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北师大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各行各业都在开始准备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计划了,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北师大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前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历史的含义;补充公元纪年法,什么是“年代”?什么是“世纪”?怎样计算?中国古代史的大致线索。
思想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学习历史有哪些用途。
能力培养:通过让学生讨论学习历史的用途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公元纪年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
教学重点:历史课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计算历史时间的方法
教学设计:通过问答法,启发学生思考并理解历史的含义;通过记者访问并做口头报道的活动形式,使学生们了解学习历史的重要性;通过讲读法和讨论法让学生明确学好这门课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都去过天安门吧?那么我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天安门前的又长又粗用汉白玉做成的柱子叫什么?(齐答:华表),天安门前后共有华表几根呢?(四根)
华表是做什么用的呢,是不是用于计时的表呢?(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还有人说是装饰用的),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华表顶上的是什么?(蹲兽),蹲,就有方向,四个蹲兽,蹲的方向是怎样的。蹲兽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蹲兽姓“望”,望君归,望君出)解释名字的含义。
金水桥的两边各有一个石狮子,其中一个石狮子上有一个洞,同学们注意到过吗?介绍一个传说。
此时我们又来到了故宫内。大家去过吗?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山公园大家去过吗?现在又有了一个问题,大家觉得从树的角度来看,三者之间有什么明显的不同(故宫的树小,其它的树大,且多为古树)为什么?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历史故事,1813年,一支农民起义军伪装成普通居民混进了皇宫,清守军封住了宫门,但起义军爬树攻进了皇宫,起义军最后虽然失败了,但嘉庆从此怕得要命,命令将故宫所有的树全部砍掉,才出现了这种景象)
我们不妨再顺着天安门向西走,来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地方,这就是国家领导人居住的中南海,(大家去过吗),中南海的南门是哪个门?(新华门)但是新华门最开始并不是门,而是一座楼,是乾隆为他的妃子香妃修建的楼——宝月楼。乾隆为什么要为香妃修筑宝月楼呢?(香妃家族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中起了非常伟大的作用,乾隆就赏赐她家迁居京城,但香妃却非常的思念家乡,乾隆自然不会让容妃回到新疆,就想了个法子,修建了宝月楼,并在其下迁居了几百户回民居住,这样,香妃思念家乡,只需要登上宝月楼就可以看到类似于家乡的生活)。那么宝月楼又是在什么时候改建为新华门的呢?1913年,袁世凯将中南海变成了他的总统府,将宝月楼改名为新华门,成为他的正门,此后一直沿用至今。
说了这么多,我只想告诉大家,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的一切一切都有历史的影子,就象刚才老师说完那段话,那么这件事也成为历史了。对了,还没介绍我自己,刚才我的身份是带领大家“话说天安门”的导游,这一身份也已成为历史,其实我的真实身份就是你们的历史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探索历史的奥秘,一起思索历史带给我们的启迪。介绍自己。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讨论几个关于学习这门学科的重要的问题。请同学们分组活动,选出两名记者采访并作口头报道。
一、什么是历史(板书)
同学们,你们能给历史下一个定义吗?历是什么意思?史又是什么意思?
二、学习历史有什么用(板书)
学习历史又有什么用呢?
既然学习历史这么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呢?请同学们读课文,并讨论。
三、了解历史的途径有哪些?
1、文物古迹——实物资料
2、书籍、碑刻等——文字资料
四、怎样学好历史课(板书)
网站
学好历史课:毛泽东,四多:多读、多写、多想、多问
多读书,多写历史小论文和历史笔记,多思考,多提问。

