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约瑟:发明与发现的国家”,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李约瑟《发明与发现的国家》全文阅读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科学史是人类文明史中一个头等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一认识的发展过程中,西欧人很自然地会从现代的科学技术来回溯过去,认为科学思想的发展起源于古代地中海各民族的经验和成就。我们可以从现有的大量文献中看到希腊和罗马的思想家、数学家、工程师和自然界的观察者们所奠定的基础。一些早期的著作,例如威廉·休厄尔1837年所著的《归纳法科学发展史》,全都不自觉地透露出,作者们甚至连其他民族在人类认识自然环境的历程中同样有所贡献这一事实也不知道。以后,人们才比较清楚地认识到,现在的比较成熟的科学思想,曾经受惠于古代埃及人的开拓工作,受惠于肥沃的新月地带各民族,如苏美尔人、巴比伦人、赫梯人等等的辛勤劳动,并对这些史实进行研究。由于环境的关系,欧洲人从麦伽塞因斯时代到麦考来时代都一直和印度的文化有着密切的接触。部分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才能对印度人的成就作出比较公正的评价(这种评价还是很不够的),不过,在这里存在着许多年代学方面的困难问题,使人们仍然看不到一幅清晰的图景。至于远东的文明、特别是其中最古老而又最重要的中国文明对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贡献,直到今天还仍然为云翳所遮蔽,而没有被人们认识到。
我们有许多问题需要讨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即在古代和中古代,中国人对于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发展,究竟作出了什么贡献?虽然自从耶稣会传教士在17世纪初叶来到北京以后,中国的科学就已经逐步融化在现代科学的大熔炉之中,但是,人们仍然可以问:中国人在这以后的各个时期里有些什么贡献?中国的科学为什么会长期大致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论?如果事情确实是这样,那末,中国人又怎么能够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在理论和几何学方法体系方面所存在的弱点,又为什么并没有妨碍各种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涌现?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从另一方面说,又是什么因素使得科学在中国早期社会中比在希腊或欧洲中古社会中更容易得到应用?最后,为什么中国在科学理论方面虽然比较落后,但却能产生出有机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虽然在不同的学派那里有不同形式的解释,但它和现代科学经过机械唯物论统治三个世纪之后被迫采纳的自然观非常相似。这些问题是本书想讨论的问题的一部分。
在一些普通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相互矛盾的倾向。17世纪的耶稣会传教土所传出来的古代中国传说时代的纪年表至今仍然在起作用,它使人们把过多的东西看作是东亚发明的。而在另一方面,却又存在着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倾向,认为任何一种重要的发明或发现都绝对不可能在欧洲以外的任何地方诞生。在我写这一章的几天前,一个正在拍一部陶器制造史的科教片的电影制片人写信来征求我的意见,他认为陶工用的旋盘是中国人发明的。可是这种工具早在黑陶制作工匠以及后来的中国商代人使用它们之前1500年,苏美尔人就已经知道了。与此相似,在过去几年当中,有一些谈到晚期物理学、工程学和制陶业的某些方面的历史的论文,也由于与传说的资料不一致,而被人们不公平地忽视了。反之,在一部1950年出版的关于工艺史的著作中,作者则没有把一些明明是属于中国人的成就归功于中国人,例如,关于中国人最先认识到磁极性、发明火药以及最早制造铸铁等等,在这部著作中都只字不提。中国科学工作者本身,也往往忽视了他们自己祖先的贡献,例如,1952年在北京出版的一部介绍地植物学找矿法的佳作,就没有提到这种技术早在梁代(公元6世纪)就已开始应用。因此,本书的宗旨应当是使所有这一切都摆脱不一的传闻和“公认的看法”的束缚。
由于现代科学是从17世纪在欧洲兴起的那个运动中诞生的,因此也许有人在评价过去的科学和技术时,会以它是否曾对这个运动作出过直接贡献来作为标准。中国的发现和发明在这一方面的贡献实际上究竟有多大,还有待研究。可是,即使假定研究的结果证明中国在这方面并未作出什么贡献,那末,是不是有任何理由贬低研究中国的发明创造的价值呢?不管怎样,事情是已铸定了的:世界只有一个。全世界人民必须共同生活在这个由于飞机和无线电的发明而日益缩小的世界内。如果一个人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先驱者们的成就能像了解他们自己的文化先驱者们的成就那样清楚,那他就必定只能对其他民族的成就给予应有的了解和赞赏。我们现在是生活在一种新的大同世界的黎明时期。假使人类能战胜那些掌握着空前未有的强权而不负责任的人们所带来的危机,那末,大同世界的观念便能把一切国家的劳动人民团结成一个共同的、合作的社会。这座大厦的柱石就是相互间的谅解。
今天,虽然有一些“白种人”可能已经放下他们的“包袱”,甚至把它忘记了,然而,难道就没有一些欧洲人,当他们看到现代科学技术已使整个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变化的时候,会常常情不自禁地对自己说,归根结底,这一切毕竟是从欧洲的伽利略和凡萨里乌斯开始的,从而得出欧洲人得天独厚的结论吗?这种看法必须加以有益的纠正。在人类了解自然和控制自然方面,中国人是有过贡献的,而且贡献是伟大的。像伽利略和凡萨里乌斯等一类人物之所以都出在欧洲,很可能完全不是因为欧洲人有什么内在的优越性,而是由于欧洲有一些有利的环境因素,而这些有利因素过去没有也不能够在其他民族的不同的地理背景以及受其影响的不同社会进程中起作用罢了。无论如何,这个问题是值得探讨的。目前,有一点是肯定的:没有一个民族或一个多民族集体曾经垄断过对科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各个民族的成就,应该由全世界人民携起手来共同赏识,纵情歌颂。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儿童与发明”,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注音的生字,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生字新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自主搜集有关的发明故事,通过阅读与交流了解发明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
4、通过自读课文、自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及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与交流文本了解发明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和思考生活,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板书课题。
1、(教师播放奥运录像片段)师:同学们,这个场面你看到过吗?谁能说说开幕式上的这些画面给世界展示的是什么主题?(四大发明)
2、师:奥运会开幕式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的四大发明。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从儿童一些小发明说起。(出示课题)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边听录音,边看课文,注意读音。
(2)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①看拼音读准字音;
②想办法记住字形;
③联系句子想想意思;
(3)检查指导
(4)读通课文。
①指名朗读课文,注意纠错。
②放声自由朗读。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课件出示中心话题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介绍了几种与儿童发明有关的发明?
1、自读自悟。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自主读文,交流感受。这是篇略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先引导学生自读通读课文,,交流疑问,并进行自主解决,教师适当点拔。)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这篇课文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2、出示课前搜集的有关发明与儿童的小故事,在小组讲一讲,并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3、师小结:课文为我们列举了五个事例说明许多发明的奇迹都源自儿童的需要、奇想与发现,只要大家善于观察、发现、你也能成为小发明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文本的学习,理解李约瑟公正地对待每一种民族文化的人文情怀,认识文化交流的双向性,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等问题
2.引导学生理解文明对话的作用、必然性,自觉地成功地进行文明对话
教学重、难点:
本文思辨性较强,推导过程严密,须着重引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可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亦或从近代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入手亦或直接进入(如《发明与发现的国家》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中的核心部分,着重的论述了作者涉足中国科学与文明的历史研究的原因,揭示自己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指导思想。
二、作者简介:
李约瑟(1900—1995),英国生物化学家、科技史专家,国际科学史联合会主席(1972—1975)。著有《中国科学技术史》(7卷34分册)、《用历史的观点看待中国传统的科学》等。
本文节选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中国科学技术史》是凝聚着李约瑟后半生心血的长卷著作。书的英文名原为“中国的科学与文明”(ScienceandCivilisationin
China),请人为中译本题写书名时改为现名。在英语中的“科学”(science)与“技术”(technology)有着明确区别,而且在其论述中也是把“科学”与“技术”、“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等区分开的,作者在本书中所探究的是,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科学与文明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促进其发展的内在原因,并非简单地停留在技术应用层面上。我们应该从作者的原书名去理解他的写作理念。
三、朗读课文,注意字词
回溯()云翳()伽()利略伽()马刀伽()蓝
四、研习课文:
1.李约瑟是一位具有人道主义情怀的科学家,他为什么要研究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呢?
提示:科学史地位——西欧中心主义者的错误观点——缘由主题
(重要)古代地中海各民族中国未被发现
肯定新月地带、印度民族(偶然性)
作者抽丝剥茧般的娓娓道出原委,揭示出全书的主题
2.全书的主要内容——著名的李约瑟难题,着重分析,让学生们明白相互之间的联系
提示:1、2段,17世纪前后中国对于科学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3、4段中国古代科学存在缺陷——理论滞后,并在承认该前提的情况下提出疑问“公元3世纪到13……知识水平”?
5、6段既然存在缺陷,为什么科学技术又有长足的发展?既有发展,为什么不能成长为现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
7段在中国的早期社会,为什么科学技术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
8段中国为什么能产生有机自然观?
