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知道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与学的内容:《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全课、第12课“汉武帝的大一统”、第15课全课

教与学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回顾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知道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记住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知道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

重温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知道西汉中央政府对西域加强管辖的措施;记住丝绸之路的路线及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问题引导,自学和讨论“秦汉大一统”的具体表现,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会公正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

评价方式:

1、论从史出,通过交流、观察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历史资料(历史地图、历史文献等资料)的分析。

2、通过解读文字、图片资料评价学生。

3、沙场大练兵:

⑴我国古代有“三皇五帝”的传说,后来皇帝成了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请问它的出现与谁有直接关系?()A.秦始皇嬴政B.汉武帝刘彻C.唐太宗李世民D.元世祖忽必烈

⑵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其治国核心思想源于()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C.儒家思想D.墨家思想

⑶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根本着眼点在于()

A.压制知识分子B.有区别的对待古代文化C.完善法律体制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⑷读下图(略),回答问题:

①上面两幅图片分别是哪个朝代的疆域图?两个朝代疆域最明显的不同在今天的那一地区?

②这一不同与哪个历史人物及哪一机构的设立有关?

③图一反映的朝代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一直影响到后来?

4、自我反思总结:

知识积累

认识升华

方法收获

教与学的重点:秦汉统一国家建立的措施

教与学的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决具体问题

教与学的过程:

一、文献资料解读:

1、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近代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说

这段材料中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哪几位历史人物?你能大致说出这段话的意思吗?

2、自学提纲:(自读课文,回答问题,主动记忆,记录疑难点以备交流。)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_____,都城在______,建立于______年,建立者是_______。

2、秦朝为加强封建统治,创立了一套____制度,最高统治者称____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在经济、文化和思想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在北方和南方边疆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什么重要意义?

4、西域是____时期,人们对今____和____以西,也就是今天____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的通称。

5、从长安到西域不远万里,困难重重,______(人物)不辞劳苦、毅然踏上出使西域的征程,先后______次出使,当时在位的西汉皇帝是______。

6、说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结果。

7、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______,总管西域事务,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物古迹解读:

图一图二

图片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知兴替,明得失:

1、秦汉时期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有何重大作用?

(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期,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

2、近几年来,“疆独”分子活动频繁,意图分裂中国,你能用本课所涉及的一个历史事实说明新疆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吗?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分裂祖国的行径都是不得人心的,注定会遭到失败。)

四、沙场大练兵:

1、我国古代有“三皇五帝”的传说,后来皇帝成了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请问它的出现与谁有直接关系?()A.秦始皇嬴政B.汉武帝刘彻C.唐太宗李世民D.元世祖忽必烈

2、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其治国核心思想源于()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C.儒家思想D.墨家思想

3、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根本着眼点在于()

A.压制知识分子B.有区别的对待古代文化C.完善法律体制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4、读下图,回答问题:

⑴上面两幅图片分别是哪个朝代的疆域图?两个朝代疆域最明显的不同在今天的那一地区?

⑵这一不同与哪个历史人物及哪一机构的设立有关?

⑶图一反映的朝代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一直影响到后来?

