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1、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
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
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2、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课本插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提高运用读图观察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能够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科学素养。

1、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3、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读图观察自主探究列表分析比较分析法
:多媒体板图

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我们从宇宙对地球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知道了宇宙环境对于地球的形成和发展来说特别重要,但人类是生存在地球上的,影响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直接因素是地球自身的环境。因此,从本单元开始我们就进入地球本身对做一些微观的了解。
提问:
1、阅读单元标题,说说你的理解?
2、阅读本单元序言部分的图文,设计出地球圈层构成的知识框架,并说明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归纳引入:地球有四大圈层,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提问:
1、阅P26图,指出岩石圈的范围,并说明岩石圈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结合2-1-1图)
承转:人类活动受地表形态的影响,而岩石圈是形成地表形态的基础,因而,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岩石圈的具体情况。
一、岩石圈
快速阅读一、二两部分内容,试设计本部分内容的知识框架:

仔细阅读该部分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试用资料说明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的差异?
2、阅读P30知识窗,了解岩石、矿物与元素的关系及地壳的元素组成?
(根据时间采取课堂还是课后完成)
3、试绘制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各大岩石的形成及分类?(可分组进行;一组回答,其他组点评;老师可展示其他比较形象、实际的示意图)
4、P29“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可能指哪些岩石,这说明三大岩石之间有何联系?完成P31活动1。
5、地壳的物质循环对人类活动有何意义?完成P31活动2。

承转:读图2-1-6试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具体影响?
(学生对图中的地表形态进行说明并归纳总结)
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试解释下列现象:
1、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但珠穆朗玛峰海拔只有8848.13米。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但千百万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3、上述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二、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形成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

(一)内力作用的“足迹”
展示《岩层分布示意图》——褶皱、断层直观图
思考:沉积岩在形成时一般为水平或接近水平分布,可是为什么在山区常常看到岩层是弯曲的或是断裂错位的?
阅读本部分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填表
地质构造形成基本单元岩层形态地貌形态
褶皱
断层
2、褶皱和断层在形成过程及地貌上有何异同?
3、图2-1-10与2-1-11中的构造和地貌有何异同?并解释原因?
4、研究这些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何意义?具体说明。

承转: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了“粗毛坯”,外力作用就像一位雕塑师,不断地对“粗毛坯”进行塑造成。那么,外力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呢?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
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认识几种主要的外力并设计前五种外力作用的关系图?

各种外力都是一把刻刀不断雕塑着地表,其中最锋利的是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
阅读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部分的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填表
外力作用分布地区作用形式地貌类型典型地貌
流水作用
风力作用
2、冲击扇、冲击平原、三角洲的位置有何不同?
3、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坡度有何不同?
4、黄土高原和黄土高原地区钱沟万壑现象的形成有何不同?
5、如果在沉积地貌处做一个剖面,剖面上会出现什么现象,试解释其原因?
除了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外,还有哪些外力对地貌产生着巨大影响?它们作用下的地貌会是怎样的呢?
阅读P36知识窗,了解冰川、海浪侵蚀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分布位置。
(根据时间采取课堂还是课后阅读)
外力的来源很多,作用形式也多,因而,塑造的地表形态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人类生活在地球表面,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有何关系?试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采用读图观察法、绘制示意图法、列表对比法、讨论法等地理
学习方法我们学习了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结构、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地质构造与地貌;地质构造的实际意义;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重点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地质构造与地貌;流水与风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关于地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上层叫硅铝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B、上层叫硅镁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C、下层叫硅铝层,是一个不连续的圈层D、下层叫硅镁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2、占地壳表面积最大的岩石()
A、侵入岩B、变质岩C、沉积岩D、喷出岩
3、关于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4、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原有成分发生改变,由此而形成的岩石()
A、石灰岩、玄武岩B、页岩、石灰岩
C、大理岩、板岩D、砂岩、花岗岩
5、下列关于内、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
B、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等
C、外力作用使地表变得和缓
D、外力作用强度较小,速度缓慢,内力作用激烈而迅速
6、关于地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平运动造成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的变迁
B、升降运动可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C、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D、大西洋是地壳的水平运动造成的
7、关于地质构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B、褶皱和断层是地质构造中最常见的两种基本构造类型
C、判断背斜和向斜的主要依据是地形形态上的差异
D、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地或高地
8、造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作用是()
A、内力作用B、变质作用C、侵蚀作用D、沉积作用
9、我国的黄土高原黄土深厚,地表崎岖,是由于()
A、流水的搬运和侵蚀B、风力的搬运和侵蚀
C、风力的沉积、流水的侵蚀和搬运D、流水的搬运、风力的侵蚀
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数字代表外力作用的风力、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下列组合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①②D、④⑤①②③
11、形成太湖平原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①B、②C、④D、⑤
12、读下列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回答
(1)物质
甲代表,乙代表,
丙代表,丁代表,
(2)图中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是:
AB
CDE与含义相同。
(3)从能量来源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和地球外部的

