)

一、背景:“走什么样的路”

二、过程

1、萌芽:农民问题 (大革命时期)

2、形成:工农武装割据 (“十年对峙”)

3、成熟:新民主主义理论 (抗战)

4、新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建国后)

三、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

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3、《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目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二)知识与能力:
1、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2、说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说明影响山区修建公路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并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重点:
理解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
观看配乐图片幻灯,峨眉山、恒山、衡山、华山、黄山、九华山、普陀山、嵩山、富士山等。以上的秀丽山川都是各地出名的风景名胜区,产生过多少脍炙人口的传说。而这些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山岳是怎样形成的呢?
回答:根据前课所述,地质作用,特别是内力作用。
但地质作用也有很多种,我们看到各山形态不一,其实也就告诉我们影响他们形态的因素各不相同。我们知道,山岳形成中内力作用为主导因素,下面我们依据影响山岳形成的不同内力作用类别,按成因把山岳分类。
喜马拉雅山、华山、富士山
这三座山刚好对应着这三个类别
请同学们来连线
学生进行分类
下面我们对这三种山岳逐一研究
褶皱山
褶皱山的形成与褶皱有关
那么,褶皱又是什么呢?
观看褶皱形成演示及说明
请大家观察同样有褶皱形成的山又有什么不同呢?
褶皱也可以分类
背斜和向斜分别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呢?
学生回答:背斜→山,向斜→谷
是吗?大家看这里
甲乙分别是什么地形?又是什么地质构造呢?
学生回答:甲→山,向斜;乙→谷,背斜
让我们看看原因吧。观看视频,学生回答:背斜顶部受到张力的影响。容易被侵蚀。向斜的槽部到挤压力的影响。不容易被侵蚀。
下面大家看着两幅图的对比,假如你上某个地方考察,你如何分辨这个地方的地质构造呢?
学生回答后总结讲述:背斜从中心到两翼岩层是从老到新;向斜从中心到两翼岩层是从新到老。这一规律给我们分辨背斜和向斜提供了依据。
下面我们来看山岳的第二种成因
断块山
实际上断块山的形成是与断层有关的,断层又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下面这一段介绍。播放视频。
这是华山,典型的断块山。
最后一种火山
火山的成因大家比较熟悉,是怎么形成的?
火山的影响是很大的,下面让我们看一下这个介绍。播放视频。

我们已经研究过山岳的成因了,下面就应用一下,大家判断这些山的成因都是什么?
用各种山的图片练习,学生回答。
现在我们已经看过了许多山,大家思考一下这三种类型的山它们在外观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褶皱山:连绵的山体
断块山:独立山体,有陡崖
火山:锥形、盾形,顶部平

我们国家的山很多,看,这是我国的地形图,我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呢?
这一幅图是我国的公路交通图,大家看看哪里的公路稠密,哪里稀疏?
下面把两幅图同时拿出来,看看公路网的稀疏与稠密与地形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可分三大阶梯……公路线的分布明显与地形有关,山区公路稀疏……
浏览图片,山区的交通有什么共同点呢?(为什么山区的公路为“之”字形的?为什么山区交通多以公路为主?)
学生讨论探究回答

练习:准备在甲乙两地之间修筑道路,下图中给出了A、B、C、三个方案,哪一个方案比较好?为什么?

小结: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中,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安排合理,充分体现出地理学科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为学生的实践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也有所不足。部分教学内容可由学生自主活动完成,如:地层沉积的过程,倒置地形的形成等。这样可以引发学生兴趣,感性认识更深,更好的掌握知识。

1.2第二节 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1.2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课题

第二节 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课型

新课

授课

教师

邓美儒

授课

对象

高二年级

5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与要

1、理解主要自然灾害种类的含义以及孕育它们的自然圈层;

2、图文结合,简述干旱、地震、热带气旋、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危害;

3、通过地图分析,能够阐述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

教学

重点

与难

重点: 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分析、特点、危害及分布规律

难点: 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分析

课本插图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083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