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资源问题及其表现
1.举例说明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了解在非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说出在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3.了解可再生资源的概念及特点;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问题;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形成正确的资源观。
巩固练习:
读国际铁矿石基准价格涨幅图,回答1~2题。
1.依据图示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05年铁矿石的价格最高
B.2008年铁矿石的价格最高
C.从2000年~2008年铁矿石的价格一直持续上涨
D.从2000年~2008年铁矿石的价格上涨幅度持续上升
2.近年来,中国钢铁产量持续高增长,使得铁矿石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从2006年起,我国铁矿石进口依存度超过50%,从我国铁矿资源的供应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
A.铁矿资源储量少B.铁矿贫矿多,富矿少
C.铁矿产量不断减少D.铁矿开采难度增大
下图为近年来影响我国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回答3~4题。
3.图中因素对农业用地造成实质性减少的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下列地区中退耕因素与图中①对应不正确的是()
A.内蒙古高原退耕还草
B.三江平原退耕还湿
C.云贵高原退耕还林
D.河西走廊退耕还湖
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的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涉及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淮流域的广大地区。据此完成5~6题。
5.能改变水资源空间分布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是()
A.改造不稳定径流B.排干湖泊和沼泽C.大量抽取地下水D.跨流域调水
6.关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B.减轻沙尘暴对北京的威胁
C.根本上解决黄河的断流现象D.减轻淮河的水污染状况
下图表示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据此判断7~8题。
7.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能源,依次是()
A.煤、石油、天然气、水电和核电
B.石油、天然气、煤、水电和核电
C.天然气、石油、煤、水电和核电
D.煤、水电和核电、石油、天然气
8.图中所示能源①在本国能源消费构成中居首位的国家是()
A.瑞士B.法国C.中国D.英国
当前,水资源紧缺已成为许多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人们正在采取多种措施摆脱这一困境。据此完成9~10题。
9.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目前人类可以大量利用的()
A.冰川水、河水、湖泊水B.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C.冰川水、大气水、土壤水D.大气水、淡水湖泊水、沼泽水
10.根据自然条件与用水需求等因素判断,下列四组国家中,水资源都非常紧缺的一组是()
A.埃及、新加坡B.巴西、阿根廷C.英国、以色列D.美国、墨西哥
11.读世界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供求图,完成下列各题。
(1)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与世界可耕地面积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图间接反映出世界面临的严重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界可耕地面积全部开垦完毕的时间已大大推后了,这主要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世界整体情况相比,我国的可耕地面积变化趋势更加明显与突出,近几年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保护土地资源的政策措施。试从地理知识的角度分析土地政策出台的原因。
(4)读图后,你对末来是悲观的还是乐观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12.能源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世界经济运转的动力。经济的增长总是伴随着能源的消耗。在
20世纪的100年时间里,世界能源消耗量增加了约9倍。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在未来25年内,世界能源需求还要增加近1倍。我国石油资源形势十分严峻,人均占有量还不到世界的1/10,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国情。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十几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变化示意图(右图)。
材料二 从“十五”计划开始,我国就大力倡导“煤变油”技术的应用。所谓“煤变油”是指通过化学反应,将煤所含的碳氢化合物转化加工成为汽油、柴油、液化石油等液体燃料的煤液化技术。
(1)目前我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中亚和俄罗斯等地区,从上述三地进口石油的主要运输方式分别是什么?
