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人教版语文教案初中

人教版语文教案初中精选。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 高质量的教案和课件是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写教案课件包括哪几个部分?现在为您提供的是栏目小编整理的“人教版语文教案初中”,欢迎您来到本页敬请浏览!

人教版语文教案初中【篇1】

1、能记住“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

2、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刻的爱心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3、学习海伦凯勒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二、重点:

1、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2、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刻的爱心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难点:学习海伦凯勒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体会“爱”之伟大,陶冶情操,使情感得到升华。

1、通过查字典、上网查资料等多种方式,了解本文作者、记住本文的重点字词。

2、划出文中饱含深情的词语、句子和自己有疑问的词语、句子。

同学们,你们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我们这篇课文却叫做《再塑生命的人》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文章。

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1964年获美国公民的荣誉是总统自由勋章,她的作品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

20世纪初,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共度过了自己生命中的88个春夏秋冬,独自熬过了87年那些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

1: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马克吐温

2: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生于亚拉巴马州,在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并且成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海伦所创造的奇迹与她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她能走出心灵障碍,重塑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她伟大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女士。

3: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以无私的爱重塑了她的生命。海伦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

这篇课文选编自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课文的主线十分清晰,写莎莉文老师“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

设问导学: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查字典完成以下练习。

不求甚解: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太概,不太深刻了解。

2、根据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

(1)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

(2)这个举动让我对手指游戏产生了兴趣。

(3)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我是在老师教了几个星期以后,才领悟到的。

3、根据课文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

(1)本文从莎莉文老师到来写起,回忆莎莉文老师给“我”带来的命运变化。文章共选取了4件事来展现莎莉文老师的爱心和教育智慧,请你把它归纳出来

①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我。

②有意识地给我玩具,教我拼写洋娃娃“doll”。

③还教我学会了拼写“针”(pin)“杯子”(cup)以及“坐”“站”“行”这些词。

④莎莉文老师让我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我另一只手心里写出“水”这个词,使我终于领悟到“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莎莉文老师热爱海伦,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艺术,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且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开启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可以说,莎莉文是出色的教育艺术家。

4、从课文中找出具体表现海伦在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状况的语句,摘录在下面。

参见课文第1到5自然段。

5、莎莉文老师在海伦生命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请你用文中一句话概括。

“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

6、文中莎莉文老师对海伦的教育方式,你特别欣赏哪些?请举例说明。再举一二个你自己的老师,(也像莎莉文一样注意教育方式)使你豁然开朗的例子。

1、海伦凯勒在1887年3月3日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她说“1887年3月3日,当时我才六岁零九个月。”为什么她会记得这样清楚?

因为这一天对她来讲太重要了。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

2、作者写在茫茫大雾中航行的意图是什么?

意图是比喻自己在黑暗中摸索的痛苦感受,衬托出老师对于“我”的重要意义。

3、海伦凯勒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样的影响?

1887年3月3日下午,正值美好的春天。海伦凯勒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不寻常的事情要发生。她站在台阶上等待。后来,“一个陌生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4、你认为海伦凯勒是一个怎样的女孩?

好学、聪明、坚毅而情感丰富的女孩。海伦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极高的悟性和敏感而丰富的心灵。她不单是用触觉感知事物,更是用心灵体验事物,在求知中获得一种幸福的体验。后文也写了在春光中,她热切体察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当掌握了语言的钥匙之后,她运用于生活,寻求进一步的理解,如对“爱”的执著探求。联系全文内容看,好学、坚毅、敏察、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是海伦的突出特点。

1、认真揣摩文中重要语句,加深阅读体验。

2、学习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二、重点:学习海伦凯勒好学敏思,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突破重点和难点。

课外拓展延伸学习莎莉文老师引导我认识“爱”的部分-----《关于“爱”的含义》。

1.下列对本文写法特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a)。

a、从自己的进步、成长过程体现老师的辛勤培育,从侧面烘托老师的形象。

b、直接描写老师的外貌、动作,表达了自己对老师的思念之情。

c、运用形象化的比喻来说明抽象事物的本质。

d、凭借触觉去感受大自然,感受老师的关爱,接受老师的教导。

2.下列对本文主旨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b)。

a、莎莉文小姐是一位充满智慧的老师。

b、一位好的老师能决定自己的成长道路,甚至影响自己的一生。

c、莎莉文小姐把爱和欢乐带给了“我”,给“我”的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d、由于莎莉文小姐的教育,“我”最终成功地掌握了学习语言的钥匙,也最终成为了一个作家。

3、“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是一种什么表达方式?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抒情。因为这一天她学了很多东西,而且我们能够感受到,她对周围的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

4.作者说,井房的经历“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快乐和自由”。联系全文内容和作者生平经历,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你小时候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海伦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那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由于对外部世界无从知晓,脾气也变得古怪,动辄大发雷霆。她经常扑倒在地上,发出阵阵尖叫;起床后拒不洗脸;吃饭时调皮捣蛋,关于小时候的这段经历,海伦写道:那时,我仿佛感到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地抓着。于是,拼命想挣脱这种束缚。关于这一点,本文也有描述:“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井房的经历,不仅让海伦懂得“水”这个字表达的具体内容──作者写出了她当时的恍然大悟──“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这是海伦首次获得了事物的概念,这是思维的一次飞跃。所以,作者充满深情地说:“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坏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1.海伦凯勒这个奇迹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1)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