13、读某地址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字母表示的褶皱类型:AB,A顶部缺失的原因是。
(2)褶皱构造上的覆盖岩层是形成的。这个地方的地壳运动状况是。
受过的外力作用有:
(3)如果要寻找油气,应在中找,要寻找地下水,应在中找。
(4)如果要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在A还是B?。
原因是:
14、读图3-2-3回答:
(1)河流两岸的峭壁是河流作用的结果,按力的来源属作用。
(2)河流将从山上冲下的泥沙带到中下游平坦低洼的地区,营造出和地貌,此作用过程叫。
(3)图示河段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可供开发利用。
(4)此河段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是,应采取的首要治理措施是。

扩展阅读

岩石圈和地表形态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岩石圈和地表形态”,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和地表形态

1、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知道岩石圈的三大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3、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4、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1、通过对_____________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见右图)
2、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_______组成的坚硬外壳。它是一个___________圈层,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平均厚度约_______千米。
3、地幔介于__________面和_______________面之间,厚度约_________千米。在___________________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________的主要发源地。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主要有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
4、地核以__________与地幔为界,厚度约________千米,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知识窗]
①地壳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元素。②组成化学元素组成_________。
③岩石是由__________组成的。
1、岩石圈的组成
按成因分类形成过程典型岩石
侵入岩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__________而成。
喷出岩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____________而成。
地表岩石在流水、风、海浪等______作用下,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经____________作用形成。其典型特征是具有_____构造、常含有_______。
原有岩石在______________条件下,岩石的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岩石。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①过程:从岩浆到形成____________,再形成新__________的过程。

②意义:①形成地球上丰富的_________资源。②改变了_________,塑造自然景观。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________和______,从而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1、地质作用的分类
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2、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岩石圈被、等分割成大板块。板块处于不断的________中,其内部地壳运动较,交界处运动,多、分布,地球上的海陆分布,陆地上的宏观地貌格局,都是由形成的。板块的相对移动,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在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和,如、等。在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聚合带,大洋板块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大陆板块受,形成和。在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处形成。
3、地质构造
(1)、褶皱:地壳运动产生的,使岩层发生,形成褶皱。
①基本形态:
岩层形态地表形态岩层年龄
正态倒置
背斜山岭中间老两侧新
向斜成山
②倒置地形的成因:背斜谷的成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斜山的成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或,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使岩层发生,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形成的。大的断层常常形成__________或__________。(3)意义:研究地质构造,对______、______、______等具有指导意义。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构造中;在盆地中容易找到地下水;、___建设,则应尽量避开断层。
4、外力作用的表现
(1)外力作用主要通于、、冰川、海浪、等改变地表形态。其主要表现形式有、、、、
(2)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分布区外力作用形式侵蚀地貌沉积地貌
主要在湿润、半湿润地区沟谷、瀑布、峡谷,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干旱地区风力作用沙丘、沙垄
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冰川作用