“有机自然观”也就是中国道家的清静无为,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外对比展开分析。
从这八个问题中提炼出作者的评价:(1)中国古代科学停留在经验阶段并只有原始论;(2)尽管中国在理论和几何方法体系方面没有创造出“希腊奇迹”,但中国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许多方面都走在具有较高理论和方法论水平的欧洲人和阿拉伯人的前面;(3)尽管中国在15世纪以前有着许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并能使之有效地加以运用,但中国始终未能创立出“近代科学”
3.我们应怎样评价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贡献?结合3、4两段
提示:引导学生找出书的宗旨,以及作者的人生信念,我们应以务实公正的态度去看待历史,去评价科学技术史。不仅仅是对中国的如此,对一切民族的都应如此。
五、小结
本文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书序,缘由主题——内容——宗旨——指导思想(板书加讲解),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应学习作者摆脱一切偏见,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鲁班本名公输般,因为「般」与「班」同音,是春秋战国时代鲁国人,所以称之为鲁班。他是历史上有名的工匠,被喻为木匠的祖师。
《墨子.鲁问》中提到,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三日不下。他还造了能载人的大木鸢,在战争中担任侦查的任务。《渚宫旧事》记载「尝为木鸢,乘之以窥宋城。」历史上还记载了鲁班因为自己的才干,竟然使得父母葬送了性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王允的《论衡.儒增篇》说「巧工为母作木马车,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母亲就这样不见了踪影。而父亲呢,命运更惨。根据唐朝一本《酉阳杂俎》记述,鲁班曾远离家乡做活,因为念妻心切,就做了一只木鸢,只要骑上去敲几下,木鸢就会飞上天,飞回家去会妻子。没多久,妻子就怀孕了。鲁班的爸爸觉得很奇怪媳妇怎么会怀孕呢,于是鲁班的太太就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后来有一次,鲁班的父亲趁鲁班回家时偷偷地骑上木鸢,照样也敲了几下,木鸢也飞了起来。但哪知一飞竟然飞到了苏州,当地人见到由天上降下个人来,当他是妖怪,便将鲁班的父亲给活活打死了。
每年的六月十三日是鲁班师傅诞,上架行木艺工会最重视这个节日,木艺工人昔日十分注重奠师重道精神,他们最奠崇的师傅,就是鲁班先师了。木艺这一行可说是最古老的行业,木工在建筑业中一直占有很重要地位。每年祝贺师傅诞,还有一项很特别的传统活动,就是派〝师傅饭〞,所谓〝师傅饭〞,其实只是在师傅诞那天,用大铁镬煮的白饭,再加上一些粉丝,虾米,眉豆等。由于相傅吃了师传饭的小孩子,不仅能像鲁班那么聪明,而且快高长大,健康仱俐,以前,在贺诞这一天,请一班艺人回来唱八音,或者请一台木偶戏来演出,视乎当年的经济情形而定,总之是隆重其事。
《发明与发现的国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文本的学习,理解李约瑟公正地对待每一种民族文化的人文情怀,认识文化交流的双向性,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等问题。
2.理解文明对话的作用、必然性,自觉地成功地进行文明对话。
3.了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以及深远影响。
二、基础知识梳理
1.正确识记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回溯()云翳()束缚()垄断()赫梯()熔炉()截然()磁极()宗旨()谅解()纵情()纠正()遮蔽()阻碍()肥沃()受惠()颓然()采纳()耶酥()()携手()
2、正确识记下列多音字
3、正确识记下列形近字的字形
4、近义词辨析
1、透露披露
“透露”是指泄露或显露(消息、意思等)。如“威廉1837年所著的《归纳法科学发展史》,全都不自觉地透露出这一点,作者们甚至连其他民族在人类认识自然环境的历程中同样有所贡献这一事实也不知道”。“披露”是指公开发表,发布,表露。如“这是一部披露当代中国十分罕见的大案、特案、要案、奇案的纪实文学”。
2、文献文章
都属于资料。不同是。“文献”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资料。如“我们可以从现有的大量文献中看到希腊和罗马的思想家、数学家、工程师和自然界的观察者们所奠基的这一基础”。词义范围上要大于“文章”。“文章”指篇幅不长的单篇作品;泛指著作。
3、融化熔化溶化
“融化”指冰雪等变成水,也做溶化。例如“冰终于融化了”。“熔化”指固体加热到一定程度变成液体。如“铁加热到1530°C上会熔化成铁水”。“溶化”指固体溶解。如“食盐在水中很快就溶化了”。
5、词语积累
(1)望尘莫及:
(2)鞭长莫及:
(3)望洋兴叹:
(4)并驾齐驱:
(5)得天独厚:
(6)截然相反:
6、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李约瑟(1900—1995),英国生物化学家、科技史专家,国际科学史联合会主席(1972—1975)。著有《中国科学技术史》(7卷34分册)、《用历史的观点看待中国传统的科学》等。本文节选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中国科学技术史》是凝聚着李约瑟后半生心血的长卷著作。
(2)释题:
书的英文名原为“中国的科学与文明”(ScienceandCivilisationinChina),请人为中译本题写书名时改为现名。在英语中的“科学”(science)与“技术”(technology)有着明确区别,而且在其论述中也是把“科学”与“技术”、“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等区分开的,作者在本书中所探究的是,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科学与文明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促进其发展的内在原因,并非简单地停留在技术应用层面上。我们应该从作者的原书名去理解他的写作理念,题目完整地可以说成技术发明与科学发现的国家。
(3)创作心语:
李约瑟说:“假如我能长生不老,并能列席到世界大同后的科学应用委员会之中,我非常希望中国人也能加入其中。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只有在中国、日本以及在整个东南亚,都能看到的伦理思想,才是能够纠正西方社会中偏重科学观点的惟一法宝。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人类要认识什么是不可能做的事情,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事情。”
巩固练习: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
A.纰(pī)漏先妣(bǐ)秕(bǐ)谷包庇(pì)
B.供(gōng)应供(gòng)词蹊(qī)跷蹊(xī)径
C.炫(xuàn)耀龃龉(yǔ)睥(bì)睨亵(xiè)渎
D.宝藏(zàng)证券(quàn)谄(chǎn)媚杀戮(lòu)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精粹美仑美奂出奇制胜震聋发聩
B.诀窍戴罪立功各行其事察颜观色
C.切蹉仗义执言不落窠臼鼎立相助
D.追溯旁征博引高屋建瓴欲盖弥彰
3.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蕴藉学籍别出新裁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B.脏款姿式卷帙浩繁失之毫百,谬以千里
C.影牒宣泄陈词乱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D.告罄震撼销声匿迹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媒体践行厉精图治千人倡导,万人应和
B.影碟症结治国安邦文武之道,一张一驰
C.斡旋联袂改革弊政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D.博客双赢坐无虚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各界人士有的手捧鲜花,有的抬着花篮,每个人胸前都佩带着小白花,缓缓地走到王选院士的遗像前,鞠躬,许多人忍不住流下了热泪。
②“上学难”问题是人大代表最的问题之一,我国将在五年内对农村教育投入2千多亿元,使农村学生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消除横亘在城乡间的“教育鸿沟”。
③国民党“立委”陈水扁的“废统论”,国台办新闻发言人也指出“废统论”是“台独”分裂活动进一步升级的危险信号。
A.志哀关注叱责B.致哀关注斥责
C.志哀关心斥责D.致哀关心叱责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对腐败分子事后的惩处,从促进和谐的角度来看,尽管非常必要,但其效果仍属于“扬汤止沸”的范畴。
B.这篇论文虽然材料翔实,条理清晰,但观点模糊,行文啰嗦,援引的事例失当,当为不刊之论。
C.中国文学界时下的风尚,要么附庸影视,把黄钟大吕切割成商业快餐;要么寄情山水,以随意短章打发岁月。
D.超女吸聚的粉丝还未散去,超女纪念碑之议日盛,是变本加厉的吹嘘,还是落井下石的反讽?正见仁见智。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行人体谅司机,司机礼让三分,彼此相敬如宾,那么城市的交通就会有序得多,顺畅得多。
B.李老太的剪纸乡土气息浓郁,图案简洁明朗,既与传统的民间剪纸风格陈陈相因,又打破了固有的模式范畴,因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C.网络出版业虽然方兴未艾,但如果不解决网络的安全性、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它就难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D.虽然他的语文基础并不好,但经过这一年来的博闻强识,现在他的语文成绩在班里已经名列前茅了。
8.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这并列的三个分句,一个分句后边用了分号,(因为分句内部出现逗号)所以第二个分句后边也应用分号。(尽管分句内没有出现逗号)
B.飞机刚一停稳,周总理就立即站起来,精神抖擞、毫无倦意地走到同志们面前,极其关心地逐一询问:碰着没有?身体有什么不舒服吗?
C.古代诗人精心锤炼诗歌语言,著名的典故“推敲”就表现这一传统。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名句正是这种认真的创作态度的写照。
D.这个经济协作区具有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等资源。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一个人从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得到的某种难以言传的慰藉和快乐,恐怕不下于地质学家和历史学家追溯某个王朝的兴衰和自然界的演化史所得到的乐趣。
B.希望双方本着互相尊重、互不敌视、平等协商,努力寻找符合各方利益并为双方接受的解决方案。
C.已经是傍晚时分,他在空寂无人的教室里独自坐着,久久地品味着这次考试失败的苦涩。
D.商标法规定,在商品包装、广告上面出现企业名称和地址时,应当使用汉字或汉字、汉语拼音并用,不能单独使用汉语拼音。
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当今商品经济的时代,当诗歌失却往昔荣耀而逐渐远离我们的时候,读到这样一首清纯明净、催人奋然前行的祖国颂歌,真是难得的精神享受。
B.针对国际原由价格步步攀升,美国、印度等国家纷纷建立或增加了石油储备,我国也必须尽快建立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C.文艺作品语言的好坏,不在于它用了一大堆华丽的词,用了某一行业的术语,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地方。
D.从考古发现的大量事实,充分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长江文明已发育得相当成熟,它与黄河文明“本是同根生”,而非黄河文明传播的产物。
电话的发明
教学目标:
1、学习15个生字。
2、了解贝尔研究和发明电话的过程,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敢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处理:
本文课文中涉及到很多术语,学生理解有困难。采用略读的形式,只要求学生了解贝尔发明电话的过程,并积累文中的一些词汇。
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借助字典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解课文的内容。
2、收集现代电话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电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话到底是谁发明的?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读一读《电话的发明》这篇文章。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1、自由读课文,想办法认识生字。
2、学生以同桌为单位,认字表生字互相检查并组词
3、默读课文,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4、交流关于贝尔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课文,引导讨论
1、理请层次
哪个自然段写的是贝尔发明电话的原因?(第二自然段)
哪个自然段写的是遭遇失败?(第四自然段)
哪几个自然段发明成功?(5--8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
贝尔是怎么想到要发明电话的?你觉得贝尔是个什么样的人?
3、读第四自然段
“沃特森苦笑不得,他们的实验又失败了。”这个“又”字说明了什么?
4、读5--8自然段
理解“欣喜若狂”
5、讨论:电话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二、、指导写字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想发明……”,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想发明……
教学目标:
1、灵活运用识字方法学会学会12个生字及新词。体会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特点,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读课文和检查字词,可以消除学生读书障碍,使学生读正确。但以往教学常常因为检查字词切断了理解课文内容的感情线。因此,本课设计这一环节时,注意将重点词汇融入在课文内容之中。本课的语言十分优美、生动,非常适合朗读。但孩子在自读的过程中,就可以体会到一些课文中描绘的情与景。因此,教学设计要重在朗读与感悟,避免过多分析。师生在课文描绘的情与境中交流自己的感受,师生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产生共鸣,课堂上师生共同体味着人在自然中的快乐与自由。整节课下来,消除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语言、语气无不体现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课文创造的情境中感受“学习语文真快乐”。
教学重点:
读课文,了解内容,产生对科学幻想的兴趣和想要发明的愿望。
教学难点:
1、能够结合课外知识,说说自己想发明些什么和有什么用处,然后写下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在对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利用生字表初步识字,正确认读字词,正确读文,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教学重点:
读课文,了解内容,产生对科学幻想的兴趣和想要发明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想发明……》看到课题你想到什么?(困)
生汇报:爱迪生发明电灯……
理解发明的含义:服务人类,对人类有益,帮助人类解决困难。
二、新授:
1、汇报预习内容。
1)生字、词的记忆理解:馆、尘、染易错。
2)自然段的理解。
3)同桌读课文,填写107页的表格。
4)指名汇报。
三、再读课文
说说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发明什么,那我们默读一遍课文,把你觉得很有趣的句子画出来,画完自己放声读一读。
体会每个人发明的用处。
四、质疑。
五、作业:抄写生字组词,熟读课文。
反思:本篇课文生字较多,生字的笔画也较多,所以要求学生在学习生字时要格外的用心,但是从课上的检查情况来看,有好几名学生没有完成预习作业,导致课上的学习效率不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产生对科学幻想的兴趣和想要发明的愿望。
教学难点:能够结合课内外知识,说说自己项发明什么和他有什么用处,然后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默读课文
回忆课文中讲了谁的,什么发明?(困)
二、新授:
1、再读你喜欢的发明,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发明?
2、汇报
1)读“科学树不但可以减少空气中的污染,而且还给市区增加了新的景观。”
理解“减少……增加”的含义。
2)用“减少……增加……”说句话。
3)填空:
科学数能够能够还能够
科学树可以可以还可以
3、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4、自由发言,并出主意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5、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吗?
6、小结:我们只要有好的创意,加以尝试就能有好的发明。“……”很多的发明靠每一个去
尝试实现。
作业:1、造句2、填空3、写一个你的设计发明
板书设计:29、我想发明……
表哥人行道自动化方便环保
表妹电动垃圾箱方便环保
我种植科学树美化、净化环境
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在完成课后一题时,可以看出学生的概括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学生的自学,有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的完成本题。
本文节选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中国科学技术史》是凝聚着李约瑟后半生心血的长卷著作。书的英文名原为“中国的科学与文明”(SciericeandCivilisationin(;hina),请人为中译本题写书名时改为现名。在英语中的“科学”(science)与“技术”(techlaolc)gy)有着明确区别,而且在其论述中也是把“科学”与“技术”、“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等区分开的,作者在本书中所探究的是,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科学与文明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促进其发展的内在原因,并非简单地停留在技术应用层面上。我们应该从作者的原书名去理解他的写作理念。
《发明与发现的国家》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中的核心部分,着重地论述了作者涉足中国科学与文明的历史研究的原因,揭示自己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指导思想。关于四大发明的争议贴以及驳斥贴
所谓四大发明的无稽之谈
还在我读书的时候,我就对所谓的“四大发明”及诸如此类的村妇之言感到很不以为然∶这些弱智玩意也能算是什么发明吗?这些东西里面有什么技术含量?这些东西充其量只能算是某种“发现”而已,它们跟人们所说的通常意义上的那些“发明”,在技术含量上,所运用的科学理论深度及智力活动水平上的差距无异于猴子与人之间的差距。
更何况,说这些东西是属于我们中国人所作出的“伟大发明”只不过是王婆卖瓜式的自欺和欺人。(这种自欺欺人的说法甚至都不是我们中国人自己想出来的,而是李约瑟这个好事之徒搞出来安慰我们的。)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明这个问题:即这些东西到底包含了多少足以称得上是“发明”的技术含量;而且它们到底是不是我们中国人所“发明”的或者说首先发现的;它们到底是不是像所吹嘘的那样“对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到底有多少影响。
如果从定义发明的创造性本质上来说,要称得上是一项“发明”而且是“伟大发明”,显然是要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技术含量的,是要付出了较高水平的智力劳动特别是逻辑思维活动,并且其内在要有一种明确的科学理论作为支撑,而不是像一个小孩子在闲逛玩耍的途中偶然发现了一个新奇的玩物然后就原样收藏的那样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所谓“发明”。
我们中国人常常吹嘘的很多“发明”就是属于这样一种类型的玩意,比如说对磁石指南的发现。这只不过是对一种自然现象的最原始认识和发现而已,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初始认识,并且不需要加以任何技术构建就能够在生活中运用,唯一所做的只不过是对磁石的外形进行艺术加工而已。
我相信这种磁现象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曾有所发现,只不过发现时间早晚而已,如果说是我们中国人先发现了磁石指南的现象,也只不过是因为占了磁铁矿资源丰富的便宜而已,如果一定要说是我们先“发明”了指南针,还不如说是我们先发现了磁铁矿。
实际上,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表明磁罗盘是从中国传到中东及欧洲去的。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欧洲人的磁罗是12世纪时在意大利的阿马尔菲城发明的。而且这种罗盘远非我们在中国的各种宣传资料上看到的那种简陋的“司南”模型可比,它通常包括在多个枢轴上水平安装或悬挂的磁针,可在枢轴上自由活动直到与地球磁场在一条线上,在技术上要复杂先进得多。
而且,就是这个被认为是指南针雏形的“司南”,也可疑得很。因为根本就没有任何详细的记载,也没有任何实物被发现。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只不过是一个根据野史杂书中一些只言片语的描述推断想象出来的模型而已,考古学家甚至都无法知道它的准确形状,也不知道它的确切用途,但是在一种民族虚荣心的驱使下,就先把它吹嘘成是指南针的“雏形”再说吧,反正把任何现代科学成果都能够“论证”成是我们中国就“古已有之”并且年代一定要比别国早,是符合“政治正确性”的,也是很多“专家”“国学大师”赖以混口饭吃的谋生之道。
仅只是从这个推想出来的“司南”模型来看,也很难让人相信,人们到野外去活动时,会带着这么不方便的东西用来指示方向,为什么不设计成一种便于携带和使用的形状构造呢?至于后来出现的指南针,也没有可靠证据表明其最早是在南宋之前就已经在航海活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萍洲可谈》的记载也只说明了人们是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才迫不得已使用磁针,恰恰说明了那时的技术还不成熟),而在同一时期,中东和欧洲的航海活动也已经开始使用磁罗盘了,我甚至倾向于认为,真正的成熟的磁罗盘技术恰恰是从中东和西方传到中国来的,不然何以解释为什么“没有指南针”的阿拉伯人和欧洲人反而比拥有指南针的中国人航海活动范围要广大得多呢?
