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四节  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第四节  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四节 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1.使学生掌握三大平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特征,初步了解我国主要丘陵的位置。

2.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3.进一步培养学生查阅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分析运用中国地形图的能力。

三大平原的位置及主要特征

1.中国地形图(分层色挂图)。

2.用投影胶片或小黑板绘制的三大平原比较表(见下表)。

本节教学安排1课时(四年制可安排1.5课时)。第一课时讲完“三大平原”,后面半个课时讲完“主要丘陵”。

比较法讲述及讨论法

(新课引入)挂好“中国地形”挂图

[提问]我国东部属于地势的第三阶梯。这里以什么地形为主?(学生回答,教师肯定)

[板书]第四节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讲授新课)

[指图讲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滚滚东流的江河携带泥沙在东部沉积,形成了一条依山连海、纵贯南北的冲积平原带。这个平原带自北而南大致可分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三部分。

[板书]一、三大平原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中国地形图”,并对照课文图3·17,说出东北平原的西、北、东三面分别是什么山脉,南临什么海,包括哪些省区,由哪三个部分组成。(由2—3个学生回答,教师纠正、补充)

[指图讲述]东北平原上,辽河向南流,松花江向北流,可见平原中部存在着一条隆起的分水岭高地。

[阅读]学生阅读“东北平原”一段课文。

[提问]请一位同学介绍东北平原特征。(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点出“面积最大”、“黑土”、“海拔200米以下”、“低地积水成沼泽”等特征。)

[板书]1.东北平原——面积最大黑土肥沃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中国地形图”和课文中的图3·18,说出华北平原北面、南面、西面、东面分别是什么山、河、海。(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纠正)m.jab88.COm

[提问]华北平原为什么又称“黄淮海平原”呢?(学生回答)

[讲述]黄河是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历史上,黄河曾北夺海河河道,从天津入海;南夺淮河河道,从江苏省北部入海,使得华北平原从河北省一直连绵到江苏省境内。今天,在黄河入海处,从黄土高原携带来的泥沙仍在不断地将黄河三角洲向海上推进,平均每年推进2.5千米。

[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文,说出华北平原的特征。(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点出“海拔比东北平原低,多在50米以下”,“地势平坦”、“一望无际”等)

[板书]2.华北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地势平坦

[提问]请同学们读“中国地形图”和课本图3·20,说出:长江中下游平原西起______,东至______,主要由______的泥沙冲积而成。与东北平原相比,它不够______,与华北平原相比,它不成______。(学生回答,教师纠正)

[提问]阅读课文,说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特征。(学生回答,教师除点清“地势更低”、“三角洲海拔10米以下”外,还要向学生说明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著名的“水乡”和“鱼米之乡”)

[板书]3.长江中下游平原——“水乡”“鱼米之乡”’

[展示表格]挂出绘有“三大平原比较表”的小黑板。

[填表]请三位同学分别填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有关内容。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表中三大平原的“位置和范围”、“主要河流”、“主要特点”。

[讲述]我国除三大平原外,还有一些零星分布的小平原,如四川盆地中的成都平原、广东珠江三角洲,台湾西部平原等。平原地面平坦,土壤肥沃,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也是我国人口稠密、城镇集中、经济繁荣的地区。但我国平原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12%,而且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承转]我国的丘陵也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

[板书]二、主要丘陵

[读图]阅读中国地形图、看看我国东部由北向南有哪些主要的丘陵。

[指图讲述]我国丘陵在东部地区分布广泛。自北而南主要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辽东丘陵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上,山东丘陵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上,东南丘陵则分布在长江以南、雪峰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它包括江南丘陵(长江以南、南岭以北)、闽浙丘陵(武夷山以东)和两广丘陵(南岭以南的两广地区)。

[板书]1.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讲述]我国东部丘陵大多起伏和缓,海拔多在200—500米之间,现在大多已被人们辟为梯田、果园,或栽培经济林木。但在广大的丘陵地区,也有少数挺拔峻峭的山峰,海拔超过1000米,耸立在平原、低丘之上,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

[提问]请介绍你所知道的东部丘陵区中的旅游名山。(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板书]2.著名风景旅游区——泰山、黄山、庐山、“桂林山水”。

[古诗欣赏]首先让学生朗诵课文中形容泰山和庐山的著名古诗。然后教师讲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摘自杜甫的《望岳》。因杜甫未登泰山,故题为《望岳》。杜甫在《望岳》一诗中沤歌了泰山的伟大气势。课文所摘诗句的意思是:将来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看一看众山在相形之下如何渺小。形容庐山的古诗是苏东坡所作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出了庐山峰峦重叠、变化多姿的景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是,因为身在山中,只能看到眼前局部的山景,而看不到庐山的真面貌。人们常以此来比喻“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再朗诵一遍古诗。

[总结]通过以上几节的学习,大家更加具体地认识了祖国大地上的壮丽山)川。在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中,有世界最雄伟的山脉—喜马拉雅山;世界最高峰一珠穆朗玛峰;世界最高的高原—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世界黄土分布最广、最深厚的黄土高原,有地势低平、宜于耕作的三大平原,有利于发展多种经济的广大山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这块土地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把中华大地妆扮得多姿多彩。今后,我们将把祖国江山建设得更加辉煌灿烂。

(布置作业)

1.完成本节课文后的选做复习题。

2.在填充图册上做填图练习。

 

