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jab88.cOM/p>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名词概念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4、通过设计“草场放牧方案”,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电脑课件和课本的图(图解)的观察,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
2.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将知识化难为易,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相互合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3.通过实例和结合课本上例子的分析总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等思维能力,从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生态系统功能的学习,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2、难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1、“能量流动的过程”:
问题情景: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什么?怎样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流动的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探索:阅读教材“能量流动的过程”部分,并思考讨论问题。
播放课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图解
讨论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引导启发: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必须是输入到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才能开始在生态系统中流动。
师生谈话:怎样输入?依赖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就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能量流动的主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分组讨论: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或者说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流向什么方向?
播放课件: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的能量流向示意图
(推荐一个同学归纳其中心内容,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引导启发:能量流动的过程: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处: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了,即通过细胞呼吸释放和生命活动利用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食同化流入下一营养级,没被初级消费者利用的枯枝落叶和初级消费者摄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粪便中的这一部分被分解者释放出来。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这三个去处。并且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十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
2、“能量流动的特点”:
问题引入:为什么肉类食品的价格总比蔬菜价格高?
俗话说,“一山不能容二虎”,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引导探索: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什么?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多少?
播放课件: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
学生分析:阅读教材,根据课本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分组计算:流入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占上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的百分率是多少?
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是怎样分配的?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引导分析:对能量流动过程的定量分析,是研究能量流动规律的关键。在赛达伯格湖,第二营养级只获得第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13.5%,第三营养级只获得第二营养级同化能量的20%。
引导探索: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那么,其余80%~90%能量哪里去了?
共同分析: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这是因为自身要呼吸消耗、生物遗体等被分解者利用释放等,这就决定了能量越流越少,即传递率为10%~20%。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因营养级上升一级,可利用的能量相应要减少80%~90%,能量到了第五个营养级时,可利用的能量往往少到不能维持其生存的程度了。
师生谈话:学生思考、回答前面引入的问题。
引导探索: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除了逐级递减还有什么特点?
引导启发:对于单向流动来讲,是指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即从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食物链各个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的,而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总是以呼吸散失热能,即能量必须源源不断地输入,又不断地散失。
课堂延伸:“设计草场放牧方案”,怎样判断一个草场上是不是过度放牧?
(课后质疑讨论、学生相互启迪、探究学习)
3、碳的循环过程:
概念突破: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概念中的物质是指什么、循环是指什么?概念中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什么?
引导启发:概念中的物质不是指由C、H、O、N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体内所特有的物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正因为物质可以重复利用,所以物质是永恒的(物质不灭定律)。
播放课件:碳的循环图解
知识迁移:学生回答有关生理过程
引导探索: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什么?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什么形式循环?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2、碳在生物群落的存在形式、传递形式是什么?碳进入无机环境的方式是什么?
3、碳循环的范围怎样?
播放课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学生讨论:光合作用过程和呼吸作用过程中碳的传递过程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师生归纳: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无机“C”变为有机“C”,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C”的循环可见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还有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也能把CO2合成为有机物。另外,生物群落中的有机“C”,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变成无机“C”回到大气中;还有一部分生物遗体没有被分解者分解,转变成为地下的石油和煤,暂时脱离循环,但一经开采燃烧,便可产生CO2返回碳循环。
引导探索:在碳循环中,森林生态系统是碳的主要吸收者。但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地采伐森林,再加上燃烧化石燃料以及环境污染,因而使大气中CO2的浓度明显增加,这种趋势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世界的气候就可能发生剧烈变化,后果令人担忧。
课堂延伸:“温室效应”是怎样引起的?有什么危害?怎样解决?
(小组讨论,推荐同学回答)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师生谈话:完成缺项的内容
交流总结: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因果关系
(推荐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引导启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
但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又有本质上的区别: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用,循环运动,不会消失。总之,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课堂延伸:写小论文浅谈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生物生存发展的关系。
(学生探究性学习,课外完成)
四、总结及反思

延伸阅读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第2课时教案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第2课时教案

