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探索规律》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
教科书878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探求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2、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探索数与数之间、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规律
教学重点:
探索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将规律字母化,也就是如何用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
教具准备:
一张很长的纸条和一根绳子
教法学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复习
师: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哪些数学规律?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出示乘法表
师:我们的乘法表中也有很多的规律,先请你们填完这个乘法表,
你们会填吗?(师指导怎样填),生做在书66页上
填表完后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规律?和同学说说汇报展示
2、找规律,填一填。
师:比一比看谁在两分钟内做得最多?
(1)2,4,6,8,_____,12,14,
(2)1,3,5,7,_____,11,
(3)8,11,14,17,_____,23,26,
(4)1,8,27,64,_____,216,
(5)1,4,9,16,25,_____,49,
(6)3,6,9,12,_____,18,21,
(7)1,3,6,10,15,_____,28,
(8)6,1,8,3,10,5,12,7,(),(),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说明填的理由和依据。
师:填什么数?为什么?
师:象这样的数列你认为一般有哪些规律?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展示生活中数学规律,与同学分享(课件)
师:如果不是数列而是图形你还会观察它们的排列规律吗?
1、六(2)班同学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按下面的规律在教室里挂上气球。
第20个汽球是什么颜色的?第48个呢?
两个同学一起议一议:你用什么方法找到第20个和第28个汽球的言色?汇报
师:如果按下面的式方式挂上气球,那么第20个汽球是什么颜色的?第48个呢?你还会做吗?
生独立完成。汇报
小结: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出气球摆放的规律,然后利用除法来计算就可以了。
2、一些小球按下面的方式堆放:想想他们又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能否画出第5堆小球是怎样摆放的吗?
看看每一堆各有多少个小球?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
第6堆共有多少个小球?第10堆呢?
3、按下图方式摆放桌子和椅子。
(1)一张桌子可坐6人,2张桌子可坐()人。
(2)按照图上的方式继续摆桌子,完成下表。
桌子张数/张1,2,3,4,5,6,n
可坐人数/人6,6+4,6+24,(),(),(),()
想一想、议一议
桌子的张数与可坐的人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有的题要找到规律可能只有观察还不够,还需要我们动手画一画折一折才能找到其中的规律:如下面的这道题
4、按下图的方式粘纸,纸的长度是8厘米,粘合部分是2厘米。(课件):(生动手操作画一画。想一想,怎样算它们各自的长度?
(1)请你计算4张纸粘合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2)请你画出5张纸粘合在一起的图形,然后计算5张纸粘合的长度是多少厘米?10张纸呢?
(3)我们班51个同学,每人一张这样的纸,粘合在一起,长度又是多少呢?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师:从上面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1:把第一张纸的长度看成是8厘米,后面的纸的长度则看成是6厘米,总的长度则是:8+6(纸的总张数-1)
生2:先把这些纸看成是没有重合的,没有重合的总的长度减去粘合部分长度就可以了。
总长度是:8纸的总张数
重合部分长是:2(纸的总张数-1)
师:现在你能计算10张纸粘合在一起的长度是多少吗?51张纸呢?
5、动手折纸:对折的次数12345分别得到多少层?填表:生动手操作(课件出示)表格,完成表格。
6、下面是2008年8月份的日历
周日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
师:从这个日历中你能找到什么规律?
汇报
师:我还有一个问题需要你们帮我来解决。
问题:图形中的9个数(出示日历图)与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是中间那个数的几倍?你能证明吗?
