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2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2,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重点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2.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做课后“活动与探究”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3.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我们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我们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导入新课:利用20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的古老中国
文明表演引入新课。

自主学习: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0分钟
1.人物:①图1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_________。
②图2是世界文化名人_______。
图1 图2
2.地点:湖北_______出土了大量的钟鼓乐器。
3.时间:相传_______多年前,就有历法了。
合作探究:
1.〈小组游戏〉参照现在的汉字想象甲骨文中的“日”“月”“人”字分别应该怎样书写?你们造字的依据是什么呢?由此通过从“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推理活动,还能得出什么结论(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甲骨文的被发现,有什么意义?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3.你见过中医看病吗?中医大夫是如何看病、治病的?我们称医术高明的医生,常说:“神医扁鹊,起死回生”。为什么人们这样喜好“扁鹊”
4.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人们都要吃粽子、划龙舟,相传是为了纪念谁?这种民俗反映了人们什么思想感情呢?
精讲点拨:
1.中华民族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就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其成就一直处在世界前列。我国甲骨文是世界古老的文字之一,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商周的“金文”比甲骨文规范,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称“大篆”,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变化。甲骨文的发现,其意义非常大,其中主要的一点,便是把文献资料的真伪可以通过考古成果来证明。到目前为止,对于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甲骨文仍然是一种最重要的资料。
2.夏、商、西周的天文、历法和医学,处于当时先进水平,古书上关于夏朝流星雨和日食的记载,是世界天文史上的最早的记录。
3.我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他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新体诗歌“楚辞”,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春秋战国盛行的“钟鼓之乐”,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
屈原是我国古代一位大诗人,后跳汨罗江自杀。相传,他在五月五日投江,当地人民驾舟前往救援,终于不及。但这一举动在后来却变成为一种风俗,就是端午节赛龙舟,现在这个风俗已发展得规模宏大,非常壮观。另外,汨罗江人每年五月五日都要用箸叶包了粟(黍)米做成“角黍”投入水中,使屈原死后免于饥饿。这一举动在后世也发展成为全国性风俗,就是端午节要包粽子。粽子便是古代所说的“角黍”。
达标训练:
巩固基础: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骨文是指商朝人把文字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
B.商周时期的金文是指用金属笔写的字
C.“大篆”这种字体出现于春秋时期
D.春秋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墨,在竹简或丝帛上书写
2.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据说来源于
 A.夏朝B.商朝C.春秋 D.战国
3.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是
 A.华佗 B.张仲景 C.扁鹊D.李时珍
4.反映我国古代音乐发展较高水平的是
 A.司母戊鼎 B.马王堆帛画C.秦兵马俑 D.湖北随州编钟
5.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_________时候开始的()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
6.竹书和帛书出现于()
A.商朝B.西周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7.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制定了比较完备的历法,将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最早制定这种历法是在()
A.夏朝B.商朝C.西周D.战国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年月日记录的日食发生在春秋初期
B.战国时期定出一年中有24个节气
C.春秋时期,鲁国天文学家观测到一颗彗星扫过北斗,留下了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D.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扁鹊发明了医学上的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为中医所沿用
9.下列几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甲骨文已相当成熟B.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
C.凡是金属器上的文字都叫金文D.大篆出现于西周晚期
能力提升:
(1)上述内容出自谁的什么作品?
(2)这句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一个节日跟纪念作者有关系,是哪一个?人们为什么纪念他?
参考答案:1A2A3C4D5A6D7B8A9A
10(1)屈原(2)表达了崇高炽热的热爱祖国俄人民的激情。(3)端午节,因为屈原为国为民而死。
知识梳理:
课外作业:必做题: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选做题:《离骚》里有许多名句,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生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你可以多查一些《离骚》里的句子,并适当背诵一下,体会这些语句的优美和其中的含义。
图说历史: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教学目标:
1.重点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
2.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联系起来,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提高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难点:(1)思想家老子(2)百家争鸣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孔子的三千弟子吟诵《论语》的表演,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自主学习: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下列各题:15分钟
1.人物:①图1是儒家学派创始人_________。
 
②春秋晚期的_________,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③百家争鸣的墨家的创始人是_______;儒家代
表是_______;道家代表人物是_______。
④图2是法家代表_________;图3是兵家鼻祖_________。
图2图3
2.时间:①处在_________时代的有孔子、老子和孙武。
②处在_________时期的有墨子、孟子、庄子和韩非子。
合作探究:
1.请给孔子先生做一个名片,那我们该如何介绍呢?
2..我们班同学名字或你周围亲朋好友的名字中有没有带“子”的?
3.诸子思想有哪些值得借鉴?
活动背景:春秋战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一时间思想文化空前活跃,诸子百家竞相争鸣。但是,诸子思想纷繁复杂,一时难以疏理清楚。
活动安排:
1、各历史小组选择一个学派,然后搜集相关资料。
2、阅读和研讨,看看其思想在当今社会中有哪些借鉴意义
3、各小组分别发言,大家共同探讨诸子思想的借鉴意义。
精讲点拨:
1.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1)政治主张:核心是“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爱人”,人与人应相亲相爱;应用在政治上,就是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残暴的统治和任意刑杀。
(2)教育成就:兴办私学,打破了奴隶社会的“学在官府”局面。广收门徒,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采用“因材施教”,启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向弟子传授“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态度上,强调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在文化方面的贡献:孔子晚年,根据鲁国历史编成《春秋》一书。
(4)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行。
(5)地位: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2.(1)思想家老子
①时代与称谓: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辩证法思想体现: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老子善于从正反两面思考问题。
③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④著作:老子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一书里。
(2)百家争鸣
①时间:“百家争鸣”开始于奴隶制瓦解的春秋时期,鼎盛于新兴地主阶级登上统治地位的战国时期。
②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特别是战国时期,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变革,阶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新旧势力的斗争十分剧烈。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变革和斗争,必然反映到思想领域来。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当时社会变革,发表不同主张,互相展开争论,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③内容:所谓“百家争鸣”,是形容学派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学派和思想家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道家的庄子,法家的韩非子、兵家的孙武等。
诸子百家的思想如巍巍泰山,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华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达标训练:
一、巩固基础:
1.春秋时期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思想家是
A.孔子B.老子C.孟子D.墨子
2.根据孔子言论整理成的书是
A.《春秋》B.《尚书》C.《论语》 D.《诗经》
3.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
A.老子 B.孟子C.荀子 D.墨子
4.孔子生活在
A.春秋晚期B.战国初期C.春秋早期D.战国晚期
5.“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出自
A.《道德经》B.《孙子兵法》C.《韩非子》 D.《论语》
6.推动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因素是
A.新兴地主的产生B.频繁的争霸战争C.社会大变革 D.井田制瓦解
7.下列内容不正确的是
A.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B.孙武的著作是《孙子兵法》
C.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D.孔子提出了“仁政”治国的学说
8.下图是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主张的,他是
A.庄子 B.孙武C.墨子 D.韩非
9.下列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是
A.孔子的儒家学说B.老子的道家学说
C.墨子的墨家学说D.孙子的兵家学说
10.战国时期,墨家曾显赫一时,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
A.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深得人民拥护
B.墨子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深得世人支持
C.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壮大
D.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墨子主张
11.阅读自学课文,讨论后填写以下表格。
百家诸子时期主张著作