课题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学习
目标1.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的过程和特点的过程和特点提出问题:(1)能量是怎样输入生态系统的?(2)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3)能量流动的过程是怎样的?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述: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也必然伴随着物质循环
述:自然界中许多物质如N、P、S、C等元素都可循环,我们要详细了解C循环。
物质循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不断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
述:我们重点了解碳循环
问:生态系统中的碳主要以什么形式存了?(CO2,有机物)回答
(图片:碳循环)
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
教师小结
提出问题
讨论并回答
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并回答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根据图片完成课本讨论题讨论
动植物—CO2(呼吸)
动物—有机物(摄取)
动植物遗体—煤、石油、泥炭cte(有机物)
煤等—CO2(燃烧)
述:通过这样一系列反应实现了碳元素的不断循环,反复利用。
2.物质循环的特点
(1)、水循环:水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约占体重的60%~95%,体内进行一切生化反应都离不开水。地球上水通过蒸发、降雨、植物的蒸腾、吸收等过程反复循环
(2、碳循环:碳元素约占生物体干重的49%,碳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没有碳就没有生命。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三、巩固练习
四、板书设计播放课件

教师小结
教师讲解物质循环的概念
播放课件
教师小结
学生听讲
学生观看课件作业设置练习册:相关内容教


思等级评价
(A/B/C/D)检查
签阅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评价:时间:签查(盖章):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第1课时教案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第1课时教案

课题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学习
目标1.说出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重点
难点重点:概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难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法
选择讨论法、比较法课型新授课前准备课件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
时数2课时教学
时数第1课时备课
总数第29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
1.就一个生物个体(如人)而言,能量是如何输入、储存和散失的?2.如果考虑一个种群,我们如何研究能量的输入、储存和散失?生态系统存在着: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的营养结构。
述: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知道,能量从一种生物的流向另一种生物时,是不是100%传递?(图片)答:不是,有一部分散失了
单向流动
述:刚才我们还了解到,能量由被取食者流向取食者,能不能倒过来,由取食者流向被取食者呢?不能,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课堂小结教师讲解

教师提出问题

播放课件
教师小结
学生听讲
学生回答
学生观看课件
合作学习作业设置练习册:相关内容教


思等级评价
(A/B/C/D)检查
签阅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评价:时间:签查(盖章):

第一章第三节地图


教学目标: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直线比例尺。
2.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3.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4.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5.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6.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重点: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
2.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3.根据不同实际情况需要选择不同地图

难点:比例尺大小的判断

教学准备:

南昌市地区地图、中国地图、直尺、圆规、米尺、画有校园平面图的小黑板,计算机课件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图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这是一幅我们学校的校园平面图,谁能辨别出它们都是校园的什么教学设施?(操场、篮球场、食堂、教室,办公大楼等)请找到我们教室所在的位置?请两位同学上来,用直尺测量一下这张图上我们教室的长和宽。请另两位同学用米尺测量我们教室的实际长度和宽度。

活动:请大家一起计算:算一算缩小后画在纸上的距离是教室实际距离多少分之一,也就是计算一下图上的1厘米代表了实际的几米。这个数值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比例尺。

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公式。

用公式表示就是: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

板书:第三节地图
§1地图的基本要素
1.比例尺

提问:比例尺有几种表示呢?地图上的比例尺用文字表示?用数字写出来?直线式?(由学生回答)

打开地图册,任选三幅图,请三位同学,分别用文字式、数字式和直线式表示比例尺。

板书:文字式、数字式、直线式

提问:比例尺有什么用呢?

学生活动:书本第13页图1.22台湾图,用尺量“高雄”到“台北”的图上的直线距离,再换算两地的实际距离。

小结:根据比例尺,在地图上量出两地的距离,可换算两地的实际距离。

提问:如何辨别比例尺的大小呢?

比较“台湾省地图”和“世界地图”,两幅图的图幅大小相同,在那些方面的表现不同?

2.活动:比较下列三种比例尺的大小。

1/10000,1/10000000,1/100000000000

比较“台湾省地图”和“世界地围”内容的详细程度。

(小结):通过两幅图的比较,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认识比例尺的特性:

(1)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

(2)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则比例尺愈大;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大,反映的内容愈简单,则比例尺愈小。

小结:地图的比例尺一方面反映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程度,另一方面可以用来量算距离。

讲解:在校园的平面图上,我们教室的位置在哪儿?在校门的什么方向?有几条路可以到达?哪条路最近?