补充:
让我们共同了解一下,中国古代史的线索。中国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中国又是一个有着辉煌文明的古老国度。从步入文明的门槛之日起,中国先后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宋辽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等历史时期。历代统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绩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内容不同的剧目,或名垂青史,或遗臭万年。在数千年的古代历史上,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勇于探索的聪明才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创造了同期世界历史上极其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万里长城、大运河、明清故宫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种出土文物,无不反映出大胆、高超的生产技术;同时在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领域产生了无数杰出的人物,创造出无比博大、深厚的业绩;而包括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印刷术这“四大发明”在内的无数科技成就,更使全人类获益非浅。古代的中国,勇于进取,以开阔的胸怀包容四海,开拓疆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涌现出多民族融合的壮观景象,汉族与众多少数民族共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此同时,在对外交往活动中,中华民族一方面积极吸取其他国家和民族之所长,另一方面更尽自己之所能,无私地将自己取得的卓越成果推向世界。
人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丰富的中国古代史,正为后世留下了无数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学习历史,要有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我们要坚持左图右史的学习方法,培养历史空间感,另外,历史的特点“一度性”就决定了历史时间观念的重要性。今天是什么日子?用的是公元纪年法,那么公元纪年法是怎么回事儿呢?
公元,以传说的耶稣诞生的那一年,为公元元年。向前推算,向后推算,称公元前和公元后。
世纪,每100年,称为一个“世纪”
年代,第10年,为一个“年代”
课堂练习:做两道年代计算题。
小结:根据板书进行小结,并说明下节课我们将要去拜访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课后活动:通知科代表组织准备一个科幻小品,下节课表演。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我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制造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群居生活;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山顶洞人的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山顶洞人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
二、能力培养目标
初步了解、认识历史领域各种不同知识范围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阅读,可以接触考古知识、神话传说、古史资料、历史地图、文物插图等各类与历史有关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引起兴趣,重视历史课的学习。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国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七十多万年以前,从而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感情。
2.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从我国远古人类制造工具、会劳动的历史,认清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教学重点:
本课重点是元谋人,包括元谋人的发现地点、距今年代、考古发现情况等。另一重点是北京人,包括北京人的发现地点、距今年代、制造石器、使用火、群居生活等。
教学难点:
本课难点有二:1.初中学生对原始社会的名词比较生疏,刚刚学习历史,需要逐步理解;2.人类自身从猿到人的发展,劳动创造人的真理比较抽象,一时不易讲清。
教学设计:
利用一场科幻剧表演,使学生了解我国境内原始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区别,再以拜访祖先的形式,引导学生一步步探寻祖先生活的痕迹,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进化的历程,及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中华大地上,谁是最早的居民呢?他们长什么样?吃什么?穿什么?住在什么地方?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探寻我们祖先生活遗迹,“拜访”祖先。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板书)
距今170万年到公元前21世纪,是我国的原始社会时期,第2课到第3课,我们将要了解这一时期我们祖先的生活生产状况。让我们首先来看一看是谁揭开中国原始社会的序幕的吧。
一、元谋人(板书)
20世纪2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中华大地上发现了众多的原始人类遗址。那么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呢?元谋人。为什么说已知?元谋人距今有多少年?约170万年。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呢?事情源起于两颗牙齿和一些粗糙的石器,这是1965年5月1日,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经科学家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遗物,距今约有170万年。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们祖先的牙齿。
用投影仪展示《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然后指出元谋人的发现地点,元谋人因发现于元谋而得名。从这件事我们也能体会到:1、我国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的历史:即远古历史不仅仅局限在黄河流域,而是有若干文化源流。云南是我国边远省份,元谋人的发现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2、元谋人遗址的发现也说明我国的历史不是从几千年前的文明史开始的,人类的历史和我国的历史都应当从有人类活动开始。
从中国远古人类遗址的分布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华大地上,北起辽河,南至珠江,都发现了远古人类的遗迹。事实证明,我国是历史十分悠久、古代遗址遗物最为丰富的国家,这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根据学术界统计,我国已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数百处,旧石器早期遗址也有七十多处,但在课文地图上不可能一一都列出来,只能列出重要的几处,而在课文正文中,仅举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几处。要求学生记忆这三处远古人类遗迹。
二、北京人(板书)
“北京人”一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需结合课文的两幅插图《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和《北京人使用的石器》,进行形象的讲解。先用讲读法和范例教学法,让学生看书,并对照元谋人的学习要点来总结北京人的情况。包括:1.北京人的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北京人的距今年代:生活在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前。2.北京人的体质特征。结合北京人头像指出他们保留了猿的特点,头部仍然像猿(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但因为用手劳动,手足已向人靠近,这是劳动的结果,也说明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真理。3.北京人会制造工具和已经使用天然火。这一点是本课重点的重点。思考两个问题:1.“旧石器和天然石块有什么区别?”2.“考古学家凭什么判断北京人已使用天然火?”北京人的发现在世界学术界之所以如此重要,就是因为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大量石器和用火痕迹,足以证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控制使用火,这是从猿到人的一个重大而关键的发展步骤。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所以我们说:“他们已经是人了。”关于天然火的使用,请同学们思考其用途:“照明、防寒、吓跑野兽”和“烧烤食物”。用火“增强了他们征服自然的能力”。还有更重要一点是人用火烧熟食物,可以增进人类体质本身的变化。指导学生观看《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因为关于北京人的考古发现相对较多,所以我们还能够了解北京人的生活情况。北京人“过着群居的生活”和“这就是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请同学们思考:1.为什么过群居生活?是由于生活环境太险恶,只有靠集体力量,才能适应自然。2.为什么要分享劳动成果?由于环境迫使他们群居,共同劳动,自然也分享劳动果实,这是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
三、山顶洞人
展示自拍照片“山顶洞人遗址”。我们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发现了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以前的北京人,又在龙骨山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了距今约18000年的山顶洞人,应当说,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是永远不会见面的邻居,可是有一天,恶劣的天气使山顶洞人居住的地方出现了强大的引力场,一个美丽可爱的女孩子被带到了北京人的时空,于是一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对话开始了。
现在,我需要两位有非凡表演才能的同学来即兴表演这场科幻历史剧,在表演之前,我有必要澄清一下,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主要是为了让大家形象生动地了解山顶洞人相比于北京人的进步之处,呆会在表演的过程中,希望大家分清哪些内容是虚构的,哪些又是我们要掌握的知识点。
山顶洞人(简称山)(女)
北京人(简称北)(男)
山(环顾四周):我奶奶的奶奶的奶奶……说过,我们这很早以前生活过一种人,叫什么北京人,难道这是他们住的地方吗?(看见一北京人蹲着发愁)
山:喂,你蹲着干什么,你是不是北京人啦!
北(站起来,还未说话)
山(尖叫起来):哎呀你怎么没穿衣服?
北(红着脸,着急地说):你别诽谤人,谁说我没穿衣服,我这不裹着树叶吗?
山:树叶也能叫衣服,俗话说,“佛要金装,人要衣装”,你看我,穿的名贵的兽皮,是我妈妈用骨针缝的呢!漂亮吧。
北(自惭形秽,极难为情地地点了点头)
山(走到北的跟前,仔细看了看北京人)叹道:你脾气很好,也很温柔,但是你的确很丑,你看看你,前额偏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尤其是你这头还向前倾,怎么象孙悟空?
北(更加无地自容)
山(伶牙利齿,继续道):其实,人嘛,“三分长相,七分打扮”,戴个项链什么的不就好多了吗?
北(一脸的茫然,不知项链为何物)
山:好了好了,项链就是脖子上戴的,(取下项链),好了我做一个好人,把它送给你了,(说着,给北京人戴上)
北(心想,原来是送我这么希奇的东西,他看了看,就只有手上的一个石块,和一根石棒)就慷慨地说:“这是我用了好几天时间敲打而成的工具,可以挖植物的根、茎、果物,割动物肉”。
山(接过来,心里道:送也送好一点的,这么粗糙,原来还处在旧石器时代,根本不懂磨制)
突然,刮起狂风,电闪雷鸣,地动山摇
北(非常高兴,要打闪电了,马上就有火了,对山道):我去取一点火,你等一会儿,我马上就来陪你玩。
山:这么落后,取火还要等闪电,我们早就会人工取火了。
突然,山消失不见了,回到了她的时空。回来,不见了山,非常迷茫失望地说:曾
北:曾经有一个珍贵的机会摆在我的面前,而我没有珍惜,尘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给我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一定会说,让我做一个山顶洞人吧,如果一定要在前面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十五年。
看完了精彩的表演,让我们回过神来,现在我们要做的是,从刚才的表演中分析出哪些是虚构的,哪些是真正的历史事实并填写下表。

相关推荐

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第1课向人性扼杀者宣战(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本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课)共有4个子目,分别是“文艺复兴运动”、“《神曲》中的人性”、“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和“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第一子目从整体上讲述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背景、内容、实质和影响。第二、三、四子目通过诗歌、绘画、戏曲三个方面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成就,突出了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

一、课标要求

1、知道《神曲》,复述达芬奇的主要活动,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2、说出《最后的晚餐》的作者和艺术风格。

