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导学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导学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导学案
知识目标:掌握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条件。昭君出塞的背景和意义。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识图和查阅能力。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友好是我们国家发展的主流
教学重点: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3.昭君出塞。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民族关系。
学习过程:
一、复习归纳:匈奴在草原过游牧生活。他们的首领被人称作。匈奴对内地的进扰开始于朝?秦始皇派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一带;修筑扼制了匈奴的南下。但是到秦末,中原战乱,匈奴崛起。
二、预习导航
1、匈奴族在过着游牧生活,秦汉之际,其首领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2、西汉初年,限于国力,不得不对匈奴实行“”。
3、汉武帝时,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和地区。
4、公元前年,汉武帝派大将、分别率精骑出击匈奴,经过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抗衡。
5、公元前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其中一部首领单于向西汉称臣,时,把嫁给了这位单于。意义
三、合作探究
1、为什么汉武帝时能够取得对匈奴战争的胜利?(结合课本,开阔思维,看谁找的理由最多)

2、回顾前面两课,结合本课内容,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方面思考)

3、不同时期,汉族与匈奴族的交往方式有几种,他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4、课本78页动脑筋
四、课堂小结
五、达标检测
1.右图是“单于天降”瓦当。单于是我国古代哪一少数民族最高首领的称号?( )
A.匈奴B.契丹C.女真D.蒙古
2.1、匈奴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是在()
A.战国时期B.秦始皇末年C.西汉D.秦汉之际
3.匈奴在统一后经济迅速发展,其中不包括( )
A.畜牧业兴旺 B.冶铸业发展 C.制瓷业发达D.逐渐有了农耕
4.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安定北边,都曾派兵大举反击哪一游牧民族的进扰()
A.突厥B.女真C.契丹D.匈奴
5.下列是两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其中属于西汉时期的有( )
①卫青②霍去病③窦宪④窦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②④
6.使匈奴不能再与西汉抗衡的事件是()
A.公元前200年,汉高祖抵御匈奴B.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夺取河套
C.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D.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
7.“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描述的是哪一事件之后的匈奴关系( )
A.冒顿统一蒙古草原B.汉朝宫女王昭君出塞
C.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D.东汉王朝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8.下列事件中最能体现我国民族关系主流的是()
A.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夺取河套B.秦末汉初,匈奴不断挥兵南下
C.匈奴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D.呼韩邪单于和昭君出塞
9.很多历史事件有相同的名称,然而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却又有着不同的含义,请写出下列历史事件的相同与不同。
(1)秦末汉初,中原长期战乱,匈奴乘机夺取河套地区,并继续南下;西汉初期,限于国力,对匈奴实行“和亲”;
(2)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

10.阅读下列材料:
西汉时,有一名将,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英勇善战,屡建战功,汉武帝奖励他,为他建造了精致的住宅。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位名将死时仅20多岁,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形似祁连山的墓,象征他的赫赫战功。他被称为“冠军侯”。
请回答:
①材料中的名将指的是谁?

②“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表达了这位名将的什么品质?

③他的英勇善战对当时的边防产生了什么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对汉武帝、卫青、霍去病、昭君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人物的方法。

精选阅读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一、课程目标
(1)1-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2)1-2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3)2-2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及显著变化。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初步掌握地图三要素。
(2)情感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3)能力目标:能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用比例尺计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距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地图三要素
教学难点:地图知识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
同学们收集的各种各样的地图;对自家周围环境的调查。
四、教学方法
情境式、活动式
五、教学过程
导入
老师上节课请同学们了解自家周围的环境,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我们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家在社区中的位置,是我们了解与认识社区的出发点。”引出社区概念。
从社区看我家
1.社区
根据同学们的讲述,感性讲解“什么叫社区”: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相关的利益、共同的生活空间──人类生活共同体。
“社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每个社区有不同的位置和环境。请同学们打开你们带来的深圳地图,找找自己的家在哪里。”
进一步引导:“你是如何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的?”请同学们再看书上的图1-1和1-2,看看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图1-1和图1-2的不同之处
大小:
形状:
方向、位置:
图案、符号:
颜色:
……
那两幅图是不是一个社区呢?如果是一个地方,老师分别请一个同学扮演杜鹃,说说怎样从自家走到王朋家,再请一个同学扮演王朋,说说怎样从自家走到杜鹃家。
“同学们能听清楚这两位同学说的话吗?为什么听不懂?”
“如果我们将这两幅图改成图1-3,再从杜鹃家走到王朋家,是不是就很清楚了?为什么?”
引出地图的语言: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和图例。
2.地图三要素
老师: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只有懂得了地图的语言才能正确地阅读图,和地图对话。
介绍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结合地图,让学生懂得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有三种:指向标、经纬网和通常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通过反复阅读地图,巩固记忆。
教师:地图就是将实际事物画在平面上的图形,但我们又不可能将实际事物原封不动地画在图上,所以,就要缩小,从而引出比例尺概念。让学生记住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让学生看图操作,训练学生能三种方式互相转换;知道比例尺有大有小,以及它与地图上内容与范围的关系;知道用比例尺计算地图上任何两地的距离。
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颜色和文字说明就是地图的图例,它帮助我们识别地图上不同类型的信息,认识地图上的地理事物。让学生记住一些常见的图例,知道表示城市、界限、河流、湖泊、地形、道路等各种图例。利用图册,反复阅读各种地图,巩固学生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知识。
3.地图
教师:我们知道了地图的语言,也就是地图的三要素,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地图:地图是将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加以综合,按照一定的数字法则建立地球和平面间的相互联系,用符号、文字和颜色把地球空间现象表现在平面上的图形,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地图按内容分为:
1.普通地图:地形、地理
2.专题地图
(1)自然地图(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等)
(2)人文地图(人口、历史、经济、教育文化等)
地图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地图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用到地图。
在社区中生活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生活中社区中,社区会为我们提供很多服务,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家所在的小区为你做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有保安、有清洁工、有球场、有幼儿园、有食街……
教师:这些都体现了社区的功能。那么社区有哪些功能呢?请同学们看书上图1-5、1-6、1-7、1-8,想一想,它们分别体现了社区的什么功能?
师生总结:图1-5是社区的人在进行选举,选举是一种政治生活,还有如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等,体现了社区的政治管理功能;图1-6和图1-7是人们在进行健身和学习,还有体育比赛、文艺活动,以及各种各样的讲座和培训等,都体现了社区的文化教育功能;图1-8是人们在超市里购物,则体现了社区的经济功能。
社区为我们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服务,使我们与社区的关系密切,也使我们对社区产生了很深的感情,同时也为社区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课堂测评)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知识,画一幅我们学校的平面草图。

第二课:多种多样的社区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在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已经对社区有了一个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并且初步学会了运用地图学习知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开始对社区功能的学习。所以在本课时,学生主要通过地图和表格,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知道社区的分类。
2.学生通过地图的阅读,认识社区的功能和分类。
能力目标
1.通过教材地图的阅读分析,训练学生的使用地图的能力。
2.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小组内的团队精神。
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比较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学生感悟农村和城市的区别。
2.通过比较北京四社区,学生结合生活,感知自己生活的社区属于哪一类型的社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社区的分类以及自己生活的社区的属类。
四、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比较法、实践法。
五、新课讲授

教学环节教师指导活动学生学习活动时间
导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使用地图,也了解了社区的一些基本知识,今天我们运用地图来学习社区的分类。学生进入上课状态。1分钟
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请大家按照小组形式,比较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区别。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教材的地图,比较王村平面图和明阳小区平面图有哪些不同;然后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区别。15分钟
城市社区内不同特色的社区根据课本知识,比较北京是四个社区的特点。学生根据教材分析北京市ABCD四区主要有哪一类建筑物,请你模仿课本,给上述四个社区命名。10分钟
说说你家属于哪中特色的社区请你结合生活,说说你家和上述四中社区哪一个相似,并说明原因。学生结合生活,说说你家和上述四中社区哪一个相似,并说明原因。7分钟
社区之间的联系社区之间是不孤立的,他们是相互联系的,请你根据生活实际找到一些证据证明。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找到证据证明社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5分钟
小结你来说说今天学了什么知识。学生小结,上交今天的讨论报告。1分钟
课外调查请你选择你了解的社区,并说明该社区属于哪一种特色的社区。1分钟

综合探究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通过一个情境的设计,让学生学会地图的选择。然后分别设计了交通图,旅游图,等高线地形图以及土地利用图四幅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判读和使用,从而使学生了解获取地图信息的基本要领。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对图1-11A和图1-11B的对比分析,使学生学会正确的选择地图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会运用不同类型的地图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使学生能将有关地图的知识与技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系统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地图的种类。
难点;地图的运用。
四、探究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入出示各类地图(交通图,旅游图,等高线地形图,土地利用图)
出示图1—11A和图1—11B提问:
1.哪一幅地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大?
2.台湾省在两幅地图中内容的详细程度是否相同?
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4.从两幅图中你分别能了解到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图A,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图B,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总结:同学们知道那么多的地图,那么同学们会使用这些地图吗?这节课就让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使用地图的能力吧!看看谁用的好,用的妙。学生说出他们分别是什么图






情景探究一:
出示杭州旅游图,设计出自己的旅游方案。
提示:
1.教师下发有关杭州旅游景点的介绍材料
2.教师告诉学生策划是应该注意的问题:行程问题、景点停留时间、参观内容、以及路线兴趣。
情景探究二:
郭莉莉准备到湖南的张家界风景区游玩两天,想选择一个旅游公司,请各小组以一个旅游公司路线策划组的身份,帮助她设计一条路线,并且报出旅游价格,争取她加入你们的旅游团。
教师提供张家界景点的一些介绍,以及价格参考。小组讨论

小组交流

学生互评,选出最佳设计奖

小组讨论

设计方案

介绍方案
互评方案
新课
小结提问:
1.本节课你有什么体会
2.你还有什么问题。自我小结
作业绘制新沙岛景观分布图完成时间为一周
第二单元:
第一课:大洲和大洋
●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概况;
2.读图区分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以及大洋、海和海峡;
3.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4.了解海洋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与分布,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教学类型
多媒体教学与活动相结合。
●教学准备
演示课件、相关视频、手工制作的七大洲轮廓图
二、基本思路
教师、学生、媒体组合→展示音像、地球仪→观察地球仪、图片→展示图片,观察思考→讨论分析,作小结→展示七大洲轮廓图,观察思考→展示七大洲分布图→展示视频,学生观察→介绍交通要道,趣味小结。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节选有关地球全貌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从小家进入人类的大“家”的学习中来。
出示地球仪,学生观察思考,对海陆分布有个感性的认识。
一、人类的栖息地
学生活动:读图2-2,对比海陆面积大小。
1.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学生活动:教师展示广东省地图(包括南海部分海域),学生读图找出雷州半岛、南沙群岛、海南岛,讨论大陆、岛屿、半岛的区别。
(学生交流,总结略。)
2.七大洲
学生活动:读图2-4,找出七大洲的名称,了解它们的分布,观察它们的轮廓特点,大小比较。(学生回答)
以组为单位,竞赛回答问题,出示制作的大洲轮廓简图,让小组强答,并描述其形状。(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引导学生阅读“世界地形图”。
(过渡)这些大洲之间远隔重洋,我们找找看都有哪些海洋?
二、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1.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演示课件)进一步明确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播放视频)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主要是海洋生物资源和能源矿产的现状,以海洋渔业生产和海洋油气开发为例。
(小结,并对海洋资源遭受破坏的现象作简单叙述。)
2.海洋资源
(学生活动)分发马六甲海峡、直布罗陀海峡等重要交通要道的相关资料,学生讨论,师生小结。
最后总结本课主要内容,布置作业:画一幅世界大洲大洋的简单轮廓图。
第二课自然环境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分为“地形多样”“气候万千”“风光迥异”三部分,教材利用各种图片、地图文字等资料对世界地形和气候作了生动的呈现。
●教学目标
(1)结合地图,了解几种主要地形的特点和重要地形单元的名称和位置;
(2)了解世界多样的气候。
●教学思路
(1)本课时是该课的第一课时,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略做改动,把“气象万千”中的“气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这部分放到下一个课时中;
(2)以“四大文明古国”为本课的中心载体,是多样的地形、万千的气候围绕着“文明古国”展开,从历史知识切入,引导学生探究地形和气候知识。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由发言为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世界地形挂图》;学生收集四大文明古国的资料。
二、学法流程整体构架
学与教的活动程序设计意图
导入设问引趣
教师引出四大文明古国的话题,用金字塔、空中花园设问引趣:你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的大致位置吗?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大致位置,便于稍后分析归类

