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元朝的统一与拓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改制、文天祥抗元、人分四等和文化趋同等历史史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辨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蒙古民族与汉民族的人口比例、生活习性,讨论分析忽必烈的一系列政策;
2.讲述文天祥抗元的故事,学习其民族气节。
3.通过收集、整理、展示历史资料和阅读、角色换位、探究等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元帝国,认识民族关系的变化与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成吉思汗、忽必烈等人物的学习,形成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个人品质和人生态度;
2.学习文天祥的浩然正气与责任感;通过学习本课,形成民族团结、友好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
难点: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评价历史人物,用语言说明民族关系的变化。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汉族一直占有人口的绝大多数(90%以上),封建帝王汉族居多,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千古留名的却也不少,比如……(学生可以说出很多,包括成吉思汗、忽必烈等),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们是怎么统治中国的。
二、学习新课:
(一)蒙古族的崛起:
1、蒙古族的兴起
出示蒙古族生活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播放《蒙古的兴起》视频。
提问:大家从刚才一段视频中得到哪些信息?
教师:同学们看出了蒙古族是一个骁勇善战的马上民族,今天这个民族生活安定祥和,没有纷争。但是如果你是一个七八百年以前,即12~13世纪的蒙古族人的话,你能想象出可能有的生活状态吗?
教师:(小结并提问)当时蒙古各部之间相互混战,蒙古高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多年的部落战争使蒙古人民饱受战乱之苦,他们渴望统一,是谁完成了他们的愿望呢?(成吉思汗。)
2、统一的蒙古政权
问题:成吉思汗是怎样统一蒙古的?
学生活动:介绍成吉思汗是怎样从险恶的环境中由弱而强最终建立强大的军队,统一蒙古横扫亚欧的。
引导学生得出成吉思汗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是杰出的军事家;统一蒙古后建立了政权有效的管理了蒙古各部,为他的子孙最终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得出又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的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成吉思汗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进行情感态度教育的渗透,同时对成吉思汗在蒙古各部统一前后的征战要引导启发学生分析出这两者之间性质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史实的能力和一分为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师:蒙古政权建立后,四处征讨,蒙古铁骑最远打到欧洲多瑙河流域,建立起地跨亚欧的蒙古帝国。那么是他建立了元朝,统一了全国吗?(不是,而是他的孙子忽必烈完成了统一大业。)
(二)元的统一与忽必烈改制
1、元朝统一: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不断进行扩张战争,运用多媒体演示统一的过程。
出示《元朝疆域》图,认识元帝国辽阔的地域。突出知识点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的时间及都城大都的位置。
提问:元军大举进攻南宋都城临安的时候,南宋军民浴血奋战,顽强抵抗元军的进攻,涌现出不少抗元斗争的英雄人物,其中最著名的是谁?你知道有关他的事迹吗?
教师指出:虽然文天祥效忠的南宋是一个腐败无能的政权,但是文天祥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肩负起抗元保宋的重任,威武不屈,舍生取义,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值得我们学习。
师生共同回顾历史,联系我国封建时代有哪几次分裂后的大统一?
教师总结:元朝的统一是我国封建时代继秦、西晋、隋之后又一次的大统一,它结束了自五代以来长达三个世纪的分裂局面。
教师提问:元朝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说明。然后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总结,并指出:元朝实行大一统,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并形成以中原传统文化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
2、忽必烈改制:
组织学生讨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元朝拥有了辽阔的疆域,统治者必然要想尽一切办法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如果你是当时元世祖忽必烈的一个谋士,你会向他提出怎样的建议呢?为什么?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
教师:让我们来看看真实的历史,元世祖忽必烈是怎样实行统治的,他采取哪些汉法使他的统治长治久安呢?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59页,回答忽必烈改制的主要内容。
忽必烈在政治、经济方面都采取了一些不同于蒙古族在漠北的统治方法。
政治方面:行省制度。出示《元朝疆域图》,让学生看图并找出岭北、辽阳、云南等行省及其管辖范围,以突出元朝疆域辽阔。元中央政府对台湾、西藏的管辖,与现实相联系,说明台湾、西藏是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后代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一直保留到今天。
经济方面:实行重农政策,设“司农司”,编发农书。引用忽必烈诏书中的话来回答这一政策的必要性。这一措施使饱受战乱的中原地区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3、忽必烈改制的意义:
蒙古族在征服中原后接受了发展程度较高的中原汉族为主体农业封建文明。正如恩格斯论述的那样,“在长时间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由于忽必烈大行汉法,元朝的经济实力大大加强,并翦灭南宋残余势力,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的又一次大一统,为多民族的融合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
1、结合课本60页“元朝疆域图”了解:
元朝对西藏的管辖:
元朝对澎湖和琉球的管辖:
此外还加强对哪些地区的管辖?
2、元朝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在前面我们曾提到民族融合,你能用实例来说明融合的表现吗?
