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虽浅显,但因其牵涉到的物理思想方法比较典型,且学生将在本节首次接触到物理图象,故本课的价值倾向长远,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良好的图象分析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

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能识别s-t图像,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的意义;

3、掌握匀速运动中位移和时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数学表示(包括公式和图像);

4、渗透科学习惯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运动的研究方法与描述、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作图与图像分析

教学难点:图像与物理过程的比较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设问1、上节学过的质点的概念是如何定义的,何种情况下物体可看成质点呢?

设问2、教师原地转一圈,后问动否?路程和位移的区别何在?

师阐述: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它是科学的抽象与近似,用来简化、代替实际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应视具体的问题而定,不能以大小一概而论,因为大小总是相对的。

路程虽可精确地反映物体在某时刻的运动情况,但在表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位置的变化时却不成功,为此引入位移。注意路程与位移无可比性。但可比较路程与位移的大小,它们的关系是S路≥S位。

阐述物理思想:物理学研究物质运动的规律,采用分解的思想,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物体常见的运动形式有直线运动、抛体运动、圆周运动、振动和波。我们首先研究在诸多运动形式中最基本的最简单的----直线运动

描述图景:蜗牛缓缓地爬,清晨老人在散步,路上行人骑着自行车,汽车在奔驰,飞机在航线上飞行等等。这些运动有何相似的特点呢?

2、新授

交待课本上研究的是汽车的运动,原因之一是运动的可测量性,二是汽车代表了社会的进步。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2第一段,当中提问:

①研究目的是什么?(研究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②研究方法是什么?(通过测量S、t分析)

③如何设计表格,记录数据?(两行五组数据)

④对数据如何处理,数据反映了什么?

师提示:数据处理的常用方法是列表法及逐差法。

学生:感觉每通过100米所用的时间不一样,再一想又发现差不多。在差不多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相等。

师启发:差不多的原因是由于运动本身所致,还是由于人的测量引起的呢?能否用科学的物理语言代替通俗的生活语言,这反映一个人的科学素养。

结论:在实验允许的误差范围内,物体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

2、1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任何相等时间内,质点通过的位移都相同的运动。

(2)内涵与外延

师强调指出:

①指出知识定义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匀速直线运动实为一种理想化的运动形式,理论上的匀速直线运动,无论如何对时间进行划分,在任意小的时间标准内考察,质点通过的位移都要相同。故要精确判断汽车的运动,需增加测量的精度,但实际中测量到一定的精度即可。

②研究汽车的意义在于找到了前面所述的几种运动间的本质联系。它们遵循相同或相近的规律。由特殊到一般、个性到共性,分析与概括、归纳与演绎便是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

③位移的矢量性使匀速直线运动可简称为匀速运动。匀速运动中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的时间成正比,这区别于变速直线运动。

2、2图像表述

(1)作图的规范化要求

师提出如下问题: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第23页第四段及方框内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归纳学生回答后,师总述:

①作图步骤:建坐标,标箭头、原点、物理量符号、单位;对坐标轴标度;描点并连线。对课本中的图象还原,一步一步展示作图的过程并提出要求。

②强调:描点后,观察点的分布规律,发现几乎都在一条直线上。此时应用一条直线尽可能多地串起点,实在画不到线上则应该使点均匀分布在线的两侧,实质是取了平均值。个别较远的点可能是测量错误,应予以舍弃。不能迁就个别的点,将射线画成折线或曲线。当然,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将描出的点用平滑的曲线相连的情形。

交待作图中采取的这些措施是为了减小实验中人为测量引起的误差。这是处理数据时作图法优于列表法的原因之一。

③描出的点是有限的,但反映出了点的分布规律,组成线后延伸至无穷远处,点就是无限的了。从有限到无限,此时就能对未知的运动作出科学的预见。

(2)渗透科学思想方法教育

物理作为一门实验学科,它以定量的可重复的实验为依据,抓住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的因素,使实际问题抽象为理想化的模型,对实验的现象、数据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对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借助于图象分析,再推理形成系统的理论,使之概括化、公式化,并进行科学预言,为新发现提供指导性线索。可见,质疑、分析、归纳与概括、内插和外推,由个性(个性现象)高度抽象、概括出具共性普遍特征和一般意义的东西,再用之去指导实践,分析个别的事物和现象,便是物理学使用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和程序。科学方法论中还包含:科学需要证据、科学是逻辑和想象的结合体、科学需尊重实验数据、科学是一种预见和假设、科学不依赖权威并避免偏见等。

(3)图象特点分析

讲授:由数据到图象,由图象再到公式,是将由实验结果上升到理论高度的过程。

①启发同学们思考:能否把刚才描出的图线写为数学上的函数形式?