儒家孔子
孟子

道家老子
庄子
法家韩非子
墨家墨子
兵家孙武
二、能力提升
12孔子的名言,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孔子的三句名言的意思是什么?
(2)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
13.阅读图2孟子的名言,走访了解古代、现代有关史事,
讨论回答如下问题:
(1)如何理解这四句话的含义?
(2)能否举出我国历史上的体现这种浩然正气的事例?
(3)当今社会我们应当怎样提倡这种浩然之气?
参考答案:1B2C3D4A5B6C7D8D9A10C
11答案见知识梳理12答案见精讲点拨
知识梳理:
姓名时期著作主要思想
孔子春秋晚期《春秋》提出“仁”,主张“因材施教”、“温故知新”、谦虚好学
墨子战国 “兼爱”、“非攻”
老子春秋晚期《道德经》认为事物有对立面,可互相转化;主张以柔克刚
韩非战国 改革,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孙武战国《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课外作业:
必做题:搜集有关诸子百家德哲理名言、成语故事。
选做题:学习了诸子百家思想,写一篇小论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图说历史::

在山东省的西南部,有一个孔姓人口占1/5的县级市,她就是有着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东方圣城”――曲阜。“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誉全球,是与孔子的名字紧密相连的。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

第二单元教情学情分析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50分。)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局面开始于
A.禹B.启C.桀D.周武王
3.下列国王中,生性残暴并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有①夏桀②商纣③周厉王④周幽王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4.下列帝王中,能任用贤能,并使国家强大起来的有①商汤②周文王③齐桓公④晋文公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5.牧野之战,商朝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商纣王军队数量少
B.商纣王荒淫奢侈,残暴无道
C.周文王重用贤能国力强大
D.少数民族犬戎的进攻
6.西周的都城在今
A.河南登封B.河南安阳C.陕西长安D.河南洛阳
7.下面对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目的是为了巩固政权。②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③诸侯国受分封同时必须向周天子进义务。④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8.下图反映的是周朝严格的等级制度.其中处于第二等级的是
A.诸侯B.卿大夫C.士D.国人
9.中国历史有了确切纪年的时间是
A.公元前2070年B.公元前841年
C.771年D.公元前770年
10.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什么产生的
A.奴隶制B.世袭制C.分封制 D.禅让制
11.下面关于甲骨文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商朝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卜辞称为甲骨文
②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③甲骨文内容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④甲骨文开始于商朝,兴盛于西周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1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A.黄帝时期B.夏朝C.商朝D.西周
13.关于青铜器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它是出土于安阳殷墟的司母戊鼎②它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③
它上面铸有497个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长金文④它的名称是四羊方尊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14.齐桓公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最主要原因是
A.领土广阔经济富庶B.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C.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D.召集诸侯会盟
15.决定晋文公中原霸主地位的战役是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C.马陵之战D.长平之战
16.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走向统一B.战争频繁C.诸侯争霸D.王室衰微
17.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有
①铁农具的使用与普及②牛耕的使用与推广③地主和农民两个阶级的产生④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18.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成都平原盛行一种独特的“三星堆”文化,它属于()
A.旧石器文化B.青铜文化C.新石器文化D.铁器文化
19.下列关于我国历法方面知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的农历,又叫“殷历”,是比较完备的历法
B.战国时期,将一年分为12个月,有大小月之分和闰月之说
C.相传在八千年前的夏朝,我国就已有了完备的历法
D.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这是历法上的重大成就
20.右图人物是
A.屈原B.李冰C.扁鹊D.韩非子
21.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术繁荣局面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B.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
C.各学派相互辩论
D.各学派的思想后来发展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2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谁的思想
A.孔子B.墨子C.孟子D.庄子
23.孔子思想的核心是
A.仁B.义C.理D.信
24.韩非子的思想是
A.“兼爱”和“非攻”B.“民贵君轻”
C.“无为而治”D.“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25.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A.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社会急剧变化。
B.有文化知识的士到处游说讲学,形成不同学派。
C.诸子百家相互辩驳,互相影响。
D.铁器和牛耕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二.阅读下列材料(14分)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礼记礼运篇〉
请回答:1.这种“天下为家”的局面是因为谁而开始?
2.他破坏了禅让制,而采取了什么制度?
3.开创“天下为家”局面的人
4.从此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到,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什么王朝?
三、连线题(8分)
请将下列相关的内容用直线连接起来
退避三舍桂陵之战赵括
围魏救赵长平之战晋文公
纸上谈兵城濮之战勾践
卧薪尝胆吴越争霸孙膑
四、知史识图(14分)
根据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页图是在什么时期、由谁负责修筑的什么工程?这一工程建在什么河流之上?
(2)说说这项工程的作用。
(3)中国有句名言:创业难,守业更难。这项工程直到今天依然造福于人民,完全归功于历代人们的维护。说说你的好主意,看看如何更合理地保护和使用它。
五、学史有感(14分)
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1)假如你是商鞅,你会用什么样的观点去说服秦孝公和那些守旧的大臣们?
(2)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那些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造反”,结果秦惠文王用最残酷的刑罚把商鞅车裂示众。商鞅的死说明了什么?谈谈你的感想。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题号12345678910111213
答案ABDCBCCADCBCB
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
答案BACCBDADCADA
二、阅读材料
1.禹2.世袭制3.夏朝4.奴隶社会夏、商、周
三、连线题
四、知史识图
(1)这是战国时期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工程。
(2)都江堰具有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等多重作用,既可以防止洪水,又可以引水灌溉。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的水旱灾基本得到根治,成都平原因之成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3)(略)
五、学史有感
(1)提示: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人们必须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来进行调整,治理国家也是同样的道理。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是当时经济基础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改变,社会制度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
(2)提示:说明了守旧势力的强大。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生事物在开始时都是比较弱小的,必然会受到旧事物的处处反对,因此,它的发展不可能会一帆风顺。任何社会变革,必然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特别是当触动当权者和在位者的利益时,变革更是困难重重。因此,对于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社会变革,我们不仅要充满信心,同时也要做好遭受挫折的准备。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学习重点与难点
(1)“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是本课的重点
(2)“焚书坑儒”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课堂导入:
1、以朕、皇帝的称号由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
2、2008年奥运会,五尊秦兵马俑运到奥体展览。
3、以《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导入。
自主学习(用20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秦的统一
秦朝建立的时间______建立者_______都城_______。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_______________的封建国家。
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①最高统治者称______,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②中央政府设______、______、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③在地方上,推行______制,郡下设县。(郡守县令都由皇帝任命)
(为巩固统一,秦朝还在经济上、文化上、思想上、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2、经济上:统一______(规定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
统一______
3、文化上:统一______;
4、思想上:实行“______”。
5、军事上:①反击匈奴筑长城。(命______率军反击匈奴;修筑了西起______、东到______的万里长城;安定了北方。)
②统一南方修灵渠。(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秦朝的疆域:秦朝疆域辽阔,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它的疆域四至是:(自己动手画一个示意图)

