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感受江南冬天之美,提高审美品位
2.交流探究,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3.学习对比、避实就虚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预习:
1、正音(幻灯片)
涮羊肉(shuàn)剥花生(bāo)蛰居(zhé)
曝背(pù)夹衣(jiá)夹克(jiā)
丰腴(yú)乌桕(jiù)赭色(zhě)
给予(jí)远阜(fù)槎桠(cháyā)
泊船(bó)湖泊(pō)月晕(yùn)
晕头转向(yūn)绿林(lù)恣意(zì)
搁笔(gē)搁不住(gé)
2、了解作者(参照注释)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
他擅长小说与散文,小说代表作:《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散文主要有《故都的秋》、《江南的冬景》,著有散文集《屐痕处处》、《闲书》
郁达夫散文具有极强的美学特征:清新隽永,明丽真挚,富有神韵;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
一、导入新课
投影(幻灯片)
菩萨蛮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游子每每思乡,而这两句却一反常情是什么让游子流连往返,乐不思蜀?
以上诗句是说江南之春景,江南的冬景如何呢?
冬景在我们的感觉中,总是寒冷、肃杀,不太讨好的,可郁达夫却从中发现了江南冬景的独有的美
二、整体感知,找出景物特点、概括画面
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1、问:江南的冬天给作者的感受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词语回答(哪个词语概括了江南冬景的特点)(注意是概括性的词语)
——可爱、迷人、美丽、一种明朗的情调(文眼)(板书)
2、著名画家刘海粟曾经说过:青年画家如果不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这是说郁达夫的散文充满诗情画意(幻灯片)
作者是用哪些画面来表现江南的冬景“迷人”的特点、明朗的情调的?先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是集中写景的,然后选用此段中的一个短语来概括,后面再加一个“图”比如第二段可以概括为曝背谈天图
——曝背谈天图、江南山野图(午后冬郊)、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说出3幅也可)(板书)
三、深入文本,品味诗情画意,找出最喜欢的交流评点
针对每幅画面,想一想:1、写了哪些景物2、景物有何特点3、运用何种手法
1、师生共赏“微雨寒村图”
①.这幅画中,作者依次画了哪些景物?请在文中圈出
——小河,茅屋、长桥、远阜、树林、
白雨、淡墨的背景、
乌蓬小船、酒客(喧哗反衬幽静)、
灯光
②.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怎样的意境?中国的水墨画和西洋的油画哪一种更适合表现这意境?
——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朦胧悠远,恬淡幽静:悠闲,就像一幅水墨画(点出白描手法)
③.请同学朗读,感受意境(学生评价有没有读出意境出来)
——采用怎样方法才能读出意境?节奏舒缓,语调平和,这样才符合郁达夫的行文节奏,才能读出恬淡幽静的氛围来,因为是郁达夫在刻意地画一幅画,他从不同角度观察画,琢磨画,“你试想想”“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还可以加”,行文的速度很慢
2、学生欣赏“江南山野图”
①.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方法,评点赏析“江南山野图”
——这里描绘的是一幅充满生气的明丽的画面在丰腴润泽的江南冬郊的青天碧落下,有白色的芦花,有红叶,有顶着白色乌桕籽的乌桕树,还有顶部赭色、根部带点绿意的小草作者将充满生气的色彩点染到了画里,使整个画面明丽了起来,泛出了生气
——色彩亮丽富含生气:这段主要写了红、白、赭、绿等颜色表色彩的还有“青天碧落”一词整幅画面充满生气(与第七段比较色彩)
——观察非常细致:“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的情形,……的草
本段用了细描与白描相结合的方法
②.在古诗中也有一些诗歌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对比(幻灯片)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黄绿交融,青白对比,有声有色,鲜明生动面对美景,诗人心情恬静欢快,胸怀舒展开阔
③.学生齐读课文,感受画意
3、品读“江南雪景图”,欣赏“诗情”
①.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8节,同是写雪景,与《济南的冬天》比较,《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幻灯片)
——《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
——引用了大量的诗句,这4句诗写雪的程度不一样,分别是“欲雪”、“微雪”、“风雪”、“深雪”这里的诗句写景有个时间顺序,从日暮到冬宵到更深人静到第二天早晨
②.优美的诗句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对诗句进行想象(抓住所写景物: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怒放2、景物特点:淡雅高洁、优美宁静)
——日暮时分,瑞雪纷纷,寒意森森,佳酿既陈,炉火正旺,与老友围炉对坐,推杯换盏,暖意融融更深人静,瑞雪已停,月下梅花,投影于路,阵阵酒香,沁人心脾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乃是行人叩门投宿清晨破晓,孩童雪中嬉戏,忽一孩童跑来,报告惊喜发现:“前面村口,深雪之中,一枝红梅,傲雪怒放!”
总结:这幅图景里有色、有声还有味!虽未写景,意境全开江南的雪不是苦雪,而是令人欣喜,让人感觉温暖的美好时光
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引用这些诗句写景有什么好处
——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写法,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笔法作者对雪景没有作实景的描绘,只是引了一些诗句,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虽则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使文章在行文上跌宕多姿:时而使人沉浸在古典诗词点拨的意绪中,时而又将人带进优美的画境里,取得了“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效果
4、曝背谈天图(学生不提,就略过)
写出了冬天的什么特点?
——晴暖和煦的天气,倒像是春天,确实可爱那老翁小孩,也许是祖孙俩正逗玩得高兴,生活气息很浓厚,画面里弥漫着和乐融融的氛围
5、教师小结,归纳
——这篇散文语言清新、纯朴,运用细描、白描的方法,融诗入景,充满诗情画意,确实是一篇优美的文章,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四、探讨表现手法
1、请大家看看,除了写江南的冬景,作者还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
——北国之冬、南国之冬
2、那写这些地方的景色的目的是什么呢?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呢?
——这是比较的写法目的是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可爱
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
南国与江南冬天的比较对“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
五、探究作者情感
1、面对这么可爱、迷人的冬景,作者产生了一种什么愿望?
——想要散步
2、作者渴望散步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呢?
——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第九节原句),挚爱江南的冬景的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通过写景,抒发了热爱江南的感情,同时,文章还直抒胸臆,把两者结合了起来
六、朗读体味
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写景语段,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生花妙笔,在江南冬景的温润和煦中,再进行一次身心愉悦的情绪散步吧
七、延伸拓展
推荐阅读郁达夫《故都的秋》
板书如下
江南的冬景
学习目标:
1.欣赏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品位;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体会郁达夫的散文风格。
3.学习散文构文特点,学会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文章意蕴等方面赏析散文。
学习方法:颂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教学过程:
一、投影学习目标(见上)
二、导入新课:
我们曾经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词中诗人把北国风光写得那么的壮丽多姿,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么南国的冬天又是什么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郁达夫笔下的“南国的冬景”吧。(投影标题)《江南的冬景》
三、整体感知
(一)浏览课文;正音;解题
1.正音
煊羊肉(xuān)蛰居(zhé)乌桕(jiù)赭色(zhě)
槎桠(cháyā)给予(jǐyǔ)剥花生米(bāo)剥削(bō)
拿出纱衫来着(zhuó)用不着(zháo)夹衣(jiá)夹克(jiā)
泊船(bó)湖泊(pō)月晕(yùn)晕头转向(yūn)
搁笔(gē)搁不住(gé)
2.郁达夫笔下的“江南”指哪些地方?
对江南有明确的区域界定。
指江浙地区(第6小节),而不指中国极南地区闽粤地区。
(二)江南的冬景给郁达夫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快速浏览找出文眼。
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三)郁达夫是怎样来表现它的明朗的情调的?写了几幅画面?
提示:写了屋外,写了植被,写了江南的雨,雪,无雨无雪时冬郊的闲步
屋外曝背谈天图
午后冬郊图
农村冬雨图
江南雪景图
旱冬闲步图
四、品味赏析
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其他同学听一下有没有读出意境?这几幅图都写出了怎样的意境呢?
(一)屋外曝背谈天
1.听朗读
2.写出了冬天的什么特点?
太阳照,小鸟叫,哪像冬天?如此晴暖温和的天气倒像是在春天,更有屋外空地里的那老翁小孩,也许是祖孙俩,正逗玩得高兴,也许远处的白霜还没有全化去,但是一副和乐融融的气氛已经弥漫在画面里了。如此晴暖和煦的冬天,确实可爱。
(二)你最喜欢哪幅画?
(三)农村冬雨图
1.为什么喜欢这幅画?它写出了怎样的意境?恬淡幽静
2.请同学朗读。学生评介有没有读出意境出来。没有就放录音。
采用怎样方法才能读出意境?节奏舒缓,语调平和,这样才符合郁达夫的行文节奏,才能读出恬淡幽静的氛围来,因为是郁达夫在刻意地画一幅画,他从不同角度观察画,琢磨画,“你试想想”“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还可以加”,行文的速度很慢。
3.读《晨昏诺日朗》描写瀑布的一段。这是怎样的意境?该采用什么节奏和语调?
读时速度快一点,语调可不能平和,应该是激昂的,这样才能体现出作者行文的风格,才能表现瀑布的雄浑奔放。朗读时要把握好作者行文的节奏,处理好语调。
(四)午后冬郊图
1.如果叫你画一幅冬景图,你将画什么?
