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了解聚落分布及交通线路选线应考虑的自然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有着制约作用。

(二)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据有关资料,了解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阅读图表资料,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2、正确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对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人类应如何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三)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1、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情况(概念、分类),理解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并具有社会与自然的双重属性。

2、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应有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

(四)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

2、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认识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危害),了解这种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防灾减灾措施。

地理表述能力————特征表述

(1)地形(地貌)特征——从地形种类(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地面起伏状况(坡度陡缓.相对高差),海拔高度、地势四个方面概括.

例如亚洲地形特征:地势中高周低;地形复杂、山区面积广大、平原狭小;山地、高原多分布在中部、平原多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和沿海地区;地面起伏极端(大);平均海拔950米。

非洲:①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地伏不大;②东部纵贯着巨大的东非裂谷带;③地势特点:东南高,西北低

欧洲:①欧洲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广大,占总面积2/3;②地势低平,为世界地势最低一洲(300m),地势南北高,中部低;③冰川地形广布

北美洲:①地势东西高,中部低;②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西部是高山,东部是低矮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③冰川地形在大陆北半部广布

南美洲:①西部为南北纵贯的安第斯山脉;②东部为平原、高原相间排列

大洋洲:①地势低平。地表起伏和缓;②地形为南北三个纵列带,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地

(2)自然环境特征——从气候(湿.热.冷.干),植被状况,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等方面概括.

我国西北地区:

属温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自东向西为森林——草原——荒漠;荒漠面积广大;河流少、径流量小且多为内流河、内流湖;

(3)气候特征——从气温(高低的季节变化.年较差),降水(年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四季的变化(冬夏季节的长短)等方面概括.

A、热带草原气候:

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年降水量750-1000毫米。

B、中国气候特征: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广大

(4).河流水文特征——从流量的大小、水位的变化(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的多少、结冰期、河流落差等方面叙述

长江水文特征:

长江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有较明显的汛期与枯水期,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植被覆盖率较高、含沙量小:无结冰期;上游流经山区、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

(5)河流水系特征——从流域面积、长度、支流、流向、河网密度、水系轮廓等方面概括:

长江水系特征: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注入东海;全长6300多千米,是我国最长河流;流域面积广大,是我国流域面积最大河流;径流量丰富;上中游支流众多、河网密集;是典型的树枝状水系

(6).农业生产特征——从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等方面概括.

东北平原的农业生产特征:

以商品谷物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和高粱;单产高;农产品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生产以国营为主,是我国优质玉米的主要产地等。

(7).工业生产特征——从工业的发达程度.工业部门结构.工业技术水平.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原料能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等方面概括.

日本工业生产特征:

日本是世界上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工业部门齐全、结构完整;轻重工业都很发达,尤其是钢铁、纺织、机械、化工、电子等工业部门;工业原料、能源和产品销售严重依赖于国际市场。

(8)自然资源的特征:资源的总量、人均占有量、资源种类、资源组合状况

中国矿产资源特征:

地质条件复杂,矿产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少,矿产资源形势严峻;矿产资源种类齐全;矿产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某些重要矿产资源贫矿多,富矿少;伴生矿多,分选冶炼困难等。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农业用地绝对数量较多,人均占有数量较少;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9).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从空间分布(是否均匀、空间变化规律)和时间分配(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大小)两方面概括

如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

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由东南向西北减少;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水资源分布与人口和耕地分布之间存在不协调

(10)、某地理事物的走向(如山脉、河流、等值线等等)特征——分段叙述

美国冬季0度等温线走向:

西段大约与海岸线平行(西北段为南北走向,西南段为西北-东南走向),东段为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

扩展阅读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PPT呈现

引言和本讲探讨的主要问题

0.5′大家好。

今天我跟大家探讨的话题是:“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围绕这个话题,探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分别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有哪些?

1.课题名称2.本讲探讨的主要问题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方面:以地形为例,探讨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地形为例地形对聚落的影响5′这是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上的特大城市分布图,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那么从图上来看,我国特大城市分布的密度与地势三级阶梯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上特大城市分布的密度最大,地势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的密度其次,而地势第一级阶梯上分布的密度最小,没有特大城市的分布。4.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上的特大城市分布图由此可见,我国特大城市分布的密度与我国大的地形状况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从主要的地形类型来看,我国地势一、二级阶梯上主要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地势第三级阶梯主要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从地形上来讲,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场所,为什么呢?

这主要是因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河流较多,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利于农业生产,另外平坦的地形也有利于工业的发展和交通的联系,还能节省城市的建筑投资,所以平原往往是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场所。那么,我们国家地势第一级阶梯上为什么会没有特大城市的分布呢?