自主探究学习
教师活动:通过四大文明古国所在的位置,使学生得出平原的特征。
学生活动:结合地图,探究其他各类地形,包括特征和实例。
承转:人们只有在合适的气候下,才能正常地生活和工作。正如地球的地形是千差万别的一样,地球的气候也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活动:展示世界气候分布图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并回答:①从图中这么多色彩(图注)中你得出什么结论?②世界各地的人们在描述当地气候时用了哪些词语?③这些词语反映了气候的哪两方面的特点?④四大文明古国大致处在哪些气候带上?
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到事物发展必然性的规律
小结教师小结本课内容培养学生重视实践的观念
三、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在开始我们新课以前,先来考大家一个课外知识:我们知道,在好几千年前,世界上曾先后出现过四个文明古国,它们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哪位同学知道世界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的名称以及它们的大致位置,请上来在《世界地形图》上指给大家看。
《世界地形图》
学生上台指出古代中国,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埃及的大致位置
非常好,经过这几个同学的努力,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这四大古国的大概位置了,那么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除了古代中国以外的另三大文明古国,他们都处在哪一类地形上?所谓地形,就是指地表的形态,包括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大多处在平原上。(注:古代印度特指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平原,是一个地理概念。)
(新课教学)
看来大家观察得都很仔细,不错!那么为什么文明古国大多发源于平原呢?大家能不能结合书本,从平原的特点去找找原因。
学生分析平原特点:①宽广低平;②海拔低;③主要集中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区。
大家都感觉到了平原的适合居住性!那么除了平原之外,你还知道哪几种地形呢?它们的特点是怎样的,你可以举出几个例子来吗?请大家带着这3个问题,前后左右讨论一下,我们还可以参考书里的《世界地形图》
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后,分别回答高原、山脉、丘陵、盆地、沙漠的特点,并各自举出地理实例。
刚才我们讲到,四大文明古国大多诞生在平原地区。从各种地形的特征来看,平原是最适合远古居民居住的。那么世界其他地方也有不少平原,比如说西西伯利亚平原和亚马孙平原,如果这两个平原上有大批居民居住,那么他们会面临一些什么问题?
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主要从气候方面来思考。
对了,我们发现,西西伯利亚太冷,亚马孙平原太热,这两种气候都不适合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远古居民生活,所以,气候也是远古人们创造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人们只有在合适的气候下,才能正常地生活和工作。正如地球的地形是千差万别的一样,地球的气候也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来看书上图2-11,大家发现这幅世界地图被画得花花绿绿色彩多样,为什么要画成这个样子呢?
学生通过地图注记得出结论:地球的气候多样。
接下来,我们来解决地图下面绿框框里的两个问题,大家也是分小组讨论一下,特别要小心第二个问题:气候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因素。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
非常好,同学们分析得非常正确,我们描述了某一种气候,最主要的就是从气温、降水两方面入手。现在如果请你们把全球的气候按照地理位置分为3类,你该怎么分?
学生思考回答: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
对,那么我们再回到四大文明古国的话题上去,这四大文明古国都是属于哪个气候呢?
学生回答:温带气候带。
既不太冷也不太热,古国的居民们在温带的气候中,在合适他们居住的气候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所以,结合天时地利的优势条件,再加上那里的人民勤劳勇敢──也就是“人和”,因此我们说,四大文明古国的出现是必然的。
我们说,分成热带、温带和寒带三大气候带,只是一种笼统的分法,其实这里面还可以再进行划分,比如说温带气候又分为温带海洋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那么我们浙江属于哪一种具体的气候呢?
学生看图,找到浙江省的位置,回答:温带季风气候。
那么,大家也来看看,你最喜欢去旅游的国家属于哪一种气候类型呢?
学生畅所欲言。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们地球多样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希望同学们将来能够有机会出去走走,感受一下不同的地形,不同的气候!
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师: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众多星球,但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只有一个,它的名字叫什么?
生:地球。
师: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为了便于认识和研究,人们仿照地球制作了一个模型。
(演示地球仪。)
师:这就是地球仪,你们一定知道和这个模型有关的许多知识吧。今天就请你们以“外星人”的身份利用地球仪来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即从地球仪看世界。
师:地球仪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之一。因为它是模仿地球制造的,所以在使用时就要遵循地球运动的规律,那么,地球在宇宙中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生:自转、公转。
师:请你到黑板前将这两个词写下来,可以吗?
师:谁能根据自己的了解,结合文字的理解给同学们解释一下什么是自转、什么是公转?
生:自转是地球自身在转动,公转是地球绕着太阳转。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有没有人再补充一些?
生: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
生: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365天。
生: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很多。
师: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时间大约是24小时,由于地球的自转才有昼夜更替。公转一周大约是365天。我们所说的自转、公转的时间是大约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有关资料,了解更为精确的时间是多少。
师:既然大家已经知道了地球运动的方向,那么使用地球仪时该怎样旋转?
生:自西向东转。
(边讲边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
师:下面我们就分组观察地球仪,请各组同学选派代表来领取地球仪。给同学们5分钟的时间,各组同学认真观察,然后将观察到的结果告诉大家,我们比赛看哪组同学观察到的东西多。
(学生观察,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观察。)
师:时间到,哪组同学先展示你们的成果?其他组同学看他们观察的结果是否正确。
生(二组):我们查到陆地面积比海洋面积小;世界上有七大洲、四大洋,亚洲最大,大洋州最小,太平洋最大……
生(一组):我们观察到地球表面的总面积是5万万多平方千米,陆地面积约一万四千平方千米,赤道的周长是四万多千米,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千米,子午线周长约四十万千米。
生(二组):我们还观察到地球表面有许多山脉、高原、平原、河流、海峡、国家……
生:我们还发现地球仪表面有许多经纬线。
师:地球仪像一本内容丰富的大字典,从中可以查到许多知识,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暂停一下,和老师一起分析观察的结果。根据观察的结果,老师发现二组的同学善于比较,一组的同学们则善于利用数据说明问题,现在各组自己总结与其他组相比,你们还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生:我们观察的重点是区别大小,对具体数据观察记录不详细,不认真。
生:我们也注意到大小的不同,但被别的组说了,我们就把别组忽略的数据当作重点……
师:同学们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这样在将来的学习中才能少走弯路,事半功倍。有些同学说自己的观察不仔细、不认真,实际上不是同学们观察不认真,而是有的地球仪上没有标明具体的数据。同学们能够利用数据并通过比较说明问题,这种学习方法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大家观察到的这些结果,如果有什么问题或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
生:北回归线是怎么回事?
师:请同学们利用地球仪找到这条线,谁能谈谈和这条线有关的知识?
生:在赤道以北。
师:在赤道以南还有一条南回归线,南回归线与赤道的距离相等。
生:是一条虚线,绕地球一周。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在地球仪上绕地球一周的线很多,请同学们再观察地球仪,分析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一些圆圈。
师:圆的大小不同,最大的圆是赤道。
师:那么最小的圆呢?
生:是在南北两极附近。
师:有道理,为了研究地球,人们用一些线将地球的表面划分为若干部分。同学们刚才所说的这些线都与地轴垂直,环绕地球一周,我们称之为纬线。为区别每条纬线,人们又确定了纬度,纬线指示东西方向。请同学们查看一下最长的纬线是哪条?
生:0°纬线。
师: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两侧各划分出90°,赤道以南称南纬,是南半球,用“South”的“S”表示;赤道以北称北纬,是北半球,用“North”的“N”表示。最短的纬线是南北两极点,是两个点圈,也就是90°N和90°S。
(教师板图相应纬线、标注纬度。)
师:各条纬线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相互平行,南北对称。
师:赤道两侧同纬度纬线以赤道为中心相互平行并且对称。大家刚才谈到的南北回归线是一条特殊的纬线,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地球表面最北的界线,而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地球表面最南的界线。北回归线的纬度是多少?
(学生查看地球仪。)
师:同学们在地球仪上找不到北回归线的确切度数,但我们能查到离它最近标明纬度的两条纬线,这两条纬线分别是多少度?
生:20°N和30°N。
师:利用数学等分线法,我们估算一下北回归线的大致度数。
生:22°N。
生:23°N。
生:22.5°N。
师:同学们估算的度数已基本接近准确值,北回归线实际是23.5°N。那么,大家说说南回归线是多少度?
生:23.5°S。
师:地球仪上还有两条纬线是用虚线表示的,请同学们快速找到,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生:南极圈、北极圈。
师:请同学们用估算的方法估算一下南极圈和北极圈的纬度。
师:南北极圈也是两条特殊的纬线,同学们知道它们有什么意义吗?
生:在极圈内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师:很好!南北极圈是有无极昼现象和极夜现象的分界线。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出现,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出现。那么大家想一想,我国南极考察队应选择什么时间去南极考察?
生:12月中旬以后。
师:能说明理由吗?
生:此时,北半球处于冬季,正好是南极的暖季,12月22日左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内就会出现极昼现象,便于考察。
师:非常聪明!由于不同时间太阳照射地球的纬度不同,所以地球上不同纬度接受阳光的强弱不同,所获得的热量也不同,以回归线、极圈为界将地球分为5个热量带,获得热量最多的为热带,获得热量最少的为寒带,热带和寒带之间是温带,温带与寒带在南北半球对称分布。哪组同学能将它们填在老师的地图上?
(学生填图。)
师:其他同学再仔细观察地球仪,说说我国南北两端的纬度大约各是多少?计算一下我国共跨多少个纬度?看看我国处于哪一个热量带?
生:热带以北的温带应标明北温带,以南的温带应标明南温带,寒带一样也应分别标上南、北。
师:棒极了!这样就有利于区别了。
师:观察地球仪的同学,把你们的收获汇报一下,与大家分享好吗?
生: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广东南部、海南岛等南部地区属于热带。
师:确切地说,我国最北端在50°N,最南端在5°N,大约跨45个纬度,形成我国南北温差较大的特点。另外,我们将两半球的纬度各等分为3份,这样地球表面分成低纬度、高纬度、中纬度几个部分,请同学们说说它们的分界线是什么?
生:南北纬30°之间是低纬度,30°~60°是中纬度;60°~90°是高纬度。
师:好!那么我国处在哪个纬度带?
生:低纬度和中纬度。
师: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中纬度,南部地区属于低纬度。由于时间关系,课堂学习到此结束,看来许多同学意犹未尽。地球仪暂时借给你们继续使用,你们可以研究与纬线相交的经线的问题。请各组同学选派有兴趣的同学专人保管地球仪。
第三单元:
第二课:山川秀美──多样的地形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自然环境概况,即中国人民生活的环境。本课侧重于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环境只是人们生活的舞台,如何体现人的存在,如何协调人地关系是本课的主旨。同时,本课内容为第三课的学习作了知识上的铺垫。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图了解中国的地形特点,讨论分析不同地形区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农业生产、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2)通过读剖面图理解我国地势的特点,进一步讨论这样的地势产生的影响。
(3)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进对家乡的关注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不同地形特别是山区及学生所在地地形区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读剖面图的能力,分析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分为想学(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学会(新旧结合掌握知识)→会学(读图分析掌握方法)→会用(联系实际活学活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了解不同地形区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惯。
二、学法流程整体构架
本课教学流程见下表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教学目标
导入听歌看画面,自由讨论引入话题激趣
地形多样读图找我国的不同地形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本地的地形读图了解本地地形区,讨论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其它地形区是否也可以这样发展。指导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从而获得新知
地形面积比例读图判断,下结论启发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小明和小玲的对话分组结合对话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启发学生发现培养学生分析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地形剖面图联系地形图,小组讨论我国的地势指导读图对比分析归纳培养学生装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活动反思思考讨论如何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启发组织发言培养发散思维
三、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介绍中国大好河山的图片(配歌曲)。
刚才大家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
(新课教学)
中国的山水和土地养育着亿万中华儿女,也孕育出了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今天,我们将在这优美的画面、动人的歌声中去了解祖国的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使壮丽河山长在,灿烂文明永传。
《中国地形图》
(1)请同学们回忆地形的种类,看图找一下中国有些什么地形?
学生确定中国地形多样。
(2)我们现在生活的地方属于什么地形区?
学生思考后回答。
本地交通、稻田、渔业图片
请同学们一起来讨论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情况。
学生从生活习惯、农业生产、交通等方面讨论。
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东南丘陵等地的图片。
其它地形区的人民是否一样生活生产,为什么?
学生结合图片分组讨论分析,农业生产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地自然环境的制约。
一般情况下,我们经常把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都统称为山区。
《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
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确定山区面积广大。
小明和小玲各自对山区的感受
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你有什么看法?
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析对话,鼓励学生结合旅游等亲身休验和所见所闻,发表自己的看法。
《中国地形图》
我国的山区主要分布在哪里?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你愿意参与吗?
为第三课东西差异、西部大开发作铺垫。
刚才我们讨论了我国的地形特点,那么在家是否知道各类地形最大的一个区别是什么呢?(海拔)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下我国地势的分布特点。
《中国地形图》《沿北纬32o的地形剖面图》。
(1)对照陆高表,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平均海拔高度分别是多少?
学生读图回答。
(2)如果我们自东向西穿越这三个地形区去旅游,会看到地表起伏有什么变化?
(3)你能解释“大江东去浪涛尽”,“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原因吗?
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分析。
 (课堂小结)

