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课堂实录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课堂实录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课题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授课班级

高一(11)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材分析

1.本节课内容分为三部分,讲述:“人类与环境”“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从点到面,再从面到点的学习来全面了解问题的存在。为本章的学习提出了“问题”(即起一个铺垫和前提作用)。

2.收集近年沙尘暴的相关资料

3.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分布:

(1)人口与环境:

(2)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污染: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酸雨等。
 生态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

(3)环境问题分布特点:全球性和地域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环境问题全球性和地域性特点。

2.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发展、变化过程的认识,理解人与环境关系的变化,正确认识环境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3.理解人类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能力目标

结合典型案例分析,能根据有关图表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后果,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

德育目标

结合事实认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及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并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对环境负责的态度。

重点难点分析

(1)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这是本单元知识的基础。重点要落在当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超过一定的程度,这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即人类对环境的反作用。

(2)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

(3)通过对不同地区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世界上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差异。

教学策略

教法选择

采用学生兴趣高的多媒体网络课件,运用启发式、问题解决式进行图像分析的方法。

学法引导

1.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发布信息,交流学习结果。

2.利用网络课件,指导学生分析图像并学会运用,培养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网络课件《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教学过程

上课前播放“我是一只小小鸟”的FLASH,创设学习环境保护的情境。

上课前,我们听了“我是一只小小鸟”这首FLASH,在这首歌中形象的表现了当人类破环自然环境时,环境中生物就会受到死亡的威胁。而当人类有意识的保护自然环境时,自然界中的生物,包括我们人类都将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可见,环境与我们人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类是环境的产物。

任何生物都是地球环境发展变化中的产物。自从人类文明产生以来,人们通过各种活动不断地影响和改造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传递。人体结构与环境形成了一定的动态平衡关系,人与环境构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学生互动回答问题)

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看“人类与环境相关模式图(见教材p94图8.1)”。观察这幅动画图,说出:内圈、外圈分别表示什么含义?注意观察图中的(1)(2)(3)(4)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从上面“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中可以看出:

内圈:人类社会外圈:环境

箭头1:指人类从环境中获取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箭头2:指人类通过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把物质和能量输出给环境。

箭头3:指人类通过生产、生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箭头4:指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变化了的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作用叫做环境的反馈作用。

可见,由于环境具有反馈作用,人类可以作用于环境,环境也会反作用于人类。

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那大家想一想是不是只要人类作用于环境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呢?显然不是,(点击,讲解)可持续发展与环境问题。

只有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那么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问题才是环境问题,它有什么表现呢?

环境问题的表现(一)(观看视频2分40秒,师生互动)

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例如,1.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不加处理、不加限制,任意排放到大气、江河湖海和土壤中,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2.人们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堆积在城市中或郊区,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3.交通、工厂等造成的噪声污染;4.放射性物质泄露产生的放射污染;5.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造成海洋污染;等等。可见第一种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易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

环境问题的表现(二)(观看视频40秒,师生互动)

由于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对人类具有重大经济、科学、美学和文化价值的物种的灭绝速度呈现加速的趋势。

3男6女1个伐木工,男代表树,女的代表动物,假设一棵树最多只能生活3个动物,人类开始砍伐树。砍掉第一棵树时,砍掉第二棵树时,一部分的生物受到死亡威胁,伐最后一棵树时,生物灭绝。

(观看视频43秒)

最近400年来,地球上物种灭绝速度在加快。现在每年都有1到2万物种灭绝,物种灭绝速度是形成速度的100万倍。

角色扮演。

由森林的破坏,造成物种的灭绝这个例子告诉了我们,地理环境之间有其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见,我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要多角度,全面的去分析。下面就让我们以东街口作为案例,从多角度去分析它。先来看一下我们角色扮演的规则:共有5个角色,分别是“我是东街口”“我是东街口居民”“我是经济学家”“我是环境保护专家”“我是政府官员”这5组我之前已经叫大家去收集相关的资料,下面大家可以浏览一下网页中角色扮演的提示,整理一下自己的材料,我们现场再征集一个东街口栏目的主持人,负责主持这个小活动。

乡村与城市环境问题

刚才大家都表现的相当出色,从这个活动中希望大家今后去分析任何问题的时候都要从多角度,全面的去分析。从东街口例子中我们也看到,环境问题就在我们的身边,不同的地方所反应出来的环境问题是不一样的,那我们先来看两段视频(2分钟)。看完城市视频后,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原因是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过分集中。看完乡村视频后,乡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原因是由于利用资源地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除了城市和乡村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地环境问题也有自身的特点。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从全球看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更严重,为什么呢?