2.看看这里画了什么?听朗读
3.明确:这幅画中有哪些景?有哪些颜色?
4.总结:
这里描绘的是一幅充满生气的明丽的画面。在丰腴润泽的江南冬郊的青天碧落下,有白色的芦花,有红叶,有顶着白色乌桕籽的乌桕树,还有顶部赭色、根部带点绿意的小草。作者将充满生气的色彩点染到了画里,使整个画面明丽了起来,泛出了生气。
5.给这幅画题句诗
这样的冬景使人自然而然的联想起雪莱的诗句。以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是郁达夫散文的特点,这样就让让文章更有诗情画意。其实刚才看的屋外曝背谈天图、农村冬雨图都是如此,尤其是农村冬雨图,更是在刻意地为画面着色:白雨、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乌篷,红黄等。
(五)江南雪景图
1.我们学习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定还记得描写雪景的这段。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同是写雪景,与《济南的冬天》比较,《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默看写雪景的一段。
《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
2.这些诗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前后左右互相讨论。
3.总结:
没有写景,可是优美的诗句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日暮时候见到老朋友了是“能饮一杯无”,更深人静后,也许雪已经停了,月光下的梅花影子印在微雪的路上,不时地远处还会飘来酒香,偶尔会传来几声犬吠,到得早晨,雪地里狗和孩子都在兴奋的嬉戏着,忽有一孩童惊喜地跑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好一幅清丽雪中梅花图!这幅图景里有色有声还有味!虽没有直接写景,而意境全出了。
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写法,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笔法,他常在散文中插入一些旧诗,以补散文里没有说尽的余意,没有抒发的情愫,使文章在整个行文上显得跌宕多姿,也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我生长江南,按理是应该不喜欢雨的;但春日暝蒙,花枝枯竭的时候,得几点微雨,又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事情!“小楼一夜听春雨”,“杏花春雨江南”,“天街细雨润如酥”,从前的诗人,早就先我说过了。夏天的雨,可以杀暑,可以润禾,它的价值的大,更可以不必再说。而秋雨的霏微凄冷,又是别一种境地,昔人所谓“雨到深秋易作霖,萧萧难会此时心”的诗句,就在说秋雨的耐人寻味。至于秋女士的“秋雨秋风愁煞人”的一声长叹,乃别有怀抱者的托辞,人自愁耳,何关雨事。三冬的寒雨,爱的人恐怕不多。但“江关雁声来渺渺,灯昏宫漏听沉沉”的妙处,若非身历其境者决领悟不到。(郁达夫《雨》)
文章在其他段落里也引用的诗句。(暮雨潇潇江上村)“江上村”,即诗人夜宿的皖口小村井栏砂;“知闻”,即“久闻诗名”。风高放火,月黑杀人,这似乎是“遇盗”的典型环境;此处却不经意地点染出在潇潇暮雨笼罩下一片静谧的江村。环境气氛既富诗意,人物面貌也不狰狞可怖,这从称对方为“绿林豪客”自可看出。看来诗人是带着安然的诗意感受来吟咏这场饶有兴味的奇遇的。“夜知闻”,既流露出对自己诗名闻于绿林的自喜,也蕴含着对爱好风雅、尊重诗人的“绿林豪客”的欣赏。
(六)旱冬闲步图
朱自清的《春》可是大家都熟悉的一篇著名的写景散文,优美的文笔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严整的结构成为我们大家学写散文的楷范,确实朱自清的写景散文特别讲究结构的营造,他是用结构来一步步推动情感的发展的,而大家看一下郁达夫的文章。前面写过散步了,这里又在写了,这正反映了郁达夫散文的与众不同:笔随意转,他让结构随着情走,随着意走,文章到此,我们已经不知不觉的进入了郁达夫营造的那种优美的氛围中去,他带着我们到江南进行了一次情绪上的散步。作者写到此,也抛开笔,到湖上散步去了。写景达到了“忘情忘我的境地”。“觉得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
(七)郁达夫的文章不拘于形,而重写意,写性灵,写他对自然的主观感受。其实在文章中也是时时可见的。
举例:第8小节对景色不做细致的描写,而是抓住自然景色给他的最深切的印象,去写出景色的神韵来。品评诗歌就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他自己也知道这些诗歌不一定写的就是江南的雪景,写景人不一定就是江南人,但是他不管这些,他要的是诗句所体现出的正好和江南的雪景相合的那种意境。
郁达夫曾说:“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也自觉地溶入了自己的个性。
(八)江南的冬景有什么特征?
温润晴暖优美
(九)为什么写北方的冬天?运用什么手法?文章中还有比较的运用吗?目的分别是什么?
1.和北方的冬景相比较。
北方的冬天-----极寒冷——雪:深几尺风:大若雷;人:躲两三个月蛰居
江南的冬天-----晴暖,湿润
树叶:不脱尽冷天:一两日灰云落叶晨霜太阳鸟雀泥地
老翁小孩:屋外曝背谈天
2.闽粤地区的冬景和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的冬景有什么区别?
闽粤地区的冬-----极和暖,无冬意——秋花:许多,品种多;着衣:不得不至多绝对
3.和北方的夏夜比较。北方的夏夜-----明朗
4.和德国的寒郊散步比较。
A.散步是一项非常悠闲的活动,在什么样的冬天才有情趣到郊外去散步呢?(晴和)
B.从文中也可以找到答案的。第9小节。
作用:突出晴和;与下文形成了照应。
5.运用比较的手法也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手法。
举例:《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十)还有什么特点?
化用或者仿造古典诗句,使语言更典雅。“门对长桥,窗临远阜”“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到的”。
(十一)郁达夫散文特点:
清新隽永,明丽而真挚,富有神韵;
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
(十二)从郁达夫散文中学习到散文的哪些写法?
1.多引用诗句,多用色,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2.运用比较写法突出景物的特点。
3.文章要溶进自己的个性。
4.行文节奏要和所写的意境相合。
五、探讨心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在“可爱”“迷人”“美丽”的江南的冬景里散步的郁达夫,显得那么的闲适而恬淡,而这篇文章却是写于1935年的冬天,1935年是个什么年代,大家都知道,郁达夫何来的洒脱闲适呢?又如何理解呢?
(一)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曾用达、达夫、春江钓德等笔名。幼年丧父,1913年随兄赴日留学,毕业于九洲大学经济部。1921年以小说《沉沦》轰动文坛。他组织发起创造社,是重要成员。1923年到上海任《创造季刊》、《创造周刊》编辑。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大学执教。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1930年入“左联”。抗战爆发后,辗转香港、南洋群岛从事抗日宣传,后流亡苏门答腊,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一生著述颇丰,有文集十二卷,包括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等。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沉沦》、《迷羊》、《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等;散文集有《达夫游记》、《屐痕处处》、《达夫日记》、《达夫散文集》、《闲书》等。《江南的冬景》出自《闲书》。
(二)结合写作背景谈:
幼年丧父,和后来的饱受屈辱和歧视的留日生活都对他的思想性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使他感伤、愤世,另一方面屈辱的异国生活也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他曾经去大革命的策源地广州,但是他强烈地不满反动军阀投机革命。他不满现实,心中是苦闷的。
1933年4月他举家移居杭州,修筑“风雨茅庐”,想在这里过隐士般的生活。在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山水游记《达夫游记》、《屐痕处处》、《达夫日记》、《达夫散文集》、《闲书》等等,以山水力排心中苦闷,《江南的冬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写成的,在江南的冬景里,我们看到了一位逍遥在山水之间的名士,其实这位名士的逍遥不过是在现实中受阻之后为自己设计的一条解脱之路罢了。
六、总结并布置作业:
无论怎样郁达夫还是爱山水的,爱自然几乎成了他的本性,他曾经说过“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作到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自然的美,欣赏自然的美,并能运用所学到写作方法去写散文,写出有个性的散文。
《扬州的》(早晨、春天、秋天等)
附资料:
a.德国的冬天
欧洲诸国的地理位置都比较靠北。但实际上德国气候温暖,非常适合旅游。这里一年当中四季分明。无论哪个季节来访问,只要准备中国华北地区适用的服装就可以了。这里夏季干燥,冬季温湿多雨。因此夏季不管气温有多高,只要一走入阳光照不到的地方立刻就凉快了,这点跟北京差不多。夏天的夜晚有时比较凉快,带上毛衣最好。
北部的冬天令人意外的暖和。德国的地形按照南部的山岳地带、中部的丘陵地带、北部的平原地带分成三大块。与明朗温和的中南部相反,北部给人的感觉似乎总是寒冷阴暗。其实这未必正确。夏天北部的气温的确比南部低,但到了冬季受海洋的影响,天气其实要比南部暖和。夏天北部的日照时间短,多阴天天气,所以难免给人以阴暗伤感的感觉,不过这也算是一种旅游的趣味吧。要不然,冬季到北部去看看如何?