 (1)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今天所学内容或者说出你印记最深的。
(2)我们知道了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那么你对于人类对地形环境的适应和利用有些什么看法呢?
学生结合实际自由发言。
四、问题研讨
本课的教学应突出人们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很大的不同,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而反思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三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气候的地区差异造成各地区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重点介绍南北和东西差异,探讨如何促进地区间的合作和交流,把各地区的特色和中国国情相结合,激发学生尊重各地的特色和爱国热情。同时,本课内容为学生第四单元的学习作了知识上的铺垫,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读图了解中国的秦岭—淮河分解线,分析中国南北地区的气候差异。
2.通过讨论分析中国南北的气候差异对南北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3.激发报效祖国,服务家乡的志向。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秦岭—淮河地理分解线南北方气温和降水的特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请同学们来猜一猜下列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民居?再来猜一猜俗语(陕西四大怪:面条像腰带,国馈像锅盖,房子半边盖,辣子是道菜。)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个地区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略。
是的,说明了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是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而形成,验证了中国的一句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刚才我们同学提到了南方和北方两个词,请问南方和北方分布在我国的哪个部位,他们的分界线是哪一条呢?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图,把它找出来。
略。
我们习惯上以秦岭—淮河为界,大体上将东部季风区划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区域。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为北方,以南为南方。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书本上的两封邮件,请大家找一找南方和北方的差异在哪里。
这两封邮件反映的是南方和北方在气候、景观、和生活上的不同。
除了邮件反映的差异外,你还了解到北方和南方哪些不同点呢?
略。
南北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差异:饮食、民居、交通、气候、服饰、语言等。请同学们仔细的看下面的图片,南北方的这些差异的形成跟什么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南方和北方饮食、民居、交通的图片。
南北方这些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自然环境形成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气候中的两大因素气温和降水决定的。
我国南方北方的气温差异很大,尤其是在冬季。我们一起来看看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就可以清楚地知道。
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1.在图上找一找哪条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2.找出1月均温最高点和最低点,计算南北的最大温差。
3.归纳1月平均气温分布的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看图、讨论、回答。
对学生进行读图指导。
1月我国南方北方的景观图片和1月漠河和三亚天气预报。直观教学加深印象。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南北的温差很大。那么,夏季也就是7月份我国的平均气温又是如何呢?
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看图请说出七月平均气温南北方差异情况。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夏季南北气温有差异,但差异比冬季小。
我们的生产、生活不仅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受降水的影响也很大。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1.秦岭—淮河分界线比较接近哪条等降水量线?
2.中国的降水量分布有什么特点?
看图、讨论、回答。
我国降水量南方多于北方,东部多于西部。影响降水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季风影响的强弱。
通过对气温和降水的分析,请同学们说一说南北方的这样的气候对农业生产和内河航运(交通)有什么影响?
自由讨论发言。
请同学们结合我国南北方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分析南北方生产和生活的差异,认真讨论并填写下表。
区域内容秦岭—淮河以北秦岭—淮河以南
1月均温
年降水
干湿状况
耕地类型
主要农作物
民居特色
饮食习惯
交通工具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各地的人们由于当地的自然环境的特定性决定了该地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我们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进行不同是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些方式各有各的特长和优点,我们应该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
气候的差异导致民居、饮食、交通等等的不同。
“好吃不如饺子”东北饺子店,在老家河北秦皇岛开第一家店时生意就非常火爆,1998年落户南昌时,经营场面和秦皇岛一样火爆,一时间,南昌市兴起了一股“饺子热”。但是,没过多久生意便渐渐冷淡下来,渐渐发展到今天的门可罗雀。老板百思不得其解。同学们能不能告诉老板这是为什么吗?
填写本课的填充图册。
第四单元:
第五课:干旱的宝地
一、教学设计
1.课堂教学应当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因此教学设计应是开放的、多维的,教师要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2.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要求学生通过对具体的事物和现象直接或间接的感知,形成鲜明、确切的印象,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新疆的自然环境和优势,深刻领会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更应保护资源,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了解丝绸之路。
3.了解在干旱地区,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否科学合理的利用水资源,是干旱地区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水是生命之源。
学习难点:人类应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北京申奥”“中国足球进入世界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神舟四号”火箭发射成功等录像片段。
师:对中国人来说,喜事可真不少,谁能给大家讲讲都有哪些可喜可贺的事情?
生:北京申奥成功,中国足球第一次进入世界杯。
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师:对,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其实我们中国人早在西汉就是以丝绸之路为纽带,走出国门,与许多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下面就让我们伴随着如歌的驼铃声一起去寻访丝绸之路……
(展示北京沙漠驼队,丝绸之路路线图。)
师:公元前138年和119年,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带领使者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今天新疆,经过西亚再到欧洲,开辟了贯穿东西方的陆路通道。从此商人、使者频繁往来于中原和西部地区!中国的丝绸和丝制品运往欧洲或更远的地方,这条通道竟获得了“丝绸之路”的美称。想像一下,假如你们就是丝绸之路上的一支运输队,会遇到哪些问题?你怎样解决?
生: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只能靠骆驼……
生:沿途大多数是沙漠戈壁,很少有人居住……
生:冬天寒冷,夏天炎热,干旱少雨……
生:缺水是最大的问题,你可以通过饮天山雪水来解决。
师:生活在这的最大感受是冬天冷,夏天热,干旱少雨,四季分明,春秋两季风沙天气多,所以古代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发明了独特的灌溉工具──坎儿井。
(展示《坎儿井示意图》。)
师:同学们都见过坎儿井吗?请仔细观察这幅图,讲讲坎儿井的形成原理、优点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生:原理:略……
生:优点:略……
师:炎热干燥,沙漠连绵的恶劣环境不但没有熄灭人们生存下去的勇气,反而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为了让有限的自然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勤劳智慧的人们发明了坎儿井,天山冰雪融水通过坎儿井滋养林草,灌溉农田,给干旱地区带来了勃勃生机。大家想一想,这里的环境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恶劣的吗?据说这里曾经湖水充足,商旅云集,市场繁荣,而今却成了一片荒漠、盐泽,繁华多时的楼兰古城为什么销声匿迹了呢?
(展示《新疆地图》。)
生:乱砍乱伐,不注重环境保护。
生:地形影响气候,地形以山地和盆地为主,沙漠分布广。
生:因为海拔高,所以气候寒冷,因为离海较远,所以干旱少雨,沙漠广布。
师:因此,人们不仅要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更要保护好自然资源,使人类与自然资源和谐发展。坎儿井孕育了独具特色的绿洲农业,坎儿井是绿洲的生命之泉。
(展示三组图片:(1)棉田、瓜果;(2)煤矿、金矿、铁矿、油田、风力发电;(3)魔鬼城、天山、回王坟。)
师: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显示了我区经济发展的生机与活力,那么我区经济发展有哪些优势呢?
生: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天然气。
生:草地资源,旅游资源。
师:虽然有资源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影响经济发展的劣势,只有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和资源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经济发展,你认为采取那些具体措施才能合理的开发我区自然资源的优势?
生: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植树造林,防风固沙。
生:节约用水,采取滴灌技术。
生: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师:非常好,大家从不同的角度为家乡献计献策,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吹响。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新疆首当其冲!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再次向世人展示自己巨大魅力的机会。想像一下:家乡的未来是什么样,请你用动人的诗篇或美丽的画卷描绘家乡的明天。
(最后在《走进新时代》的歌曲中结束此课。)
五、教学体会
学生主体原则的基本原则是从尊重学生自主性出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学习上重视过程的体现和自由个性的实现,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主体比较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即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应变能力,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化到主动地对不同学习内容的理解与寻求。因此使整个学习内容在教师指导下成为具体化的对象,就能增进学生观察、分析、交流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主动学习进程中来。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设疑必须体现“主体性”,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主导”作用,而这种作用主要靠提问体现出来,这对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以及创新思维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问题的提出不是武断地将学生的思路强行与自己的思路进行连接,而是将问题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在学生现有的认知系统上进行发展,而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系统就成为他们以后逐步提高的“最近发展区”)。即设计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把握坡度,所以提问既是学生深思熟虑、又是力所能及的问题,即“跳一跳摘桃子”,促使学生产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
以《干旱的宝地》一课为例,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引导新课的关键是怎样激活思维,最可行的办法就是贴近生活,由学生熟知的事物中引出主题。本课一开始就播放“北京申奥”“中国足球进入世界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录像片段,然后问:在这些大事中,哪一件是发生在中国人经济生活中的大事?这一问题的提出,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满现实感,加深了学生的心理体验,又为“丝绸之路”的学习做铺垫。当学生了解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和路线后设问:假如你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支运输队,会遇到哪些问题?你怎样解决?这一问题为学生创造了一幕生动的情景和无拘无束的活动范围,为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条件。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回到两千多年前体验那时的生活,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新疆特殊的自然环境。在学生心理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设问:形成这种独特气候的因素是什么?出现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设计这一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上,让学生学会全面本质地去研究问题,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与新授知识发生冲突,于是产生了迫切知道原因的欲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暗示与前面所学各具特色的区域做比较,这样不仅引导了学生的思考方向,更是对知识的一次比较、归纳、综合。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问题的提出又是在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同时理解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环环相扣。所以当“昔日繁荣、而今却成了一片荒漠、盐泽,繁华多时的楼兰为什么销声匿迹了”一问的提出,如果说前三个问题是知识、思维、方法的铺成,那么这一问题则直接击中了问题的焦点,点破了这里不是自古以来就沙漠连绵的。学生顿生疑惑,于是产生了欲罢不能的问题情景,质疑的氛围形成了,学生的思路被打开;问题的设计具有开放性,旨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求异思维能力。学生带着问题共同讨论,在讨论中不断深化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本质的认识,发表不同看法,不求唯一结论。
维果茨基认为,要使提出的问题能达到预设的目的,使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和学习,教师必须通过提问切入到被提问学生的认知系统中去。所以提问的根本目的不是简单重复课本上的知识,而是促使学生产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冲动。我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是什么?开发和利用资源时还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为家乡发展“把脉诊断”,也更加彰显了历史与社会开放性的特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讨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围绕如何保护环境讨论,有的谈论怎样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还有的谈到要提高人口素质,谈到可持续发展等。学生通过这一问题,不仅拓展了知识,更加深化了知识。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参与,始终处于动态的学习活动中。
第六课:文明中心城市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以城市为主题,突出城市在区域的地位和特点,反映了城市相对较高的文明发展水平。教材选择典型实例,比较不同地区不同特色城市人们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通过讨论探究,正确的评价本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并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
二、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体验,描绘并能够正确评价自己生活城市的状况。
2.联系生活经验与读图,从不同的侧面描述城市的特点。
3.通过学生的小组学习,分析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特点,并思考其发展为国际大都市的优越条件。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4.参与“小小公民论坛”的学习讨论,运用所学知识为杭州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积极宣传杭州。激发热爱城市家园的情感。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概括城市的特点;
分析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特点,并思考其发展为国际大都市的优越条件。
难点:正确评价杭州,并为杭州的城市建设出谋划策。
四、教学方法
本课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实施合作讨论和局部探究,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对比分析上海和杭州城市发展的条件和特色。并为杭州今后的城市建设出谋划策。
五、教学过程
1.创设话题情景,活跃课堂气氛,联系学生城市生活体验。
2.通过读图,感受杭州城市状况,讨论城市特点,揭示学习课题。
3.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介绍上海的国际大都市特点。
4.小组讨论分析国际大都市需具备的条件。以及上海城市发展的优越条件。
5.分析杭州的城市特色,积极宣传杭州城市名片。
6.“小小公民论坛”栏目: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为杭州的城市建设出谋划策。
六、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指导学生分组,发放学习记录单。
(导入新课)
创设话题情境,活跃课堂氛围,尝试方法指导。
展示浙江省政区图。
同学们,你们好,首先让老师简单自我介绍,我姓高,来自浙江省最南端的温州市苍南县。带着对大城市生活的向往,今年来到了杭州,可是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能全面深入的了解杭州,在座的同学虽然年龄不大,但是绝大部分都是老杭州,所以我想请你们给老师出出点子,我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和途径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了解杭州?
到杭州的各个景点旅游。
你的主意我很喜欢。
到书店去看介绍杭州的书籍,书本知识比较全面。
好主意,阅读书籍的方法效率比较高。
让我们思品老师给你上一堂介绍杭州的课。
谢谢你的提议,我渴望有机会听到杭州老师的课。
可以上网查资料。
上网确实是最快捷的收集信息的方法。
……
同学们刚才提出了许多的好点子,以后我们大家都可以采取这些方法了解一个城市。这几天我也上网下载了许多图片,可是我不小心把它们混在一起,难以辨别它们是否属于杭州的景观,只有请同学们帮忙辨别“是真、是假”。
连续播放景观图片,进入图片游戏环节。收集的图片包括:夜西湖、黄龙体育中心、复兴立交桥、运河两岸、霍金访问浙大、房交会场景、上海外滩、黄浦大桥等
学生指认、介绍图片代表的景观。
老师加以引导、点拨、表扬等。
分析这些图片代表的事物,结合自己平时对生活城市的了解,请你们谈谈城市的特点?
学生从人口、交通、经济、商业、生活环境、文体活动等方面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概括,然后逐步展示板书,小结城市的特点。
教师最后引出课题:文明的中心——城市。
(新课教学)
世界上的城市大小不一,各具特色。其中有一类城市的经济文化影响已经超出了本国,在世界上有重要的地位,我们把它们称为国际性大都市,同学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城市属于国际大都市?
学生列举伦敦、巴黎、纽约、柏林、北京、香港、中国台北、上海等。
这些国际大都市往往有城市的标志物,接下来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些图片代表的城市?
学生从塔桥、自由女神像、埃菲尔铁塔、东方明珠塔的图片来识别。
上海已经是国际大都市了,上海离杭州很近,在座的同学去过上海的请举手,让老师作个现场调查。
绝大多数学生举手。
现在请你们谈谈对上海的大都市印象。
学生从上海的国际大都市印象—国际化城市的突出特征如城市规模很大、机场和地铁等交通设施、高楼大厦林立、商业繁荣、金融贸易发达等方面畅谈感受。
教师加以引导和鼓励。
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图,明确杭州与上海的位置。
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杭州和上海的彼此位置,杭州与上海之间的交通距离?
学生简要回答。
为了进一步直观了解上海,我收集了上海的图片,同学们分小组观察典型图片概括大都市的特色。并谈谈上海快速发展的优越条件是什么?
播放上海的典型图片:APEC会议、金融街、地铁站、金茂大厦、申办世博会成功、上海港、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证券交易大厅、外国游人参观仿古街等。
小组合作讨论,由记录员记录、整理发言,推选代表发言。
学生代表发言。
(1)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特点:商业繁荣、交通发达、国际交往、金融机构等方面。
(2)上海经济快速发展的优越条件:地理位置,改革开放政策,国家的扶持等。
上海向我们展示了国际大都市的风采,与之毗邻的杭州也提出了建设大都市的口号,你们听说过哪些宣传口号?
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
城市是我家,建设靠大家,
住在杭州,游在杭州,学在杭州,创业在杭州
这四个“在杭州”是杭州市政府提出的城市名片,它们反映了杭州的城市发展有哪些优越条件?
学生分别从城市生活条件方便和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高等学府众多,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等方面分析。
我认为现在杭州交通和城市环境需要改进
展示杭州市政府网页的图片,突出“网上献策”栏目。
对,作为正在快速发展的城市,杭州的城市建设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城市的发展靠大家──每个杭州市民,你们这些小老杭州也要为自己的城市家园的建设献计献策。
播放幻灯片,展示“小小公民论坛”的栏目,讨论主题:请你们为杭州的城市建设献计献策?
学生讨论后发言。(第三组)我们组认为杭州市是中国最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要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发展旅游。另外城市居住环境还需要大幅度改善。
说得很有道理,我们要让杭州成为真正的天堂。我发现第二组有两位同学举手,看来你们学习的热情很高,我们先请一位同学发言,另一位补充。
(第二组)我们组认为应该不断提高杭州人的文化素质,尤其是外语水平,使城市更加开放。
(补充)我认为现在杭州的地价很高,可以把学校都搬迁到郊区去,开发原来的校址,得到的钱可以建设更大更漂亮的校园。
这位女同学非常有经济头脑,将来学习经济一定大有前途,这个大胆的建议还需要完善。
(第四组)我们组的许多建议前面的同学已经提到,就不再重复,我们认为大都市都有标志性的建筑,我们杭州也应该建造。
那你们认为应该建造怎么样的标志性建筑呢?
美国纽约有自由女神像,我们可以借鉴。
(第一组)我们组认为杭州的交通状况需要进一步改进,公交汽车,出租车等应该提高档次。另外多举办一些国际性的会议或展览。
学生还从住房、西博会、城市扩建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刚才同学们通过热烈的讨论,给杭州的城市建设提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希望每个小组的同学整理本组的建议,在假期里把它反馈给市政府的网站和相关机构。你们说好不好?
学生齐声说好。
幻灯片上公布杭州市政府网址,市长电子邮箱。
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这节课,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留下来,陪伴西湖的四季。同时也请同学们把学习了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记在学习记录单上。
播放幻灯片,展示西湖四季的景色。(结束
第五单元: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二课:身边的故事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家庭、文字、书籍等变化,感受历史就在我们的身边。
2.学生深入生活实际,收集有关家庭、文字、书籍的变化的材料。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家庭的变化。
教学难点:家庭的变化原因。
●教学准备:学生了解家史、收集文字变化、古今书籍。
●教学方法:展示及讨论
●教与学过程设想
一、走进家庭
投影20世纪初的一张“全家福”照片,再让学生展示自己家庭的照片。
投影与展示的照片都反映了家庭生活的变化,我们从中想到了什么?
请若干学生回答(略)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家庭,看看家庭的发展变化。
过程:思考问题──现在的家庭与过去的家庭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略)
学生分四大组讨论:从家庭生活──衣、食、住、行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变化?
(学生分为服饰组、食物组、住房组、交通组)
小组代表交流(略)
教师小结:家庭的变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窗口,同样,历史的发展与变迁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家庭。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家庭的变化可以见证一段历史。
二、与文字和书籍打交道
我们的同学天天与文字、书籍打交道,有同学可能在想过去的文字、书籍是到底是怎么样的?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我国文字和书籍的发展变化历史。
学生分组学习。
第一组和第三组为文字研究组──文字产生的条件、文字的演变、文字对生活的意义。
第二组和第四组:整理中外书籍的材料发展,其中哪一种材料的发明是变革性的?
小组交流(略)
小组评价及小结。
第一:我国文字发展历史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便于交流。
第二:书籍材料也是在解决书写经济、方便的基础上改进与发展的。
第三:文字与书籍的变化都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同时它们也不断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三、课堂延伸──学生说自己身边的熟悉的故事(略)
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我们就生活在历史之中,每个人都与历史发生着联系。
第四课: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区分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口述资料,了解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和口述资料的作用;
(2)领会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不同价值,了解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
(3)掌握发现历史认识社会的方法,学会利用各种资料辨别信息的价值;
(4)了解历史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明白历史记载的困难和重要性,从而关注历史,关注现实生活,珍惜现实生活。
●教学难点分析
如何运用实物资料和口述资料,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体验探究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区域在不断地变化,身边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人类社会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人类的过去就是人类的历史,要想了解人类自己,首先要从了解人类的过去入手。可见过去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过去的事情是一去不复返的,那么后人是怎样探寻历史发展的踪迹的呢?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第四课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
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口述资料
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
(新课教学)
(文献资料)
我们知道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过去的事情是不能重演的,既然如此,我们是怎样了解过去、了解历史的呢?
学生发言。
对,人们就是通过存留下来的或考古发掘出来的各种资料来努力重现历史。这些资料是我们发现历史、了解过去的重要依据。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哪些资料来了解历史呢?也就是说人类的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鸿门宴。
请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讲述“鸿门宴”的故事。
我们是怎样了解鸿门宴的故事的呢?(通过司马迁《史记》上的记载。)
可见,历史虽然不能重现,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文献资料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
文献资料
什么叫文献资料?
学生发言。
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文献不但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档案馆、博物馆、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文献资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料。
但最早的文献资料还不是书籍。
甲骨文的资料图片。
他们为什么把字刻写在龟甲、兽骨上?
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是由一些被称作“史”的官,将一些重要的事件的时间、结果等刻写在龟甲、兽骨上,并加以保存,这就是中国相当古老的文献记载。这些记载使后人能够了解到商代的社会生活。
除了甲骨文之外,考古学家还陆续发现了战国、秦朝、汉朝和三国时期的大量竹木简。这些竹木简上的文字,使人们对当时的历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可见,这些写在竹简上的文字也属于文献资料。
居延汉简图片。
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字在不断的变化,书写材料也不断的发生变化,书写材料由龟甲兽骨变为竹简、木牍,进而,进步到纸张。人们将文字书写在某种材料上,制成书。因此书籍就成为人们了解过去的重要资料。
当时的历史是由什么人来记载的呢?(当时的历史是由史官和少数文人学者撰写的。)
然后,请学生阅读第124页阅读卡:秉笔直书的史官)
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我国古代历史的主要记述者是史官,史官的基本素养有德、才、学、识等,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秉笔直书的史德。正因为有很多这样的史官,才能使人们看到相对客观的文字资料,我们才有可能通过文献去研究久远的过去。)
随着科技的进步,书籍也在不断变化之中,现在出现了不用纸张的电子书籍。而且,撰写历史的人也不仅仅局限在史官或者文人身上,普通人也可以书写历史。比如说写自传,实际上就是写个人的历史;有些人对自己的家庭、家族感兴趣,就可以撰写家庭史、家族史。如果我们想了解身边生活的来龙去脉,就可以去调查研究,撰写我们学校的历史,社区的历史,村落的历史,甚至每一件生活用具的历史。
史官的记载和普通人的记载有什么不同呢?史官主要记载的是重大的政治、经济、军事事件等,但是对于民间的历史、对于老百姓的生活却不关注,那么如何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呢?
(实物资料)
《汉代舞女画像砖》。
通过画像砖,你能了解汉代的哪些情况?(了解汉代的舞蹈服饰和社会生活等。)
所以,文献资料的范围还是很广泛的,除了书籍之外,还包括档案、日记、报刊、图片等其它文字和音像资料。
文字产生之后的历史我们可以通过文献资料来了解,那么文字产生之前的历史我们如何认识呢?
对于没有书籍和文字传世的远古时代,文物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它。
实物资料
文物指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
文物指的是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的或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存的总称。比如说遗物、遗迹等。
文物是怎样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呢?
山顶洞人的骨针、装饰品和头盖骨图片资料。
从这些文物中你能了解到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出答案。
这是一根针,但是它却不是一根普通的针,它是用骨头做成的,并且经过考古学家的测定,这根针距今已有18000年了,是我国远古先民们使用过的,根据刚才老师的描述,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这说明我国远古先民们已经开始使用针了;这说明他们已经有衣服穿了。
这根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学生回答:骨头。
我们知道骨头这种材料很硬,如果把他磨成针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况且针上还有小孔,看到这细细的针和针上的小孔,你又会想到什么?(这说明当时人的磨制技术很高,并且钻孔技术已经出现了。说明了当时的居民已经很聪明了。)
针是用来做什么用的?(缝衣服。)
有了衣服穿,说明了什么问题?(更暖和了、更美了。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得出: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美的意识,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装饰品”的图片。
这些装饰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兽骨、贝壳、海蚶壳等。)
这些材料的使用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当时人的饮食当中有野兽的肉和海鲜等。)
当时人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有高山、有森林、有河流。)
当时人的生活范围如何?(当时人的生活范围很广泛。)
这组装饰品是用来做什么的?(把这些东西穿在一起,可以做成项链,戴在脖子上。)
当时人为什么佩戴装饰品?(因为戴上装饰品显得很漂亮,说明当时的人已经有了美的观念和意识。)
请仔细观察装饰品,思考这组装饰品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美?(对称美。)
装饰品的出现还能说明什么问题?(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如果当时的人们还吃不饱肚子,就不可能想到制造装饰品,而且从兽牙、贝壳和海蚶壳这些材料中也可以看出当时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变化。)
山顶洞人头盖骨及其复原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骨针和装饰品的主人。
司母戊鼎的图片。
从中你能看出什么?(商朝的青铜器制造水平、商朝的祭祀情况、商朝的青铜艺术。)
文物不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还能帮助我们破译古老的文字,再现历史。
学生阅读125页阅读卡:“碑文的破译揭开古埃及神秘的面纱”,让学生找到关键词并分析。
可见,文物对于我们了解历史、认识历史是十分重要的,但要发现古老的文物,还需要考古学家的帮助。
125页图5-62考古学家在进行野外发掘。
考古学家不但要长年对历史遗迹进行地下发掘,有时还要进行水下考古,寻找古代的沉船或沉在水下的遗迹。就是由于他们辛勤的劳动,才换来人们对历史的更加全面的认识。
文物是不是都十分古老的呢?不一定,比如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和今天的微机、笔记本电脑比起来就称得上文物了。
文物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讨论。
第一,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第二,文物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纠正文献记载的错误;第三,文物可以帮助我们破译古老的文字,再现历史。
文献和文物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那么口耳相传的东西可不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过去呢?
(口述资料)
请学生看第一组资料中的资料一: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属于什么资料?(口述资料。)
口述资料
实际上,口述资料也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有些口述资料间接的曲折的反映了历史,有些口述资料直接的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
那么,哪些属于口述资料呢?原来许多民间传说就属于口述资料。比如端午节的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等都属于口述资料。口述资料中除了传说外,还有口述历史。
现在人们还经常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然后把这些东西记下来,这些记载大多是真的,可以弥补历史文献记载的不足。
可见,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口述资料可以记载历史。
那么,这三种资料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学生讨论:第一组资料。
请大家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长城能被哭倒吗?
对,不能。今天秦长城已经不存在了,也没有被哭倒的痕迹,所以我们不可能通过倒塌了的长城证明孟姜女哭长城的真实性,可见口述资料和实物资料均有局限性。
同样,司马迁史记中有没有孟姜女哭长城的记载呢?有些同学查阅了《史记》,没有找到孟姜女哭长城的记载,所以文献资料也无法印证。
但是长城我们都见过,请大家用几个词来描述长城。(工程浩大、雄伟壮观。)
那么如此浩大的工程由谁承担呢?(男子。)
如果男子都去服徭役,就会导致什么?(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于是人们开始怨恨长城,怨恨长城恨不得把它哭倒,于是就演绎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我们知道长城没有被哭倒,可是强迫人民修筑长城的秦王朝却被农民起义推翻了。所以我们可以从口述资料中了解一些文献记载的不足,同时口述资料还可以使历史边的有血有肉,生动活泼。由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个传说了解到秦朝徭役的繁重。
文献资料:司马迁对长城的记载,反映的是什么?(长城的防御作用。)
实物资料:城砖,反映的是什么?(反映了当时经济发展的情况。)
这三种不同的资料,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长城的评价。反映的是长城的不同侧面。
孙中山对长城的评价是怎样的?(充分肯定了长城的防御作用。)
鲁迅的描述,反映的是什么?(反映的是徭役的残酷。)
那么究竟应如何看待长城呢?(我们应把口述资料、文献资料、实物资料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全面的看待长城。)
可见,口述资料可以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实物资料可以验证文献资料记载的真实性,纠正文献记载的错误,还可以填补文献记载的空白。所以说:三种资料对我们认识历史都是十分重要的,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只有合理的运用这三种资料,才能还历史的本来面貌。
训练学生判断三种资料。(过程略)
我们运用资料来解决实际问题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个案例。长期以来我国的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许多地方都有“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呢?
传说山西省洪洞县有棵大槐树,官府曾把人们骗到哪里,然后又强迫他们迁到其他地方居住。所以,许多地方的人都说自己是大槐树那个地方的子孙。河北有一位同学的父母告诉他,他们的祖先就生活在大槐树下,这位同学想证实一下,请大家帮助他。
在《明太祖实录》和《明成祖实录》中记载,在山西洪洞县城西的大槐树下共进行了十八次大规模的移民,而上百万山西省的移民都经过设在洪洞大槐树下的移民机构被迁往全国十几个省区和400多个县市,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明朝政府进行大批移民呢?然来,元末明初,由于中原地区战乱频繁,人口急剧减少,土地荒芜。据史料统计,当时河北、河南、山东三个省加起来的总人口还不及山西一个省的人口多,所以,明朝的统治者为了休养生息,为了富国强民,所以明初的朱元璋就做出了一桩决策,主要就是从山西向河北地区,中原地区大量移民。
一棵大槐树,魂系千百代,如今,始于汉代的古槐已不复存在,但发生在古槐下的大规模移民活动,却永远烙进了古槐树下移民后裔的心目中。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洪洞大槐树已成为一种根的符号,一种家的标志。
大槐树公园图片。
所以,这些传说虽有虚构的成分,但却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情况,表达了人们被迫离开故乡的痛苦,以及他们对想象中的家乡的思念。这些传说虽然并不等于历史,但却能告诉我们老百姓是怎样看待历史的。
事实上,研究历史并不容易,过去的事情毕竟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不可能去重温一遍历史。因此要了解历史,必须依靠历史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口述资料。
根据史料记录的不同方法,可以把历史资料分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
第一手资料、第二手资料
在文字、实物和口头资料中,由当事人根据亲身经历写成的资料、又同时代的或者距离那个时代较近的人记录下来的欧资料,都是第一手资料。后人写的历史著作都属于第二手资料。
上述讨论过的资料中,哪些是第一手资料,哪些是第二手资料?
那么,如何运用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呢?
学生总结如何运用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
正是凭借和利用了这些资料,我们生活的故事才不断被发现、被记载、被传承下来。
长城的资料:长城城砖上的刻痕和老乡家的城砖和石碑。
请同学判断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并思考:你能想到什么?(保护文物。)
希望大家能够做学习和生活的有心人,学会发现身边的历史,运用多种资料记载身边的历史,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下去。
(课堂作业)
写班史或家族史。要求:运用文献、实物、口述资料,800字以上。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2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2,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重点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2.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做课后“活动与探究”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3.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我们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我们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导入新课:利用20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的古老中国
文明表演引入新课。