第四节 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一、三大平原

1.东北平原——面积最大 黑土肥沃

2.华北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地势平坦

3.长江中下游平原——“水乡”“鱼米之乡”

二、主要丘陵

1.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2.著名风景旅游区——泰山、黄山、庐山、“桂林山水” 

相关阅读

第四节苯酚


第四节苯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苯酚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结构决定性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苯酚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酚和醇性质的差别。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采用边讲边实验,并适时启发、诱导的方法使学生了解苯酚的重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通过苯酚和乙醇的性质比较,让学生分析讨论,得出酚羟基和醇羟基的区别,从而突破难点。
●教学用具
投影仪、苯酚的比例模型
苯酚、水、浓溴水、NaOH溶液(5%)、FeCl3溶液、试管、酒精灯、胶头滴管
●教学过程
[师]比较两种水解产物,它们有何关系?组成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生讨论后回答]
1.它们互为同分异构体。
2.结构上的相同点:都含有苯环和羟基。
3.不同点:前者羟基连在苯环的侧链上,后者羟基直接连在苯环上。
[师]它们的官能团都是羟基,那么它们是不是都属于醇类?
[生]不是。前者属于醇类,后者属于酚类。
[师]什么叫酚?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酚:羟基与苯环上的碳原子直接相连的化合物。

