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专题3《有机化合物的获取与应用》教材分析苏教版
一、课程标准内容
1、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了解甲烷、乙烯、苯等的主要性质,认识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的重要作用。
2、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能举例说明高分子材料在生活等领域中的应用。
4、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成键特征。
5、能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6.能说明合成新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讨论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二、学习目标与教学要求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了解甲烷、乙烯、苯等的主要性质,认识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的重要作用。
2、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能举例说明高分子材料在生活等领域中的应用。
4、了解取代反应、加成反应、酯化反应、皂化反应、水解反应、加聚反应的变化特征;理解取代反应、加成反应、酯化反应的概念;理解酯化反应、皂化反应、水解反应与取代反应的关系。
5、能根据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物质的化学式。
【过程和方法】
1、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进一步理解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培养问题意识,培养思考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3、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培养观察、比较、分类、归纳、想象等各种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培养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培养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意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1
教学要求:
第一单元、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
基本要求
①知道化石燃料的主要成分,认识综合利用化石燃料对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及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意义。
②认识甲烷、乙烯、苯等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及应用,并比较它们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
③能识别饱和烃和不饱和烃,判断取代、加成等基本有机反应类型。
④了解石油的分馏、裂化、裂解以及煤的气化、液化和干馏的主要原理及产物。
⑤了解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基团的概念。
⑥以烷烃为例了解同系物的概念,知道烷烃的分子组成及简单命名。
⑦知道燃料(气、液)在保存、点燃中的安全问题。
发展要求
①碳原子数不大于6的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乙炔的结构与性质。
②能根据有机化合物中各元素含量及相对分子质量确定其分子式。
③有机基团与性质的关系,简单有机分子的空间结构。
说明
不宜拓展:
①甲烷、乙烯、乙炔的实验室制法,烯烃、炔烃、苯的同系物。
②炔烃的性质。
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基本要求
①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②判断酯化、水解、氧化等有机反应类型,了解皂化反应。
③了解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④了解葡萄糖的检验原理和方法,了解几种常见糖类物质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⑤了解有机物中特殊的基团—官能团。
发展要求
①能看懂有机物的结构模型,并引导学生从官能团变化的角度,用结构简式规范书写有机化学方程式。
②乙醇在不同温度下的脱水反应。
③适当归纳总结有机化学中各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说明
不宜拓展:
①卤代烃、酚、醛、酮等的性质
②皂化反应等实验细节。
2
第三单元、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
基本要求
①通过乙烯制备乙酸乙酯的可能合成路线的设计,了解确定实际生产中最佳合成路线的方法。
②以聚乙烯的合成为例,了解通过加聚反应合成有机高分子的途径。
发展要求
①能正确书写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有关反应式。
②能依据简单有机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能依据单体书写常见高分子的结构等。
说明
不宜拓展:
较为复杂的结构分析及有机合成问题。
三、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苏教版化学必修2专题3《有机化合物的获取与应用》共分成三个单元:第一单元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第三单元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
第一单元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从天然气、石油、煤等化石燃料在人们生产、生活、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入手,引导学生认识甲烷、乙烯、苯等重要且简单的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并从石油的炼制、煤的综合利用、天然气的开发利用让学生认识获取这些有机物的途径。在上述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学习中加深对同分异构体概念的理解;在性质学习中认识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等重要反应类型;在交流与讨论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学习有机物化学式的推算方法;在观察、探究、讨论、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学生的各种科学素养,使三维目标能顺利达成。
