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秋水》学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秋水》学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水》学案
【基本常识】
1.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他做过蒙城漆园(在今县城涡河北岸的漆园故址)吏的小官,但不久辞去。他布衣草鞋,糁汤野菜,安居陋巷著书。生活难以维持时,曾向监河侯借过粮食。楚威王闻境内庄周是有学识而贤德的人,就遣使备千金厚礼前来漆园(蒙城),请庄子为楚国宰相。使者言明楚王许以为相的旨意后,庄子笑谓楚使说:“千金可算是重礼了,相位可谓尊贵至上。可是,你没见祭祀时的牛吗?人们把牛喂养肥了,祭祀时披红挂彩,还不是牵到太庙杀了作祭品?我宁愿在淡泊无为中度日,不去做牺牛”庄子在谈笑中“喻牛辞相”,终未为楚国宰相。
战国初年,诸侯兵戎相见,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流派竞相而起,形成了他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思想畔,相距仅百里,故又称他们的学术思想为“老庄涡河之学”。
庄子晚年常垂钓于濮水(今城南芡河)、涡水,游于濠梁(今安徽凤阳临淮城西南)观鱼,与鱼鸟共乐,甘于清静闲居的生活。唐天宝元年(742年),玄宗皇帝颁布沼书,赐号庄子为“南华真人”,称其书曰《南华真经》。历代均有一些研究庄子的学者,其著作数百种,近年又有《庄子白话》、《庄子现代版》等问世。1989年秋,中外学者云集于蒙城,举行了全国首届庄子学术研讨会。
2.背景链接
本篇是《秋水》的节选,篇名为文章篇首的二字,与文章中心没有关系。
原文主要阐述事物的相对性和人的认识的局限性,中心部分是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通过河伯与北海若对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对事物的大小、多少、是非、善恶、贵贱的相对性的讨论,阐明事物是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只有从道家的角度来看,万物才是齐一的,人的认识受时空的局限,只有认识大道的人,才能突破一切局限,所以无论是事物自身,还是人的认识,都要因自然之道,“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这篇文章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己见而骄傲自大。
二、文章脉络
课文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文末),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弗如。
三、写作方法
1.对比手法的运用。
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黄河的壮阔与北海的广阔作比较(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后者是“不见水端”),还将河伯前后的认识作了对比(“欣然自喜”——“望洋自若而叹”)。这种手法的运用,使人觉得文章通俗、明白、形象易懂。
2.设喻说理,以小见大。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通篇都在设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己见而骄傲自大。
有的文言文托手言志,有的托物寓意,此篇即用河神见海神为喻,阐述深刻的哲理。平时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向这方面发展,注意平时的积累,才能使自己的写作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四、问题探究
1.你怎样理解河伯对河神的那番感叹。
成语“望洋兴叹”就出自此文,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
河伯望洋兴叹的一番话中,包括三层意思:先是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然后说自己曾经不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盲目自大,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阔,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得不到改正;最后,河伯认为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河伯的望洋兴叹,表明了河伯认识到自身的缺点,这点难能可贵。人难免犯错误(对自身的认识过高),贵在能够改正。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想方设法去改正,不能夜郎自大,令人耻笑。
2.句段理解:
⑴重点句:以天下之美尽在己。
此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⑵过渡句: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此句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开始的“骄傲自满”向“自叹不如”过渡。
五、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泾流() 渚崖() 仲尼() 伐纣() 伯夷()
2.下列加点字注释有误的是()
A.不见水端端:尽头。
B.旋其面目旋:旋转,掉转。
C.望洋向若而叹曰望洋:看着大海。
D.大方之家方:道。
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是()
A.河伯欣然自喜:河伯乐滋滋的高兴起来。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C.望洋向若而叹曰:抬头仰望向着河神若叹说。
D.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天下的美事自己都占了。
4.填写:
⑴《秋水》中写河伯骄傲自大的句子是。
⑵河伯见到海神若后自我反省的句子是:野语有之曰:“,,。”
⑶由本文引出的两个成语是 、。
5.用现代汉语写出你对下列词语的理解。
⑴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
⑵于是焉(于:)
⑶百川灌河(灌:)
⑷秋水时至(时:)
6.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顺流而东行。
⑵河伯始旋其面目。
⑶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7.学习这篇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六、同步解读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8.将本段文字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9.文中划线句子体现了河伯怎样的心理?
10.试解释下列成语:
⑴望洋兴叹:
⑵贻笑大方:
11.译句。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12.你怎样看待河伯?
七、美文赏读
中渚①,有螺蚌相遇岛间。蚌谓螺曰:“汝之形如鸾②之秀,如云之孤,纵使卑朴③,亦足仰德④”。螺曰:“然,云何珠玑⑤之宝,天不授我,反授汝耶?”蚌曰:“天授于内,不授于外。启予口,见予心,汝虽外美,其于内何?摩顶放踵⑥,委曲⑦而已。”螺乃大惭,掩面而入水。
[注释]
①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②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③卑朴:低下朴陋。④仰德:德行令人敬仰。⑤云何:为什么。珠玑:珍珠。⑥摩顶放踵:从头到脚。⑦委曲:这里用于形容螺的形状。
13.蚌说螺的形体如“鸾之秀,云之孤”,你说螺的形体还像什么?再写出两个比喻句来。


