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PPT呈现

引言和本讲探讨的主要问题

0.5′大家好。

今天我跟大家探讨的话题是:“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围绕这个话题,探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分别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有哪些?

1.课题名称2.本讲探讨的主要问题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方面:以地形为例,探讨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地形为例地形对聚落的影响5′这是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上的特大城市分布图,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那么从图上来看,我国特大城市分布的密度与地势三级阶梯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上特大城市分布的密度最大,地势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的密度其次,而地势第一级阶梯上分布的密度最小,没有特大城市的分布。4.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上的特大城市分布图由此可见,我国特大城市分布的密度与我国大的地形状况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从主要的地形类型来看,我国地势一、二级阶梯上主要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地势第三级阶梯主要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从地形上来讲,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场所,为什么呢?

这主要是因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河流较多,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利于农业生产,另外平坦的地形也有利于工业的发展和交通的联系,还能节省城市的建筑投资,所以平原往往是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场所。那么,我们国家地势第一级阶梯上为什么会没有特大城市的分布呢?

我们知道,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主要是由青藏高原组成,青藏高原上多山,平均海拔大多在4000米以上,由于海拔高导致了气候寒冷,不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所以青藏高原上虽然有城市分布,但城市的规模小,没有形成特大城市。

那么,从地形角度考虑,青藏高原上的城镇又应该大多分布在什么地方?并且为什么会分布在这些地方呢?

从地形角度来看,青藏高原上的城镇应该大多分布在河谷地区。这主要是因为河谷地区海拔相对较低、热量条件较好,并且土壤比较肥沃,水源也比较充足,一定程度上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当然,我们还应该注意的是,如果是在热带地区,在海拔很低的地方,气候很闷热,是不利于人们的居住的,城市反而大多分布在高原上。例如主要处于热带的巴西这个国家,城市大多分布在巴西高原上,而不是在亚马孙平原上。接下来我们再看一幅图片,给的是处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兰州市的地形与城市分布图,从图上来看,兰州市的城市布局和空间形态有什么特点?这与兰州市所处的地形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可以发现,兰州市地处山区,城市主体主要布局在黄河谷地,是一个典型的河谷型城市,由于南北两侧为山地,城市发展被迫沿着谷地向东西方向延伸,形成条带状的空间形态。5.兰州市地形与城市分布6.地形影响聚落的密度、规模、布局和形态通过上面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地形影响着聚落的密度、规模、布局和形态,不仅有着直接的影响,也会通过影响其他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而起着间接的影响。例题2′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组题目,以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为载体,要求完成三个问题。先看第(1)个问题:图中有哪两种主要地形类型?

从图上来看,200米等高线以东区域海拔高度在200米以下,等高线非常稀疏,属于平原地形;200米等高线以西区域最高海拔超过了500米,加上等高线很密集,属于山地。7.例题: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再来看第(2)个问题,图中居民点的分布密度有什么特点?从地形上来看,平原地区密度大,山区密度小。最后再来看第(3)个问题,图中A地成为当地较大城市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结合图例和A地附近地理事物分布情况,我们可以发现:A地位于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附近煤炭资源丰富;靠近铁路线,交通便利;以上优势条件促进了A地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由此可见,除地形外,河流等其他自然因素以及自然资源、交通运输等社会经济因素对聚落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另外,从图上我们还可以发现,该区域的铁路线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这也说明了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地形对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影响3′这是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和我国主要铁路线分布图,那么我国主要铁路线分布的密度与地势三级阶梯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综合两幅图片,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主要铁路线分布的密度:第三级阶梯上最大,第二级阶梯上其次,第一级阶梯上最小。这说明了我国主要交通线分布的密度与我国大的地形状况之间同样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8.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和中国主要铁路线分布图接下来我们再看下面的四幅平原和山区公路线的分布景观图片,从图中可以发现,山区和平原的交通线路在布局和形态各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可以发现,山区的公路线很弯曲,往往呈“之”字形分布;平原地区的线路比较平直,并且交错成网;从第②幅图片中还可以发现山区的交通线路主要沿着河谷地区布局。从地形角度来看,这主要是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少;而山区地形起伏大,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多,与平原地区相比,交通建设的工程造价更高。9.平原和山区公路线分布景观图那么从地形角度考虑,为什么山区的交通线路大多布局在河谷地区?