延伸阅读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一、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对于秦汉这段历史,学生在接触历史之前已经非常熟悉,是其来源主要是书籍、影视作品甚至是游戏。但对于我们传授知识最不利的是其中不少与事实不符,这样容易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影响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
2、能力储备:经过半个学期的历史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史料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能知道用从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3、兴趣培养: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强烈,活泼好动。学习动力多来自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所以在本单元的课堂设计中宜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找到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切入点。
4、学习习惯: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习惯,但是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认识和评价多习惯停留于感性阶段,对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的认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都需要老师通过正确的引导,方能上升到理性阶段。
二、基本特征和地位的认识
本单元历史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初步巩固。这一时期,中国先后经历了秦、西汉、新和东汉四个朝代,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成就显著,边疆与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创立的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货币、度量衡、文字的统一,有利于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秦朝修筑的万里长城,是闻名世界的伟大工程之一。秦朝的暴政,引起陈胜、吴广起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西汉初年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汉武帝的大一统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在位时,减轻农民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秦汉时期,匈奴首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西域和中原地区联系加强。各民族间虽发生过战争,但经济、文化得到交流。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中西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秦汉时期,文化有重要发展,科学技术许多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佛教传入与道教兴起,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三、对本单元课程目标的认识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3、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4、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全面认识问题的习惯、学会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和树立初步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识是一个重要目标。其次,众多历史事件中反映出的中华民族智慧以及此阶段出现的一些有重大价值的科技文化成就均是进行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熏陶的极好资源,要好好加以开发利用。
[重点]我国封建社会中重要的秦汉时期主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11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复习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秦汉时期相关多媒体、资料
四、学法指导
1.字头浓缩记忆法就是将每句话、短语或词的字头提出并按顺序串联起来进行记忆。
字头浓缩法在识忆中形成知识结构的整体缩影,特别在记忆较多的人名、地名时能发挥良好的效果。如记忆丝绸之路中几个地名,可将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西亚、大秦等提取浓缩为:“长河新,安西大”。
2.图示记忆法就是根据历史事件的特点,用图示形式使知识前后连贯起来,形成一个系统,使众多史实、纷繁内容脉络分明、条理清晰,收到化繁为简、形象直观效果的一种记忆方法。
示例:秦朝疆域图示记忆法
3.列表记忆法就是将同类的知识用表格的方式按照一定的顺序呈现出来,使头绪繁杂的知识条理分明。它最大优点是简明、醒目,是帮助记忆的一个有效方法,尤其在记忆复杂史料方面作用更明显。
示例:秦朝兴亡列表记忆
时间重大事件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刘邦)
公元前206年楚汉战争开始
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结束,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4.对于秦汉时期与匈奴的和战关系可通过下列表格对比掌握:
时间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关系重大事件作用
秦朝战蒙恬夺取河套地区;修建长城抵御匈奴进攻维护了国家统一
西汉初期“和”西汉被迫和亲没有解除匈奴对汉朝的威胁
西汉汉武帝时战西汉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取得漠北战役的胜利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开始西迁
西汉汉元帝时和昭君出塞边境安定了较长的时间
5.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秦始皇、汉武帝、卫青、霍去病、昭君、张骞等历史人物进行全面的评价。
6.本单元用到的地理知识较多,学习时,注意结合课本的地图进行知识的掌握。对于丝绸之路作以下简单的图示学习: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境内→西亚→欧洲。
五、教材知识点的整合和重点问题挖掘
(一)表解知识点
1.基本概况一览表
类别
朝代起止年代开国皇帝都城重点知识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秦始皇(嬴政)咸阳秦的统一及其作用(中央集权制度);秦末农民战争;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9年汉高祖(刘邦)长安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昭君出塞;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汉光武帝(刘秀)洛阳光武中兴;班超经营西域。
2.秦汉政治状况简表
类别秦朝汉朝
国家统一措施与意义政治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使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造成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汉初在沿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同时又分封诸侯国,汉武帝时削弱诸侯国势力,封国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集权。汉武帝时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的开始。
国家统一措施与意义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文景之治奠定了汉代民富国强的雄厚物质基础;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思想文化统一文字,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对后世影响深远。
焚书坑儒,对维护国家统一有重要的影响。但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推行儒学教育,设太学。此后,儒家学说逐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军事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还派兵统一了东南、岭南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兴修灵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卫青、霍去病于公元前119年在漠北战役中击败匈奴,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但耗损过大。
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在秦朝疆域的基础上又有扩大,设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
农民起义原因徭役、兵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严酷。这是导致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土地兼并严重,灾荒连年。
简况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在陈建立了政权,但不到半年即遭镇压。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坚持了大半年即失败。
意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
与匈奴关系秦汉之际,冒顿单于首次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畜牧业、冶铸业迅速发展,学会了农耕,匈奴族进入鼎盛时期。
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后又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西汉初年,限于国力,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对匈奴实行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在漠北大破匈奴,匈奴无力再与西汉抗衡,部分西迁。