(2)海伦凯勒本人的求知欲望。

2.海伦凯勒的一生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同学们请自由谈。

参考答案。启示:读了课文我完全进入了她的世界,这个世界给予我的是无比的震撼,我,不,不止是我一个人,是所有的人都应该向海伦学习,学习她那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精益求精的精神。“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对海伦很合适。读书虽苦,但乐在其中。在人生的旅途上,尽管人人盼望欢乐,无人喜欢忧伤,但它们却像孪生姐妹,永远在生活的舞台上相伴共生。我们学习知识也是如此,为了那眼花缭乱的“数字迷宫”而呕心沥血,为了那令人头疼的作文而费尽心思。这些表面看来确实很辛苦,然而辛苦的另一端,迎接我们的则是一串快乐的音符。“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耕耘就得付出一定的代价,没有含辛茹苦的耕耘,哪能领会到甜入心田的收获?知识的海洋原来不是风平浪静的,要想获得真知,就必须扬起奋发的风帆,努力拼搏,这一定是很苦的。在它面前,我们是畏难怯步,还是搏击进取?前者当然不会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更不能领会到学习的乐趣:而后者则会领略到知识的芬芳,迎来“梅花扑鼻香”的丰硕成果。想一想你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吧,哪一点不是经过辛勤的劳动所获得的!我们渴望的是获得知识,付出点代价算得了什么。

3.结合课文语段,简要谈谈莎莉文老师的教育特点和形象特征。

莎莉文热爱海伦,讲求教育方法艺术,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且善于抓住时机,开启思维、智慧和情感。

4、通读全文,把握文章,课外再搜集海伦凯勒的有关资料,小组讨论再交流:为什么海伦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

“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是用其比喻义)。是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从中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无比的敬爱和感激。

5.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像作者这样的意志坚强与命运抗争的杰出人士你知道哪些?请概括他们的事迹,或写出他们有代表性的名言警句。

人教版语文教案初中【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这首词,感悟诗歌内容。

2、了解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3、体会诗人宽广的胸怀,坚定的信心和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教学过程

一、自学指导一

1、作者:毛泽东(1893 - 197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北国风光,

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毛泽东也是杰出的诗人,有许多大气磅礴的诗作,主要作品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军事文选》《毛泽东诗词》等。

2、背景;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二、独立研读全词,体会魅力

1、听读

2、自由读

A、注音

分外( fèn )    妖娆( yāo  ráo    )

莽莽( mǎng    )    折腰( zhé  )

成吉思汗(hán  )   稍逊风骚( sāo  ),

B,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  指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折腰--  鞠躬   倾倒

三、自学指导二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哪几句?

2.作者以“望”统领哪几句,都望到了什么?

3.上阙中哪几句是实景,哪几句虚景?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找出诗中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诗行。

6.这首词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各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四、自学指导三

1词的上阕主要写了什么?描写北方雪景。

2、词的上阕如何描写?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总写    雄伟壮阔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具体描写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展开想象

分外妖娆。

先实后虚

上阕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能否概括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

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4、总写北国雪景的诗句是?写出北国雪景的特点是怎样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是一个冰天雪地的银色世界,起笔意境极为开阔,气魄宏大。

5、哪个字起总领作用?望见了哪些景物?

“望”字总领下文,至 “欲与天公试比高”。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的北国雪景更为

具体丰富的印象,显得奇伟雄壮。静态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山峦的绵延起伏。动态

6、为什么后三句不属于“望” 的范围?从哪  个字看出?

从“须”可以看出这是想象雪后初晴的美景。

7、上阕所写的景色可用词中一句话概括,这就是?

江山如此多娇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上阕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赞美。

8、可见“江山如此多娇”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总结上文)

9、那么启下的句子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折腰,意为“为之倾倒,为之奋斗”

10、诗人对历代英雄的评论体现在哪个字上?

包含怎样的感情?

惜,肯定他们是英雄,委婉批评他们长于武功、短  于文治。又蕴含后来者居上超超期历史英雄人物的坚定自信

11、诗人的观点是怎样的?这体现了诗人

怎样的思想境界?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无产阶级英雄人物。(自指)

五、精读诗文 合作探究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原” 都是静物,写它们 “舞”和“驰” ,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

2,惜”字领起哪些句子?有何含义?

“惜”字的丰富含义:

a、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

b、惜中有贬。委婉批评了他们的不足,短于“文治”。

c、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

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两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大众的歌颂,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六、总结点评

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评古论今,从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到评说封建帝王的不足,水到渠成地过渡到歌颂真正的英雄人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人民,从而将议论和抒情结合起来。

七,巩固提高

学生展开想像,用下面的句子来交流:“从课文句子----------------     ,我发现词人毛泽东----------------”.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感悟诗歌内容,了解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3、体会诗人宽广的胸怀,做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雄心壮志。

学生自读,背诵全词

二,自学指导一:品读文章,思考一下问题

1、词的上阕写景部分由哪个字统领?统领哪几句,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2.上阕的写景,哪几句是实景,

哪几句是虚景?

3.上阕的写景,哪几句是静景,

哪几句是动景?

4. “望”字领起哪几句?

5.“望”字可否换成“看”字?

“顿”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6.上阕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参考答案:

1词的上阕写景部分由“望”字统领,统领了下面七句,作者写了长城、黄河、山和塬。

2概括写北方雪景--实景

具体写北方雪景--实景

想象雪过天晴之景--虚景

3静景:千里冰封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动景:万里雪飘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山舞银蛇,原弛蜡象

4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5不可。因为是登高远眺,只能用“望”。

“顿”不可删去,因为它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6比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对偶: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拟人:欲与天公试比高。

三,自学指导二:

1.在上下阕之间起承上启作用的

是哪几句?

2.“惜”字领起哪几句?

3.“惜”字含有哪些意味?

4.下阕提到的五位帝王,诗人认为哪一位最缺乏文采?根据是什么?

,5. “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哪些英雄人物? 他们有什么共性?

6.这首词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7.找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句子,体会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3“惜”中含有多种意味:

a,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英雄,具有雄才大略,对历史发展有过巨大贡献。

B,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短于文治,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

C,自信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

4, 成吉思汗最缺乏文采。

其他几位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而成吉思汗是“只识”弯弓射大雕。

5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他们都长于武功,短于文治.

6,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将往与今对比,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抒发了无产阶级要主宰世界的豪情壮志。

三,合作探究题目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改写为“山如银蛇,原似蜡象”好不好,为什么?