自主学习: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0分钟
1.人物:①图1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_________。
②图2是世界文化名人_______。
图1 图2
2.地点:湖北_______出土了大量的钟鼓乐器。
3.时间:相传_______多年前,就有历法了。
合作探究:
1.〈小组游戏〉参照现在的汉字想象甲骨文中的“日”“月”“人”字分别应该怎样书写?你们造字的依据是什么呢?由此通过从“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推理活动,还能得出什么结论(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甲骨文的被发现,有什么意义?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3.你见过中医看病吗?中医大夫是如何看病、治病的?我们称医术高明的医生,常说:“神医扁鹊,起死回生”。为什么人们这样喜好“扁鹊”
4.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人们都要吃粽子、划龙舟,相传是为了纪念谁?这种民俗反映了人们什么思想感情呢?
精讲点拨:
1.中华民族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就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其成就一直处在世界前列。我国甲骨文是世界古老的文字之一,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商周的“金文”比甲骨文规范,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称“大篆”,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变化。甲骨文的发现,其意义非常大,其中主要的一点,便是把文献资料的真伪可以通过考古成果来证明。到目前为止,对于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甲骨文仍然是一种最重要的资料。
2.夏、商、西周的天文、历法和医学,处于当时先进水平,古书上关于夏朝流星雨和日食的记载,是世界天文史上的最早的记录。
3.我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他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新体诗歌“楚辞”,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春秋战国盛行的“钟鼓之乐”,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
屈原是我国古代一位大诗人,后跳汨罗江自杀。相传,他在五月五日投江,当地人民驾舟前往救援,终于不及。但这一举动在后来却变成为一种风俗,就是端午节赛龙舟,现在这个风俗已发展得规模宏大,非常壮观。另外,汨罗江人每年五月五日都要用箸叶包了粟(黍)米做成“角黍”投入水中,使屈原死后免于饥饿。这一举动在后世也发展成为全国性风俗,就是端午节要包粽子。粽子便是古代所说的“角黍”。
达标训练:
巩固基础: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骨文是指商朝人把文字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
B.商周时期的金文是指用金属笔写的字
C.“大篆”这种字体出现于春秋时期
D.春秋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墨,在竹简或丝帛上书写
2.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据说来源于
 A.夏朝B.商朝C.春秋 D.战国
3.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是
 A.华佗 B.张仲景 C.扁鹊D.李时珍
4.反映我国古代音乐发展较高水平的是
 A.司母戊鼎 B.马王堆帛画C.秦兵马俑 D.湖北随州编钟
5.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_________时候开始的()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
6.竹书和帛书出现于()
A.商朝B.西周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7.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制定了比较完备的历法,将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最早制定这种历法是在()
A.夏朝B.商朝C.西周D.战国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年月日记录的日食发生在春秋初期
B.战国时期定出一年中有24个节气
C.春秋时期,鲁国天文学家观测到一颗彗星扫过北斗,留下了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D.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扁鹊发明了医学上的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为中医所沿用
9.下列几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甲骨文已相当成熟B.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
C.凡是金属器上的文字都叫金文D.大篆出现于西周晚期
能力提升:
(1)上述内容出自谁的什么作品?
(2)这句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一个节日跟纪念作者有关系,是哪一个?人们为什么纪念他?
参考答案:1A2A3C4D5A6D7B8A9A
10(1)屈原(2)表达了崇高炽热的热爱祖国俄人民的激情。(3)端午节,因为屈原为国为民而死。
知识梳理:
课外作业:必做题: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选做题:《离骚》里有许多名句,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生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你可以多查一些《离骚》里的句子,并适当背诵一下,体会这些语句的优美和其中的含义。
图说历史: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教学目标:
1.重点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
2.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联系起来,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提高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难点:(1)思想家老子(2)百家争鸣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孔子的三千弟子吟诵《论语》的表演,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自主学习: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下列各题:15分钟
1.人物:①图1是儒家学派创始人_________。
 