这是因为河谷地区的海拔较低,坡度比较平缓,可以降低施工难度、节省工程投资,另外也能提高通车的安全度

通过上面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地形影响着交通线路的密度、布局、形态,另外对交通线路的走向也起着重要的影响。10.地形影响交通线路的密度、布局、走向和形态例题2.5′接下来我们再一起看一道题目。某区域为促进经济的发展,打算建一条连接甲、乙两城镇的铁路。三条备选线路中,你认为哪一条最合理?请说明选线理由。

从图上来看,①线路基本上是沿着河谷地带分布的,地势起伏较小;①线路经过河流的次数只有一次,②、③线路经过河流都有两次,①线路桥梁建设投资相对较小;①线路虽然比②线路长,但比③线路短;另外①线路联系的城镇最多并且经过煤炭资源产地。通过综合比较,我们选择第①条线路。11.等高线地形图上3种线路备选方案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影响交通线分布的主要因素除考虑地形因素外,还要综合考虑河流等其他自然因素以及人口、城镇、资源分布等社会经济因素。地形等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影响在不断减弱,目前一个区域是否修建交通线,主要取决于资源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地形对商

业网点形

成和密度

的影响2′

地形除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分布有着深刻影响外,对工农业、商业等产业活动也起着明显的作用。我们来看下面的平原与山区的商业网点分布图,谈谈地形对商业网点的形成和密度的影响?

譬如,从农业生产上来讲,山区适宜发展林牧业,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由于产品类型的差异导致了地区间大规模的商品流通,从而出现了商业网点。由此可见,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差异是商业网点形成的必要前提。12.平原与山区的商业网点分布图那么平原和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有什么差异?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差异呢?

从图上可以发现,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要低于平原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山区地形崎岖,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低,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小,并且交通闭塞,商品流通尤其是区际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总结过渡0.5′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地形等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有制约作用;当然,我们人类也可以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对一些不利的自然条件进行改造。自然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人类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物质基础。自然资源

的概念和

基本属性

1.5′

接下来我们以水资源为例,探讨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我们首先来一起回顾一下自然资源概念: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可见,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本身具有自然属性;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然资源变成有价值的社会物质财富,又使自然资源具有社会属性;从时间角度来看,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属于历史范畴,表现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存在很大的差异。当然,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程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同。接下来我们分析不同历史阶段水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3.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水资源为例14.自然资源概念不同历史

阶段水资

源对人类

活动的影

响3′

这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发源地的分布图,从图上来看,它们在分布上都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分布特点呢?

我们可以发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发源地都具有沿河分布的特点,这也说明了在科技比较落后的时代,人类主要沿着河流和湖泊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能力较低,而大江大河及湖泊沿岸能够提供丰富的水资源并且方便人们的使用,同时还提供了便利的水运条件。

15.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发源地的分布

16.科技较落后的古代: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能力较低,人类主要沿河、沿湖分布和发展

总体来说,在科技比较落后的古代,由于人口较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人类对水资源的数量需求不太多,水资源质量一般也不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很大影响我们再来看下面三幅图片。第一幅图片是1870年来到美国大平原的移民利用风车抽取地下水,挖渠灌溉,发展农业生产;第一幅图片是20世纪50年代海水淡化进入商业化生产阶段,第三幅图片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色列的农田滴灌。以色列的国土大部分地区是荒漠,水资源非常短缺,很难发展农业生产。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色列发明了滴灌技术,把水和肥料通过密布在田间的管道网,由滴管直接送到植物的根部附近,极大的减少了水的渗漏和蒸发,提高了水肥的利用效率,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那么,上面的这些案例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科技比较发达的近现代,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大大提高,从而拓展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17.水资源利用进步示意图

18.科技较发达的近现代: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大大提高,人类生存和发展空间得到拓展水资源危

机对人类

社会的影

响1.5′但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目前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水资源危机对我们人类社会又有什么影响呢?