[讲述]酚分子中的苯环,可以是单环,也可以是稠环,如也属于酚。

“酚”是一类烃的含氧衍生物的总称,但通常又把酚类中最简单的一种——苯酚简称为酚。我们这节课通过苯酚的性质,来了解酚类和醇类这两种具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性质上的异同。
[板书]第四节苯酚
[师]展示苯酚分子的比例模型。让学生写出苯酚的结构式、结构简式、分子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指正错误]
[板书]
一、苯酚的分子结构
[师]苯分子中的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内,苯酚中的所有原子是否也都在同一平面内?
[生]观察苯酚分子的比例模型后回答。苯酚中六个碳原子及苯环上的五个氢原子和氧原子在同一平面内,而羟基上的氢原子与其他原子不在同一平面上。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苯酚的物理性质。
[板书]二、苯酚的物理性质
[师]展示少量苯酚晶体,使学生观察,并总结苯酚的颜色、状态、气味。
[生甲]苯酚是无色的晶体,具有特殊气味。
[生乙]和医院的气味差不多。
[师]对。但医院给医疗器械和环境消毒不是用苯酚,而是用甲基苯酚,俗称来苏水。苯酚也具有较强的杀菌消毒能力,因此可以把苯酚掺入肥皂中制成药皂来治疗一些皮肤病,那么苯酚的溶解性如何呢?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一下苯酚的溶解性实验。
[学生实验]取少量苯酚晶体,放入一试管中,加入少量水(1~2mL),振荡,观察溶液浑浊情况;加热,再观察。
注意:做完该实验后,溶液不要倒掉,留后面做实验用。
[师]通过以上实验,并结合教材163页相关内容,请同学们叙述苯酚的重要物理性质。
[生]无色晶体,有特殊气味,熔点43℃,常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当温度高于65℃时,则能与水混溶。苯酚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有毒。
[师]展示一些长时间露置在空气中的苯酚晶体,让学生观察其颜色。
[生]粉红色。
[问]为什么苯酚由无色变为粉红色?
[生]苯酚部分被氧化为红色物质。
[追问]应如何保存苯酚?
[生]隔绝空气,密封保存。
[师]苯酚有毒性,在使用时不小心沾到皮肤上,应怎样处理?
[生]立即用酒精洗涤。
[师]—OH是醇的官能团,也是酚的官能团,那么—OH决定了醇类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生]与Na反应产生H2;发生消去反应;羟基的取代反应、催化氧化等。
[师]那么酚类与醇类性质上有什么相似和不同之处呢?下面我们学习苯酚的化学性质。
[板书]三、苯酚的化学性质
[演示]将做苯酚溶解性实验用过的试管中的苯酚的悬浊液,逐滴滴入5%的NaOH溶液。
[现象]滴入5%的NaOH溶液后,浑浊的液体变为澄清透明的液体。
[结论]在水溶液中,苯酚易与NaOH反应,苯酚有酸性。
[板书]1.酸性
(1)和NaOH反应
[师]在这个反应中,反应的实质是酚羟基的氢跟NaOH的OH-结合成水,发生了酸碱中和反应,故在这个反应中,苯酚显示了酸性,所以苯酚俗称石炭酸。
[学生实验]将上述澄清的溶液分为两份,向其中一份中加入醋酸,另一份中通入CO2气体。
[现象]均出现浑浊。
[结论]加入醋酸或通入CO2后,易溶的苯酚钠又变成了溶解度不大的苯酚。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反应原理,说明苯酚的酸性比碳酸和醋酸的酸性均弱,也是一种弱酸。酸性强弱顺序为CH3COOH>H2CO3>。
[讲述]苯酚的酸性虽然比H2CO3弱,但比HCO酸性强,因此在苯酚钠溶液中通入
CO2,只能生成苯酚和NaHCO3,而不能生成苯酚和Na2CO3,因为+Na2CO3
+NaHCO3,与Na2CO3不能共存。
[提问]苯酚钠溶液显什么性?为什么?
[生]应该显碱性,因为苯酚钠是强碱弱酸盐,水解显碱性。
[师]对。苯酚酸性极弱,它不能使石蕊甲基橙等指示剂变色。那么苯酚能不能和钠反应呢?若能反应,则反应速率与C2H5OH、水相比如何?
[生]由于苯酚显弱酸性,肯定也与Na反应生成H2,比乙醇、水与Na的反应速率均快,因为乙醇、水都显中性。
[板书](2)和Na反应
[师]通过上述内容可分析得出:虽然苯酚和乙醇的官能团都是羟基,但苯酚分子中的O—H键比乙醇分子中的O—H键易断裂。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结构决定性质,官能团相同,烃基不同,只能是烃基苯环对羟基影响的结果。
[师]由于苯环的影响,使苯酚分子中的O—H键比乙醇分子中的O—H键易断裂。那么,—OH对苯环是否有影响呢?
[板书]2.苯环上的取代反应
[学生实验]在盛有少量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过量的浓溴水。
[现象]立即有白色沉淀生成。
[结论]在溶液里,苯酚易与溴发生化学反应。
[师]说明:
①苯酚与溴反应生成的白色沉淀是三溴苯酚。
②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是Br2要过量。若C6H5OH过量,生成的三溴苯酚会溶于C6H5OH溶液中。
③C6H5OH与Br2的反应很灵敏,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和定量测定。这说明,有机化学反应也能快速、定量进行,无副反应。
[问]该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生]取代反应。
[师]和前边学过的苯分子中苯环上的氢原子被溴原子取代相比,苯酚中苯环上的氢原子更容易被取代,这是因为—OH对苯环的影响使苯酚中—OH邻、对位上的H原子变得更活泼了。另外,苯酚还有一些不同于乙醇的性质。
[板书]3.显色反应
[演示]向盛有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振荡。
[现象]溶液立即变为紫色。
[结论]在溶液中,苯酚与FeCl3反应,生成紫色、易溶于水的物质。
[板书]苯酚遇FeCl3溶液显紫色
[师]此反应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
[讨论]根据苯酚的结构和在空气中变色的性质,你认为苯酚还可能发生哪些反应?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1.由苯酚在空气中变色可知苯酚极易被氧化,所以苯酚可以使酸性KMnO4褪色。
2.因为苯酚中含有苯环,所以苯酚可以和H2发生加成反应,和HNO3发生硝化反应。
[师]很正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苯酚的一些性质与乙醇相比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现总结如下:
[投影]
苯酚与乙醇性质的比较
苯酚()
乙醇(CH3CH2—OH)
水溶性常温下溶解度不大,65℃以上与水以任意比互溶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电离出H+的能力比水强、溶液呈酸性比水弱、溶液呈中性
化学性质性质活泼、能发生置换反应、中和反应、显色反应、苯环上的取代反应、常温下的缓慢氧化、燃烧等。性质较稳定,能发生置换反应、消去反应、羟基的取代反应等,在点燃或有催化剂时可被O2氧化
[师]从醇和酚性质的比较可知,烃的衍生物的性质不仅取决于官能团,也受烃基的影响。官能团不是决定物质性质的唯一因素。
苯酚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请同学们课后看书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总结出苯酚的重要用途。
[作业布置]P165一、二、三、四
●板书设计
酚:羟基跟苯环上的碳原子直接相连的化合物。
第四节苯酚
一、苯酚的分子结构
二、苯酚的物理性质
三、苯酚的化学性质
1.酸性
(1)和NaOH反应
(2)和Na反应
2.苯环上的取代反应
3.显色反应
苯酚遇FeCl3溶液显紫色
●教学说明
苯酚是芳香烃的衍生物,本节安排在乙醇和醇类之后,便于对比乙醇和苯酚的性质,了解衍生物不仅决定官能团,而且也受烃基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官能团与烃基相互影响,便于学生从结构入手分析推导化学性质。
●参考练习
1.由羟基与下列某官能团相互结合所构成的化合物中,属于酚类的是
答案:BD
2.有关苯酚性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与苯相似,也能发生硝化反应
B.与乙醇相同,羟基中H原子可以被金属取代,但不与NaOH溶液发生中和反应
C.往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可生成苯酚和碳酸氢钠
D.易溶于乙醚中
答案:B
3.下列各对物质互为同系物的是
答案:B

4.白藜芦醇广泛存在于食物(如桑椹、花生,

尤其是葡萄中),它可能具有抗癌作用。能与1mol该化合物起反应的Br2和H2的最大用量分别是
A.1mol、1molB.3.5mol、7molC.6mol、7molD.3.5mol、6mol
答案:C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从容说课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发展必然选择的正确道路,也已了解了其内涵和本质。但具体怎样落实到实践中去成为学生渴望了解的主要问题。为此本节将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由于人类没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肆意开发、破坏有限的自然资源,维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导致部分地区资源枯竭、生态失调、环境恶化,鉴于此,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大多是从控制人口规模这项根本措施着手,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达到协调人地关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学习本节内容,要仔细阅读图文,从图文中提取地理信息,归纳出知识要点,通过紧密联系学生实际,质疑讨论,最终解决难点、疑点。

教学重点

1.控制人口规模是根本措施。?