一、选择题1、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球各地的岩石圈厚度是相同的B、岩石圈由地壳和软流层之上的地幔构成
C、地壳化学成分一钙、镁、铁为主D、地球内部圈层由岩石圈、地幔和地核三部分构成
2、下列岩石中可能含有化石的是
A、花岗岩和页岩B、大理岩和砂岩C、板岩和片麻岩D、石灰岩和页岩
3、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岩石是
A、花岗岩B、玄武岩C、大理岩D、石灰岩
4、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
5、图示构造是由
A.岩浆活动引起的B.地壳运动引起的C.变质作用引起的D.流水作用引起的
6、关于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表形态显著的变化都是巨大的内力作用的结果B.地质作用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察觉
C.地壳运动是由内、外力共同作用引起的D.地表形态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
7、下列词语中,从地质学观点来看正确的应该是
①稳如泰山②沧海桑田③坚如磐石④水滴石穿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8、根据你掌握的知识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背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B.背斜处适宜开挖隧道
C.向斜的岩层表现出“中间老,两翼新”的特点D.向斜是典型的储油、储气构造
10、含煤地层反映当时的沉积环境是
A.热带浅海环境B.湖泊或沼泽C.森林茂密的湿热环境D.沉积盆地
1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西洋的形成是由于
A.板块张裂B.板块挤压C.板块碰撞D.板块俯冲
1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内力B.侵蚀C.沉积D.搬运
13、黄土高原的黄土来自
A.当地的岩石风化B.地质历史上的冰川沉积C.风力沉积D.流水沉积
14、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A.风力沉积作用B.流水侵蚀作用C.流水化学溶蚀作用D.流水搬运作用
15、就岩石类型而言,大理石属于
A.岩浆岩B.沉积岩C.侵入岩D.变质岩
二、综合题
1、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分别代表的物质名称是: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D________。
(2)图中序号代表的作用是: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_
2.读图回答:
(1)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属于向斜的是。
(2)图中D处构造地貌名称是,形成的原因是;C处构造地貌名称是,原因是。
(3)找油气应在图中的处,找地下水应在处。
(4)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处,原因是
4、读地貌示意图回答:
(1)由于流水作用侵蚀形成的是__________。由于风力作用堆积形成的是__________。
(2)A地形名称是__________,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地区。__________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的内陆地区。(4)在图A和图B中分别用箭头标出流水方向和风向。

1.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1.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

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

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2、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课本插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提高运用读图观察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能够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科学素养。

【重点难点】:

1.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3.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附件下载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主要包括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通过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的分布和变化。第二,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形高低不同。第三,主要通过外力作用说明地形形态的再变化。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教学时通过举例使学生认识并学会分析常见地形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内力或外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2.能力目标:
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2、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难点:
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2、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对于实际现象的分析。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课时的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问:内力作用包括哪几种?
问:外力作用包括哪几种?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青藏高原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台湾海峡海底的古河道,火山喷发的场景,黄河三角洲向海延伸,桂林山水,天涯海角等。(也可多运用本地比较突出、典型的地貌例子来引入)
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使地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面貌?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但珠穆朗玛峰海拔只有8848.13米。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但千百万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3、上述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二、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形成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

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的“足迹”
展示《岩层分布示意图》——褶皱、断层直观图
思考:沉积岩在形成时一般为水平或接近水平分布,可是为什么在山区常常看到岩层是弯曲的或是断裂错位的?
阅读本部分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填表
地质构造形成基本单元岩层形态地貌形态
褶皱
断层
2、褶皱和断层在形成过程及地貌上有何异同?
3、图2-1-10与2-1-11中的构造和地貌有何异同?并解释原因?
4、研究这些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何意义?具体说明。

承转: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了“粗毛坯”,外力作用就像一位雕塑师,不断地对“粗毛坯”进行塑造成。那么,外力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呢?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
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认识几种主要的外力并设计前五种外力作用的关系图?