小组合作、交流,然后进行汇报。
验证结论:用其它的日历其它的方框来验证自已找出的规律的正确性。
四、自我简评,完善提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特点:一让学生在观察乘法表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存在的规律、在探索规律中获得新的体会和认知,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和学习中遇到的规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三引导学生根据大胆进行猜想和验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四在发现了规律后,运用规律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 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 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纸上变换各种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 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初步认识了 平移和旋转,下面请同学们用一个三角形在方格纸上边摆边说,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
师:今天我们利用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探索 图形的运动(板书课题:图形的运动)
二、自主探索
1.情境探索:
课件呈现情境图(教材第32页)
如下图,七巧板中有两个图形移动了位置。
请同学们观察 上图,你能通过平移将图①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吗?想一 想,再在方格纸上摆一摆。
师:哪位同学上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做法 。
生1:先向上平移4格,再向左平移10格。
生1:先向左平移10格,再向上平移4格。
2.师:你能通过平移和旋转将图②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吗?与同伴交流你的做法。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摆一摆, 最后在小组内说一说,可以边摆边说,教师巡视参与交流,再组织全班反馈。
生1:先左平移9格,再绕直角顶点逆时针旋转900。
生2:先绕直角顶点 逆时针旋转900 ,再左平移9格。
三、课堂练习
1.请将图形A绕点O顺时针旋转 900,得到图形B,再将图形B向右平移5格,得到图形C。画一画,说说要注意什么。
2.如下图,图1是一幅由四张卡片组成的图,图2中有两张卡片移动了位置。你能通过卡片的平移和旋转将图2“还原”为图1吗?
3.观察方格纸中图形的变换,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1)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图形?
(2)“风车”图形中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
(3)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
(4)正方形中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最初的图形?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图形的运动的问题,在学 习中你认为哪些是有困难的?哪些 是学得比较好的?你有什么经验可以介绍吗?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语文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能在方格纸上准确建立一个点和一个数对得对应。理解图形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过程和方法: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展示等活动,体会图形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研究图形的放缩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感受学习比例尺的必要性。 欣赏图形的美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照片:集体照
师:谢老师想把咱们班的集体照放进想框里,怎样把它放进去呢?(复制粘贴)
师:看着这张照片,有什么感觉?
师:是的,生活中有很多缩小和放大的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投影出示课题:图形的放缩)!
二、笑脸图大变身
1、初步感受图形的放缩
师:(出示1张贺卡图片)这是一张贺卡,(边说,边操作,得到的三张贺卡)与原来的贺卡相比,怎么样?
生:一样(不一样)。
师:看完之后,你想说点儿什么?你认为哪一张跟原图最像?为什么?(记住和原图比:都是长方形的,是长变了还是宽变了?)
学生小组讨论,发言。
2、深入探究图形的放缩
师:为什么同样的贺卡,在进行了变化之后,有的与原图相像,有的不像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这其中的奥秘。(教师出示将方格图照贺卡图片。)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并结合相关数据思考并分析:谁画得像?为什么?
请代表把你们刚才交流的想法与大家分享。
代表发言,集体指正。
师:看来只有长和宽都按照相同的比来画,才能画得和原图相像。
(说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适当的板书写出比。)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三幅图研究所画图的长和宽与原图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让学生体会只有按照相同的比来画,画的图才像。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它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领悟图形放缩的规律和奥秘。
三、画一画
师:有了图形放缩的经验,接下来我们要画一画。拿出自己的作业纸,自由设计图案,并将图形进行一次放大或缩小,画完后,在四人小组里面把你自己画的情况、画的方法向组内同学介绍一下,同时告诉大家你所画的这个图长和宽与原图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开始吧。(作业纸上分别有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活动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集体展示、反馈。