②春秋晚期的_________,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③百家争鸣的墨家的创始人是_______;儒家代
表是_______;道家代表人物是_______。
④图2是法家代表_________;图3是兵家鼻祖_________。
图2图3
2.时间:①处在_________时代的有孔子、老子和孙武。
②处在_________时期的有墨子、孟子、庄子和韩非子。
合作探究:
1.请给孔子先生做一个名片,那我们该如何介绍呢?
2..我们班同学名字或你周围亲朋好友的名字中有没有带“子”的?
3.诸子思想有哪些值得借鉴?
活动背景:春秋战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一时间思想文化空前活跃,诸子百家竞相争鸣。但是,诸子思想纷繁复杂,一时难以疏理清楚。
活动安排:
1、各历史小组选择一个学派,然后搜集相关资料。
2、阅读和研讨,看看其思想在当今社会中有哪些借鉴意义
3、各小组分别发言,大家共同探讨诸子思想的借鉴意义。
精讲点拨:
1.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1)政治主张:核心是“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爱人”,人与人应相亲相爱;应用在政治上,就是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残暴的统治和任意刑杀。
(2)教育成就:兴办私学,打破了奴隶社会的“学在官府”局面。广收门徒,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采用“因材施教”,启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向弟子传授“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态度上,强调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在文化方面的贡献:孔子晚年,根据鲁国历史编成《春秋》一书。
(4)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行。
(5)地位: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2.(1)思想家老子
①时代与称谓: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辩证法思想体现: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老子善于从正反两面思考问题。
③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④著作:老子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一书里。
(2)百家争鸣
①时间:“百家争鸣”开始于奴隶制瓦解的春秋时期,鼎盛于新兴地主阶级登上统治地位的战国时期。
②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特别是战国时期,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变革,阶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新旧势力的斗争十分剧烈。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变革和斗争,必然反映到思想领域来。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当时社会变革,发表不同主张,互相展开争论,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③内容:所谓“百家争鸣”,是形容学派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学派和思想家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道家的庄子,法家的韩非子、兵家的孙武等。
诸子百家的思想如巍巍泰山,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华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达标训练:
一、巩固基础:
1.春秋时期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思想家是
A.孔子B.老子C.孟子D.墨子
2.根据孔子言论整理成的书是
A.《春秋》B.《尚书》C.《论语》 D.《诗经》
3.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
A.老子 B.孟子C.荀子 D.墨子
4.孔子生活在
A.春秋晚期B.战国初期C.春秋早期D.战国晚期
5.“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出自
A.《道德经》B.《孙子兵法》C.《韩非子》 D.《论语》
6.推动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因素是
A.新兴地主的产生B.频繁的争霸战争C.社会大变革 D.井田制瓦解
7.下列内容不正确的是
A.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B.孙武的著作是《孙子兵法》
C.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D.孔子提出了“仁政”治国的学说
8.下图是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主张的,他是
A.庄子 B.孙武C.墨子 D.韩非
9.下列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是
A.孔子的儒家学说B.老子的道家学说
C.墨子的墨家学说D.孙子的兵家学说
10.战国时期,墨家曾显赫一时,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
A.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深得人民拥护
B.墨子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深得世人支持
C.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壮大
D.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墨子主张
11.阅读自学课文,讨论后填写以下表格。
百家诸子时期主张著作