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教学难点

协调人地关系中的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说课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发展必然选择的正确道路,也已了解了其内涵和本质。但具体怎样落实到实践中去成为学生渴望了解的主要问题。为此本节将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由于人类没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肆意开发、破坏有限的自然资源,维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导致部分地区资源枯竭、生态失调、环境恶化,鉴于此,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大多是从控制人口规模这项根本措施着手,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达到协调人地关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学习本节内容,要仔细阅读图文,从图文中提取地理信息,归纳出知识要点,通过紧密联系学生实际,质疑讨论,最终解决难点、疑点。
教学重点
1.控制人口规模是根本措施。?
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教学难点
协调人地关系中的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控制人口规模是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
2.掌握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3.辩证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有关资料,参与有关活动,深化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
3.结合课文理论与实例,探讨我国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及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由之路,针对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地理背景,今天我们具体探讨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板 书:
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推进新课

协调人地关系主要途径是针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趋严重的人口增长、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出的,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有:控制人口规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达到协调人地关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首先来探讨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途径——控制人口规模。 
板 书:
一、控制人口规模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02,自主学习,并思考:为什么控制人口增长是我们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生(回答)世界人口基数大,如果不进行有效的人口控制,人口增长快,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超过100亿,届时,地球将人满为患,资源更加缺乏,环境污染更为严重,生态系统更不稳定,人类的生存发展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师通过阅读课本“活动”及补充资料,进一步加深在我国控制人口规模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措施。
课件展示:
“中国人口战略”资料
中国人口战略 2001年我国人口总数已超过13亿,其中5000万为贫困人口,5000万为残疾人,1.8亿为文盲半文盲。在经济基础还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渐突出。预计到21世纪中期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16亿。
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以及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等问题,制约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人口的数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发挥人们的重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讨论:1.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人口问题有哪些?
2.针对以上人口问题,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生(合作讨论,回答)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人口问题有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以及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等问题。
应采取的措施有: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人口的数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师(承转)控制人口规模是协调人地关系的基础,实施可持续发展还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板 书:
二、转变发展模式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03,自主学习并思考:
1.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目的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危害?
2.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什么?有什么益处?
(生讨论并回答。)
师指导学生完成课文相应“活动”,进一步明确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益处。
课件展示:
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传统的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在这种发展观的支配下,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人们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在全球范围内相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总要经过一个逐步积累的较长期的过程。发达国家工业化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这种经济增长既没有考虑资源的长远价值,也没有充分考虑污染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实际代价(如上图)。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的结果往往与长期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讨论:生活质量的提高是财富和产品越多越好吗?
(承转)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具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是如何搞好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板 书:
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04~P105,自主探究,思考:
1.土地资源对人类的意义有哪些?我国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2.森林资源的含义是什么?它有哪些生态环境效益?
生(归纳总结,回答)
1.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源和环境条件。在保护土地资源、防治土壤污染等方面,世界各国作出了很大努力,并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我国制定了许多政策,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比如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等。
2.森林是指覆盖大面积土地并以乔木为主体的植物群落。森林资源是森林和林业生产地域上的土地和生物的总称,包括林木、林下植物、野生生物、微生物、土壤和气候等自然资源。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合理利用和妥善保护森林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有:调节大气成分、净化空气、含蓄水源、增加空气湿度、防风护田、保持水土等。
课件展示:?
读下图,分析我国一些地区出现环保问题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1)①地区沙漠化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为防治西北地区土地的沙漠化,我国正在这些沙漠化严重的地区进行的巨大林业生态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__。
(2)②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③地区出现酸雨危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④地区出现水土流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治理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过度垦殖,植被破坏 营造“三北”防护林
(2)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 该地区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大量排放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造成酸雨危害
(3)黄土疏松,植被破坏,夏季多暴雨,土地遭受流水侵蚀作用严重 植树种草,搞好农田基本建设,走林牧相结合的道路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06,自主探究,思考:
1.目前,世界上水资源状况如何?举例说明如何解决。
2.在海洋资源利用中,出现了哪些生态环境问题?我国有哪些措施应对?
生总结回答。
课件展示:
课堂训练?
1.造成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有()?
①华北地区多为半湿润半干旱区,降水集中在7~8月,而冬春季持续干旱,降水年际变化也较大。 
②人口众多且增长较快,工农业发展迅速,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状况。 
③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污染和浪费严重。 
④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目前缓解华北地区春旱用水紧张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措施是()?
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
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
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
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
近年来,我国海洋渔获大幅度下降且捕上来的多是鱼子鱼孙等小鱼。据此完成3~5题。?3.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应该是()?
A.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水温升高?
B.石油泄漏污染了海洋?
C.修建人工岛和海港等设施?
D.过量捕捞使渔业资源严重衰退?
4.我国海洋渔业生产今后应走的道路是()?
A.近海捕捞 
B.远海捕捞
C.捕养结合 
D.海水养殖?
5.我国休渔的最佳季节是()?
A.夏季 B.冬季
C.秋季 D.春季?
答案:1.D 2.D 3.D 4.D 5.A
师(承转)协调人地关系,上述三个措施是针对全社会、整个人类而言的,具体到每个人,我们该怎么办呢?
 板 书:
四、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合作探究]
阅读教材P107“四、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讨论回答:(1)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方法,协调人地关系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2)我们每个人能为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
学生讨论。
师(总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公众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因此,公众是否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这些变革的必要条件。我们只有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例如,工厂实行清洁生产,社会公众积极参与,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
课件展示:?
 