【设计意图】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画图过程,培养了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学生在思考中去操作,在操作后再思考,不但形成了技能,而且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四、生活中的应用
师:今天我们大家一起研究了图形的放缩,请同学们想一想,你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会应用到图形放缩的知识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在生活中,把物体放大或缩小的现象是经常遇到的,学习并运用这些数学知识可以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
五、神奇的小猫
师:看来同学们是非常留心生活中的数学,现在,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到游戏中去体会图形的放缩。(出示探究活动)
师:这是一只名叫乐乐的小猫。根据我们学过的数对的知识,你能将表示小猫乐乐轮廓的点的数对正确的填写出来么?(可尝试标出相应的坐标图,便于找出具体的位置)
教师指名补充表示小猫乐乐轮廓的点的数对。
师:小猫家族中还有三只小猫:天天、晶晶和欢欢,(表格中呈现名称)请你根据具体的要求讲表示它们轮廓的点填写在表格中,并观察数对的规律,猜一猜:哪只小猫最像乐乐?之后通过在方格纸上描点、连线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学生活动、探索。
汇报展示(说一说你的猜测、依据以及验证结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结合具体的活动和实例,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神奇的小猫”的探究活动,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小猫图,以及讨论哪只小猫长得更像乐乐,使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比例尺的广泛应用。
六、小结
今天我们在活动和游戏中体验了图形的放缩,下课后就请同学们到生活中继续去体验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探索规律》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内容:
教科书87-8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探求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2、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探索数与数之间、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规律
教学重点:
探索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将规律字母化,也就是如何用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
教具学具:
一张很长的纸条和一根绳子
教法学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复习
师: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哪些数学规律?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出示乘法表
师:我们的乘法表中也有很多的规律,先请你们填完这个乘法表,
你们会填吗?(师指导怎样填),生做在书66页上
填表完后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规律?和同学说说汇报展示
2、找规律,填一填。
师:比一比看谁在两分钟内做得最多?
(1)2,4,6,8,_____,12,14,
(2)1,3,5,7,_____,11,
(3)8,11,14,17,_____,23,26,
(4)1,8,27,64,_____,216,
(5)1,4,9,16,25,_____,49,
(6)3,6,9,12,_____,18,21,
(7)1,3,6,10,15,_____,28,
(8)6,1,8,3,10,5,12,7,(),(),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说明填的理由和依据。
师:填什么数?为什么?
师:象这样的数列你认为一般有哪些规律?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展示生活中数学规律,与同学分享(课件)
师:如果不是数列而是图形你还会观察它们的排列规律吗?
1、六(2)班同学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按下面的规律在教室里挂上气球。
第20个汽球是什么颜色的?第48个呢?
两个同学一起议一议:你用什么方法找到第20个和第28个汽球的言色?汇报
师:如果按下面的式方式挂上气球,那么第20个汽球是什么颜色的?第48个呢?你还会做吗?
生独立完成。汇报
小结: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出气球摆放的规律,然后利用除法来计算就可以了。
2、一些小球按下面的方式堆放:想想他们又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能否画出第5堆小球是怎样摆放的吗?
看看每一堆各有多少个小球?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
第6堆共有多少个小球?第10堆呢?
3、按下图方式摆放桌子和椅子。
(1)一张桌子可坐6人,2张桌子可坐()人。
(2)按照图上的方式继续摆桌子,完成下表。
桌子张数/张1,2,3,4,5,6,n
可坐人数/人6,6+4,6+24,(),(),(),()
想一想、议一议
桌子的张数与可坐的人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有的题要找到规律可能只有观察还不够,还需要我们动手画一画折一折才能找到其中的规律:如下面的这道题
4、按下图的方式粘纸,纸的长度是8厘米,粘合部分是2厘米。(课件):(生动手操作画一画。想一想,怎样算它们各自的长度?
(1)请你计算4张纸粘合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2)请你画出5张纸粘合在一起的图形,然后计算5张纸粘合的长度是多少厘米?10张纸呢?
(3)我们班51个同学,每人一张这样的纸,粘合在一起,长度又是多少呢?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师:从上面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1:把第一张纸的长度看成是8厘米,后面的纸的长度则看成是6厘米,总的长度则是:8+6(纸的总张数-1)
生2:先把这些纸看成是没有重合的,没有重合的总的长度减去粘合部分长度就可以了。
总长度是:8纸的总张数
重合部分长是:2(纸的总张数-1)
师:现在你能计算10张纸粘合在一起的长度是多少吗?51张纸呢?
5、动手折纸:对折的次数12345分别得到多少层?填表:生动手操作(课件出示)表格,完成表格。
6、下面是2008年8月份的日历
周日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
师:从这个日历中你能找到什么规律?