学生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表述:S=Vt

②让一位学生上黑板在汽车位移时间图线上定性作出老人匀速散步的位移图线。

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两图线的特点:(1)共同点(过坐标原点的直线)

(2)不同点(倾斜的程度----斜率)

设问:(1)图线直否意义?图线是否一定过坐标原点?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位移图线的本质特征?

(2)斜率大小的意义?

小结:图线直不直反映了运动的匀不匀,而如果出发时不在坐标原点,则图线可不过原点。倾斜程度反映了运动的快慢。越斜则说明在相同时间内的位移越大,即运动越快。

(3)图像的识别→分析物理过程

讲授:

位移-时间图象反映的是物体的位置坐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或位置与时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而位置对坐标原点来说就是位移,这与某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位移是不同的。

时间轴无负轴,而位移轴有正负,因位移是矢量,故t轴上方的位移表示正方向,t轴下方的位移表示对坐标原点的另一方向即负方向。故位移图线只能描述直线运动。

图线上每点对应一坐标(t,S),由图线可求出某一时刻质点所处的位置或到达某一位置的时刻。图线上一截线段的含义则是在时间(t2-t1)内质点发生(S2-S1)的位移。由此可知,若图线是弯曲的,则说明在相同的时间内质点发生的位移是不同的,表明质点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图线若是平的,则表明位置不随时间变化,物体是静止的。图线若是向下倾斜,则表明随着时间的增大,质点的位置离坐标原点越来越近,质点在做与规定正方向相反的直线运动。

2.3师生活动(为帮助学生理解图象,做如下游戏,可将抽象的图象变得形象和生动。)

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而由理性认识再用以指导实践活动则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在讲台的正面画一直线,在讲台的中央标上坐标原点,规定向右为位移的正方向。后在黑板上画下几个S-t坐标。

(1)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的运动情况,后在图中画出位移图线。

①教师从讲台中央分别向左和向右匀速走

②教师从讲台的左边匀速走到右边

③教师从讲台的中央走到右边后站住(接着往回走到中央)

对学生作出的图给予评定,图线从略。

(2)在黑板画出如下所示的图象,要求学生上讲台表演与图象相对应的运动。其后在图的下面用简洁的文字总结。

另外,也可画出两条图线,让两位学生上台表演追及和相向运动问题。

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来接触、了解图象,一方面兴趣大增,同时由于亲自参与,对图象理解得非常深刻。

3、典型例题

例1、汽车作直线运动,向东以100m/s行驶2秒,停2秒,又以200m/s向前运动1秒,最后以200m/s往回运动2秒。作出汽车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

例2、据下图分析A、B、C质点的运动情况

4、作业设计与板书设计从略


扩展阅读

高一物理教案:《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一物理教案:《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教学设计”,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高一物理教案:《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

理解位移—时间图像的含义,初步学会对图像的分析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及思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匀速直线运动是一种最简单的运动,教材通过汽车运行的实例给出定义,且下定义时没有用“在任何相等时间里”这种过于数学化的说法,适合高一同学的学习情况.本节的重点是由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用图像法研究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本节教材没出现任何公式,而是利用图2—6形象地描述了一辆汽车的运动情况,图上还标了位移和时间的测量结果.教材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测量数据,取平面直角坐标(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位移,取单位,定标度),再根据记录数据描点,最后画出表示汽车运动的结果.教材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测量数据,取平面直角坐标(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位移,取单位,定标度),再根据记录数据描点,最后画出表示汽车运动的位移图像为一直线,这个程序体现了我们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要让学生领会.本节的第二个知识点是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教材也是通过生活常识直接给出定义,本节的最后对图像法做了一个简介,能够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不多,但学习了一种新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即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图像,图像反映物理规律,这是我们通过实验探求自然规律的一要重要的基本的途径.应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真正让学生自己能画出图像,并练习分析图像所代表的过程或规律.学生容易把位移图像看成物体的运动轨迹,我们要注意强调它们是根本不同的两个东西,如果学生基础较好,我们应该尽量使学生看到物体的位移图像能想象出物体的运动情况,也应该使学生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正确地画出物体的位移图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的建立.