另外,一直以来我们所吹嘘的所谓“是指南针的应用导致了对美洲的发现”,也只不过是对航海学和历史的一知半解而已,一种对复杂事物的简单化理解。热衷于自我吹嘘的中国人可能不知道,早在公元前七世纪,郑和下西洋之前两千年,埃及人和腓尼基人就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环航非洲(跟这一成就及后来的哥伦布横渡大洋发现美洲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比起来,所谓的郑和下西洋只不过是小孩子的游戏),而在磁罗盘没有发明之前的那漫长的数千年里,古希腊人,古罗马人,古埃及人,腓尼基人,斯堪迪纳维亚人,阿拉伯人,中世纪的欧洲人,也一直在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北海波罗地海来去自如。
虽然磁罗盘在航海中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航海所需要的仪器装置远痹烩多得多,用来确定方位的仪器和方法也远不止这一种,磁罗盘只是进行航海所用到的众多手段中的一种而已。之所以在哥伦布之前漫长的岁月里人们没有去进行横渡大西洋的航行,除了航海术上的不成熟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地球是圆形的这一情况还认识不够深入(虽然古希腊人早就认识到了大地是球体,但是对这个球体的情况没有更多详细的了解),当时的人曾经认为,在地中海外往大西洋的方向有一个无底洞,在一幅古希腊地图上还在地中海通往大西洋的出口处标有‘到此止步’的字样。受传统观念影响限制了人的行动,而且那时候也没有去进行横渡大洋航行的动力。
一直到了十五十六世纪(这时磁罗盘技术已经在欧洲应用了几百年了),欧洲受到伊斯兰教势力的威胁,为了冲破奥斯曼土耳其的封锁,寻找通往东方印度的新航路,加上那时候人们知道地球是一个圆形,认为从相反的方向绕一圈也能到达目的地,哥伦布麦哲伦等人才开始了冒险进行横渡大洋乃至环球航行的航海活动。不管有没有指南针,只要有了现实的动力,人们都是能够也必然会去进行这样的航行的。认为没有指南针就不会有地理大发现的说法委实荒唐可笑。
同样的道理,只不过以一种猎奇的心态在自己的笔记里记录了一些奇闻佚事的一个士大夫官僚(沈括),居然也要吹嘘成是什么“大科学家”,这简直就跟把某个小报的记者说成是“大科学家”一样滑稽可笑。
这个“大科学家”在他的“科学著作”里琢磨了一些如磁针是漂在水上,还是顶在指甲上,顶在碗沿上,抑或是栓在绳子上,那个更稳妥一些,这样一些问题,最后他得出结论,还是栓在绳子上更为牢靠,这就是他所谓的“科学发现”,这类闲得无聊的自娱自乐。(顺便说一句,《梦溪笔谈》其实只不过是一本收罗了艺文,政事,书画,音律,器物,神异,历法,等等诸方面的轶闻奇谈的大杂烩,是他官场失意退隐闲居后的自娱之作,跟《聊斋志异》并无什么两样,也与“科学”二字无关,这些也就只能蒙蒙搞不懂文言文的老外。)
跟这之前数千年里古希腊,古埃及,古巴比伦科学家所留给人类的相比,如记录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莫斯科手卷(Moscowpapyrus)和林德手卷(Rhindpapyrus)上的古埃及高深数学知识,汉谟拉比王朝时的古巴比伦天文学数学知识,以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阿基米德等人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及已上升到抽象思维阶段的科学(而非实用技术),亚波隆尼亚斯的《圆锥曲线》,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和《光学》,托勒密的《大汇编》等等等等(仅从浩如繁星的众多科学家和科学成就里举出几个典型代表),跟这些相比,如果还要把《梦溪笔谈》之类的吹嘘附会成是所谓的“科学成就”,那我只能很抱歉地认为,这是猴子的“科学”和人的科学之间的差别。
中国人特别津津乐道于马克思谈到指南针,火药,印刷术这“三大发明”的那几句名言,其实马氏不过拾人牙慧而已,我所知道的最早谈到所谓“三大发明”的人是英国哲学家培根,他对这几种发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不过今天看来显然是夸大其词了),分别从文学,军事,经济活动三方面(后来马克思那些论调不过是把这几句改头换面了一下就照搬过来),似乎很给我们中国人长脸了。不过可惜的是,不管是培根还是马克思,他们在谈到所谓的“三大发明”时都不是在谈论所谓的我们中国人的“四大发明”,而是在谈论西方的“三大发明”(这个“西方”包括了中东,是与我们这种纯粹的“东方”相对应的“西方”),马克思甚至毫不客气地认为“中国根本就没有科学和哲学”。
所谓“四大发明”的说法是到了上世纪时才由“科学史家”李约瑟炮制出来的,他本人在英国学术界颇受冷落,于是另辟蹊跷搞一套“非西方中心论”,哗众取宠的成分太大了,他本人不过为了出“学术成果”罢了,至于搞这种“精神鸦片”出来对本来就缺乏科学精神的中国人毒害有多大就不是他所关心的问题了。在国外这样的人比比皆是。
至于培根和马克思所夸夸其谈的所谓“三大发明”的“历史作用”,只不过是哲学家式的把复杂事物简略化的表述方式,一种似是而非的提法,这一套把戏对经历过马克思那已经宣告破产的“科学共产主义”“辨证思维法”洗礼的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了。
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例子就是火药。
如前所述,马克思用一种简略化的方式将“三大发明”的“历史作用”分别表述为是文化传播,军事变革,经济活动三方面的主要决定因素,如果用我们中国人更为简略的思维方式,只需要用“文武商”三个字就可以表述了,可惜历史无法如此简略化。
火药在军事史上起到的作用到底如何?客观地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其实是句空话,因为自古以来成做上万的发明,都可以说是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很多甚至都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
火药在军事史上根本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发现,道理很简单,因为对现代兵器来说火药的发现只是原材料层面上的发现,并不是象弹道学,冶金学、金属加工技术等方面的方法上科学理论层面上的发现,而后者才是对军事变革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火药可以说是实现从冷兵器向现代兵器转变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却根本不是关键性的环节,因为这种原材料阶段上的东西迟早都会被人们发现的,并无任何神奇之处,而方法上理论上的发现却不是有了原材料就一定会出现的,事实上,中国的历史也毫无疑问地证明了这一点,我们中国人据说是在宋朝时就已经“发明”了火药,但是到了二十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时我们仍在用大刀长矛(还是正规军)作战,实际仍处在冷兵器阶段,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并且火药的发现也跟指南针一样,仍然不过是占了矿产资源丰富的便宜而已,特别是组成火药的三种成分之一的硝石,现在普遍认为是中国人先发现的,因为阿拉伯人把这种矿物称为“中国雪”“中国盐”。但是却没有证据表明,火药也是从中国传到中东去的。而且我相信,只要找得到适当的矿藏,中东和欧洲也一样迟早“发明”出火药,一来西方的炼金术传统与东方一样繁盛悠久,二来这种东西也不需要什么复杂的技术。
事实是,十五世纪德国人发明了前装滑膛枪,才是真正地实现了从冷兵器向火器的转变(这之前已经有了较简单的火枪火铳),而后十八十九世纪几项革命性的发明:线膛枪,火帽,圆锥形子弹,撞针,连发式枪械的出现,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枪炮。这几种发明是建立在系统的科学理论和复杂的机械制造加工技术基础上的真正的关键性的发明,这才是对近代军事变革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有了弹道学,冶金学、金属加工技术等和上述这几种发明的出现,从冷兵器时代过渡到火器时代的军事变革才真正实现了。
而中国乃至整个东亚不管从中古的小到火绳枪大到佛朗机一直到近代的线膛枪炮等各式火器实际上都是从西方引进的,曾经被吹嘘成是最早的火枪的“突火枪”只不过是一种简陋的喷射式火器,只是在一根竹筒内装上发火物,靠喷射火焰来杀伤敌人,但是喷射的距离很有限(不过一两米),杀伤作用很微弱,只能起到恐吓敌人的作用,并且其原理和构造都与西方出现的火枪完全不同,这种玩意实际就有点类似于我们小时候曾经玩过的那种“魔术弹”(射程都远远不如),可有人会神经错乱到把这玩意当作是跟近代枪炮同样的东西吗?关于“子窠”的说法也只是猜测,根本没有任何依据。至于火器在实战中得到有效而广泛的运用也是从蒙古人才开始的。
另外一项“伟大发明”,印刷术,实际上也不能说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当我们在谈到我们发明了印刷术的时候,我们实际上说的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因为雕版印刷术实在算不上是什么发明,道理很简单,因为雕版印刷术的原理跟另外一种东西__印章没什么不同,而印章这种东西在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是有的,出现年代比中国早的民族也多的是,何况雕版印刷术也没有多少实用价值。在正式一点的宣传“四大发明”的资料中,往往都会特别指明是活字印刷术。
那么活字印刷术是怎样发明的呢?据说是北宋毕升首先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可惜那只是据说而已,因为这种泥活字从来就没有在现实中得到应用过,从宋代一直到明清,都仍然使用的是雕版印刷术,以至于很多专家认为,毕升的泥活字印刷术只是个构想,不必当真。一直到近代,才开始引进并使用德国人古登堡于1455年发明的铅活字版印刷技术,这种技术的复杂和完善的程度也不是中国古代传统印刷术可以相比的(由铅、锑、锡三种金属按科学、合理比例熔合铸成的铅活字,并采用机械方式印刷),事实上,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印刷术恰恰是从西方传到中国来的。
而且,中国后来所使用从西方引进的还不仅仅只是铅版印刷一种技术,如平版印刷技术,凹版印刷技术,孔版印刷技术,等等,这些技术与我国传统的雕版印刷完全不是一回事了,技术细节上也复杂多了,至于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印刷技术,跟古代近代的印刷技术又更不是一回事了,实事求是地说,说印刷术是中国人发明的,那是故意误导人民。实际上,国际上普遍把古登堡发明铅活版印刷术算作是现代印刷术的历史起点,没有谁把中国发明印刷术这种说法当真。
另外,现在学术界还公认韩国清州的兴德寺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铜活字)发源地。说到这里,我想起有一次,在一个朝鲜的官方网站上看到朝鲜人说他们是“四大发明”的创始者,还说他们拥有六千年文明史,让人哭笑不得。特别是在看到了韩国人在世界杯上的表演之后,联想到曰本也一直在宣扬什么他们是宣纸的发明者,天皇的万世一统等等,让人感到,东方民族在怎样不着边际地吹牛撒谎上都是惊人的相似。而让我稍感欣慰的是,我们中国人可能还不是世界上最厚脸皮的民族,毕竟我们现在似乎还羞于将这种自吹自擂的无耻劲头拿到国际上去公开表演,只是关起门来自我陶醉。
而跟印刷术关系密切的另一大“发明”,纸,国际上就更不承认那是中国人的发明了,因为早在五千年前,在中国的纸出现之前三千年前,古埃及人就已经发明了最古老的纸,称之为纸莎草纸(Papyrus),也称纸草纸,英文中纸(paper)这个单词就是来源于拉丁文Papyrus(纸莎草纸),可见这种纸在西方古代应用的广泛和悠久。
