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范文收藏: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怎么写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文收藏: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怎么写”,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四册112113页角的初步认识和说说做做,练习二十二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技能。

4.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掌握角的画法。

教学难点: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图形和掌握角的画法。

教具:三角板、红领巾、扇面、棋盘面

学具:两根硬纸条、图钉、橡皮头、直尺、小棒、彩纸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师板书:角。问:这个字你们认识吗?(齐读)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来认识角、研究角。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有角的图形吗?说说看,哪些图形上有角?(生举例)

说到三角板,师出示准备好的三角板:老师这里就有一把三角板,谁愿意上来给大家指一指三角板上的角?现在老师把它贴在黑板上,(指直角),把这个角描下来,请小朋友注意看好,老师是怎么描的?

说到红领巾,师再出示红领巾,红领巾上有几个角呢?谁来指一指?

老师也把它贴到黑板上,把这两个角描下来(锐角和钝角)。

看,黑板上现在留下的这些图形就叫角。

二、初步认识角

1.请小朋友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三个角,说说你看到的角是什么样的?(两条直直的线,一个尖尖的点)

师:这两条直直的线和这个尖尖的点,都有个好听的名字,有谁知道?(如果学生不知道,师介绍)我们把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板书)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角就是由1个顶点和2条边组成的。

2.在我们认识角的时候,有几个小动物也找来了他们认为的角,你们看,他们找的对吗?

出示小兔,我们先来看小兔找的角,对吗?

再来看小猫找来的角,(不对)为什么不对呀?谁来说说?你能想个办法使它也变成角吗?(学生上来动手使两条边碰在一起,形成顶点)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做的?

小羊找的对吗?(对)

再看小狗找来的对吗?(不对)说说理由(两条边不是直的)。想个办法使它也变成角?(一生上来动手拉一拉)你是怎么做的?

3.小朋友真会动脑筋!帮小猫和小狗改正了错误,下面请小朋友快速用手势表示,这些图形是角吗?

4.我们已经学会了找角,现在老师这里有几个图形。请小朋友来找找这些图形中分别藏着几个角?

看,这是什么?(出示扇面)扇面上有几个角?(指名上来指)

再出示棋盘(六边形),这是我们小朋友玩的.飞行棋的棋盘,这个棋盘上又能找到几个角呢?(指名上来指)

5.刚才小朋友很快帮老师找出扇面和棋盘上藏着的角,相信下面这一题也难不倒大家,请小朋友把书打开到116页看第2题,这些图形中又藏着几个角呢?看谁找得快、找得准?

谁来和小朋友汇报一下,(口答校对)。如果有图形学生有争议的,师出示图片请学生上来指一指。

三、画角

1.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小朋友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画一个角,会画吗?试试看(师巡视,找一个画法正确的小朋友板演)我们来看看这个小朋友是怎么画的?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小朋友的画法再来画一个角,好吗?(生练习纸上练习画)

找几人上黑板画(画不同方向的)

2.画好后,和同桌小朋友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四、做角

1.课前周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发了2个纸条、1个图钉和橡皮头,猜猜看,我们可以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做角)你能行吗?

2.小朋友动手能力真强,我们一起来玩玩自己做的活动角,好吗?

我们一起来变一个大一些的角,能再变大些吗?变小些呢?

3.老师也做了个角,你能变一个比周老师手里的这个角大些的角吗?变一个小一些的角呢?

(指名上来拉)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原来角的大小只要看两条边张开的大小,两条边张开的大,角就大,张开的小,角就小。

五、总结

今天,周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学了哪些本领?(学生自由说)学生说到学会了画角,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我们一起在脑子里画一个角,想一想,要先画一个顶点,然后从顶点出发画一条边,再从这个顶点出发画另一条边你画好了吗?把眼睛睁开。

六、游戏

小朋友学得都很认真,下面老师要带小朋友一起来玩几个游戏。开心吗?

1.我们先来玩折纸游戏。请你拿出一张白纸,用这张纸折出一个角,折好后指给同桌小朋友看你折的这个角的顶点和边。

2.我们再来玩剪纸游戏。请小朋友拿出一张彩纸,看看这张纸上有几个角?动手摸一摸。现在我们在纸上剪一刀,看看纸上还留下几个角?

师巡视,选取不同的剪法展示。说说现在纸上留下了几个角?

3.玩小棒。1根小棒可以摆成角吗?2根小棒可以摆成角吗?3根小棒呢?试试看。谁愿意上黑板摆?请几人上黑板摆,有和黑板上的摆法不一样的小朋友自己上来摆,说说你摆的这个图形中有几个角?