b.德国人的散步
在德国散步
德国人很重视散步这项健身活动,而且是天天走,按时走。参加者自然以中老年居多。我注意窗外的行人,原来许多是散步者,往往是准时来到,风雨无阻。
德国人散步时很注意服装的整洁,衣冠楚楚,尤其到了星期日,老头老太手挽着手出来,更是穿得整整齐齐,即使是一套穿了多年的西服,也是熨得平平整整。德语里专门有一个词叫“星期日服装”,就反映了德国人的这种习惯。
一人散步太寂寞,故许多人散步或邀伴或牵条狗。据说狗从不在家里拉屎,故迫使主人每天都得带着它出来遛一圈,客观上对主人的散步起了督促作用。人狗散步,往往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以狗的意志为转移。那狗对某一点发生了兴趣,滞留下来东嗅西嗅,那主人就耐心等待,实在不耐烦了,就过去同它“商量”,絮絮叨叨,和颜悦色,那狗好像也通灵性,经过一番“劝说”,也就怡然离开了。
到了休息日有较多的时间,我们到莱茵河对岸七峰山去散步。七峰山有七个山峰,是一个较大的自然保护区。专程开车到这里来散步的人,大都准备走较长的路程,这是更高档次的散步了,德国人称之为“徒步”。徒步需一定的装备,如厚底鞋,束腿裤,一根手杖,以及双肩背的包,包里装些饮料、小食品之类。路线的长短由各人根据自己的体力自定。可以选择爬山的路线,也可只走平地。每到风和日丽的春秋两季,许多地方都组织“徒步日”,以鼓励居民到户外去活动。我曾参加过波恩《总汇报》举办的徒步日。手续很简单,只要按广告所指定的范围,到达指定地点即可,领一个证和一张图,选定走小圈、中圈还是大圈,然后就是随大流,快慢不限。沿途有许多站,每到一站就盖一个章,表明走完了这段路,抵达终点者有奖。像这种徒步活动,即使走小圈也有10公里左右的路程。我急于照相和采访,只走了一段路就折回来了,但后来还是得到了奖品。
德国的地方当局都很重视这种大众健身活动,除了为居民区尽可能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外,还专门为散步者设置路牌,如我们居住的地方,有专门的栗色路牌,指示出散步路线,让人尽可能避开汽车,走幽静的小路。即使在七峰山这样的大片自然保护区,或城郊的大片森林里,也有刻在石上的路标,指明每条路通向何处,距离多少。地方当局还绘制、印刷详细的徒步地图,在书店出售。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只要买一份这样的图,也就对徒步区了如指掌了,不必担心走丢了。图上往往用绿、蓝、黄、红等颜色标明长短不同的路线,供人量力而行。在自然保护区里,也设有大牌子,把本地区的徒步路线图画在上面。
德国是一个环境保护极好的国家,在清新的空气中去寻访绿色的大自然,实在是一种无上的享受,是一种不论贫富、人人可得的享受,因此,即使在这样的富裕国家,散步也仍然是最大众化的健身活动。
c.德国的气候很温和,冬天较为暖和;德国人喜欢散步。
d.
井栏砂宿遇夜客
李涉
暮雨潇潇江上村,
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
世上如今半是君。
解说:
傍晚,在潇潇雨声中去井栏砂小村投宿,夜里遇到了久闻我诗名的绿林好汉。今后我不用隐名埋姓了,因为如今世上有那么多的绿林好汉。诗在幽默诙谐中包含着颇为严肃的社会内容和对现实的感慨。
关于这首诗,《唐诗纪事》上有一则饶有趣味的记载:“涉尝过九江,至皖口(在今安庆市,皖水入长江的渡口),遇盗,问:‘何人?’从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学博士)也。’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涉赠一绝云。”这件趣闻不但生动地反映出唐代诗人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和所受到的普遍尊重,而且可以看出唐诗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的广泛──甚至可以用来酬应“绿林豪客”。不过,这首诗的流传,倒不单纯由于“本事”之奇,而是由于它在即兴式的诙谐幽默中寓有颇为严肃的社会内容和现实感慨。
前两句用轻松抒情的笔调叙事。“江上村”,即诗人夜宿的皖口小村井栏砂;“知闻”,即“久闻诗名”。风高放火,月黑杀人,这似乎是“遇盗”的典型环境;此处却不经意地点染出在潇潇暮雨笼罩下一片静谧的江村。环境气氛既富诗意,人物面貌也不狰狞可怖,这从称对方为“绿林豪客”自可看出。看来诗人是带着安然的诗意感受来吟咏这场饶有兴味的奇遇的。“夜知闻”,既流露出对自己诗名闻于绿林的自喜,也蕴含着对爱好风雅、尊重诗人的“绿林豪客”的欣赏。环境气氛与“绿林豪客”的不协调,他们的“职业”与“爱好”的不统一,本身就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幽默。它直接来自眼前的生活,所以信口道出,自含清新的诗味。
三、四两句即事抒感。“逃名姓”即“逃名”、避声名而不居之意(白居易《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诗有“匡庐便是逃名地”之句)。诗人早年与弟李渤隐居庐山,后来又曾失意归隐,诗中颇多“转知名宦是悠悠”、“一自无名身事闲”、“一从身世两相遗,往往关门到午时”一类句子,其中不免寓有与世相违的牢骚。但这里所谓“不用逃名姓”云云,则是对上文“夜知闻”的一种反拨,是诙谐幽默之词,意思是说,我本打算将来隐居避世,逃名于天地间,看来也不必了,因为连你们这些绿林豪客都知道我的姓名,更何况“世上如今半是君”呢?
表面上看,这里不过用诙谐的口吻对绿林豪客的久闻其诗名这件事表露了由衷的欣喜与赞赏(你们弄得我连逃名姓也逃不成了),但脱口而出的“世上如今半是君”这句诗,却无意中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感受与认识。诗人生活的时代,农民起义尚在酝酿之中,乱象并不显著,所谓“世上如今半是君”,显然别有所指。它所指的应该是那些不蒙“盗贼”之名而所作所为却比“盗贼”更甚的人们,是诗人刘叉在《雪车》中所痛斥的“相群相党,上下为蟊贼”之辈。相比之下,这些眼前的“绿林豪客”如此敬重诗人、富于人情,倒显得有些亲切可爱了。
这首诗的写作,颇有些“无心插柳柳成阴”的味道。诗人未必有意讽刺现实、表达严肃的主题,只是在特定情景的触发下,向读者开放了思想感情库藏中珍贵的一角。因此它寓庄于谐,别具一种天然的风趣和耐人寻味的幽默。据说豪客们听了他的即兴吟成之作,饷以牛酒,看来其中是有知音者在的。
学习目标:
1.欣赏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品位,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交流探究,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3.学习对比修辞、避实就虚的写法,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学习方法:颂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一、整体感知
(一)浏览课文;正音;解题
1.正音
涮羊肉()蛰居()乌桕()赭色()
槎桠()给予()剥花生米()剥削()
拿出纱衫来着()用不着()夹衣()夹克()
泊船()湖泊()月晕()晕头转向()
搁笔()搁不住()
2.郁达夫笔下的“江南”指哪些地方?
(二)江南的冬景给郁达夫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快速浏览找出文眼。
(三)郁达夫是怎样来表现它的明朗的情调的?写了几幅画面?
二、品味赏析
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其他同学听一下有没有读出意境?这几幅图都写出了怎样的意境呢?
(一)屋外曝背谈天图
1.听朗读
2.写出了冬天的什么特点?
(二)午后冬郊图
1.如果叫你画一幅冬景图,你将画什么?
2.看看这里画了什么?
3.明确:这幅画中有哪些景?有哪些颜色?
(三)农村冬雨图
1.为什么喜欢这幅画?它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2.请同学朗读。学生评价有没有读出意境出来。
采用怎样方法才能读出意境?节奏舒缓,语调平和,这样才符合郁达夫的行文节奏,才能读出恬淡幽静的氛围来,因为是郁达夫在刻意地画一幅画,他从不同角度观察画,琢磨画,“你试想想”“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还可以加”,行文的速度很慢。
(四)江南雪景图
1.我们学习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定还记得描写雪景的这段。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同是写雪景,与《济南的冬天》比较,《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默看写雪景的一段。
2、这些诗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前后左右互相讨论。
(五)旱冬闲步图
为什么写北方的冬天?运用什么手法?文章中还有比较的运用吗?目的分别是什么?
1.和北方的冬景相比较。
北方的冬天-----
江南的冬天-----
2.闽粤地区的冬景和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的冬景有什么区别?
3.和北方的夏夜比较。
4.和德国的寒郊散步比较。
三、写作手法总结
从郁达夫散文中学习到散文的哪些写法?