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物知识呈现方式与第一单元很相近,首先让学生了解酒精、醋酸、葡萄糖、油脂、淀粉、蛋白质与食品的关系,然后再学习酒精、醋酸、葡萄糖、油脂、淀粉、蛋白质的组成、结构、性质、来源、用途;在性质学习中认识酯化、皂化、水解等重要反应的变化特征、规律;在观察、探究、讨论、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学生的各种科学素养。
第三单元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首先让学生认识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的意义,然后以乙酸乙酯的合成途径为线索,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形成绿色化学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关心生活、关爱社会的理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几种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原理,并从中认识加聚反应的变化特征。
本专题教学内容建议
【各单元具体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
1.介绍确定有机物分子式的一般方法。
2.掌握甲烷的光照卤代和可燃性。(甲烷的制备和用途在课程标准中并未提及。)
3
3.确立烃和烷烃的概念、通式、状态、密度。联系前面所学的碳原子的成键特征和同分异构现象让学生理解直链和支链的不同,从而介绍直链烷烃的简单命名、烷烃的通性。(会书写烃和烷烃的燃烧反应方程式)
4.掌握乙烯的分子结构,与溴水、水、氢气、卤化氢的加成反应方程式,与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现象,乙烯的可燃性,乙烯的用途。
5.掌握乙炔的分子结构,与溴水和氯化氢的加成反应方程式。
6.掌握苯的结构,物理性质,苯与液溴、浓硝酸、浓硫酸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实验不做要求)。
7.掌握典型的有机反应类型: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
8.了解石油炼制的过程,重点掌握蒸馏的操作,了解煤的综合利用,知道煤焦油和焦炉煤气的主要成分。
9.补充基的概念。有关混合烃的计算题不做要求。
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1.掌握乙醇的分子结构、物性、用途,掌握乙醇和钠的反应现象和化学反应方程式,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现象和化学反应方程式。乙醇的制备和脱水反应不要求。
2.作为同类物质补充甲醇和丙三醇的分子结构
3.掌握乙醛的分子结构和被氧化成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掌握乙酸的分子结构、乙酸的酸性(乙酸与钠、碳酸钠、氢氧化铜的反应)、乙酸的酯化反应实验和方程式。
5.补充甲酸、高级脂肪酸如硬脂酸软脂酸的结构简式。
6.在补充酯的概念及水解反应的基础上讨论油脂的分子结构和水解反应。有关混甘油酯单甘油酯、油脂的氢化不做要求。
7.关于糖类,重点掌握其分子组成、二糖和多糖的水解、葡萄糖的检验。葡萄糖的结构不做要求。
8.关于蛋白质,掌握其盐析和变性的不同条件及利用该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9.关于氨基酸,熟悉甘氨酸、丙氨酸的分子结构,理解其两性,可以补充羧基和氨基间的脱水反应。
10.建议不要随意补充有机物类别、官能团通性和相互转化。烃的含氧衍生物的燃烧规律在选修模块中讨论。
第三单元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
1.能区分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了解高聚物的一般特点。(混合物、链节、单体、聚合度等)
2.对于加聚反应,能由单体写出高聚物(可以补充不同种单体间的加聚,但不建议补充二烯烃的加聚)。对于缩聚反应,能写出酚醛树脂的制取方程式,可以补充氨基酸缩聚成蛋白质的反应。
【本专题的学习重点】
1、了解甲烷、乙烯、苯等的主要性质,认识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的重要
4
作用。
2、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3、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及乙酸乙酯最佳合成途径的选择。
4、了解取代反应、加成反应、酯化反应、皂化反应、水解反应、加聚反应的变化特征。
5、能根据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物质的化学式。
【本专题的学习难点】
1、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主要性质。
2、根据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物质的化学式。
3、乙酸乙酯最佳合成途径的选择。
4、取代反应、加成反应、酯化反应、皂化反应、水解反应、加聚反应的变化特征。
本专题教学方法建议
(1)在初中《科学》学科中,学生对一些简单有机物如甲烷、乙炔、糖类、蛋白质、脂肪等已有初步了解,通过本专题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感觉化学“有用”、“有趣”。教学中应注意与初中相关知识的衔接,同时要把握好教学深广度,确保学生的可接受性。
(2)第一单元教材是以三种化石燃料的存在、加工和利用为线索,学习相关的有机化合物,把STS教育与烃的基本知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应用化学实验探究甲烷、乙烯、乙炔、苯的主要性质,初步认识有机反应类型;通过对比和分析认识它们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差异;由于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使学生理解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途径与意义。教学中联系“西气东输”的成就,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和生产实际。