2,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3,把“只识弯弓射大雕”改为“还识弯弓射大雕”怎么样?

参考答案:,

1, 一“舞”一“驰”,用的是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不仅生动地表现了群山和高原的连绵起伏的美丽形象,且化静为动,赋予沉寂的大自然以旺盛的生命力,想象丰富,生动传神。

2, 通过借代,指出他们共同的缺点是忽视文治,为下文歌颂无产阶级英雄作铺垫。

3, 不能。用“只”说明成吉思汗只重武功,忽视文治,批评语气比较严厉。如果用还表明成吉思汗治理的内容很多。武功只是其中一部分,语气还有些称赞。

四,比较研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

首题为《江雪》的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

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

简意深,请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

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

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五,拓展训练:判断下列语句的修辞手法。

A比喻 B、对偶 C、拟人 D、夸张、E借代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AD )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AB   )

3、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BE    )

4.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BD    )

5.欲与/天公/试比高(  CD     )

六,总结本首词中的艺术特色:

1.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2.动静相衬,虚实相生。

3.用词准确、精练,形象鲜明

全词小结

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评古论今,从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到评说封建帝王的不足,水到渠成地过渡到歌颂真正的英雄人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人民,从而将议论和抒情结合起来。

七,堂清检测

1.《沁园春.雪》是一首______,选自_________,其中“沁园春”______ ,“雪”是_______。

2.这首词的上阕写______ 。其中前______句是总写 ,“望”字统领以下_____句。另外,从“北国风光”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______景;“须”字以下是______景,即想象____________之景。

3.词的下阕是评论______,抒情。其中前两句起__________作用。“惜”字领起的七句属表达方式中的_________,后三句属于_____________。

4.“风骚”中的“风骚”指______, “风”指______.“骚”指______。本词中与它同义词的是__________。

5.这首词表达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首词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

汗张

[沁园春雪 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人教版语文教案初中【篇3】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时间的脚印,供大家赏析。

好的教案是教学经验的积累,认真编写教案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过程。教师编写教案是一个研究教学计划或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内容、学生及教法等因素的综合过程。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

时间伯伯,

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

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但是,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

然而,时间仍然被记下来了。在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就在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真的有“海姑石烂”的时候。

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经有了裂缝。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创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积下来的结果。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堆得厚了,对下层泥沙的压力也逐渐加重,泥沙中的水分被压出了许多,颗粒与颗粒之间压得很紧,甚至可以有分子间的引力。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

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根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因为水面是平的,如果湖底也是水平的话,那么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沉淀物就也是水平地分布着的。

当然,如果海洋或湖泊的底是倾斜的话,那么沉淀物堆积的面也就随着倾斜。在湖边、海边形成的岩石就常常是这样的。

岩石生成以后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样子。由于地壳的运动,原来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了,但是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还不致打乱,根据这些我们仍然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做“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离开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前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做“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

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实际上,地球上的记录比这篇文章所介绍的还要丰富得多,这里不过是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

当然,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文、钟鼎文或者楔形文字更困难些。但是,不管多么困难,我们总有办法来读懂它。而在读懂以后,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例如,“寒武纪”以前形成的古老陆块内藏有许多铁矿;“石炭纪”时期又造成了许多煤矿。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时间的脚印》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 龟裂(jūn) 刨刮(bào) 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打开书63页。《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提纲如下:(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读得好极了。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这是总起段。

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

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石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

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3.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

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学生总结,屏幕显示)

小结: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4.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教师朗读最后一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总结: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四、品味说明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大屏幕显示。插入说明方法:列数字)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大屏幕显示)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请你找出文中的拟人句,并用“我喜欢……句(段),是因为……”的句式说话。(屏幕显示,适时点评)

五、拓展迁移训练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

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显示)

六、结束语

大家说出的这些比喻句,新颖、贴切、生动、形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七、作业

1.找出本文的过渡段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篇短文。

《时间的脚印》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9年开始创作科普文章,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研究。参与主编了《科普创作》《科技写作》《科普创作概论》和《黄河文化》。部分作品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二、理解词语

1.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2.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粹,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

3.腐蚀: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使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用①义项)

4.山麓:山坡与周围平地相接的部分。

5.粗糙:(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6.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7.刨刮:刮平。

三、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四、问题归纳

1.文章以“时间的脚印”为标题,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说明文标题作用分析法。说时间有脚印是拟人,把时间比成脚印是比喻,本文标题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形象化,更能吸引读者,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

2.文章引用高士其的话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一方面把时间拟人化,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生活实际,吸引读者。

3.第4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为什么?

不偏离主旨,因为写“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说明时间是可以被记录的,为下文说明岩石可记录时间提供了有力的辅证。

4.第?段运用举例子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人类因建设铁路而炸毁山头的事例有力地说明了人类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之快。

5.“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句中的“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法。不能。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具有确定性。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科学,数据有多精确,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6.“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运动。”句中的“死”该如何理解?

“死”指岩石是不能动的,不能动的岩石却可以记录地壳的“活动”,突出岩石这一功能的奇特。

7.第27、28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子。列举“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等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化石能“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8.文章结尾段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增长知识;还在于帮助我们找寻地下的宝藏,为人类造福。

9.文章采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来说明“时间的脚印”?