四、总结并布置作业:
无论怎样郁达夫还是爱山水的,爱自然几乎成了他的本性,他曾经说过“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作到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自然的美,欣赏自然的美,并能运用所学到写作方法去写散文,写出有个性的散文。
在掌握知识点后必不可少的就是做练习,因此语文江南的冬景同步练习就是帮助大家巩固知识点的一个好办法,请大家一定要认真练习。
第一部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各不相同的一组是()
A.脂粉主旨指骨脂肪
B.曲高和寡和暖和面和弄
C.停泊湖泊船舶铂金
D.阿谀奉承丰腴瘐毙须臾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留恋流连忘返厉害利害得失
B.质疑不容置疑符合随声附合
C.变换变幻莫测旁证旁征博引
D.株连珠联璧合大意微言大义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了更系统地掌握学过的知识,集中一段时间复习是必要的。
B.最近武汉市推行文明服务用语和服务忌语,此举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C.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起色。
D.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体验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经点破,那含蓄蕴藉的美感常常会遭到破坏的危险。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一些女记者直接到前线采访,其冒险程度无异于火中取栗。
B.这次巴勒斯坦人士遭暗杀的事件,使得中东和平的前景再一次成为海市蜃楼。
C.美元在外汇市场的疲软走势,使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的欧洲经济雪上加霜。
D.欧洲一些国家从自身利益考虑,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
第二部分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煊羊肉() 剥花生米() 蛰居() 曝背()闽粤()
赭色() 远阜() 湖沼() 槎桠() 恣意()
工具:字典
3.选词填空。
(1)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的情调。(A、明媚 B、明净 C、明朗)
(2)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A、萧条 B、肃杀 c、凄凉)[
(3)因为睛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的机会自然也多。(A、逍遥 B、潇洒 C、悠然)
(4)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异境。(A、居住 B、居家 C、蛰居)
(5)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A、记忆 B、铭刻 C、铭记)
4.作者笔下的“江南’’主要指哪些地方?文中有具体的实例吗?[
5.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美好,作者作了多方面的比较。请在横线上用最概括的语言分别填写出比较的内容。通过这些比较,作者写出了江南冬景的哪些重要特征?
(1)北国冬天与江南冬天的比较:
北国冬天:
江南冬天:
(2)江南秋天与江南冬天的比较:
江南秋天:
江南冬天:
(3)北方夏夜与江南冬天的比较
北方夏夜:
江南冬天:
(4)闽粤地区与江南地区冬天的比较
闽粤冬天:
江南冬天:
(5)德国寒郊散步与江南寒郊散步的比较:
德国寒郊散步:
江南寒郊散步:
概括江南冬天的特征: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文后题目。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6.第1段文字描绘出一幅微雨寒村图,作者以一种 心情写出了江南的迷人冬景。
7.“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这句话如何理解?
8.“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这一句中,以“味”来作 “红黄”的量词,是不是用错了?说说你的看法。
9.这两段写江南的雨雪,并没有作过多的实景描绘,说说作者写法上的特点。
10.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三句名言的大意,然后按要求把这句话填在画线处。(注意:要从自己的角度说,否则算错)
(1)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
(2)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而是根据他的行动。 ——列宁
(3)每个人都知道,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高尔基
在言和行的关系上,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 (不超过15个字)
答案:
第一部分
部分追踪训练___基础训练
1解析:A.zhī、zhǐ、zhǐ、zhī。B.hè、hé、huó、huò。C.bó、pō、bó、bó。D.yú、yú、yǔ、yú。答案:B
2.解析:B项“随声附合”的“合”应为“和”。答案:B
3.解析:B.“推行”“服务忌语”动宾搭配不当;C.表达有歧义;D.句式杂糅,去掉“的危险”。答案:A
4.解析:A.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得。这里写记者在伊拉克战场采访,用“火中取栗”不恰当。B.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东西。C.雪上加霜:比喻一再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D.马首是瞻:比喻跟随别人行动或听从别人的指挥。答案:A
【第二部分参考答案】
1.xuānbāozhépùmǐnyuèzhěfùzhǎocháyāzì
3.(1)c(2)B(3)A(4)c(5)B
4.作者笔下的江南当是指长江以南、闽粤以北地区,以江浙一带为主。文中有这样一些具体语句:①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②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尊了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③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④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⑤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
5.(1)北国冬天最有劲;门外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屋内温暖如春,闲食与节期更让人怀恋;江南冬天温暖可爱,可以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 (2)江南秋天与江南冬天的比较:江南秋天是读书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江南冬天则有明朗的情调。 (3)北方夏夜和江南的冬天都有明朗的情调,大致可抵得过。 (4)闽粤的冬天过于和暖,以至像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不像冬天;江南的冬天有独特的冬天特征。 (5)德国南部地区四季变迁与江南差别不多,冬天均适合寒郊散步,那是一种享受清福的机会。江南冬天的特征:晴和—润泽如春:清朗一一有明朗的情调;不肃杀,有生气;有画意,有迷人的美景。
6.悠闲
7.江南的冬天实在美得诗情画意,人到此境界,当可与自然合一,尘世的碌碌俗务,名利之心,纷争之意,更难立足于此,自然迷人,使人旷达洒脱,不计荣辱得失。
8.“红黄’’为暖色.是视觉印象,以“味’’移用来画出,更有感官相通的诗情画意。这种手法叫“通感”。
9.这两段写江南冬天的雨雪,未作过多实景描绘,而是通过想象描画、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方法来表现,巧借想象和诗句的意境,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意象丰富,带有很强的作者个体性情的印记。
10.重实际行动,不夸夸其谈。(或:要言行一致,不要言过其实)
大家在做过语文江南的冬景同步练习之后,一定要根据自己发现的问题及时翻看课本进行补充学习。
《江南的冬景》课堂实录
【晋韵按】
下面的课堂教学实录是王纬明老师的。知道他还是两年前他参加省里一项赛事后,那次,我没有到场,他把参赛的教学设计发我。我感觉这是一个有想法的老师,难得的是他在一个郊区学校。后来,我发现了他的博客,那不是随意的文章,也不是转载名人博文的内容,有真情,有思考,因而觉得更难得。去年在一次会议上终于见面,他的外表让我有点惊讶:个头不高,说话甚至有点害羞——原来这样朴实!他的这次讲课我听了,也深深被感染了。虽然他的课像他的人,朴实,自然,但所有评委都说:语文应该这样教。
我看完张老师的评语后,转载张老师博客时的留言:谢谢张老师及各位评委老师的厚爱,我会向各位前辈学人看齐,努力使自己沉潜下来,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语文素养,使自己看起来更像一名语文老师!
教学目标
1、筛选、归纳作者笔下江南冬景的特点。
2、较深层次分析、探究作者写景的“神奇”之处,看作者如何巧妙点化使景物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3、深层次理解作者笔下江南冬景与江南人的关系,进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较深层次分析、探究作者写景的“神奇”之处,看作者如何巧妙点化使景物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深层次理解作者笔下江南冬景与江南人的关系,进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一缕清风,一片悠云,一份随意,感受梦里水乡的风姿绰绰;一杯香茗,一窗碎月,一份闲心,细读江南文化的古韵悠悠。对于我辈生活于北方的人来说,江南是一种魅惑,这种魅惑首先就体现在江南的四季。江南的四季各有风韵,今天,我们就走近江南作家郁达夫,来细加品味他笔下的《江南的冬景》。
二、朗读全文
Ppt投影:
带着问题朗读全文:
1、作者笔下,江南不指哪些地方,而是特指哪些地方?
2、江南的冬景有哪些特点?作者是如何将这些江南的冬景写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
师: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响起朗朗读书声!
(同学读课文)
三、解读“江南”
师:声音渐小渐无声,说明大家读完课文了。那么,我们来看问题,江南不指哪些地方?
生:不指闽粤。
师:从哪句话能看出来?
生:“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
师:在作者看来,闽粤的所谓冬天,只能算作是——
生:“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师:这说明闽粤所谓的冬天冬味怎么样?
生:不浓,没有冬天特有的韵味。
师:江南还不指哪些地方?(老师提示:看第一自然段)
生:北国。
师:那么,江南指哪些地方?
生:江浙地区。
师:作者郁达夫是什么地方人?看书下注释。
生:浙江富阳人。
师:可以说郁达夫是纯正的江南作家。由这样一位江南作家来写江南的冬景,一定能——
生:写好。
师:写好写不好,我们学完这篇课文后再下结论。但最起码是合适的。
四、赏冬景,析手法
师:文章的题目叫《江南的冬景》,我们已经知道了江南指的是哪些地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赏析冬景。
Ppt投影:
江南的冬景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你从文章的哪些语段的哪些词语中归纳出来的?作者又是运用了哪些手法使江南的冬景如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依照文章的语段顺序来找。
师:江南的冬景有哪些特点?请同学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
生:可爱。
师:非常准确。你是从哪句话中归纳出来的?
生:“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师:那么,写江南冬景“可爱”特点的这一段,你觉得哪一句写得最有意思?
生:“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
师:我也觉得这句写得最有趣,最耐琢磨,那么,黑女脸上是略施粉黛还是厚厚地盖了一层?
生:厚厚地盖了一层。
师:为什么?
生:黑女想遮盖自己脸的黑。
师:同学试想,如果包拯愿意敷粉的话,他脸上的黑能够被遮盖住吗?
(同学笑)
生:不能。
师:黑女脸上一定是略施粉黛。关键是从文段的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生:“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
师:对。并且文段一开始就提到“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三个“又”写出了天气——
生:不冷。
师:既然天气不冷,那么清晨的霜一定——
生:不厚。
师:对。这就提醒我们,我们的任何结论都不应该脱离文本。那么,同学再想想,作者是如何将江南冬景的可爱的特点写得让我们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
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师:对,比喻式的摹形法,我们似乎已经感知到了那层薄得近乎透明的“黑女脸上的脂粉”。
师:请同学再往下面的语段找一找,看看江南的冬景还有什么特点?
生:明朗。
师: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这一特点来?
生:“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师: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写江南冬景这一特点的?