儒家孔子
孟子

道家老子
庄子
法家韩非子
墨家墨子
兵家孙武
二、能力提升
12孔子的名言,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孔子的三句名言的意思是什么?
(2)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
13.阅读图2孟子的名言,走访了解古代、现代有关史事,
讨论回答如下问题:
(1)如何理解这四句话的含义?
(2)能否举出我国历史上的体现这种浩然正气的事例?
(3)当今社会我们应当怎样提倡这种浩然之气?
参考答案:1B2C3D4A5B6C7D8D9A10C
11答案见知识梳理12答案见精讲点拨
知识梳理:
姓名时期著作主要思想
孔子春秋晚期《春秋》提出“仁”,主张“因材施教”、“温故知新”、谦虚好学
墨子战国 “兼爱”、“非攻”
老子春秋晚期《道德经》认为事物有对立面,可互相转化;主张以柔克刚
韩非战国 改革,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孙武战国《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课外作业:
必做题:搜集有关诸子百家德哲理名言、成语故事。
选做题:学习了诸子百家思想,写一篇小论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图说历史::

在山东省的西南部,有一个孔姓人口占1/5的县级市,她就是有着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东方圣城”――曲阜。“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誉全球,是与孔子的名字紧密相连的。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

第二单元教情学情分析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50分。)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局面开始于
A.禹B.启C.桀D.周武王
3.下列国王中,生性残暴并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有①夏桀②商纣③周厉王④周幽王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4.下列帝王中,能任用贤能,并使国家强大起来的有①商汤②周文王③齐桓公④晋文公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5.牧野之战,商朝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商纣王军队数量少
B.商纣王荒淫奢侈,残暴无道
C.周文王重用贤能国力强大
D.少数民族犬戎的进攻
6.西周的都城在今
A.河南登封B.河南安阳C.陕西长安D.河南洛阳
7.下面对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目的是为了巩固政权。②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③诸侯国受分封同时必须向周天子进义务。④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8.下图反映的是周朝严格的等级制度.其中处于第二等级的是
A.诸侯B.卿大夫C.士D.国人
9.中国历史有了确切纪年的时间是
A.公元前2070年B.公元前841年
C.771年D.公元前770年
10.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什么产生的
A.奴隶制B.世袭制C.分封制 D.禅让制
11.下面关于甲骨文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商朝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卜辞称为甲骨文
②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③甲骨文内容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④甲骨文开始于商朝,兴盛于西周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1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A.黄帝时期B.夏朝C.商朝D.西周
13.关于青铜器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它是出土于安阳殷墟的司母戊鼎②它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③
它上面铸有497个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长金文④它的名称是四羊方尊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14.齐桓公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最主要原因是
A.领土广阔经济富庶B.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C.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D.召集诸侯会盟
15.决定晋文公中原霸主地位的战役是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C.马陵之战D.长平之战
16.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走向统一B.战争频繁C.诸侯争霸D.王室衰微
17.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有
①铁农具的使用与普及②牛耕的使用与推广③地主和农民两个阶级的产生④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18.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成都平原盛行一种独特的“三星堆”文化,它属于()
A.旧石器文化B.青铜文化C.新石器文化D.铁器文化
19.下列关于我国历法方面知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的农历,又叫“殷历”,是比较完备的历法
B.战国时期,将一年分为12个月,有大小月之分和闰月之说
C.相传在八千年前的夏朝,我国就已有了完备的历法
D.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这是历法上的重大成就
20.右图人物是
A.屈原B.李冰C.扁鹊D.韩非子
21.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术繁荣局面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B.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
C.各学派相互辩论
D.各学派的思想后来发展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2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谁的思想
A.孔子B.墨子C.孟子D.庄子
23.孔子思想的核心是
A.仁B.义C.理D.信
24.韩非子的思想是
A.“兼爱”和“非攻”B.“民贵君轻”
C.“无为而治”D.“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25.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A.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社会急剧变化。
B.有文化知识的士到处游说讲学,形成不同学派。
C.诸子百家相互辩驳,互相影响。
D.铁器和牛耕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二.阅读下列材料(14分)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礼记礼运篇〉
请回答:1.这种“天下为家”的局面是因为谁而开始?
2.他破坏了禅让制,而采取了什么制度?
3.开创“天下为家”局面的人
4.从此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到,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什么王朝?
三、连线题(8分)
请将下列相关的内容用直线连接起来
退避三舍桂陵之战赵括
围魏救赵长平之战晋文公
纸上谈兵城濮之战勾践
卧薪尝胆吴越争霸孙膑
四、知史识图(14分)
根据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页图是在什么时期、由谁负责修筑的什么工程?这一工程建在什么河流之上?
(2)说说这项工程的作用。
(3)中国有句名言:创业难,守业更难。这项工程直到今天依然造福于人民,完全归功于历代人们的维护。说说你的好主意,看看如何更合理地保护和使用它。
五、学史有感(14分)
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1)假如你是商鞅,你会用什么样的观点去说服秦孝公和那些守旧的大臣们?
(2)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那些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造反”,结果秦惠文王用最残酷的刑罚把商鞅车裂示众。商鞅的死说明了什么?谈谈你的感想。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题号12345678910111213
答案ABDCBCCADCBCB
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
答案BACCBDADCADA
二、阅读材料
1.禹2.世袭制3.夏朝4.奴隶社会夏、商、周
三、连线题
四、知史识图
(1)这是战国时期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工程。
(2)都江堰具有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等多重作用,既可以防止洪水,又可以引水灌溉。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的水旱灾基本得到根治,成都平原因之成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3)(略)
五、学史有感
(1)提示: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人们必须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来进行调整,治理国家也是同样的道理。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是当时经济基础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改变,社会制度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
(2)提示:说明了守旧势力的强大。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生事物在开始时都是比较弱小的,必然会受到旧事物的处处反对,因此,它的发展不可能会一帆风顺。任何社会变革,必然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特别是当触动当权者和在位者的利益时,变革更是困难重重。因此,对于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社会变革,我们不仅要充满信心,同时也要做好遭受挫折的准备。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学习重点与难点
(1)“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是本课的重点
(2)“焚书坑儒”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课堂导入:
1、以朕、皇帝的称号由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
2、2008年奥运会,五尊秦兵马俑运到奥体展览。
3、以《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导入。
自主学习(用20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秦的统一
秦朝建立的时间______建立者_______都城_______。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_______________的封建国家。
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①最高统治者称______,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②中央政府设______、______、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③在地方上,推行______制,郡下设县。(郡守县令都由皇帝任命)
(为巩固统一,秦朝还在经济上、文化上、思想上、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2、经济上:统一______(规定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
统一______
3、文化上:统一______;
4、思想上:实行“______”。
5、军事上:①反击匈奴筑长城。(命______率军反击匈奴;修筑了西起______、东到______的万里长城;安定了北方。)
②统一南方修灵渠。(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秦朝的疆域:秦朝疆域辽阔,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它的疆域四至是:(自己动手画一个示意图)

合作探究:
1、秦王嬴政在用人方面有什么长处?这和他取得统一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
2、制作“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表,学会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
3、你怎样看焚书坑儒的?这一措施体现了哪家学派的思想?
4、在秦始皇巩固统治的措施中,后来被封建王朝长期利沿用的是哪一个?对历史的发展起到消极作用的是哪一个?
精讲点拨: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秦灭六国的原因,让学生初步掌握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的学习方法及比较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点拨秦朝与秦国两个不同的概念。
3、识记秦始皇画像。识图P58页“秦统一货币”、“秦统一文字”图和P60页秦朝疆域图。
4、阅读P61页自由阅读卡,了解度量衡。
5、补充汉字形体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6、补充灵渠是我国古代第一条人工运河,在广西兴安县内。
达标检测:
1.你认为李白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是赞扬下列哪位人物的功绩
A.嬴政B.李世民C.拓跋宏D.武则天
2.右图是北京奥运会会徽“舞动的北京”中的“京”字,该字的字体
第一次成为全国规范文字是在
A.秦朝B.西汉C.唐朝D.宋朝
3.如果一位游客要去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
都城去参观,请你告诉他应该去的城市是()
A.西安B.南京 C.咸阳 D.洛阳
4.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节目曾对右图中的历史人物进行过评述,下面说法最适合他的是()
A.他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B.他推行大一统措施,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C.他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D.他推行改革,促进民族融合
5.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重要官职有()
①丞相 ②县令 ③太尉 ④御史大夫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6.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B.颁布“推恩令”,加强监察制度
C.沿袭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D.沿用并完善了科举制
7.秦统一六国后,规定了通行全国的标准文字,它与下列哪一字体相同()
8.材料解析题:阅读记载某皇帝功过的四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铜方升铭文
材料二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
材料三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
材料四烧来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
──《说文系传》
(1)材料中的“皇帝”是谁?
(2)依据材料分别概述该皇帝的功、过。
参考答案:
1、A2、A3、C4、A5、C6、A7、A
8、(1)秦始皇(或嬴政)(2)功:统一中国;巩固国家统一(或推行郡县制、或统一度量衡)。过:实行暴政(或焚书、或征发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拓展提升:
1、要保证一个国家的安全和统一,依靠一条“长墙”可以吗?那么,你认为应怎么办?
2、秦朝的政策措施中,有哪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至少回答四点)
答案:(1)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的一切大小政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3)推行郡县制;(4)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5)修筑长城;(6)开凿灵渠等。
课外作业:
必做题:1、同学们,你们一定非常喜欢看科幻小说吧!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科幻世界的时空隧道来到秦朝,秦始皇正在接受记者采访。如果你现在就是秦始皇,你会怎样回答记者们的问题呢?
(1)记者问:“尊敬的始皇帝,据说您大力摧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请问在中央主要由哪些官员负责呢?”
秦始皇答----------------------------------------------------------
(2)记者问:“您在地方废除了分封制,那您会采取什麽新的措施加强管理呢?”
秦始皇答-----------------------------------------------------------
(3)记者问:“您为巩固统一,在其他方面采取了什麽措施?”
秦始皇答-----------------------------------------------------------
选做题:P61页活动与探究、任选其一。

★相关链接
关于“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我国传说中的帝王。有多种说法,通常称燧人、神家、伏羲为三皇五帝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和虞舜。三皇实际上都是象征性的人物,五帝被认为是中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
1974年3月,农民打井时在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发现秦陶俑,以后,经过几年的发掘,埋藏地下2000多年、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展现在世人眼前。这是本世纪最重大,也是最激动人心的考古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兵马俑坑是为护卫秦始皇陵墓而建造的。经探测,最早发现的一号坑深约5米,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四边都有斜坡门道。一号坑以北20米处,东西两端分布着第二、三号俑坑。三个坑呈品字型紧密排列,构成一座宏伟的地下建筑,面积共计2万平方米以上。挖掘时,三个坑都已塌陷,并有明显的焚毁痕迹。
一号已发掘出武士俑500余尊,战车6乘,每乘驾车马4匹。根据现有密度推测,一号应共有兵马陶俑约6000余件,这是一个大型步兵方阵。二号坑面积较小,外形很像一把曲尺,系由战车、骑兵和步兵混合编队的军阵,有木质战车近百辆,骑兵等各种兵俑1300多件。三号坑面积最小,呈“凹”字形,有卫士俑和战车一乘,很像统帅三军的指挥部。从俑坑还发现各种铜制兵器及金、银、铜、石质饰品万余件。
坑内按当时军事战阵排列的陶人、陶马、战车及各种实战武器,反映了当时秦国手工业的高度发达和秦军勇敢善战的神态。武士俑身高1.8米~1.85米,除少数领队者外披铠甲外,大多着轻便战袍,腿扎行滕,浅履系带,免盔束发,挟弓挎箭,神采奕奕。武士们有的注目沉思,有的满脸智慧,有的威风凛凛,神态各具特色,无一雷同。陶马亦如真马大小,高1.7米,身长2米,无不昂首挺立,双目圆睁,身躯矫健,神态生动。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1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学习目标]
1、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基础历史知识。
2、看图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早期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是古代东方文明的中心,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北京人
难点:内容距今久远,时间跨度很大,学生掌握本课知识有一定难度。

人自来就有喜欢寻根的天性。“人类是怎样产生的?”,教师可利用“导入框”中提出的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的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并由此导入新课。
一、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时间:————;地点—————。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北京人
1、距今时间:————;地点—————。
2、使用工具和火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北京人使用工具:____________;使用火:————。
3、北京人的生活:——————。
4、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三)山顶洞人
1、距今时间:————;地点—————。
2、山顶洞人的生活与北京人相比,其进步之处: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火的使用————————;社会组织——————。
二、合作探究
1、你同意教材中“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这一看法吗?
2、打制石器和天然石块有何区别?
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三、精讲点拨
1、“远古社会”指的是原始社会;“传说时代”大体上是指人类进入氏族公社时期以来的原始社会时期。远古社会也可以称为远古时代,与传说时代没有明显的界限,两者都属于模糊的时间概念,泛指原始社会。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都属于“远古社会”。
2、氏族公社的特点:有血缘关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群体);财产共有(没有私有财产);地位平等(共同劳动,共同消费食物)。
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进步之处:
类别北京人山顶洞人
体质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火的使用天然火会人工取火
社会组织原始群氏族公社