我们知道,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主要是由青藏高原组成,青藏高原上多山,平均海拔大多在4000米以上,由于海拔高导致了气候寒冷,不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所以青藏高原上虽然有城市分布,但城市的规模小,没有形成特大城市。

那么,从地形角度考虑,青藏高原上的城镇又应该大多分布在什么地方?并且为什么会分布在这些地方呢?

从地形角度来看,青藏高原上的城镇应该大多分布在河谷地区。这主要是因为河谷地区海拔相对较低、热量条件较好,并且土壤比较肥沃,水源也比较充足,一定程度上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当然,我们还应该注意的是,如果是在热带地区,在海拔很低的地方,气候很闷热,是不利于人们的居住的,城市反而大多分布在高原上。例如主要处于热带的巴西这个国家,城市大多分布在巴西高原上,而不是在亚马孙平原上。接下来我们再看一幅图片,给的是处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兰州市的地形与城市分布图,从图上来看,兰州市的城市布局和空间形态有什么特点?这与兰州市所处的地形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可以发现,兰州市地处山区,城市主体主要布局在黄河谷地,是一个典型的河谷型城市,由于南北两侧为山地,城市发展被迫沿着谷地向东西方向延伸,形成条带状的空间形态。5.兰州市地形与城市分布6.地形影响聚落的密度、规模、布局和形态通过上面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地形影响着聚落的密度、规模、布局和形态,不仅有着直接的影响,也会通过影响其他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而起着间接的影响。例题2′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组题目,以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为载体,要求完成三个问题。先看第(1)个问题:图中有哪两种主要地形类型?

从图上来看,200米等高线以东区域海拔高度在200米以下,等高线非常稀疏,属于平原地形;200米等高线以西区域最高海拔超过了500米,加上等高线很密集,属于山地。7.例题: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再来看第(2)个问题,图中居民点的分布密度有什么特点?从地形上来看,平原地区密度大,山区密度小。最后再来看第(3)个问题,图中A地成为当地较大城市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结合图例和A地附近地理事物分布情况,我们可以发现:A地位于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附近煤炭资源丰富;靠近铁路线,交通便利;以上优势条件促进了A地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由此可见,除地形外,河流等其他自然因素以及自然资源、交通运输等社会经济因素对聚落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另外,从图上我们还可以发现,该区域的铁路线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这也说明了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地形对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影响3′这是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和我国主要铁路线分布图,那么我国主要铁路线分布的密度与地势三级阶梯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综合两幅图片,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主要铁路线分布的密度:第三级阶梯上最大,第二级阶梯上其次,第一级阶梯上最小。这说明了我国主要交通线分布的密度与我国大的地形状况之间同样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8.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和中国主要铁路线分布图接下来我们再看下面的四幅平原和山区公路线的分布景观图片,从图中可以发现,山区和平原的交通线路在布局和形态各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可以发现,山区的公路线很弯曲,往往呈“之”字形分布;平原地区的线路比较平直,并且交错成网;从第②幅图片中还可以发现山区的交通线路主要沿着河谷地区布局。从地形角度来看,这主要是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少;而山区地形起伏大,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多,与平原地区相比,交通建设的工程造价更高。9.平原和山区公路线分布景观图那么从地形角度考虑,为什么山区的交通线路大多布局在河谷地区?

这是因为河谷地区的海拔较低,坡度比较平缓,可以降低施工难度、节省工程投资,另外也能提高通车的安全度

通过上面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地形影响着交通线路的密度、布局、形态,另外对交通线路的走向也起着重要的影响。10.地形影响交通线路的密度、布局、走向和形态例题2.5′接下来我们再一起看一道题目。某区域为促进经济的发展,打算建一条连接甲、乙两城镇的铁路。三条备选线路中,你认为哪一条最合理?请说明选线理由。

从图上来看,①线路基本上是沿着河谷地带分布的,地势起伏较小;①线路经过河流的次数只有一次,②、③线路经过河流都有两次,①线路桥梁建设投资相对较小;①线路虽然比②线路长,但比③线路短;另外①线路联系的城镇最多并且经过煤炭资源产地。通过综合比较,我们选择第①条线路。11.等高线地形图上3种线路备选方案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影响交通线分布的主要因素除考虑地形因素外,还要综合考虑河流等其他自然因素以及人口、城镇、资源分布等社会经济因素。地形等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影响在不断减弱,目前一个区域是否修建交通线,主要取决于资源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地形对商

业网点形

成和密度

的影响2′

地形除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分布有着深刻影响外,对工农业、商业等产业活动也起着明显的作用。我们来看下面的平原与山区的商业网点分布图,谈谈地形对商业网点的形成和密度的影响?