生:对比。
师:对比是两种事物或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相对比较。而作者这儿是让人用“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来体悟江南冬景“明朗的情调”。这是什么手法?
生:联想。
师:对。联想就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一种手法。
师:请同学依照语段,再来归纳江南冬景的特点。
生:生气。
师:非常好,这个不太容易归纳。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
生:“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师:那么,江南冬景的这一特点,作者是如何写活的?
生:——
师:《鞭打芦花》这部戏,同学看过没?
生:没有。
师:这部戏很值得一看,同学下来可以抽时间欣赏一下。那同学知道芦花是什么颜色吗?
生:白色。
师:同学在本段找找,作者还写了哪些色彩?
生:红叶——红色,桕子——雪白,草——赭色,草根——绿色。
师:那么,青天碧落的天空是什么颜色的?
生:蓝色的。
师:作者笔下的江南冬景不是我们想像中的灰色,而是五彩缤纷的,这样一来就显得不单调,极富生气。那么,作者在此运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色彩。
师:请同学翻看74页,看本单元单元导读第二段。
(老师朗读提示)
“文字不是绘画,如何构图敷彩?文字不是音乐,如何摹声拟音?但是,文字恰恰能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这是怎样的一种神奇!”
师:在这样一个北国的秋天,作者神奇的让我们如临其境感知到了江南冬景的“生气”,请同学用一个更加准确的词来概括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生:敷彩。
师:好。那么,江南的冬景还有什么特点?请同学继续寻找。
生:悠闲。
师:从哪一句能看出来?
生:“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
师:那么,作者是如何写江南冬景这一特点的?
生:——
师:那么我们来补充一则材料。
Ppt投影: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东坡
师:摩诘指的是哪位诗人。
生:——
师:摩诘,是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字。王维是山西祁县人,和大家是老乡。苏东坡的这句话意思是说:王维的山水画浓缩之后就是极佳的山水诗,王维的山水诗铺展开来就是一幅意境契合的山水画。
师:不仅好的山水诗铺展开来是一幅意境契合的山水画,好的山水散文铺展开来同样是好的山水画。这正暗合了大画家刘海粟对郁达夫散文的评价。
Ppt投影:
“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刘海粟
师:那么,这一段作者写江南冬景的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生:绘图法。
师:画面在文字中铺展,写得极美,极有江南的韵味。我们来配合一下,我来读,请同学在脑海中铺展开这幅“江南冬景悠闲图”。
(老师深情朗读,学生沉思构图)
师:提到冬景就不能不提冬天特有的精灵——雪,请同学往下面的语段来找作者笔下江南冬景最后一个特点?
生:可爱。
师: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生:“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的多?”
师:运用什么方法来写的?
生:引用前人诗句。
师:引用前人诗句分别写出了与雪相关的什么情景?
生:江南日暮的雪景,雪月梅冬宵三友会合的情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弄雪的情景。
师:作者运用了摹形、联想、敷彩、绘图、化用的手法写出了江南冬景可爱、明朗、生气、悠闲、美丽的特点。写得是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当然了,为了赏析方便,我们将各种手法分开了,其实,有些语段是多种手法共用的。请同学课后继续探究。当然,我们还应该学习作者巧妙地扣着一个特点来自成一段的这种写景方法。
五、品情感,悟关系
师:分析到这儿,我们似乎才发现第6自然段似乎一次也没有提到,并且第6自然段夹在了写江南冬景特点的语段中间,那么——
Ppt投影:
第6自然段可否删去?这是作者明显的败笔,还是生花的妙笔?
(同学集体朗读第6自然段并思考)
生:我认为是妙笔。
师:为什么?
生:因为第5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第6自然段一开始就提到了“寒郊的散步”。
师:这说明什么?
生:二者之间有潜在的联系,不能删去。
江南的冬景检测试题
《江南的冬景》练习
第一部分追踪训练___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各不相同的一组是()
A.脂粉主旨指骨脂肪
B.曲高和寡和暖和面和弄
C.停泊湖泊船舶铂金
D.阿谀奉承丰腴瘐毙须臾
解析:A.zhī、zhǐ、zhǐ、zhī。B.hè、hé、huó、huò。C.bó、pō、bó、bó。D.yú、yú、yǔ、yú。
答案:B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留恋流连忘返厉害利害得失
B.质疑不容置疑符合随声附合
C.变换变幻莫测旁证旁征博引
D.株连珠联璧合大意微言大义
解析:B项“随声附合”的“合”应为“和”。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了更系统地掌握学过的知识,集中一段时间复习是必要的。
B.最近武汉市推行文明服务用语和服务忌语,此举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C.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起色。
D.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体验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经点破,那含蓄蕴藉的美感常常会遭到破坏的危险。
解析:B.“推行”“服务忌语”动宾搭配不当;C.表达有歧义;D.句式杂糅,去掉“的危险”。
答案:A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一些女记者直接到前线采访,其冒险程度无异于火中取栗。
B.这次巴勒斯坦人士遭暗杀的事件,使得中东和平的前景再一次成为海市蜃楼。
C.美元在外汇市场的疲软走势,使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的欧洲经济雪上加霜。
D.欧洲一些国家从自身利益考虑,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
解析:A.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得。这里写记者在伊拉克战场采访,用“火中取栗”不恰当。B.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东西。C.雪上加霜:比喻一再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D.马首是瞻:比喻跟随别人行动或听从别人的指挥。
答案:A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煊羊肉()剥花生米()蛰居()曝背()闽粤()
赭色()远阜()湖沼()槎桠()恣意()
2.解释下列词语。
(1)蛰居:
(2)野人的篱落:
(3)丰腴:
(4)碧落:
(5)远阜:
(6)冬霖:
(7)直截了当:
(8)恣意:
3.选词填空。
(1)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的情调。(A、明媚B、明净C、明朗)
(2)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A、萧条B、肃杀c、凄凉)[
(3)因为睛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的机会自然也多。(A、逍遥B、潇洒C、悠然)
(4)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异境。(A、居住B、居家C、蛰居)
(5)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A、记忆B、铭刻C、铭记)
4.作者笔下的“江南’’主要指哪些地方?文中有具体的实例吗?
“谛听天籁”《江南的冬景》《晨昏诺日朗》
一、语言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煮茗()曝晒()恣意()颤栗()深邃()迷眩()粗犷()绿林豪杰()晶莹剔透()树枝槎桠()奔放不羁()
2.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字形的正误,并改正。
(1)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映像,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
(2)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轻福的机会的。
(3)这响声便发展成震天憾地的哄鸣,给人的感觉是路边的丛林中正奔跑着千军万马。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声音响起来,先是如急雨打在树叶上,嘈杂而清脆;如狂风卷过树林时发出的呼啸。
(2)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在一道是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你说还够不够悠闲?
A.渐渐继而集中B.渐渐继而会聚
C.逐步进而集中D.逐步进而会聚
二、点击课堂
4.《江南的冬景》一文描写了哪些优美的画面?请简要分析其特征。
5.在《江南的冬景》一文中,作者通过哪些比较突出描写了江南冬天的美好?
6.《晨昏诺日朗》一文除了直接描写瀑布以外,还写了哪些内容?这样写,对于描写诺日朗瀑布有何作用?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松鼠 教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观察动物的特点,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2、学习本文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
3、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对小动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
课前准备:
1、教师搜索有关松鼠的图片,并查阅有关资料制成教学课件。
2、学生简要了解作者布丰,查阅生物课本及与松鼠有关的书籍,制成知识卡片,同时预习课文解决本课生字词。
3、在家观察一种小动物,着重观察它的一两个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它既有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又有千姿百态的花鸟虫鱼,还有形形色色的飞禽走兽。同学们可能看过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动物世界》,平时对小鸡、小鸭、小狗、小猫等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法国作家布丰向我们介绍了一种非常有趣的小动物——松鼠,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一遍)
1、学习本文观察动物的特点,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2、学习本文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
3、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对小动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下列生字词
驯(xùn)良矫(jiǎo)健帽缨(yīng)苔藓(táixiǎn)
榛(zhēn)子榉(jǔ)实蛰(zhé)伏分杈(chà)
2、思考问题:
作者写出了松鼠的哪些突出的特点?
明确:松鼠总的特点:
漂亮、驯良、乖巧
给人的感觉:讨人喜欢
3、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设想:如果你是松鼠家族的一员,请你为在坐的朋友展现一下你的这三个特点好吗?
(提示:根据文章内容进行介绍。)
引导得出:结构:由总到分
四、品读课文,体味语言
1、作者为什么能把松鼠这个动物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教师引导得出:(1)全面细致的观察;(2)抓住了松鼠的特征;(3)运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必不可少的是:浓浓的情感。
五、比较阅读:我们刚读了《松鼠》这篇文章,再来看这一篇介绍松鼠的文字,想一想两篇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松鼠】又称灰鼠、普通松鼠。哺乳纲,啮齿目,松鼠科。体中型,长20-30厘米,尾20多厘米,尾毛蓬松。体毛多灰色,有的赤褐,腹面灰白色,冬季耳尖生出毛簇,耳壳灰黑色。前后肢均发达,前肢4指,后肢5趾,指(趾)端钩爪锋利,便于攀登。行动敏捷,善于在树枝间穿行、跳跃,嗜食松子、胡桃等果实,有时也食昆虫和鸟卵,冬季有贮集食物的习性,为森林害兽。可用树叶等筑巢,有时也用鸦、鹊废巢安身。每年产仔1~4窝,每窝5~10仔。尾毛可做笔,毛皮可制衣。我国东北分布最多,西北等地也有出产。
六、拓展延伸:
1、提问:布丰写到的松鼠这么惹人喜爱,可是文章最后一句却说“它们的肉可以吃,尾巴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你怎么看待这一说法?