各种外力都是一把刻刀不断雕塑着地表,其中最锋利的是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
阅读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部分的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填表
外力作用分布地区作用形式地貌类型典型地貌
流水作用
风力作用
2、冲击扇、冲击平原、三角洲的位置有何不同?
3、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坡度有何不同?
4、黄土高原和黄土高原地区钱沟万壑现象的形成有何不同?
5、如果在沉积地貌处做一个剖面,剖面上会出现什么现象,试解释其原因?
6、除了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外,还有哪些外力对地貌产生着巨大影响?它们作用下的地貌会是怎样的呢?
阅读P36知识窗,了解冰川、海浪侵蚀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分布位置。
(根据时间采取课堂还是课后阅读)
外力的来源很多,作用形式也多,因而,塑造的地表形态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人类生活在地球表面,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有何关系?试举例说明。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多个学生展示)学生先说,然后课件展示知识框架。再次以课件形式对本节课做以总结。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下一节我们学习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同学们预习一下基础知识。
九、板书设计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1、内、外力的基础知识
2、内力作用的“足迹”
3、外力作用的表现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针对考试长出现的题目,强调地形倒置的成因;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在出示相应图片之后,要求学生说出是什么力的作用,加深学生印象,提高课堂效率。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学校临清一中学科地理编写人康安岭审稿人胡玉芹
第二单元第二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第2课时)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二、预习内容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________的热能。
(2)表现形式: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对地表影响:使地球表面变得_______。
2.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_______。
(2)表现形式: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作用。
(3)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_______。
3.板块构造学说:全球_______分为______板块,板块处于不断的_______之中。板块内部比较_______,板块交界地带活动比较_______。板块_______常形成_______或海洋,_______地区常形成_______、海沟
(一)内力作用的足迹
1.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_______、______,称为地质构造。
2.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______力,使岩层发生______,形成褶皱。
3.请根据教材内容填写下表:
4.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______力或______力,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______、______形成断层。
5.大的断层常形成______或______。
6,研究地质构造,对于______、找水、工程建设等具有指导意义。______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在向斜盆地中往往较易找到______;隧道、水库建设,则应尽量避开断层。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
1.外力作用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他们通过_____作用、_____作用、_____作用、_____作用、_____作用、_____作用等形式,改变地表的形态。
2.请填写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比较表:
3.冰川侵蚀可形成____、刃脊、冰斗、____等;海浪侵蚀可形成____、海蚀穴、海蚀平台、________、海蚀拱桥等。
4.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挖河修渠、修建水库等活动可以达到____的目的。但是,人类的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又会产生消极的作用。例如,____,____,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加速河流、湖泊、水库的泥沙淤积,诱发洪涝、滑坡等灾害。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2、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难点:
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2、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二、学习过程