可能会带来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的日常生活;另外还会危害人体健康,还有可能引发国际冲突,譬如巴以地区经常为争夺水源而发生战争。

19.水资源危机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实现水资

源可持续

利用的主

要措施2′

那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开源和节流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开源方面,可以通过修建水库以及跨流域调水对水资源进行时空调节;另外还可以采取合理开采地下水、对海水进行淡化以及人工增雨等措施。节流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来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农业上推广喷灌、滴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工业生产上加强对工业废水的回收利用,提高重复利用率;以及加强水污染防治等措施。

20.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措施过渡0.5′我们人类根据一定的自然条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活动方式。但是自然条件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当自然条件发生明显变化时,就会对人类活动产生明显的影响。接下来我们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说明自然条件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1.自然条件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气候变化为例全球气候

变化趋势

1′

我们先来看一幅图片1866年到2000年世界平均气温的变化图,从图上可以发现近现代全球气候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我们可以发现近现代全球气温总体上呈波动性上升的趋势22.1866年到2000年世界平均气温的变化图全球气候在变暖是近现代气候变化的事实。我们应该认识到,目前全球气候变暖,本身就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种正常体现,而我们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变暖的趋势起到加剧作用。全球气候

变化带来

的影响

4.5′那么,近现代的全球气候变化会带来哪些影响呢?我们来对下面所列举的6种现象进行判读并谈谈判读的理由。

①全球气候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导致一部分岛屿被淹没;②我国西北地区蒸发变强,干旱会进一步加剧;③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动植物栖息的环境发生改变,大量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④冬季气温变高,采暖能耗量会减少,夏季气温变高,空调等制冷设施的用电量会增加;⑤全球气候变化还会通过一些极端的天气和气候事件来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从而危害我们人体健康。

23.问题探讨:判读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关于第⑥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的中国种植熟制北界的变化图。从图上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气温的升高,同一种种植熟制的北界总体来讲发生了北移,因为随着热量的增加,农作物的生长期延长了。所以随着气候变暖,我国冬小麦的种植区域将会向北方移动。

24.中国种植熟制北界的变化对于农业生产,我们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气候变暖有利于提高部分地区农作物的产量和扩大某些农作物的种植范围,这是有利的方面;但全球气候变暖又会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加剧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随着冬季温度的升高,又会使得农作物病虫害增加,从而危害了农业生产。全球气候变化对海岸带、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生态系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以及人体健康等方面都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有利有弊,总体来讲,弊大于利。

25.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知识联系表格过渡1.5′当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危害,就形成了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自然原因,我们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会影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范围和危害程度。如果不考虑人类活动的话,自然灾害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只有对人类生命、财产、社会稳定以及自然资源构成了危害,才称之为灾害。

26.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我们先来看下面的几幅自然灾害景观图,自然灾害依次是:旱灾、雪灾、洪涝灾害、风暴潮、地震、泥石流、虫灾

27—33自然灾害景观图

自然灾害的类型是多种多样,接下来我们以洪涝灾害为例,分析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34.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以洪涝灾害

为例我国东部

季风区洪

涝灾害多

发的主要

原因

3.5′我们来看下面的两幅图片,从我国洪涝灾害分布图上可以发现,我国东部季风区尤其是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是洪涝灾害的多发区域。结合我国东部雨带分布大致范围图,联系我们以前所学的有关洪涝灾害方面的典型案例,我们来谈谈我国东部季风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