教师引导总结:我们不仅不能伤害它们,还要能保护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并向周围人进行宣传!
2、请设计一套四枚的松鼠邮票(你认为这套邮票该从哪些方面反映松鼠的特点?谈谈你的设计构想)
七、课后作业:
1、请你也选择某一种最令你感兴趣的小动物跟踪观察,写一篇三百字以上的观察日记,要求:①注意抓住它的一两个特点;②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③写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2、收集与松鼠有关的图片资料,便于在后面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交流。
八、板书设计
松鼠
布丰
漂亮
驯良讨人喜欢
乖巧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童话的魅力。
2、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让学生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二.教学重点:
1、水罐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2、感知童话的魅力。
三.教学难点:
感知童话的魅力。
四.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媒体再现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认识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他非常关心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撰写了《启蒙读本》,共373篇,其中有许多经过改编的民间故事。
(二)我说你说: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我觉得本文除了可以用《七颗钻石》作为标题外,以下标题也适用。请大家高声朗读课文,结合本文分别说说这三个标题的妙处。
(1)神奇的水罐
(2)爱心行动
(3)大熊星座的传说
明确:(1)文中的“水罐”很神奇:
自己装满水——摔下来水一点也没洒掉——由木的变成银的——由银的变成金的——从里面跳出七颗钻石,从里面涌出一股水流
(2)揭示变化的原因:(爱心)孝心、爱心、母爱、博爱。得出结论:爱能创造奇迹。
(3)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多么像小姑娘美好的心灵,她像钻石一样闪亮,像钻石一样珍贵,照亮我们每个人的心扉。
这样的结尾表达了作者希望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的美好愿望。
2、除此之外,你觉得还有哪些标题适用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3、说说原标题的好处。
结构:吸引读者的注意,引人入胜;首尾呼应
内容:更能表现出小女孩纯洁美好的心灵。更能突出本文童话的特点。
(三)了解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让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四)你读我读:
1、看视频,评论朗读的优缺点。
2、怎样读童话?
用童声来读读出故事味读出文中情
3、教师示例:朗读第一段
语速:缓慢语调:低沉。语气:震惊、感伤
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因为第一段写旱灾爆发,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和起因)。为小姑娘一次又一次地把水给别人喝作了铺垫。
(五)我谈收获:
学生畅所欲言(可从人物形象、文章主题、情节、写法、语言等方面来谈)
例如:小姑娘是怎样的一个人。
文章什么主题感染了你。
情节一波三折,特别吸引人。
文章有着丰富的想象。
文章语言简练、生动。
…………
(六)布置作业:
童话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个梦,她会做一个怎么样的梦呢?发挥你的想象说说梦中的情景。
板书:七颗钻石
列夫·托尔斯泰
童话
语速;快速、中速、缓慢
语气:低沉、高亢
语调:好奇、赞叹、震惊、激动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强化诵读,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看画面,你是否想到了一首诗?这首诗中描绘的正式盛夏的景物。你还学过哪些描绘了夏天景物的诗吗?不是很多。你们喜欢夏天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作家梁衡先生的《夏》,在冬日回忆夏这一的季节,必然会有不同的感受。
二、预习检查:你会读吗?你会写吗?(默在默写本上)两人上黑板
三、初读感知:听录音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思考问题:
1.在作者眼中,夏天有什么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具体描写夏天的?
3.(过渡)“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夏天怎样的感情?
——喜爱、赞美“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四、品读夏天
(过渡)作家梁衡用多情的笔调、精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莽莽秦川之夏的艺术画卷。欣赏三幅“夏之景”。
1.第二段描绘了夏天哪些景物,分别从哪些感官角度描写的?表现了夏天怎样的特点
2.品读第2段,划出文中你认为表现夏的特点最精彩的句子,试从词语使用(动词或形容词)、提示:修辞手法角度品味佳句的方法。
赏析步骤①指出修辞类型
②分解a.该修辞的总作用b.赏析描写对象的特点
c.作者表达的感情(深层含义)
示例:我喜欢“好象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因为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由春到夏的酝酿过程。“沸腾”一词让人体会到夏天的热烈。
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示范品读课文,圈画出相关词句,在空白处写写你喜欢的理由。
过渡:很多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了,下面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相信在思维的碰撞中我们能擦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①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草生长的繁茂。表现了夏天蓬勃的生命力。
②“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
比喻,直观的表现了林带的颜色由浅变深的过程突出了林木生长的繁茂,表现了夏天蓬勃的生命力。
③“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赏析修辞、“烘烤”能否改为“照射”)
修辞:比喻,把“麦浪扑打汽车”比喻成“海浪涌舰船”,形象地写出麦子的多,气势雄壮,体现了“春天的灵秀之气在夏天已酿成了磅礴之势”
烘烤:突出夏天太阳照射下温度高的特点。而“照射”是指光线射在物体上,不能表现出夏日的特点。
扑打、涌:描写了田野里麦浪翻滚的动态特征,突出了麦子的多而旺盛。
④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多感官角度赏析)
“金色”从视觉角度写,“热风浮动”从触觉角度写,“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从嗅觉角度写,这句话从多种感觉角度传达出夏的成熟和热烈,充满了对夏的赞美之情。
五、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会了找出文章中心句品读文章的方法,学习了鉴赏语句的一般方法。让我们在朗读中再次感受夏之热烈。
六、布置作业:
仿写第二段,描写冬天之景,注意抓住有代表性的景物。3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赏析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用学过的方法学习第三段夏天的色彩。
二、“夏之色”整体感知:
1.春、秋、夏三季的特点是什么?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作的?
2.夏天时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文中扣住了哪些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哪些动词来表现农作物蓬勃的生命力的?
三、赏析有表现力的语句
1、“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挑”让读者感觉到嫩壮棉苗的力量;“举”字让读者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匍匐”让读者感受到瓜秧爬行延伸的样子。三个动词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农作物旺盛的生命力。
2、“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品析: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句中“不是……而是………”以及“细滋慢长”“蓬蓬勃发”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夏天作物生长的蓬勃有力,能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四、朗读品味
朗读的最终目标——情感,而要读出情感,需要注意重读和节奏等。
1、解决重读,给出了三个含修饰语的句子:
A、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B、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C、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
方法:让学生自由读,找出句子中的重读词语。
总结规律——突出景物特点的修饰语一般需要重读。
2、其次是节奏,练习朗读情感递进的句子,同样给出三个句子:
A、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
B、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C、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方法:①自由读,找出需要连读的地方,学生在反复练习之后,能找出每句最后的部分连读可以读出句子应有的力量和“火热”的情感。
总结规律——连读有时可突出情感。快慢……
听读录音(找出相似的词语和句子进行重读及节奏的朗读训练:划出重音和节奏的快慢,
过渡:中央电视台的赵忠祥老师说:“朗读时,要避免浮在表面上念字儿,还必须运用丰富的内心现象,也就是作品中所描绘的各种人物形象就在你面前,作品中所描绘景色也展现在你面前,作品中所描绘的情节发展也如同你亲身经历。”
五、感悟夏天的旋律
(过渡)从同学们的品读中,我们对夏的景致有了更深切的体悟。那么,是谁点染了夏的色彩,是谁拨响了夏的旋律?对,是人(劳动者)
下面请同学自由朗读第4段,思考:
1.夏天的人们处于怎样的状态?(人忙)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如:“绷紧”、“快割,快割”、“快打,快打”、
请一位同学来读,读出紧张、急促的旋律。
连用四个“快”,突出了农活的繁忙和农民劳动的紧张。
2.作者写夏,为什么还要写夏天的人?
——夏天,虽然人们浸在苦涩的汗水里,但那是在创造生命的价值。
3.让我们带着这种赞美之情齐读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1)如何理解“黄金的夏季”?(屏幕出示问题)
(明确:金黄:指色彩。黄金:既有金黄的色彩,还有金子般沉甸甸的分量和价值,突出夏的重要性)
(2)请同学们从第三段中找出直接表明夏的价值的句子。(或作者赞美夏天的原因)
明确: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是啊,夏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季节,它承接着春的希望,蕴含着秋的成熟。如果没有了夏日的劳动,春的希望便会落空,秋的喜悦也会成为镜花水月,只有有了夏日的苦涩汗水,才能迎来秋的硕果。这正是夏的价值所在。
所以,作者大声赞美这个金色的世界,生命的旺季,就是在歌颂劳动,赞美劳动者,这就是作者对夏季的感情,夏季的感受。
(全班读最后一句话。重读“却”、“赞美”、“黄金”)
下面再让我们一起用饱满的热情、集体朗诵《夏》的最后一段。(齐读)
4.创意朗读
学习了如何朗读,下面我们就来展示自己精美并富有创意的朗读吧!