公元前1世纪中期,呼韩邪单于归汉,恢复了汉匈之间的友好关系。汉元帝接受呼韩邪单于请求,将王昭君嫁给了他。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推动了汉匈的经济文化交流。
3.两汉经济的发展
类别成就
农业兴修水利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生产工具耕犁安装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发明播种工具耧车。
耕作技术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扛的耕作方法。
农作物南、北方分别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黄河中下游广泛种植桑麻。
手工业丝织使用提花机,丝织品精美。
冶铁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炒钢技术,铁制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兵器。
商业政策重农抑商。
长安、洛阳人口多(50万、100万);街道宽阔笔直,两旁绿树成荫,较完整的排水系统;“市”为专门的商业区,商品繁多。
4.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对外关系)
张骞通西域西域含义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原因汉武帝准备联络大月氏人夹击匈奴。
过程公元前138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没有达到目的;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访问了许多国家。各国回访长安。
影响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丝绸之路时期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及以后开通。
线路陆路:各国使者、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的大秦一线运过去,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海路:广东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影响是中国和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班超经营西域背景东汉初年,北匈奴重新控制西域。
经过班超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东汉政府任命为西域都护。
影响进一步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166年,大秦使者访问洛阳,这是欧洲国家与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5.昌盛的秦汉文化
类别年代人物主要成果(观点)影响(评价)
科技成果造纸术西汉早期已发明纸(甘肃天水汉墓出土)。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数学东汉成书《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其中一些内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地震东汉张衡制造的地动仪能测定地震方向。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
医学东汉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了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创编了医学体操“五禽戏”。“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东汉张仲景“医圣”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宗教思想佛教西汉末年释迦牟尼提倡今生忍受苦难,来生转世可以得到幸福。佛教的思想可以起到麻痹人民反抗意志的作用,道教的思想又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需要。因此,这两大宗教得以传播和发展。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东汉张陵主张修身养性,修道成仙。
奉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
无神论东汉王充《论衡》批判了鬼神迷信的思想。
历史学艺术历史学西汉司马迁《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也是优秀的文学著作。
雕塑艺术秦朝秦始皇陵兵马俑造型精美,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二)剖析重难点
1.图说秦朝的中央集权
由此图可以看出:从皇帝到地方有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上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再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就是君主专制。这样就形成封建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封建官僚制度造成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皇权是权力的中心。
2.关于“焚书坑儒”
直接原因:儒生方士等攻击郡县制和以古非今,且在背后议论秦始皇暴政。
目的:巩固郡县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评价: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为了巩固统一,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禁止“以古非今”的活动,采取统一思想的措施是必要的。但是焚书坑儒的手段是愚蠢而又残暴的,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这也是秦朝暴政的突出表现之一。
3.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认识
刘邦、项羽在秦朝灭亡前的活动属于农民战争的范畴,因为他们的目的和陈胜、吴广一样,是为了推翻残暴的秦二世的统治,他们是农民起义的领导者;而秦亡后的活动就属于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了。
4.汉武帝为何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汉武帝的大一统,是指国家高度的统一,主要表现为中央集权的巩固,特别是政治上解决王国问题;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上的统一和思想上的统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汉武帝要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国家,需要一种符合实际的统治思想,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这时,儒生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各派主张,对儒学加以发挥,提出了“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董仲舒主张的特点是:外儒内法,思想专制。一方面董仲舒讲的儒学实际上主张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二是禁止其他各派学说传播。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在当时为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二是儒学独尊,使孔子为代表的儒学逐步成为封建统治思想;三是董仲舒的新儒学带有神学色彩,导致两汉神学迷信的长期泛滥;四是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五是儒学独尊长期以来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5.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
汉代经济发展迅速,出现了繁荣景象,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两汉时期国家长期处于统一局面,环境比较安定,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2)汉代的统治者如汉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光武帝等人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措施(如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等),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3)科技的进步如农业、手工业方面新工具和新技术的应用,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4)水利的兴修、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等,也是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
6.对汉代和亲政策的理解
和亲是不同民族间的政治联姻,双方通过嫁娶公主来保持和睦相处的关系。历史上的和亲有不同的类型,一种是针对敌对的民族,如西汉初年与匈奴的和亲(汉初,天下初定,士卒疲于征战,刘邦采用娄敬建议,以汉朝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为阏氏,岁送一定量的絮、缯、酒、食等给匈奴;双方约为兄弟;开放“关市”,两族人民互通贸易。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及汉武帝初年都采取了这种和亲政策);一种用于友好的民族,如西汉中期与乌孙的和亲;再一种用于已经内属的少数民族,如西汉末年与南匈奴的和亲(“昭君出塞”)。不同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的和亲所产生的客观效果不同,但一般来说,其结果都是有利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7.如何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的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教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教案
一、教材分析
《“秦王扫六和”》是第三单元《统一祖国的建立》首篇教学内容,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秦兼并六国、实现国家的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以及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始皇是中国古代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以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本节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情况;了解匈奴的兴起和我国古代历史上所做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了解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