1、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但珠穆朗玛峰海拔只有8848.13米。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但千百万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3、上述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二、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形成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
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的“足迹”
展示《岩层分布示意图》——褶皱、断层直观图
思考:沉积岩在形成时一般为水平或接近水平分布,可是为什么在山区常常看到岩层是弯曲的或是断裂错位的?
阅读本部分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填表
地质构造形成基本单元岩层形态地貌形态
褶皱
断层
2、褶皱和断层在形成过程及地貌上有何异同?
3、图2-1-10与2-1-11中的构造和地貌有何异同?并解释原因?
4、研究这些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何意义?具体说明。
承转: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了“粗毛坯”,外力作用就像一位雕塑师,不断地对“粗毛坯”进行塑造成。那么,外力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呢?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
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认识几种主要的外力并设计前五种外力作用的关系图?
各种外力都是一把刻刀不断雕塑着地表,其中最锋利的是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
阅读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部分的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填表
外力作用分布地区作用形式地貌类型典型地貌
流水作用
风力作用
2、冲击扇、冲击平原、三角洲的位置有何不同?
3、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坡度有何不同?
4、黄土高原和黄土高原地区钱沟万壑现象的形成有何不同?
5、如果在沉积地貌处做一个剖面,剖面上会出现什么现象,试解释其原因?
6、除了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外,还有哪些外力对地貌产生着巨大影响?它们作用下的地貌会是怎样的呢?
阅读P36知识窗,了解冰川、海浪侵蚀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分布位置。
根据时间采取课堂还是课后阅读)
外力的来源很多,作用形式也多,因而,塑造的地表形态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人类生活在地球表面,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有何关系?试举例说明。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造成“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内力作用B.变质作用C.侵蚀作用D.沉积作用
2.下列地形中,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①冲积扇②冰斗③沙丘④海蚀阶地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3.下列有关地貌成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黄土高原的黄土是由风力挟带的粉砂、尘土堆积而成的
B.长江三峡是地壳上升,河流侵蚀下切形成的
C.内蒙古高原西部的大片戈壁和裸岩荒漠是风力作用的产物
D.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沙丘和沙垄是典型的风蚀地貌
4.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l)图中A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________地区,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
(2)C、D、E所代表的三种岩石,年龄由老到新排列的顺序是_______。
(3)图中F为流动沙丘,则该地盛行_______风。
(4)根据图示,该地区发生的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_______、_______。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下图所示是我国南方某一地区地质剖面。读图回答1-3题。
1.乙处的地质构造是()
A.背斜B.向斜C.断层D.谷地
2.该地区地质演变过程可能是()
A.水平挤压一岩层下降一外力侵蚀B.岩层下降一外力侵蚀一水平运动
C.水平挤压一岩层上升一外力侵蚀D.岩层下降一水平运动一外力侵蚀
3.下图表示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判断图中甲、乙两处分别属于()
A.岩浆岩和变质岩B.变质岩和岩浆岩
C.沉积岩和岩浆岩D.变质岩和沉积岩
4.若在甲处修建铁路,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是()
A.火山喷发B.断层下陷C.地下溶洞塌陷D.地下冻土融化
5.下图为一条河流沿箭头方向流动,将会形成下列哪些地理景观()
A.峡谷B.“U”形谷C.湖泊D.瀑布
6.地表形态虽经千百万年的风雨侵蚀,但地面仍然是不平坦的,对此现象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海洋水位不断升降 B.地壳运动不断发生
C.时间还不够长 D.侵蚀不够强烈
7.读“某河道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港务局拟在A、B两处河段建港,请在A、B两处选择,并说明理由。