合作探究:
1、秦王嬴政在用人方面有什么长处?这和他取得统一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
2、制作“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表,学会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
3、你怎样看焚书坑儒的?这一措施体现了哪家学派的思想?
4、在秦始皇巩固统治的措施中,后来被封建王朝长期利沿用的是哪一个?对历史的发展起到消极作用的是哪一个?
精讲点拨: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秦灭六国的原因,让学生初步掌握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的学习方法及比较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点拨秦朝与秦国两个不同的概念。
3、识记秦始皇画像。识图P58页“秦统一货币”、“秦统一文字”图和P60页秦朝疆域图。
4、阅读P61页自由阅读卡,了解度量衡。
5、补充汉字形体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6、补充灵渠是我国古代第一条人工运河,在广西兴安县内。
达标检测:
1.你认为李白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是赞扬下列哪位人物的功绩
A.嬴政B.李世民C.拓跋宏D.武则天
2.右图是北京奥运会会徽“舞动的北京”中的“京”字,该字的字体
第一次成为全国规范文字是在
A.秦朝B.西汉C.唐朝D.宋朝
3.如果一位游客要去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
都城去参观,请你告诉他应该去的城市是()
A.西安B.南京 C.咸阳 D.洛阳
4.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节目曾对右图中的历史人物进行过评述,下面说法最适合他的是()
A.他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B.他推行大一统措施,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C.他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D.他推行改革,促进民族融合
5.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重要官职有()
①丞相 ②县令 ③太尉 ④御史大夫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6.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B.颁布“推恩令”,加强监察制度
C.沿袭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D.沿用并完善了科举制
7.秦统一六国后,规定了通行全国的标准文字,它与下列哪一字体相同()
8.材料解析题:阅读记载某皇帝功过的四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铜方升铭文
材料二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
材料三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
材料四烧来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
──《说文系传》
(1)材料中的“皇帝”是谁?
(2)依据材料分别概述该皇帝的功、过。
参考答案:
1、A2、A3、C4、A5、C6、A7、A
8、(1)秦始皇(或嬴政)(2)功:统一中国;巩固国家统一(或推行郡县制、或统一度量衡)。过:实行暴政(或焚书、或征发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拓展提升:
1、要保证一个国家的安全和统一,依靠一条“长墙”可以吗?那么,你认为应怎么办?
2、秦朝的政策措施中,有哪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至少回答四点)
答案:(1)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的一切大小政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3)推行郡县制;(4)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5)修筑长城;(6)开凿灵渠等。
课外作业:
必做题:1、同学们,你们一定非常喜欢看科幻小说吧!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科幻世界的时空隧道来到秦朝,秦始皇正在接受记者采访。如果你现在就是秦始皇,你会怎样回答记者们的问题呢?
(1)记者问:“尊敬的始皇帝,据说您大力摧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请问在中央主要由哪些官员负责呢?”
秦始皇答----------------------------------------------------------
(2)记者问:“您在地方废除了分封制,那您会采取什麽新的措施加强管理呢?”
秦始皇答-----------------------------------------------------------
(3)记者问:“您为巩固统一,在其他方面采取了什麽措施?”
秦始皇答-----------------------------------------------------------
选做题:P61页活动与探究、任选其一。

★相关链接
关于“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我国传说中的帝王。有多种说法,通常称燧人、神家、伏羲为三皇五帝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和虞舜。三皇实际上都是象征性的人物,五帝被认为是中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
1974年3月,农民打井时在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发现秦陶俑,以后,经过几年的发掘,埋藏地下2000多年、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展现在世人眼前。这是本世纪最重大,也是最激动人心的考古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兵马俑坑是为护卫秦始皇陵墓而建造的。经探测,最早发现的一号坑深约5米,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四边都有斜坡门道。一号坑以北20米处,东西两端分布着第二、三号俑坑。三个坑呈品字型紧密排列,构成一座宏伟的地下建筑,面积共计2万平方米以上。挖掘时,三个坑都已塌陷,并有明显的焚毁痕迹。
一号已发掘出武士俑500余尊,战车6乘,每乘驾车马4匹。根据现有密度推测,一号应共有兵马陶俑约6000余件,这是一个大型步兵方阵。二号坑面积较小,外形很像一把曲尺,系由战车、骑兵和步兵混合编队的军阵,有木质战车近百辆,骑兵等各种兵俑1300多件。三号坑面积最小,呈“凹”字形,有卫士俑和战车一乘,很像统帅三军的指挥部。从俑坑还发现各种铜制兵器及金、银、铜、石质饰品万余件。
坑内按当时军事战阵排列的陶人、陶马、战车及各种实战武器,反映了当时秦国手工业的高度发达和秦军勇敢善战的神态。武士俑身高1.8米~1.85米,除少数领队者外披铠甲外,大多着轻便战袍,腿扎行滕,浅履系带,免盔束发,挟弓挎箭,神采奕奕。武士们有的注目沉思,有的满脸智慧,有的威风凛凛,神态各具特色,无一雷同。陶马亦如真马大小,高1.7米,身长2米,无不昂首挺立,双目圆睁,身躯矫健,神态生动。

