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七年级语文上册《伤仲永》复习知识点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七年级语文上册《伤仲永》复习知识点》,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上册《伤仲永》复习知识点

一、中心思想
本文借事说理,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辩证关系。
二、文学常识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三、内容理解
1、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做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一,其父愚昧:“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二,社会环境:不重视人才培养,“邑人奇之”,“宾客其父”,“以钱币乞之”。3、如何理解题目“伤仲永”,作者“伤”什么,
“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
“伤”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为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沦为一个普通人而感到惋惜,
第二层意思是为像仲父这样不重视后天教育思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
第三层意思是为那些天资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最终连普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辙的人哀伤。
4、作者是怎样知道仲永三个阶段的事的,这三个阶段详略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课文采用“闻”、“见”、“问”的见闻录方式按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也体现了作者对仲永的重视。
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前后对比,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相关阅读

七年级上册《伤仲永》复习指南


七年级上册《伤仲永》复习指南

《伤仲永》(七年级上)复习指南
一、字句解释
1.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关键字:生:出生。尝:曾经。书:书写。具:用具。求:要求。之:代词,指“书具”,写字的用具。
句译:仲永出生五年(长到五岁),不曾认识写字的文具,有一天忽然啼哭着要这些东西。
2.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关键字:异:对……感到惊异。焉:此,这种情况。与:给。之:代词,指仲永。
句译: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文具给他。
3.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关键字:即:马上。书:写。为:写。其:他的。
句译:仲永马上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在诗后写上了他的名字。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关键字:自:从。是:此,这。作:写。就:完成。其:代词,指所写的诗。文理:文采和道理。观:观赏。者:……地方。
句译:从此,有人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立即就能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5.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关键字:奇:对……感到惊奇。之:代词,指仲永(的才能)。稍稍:渐渐。宾客:用宾客之礼款待。
句译:同乡人对仲永(的才华)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用宾客之礼款待他的父亲。
6.或以钱币乞之。
关键字:或:有的人。以:用。乞:讨取。之:代词,指仲永的诗作。
句译:有的人还用钱币讨取仲永的诗作。
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关键字:利:以……为利,认为……有利可图。其然:这样。日:每天。扳:拉扯,这里有“强要”的意思。环谒:到处拜访。于:到。使:让。
句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拉着仲永到处到同乡人那里去拜访,不让他学习。
8.余闻之也久。
关键字:闻:听说。之:这件事。
句译: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9.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关键字:令:使,让。称:符合,相当。闻:传闻。
句译:(人们)让他写诗,他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传闻相称了。
10.泯然众人矣!
关键字:泯然:消失的样子。众:一般的,普通的。
句译:仲永特异才能已经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二、内容理解
1.作者为宋朝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题目中的“伤”是“为……感到哀伤”的意思。
2.段落大意:
第一段:仲永幼时显露异才。(此段强调仲永天赋很高,也写出其天赋被不断“挥霍”却没有在后天做教育培养补充——其父“不使学”,为下文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
第二段: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这一段分为两层:
第一层:仲永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二层:仲永二十岁时才能消失,成为普通人。
(此段呈现忽视后天教育的必然结果,惋惜之情显而易见。)
(天赋聪明的人缺失了后天教育都会有如此结局,更何况天资一般的人呢?由此文章主旨“要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学习”也就呈现了。)
3.中心归纳:
本文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从一个神童到才能衰减,直到“泯然众人”),告诫人们应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学习。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知识点整理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宇注音。仲zhòng谒yè称chèn前时之闻泯mǐn然

点拨:注意多音字“称”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世隶耕隶:属于。(2)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3)父异焉异:感到诧异。(4)邑人奇之奇:认为……是奇才。

(5)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6)或以钱币乞之乞:求取。

(7)环谒于邑人谒:拜访。(8)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9)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超过。(10)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

3.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解释为:牵,引。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名字。

点拨:重点理解“书”“为”等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点拨:重点理解“自是”“就”“之”“理”等词。

3.泯然众人矣。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点拨:重点理解“泯然”的意思,“泯”,消失。然,……的样子。

4.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立意。

点拨:重点理解“收族”的意思。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北宋(朝代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词语解释:P37注释1、3、4、6、7、9、10、11;P38注释2、3、5、6、7、9、10、11、14、15、16、17、18、19

◇通假字:“扳”通“攀”,牵,引

1.仲永变化的三个阶段(根本原因:不使学)

(1)五岁: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者(2)十二三岁:不能称前时之闻(3)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2.第三段议论:通过说明“受之人”与“受之天”的关系,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伤仲永


伤仲永
王安石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4、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时数:两课时
自学内容:
1、查找作者简介。
2、读课文,正音、断句。
3、结合注译和查找工具书,翻译课文。
一、了解作者。
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读课文。
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
采用比赛形式进行朗读,男女生比赛、小组比赛、全班齐读。
三、译课文。
小组组讨论翻译,提出问题全班交流,指定学生串讲课文。教师明确重要字词。
总结文言知识:
通假字:(1)扳,通“攀”,牵、拉。
(2)材,通“才”,才能。
词类活用:书,动词,写。
意动用法:(1)父异焉。“认为……奇怪。”
(2)邑人奇之。“认为……奇怪。”
(3)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
(4)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
之(1)忽啼求之。代词,指书具。
(2)借旁近与之。代词,指仲永。
(3)传一乡秀才观之。代词,指诗。
(4)余闻之也久。代词,指这件事。
(5)受之天也。代词,指通悟。
于(1)环谒于邑人。“到”
(2)于舅家见之。“在”
(3)贤于材人远矣。“比”
(4)受于人者不至也。“从”
课文翻译: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未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当堂检测,完成练习册上的习题。
四、学内容。
小组合作选题:1、将全文划分为两部分,并思考分别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2、题目为“伤仲永”,“伤”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哪个阶段是详写哪个阶段是略写?为什么要如此安排?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文中哪句话表明了原因?请分析本句,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5、最后一段中心意思是什么?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3、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4、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5、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指导学生体会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诵读与积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除了强调诵读外,我还十分注意指导同学们对知识进行积累,归纳整理,对学生在课堂上能自觉“温故而知新”的大加赞赏,意在让学生们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并能做到举一反三。这节课上比较成功的一点是在最后的问题“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一个小小的问题引发了一场热烈的讨论,本来是要学生谈谈“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学生门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多角度、多方面地探讨了造成方仲永悲剧的原因(主观的、客观的,个人的、集体的、社会的),就这样,学生的思维在讨论的撞击中迸发出了创新的火花,课堂教学真正“活”了起来。认真反思本节课的得失,我认为本节课最大的可取之处,就是完全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815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