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
师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传统方法只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即产品使用后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课件展示:?
公众参与图

师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参与不同于对一般活动的参与,它不仅包括公众积极参加有关的行动或项目,更重要的是人们要改变自己的态度与习惯。
师为什么要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
课件展示:
“环境标志”
生环境标志表明该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优点。??
课堂小结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大多是从控制人口规模这项根本措施入手,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更进一步辩证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我国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及个人对此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课题题目:玛雅文明的衰落
活动与探究的内容:中北美洲的玛雅文明,早在公元前2500年前就开始有文字记载,其高度发达的成就反映在玛雅人对宇宙的认识程度以及城市、建筑的设计艺术和独特深奥的玛雅文字上。据文字记载,玛雅文明的农业用地是一种被称作“砍伐和焚烧森林植被而形成的暂时农田”,即在旱季(每年12月~次年3月)用原始的石斧清除一片林地,并在雨季来临之前进行烧荒,然后种植玉米等作物。开垦的土地在使用几年之后,因肥力下降和很难清除的侵入杂草而不得不废弃。这种焚林的生产模式需要大量的后备土地才能养活较少的人口,因为使用过的土地必须等到地力恢复后才能再次使用,这段时间一般需要20年或更长。当时玛雅社会的农业集约化程度已经很高,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对土地的治理上:清理了坡地上的丛林后,土地被垒成了台地,以防止水土流失;在低湿地区修建了网格状的排水沟以排除洪水,并利用沟中的淤泥来升高地表。
但是,当时的人们显然没有认识到,热带雨林地区的土壤侵蚀非常严重。今天看来,玛雅社会所在的那片土地,有3/4属于极易侵蚀的地区。这就是说,一旦森林被砍伐,土壤就会随之流失。而农业用地、建筑材料以及燃料的需求,都使森林的消失不可避免。另外,玛雅社会因缺乏家畜而对土壤中的有机肥补给不足,直接导致农业生产力的下降。据推测,生态环境的恶化是这个高度文明在十五六世纪消失的原因之一。
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活动与探究的结果:小论文,班级展评。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合作讨论
阅读下列材料,讨论回答问题。
材料一:留民营村是我国著名的“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
留民营位于北京市东南部大兴县境内,距北京市区21千米。1982年以前,由于生产结构单一(种植业占78%),造成大量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安排,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由于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农业成本过高、土壤肥力下降,影响了经济发展。近十几年来,该村按照持续发展的观点,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还维护了农业生态平衡。
材料二:“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
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
留民营村把农作物秸秆和粮食加工产生的米糠、麸皮作为饲料送至饲养场,牲畜粪便和部分秸秆进入沼气池后产生的沼气供农民作为生活燃料。沼渣和沼液,一部分送至鱼塘养鱼,一部分送至农田和蔬菜大棚作为肥料,一部分沼渣经加工后又成为饲料。鱼塘的底泥又可作为农田、果园的肥料。现在,留民营村每公顷耕地化肥平均使用量已由原来的1875千克下降到450千克以下,蔬菜生产已基本做到不使用化肥。
讨论:
1.该生态系统的环境效益是什么?
2.从留民营村的成功经验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友情提示:1.降低污染,净化环境,改变农田施肥结构,有效地保护了土地资源。
2.发展“生态农业”,把保护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力,而且可以避免“石油农业”所带来的一些弊病,维持自然界良好的生态平衡)
●追踪练习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关于中国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整体上看环境污染已基本上得到控制
B.生态破坏的范围已得到有效抑制
C.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急剧向农村蔓延
D.环境污染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C
2.关于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动方案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是第一位的②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④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是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C
3.1996年6月5日,以“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为主题的活动是()
A.世界环境日
B.世界地球日
C.世界气象日
D.世界粮食日
答案:A
4.下列举措中,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有()
①营造上海外环线绿化带②实行垃圾分类收集③消除苏州河黑臭现象④建立现代农业园区
A.①B.②③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D
5.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有()
①控制人口增长②开发南极大陆为旅游区③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④大力开采和使用热带雨林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C
6.盲目的围海造田,可能会导致()
A.海啸发生
B.海洋生态破坏
C.海平面下降
D.海平面上升
答案:B
7.协调人地关系就应协调好()
①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③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④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8.过度开采地下水可能会造成()
A.水源污染B.地面下沉
C.降水减少D.荒漠化
答案:B
二、综合题
9.下图为“长江源区环境恶化过程示意图”,试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概述长江源区环境恶化的原因,并提出防治建议。
答案:从自然条件方面看,全球变暖是主要原因。由此导致蒸发增加和地温上升,使河流的补给(冰川融水、土壤水)每况愈下,导致部分河段干涸,环境恶化。
在人类活动中,滥捕滥猎野生动物,使得生态平衡被破坏,鼠害日益严重,以及过度放牧,是破坏草原和最终造成草场沙化的两大因素。制止对野生动物的滥捕滥猎,加强草场建设,提高畜牧业管理水平,是防止该区环境进一步恶化的主要措施。
●知识归纳
●学力测评
基础部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每小题2分)
1.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就其根源而言是()
A.粮食问题B.资源问题
C.环境问题D.人口问题
答案:D
2.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的反馈作用对人类都是不利的
B.环境问题是进入工业社会以后才出现的
C.环境问题是在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D.环境问题都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