譬如,从农业生产上来讲,山区适宜发展林牧业,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由于产品类型的差异导致了地区间大规模的商品流通,从而出现了商业网点。由此可见,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差异是商业网点形成的必要前提。12.平原与山区的商业网点分布图那么平原和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有什么差异?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差异呢?

从图上可以发现,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要低于平原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山区地形崎岖,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低,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小,并且交通闭塞,商品流通尤其是区际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总结过渡0.5′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地形等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有制约作用;当然,我们人类也可以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对一些不利的自然条件进行改造。自然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人类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物质基础。自然资源

的概念和

基本属性

1.5′

接下来我们以水资源为例,探讨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我们首先来一起回顾一下自然资源概念: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可见,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本身具有自然属性;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然资源变成有价值的社会物质财富,又使自然资源具有社会属性;从时间角度来看,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属于历史范畴,表现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存在很大的差异。当然,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程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同。接下来我们分析不同历史阶段水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3.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水资源为例14.自然资源概念不同历史

阶段水资

源对人类

活动的影

响3′

这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发源地的分布图,从图上来看,它们在分布上都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分布特点呢?

我们可以发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发源地都具有沿河分布的特点,这也说明了在科技比较落后的时代,人类主要沿着河流和湖泊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能力较低,而大江大河及湖泊沿岸能够提供丰富的水资源并且方便人们的使用,同时还提供了便利的水运条件。

15.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发源地的分布

16.科技较落后的古代: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能力较低,人类主要沿河、沿湖分布和发展

总体来说,在科技比较落后的古代,由于人口较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人类对水资源的数量需求不太多,水资源质量一般也不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很大影响我们再来看下面三幅图片。第一幅图片是1870年来到美国大平原的移民利用风车抽取地下水,挖渠灌溉,发展农业生产;第一幅图片是20世纪50年代海水淡化进入商业化生产阶段,第三幅图片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色列的农田滴灌。以色列的国土大部分地区是荒漠,水资源非常短缺,很难发展农业生产。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色列发明了滴灌技术,把水和肥料通过密布在田间的管道网,由滴管直接送到植物的根部附近,极大的减少了水的渗漏和蒸发,提高了水肥的利用效率,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那么,上面的这些案例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科技比较发达的近现代,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大大提高,从而拓展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17.水资源利用进步示意图

18.科技较发达的近现代: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大大提高,人类生存和发展空间得到拓展水资源危

机对人类

社会的影

响1.5′但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目前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水资源危机对我们人类社会又有什么影响呢?

可能会带来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的日常生活;另外还会危害人体健康,还有可能引发国际冲突,譬如巴以地区经常为争夺水源而发生战争。

19.水资源危机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实现水资

源可持续

利用的主

要措施2′

那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开源和节流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开源方面,可以通过修建水库以及跨流域调水对水资源进行时空调节;另外还可以采取合理开采地下水、对海水进行淡化以及人工增雨等措施。节流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来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农业上推广喷灌、滴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工业生产上加强对工业废水的回收利用,提高重复利用率;以及加强水污染防治等措施。

20.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措施过渡0.5′我们人类根据一定的自然条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活动方式。但是自然条件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当自然条件发生明显变化时,就会对人类活动产生明显的影响。接下来我们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说明自然条件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1.自然条件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气候变化为例全球气候

变化趋势

1′

我们先来看一幅图片1866年到2000年世界平均气温的变化图,从图上可以发现近现代全球气候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我们可以发现近现代全球气温总体上呈波动性上升的趋势22.1866年到2000年世界平均气温的变化图全球气候在变暖是近现代气候变化的事实。我们应该认识到,目前全球气候变暖,本身就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种正常体现,而我们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变暖的趋势起到加剧作用。全球气候

变化带来

的影响

4.5′那么,近现代的全球气候变化会带来哪些影响呢?我们来对下面所列举的6种现象进行判读并谈谈判读的理由。

①全球气候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导致一部分岛屿被淹没;②我国西北地区蒸发变强,干旱会进一步加剧;③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动植物栖息的环境发生改变,大量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④冬季气温变高,采暖能耗量会减少,夏季气温变高,空调等制冷设施的用电量会增加;⑤全球气候变化还会通过一些极端的天气和气候事件来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从而危害我们人体健康。