师:同学们的朗读声情并茂、精彩纷呈,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火热和生命的激情。
六、学以致用
梁衡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今天就让我们来填补这个遗憾吧。梁衡眼中的夏是紧张、热烈、急促的,我们同学们眼中也一定有自己独特的夏天。
(投影:请以“夏天是的。”开头,自选画面,写出自己对夏天的独特感受。)
示例:
1.夏天是喧闹的。青蛙的歌声一朵一朵开在宁静的夏夜,和着浮动的稻花香,在乡村的田野上升腾。
2.夏天是圣洁的。亭亭玉立的荷花,在微风中摇摆着挺拔的身姿,水面泛起点点涟漪,日光浮在水面上,如梦如幻,如诗如画,令人如痴如醉。
七、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抓住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描绘了夏天金黄的大地上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深情赞美。
八、写作特点:1、修辞:比喻、拟人、2、动词的运用3、各种感官的运用
九、布置作业: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请你发挥想像,写几笔“夏之色”、“冬之色”。
七、教师寄语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同学们也正是金子般的年龄,愿你们在这人生的黄金季节,激情飞扬,英姿勃发,和着这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去抒写辉煌的明天!奏出你生命的华章!
《古代寓言二则》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郑人买履》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习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中一词多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
【学习难点】
理解《郑人买履》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自学、引领、讨论、点拨
2、查、划、写、记、练、思
【教学准备】
《古代寓言二则》课堂学习活动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先说个谜语给大家猜猜,请听好: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学生回答谜底)
“鞋”在古时候也叫“履”。这节课我就带着我们聪明的同学们穿过时空隧道,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去看一看在那儿发生的一个与鞋有关的故事——《郑人买履》。
二、目标展示
首先请同学们来熟悉并解读下学习目标
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郑人买履》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三、活动方案
活动1:熟读翻译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是寓言故事,相信同学们对于寓言的阅读不在少数,不过我们今天接触的是文言文。首先我们要学会古文是如何来朗读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同时请2位同学上黑板演示要注意的字音,3分钟之后请每小组代表来朗读,注意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2、同学们读的都非常棒。读书读书,朗读固然重要的,但是古文我们还需要能够读懂文意,下面请同学们根据预习来向大家说说你学到了哪些文言字词?你能够翻译整篇课文吗?等下请同学们向大家展示下你完成的预习问题三。
活动2:文言现象积累
到此我们学习掌握了一些文言字词,那同学们,你觉得那些文言字词是需要重点掌握,哪些句子是与众不同的呢?请小组讨论并向大家展示:
1、归纳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1)自度其足:动词,(duó)量长短
(2)吾忘持度:名词,(dù)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2、通假字:(1)而置之其坐:同“座”,座位
(2)反归取之:同“返”,返回
3、特殊句式积累:
(1)定语后置句:郑人有欲买履者------有欲买履之郑人
(2)倒装句:何不试之以足?------何不以足试之?
活动3:读懂了文章的大意,现在就需要我们来思考文章的内涵了,首先告诉大家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个故事中你们发现什么秘密了吗?而这个故事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又有什么启示?
寓意:做事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相信以往的经验或书本上的教条是愚蠢的,不会成功的。
启示:告诉我们书本上的东西并不一定可靠,根据现实需要大胆地试,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随机应变,不可顽固守旧,不知变通,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活动4:尝试背诵课文及重要字词→小组内一对一背诵,过关
四、归纳总结
这是我们学的第一篇古文,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我们都有什么收获?
示范:1、这节课我掌握了这些重点文言字词;
2、我能够翻译整篇文章大意了;
3、我从这节课中了解了《郑人买履》这则寓言的…寓意;
4、从这两则寓言中我能够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并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了。
五、教师小结
这则寓言中的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因而闹了大笑话,说明这个郑人的思想僵化、不知变通。而我们以后就要引以为戒,要做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人。
【答案】1.(1)《韩非子》战法2.duódù3.(1)郑人/有欲买履者4.(1)量长短代词,代量好的尺寸5.(1)先自己量好脚的尺码,却将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2)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6.(1)坐,同“座”,座位。(2)反,同“返”,返回。7.郑人买履讽刺了那些固执己见,墨守成规,处理问题不从实际出发,不敢大胆尝试的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刻舟求剑》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习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
【学习难点】
理解《刻舟求剑》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自学、引领、讨论、点拨
2、查、划、写、记、练、思
【教学准备】
《古代寓言二则》课堂学习活动单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肯定平时积累了许多知识,谁能说说你读过哪些成语故事吗?(学生回答)
每个成语都是一个故事,每个成语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今天我们再学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看看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样的故事?
二、目标展示
现在请同学们说说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刻舟求剑》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三、活动方案
活动1:熟读翻译课文
1、昨天我们已经初步接触了文言文的朗读,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同时请2位同学上黑板演示要注意的字音,3分钟之后请每小组代表来朗读,注意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2、我们知道文言文的字词掌握对于学习理解文章是相当重要的,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我们预习来告诉我们你学会了这篇文章的哪些字词?可以展示你完成的预习问题三,并向大家翻译下一课文内容。
活动2:文言现象积累
同学们学习得都很快,现在请你们来说说这篇文章有哪些重点字词和句子是需要我们牢记的呢?
1、古今异义词:
刻舟求剑:求: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
2、一词多义:
自度其足:代词,他的,指代郑人的。
(1)其: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代词,他,指代涉江的楚人。
至之市:到…去。
(2)之何不试之以足:代词,它,指代“鞋子(履)”。
是吾剑之所从坠:结构助词(不译)。
2、特殊句式积累
(1)定语后置句:楚人有涉江者------有涉江之楚人
(2)判断句:是吾剑之所从坠(主语是“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句意是“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活动3:看来大家都进入文言文的学习轨道还是很快的,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这则寓言故事中的“那个人”做了什么事?看他的所作所为你有什么想法吗?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该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活动4:尝试背诵课文及重要字词→小组内一对一背诵,过关
四、归纳总结
这是我们学的第一篇古文,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我们都有什么收获?
示范:1、这节课我掌握了这些重点文言字词;
2、我能够翻译整篇文章大意了;
3、我从这节课中了解了《刻舟求剑》这则寓言的…寓意;
4、从这两则寓言中我能够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并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了。
五、教师小结
这两篇寓言篇幅都很短小,但却是寓意深刻,学了这篇文章之后,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可千万别犯“刻舟求剑”、“郑人买履”这样的错误。
【答案】1.《吕氏春秋》吕不韦2.jùqì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4.(1)自己从(2)到代词,代量好的尺码助词,无意义5.(1)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2)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6.不能找到剑。给我们的启示是: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7.(1)担心、忧虑(2)拔(3)赶去(4)干枯8.D9.(1)今天我累死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2)他的儿子赶去一看,禾苗已经干枯了。(3)不仅没好处,相反害了它。10.此则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
知识目标:
1、掌握磅礴、匍匐、澹澹等生字词。
2、了解夏的特点。
能力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情感目标:
1、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夏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夏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夏的特点,感受夏的美丽。
2、品味优美的语句。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前几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春》,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朱自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的图画。今天,当代作家梁衡又将为我们描绘一幅美丽的夏的图景,那么在作者眼中,夏到底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梁衡的《夏》(板书:夏)
二、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芊芊(qiān qiān) 黛色(dài) 主宰(zǎi)
磅礴(páng bó) 匍匐(pú fú) 澹澹(dàn dàn)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⑴作者笔下的夏有何特点?
⑵这些特点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讨论、发言
师明确:
⑴作者笔下的夏的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⑵文中第2、3节,体现夏的热烈。
第4节体现夏的紧张、急促
三、研读课文
1、分角色朗读
A:男生读第2节,女生读第3节,男女生齐读第4节。
B:师适时点拨字音、语调、语气。
2、从文中的哪些画面可以看出夏的热烈、紧张、急促的气氛?
学生讨论发言
师明确:
3、从上面的这些画面可以看出作者对夏有什么样的感情?
生思考、发言
师明确:
喜爱、赞美之情
4、作者除了表现对夏的喜爱、赞美之情外还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⑴生齐读第5节。
⑵师生共同品味并明确:
还表达了作者歌颁劳动、赞美劳动者的感情。
四、品味优美语言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讨论、交流
师明确:
1、修辞手法
a.拟人
如:“挑”“举”“匍匐”“冲刺”,形象地表现它们旺盛的生命力。
b.比喻
如:“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形象地写出了从春到夏的过程。
c.夸张
如:“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写出了麦浪翻滚的气势。
2、写作方法
⑴作比较
A.春:细草 淡绿 蝴蝶
夏:密厚 黛色 蝉儿
B.春:冷的绿
秋:热的赤
夏:中性的黄色
C.植物生长
春:细滋慢长
夏:蓬蓬勃发 冲刺
⑵对比
春:春日融融
秋:秋波澹澹
夏:苦涩的汗水
3、准确恰当的字词
“凝成”“烘烤”“涌”等
五、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赏析王维的《苦行》
苦 行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
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
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
1、描写哪个季节的景色:夏
2、描写了夏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炎热;对夏的讨厌、怨气、没有赞赏。
3、讨厌夏,能不能没有夏?说明理由。
六、请动手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夏
七、作业
探究练习三
附:板书设计:
内容预览:
23、课题:七颗钻石学案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感受到文章体现的人物美好的心灵
2.感受想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并尝试运用
重难点点拨:自然的联想、丰富的想像。
课文《七颗钻石》是19世纪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关心青少年教育问题的童话。作者观察自然界在北天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展开了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姑娘和她的母亲出于爱心而让出了如生命般珍贵的水,她们的爱心升腾到空中,幻化成普照大地的钻石般夺目的星座,从而告诉读者,爱心的力量是神奇的,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
【预习感知】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干h清chshn间tu沫
2、在横线上填出恰当的量词。(4分)
一河两星星三马四树
五桌子六椅子八猪九人
3.根据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作用。(4分)
(1)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
很久很久的作用是什么?