纸草纸不仅是古埃及重要的书写材料,而且也大量出口到其他国家,成为古埃及人,古希腊人,古罗马人,亚述人,阿拉伯人所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用古埃及文、古希腊文、古罗马文和阿拉伯文等书写的纸草纸文献,数以十万张计之多,纸草纸文献上记载了大量的古代法律、宗教铭文、天文地理、文学,数学知识翟讳贵历史资料,其中历史最早的是从古法老墓葬出土的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无字纸,载有文字的纸草纸文献距今也有四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比我们中国人使用甲骨文还早了近两千年。
这种用纸草纸写成的书籍,我曾经亲眼看到过,虽历经数千年,仍然清晰如新,纸质决不比我们中国的纸差,而且纸草纸也不像有人说的那样,容易断裂,现在埃及都还有根据古代技术进行制造的纸草纸,造出的纸任意折叠完全没有问题。世界上很多博物馆都收藏有这种纸草纸古籍,象前文提到的林德手卷(Rhindpapyrus,又称为莱因德纸草书,是公元前1650年左右的埃及数学著作),就收藏在大英博物馆,你们有空可以去看看。
所谓中国人发明了纸促进了文化传播的说法,更是似是而非的想当然。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纸草纸文献能够存留数千年,成为我们现在研究和了解古埃及希腊罗马历史和科学哲学的珍贵资料来源;古希伯来人用造价高但便于保存的羊皮纸记录旧约经书而留存下来的“死海古卷”也成为现在珍贵的历史资料。而中国据称是在汉代时就开始出现纸了,可是你现在还能够找到那时候保留下来的什么书籍吗?宋代之前的有多少?相反地,商代使用甲骨,反倒为我们留存下来了大量历史资料,使得我们对商代的了解比孔子那个时候的人还要知道的多。汉简的再发现也说明了这个问题。以至于有人认为,中国正是因为过早地使用了这种便宜而又易毁的纸,才使得很多的古代典籍失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纸在中国的使用对文化传播不仅没有起到什么正面的作用,反倒可以说是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更何况,一直到近代,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仍然是文盲,“对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在哪里?而且中国人仍然在普遍使用手抄和雕版印刷的原始落后手段来传播文字。
还有一个很容易被人忽略的问题就是:中国人既然已经开始使用纸这种方便的书写材料了,却从来没有想过去发明一种方便的书写工具,仍然使用毛笔这种笨拙的书写工具达千年之久,何其荒唐。而西方人早就知道使用羽毛笔等方便快捷的书写工具,后来又不断创新发明了铅笔,自来水笔(实际上,最早的金属蘸水笔在公元前的罗马共和国就已经出现了。发掘于庞贝古城废墟,现收藏于尼泊尔的国家博物馆),圆珠笔,并传入中国,对推动中国的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鲁迅也曾经对自来水笔的作用进行过精辟的阐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笔的发明和传入中国远比纸的使用贡献要大。
说完了关于这些“发明”的历史作用,不能不提到的是,在古代史上起过痹烩些重要得多的作用的发明多的是,大多都起源于中东地区,然后传入中国等地,如车轮,滑轮,风车,螺钉,钟表,曲柄,牛和马的驯化,青铜冶炼,炼铁术,马镫,等等。我们中国人应该学会谦虚一点,世界上比我们辉煌灿烂历史悠久的文明多的是,更何况连我们中国人本身都是从中东中亚地区一批批迁移过来的,所谓的三皇五帝,夏王朝,等等,都是子虚乌有的神话传说而已,考古发现早就证明了这一点,这也是国际学术界所公认的事实。
最近这几年来,复古,饰古,伪古的风气越演越烈,而且都是以官方的支持在搞,其目的不过就是为继续维持专制统治寻找合法性,为抵制==自由的理念寻找借口和依据,所以要把西方任何先进的东西都“论证”成是我们中国早就“古已有之”的,没有什么稀奇的,美其名曰培养民族自尊心,其实是培养遗老遗少。
而这些新时代的遗老遗少们也攒足了劲以一种近乎于无赖的劲头拼命地要把西方任何先进的东西都“论证”成是我们中国早就“古已有之”的“发明”,网上网下,电视报纸,到处都可以看到这一类的奇谈怪论,越来越多,什么风筝是飞机的雏形啊,万虎是飞机的发明者啊,竹蜻蜓是直升机的前身啊,大禹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飞行的人啊,孔明灯是发动机的鼻祖啊,等等(我都不想说了,实际上最早的飞行器早在两万多年前就有了,其实物就保存在埃及国家博物馆,那时候中国这地方还没有人呢。),还有什么新“四大发明”也冒出来了,连养猪酿酒也成了“伟大的科学发现”了,是不是应该凭这些试试去申请诺贝尔奖看看?没准有戏。
如果一定把这些弱智玩意说成是所谓的“伟大发明”,那不仅是对别的国家和民族的侮辱,也是对整个人类智慧的侮辱。
其实了解一下“四大发明”产生的背景倒是很有意思的。
“四大发明”的提法,是由英国李约瑟提出,李约瑟1937年前,在英国SirFrederickGowlandHopkins的生物化学实验室做研究,(从没有听说过有什么成就,但后来在他的评传中,被客气地称为英国剑桥大学一位“有前途”的生物化学家兼胚胎学家。)
37岁那年(1937年),三位中国留学生到了Hopkins爵士的实验室,于是李约瑟1937开始学习中文(好像还不晚),而且一学就学的是古汉语(牛人),据说他读的第一部中国原版书是《管子》(同车我看了半天,也看不太懂的文章,李NB在英国学中文却能搞得很明白,真牛人一个)。
于是,很快李约瑟据说就拥有了扎实的中国古汉语知识,于是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而且很快在英国搞出了不少名堂(助手就是中国的留学生鲁桂珍,鲁同学是学现代生化的,来英国也是来搞生化的,据我了解,一般来讲,中国的学生,文理兼专的很少,鲁同学也许是个例外,居然可以翻中国古籍了。而且还要精通世界历史,中西文化比较,鲁同学也是个牛人)
1942年,蒋先生在重庆落难,对曰本人作战,每战必败,听说李约瑟在搞中国科技史,急需提高中国军民士气的蒋介石,立刻把李约瑟和鲁同学接到了重庆,让他到中国来实地研究中国科技史(那么多中国历史学家不会搞,非要请外国人来搞,其用意是不是很明显呢?),李约瑟也真是争气,一年后的1943年,在重庆就搞出了“四大发明”的研究成果,轰动了世界。“四大发明”在抗战进入关键时期的及时提出,大大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斗志,李约瑟和鲁同学的研究,“抵得上共和国卫队10个师”(张召忠牛人的话)。
李约瑟同志的研究比较相信感性的东西,也许是古汉语的功底毕竟不太够的缘故,对于史料的收集,基本上交给了鲁同学去干,而李约瑟同志,则喜欢流连于敦煌壁画等一眼就看得明白的东西上,比如在火药发明上,他就举了一个例子,说敦煌石窟中有一幅画,画中,佛在打坐,群魔正在打扰他,这些群魔有的嘴里在向佛喷火,于是李约瑟立刻得出结论,这是中国最早的火焰发射器,或者是喷火枪的图片,证据确凿。然后更进一步出结论,中国喷火枪的使用,晚于投射炸药包的火炮,早于火箭。就凭一幅宗教神话壁画,李约瑟同志可以得到这么多研究成果,这是多么严谨的历史研究和科学研究态度啊?!
1947年,李约瑟回国,于是关起门来开始写书,1954年他和鲁桂珍发表了大部头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为中国人民总结了2000年的科技史,并被中国人奉为科技圣经,于是,以后中国史学家的对中国科技史研究必须在那个从没有过历史训练基础的李先生的作品框架下进行了,对“四大发明”一有疑义,立刻就会被批得“体无完肤”。
于是笔者也不敢多说。只是提一点应和楼下搂主的意见,毕升活字印刷只是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讲的一个奇闻,从没有在中国的得到过实际应用,中国从来就是用的雕版印刷术,清代中期,中国从欧洲引进了西方古登堡的印刷术,中国才开始了活字印刷的历史,到底是谁学习了谁的印刷术?
有人问金庸,你在《鹿鼎记》中为什么要说庄家印《明史》,非要刻板?中国可是在北宋就发明了活字印刷的,清朝怎么还会用刻板?几乎要大批判的架势,金先生苦笑:事实如此。
鲁同学确实文理兼专,而且还能教出一个外国中国历史泰斗来,鲁同学不仅文理兼专,脑子也好,一来英国,就转了方向,于是,就成名家了。
鲁桂珍在李约瑟的回忆录里还是比较诚实的,说:李约瑟并不是一位职业汉学家,也不是一位历史学家。他不曾受过学校的汉语和科学史的正规教育。实际上他根本没有正式学过科学史,(因为在这几方面,他只受过鲁桂珍的指导,笔者加)只是在埋头实验工作之余,顺便涉猎而已。
因此,李约瑟在根本对“科学”,“科学发现”,“科学发明”,等等都没有界定和定义的情况下,就到处拔高中国古代科技,到处都是伟大发明,神奇发现。这些反科学的做法,被西方科学史家所鄙视,尤其受到了西方“科学史之父”萨顿的严厉批判。
正因为如此,李约瑟曾抱怨:在他写出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后,剑桥东方学院的学者依然不同他打交道,“一墙之隔”的剑桥大学科学史系也把他拒之门外。他感叹“这一现象何其怪异啊!”,于是他只能自己成立了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自任名誉所长,太太鲁桂珍同学任所长,都是正职干部。
这样一个人的研究成果,这些有悖历史研究和科学研究的严谨做法而出现的东西,却居然被中国人民奉为圣经(但不同的是.真正看过的,却没几个,同车耐着性子读过大概200页,觉得有点反胃,就去吃夜宵去了,吃完,就再也没有看过它一眼)。最经又有外国人完全根据他的东西,搞出一篇《中国人的一百个世界第一》,被中国人民广泛印刷(用的不是毕升的印刷术),我晕。
再举一个例子。
李约瑟说,中国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已在工业规模上生产铸铁了,到公元一世纪中国人已是铸铁大师,公元1380年前,欧洲人还无法制造出哪怕一小块铸铁(原话,不谈那些戏剧化的用词,单他这个1380年,是怎么搞得这么精确的?),于是得出结论,“制铁技术,欧洲人相比之下落后了1500年”(这个1500年是怎么出来的?从他上述的三个年代都推不出1500年啊?是不是前两个年代平均一下,再和第三个年代比出来的?)。并戏剧性地总结了一句,中国古代和中世纪在“钢铁冶炼技术方面长期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注意,他居然说的是钢铁!还不是铸铁。)
这些东东,把我搞得一片糊涂,我本来一直以为中国的冶金技术的获得要落后地中海地区1500年以上,结果,地中海那片的人不争气,居然,搞出块铁要比我们倒过来晚1500年,这么辉煌的制铁发明,怎么不被列为第5大发明?
李约瑟最大的问题是不讲科学体系,不定义科学的范畴,只是从史料,随笔中去找中国科学的闪光片断,并进而不实事求是地拔高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比如,他谈中国数学发展,根本不用去研究中国古代的数学体系是什么,是否有专门的研究方向,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发展轨迹,历代数学家研究的动机和问题的来源,只是找到零星的数学成就,比如宋代秦九韶的解高次方程等等,就得出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巨大成就云云,这是什么学术态度?
罗伯特·坦普尔在1986年,完全从李约瑟的大作的论据中,搞出来的《中国的一百个世界第一》,已经被辽宁儿童出版社出版,成为中国儿童的科学启蒙教育书,同车感到可悲,因为这里的所谓100个世界第一,至少已经有20上,已经被明确公认,中国不是世界第一。还要大肆流传,到底是所为何故?