对于洪涝灾害的成因,我们应从自然和人为两大层面来认识。

从自然原因方面来看,我们主要考虑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状况。一般来说,洪涝灾害的发生,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大。从我国东部雨带分布大致范围图上可以看出,5月份左右雨带主要位于华南地区,6、7月份左右雨带北移到江淮地区,7、8月份左右雨带北移到华北和东北地区;另外,在8、9月份左右,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常受台风的影响,形成暴雨天气。从气候上来看,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季节大,尤其是在夏季暴雨时有发生;另外夏季风的强弱也导致降水的年际变化大。从地形上来看,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从水文上来看,雨季时河流进入汛期,流量大,但由于地形平坦,流速慢。从人为原因方面来看,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汇水速度加快;围湖造田,蓄洪能力下降;另外我国东部季风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受灾的损失大。我们应该认识到,同一种自然灾害,即使灾害强度相同,如果受灾区域内人口越稠密、经济越发达,那么受灾的损失往往也就越大。

35.我国洪涝灾害分布和东部雨带分布大致范围图

36.东部季风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表格洪涝灾害

的主要危

害1.5′刚才分析了我国东部季风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接下来请再看一组洪涝灾害景观图,结合实际谈谈洪涝灾害对人类社会主要有哪些危害?

37.洪涝灾害景观图片洪涝灾害的主要危害:冲毁房屋、道路、桥梁,淹没农田、村镇、工厂,造成工农业财产损失以及人畜伤亡,有时甚至引起瘟疫和传染病的爆发;造成水、电力、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城乡商业活动的停止和生活秩序的紊乱。38.洪涝灾害的主要危害洪涝灾害

的主要防

治措施

2.5′那么针对洪涝灾害,我们人类应采取哪些有效的防治措施?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工程措施方面,我们应采取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加固堤坝、疏浚河道,还要实行退耕还湖、积极营造防护林等措施

39.洪涝灾害的主要防治措施表

关于非工程措施方面,我们先来看一组材料,结合材料所给的信息,谈谈应采取哪些措施?加大投入,建立、健全监测预警系统;加强管理,建立防灾抗灾应急体系;加强宣传,增强环保与防灾减灾意识。

40—42洪涝灾害防治的非工程措施图片43.洪涝灾害主要防治措施表

我们通过以上这些防治措施,可以增强区域抵御洪涝灾害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对我们人类社会的危害。本讲小结1.5′今天,我们着重探讨了自然条件中地形条件对聚落、交通、商业网点等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中的水资源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措施;自然条件变化中的全球气候变化给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自然灾害中的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关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其他方面,我们在后面几讲中再做进一步探讨。通过本讲,我们应该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及其变化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在开发利用自然环境的时候,应该做到因时、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44.本讲小结

相关推荐

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复习)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教材标题

要点解读

基本内容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

①概念

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②分类

城市和乡村

2、地形的影响

①北方平原地区

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的人口较多。

②南方丘陵和山区

规模一般较少,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的人口较少。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①自然因素

地形、气候、水文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等。

2、我国交通线路空间分布差异

西部稀疏 ,东部稠密。

3、地形的影响

①平原地形

限制较少 ,一般呈网状分布。

②山区地形

限制较大 ,多呈之字型分布,造价较高。

4、交通线路选线的基本原则

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

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5、科学技术的影响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了解聚落分布及交通线路选线应考虑的自然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有着制约作用。

(二)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据有关资料,了解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阅读图表资料,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2、正确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对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人类应如何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三)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1、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情况(概念、分类),理解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并具有社会与自然的双重属性。

2、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应有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

(四)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

2、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认识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危害),了解这种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防灾减灾措施。

地理表述能力————特征表述

(1)地形(地貌)特征——从地形种类(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地面起伏状况(坡度陡缓.相对高差),海拔高度、地势四个方面概括.