四、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
A、中国B、印度C、巴比伦D、埃及
2、如果你到北京去旅游,除了登长城、看故宫、观颐和园等风景外,你还以能参观()。
A、元谋人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C、大汶口遗址D、蓝田人遗址
3、《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木取火,以化腥臊。”懂得“钻燧取火”的我国远古人类相当于()。
A、山顶洞人B、元谋人C、蓝田人D、北京人
4、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繁衍。有一种古人类,已经懂得人工取火,会制作装饰品,过着氏族社会生活。请你判断这种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蓝田人
5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智商高低B饮食习惯C会不会制造工具D出现时间早晚
6、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发现于19世纪前期B过群居生活C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D会使用天然火
(二)材料题:
材料一:北京人生活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他们无法生活下去,于是就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成果,过着群居的生活。
材料二: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由共同的祖先繁衍的,他们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居住在一起,他们的生活很艰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归纳出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在生活方面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A2B3A4C5C6A
(二)材料题:⑴共同之处: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居住在一起。不同之处:北京人生活环境险恶,使用工具简单粗糙,过着原始群居生活;而山顶洞人虽仍使用打制石器,但已会磨光和钻孔技术,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⑵生产力的发展。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
1.简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掌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重点)
3.掌握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难点)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_____;生活位置:_____流域;使用______石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____和的国家。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__。会制造,上面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____;生活位置:__流域__村;使用工具---_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____。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_;地点____;出现___陶和____陶;
在后期,出现了_____和,原因是:_______的发展。
[合作探究】
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1、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并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2、河姆渡原始居民在农业方面的重要特征:用磨制石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3、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其他情况:住干栏式房子,定居生活;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和玉器;懂音乐。
4、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发明和创造,表明长江和黄河都是中国的母亲河,共同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5、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
相同: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都有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都有影响;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
6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贫富分化和私有财产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进步。
7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两个典型代表;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

一、选择题:
1.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
A①B②C①②D③④
2.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
A.大豆和小麦B.花生和高粱
C.甘薯、玉米D.水稻、粟
3.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
A.饲养猪狗家畜B.种植粟等农作物
C.住干栏式房屋D.住半地穴式房屋
4.下列哪一考古遗址能够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
A.元谋人遗址B.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C.河姆渡原始居民D.大汶口原始居民
5.下列哪一地区原始居民的房屋,对后世的阁楼和楼房样式的出现影响最大()
A.陕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B.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
C.陕西临潼姜寨原始居民D.河南新政裴李岗原始居民
6.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优劣B.原始农业的发展
C.氏族公社的形成D.学会建造房屋技
7.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根本原因是()
A.自然环境不同B.使用的工具不同
C.生活习惯不同D.思想意识不同
二、材料分析题
下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一古代人类遗址时写下的诗句:
“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中诗歌的内容请你猜测出这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
(2)你能举出“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一个彩陶文物代表吗?

(3)“农耕既普及”诗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⑷郭沫若参观此遗址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D2D3C4C5B6B7A
二材料分析题:(1)半坡(2)半坡人面鱼纹盆(3)粟⑷没有文字记载。

第三课华夏之祖

(1)掌握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重点);
(2)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重点)。

播放录像《海内外华夏子孙在陕西黄帝陵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以此导入。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炎黄战蚩尤
1、“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2、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
二、黄帝----“人文初祖”
三、尧、舜、禹的“禅让
你能说说尧、舜、禹的故事吗?除了课本上的外你还知道哪些?你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禅让”的含义吗?
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回答:“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
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
[合作探究】
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1、黄帝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
2、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从中华文明的始祖黄帝算起的。黄帝发明了衣裳、舟车、宫室、挖井等,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还把其他一系列发明创造都归于黄帝名下,认为他对中华早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缔造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称他为华夏的“人文初祖”。
3、“禅让”的实质——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其表现有两点:新的部落联盟首领是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的,;被推举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
4、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
远古传说: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不可否认这里有神话的成分,但不难发现者其中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历史事实: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一、单项选择题
1.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的是();
A炎帝B黄帝C蚩尤D禹
2.“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此诗是纪念谁的碑文()
A.黄帝B.大禹C.蚩尤D.女娲
3.下列有关炎帝和黄帝的说话中错误的是()
A.有关他们的传说是我们祖先经长期口耳相传保存下来的“历史”
C.有关他们的传说已经被证明是真实的历史
D.相传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距今约5000年前
4.我国神话传说中,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三个有名的人物叫尧、舜、禹,他们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历史上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
A.选举制B.分封制C.世袭制D.禅让制
二、材料题:
2007年4月18日上午,万众瞩目的炎黄二帝巨型塑像落成庆典在郑州黄河岸边炎黄广场隆重举行,海内外各界人士30000多人参加庆典。炎黄二帝塑像高106米,单眼长3米多、鼻高8米。以山为体,山人合一,浑然天成。塑像左侧为炎帝,广额纯朴,智慧慈爱,右侧为黄帝,威武刚强,气宇轩昂。炎黄二帝塑像包容了中华民族的崇高品质,体现了不屈不挠、勤劳勇敢和开拓前进的宏伟气概。它的建成,将会大大增强全球华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1)黄帝被“炎黄子孙”称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称呼他?
(2)炎帝和黄帝巨型塑像为什么建在黄河岸边?
(3)今天我们建造炎帝和黄帝巨型塑像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B2A3B4D
二材料题:(1)人文初祖(华夏之祖或华夏始祖);为什么?(见精讲点拨2)。
(2)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
(3)它的建成,将会大大增强全球华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第一单元学情教情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暑假是外出旅游的也日子。假如你要去我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遗址,那么你能告诉我,目前所知,我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是()
A、马坝人B、北京人C、元谋人D、蓝田人
2、北京人使用的是()
A、打制石器B、磨制石器C、铜器D、陶器
3、“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前,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根据这些特点,请你判断他属于()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原始人
4、下面这些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A、早晨几十个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
B、下午,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用弓箭射死了一头野兽
C、大家很高兴,马上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
D、晚上,大家住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干野兽和照
5、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6、下列原始人类生活的顺序是()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人④半坡人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④①②D、①④②③
7、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
A、饲养猪狗家畜B、种植粟等农作物C、住干栏式房屋D、住半地穴式房屋
8、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
①稻②麦③黍④粟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
9、孙中山先生曾在一篇祭文中这样说道:“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这里赞扬的是()
A、女娲B、黄帝C、炎帝D、大禹
10、“民主”一直是人类的不懈追求,那么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民主精神的是()
A、禅让制B、世袭制C、私有制D、等级制
11、已经出现贫富分化和私有财产的是()
A、山顶洞人B、大汶口中晚期C、河姆渡氏族D、半坡氏族
12、海外华人常常自豪的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A、华人是黄皮肤的黄色人种B、从中国大陆出去的华人
C、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黄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D、炎黄战胜了蚩尤
13、大禹治水用的方法是()
A、堵塞B、疏导C、抽干D、蒸发
14、我国的原始社会结束于()
A、黄帝时期B、尧时期C、舜时期D、禹时期
二、判别题
15、判别下列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人是由猴子变来的。()
(2)北京人使用和保管天然火增强生存能力。()
(3)从人种起源看,不同人种并没有优劣之分。()
(4)人类由群居时代进入氏族时代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
(5)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遗址是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
(6)现代的猿不可能再进化为人。()
(7)传说不是历史,但传说生动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括极有价值的内容。()
(8)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是我国父系氏族的晚期。()
(9)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再到原始陶器的出现,反映了人类生产生活工具的进步。()
(10)我们对远古历史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文物考古发掘知道的。()
三、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
请回答:
(1)材料一讲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2)“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什么意思?

(3)材料二中“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何人开始的?“公天下”变成“家天下”标志着什么制度代替了什么制度?

第一单元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A3、B4、D5、D6、D7、C8、A9、B10、A11、B12、C13、B14、D
二、判断题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三、⑴尧舜禹时期⑵实行禅让制⑶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1.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
2.指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去分析原因,从而培养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由学生看图说文,提高观察想象能力。
3、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着名的文明古国。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夏朝的建立和分封制
难点:分封制
导入新课:同学们,“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家喻户晓,另外一个故事“姜太公钓鱼”,在中国也很有“人气”。那么,“姜太公钓鱼”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年代?具体的由来是什么?在那个“太公钓鱼”的时代,除了有趣的故事外,还有那些重要的事情在发生呢?
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
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人物:①夏朝第二代国王是_________。
②_______是夏朝最后一个国王。
③商朝建立者是________,他任用有才干的_______等人做大臣。
④商最后一个国王是_________,是有名的暴君。
⑤周国君________重视农业生产,任用贤人_________等,国力逐渐强大。
⑥商朝灭亡,________建立周朝。
⑦商朝迁都的国王是__________。
2.地点: ①夏朝统治中心地区,在今________和________一带。相传,把都城建在_______
②夏朝衰败时,_________的商国强大起来。后来商王将都城迁到_________。
③西边_________流域的周国发展起来,与商在________大战,商纣王逃到________自焚而死。西周建立,定都_________。
3.时间: ①约公元前______年,商朝建立。②商、周牧野大战发生在公元前_______年。③公元前________年,西周灭亡。
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主题一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谓大同。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意为“去”),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读一读上面的材料,议一议,从材料一所反映的时代过渡到材料二所反映的时代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谈谈你的看法。
主题二:讨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讲点拨:
1.首先介绍我国奴隶社会的建立、发展、繁荣和衰亡4个时期,使学生对我国奴隶社会历史阶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抓住我国奴隶社会形成和发展这一线索,说明夏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阶段,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夏亡商兴的原因.主观即个人品德、对政事的态度;客观即人心向背,夏桀与商汤有何不同。从而教会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分析历史事件。
2.奴隶和奴隶主的阶级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紧扣教材讲清"国家"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讲述商朝经济生产时,突出青铜器的制造及其巨大成就,教师可适当补充些材料,讲清奴隶是怎样制造青铜器的,及青铜器工艺之高超、产品之多,使学生感受奴隶们的高度智慧和创造力。重点讲述司母戊鼎,教师需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充激情的描述,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并对学生进行保护文物的教育。
达标训练:
一、基础巩固:
1.我国历史上最早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是在()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商朝建立于()
A.约公元前2070年B.约公元前2046年 
C.约公元前1600年D.约公元前771年
3.西周的都城定在()
A.阳城B.镐京C.鹿台D.殷
4.右图是把人当作坐骑的暴君,他是()
A.纣B.启C.幽王D.桀
5.下列内容,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舜传位给禹B.禹传位给伯益C.禹传子,家天下 D.汤战胜桀
6.下列内容属于商纣王所为的是()
①无休止的征发百姓②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③监视平民的言论和行动④施用炮烙等酷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下面内容不符合西周分封制的是()
A.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B.诸侯服从周天子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
C.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 D.诸侯要按田亩数向周天子纳税
8.“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总目标是制订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年表。目前我们的课本即采用了这一成果。据此,请你推算一下,夏商周三代各自统治的时间为()
A.470年554年275年B.407年550年260年
C.450年554年275年D.470年550年275年
9.周初实行分封制主要是为了()
A.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B.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族诸侯 
D.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10.右图是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
A.黄帝B.禹C.伯益D.汤
11.通过自学、讨论,按照下列表中提示,将知识归纳起来填在表中。
朝代建立时间国都立国之君亡国之君重大事件
夏朝
商朝
西周
二、能力提升:
12.读图1,回答:
(1)材料中的“太阳”比喻谁?
(2)“太阳”的统治为什么会灭亡?
13.读“西周等级示意图”(图2),结合学习P?20~21灰色底网内文字,回答:
(1)自上而下将各阶层的名称写在示意图的右侧
(2)这个等级是怎样形成的?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1A2C3B4D5C6D7D8A9B10B
11
朝代建立时间国都立国之君亡国之君重大事件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阳城禹桀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殷汤纣盘庚迁殷
西周公元前1046年镐京周武王周厉王牧野之战
12(1)夏桀(2)实行暴政
13(1)自上而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2)见教材P24页。
课外作业:
必做题:
学会命题,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与创造。题型、难易、数量不限,以留下创设空间。提示:参考本课训练试题,可以用伊尹和周文王创设两个选择题。
选做题:
1.根据本课所学知识,简单做一个夏、商、周大事年表,内容要包括重要年代,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三项。
2.由科代表组织,划分夏、商、西周三个小组。课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选择适合本小组的表现方式,整理有关信息。
知识梳理:
图说历史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学习目标:
1.了解夏、商、西周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
2.观察思考青铜器比原始社会的工具有哪些优点?它怎样促进当时经济发展?概括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其概念。联系比较氏族部落与奴隶制国家,哪个进步?夏、商、西周疆域扩展概况.
综合归纳:夏、商、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统治的基础之上
3.增强民族自豪感,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重点和难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我们往往容易将“青铜文明”与青铜器或者青铜制造业简单地等同起来。
导入新课:
2001年7月13日,历史的瞬间变成了永恒的欢乐。北京申奥成功,聚集在中华世纪坛的各界群众爆发出排山倒海的欢呼。请同学记住7月13日,2006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大会对殷墟的评价是:与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媲美,以其甲骨文、青铜文化、玉器、古文历法、丧葬制度及相关理念习俗、王陵、城址、早期建筑乃至中国考古学摇篮闻名于世,文化影响广播而久远,真实性完整性强,具全球突出普遍价值,有良好的管理与展示。
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问答题
1、在汉语中,与鼎有关的成语有很多,如三足鼎立、钟鸣鼎食、人声鼎沸、一言九鼎、问鼎中原等。那么,你知道古代的鼎是什么样子的吗?它是怎样制造的?
2、夏、商、西周三代的经济发展状况怎样?为什么夏、商、西周三代会出现如此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
3、请你找一找古代的青铜器还有哪些种类,说说它们都有哪些用途?
二、填空
1、_______朝时,我国已出现青铜器。
2、商朝青铜器的著名代表有巨大的_______和造型奇特的________
3、西周青铜器大量用于________
4、举世闻名的“三星堆”青铜文化代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是_________。
6、后代称为“五谷”的农作物,___________时期已经齐备。
7、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__________残酷剥削的基础之上的。
三、了解青铜的制造过程和农业畜牧业的发展情况(学生再次阅读课文。)
四、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
合作探究:
(1)讨论:“谈谈你所认识的青铜文化”,(全面了解青铜文化,认识是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夏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2)讨论“你认为谁是辉煌灿烂青铜文化的创造者?”(明确青铜文明代表夏商西周高度奴隶制文明。)
(3)1999年国家主席江泽民以中国政府的名义送给联合国一个“世纪宝鼎”;在2003年中央电视台联欢晚会上,全国56个民族的代表都把自己家乡的土倒在同一个鼎里,寓意56个民族是一家;在中国的成语里也有“一言九鼎”的说法。想一想,为什么中国人从古到今都重视“鼎”?
精讲点拨: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青铜制造业是我国夏商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在解决这一重点问题时,除应注意讲清青铜制造业的上述特点,还应强调自夏至西周青铜文明的延续性,从而使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连续发展这一显著特征有初步认识,还应适当了解其他手工业行业的状况,使我们对夏至西周手工业的发达有一全面了解。
2.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我们往往容易将“青铜文明”与青铜器或者青铜制造业简单地等同起来。首先应对“青铜时代”进行简单了解: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达标检测
基础巩固:
1.举世罕见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制造于()
A.大汶口文化中晚期B.夏朝
C.商朝D.西周
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
B.夏、商、西周的青铜文明专门指的是青铜铸造业的发达
C.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共同形成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D.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是位于我国西南的成都平原上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
3.西周的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农业B.玉器加工业
C.青铜器制造业D.制瓷业
4.“人祭”和“人殉”最先发生在()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5.造型雄奇、工艺高超、名闻中外的青铜器精品,是商朝的
A.象尊B.四羊方尊C.司母戊鼎D.犀尊
6.我们常用“五谷丰登”来形容丰收,后代称为“五谷”的农作物,我国什么时候已经齐备()
A.夏朝B.商朝C.西周D.商周
7.如果西周的一位平民在田中劳作,他肯定不能()
A.用铁农具干活B.用青铜农具干活
C.用石器干活D.用穿有木柄的骨耜干活
8.古代人们常以“钟鸣鼎食”来形容贵族之家的豪奢生活,由此可见,鼎的主要用途除了祭祀外,还有()
A.乐器B.食器C.盛水器皿D.装饰品
能力提升:
9.材料解析题
材料1在河南安阳发掘出十一个商朝王陵,王陵里埋着很多陪葬的人,武官村大墓里陪葬的人有300多,还有大量牲畜。
材料2在安阳,发现了191座祭祀坑,人骨一千多具,其中绝大多数是15岁到35岁的青壮年男女。他们死得很惨,有的被肢解,有的被腰斩……
材料3
西周奴隶买卖示意图
根据材料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分别反映商朝实行什么制度?