23.问题探讨:判读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关于第⑥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的中国种植熟制北界的变化图。从图上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气温的升高,同一种种植熟制的北界总体来讲发生了北移,因为随着热量的增加,农作物的生长期延长了。所以随着气候变暖,我国冬小麦的种植区域将会向北方移动。

24.中国种植熟制北界的变化对于农业生产,我们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气候变暖有利于提高部分地区农作物的产量和扩大某些农作物的种植范围,这是有利的方面;但全球气候变暖又会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加剧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随着冬季温度的升高,又会使得农作物病虫害增加,从而危害了农业生产。全球气候变化对海岸带、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生态系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以及人体健康等方面都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有利有弊,总体来讲,弊大于利。

25.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知识联系表格过渡1.5′当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危害,就形成了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自然原因,我们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会影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范围和危害程度。如果不考虑人类活动的话,自然灾害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只有对人类生命、财产、社会稳定以及自然资源构成了危害,才称之为灾害。

26.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我们先来看下面的几幅自然灾害景观图,自然灾害依次是:旱灾、雪灾、洪涝灾害、风暴潮、地震、泥石流、虫灾

27—33自然灾害景观图

自然灾害的类型是多种多样,接下来我们以洪涝灾害为例,分析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34.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以洪涝灾害

为例我国东部

季风区洪

涝灾害多

发的主要

原因

3.5′我们来看下面的两幅图片,从我国洪涝灾害分布图上可以发现,我国东部季风区尤其是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是洪涝灾害的多发区域。结合我国东部雨带分布大致范围图,联系我们以前所学的有关洪涝灾害方面的典型案例,我们来谈谈我国东部季风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

对于洪涝灾害的成因,我们应从自然和人为两大层面来认识。

从自然原因方面来看,我们主要考虑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状况。一般来说,洪涝灾害的发生,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大。从我国东部雨带分布大致范围图上可以看出,5月份左右雨带主要位于华南地区,6、7月份左右雨带北移到江淮地区,7、8月份左右雨带北移到华北和东北地区;另外,在8、9月份左右,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常受台风的影响,形成暴雨天气。从气候上来看,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季节大,尤其是在夏季暴雨时有发生;另外夏季风的强弱也导致降水的年际变化大。从地形上来看,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从水文上来看,雨季时河流进入汛期,流量大,但由于地形平坦,流速慢。从人为原因方面来看,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汇水速度加快;围湖造田,蓄洪能力下降;另外我国东部季风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受灾的损失大。我们应该认识到,同一种自然灾害,即使灾害强度相同,如果受灾区域内人口越稠密、经济越发达,那么受灾的损失往往也就越大。

35.我国洪涝灾害分布和东部雨带分布大致范围图

36.东部季风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表格洪涝灾害

的主要危

害1.5′刚才分析了我国东部季风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接下来请再看一组洪涝灾害景观图,结合实际谈谈洪涝灾害对人类社会主要有哪些危害?

37.洪涝灾害景观图片洪涝灾害的主要危害:冲毁房屋、道路、桥梁,淹没农田、村镇、工厂,造成工农业财产损失以及人畜伤亡,有时甚至引起瘟疫和传染病的爆发;造成水、电力、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城乡商业活动的停止和生活秩序的紊乱。38.洪涝灾害的主要危害洪涝灾害

的主要防

治措施

2.5′那么针对洪涝灾害,我们人类应采取哪些有效的防治措施?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工程措施方面,我们应采取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加固堤坝、疏浚河道,还要实行退耕还湖、积极营造防护林等措施

39.洪涝灾害的主要防治措施表

关于非工程措施方面,我们先来看一组材料,结合材料所给的信息,谈谈应采取哪些措施?加大投入,建立、健全监测预警系统;加强管理,建立防灾抗灾应急体系;加强宣传,增强环保与防灾减灾意识。

40—42洪涝灾害防治的非工程措施图片43.洪涝灾害主要防治措施表

我们通过以上这些防治措施,可以增强区域抵御洪涝灾害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对我们人类社会的危害。本讲小结1.5′今天,我们着重探讨了自然条件中地形条件对聚落、交通、商业网点等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中的水资源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措施;自然条件变化中的全球气候变化给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自然灾害中的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关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其他方面,我们在后面几讲中再做进一步探讨。通过本讲,我们应该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及其变化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在开发利用自然环境的时候,应该做到因时、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44.本讲小结

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复习)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教材标题

要点解读

基本内容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

①概念

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②分类

城市和乡村

2、地形的影响

①北方平原地区

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的人口较多。

②南方丘陵和山区

规模一般较少,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的人口较少。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①自然因素