李约瑟的大作,号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却热衷于到处发现中国的“第一”,热衷于比较“领先”了多少多少年,对第二第三的就不太热心了。
他和鲁同学也真是了不起,迎难而上,一会儿就能整出个“第一”来,我倒奇怪了,他这些“第一”的结论怎么来的?是不是他已经翻遍了世界各国各地区所有古代科技成就的文献了?还是他想当然出来的?既然是《科学技术史》,他干嘛那么热衷于搞“第一”的认证?这是科学史家的态度?
闲着,继续批李约瑟。
李约瑟说,中国人最早发明了机器人。来源是这样的(很有名的故事),西汉时期,汉武帝在平城、被匈奴单于冒顿围困。汉军陈平得知冒顿妻子阏氏所统的兵将,是国中最为精锐骠悍的队伍,但阏氏具有妒忌别人的性格。于是陈平就命令工匠制作了一个精巧的木机器人。给木机器人穿上漂亮的衣服,打扮得花枝招展,并把它的脸上擦上彩涂上胭脂,显得更加俊俏。然后把它放在女墙(城墙上的短墙)上,发动机关,这个机器人就婀娜起舞,舞姿优美,招人喜爱。阏氏在城外对此情景看得十分真切,误把这个会跳舞的机器人为真的人间女,怕破城以后冒顿专宠这个中原美姬而冷落自己,因此阏氏就率领她的部队弃城而去了。平城
这才化险为夷。
李约瑟认为这个机器美女就是机器人了,所以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机器人的国家。我考,这里我要怪鲁同学了,一个老外,不明白也就算了,你一个中国人怎么也装糊涂?这不是中国农村家家会搞的木偶吗,这就是机器人了?
继续批李约瑟,批到下班。
李约瑟的大作前后矛盾极多,充分表现出他历史功底的缺乏。
比如我前面提到过的铸铁技术,他说欧洲人在1380年前,没有搞出哪怕一小块铸铁来。后面又说,中国人公元前6世纪发明了铁犁。欧洲人到17世纪才使用铁犁,比中国晚了2300年左右。过了一会儿又说,公元前500年,欧洲农夫造出了铁犁,犁前有二个轮了和一个犁刃(即犁铧)。我考,我晕,到底欧洲人什么时候用的铁犁?到底欧洲1380年有没有造出过铸铁?铁犁的犁头是不是不是铸出来的?
李约瑟的大作里,想当然的东西太多。
比如他说,大约在公元前589年,中国人发明了长明灯。灯蕊为石棉;灯油为海豹油或鲸油。春秋时期的中国人就会捕鲸和海豹,这一点绝对也是世界第一啊。
再举一个可以当笑话的例子。
李约瑟,说中国的化学武器,领先了西方2300年,最早应用于春秋时期,这是什么化学武器呢?李约瑟,非常严肃认真地告诉大家,这种化学武器是-----“粪蛋”
李约瑟管中国人制作豆腐的工艺,不叫做豆腐,叫做“激素结晶体提取法”(这显然是从他的生化本专业中搞出来的东西),因为西方人直到20世纪还没搞明白“激素结晶体提取法”,所以这项技术中国人又领先了2200年(中国人西汉就会做豆腐了)
NND,不举了,这也叫科学史的研究?
李约瑟,喜欢把中国古代技术提高到高精尖的层次,比如刚才我说的做豆腐,在他那里叫
做“激素结晶体提取法”;木偶叫“机器人”;“粪蛋”叫化学武器外。中国人的漆,不叫漆,叫“工业料”,中国的皮影戏,不叫皮影,叫“麦卡托投影技术”;中国儿童玩具竹蜻蜓,叫“直升飞机水平旋翼和螺旋桨”;中国的冶金炉,叫“西门子式”炼钢法;等等等。这样肆无忌弹地胡乱定义,偷换概念的作品,居然还成为经典了?!
诚然,中国古代技术,尤其是手工技术,是达到过很高的水准,在中古时期,至少和欧洲阿拉伯世界各有长,甚至领先过。造纸术,火药配比等关键技术,是由中国传向了世界,没有传过去的,也有如同灵渠这样了不起的等高逐级下降的运河工程,如赵州桥那样古代桥梁艺术的杰作,如浑天仪那样巧夺天工的科技发明。
但我们需要李约瑟吗?
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才写成了下面这篇专门驳斥的小作,就是为了正本清源,以防大家被误导,并提起大家理性的讨论!!
如果说,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本着科学和历史的态度来探讨问题,那么我很敬佩。不过,该文存在着大量的错误,甚至影响到它论点的成立。而对于一些回复者,我就更感到失望了。曾经,我们受到“左”的思想的误导,以为什么都是中国的好,但是,目前看来,似乎更多的人正在受到“右”的思想所左右。甚至是盲目的,不加思考的去认为,只有西方的,才是好的,西方的历史,也比中国历史,要光辉的多(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左、右,并不是指政治上的,意识形态上的左右,而是一种对历史问题的看法,当然,也可能,这种看法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对此,我很遗憾,“矫枉过正”——这个词来形容似乎是再好不过的了。对此,我很遗憾。
对于这篇文章,首先,我们来看看培根所说的这句话:
“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发明(是指文艺复兴前和中,欧洲社会上的一些发明——作者注)的力量、功效和结果。人们将看到,这些发明远不如三大发明那么惹人注目;这三大发明古人并不知道,他们是印刷术、火药和磁铁。……能痹烩些技术发明对人类事物产生更大的动力和影响”(弗兰西斯·培根《新工具》第一册,格言129条)
但是,在楼主转的文章中说:
“……他对这几种发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不过今天看来显然是夸大其词了),分别从文学,军事,经济活动三方面(……),似乎很给我们中国人长脸了。不过可惜的是,不管是培根还是马克思,他们在谈到所谓的“三大发明”时都不是在谈论所谓的我们中国人的“四大发明”,而是在谈论西方的“三大发明”(这个“西方”包括了中东,是与我们这种纯粹的“东方”相对应的“西方”),马克思甚至毫不客气地认为“中国根本就没有科学和哲学”。”
然而我们来看看现代意义上的西方人是怎么说的。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著作中在引用了上面胚根所说的话后指出:
“……他富有洞察力的选择的三大发明都起源于中国。然而这三大发明对中国并没什么作用,相反,却在西方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显而易见,即便是西方人,也普遍同意,这些发明无疑是产生于中国。作者说培根在谈论“西方的三大发明”,显然是没有看完培根的话,犯了断章取义的错误。至于马克思说“中国根本就没有科学和哲学”——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在哪里?语境如何?指什么时候的中国呢?不会是作者又犯了断章取义的错误了吧?
再说什么是发明。词典里的解释是“创造出的新事物或者新方法”,那么作者的定义“显然是要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技术含量的,是要付出了较高水平的智力劳动特别是逻辑思维活动,并且其内在要有一种明确的科学理论作为支撑,”——我很难理解这个显然到底是怎么显然出来的,难道是作者的臆断么?想想看,爱迪生发明了灯泡,但是他并不清楚为什么他采用的灯丝能够长时间不断,他所做的,无非就是实验了几千种材料而已,那么这么看,这个也不是发明了??那么我又想问,前几年英国人评选的世界最有用的发明——抽水马桶,里面又有什么“明确的科学理论作为支撑”呢??
下面具体驳斥作者对四大发明的论断:
先说★★指南针:★★
作者说中国是“占了磁铁矿资源丰富的便宜”而已,但是事实上,中国磁铁矿资源不过在世界上排第三而已,而且多数是贫矿。瑞典、俄罗斯、北美、巴西、澳大利亚也都有丰富的磁铁矿资源,这些地方,也多数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可是为什么就单单是中国人“发现”了呢?
作者又说了“就是这个被认为是指南针雏形的“司南”,也可疑得很。因为根本就没有任何详细的记载,也没有任何实物被发现。”
——呵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书中和东汉时期思想家王充写的《论衡》书中就有记载,而北宋时代,由于军事和航海等需要和材料与工艺技术的发展,先后利用人造的磁铁片和磁铁针以及人工磁化方法制成了在性能和使用上比司南先进的指南鱼和指南针。指南鱼的制法最早出现在北宋的《武经总要》(公元1044年)书中,大意是将铁片剪成首尾两端尖锐的鱼形,放在炭火中烧红后取出,使尾部指向北方斜放入水中。将这样制成的指南鱼放在水碗中便可指示南北方向。可以看出,这种长期经验积累的制造方法是符合科学原理的:首先利用水中淬火产生相变和(地)磁场热处理可以提高指南鱼铁片的磁性和矫顽力,其次利用首尾两端尖锐的长条形铁片可以提高指向精度和减小退磁因数,再次是利用铁片向北倾斜放入水中淬火能更接近地(球)磁场倾角即接近总地磁场方向,可以提高磁场热处理的效果。——不知道作者的没有详细的记载,从何提起呢?
至于作者说“认为没有指南针就不会有地理大发现的说法委实荒唐可笑。”——因为“不管有没有指南针,只要有了现实的动力,人们都是能够也必然会去进行这样的航行的。”——那么我请问,如果没有指南针,船在大海中,如何辨别方向呢?作者说“热衷于自我吹嘘的中国人可能不知道,早在公元前七世纪,郑和下西洋之前两千年,埃及人和腓尼基人就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环航非洲(跟这一成就及后来的哥伦布横渡大洋发现美洲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比起来,所谓的郑和下西洋只不过是小孩子的游戏),而在磁罗盘没有发明之前的那漫长的数千年里,古希腊人,古罗马人,古埃及人,腓尼基人,斯堪迪纳维亚人,阿拉伯人,中世纪的欧洲人,也一直在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北海波罗地海来去自如。”——这正说明了作者对航海知识的匮乏,我承认,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些民族的确长久的航行在地中海上,不过很可惜,他们一直是做沿岸航行,因为没有办法定位,所以,一直不敢涉足广袤的大洋,而正是罗盘的应用,才解决了这个问题。而这,还是阿拉伯人从中国人那里学来并且传播到西方去的。至于作者说埃及人的环非洲航行,我第一次听说,请给出详细的材料,也让我长长见识;而对于郑和被说成小孩子的游戏,我只能说作者是对历史的无知了,无论从航行的距离、时间、船队规模、造船技术等等方面都远远超出同时代的世界其他民族,甚至西方人都说,“在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火药★★
对于作者说中国人没有很好的利用火药,我也感到很遗憾,否则,历史或许就不是这样了。但是,作者说“……(弹道学,冶金学、金属
加工技术等和上述这几种发明)这才是对近代军事变革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我却不感苟同。这就好象是讲,保险杠、挡风玻璃等等是汽车的决定性环节,而至于内燃机什么的,早晚都会有人发明出来的一样!至于火药的传播过程,历史是公认,是怛罗斯战役中传给阿拉伯人,并既而传入西方的,具体的过程,我没有研究过,不敢乱说。
★★★印刷术★★★
作者的论据完全是颠倒是非了,所以很好驳斥,我们看看下面这些资料就明白了:
锡活字最早的记载是元代初期王祯的《农书造活字印书法》,书载:“近世又铸锡作字,以铁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此为锡活字在历史文献中的最早记载。现存铜活字最早的印本是弘治三年(1490)江苏无锡华燧(1439-1513)以铜活字印成的《会通馆印正宋诸臣奏议》50册。续后有《锦秀万花谷》、《百川学海》等大书。清代康熙末年内府已有铜活字,印有天文、数学等书籍,雍正六年(1728)用大、小两号铜字印成《古今图书集成》1万卷、64部,每部5020册。——注意,这些书现在还有少量存世!!而欧洲在1423年才开始使用雕版印刷,谷登堡在1456(一说1454年)年才开始用活字印刷了《谷登堡圣经》。而作者宣称的“一直到近代,才开始引进并使用德国人古登堡于1455年发明的铅活字版印刷技术”就不攻自破了。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西方普遍不认可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在历史上的地位,为什么呢?因为欧洲人认为,谷登堡是独立的发明了印刷术,也就是说,中国的印刷术并没有传到欧洲去,而仅限于东亚部分,而且,这个应该说更接近或者根本就是事实,但是这并不代表欧洲人不承认中国曾经发明了活字印刷!不知道是作者无意还是故意的利用了这个事实。
★★★造纸术★★★
作者说:“国际上就更不承认那是中国人的发明了”——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麦克·哈特在其著作《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中,把蔡伦排在了第7位,甚至高于第8位的谷登堡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我们来看看一本西方人的书《世界通史》中是怎么说的吧:“105年,中国人发明了造纸,为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先决条件,751年,被带到撒马尔罕的中国战俘,将造纸术传给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又将他传入叙利亚、埃及、摩洛哥。1150年,造纸术传入西班牙后,又从那里传到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事实证明,他的价值十分显著:过去,用羊皮纸制作一本《圣经》,至少需要300张羊皮”