作者首先设问:开篇在引用高士其的诗《时间伯伯》后,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由设问句一问一答,从而领起全文的说明内容。接着作者又是用设问句“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引入,再从岩石形成的过程和岩石记录了时间的踪迹两个方面进行说明。最后对这一段落即第二部分进行总结:“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这里不过是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这样,通过启承的关键句,理清主体部分看似庞杂的内容,理解也就容易了。最后一段说明认识岩石中时间脚印的意义,即增长知识,找寻地下宝藏。

五、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以及认识这一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说明了自然界的一切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改变着,人类社会也一样。因此我们应该具有探索精神,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

人教版语文教案初中【篇4】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文文学秋天的怀念教案优秀范文 语文课文秋天教案,供大家参阅。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地痛心与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史铁生笔下对亲情的回忆与感悟,让人感觉亲切而意味深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好评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喜欢。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文学秋天的怀念教案优秀范文一

一、教材简介:

这篇课文是史铁生瘫痪7年 后怀念母亲写下的。写了在“我”因双腿瘫痪而暴怒无常时,母亲耐心地安慰“我”;为了让“我”散心,母亲想方设法想带“我”去北海,可是母亲已重病缠身, 母亲带着重病的身体,最终没能满足心愿而死去。母亲在临终前,还在念叨生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母亲的深切关怀今生已无法报答,只有无尽的思念缠绕心 中。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这种母爱如涓涓细流,润物细无声,流淌在字里行间,同时也表达出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愧疚之情。

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 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者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 腻。而恰恰是这些平凡的小事、小细节,却详实的表达了人物的真挚情感,因而,抓住细节描写体会人物情感应是本文的重点,而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则是进一步 理解情感的最好途径。

二、教学目标:

1、 在“秋天”的回忆中,理解“母爱”的内涵。(母之爱)

2、 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儿之思)

3、 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自己”的思考。(我之悟)

三、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感悟母爱。

四、教学难点:

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五、教学层次:

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

六、教学步骤:

读出韵味-----读出思考

?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新课导入 课前音乐---课件1《烛光里的妈妈》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着你们去认识一位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他叫史铁生,在他21岁的时候,突然的重病使他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他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现在,请同学们一起默读下面这段话,看你读到了什么呢?

课件2出示: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史铁生《合欢树》 (学生默读后自由发言并引入新课)

课件3出示:秋天的怀念

2、课前自测

作为高年级的同学,我相信同学们的自学能力,下面有一个自测,请同学们看看书后的要求,你达到了哪个台阶?

课件4出示: 自测:正确---流利---有感情

(抽学生进行自测,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断,随后由同学进行相互证评价,老师作总结)

面对课文阅读,同学们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难得的 可贵,两位同学的评价让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平常说的和课后要求的“有感情”,的确很模糊,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道也就不同,看来我们的 读书是读给自己的,一番评价,告诉我们在朗读时,速度的快慢,声音的高低,全在于心里的感受,我们可以根据评价,得出一条升华,读书要读出自己的感受,要 读出自己的情感,要读出自己的味道。现在,我们将“有感情”化作…… ?

课件5出示:读出韵味

通过刚才的朗读与评价,我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够读得正确、流利,下面我们进入这个阶段……读出韵味

3、品读题目的韵味

怎么叫读出韵味呢?我们就从课题先来体会。(黑板上板述)? 写出“秋天”与“怀念”再把中间放上“的”字,组成“怀念的秋天”,让学生由阅读到想象到情景进行品味,而后再把“秋天”和“怀念”这两个词调换顺序,再由阅读到情景进行品味。

4、品读作者脾气的“暴怒无常”

同学们,小小的题目一撇一划就读出了它的……“韵 味”,就带着这样的体会,我们走进课文里去,读读整篇文章的韵味。通过课前自学,学生得知作者双腿瘫痪,由于接受不了现实,使脾气变得暴怒无常,让学生齐 读“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我活着有什么劲。”通过阅读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5、劝说史铁生

让学生通过最后一句话感悟到作者不想活了,让学生作为她的妹妹、他的弟弟、他的朋友,看到他这样,不想活了,劝劝他,哪怕是一句话也好啊,……(学生自由发言劝说作者不要有有死的念头),再思考在作者这种状况下,大家的劝说他能听进去吗?(学生自由发言)

6、让学生的劝说与母亲的作法进行对比

引导学生体会在作者不想活的时候,母亲的作法……(抽学生回答)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同学们,跟着这位同学再读读这句话,起…… 课件6出示: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7、品味母亲的细节动作感悟母爱

得知母亲的作法后,从母亲作法的细节中,来感悟母爱。(抽学生体会母亲的“扑、、忍”这三个字的具体含义,从而体现母爱)

8、重点品味“忍”字的具体含义(了解母亲的第一份忍----忍住了自己的病痛)

品味了“扑、抓”两个字的含义后,重点再品味“忍”字的含义。(抽学生自由发言)有两个发现,母亲忍住的是自己的病痛,忍住的是儿子的脾气。现在先来了解母亲是怎样忍住自己的病痛,找找文中的描述…… (抽学生品读):后来,妹妹告诉我,……睡不了觉。邻居们把他抬上车,她还在……竟是诀别。? 再解说得肝癌的一些症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母亲是在怎样忍住病痛细心照料儿子。

9、通过三个“悄悄地”了解母亲的第二份忍----忍住了儿子的脾气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文学秋天的怀念教案优秀范文二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秋天的怀念》。首先,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家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等。本课教学贯彻“以读为本”,综合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通过咀嚼语言来感悟情感,力图体现“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特色。

二、说学情

我觉得本文比较适合七年级学生进行学习、阅读。这篇散文比较短小,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能通过有效阅读达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的要求。

七年级是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能够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无私,体悟对生命的珍爱之情。因此,对

三、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材特点、学情以及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所作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抓住教材中人物的细节描写,体味人物内心情感。

3、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感悟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

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而学生对于这一人文内涵的领悟,必须要与工具性相统一,在识记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加以实现。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提问法,开放式讨论法。

2、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课前预习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在课堂上,通过诵读和讨论法推动学生思考,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读出感受,发现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掌握重点的词句来分析细节描写,通过讨论探究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学设备: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诗人叫做孟郊,他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歌《游子吟》,同学们会背诵吗?(齐声背诵《游子吟》)

在唐代诗坛上,孟郊并不是很有名的大诗人,可是他的这首《游子吟》却人人传诵,因为这首诗歌颂了人类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母爱。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表现母爱的散文:《秋天的怀念》。

看到文章的题目,同学们想知道什么?(生可能提出: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2、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3、他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

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自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课文。

完成课前思考题:那花--

那人--

那段经历--

2、激发情感:

在自读的基础上,指明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配乐(世上只有妈妈好)朗读,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的欲望。

回答课前思考题:那花--菊花

那人--母亲

那段经历--双腿瘫痪,母亲病逝

史铁生为什么特别怀念那年秋天的花,那年秋天的人。那年秋天的那段经历在他的一生中又起着什么重要作用呢?我们学习了文章之后就会找到答案

3、疏通文章结构

线索--看花,3次

1)、第一次:母亲要带我去,我不答应

2)、第二次:母亲要带我去,我答应了,母亲不能同去

3)、第三次:和妹妹一起去

(三)、自由研读,真情感知

1、默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看花?