地形、气候、水文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等。

2、我国交通线路空间分布差异

西部稀疏 ,东部稠密。

3、地形的影响

①平原地形

限制较少 ,一般呈网状分布。

②山区地形

限制较大 ,多呈之字型分布,造价较高。

4、交通线路选线的基本原则

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

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5、科学技术的影响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一)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1、了解岩石的分类,了解岩石是怎样形成的。

2、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的相互转化,能绘制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意义。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二)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的内、外力因素。

1、简单了解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

2、能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说明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

3、通过褶皱、断层及其地表形态的关系说明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了解褶皱的形态及对地貌的影响,能列举事例说明。了解断层及对地貌的影响。知道研究地质构造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指导意义。

4、通过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了解流水、风力作用等分别有何表现形式及对地貌有何影响,能列举事例说明。

5、以某种常见地表形态为例,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化。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三)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了解低层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读图了解大气垂直分层情况。

2、明确大气的根本热源和直接热源分别是什么,能阐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即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了解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能用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3、知道大气热力环流的原因,能用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说明大气热力环流形成过程,能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城市热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等现象。

4、知道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能判断在不同情况下的风向、风速。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四)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能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2、了解气压带、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规律。

3、在三圈环流的基础上,了解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海平面气压和风的实际情况。

4、了解季风环流形成的原因,知道季风分布情况及对气候的影响。

5、能列举事例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对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的影响,说明移动规律对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西南季风等的影响。

6、读图了解世界各种气候的分布、成因、特征。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五)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知道气团、锋面等概念,了解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区别,并能分析他们在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分别会带来什么变化,主要从气温、气压、湿度(包括降水)、风等方面去分析。

2、知道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的气压和气流状况,并明确受这些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3、知道影响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天气系统,能列举事例说明。并能了解影响本地区的天气系统。

4、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并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六)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2.了解河流主要的补给方式。

3、能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七)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并了解不同纬度大洋两岸洋流的性质。归纳洋流流向和洋流性质的关系.

2、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及世界渔场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等有关地图,分析洋流对全球热量输送、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课时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历史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采集和狩猎阶段
(1)影响因素: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①地理环境,生存和发展受自然界②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的制约。
(2)人类活动分布区:少数③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
2.农业社会阶段
(1)基础条件:④栽培的作物和驯化的禽畜是人们主要的生活来源。⑤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是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
(2)人类活动分布区:⑥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⑦三角洲、盆地。
3.工业社会阶段
(1)基础条件:能源资源、金属资源、⑧交通状况,是工业和商品贸易的基础。
(2)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丰富的⑨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往往能形成重要的工业区。
a.资源型工业基地
矿产资源的数量、⑩质量和组合状况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条件→一些工业基地往往分布在矿产地附近
b.临海型工业基地
无大型铁矿、煤矿等资源优势,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对矿产资源的地域依赖→工业基地往往分布在港口附近
4.后工业化阶段
(1)影响因素:由于新技术的兴起,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下降,环境质量对社会的影响上升。
(2)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分布
新技术产业大都要求四季温差小,温度、湿度适中,空气清新,无污染或污染很小