3、知道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

二、教学目标

知道但丁和《神曲》。说出达芬奇的主要成就。说出《最后的晚餐》的作者和艺术风格。知道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通过对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作品的朗诵与分析,理解其中蕴涵的人文主义思想,认识文艺复兴是欧洲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感受文化巨人对封建教廷的抨击与控诉、对人性的渴望与追求,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人生观,认识文化变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本课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确定本课教师的活动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通过看图说话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探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课堂展示

[导入新课]

名言赏析: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教师引入:改革开放以来,对个性的追求成为一股潮流。近30年来,很多大中小学生在他们的毕业留言册上都写过这句话,或者在憧憬未来时表达过这样的思想。同学们,在你们的留言册上有过这句话吗?你们谁能说出这句名言的作者和他揭示的主题思想吗?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作新课导语:社会越是发展,对个性的追求就越为社会所尊重。作为新新人类的“90后”,同学们是追求个性化的主力军。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段人类历史上最早追求个性解放、尊重人权的思想解放潮流——文艺复兴运动。

[学习新课]

1、自主学习,完成知识盘点,初步构建知识结构:

①西欧社会的最高主宰力量是(),他们的专制统治禁锢思想,扼杀人性。

②()世纪,西欧许多人发掘和继承()和()的文化传统,追求()和(),表现了人类()的本性。这一思想文化运动被称为“”。

③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他的代表作是《》,被认为是欧洲开始从()向()过渡的标志。这部作品批评了()的罪恶,强调()的伟大;提倡追求(),反对()。

④达芬奇是意大利著名的画家、()、()和(),还涉足()等各个科学领域。堪称()的文化巨人。

⑤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国的著名文学家。他的代表作品有《》、《》、《》和《》,合称为“”。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以上是我们本节课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那么,同学们看看四个子目的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边讲解知识结构,边板书或使用多媒体展示)

2、活动探究:

步骤一:看一看,画家笔下的诉说

图一:中世纪的一副镶嵌画(图略)图二:《最后的晚餐》(图略)

教师提问:比较上面两幅图画,你觉得画中人物的表情有什么不同?图二人物内含“神秘的微笑”,其含义是什么?(通过中世纪宗教绘画与《最后的晚餐》的比较让学生找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与以前相比反映了什么思想的光辉。教学目标:说出《最后的晚餐》的作者和艺术风格。说出达芬奇的主要成就。)

步骤二:读一读,文学作品流淌的情感

《神曲》节选(内容略)《哈姆雷特》节选(内容略)

学生带着感情朗诵后教师提问:《神曲》表达的主题内容是什么?结合《哈姆雷特》的节选,谈谈你如何理解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并简要概括这些作品是怎样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教学目标:知道《神曲》,知道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

步骤三:议一议,新时期的“文艺复兴”

北京大学教授林庚老先生说:“由于文艺复兴,欧洲社会才逐步地步入了一个富于创造性的自由发展时代,同时也就使自然科学得到更大的发展,所以才会有了这个时代的胜利。”钱学森老先生说:“欧洲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也是科学的伟大复兴,它把人们从上千年的封建枷锁和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人重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人自身。因而,给了人们无穷的力量和勇气,为人类的才能和智慧的发挥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教师提问:结合我们现在受到的教育,体会两位文化老人语句的深刻含义。(教学目标:感受文化巨人对封建教廷的抨击与控诉、对人性的渴望与追求,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人生观,认识文化变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3、巩固提高

①如果有人想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你会说“他”是

A但丁B达芬奇C彼特拉克D莎士比亚

②15世纪以抨击教会、反封建为思想核心创作一部文学作品,对它评价最高的应该是

A国王和贵族们B教皇C城市资产阶级D僧侣们

③被认为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是

A莎士比亚的《麦克白》B但丁的《神曲》

C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D拉斐尔的《大卫》

④如果让你出一期“张扬人性——欧洲中世纪的终结”的主题板报,请完成下列题目:

本期板报的中心历史事件是

在人物方面你选择的是、和。

你会选用他们的哪些成就(文字或画作)展示在板报上(每人一项)?

如果让你对他们的成就做个评论,你怎样描述他们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

用三个词写出你在学习生活中从他们身上学习的优良品质:

、、。

四、教学反思

第2课探险者的梦想(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本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共有3个子目,分别是“欧洲以外的诱惑”、“哥伦布的发现”和“首次环球航行”。第一子目介绍了从15世纪开始欧洲航海家的探险动机和条件。第二子目介绍了哥伦布的探险活动。第三子目介绍了迪亚士、达伽马的探险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第三子目最后用两段课文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新航路开辟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后果。

一、课标要求

复述哥伦布的主要活动,初步认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及技术条件。了解哥伦布的探险经过,知道哥伦布是新大陆的发现者。知道迪亚士、达伽马的航行以及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探险的经历。归纳并阐明新航路开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后果,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编演小品,体验航海探险的艰难。巧设历史情境,以现场采访的形式深入感受探险的艰难,分析探险家们共同具备的心理素质。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欧洲探险家的远航,分析二者的异同。

通过对欧洲航海家在航海历程中体现的勇气、决心及团结合作精神的了解,培养学生坚毅、进取的性格。学习哥伦布敢于打破常规向西航行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中“复述哥伦布的主要活动”,可以通过课堂表演由学生自主来学习。教师再把具体的知识点设计成问题放在课堂表演后由学生来讨论回答,达成学习目标。本课难点在“初步认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这一点可以通过课堂导入(从古代文明交流的角度切入)先进行铺垫。再通过场景对话的活动从不同角度展现新航路开辟对东西方社会历史发展起到的作用。

(二)课堂展示

[导入新课]

请学生回忆八年级下册学习的马可波罗的故事并介绍《马可波罗行记》,从古代文明交流的角度引入本课。

教师提问:1、文明之间的交往方式有哪两种?2、两种交往方式比较,各有什么利弊?对东方和西方各产生什么影响?3、你知道欧洲进入近代以后怎么与东方世界交流的呢?