答案:C
3.下列环境问题属于环境污染的是()
A.土地盐碱化B.大城市郊区的垃圾山
C.土地荒漠化D.水源枯竭
答案:B
4.下列人类活动中,可引起生态破坏的是()
A.围湖造田B.黄土高原上种草植树
C.内蒙古高原上退耕还牧D.发电厂向大气排放烟尘
答案:A
5.下列人类活动中,容易引起全球环境问题的是()
A.荷兰人民围海造田B.亚马孙雨林破坏
C.城市汽车尾气排放D.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
答案:B
6.尼罗河口附近海域沙丁鱼资源枯竭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捕捞B.水域污染
C.大坝建设D.赤潮危害
答案:C
7.核电站对周围水域的主要影响是()
A.重金属污染B.热水污染
C.放射性污染D.固体废气物污染
答案:B
8.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下列哪一事件以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第一次明显加快()
A.18世纪工业革命B.第一次世界大战
C.第二次世界大战D.新技术革命
答案:A
9.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美国的生态破坏已得到全面控制
B.中国的环境污染仍在不断蔓延
C.环境问题是工业社会的产物
D.固体废弃物不会污染环境
答案:B
10.下列说法,属于合理利用资源的有()
①盲目扩大耕地面积②干旱半干旱区退耕还林③山地缓坡修筑梯田④围湖造田⑤随意开挖矿产资源⑥适度开采地下水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①②⑤D.②③⑥
答案:D
1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A.人们在两极地区的活动日益频繁
B.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造成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小
D.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经济发展无任何关系
答案:B
12.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主张()
A.自然是主宰,人类必须完全适应于自然
B.人类是能动的,人类能依据自己的意愿任意利用和改造自然
C.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即“天人合一”
D.宁可舍弃发展,也要保护好子孙后代生存的环境
答案:C
13.严重的环境问题开始于()
A.农业社会B.工业社会
C.第一次社会大分工D.新技术革命后
答案:B
14.目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问题是()
A.气候变暖问题B.资源和环境问题
C.太阳风暴问题D.教育问题
答案:B
15.下列属于环境污染问题的是()
A.泥石流B.酸雨
C.土壤污染D.台风
答案:C
16.按地理空间划分,环境问题可分为()
A.全球环境问题、局部环境问题、区域环境问题
B.城市环境问题、乡村环境问题
C.陆地环境问题、大气环境问题、海洋环境问题
D.高原环境问题、平原环境问题
答案:A
17.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
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B.严禁排放工业“三废”
C.少建或不建大型工程
D.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答案:A
下图显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判断18~20题。
18.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化起飞的国家中,最典型地反映出这种关系的城市是()
A.柏林B.伦敦
C.旧金山D.彼得堡
答案:B
19.环境质量逐渐改善提高阶段是()
A.后工业化阶段B.工业化初期阶段
C.经济发展阶段D.工业化起飞阶段
答案:A
20.图中关系反映了环境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
A.发达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完善B.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的不断调整
C.人的认识能力不断增强D.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答案:D
21.对下列人类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分类正确的是()
①滥伐森林②大量施用剧毒农药③直接排放工业“三废”④过量抽取地下水⑤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⑥捕杀濒临灭绝动物
A.①②⑥;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④⑥;②③⑤D.①③⑤;②④⑥
答案:C
22.“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中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真正含义是()
A.环境问题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已出现
B.已经出现了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的环境问题
C.环境问题已经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
D.环境问题已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
答案:B
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迅猛增长的原因是()
A.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过快
B.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过快
C.亚洲和非洲各国人口增长过快
D.人口死亡率不变,出生率升高
答案:A
24.在下列四个时间段里,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是()
A.1800~1830年B.1830~1900年
C.1900~1950年D.1950~1987年
答案:D
25.关于世界人口增长趋势的正确叙述是()
A.欧洲人口的增长速度比亚洲快
B.近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C.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比发达国家快
D.世界每年的人口增加数量中,发达国家占大部分
答案:C
26.玛雅文明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B.战争破坏
C.环境污染D.生态破坏
答案:D
27.在自然状态下,一个物种灭绝的时间约为()
A.10~100年B.100~1000年
C.1000~10000年D.10000~100000年
答案:B
28.哺乳动物濒危或受威胁的原因最主要的是()
①偷猎②栖息地的丧失③外来物种入侵④其他原因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A
29.土壤污染物主要有()
A.氯化钠B.重金属C.二氧化硫D.粉尘
答案:B
30.农业社会以前()
A.人类对环境影响较大B.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很肤浅
C.劳动工具以铁器为主D.人类主要依靠捕鱼为生
答案:B
迁移应用
二、综合题(每题10分)
31.下图是新疆和田地区保护绿洲的三道防线“良性循环示意图”和曾经一段时期少数人破坏森林草原后“恶性循环示意图”,请根据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示意图,将①~数码填入英文字母后面的横线上(每字母限填一次)。
(1)①乱铲草皮、砍伐胡杨林②下游季节河径流量减少③提供粪肥④耕区地下水位上升⑤土地盐渍化⑥农业生态系统恶化⑦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腐殖质⑧森林涵养水源⑨地下径流⑩提高耕地的质量○11喂养牛羊○12增加粮食产量
A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_,D___________,E___________,F___________,G___________,H___________,M___________,N___________,S___________,T___________。
(2)该地区农业恶性循环景观,冬春季节受___________气团控制,出现___________等灾害。