新技术产业区主要分布在环境质量优越的地区

优越的环境可以吸引技人员定居,提高科研效率,从而形成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有关采集和狩猎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地理环境
B.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很少受地理环境影响
C.人类的繁衍生息比较活跃
D.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程度较强
答案 A
解析 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程度差,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地理环境,生存发展受自然界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的制约。只有在少数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人类的繁衍生息才比较活跃。
2.农业社会阶段,不属于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的是()
A.美索不达米亚平原B.印度河流域
C.尼罗河下游D.刚果河流域
答案 D
解析 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是尼罗河下游、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长江流域。
3.资源型城市兴起于()
A.采集和狩猎阶段B.农业社会阶段
C.工业社会阶段D.后工业化阶段
答案 C
解析 资源型城市兴起于工业社会阶段。重要矿产资源的开发,往往伴随着城市的兴起。
4.下列关于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在各历史阶段是一致的
B.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社会发展逐渐增强
C.优越的自然环境是农业文明产生的重要自然物质基础
D.工业社会阶段,工业生产的分布对矿产资源的依赖使工业生产只分布于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
答案 C
解析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随着时代而发展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同时,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减弱,人类活动对陆地地理环境的依赖减弱。
方法技巧练
方法 案例法理解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
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匹兹堡最初只是印第安人的小村镇,18世纪中叶,人们在该地发现了大型富铁矿和煤矿,钢铁工业随之兴起。
材料二 到“二战”前后,匹兹堡成为美国经济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是美国的“钢都”。“二战”结束后,军火需求量剧降,匹兹堡钢产量削减一半,不少钢厂倒闭,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匹兹堡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经济基础——钢铁工业在国外竞争和需求下降的双重打击下已经名存实亡,其经济也不断衰落。
材料三 匹兹堡迅速对经济结构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经济结构从单一的钢铁工业向多样化的服务行业转变,由此而化险为夷。在整个80年代,匹兹堡地区丧失了12万个制造业就业岗位,同时创造了11.5万个新就业岗位,这些就业机会大都在教育、保健和研究部门,其中先进科技领域发展最为迅速。
材料四 从90年代开始,人们在匹兹堡看到的另一个变化是一批总部设在该市的百年大公司,如海湾石油等纷纷做出重组或改变经营方向的重大举措;另一类公司已在匹兹堡市内外安营扎寨,这批公司主要是高科技的保健产品制造商、因特网软件制造公司和IBM的计算机软件子公司。在上述3600家公司中,这类公司占了一大部分。
(1)从匹兹堡市的起源看,其主导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8世纪中叶,匹兹堡市得以迅速发展的技术条件及区位条件是什么?
(3)分析“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初,匹兹堡经济衰落的原因。
(4)根据材料分析匹兹堡经济得以重新崛起的原因。
答案 (1)资源 (2)第一次技术革命极大地刺激了其工业发展,而这里又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且靠近五大湖,工业用水充足,水陆交通便利,有广阔的消费市场。 (3)①生产结构单一,工业生产集中于煤炭、钢铁等部门,钢铁工业是其经济基础;②世界性钢铁过剩;③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4)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调整工业布局及结构;③发展科技,繁荣经济;④改善交通网,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解析 匹兹堡最初是以传统农业为主体,“二战”前后,处于工业化阶段,成为美国经济最繁荣的城市之一、美国“钢都”。“二战”之后,经济衰落。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
方法技巧
案例法是学习人文地理常用的方法。主要利用一个典例的案例来阐释某一类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案例法的关键要学会举一反三,注意知识的迁移。
 
一、选择题
下图为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
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
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
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
2.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
B.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
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答案 1.D 2.B
解析 读图可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农业社会以植物性能源为主,获取薪柴可能导致地表植被的破坏,产生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现象。
3.有关自然资源与城市区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凡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都有城市出现 ②工业革命后,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出现了一批新兴城市 ③英国的伯明翰、美国的匹兹堡都是以煤矿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城市
④随着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自然资源对城市区位已无影响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B
解析 有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或因地形复杂,或因气候恶劣等原因,并未形成城市,甚至人烟稀少。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随着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有些资源的数量确实在减少。但是,靠近原料地、燃料地仍是工业生产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自然资源对城市区位仍有着巨大的影响。
4.有关农业社会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的主要生活来源是采集和狩猎的果实和动物
B.人类的主要生活来源是栽培的作物和驯化的禽畜
C.人类逐水草而居
D.世界最早的农业文明出现在欧洲
答案 B
解析 A项是采集和狩猎阶段的方式,C项指畜牧业中的游牧业,D项世界最早的农业文明出现在亚洲和非洲。
读下图,回答5~6题。
5.两图所示地区的特征,正确的是()
①两地农业发展多取决于灌溉水源 ②两地多为粉砂性土壤 ③两地水土流失都很严重 ④两地皆全年少雨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6.下列关于图中两地生产、生活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右图所示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谷子 ②两地都是我国重要的牧区 ③右图所示地区是精耕细作的水稻产区 ④出现右图居住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土质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答案 5.A 6.B
解析 第5题,左图是我国新疆特有的坎儿井,是一种利用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右图是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窑洞。两地多为粉砂性土壤,但黄土高原因夏季的暴雨加上黄土疏松的土质,水土流失严重。第6题,黄土高原不是主要牧区,也不是水稻产区,故选B项。
二、综合题
7.阅读材料和图,完成下列问题。
人们把“天府”与“物华天宝、安居乐业”联系起来。叫做“天府”的地方应该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中国历史上曾有关中地区、成都平原、华北北部(燕京一带)、江淮以南地区、太原附近、闽中(福州及其西南一带)及盛京(沈阳一带)等7个地区被称为“天府”或“天府之国”。2008年,中国评选出新的十大“新天府”。
(1)简述历史上的“老天府”分布地区的共同优势条件。
(2)除成都平原外,其余的“老天府”在“新天府”的评选中黯然落选,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
(3)古人对天府的描述是:“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民丰物阜”。评选专家给出的“新天府”标准是:应该是人人向往的居住地,幸福感较高,是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的区域。这说明与“老天府”相比,“新天府”的评选标准更重要的是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江平原从解放初的“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到1999年,北大荒全面停止开荒,实施退耕还林、还湿、还“荒”,现又被评为“新天府”。试分析产生这一系列变化的原因。
答案 (1)都分布在地势平坦、气候条件优越、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好的地区。
(2)人口急剧增加,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3)人地协调发展
(4)解放初,随我国人口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家开垦了“北大荒”;经过几十年的开垦,“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由于过度开垦使原有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所以国家出台了全面停止开荒,实施退耕还林、还湿、还“荒”的政策,湿地面积缩小趋势得到了遏制。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这里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且区域内环境优美,污染很小,因此被评为“新天府”。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由题干“天府”所在地自然条件优越,结合图示,依据自然区位的诸方面因素进行分析。由“老天府”所在地可知,大部分“老天府”现在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环境破坏严重,从而落选“新天府”。结合古人对天府的描述和专家对“新天府”的评选标准,可以看出人地协调发展,注重可持续发展是“新天府”的共性。三江平原农业地位的变迁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北大荒――→人口增多,粮食需求增强北大仓――→生态环境变化退耕还湿地――→生态好转新天府。