(2)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
赶紧一词说明了什么?
4、填空:(4分)
《七颗钻石》是19世纪国伟大作家的童话。请例举他的三部作品。
【轻松课堂】5、用精炼的语言概括这篇童话的主题。(3分)
6、模仿下文对月儿的描写,再写两个句子。(3分)
例句:天上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
仿写: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说明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小姑娘得到一罐清亮新鲜的水,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她一口也没有喝,而是将水罐交给了妈妈。这说明她对妈妈的关心、爱护胜过对自己的关爱。
B.病重的妈妈那么需要水,却把水又递给小姑娘。这是一种崇高的母爱,是人类至真至美之情。
C.小姑娘在自己干渴难忍的时候,把水递给了一位讨水喝的过路人,说明小姑娘有一颗博大的爱心,这是爱的升华。
D.小姑娘把水倒在手掌里让小狗舔喝,说明她是个不懂事的孩子。
8、七颗钻石象征着什么?(3分)
第二部分:
(一)
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满满的。小姑娘把水倒在手掌里一点,小狗把它都(饮、喝、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小姑娘把水罐带回家,交给了母亲。母亲说:我反正就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又把水罐递给了小姑娘。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个过路人,要(取、讨、抢)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过路人。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而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
9、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第一段话中的空缺处。(2分)
10、根据这两段文字,说说小姑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
11、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大熊星座,这寄托着作者什么样的理想?(3分)
【课外加餐】(二)
太阳是大家的
小袋鼠是妈妈的宝贝儿子。秋天到了,金色的阳光暖融融的,小袋鼠睡在草地上,多舒服呀!
可是,太阳照在他身上只几个小时,就悄无声息地隐藏起来了。小袋鼠想:要是让太阳不落下去,永远照在我身上,那多好呀!他决定去寻找太阳,向太阳提出自己的要求。
妈妈对小袋鼠说:孩子,太阳住在很远很远的地方,你能找到他吗?
小袋鼠说:妈妈,只要下决心找,我就一定能找到!
小袋鼠出发了。他一蹦一跳,走得很快。忽然,他看见一只美丽的天鹅,正在湖中洗澡。小袋鼠问:天鹅大姐,你知道太阳住在哪儿吗?
知道,住在树梢后面。天鹅一边梳理羽毛一边说。
小袋鼠一蹦一跳来到大树后面,没有见到太阳,却看见一只大花狗。
小袋鼠有礼貌地说:您好,大花狗!太阳住在您这儿吗?
大花狗连连摇头:他哪住在我这儿呀,他住在大房子后面!
小袋鼠又连忙向远处的大房子走去,可是他绕着大房子走了几圈,也没有看见太阳。
这时,一只孔雀正好路过。她奇怪地问:小袋鼠,你在找什么呀?
小袋鼠嘟哝着说:我在找太阳!天鹅姐姐说太阳住在树梢后面,大花狗说太阳住在大房子后面,可是我都没有找到!
孔雀埋怨道:天鹅、火花狗尽瞎说!太阳住在山上。你没听人们唱:太阳下山喜洋洋吗?
对,对!小袋鼠高兴地拍起手来。他告别孔雀大婶,向远处的高山奔去。他吃力地爬啊爬,终于爬上了山顶。呀!一轮红日在大海的西边,正缓缓下沉呢!
小袋鼠高声叫道:太阳公公,太阳公公,你不是住在山上吗?怎么离我那么远呀?
太阳笑眯眯地说:我不住在山上,我住在宇宙里,离你当然远啦!
小袋鼠恳求地说:太阳公公,你能离我近一些吗?您能天天照着我,不走吗?
太阳还是笑眯眯地说:不能。我是一个发光发热的大星球,地球绕着我转,我就把光和热洒向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我是属于大家的。
这时,飞来一只聪明的海燕,她拍着翅膀对小袋鼠说:小袋鼠,太阳说得对。天快黑了,太阳公公还要去照西半球呢,我带你回家吧!
太阳也说:小袋鼠,回家去吧,明天我会再来的!
小袋鼠高高兴兴地跟着海燕回家了。孔雀、天鹅、大花狗见到他,都问:小袋鼠,你找到太阳住的地方了吗?小袋鼠说:找到了,他住在宇宙里。太阳公公可忙啦,每天都要轮流照耀东半球与西半球,过了一夜,他还会回来的。太阳公公属于我们大家!
太阳公公属于我们大家!动物们都高兴地叫起来。
12、童话的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人胜。这篇童话的情节有什么特点?你能用几个字概括吗?(3分)
13、这篇童话的主人公是谁?在寻找太阳的过程中,它的性格有什么发展变化?(3分)
14、童话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都使它们人格化。这篇童话的结尾说动物们都高兴地叫起来,欢呼太阳公公属于我们大家。对此,你悟出了什么道理?(3分)
(四)
雨珠露珠泪珠
[伊朗]尤素福埃特萨米
东方破晓,晨光熹微。黎明女神飘然下凡,从娇艳欲滴的红玫瑰近旁走过,看见花瓣上有三滴晶莹的水珠在向她招手,请她留步。
熠熠闪光的水珠,你们有何贵干?女神驻足问道。
有劳大驾,请你为我们当裁判。
噢,什么事啊?
我们同属于水珠,可是来源出身各异。请问哪颗水珠更珍贵呢?
女神指着其中一颗水珠说:那你就先来自我介绍一下吧。
雨珠听到要她先说,十分得意地晃了晃身子:我呀,来自高空的云层,是大海的女儿,象征着波涛汹涌的海洋。
我是黎明之前凝成的露珠。另一颗水珠急不可待地抢着说,人们称赞我为五彩朝霞的伴娘,奇花异草的美容师。
第三颗水珠迟迟不肯开口,黎明女神和颜悦色地问道:那你呢,我亲爱的小姑娘?
我算不得什么。她忸怩地回答,我来自一位姑娘的明眸。起初像是微笑,尔后又称友情,现在被叫作眼泪。
头两颗水珠听她这么说,不约而同地撇撇嘴,露出轻蔑的笑容。黎明女神小心翼翼地将泪珠置于手中,连声称赞道:还是你有自知之明,丝毫也不炫耀,显然比她们俩更纯洁,也更珍贵!
可我是大海的女儿呀!雨珠急得叫起来。
我是辽阔苍穹的女儿!露珠很不服气。
是的,一点没错。黎明女神郑重地说,而她呢,是人类内心纯真感情的升华,而后凝结成夺眶而出的泪珠。
言罢,女神吮吸了泪珠,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19、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4分)
①熹微()②玫瑰()③熠熠闪光()④吮吸()
20、三颗水珠都争先恐后的推荐自己了吗?她们是怎样做的?(3分)
21、泪珠为什么迟迟不肯开口?(3分)
22、你知道本文的体裁吗?(3分)
23、本文的寓意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预习感知】
1、略2、略
3、⑴表现了时间很久远。⑵说明了小姑娘非常孝顺。
4、俄国;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5、一个小姑娘和她的母亲出于爱心多次让水而感动上帝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希望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的美好愿望。(意近即可)
6、略7、D
8、七颗钻石象征着小姑娘晶莹剔透的爱心。
9、舔、讨
10、小姑娘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
11、寄托着作者希望爱心普照人间的理想。
12、曲折,浅易,饱含哲理。
【课外加餐】
13、小袋鼠。由自私变得大公无私。
14、美好的事物是属于大家的,决不为少数人所占有。
15.不好。恶棍指品行不好的人。用了这个词表明作者鲜明的憎恶感情色彩,用人则体现不出这层意思。
16.金翅雀哭着叫着寻找失踪的孩子,森林里充满了它的悲哀的鸣啼声和呼唤声金翅雀爸爸伤透了心金翅雀喜出望外,它奋力向村子飞去;说明金翅雀万分着急和伤心。
17.因为它要把毒草喂进失去自由的儿女嘴里,这目光饱含着它对儿女的爱,也表明了它无可奈何的痛苦抉择。
18、不矛盾。金翅雀爱自由胜过爱生命。它宁愿放弃失去了自由的生命让幼鸟们死,也不愿让它们成为俘虏任人摆布。
19.略
20.没有。雨珠和露珠争着推荐自己,而泪珠却迟迟不肯开口。
21.因为它来自一位姑娘的明眸,是一颗平凡的眼泪,所以泪珠有些不自信。
22.寓言
23.人类内心纯真的感情才是最珍贵的,泪珠正是这种情感的化身。
24、略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江南的冬景 教案教学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2243.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