答案:(1)⑦⑩⑧⑨③②⑤⑥④①(2)极地大陆寒潮、沙尘暴
32.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2000年春季,有7次较严重的沙尘暴天气袭击了我国北方地区,其影响范围之广,造成危害之严重,实属历史所罕见。随着我国北方人口的剧增,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有些地区地下水位已经低于植物根系分布的深度,结果造成植物枯死,土地失去植被保护,极易起沙扬尘。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冬春季节温差增大,强冷空气活动频繁,使大风频发,为沙化土地的扩展和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
山羊对草场的破坏最为严重,人们每穿一件羊绒衫就会造成半亩土地沙化。世界多数国家已经开始禁养山羊,而我国近几年大量畜养山羊,已跃升为山羊绒的出口大国,占世界山羊绒贸易总量的90%。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4,大大超过了耕地面积的总和,沙化土地每年净增2460平方千米。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农牧交错地带,人口密度增加,土地负荷加重,土地利用粗放,滥垦滥种,导致大量土地沙化。
华北及西北地区2000年春季气温偏高,降水少,土壤蒸发强烈,疏松沙土极易被大风扬起。
我国长期对草场资源掠夺性利用,过度放牧,乱采滥垦,毁林毁草,造成草场退化、沙化严重。
我国北方一些地区经济落后,当地人们常常以采掘药材作为一项主要收入,过度采挖麻黄、甘草、发菜等,从而大范围地破坏了植被。
由于我国北方一些贫困地区无能力使用煤炭,因而采挖多种灌木作为燃料,破坏植被,造成地面植被覆盖率整体减少。
(1)从以上资料中,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2000年肆虐我国北方的沙尘暴形成的自然原因:___________。人为原因:_____________。
(2)朱镕基总理讲,西部开发要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对此你如何理解?
(3)对我国大量畜养山羊这种经济行为你如何认识?
(4)在材料的案例中还有哪些经济行为与畜养山羊这种经济行为的性质是一样的?它们的危害是什么?
(5)材料中提到一些贫困地区没有能力使用煤炭,而是采挖多种灌木作燃料,对此事实你有何认识?
答案:(1)2000年春气温偏高,大风多,降水少毁林毁草,乱采滥垦,过度放牧
(2)①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增加西部地区植被覆盖率,减缓西部地区土地退化、荒漠化的发展趋势。②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开垦不适宜耕种的土地,所产粮食的经济效益远远低于盲目开垦所带来的土地沙化的生态损失。③自然环境具有整体性,西部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导致东部地区自然灾害的频发。④西部地区生态脆弱,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会给环境增大压力,因此国家提出“开发西部,环保先行”的指导方针。
(3)山羊有坚硬的四蹄,吃草时能把草根刨出,对草场有严重的破坏,大量畜养山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眼前经济利益的错误行为,这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的。
(4)材料中的过度放牧、乱采滥垦、毁林毁草以及过度采挖麻黄、甘草、发菜等经济行为都属于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利益的生产方式。这种行为所造成的生态损失往往是无法挽回的,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
(5)这说明发展是第一位的。经济、技术落后,就没有能力进行环境保护,要在不损害环境的前提下,尽快脱贫,走出贫穷—环境恶化—更加贫穷的恶性循环。
33.阅读下列三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联合国预测,如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到21世纪末,世界人口将达到110亿。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则有可能达到190亿。这将与有限的就业需求之间形成尖锐的矛盾。
材料二:联合国近期一份报告发出警告,水资源缺乏将引发冲突。目前全球有80多个国家和40%的人口供水不足。如不采取有力的措施,更加有效地利用水资源,到2010年,世界许多地区将面临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并将因此发生冲突和战争。20世纪战争基本上源于石油竞争,而到21世纪,许多政治和社会纷争,将会以水资源为导火线。
材料三:世界环境恶化是多方面的。全球气候正在变暖,海平面上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出现严重的“温室效应”,旱涝灾害增加;世界森林资源每年减少1%;臭氧层的损耗大大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并将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危害;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空气污染严重,大量废弃物将危害人类的健康和安全。
(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将下面备选答案填入相应空格内。
备选答案:①滥伐森林②水土流失严重③沙暴盛行④气候恶化⑤沿海低地被淹⑥全球变暖,气温升高⑦水旱灾害增多⑧农牧业减产⑨风沙侵袭良田⑩工业、交通工具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全球内陆年降水量减少(只填序号)
(3)上述三组材料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
(3)这三组材料足以证明,全球正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形势,如果人口增长、资源开发以及继续恶化的生态环境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人类将失去生存的权利。所以,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以求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
34.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未能再循环的工业废物严重侵蚀着环境和人类健康。我们现在产生的二氧化碳、家庭污水和其他“无毒”废物的速度超过了自然循环能够吸收它们的速度。我们还正在越来越大量地排放着有毒的废物,它们正积聚在土壤、空气和水中。后果是,我们正在破坏着自然环境(例如,森林被酸雨和烟雾毁坏)、我们的农业系统(例如,收成被土壤退化以及空气和水的污染所毁掉)和人类的健康(例如,食物中残留的农药、人工合成聚合物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室外的烟雾、被污染的饮用水以及家庭和学校地下的有毒垃圾堆)。在未来一些年里,污染的流行病学受到更大的重视。因此,学生们应该熟知主要污染物的种类、来源、造成的后果以及为清除它们将会付出的代价。
(1)文中关于污染与环境自净能力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A.环境污染速度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B.环境污染速度低于环境自净能力
C.环境污染速度与环境自净能力大体相当
(2)二氧化碳浓度增大会导致___________效应,对沿海地区的影响是___________,对气候的主要影响是___________。
(3)文中提到环境污染的后果主要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方面。
(4)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图表达的曲线为(a表示经济发展,b表示环境质量)()
(5)将下列污染原因与结果用线连接起来。
氟利昂等排放物酸雨
砍伐森林土壤和水污染
核污染放射病和癌症发病率增加
燃煤等排放SO2等臭氧层破坏
大量使用农药土地沙漠化
(6)除工业污染外,消费污染越来越严重,请列出四种主要的消费污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
(2)温室两极冰雪融化,引起海平面升高,沿海一些低地和城市将被淹没全球气温上升、蒸发加强、气候带范围发生变化(如现在的农耕区将变成草原,亚寒带森林区将变成农耕区)
(3)破坏自然环境破坏农业系统影响人类健康
(4)D
(5)
(6)排放污水使用塑料制品家庭汽车家庭燃煤使用含氟冰箱乱扔废弃物(答出其中四种即可)

