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九年级《物质构成的奥秘》期末复习提纲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物质构成的奥秘》期末复习提纲,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九年级《物质构成的奥秘》期末复习提纲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离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例如:保持氯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D(氯分子)(A、ClB、Cl-C、2ClD、Cl2)。保持CO2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CO2分子;保持水银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原子中:核电荷数(带正电)=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离子中:核电荷数(带正电)=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离子所带电荷(分正负)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是:质子(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一切原子都有质子、中子和电子吗?(错!一般的氢原子无中子)。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质量÷C原子质量的1/12。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它是一个比值。相对分子质量也可用“该分子的质量÷C原子质量的1/12”求出,其单位同样是“1”。
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即电中性)。
2、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但一定不可能是化合物。)
②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纯净物不一定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
③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但化合物一定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物质的种类不同。
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是元素的种类不同。
④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⑤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⑥化学式的意义:表示一种物质,表示这种物质的元素组成,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原子构成。
如:Fe表示铁元素、表示一个铁原子、表示铁单质。
⑦要表示几个粒子(不论是分子、原子还是离子),在粒子符号前加系数。
化学式中的下标表示每个分子中含几个这种原子或原子团。
离子带电量标在符号右上角,元素化合价标在符号正上方。
⑧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硅和碳。
由分子直接构成的:非金属气体单质如H2、O2、N2、Cl2等、酸和多数氧化物[非金属与非金属(或原子团)组成]如CO2、H2O、SO3、HCl、H2SO4、一些固态非金属单质如磷、硫等。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碱与盐(金属与非金属或原子团组成)如NaOH、CaCl2、MgS、NaF、ZnSO4。
构成高锰酸钾的微粒是K+、MnO4-。
3、决定元素的种类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即一种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或者核电荷数不同);元素的分类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分为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化合价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相对原子质量由质子数+中子数决定。
同种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如Fe、Fe2+、Fe3+因核电荷数相同,都称为铁元素,但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他们的化学性质也不同。
核电荷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Ne、HF、H2O、NH3、CH4。
已知RO32-有32个电子,则:R+8×3+2=32∴R的质子数为:6
4、自然界中元素的存在(均按含量由高到低排列):地壳中氧、硅、铝、铁、钙;海洋中氧、氢;人体中氧、碳、氢、氮;太阳上氢、氦。
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铁、铜、锰、锌、钴、碘等。缺钙会骨质疏松,易得佝偻病;缺锌会智力低下,易得侏儒症;缺钴、铁易得贫血症;缺碘会得甲状腺疾病。
5、试写1—18号元素的符号和名称:
符号:名称:
6、默写常见原子团的符号和化合价:
名称
铵根
氢氧根
硝酸根
硫酸根
碳酸根
磷酸根
符号
NH4
OH
NO3
SO4
CO3
PO4
化合价
+1
-1
-1
-2
-2
-3
7、默写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1K、Na、Ag、H;+2Ca、Mg、Ba、Zn、Hg;+3Al;+4Si;+1、+2Cu;+2、+3Fe;
+2、+4C;+4、+6S;-1F、Cl;-2O、S;-3N、P。