第2课时 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历史阶段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不同历史阶段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阶段
项目航海早期近年以来
空间利用①大洋是难以逾越
的障碍,是文化传播
的界限大洋成为交往频
繁的通道
资源利用有限越来越多,资源开
发的领域大大
②拓宽和加深
人类活动大陆③内部向沿海地带集中
海洋地位不被人们重视领海成为各国政府
关心的焦点之一
2.不同历史阶段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工业化以前:海洋中岛屿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比大陆④低,文化、技术大多由大陆传入。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有关海洋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是()
A.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没有阶段性
B.在航海技术落后的阶段,人们重视海洋环境的利用
C.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海洋成为人们交流的通道,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内陆
D.随着技术的进步,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大为扩展,但深海锰矿还没有开始采掘
答案 C
解析 海洋作为覆盖地球的主要部分,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阶段性。在航海技术落后的阶段,大洋阻碍了人们的交流,海洋不被人们所重视。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大洋成为人们交流的通道,人口和城市开始向沿海集中,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内陆的原有经济中心地区。随着技术的进步,美、日、英、德等国已经开始采掘海底锰矿。
2.在下列海洋矿产资源中,目前发现只分布于深海海底的是()
A.锰结核B.天然气C.煤炭D.石油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海底矿产资源——锰结核的分布规律。解此题关键在于抓住“只分布于深海海底”这一分布特点,即可判断正确选项为A。
考查点2 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关于岛屿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工业化前,海岛的社会经济水平比大陆高
B.日本成为东亚经济的领头羊,是与充分利用岛屿的港口优势有关的
C.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旅游业的发展,海岛的经济发展潜力更为突出
D.许多国家之间发生的岛礁归属之争,实际上是为了控制岛礁周围的广大海域
答案 A
解析 在工业化开始以前,海洋中岛屿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比大陆低,故A选项错。
4.读“海南岛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海南岛最有名的盐场是________盐场,这里有利于晒盐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椰林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____________一带,其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海南岛拟建一纯碱厂,此厂应建在____________附近,根据是:纯碱厂需要________________。
(4)海南岛上的高品位优质铁矿,从经济角度最适宜运到()
A.包头B.鞍山C.上海D.武汉
(5)我国承办的非政府最高级别的亚洲经济论坛在海南岛的________举行,这里是海南省东海岸河海交汇处的旅游胜地。
答案 (1)莺歌海 处在夏季风的背风地带,晴天多,蒸发旺盛
(2)东部沿海 位于山地的迎风坡,降水丰沛 平原分布广
(3)莺歌海盐场 接近原料(海盐)产地
(4)C (5)博鳌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来分析一个地区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能力。解答本题,思路如下所示:

方法技巧练
方法 框图法理解领海和专属经济区 
随着社会的发展,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越来越受到重视。读下图,完成1~2题。

1.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图中表示多数沿海国家由其海岸向外延伸拥有的()
①领海范围为a+b——200海里 ②专属经济区范围为a+b——200海里 ③领海范围为a——12海里 ④专属经济区范围为b——200海里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近些年探明,海底“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储量极为丰富,其开发技术已日趋成熟。开发利用“可燃冰”将产生的环境效益有()
A.可以取代一些核电站,减少核废料的污染
B.没有二氧化碳排放,减轻温室效应
C.可部分取代水电站,改善大气质量
D.部分替代煤和石油,减轻对大气的污染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关键在于正确理解专属经济区与领海的概念。公约规定:从海岸线计算沿海国家除拥有12海里领海外,其管辖海域面积可以外延到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其中200海里包括12海里的领海。第2题,海底“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碳;水电站无污染,不存在取代问题。
方法技巧
 