相关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3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学习重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学习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是本课难点。
课堂导入:
1、以“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或电影《英雄》导入。
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秦的暴政:
1、秦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陈胜吴广起义
1、根本原因__________直接原因_________
2、时间_______、地点________、领导人________
3、建立政权地点__________
4、打到咸阳附近,发展到________人。
5、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农民起义推翻秦朝
1、秦朝灭亡:
(1)巨鹿大战:时间: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双方: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
(2)__________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2、西汉建立:
时间:__________都城:__________建立者: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课本63页动脑筋。
2、有人认为如果陈胜、吴广等人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就不会爆发。你认同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3、比较刘邦、项羽在秦亡前后所领导的战争的目的,楚汉战争与此前进行的农民战争的性质一样吗?
精讲点拨:
1、教师给出史料:
秦朝刑法非常残酷,各种刑法无所不用其极,以致“刑戮相望于道”——《过秦论》贾谊。
《汉书刑法志》描述秦朝刑罚的残酷说:“赭衣(秦时罪犯皆着红褐色的囚服)塞路,囹圄成市(监狱像市场一样拥挤),天下秋怨,溃而叛之。”
2、农民战争是第一次学习的课题,要在学习中注意把握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事件、影响或意义)和三步曲(原因、经过、结果)。
3、总结陈胜、吴广这次起义的特点就是:揭竿而起,斩木为兵。
4、秦末农民战争分为两个阶段。
5、陈胜、吴广起义是反抗暴秦,而楚汉之争是为了争夺帝位,他们的战争性质是截然不同的。
6.指导学生将秦朝的重大历史事件,整理成大事年表(如下图),训练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的能力,教会其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从宏观上把握整个秦朝历史的发展线索。
时间重大事件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朝建立
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公元前206年楚汉战争开始
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结束,汉朝建立

达标检测:
1.秦朝的暴政表现在()
①每年役使三四百万人去兴修豪华的宫殿、陵墓和长城②每年有几十万人攻打匈奴和戍边③制炮烙之刑惩罚犯法的人④实行族诛⑤实行连坐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⑤
2.秦朝的暴政对社会造成的最根本影响是()
A.阶级矛盾尖锐B.政局动荡不安
C.人民生活痛苦D.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3.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城濮之战D.马陵之战
4.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主力的人是()
A.陈胜B.吴广C.项羽D.刘邦
5.秦朝灭亡的标志是()
A.陈胜吴广起义B.巨鹿之战
C.刘邦攻占咸阳D.西汉建立
6.识读下列材料和图片
公元前209年,有900多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边境。他们走到蕲县时,遇上大雨,道路被冲毁,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都要处死。他们中的两个小队长,杀死了两个押送军官,领导大家举行起义。
请回答:
(1)这次起义中提出了什么口号?
(2)“两个小队长”分别指谁?
(3)如果他们没有遇到大雨,起义还会爆发吗?
(4)这一次起义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
1.D2.D3.B4.C5.C
6.(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陈胜、吴广。(3)会。
(4)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
拓展提升:
1.从秦的暴政导致陈胜、吴广起义中,你认识到一个什么道理?
2、假如你生活在秦朝,把你的所见所闻,说给大家听听。
课外作业:
必做题:1、查找成语故事:这节课的内容涉及的成语故事很多,大家查找一下。(包括课本、成语词典和课外读物)看谁找的多。
选做题:1、某导演拍电视剧,戏中有陈胜和孙武的对打。两位演员不解地说:“我们两人怎么可能打仗呢?”导演听到了有些恼火地说:“叫你打你就打,你不打来无工钱!”陈胜和孙武有可能打仗吗?为什么?针对这种情况,你想说什么?你又该做些什么?
2、如你来到陕西参观秦始皇兵马俑,请你在游客留言薄上留下你最想对秦始皇说的一段话。

图说历史

知识梳理: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堂导入:
1、你知道西汉共经历了多少个皇帝吗?最为有名的有哪些?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
2、以电视剧《汉武大帝》导入。
3、利用导入框汉高祖宴群臣的故事——设置疑问导入新课。(怎样治理天下?)你认为汉高祖的话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他就是因为深得人心,知才善用,才打败项羽。但是,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汉高祖建立汉朝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汉朝统治者是怎样进行统治的?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文景之治
1.休养生息政策:
原因: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2.文景之治
措施: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
结果: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措施:
①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思想上,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
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
开始进入__________________
三、东汉的统治
1、西汉灭亡于__________年。
2、东汉建立于__________年,定都__________,建立者__________。
3、光武中兴是_________在位时的局面。
4、东汉衰落5、东汉瓦解
合作探究:
1、课本68页“动脑筋”。
2、汉武帝和秦始皇分别是怎样对待儒家学说的?
3、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精讲点拨:
1、解释休养生息的含义。
2、通过学习,给我们的启示:文景两帝----节俭治国----盛世
秦始皇-----奢侈残暴----亡国
3、汉武帝摧尊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以儒家学说为主,又经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从此它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局面,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他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达标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西汉第一个皇帝是()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武帝D.汉景帝
2.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A.吸取秦亡的教训B.重视“以德化民”
C.经济困难D.人心思安
3.以注意节俭而著称的西汉皇帝是()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
4.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项是()
A.中央实行盐铁专卖B.平定“七国之乱”
C.颁布“推恩令”D.发行五铢钱
5.下列帝王中,与秦始皇对待儒学态度截然不同的是()
A.汉高祖B.汉景帝C.汉武帝D.光武帝
6.阅读下列材料:
“到这个时期(西汉),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请回答:
(1)这段话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2)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什么?