相关推荐

九年级《我们身边的物质》期末复习提纲


九年级《我们身边的物质》期末复习提纲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镁带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的水约占集气瓶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④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这些气体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5、捕捉空气(获得某处气体样品)的实验方法:①用一个集气瓶,装满水,到某处后,将水倒掉,盖好集气瓶即可。②用一个干瘪的气囊,到某处后撑开、扎紧口即可。③用一个注射器到某处吸取即可。
(水)
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淡水资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2、水的污染来自于①工厂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②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③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3、预防和消除对水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需采取的措施:①加强对水质的监测,②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③农业上要合理(不是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4、电解水化学方程式为:2H2O通电2H2↑+O2↑实验可证明: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②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5、电解水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体积比(分子个数比)为1︰2,质量比为8︰1,在实验中常加稀H2SO4和NaOH来增强水的导电性。通的是直流电。
6、硬水指含有较多钙、镁离子(Ca2+、Mg2+)的水。
检验硬水的方法:加入肥皂水,搅拌,若泡沫很少,还形成白色垢状物,则为硬水。
用玻璃棒蘸取硬水,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一定会留下白色固体;但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后留下白色固体的不一定为硬水。
使硬水软化的方法:①煮沸,②蒸馏。(方法①更简便,方法②更彻底)
(O2、H2、CO2、CO、C)
1、氧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
氢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最小,难溶于水。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碳酸气)。干冰是CO2固体。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甲烷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俗名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
2、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的单质,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的不同。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生铁和钢主要成分都是铁,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含碳量不同。
3、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难或不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CO2、HCl、NH3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NH3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CO、N2、(NO)只能用排水法
4、①实验室制O2的方法是: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方程式)
H2O2——,KMnO4——
工业上制制O2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原理:利用N2、O2的沸点不同,N2先被蒸发,余下的是液氧(贮存在天蓝色钢瓶中)。
②实验室制H2的方法是:常用锌和稀硫酸或稀盐酸
(不能用浓硫酸和硝酸,原因:氧化性太强与金属反应不生成H2而生成H2O)(也不能用镁:反应速度太快了;也不能用铁:反应速度太慢了;也不能用铜,因为不反应)Zn+H2SO4——
Zn+HCl——
工业上制H2的原料:水、水煤气(H2、CO)、天然气(主要成分CH4)(化学变化)
③实验室制CO2的方法是: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不能用浓盐酸(产生的气体不纯含有HCl),不能用稀硫酸(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行)(大理石粉末和稀硫酸可以反应)。CaCO3+HCl—工业上制CO2的方法是:煅烧石灰石CaCO3—
5、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助燃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①(黑色)C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
②(黄色)S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空气中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蓝紫色的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SO2,但在叙述现象时不能说出来)。
③(红色或白色)P和O2反应的现象是:冒白烟,生成白色固体(是P2O5,不能说)。(用于发令枪)
④(银白色)Mg和O2反应的现象是: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是氧化镁,不能说)。(用于照明弹等)
⑤(银白色)Fe和O2反应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是Fe3O4,不能说),
注意点:预先放入少量水或一层沙,防止生成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⑥H2和O2的现象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⑦CO和O2的现象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⑧CH4和O2的现象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酒精燃烧C2H5OH+O2—
6、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②还原性
①可燃性H2+O2—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H2的爆炸极限为4~74.2%
CO+O2—
C+O2—(氧气充足)C+O2—(氧气不足)
②还原性H2+CuO—黑色变成红色,同时有水珠出现
C+CuO—黑色变成红色,同时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O+CuO—黑色粉末变成红色,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7、CO2①与水反应:CO2+H2O—(紫色石蕊变红色)
②与碱反应:CO2+Ca(OH)2—(检验CO2的方程式)
③与灼热的碳反应:CO2+C高温2CO
①除杂:CO[CO2]通入NaOH溶液CO2+NaOH—
CO2[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O+CuO—(不能用点燃的方法)
CaO[CaCO3]只能煅烧CaCO3—
②检验:CaO[CaCO3]加盐酸CaCO3+HCl—
③鉴别:H2、CO、CH4可燃性的气体:看燃烧产物
H2、O2、CO2:用燃着的木条;鉴别CO2和SO2用紫红色的KMnO4溶液
[(H2、CO2),(O2、CO2),(CO、CO2)]用石灰水等
8、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氮气的用途:(充入灯泡或膨化食品袋中)做保护气、生产氮肥等;
稀有气体用途:充入霓虹灯、充氦气球、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二氧化碳的用途:温室肥料、灭火、
干冰(固体二氧化碳)用作致冷剂,进行人工降雨、制造云雾、食品保鲜。
9、“烟”由固体小颗粒形成;“雾”由小液滴形成;
“火焰”由气态物质燃烧形成,固体直接燃烧只发光无火焰。

物质构成的奥秘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质构成的奥秘”,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课题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型:复习课

模块一:自主学习(独立进行)

学习目标与要求:回顾中考考点,巩固基础知识

学法指导

学习内容

随堂笔记

快速阅读书70页至86页,迅速回忆老师以前所讲的内容(用时25分钟)

1、根据粒子结构推断粒子的种类,以及根据具体原子或离子确定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及联系

2、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关系及核外电子排布

3、用分子、原子、离子观点解释一些现象和变化,从微观角度理解或解决一些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如绿色化学等)