让学生到讲台前指图回答,教师给与指导订正。

板书:2.地图上的方向

引入一般地图的定向方法,

无指向标的地图,面对地图,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基础上,确定出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的方向。

举例:一张南昌市地图,八一广场位于南昌十六中的什么方位?

板书:无指向标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那么有指向标的地图呢?

板书: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讲解: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举例:教科书第14页“地图上的方向”。

板书: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总结: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是今后学习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讲解:地图是表示地理事物的,由于空间的限制,必须把它们缩成符号,所以,看懂地图首先要熟悉图例和注记。

板书:3.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

活动1:阅读第14页有关内容,然后打开地图册,找出图中用图例表示的地理事物。

活动2:教科书第15页“活动”。

活动3:要求,每位同学按顺序画出你家的平面图。

活动4:假如你家来了客人,你要做一个导游,陪同他们到你生活的城市参观游览,景点有八一广场、中山路、八一起义纪念馆、滕王阁、八一大桥、绳金塔等旅游点。

把学生分为五组,每组拿到一份本市交通地图,以一位同学的家为起点,请画一幅旅游路线示意图,并注出主要的大街,重要建筑物和你们所到的地方。

活动5:画一条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线图,要求绘出你所走的街道的名字,上下车的(包括转乘车)的车名和站名。绘出方向标,说明学校位于你家的什么方位?

第二课时

导入: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

板书:二、地形图的判读

过渡: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

(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

多媒体演示:课本P16图1.27“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

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乙点的高度为500米,甲点的高度1500米,以乙点为基准面则甲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甲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甲点与乙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板书: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讲解: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

板书: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讲解: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补充:我们如果用一个水平面去横截地形,这个水平面与地面的交线就是一条等高线。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层次等高线,再将它们转绘到平面图上(实质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图上)。

补充:强调一下,必须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最好用平滑的曲线来连接。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这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况。

看图:地图册第11页“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提问:坡度陡的地方与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的状况有什么不同?

板书: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过渡: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等高线和等深线,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态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现也不一样。

多媒体演示:《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示图》

借助课件,并做一定的讲解。

板书:

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读课本第17页“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比较一下这幅地图与我们所讲的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讲解:这幅地图有等高线,但没有海拔高度的注记,它是用不同颜色来反映地势高低的,这种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立体感强,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看图:课本第17页“分层设色地形图”,讲解:陆地部分,海拔多少?用什么颜色?表示什么地形?

200m以下用绿色,表示平原
200~500用浅绿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浅黄色,表示丘陵
2000~3000用深黄色,表示高原
3000~5000用棕黄色,表示山地

练习活动三:前面我们学习了三类地形图(普通地图、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那么地图有哪些用途呢?

板书:三、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提问: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需要什么样的地图?(学生阅读课本或讨论得出结论)

(人们外出旅游,需要交通图;要了解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地形及河流,需要查找该国地形图。)

板书:1.根据目的,选择地图

提问:下列三位同学各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请你们出主意。(学生讨论回答)

(1)我们班级准备到郊外的梅岭进行游玩活动,事先需要设计行动方案。

(到郊外的梅岭进行游玩活动需要当地地形图)

(2)印度在2001年12月13日发生议会大厦受袭事件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日趋紧张,两国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冲突也频频发生。我想知道这两个国家在哪里?

(需要世界政区图)

(3)我们去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离我家比较远,我得想一想怎样乘车。

(需要交通图)

练习:

阅读南昌市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地图上找到中山路,胜利路,八一起义纪念馆,八一大桥。

(各小组同学找出相互交流。)

(2)从市内到昌北机场,要经过哪几条道路?

(同桌同学合作看图,说出几种乘车方案。)

(3)在地图上标南昌火车站到南昌大学的最短路线。

(2~3名学生合作在图上用铅笔画出。)

讲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利用地图之外,还有哪些技术、手段,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板书:2.地图的发展

讲解:随着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地图信息的获取和呈现方式日益多样,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选择和使用地图。例如,利用卫星或者飞机,可以大范围地快速获取地面信息,加工成可识别的图像,不仅可以打印在纸上,而且可直接在屏幕上显示。

课堂小结:选代表总结本节学习内容。

点评:教师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能利用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利用活动课,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如自制学校平面图,南昌市旅游图)。将电子地图,遥感地图引入教学,体现了地图的发展,使学生了解现代技术手段在地理学科中的应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967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