第四节  气候特征


第四节 气候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学会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我国丰富的气候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2.使学生能联系实际,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从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通过认识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媒体

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教学过程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气温和降水等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两个问题:

(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2)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知道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一些待点,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归纳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四节 气候特征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7页,“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表,回答下列问题:

(1)1月份,我国的齐齐哈尔、北京的平均气温,分别比法国的巴黎、美国的纽约低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低22.7℃和3.7℃。

(2)7月份,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分别比巴黎、纽约高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高26.3℃和7.3℃。

(3)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年较差,分别比巴黎、纽约大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齐齐哈尔比巴黎大26.3℃,北京比纽约大7.3℃。

对上述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回答。)

冬季,我国比同纬度地区冷;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又比同纬度除沙漠地区以外暖热。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年较差偏大。由此得出气温冬冷夏热的特点。大陆性气候显著。

北京、齐齐哈尔、巴黎、纽约降水量柱状图。使同学们阅读柱状图,比较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分配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

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8月份,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再加上降水的年际变化也较大,由此得出我国冬季干燥,夏季多雨,大陆性强的气候特点。归纳起来,一是说明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二是具有大陆性的特点。

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展示北京、武汉、哈尔滨等城市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请同学们读图。思考我国夏季气温、降水的共同特点什么?

学生回答:我国夏季普遍高温,降水集中。

这就是我国气候的第二个特证:雨热同期。

二、雨热同期

雨热同期。夏季,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天山等少数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温,而且是世界同纬度上除沙漠以外最暖热的地区。因此,我国热量条件优越。这种优越的热量条件对农业生产有没有好处?有什么好处?请同学思考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正如同学们所说,我国优越的热量条件,对农业生产很有利,可以使一些喜温的高产作物如水稻、玉米、棉花等。在我国广大的北方地区也有大面积种植;使得水稻、棉花的种植界线的纬度之高,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由此可见,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1.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在高温的夏季,也是我国降水集中的季节,雨热同季对农作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同学讨论、回答。

农作物在高温的季节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我国高温多雨的夏季,正适合农作物、森林和牧草的生长。因此,高温期多雨期与农作物的生长期一致,是我国气候资源的又一大优势。

2.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十分有利。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1)西亚、北非在北纬15°~30°的地区,气候景观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我国处于同一纬度地带的长江以南地区,却成为降水丰沛的“鱼米之乡”?

学生讨论、回答。

在世界上北纬15°~30°的纬度带内,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气候炎热干燥,大多呈现沙漠和荒漠景观。我国处于同一纬度地区的长江以南地区,由于受到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并且雨热同季,利于水稻的生长,是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河湖众多,淡水鱼产量很大,从而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展示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划分图。

请同学们读我国温度带划分图和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说说我国可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和干湿区?

学生指图回答。

我国既有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又有四个干湿地区,(投影片迭加演示)多种多样的温度带迭加在多种多样的干湿区上,这说明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气候的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又一显著特征。

三、气候复杂多样

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请同学们读课本第38页4.23图,“横断山区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和第59页4.24图,“秦岭南北”,思考说明地形对气候和植被有什么影响?

横断山区海拔很高,达数千米,随着山势的增高,气温降低,植被随之发生变比,从山下的常绿阔叶林依次过渡到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草甸一雪线以上。说明地势的高低对气候影响很大,进而影响植被种类的生长分布。

秦岭南北一图,表示了山南、山北在植物和景观上的差异。山南生长的是亚热带植物—柑橘树,山北生长的是温带植物——苹果树。这是因为秦岭在气候上起着屏障作用,可阻挡北部冬季风的南下。所以秦岭南坡气温高,为亚热带景观;北坡气温低,为暖温带景观。

由以上分析得出:地形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使得我国的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对各种植物和农作物品种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选作复习题

(4)我国气候有哪些主要特征?(3条)

(2)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气候特征

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二、雨热同期

l.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2.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十分有利。

三、气候复杂多样

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103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