[学习新课]

步骤一:回眸——追寻探险者的足迹(自主学习,完成知识盘点,初步构建知识结构):

①从()世纪开始,欧洲各国相继开始了持续二百多年的()、()、()和(),史称“”,主要国家是()和()。

②()年,哥伦布从()出发,横渡(),先后到达()、()、()等,使广大中、南美洲地区成为()的殖民地。他称那里的土著居民为“”,加勒比海上的这些岛屿为“”。

③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边讲解知识结构,边板书或使用多媒体展示:

原因:欧洲以外的诱惑

积极影响

探险者的梦想

哥伦布的发现影响

行动:消极后果

首次环球航行

步骤二:体验——感受探险的艰难与荣耀

课堂表演:时空连线——与探险者面对面

(1)准备:选出节目主持人,推选哥伦布、麦哲伦、西班牙国王、记者的扮演者,其余同学作为现场观众。

(2)设计过程:先再现四个场景,然后以谈话形式进行现场的问答,最后由全体观众讨论问题。

(3)过程表演: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练习题全册1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目标导航]
1、学习目标:了解元谋人、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及其遗址发现地点;通过分析北京人的体质特征,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知道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理解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原因;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培养识图能力。
2、学习重点:元谋人、北京人
3、学习难点:学生初步接触历史地图、考古知识、古史资料等内容,需要逐步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演进,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华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一问题比较抽象,需要逐步引导理解。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2-3页“元谋人”一目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回答下列问题:

请看课文第3-4页“北京人”一目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完成下列问题:


1.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举办地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70—20万年前这里生活着北京人,1.8万年前这里生活着山顶洞人。请看图思考: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原始人类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用火
北京人
山顶洞人

2.分析“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说一说:我国原始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3.你的疑点、难点:


A、必做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2、下列各项叙述,与右边图像人物情况不相符的是()
A.直立行走B.人工取火
C.使用打制石器D.过群居生活
3、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①血缘关系的结合②工具简陋粗糙
③人们头脑简单④生活环境险恶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4、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外貌与现代人相似B.能直立行走
C.会制造和使用工具D.已经使用天然火
5、下列不属于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的是()
A.文物B.文字记录C.古迹和遗址D.民间传说
二、非选择题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用火遗迹十分集中。灰烬堆积很厚,最厚处有6米。”
(1)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什么样的生活?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它所证明的史实有什么意义?
新课标第一网

B、选做题
一、非选择题
考古学家说,曾在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了一枚骨针,这枚骨针长82毫米,有火柴棍那么粗,一头是锋利的针尖,另一头是针眼,整个骨针都很光滑。通过这枚骨针,我们可以推知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的哪些情况?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目标导航]
1、学习目标:知道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的不同;了解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异同,掌握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学会细致观察课文的图片,从中获得有效的历史信息。
2、学习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3、学习难点: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原始社会晚期人际关系的重大变化(出现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7-10页的内容,填写下列表格,并把相关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
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特征
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
所在地区
粮食品种
住房样式

1、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即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共同点。①都使用磨制石器,都处于__________时代。②主要从事_______生产,还饲养家畜,兼营捕渔、采集、狩猎。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_________;半坡原始居民,种植__________(上述史实得出结论: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国家;半坡遗址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很早就种植蔬菜的国家)③都过着_________或半定居的生活。⑤都懂得制造陶器。
2、半坡人、河姆渡人与北京人的不同生活
北京人半坡人和河姆渡人
劳动工具
劳动方式
食物
活动区
住所
生活器皿
外貌
3.你的疑点、难点:

A、必做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氏族聚落已在中华大地星罗棋布的时间大约为()
A.五六千年前B.六七千年前C.八千年前D.四五千年前
2、半坡原始居民住在()
A.珠江流域B.黄河流域C.长江流域D.黑龙江流域
3、能用稻米做饭的是()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半坡居民D.河姆渡居民
4、下列关于南方农耕文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位于黄河流域的河姆渡居民是南方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
B.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地,适宜水稻作物的耕种
C.会建造干栏式房屋
D.会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
5、促使原始人定居下来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A.原始农业的产生B.自然环境的变化
C.学会了建造房屋D.使用磨制石器业
6、能够制造色彩鲜丽的鱼纹彩陶盆的是()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居民D.半坡原始居民
二、非选择题
下图是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半坡出土的纺轮以及半坡彩陶上的彩绘动物图案。

图一图二
(1)请根据图一回答,半坡人的生产、生活与山顶洞人相比有什么变化?

(2)请根据图二回答这些动物与半坡原始居民有什么关系?

B、选做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导致下图中两种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习惯B.生产工具C.自然环境D.生产力水平
2、下列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相同之处描述正确的是()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②都能饲养家畜
③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④种植粟和蔬菜
A.①②④B.①③C.②④D.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
右图是在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名字叫做“鱼纹彩陶
盆”,请你根据这个彩陶盆反映的历史信息,推断出当时人
是怎样生活的?(至少找出2条信息)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目标导航]
1、学习目标: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掌握炎帝、皇帝的贡献,理解其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的缘由;知道尧、舜、“禅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2、学习重点:了解炎帝和黄帝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认识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培养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
3、学习难点:如何区别史实与传说。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12—14页“黄帝与炎帝”一目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回答下列问题。
1、炎帝与黄帝
距今4000多年前,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了以为首的部落。后来,炎帝和黄帝又在“”展开大战。炎、黄二部族联合,形成后来族的主体。他们则被尊奉为_____________。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15页“尧舜禅让”一目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回答下列问题。
2、尧舜“禅让”
黄帝之后过了很久,、、先后通过_________制度成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15-16页“大禹治水”一目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回答下列问题。
3、大禹治水
禹采用为主、为辅的方法来治理水患。从此人民获得了安定的生活;禹声明远播,被称为“”。


1、我们为什么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2、(材料分析)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宫室、车船,平
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
(1)材料中的“轩辕”指的是谁?

(2)除了文中所述外,他还有什么贡献?

(3)对于这些贡献,哪些是真实可信的?哪些带有神话的色彩?如何看待更科学?

3、温故知新:鲧和大禹父子都受命治水,一个失败了,一个成功了,这说明做事情什么很重要?鲧和大禹分别是如何做的?他们的做法及不同的结果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4.你的疑点、难点:


A、必做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炎帝和黄帝部落主要活动于()
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黄淮平原D.黄土高原
2、如果我们到西安拜谒(yè)黄帝陵,你认为我们拜谒黄帝陵的主要原因是()
A.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B.因为那里的风光特别的美丽
C.因为传说中黄帝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
D.因为黄帝治理水患,造福百姓
3、下列关于炎帝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改进农具,教人农耕②尝遍百草,发明医药③发明陶器,开辟集市
④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4、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龙的形象突出地反映了()
A.中国人善于想象B.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融合而成
C.中华民族的锐意进取精神D.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5、传说中“一心治水,在外多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获得成功。”的部落联盟首领的是()
A.黄帝B.尧C.舜D.禹
二、非选择题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宫室、车船,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1)材料中的“轩辕”指的是谁?后人尊称他为什么?

(2)“平定蚩尤乱”后,黄帝和炎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展开了什么大战?