(3)你认为出现这一治世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朝的阿房宫,建筑群规模宏大,正殿东西约五十步,南北约五十丈,殿内可容纳一万人。……为修建这些宫殿,从各地运来最好的石料和木材,有的地方树木都被砍光了。
材料二汉文帝非常注意节俭,并以身作则。他穿的衣服比较粗糙。一次,文帝想建一座露台,经计算要花费大量的钱。他说:“这些钱相当于中等百姓十户的家产,我继承先帝的宫室,还感到惭愧,为什么还要建造露台呢?”
阅读材料回答:
(1)秦朝的统治者与汉文帝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2)你能说出秦亡汉兴的原因吗?
参考答案:
1.A2.C3.B4.C5.C
6.(1)汉景帝时期。
(2)“文景之治”。
(3)他们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注意节俭。
7.(1)秦朝的统治者奢侈腐化,汉文帝注意节俭。
(2)秦对人民实施暴政,而汉朝统治者以此为戒,轻徭薄赋,减轻对人民的剥削,注意节俭。
拓展提升:
联系当前中国社会的“三农”问题突出,请你为解决当前农业问题提一个建议。
课外作业:
必做题比一比:秦始皇与汉武帝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谁的功劳大?
选做题1、以史为鉴,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成由俭,败由奢》的短文。
2、看到下列词语你会想到什么说说理由。
节俭“以德化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集权大一统
★相关链接
唯才是举的汉武帝
古训: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汉武帝时代人才辈出,使汉王朝达到了鼎盛,这与汉武帝唯才是举的用人思想分不开。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武故事》里记载这样一件事:汉武帝到郎署见一老翁,白发苍苍,步履蹒跚,衣衫不整。武帝奇怪,一般郎官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而这位须鬓皆白为什么还当郎官呢?于是就问他:“公何时为郎,何其老也?”答曰:“臣姓颜名驷,江都人也,以文帝时为郎。”上问曰:“何其老而不遇也?”驷曰:“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故老于郎署。”听颜驷这么一说,武帝深为震惊,这么一位三朝为官的老者,就是因为碰不上皇帝所好,总也得不到提拔重用,干了大半辈子还是个郎官,这不是颜驷的过错,而是用人上的疏误,武帝考察了颜驷的才识,即任命他为会稽都尉,也就是会稽郡的军事首领。从此出来一个“颜郎老”的典型,成为生不逢时、老而不遇的代名词。汉武帝即位后对汉初的用人政策作了大刀阔斧的调整。汉初用人看重资历,担任一定的官职还要有相应的财产标准,凡是两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吏,都可以保举自己的子弟做官。这种近亲繁殖的制度,造成了人才的退化,压制优秀人才的崛起。元朔元年,他下了一道“兴廉举孝”的诏书,宣布不讲出身门第,“唯才是举”,并把它制度化,哪级官吏“不举孝、不察廉”就免职罢官。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学习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课堂导入:
1、引导学生复习前课内容导入,如提问:西汉和东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出现了什么局面?
2、激情导入:同学们,你知道炒菜、炒饭,可你知道炒钢吗?炒钢是西汉中期出现的一种新技术,冶炼的方法是先将生铁加热到液态或半液态,然后鼓风或加进精矿粉,降低生铁的含碳量,使其成钢。由于在冶炼中要不断搅拌,好像炒菜一样,因而得名,而欧洲的炒钢技术在18世纪中叶才出现。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在汉代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汉时期的经济。
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农业的成就:
1、水利:西汉__________、东汉__________治理黄河
2、农具: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手工业的成就
1、丝织业:①______________②代表____________
2、冶铁业:①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铁制兵器代替青铜兵器。
③_________我国最早发明炒钢技术
三、商业繁荣:
1、大一统的经济措施及作用:_________________
2、东西二京:长安、洛阳
①规模宏大:人口_________、________。
②布局合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商业区___________市