(2)我国将“煤变油”技术列为国家重要课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1. (1)随人口不断增长,世界可耕地总面积不断缩小粮食安全问题
(2)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耕地出现供需矛盾的时间延缓。
(3)一是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化、城市化、农村住房面积扩大、非农业用地增加等,使耕地面积减少。二是由于水土流失、荒漠化和盐碱化等原因使耕地退化。
(4)乐观的理由:第一控制人口增长;第二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第三发展科技,提高单产;第四无土栽培,工厂化生长。
悲观的理由:当科技发展水平远远无法抵消人口爆炸、耕地锐减所带来的农产品总量不足时,将产生粮食危机,后果是灾难性的。
12. (1)海洋运输、管道运输、铁路运输。(2)我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为缓解石油供需矛盾。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4.5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导学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4.5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导学案
1.了解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成因和防治措施。
2.运用“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图”,分析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掌握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防治措施。
1.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及防治措施。
2.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1.全球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①________面积缩小、②______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③________干涸等。
2.中国地域广大,且受④________气候的影响,由北向南、从东到西,气候和⑤________有明显差别,形成了类型众多的生态系统。由于自然和⑥________原因,在不同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
1.恶化原因: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1)环境保护⑦________不强,重⑧__________轻保护,重⑨________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⑩________能力,造成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2)一些部门________不力,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
(3)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________不足。
2.防治措施
(1)植树造林、____________、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等重点________工程已取得进展(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
(2)长江、__________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全面实施。
(3)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始启动。
(4)建立了一批不同类型的______________、风景名胜区和______公园。
(5)生态________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建设稳步发展。
(6)环境保护_________建设逐步完善。
3.重点生态工程:长江、黄河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
1.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现状非常严重,总体恶化,局部改善,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扩大
原因自然原因地域广大,季风影响显著,气候和地势差别明显;地形复杂,多山地、丘陵,平原面积较小,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原因巨大的人口压力;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2.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地区名称主要生
态问题形成原因
自然背景人为原因
大兴安岭西侧森林破坏,土壤侵蚀、草场退化严重半干旱草原地区过度开垦、过度砍伐、过度放牧严重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场退化降水较少、气候较干过牧严重
南方亚热
带丘陵地区土壤侵蚀,森林破坏严重,物种灭绝和多样性锐减亚热带丘陵,
降水丰富人民生活贫穷,过垦、过伐严重
亚热带的横断山区、云贵高原亚热带丘陵山地地区,地质条件复杂
青藏高原土壤侵蚀,草地退化高寒地区,生态十分脆弱受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
阅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A区域的生态问题及其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
(2)B、C两区域生态问题相同,说明危害更严重的地区及理由。
(3)比较D、E两地区森林主要生态功能的差异。
第(1)题,A位于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这里人口密集,过垦严重,降水丰富,主要的生态问题为土壤侵蚀。其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为石漠化或土壤贫瘠。第(2)题,两地都面临着土壤侵蚀问题,但B地更严重些,和这里的丘陵地形、城市密集、土地的生产力高有关。第(3)题,D区
处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区的森林具有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E为亚热带的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地质条件复杂,土壤易受侵蚀,该地的森林作用主要为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
(1)土壤侵蚀。石漠化(或土壤贫瘠)。
(2)B地形起伏大,土层薄;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土地生产能力高。
(3)D防风固沙、保护农田;E: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二、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
1.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目前西部地区因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亿元。据此回答(1)~(2)题。
(1)据统计,目前西部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2.5%,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耕地面积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
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B.西部地区降水多且集中
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布
(2)为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
①尽量减少资源的开采 ②生态建设以恢复自然植被为主 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措施 ④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经济模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草场退化和土地荒漠化。西北地区降水少,主要表现为土地荒漠化和草场退化;西南地区降水丰富,森林破坏严重,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而地表植被的破坏则是上述问题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所以,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就应因地制宜,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模式,恢复地表植被。
(1)C (2)B
1.目前我国最严重的三大生态问题是()
①水土流失 ②荒漠化 ③石漠化 ④盐碱化 ⑤草场退化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⑤D.①③⑤