(2)某勘探队在C处钻探获得粘土、砾石、粉砂、砂等沉积物标本,请问自上而下钻取的沉积物依次应是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3)小岛D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将与河流哪岸相连______,原因____________。
(4)河流下游常常造成什么堆积地形?______。其成因和特征是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当堂检测:
1.A2.B3.D
4.(1)西北西北地区的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2)EDC(3)北(4)岩浆活动、地壳运动
课后练习与提高
1.B2.C3.C4.C5.D6.B
7.(1)A处位于河流凹岸,流水的侵蚀作用强,河床深。(2)粘土、粉砂、砂、砾石因为颗粒大的先沉积。(3)北岸在北半球河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岸侵蚀作用强于左岸,左岸沉积作用强于右岸,小岛北岸沉积作用较强,容易发生沉积。(4)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貌因为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流速减缓或海潮顶托的情况下容易沉积,且这样形成的地形地势平坦,河汊纵横交错。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教材所对应的课标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二、课程标准解读对上述课标的阐述:
第1条(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第2条(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这样的示意图不仅要绘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还应反映它们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岩浆上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本条“标准”对地壳,岩石等未作明确要求,因此,可根据教学需要做灵活处理。
三、人教版教材的编写是如何体现上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
地表形态是地球内力与外力相互作用下地壳物质运动的结果。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对于地表形态的概念,通常有两种解释:其一是宏观形态理解的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其二是微观形态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共编写了三节书,这三节书的内容要点及对应的课标要求列表如下:
从以上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三节书中,都包含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这一条要求。但在每一节书中对这条标准的学习侧重点是不同的。
教材第一节先从宏观和中观的尺度阐述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当今全球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和地球的基本面貌,侧重分析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重点放在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过程以及作用下地表形态的变化。所以在第一节的教学中不应该涉及过多的微观的地貌形态的名称。本节教材把地壳物质循环放在内、外力作用之后才来讲述,主要依据是:在地壳物质的复杂变化过程中,岩石要实现转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内力作用促使地壳上升(隆起)和下降(拗陷),另一个是外力作用对岩石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否则是难以进行的。先讲述内、外力作用,可以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壳物质循环奠定基础。
教材第二节以山岳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理解,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他构造地貌的学习中。
与第二节山岳相对应,教材第三节则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节课的目地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三节教材之间体现了如下逻辑联系:
综合以上课标要求、课标解读和教材等方面的内容,加上我们对这节课的教学思考。我们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以及为达成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的设计。
四、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对常见地貌景观进行成因的判断与分析。
3.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4.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五、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主要构思
1、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的认知策略。本课教学中要重视联系学生初中学习过的海陆变迁的知识,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教材在解释内力作用时,并未引入板块构造的学说,而是在介绍褶皱时才提到,为了更好、更明了地解释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需要在此课补充板块构造学说。
2、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本课教学中涉及到的内力作用的各种表现形式,学生一般没有亲身的经历,可以找新近发生的事件作为案例,增强学生的亲近感;各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貌景观,多数高中学生外出旅游的经历不多,很多地貌景观没有亲眼见过。为弥补学生感性认识方面的不足,本节课的教学应充分借助多种媒体(如图片、动画、录像、实验演示等)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在获得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展开对原理的学习。
3、尊重高中学生喜欢探究比较艰深的地理原理的心理特点,要注意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热情。
4、运用从个别到一般的教学策略。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学会提炼出一般的规律和原理,并能举一反三,形成迁移能力。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3、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过程。