(3)除了文中所述外,他还有什么贡献?

B、选做题
一、非选择题
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
——《吕氏春秋》
(1)文中所提到的事迹是何人所做?他所采取了何种方法?

(2)他最典型的故事是什么?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目标导航]
1、学习目标: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及三朝更替的顺序;归纳夏朝、商朝灭亡原因相同之处,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2、学习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合作、讨论、归纳的方法,了解夏、商、西周的更迭。
3、学习难点:初一学生对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公元纪年法中纪年与世纪的换算方法的了解。

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22页“`家天下'的夏朝”一目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回答下列问题:

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23页“商汤灭夏”和25-26页“武王伐纣”两个子目的内容,找出每个子目包含的知识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


1.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们帮助周武王打败商纣王。你认为历史上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

2你的疑点、难点:

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西周

A、必做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
A.夏朝B.商朝C.周朝D.明朝
2、我国古代的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开始于( )
A.尧传位给舜 B.舜传位给禹 
C.禹传位给启D.商汤灭夏
3、右图是“夏桀把人当坐骑”,它反映的社会情况是()
A.是一种体育活动B.奴隶地位低下
C.夏桀残暴无道D.没有交通工具
4、商朝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殷,是因为下列哪一事件()
A.商汤灭夏B.武王伐纣
C.盘庚迁都D.平王东迁
5、同学们看电视连续剧《封神榜》时看到这样一个镜头:周武王联合800多个部落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这一历史事件是()
A.阪泉之战B.盘庚迁殷C.牧野之战D.商汤灭夏
二、非选择题
材料一:《史记夏本纪》说:“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夏桀自比太阳,民众咒骂他说:“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材料二:《史记殷本纪》说:“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曾囚西伯昌(周文王)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北),贵族比干以谏被剖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析夏朝和商朝灭亡原因有何相似之处?
2.从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启示?

B、选做题
一、非选择题
材料一:“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
——《墨子尚贤上》
材料二:“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於天。”
——《史记五帝本纪》
材料三:“(伯)益干启位而启杀之。”
——《竹书纪年》
回答问题:
1、从材料一、材料二可看到推选尧舜成为首领的制度是什么?

2、从材料三可看到与尧舜相比,启成为首领的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目标导航]
1、学习目标:了解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知道夏商周国家统治人民的手段有哪些;学会细致观察课文的图片,从中获得有效的历史信息。
2、学习重点:说出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3、学习难点:理解分封制和礼仪教化的作用,学习设计西周的社会网络图。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28-32页的内容,完成填空,并把相关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
1、请同学们的主要内容是周王把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授予某个诸侯,称为“_________________”,由诸侯管理_________________。诸侯必须服从_________________,管理_________________,保卫_________________。
2、夏商西周社会等级分明,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划分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
3、夏商周国家统治人民的手段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请同学们看下图,说一说西周社会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2、你的疑点、难点:


A、必做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描述的是西周实行的()
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等级制度
2、关于西周的分封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周王分封给诸侯的土地归诸侯所有
B.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将血缘关系融入国家统治
C.诸侯因为政绩突出而得到周天子的分封
D.诸侯与周天子相互对峙
3、夏商西周时期,毫无人身自由的是()
A.士B.诸侯C.平民D.奴隶
4、实行分封制是在()
A.商朝B.西周C.东周D.夏朝
二、非选择题
材料一:“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左传》
(原文大意:天上有十个太阳,人间分为十个等级……所以王统治公,公统治大夫,大夫统治士,士往下逐层统治各级奴仆)
材料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注:祀:祭祀。戎:战争。
1.根据材料一判断,这反映了西周什么社会制度?

2.根据材料二,夏商西周国家统治者为什么非常重视祭祀祖先的礼仪活动?

B、选做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__________产生的。( )
A.分封制B.禅让制 C.宗法制D.世袭制
2、西周王朝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 )
A.征服更多的地方B.加强对各地的统治
C.建立起许多的诸侯国D.使诸侯朝见天子
3、以下关于夏商西周国家,为了对外征战和对内镇压反抗所采取的措施包括()
①军队②刑法③兴办教育④礼仪教化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天子之:内,诸侯禄也;外,诸侯嗣也。
――——摘自《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卿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摘自《孟子告子》
回答:
1、材料一说明我国奴隶社会的什么制度?分赐土地多少的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巡狩”和“述职”各指什么?诸侯和天子的关系如何?

3、材料二对诸侯作了哪些法律规定?此规定的目的是什么?

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目标导航]
1、学习目标: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掌握齐桓公争霸、晋楚争霸、三家分晋、合纵连横的史实;能从地图中找出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的具体地理位置。
2、学习重点:体味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乐趣,再现这段历史,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3、学习难点:从史实中体会、分析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特点。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34-35页“齐桓公称霸”一目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东周分为______和______两个时期。春秋从______年至______年,战国从______年至______年。
2、春秋时期出现的“春秋五霸”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越的地理环境
3、齐桓公争霸的条件任用________为相,进行改革

提出_______________的口号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37-38页“合纵连横”一目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回答下列问题:
4、六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称为;秦利用六国间的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称为。

(请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1、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把人民带进了战乱,对社会起破坏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有人说,春秋战国时期,在战斗中成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你认为呢?

2、四百多年间,由春秋初年的一百多个诸侯锐减到战国时期的七雄,这说明了什么?如果你是当时的预言家,你能预测战国以后的历史发展趋势吗?

3、你的疑点、难点:


A、必做题
一、选择题
1、春秋时期,最先成为霸主的是( )
A.齐桓公B.宋襄公C.楚庄王D.秦穆公
2、齐桓公能首先称霸的原因不包括()
A.发展经济B.尊王攘夷C.改革内政D.卧薪尝胆
3、问鼎中原的诸侯国是()
A.楚国B.晋国C.秦国D.齐国
4、与“卧薪尝胆”这个成语有关的人物是()
A.晋文公B.吴王夫差C.吴王阖闾D.越王勾践
5、在春秋五霸中,霸业没有成的是()
A.齐桓公B.宋襄公C.楚庄王D.晋文公“
6、战国七雄”中位于东方的是()
A.赵国B.秦国C.齐国D.燕国
7、春秋时期,各国争霸战争不断。对此评价正确的有()
①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种种灾难
②小国被灭,出现了一些大国,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③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都以改革增强了自身的力量
④争霸进一步削弱和瓦解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
A.①②④B.①②C.①②③④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请在下图方框中填出“战国七雄”的名称。
B、选做题
一、非选择题
史海拾贝
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请列举五个与春秋战国时期的事件和人物有关联的成语,并简要叙述其中一个成语的历史典故。

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目标导航]
1、学习目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广泛使用;分析“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社会现象出现原因;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2、学习重点: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学习商鞅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过程与方法方面,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学习难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解释从生产工具的进步到生产方式的变革再到社会变革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请认真阅读教材41—42页“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两部分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回答下列问题
1.铁器、牛耕的推广使用是在时期。

请认真阅读教材43—44页“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一目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回答下列问题
(请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1.看下图,说一说铁器牛耕为什么会引发社会变革?