(3)第二单元以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为线索,用对比、归纳等方法学习乙醇、乙酸、糖类(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油脂、氨基酸、蛋白质的组成、主要性质和转化关系,了解它们的结构特点等。
本单元学习的有机化合物都是学生身边的化学物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若教学时间及学校条件允许,可将教材中的实验作为学生实验。第一,可消除学生对探究活动的神秘感,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第二,能进行基本实验操作的训练。第三,能进行实验成功与否的反思、实验的改进。第四,本单元的实验相对较为安全。如让学生了解怎样用油脂制得肥皂;淀粉的水解和水解产物的检验等。
(4)第三单元初步学习简单有机物和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反应,了解合成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意义及其在生产和科技领域的地位。通过对比乙酸乙酯、乙酸、乙醇分子结构,理解设计合成有机物的思考方法;通过由乙烯合成乙酸乙酯的合成路线的讨论,了解选择最佳合成途径的依据和方法。
关于高分子化合物的教学:①使学生知道高分子化合物与小分子化合物有何不同。②使学生了解天然高分子材料(如棉花、羊毛、蚕丝、天然橡胶等)和合成高分子材料(如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及涂料、黏合剂等)。③明确高分子化合物是小分子化合物通过聚合反应制得的。④会写加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能根据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
本专题的教学过程应努力创设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情景,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学习一些新知识。如认识食品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从而使他们体验探究活动过程的乐趣,进一步提高学生
5
的科学素养。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感受化学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本专题实验教学建议
教科书中的实验不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目的是让教师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尽可能多地开设学生实验。对于实验室条件已具备、学生能在课内完成、能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而且比较安全的实验,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完成。教师要努力改进实验,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成功率更高。
(1)甲烷气体的燃烧,建议教学时用干燥的锥形瓶罩在火焰的上方,这样对CO2气体的检验,实验效果将更加明显。建议做CH4气体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的实验,以便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CH4气体的稳定性。
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受气体的纯度、体积比和光的强度等因素的影响。使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CH4和Cl2可除去HCl、丙酮等杂质。实验时CH4与Cl2以体积比为1:4进行混合,效果比较佳。这个实验不能用日光直接进行照射,以防止引起爆炸。如果用室内光照射,反应约须10~15分钟,在距离反应器15cm左右处点燃镁条进行照射,反应大约在2~3分钟内完成,如果采用高压汞灯作为光源,效果也很好。教学时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宜的光源进行实验。
(2)建议增加乙烯、乙炔的燃烧实验,增加乙炔使酸性KMnO4溶液、Br2的CCl4溶液褪色的实验。
(3)石油的分馏实验教学,可简要地向学生介绍该实验主要仪器的构造与功能,逆流的原理。安装时要注意装置的气密性,以保证气化的烃全部通过冷凝管。实验时如果没有原油,可以由汽油、煤油和柴油等量混合来代替。
(4)苯具有较强的挥发性,有毒,使用苯时应注意防护,并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苯的溴代反应实验不宜在此拓展。
(5)乙醇性质的实验探究分实验1和实验2,建议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实验1可根据钠在煤油、乙醇不同的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乙烷、乙醇分子结构差异得出乙醇跟钠的反应原理。实验2,可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两步写出化学方程式“2CuO22CuO、CuOCH3CH2OHCuCH3CHOH2O”再让学生合并成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得出乙醇在铜催化作用可被氧气氧化成乙醛。
(6)乙酸性质实验探究中,实验1可以学生探究为主,最终得出醋酸的酸性比碳酸强的结论;实验2建议由教师演示。实验2要强化新物质——有香味的乙酸乙酯的生成,并讲清乙酸、乙酸和浓硫酸的混合方法,以及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出乙酸乙酯的方法等。
(7)糖类性质的实验探究分实验1、实验2、实验3,这些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且反应物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可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建议让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本实验要求学生熟练直接加热、水浴加热等基本操作方法。
(8)用动物脂肪制肥皂实验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油脂是怎样转化成肥皂的化学过程,理解油脂易溶于乙醇、不溶于水等性质,由于实验时间较长,可放到课外进行。