1.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2.限于经济、技术水平,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而且在环境问题发生后,不能及时、充分解决。

3.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全球性环境问题

有些环境问题不只是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这样就会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观看视频)看完刚才的视频,下面请大家看一下全球环境基金融资的项目分布图。1995年2月──1998年9月,全球环境基金针对全球福利的项目和活动,向发展中国家几个重点领域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全球环境基金关注的主要领域有哪些,为什么这些领域得到了特别的关注。

在线测试

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所学,一起来作一下在线测试,在做之前大家可以点击浏览一下本节课的知识纲要,或者浏览一下本节课提供给大家地教学资源。复习一下所学的知识。

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你所了解的福州市环境问题有哪些?针对这些问题,你觉得应如何去解决?我们应如何去协调福州人地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呢?(迅速浏览你所需要的资源,并进入讨论区,表达你的观点。)可浏览的资源有:

1.“教学资源”栏目中的文字和视频资料。

2.“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视频。

3.福建水土保持视频。

4.中国水土保持视频。

学生提出了很多的治理方法,及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了实际生活中,其中有一组学生想到要用垃圾回收船来治理福州内河污染的问题,并当场画出示意图。

可爱的福州

福州是我们可爱的家乡,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让我们一起去努力,建设福州的美好明天。

1.活动安排

写一篇小论文,阐述你对“全球合作解决环境问题”的看法。

2.知识整理

从对人地关系的分析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如果人地关系不能协调发展就会出现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两个方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由于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不同,出现了各地区的环境问题差异,如乡村与城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同时有些环境问题是具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的全球化趋势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全球的通力合作与共同努力。

相关推荐

8.1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课题:8.1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特点

2、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发展、变化过程的考察,理解人与环境关系的变化,正确认识环境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3、认识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1、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这是本单元知识的基础.重点要落在当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超过一定的程度,这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即人类对环境的反作用

2、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

3、通过对不同地区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世界上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差异

难点: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的内涵

2、一个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第八单元 8.1 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


1.结合实例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特点;

2.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发展、变化过程的考察,理解人与环境关系的变化,正确认识环境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3.认识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1)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这是本单元知识的基础.重点要落在当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超过一定的程度,这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即人类对环境的反作用。

(2)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

(3)通过对不同地区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世界上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差异。

(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的内涵。

(2)一个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学生活动讨论法

课前准备:搜集、阅读世界九大公害的资料;调查本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

提问: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根据收集资料举例说明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后果?

学生活动:介绍收集的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提问:本地区有哪些存在的环境问题?同周边地区(城市或农村)相比有哪些不同?

学生活动:汇报调查情况

提问:读“环境问题案例”图,分析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工业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地区面对的环境问题有何差异?

讨论:哪些原因造成这种差异?哪些环境问题会影响到全球范围?思考人与生存的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

阅读资料:人与自然关系不同发展阶段的分类和特点

比较项目

史前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后工业文明

时间段

公元前200万年~公元前1万年

公元前1万年~公元18世纪

公元18世纪~今

信息革命之后(近40年)

生产模式

从手到口

简单技术和工具

机械化生产

高科技

经济发展特质

采食渔猎

自给自足

商品经济

协调经济

人与自然的关系

依附自然,对环境无破坏、干扰

半依附,环境缓慢退化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

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

提问:读图“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和以上材料,讨论该如何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

8.1~8.2环境问题的表现、分布、成因教学设计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8.1~8.2环境问题的表现、分布、成因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明确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分布和成因。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分析说明环境问题上城乡的差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及其成因。

2.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分布和成因的学习,形成科学的环境观与人地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分布和成因。

难点:分析说明环境问题城乡的差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及其成因。

教学方法

启发性教学方法和讲练结合法。

教具使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流程设计

新课导入。环境问题是世界的热点问题,环境问题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如何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谋求可持续发展,使人口、资源、经济能够共同发展,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一、人类与环境

多媒体投影右图。

学生读右图讨论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学生总结: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关系要从两大方面进行:

1.分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2.分析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师提示:在进行具体环境问题的分析时,要对不同区域不同的环境问题和表现进行对比,并针对差异区别对待。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提问:环境问题的表现主要有哪些?

学生回答:

1.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等。

2.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水源枯竭、物种减少、海洋生态失调、某些大型工程建设不当等。

教师进一步启发:根据所学知识,世界性的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学生回顾与思考。

学生讨论与回答: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主要是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

教师提问: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的成因、影响有哪些?