教学难点:对位移图像的理解.

主要设计:

一、匀速直线运动:

(一)思考与讨论:

1、书中给出的实例,汽车每经过100m的位移所用的时间大致为多少?

2、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3、如何建立位移——时间图像?根据图像如何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

4、如图一个物体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分析物体各段的运动情况?

(二)多媒体演示,加强对位移图像的理解

将教材图2—6及图2—7做出动态效果.

(三)练习:给出另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例子,让同学自己画出位移图像.

(四)教师小结位移——时间图像的有关知识

1、图像是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常用方法.

2、建立图像的一般步骤:采集实验数据,建立表格记录数据,建立坐标系,标明坐标轴代表的物理量及标度,描点做图.

3、分析图像中的信息:(轴的含义,一个点的含义,一段线的含义等)

二、变速直线运动

(一)提问:

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请举例说明.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

汽车启动及进站时的情况.

探究活动

请你坐上某路公共汽车(假设汽车在一条直线上行驶)观察汽车的里程计和自己的手表,采集数据,即记录汽车在不同时刻发生的位移(实际为路程),包括进站停车时的情况,之后把你采集的数据,用位移—时间图像表示出来,并把你的结果讲给周围人听.

质点、位移和时间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质点、位移和时间”,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一章A质点、位移和时间