(9)蛋白质性质的实验探究分实验1、实验2,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蛋白质的某些性,建议在教师指导下,采用边讲边实验的形式进行。通过加硫酸铵后蛋白质凝聚、再加蒸馏水蛋白质又溶解,但加硫酸铜、甲醛凝聚的蛋白质不能再溶解于蒸馏水等现象,让学生理解蛋白质变性这一性质。
6
四、课时分配建议
单元名称
内容
建议课时
第一单元、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
天然气的利用甲烷
1
石油炼制乙烯
2
煤的综合利用苯
1
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乙醇
1
乙酸
1
酯油脂
1
糖类
1
蛋白质和氨基酸
1
第三单元、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
简单有机物的合成
1
有机高分子的合成
1
专题回顾和小结
1
合计
12
化学1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本专题编写思路
本专题属于高中化学的基础和必备知识,对初、高中化学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物质的组成、分类、转化是重要的化学基础知识,而物质的量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必要工具。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则是对我科学态度和方法的一种培养和引导。
第一单元介绍“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材以初中化学的相关内容为基础,归纳总结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进而引入“物质的量”,简要介绍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等重要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时简单介绍分散系、胶体等概念。第二单元介绍“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第三单元介绍“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材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人类对原子结构伯认识过程,原子的构成,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之间的关系,同位素、核素等概念。
本专题教材编写思路:对宏观物质的基本认识----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
二.各单元的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1.知识与技能要求:
基本要求
①初步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化学物质及物质间的转化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在此过程中掌握根据物质的存在状态、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根据物质的导电状况等进行分类,掌握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能根据化合价的变化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②认识物质的量,并利用物质的量进行简单计算。
③知道不同聚集状态物质的一些特性,了解影响气体体积的主要因素,初步学会用气体摩尔体积进行简单计算。
④能用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表示电解质导电的原因。
⑤了解分散系的含义,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发展要求
①物质的量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②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
③阿佛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
说明
不宜拓展提示:
①对氧化还原反应只要求学会判断,不要对其它概念(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进行扩展,也不对复杂氧化还原反应进行配平。相关内容将在后续课程中学习
②胶体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其不同于溶液的特性,对胶体的凝聚、布朗运动等不宜扩展。
2.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介绍“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材以初中化学的相关内容为基础,归纳总结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进而引入“物质的量”,简要介绍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等重要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时简单介绍分散系、胶体等概念。所以本单元内容实质上是在引导学生以化学的眼光,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使学生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3.教学建议
(1)注意与初中化学相关知识的衔接,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
作为《化学1》的第1专题,既是初中化学学习的总结和概括,又必须为高中化学的学习打下新的基础,这是本专题教学中要把握的一条重要思路。在教学实施中,要注意以旧引新,点到为止。“超前”、“超标”、“一竿子插到底”地进行教学,都只能把学生的学习带入困境,是不可取的。事实上,教材对大部分概念知识的要求是螺旋上升的,教师要深刻理解课标和教材对内容的深广度要求,注意化学基本概念学习要求的层次。例如
①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分类的角度、方法、分类的层次?各类代表物?怎样判断具体物质所属的类别?这些要求都在不断扩充、加深),在第一单元可补充“氧化物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知识,如果补充酸可分为强氧化性酸和非强氧化性酸就超前了。
②几个化学概念与相关知识的层级发展