2、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思考,讨论:

(1),当"我"答应母亲去看花的时候,母亲的表现如何?

什么时候?--喜出望外

好吧,就明天--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烦不烦!--絮絮叨叨

(2)品味语言

1、找一找

这篇文章老师读后深受感动,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划出来,并于小组讨论为什么受感动。

2、说一说

我看有些同学已经划好了,谁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1)、教师示范:喜欢某句,给人什么感觉,描写手法是。。。

(复习人物描写的四种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本段文字通过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把母亲的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母亲对儿子的关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2)、学生讨论

明确:如:⑴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默默承受、忍耐着我的粗暴无理)

⑵“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多次要带我去看花,母亲希望看花能让我热爱生活,心情愉快一些,不再绝望。用心良苦的母爱)

⑶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母亲爱花,她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可是为了我,没有精力和心情再养花)

⑷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扑,抓,两个动作,体现了母亲想让我离开绝望,让我必须好好活下去。)

⑸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挡”,挡住的不是落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

⑹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能让孩子出去散散心,母亲非常高兴,希望我开心和快乐。)

⑺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觉得自己粗心,对自己说的话很敏感,怕儿子伤心)

⑻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母亲临终时仍挂念着孩子)

3、速读第三部分,思考,讨论:

(1)、母亲为什么不能陪"我"去看花了?

(2)、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3)、能说说你自己的母亲吗?

4、男女生重读第四部分,思考,讨论:

(1)、“我”懂得了什么?

(2)、由末段的花,你联想到什么?

(四)、小结归纳

母亲就像史铁生无形的拐杖,助他走上了成功之路,如今的他,就像大雁一样高飞在蓝天,他生命的旋律是动听的,他的生活之花开得很灿烂。

(五)、课后作业

我们同学理解了史铁生,其实也正是思考了自己的人生。对于一个双腿瘫痪的残疾人,我们本来也许是充满同情,但我们对史铁生却是充满了敬重,因为他活出了境界,活出了生命的高贵。人生的道路很漫长,当苦难和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好好活,更应该用这份好好活的心态,去关爱我们的亲人和朋友。课后,我向同学们推荐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如《我与地坛》,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那花--菊花1、

那人--母亲线索:看花2、

那段经历--双腿瘫痪,母亲病逝3、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文学秋天的怀念教案优秀范文三

一、说教材

课题: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选自S版语文实验教科书十一册第12课。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以及课后联系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在他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身体发烧,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母爱这个主题,史铁生一直是牵肠挂肚的,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使沟通成为永远的不可能,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使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

《秋天的怀念》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零零碎碎的细节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地照顾自己,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文章的语言朴素、真切,却又意味深远,寄悲观于从容,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教学目标: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文章的主题并不难,但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呢?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联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操作目标:一是让学生理解文中生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三是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3、情感目标:一是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二是要懂得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体悟母爱。

教学难点:

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二、教法学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阅读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话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悟人生之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

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剖析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读

教师先简介史铁生的生平再出示他在作品《合欢树》中怀念母亲的句子:

(幻灯片《合欢树》片段)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他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让学生默读这段话,并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这一教学设计的思想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走进文本”对史铁生的作品、对本文的主题有一个初步但印象深刻的感知。

从这一段话引伸到本文的学习,教师板书课题。

(板书:12秋天的怀念)

(二)初读

检查学生的读书预习情况为后面的学习作好准备。首先检查学生对文中四个生词的认读理解

(幻灯片词语:(1)瘫痪整宿整宿

(2)诀别好好儿活),

再指名分段初读课文,最后教师进行全文的范读。在这里教师一开始就范读全文是想为后面文本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也为学生的朗读、理解做好一个方向指引。

(三)品读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品析来体会母爱的伟大。首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幻灯片学法指导)

(1)我们要读懂一个人,无非是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大家从这三方面认真去思考,就能读懂。请同学们默读1、3、5节哪些是写母亲行动的?哪些是写母亲的话?哪些是写母亲的神色的?边读边做好记号,圈出重点的词、句。

(2)好好体会你所画的词、句的意思。边读边想,从画的词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明白母爱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细节。这里教师顺势进行学习的引导过渡到后面的学习。

(幻灯片学习引导)

母爱就是一个行动、一句话语、一个神色。概括地讲母爱是一堆细节,一堆不起眼的细节。如果把母爱比做大海,那细节就是一滴水,一滴水汇成了大海,一堆细节聚成了母爱。

史铁生通过一个个细节描写了母爱,细节往往是不起眼。我们来好好品位细节,想想“母爱”究竟是什么?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本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谈感受,通过感知母爱是一个个细节这个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重要环节的学习,教师的引导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主体地位。

然后再让学生读描写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通过交流、讨论、对话等多种学习方法好好地品悟这些细节,如文中的“挡、躲、扑、抓、笑、悄悄地”等字词,来感受母爱是理解、是宽容、是牵挂、是呵护、是担忧、是细心。从而感受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新课标指出阅读的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文中作者对母亲的描写是朴实的、真切的。如何让学生从真切的话语中感受到母爱,读出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伟大母爱,这就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精当点拨,让学生目透纸背读出文字中包含的意思,包含的感情。这个过程看似在咬文嚼字,实质上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心灵。

(板书:

12秋天的怀念

爱(细节)