例如亚洲地形特征:地势中高周低;地形复杂、山区面积广大、平原狭小;山地、高原多分布在中部、平原多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和沿海地区;地面起伏极端(大);平均海拔950米。

非洲:①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地伏不大;②东部纵贯着巨大的东非裂谷带;③地势特点:东南高,西北低

欧洲:①欧洲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广大,占总面积2/3;②地势低平,为世界地势最低一洲(300m),地势南北高,中部低;③冰川地形广布

北美洲:①地势东西高,中部低;②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西部是高山,东部是低矮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③冰川地形在大陆北半部广布

南美洲:①西部为南北纵贯的安第斯山脉;②东部为平原、高原相间排列

大洋洲:①地势低平。地表起伏和缓;②地形为南北三个纵列带,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地

(2)自然环境特征——从气候(湿.热.冷.干),植被状况,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等方面概括.

我国西北地区:

属温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自东向西为森林——草原——荒漠;荒漠面积广大;河流少、径流量小且多为内流河、内流湖;

(3)气候特征——从气温(高低的季节变化.年较差),降水(年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四季的变化(冬夏季节的长短)等方面概括.

A、热带草原气候:

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年降水量750-1000毫米。

B、中国气候特征: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广大

(4).河流水文特征——从流量的大小、水位的变化(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的多少、结冰期、河流落差等方面叙述

长江水文特征:

长江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有较明显的汛期与枯水期,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植被覆盖率较高、含沙量小:无结冰期;上游流经山区、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

(5)河流水系特征——从流域面积、长度、支流、流向、河网密度、水系轮廓等方面概括:

长江水系特征: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注入东海;全长6300多千米,是我国最长河流;流域面积广大,是我国流域面积最大河流;径流量丰富;上中游支流众多、河网密集;是典型的树枝状水系

(6).农业生产特征——从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等方面概括.

东北平原的农业生产特征:

以商品谷物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和高粱;单产高;农产品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生产以国营为主,是我国优质玉米的主要产地等。

(7).工业生产特征——从工业的发达程度.工业部门结构.工业技术水平.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原料能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等方面概括.

日本工业生产特征:

日本是世界上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工业部门齐全、结构完整;轻重工业都很发达,尤其是钢铁、纺织、机械、化工、电子等工业部门;工业原料、能源和产品销售严重依赖于国际市场。

(8)自然资源的特征:资源的总量、人均占有量、资源种类、资源组合状况

中国矿产资源特征:

地质条件复杂,矿产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少,矿产资源形势严峻;矿产资源种类齐全;矿产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某些重要矿产资源贫矿多,富矿少;伴生矿多,分选冶炼困难等。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农业用地绝对数量较多,人均占有数量较少;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9).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从空间分布(是否均匀、空间变化规律)和时间分配(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大小)两方面概括

如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

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由东南向西北减少;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水资源分布与人口和耕地分布之间存在不协调

(10)、某地理事物的走向(如山脉、河流、等值线等等)特征——分段叙述

美国冬季0度等温线走向:

西段大约与海岸线平行(西北段为南北走向,西南段为西北-东南走向),东段为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一节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海洋生态系统依水深的程度可分为沿岸区与
远洋区。远洋区通常指远离岸边,深度超过200
公尺以上整个海域(如下图)。试问生活在远洋区
海面上的主要生产者是()。
A.大型水生植物B.海带
C.硝化细菌等D.绿藻等藻类
2.很多沙漠植物的种子都包有一层抑制剂,只有雨水把抑制剂冲掉后才能发芽,接着便在短暂的雨季迅速完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整个生活周期。这个实例主要说明了()
A.水是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生物对水供给状况形成的适应性
C.水是限制生物分布的主要因素D.水在地面分布不均匀
3.自然群落的两种有直接营养关系的生物,它们的种群密度相互呈负相关波动,从而保持相对的稳定。这两种生物间的关系最可能是()
A.寄生B.竞争C.共生D.捕食
4.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5.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能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其原理是它能()
A.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B.抑制害虫生殖器官的发育和配子的形成
C.杀死幼小害虫个体D.诱杀害虫的雌性个体,减少排卵
6.下列表示寄生的能量流动模型是()