学习
阶段
化学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物质结构
初中
化学反应过程中会发生物质变化、物质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四种基本类型)
从得失氧的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从具体的物质氧气来认识氧化性;氢气和一氧化碳来认识还原性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必修1
化学反应的类型除四种基本类型外,有些反应中原子的外层电子也会变化,物质在溶液中的反应有些以离子进行。
第一单元: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原子核的结构、原子中各微粒的关系、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第二单元: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概念等
必修2
化学反应过程中会发生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其变化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感性认识)、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定性分析)、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感性认识)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
选修
化学反应的方向、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理性分析)、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定量计算)、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理性分析)
通过电解、原电池等学习进一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核外电子的能级排布(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
(2)举例要适当、典型,不宜选用学生不太熟悉的反应实例
本单元是高中化学的起始部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上,要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现实出发,举例要适当、典型,不宜选用学生不太熟悉的反应实例。例如:
“CO2和NaOH反应的不同情况、正盐与酸式盐的互变、微溶物参加的反应”
“金属与水反应”等例不宜在此使用。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栏目
专题1设置了活动性栏目,资料性栏目和工具性栏目近40个,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支持。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体会各种栏目的功能和教育价值,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对课本中的栏目不可置之不理,也不能照单全收,而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使用这些栏目。
例如:
P5对图1—3和P16的“交流与讨论”若全面展开分析,必会出现书写Ca→Ca(OH)2反应方程式和分析Mg2、SO42—、Ba2、Cl—等离子的反应情况,此时出现这些,是不合适的。
(4)实验教学建议
①教师可以再适当补充一些溶液和胶体作光照对比实验,以便使学生归纳出鉴别溶液和胶体的方法。对教材中“氢氧化铁胶体有哪些应用?”的问题不作讨论。
②溶液导电性实验,可用并联装置,五种溶液同时进行,以便学生作对比观察。
③补充单质、酸、碱、盐关系实验作为学生探究实验。
④教学气体摩尔体积时可利用针筒、乒乓球、篮球创设情景、建立模型
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1.知识与技能要求:
基本要求
①了解蒸馏、萃取、分液、过滤、结晶等实验方法。
②初步学会NH4、Cl-、SO42-、Na、K的检验方法,能用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常见物质的组成。
③知道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初步学会溶液配制的实验技能,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发展要求
①物质的分离、提纯及物质检验的一般原则。
②物质的量浓度应用于溶液中化学反应中的计算。
说明
不宜拓展:
①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
②把物质、离子的检验过于具体化。
2.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教学并不仅仅是学习化学实验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教材的编写思路是:化学家研究一种物质,首先考虑的是怎样从混合物中把这种物质物质分离出来,怎样提纯这种物质,再进行分析、检测,研究它的结构、组成,研究过程中既要用到定性分析的方法、也要用到定量分析的方法。教学中不要急于让学生学到新知识而是把重点放在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培养之上,放在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总结和提练上,从中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总结概括能力,着重让学生在这些基础内容中体会化学家研究化学物质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要让学生学会方案设计、观察方法、记录处理、安全知识等。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在介绍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之前,先介绍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概念和对概念进行应用,并了解应用物质的量浓度的好处,以及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区别等。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的介绍可采用边讲边演示,然后总结出配制步骤的要点,有利于学生掌握。
本节教学重点:混合物的分离与离子的检验。