合作探究:
1.讨论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
2.P72页动脑筋
3.P75页活动与探究
精讲点拨:
1.讲述农耕技术的改进时,可分为两个方面讲解:一是农具的改进,包括犁壁和耧车的发明;二是牛耕技术的改进,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法。对于这些,学生由于接触太少,不易理解,教师可借助于计算机、录像片、投影仪、挂图或模型进行讲解,增强直观性,启发学生的想像力。与第7课内容相联系。
2.两汉农业的进步表现在兴修水利、农具的改进和农作物的种植三个方面。
3.提花机是一种提花设备,能在织物上织出花纹。
4、解释五铢钱。并同秦朝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比较。
5.强调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兴盛。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是有其内在联系的。
达标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对于黄河的治理,汉朝比较重视的两个皇帝是()
A.汉高祖B.汉景帝汉文帝
C.汉武帝D.汉武帝光武帝
2.东汉时期,主持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是()
A、杜诗B.张衡C.王景D.郦道元
3.水排是一种()
A.纺织工具B.冶铁工具C.灌溉工具D.耕种工具
4.我国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是在()
A.西周B、春秋C.秦朝D.汉朝
5.汉武帝在经济上实现大一统的措施有①收回地方铸币权②盐铁官营③统一铸五铢钱④奖励工商业()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6.发明水排的是()
A.杜诗B.张衡C.王景D.郦道元
7.小红家中收藏一枚五铢钱,请你判断一下这枚钱最早铸于()
A.战国时期B.秦始皇时期
C.汉武帝时期D.春秋时期
8.东汉时,著名科学家张衡著有《两京赋》,其中的“两京”指的是()
A.咸阳和洛阳B.长安和洛阳
C.长安和镐京D.咸阳和长安
9.西汉的都城和东汉的都城非常繁华,其根本原因是()
A.两汉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B.城里有专门的商业区,商品繁多
C.城市人口多
D.街道宽阔笔直,长安城内有比较完备的排水沟和下水道
10.长安城里的“市”是指()
A.商业区B.居住区C.作坊区D.宫廷区
二、识读下面两幅图片
11.上面两幅图片分别展示的是汉代在农业方面的什么成就?这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1.C 2.C 3.B4.D 5.D 6.A 7.C 8.B 9.A 10.A
11.牛耕普遍采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西汉采用耧车进行播种。说明汉代农业生产技术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拓展提升:
1、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在我国古代历来被称为“害河”,展示你的聪明才智,你认为我们今天应如何有效地治理黄河,以使它造福于人类?
2、假如你生活在西汉,你愿意做一个农民,还是商人,说出理由。
课外作业:
必做题:列表归纳两汉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选做题:1、衣、食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课下可以广泛收集资料,结合汉代的衣食情况,再和今天人们的衣食情况做个比较,谈谈古今衣食的变化。
2、到农村去做实地考察,了解现代农具,并同两汉时期的农具做比较。
知识梳理: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学习重点和难点: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本课重点。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课堂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天堂》,学生随唱,营造学习本课气氛,欣赏汉武大帝片尾曲《等待》
师:在刚才的乐曲中,我们不仅感受到广阔、优美、和谐的草原风光,还听到了古代草原的金戈铁马和前方战士的奋勇拼杀。让我们穿过历史的长河,共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与边疆各民族的是是非非。认识和了解匈奴的兴起及汉朝的和战。第十五课《匈奴的兴起及汉朝的和战》
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时间: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
经济发展:________________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1.条件:______________
2.时间:_____________
战役: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
三、昭君出塞
1、呼韩邪单于归汉:时间____________影响__________
2、昭君出塞: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与当时匈奴强盛相比,西汉初年的经济状况是怎样的?什么是和亲政策?西汉对匈奴为什么要采取和亲政策?
2、为什么汉武帝时期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哪三次战役?(识图P78页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
3、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今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
4、回顾前两课内容,结合本课,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精讲点拨:
1、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匈奴南下掠夺,是掠夺战争。虽然没有侵略与被侵略的性质,但是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因为它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在和平时期,各族人民之间的杂居相处,友好往来,还有和亲、边境贸易等。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2、匈奴是我国北方蒙古草原的古老少数民族,战国时建立奴隶制政权,活跃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舞台。匈奴的兴起对我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作出了贡献。祖国的历史是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都对祖国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
3、汉武帝时经济的繁荣和国力强盛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4、卫青、霍去病为击败匈奴,建立了赫赫功勋,他们这种以民族利益为重,而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5、汉初的和亲政策是被动的,是屈辱的,是用所谓“和亲”来换取边境一时的安定,其原因是汉初国力太弱。而昭君出塞是西汉国家强盛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不再是被动的屈辱的求和,而是平等的结合,它带来的不再是短暂的边境安宁,而是民族融合的长久的和平。
达标检测:
一、选一选
1.匈奴历史上称首领为( )
A.可汗B.单于C.赞普D.大王
2.匈奴在统一后经济迅速发展,其中不包括( )
 A.畜牧业兴旺 B.冶铸业发展 C.制瓷业发达 D.逐渐有了农耕
3.秦汉时期反击匈奴的战争之所以具有正义性,是因为( )
A.维护了国家的统一B.促进了民族融合
C.保护了中原的经济文化D.打击了外族入侵
4.使匈奴不再能与西汉抗衡的历史事件是( )
A.白登之国B.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C.蒙恬出击匈奴D.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5.下列是两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其中属于西汉时期的有( )
①卫青②霍去病③窦宪④窦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6.“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描述的是哪一事件之后的匈奴关系( )
A.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B.汉朝宫女王昭君出塞
C.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D.东汉王朝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二、材料分析题
7.西汉时,有一名将,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英勇善战,屡建战功,汉武帝奖励他,为他建造了精致的住宅。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位名将死时仅20多岁,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形似祁连山的墓,象征他的赫赫战功。
阅读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的名将指的是谁?

②“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表达了这位名将的什么品质?

③他的英勇善战对当时的边防产生了什么影响?

三、问答题
8.简述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参考答案:
1.B2.C3.C4.B5.A6.B
7.①霍去病;②为国忘家,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③使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维护了北部边郡的安宁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8.①汉初,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在白登,七天七夜才解围。②白登之围后,汉与匈奴“和亲”。③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把匈奴赶到漠北,从此不能与西汉抗衡。④汉元帝时,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拓展提升:
1、“昭君出塞”为什么得到人民肯定和赞扬?假如你是当时的昭君,你能自愿远嫁他乡吗?
2、对于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有人说是失败之举,因为它耗尽了西汉的财富,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也有人认为是英明之举,因为它巩固了西汉的疆域。你的看法是什麽?
3、秦汉时期为发展民族关系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有哪些?
课外作业:
必做题:秦汉时期,匈奴族一直是活跃于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请完成:
1.与匈奴相关的一项重大工程建筑是什么?说出其修筑的目的。
2.匈奴的最高首领称为什么?请列举出你知道的两位匈奴首领的名字。
3.请你列举出这一时期,我国与匈奴关系的主要事例。(最少三例)
4.在与匈奴关系的主要事例中,你最支持哪一种做法?并说明理由。
选做题:1、搜集有关赞扬王昭君的诗歌、传说故事、画卷、散文、戏曲等,准备在班内交流。2、关于匈奴族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由于它的强大,造成中国北部边患严重,既增加了国家的负担,也给北部边民带来灾难。因此它对中国历史发展没有贡献。另一种观点认为匈奴族用勤劳的双手,开发了祖国北疆,首次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他们创造的民族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你认为上述哪种观点正确,试说明理由。
知识结构:

第15课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和难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点。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本课的难点。
课堂导入:
80年代,诗人纪宇在《风流歌》里写道:“张骞通西域,我在鞍前。鉴真东渡,我在船后。”我国古代历史上涌现了很多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西汉时的张骞便是我国第一位外交家,世界上第一位探险家。他是怎样历尽艰险不辱使命两次出使西域的?他这一活动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①目的:______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______
③困难:______________④结果: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次出使西域:
①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作用:打通了_____________加强了_____________
4、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①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政府: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职权范围:________________
二、丝绸之路
1、开通时间:____________
2、开通条件:①___________________汉武帝
②____________________张骞
③____________________西域都护
1、基本路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历史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班超经营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时间_________
2、_________出使大秦。
3、大秦使者来访时间_________意义_________
合作探究:
1、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精讲点拨:
1.教师展示地图《西域形势和张骞通西域路线》,结合地图说明西域的地理概念。提出问题:“有谁知道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挫折?”并引出对张骞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进行评价,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最后进行归纳:成功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即:有胆、有识、有行、有恒。
2.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概括出“这个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原的新物种有哪些,汉族的哪些技术和物品传入西域”?可以结合本课“活动与探究”第2题的插图,通过提问加深印象。
3.可以通过讲述的方式,突出强调西域都护的设置,解释“都护”的含义。
4.让学生在教材《丝绸之路》的地图中指出路线。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先讲清陆上丝绸之路的基本路线,再通过地图指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致路线,并指出海上这条线随着远洋技术的提高,不断地被拓展。这两条商路是中国和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可以在此用幻灯或计算机打出丝绸之路的地貌:荒无人烟的戈壁和沙漠地带,茫茫无际的大海和滚滚波涛,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认识丝绸之路的艰辛。丝绸之路的得名,是因为中国的丝绸最初由陆上道路运往地中海的西方世界,成为中国输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但它的更大贡献却是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目前,丝绸之路的研究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专门学问。
5.中国古代‘投笔从戎’的成语故事讲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对班超在西域的活动,尤其是他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胆识、机智及结果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引导学生对班超进行评价。
达标检测:
一、选一选
1、对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
A、汉武帝B、张骞C、班超D、甘英
2、汉朝时期,中国同西方的贸易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其路线是
()
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亚——欧洲
B、长安——今新疆——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C、长安——今新疆——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D、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欧洲——西亚
3、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同西汉一起东西夹击()
A、大秦B、匈奴C、大宛D、楼兰
4、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以西的地方古时称()
A、大秦B、西域C、安息D、新疆
5、西汉以前,新疆地区不知道开凿水井,后来学会了凿井技术,并出现了独特的既用于灌溉又能解决生活用水的坎儿井,这种“坎儿井”最有可能出现在
A、张骞通西域之后B、班超经营西域之后
C、西域都护设立以后D、昭君出塞之后
6、中央政府管辖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天山南北地区最早的行政军事机构是()
A、黑水都督府B、西域都护
C、北庭都护府D、安西都护府
7、当时,西汉传入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②铸铁技术
③井渠法与坎儿井④葡萄与石榴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8、司马迁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为“凿空”,主要是由于()
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B、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C、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D、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9、回答下列有关两汉对外关系发展的问题:
⑴西汉武帝时,曾两次出使西域的是谁?这个人出使西域,开辟孔道,在我国历史上称为什么?
⑵试从与西域建立外交、发展国际交通与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说明他通西域的贡献。
⑶你认为他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试抒发你的意见。
拓展提升:
1.假如你是汉代的一位商人,在丝绸之路上,你会怎样进行买卖?又有哪些所见所闻?(展开想象,大胆发言)
2.近年来,“东突”势力频繁在我国制造恐怖事件,妄图将新疆地区从中国分裂出去,成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国”,请结合所学知识,批判东突厥势力的例行逆施。
课外作业:
必做题:请对照历史地图和当今地图,模拟重走丝绸之路。说说丝绸之路的自然风貌、地理物产及风土人情、名胜古迹。谈谈你对古人开通丝绸之路的艰辛和探险精神的体会。你能试者画出古丝绸之路的示意图吗?请试试。
选做题:
1、假如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了汉朝,游览了丝绸之路,请你描绘你的所见所闻,并试着办一份历史小报或者制作有关丝绸之路的网页。
2、从网上查找有关丝绸之路的网站,请从“丝路花絮”“丝路人物”“丝路风情”“丝路故事”中任选一题,写一篇小文章。
知识梳理
相关链接
丝绸之路
早年,人们对这条东西往来的通路没有给予一个统一的固定名称。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vonRichthofen)在他所写的《中国》一书中,首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德文作Seidenstrassen,英文作theSilkRoad)。其后,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A.Herrmann)在1910年出版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因为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是个形象而且贴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近年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表明,自商、周至战国时期,丝绸的生产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因此,多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想给这条道路起另外一个名字,如“玉之路”、“宝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丝绸之路的某个局部,而终究不能取代“丝绸之路”这个名字。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丝绸之路上,也流传着许多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佳话和传说。
说到丝绸之路,人们自然首先会想到中国丝绸的西传。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丝绸就已经大量转运到了西方世界。在古代罗马,丝绸制的服装成为当时贵族们的高雅时髦装束。因为来自遥远的东方,所以造价昂贵,罗马为了进口丝绸,流失了大量黄金。我们今天在雅典卫城巴台农神庙的女神像身上,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馆收藏的酒神巴克科斯的女祭司像上,都可以看到希腊罗马时代的人们所穿着的丝绸服装,轻柔飘逸,露体动人。丝绸服装的追求已经到了奢侈浪费和伤风败俗的地步,使得罗马元老院多次下令,禁止穿用丝织服装,但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罗马帝国的古典作家们把产丝之国称之为“赛里斯”(Seres)。公元一世纪的博物学家老普林尼(GaisPlinytheElder,23—79)在《博物志》中说:“(赛里斯)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于树叶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到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辉夺目。”赛里斯就是中国,这是当时丝绸远销罗马的真实写照。
 老普林尼和以后相当一段时间里的西方学者,并不清楚丝绸是如何织成的。中国的养蚕和缫丝的技术是很晚才传到西方的。唐朝初年西行取经的僧人玄奘,在公元644年回国途经于阗(今和田)时,听到一则传说,在现存的有关于阗佛教史的藏文文献中也有大同小异的记载。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是讲于阗王曾娶东国(一本作中国)女为王后,暗中要求对方将蚕种带来。新娘下嫁时,偷偷把桑蚕种子藏在帽絮中,骗过了关防,把养蚕制丝的方法传到了于阗。从此以后,于阗“桑树连荫”,可以自制丝绸了。于阗国王为此特别建立了麻射僧伽蓝,
以为纪念。近代考古学者曾在和田东北沙漠深处的丹丹乌里克遗址,发现一块八世纪的木板画,上面描绘着一位中国公主带着一顶大帽子,一个侍女正用手指着它。研究者都认为,这里所画的正是那位传播养蚕制丝方法的丝绸女神。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盆地的古墓中,发掘出大批高昌国时代(502-640)的汉文文书,证明了塔里木盆地的西域各绿洲王国生产的丝织品情况。
至于更远的西方世界,是迟到六世纪东罗马查士丁尼大帝(JustiniantheGreat,483—565年在位)时,才由印度人(一说波斯人)从塔里木盆地的西域王国那里,用空竹杖偷运走蚕种的。
物质文化的交流总是双向的,中国奉献给西方世界以精美实用的丝绸,欧亚各国人民也同样回报了各种中国的需求品。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导学案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导学案
知识目标:掌握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条件。昭君出塞的背景和意义。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识图和查阅能力。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友好是我们国家发展的主流
教学重点: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3.昭君出塞。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民族关系。
学习过程:
一、复习归纳:匈奴在草原过游牧生活。他们的首领被人称作。匈奴对内地的进扰开始于朝?秦始皇派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一带;修筑扼制了匈奴的南下。但是到秦末,中原战乱,匈奴崛起。
二、预习导航
1、匈奴族在过着游牧生活,秦汉之际,其首领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2、西汉初年,限于国力,不得不对匈奴实行“”。
3、汉武帝时,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和地区。
4、公元前年,汉武帝派大将、分别率精骑出击匈奴,经过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抗衡。
5、公元前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其中一部首领单于向西汉称臣,时,把嫁给了这位单于。意义
三、合作探究
1、为什么汉武帝时能够取得对匈奴战争的胜利?(结合课本,开阔思维,看谁找的理由最多)