学生根据课本61页小字内容掌握:其一,进入中原地区的契丹人、女真人等与汉族逐渐融合为一体;其二,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进入中国,同汉蒙等族互相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3、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生回答:(略)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国家政权,它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它实施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蒙古族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同样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13课明朝的统治
导学提纲
一、明朝的建立
1.背景:元朝末年,统治,社会黑暗,民不聊生。
2.爆发:1351年,发动红巾军起义,揭开了元末农民起义序幕。
3.建国:1368年初,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朱元璋就是。
4.灭元:年秋,明军北伐,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措施:
(1)政治:①在地方上废除机构,设立“”,三司互不相属,直属中央。②在中央取消,六部处理朝廷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废除制。
(2)军事:为了独揽军权,朱元璋在中央设立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管军队。
(3)设立厂卫制度:朱元璋设立,开创明代特务政治的先河;太祖以后又设置、西厂,合称“”,厂卫制度成为明代政治的毒瘤。
三、八股取士
1.选官制度:明朝时,仍采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但考试内容和文体形式都发生了变化。
2.考试范围:题目:选自。观点:必须遵循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
3.文体:必须按呆板同定的格式来写,这就是,人们称明朝科举为“八股取士”。
4.影响:是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制度,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巩固训练
1.下图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图。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A.秦朝B.西汉C.唐朝D.明朝
2.“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政务)”。这里“罢丞相”的皇帝是()
ABCD
3.明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鉴于“人君不能恭览庶政,大臣专权自恣(放纵)”的状况,采取的措施是()
A.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管理朝政
B.实行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
C.废除丞相,强化君主专制
D.大兴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思想
4.据史书记载,明初明太祖为解决君相之争,对丞相胡惟庸抄家灭族,并对行政制度作了重大改组。“重大改组”体现在()
①设立锦衣卫②设立军机处③设立驻藏大臣④废除宰相制度
A.①②③B.③④C.①④D.②③④
5.明朝时设置了监管臣民一言一行的机构——锦衣卫。直接指挥锦衣卫的是()
A.三司B.内阁C.六部D.皇帝
6.李达是明代的读书人,他寒窗苦读,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以求取功名,他必读的书目有()
A.《史记》B.唐诗C.宋词D.四书五经
7.右图是明朝状元赵秉忠的答卷,共2460字,字迹工整,无一涂改,上有万历皇帝批的六个大字:“第一甲第一名”,现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赵秉忠不可能做到的是()
A.按照朱熹的《四书集注》观点答题
B.会写规范的八股文
C.在考试试卷上发挥自己对朝政的独到见解
D.成为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8.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的考试制度的目的是()
A.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
B.命题范围是四书五经
C.选拔皇帝的忠实奴仆
D.推进教育制度的发展
9.明朝的东厂厂公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有名的东厂掌印太监魏忠贤甚至有“九千岁”之称。这表明()
A.东厂厂公只对皇帝负责
B.东厂是明朝的司法机关
C.东厂常用刑具有18套
D.东厂厂公导致明朝灭亡
10.下列哪一项不利于明太祖、明成祖君权的加强()
A.废除丞相B.设立东厂C.分封藩王D.迁都北京
11.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丞相,秦官,金印紫授,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大尉,秦官,金印紫授,掌武事……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授。
——摘自班固《汉书》
材料二:唐太宗把都督、刺史(负责监察各州主要官员和豪强地主及子弟不法行为的官员)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并把他们的政绩也写在上面,以便考察任用。刺史由他亲自选拔,县令由五品以上的京城官员推荐,贞观年间出现了一大批奉职守法的官吏。
材料三:明代《大明律》规定官吏貪赃枉法处分严重,官吏贪腐铜钱80贯以上处死。如果是执法御史贪腐,加重治罪。对贪賍枉法的官吏“永不叙用”。
——摘编自《朱元璋“重典治吏”与当代反腐败斗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长官的官职名称。御史大夫的职责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考察任用地方官的主要依据。他亲自选拔刺史主要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朱元璋整顿吏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吏治建设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12.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的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评价八股取士时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1)科举制度诞生于何时?废除于何时?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3)材料二中顾炎武的观点与材料一中费正清的观点是否矛盾?请说明你的理由。
13.材料解析题。
明朝开国之君,人们评价他,豪气和匪气并存,后世对他的评价可谓是毁誉参半。但无论如何不能忽视他的存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他的功与过。
材料一:明朝初年,胡惟庸做宰相后,权倾朝野。他生杀予夺,骄恣擅权。他不仅毒死了明大祖的谋士刘基,还僭用皇帝专有的装饰。
材料二: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1)丞相制度创于何时?结合材料一思考朱元璋为什么杀胡惟庸。
(2)从材料二可看山,元朝行省制有何弊端?明朝行政机构做了哪些改革?有何影响?
材料三:
(3)材料三图中是什么机构的门牌?设立于何时?主要职责是什么?明朝类似的机构还有哪些?
材料四: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人佘也。
——顾炎武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朝科举“八股取士”的看法。
参考答案:
1.D2.A3.C4.C5.D6.D7.C8.C9.A10.C
11.(1)丞相。掌监察。
(2)政绩。重视监察官员的选拔(或重视地方的监察)。
(3)重典治吏(或从重从严打击贪污腐败犯法行为)。
12.(1)隋朝。淸朝(回答1905年也可)。
(2)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打破了特权垄断,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促进了教育亊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任答两点即可,似答案中一定要有公平公正的意思存在)
(3)不矛盾。费正清肯定了科举制度曾经起到的积极作用,但到了明淸的时候.科举制度在内容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消极作用越来越大,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其他答案意思相近也可)
13.(1)秦朝。宰相权力过大,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皇权。(言之成理即可)
(2)财权和军国重事,掌握在行省长官手里。废除承相制.撤销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撤销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全国军政大权都集屮到了皇帝手里,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制度。
(3)东厂。明成祖时(或明朝前期)。监视、侦察臣民。锦衣卫和西厂。
(4)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但是在考试形式上做到了标准化。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下第14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川教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4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529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