2、能力目标:
归纳幷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等问题;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思考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两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其原因;分析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并能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2、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意义3、汉武帝的大一统4、“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
四、教学难点1、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理解2、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3、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五、前一单元教学情况总结
通过对第二单元的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一对一的互帮互助等学习方式,对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并能比较全面的掌握该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事实;对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影响有所了解;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了较好的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将继续发扬小组合作优势。
六、本单元知识结构
第11课“秦王扫六合”
一、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秦统一六国的经过和秦朝的建立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2、“焚书坑儒”
三、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四、秦朝的疆域
第12课“伐无道,诛暴秦”
一、秦的暴政1、徭役沉重2、刑法严酷3、赋税沉重
二、陈胜、吴广起义
1、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杀秦军→→攻县城→→占领陈,建政权→→天下响应→→挺进关中→→秦二世反扑→→陈胜、吴广被部下杀害。
2、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三、农民起义推翻秦朝
1、项羽、刘邦率军继续抗秦2、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
3、刘邦率军入咸阳,秦灭4、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5、汉朝的建立(公元前202年)
第13课大一统的汉朝
一、文景之治
1、两汉初年的社会状况2、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3、文景之治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背景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汉武帝大一统的意义
三、东汉的统治
第14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1、治理黄河汉武帝汉明帝
2、农业的进步犁壁二牛一人犁耕法耧车
二、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1、丝织提花机
2、冶炼技术水排钢材制造技术
三、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和商业的繁荣
1、商业的繁荣长安洛阳
2、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收归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
第15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二、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三、昭君出塞
第16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的地理概念2.张骞通西域3.西域都护的设置
二、丝绸之路1.丝绸之路2.海上丝绸之路
三、班超经营西域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二、《九章算术》和地动仪
三、医学成就:《神农本草经》
华伦创制“麻沸散”和“五禽戏”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的传入2、道教的兴起
二、王充和《论衡》
三、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能写出《史记》的原因2、《史记》的内容及影响
四、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七、单元课时分配10课时
八、重难点突破
1、《秦王扫六合》一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可以运用多媒体电脑技术制作动态地图,边讲边演示,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都调动起来,把历史事件和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深刻的印象,将有助于对难点的理解。
2、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是第12课难点。同样是刘邦、项羽,他们在秦朝灭亡前的活动属于农民战争的范畴,而秦亡后的活动就属于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学生对此问题会有一些疑惑,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战争的目的,刘邦、项羽身份的变化等方面加以分析,化解难点。
3、第13课主要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全课的重点子目,本目的重点是写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本课的难点,应理解实行该政策的原因,把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核心内容是把儒家学说抬高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4、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第14课的一个难点。讲述经济发展的内容,不能就事论事,忽略它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这样就不容易讲深讲透。因此,在讲解时,既要深入分析本课课文的内容,又要跳出本课,结合前后篇目,联系到两汉时期的政治、文化、民族关系等等,注意贯彻历史的、辩证的观点。
5、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是第15课重点,学习这段历史,可使学生感性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都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也为理解匈奴与两汉的“和”与“战”做了铺垫。
6、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第16课的难点.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目前,丝绸之路的研究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专门学问。
7、第17课中,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初一学生没有学过物理,对于利用物体惯性来拾取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8、第18课主要叙述的是秦汉文化中有关宗教、思想和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重点是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难点是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九、本单元所需教学素材图片影音资料课件
十、达标试题
一、选择题
1、陈胜、吴广起义与历代农民战争不一样,其独特的历史作用是()
A.首先提出平分田地的口号
B.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C.以大无畏的精神,推翻了封建王朝
D.攻占郡县,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统治
2、汉高祖采取修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A、社会十分贫困B、秦朝灭亡教训
C、大臣陆贾的建议D、刘邦远见卓识
3、新疆地区从何时起正式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A、商朝B、秦朝C、西汉D、东汉
4、秦始皇实行的措施体现了下列哪一派别的主张()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5、“六王毕,四海一。”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人物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隋文帝D、元世祖
6、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的了解,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来源()
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
7、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大秦遣使来中国②班超出使西域③张骞出使西域④甘英出使大秦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③①④D、③②④①
8、下列表述适于华佗的是()
①擅长外科手术②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③制成了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④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①③
9、下列著作中,奠定了我国医学理论基础的是()
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九章算术》D、《神农本草经》
10、汉武帝时,人们使用最多的钱币应该是()
A、圆形方孔钱B、刀形币C、五铢钱D、银元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移民醇厚。
请回答:
(1)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