2.下列关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四川盆地内酸雨危害严重的主要原因是降水丰沛
B.青藏高原地势高,人口稀少,不存在环境问题
C.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
D.大兴安岭西侧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们过垦、过伐、过牧造成的
3.关于生态环境恶化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主要原因
B.重开发轻保护,采取掠夺式开发,超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C.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加剧了生态环境退化
D.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因素无关
4.下列对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森林破坏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东南丘陵
B.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青海、宁夏及新疆等地
C.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湿地
D.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水土流失
5.下列关于我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重大举措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等重点生态工程已取得进展
B.长江、黄河中下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全面实施
C.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D.建立了一批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
6.下图中字母所在地区是我国环境脆弱区,四种不同图例分别表示森林破坏、草地退化、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锐减四大生态环境问题。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F地区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D、E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图中各地区共有的生态环境问题外,B、G两地区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其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图中F地区特有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地区这一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一、单项选择题
我国西部地区因生态环境破坏而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此回答1~2题。
1.据统计,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一半以上,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耕地面积的1/2。这主要是因为()
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 B.西部地区降水多且集中
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阔
2.为保护和恢复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
①尽量减少资源的开采 ②生态建设以恢复自然植被为主 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措施 ④从根本上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读“我国西南地区某地石漠化面积与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环境人口容量统计图”。回答3~4题。
3.判断图中曲线名称正确的是()
A.①为石漠化面积②为环境人口容量③为生物多样性
B.①为生物多样性②为环境人口容量③为石漠化面积
C.①为环境人口容量②为石漠化面积③为生物多样性
D.①为石漠化面积②为生物多样性③为环境人口容量
4.该地区石漠化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崎岖B.降水丰富C.喀斯特地貌广布D.人类不合理活动
读“我国局部区域示意图”,回答5~6题。
5.两地区在区域发展中,面临的共同生态环境问题是()
A.森林破坏B.土壤侵蚀
C.草地退化D.生物多样性锐减
6.针对上述生态环境问题采取的防治措施中,提高生态环境效益的最好做法是()
A.大力推广生活用煤B.大力发展水电建设
C.提高炉灶技术水平D.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
7.治理土壤退化的措施不够合理的是()
A.东北平原开荒、焚烧秸秆,加速有机质分解
B.黄土高原保塬、护坡、固沟,防治水土流失
C.黄淮海平原实施排灌,调控土壤盐分
D.江南丘陵施用石灰,中和土壤酸度
8.促进人类和环境统一,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A.长江中游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B.在呼伦贝尔草原扩大耕地面积,建立商品粮基地
C.黄土高原上退耕还林,走农、林、牧、副综合发展的道路
D.森林采伐量应高于木材自然生长量
二、综合题
9.关注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追求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新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与该地区人口的分布有何关系?试说明原因。
(2)图2中①地和②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简要分析造成两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1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目前,土地退化是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其中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267.4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27.4%。防治土地退化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
(1)将下列正确的代号填入下图中对应的空白框中(每个代号限填一次)。
a.风力作用为主b.流水作用为主
c.年降水量大且多暴雨d.年降水量少且不稳定
(2)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
(3)治理土地退化的措施有哪些?
(4)为了防止土地退化,改善生态环境,国家正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国家实施这一工程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何作用?
[知识链接]
①森林 ②草原 ③湿地 ④季风 ⑤地势 ⑥人为 ⑦意识 ⑧开发 ⑨建设 ⑩承载 监管 投入 水土保持 生态 黄河 自然保护区 森林农业 法制
[基础达标]
1.A2.D3.D4.D5.D
6.(1)森林破坏 土壤侵蚀 (2)土壤侵蚀 地处南方丘陵山区,人口密集,垦殖过度;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 (3)草地退化 过度放牧 (4)生物多样性锐减 地处亚热带的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地质条件复杂,人民生活贫穷,过度开垦、过度采伐导致土壤侵蚀、森林破坏严重,致使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锐减。
[拓展提升]
1.C2.B3.A 4.D5.B6.D7.A8.C
9.(1)该地区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于100人的地区。因为这些地区人口、城市集中,工业发达,人类生产生活频繁,产生废弃物多,加之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环境影响大,从而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2)①地区环境问题是森林资源破坏;②地区环境问题是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 造成①地区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采育失调,毁林开荒,过度砍伐,森林火灾,居民生活用柴等。造成②地区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开垦耕地,使草场破坏严重,甚至导致土地荒漠化。
10.(1)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a、b、d、c
(2)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等导致土地退化。
(3)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天然植被、植树种草。