汇报
师:我还有一个问题需要你们帮我来解决。
问题:图形中的9个数(出示日历图)与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是中间那个数的几倍?你能证明吗?
小组合作、交流,然后进行汇报。
验证结论:用其它的日历其它的方框来验证自已找出的规律的正确性。
四、自我简评,完善提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特点:一让学生在观察乘法表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存在的规律、在探索规律中获得新的体会和认知,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和学习中遇到的规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三引导学生根据大胆进行猜想和验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四在发现了规律后,运用规律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认识》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 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3.通过自主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上学期我们学过了有关比的知识,说说你对比都有了哪些了解?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也和比有着密切的关系。
师:今天,小明带来了几张自拍照。仔细观察图片,这些照片中那些像,那些不像?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认识比例及各部分名称。
师:那两张照片像呢?为什 么?
它们长和宽的比值相等,所以就像。
师:它们的比值相等,我们就用等号将两个比连接起来。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谁能举几个比例的例子?
师:你能给比例各部分起名字吗?
2.练一练:
下表是调制蜂蜜水时蜂蜜和水的配比情况,根据比例的意义,你能写出比例吗?(写一写,与同伴交流。)
3.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观察这些比例,除了它们的比值相等外,你还发现什么?
师:谁 愿意谈谈自己的发现?
师:你们这个发现是不是一个规律呢?请同学们来验证一下。
师 :对,在比例里,两外项的积等于两内项的积。这在数学上叫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课堂练习。
1.
(1)分别写出图中两个长方形长与长的比和宽与宽的比,判断这两 个比能否组成例。
(2)分别写出图中每个长方形长与宽的比,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哪几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5:18和30:36 4:8和5:20
1/4:1/16和0.5:2 1/3:1/9和1/6:1/18
3.应用比例内项的积与外项的积的关系 ,判断下面哪几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并写出组成 的比例。
10:1.5和8:1.2 6:9和12:18
4.根据下面的两组乘法算式,分别写出两个不同的比例。
90.4=1.2 3a=2b
四 、总结:
说说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语文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旋转(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 转90°。
2、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 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线段旋转。首先回忆一下,什么是旋转?旋转的三要素是什么?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来研究图形的旋转。
二、探究交流
1、师:画出图中的小旗绕点M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清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画法,在动手画一画。
师:哪个小组来展示并说说哦你们的画法。
同学们很有想法,老师是这样画的,先把旗杆绕点M顺时针旋转90°后在画 出旗子。
师:利用刚才画小旗的方法,来画出三角形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和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2、师:通过刚才三角形ABC的旋转,请同学们想一想旋转后三 角形有什么 变化?
师:对,旋转后的三角形 ,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这就是旋转的一个性质。
3、师:在想一下,画旋转 图形时,要注意什么?
师:旋转时要注意旋转的角度和距离。可以先找一条线段旋转后的位置,在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三、课堂练习
1、想一想,填一填。
( 1)三角形 A绕点O按( )时针方向旋转( )的三角形B。
(2)三角形A绕点O按( )时针方向旋转( )的三 角形B。
(3)三角形A绕点O按( )时针方向旋转( )的三角形B。
2、画出图中长方形①绕点M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再画出长方形②绕 点N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3、想一想,图①中的三角形绕中心点每次 旋转多少度能得到这个图案?图②中的正方形呢?