————————→

母亲我

←————————

怀念

(四)悟读

这一部分主要透过作者对最后一段中菊花的描写来领悟“好好活”的意义,明白生命的真谛。首先让学生明白母亲临终前未说完的话就是希望兄妹俩好好活。如何体会这个“好好活”是怎样的活?教师布置学习活动:

(幻灯片学习活动)

请同学们认真读读他俩去看菊花的这段话,结合平时学习、理解的方法来体会文中菊花描写所隐喻的话语,讨论究竟该怎么活才是好好活。

学生讨论、交流懂得“好好活”三个字既是母亲临终前的无尽嘱托,又是作者对生命存在终极意义的探询思考,更是对我们所有活于世上之人的告戒。

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既有开放性又有创设性,由菊花可以想到人、想到精神、想到生命的价值意义,无论学生怎么回答,只要其人生观是正确的就是可取的,并且是值得称赞的。就如新课标所所提出的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板书:

12秋天的怀念

爱(细节)

————————→

母亲好好活!我

←————————

怀念

(五)回读

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回顾全文、全课的学习,对文本的主题有一个感性的认知,情感得到升华。

首先教师郑重的向学生推荐史铁生的几部作品

(幻灯片作品)

史铁生作品《我与地坛》《病隙随笔》《务虚笔记》

告诉学生当史铁生用笔在他那残疾的身体之外找到一份延展的时候,他终于好好活了——用他的笔在书写着好好活。这是他对生命意义的探询,更是对“好好活”三个字的诠释。

接着让学生回顾全文、全课说出自己的理解:这秋天的怀念到底是怀念什么呢?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学生再次齐读课题

最后教师总结

从史铁生的身上我们受到了启发,世界上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身体的局限这辈子我们改变不了,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灵。为此,作为一个健康的人,作为站着的活着的我们必须——好好活!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是本着简练、直观、大方的原则来设计的。板书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母亲对我的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这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也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其中母爱是通过细节来表现的,而怀念也更是在这些细节中一步步加深体现。第二层次“好好活三个字是本文的精神主旨,无论是母爱还是怀念都是“好好活”的延伸这三个字也是作者要告诉世人,世人要向作者学习的一种宝贵的人生态度。同时这则板书也将本文学习的重点、难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一目了然,明白易懂。

板书:

12秋天的怀念

爱(细节)

————————→

母亲好好活!我

←————————

怀念

五、课后练习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通过语文学习,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课后我为学生布置了三项练习,力求让学生在说、读、写三方面能力得到发展。

1、表达练习:结合你对史铁生的了解及今天你在课堂上的所学,把这篇课文讲述给你的父母听,一定要说说自己学后的感受。

2、写作练习:回顾母亲爱你的点点滴滴的细节写一篇习作,体裁不限但一定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阅读练习:在课余时间,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

人教版语文教案初中【篇5】

1教学目标

1、掌握动作描写的方法。

2。能够用动作描述描述人物

2学情分析

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过于平淡和单调。作文平铺直叙,缺乏细腻的人物描写。

3重点难点

1、能选用准确的动词。

2.在准确的动词上添加生动的修饰语。

3、把动作描写和其他的人物描写相结合。

4教学过程

4.1.4教学活动

活动1[简介]作文指导课中的人物动作描述

引用哑女卖刀的故事导入:有个哑女卖刀,她不能说话,于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当场演示刀的锋利。用刀砍断铁丝,粗粗的铁丝被砍成数节,但是刀刃锋利如初。

在哑女的摊位前,排起了长队,人们争先恐后地给她买刀。她用动作说话,让人信服

活动2作文指导课[教学]人物动作描述

一。什么是动作描述?动作描述是对角色行为和动作的描述。通过描写人物做什么和怎样做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凸显人物的特征,即思想的、性格的、品格的、心理以及习惯上的特征。

2。师生共同分析了动作描写的功能、内容和基本方法。动作描写的功能: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动作描写的内容:头颈、眼耳、嘴巴、手、脚等都课作为笔下的描写材料,这些描写可以使描写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个性特征更加鲜明。动作描写的方法:

一、能选用准确的动词。

动作描写方法

方法一:选择正确的动词并加以修饰。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

例子:(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但对他来说,穿过铁路爬上那边的月台并不容易。

他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的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

段中的动作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家道艰难、行动不便的老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

方法二:把人物的动作细致入微地描摹出来(即在动词前添加恰当的修饰语)

在操作之前添加修饰符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对重点动作进行修饰,要用词语、或修辞形象地写出重点动作是“怎样做出来的”,要写出做每个动作时的速度、神态。

人教版语文教案初中【篇6】

1.有感情地诵读写景段落。

2.体会白描手法的妙处及意蕴,学会鉴赏评析景物中的白描。

3.深入了解作者,感受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意。

1.体会白描手法的妙处及意蕴,学会鉴赏评析白描手法。

1.学生品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之《落雪有意》等文章,引导学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鉴赏课文。

2.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引导和适当点拨,探究作品的主题。

同学们,预习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能力,相信你会做的很好!

1.自主批注阅读《主题丛书・落雪有意》中的《第一场雪》P215和《南方的雪》P217。

2.阅读《主题丛书・知人论世》中的《明代遗民张岱的戏梦人生》P8认识张岱其人。

3.自主预习并背诵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具体做法:

画出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并用圈点批注法赏析,能流畅、字正腔圆的朗读。

正确流畅地翻译全文。

在预习过程中,肯定有不少困惑吧?把它们整理一下,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一定要突破哦!