14.当螺问及蚌,为什么珍珠这样的宝贝老天不授予自己而给予了蚌时,蚌的回答中有两句十分关键的话,这两句话是:。
15.有一个成语的意思是“肩并肩,脚碰脚”。其结构与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同,这个成语是:。
16.螺之所以大惭,是因为。
17.请在这一个故事的结尾写一句话,概括寓意。
八、【类文品析】
南辕北辙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邯郸( )奚() 恃()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中道而反(反:)
⑵吾马良(良:)
⑶此数者愈善(愈:)
⑷以广地尊名(广:)
⑸吾欲之楚(之:)
⑹犹至楚而北行也(而:)
3.成语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的道理。
4.译句。
⑴此非楚之路。
⑵头尘不去。
⑶犹至楚而北行也。
5.“此数者愈善”中的“此”指代什么?
6.学完本文,你一定有感想,联系你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一个人怎样才能让有利的条件为己所用,成就一番事业呢?
(参考答案:八、1.略 2.⑴同“返”,返回⑵好⑶越⑷扩大⑸到⑹表转折,可是 3.南辕北辙。行动和目的相反,条件越好离目标越远。 4.⑴这不是到楚国去的路啊!⑵头上的灰尘还来不及掸掉。 ⑶这好比到楚国去却往北走一样啊! 5.吾马良,吾用多,吾御善 6.略。如:一个人只有认清目标,为这个目标而努力,才能利用有利于目标实现的条件,成就一番事业。)

相关阅读

秋水5


④学生甲:《秋水》一文使我认识到骄傲自满会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河伯就是顺流而东行,望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学生乙:学习《秋水》一文后,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在限定的环境中,人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对黄河,觉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这里,见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叹不如。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

学生丙: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作为学生更应该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攀登高峰。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准确,认识也极为深刻。本文虽短小,却寓有哲理,河伯面对海神的那番感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的自责与忧虑给予我们以深刻地启示:为了祖国的腾飞,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更应该开拓视野,勇于创新,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攀登高峰,创造辉煌。

3.三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给学生5~8分钟时间,背诵课文,然后指名学生背诵,学生齐背诵)

四、文言文知识积累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5)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6)出自本文的成语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

五、小结

《秋水》这篇课文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妙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人的认识是很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潮流。