四、课堂小结
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语文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旋转(一)》数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8-29页。
二、学情分析:
认知分析:本节内容是继平移、轴对称和简单认识旋转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图形基本变换,学生有了一定的变换思想。
能力分析: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观察、抽象和分析能力,但思维的严谨性、抽象性仍薄弱。
情感与学习风格分析:学生喜欢学习生动活泼的内容,乐于用自己的方法学习,喜欢动手操作,用自己的语言去交流和表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钟表等生活实例的观察,理解顺旋转的要素和特征,并会画线段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度后的图形。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实例、操作想象、语言表达、绘制图性等活动的学习过程,增强和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图形旋转变换所创造的美,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生活,体会数学价值。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旋转的三要素和旋转的特征。
难点:在方格纸上把线段旋转900。
五、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这几年我们市的钱排、合水、贵子等地方都建起了风力发电厂,你们想去看吗?好,下面请大家欣赏风力发电的美丽风景。(播放课件视频)
问:刚才你看到风车是怎样运动的呢?(旋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图形的旋转。(板书:图形的旋转(一))
二、探究新知
(一)1、旋转的现象有很多,钟面上指针的运动就是旋转(播放课件:钟面),请观察钟面,时针、分针、秒针是怎样旋转的呢?
2、让学生观察,然后汇报发现,根据学生回答统一认识:
①时针、分针、秒针都在绕着中心点旋转。
②时针、分针旋转的方向就是顺时针方向,相反的就是逆时针方向。
3、让学生用手比划顺时针方向与逆时针方向,齐读“智慧老人”的话。
(二)1、(放横杆升起课件)师:收费站里横杆的升降也是一种旋转运动。(点放课件横杆升起)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以下问题:
①横杆绕着哪个点转动?
②横杆沿着什么方向转动?转动了多少度?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分小组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横杆是绕着固定点逆时针旋转900,再让学生看屏幕齐读一遍。
2、(课件演示横杆下降)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研究:
①横杆绕着什么地方转动?
②横杆沿着什么方向转动?转动了多少度?
讨论后让学生个人回答,老师统一认识:横杆绕固定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0。
3、小结旋转三大要素,板书:
旋转三大要素:
1、绕哪个点
2、向什么方向
3、旋转多少度
(三)画一画
1、画出线段AB绕点B顺时针旋转900后的线段。
①老师提问题:画线段AB旋转后的线段,要注意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一是绕点B;二是顺时针旋转;三是旋转900。
②组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互相纠错。
③实物投影展示,讲评。
2、画线段AB绕点A逆时针旋转900后的线段。
放手让学生自己画,实物投影学生画的线段,出现问题,师生共同订正。
3、归纳总结:旋转时,要先弄明白“线着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29页“练一练”第1-4题。
1、第1题,课件演示,让学生观察,回答问题。
2、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做,然后小组交流答案,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最后课件统一认识。
3、第3题,让学生动手在书上画一画,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业统一认识,归纳画旋转图形注意的问题。
4、第4题,让学生尝试画一画,借助实物(小棒)帮助理解,教师注意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帮助,实物投影,共同订正。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吗?课后找出生活中有趣的旋转运动。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语文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
学情分析: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知识后的一个实际运用,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与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征,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研究图形的放缩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感受学习比例尺的必要性。 欣赏图形的美感。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用于学生画图的水彩笔、尺子、方格纸。贺卡图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温固互查
二人小组互述:
刚才还看不清,现在为什么看清楚了?(投影出示:一张台历纸)
二、自学质疑
1、仔细阅读教材28页,独立完成以下内容。
2、如果下图中的长方形表示我们教室的大小,你能按4:1的比将图形放大,画出“巨人”教室的大小码?试一试,与同伴交流。
3、如果有图的三角形表示“巨人”用的三角尺,你能将这个三角形按1:4缩小,画出我们用的三角尺吗?
3、通过上面的研究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三、合作解疑
1、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
2、讨论交流:怎样画图才能画的与原图像?
四、巩固拓展
1、下面哪个图形是图A按2:1的比放大后的图形?哪个图形是图A按1:2的比缩小后的图形。
2、下面的每个方格表示1cm2。先按要求将图形放大或缩小,在回答问题。
3、把下面的图放大,比一比谁画得像。
4、你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哪些地方也应用到图形放缩的知识呢?