多媒体展示表格。

学生填下表。

大气环

境问题

原因

影响

全球变暖

自然原因:气候的变化。

人为原因:人类排放温室气体、森林破坏。

①海平面上升。

②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农业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臭氧层

空洞

自然原因:太阳活动。

人为原因:氟氯烃在平流层通过光化学反应消耗臭氧。

①危害人体健康。

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酸 雨

人为原因:燃烧化石燃料排放SO2及氮氧化物的酸性气体。

自然原因:南方多山地丘陵,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

①河湖水酸化,鱼类生长繁殖受影响以至死亡。

②危害植被和农作物。

③土壤酸化。

④危害人体健康。

⑤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三、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教师解说承接过渡:环境问题的表现有很大差异,并且由于各地区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有所不同。

学生阅读课本。

教师提出问题:环境问题的分布有何特点?城市和乡村各自面临什么样的环境问题?从人类活动的角度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举例说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面对的环境问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并回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环境问题的差异:在城市地区,由于人口多,交通拥挤,工业布局集中,人类的聚居地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集中,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等。在乡村地区,由于资源的利用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源枯竭、物种减少等。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以往主要是环境污染问题,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多地表现为生态破坏。当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更加严重、普遍。

教师结合实例并总结:环境问题由局部转向全球,形成全球化的分布特征。

四、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承转过渡:环境问题的分布有很大的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并回答: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

1.人口压力。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教师启发引伸: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这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存在密切联系的。从总体上讲,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课堂练习:

1.增加绿化面积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据此回答:

(1)在大城市提倡的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A.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
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D.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

(2)我国北方一些城市绿化中因使用杀虫剂而污染了地下水,下列绿化方式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是()

A.落叶阔叶树林B.常绿针叶树林
C.“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D.人工草地

答案:(1)B(2)D

2.对全球变暖的趋势,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提出了三种不同的预案,其气温变化趋势如右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按A预案,全球自2000年起,平均气温每10年将升高约℃;至2100年,按B预案和C预案,全球平均气温将比A预案分别低℃和℃。

(2)用直线将三种预案与其相应的能源消费结构连接起来。

A预案 天然气广泛取代煤

B预案 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的现状

C预案 可再生能源取代煤、石油、天然气等

(3)简述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答案:(1)0.30~0.32;1.1~1.5;1.6~2

(2)