(2)殉难者的身份是什么?

(3)这三则材料反映了什么?

10.(1)右图青铜器的名称和制造朝代各是什么?

(2)它在青铜铸造史上有什么地位?

(3)请你想一想,它是用来做什么用的?

(4)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1C2B3A4B5B6D7A8B
9(1)“人祭”和“人殉”。(2)奴隶(3)夏、商、西周时期,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命运十分悲惨。
10(1)司母戊鼎,商朝;(2)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3)鼎是烧煮或盛放鱼肉的器具,大量用于祭祀。(4)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
知识梳理: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课外作业:
必做题:在日常生活中,搜集你见过的与课文中的文物相类似的工艺品。
选做题:用橡皮泥或胶泥,模仿商周青铜器制作一件器物。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教学目标:
1.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的现象的能力。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革故鼎新,才能富国强兵。
3.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齐、晋称霸
难点是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导入新课:1.谁能说说看,为什么称山东称为齐鲁大地?齐国古都出现在哪一历史时期?引出课题。
自主学习:(根据下列问题自学课文大约用15分钟。):
1.人物:①西周灭亡,建立东周的是_________。
②春秋时期著名霸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齐任_________为相,积极改革。
④战国初,三家分晋后,齐国大夫______取代原国君,建立______齐国。
2.地点:①东周都城迁至_________。
②齐国在今_________北部。晋国强盛时,南方楚国势力已发展到_________。晋楚双方在_______大战,大败楚军。
③在下图上填上战国七雄的位置,并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次战役地点也标出来。

3.时间:①东周建立于公元前_________年。
②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是在公元前_________中期。公元前_________后期,晋楚双方于城濮进行决战。
③公元前_________年,秦赵之间进行了一次激烈战争。
合作探究:
1.阅读史料:"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
阅读材料回答:
(1)(1)春秋时期为什么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
(2)春秋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称霸中原的是谁?,
(3)假如你是齐桓公,应该怎样作才能成就霸业?请同学们充当谋士,为齐桓公献计献策。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2.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请大家想一想,身处这样一个环境中,一个国家怎样才能避免被消灭的厄运呢?
4.如果你是当时的预言家,请你预测战国时期的走向(或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哪国最有能力主宰历史?
精讲点拨:1.齐桓公以后即起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晋楚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的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代最壮观的景象。
2.战国时期,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出示战国七雄示意图,总结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3.春秋时代的争霸战争,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决定战争胜负,强者通过召集盟会确立霸主地位,政治意味强烈。战国兼并战争,动辄几十万大军上阵,对阵双方攻守持续几个月,死伤几万、几十万,战争的残酷性尽显。对比分析齐桓公称霸和秦赵长平之战,上述特点明显。教材弱化了对战国兼并战争历史作用的分析。但从教材“有些诸侯中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等表述中,就隐含着历史走向统一趋势的意思,我们要分析理解。
知识梳理: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知识结构图表
达标检测:
一、达标巩固:
1.东周开始于
A.公元前2070年B.公元前1600年C.公元前771年D.公元前770年
2.下列关于春秋时期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春秋是东周王朝的一个分期
B.春秋开始于公元前770年,结束于公元前476年
C.春秋时期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
D.春秋时期“霸主”取代了周天子
3.春秋时期,齐晋两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
①政治上,改革内政 ②经济上,发展生产 ③军事上,加强军队建设 ④用人上,都有贤相辅佐,如管仲、伍子胥 ⑤都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③④⑤
4.“退避三舍”这一典故来自于
A.城濮大战B.桂陵之战C.马陵之战D.长平之战
5.立志雪耻,卧薪尝胆的著名历史人物是
A.伍子胥B.勾践 C.孙武D.夫差
6.关于春秋争霸战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争霸的背景是周王室的衰微
B.争霸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威信
C.争霸的实质是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的政治经济特权
D.争霸的结果是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也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7.“纸上谈兵”的故事来自于
A.城濮大战B.桂陵之战C.马陵之战D.长平之战
8.历史故事“烽火戏诸侯”是关于
 A.周文王B.周武王C.周厉王 D.周幽王
9.齐国之所以最先强大得益于
 A.伊尹改革 B.姜尚改革 C.管仲改革 D.李悝改革
10.“三家分晋”的三家是
 A.齐、楚、韩B.赵、燕、魏C.韩、赵、魏D.楚、魏、秦
11.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是 ①齐 ②燕 ③楚 ④赵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12.战国时期发生的著名战役有 
①城濮之战 ②桂陵之战 ③马陵之战 ④长平之战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能力提升:
13.“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
――引自《史记周本记》
请回答:
⑴周平王迁都洛邑是哪一年的事?洛邑是现今的什么地方?

⑵材料实质上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
参考答案:1D2D3C4A5B6B7D8D9C10C11D12B
13(1)公元前770年,洛阳。(2)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不断。
课外作业:
必做题:搜集与春秋战国有关的成语故事,看谁搜集的多?
选做题:展示《中国行政区图》,联想通过今天的改革开放和古人对地理位置、资源条件的改善,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今人应该怎样做?写一篇小论文。
图说历史: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导入新课:复习提问:西周末年,周幽王做出了哪一件蠢事?(烽火戏诸侯)后果怎样?(诸侯再也不听周天子的号令,西周在公元前771年灭亡了。东周虽然建立起来,但周天子已处于傀儡地位。)到了战国初年,相继发生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等事件,说明某些大夫的势力已超越诸侯了。新生的政治势力要求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他们怎样进行改革变法呢?请看33页“导入框”。
自主学习:(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5分钟)
1.______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_____时,铁农具使用反围扩大。
2.______末年已使用牛耕,_____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
3.______和_____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4._______时期,___国蜀郡太守______在岷江中游修筑______,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5.公元前_____年,_____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
6.经过商鞅变法,_____国成为战国时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我国封建国家形成了。
7.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有哪些变化?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
8.二概述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合作探究:新课标第一网
1.在春秋战国以前,农业和手工业工具以什么为主?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战国时代的铁制农具》图,通过观察,与今天的农具比较下,有什么异同?

2.都江堰修建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作用是怎样的?以《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为蓝图,小组分析为什么李冰要在这个地方修建呢?它是怎样起到防洪、灌溉作用的?
3.引导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的主要目的、结果;社会阶级关系有哪些变化?战国时各国为什么纷纷进行改革?

精讲点拨:1.学习商鞅变法,可以用下列图示去理解、分析,把握其内在联系。
2.本课出现了李冰与商鞅两个历史人物,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来分析、评述。他们超越不了历史的时代,他们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但都创造了丰功伟绩,以致流芳千古。不能以当今时代的认识去苛求古人,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3.从这两课学习内容看,一是“春秋战国纷争”,一是“大变革时代”。前者重政治史,后者是经济史,也含有政治史内容。春秋、战国从社会形态上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可以用表格对比起来更容易掌握。
春秋战国



政治格局大国争霸七国争雄
改革变法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变法运动开展
社会主要矛盾奴隶主与奴隶地主与农民
人际关系奴隶主占有奴隶农民依附于地主
社会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确立



生产工具铁农具开始出现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土地制度土地属周王所有地主占有土地
剥削方式奴隶主占有奴隶劳动成果地主对农民通过地租剥削
4.关于变法措施的作用,分析讲解时强调“富强”两字,秦国逐渐国富兵强,奠定了统一基础;还要强调变法运动的封建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的政治改革。变法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确定,封建国家的形成。同时补充“为以后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达标检测:
基础巩固:1.与“徙木立信”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A.管仲B.齐桓公C.孙膑D.商鞅
2.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
 A.夏朝B.商朝 C.春秋D.战国
3.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A.铁农具 B.选种 C.牛耕D.治虫害
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A.生产力的发展B.力图称雄天下的 
C.周王室日渐衰微 D.阶级斗争的尖锐
5.战国时期是
 A.奴隶社会的衰落时期 B.封建制的确立时期
C.奴隶制的鼎盛时期D.统一的封建国家形成时期
6. 和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7.秦国蜀郡太守 在岷江中游修筑的,是闻名世界的工程。
8.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发展 ,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
9.公元前年,商鞅在支持下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 国家。
10.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和 的矛盾。
提高训练
11.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⑴材料中“卫鞅”、“孝公”分别是指谁?

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观点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结果如何?

⑶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1D2C3C4A5B6铁农具和牛耕7李冰都江堰防洪灌溉8封建统治封建经济9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封建10地主和农民
11(1)商鞅秦孝公(2)地主阶级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制贵族的统治。(3)
课外作业:
必做题:为什么都江堰—青城山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如果你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负责人,请你给都江堰—青城山文化遗产写一个批准理由。
选做题:在你的家中有没有战国时期就已出现的农具?仔细统计一下。

知识梳理:
】图说历史:

都江堰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776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