2.你的疑点、难点:


A、必做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铁制工具和牛耕推广使用是在()
A.商朝B.西周C.春秋D.战国
2.史书上记载春秋时期“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个体农耕已经取代了集体耕作B.奴隶消极殆工
C.土地被极少数人占有D.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3.商鞅变法成攻的主要原因是:()
A.秦孝公的大力支持B.百姓的欢迎C.个人才能卓越D.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4.商鞅变法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统一度量衡B.奖励军功C.奖励生产D.推行县制 
5.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
A.奖励耕织B.土地私有 C.建立县制D.奖励军功
6.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A.当兵立军功 B.不隐瞒犯法行为C.合法经商致富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7.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主要原因是()
A.秦国“连横”策略的实施 B.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C.实行商鞅变法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8.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反映中央集权思想的措施是()
A.土地私有B.奖励耕织C.奖励战功D.推行县制
二、非选择题
(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请回答:
①料反映的是哪次变法事件?写出“内立法度”的具体内容。

③商鞅因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后惨遭车裂而死。你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你觉得商鞅的死值不值得?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练习题全册2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练习题全册2》,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B、选做题
一、非选择题
歌谣一:
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
歌谣二:
孝公治国有心计,商鞅变法最有力,战国后期秦最强,商鞅变法了不起。
请吟咏品味上面两则历史歌谣,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歌谣一和歌谣二所反映的历史时期。

2.齐桓公能成为“第一霸主”和“战国后期秦最强”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通过对以上历史问题的分析,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1、学习目标: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商代灿烂的青铜文明。
2、学习重点: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
3、学习难点: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46-48页的内容,完成填空,并把相关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
1、刻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文字叫甲骨文;铸刻在___________上的文字,称为铭文,也叫_________。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____________开始的。___________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与今天的汉字有着渊源关系。
2、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____________。司母戊鼎折射出____________,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_。

1、请同学们看下图,说一说商代灿烂的青铜文明让你有何感想?

2、你的疑点、难点:


A、必做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字的出现是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何时开始的()
A.原始时代B.商朝的时候C.秦朝时候D.纸发明后
2.今天的汉字是从什么文字发展来的()
A.甲骨文B.小篆C.大篆D.隶书
3.在参观殷墟时,讲解员指着图片中的一段残片告诉同学们:“这些文字记录
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
值”。这段残片上的文字应该是()
A.刻画符号B.甲骨文C.金文D.小篆
4.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生产于我国的()
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
5.青铜器是哪些材料组成的合金()
A.铜、锡、铝B.铜、银、铅C.铜、锡、铅D.银、锡、铝
6.小明为大家介绍了有关甲骨文的知识,请帮小明指出表述错误的是()
A.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
B.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C.经过文字学家的努力,所有的甲骨文我们都已经释读。
D.它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二、非选择题
1.请在下列十二生肖的甲骨文下面写出它们对应的汉字。
(1)(2)(3)(4)(5)(6)
(7)(8)(9)(10)(11)(12)
2.请写出下面所列青铜器的名称。
A.B.C.
B、选做题
一、非选择题
材料1:右图

材料2:西周青铜器逐渐减少,出现了大量的炊具和日常生活用具。
请回答:
(1)右图所示的青铜器的名称是什么?它出现于什么朝代?

(2)右图所示的青铜器在世界上有什么地位?

(3)对比材料1和材料2,说明西周青铜器的制造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1、学习目标:了解孔子在思想和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分析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初步接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哲学观点。
2、学习重点:了解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成就。
3、学习难点:帮助学生分清各派政治主张。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50-52页“孔子”和“百家争鸣”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回答下列问题:
1、孔子是春秋末年鲁国人,是我国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思想上,孔子提出_______和______。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张___________。孔子死后,他的学生把他的言论整理成___________一书。
2、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学派代表人物相关著作思想内容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1、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1)该材料是谁说的?2)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
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4)在思想上有何贡献?

2、战国时代我国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这个时期会出现这种现象?

3、你的疑点、难点

A、必做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诸子百家”中,儒家学派对后世影响最大,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是()
A.孔子B.老子C.墨子D.韩非子
2.人类希望和平安宁,温馨和谐。中国的《道德经》被称为世界上除《圣经》以外发行量最大的“畅销书”。此书记载的言论是关于()
A.老子B.庄子C.墨子D.韩非
3.战国诸子百家中,对当时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
A.儒家学说B.道家学说C.墨家学说D.法家学说
4.一个班级的学生性格各异:小刚得到老师夸奖后做事更努力;小强喜欢老师给他定个目标,然后完成;小勇独立性很强,自己设计任务,自己完成。请问老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A.“有教无类”B.“当仁不让”C.以“德”教化人D.“因材施教”
5.追求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下列思想中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主张是()
A.“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B.“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D.“兼爱”、“非攻”
6.下面有关“诸子百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B.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等学派
C.由于各学派间热烈争辩、各执一词,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D.“诸子百家”阐明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非选择题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根据材料,请回答:
1.“子”是谁?他是什么时期、哪国人?

2.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

3.“他”在教育方面的贡献是什么?

4.请你至少再写出三句体现“他”教育思想的语句。

B、选做题
一、非选择题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2500多年的风风雨雨历程中逐渐积淀下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2007年9月28日的祭孔大典中,山东曲阜公开向社会征集出了“国人不可不知的五句《论语》经典”,它们分别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礼之用,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请选择上述名言中的任意一句,说明被评选出的理由。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提倡的人生道路。请把与“修身”、“齐家”相对应的儒家名言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修身:()齐家:()
①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供养、赡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③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⑤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⑥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1、学习目标:了解都江堰修建的时间、地理位置、修建者、作用;知道编钟的时间、地点及其意义;通过都江堰和编钟去感悟先民的智慧和创造。
2、学习重点: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大型编钟。
3、学习难点:了解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

请认真阅读课文第54-56页“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和“神奇的编钟”两目的内容,完成下列知识结构,并把相关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
(一)
(一)

(二)古代常把几件铜钟组合成套,它们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称为__________。它是一种器。

1、你认为在都江堰的设计中包含了先民的哪些智慧与创造?