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
3.教学建议:
① 运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正确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涵义
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不同点的比较,使学生比较直观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涵义
②做好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实验,使学生掌握溶液配制的要点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是高中学生必须学会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之一。教学中要介绍容量瓶的特点和使用方法,以及为什么转移溶液时要用玻璃棒;为什么要用水将烧杯洗涤数次,并将洗涤液倒入容量瓶中;容量瓶中溶液接近瓶颈刻度时为什么要改用胶头滴管加水等。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步骤可归纳为:计算、称量、溶解、洗液、定容、摇匀等。
实验教学建议:
①从氯化钾和硝酸钾的混合物中提纯硝酸钾实验,课本只要求学生设计方案,相应的学生实验在《实验化学》模块中课题3安排,各校可根据本校实验条件,决定是否将该实验提前在本专题教学中进行。
②学生物质分离(如蒸馏、萃取、分液等)的操作技能可在《实验化学》模块中再加以训练。
③溶液的配制可提到概念前作为探究实验
④建议“溶液的配制”及“物质的检验”两节课到实验室上课。附带胶体性质实验。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1.知识与技能要求:
基本要求
①通过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体验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认识实验、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②了解部分典型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并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知道活泼金属和非金属原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电子得失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的事实。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反应的本质。
发展要求
从氧化镁的形成推知其它常见离子化合物的形成原因。
说明
①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原子的构成、同位素知识我省学生在初中科学课程中已学习掌握。
②对夸克等不宜作过多纠缠,只要有不断发展的概念即可。
③对离子键、共价键等不必深化,《化学2》还要研究。
2.教材分析: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和应用的一门科学。因此,研究、了解原子结构,才能更加深入地学习化学,了解化学变化规律。
本单元内容分成“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和“原子的构成”两个部分。教材先安排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让同学们了解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程,初步认识原子结构,形成“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观念;而且,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了化学变化中原子的变化,形成许多原子有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倾向等规律。再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原子的构成,从更加微观的角度认识原子的构成,同时了解核素、同位素等概念,了解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原子组成符号分析、判断原子的构成等。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为后面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氧化还原反应奠定基础,而且对《化学2》系统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和元素周期表等知识打下理论基础。
3.教学建议:
(1)认真阅读,抓住核心内容
课本出呈现文字材料外,还呈现了大量的图片、表格,这些内容都是为揭示核心内容而编排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认真研读教材,通过对文字材料、图片、表格等的分析,通过归纳、提炼和概括,掌握关键知识、形成主要观念。
(2)深入探究,探索知识规律
本节内容涉及许多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必须通过深入思考、认真探究才能得到。比如,P28中的“交流与讨论”栏目,必须经过深入思考,才能得出以下知识规律:
①化学变化中,原子核不发生变化,但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会改变;
②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具有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倾向等知识。又如,P29中的“问题解决”栏目,也必须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才能得出“单质发生反应生成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与其在反应中失去或得到电子的数目之间的关系”以及原子得失电子情况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关系等。
三.教辅分析
由于教师还习惯于采用传统的习题教学和训练模式,加之教材中个别习题的表述和问点与教材正文内容之间的跨度偏大,市场上的习题教辅资源往往偏难、偏繁、偏旧,所以使学生“学得高兴,做题痛苦”。面对这种情形,教师要改变原来的习题处理方式。
首先要关注习题教学,不能将习题课简单处理成练习课,要将典型的习题进行剖析,培养学生将新知识运用到习题的分析和解答中的迁移能力。