(4)有利于当地农民从事多种经营、增加劳动收入;有利于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当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环境问题及其实质导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二节环境问题及其实质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1.2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导学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1.2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导学案
1.明确环境问题的表现,理解当今环境问题的特点。
2.以某种环境问题为例,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严重的①______________、环境污染、②____________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等。
2.资源短缺:资源需求的无限增长导致③____________,当前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某种程度上面临着这个问题。
3.环境污染:随着生产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弃置到环境中的④________________越来越多,造成了严重的⑤____________。
4.生态破坏:生态破坏主要是⑥________的破坏。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⑦______________受损害、⑧____________下降、水土流失、⑨____________降低、土地荒漠化等。
5.全球环境变化: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最近50年来,全球环境趋于恶化,如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臭氧层破坏、________、生物多样性锐减和____________等问题备受世人关注。
二、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危害的________________性: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________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
2.过程的__________性: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类具有了大规模____________的能力,使环境中经长期演化形成的物理、________、生物过程发生改变,而其中有些过程是____________。
3.规模的________性:有些环境问题不只是影响某一国家或地区,而且还影响到其他______________。
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①________的原因,也有②________的原因,而以③________原因更为重要。
2.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表现为以下几对矛盾的冲突:
(1)资源的④________与人类需求的⑤________的矛盾;
(2)短期⑥____________与长远⑦____________的矛盾;
(3)⑧____________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4)个人行为和⑨____________的矛盾。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问题的概念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与环境矛盾的激化状态,表现为矛盾双方趋于互相对抗、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不适应,因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生存,成为人类必须解决的问题。
2.环境问题的表现
不同的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环境问题的表现也不同。近三百年来,人类经历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工业化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等问题。
表现成因
资源短缺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们对资源的无限需求与地球资源的有限供应是造成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
环境污染随着生产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弃置到环境中的废弃物越来越多,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便产生了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生态破坏主要是植被破坏。植被的破坏会引起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全球环境变化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最近50年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已经遍及到全球,使全球环境趋于恶化,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乃至生存
3.全球性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主要原因严重后果解决措施
全球变暖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大量森林被砍伐,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与日俱增海平面上升;影响世界各地的降水和干湿状况;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世界各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调整能源结构,采用新能源;植树造林,保护雨林
臭氧层破坏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大量使用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加,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逐步减少并禁止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参与国际保护臭氧合作
酸雨问题燃烧化石燃料,大气中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排放量增加地表水体酸化,影响鱼类、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减少人为酸性气体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生物多样性锐减人类活动造成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滥捕、滥杀野生动物造成人类生存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保护环境,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禁止滥捕、滥杀,建立自然保护区
海洋污染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废弃物流入海洋;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等造成石油污染危害海洋生物,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削弱人类的生存基础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防止石油泄漏;加强海洋环境保护与管理
下列环境问题,主要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A.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B.大气污染C.放射性物质泄漏D.土地荒漠化的加剧
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造成大气、水体、土壤的严重污染,属于环境污染问题。放射性物质的泄漏,造成放射性污染,也属于环境污染.森林被砍伐、土地荒漠化是生态破坏问题的表现。 D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更重要):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资源和人类发展而出现的,究其本质是发展问题,是发展方式不当造成的。主要表现在:
矛盾冲突主要表现
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地球自然资源的数量有限,并且分布不均。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个人需求的增长,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增长,构成了人口和资源之间永恒的矛盾