五、总结反馈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自己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同伴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后我会在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面更加努力的。我可以得到( )颗星。☆☆☆☆☆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语文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教学内容:本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8页至第9页。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圆柱体的特征,掌握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为后面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教材重视类比,转化思想的渗透,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圆柱的体积这节课最大化的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突破重、难点。本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先利用教具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 “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合作探究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的技能。
2、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大胆猜想和验证获得新知识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出示教学情境:一个杯子能装多少水呢?
想一想:杯子里的水是什么形状?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水的体积?
让学生讨论得出:把杯子里的水倒入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只要量出相关数据,就能求出水的体积;倒入量筒里直接得到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把圆柱形杯子里的水倒入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使形状转化成自己熟悉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只要求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就知道水的体积。)
出示第二情境:圆柱形的木柱子的体积是多少?用这种方法还行吗?怎么办?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带着积极的思维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产生认知的飞跃。)
探究新知: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计算圆柱的体积)
大胆猜想:你觉得圆柱体积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什么?(说说猜想依据)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猜想圆柱的体积也可能等于“底面积×高”。
(设计意图:在新知识的探索中,合理的猜测能为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起到导航和推进作用。)
验证:能否将圆柱转化为学过的立体图形?
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来推导圆柱体积公式(小组合作探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把圆柱体底面平均分成多个小扇形,沿着高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思考: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为什么是近似的长方体?怎样才能使转化的立体图形更接近长方体?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圆柱体的底面平均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渗透“极限”的思想。)
用课件展示切拼过程,让学生观察等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体,弥补直观操作等分的份数太多不易操作的缺陷。
学生讨论交流:
1、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之间有什么联系?
3、通过观察得到什么结论?
得到: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πr2h
(设计意图: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练习设计:
1、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S=60cm2 h=4cm (2)r=1cm h=5cm (3)d=6cm h=10cm
2、算一算: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
(设计意图: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的技能,灵活掌握本课重点。)
2、试一试:
(1)一个圆柱形水桶,从桶内量得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4分米,这个桶的容积是多少升?
(2)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切实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身边处处是数学。)
课堂小结: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采用提问式小结,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通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回顾,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创设情境导入渗透转化思想,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径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从而获得新知。
情境导入渗透转化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课的开始让学生想方法测量出圆柱形水杯中水的体积,学生想出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转化成长方体的体积来计算出水的体积,初步引导学生把圆柱体的体积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教会学生数学方法,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究,动手操作能展示学生个体的实践活动,在动手过程中易于激发兴趣,积累知识,发展思维,利于每一位学生自主,独立,创造性的学习知识,发展他们的能力,课中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让学生在体验和探索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逐步发展其空间观念,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一、学习内容:
教师提供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14页----17页。
二、学生提供: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教学用具各一个,小水盆,一些绿豆。
三、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和实践活动,了解圆锥的体积或容积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物体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重点难点:
重点:圆锥的体积计算。
难点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
关键: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五、学习准备: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教学用具各一个,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看看你们能不能发现这两个图形之间隐藏的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长方形的长等于三角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三角形的高。
你的发现真了不起。这种情况在数学中叫做“等底等高”。在“等底等高”的条件时,它们的面积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或长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六、布置课前预习
点拨自学
1、圆柱和圆锥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2、圆柱和圆锥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3、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
请小组开始讨论。注意,这里的圆柱和圆锥指的就是图上的圆柱和圆锥哟! 按照预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加以点拨。
七、交流解惑:
它们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只有一条高。圆锥体积比圆柱小……
动手做实验:把圆锥装满绿豆,倒入圆柱中,看倒几次能把圆柱装满。
通过实验操作,得出了正确的科学的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组内交流
组际解疑
老师点拨
八、合作考试
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口算)
2、沈老师在大梅沙玩,将沙堆成一个圆锥形,底
面半径约3分米,高约2.7分米,求沙堆的体积。
(只列式不计算)
3、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
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
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只列式不计算)
4、如图,求这枝大笔的体积。
(单位:厘米)
(只列式不计算)
5、将一个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4分米的圆柱
形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那么削去的体积
是多少立方分米?(口算)
九、自我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以后我会 在 方面更加努力的。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极高,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知识的探究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了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可爱的小猫》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教材P56~57的数学好玩--《可爱的小猫》。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前面第二单元《比例的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基础上继续体会用“数对”将图形进行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并且学生已在四年级《确定位置》学习时已经有了用“数对”表示特定的点的知识经验,有利于学生参与活动,体会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这是一节有趣的探究活动课,主要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图形的变化多样性和趣味性。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1﹚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对放大与缩小现象的感性认识 ;
﹙2﹚数对的认识以及比的意义;
﹙3﹚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数对”的变化,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填一填”、“画一画”等活动,能写出相关点的数对,并能描画出相应的图形,感受如何才能画得与原来的图形相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能应用数对中数的扩大或缩小,完成图像的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能根据图形数对的变化规律,把具体图形变形,会用数对设计出新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分钟)
师:我们前面已经学过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回想一下,怎样放大或缩小,才能使得到的图形像原来的图形?