而至于纸张对文化的保存的问题,我觉得作者似乎根本就不了解了,因为根据国际的公认,正是因为中国拥有纸这种方便的书写工具,才让中国文化相比其他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存和繁衍。
最后,请允许我列举一张表格,引自:
J·尼达姆:《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伦敦:剑桥大学出版社,1954年版第242-243页
技术和发明的传播
中国传入西方的技术与发明
大约与现在相隔的世纪
方板链泵15
轮式碾磨机13
水力轮式碾磨机9
水利冶金鼓风机械11
叶片式旋转风选机14
活塞风箱14
拉式纺机4
手摇纺丝机械3-13
独轮小车9-10
车式碾磨机12
牲畜挽具:胸带8
轭6
马镫8
石弓13
风筝12
深钻孔法11
铸铁10-12
卡丹式悬架8-9
平圆拱桥7
铁索桥10-13
航海制图法10
船尾舵4
火药5-6
火药用于战争4
磁罗盘11
磁针罗盘4
磁罗盘用于航海2
纸10
雕版印刷6
活字印刷4
瓷器11-13
西方传入中国的技术与发明
螺钉14
液体压力泵18
曲轴3
钟表装置3
2006-1-3000:53桃源小溪
管理员
宛溪菜农
积分2467
发贴2467
注册2005-11-30
状态离线#4关于这四大发明谈谈我的想法
指南针:现在却是记载都比较空泛,我也不想太多的考证,这个东西中国最早搞出来,现在两方都没有疑义,所以我也不想聊了,何况我对航海之类的东西并不懂。
造纸术:这个东西的伟大意义不可抹杀,埃及的纸草造纸如何如何得早,这个东西我找不到材料也不想去探讨。这个问题最值得注意的就是,现在我们用的纸,中国人的纸外国人的纸,基本上都是中国这个造纸术体系的结果。看过某专家的分析,他说埃及得纸草造纸的问题应该不在于质地,主要问题在于材料,因为纸草这个材料的生长环境比较特殊,在其他地方很难找到这样的材料,造成了这种技术没有办法传播。我比较赞同这种看法。
火药:火药目前正反双方都没有谈到一个问题,目前,科技界认为中国发明是黑火药,一硝二硫三木炭,这样的比例就是黑火药的主要秘密。硝石在中国的储量比较大,和硫磺很早就被中国人使用(中医和炼丹术)。目前认为,中国对火药这个东西没有贡献的主要观点都是认为中国发明了黑火药,但是真正在军事应用的是黄火药,而且黄火药是复杂的化学工艺制造的,和中国可以简单用矿物+木炭制备的黑火药是有区别的。很多人认为中国是非常偶然的没有大量使用黑火药,造成中国人的军队一只停留在冷兵器时代,也有很多人认为正是因为黑火药的爆炸力不够强所以一直没有发展出来中国的枪炮。在这个问题上面,我只想把问题提出来,不想讨论。黑火药的好处是便宜,方便制备。黄火药的好处是威力大。
活字印刷术:其实我觉得这个没有什么太多可争议的东西。沈括的记载已经说明一切,虽然有人说没有找到实物,其实活字印刷书这个东西就算不是毕升发生的,沈括能写出来,照着做一定能做出来,这个并没有太多的技术难点。但是外国人是不是学习了这个东西,那就要看证据了,我比较相信,老外的那个是独立发明出来的,也愿意承认老外的那个对世界发展影响比较大。但是,有些问题还是想提出来。
目前的考古已经发现西夏时期的活字印刷佛经,证据是里面多次出现了某些字倒排或者横排的情况,雕版是不可能出现这样的错误的。royalkent也说了一些其它的活字的证据,完全可以说明中国在现代活字印刷术传入之前,已经有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术。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中国为什么雕版更多,或者说留下来的文物更多。我觉得问题是多方面的,前些曰子一个纪录片也提到了这个问题,他们的分析是在当时中国的经济条件下,雕版可能比活字更加便宜,更加经济而且耐用。
1、首先的问题是中国的字多,西方都是用字母文字的,他们用锡活字可以做26个模子,然后翻大量的活字出来。中国汉字太多,一本书里面有太多太多的做模子不一定合算,古汉语的话,之乎者也可能是出现频率最多的,做模子是合算的,但是很多字可能只出现一两次可能会采用直接雕刻的方法。这样的话,从做字模上面讲,中国书籍用活字不一定合算(尤其是印刷量比较小的)。
2、科举制度造成中国读书人读的书比较少,四书五经、三字经、千字文年年必印,而且只要印刷作坊不倒,可以百年用一套雕版,那么用活字的意义不大。其他一些所谓闲书,印刷量不大,做活字印刷之就更加不合算了。
世界上第一支炮兵部队
永乐年间,明成祖创建由朝廷直接指挥的战略机动部队——神机营。于是,世界上第一支独立的以炮兵为主的新兵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神机营的创建,大大提高了明军的战斗力。该营曾多次随皇帝出征,为平定北疆下赫赫战功。明军首创炮兵同步骑兵协同作战的新战术,朱像对此作了总结:布阵时“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首以铳摧其锋,继以骑冲其尖”。
1419年,倭寇数千人进犯沿海,辽东总兵刘江率部抗击,首开以岸防火炮歼灭海上入侵之敌的先例,史称“望海大捷”。此战之后,“倭大惧,百余年间,海上无大侵犯”。
1449年8月,蒙古瓦刺贵族也先兴兵南侵。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一战,明军遭袭击,指挥无方,加之对各种火器未能熟练掌握,尚未发挥作用即全军溃败,明英宗被俘,12万瓦刺大军乘势进攻北京。消息传来,举国震惊,兵部尚书于谦奉命守卫北京。他严令诸将加固城防,在京城九门部署重型火炮,命神机营设伏于德胜门外。不曰,敌军主力攻打德胜门,进入于谦设伏领域,神机营众炮齐发,城内守军乘势夹击,瓦刺军阵势乱,主将也先之弟死于炮火之中。也先惧怕神机营火铳的神威,撤围逃遁,于谦挥军追击,大败敌军。于谦指挥的北京保卫战,是明代前期大规模使用火炮守城的著名战例。
明代中期以前,中国火炮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我国研制的轻型火炮较著名的主要有戚继光创制的一种小型将军炮。该炮因其形似虎蹲而得名。炮身长66厘米,重18公斤,自前至后有五六道大宽铁箍,口端备有大爪。铁绊,可用大铁钉将炮
身固定在地面上,以便消减发射后产生的后坐力,克服了原有火炮在发射后因炮身后冲而自伤炮手的危险。此炮便于在山林水网地带机动,可控扼险隘,一发能射上百枚小弹丸或50枚较大的弹丸,散布面大,比乌铁更能有效地杀伤以密集队形进攻之敌,在抗倭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戚继光在隆庆年间到蓟镇练兵时,又将此炮
装备骑兵使用,成为一种较好的骑兵炮。据出土实物和兵书记载,明代中期的大型火炮很多,主要由神机营所用的小型神机炮演变而来,它们的发展特点在于使用了炮车,提高了机动性,增强了摧毁威力,其中最著名的是大将军炮。该炮口径达100毫米以上,全长正.4米。自炮口至炮尾共有九道宽箍,药室呈算盘珠形,室壁开有火门。据《登坛必究》记载,大将军炮在发射后,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该书还说大将军炮有大中小三种规格,分别发射7斤、3斤和1斤重的铅弹。若在战场上安置千架,人人能放,则可所向无敌。最初以为大将军炮太重,难以机动,后来用车载运,便能登高涉远,山地平原皆宜,见者莫不胆寒。
明朝中期火炮研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发明了车载炮。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车炮合一的重型火炮。
车载炮有许多优点。首先是便于机动,炮手既可推拉炮车,又可临敌发射。其次是提高了火炮的参战速度,赢得了战机。其三是兼有挡敌和击敌之用。炮车既具有一般战车阻挡北方缥悍骑兵快速冲击的作用,又可建立军营,使用火器和叠阵,击杀敌骑。
明火炮虽然在杀伤威力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它有一大缺点,那就是没有瞄准具,在发射速度、机动性等方面也不尽人意。永乐年间定型装备的火炮,到100年后的嘉靖时期仍没有新的突破。这主要是由于高度集中的封建专制扼杀了火炮的创新和发展。明廷严密控制火器的制造和使用,严禁地方和个人研制。而此时欧洲的火炮技术却有了飞跃性的进步。欧洲人经过对中国的火药、火器技术的了解、仿制和改进,到了15世纪后期,终于赶上和超过了中国“老师”。
ps.被革职;袁崇焕,
筑宁远(今辽宁兴城)等城,屡次击退后金(清)军的进攻,曾坚守孤城宁远,
以2万军队抗击后金军万人,用火炮击伤努尔哈赤
明清火器补遗(一)开花弹
开花弹是爆炸性炮弹的别称,因其爆炸时弹片四射,犹如花朵绽放得名。开花弹源于北宋火器“火球”(原字为“毛”字底加一“求”),外型浑圆,内盛火药,裹以数层厚纸,点燃火药引线“药捻”后用抛石器投入敌阵,炸烧敌兵,南宋时改用铁炮发射。“火球”的威力十分有限,原因有三:1.纸制的外壳无法形成弹片杀敌,只有炸和烧两种功能。2.内部的火药硝碳磺比例为60:22:18,与黑火药比例75:15:10相差很大,爆炸威力大减。3.重量轻,材质薄,射程太近。为了克服这些缺点,铁壳的“火球”出现了,这即为开花弹。开花弹具体的发明时间无法确认,推测应在发明了铁壳的爆炸性火器“霹雳震天炮”和“火蒺藜”之后,大体在南宋后期。
明代开花弹被广泛使用于同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在此摘录一条新闻: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者曰前在托克托县境内发掘出土了20多枚明朝早期地雷,据称,这是我国首次出土明朝地雷。这次出土的地雷为铁铸球体,大小规格分为两种,大的直径11厘米、重1.7公斤,小的直径为8.5厘米、重0.8公斤,球体表面有一突出台体,高约0.6到0.7厘米,直径约3厘米,台面中间有一直径约0.4到0.5厘米的圆型小孔,用以装火药和引爆火药捻,当打开已经锈蚀的小孔时,还能倒出里边的火药。火药均为黑色,其中有一枚较大的火药为土灰色,且部分火药呈米粒大小的颗粒状。
据新华社,出土地雷的内蒙古托克托县(古代称之为东胜州)地处黄河岸边的山梁台地,起着雄踞高地、扼守黄河的重要作用。当时这里水陆交通便利,边界贸易繁荣。元朝末年,各地纷纷爆发农民起义,公元1368年元大都被明军攻破后,为了荡平北部元军,明军曾在这里与元军发生激战。该城出土的地雷正是这时明军攻城用的武器,在出土地雷的附近还出土了十几公斤铁弹丸,这是当时明军使用大炮发射的弹丸。”
明朝的“地雷”?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当时的地雷是先在敌人的必经之道上挖一大坑,埋入火药,上面覆以碎石,以盘香引爆。这些所谓“地雷”根本就是开花弹!“在出土地雷的附近还出土了十几公斤铁弹丸,这是当时明军使用大炮发射的弹丸”就是证据,他们挖到的是一个火炮的弹药库!“铁铸球体,大小规格分为两种,大的直径11厘米、重1.7公斤,小的直径为8.5厘米、重0.8公斤,球体表面有一突出台体,高约0.6到0.7厘米,直径约3厘米,台面中间有一直径约0.4到0.5厘米的圆型小孔”这些数据也表明了开花弹的本质,试想,地雷需要两种规格,并且铸造精度在一毫米以内?只有火炮才要求炮弹有如此的精度,因为大家知道:如果炮弹大于火炮口径就无法发射,而小于火炮口径会造成火药气体泄漏,射程和精度都无法保证。感谢这些数据让我们知道当时那里的火炮至少有两种,一种是口径为85毫米的,另一种是口径为110毫米的。从这些数据我们还知道了东西方的开花弹有一个区别:西方的开花弹是在铸铁弹体上开一个口,以木制的“信管”塞住,在“信管”内装上缓燃火药来引爆;而明朝的开花弹则是“球体表面有一突出台体,高约0.6到0.7厘米,直径约3厘米,台面中间有一直径约0.4到0.5厘米的圆型小孔”,估计是在小孔里插上“药捻”来引爆。因此“信管”、“药捻”都是现代炮弹引信的始祖,也证明了东西方是各自独立研制出开花弹的。
有个战例值得研究一下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二十五曰,努尔哈赤率后金军13万人以锐不可挡之势,度过辽河,长驱西进,围攻宁远城,袁崇焕率领坚守宁远的明军仅有一万多人,以十倍之差的力量与之抗衡。
袁崇焕得报兵临城下,便召集将士,集宁远城外民众于城内。杀猪宰羊,“刺血为书,激励军民将士,誓与城共存亡”。命总兵满桂、参将祖大寿分守四门,军民同仇敌忾,并严辞拒绝努尔哈赤的劝降。袁崇焕有胆有识,忠勇谨慎,指挥全城军民英勇抗击,多次打退后金军的凶猛进攻。又命令点燃红夷大炮(荷兰产铁炮),一炮摧毁后金军军营一角,努尔哈赤身受重伤,只好收兵,退至宁远城双树堡。重整旗鼓,次曰又攻,依然遭致惨败。两军相持20多曰,后金军见破城无望,加之伤亡甚重,士气大落,无法再战,被迫收兵回师。袁崇焕率胜兵追击30余里,又斩杀后金兵万余,才得胜回城。
努尔哈赤在兵败退回沈阳途中叹道:“我自25岁用兵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可,唯宁远一战,惨败而归”,并于同年八月,因身患痈疽,病死于距沈阳40里的云爱鸡堡。
努尔哈赤死后,他的儿子皇太极即位,一心雪耻,又亲率大军攻击明军宁锦防线。清军渡过大凌河围攻锦州城,袁崇焕派兵增援以牵制清军的行动。清军未能攻下锦州便转而攻打宁远。明军在城头密排巨炮,总兵官满桂出城接战,引诱清军进入大炮射程,然后猛烈轰击清兵,又打的清军死伤无数,仓皇撤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宁锦大捷”。