一、选择题
近年来,我国海洋渔获量大幅度下降,且捕上来的多是小鱼。据此完成1~2题。
1.产生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厄尔尼诺现象的产生导致气候异常
B.石油污染的结果
C.修筑人工岛和海港等设施
D.过量捕捞,使渔业资源严重衰退
2.对此,我国政府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A.对部分海域实行季节性“休渔”
B.改革渔具,加密渔网
C.推进海洋农牧业生产
D.控制各种污染物的排放
答案 1.D 2.A
解析 我国渔获量下降,主要原因过度捕捞,对此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季节性“休渔”。
下图是“热带太平洋上的一座岛屿图”,据此回答3~5题。
3.图中降水量最多的地点是()
A.aB.bC.cD.d
4.在图中放大海湾的四个位置中,最适宜建海港的是()
A.①B.②C.③D.④
5.有关该岛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利用当地的阳光、海滩、波浪发展旅游业
B.大力发展钢铁工业
C.该岛最有发展潜力的新能源是矿物能
D.该岛没有利用价值
答案 3.B 4.C 5.A
解析 第3题,由于该岛位于太平洋热带海区,盛行风以东北风为主,b地位于岛上山地的迎风坡,所以降水丰富。d地虽位于迎风坡,但地势较低,水汽凝结较少。第4题,适宜建海港的条件是优良港湾,港阔水深,只有③地最符合条件。第5题,由图上可以看出,该岛是风景秀丽的热带岛屿,可利用当地的阳光、海滩、波浪发展旅游业。
2011年4月26日,海南迎来建省23周年纪念日。结合下图,完成6~8题。

6.海南岛之所以能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其发展借助的条件有()
①地处南部边陲,区位优势明显 ②光热充足,夏长冬暖,有热带资源优势 ③我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海洋资源丰富 ④国家政策优势
A.①②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近年来,海南岛成为我国冬季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A.优越的气候条件
B.劳动力和土地价格较低
C.政府的优惠政策
D.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8.下列关于海南岛开发建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我国加强对南海海域的管理和开发
B.可在岛屿中部地区建设工业区
C.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外贸型经济
D.充分利用海岛风光和海洋资源,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答案 6.D 7.D 8.B
解析 第6题,海南地处南部边陲,区位优势明显;海南岛是我国唯一的全部位于热带的省,光热充足,夏长冬暖,有热带资源优势;海南岛是全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有海洋资源优势;旅游资源也很丰富;国家的政策优势也极大地推动了海南岛的经济发展。第7题,解题关键“近年来”,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大扩展。第8题,结合海南岛的自然环境进行分析判断。
二、综合题
9.我国“十一五”规划把推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放到重要位置。读图及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市区与海滨之间,规划面积2270平方千米。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将重点开发这一地区,从而带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进而改变我国经济发展“南快北慢”的局面。
材料二 “十一五”规划中投资最大的项目——曹妃甸港口项目集群已正式启动。随着港口建设和首钢的搬迁,曹妃甸地区将建成一个国际铁矿、煤炭、原油、天然气等资源的集散枢纽港、中国的世界级重化工业基地、国家商业性能源储备和调配中心,以及国家重化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
(1)天津滨海新区的工业发展重点为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简述其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条件。
(2)简要分析曹妃甸地区建成我国未来钢铁、重化工业基地的优势条件。
(3)下图为曹妃甸工业区循环经济示意图。简述该工业区发展循环经济目的。
答案 (1)制造业基础好,技术力量强;科技和教育发达,人才众多;便捷的交通。
(2)资源、能源优势:石油(天然气)、海盐、煤、铁等资源丰富。社会经济条件:国家政策支持;依靠京津唐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市场需求量大;有强大便捷的海、陆运输能力。
(3)目的:实施资源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工业废弃物重复利用(或清洁生产);保护环境(或实现可持续发展)。
解析 (1)天津作为京津唐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较好的制造业基础;同时高校较多,科技和教育发达,有充足的人才保证;交通方面,有优良的港口与海外联系,有便利的陆上铁路、公路与华北连为一体。(2)曹妃甸附近有开滦等煤矿资源、海上石油资源、迁安铁矿资源以及中国最大的长芦盐厂等,是中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从社会经济方面看: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生产协作上与京津唐工业基地相邻,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需求,交通便利。(3)实行循环经济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925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