1.师以“落雪有意”为话题精彩导入,组织学生阅读展示。

2.学生个人或小组以朗诵形式展示《主题丛书・落雪有意》中的雪景片段。

冬季中最浪漫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纷纷扬扬,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三季的情思。落雪无声,雪落有意。雪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浓浓的冬意,也撩拨着文人故乡的记忆。再过几天就是大雪节气了,在雪至之前,让我们一起在文字的雪景中畅游:观赏、品味、感悟。

(教师导入:这美丽的雪景也曾引起古代文人墨客无限的情思。他们的风雅和忧伤,嬉笑和怒骂,成败和荣辱,这一切都和雪有关,此时都美丽成了雪的典故和与轶事,珍藏在我们记忆里。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1. 赏析张岱笔下的奇景。

2.了解白描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张岱去看雪,他看到了怎么一幅雪景?文章是怎么描述的?(学生品读,教师点评,引导学生读出句子的意境。)

3.围绕白描手法进行主题探究,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品悟: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话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所描绘的意境以及清冷、孤寂的情绪。

②“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巧用量词,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副画面,带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的写作精妙之处。(痕、点、芥、粒,这四个只称微小事物的量词,不仅用的新奇大胆,还反衬出了天地的阔大,这极小和极大的强烈对比使人不由的生出这样的感想――人之渺小,不过沧海一粟。)

③理解“白描手法”的特点及作用。从《落雪有意》中寻找其他写景片段,比较不同手法所获得的不同的表达效果。

1.结合作者背景、经历及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明朝遗民张岱的戏梦人生》来了解作者其人,感受作者笔下雪景中蕴含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愁。全班齐诵《湖心亭看雪》来感受痴情。

①你能从他笔下的雪景中读出他什么样的内心?也可以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

②在凡夫俗子看来,夜半独去看雪就是痴,果真如此吗?题目是“看雪”,为什么不用“赏雪”呢?张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又经历了哪些事情?请同学们快速读主题丛书P8《明代遗民张岱的戏梦人生》2345段。你了解了一个什么样的张岱?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2.围绕借景抒情,进行主题拓展,展示其他作家借助景物传达的情感。如《记承天寺夜游》、柳宗元《江雪》等。

历史长河中,有多少这样的痴人,他们一路走来,历经坎坷,政治上的失意、内心的苦闷惟有寄情与山水,这样的文人你能想到哪些呢?

例:

李白的《宣州谢x楼饯别校书叔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柳宗元的《江雪》被贬永州时所写。别人沽名钓誉,而柳宗元特立独行独钓寒江雪,为的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独。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被贬黄州时所写。被贬谪的苏轼借月抒怀,自嘲“但少闲人如吾”,我们在赞许其旷达心境之余不免为其郁郁不得志的悲凉而感慨。

3.美读这些诗文,展示自己的锦绣情怀。

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赏了雪,品了雪,悟了雪,雪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文学世界,虽然雪去无痕,但是落雪有意,风花雪月总关情。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文人墨客,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于是,只有在大自然的风花雪月中来舒展自己。他们寄情于景,在景中来寻找心灵的依托。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凌寒独立是其人格。云山苍苍,白雪茫茫,读山品水,意味深长。

课下继续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之《落雪有意》的其他文章,来感受雪景中文人的情致。

这节课是整合课“落雪有意”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师事先带领学生在课外把《落雪有意》阅读品析完了,画出了自己喜欢的雪景片段。第二课时导入之前让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朗读的方式展示阅读成果,通过朗读来塑造一种氛围,让学生走入雪景,深入雪境,沉浸在美丽的雪景中时,此时再去品析文人先贤张岱的雪景就显得水到渠成。对于文章的挖掘,教师是用一两个主问题来引领,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有一点整体的感受即可。之后就在读中慢慢品悟。“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读赏结合便可渐入佳境的意思。课堂活动之余,留给学生思维思索、内容内化的时间,这样就让学生感觉到有所收获,而不是艰涩空虚。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规律,学生实现“海量有效阅读”也不会太难。

人教版语文教案初中【篇7】

1.在快速默读的过程中,培养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

2.通过品读与揣摩,理解“再塑生命”的含义;品味课文优美细腻的语言。?

1.领会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2.学习海伦?凯勒热切求知、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海伦?凯勒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师请两名同学做盲人猜字的游戏:一名同学按照卡片上所出示的字在蒙上眼睛的另一位同学手心上写字,另一名同学猜字。请猜字的同学说说感受。

师:同学们,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我们可以看到阳光的色彩斑斓,听到鸟鸣的婉转动人。但还有一种人,他们生活在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世界里,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盲人猜字”。对于他们来说,能生存下来已需要足够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那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今天,就让我们见证一个奇迹的诞生,一起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

二、整体感知,背景了解。

(一)析字正音,疏通字词。

(二)文题切入,了解背景。

1.初识“再塑生命”的含义。

师:同学们,我们首先来看题目“再塑生命的人”,“塑”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意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文中指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安妮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这里首先引导学生说出字面意思。)

2.初读课文,思考问题。

教师请学生朗读第一段,抓住最后一句中“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要求学生结合大屏幕上出示的问题快速地默读课文:

尝试概括文中海伦?凯勒“此前”和“此后”的生活状况。(板书:之前黑暗 之后光明)

师:这篇课文中是谁再塑了谁的生命?(莎莉文再塑海伦?凯勒的生命)

那么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海伦.凯勒是什么样子的呢?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词句划出来,请同学回答海伦“此前”的生活。

学生回答(第三段“愤怒、苦恼,已经疲惫不堪了”;第四段“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

师:同学们想一下,海伦?凯勒为什么会“愤怒、苦恼、疲惫不堪”,有谁能猜透她的心事吗?