一、教学任务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学生已在初中学习过有关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等物理概念,并学习过一些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基本知识,这些都是学习本节内容所必需的。
根据对实例的分析、比较,当实际物体与其运动之间满足一定条件时,可将实际物体简化为一个点,且不影响对问题的研究,从而建立质点模型。
根据实例分析,引人位移的概念。介绍标量和矢量,并通过实例的分析、比较,理解位移和路程的区别和联系。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应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得出速度定义及计算公式。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速度公式,得出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匀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其中所应用的一些科学方法,为后续的匀变速运动、牛顿运动定律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可以看作质点。
(2)知道矢量和标量,理解位移和路程、时间和时刻。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基本特征。
(4)知道应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理解速度的概念。
(5)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的分析和讨论过程,感受比较和分析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通过质点概念的引入过程,感受物理学中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机械运动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广泛联,了解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
(2)通过导学部分交通安全热点问题的讨论和匀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学习,感悟生活中不能违反科学规律,提高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质点、位移、时间和速度概念的建立。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定义和位移公式。
难点:(1)位移和路程的区别和联系。
(2)速度的概念。
四、教学资源:
“及时停车”演示装置(课本图1-3)、课本上的图片、一段交通录像、有关位移和路程、时间和时刻的PPT或动画、有关匀速直线运动规律的PPT或动画。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是:质点、位移、时间和速度的概念,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图片和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比较、推理建立质点、位移、时间,应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建立速度的概念;进而根据实验结论,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得出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最后通过一些简单的实例,巩固所学的知识,感悟了解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质点、位移、时间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方法是:以课本图片、演示实验及交通录像创设的情景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比较、推理建立质点、位移、和时间的概念;结合初中所学过的知识,通过演示匀速直线运动的课件以及对实例的讨论、分析、推理,在建立速度的概念的基础上,导出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并通过实例的讨论、分析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位移与路程、时间与时刻的区别和联系以及速度概念的建立。方法是:通过PPT或动画的观察,并通过实例的讨论、分析、比较,理解位移和路程以及时间和时刻的区别与联系;结合初中所学过的知识,介绍比值定义的方法,通过对实例的讨论、分析、推理,建立速度的概念。
本设计要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强调物理科学方法的应用,通过对实例进行分析、比较的讨论,归纳得出结论,老师要注意适时启发和“点拨”。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流程图说明
情景I演示实验,设问1
“及时停车”演示,或让学生动手做一下,通过“设问1”,启发学生从中想到些什么?
活动I观察图片,设问2
在学生仔细观察书上图片的基础上,通过“设问2”,启发学生找出其中蕴含了哪些机械运动的信息以及与物理相关的内容,通过讨论、交流,建立质点模型。
情景II观察1,设问3
观察相关物理课件,通过“设问3”,对实例进行讨论和分析,理解位移和路程、时间和时刻的区别与联系。
情景III观察2,设问4
演示匀速直线运动的课件,请学生结合初中学过的知识,介绍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通过“设问4”,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这种运动,得出速度的定义及其表达式,进而导出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活动II巩固练习
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工作单”的形式,通过小练习,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对本节课的知识再梳理一遍,巩固所学生知识。
3.教学主要环节
本节课可分为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本环节主要体现物理学习中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科学方法,进站质点模型的过程,并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环节,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和师生交流,得出位移、速度等物理概念,进而推导得出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第二环节,通过对实例的探讨活动巩固所学的知识。
七、教案示例
1.情景引人
通过对生活中相关现象的观察,适当设问启发,采用学生小组讨论的活动形式,引发学生学习机械运动的兴趣。如:
(1)观察书上导图及其他几幅照片,讨论其中蕴含了那些有关机械运动的信息?
(2)思考能否判断出汽车的运动方向?
(3)思考为什么大多汽车看不到呢?
(4)想一想,图1-4中P、A、B将局部轨迹放大,再放大,你认为编者的意图是什么?
(5)拓展内容——除了机械运动你还能观察到什么和物理有关的内容?
(6)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讲一讲这个实验中告诉我们大家什么道理?
注: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分小组讨论,然后组织小组交流讨论,老师适时启发、“点拨”。
2.建立质点模型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总结出要研究复杂的机械运动,首先从最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入手,这就需要对实际物体作一个简化处理——突出问题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引入质点模型。质点是一个理想模型,用质点来代替原来的物体并不影响对问题的研究。
设问:结合质点模型,应怎样理解物理模型?
为了便于研究事物而建立起的一种科学抽象,它对客观事物是一种近似的反映,它突出了事物的主要因素和主要特征,完全忽略了次要因素和次要特征。
设计学生讨论的问题: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一些例子判断该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再由老师给出的几个可以看成质点的实例,以及几个不能被看成质点的实例,然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物体能看成质点的条件。
举例:(1)平移的桌子可被看成质点;
(2)研究抛出的铅球、手榴弹的运动轨迹时可被看成质点;
(3)研究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可以把地球看成质点;
(4)研究平直铁轨上行驶的火车的运动快慢时,火车可被看成质点;
(5)计算火车穿山洞的时间时,火车不能看成质点;
(6)研究地球的自转时,地球不能被看成质点。
学生相互交流,老师将他们交流的结果,总结、归纳,共同得出物体可被看成质点的条件:
(1)物体各部分运动情况相同,即物体上任意一点的运动可以代表整个物体的运动;
(2)物体各部分运动情况不同(有形变、转动),但这些因素并不影响所研究的问题。
3.描述运动的基本物理量
先介绍矢量和标量,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
然后观看课件演示,组织学生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分析位移与路程,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
(1)位移和路程
位移:质点的位置变化,是矢量。
路程:质点运动所经历的轨迹长度,是标量。
明确位移和路程的区别,特别要主意位移方向的的判断。
举例说明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2)时间和时刻(先由学生来谈谈自己对两个词的理解)
时刻:某一个特定的瞬间,如钟表表针指示的某一位置、时间轴上的某一点等。
时间:前后两时刻之差。
举例让学生判断以下是时间还是时刻:3秒内,第3秒初,第3秒内,前6秒内,5点正,8点一刻,3分钟等。
设计学生讨论的问题:我们一般什么时候关心时间,什么时候关心时刻?
4.匀速直线运动
通过有关匀速直线运动的录像和课件,指导学生结合已学过的知识,思考如何来描述这种运动,介绍比值定义的方法,得出速度定义v=St,进而推出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公式s=vt。
设问:高中与初中对速度的定义有什么不同?
教师归纳总结:
初、高中对速度定义的比较
初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高中:速度等于质点的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即v=St。
可以看出,限于初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定义速度时是以物体为研究对象,以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定义速度,着重从大小上来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
高中阶段以质点为研究对象,不仅要从大小上来反映质点(物体)运动的快慢,而且要同时反映质点(物体)运动的方向,还要求反映质点(物体)运动的这种属性。因此,在高中阶段采用比值定义的方法来定义速度,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质点(物体)来说,这个比值是恒定的。这种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希望学生们能熟悉这种方法。
最后结合“点击”栏目,简单介绍一下“速率”的概念,进一步理解匀速直线运动。
5.课堂练习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几道联系生活,且适合学生的实际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以检验本节课学生对于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6.作业布置略