(二)难点
1、综合分析说明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产物。
2、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七、学时安排:2
(一)第一课时:地质作用的概念,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第二课时: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表形态是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八、教学过程设计
(一)第一课时:
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黄埔港港口位置的历史变迁,并尝试解释海港位置变迁的原因。(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和感受地表形态的变化,为本课的学习积累感性知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并做好知识铺垫
(师)新闻发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哥德堡号能否“重返”黄埔古港?
(南方日报2005年1月12日讯):为重现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瑞典的哥德堡Ⅲ号仿古商船明年将重访广州。记者昨日从海珠区了解到,哥德堡的一个代表团将于下月底来广州进行先期考察。这可急坏了广州的工作人员:“哥德堡Ⅲ号”是停泊在位于黄埔区的黄埔港好呢,还是停泊在位于海珠区的黄埔古港好?如果停泊在海珠区内,那是紧急清淤疏浚黄埔古港好呢,还是安排停泊在琶洲会展中心的现成港口,真诚地“骗一骗”老外好?
260年前,哥德堡商船曾停泊于黄埔古港。按照计划,“哥德堡Ⅲ号”明年将按照“哥德堡I号”的历史航线复航访穗。
位于海珠区东南部黄埔涌石基河边的黄埔古港,见证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南宋时此地已是“海舶所集之地”。明清以后,黄埔古港逐步发展成为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全国设江、浙、闽、粤四海关,粤海关在黄埔古港设黄埔挂号口和税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在全国撤销江、浙、闽三海关,仅保留了粤海关,指定广州为惟一对外贸易口岸。据《黄埔港史》记载,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至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80年间,停泊在黄埔古港的外国商船共计5107艘。
1864年前外商船只均停泊在现今位于海珠区黄埔村内的黄埔古港。1739年至1745年,瑞典哥德堡商船的3次广州贸易之行,其锚地均在黄埔古港。但随着中国通商口岸的变化,1864年后,黄埔古港则迁移到了现今黄埔区内的长洲岛一带,即现存的黄埔港。
2、印尼地震改变了印度洋上部分岛屿的位置和地形
新华网伦敦2005年1月8日电:地质学家最近发现,发生在印度洋的强烈地震不仅造成了破坏力惊人的海啸,还改变了印度洋上部分岛屿的位置和地形。英国伦敦大学的地质专家麦圭尔教授对《自然》杂志记者说:“在几分钟之内,地壳发生了移动。就苏门答腊岛而言,它已发生了移动。”
麦圭尔表示,这些岛屿在地理上的平面位置不仅有所移动,它们的高度也发生了变化。
此前,印度尼西亚测绘协调机构的专家表示,印尼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可能发生了永久改变。印尼海岸警卫队司令阿尼尔?波卡里亚尔说,他对该群岛进行的空中调查显示,灾难过后,一个岛可能已分成两半,另一个则一分为三,还有一个岛似乎已经变形。(完)
讨论:上述两则新闻说明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地表形态是在不断变化的。想一想,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地变化着?
(师)教师组织和引导好学生的讨论,教师总结并指出:地质作用是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师)解释什么是地质作用?说明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一、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设问:①岩石圈有哪三大类岩石?三大类岩石与岩浆是怎样进行相互转化的?
观看动画: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设问:②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作用名称?哪些环节是属于内力作用?哪些环节是属于外力作用?
教师示范:绘一幅简图,说明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
小品表演:《岩浆的地表之旅》。
投影背景材料:
晶晶和亮亮是两滴岩浆,他们生活在地球内部的:岩浆之家。一天,他们得到批准,与其他同伴一起到地球表面进行旅行。他们飞快地奔向地表,半路上,晶晶觉得累了,于是就与亮亮约好,在地表汇合。亮亮没有停步,与其他伙伴一起跳出地表,并沿着山坡往低处流动。忽然,亮亮发现自己不能再动了,不禁问旁边的同伴这是怎么一回事。同伴笑着说:“别担心,只不过你已经不再是岩浆罢了。”
问题1、为什么同伴说亮亮已经不再是一滴岩浆了?2、你认为亮亮还可以继续他的地表旅行吗?请说明原因。(由学生讨论回答。)
过了好长的一段时间,亮亮发现自己的个头变小了,并随着风和流水往前运动了。亮亮边走边欣赏着地表美丽的风光。忽然,亮亮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认真一看,原来是晶晶。亮亮惊讶地问:“你是怎么来到地表的?”
3、请你简要推测晶晶到达地表的过程。(由学生讨论回答。)
亮亮和晶晶又一起踏上旅程。不知道过了多久,他们觉得累了,便在一处低地停下休息。不久,他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伙伴也停了下来,并且开始重重地压在自己的身上。他们商量着,决定回家去,但是怎样才能回到“岩浆之家”呢?这时,身边一位“老者”笑着说:“要回家,你们还要经历两次大变化,而且还要具备一定条件才可以。”
4、请你推测说明他们要经历的重大变化是什么?这些变化怎么样才能发生?(学生讨论之后,由教师补充说明,尤其是固结成岩和变质作用。)
依照“老者”的指引,亮亮和晶晶终于回到了可爱的“岩浆之家”,并向没有到过地表的岩浆伙伴们讲述自己地表之旅的经过。
5、请你为亮亮和晶晶绘制一幅简单的示意图,以便他们讲述自己这次地表之旅的经过。(1)在图中应注明他们在旅途当中发生的主要变化及变化的相关条件。(2)图中还要把旅途中,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时,可以及时回到“岩浆之家”的途径及其需要的条件标出。(3)示意图要求简明、清晰。(由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并派代表在黑板上板图。)
学生绘图。(略)
小结: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是从岩浆——岩石——新岩浆的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岩石要实现转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内力作用促使地壳上升(隆起)和下降(拗陷),另一个是外力作用对岩石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否则是难以进行的。

