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王安石变法》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成为我们不断探究的课题。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握新这个关键点,在我看来,新并不仅仅指教材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创新,新教材是个平台,并不是讲义,因此在平时备课过程中,我力求跳出教材的框框,把教材当作一份资料,然后将其体现的内容重新整合排列,包括教材的讲解顺序,教材的知识结构安排等都不能受教材的约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工作量却是很大的,并非一日之功。下面谈谈在备本节课以及讲课过程中我自己的一些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教学内容处理恰当。
理清结构,构建网络,清晰掌握,点拨方法,我将课本内容整理成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结果及原因、变法的评价四目知识。这样处理有两个好处。第一,优化了课堂知识结构,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条理分明。第二,在教学中以课程标准为基准,但又不完全脱离书本实际;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以教材为首要教学内容,又恰当地补充了某些书本没有而相对重要的知识。
2、教学理念把握适中。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教师应把课堂话语权还给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性作用。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十分明显。从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到内容,再到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探讨,都是由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或独立或互助完成的。而我在这堂课中,扮演的似乎引导者、点拨者,将某些重点、难点进行解析和概括,引导学生学习,循循善诱,将学生引入学海佳境。课堂上的很多结论,都是学生探索的结果,思维的结晶。事实证明,学生完全可以主宰课堂;他们,做得比老师想象的还要好,还要出色。
3、教学环节紧凑合理。
教学过程中,我以基础检测、重点概括、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角色扮演、规律总结等教学环节为中心,辅以图说历史、漫画历史、人文历史等趣味题材,将教学任务顺畅地完成了。在这些教学环节中,既有轻松愉快的图说历史、漫画历史,又有严谨深刻的重点概括、难点解析;既有我看历史的辨证史观教育,又有人文历史的人文精神培养。教学方式多样又不失于灵活,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严谨性和趣味性,展现了历史教师应有的风貌。
4、教学设计巧妙,自有独到之处。
对于背景环节通过小组学生抢答的方式进行,对于内容环节采取一组选择题的方式处理;而结果及原因选取一组漫画、材料的方式引导学生形象直观的归纳总结,对于一些重点知识采取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对于与现实结合部分采取学生角色扮演的方式再现王安石变法内容中与现实结合的知识,古为今用。
5、人文历史彰显出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历史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知道过去的人和事,更重要的是要从历史中得到经验和教训,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历史学,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榜样的力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王安石勇敢、坚强、不屈不饶的精神和大无畏的改革精神无疑能起到榜样的力量;通过人文历史这一环节,我不敢肯定学生都会以王安石为榜样,在学习、生活中时刻仿效之,但我能肯定,他们一定能学到王安石身上的某些优秀品格。诚如斯,足矣!
二、有待完善之处
1、具体细节没有精雕细刻:
比如:在学生讨论环节个别学生参与的不是很充分、展示环节在下面的学生时间利用的不是很充分,出现了部分学生无所适从的现象。再细节决定成败,细节的处理能彰显教师的智慧和理念,这些需要我多多的进一步研究,以便今后完善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
2、没有真实再现完整课堂
这节课是一节高效课堂的过关课,多少带有一点参赛的色彩这节课是观摩课,学生课下准备的比较充分,所以在展示环节做得非常好,漏洞较少。接下来的时间是探索常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
3、教学规范还应再加强。
时间规范:由于时间关系,规律总结学生思维展示的不到位,只得下次课再和学生共同完善。语言规范:教学语言不够精练,应力求做到精练、准确、规范,具有更大的指导、示范作用。
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会碰到许许多多的疑难和困惑,唯其如此,才能不断激励、启发和推动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不断锤炼自己践行新课程理念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技术,不断提高自己实施新课程、开展素质教育的艺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高二物理《楞次定律》教学反思》,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物理《楞次定律》教学反思高二语文下册《苏武传》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语句较生拗,学生比较难以进入情境。在讲课之前,我督促学生做了课前的译注准备工作,让学生们自行翻译课文,并将难以理解的实词词义、虚词词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知识点结合资料自行地标注在书本上。虽然比较辛苦,但是我觉得便于学生更熟悉课文,而且能使自己的课程不再停留于字词句的释义层次,可以深入去挖掘课文内涵。所以在上课时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并且比较熟练,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由于篇幅较长,课时较多,很熟悉课文的同学显得有些不耐烦,不熟悉课文的同学却不太能跟上课堂的节奏,给我的启示是在预习时间我应该多督促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让基础好的同学多带动基础差的同学。另外学生还应加强朗读,使之理解课文更深刻。
问题讨论环节让学生评价苏武,对他们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在讨论中,学生对“名族气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觉得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也是我们民族不断前进的内驱力。在物欲横流的今日,更有其现实意义。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一环节,学生开始时争论激烈,后来基本上达成了共识。
人物对比是可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先朗读描写李陵、卫律和苏武的语段,卫律的傲慢自大、阴险狡诈,的小人嘴脸、李陵的愧疚和苏武的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通过朗读展示了出来。学生对此环节很感兴趣。
不足:
1、课前预习时应在加强时代背景的补充,让学生了解那个时代,了解士大夫的追求,他们在理解苏武思想时就会更顺畅更深入。
2、补充李陵的《答苏武书》,让学生再评价苏武,体会苏武精神的难能可贵。
高二语文下册《失街亭》教学反思
《失街亭》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名篇,教法多种多样,而作为一堂小说鉴赏课,主要是要求学生以小说文本为立足点,通过对语言的品味,理解人物形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本堂课主要抓住马谡的三笑和诸葛亮的三哭来分析,通过课堂阅读和师生讨论,让学生与小说文本亲密接触,认真品味了小说的语言;通过对比和辩证分析,理解掌握了马谡和诸葛亮立体丰富的小说形象。
新课程目标要求以学论教,教与学并行,并且重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感受,包括与教师的互动,与同伴合作、自主学习、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观察、创作的过程等等。欣赏小说是读者自己的事情,学生能否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欣赏能力,主要靠学生自己在阅读实践中习得,老师不能生硬地贴上标签,只能起引导并适时归纳的作用。本文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主要是在学生认真阅读、充分讨论、自主评价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脑活起来、嘴动起来、心乐起来,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的语言味、意境美、文化情。教师通过设计一定的问题和课外延伸拓展,如讨论失街亭,谁之过、马谡是否一无是处、如何全面看待诸葛亮这一三国人物等问题,在培养学生感受、分析、思考、评判能力的同时,把教学知识、培养能力和看人处事结合了起来,加深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在体会课文独特的情感时产生了心灵的震撼,使学生学会惋惜、愤怒、感伤和赞叹,学会辩证地看人待物,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学生的写文论人思想,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价值观,丰富了学生的生存智慧。
本堂课设计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讨热情,课堂气氛较活跃,使学生较好地分析掌握了人物形象。教师能适时引导小结,在学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理性认知,基本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标。
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学生对《三国演义》的了解情况有些高估,学生在分析讨论过程中细节的注重还不够,课堂时间安排较紧缺等。这就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只有准确立足学生的基础,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想学,学好,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教师不断地积累经验,懂得适时纠正引导;教前设想应尽可能细致周到,以免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成。教学本是一个相长的过程,精心准备每堂课,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且在教后发现教师自身的不足,在今后的努力中不断注意改进。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790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