学生发言。

师:对于我们这些正常人来说,可能很难理解海伦?凯勒作为一个盲聋孩子的心情。那就让我们试着去走进她的内心。(课件展示)

师:关于这点,她在本文中的描述就是:“当时的我,经过几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惫不堪了。”

师:现在大家可以理解小海伦?凯勒为何那么愤怒、苦恼了吗?这是因为她对外面的世界无从知晓,她的内心很害怕,她很想挣脱出黑暗的无声的世界,以至于在不理解她的人看来她就显得有些古怪了。

师:“再塑”了生命,海伦?凯勒的生活就发生了变化,她之后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师:海伦?凯勒所创造的奇迹与她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她能走出心灵障碍,重塑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她伟大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女士。

人教版语文教案初中【篇8】

《 沁园春 雪》

教学目标:

1、朗读这首词,感悟诗歌内容。

2、了解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3、体会诗人宽广的胸怀,坚定的信心和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教学重点:词的思想内容、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词的意境的理解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豪放的诗风容易引起学生的情绪,通过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激情,产生良好的课堂气氛

2. 探讨法:将一些重点知识拿来探讨,教师从旁引导,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PPT显示《沁园春 雪》书法作品。

2.PPT 显示:领袖风采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生齐说)。他既是一位伟人,有胆有识,力挽狂澜,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在他的一生中写下了六十多首催人奋进、震撼人心的光辉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他的一篇经典佳作《沁园春雪》(板书)

3.解析题目

4、背景介绍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

二、第一乐章:诵读感悟

(一)读得正确流畅

1.师:这是一首韵律优美的诗。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学习的第一乐章:“诵读感悟”。(PPT)大家先把诗歌读一读,我提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力争做到读得准确,读得流畅。

生散读,师行间倾听。

2.师: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试一试的?

3.读准字音如:

沁qìn  数风流人物 shǔ  折腰zhé  思汗hán  今朝zhāo

(二)读出音韵美

1.师:读准了节奏和重音,我们就能将诗歌读得抑扬顿挫,感受到它的音韵美。

2.师:(PPT 出示前三句)大家看词的前三句,应该在哪里停顿呢?那么重音呢?哪几字作重音处理?

生答。

3.齐读前三句。

4.现在,同学们和同桌一起读这首词,一边读一边讨论,力求读准重音和节奏。

5.师:我们再来一起把课文齐读一遍。

(三)读出豪迈情

1.师:诗歌要读出感情,通过刚才的朗读,大家觉得这首词要读出怎样的感情啊?

明确:豪迈、赞美、气势磅礴。

2.师:同学们把握得很准确,诗人柳亚子读后曾经这样评论: “展读之余,以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未能抗,况余子乎?”

师:连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都不能与他相提并论。同学们,毛泽东他不是一个普通的文人,而是一位叱咤风云的领袖诗人,他将自己的胸襟、情怀、斗志注入诗中,写成的诗当然是豪放激昂、大气磅礴。

(板书:大气磅礴)

3.欣赏唐国强朗诵这首词。

4.哪位同学愿意来向唐国强挑战的?

生读后点评。

三、第二乐章:细读品味

师:这又是一首意境深远的诗。下面我们进入诗歌学习的第二乐章:细读品味。

(一)品壮美雪景

1.师:词的上阕描写壮美雪景,品读这一部分,我们要找一个领字品一品,找一种手法品一品,还要找一幅画面品一品。

2.师:找一个领字品一品,什么叫做领字呢?通俗地说,就是在词中起领起作用的字,他能领起词中的一句话或者几句话。同学们细细品读上阕,能不能发现上阕哪个字是领字呢?自己读一读,思考一下。

明确:“望”字是领字,它领起了哪几句话呀?

3.提问:下阕有一个字同“望”有异曲同工之妙,

明确:惜。

4.师:领字的巧妙运用,我们看出了诗人的写作思路,也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咱们再来找一种手法品一品。写景都有哪些手法呀?

交流,引导明确,如: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雪白、山高,连绵起伏。

(2)“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用夸张的手法,让人十分形象地感受到雪下得大,绵延千里。

(3)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雪后晴天的美丽景色,用的是想象的手法,虚写。

(4)“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用夸张的手法,让人十分形象地感受到雪下得大,绵延千里。

5.师:诗人动用各种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壮丽的自然画卷,可谓“诗中有画”,现在就请大家拿出笔,给我们描摹一幅你脑中呈现的画面。要说明的是,描摹不等同于翻译,而是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把文字反映成画面,描写必须生动形象。

生动笔写,师巡视。

交流展示,师点评。

6.现在我们来齐读上阕,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

(二)品千古帝王

1.上阕是一幅意境开阔的自然画卷,下阕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作者将视野转向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作者都提到了哪些历史人物啊?

生答。

2.从“惜”字可见作者对他们什么态度呀?

明确:惋惜、可惜。

3. 同学们,秦始皇扫除六合,汉武帝平定匈奴,唐太宗南征北战,宋太祖结束纷争,成吉思汗更是纵横驰骋,他们都是英雄呀!但毛泽东委婉地批评,傲视群雄,可谓“欲与英雄试比高”, 谁胜过这些英雄,比这些英雄高呀?

4.生答:风流人物。

(三)品风流人物:

1.毛泽东所指的风流人物是哪些人呢?(PPT写作背景)

明确: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大众,他们必将胜过古人,平定乱世,开创辉煌,迎来“分外妖娆”的明天,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风流人物。

2.上阕:壮丽山河,纵横千万里;下阕:风云历史,上下五千年。大视野,大胸襟,大抱负,使得这首词大气磅礴。

3.齐读课文。

4.在今天这个和平年代,什么样的人称得上风流人物呢?

生自由答。

5.师: 同学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脑海中浮现出这个画面,这个画面来自于“感动中国” 颁奖晚会,组委会认为(PPT)

生齐读: “中国经历了太多悲怆和喜悦,而中国人用坚韧、勇敢、智慧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民族力量。无论是伟大,还是平凡,只要实现了人生价值,那他就是风流人物。”

6.师:十年后、二十年后,时代的风流人物是谁呀?生答:是我们。

四、第三乐章:纵情吟唱

同学们,壮丽的山河,悠久的历史,英雄的儿女。今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学习伟人的这首词;也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接受这份财富,庆幸生在伟大的中国。现在请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纵情吟唱,唱出诗歌优美的韵律,唱出诗人豪迈的激情,唱出诗人伟大的抱负,更唱出我们对未来的无比自信。

生全体起立。集体朗诵。

五、作业

背诵并默写课文。

李学云

[《沁园春雪》 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文章来源://m.jab88.com/j/157461.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