7.大象是植食性动物,有一种蜣螂则专以象粪为食。设一头大象在某段时间内所同化的能量为107KJ,则这部分能量中可流入蜣螂体内的约为()
A几乎为0B106KJC2х106KJD3х106KJ
8.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共同特点是()
A.都循环流动B.都通过食物链流动C.都逐级递减D.都单向流动
9.下列关于人口数量动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决定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B.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人口动态的主要依据
C.人口数量问题既有其生理基础,又有其社会制约因素
D.不同人口种群出生率的差异主要是生殖年龄与个体数
10.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11.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12.人们常用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 )
A.能量和营养级B.个体大小和营养级
C.个体大小和个体数量D.个体数量和生物类型
13.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就越少
C.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
14.运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哪一假设不符合这一方面的调查?
A.被标志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
B.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志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C.被标志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
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志物的影响,标志物不脱落
15.右图是虾、蛇、狒狒三种动物的存活曲线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甲曲线代表狒狒
B.乙曲线表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个体的死亡率基本相同
C.丙曲线代表的动物繁殖能力一般比狒狒低
D.哺乳动物幼体存活率高

16捕蝇草是一种原产在北美洲的森林沼泽地带的植物,其叶子不仅能捕食苍蝇等一些昆虫,有时甚至还能捕食青蛙等一些小动物。下列关于捕蝇草的叙述中,不正确的()
A.捕蝇草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B.捕蝇草的同化作用类型既是自养型又是异养型
C.捕蝇草捕食苍蝇的过程中能量从高营养级流向了低营养级
D.捕蝇草的这种生活习性是对环境中缺氮的一种适应
17.下列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数量相等
B.各营养级的生物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
C.生态系统中各种群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的数量不变
D.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长时期保持动态平衡
18.1998年,国家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天然林与人工林比较,其最大优势是()
A、自动调节能力强B、调节气候能力强C、水土保持能力强D、涵养水源能力强
19.在一片动植物种类繁多的森林中,消费者、分解者种类和数目基本稳定,那么下列哪项描述与之不相符()
A.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保持相对稳定B.食物链和食物网保持相对稳定
C.各类生物所含的能量值变化较小D.各种群年龄组成维持增长型
20.农田中存在水稻、螟虫、青蛙三种生物,其生物量的变化如下图,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甲是水稻,乙是螟虫,丙是青蛙
B.从第一年到第五年,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C.第六年,由于大量捕捉青蛙,三种生物数量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D.假如第七年适量喷洒农药,将使水稻产量增加,但容易形成抗药性强的螟虫种群
21.(16分)小张、小王、小李3位同学设计并实施了一个旨在探究化肥与池塘富营养化相关的实验。他们从池塘采集水样,过滤出水中的绿藻,用清水冲洗后,将绿藻分为3等份,再分别放入甲、乙、丙3只加入清水的烧杯中,另向乙中加入少许尿素、向丙中加入少许过磷酸钙。将三只烧杯同时置于向光处培养,室温约20℃。3天后,发现甲中绿藻未增多,乙中也没有明显增多,丙中绿藻大量增加,水样变成浓绿色且液面有浑浊样。据此回答问题:
(1)在实验过程中,将从池塘中采集的绿藻用清水冲洗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位同学根据实验结果的推测如下:
A.小张认为实验结果充分证明过磷酸钙就是池塘富营养化的原因
B.小李认为实验结果充分证明尿素与池塘富营养化无关
C.小王认为实验结果不能证明尿素与池塘富营养化无关
D.你认为谁的推测更有道理?_______你的推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你以上的推测,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池塘富营养化的原因。
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提示:水层对光波中的红、橙部分吸收显著多于对蓝、绿部分的吸收,即到达深水层的光线是相对富含短波长的光,所以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较多的绿藻多分布于海水的浅层及远洋区的海面上。
2.B3.D4.C5.A7.A8.B9.D10.B11.D12.A13.C14.C15.C16.C17.D18.A19.D20.C
21.(共13分)(1)将绿藻表面的池水洗去,防止池水中N、P对实验的影响(2分)
(2)小王(1分)池水的富营养化与N、P都有关,其中P是池水的富营养化的决定性因素(2分)
(3)实验步骤:将清洗过的绿藻均分为四份,置于A、B、C、D四只加入等量蒸馏水的烧杯中,向A中加入少许尿素,向B中加入少许过磷酸钙,向C中加入少许尿素和过磷酸钙,将四只烧杯置于相同适宜条件下培养,观察烧杯中绿藻生长情况。(2分)
实验现象:烧杯中水样的浓绿程度依次是CBAD(2分)
实验结论:池水的富营养化与N、P都有关,其中P在池水的富营养化中发挥主要作用(2分)
(4)池水中过滤出的绿藻中含有固氮微生物,通过生物固氮获得氮肥(1分)
(5)减少含N、P废物,特别是含P废物的排放(1分)