六、板书设计

秋水

教案示例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秋水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秋水”,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秋水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背诵课文。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2.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3、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宜于以读带讲。因此应把反复阅读作为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的突破口,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读、默读等多种形式促使教学任务的完成。
2.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力求使他们自己跳起来摘到桃子,以此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的有关篇目,开拓视野,更深入地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指名学生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殆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
二、了解庄子
1.庄子简介(可借助多媒体显示)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战国时代思想家、文学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他一生贫困,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服,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天、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能将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像融为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构思奇特,想像丰富,汪洋恣肆,仪态万千。
2.以学生讲故事的方式,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
提问:课前同学们已自行搜集和研读了有关《庄子》一书的资料。你对《庄子》一书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学生(齐答):寓言故事。
教师:对。庄子非常擅长用寓言故事说理。下面就请同学们讲故事。
学生甲:相传楚威王听说庄子有才干,派了使臣,带了千金重礼,想聘他为相。他对楚国的使臣说:“千金是很重的财物,卿相是尊贵的地位。你难道没有看到祭祀用的牛吗?人们养它几年,然后给它披上绣花的衣服,送进太庙,杀了祭祀。到这时,它即使想做一头自由自在的小猪也不行,你快走吧,不要玷污我。
教师:看来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学生乙:有一次,庄子到楚国去,路上见到一个髑髅,他枕着髑髅睡觉,髑髅给他托梦说:“死了,就没有君主在上面,没有臣子在下面,也没有四季变化的事,能从容自在地与天地共久,即使南面而王的快乐,也不能超过这了。”
教师:这个故事也很有意思。庄子不仅向往自由,还十分不满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髑髅之言说明了此点。
学生丙: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这个故事我觉得表明了庄子的生死观,他认为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如同春夏秋冬。
教师:分析得非常好。那么课文《秋水》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学习《秋水》一文。
三、学习课文
《秋水》这篇课文节选了《秋水》的第一段。
板书:24秋水
(放录音的同时出示投影“秋水归至大海图”,如有电脑课件更好,可随着运态的画面播放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多媒体显示:
(1)给加点的词注音并加以解释。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
望洋向若而叹睹子之难穷也
旋其面目则殆矣
(指名2位同学口头回答)
明确:“秋水时至”的“时”读作“shí”指“时令、季节”。“百川灌河”的“灌河”读作“ɡuànhé”,“灌”是“注入”的意思,“河”指“黄河”。“泾流之大”的“泾流”读作“jīnɡliú”,指“畅通无阻的水流”。“两涘渚崖之间”的“涘”读作“s씓渚”读作“zhǔ”。“涘”是“水边”的意思,“渚”指“水中的小块陆地”。“望洋向若而叹”中的“望洋”读作“wànɡyánɡ”,“若”读作“ruò”。“望洋”是“仰视而望的样子”,“若”指“海神名”。“睹子之难穷也”中的“难”读作“nán”是“难以”的意思。“旋其面目”的“旋”读作“xuán”,是“掉转”的意思。“则殆矣”的“殆”读作“dài”,是“危险”的意思。
(指名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学生纠正其读音不准之处)
诵读指导:“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文章开头的两句话写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小股水流无以计数,灌入黄河,浩浩荡荡,畅通无阻,无比壮观。作者在此仅用了22个字就把黄河的壮阔描写得淋漓尽致。诵读时语速要缓慢而有气魄,注意各分句之间的停顿。“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句中的“间”,读时声调要适当拖长,略作停顿后,再缓缓读出“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诵读时语速要稍快,要将河伯的骄傲自满之情读出来。“于是焉”的“焉”在此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河伯欣然自喜”诵读时重音要放在“欣然”二字之上。“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诵读时一定要注意“以天下之美”之后的短暂停顿,二要将重音放在“尽”字上。因为一个“尽”将河伯的踌躇满志,飘飘然描写得淋漓尽致。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句要用叙述的语气读出,语速适中。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是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面对大海的广阔,然后向海神若发出的由衷慨叹,是发自肺腑的自我批评。因此,诵读时语速要稍慢,要读出恳切的自悔之意,要处理好句子中的停顿,例如:“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句,读出“且夫”后要稍作停顿,然后接着读“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教师范读、领读,学生齐读)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给学生5分钟时间,反复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板书:河伯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板书:黄河天下之美尽在己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板书:望洋而叹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板书:大海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同桌、前后桌的同学可互相讨论,交流看法)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想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板书:见笑于大方之家
(2)学生齐读课文后,思考下列问题。
多媒体显示:
①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④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分析,交流心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①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板书:骄傲自满自叹不如
②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板书:人的认识有限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板书:设喻
④学生甲:《秋水》一文使我认识到骄傲自满会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河伯就是顺流而东行,望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学生乙:学习《秋水》一文后,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在限定的环境中,人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对黄河,觉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这里,见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叹不如。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学生丙: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作为学生更应该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攀登高峰。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准确,认识也极为深刻。本文虽短小,却寓有哲理,河伯面对海神的那番感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的自责与忧虑给予我们以深刻地启示:为了祖国的腾飞,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更应该开拓视野,勇于创新,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攀登高峰,创造辉煌。
3.三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给学生5~8分钟时间,背诵课文,然后指名学生背诵,学生齐背诵)
四、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1)整理归纳下列各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语气助词,放在句中,表停顿
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疑问代词,当作“怎么、哪里”讲。
焉③今吾子又死焉。兼词,当作“于此”讲。
④寒暑易节,始一返焉。语气助词。
⑤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语气助词,用作形容词词尾。
①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介词,当作“在”讲。
于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介词,引出了行为的对象。
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用在形容词后及被比对象之前,表比较。
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用在动词之后,名词之前表被动。
①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连词,用在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表修饰被修饰关系。
而②性贪而狠。连词,用在并列词语中间,表并列关系。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关系。
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代词,用“尔”,当作“你”讲。
(2)与“莫己若”的句式完全相同的是()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何厌之有
C.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D.国人莫敢言
(3)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轻伯夷之义(轻视)B.少仲尼之闻(名声)
C.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危险)D.我之谓也(说的就是我)
明确:第(2)题答案是A项。因为“莫己若”与“未之有也”均为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莫己若”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莫若己”,译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未之有也”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未有之”,译为:没有这种情况。B项是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厌之有”应译为:有什么满足的呢?C项“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句中介宾倒置,“何以”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何”,可译为:凭什么。D项中没有宾语前置的情况。第(3)题答案是B项,“少仲尼之闻”的“闻”当作“见闻、学识”讲,“少仲尼之闻”可译为:小看孔子的学识。
五、课堂小结
《秋水》这篇课文虽仅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机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认识是很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潮流。同学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握机遇,超越自我,用我们的智慧、知识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六、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课文,结合实际深刻领悟其主旨。
2.阅读《庖丁解牛》一文,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秋水2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给学生5分钟时间,反复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2)学生齐读课文后,思考下列问题。