(2)实行这一政策的背景是什么?

(3)这一政策的结果怎样?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材料二:壮士不死即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六王毕,四海一”指什么事件?材料一中写到了什么朝代的什么建筑?

(2)“戍卒叫”指什么事件?在何时何地提出了材料二中的口号?材料二中的口号含义怎样?标志着什么?此外还有怎样的口号?

(3)导致材料二中事件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意义?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教案(川教版)


第二课陈胜吴广起义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
2、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3、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学习因果分析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
2、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推翻暴政的历史功绩
2、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大泽乡起义2、秦朝的灭亡
难点:1、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教学突破
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暴政是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陈胜吴广起义又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有着较大的内在联系,要引导学生把握这些知识,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内在联系,分析因果关系,串联知识点,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1、秦末农民起义动态图课件2、秦暴政内容的课件
学生:1、收集“焚书坑儒”的有关史料2、收集陈胜吴广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缔造者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这个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却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暴政之一。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陈胜吴广起义。
2、讲解: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功绩不可抹灭,但是她有极其残暴,政治上专制独裁,经济上横征暴殓,而且还有严酷的刑罚,而最让人痛心的莫过于“焚书”和“坑儒”。请学生代表讲解自己收集的有关“焚书坑儒”的史料。
二、起义的原因
1、肯定学生收集的史料,告诉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初衷,是为了巩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但结果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破坏了人才。另外,秦始皇的暴政还体现在残酷和剥削以及严酷的刑罚。
2、组织学生阅读56页有关秦始皇暴政的辅栏内容及相关图片资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3、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夺位且昏庸残暴,可补充“指鹿为马”的成语加深学生的认识。
三、大泽乡起义
1、讲述引导:秦二世的昏庸残暴,加速了秦的灭亡,也是引发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却是因为延误军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学们阅读57页辅栏里的内容后就会知道大泽乡起义是怎么爆发的了。
(在教师引导下阅读教材,了解到陈胜吴广本是秦军队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气原因误了军期,无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的动态课件,讲解: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此开始。(看课件学生了解时间地点)
3、指图分析,告诉学生大泽乡起义后,起义军东征西战,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吴广陈胜先后被害。陈胜吴广牺牲后,农民起义继续发展,其中以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最为著名。
四、秦朝的灭亡
1、分析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告诉学生,继陈胜吴广之后,项羽和刘邦的队伍逐渐强大,其中项羽率部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辅栏里的史料。
2、带领学生齐读最后一部分材料的内容。(明确秦朝灭亡的时间和标志,同时也理解到秦朝灭亡就是秦末农民起义的结果
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达标训练:
1.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发布焚书令。焚书令的建议人是()
A.蒙恬B.李斯C.白起D.廉颇
2.秦朝政府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有()
①农民缴纳大部分收获物作为赋税
②征发农民去服兵役
③征发农民去服徭役
④农民缴纳一定数量的秦半两钱作为赋税
A.①②③B.②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秦朝刑法残酷,一人有罪,周围邻里都要受到牵连,这叫()
A.族诛B.车裂C.腰斩D.连坐法
4.显赫一时的秦朝,亡于()
A.匈奴进攻B.农民起义C.宫延政变D.武将夺权
5.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领导者是()
①陈胜②项羽③吴广④刘邦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6.秦始皇设想秦朝的江山传至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结果只传到秦二世就灭亡了,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的封建王朝。请算算它共存在了多少年?
A.10年B.14年C.25年D.30年
7.下列哪一次战役中,秦军主力被歼灭,从此便无力抵抗农民起义军了。()
A.长平之战B.桂陵之战C.巨鹿之战D.赤壁之战
8.请把对秦末农民战争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挑选出来()
A.爆发于大泽乡B.建立过农民政权
C.推翻了秦朝统治D.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9.材料解析:
西汉贾谊《过秦论》中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也?”(原文大意:一人发动起义,就使整个秦朝崩溃了,秦二世也死于他人之手,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
结合材料和你了解的知识,回答贾谊提出的问题。
拓展训练:
10.根据你学过的知识,下列四本书在焚书坑儒之后,还能阅读的是()
A.《周易》B.《道德经》C.《离骚》D.《论语》
11.“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中提到的两个重大事件是秦末农民战争和()
A.统一中国B.焚书坑儒C.楚汉之争D.修筑长城
12.成语典故“破釜沉舟”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A.孙膑B.刘邦C.项羽D.吴广
13.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陈胜的评价:“陈胜虽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请你说说陈胜吴广和项羽刘邦在推翻秦朝统治的斗争中,各起了什么作用?
培优训练:
14.有人说,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就不会爆发。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15.在你原先的印象中,秦始皇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在影视剧或通俗历史小说中了解的秦始皇与历史上的秦始皇有没有区别?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767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