生:把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才能使得到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像 (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原图的每条边都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得到的图形才会与原图相像)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合作探究,实践活动(31分钟)
故事引入:(1分钟)
有一只猫妈妈生了四只小猫,它们的名字分别叫乐乐、天天、晶晶、欢欢。有一天发生了意外,天天、晶晶、欢欢与猫妈妈失散了,猫妈妈的身边只剩下乐乐,猫妈妈非常想念失散的三只小猫,可是猫妈妈老得已记不起它们的样了,今天我们就来跟据乐乐的轮廓帮助猫妈妈画出另外三只小猫的长相。好吗? 活动1:填写小猫乐乐的轮廓图(课件出示)(5分钟)
师:这是乐乐,它长得漂亮吗?乐乐是由十个不同的点连接成的轮廓图,你能说一说A点(2,0)表示什么意思吗?2表示的是?0表示的是?那B点呢?
1、学生尝试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独立思考,分别把表示点E、F、G、H、I、J的数对填入相应的空格
3、同桌分别说说各个数对所表示的意义。
4、学生反馈。
活动2:探究规律,填写表格。(课件出示表格) (8分钟)
师:乐乐的轮廓图我们已经知道了,看猫妈妈给我们提供的天天、晶晶和欢欢的轮廓信息,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呢?这四只小猫有什么异同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吧。
活动步骤:
1.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1) 观察乐乐和天天的轮廓图
(2,0) (4,0)
(4,0) (8,0)
(6,2) (12,2)
(6,6) (12,6)
独立观察这些数对,是怎么变化的?有什么规律?
(2)观察乐乐和晶晶的轮廓图
(2,0) (2,0)
(4,0) (4,0)
(6,2) (6,4)
(6,6) (6,12)
独立观察这些数对,是怎么变化的?有什么规律?
(3)观察乐乐和欢欢的轮廓图
(2,0) (4,0)
(4,0) (8,0)
(6,2) (12,4)
(6,6) (12,12)
独立观察这些数对,是怎么变化的?有什么规律?
2.根据你找的规律,写出其余的数对,并填在表格里。
3.和同桌说说你发现天天和乐乐的数对有什么规律?晶晶和乐乐的数对又有什么规律?欢欢和乐乐的数对呢?
4.全班反馈,校对。
板书规律:
天天 列×2,行不变
晶晶 列不变,行×2
欢欢 行和列都×2
师:同学们猜想一下天天、晶晶和欢欢的轮廓图谁和乐乐更像呢?为什么? 生:我猜想欢欢和乐乐比较像,因为乐乐的数对每个数字都乘了2扩大成欢欢轮廓图的数对。
活动3:描点画图,比较差异。 (8分钟)
师:好,接下来我们来验证一下是不是乐乐和欢欢最像呢?让我们一起大展身手,揭开他们庐山真面目,动手操作画出三只小猫的轮廓。
(1)小组分工,2个人画天天、2个人画晶晶、2个人画欢欢,独立操作画图,根据每只小猫轮廓的点的数对用铅笔描点,并用直尺画出它们的轮廓图。
(2)观察比较四幅轮廓图,小组讨论这三只小猫的轮廓图与乐乐的不同点,交流总结规律。说说哪只长得像乐乐,为什么?