2、你的疑点、难点:


A、必做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组织修建我国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人是()
A.鲧B.大禹C.李冰父子D.秦始皇
2.以下世界文化遗产中,反映我国战国时期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是()
A.布达拉宫B.都江堰C.莫高窟D.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3.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化水害为水利的跨世纪工程,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兴建的下列工程中,具有同样性质的一项是()
A.都江堰 B.长城C.大运河D.赵州桥
4.都江堰的功能主要是()
A.能防止长江的洪涝灾害B.能防止黄河的洪涝灾害
C.既能防洪、又有蓄水灌溉功能D.只能蓄水,不能防洪
3.如果我们来到位于岷江流域的都江堰,在进行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用来灌溉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的水源都要经过引入支流。()
A.分水鱼嘴B.飞沙堰C.宝瓶口D.外江
6.请根据右图判断这是我国古代的哪一种乐器()

A.萧B.编磬C.鼓D.编钟
二、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材料二:“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汨汨清流。”
——余秋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判断,李太守和伯禹各指谁?

2.根据材料二判断,余秋雨笔下的“它”指的是什么?

3.“它”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它”有怎样的作用和意义?

B、选做题
一、非选择题
图一图二

1.观察上图,说一说图一和图二分别是纪念谁的?他们分别处在什么时代?

2.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什么?他们之间在处理问题上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1、学习目标:了解秦统一的背景、时间和秦朝的都城;探讨秦统一的意义;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时间、地点和意义;分析秦朝速亡的原因。
2、学习重点:秦兼并六国的历史意义。
3、学习难点:秦为什么能统一中国。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4-65页“秦王扫六合”一目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假如我是赢政,怎么样灭六国?

2、你有何疑点、难点?


A、必做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小明想了解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统治情况,你会向他推荐()
A.夏朝B.商朝C.秦朝D.西汉
2.下列对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分析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小国林立的局面,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B.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C.不利于当时人们的文化交流和思想交流
D.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李白曾有诗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首诗反映的是()
A.陈胜吴广起义B.楚汉之争C.长平之战D.秦统一全国
4.后人用“六王毕,四海一”来称赞秦王嬴政统一天下,你知道“四海一”的时间是哪一年吗?
A.公元前230年B.公元前221年C.公元230年D.公元221年()
5.在长平之战中,与秦军对垒的军队是()
A.赵国B.韩国C.楚国D.燕国
6.陈胜、吴广发起的秦末农民战争的地点是在()
A.陈B.巨鹿C.大泽乡D.咸阳
7.能反映上题中农民起义壮举的成语是()
A.破釜沉舟B.背水一战C.纸上谈兵D.揭竿而起
8.楚汉战争实质上是()
A.刘邦、项羽推翻秦朝的战争B.刘邦、项羽争夺最高封建统治权的战争
C.刘邦最终推翻秦统治的战争D.是起义领袖之间争夺农民领导权的战争
二、非选择题
请在下图中填出六国和秦都城名称
B、选做题
一、非选择题
阅读材料: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摘自贾谊《过秦论》
引文大意:一个人起来造反,就导致整个王朝都崩溃了,秦二世也死于他人之手,并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
回答问题:
(1)“一夫”指谁?

(2)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回答贾谊提出的问题。

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1、学习目标:掌握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影响;通过评价秦始皇,学习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2、学习重点:“废分封,立郡县”。
3、学习难点:如何理解中央集权的概念。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69-72页“废分封,立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焚书坑儒”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回答下列问题:


1.学习了“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后,某中学七年级同学,围绕着如何评价秦始皇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同学认为,秦始皇对中华民族有功,是千古一帝;有的同学认为秦始皇太残暴,是个暴君。对于这个问题,你的观点是什么?

2.请你动手设计一个秦朝行政系统示意简图。
3.你的疑点、难点:


A、必做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讲“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指的是()
A.宗法制B.郡县制C.分封制D.世袭制
2.由秦朝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体制,对此后近两千年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秦朝中央机构中,负责监督百官的是()
A.太尉B.御史大夫C.丞相D.郡守
3.下图,你认为哪一枚钱币是秦朝统一后使用的()

A.B.C.D.
4.电影《英雄》中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互不相同”,秦王说“统一以后这些杂七杂八的文字一律废掉,只留下一种写法”。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有()
①秦始皇完成国家统一后,只是在局部地区统一了文字
②秦统一以后,把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字体
③文字的统一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④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5.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在秦朝的疆域图中标出秦长城的起止点,请问秦长城的起
止点是()
A.西起辽东,东到临洮B.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C.西起咸阳,东到河套D.西起陇西,东到长城
6.“书籍被烧毁,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那种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这一“致命打击”来自()
A.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B.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C.焚书坑儒D.颁布严苛的刑法
二、非选择题
1.下图表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开创实践者是谁?依据右表说明这一制度的具体内容。
2.上面制度的开创者,还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统治、巩固统一?

B、选做题
一、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说文解字》
材料二:一法度横石长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了什么现象?

(2)材料二描述的又是什么现象?它的出现在哪个朝代?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1、学习目标: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内容;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的作用。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
2、学习重点:理解“推恩令”的作用。
3、学习难点:比较秦始皇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请认真阅读教材74—76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三部分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回答下列问题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
思想文化方面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________________
政治方面
中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________________
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推恩令”巧妙在哪里?

2.你的疑点、难点:

A、必做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来源于()
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
2.今天西安市南城墙和平门以西不远处,有一历史古迹叫“下马陵”。传说是西汉大儒董仲舒的墓地,汉武帝有一次经过此地时特意下马,后来人们便把董仲舒的墓叫做“下马陵”。董仲舒在西汉历史上的贡献是()
A.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提出“削藩”
C.提出“推恩令”D.大败匈奴
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接受了的建议?()
A.董仲舒B.刘濞C.晁错D.主父偃
4.“推恩令”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最主要的是()
A.省去了重新分封的麻烦B.分割后的各小王国无力与中央抗衡
C.节省了政府开支 D.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感激皇帝
5.下列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①丞相②御史大夫③司吏校尉④刺史
A.①③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6.汉武帝时期,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的是()
A.刺史B.司隶校尉C.宰相D.御史大夫司
二、非选择题
材料一:“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医药、占卜和种植等书,其余一律集中焚毁。他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400多人,全部活埋。”
材料二:“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用。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阅读材料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的内容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2.秦始皇这样做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危害?