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置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于不顾,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有些地区和国家对待环境问题,采取只顾自身利益的态度,对污染物不先行治理即转移给邻近地区,结果扩大了污染的危害
个人行为与大众利益的矛盾个人的行为也会影响整体环境,个人行为的不负责,最终会影响大众的利益
读中国主要贫困区分布和某地区的恶性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上面两图,完成下列填空。
若下图中的关联性发生在上图中的A处,则①表示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若下图中的关联性发生在上图中的C处,则①表示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
(2)分析图中B处生态破坏后很难恢复的原因。
(3)分析导致图中D处贫困人口较多的主要原因。
第(1)题,A处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该地区气候湿润、地势起伏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容易导致水土流失;C处位于我国畜牧业区和农耕区的分界线,过度农垦和过度放牧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发生。第(2)题,B处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一旦破坏将很难恢复原貌。第(3)题,D处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横断山区,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均较差,当地经济发展十分困难。
(1)水土流失 毁林开荒 土地退化(荒漠化) 过度垦荒和过度放牧
(2)气温低,植被稀少,生态脆弱。
(3)地理位置偏僻;生态环境脆弱;交通通讯设施落后;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发展落后。(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1.关于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原因是主要的B.环境发展的必然
C.人为原因更为重要D.环境问题的产生完全由人类的活动决定
2.下列不属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的是()
A.人口的压力过大 B.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大搞农田水利建设D.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3.局部的环境问题之所以能够扩大甚至蔓延全球,其原因是()
①自然界的大气、水、地表物质不断运动、循环 ②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和渗透 ③一个地区环境的改变,会使全球所有地区环境随之改变 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主要的、明显的,差异性是次要的、不明显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告诫我们,在环境问题上,要正确处理什么关系()
A.资源的有效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B.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
C.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D.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
5.关于当代环境问题特点的叙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B.过程的不可逆性
C.规模的全球性D.治理的不可行性
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下面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b.全球变暖
c.酸雨d.森林锐减
(2)说明导致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一、单项选择题
1.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是()
A.土壤B.植被C.水文D.大气
2.下列不是由于人类从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的是()
A.滥占耕地,破坏土地资源B.城市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大面积塌陷
C.城市人口猛增产生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D.有色金属冶炼产生“三废”污染环境
3.下列属于当前全球突出环境问题的是()
A.噪声污染和水土流失B.臭氧层破坏和地震频繁发生
C.水体污染和湖面缩小D.全球变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
4.属于自然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有()
A.我国南方地区,近年酸雨频频发生
B.我国北方黄土高原地区的居民,多患大脖子病
C.美国中西部草原地区,发生过“黑风暴”现象
D.近年以来,我国内蒙古草原沙化、退化现象严重
5.人工合成的DDT被试验证明具有卓越的杀虫特性,但是大规模使用几十年后,才发现它进入了食物链的各个环节,损害了一些动物和人类的健康。这一问题说明了环境问题的什么特点()
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B.人类破坏活动的广泛性
C.规模的全球性D.过程的不可逆性
6.下列现象中,主要由人为因素而形成的是()
A.我国华北平原农作物受寒潮的侵袭
B.臭氧层出现空洞,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C.我国因水旱灾害,每年损失巨大
D.2000年春夏之交我国北方不少地方出现蝗虫灾害,农作物因而减产
7.下列选项中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A.流动沙丘掩盖农田、房舍B.地震导致河流改道,发生水灾
C.汽车直接向空气中排放含有氮氧化物的尾气D.暴雨引发山洪,冲毁农田和房舍
8.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B.多数国家资源比较贫乏,环境承载量小
C.接受发达国家污染严重工业的转移D.经济、技术水平有限,环境保护能力不足
二、综合题
9.读“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A~B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C阶段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年代,应是图中所示的________阶段。
(2)图中A~B阶段的主要产业可能有()
A.核工业B.耕作农业C.钢铁工业D.电子工业
(3)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处于B点之后,其原因是()
①增加环保投入 ②工业技术进步 ③产业结构调整
④工业发展迅速减慢 ⑤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A.①②⑤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⑤
(4)在工业发展中我国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应注意的是()
A.要减慢工业发展步伐,降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B.先大力发展经济,有一定资金积累后,再加大环保投入,治理污染
C.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减小环境污染程度
D.我国目前环境质量较好,无须采取治理环境的措施
10.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材料2:“我国可持续发展类型区划分示意图”。
(1)读图,从沿海向内陆我国可持续发展状况有何变化?
(2)M区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前预习]
一~二、①资源短缺 ②生态破坏 ③资源短缺 ④废物 ⑤环境污染 ⑥植被 ⑦生物多样性 ⑧环境质量 ⑨土壤肥力 ⑩全球气候变暖 酸雨 海洋污染 不可预见 时间 不可逆 干预环境 化学 不可逆的 全球 国家和地区
三、①自然 ②人为 ③人为 ④有限性 ⑤无限性 ⑥经济利益 ⑦环境效益 ⑧局部利益 ⑨大众利益
[基础达标]
1.C2.C3.A4.C5.D
6.(1)自左向右依次为:a、c、b、d。
(2)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协作。
[拓展提升]
1.B2.C3.D4.B5.A6.B7.C8.B
9.(1)A以前 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同步增加(或经济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加剧) 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程度降低 C以后
(2)C (3)B (4)C
10.(1)从沿海向内陆,可持续发展状况从良好到较差状态。
(2)环境污染严重 资源、能源不足
(3)土地荒漠化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056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