①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④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分析,交流心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①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④学生甲:《秋水》一文使我认识到骄傲自满会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河伯就是顺流而东行,望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学生乙:学习《秋水》一文后,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在限定的环境中,人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对黄河,觉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这里,见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叹不如。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

学生丙: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作为学生更应该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攀登高峰。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准确,认识也极为深刻。本文虽短小,却寓有哲理,河伯面对海神的那番感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的自责与忧虑给予我们以深刻地启示:为了祖国的腾飞,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更应该开拓视野,勇于创新,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攀登高峰,创造辉煌。

3.三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给学生5~8分钟时间,背诵课文,然后指名学生背诵,学生齐背诵)

四、文言文知识积累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秋水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鸛鹊楼》。(指名学生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庄子在他的文章《秋水》中是如何阐述这个道理的。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诵读

1.初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指名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学生纠正其读音不准之处)

诵读指导:“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文章开头的两句话写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小股水流无以计数,灌入黄河,浩浩荡荡,畅通无阻,无比壮观。作者在此仅用了22个字就把黄河的壮阔描写得淋漓尽致。诵读时语速要缓慢而有气魄,注意各分句之间的停顿。“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句中的“间”,读时声调要适当拖长,略作停顿后,再缓缓读出“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诵读时语速要稍快,要将河伯的骄傲自满之情读出来。“于是焉”的“焉”在此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河伯欣然自喜”诵读时重音要放在“欣然”二字之上。“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诵读时一定要注意“以天下之美”之后的短暂停顿,二要将重音放在“尽”字上。因为一个“尽”将河伯的踌躇满志,飘飘然描写得淋漓尽致。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句要用叙述的语气读出,语速适中。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是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面对大海的广阔,然后向海神若发出的由衷慨叹,是发自肺腑的自我批评。因此,诵读时语速要稍慢,要读出恳切的自悔之意,要处理好句子中的停顿,例如:“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句,读出“且夫”后要稍作停顿,然后接着读“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196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