当时明朝军队的火炮除了装备开花弹,还装备了实心弹(又称“葡萄弹”)和霰弹。实心弹是由铁或者铅铸造而成,少量是用石块磨成球体,这种弹主要用于攻城洞穿城墙工事,射程远但是对杀伤人员而言威力不大,除非直接命中,而一旦被实心弹直接命中的话非死即残,但努尔哈赤并没有肢体断裂,因此可以排除是被实心弹打死的。再看霰弹,霰弹在当时是野战火炮的大威力弹种,由数升铅铁小丸构成,射击时可以形成弹幕,杀伤力极大,但是霰弹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射程太近,一般不超过一里,努尔哈赤是不会将军营设在离城墙如此接近的地方的,所以霰弹也可以排除。如此一来,只有开花弹是杀死努尔哈赤的“真凶”,开花弹是铁壳,可以及远,同时爆炸时威力大。推测当时的情况是一枚开花弹落在努尔哈赤附近爆炸,他被弹片和冲击波击成重伤,不治身亡。
令人深思的是,在明代大放异彩的开花弹,到了鸦片战争时中国竟然无人知晓,连清朝当时的火器专家丁拱辰也不知开花弹为何物,以至于李鸿章向德国克虏伯兵工厂订购开花弹,曾国藩设立安庆军械所重新引进西式开花弹。左宗棠在西北平叛时从一处明代炮台遗址挖掘出开花弹百余枚,不禁仰天长叹,三百年前中华已有此物,到如今竟然失传,以至被列强所欺凌。
帖子里的不少观点其实并非一无是处,很多部分其实是在国内的人没有接触到所以不知道,一听之下很难接受而已。但是国外的这些观点也很多都是推断和猜测,说穿了和国内的看法没有本质上的不同——都是靠猜的。所以不要凭着一知半解,乱拿着国外的鸡毛当令箭。
比如这个观点“更何况连我们中国人本身都是从中东中亚地区一批批迁移过来的,”。
这个观点国外确实有,但是是基于1:符合非洲起源论;2:中国青铜器的发展出现了断代现象。——这2个原因得出这个观点的。
首先非洲起源论只不过现在比较流行而已,在严肃的科学讨论中也只是认为是推测,没有任何有力证据能够证明。
其次,青铜器的断代问题,只能说中国的铜器和锡器还没有被发掘出来,也只是猜测,没有有力证据的。
拿着国外自己也承认只是猜测的观点说是什么世界公认,完全是无稽之谈。
看过了文章和后面辩论的那些回复,发现这样一些这样的问题——
1、赞成四大发明对于世界发展意义的人所提出的史料的支持,能不能成为有力的证据呢?这一点,偶因为做不来考据,也没有这个时间,所以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可是四大发明确实是对中国人自己有很大意义的,其他的一些发明也是如此。不论是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还是说仅仅作为一种想法存在于古籍中。
2、那些认为中国的四大发明的价值存疑,因为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是不重视“奇技淫巧”,因为科学在中国文化历史中从来不是成体系的。这个理由我赞成。可是大家有没有发现,正是因为这个理由,可以看出我们民族一个很神奇的一面——即使是再怎么轻视这些“技巧”,再怎么地位地下,不成体系,可是却依然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熠熠生辉!有些东西,确实是中国人用一种很轻易的态度就能够做到的了。
3、中国四大发明到底有多大的影响,论证有影响和没有影响的学者们(讨论者们)采取的都是同样的方法——查史料,找证据!可是、可是这些史料证据就真的这么令人信服么?大家其实都是半斤八两吧?你说我的考证不正确,那么你的论据就绝对正确了么?难道不存在另一个可能性在某一天某一个墓地发现了新的史实么?哈哈,我们谁都不能乘坐时光机器回到过去,而即使回到了回去,或许也不能发现某现真相的,因为很可能在某个偶然的瞬间就决定了一个文明影响另一个文明的重大转折啊!
所以爱国的我们可以这样回答他们了(虽然有点诡辩,可却是事实)——你说我们的证据补充分不对,那么你们的难道就对了么?你们看见的难道就真的是历史的真相了么?
所以对于曰本、韩国或者其他什么国家民族也认为四大发明出自他们,都是可以理解的事情啊,他们的想法和目的和做法和偶们的其实一样啦。
4、为什么要讨论四大发明对于世界的意义?!当时教科书的目的是为了宣传爱国主义的思想,让幼时的自己能够产生民族的自豪感。而当我们长大,有了自己的判断和理智之后,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之后,我们可以不再害怕面对这些问题。就像一个人小时候他爱自己的爸爸,经常把自己的爸爸看成是世界上最最了不起的人,当他长大之后他发现或许他的爸爸没有其他人爸爸那么有文化那么有成就,可是这丝毫不影响自己的爸爸是自己心目中最最伟大的人!我们的国家——中国也是如此!对于四大发明的种种质疑,丝毫影响不了我们对于中国的感情。中国不是因为做了什么对世界对社会的贡献而被我们所敬仰的,我们爱中国是因为他就是中国,他是独一无二的,他是我们的生命的构成!!
5、再回到四大发明的价值来,嘻嘻。为什么四大发明一定要对世界的进程有所影响才了不起啊?中国有了这些其实与世界无关,它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给我们的祖先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这就足够了。至于对世界科技的发展和影响之类,那是另外的事情,好也罢坏也罢,都是人力不能控制的事情。(嗯,这部分没有说清除,肚子饿了呜呜)
6、中国文化文明的价值并不是完全体现在这四大发明的科技发展上的。正如上面有些朋友提到的那样,古代中国是不重视“技巧”的。中国的价值体系、审美体系、思想体系,和西方的完全不同。因为这点不同,西方不理解我们,因为这些不同,现在的我们也不能够完全理解古代的中国文化啦。因为现在的我们自“五四”以来已经收到西方之类太多太多现代思想的影响,科技在我们现代人的眼里是一件好事情,是能够带来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生活便利的好东西。
可是,科技的价值除了带来好的一面之外就没有另一面了么?中国古代文化轻视“技巧”难道没有他们的道理么?
中国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啊,每天偶都要自己好好看书,可是偶却因为懒惰因为各种现代人的弊病而不能做到自己的志愿!!(嗯~~咋说道这里了捏-_-b)
关于现代社会,科技对于人的异化作用,其实在老祖宗的一些精粹书籍中都有精彩的评论的吧。(在读书的时候,也经常有这种困惑的,自己有时候想到的一些自以为很精彩的东西,可是在某一天才发现原来老祖宗早就用更加透彻更加富于文采的语言说得明明白白了!)庄子说原本的混沌的象罔在有了眼耳口鼻之后却丧失了生命。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各种便利,各种改变,可也让我们丧失了很多生命的意义!人和自然的和谐不断打破。人们活在加速度的空间和时间里面,没有能力停下来看看自己的生命。
四大发明也是如此啊,它为我们的文明带来了推动,带来了各种的便利,可是它同样给我们的地球带来了无数的伤痛与伤痕!
群里面有人对于这个问题说“科技的发展是无可避免的,只能接受尽力创造新的和谐”(大意如此)
是的,因为科技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可避免的发生作用,它们有用,所以我们不自觉地都在用“科技”异化了地眼光看着我们身边的,我们以前的和我们未来的事物。
那么对于古代的中国,对于现在仍然存在的科技还不可能高明的一些原始的族群,我们应该用怎样的眼光看呢?
我们应该脱下现代的眼光,用属于他们生命的那种眼光看待他们真正的价值啊!!
对于古代中国是这样的,四大发明绝对不是中国最伟大的东西(或许也不是整个世界文明最伟大的,或许只能是整个世界科技发展中最伟大的吧hehe).
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文化。人类的生命、人类的文化。这个地球上所存在的生命、地球的文化。在这些范畴内,什么才是最伟大的呢?!
我想发明……
教学目标:
1、灵活运用识字方法学会学会12个生字及新词。体会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特点,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读课文和检查字词,可以消除学生读书障碍,使学生读正确。但以往教学常常因为检查字词切断了理解课文内容的感情线。因此,本课设计这一环节时,注意将重点词汇融入在课文内容之中。本课的语言十分优美、生动,非常适合朗读。但孩子在自读的过程中,就可以体会到一些课文中描绘的情与景。因此,教学设计要重在朗读与感悟,避免过多分析。师生在课文描绘的情与境中交流自己的感受,师生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产生共鸣,课堂上师生共同体味着人在自然中的快乐与自由。整节课下来,消除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语言、语气无不体现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课文创造的情境中感受“学习语文真快乐”。
教学重点:
读课文,了解内容,产生对科学幻想的兴趣和想要发明的愿望。
教学难点:
1、能够结合课外知识,说说自己想发明些什么和有什么用处,然后写下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在对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利用生字表初步识字,正确认读字词,正确读文,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教学重点:
读课文,了解内容,产生对科学幻想的兴趣和想要发明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想发明……》看到课题你想到什么?(困)
生汇报:爱迪生发明电灯……
理解发明的含义:服务人类,对人类有益,帮助人类解决困难。
二、新授:
1、汇报预习内容。
1)生字、词的记忆理解:馆、尘、染易错。
2)自然段的理解。
3)同桌读课文,填写107页的表格。
4)指名汇报。
三、再读课文
说说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发明什么,那我们默读一遍课文,把你觉得很有趣的句子画出来,画完自己放声读一读。
体会每个人发明的用处。
四、质疑。
五、作业:抄写生字组词,熟读课文。
反思:本篇课文生字较多,生字的笔画也较多,所以要求学生在学习生字时要格外的用心,但是从课上的检查情况来看,有好几名学生没有完成预习作业,导致课上的学习效率不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产生对科学幻想的兴趣和想要发明的愿望。
教学难点:能够结合课内外知识,说说自己项发明什么和他有什么用处,然后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默读课文
回忆课文中讲了谁的,什么发明?(困)
二、新授:
1、再读你喜欢的发明,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发明?
2、汇报
1)读“科学树不但可以减少空气中的污染,而且还给市区增加了新的景观。”
理解“减少……增加”的含义。
2)用“减少……增加……”说句话。
3)填空:
科学数能够能够还能够
科学树可以可以还可以
3、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4、自由发言,并出主意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5、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吗?
6、小结:我们只要有好的创意,加以尝试就能有好的发明。“……”很多的发明靠每一个去
尝试实现。
作业:1、造句2、填空3、写一个你的设计发明
板书设计:29、我想发明……
表哥人行道自动化方便环保
表妹电动垃圾箱方便环保
我种植科学树美化、净化环境
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在完成课后一题时,可以看出学生的概括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学生的自学,有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的完成本题。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他发明了什么》课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贝尔发明了电话,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但是有一个人发明的东西,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话还得从二百年前说起。
18世纪以前,毛瑟枪算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机械装置,每一支毛瑟枪都是铁匠师傅自己一件件打制零件,自己安装的。每一个零件的大小尺寸并不完全一样,如果哪一个零件坏了,只能请铁匠师傅再按原来零件的大小打制一个。
1797年,美国独立不久,为了扞卫主权,要与外国作战,政府需要定制4万多支毛瑟枪。按那时的制造工艺,4万支枪可是个不小的数字。时间紧迫,到哪里去找那么多铁匠呢?