2、回顾前面两课,结合本课内容,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方面思考)

3、不同时期,汉族与匈奴族的交往方式有几种,他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4、课本78页动脑筋
四、课堂小结
五、达标检测
1.右图是“单于天降”瓦当。单于是我国古代哪一少数民族最高首领的称号?( )
A.匈奴B.契丹C.女真D.蒙古
2.1、匈奴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是在()
A.战国时期B.秦始皇末年C.西汉D.秦汉之际
3.匈奴在统一后经济迅速发展,其中不包括( )
A.畜牧业兴旺 B.冶铸业发展 C.制瓷业发达D.逐渐有了农耕
4.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安定北边,都曾派兵大举反击哪一游牧民族的进扰()
A.突厥B.女真C.契丹D.匈奴
5.下列是两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其中属于西汉时期的有( )
①卫青②霍去病③窦宪④窦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②④
6.使匈奴不能再与西汉抗衡的事件是()
A.公元前200年,汉高祖抵御匈奴B.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夺取河套
C.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D.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
7.“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描述的是哪一事件之后的匈奴关系( )
A.冒顿统一蒙古草原B.汉朝宫女王昭君出塞
C.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D.东汉王朝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8.下列事件中最能体现我国民族关系主流的是()
A.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夺取河套B.秦末汉初,匈奴不断挥兵南下
C.匈奴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D.呼韩邪单于和昭君出塞
9.很多历史事件有相同的名称,然而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却又有着不同的含义,请写出下列历史事件的相同与不同。
(1)秦末汉初,中原长期战乱,匈奴乘机夺取河套地区,并继续南下;西汉初期,限于国力,对匈奴实行“和亲”;
(2)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

10.阅读下列材料:
西汉时,有一名将,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英勇善战,屡建战功,汉武帝奖励他,为他建造了精致的住宅。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位名将死时仅20多岁,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形似祁连山的墓,象征他的赫赫战功。他被称为“冠军侯”。
请回答:
①材料中的名将指的是谁?

②“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表达了这位名将的什么品质?

③他的英勇善战对当时的边防产生了什么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对汉武帝、卫青、霍去病、昭君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人物的方法。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学案(人教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学案(人教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知道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了解我国远古居民生活的概况。
2、初步培养观察分析历史图片的能力、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3、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学习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

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人,生活在距今约年,位于今天的省县,属于流域。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北京人遗址位于今天的的山洞里,距今约年至年,北京人生活在流域,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生活,形成了早期的社会。北京人已经会使用,还会保存。
3、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
4、山顶洞人遗址位于的洞穴里,距今约年,山顶洞人生活在流域,他们仍使用石器,但已掌握和。山顶洞人已会,靠、为生,还会,用缝制衣服。
5、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结合起来的。在一个氏族内他们使用工具,共同,共同,没有的差距。
6、思考:“动脑筋”一(第3页)、二(第3页)、三(第4页)、四(第6页)和“活动与探究”。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第一子目:我国最早的人类
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第二子目:北京人
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讨论解决“动脑筋”一、二、三。
第三子目:山顶洞人
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讨论解决“动脑筋”四。
活动与探究
(小组竞赛:每小组各出1名代表,选其中一道题竞答;其他组同学可修正、补充;师及时引导、点拨、评价)
三、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远古居民名称,距今时间
长江流域的代表发现意义
1、远古居民名称,距今时间
黄河流域的代表生活状况
2、远古居民名称,距今时间
生活状况
认识:我国是世界上发现遗址最多的国家,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四、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
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
2、暑假是外出旅游的好日子。假如你已经去过出土我国最早人类的遗址,那么你能告诉我,它位于哪个省吗?()
A.云南省B.贵州省C.浙江省D.陕西省
3、“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前,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根据这些特点,请你判断他属于()
A.元谋人B.北京人
C.山顶洞人D.半坡人
4、右图是什么人头部复原像()
A.元谋人B.北京人
C.山顶洞人D.半坡人
5、山顶洞人的集体生活是按什么结合在一起的?()
A.性别B.生活能力C.财产多少D.血缘关系
6、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有无语言B.会不会制造工具
C.会不会使用火D.能否直立行走
7、韩非子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因此远古人类最需要的是()
A.住在山洞里B.学会制造工具
C.懂得用火D.过群居生活
8、下图所示装饰品采用的是磨光和钻孔技术,它出土于()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D.河姆人遗址
9、下列远古居民生活的先后顺序是()
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元谋人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①②D.③②①
10、填表
远古人类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生产活动社会组织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087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