3.材料二中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什么建议?

4.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5.试比较两位皇帝做法的异同点?
B、选做题
一、非选择题
1.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大一统的封建帝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1、学习目标: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的基本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学习重点:理解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3、学习难点:张骞出使西域。

一.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1.秦始皇派________北伐匈奴。西汉初期,汉高祖采取政策。汉武帝时开始对匈奴采取攻势,相继起用、等将领击败匈奴。
2.呼韩邪单于率部归汉,汉元帝将宫女嫁给他。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二.张骞通西域
1.时间:年和年,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2.作用(意义):开辟了通往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各国的联系。
3.公元前年,西汉设置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的开始。
三.丝绸之路
1.从长安经_______、__________、通往________、________直到欧洲这条横贯欧亚的陆上通道,因运输最多的商品是,所以成为。
2.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

1有一部关于秦朝的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秦始皇和大臣李斯一边谈论政事一边吃着葡萄、石榴,旁边还摆放着一壶茶。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来说一说,这个情节是真是假?为什么?

2、你的疑点、难点:


A、必做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他是以大一统王朝使臣的身份开辟域外交通路线的第一人,经过他的探险,形成了丝绸之路,造福当时、泽及后人。这里的“他”指的是()
A.甘英B.班超C.张骞D.王昭君
2.“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两句诗句指出了玉门关和阳关是中原和哪里的分界()
A.东北B.蒙古C.江南D.西域
2.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算一算,这一事件距今(2010年)应是多少年()
A.2065年B.2066年C.2067年D.2069年
3.新疆地区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标志是()
A.昭君出塞B.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C.张骞两次出使西域D.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4.古代东西方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所经地点的先后顺序是()
①中亚、西亚②河西走廊③欧洲④今新疆境内
A.④②①③B.②①③④C.④①②③D.②④①③
5.对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丝绸之路”是中国丝绸为代表的手工艺品西传到中亚、欧洲的通道
B.“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经过安息、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西亚,到大秦
C.“丝绸之路”也是佛教和佛教艺术传入中国的通道
D.“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亚欧经济文化的纽带
二、非选择题
材料一:
材料二: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而轰动一时。到后来,身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古罗马上层社会的时尚,丝绸价格也暴涨,出现了丝价如金的奇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张骞第一次通西域的时间?通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2.请你根据材料一依图写出他第一次通西域的路线。

3.依据材料二,恺撒着丝袍时,中国处于哪个朝代?

4.“丝绸之路”把古老的中国文化与哪些地区文化连接起来了?

5.张骞通西域会遇到哪些困难?


B、选做题
一、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
材料二:“……遣骞,为发导绎,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留岁余……”
结合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中的“天子”、“骞”各指谁?

2.汉通使之后形成了通往欧洲的什么商路?

3.根据材料指出大月氏“殊无报胡之心”的原因。

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目标导航]
1、了解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说出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知道秦汊时期“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的杰出成就;了解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知道秦汉时期数学领域的突出成就。
2、学习重点: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激发民族自豪感。
3、学习难点:如何在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1、秦汉时期中国产生了许多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2、你的疑点、难点:

A、必做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书汉武帝,所用竹简需要两人抬进宫。以后改变这种携书不方便现象首次得益于发明了()
A.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术C.造纸技术D.制墨技术
2.如果你在古字画市场发现一副蔡伦的字,摊主说是秦朝时期的,非常珍贵。但你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当即指出,字只可能是()
A.西汉以前B.西汉初期C.西汉末期D.东汉时期
3.南阳“医圣”祠,供奉的先贤是()
A.华佗B.管仲C.蔡伦D.张仲景
4.创制出外科手术前使用的麻醉药“麻沸散”的是()
A.东汉时期的外科名医扁鹊B.东汉时期的外科名医张仲景
C.东汉时期的外科名医华佗D.东汉时期的外科名医张衡
5.下列关于秦汉科学技术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
B.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C.“神医”华佗制成了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
D.“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二、非选择题

看上图,请回答:
1.在纸发明前,人们有书写材料主要有哪些?

2.蔡伦在造纸上有什么贡献?与以前的书写材料相比有什么优点?

3.造纸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B、选做题
一、非选择题

看图回答:
1.《九章算术》成书于什么时期?

2.该书总结了什么时期的数学成就?记载了哪些内容?

3.《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什么的形成?

第18课昌盛的文化
[目标导航]
1、学习目标: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说出《史记》的作者和体例;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2、学习重点:了解《史记》的作者和体例、秦陵兵马俑艺术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3、学习难点:如何使学生认识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对待宗教的科学态度。

你知道秦汉时期有哪些突出的文学艺术成就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各目,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
(1)请完成下列表格
宗教产生地产生(传入)时间创立者(祖师)教义或主张
佛教
道教
(2)_________(朝代)以后,思想领域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主,儒、佛、道三家并立互补的局面。
2.司马迁与《史记》
《史记》是_______(朝代名)史学家________所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___________(体例),记述了从______________时期到________时期的主要史实。
3.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
秦汉时期,我国的雕塑艺术有了重大发展。举世闻名的_____________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1、想一想,秦汉时期为什么能取得如此突出的文学、艺术成就?

2、你的疑点、难点:

A、必做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小明在旅游胜地看见高大的佛像,给妈妈介绍说:“佛教起源于古西域”。妈妈
笑着说不正确。你认为佛教源自()
A.古埃及B.古波斯C.古印度D.古中国
2.东汉明帝时,请天竺高僧传播佛教,在洛阳建造的中原第一座寺庙是()
A.少林寺B.白马寺C.灵隐寺D.相国寺
3.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倡导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
A.一些封建贵族信佛 B.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C.对封建国家统治有利D.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4.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史料翔实,文笔生动,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史书是()
A.《史记》B.《春秋》C.《汉书》D.《诗经》
5.下列有关秦兵马俑叙述正确的是()
A.用泥土雕塑烘干制成的 B.与真人真马大小成比例缩小
C.武士俑面部表情丰富,相貌特征基本一致 
D.形象地展示了秦朝军队的兵种、编制和武器装备情况
二、非选择题
“人固有一死,或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阅读材料回答:
1.这是谁的名言?他生活在哪个朝代?

2.作者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著作是什么?

3.我们如何评价这本书?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7815.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