时间和位移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时间和位移”,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X1.2时间和位移
【学习目标】
时间时刻和位移
【重点难点】时间与时刻和路程与位移的区别及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
【知识梳理】
1、时刻和时间间隔
(1)时刻指___________,是时间轴上的______________.
(2)时间指____________是时间轴上的______________.
2、路程和位移
(1)路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位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标量和矢量
(1)标量是只有_______,没有________物理量。如_________________
(2)矢量是既有____,又有_____的物理量。如___________________
(3)计算法则:标量相加遵循_______,矢量相加遵循_______________
4、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
描述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只须建立____________,用坐标表示位置,用坐标的变化表示______________。注意坐标的变化量的正负表示了位移的方向,变化量为正,表示位移方向与x轴正方向相同,变化量为负,表示位移方向与x轴正方向相反。
【典型例题】
1.关于时间和时刻,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节课45分钟指的是时间;
B.在时间轴上的每一个坐标点表示的是时刻;
C.1s初到2s末所经历的时间为2s;
D.某次列车9:45开车,指的是时刻
2.请先画出一条时间坐标轴轴,然后在时间坐标轴上找到:(1)第3s末,(2)第2s初,(3)第3s初,(4)第n秒初,(5)第n秒末(6)第3s内,(7)第n秒,(8)第n-1秒,(9)前3秒。
3.关于位移和路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位移和路程都是描述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B.物体的位移是直线,而路程是曲线。
C.在直线运动中位移等于路程。
D.只有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大小才等于路程
4.一个小球从4m高处落下,被地面弹回,在1m高处被接住,则小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
(A)位移是5m(B)路程是5m
(C)位移大小为3m(D)以上均不对
5.如图甲,一根细长的弹
簧系着一个小球,放在光
滑的桌面上.手握小球把
弹簧拉长,放手后小球便左
右来回运动,B为小球向右到达的最远位置.小球向右经过中间位置O时开始计时,其经过各点的时刻如图乙所示。若测得OA=OC=7cm,AB=3cm,则自0时刻开始:
a.0.2s内小球发生的位移大小是____,方向向____,经过的路程是_____.
b.0.6s内小球发生的位移大小是_____,方向向____,经过的路程是____.
c.0.8s内小球发生的位移是____,经过的路程是____.
d.1.0s内小球发生的位移大小是____,方向向______,经过的路程是____.
【当堂训练】
1.一条小船在广阔的湖面上航行,开始向东航行了10km,接着又向西航行了4km,接着又向北航行了8km,求小船在此过程中的位移和所走的路程。
2.一个质点在x轴上运动,各个时刻的位置如下表(质点在每一秒内都做单向直线运动)
时刻01234
位置坐标/m05-4-1-7
(1)几秒内位移最大
A。1s内B。2s内C。3s内D。4s内
(2)第几秒内位移最大()
A。第1s内B。第2s内C。第3s内D。第4s内
(3)几秒内的路程最大()
A。1s内B。2s内C。3s内D。4s内
(4)第几秒内的路程最大()
A。第1s内B。第2s内C。第3s内D。第4s内
3.某人沿着半径为R的水平圆形跑道跑了1.75圈时,他的()
A。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均为3.5πRB。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均为R
C。路程为3.5πR、位移的大小为D。路为0.5πR、位移的大小为
【针对训练】
1.关于时间和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在5s时就是指物体在5s末时,指的是时刻。
B.物体在5s时就是指物体在5s初时,指的是时刻。
C.物体在5s内就是指物体在4s末到5s末的这1s时间。
D.物体在第5s内就是指物体在4s末到5s末的这1s的时间。
2.关于质点运动的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点的位移是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B.路程就是质点运动时实际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C.任何质点只要做直线运动,其位移的大小就和路程相等。
D.位移是矢量,而路程是标量,因而位移不可能和路程相等
3.下列关于位移和路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位移和路程的大小总相等,但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B.位移描述的是直线运动,路程描述的是曲线运动。
C.位移取决于始、末位置,路程取决于实际运动路径。
D.运动物体的路程总大于位移。
4.某人沿直线运动。如图2-1-1示从A点出发到达C点再返回到B点,已知AC=80cm,BC=30cm,则人走完全程的路程为__________m,人的位移大小为__________m,位移的方向为_________________。

【学后反思】
——————————————————————————————————————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必修一第一章学习了描述运动的感念,本章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本节课的主体内容是引导学生用极限思想得出v-t图线下面四边形的面积代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导出位移公式x=v0t+1/2at2。上一章为本节奠定了全面的基础,本节是第一章概念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具体应用。