(3)海平面上升;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板书设计

一、人类与环境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污染

2.生态破坏

表格填写

大气环境问题

原因

影响

全球变暖

臭氧层空洞

酸 雨

三、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1.城乡环境问题的差异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四、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人口压力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劝学》课堂实录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劝学》课堂实录”,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劝学》课堂实录
导入新课:大家认真品读这段文字,注意它表达上的特点。
投影显示:平淡是一枚青橄榄,初尝时,似没什么滋味,细细咀嚼,却回味悠长。
平淡是一本冗长却富含哲理的大百科全书,每天翻阅它,都会有新的收获,而用心读它越多,心灵的幽潭就越是充盈多彩。
这段文字读起来感觉如何?生1:很形象,生动。生2:意味深长。
师:说得很好。但是,平淡是一种感觉或者说是一种境界,应该是比较抽象难以表述的,但这两段话却没有这个感觉。原因何在?注意表达上的特点。
生3:用了比喻修辞。把平淡比成青橄榄,比成一本大百科全书。
师:非常正确。意义因比喻而精警,文段因比喻而连贯有势,可谓文采焕发。假如,用比喻来证明不易理解的事物或深奥的道理会有什么效果呢?好,我们言归正传。
大家考虑:《劝学》是一篇什么性质的文字?生4:说理性散文。
师:好。这类文驾驭不好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但这篇文却形象清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诵不衰。比喻的论证方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把比喻论证作为解读此问的一把钥匙。
板书:学习重点:1、理解思想内容。2、学习论证方法,突破比喻论证。
大家先齐读课文。注意节奏。比如:学/不可以已。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齐读课文。)
师:这篇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大声齐答)学不可以已。师:是作者直接提出的吗?
生5:不是,是借“君子”之口提出的。师:有什么好处呢?
生5:(迟疑地)好象更有点说服力吧。师:不是“好象”,而是“就是”,君子是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那么这样的人说出来的话是不是更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呢?当然如此。
师:同学们再考虑,“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包含哪些意思呢?(一分钟考虑,找一个中等学生回答。)
生6:学习很重要。生7:学习应该有的态度和方法。
师:这两位同学谈的都对,如果把他们的回答结合起来就更完整了。这个观点里包含着这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意义很大,所以不可以已,一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可以已。
师:再考虑,课文有几个分论点?
生:(齐答)三个。一是学习的意义,一是学习的作用,一是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教师同时板书:意义;作用;态度和方法。
师:下面我们就具体讨论课文是如何运用比喻论证来证明这些分论点的。找同学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学习的意义”。(生大声背诵。)师:大家说她背的好不好?生:(很高兴地)好!
师:字正腔圆,声音洪亮。熟读成诵对我们培养语感提高阅读能力大有好处,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背诵名篇的习惯。下面我们看这段都用了哪些比喻?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证的?
生9:青,冰,轮,木,金等五个比喻。
师:这五个比喻是不是从同一个方面论证的?这些比喻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9:青和冰的比喻之间用了分号,它们两个之间是并列关系,说的是一个方面。
师:(鼓励地)好,那你看看讲的是什么问题?
生9:青和冰经过一定的变化都比原来有了提高。
生10:也就是说,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之后,比原来有了提高,有了发展。
师:说的非常正确。那么,它比喻学习中的哪个问题呢?生6:人经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师:讲中要害。(板书:提高自己)轮、木、金的比喻又说明什么问题呢?注意它们前后的变化。
生11:(急不可待地)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状况。人通过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师:(高兴地)很好,这个同学由前一个推论的得出马上就能联系到这个推论的得出,触类旁通,很不错。对,这三个比喻谈的就是这个道理(板书:轮、木、金──改变自己)下面结论的得出就是水到渠成了。大家齐读。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师:荀子认为人的知识品德才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改造获得的。表现了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同学们齐背第三自然段,看看学习有什么作用呢?
“吾尝终日而思矣”预备起──(生齐背,教师巡视,并和学生一起背诵。)
师:看来同学们都下了一番功夫。背得不错。不过个别同学明显地信心不足,课下还要下功夫。
同学们看,这段文字句子形式有何特点?
生12:结构差不多相同,(有点犹豫),两两相对。老师,你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其他生皆笑了。)
师:你看,有理有据,答得很好,大家鼓励一下。(生齐鼓掌。)
我们句子形式着手,看看,此段用了几个比喻,这些比喻有什么关系,是不是论证了同一个观点?
(给一分钟时间。)
生6:五个比喻。“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谈的是同一个问题──“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3:我觉得第一个比喻好象与其它四个不太相同。和它对称的句子不是比喻句。
师:这个同学观察得很细致。其它四个比喻两两相对,只有这个与众不同。这个比喻是和前句话联系紧密的。
生5:是比喻证明第一句的吧?
师:非常正确。“望不如登高,终日思不如须臾学”,从形式上就可以推断出来。
下面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写“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这四个比喻为什么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生沉默,思考。)
师:(提示)这四种做法取得了什么效果?生:(齐答)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
师:教师出示投影:
 登高而招 见者远
顺风而呼 闻者彰
假舆马者 致千里
假舟楫者 绝江河
师:臂、声、足、水属于哪方面的因素?生:(恍然大悟)是人的主观能动性部分。
生13:否定它们是想说明这些效果的取得不是因为人的本质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凭借外界客观条件。
师:概括得非常好。外界客观条件弥补了人某方面的不足。由此得出结论──
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师: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这“物”至关重要。这“物”是什么?
生:(齐)学习!
投影显示:人──物
学习──君子
师:人通过学习,丰富了自己,提高了自己,还可以弥补不足,那么对学习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呢?
(生齐背第四自然段。)师:这段讲了几层意思?分别用成语加以概括。
生14:三层。讲的是学习要积累,要坚持,要专一。可以用积少成多,锲而不舍,专心致志来概括。
师:答得很棒。其他同学能不能再举几个成语?生4:第二个还可以用持之以恒来概括。
师:还有没有其它的?生15:第二层还可以用坚持不懈来概括。
师:很好。看来第二层的很好概括是不是?我给同学们推荐几个,第一层,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第三层可以用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不过我觉得还是上位同学“专心致志”最好,有比较才有优劣嘛。
这个讨论就到这里,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再查查词典,多了解几个。时间关系不再多列举。
下面思考:三层之间是什么关系?生:逐层深入。
师:积是基础,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是日积月累,就是坚持,还要始终如一,不可浮躁,层层推进。看看这段用了哪些比喻?这些比喻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13:“积累”一层用了四个比喻,“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不积小流”正反对比,得出了一个小推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生14:用了四个比喻证明“学习要坚持”,骐骥和驽马相对,朽木和金石对比。
师:用骐骥和朽木论证了如果一暴十寒,那么──生:(齐)再简单的知识也学不会。
生15:驽马和金石的比喻则说明了如果持之以恒,再艰深的知识也可学会。
生14:蚓和蟹的比喻说明了专心的重要。学习要专心。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也都谈到了一个问题,就是这段在比喻中还有正反对比论证,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生12:正确的观点鲜明。
师:对。对比中见真伪,使正确的观点显得更正确,错误的观点更加明显。
我们看全文用了约二十个比喻,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设喻,没有烦琐累赘的感觉。它在运用比喻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无枯燥的学究气。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比喻的作用用一句话概括,大家填空:(板书:化为,化为)深入浅出,观点鲜明。
生16: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师:深入浅出,观点鲜明。
综观全文,此文是以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他认为人的聪明才智道德品质并非先天固有,而是后天获得的。因此,他特别重视学习。课文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062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