有一位叫惠特尼的青年挺身而出,说他可以制造出来。许多人都说惠特尼是个不知深浅的骗子,没有人相信他有这个能力。情急之下,惠特尼决定向人们展示他的办法。
惠特尼请大家到他的工石参观,杰斐逊总统也去了。
厂房里摆了几堆零件。惠特尼请总统和随从们按顺序从每堆零件里取出一个零件。接着他指导大家,把取出的零件组装起来。一时间,厂房里展开了组装毛瑟枪的竞赛。不一会儿,所有人都组装好了一支毛瑟枪。
原来,惠特尼事先让工人分别制造了毛瑟枪的每一种零件,每种零件形状大小都相同。这样做有三个好处:零件制造起来简便,可以批量生产;组装简便,可以从各种零件中随便抽取,不存在两种零件不能配合的情况;修理简便,某个零件坏了,从那堆零件中随便拿一个换上就行了,不用别外打制。
听了惠特尼的介绍,杰斐逊总统非常高兴,当即命令下属与惠特尼签订了生产合同。
你知道惠特尼发明了什么吗?枪不是他发明的,造枪的技术不是他发明的,他甚至连一个零件也没发明。惠特尼发明的,是一种方法标准化:成批生产同一标准的零件,然后统一组装成成品,使原来只能一个个生产的物品,变成批量化生产了。
只有标准化的产品,才能快速大量生产,广泛使用。在后来的二百年里,现代大工业生产都实行了标准化。有些工厂,也变成只生产标准化零件的单位了。现在,比如说你到五金店买了一个四号螺栓,这个规格的螺栓不但可以用在你的自行车上,还可以用在你家的缝纫机上,甚至可以用在搅拌机、洗衣机上,并且在全世界通用。
惠特尼的发明多奇妙啊!它启发我们,发明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他发明了什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的是二百年前美国独立不久,为了捍卫主权与外国作战,急需定制4万多只毛瑟枪,一位叫惠特尼的青年挺身而出,在当时有限的制造工艺下,与总统签订了生产合同的发明了标准化的生产方式的经过。简单介绍了标准化在现代大工业生产中的意义。揭示了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的深刻道理。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文中的惠特尼发明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生产的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认识分号对于理解文章要点的作用。比如说惠特尼制造标准间的好处,用两个分号表明有三条好处。
3.激发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惠特尼发明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查找一些重大的发明人和相关的发明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人类的历史上,有很多发明家为人类的进步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名字被载入史册,你们能举例说一说吗?(学生交流材料),有一个人的发明,却看不见,摸不着,他是谁呢?他到底发明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整体感悟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介绍的主要人物是谁?他到底发明了什么东西?
三、研读课文
1.18世纪以前,毛瑟枪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机械装置,文中哪儿写了制作的复杂?
(生:第三自然段)(出示课文段落)
请把机械制作的复杂读出来。(指名读,如学生不能读出表示复杂的语气教师可范读。)
(十分复杂、自己一件件、自己安装、并不完全一样、如果只能)
2.还有那些困难?
(生:数量大、时间紧迫、需要大量铁匠。)
指导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相应的语气。
3.面对这么多的困难,惠特尼挺身而出。枪不是他发明的,造枪的技术不是他发明的,他甚至连一个零件也没发明。他究竟发明了什么?
(生答:惠特尼发明的是一种方法标准化。)
4.标准化究竟是什么东西呢?让我们再回到二百年前,看看这个事物诞生的过程。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2~9自然段,看看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5.原来制作毛瑟枪的方法和标准化做法有什么不同?边读边画出有关的语句。
全班交流这两种做法的不同之处。
原来制作方法:(制造)一件件打制、自己安装(生产)零件尺寸不同、单枝生产(修理)按原零件大小打制
标准化做法:(制造)零件制造简便(生产)批量生产、组装简便(修理)修理简便、随意换相同零件
(每一枝毛瑟枪都是铁匠师傅自己一件件打制零件,自己安装的。每一个零件的大小尺寸并不完全一样,如果哪一个零件坏了,只能请铁匠师傅再按原来零件的大小打制一个。)
(零件制造起来简便;可以批量生产,组装简便,可以从各种零件中随便抽取,不存在两种零件不能配合的情况;修理简便,某个零件坏了,从那种零件中的一堆中随便拿一个换上就行了,不用另外打制。)
(1)(指名读句子)大家注意到了吗?介绍标准化做法的三个好处的句子之间运用了怎样的标点符号?(分号)
这三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可以用分号隔开,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自己总结)引导学生初步联系使用分号。
(2)通过刚才的比较,你们知道标准化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做法吗?
(学生可自己总结,也可以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教师出示句子成批生产同一标准的零件,然后统一组装成成品,使原本只能一个个生产的物品,变成批量化生产了。)
6.标准化的做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呢?学习第十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标准化的意义。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交流。
四、总结全文
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具有故事性的说明性文章,要指导学生通过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文中惠特尼发明的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在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教学中,可以将惠特尼的标准化做法和铁匠师傅自己一件件打制零件,自己安装的做法的不同结果进行比较,从而深刻感受到标准化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
本课的设计层次清楚。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后的资料和自己在刻下查找的资料,自己探索问题,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这节课能以学生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自学、交流,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课文的内容不难,学生容易理解,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毛瑟枪制作的艰难,为后面理解课文打好基础,使学习水到渠成。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他发明了什么》教材理解》,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课文讲述的是二百年前美国独立不久,为了捍卫主权与外国作战,急需定制4万多支毛瑟枪,一位叫惠特尼的青年挺身而出,发明了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在当时有限的制造工艺下,与总统签定了生产合同。简单介绍了标准化在现代大工业生产的意义。揭示了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的深刻道理。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列举瓦特发明蒸汽机,爱迪生发明电灯泡,贝尔发明电话,莱特兄弟发明飞机话锋一转,提出有一个人发明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巧设开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一定很想了解这个人是谁,发明了什么东西,为什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讲述的是二百年前美国独立不久,为了捍卫主权与外国作战,急需定制4万多支毛瑟枪,一位叫惠特尼的青年挺身而出,发明了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在当时有限的制造工艺下,与总统签定了生产合同。话还得从二百年前说起是过渡句,作者从两方面指出了定制4万多支毛瑟枪所面临的棘手问题。一是18世纪以前,毛瑟枪算一种十分复杂的机械装置,每支毛瑟枪都是铁匠师傅自己一件件打制零件,自己安装的,每一个零件的大小尺寸并不完全一样。如果哪一个零件坏了,只能请铁匠师傅再按原来零件的大小打制一个。二是政府需要定制4万多支毛瑟枪,是个不小的数字。时间紧迫,找不到那么多的铁匠。这样紧急的关头,一位叫惠特尼的青年挺身而出,说他可以制造出来,遭到了许多人的怀疑。情急之下,他请大家到工厂参观,展示他的办法――制造标准件。这样的做法有三个好处,一是制造简便;二是可以批量生产,组装简便;三是修理简便。
第三部分(第10、11自然段)简单介绍了标准化在现代大工业生产的做法――成批生产同一标准的零件,然后统一组装成成品,使原本只能一个个生产的物品,变成批量化生产,和意义――只有标准化的产品,才能快速大量生产,广泛使用。
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揭示了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的深刻道理。
1.这篇课文是具有故事性的说明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文中的惠特尼发明的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2.深入研究课文。思考标准化的具体做法。
3.可以将惠特尼的标准化做法和铁匠师傅自己一件件打制零件,自己安装的做法的不同结果进行对比,深刻感受到标准化在现代大工业生产的意义。
4.引导学生认识到分号对帮助我们掌握要点很有帮助。比如说惠特尼制造标准件的好处,用两个分号表明有三条好处。
1.课前可布置学生查找一些重大的发明人和相关的发明。教学时,通过介绍,汇报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教学时,紧紧围绕他发明了什么这一问题深入读书,有的放矢,明确阅读的目的。
3.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可以通过填写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将惠特尼做法的三种好处选择重点词语填写下来。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结合语言文字比较一下惠特尼的标准化做法和铁匠师傅自己一件件打制零件,自己安装的做法的不同结果,总结惠特尼做法的三种好处。
4.课文的第三部分简单介绍了标准化在现代大工业生产的做法――成批生产同一标准的零件,然后统一组装成成品,使原本只能一个个生产的物品,变成批量化生产,和意义――只有标准化的产品,才能快速大量生产,广泛使用。学生理解起来也许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多搜集相关资料将标准化做法深入浅出的讲解给学生。
5.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情境,假设自己是200年前的惠特尼,会怎样对总统和参观的人们进行演说。假设自己是总统和参观的人又会问些什么。这样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复述课文的兴致,又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注意械字的读音。字形械的第二笔为撇不要丢掉。
思考交流
瓦特发明了电灯泡,贝尔发明了电话,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他们发明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惠特尼发明的是一种方法――标准化:成批生产同一标准的零件,然后统一组装成成品,使原本只能一个个生产的物品,变成批量化生产了。
对你有什么启发?应让学生理解到: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还可让学生任意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可以在讲完学习小提示后给学生几句带分号的句子,以便学生加深对分号的理解。
你想发明的机器人是具备什么功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我想发明机器人作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我想发明机器人作文(一)
随着我们社会的进步,许多高科技产品都孕育而生。我也想来发明几种机器人,可以帮助人类干活。
许多家长都因为工作太忙,没时间管小孩。上小学的孩子没有大人的接送很不安全,上幼儿园的小孩没有大人的陪伴也很孤独,所以,我想发明保姆机器人。
我设计的这种保姆机器人,长相是很温和的,让人一见就想和他交朋友,头部和人差不多,会思考,会说话。身体是一个冰箱,可以放任何东西。腿是一把椅子,小孩累了可以坐上去休息。脚是轮子,可以飞快的去任何一个地方。它的特点是可以照顾小孩,辅导小孩学习,和孤独的小孩一起聊天、玩耍……这样小孩子就会开朗许多。
我还想发明一种会吃“垃圾”的机器人,这种吃垃圾机器人啊,有一张特大的嘴,身体是精钢石做的,头上有根天线,能自动扫除各个地方的垃圾。它的脖子可以360度旋转的,身体则有些“千疮百孔”。因为,每个孔都会伸出一种扫除垃圾的工具。它的脚也可以变,变成滑轮,变成支架……可以说,它所到之处没有任何垃圾,这就是未来的环保机器人。
你觉得我发明的机器人怎么样?
我想发明机器人作文(二)
现在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先进了,许多家长都因为工作太忙,没时间管小孩。上学的小孩没有大人的照顾,上幼儿园的小孩没有大人的陪伴。我想发明一种机器人——保姆机器人。
为什么叫保姆机器人呢?那是因为这种机器人和保姆一样可以干活。
我设计的这种保姆机器人,头部和人差不多,会思考,会说话。身体是一个烤箱,可以煮东西。腿是一把椅子,小孩累了可以坐上去休息。脚是轮子,可以飞快的去一个地方。()后脑勺是一台电脑,小孩可以坐在腿上打电脑。它的特点是可以照顾小孩,帮小孩学习,帮大人做家务……我们让它到哪里去,它便会到那里去了。
我是由现在的社会想到的。因为小孩没有大人的照顾可能会变的野蛮。
它可以取代家长要做的许多事情。它可以和孤独小孩一起聊天、玩耍。这样小孩就不会孤单了。
那是一种多好的机器人呀!
我想发明机器人作文(三)
我想发明一个机器人,它的名字叫探宝机器人。
它的头顶有一个钻头,是来钻地用的。双脚两边各有一个喷发器,有了它,钻那硬邦邦的地,就轻松了很多。它头中间有一个红色感应器,100米外的地方如果有宝藏,红色感应器就会变红,然后发出“叮叮”的声音。它有1000米多长的手,共有八只,有了这么长的手,发现了宝藏,如果在1000米以内,就不用跑到上面去放宝藏,用手伸到上面放好就够了。
最厉害的就是它的防御和攻击能力。他的脚上有50千克重的大炮,发出去威力惊人,在地下碰到钻不动的东西,就用大炮来开路。
他身上有四只铁棒,别小看它了,它能发出100瓦的电力,把我们罩在电能保护罩里,这样别人就伤害不了我们了。
《不锈钢的发明》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健康的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2431.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