4、了解元素的概念、性质、变化规律及简单的分类

5、知道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知道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书67页)

6、给定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或元素周期表,总结相关信息。理解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7、了解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及离子的表示方法

8、会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求某元素化合价

9、给出离子结构示意图或离子符号,判断形成化合物时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及符号表示的意义

10、根据化学式的内涵判断物质的宏观组成,微观构成及相对分子质量,原子个数比,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质量分数。

11、化学式的综合运算:化学式的逆运算,元素质量分数,元素质量和化合物质量,样品(混合物)的纯度等的互算。模块二:交流研讨(小组合作、展示、精讲)

学法指导

研讨内容

随堂笔记

理解概念,运用中理解概念(20分钟)

1、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求某元素化合价

A、熟记常见23个化合价

B、掌握利用化合价写化学式的口诀方法

C、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单质的化合价为0

①成语“饮鸩止渴”中的“鸩”是指放了砒霜的酒。砒霜是砷(As)的氧化物,有剧毒。砒霜中砷的化合价是+3价,则砒霜的化学式为()

A.As2OB.AsOC.As2O3D.AsO2(2010河源中考)

②古人用雌黄(化学式为As2S3)加水混合后涂在纸上修改文字,成语“信口雌黄”就源出于此。雌黄中As的化合价是+3价,则S的化合价为()

A、+6价B、+4价C、+2价D、--2价(2011河源中考)2、化学式的综合运算:元素质量分数,元素质量和化合物质量,

样品(混合物)的纯度等的互算

A、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计算时要注意:

①正确书写化学式;

②准确理解化学式中和式前的数字的含义;

③元素符号之间用“+”号,元素符号与数字之间用“×”号。

B、某元素在化学式中的质量分数

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

×

化学式中该元素的原子个数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

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C、已知物质的质量,利用元素的质量分数求某元素的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①最近科学家研究确认,一些零食特别是油炸食品含有致癌物质丙烯酰胺(C3H5ON),请回答:(1)丙烯酰胺分子中碳、氢、氧、氮的原子个数比为。

(2)丙烯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3)丙烯酰胺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精确到0.1%)(2010河源中考)

②2011年5月1日起国家禁止使用面粉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这种使用多年的面粉增白剂正式退出人们的餐桌。过氧化苯甲酰的化学式为C14H10O4,请回答:

(1)过氧化苯甲酰属于(填“无机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

(2)过氧化苯甲酰分子中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3)过氧化苯甲酰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011河源中考)模块三:练习训练(独立完成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学习目标与要求:熟练运用物质构成的奥秘的知识,并能解决相关问题

学法指导

训练内容

随堂笔记

学生独立完成后同组相互对答案(10分钟)

1、完成书本72页,77页、80页、86至87页练习题

2、请用元素或化学式表示:

(1)2个氮原子_____________;(2)3个氧分子_____________;

(3)五氧化二磷_____________;(4)天然气或沼气的主要成分_____________。

3、化肥硝酸铵的化学式为(NH4NO3)。试求:

(1)硝酸铵中N、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

(2)硝酸铵中N、H、O原子个数之比。

(3)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4)为了保证某一农作物获得3.5㎏氮元素,则需要㎏硝酸铵。◆教学反思(本节课所学内容,你学到哪些?还有哪些疑问?)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课题3元素(一)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熟练识别、书写和背诵常见27种元素的名称及符号。
2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过程与方法: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的教育,体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元素周期表探究元素之间规律性联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

教学重点: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原子是由哪些微粒构成?学生自由发挥,回答问题。复习前一课题的旧知识。

从上表里,你发现了什么“怪”现象?请填写在表格二中
交流讨论
小结:1、原子中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都是1,这样的原子都是氢原子。
2、原子中的质子数都是1,而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不同,是不同的氢原子。
引出概念
[板书]一、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分析如何记忆元素的定义。
反思升华我们把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称为