其次,教师要将习题的处理和新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尤其是,应该将运用新知识的重要习题,放在新知识获得后处理,作为新知识的应用巩固,及时培养学生将新知识运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的能力。
再者,教师要对习题教辅资源进行筛选,选择难度适合、考查点适合的题目,不要让习题牵绊教师的教学。有的教辅习题质量较差,挂着新课程配套资源的字样,内容却是原来教辅资料的简单重组。教师按照新课程进行教学后,学生不会做教辅中的习题,教师不是对习题进行筛选,而是将习题中涵盖的内容、新课程中不要求的内容,挤出时间在课堂上给与补充,这是不倡导的错误做法。
最后,教师要注意,习题的处理也要分出层次水平。例如,关于物质的量的计算,有的教师仍然按照原来的经验,从学生接触到相关计算的时候,就让学生达到高考的要求,即复杂的计算。新课程的教学进度较快,在较短的时间内,很难达到原来要用一个月的教学时间达到的水平和难度。如果仍按照原来的处理,会导致学生连基本的计算都没有掌握(实验区的事实证明)。
习题的选择或编写建议:
(1)增加主观性,(2)增加探究性,(3)增加开放性,(4)增加信息性,(5)增加应用性。
(2)教材中习题是主渠道
难易比较适中,和教材联系较紧,联系生活,形式较活,能力要求较高。
(3)其他方面(三个一点):省编新课程配套作业选一点、自己编一点、其他资料剪一点。
本单元教材习题比较适中,课外习题不要超过教材。
四、本专题课时建议
单元名称
内容
建议课时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1
物质的量
2
物质的聚集状态
1
物质的分散系
1
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1
常见物质的检验
1
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2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1
原子的构成
1
专题总结
合计
11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进化与生物多样性”,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1、描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2、识别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3、说出三个层次的多样性的关系;4、概述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的关系。
一、预习及课堂展示内容:(预习课本104-110页,完成以下内容)
第一节生物多样性简介
1.生物多样性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遗传多样性: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叫_____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平3个层次的多样性。
一个物种的_____________越丰富,对环境的适应性就越广,同时反映了物种的潜力。
(主要指多样性)
(指多样性)
3.物种多样性: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31918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碳的多样性”,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碳的多样性
学习目标:
1、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2、知道碳的三种同素异形体,及其之间物理性质的差异及形成差异的原因。
3、了解碳及其化合物的广泛存在形式。
导学过程:
碳是自然界中的最主要的元素之一。其在自然界中可以以态和态形式存在。
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
1、同素异形体:
碳的三种同素异形体:、、
氧的两种同素异形体:、
1、金刚石:
的晶体,正八面结构,是最的天然物质,可用于装饰品,切割玻璃、大理石等。
2、石墨:
色、质,导电性,常用作:
3、C60足球烯
足球烯是:色固体
思考:金刚石、石墨、足球烯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什么性质差别如此之大?
二、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
由碳元素与、、、等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中碳主要以氧化物、碳酸盐等形式存在。
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天然气:大理石:
方解石:白云石:
菱锌矿:菱镁矿:
菱铁矿:苏打:
小苏打:
课堂达标:
1、最近,科学家研制得一种新的分子,它具有空心的类似足球状结构,化学式为C6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60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B.C60和石墨都是碳的同素异形体
C.C60中含离子键D.C60的式量是720
2、以下气体因与人体的血红蛋白作用而引起中毒的是()
A.Cl2B.SO2?C.H2SD.CO?
3、能证明金刚石和石墨属于同素异形体的事实是?()
A.都具有较高的熔点?B.都难溶于一般的溶剂?
C.在O2里充分燃烧都只生成CO2?D.在一定条件下,金刚石和石墨可以相互转化
4、由CO2和CO组成的混合气体,经分析测知含氧质量分数为70%,则该混合气体中CO和CO2的体积比为()
A.1∶3B.7∶33?C.33∶7D.3∶1
5、将CO2通入下列物质的溶液中不与其反应的是?()
①Na2CO3②Na2SiO3③NaAlO2④C6H5ONa?⑤Ca(ClO)2⑥CaCl2⑦CaCO3?
A.①③④⑤⑥B.①和⑥? C.只有①D.只有⑥
5、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煤所产生的混合气,其主要成分是CO、H2,还含有CO2和水蒸气。请用下列装置设计一个实验,以确认上述混合气中含有CO和H2。?
(1)上图所示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是(填各接口的代码字母):?
混合气→()()接()()接()()接()()接()()。?
(2)确认混合气体中含有H2的实验现象是。其理由是。
习题参考答案:
1、BD2、D3、CD4、A
5:(1)EFCDABIJGH
(2)无水硫酸铜变蓝色H2使还原CuO生成的水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9073.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