承转: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

二、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讨论:印尼世纪大地震的巨大的能量从哪里来?导致印度洋上部分岛屿位置和地形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的文字及案例,思考如下问题:①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哪几种?它们在表现形式上有何差异,对地表形态有何不同的影响?内力作用中,哪一种形式是塑造地表形式的主要方式?为什么?(要求学生思考,并不是要学生都能自己弄明白)
3、(师生互动)引导分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是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三种表现形式的名称能够说出来,但未必能理解,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解。关于三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有何影响?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掌握,故在引导学生回答的时候穿插动画和视频以及演示来突破:
①讲解什么是变质作用,结论: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由于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壳深处,它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②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播放火山爆发录像,请学生观察并描述火山爆发对地表形态带来的影响。结论: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岩浆喷发,经冷却凝固后形成岩浆岩,喷出地表的可形成熔岩流地貌和火山。
③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A、投影喜马拉雅山的图片,视频及背景资料:喜马拉雅山,经过4000万年的抬升,才成为今天的世界最高的山脉。这个世界最高山脉的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现在每年仍以0.5---1厘米继续升高着。
B、学生讨论:喜马拉雅山上升的原因。
C、播放六大板块及其褶皱山形成示意图,整理学生讨论结果,得出结论:喜马拉雅山是板块运动形成的褶皱山。
D、请学生演示:用一张白纸当作地壳,演示它怎样运动才能形成喜马拉雅山?
E、学生继续演示:如果把这张白纸向两边拉,地表会是什么样子?(举例:东非大裂谷)
F、投影中国山脉分布图,讨论:
①地壳作怎样的运动才会导致我国山脉形成图中的分布格局?
挤压。南北走向的山脉的形成,只要是地壳作东西方向挤压形成;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是地壳作南北走向的挤压形成。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山脉以东西走向为多,所以,南北方向的挤压发生得较多。
②挤压运动的方向,与地表呈什么关系?
方向与地表呈水平的关系。
G、小结: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是水平运动。地壳水平运动常在地表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和断裂带。
H、引导学生讨论课本活动1:图4.2意大利那不勒斯岸边的三根大理石柱。
思考:①公元79年~15世纪,那不勒斯海岸的地壳发生勒哪种方向的运动?
下沉运动。
②公元15~18世纪,那不勒斯海岸又发生了哪种方向的运动?
上升运动。
③那不勒斯海岸地壳的运动方向有几种?地壳的这种运动方向,与地表呈什么关系?
两种:向上或向下运动。其方向与地表呈垂直关系。
小结:这是地壳运动的另一种形式-垂直运动。投影垂直运动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地壳垂直运动常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拗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和海陆的变迁。
(结论):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和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学生讨论:课本P75活动2:
结合初中学过的“中国地形”,解释下面两句话:
(1)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
(2)我国的地形呈网格状分布。
小结: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山脉,制约着其他地貌单元的发展,从而构成了中国地形的骨架。
投影:世界海陆分布示意图。
学生观察陆地表面和被抽干了水的海洋底部的地壳形态。讨论这些地壳形态的成因。
结论:内力作用在大陆上形成了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在洋底形成了大洋中脊、大洋盆地,奠定了大陆和洋底的地形格局。
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两个全球地貌单元,奠定了地表的海陆分布格局。
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得地表形态变得高低不平。
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讨论:黄埔古港的位置为什么要迁移?造成港口淤积的泥沙是从哪里来的?河水能量的主要来源是什么?泥沙淤积对地表形态带来了哪些影响?
2、(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的文字及案例,思考如下问题:①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哪几种?每种表现形式之间有何联系?各对地表形态有何不同的影响?外力作用中,哪些形式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为什么?(要求学生思考,并不是要学生都能自己弄明白)
3、(师生互动)引导分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是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四种(或五种)表现形式的名称能够说出来,但未必能理解,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回答后通过演示实验以及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一步一步展开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以此来突破教学的难点。
①实验演示:
实验1:选择一块非常完整和坚硬的花岗岩,用花洒在花岗岩石头上淋水片刻,观察花岗岩有何变化?
实验2:把花岗岩换成一块结构疏松的大土块,用花洒在土块上淋水片刻,观察有何变化?
②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形成两种不同的结果。找出主要原因是实验的石块和土块的性质不一样,实验1的石块没有被风化,难以被侵蚀,而土块已被风化,易被侵蚀,由此理解风化作用为侵蚀作用提供了条件。
③视频:昼夜温差使岩石破碎。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风化作用的概念。理解风化为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的进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④在重复一次实验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理解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的整个变化过程,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对地表形态有何影响?
⑤引导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如图所示:
⑥根据景观图片做出判断:投影一组图片(路南石林,风蚀城堡,沙丘,珠江三角洲)请同学们判断哪些属外力侵蚀作用,哪些属外力搬运作用?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学生讨论后,交流看法,老师加以点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基本特征。
⑦根据景观图片做出判断:投影一组侵蚀地貌图片(风蚀柱,黄土高原地表形态,海蚀地貌,冰蚀地貌),请同学们推测以下,上述侵蚀地貌中,哪些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哪些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哪些是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哪些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说一说你的判断理由?
⑧根据景观图片做出判断:投影一组堆积地貌图片(亚马孙平原,新月形沙丘,海边的沙滩,冰积地貌),请同学们推测以下,上述堆积地貌中,哪些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哪些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哪些是海浪堆积作用形成的?哪些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说一说你的判断理由?
小结: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略)
四、地表形态是内外力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一)案例分析
1、投影:路南石林图片,请同学们推测一下:路南石林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3、教师用投影展示一段关于路南石林奇观是如何形成的材料介绍。
4、得出结论:石林的形成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学生活动:完成课本第77页的活动题。
(三)结论:任何地表形态都是在内力和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内、外力作用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反馈练习:
1促使喜玛拉雅山脉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A外力作用B岩浆活动C变质作用D地壳运动
2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
A太阳辐射B日月引力C地球内部D地转偏向力
3在内力作用中,对塑造地表形态起着最主要作用的是:
A变质作用B岩浆活动C地壳运动
4按照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地壳运动分成两种:------------、--------------。
5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777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