教材从最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入手,得出位移公式x=vt。然后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说明v-t图线下面矩形的面积代表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接着利用实验探究中所得到的一条纸带上时间与速度的记录,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当Δt越小,估算结果越接近,最后得出结论:当Δt无穷小时,v-t图线下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从而导出位移公式x=v0t+1/2at2。

作为最简单的变速运动,本节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规律的学习将为认识自由落体运动和其他更复杂的运动如平抛运动创造了条件。而且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再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就能进一步推导出动能定理的关系式。并且本节着重应用了微积分的思想处理问题,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思维方式。可见本节知识在整个力学中具有基础性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一)学科知识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已学过瞬时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位移规律的基础上,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在上一章中用极限思想介绍了瞬时速度与瞬时加速度,学生已能接受极限思想。

(二)学生能力要求:

学生已初步了解极限思想,在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过程中,要进一步渗透极限思想。要在学生体会“v—t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代表匀运动位移”的过程中,逐步渗透体“无限分割再求和”这种微元法的思想方法。使学生感悟物理思想方法,提高物理思维能力。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v-t图线围成的矩形面积的对应关系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v-t图线围成的四边形面积的对应关系,使学生感受利用极限思想解决物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近似推导位移公式的过程,体验微元法的特点和技巧,能把瞬时速度的求法与此比较。

2、感悟一些数学方法的应用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速度图线与横轴所围的面积求位移,实现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

2、经历微元法推导位移公式和公式法推导速度位移关系,培养自己动手能力,增加物理情感。

3、体验成功的快乐和方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1、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规律的探究过程,体验探究方法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1、v-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

2、微元法推导位移公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直接提出问题学生解答,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表述能力。

这节课我们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提出问题:取运动的初始时刻的位置为坐标原点,同学们写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并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写公式并回答:x=vt。理由是:速度是定值,位移与时间成正比。

教师活动:提出下一个问题:同学们在坐标纸上作出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猜想一下,能否在v-t图象中表示出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呢?

学生活动:学生作图并思考讨论。不一定或能。结论:位移vt就是图线与t轴所夹的矩形面积。

教师活动:讨论了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可用v-t图象中所夹的面积来表示的方法,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在v-t图象中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教师活动:(1)培养学生联想的能力和探究问题大胆猜想,假设的能力

(2)启发引导,进一步提出问题,但不进行回答: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它的v-t图象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

教师活动:我们先不讨论是否有上述关系,我们先一起来讨论课本上的“思考与讨论”。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思考,分组讨论并回答各自见解。最后得出结论:学生A的计算中,时间间隔越小计算出的误差就越小,越接近真值。

这种分析方法是把过程先微分后再累加(积分)的微积分思想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用到。比如:上一章中瞬时速度的推导,一条直线可看作由一个个的点子组成,一条曲线可看作由一条条的小线段组成等。早在公元263年,魏晋时的数学家刘徽首创了“割圆术”——圆内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其周长和面积就越接近圆的周长和面积,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学生活动:根据图解分析讲解,得出结论:v-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表示在t时间内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2、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

教师活动:进一步提出问题:根据同学们的结论利用课本图2.3-2(丁图)能否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

学生活动:学生分析推导,写出过程:

点评:培养学生利用数学图象和物理知识推导物理规律的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活动:进一步把问题进行扩展: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也可以用图象表示,这种图象叫做位移-时间图象,即x-t图象。运用初中数学中学到的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知识,你能画出匀变速直线运动x=v0t+1/2at2的x-t图象吗?(v0,a是常数)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作出x-t图象。

教师活动: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一位同学问:“我们研究的是直线运动,为什么画出来的x-t图象不是直线?”你应该怎样向他解释?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位移图象描述的是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而直线运动是实际运动。位移图像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

3、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的应用

教师活动:例题:引导学生阅读题目,进行分析。

学生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在练习本上写出解答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的解答,进行适当点评。

(三)课堂小结

本节重点学习了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x=v0t+1/2at2的推导,并学习了运用该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在利用公式求解时,一定要注意公式的矢量性问题。一般情况下,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当a与v0方向相同时,a为正值,公式即反映了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当a与v0方向相反对,a为负值,公式反映了匀减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代入公式求解时,与正方向相同的代人正值,与正方向相反的物理量应代入负值。

作业:课本p361、2、4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224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