小结并板书:
天天 列×2,行不变 变宽
晶晶 列不变,行×2 变长
欢欢 行和列都×2 相像
只有数对的两个数都扩大相同的倍数,形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才像。
活动4:巧学妙用,设计图案。 (8分钟)
师: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上面的方法将图案进行变形(出示M),下面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动手操作,展示交流
步骤:
(1)先将M的每个点的数对标上字母,然后写出对应点的数对,自己独立设计图案。
我是这样想的:我将表示M的点的数对的第一个数字 ,第二个数字 。
变化后的点的数对分别是:
(2)设计完成后,和同伴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设计的,再把设计好的图案在小组里展示。
(3)学生根据展示的作品,汇报设计过程。
三、总结提升、质疑问难。(2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探究,你一定收获颇丰,谁愿意告诉老师,这节课你的学习收获?
四、课堂检测(课件出示)(5分钟)
1、请说出下图的各个动物馆的位置。
2、判断题:
(1)把一个长方形按4:1进行放大,就是把长方形的长和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 )
(2)一个正方形按1:3缩小后,边长和面积都缩小到原来的1/3( )
(3)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图形是相似图形。( )
3、选择题:
下面哪个图形是A按2:1放大后得到的图形( )
五、课外拓展延伸。(1分钟)
生活处处有数学,生活中也有很多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现象,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课件播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的例子)
六、板书设计:
可爱的小猫
天天 列×2,行不变 变宽
晶晶 列不变,行×2 变长
欢欢 行和列都×2 相像
只有数对的两个数都扩大相同的倍数,形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才像。
查看更多: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师资讯、教师交流、教师学习
尽在小学教师帮!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应用》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3.强调解比例的书写规范和计算中的灵活性,以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乘法等式。
3∶8=15∶40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师:同学们,进行“物物交换”活动,看图 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写出你的想法。
师: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你能写出一个 比例吗?这个比例中x是多少呢?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1 )自己动脑写出想法。
(2)小组交流。
2、师:哪个小组展示本小组的想法。
板书:4:10=14:x
解:4x=140
x=35
答: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35本小人书。
3、总结:
师:在比例里,如果已知任何三项你能求出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对,先写成乘法形式,再求出未知数的值。这种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三、课堂练习
1、解比例
2、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解比例。
(1)6和8的比等于36和x的比。
(2)比例的两个内项是0.4和0.3,两个外项是6和x。
(3)比例的第一项是4,第二项是8,第三项是x,第四项是10。
四、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语文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
(1)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 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10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出示圆锥体)
问:圆锥有什么特征?
师: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呢?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师:借鉴这种方法,为我们 研究圆锥体体积提供了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比比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问:你发现到什么?
师: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 等高 )
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 (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
师: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你估计一下这两个的体积有什么样关系?
师:用沙子、圆柱体、圆锥 体做实验。
3.谁来汇报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师: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板书)
师: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动手我们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 锥有这样一个倍数关系。我们再来一起回一下实验过程。
大家一起把实验报告表填一下。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如果用v表示体积,用s表示底面积,用h表示高。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板书:)
4.出示另外一组 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
师: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举例)
(三)课堂练习
1.求下面 圆锥的体积。
(1)底面半径是2厘米,高3厘米。
(2)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6分米。
2.用数学
(1)如果小麦堆的底面半径为2m,高为1.5m。小麦堆的体积是多 少立方米?
(2)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3)一个近似圆锥形的 煤堆,测得它的底面周长是31.4米,高是2.4米。如果每立方米煤重1.4吨,这堆煤大约重多少吨?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语文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认识》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893.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