反思升华质子数为6的一类原子,称为。质子数为8的一类原子,称为。
目前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余种,那么原子的总数是不是也只有一百余种呢?这些元素在地壳中是如何分布的呢?同学们看书P77页,图4—4。
2地壳中位于前四位的元素按质量分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是:(一)氧(二)硅(三)铝(四)铁。生物细胞中按质量分数位于前四位的元素是:氧碳(探)氢(亲)氮。
通过元素和原子知识的学习,讨论一下,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如何表示指定的元素呢?a、元素名称(中文)。
b、元素符号(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来表示元素,如果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从P75资料及表4-3,找一找元素符号书写的特点。
元素名称造字的规律。
归纳小结:1写法:一大二小
2元素名称的一般规律::“钅”表示金属元素;“石”表示非金属固体元素;“氵”表示非金属液体元素;“气”表示非金属气体元素。
3元素符号的意义:
(1)表示这种元素;
(2)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3)由原子构成的物质,还可以表示这种物质。
注:元素符号前有数字,整个符号只具有微观意义,表示原子的数目。学生合作式学习,归纳问题的要点。

讨论小结元素符号书写的特点;元素名称造字的规律。

讨论:说说符号H、C、Fe、2H的意义。

加强自学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学生自由发言。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布置作业P761、2、3、4决胜中考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课题3元素
一、元素
1、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元素的存在和分布:
3、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二、元素符号:
1、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来表示元素,如果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2、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一大二小”
3、元素符号的意义:
(1)表示这种元素;
(2)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3)由原子构成的物质,还可以表示这种物质。

第五课时
课题3元素(二)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熟练识别、书写和背诵常见27种元素的名称及符号。
2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过程与方法: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的教育,体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元素周期表探究元素之间规律性联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

教学重点: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1、听写P75页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说出下列元素符号的意义:NZnHe听写。
学生思考、回答。巩固上节课知识。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需要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为此,科学家们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它们有序的排列起来,这样得到的表叫元素周期表。
简介门捷列夫及元素周期表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七个横行,十八个纵行,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有7个周期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8、9、10纵行组成一个族,所以有16个族,7个主族,7个副族,1个0族和一个第Ⅷ族元素。
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对于每一格,均包括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原子序数: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原子序数。所以,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此外,在周期表中,还用不同的颜色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做了分区。说明:每周期开头是金属元素(第一周期除外),靠近尾部的是非金属元素,结尾的是稀有气体元素。因此元素可以分为哪几类?
讨论:通过下列元素周期表中的一单元格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2.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的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

学生思考、回答。
元素可以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通过这四个等量关系,能完成一些练习。

巩固练习,熟练掌握每一单元格的内容。
归纳
总结1、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探究,有哪些收获?
2、你从人类对科学的探究活动中得到什么启示和感悟?学生讨论,归纳总结。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布置作业:完成决胜中考的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课题3元素

三、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每一单元格的内容:
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3、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第六课时
课题4离子(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重点: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教学难点: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猜想法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以氧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微粒有哪几种?它们怎样构成原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学生思考、回答。巩固前面的知识。
在含有多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它们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科学家把这些区域叫做电子层。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又叫分层排布。
[板书]一、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1、在含多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不同,能量低的,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通常就用电子层来表明运动着的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把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能量稍高、离核稍远的叫第二层,由里往外依次类推,叫三、四、五、六、七层。

2、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则:
(1)电子先填充能量低的电子层,当能量低的电子层被填满后,再填充能量较高的电子层。
(2)每一个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n为电子层序数);
(3)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当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
原子中的电子的排布情况,我们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

3.展示图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请同学们根据1-18号元素归纳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1-18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1)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2)同一横行的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随核电荷数的递增而依次增加;
(3)同一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依次增加;
(4)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呈周期性的变化。
讨论: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活泼,为什么呢?
小结:因为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在化学变化中不易得失电子,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人们就把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的结构,称为相对稳定结构。
讨论: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呢?
那么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和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和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所决定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讨论:下列哪组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通过得失电子才能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学生讨论。

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规律。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让学生学会归纳和总结,提高他们观察、归纳总结和表达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结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探究,有哪些收获?学生讨论,归纳总结。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布置作业:完成决胜中考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课题4离子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电子层、离核远近、电子能量的高低
2、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则:
3、原子结构示意图:

4、1-18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5、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和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所决定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第七课时
课题4离子(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掌握离子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了解离子的形成,掌握离子的书写的意义;
2、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重点:了解离子的形成,掌握离子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教学难点:知道离子是如何构成物质的。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猜想法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232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