自然环境对人活动的影响复习提纲整理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自然环境对人活动的影响复习提纲整理”,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活动的影响

4.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2分布特点:

我国北方平原,村落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人数比较多;

南方丘陵地区,村落规模一般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人数少;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村落多呈带状。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布局

形态

走向

平原

密度高

网状

限制少,造价低

山区

密度低

线状(山区呈“之”字形)

多沿河谷延伸

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不断降低。

总之: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形,尽量降低工程造价,少占好地,注意保护生态。

4.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气候变化: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现代时期

2、各个时期的气候变化特征

地质时期

历史时期

近现代时期

时间尺度

距今1万年以前

近一万年来

近一两百年来

特征

大冰期和大间冰期交替出现,出现了震旦纪、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大冰期;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注意:大冰期中有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

出现两次较大的波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的温暖期,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

1861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20世纪以来出现两个温度增幅最大的时期: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其中1998年是最暖的年份;陆地降水量显著变化,中高纬度变化最大

3雪线:长年积雪的下界,分布高度主要取决于温度、降水量和地形等条件——温度、坡度与雪线高度正相关,降水量与雪线高度负相关。

冰盖:覆盖在各种地形上的巨厚冰体,气温越高,冰盖面积越小

4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全球变暖)的影响:

①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增加了自然资源的开发难度。②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③全球气候变化还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将有1/3的动植物栖息地发生改变,大量物种灭绝。④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影响更为显著。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生产的稳定性等都产生影响

⑤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4.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及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必须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

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

2分类: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除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外,其余均为可再生资源。

3自然资源利用的历史进程—以煤炭为例

前煤炭时期

煤炭时期

后煤炭时期

能源时代

木柴时代

煤炭时代

石油时代

时间

18世纪中期以前

20世纪初到60年代初期

20世纪60年代以后

主体能源

木柴、水力为主

以煤为主

石油、天然气为主,能源结构多样化

4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社会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

工业社会时代——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决定性的影响。如大庆、鞍山等城市的发展

后工业化时代——自然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的地位上升。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减小。

4.4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能够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分类:按成因和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气象灾害(洪涝、干旱、暴雨、寒潮、台风等)、生物灾害(病虫害等)、海洋灾害(海啸等)。

自然灾害的特点: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

2自然灾害的危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有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

3中国的洪涝灾害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往往同时发生。

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

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显著增加。

降水系统受阻或地形抬升;

(二)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气候原因:多暴雨,具有季节性、

频发性、高强度特点

我国东部锋面雨推移规律(正常年份):

四、五月(E),南部沿海进入雨季;
六月(D),长江中下游“梅雨”;
七、八月(C),华北、东北多雨;
九月,雨带迅速南移;

十月,大陆雨季结束。

其他原因:

流域地貌特征(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植被分布(森林覆盖率)

人类活动:滥垦滥伐,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恢复天然植被、修建水库、整治河道、加固大堤、退田还湖;非工程措施:建设分洪蓄洪工程、加强洪泛区管理、建立灾情预警系统、实行防洪保险等。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100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