小编推荐

优质范文:小学安全教育教案怎么写


一、预防触电应注意事项

1、要买合格的电器,不管是大件还是日常小电器,都要看是否有产品合格证,防止用假冒伪劣产品。

2、不要用湿手去接触电源开关。

3、室内电灯或其它电器损坏要及时找人修补或更换小学主题班会教案——防触电防雷安全教育小学主题班会教案——防触电防雷安全教育。

4、不能随便触摸已经接通了电源的电线和破损处。

5、不要在宿舍乱接乱搭电线和使用大功率电器,严禁将带电插座放置在床铺上。

6、禁止在潮湿的地板上修电器,发现有“霹雳”的火花声时,立即关闭电源,预防触电。

二、触电的急救原则

1、发现有人触电后,应立即切断电源,拉下电闸,或用不导电的竹、木棍将导电体与触电者分开,在未切断电源或触电者未脱离电源时,切不可触摸触电者;

2、对呼吸和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和心脏胸外挤压,直至呼吸和心跳恢复为止。

3、在就地抢救的同时,尽快呼叫医务人员或打“120”求援小学主题班会教案——防触电防雷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范文收藏】二年级语文找春天教案(篇七)


一自主识字

(一)复习巩固

1、读生字词。

2、背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二)识字写字

1、识记“冻、溪”,复习形声字记字法;识记“探、摇”,复习换一换记字法;识记“解”,复习加一加记字法。再进行组词练习。

2、书写指导。

出示“冻、溪、探、摇、解”

(1)强调重点笔顺、笔画。

“摇”右下笔顺是先写“午”,强调“〡”不出头,再写“∟、〡”。

(2)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①小组内交流。

②学生照田字格中的范字书写,注意压横中线、竖中线的笔画。

3、“照镜子”。把自己写的字与田字格中范字进行对照,做到正确美观。教师随机指导。

生读并背诵

生写在练习本上

同组内比一比,看谁写的好。

二合作交流

学文识字

1、我们在田野上找到了春姑娘,自读第四至第七自然段,小组内口头填空:

(探出头的小草)是春天的眉毛。

(早开的野花)是春天的眼睛。

(点点嫩芽)是春天的音符。

(解冻的小溪)是春天的'琴声。

如果换一换说法,怎么说?(体会草芽尖尖像眉毛,野花开放像慢慢睁开眼睛,嫩芽吐绿时远远望去像跳动的音符,解冻的小溪流动时发出丁丁冬冬的声音,像唱着春天的歌。将初春的自然美景与语言文字的准确表达结合起来,感受初春的美和语言的美。)

2、朗读第四至第七自然段并练习背诵。

生口头填写

朗读并背诵

三品读领悟

1、在这个春天里,你都能找到什么呢?把眼光放远一些,通过开火车的方式让学生说:春天来到哪里?你能把你发现的春天在哪里写下来吗?

2、有的时候一个句子能用上一个好的词语,这个句子就美了,看下一题,难度在增大,不过同学们不要害怕,请看:春天来到田野里,油菜花开了。春天来到草地上,草儿绿了。能说一说吗?能写一写吗?师巡视指导。

3、你愿意把你的作品展示出来吗?师生评价。

4、老师也写句子,请同学们读一读。(出示小黑板)

春天来到校园里,柳树舒展开了黄绿嫩叶的枝条,像小姑娘的辫子,像老爷爷的胡须。

指名读、齐读。

同学们觉得老师写得怎么样?同学们评价一下。同学们知道老师写出这样的文章有什么窍门吗?请看:黄绿代表什么?(师板书:颜色)柳树舒展开了枝条说了柳树的什么?(师板书:样子)老师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抓住了事物的颜色、样子,把你积累的好句子,看到的优美的景物写下来,再加上合理的想象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不进位加》教案


二年级数学《不进位加》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竖式的结构和计算方法,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和数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能熟练准确地笔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及两位数加两位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摆小棒等活动,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的竖式计算法则,从而能够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的竖式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情景探索计算方法,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竖式的结构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和数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教材11页的主题图。(四个班级在博物馆门口排队的情境图)

提问:看到这幅图,你们能够提出哪些问题呢?

2、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一道两位数加一位数以及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的横式。

二、探求新知。

1、以旧导新。

提问:你们能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吗?并用之前已有的100以内加法的口算知识进行解答。

学生单独列出算式并自己口算解答。

提问:除了口算,你们还能用什么方法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学生讨论后点名回答。

师: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竖式笔算。

2、教学例1。

提问:刚刚有同学提出了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板书:35+2=?)

35+2=?那么你们能用数小棒的方式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吗?

学生动手摆小棒,摆出35+2=37。

提问:为什么你们要把零散的5根小棒和2根小棒放在一起呢?成捆的要放在一起呢?

学生讨论后点名回答。

3、小结。

零散的小棒就相当于都是个位上的数,而成捆的就相当于十位上的数,所以我们在计算中要将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与十位相加。法则表现在竖式计算中,就是相同数位相加。

4、竖式笔算。

在横式下面列竖式,35和2必须数位对齐。个位上的5+2=7,十位上的3+0=3。所以竖式计算的答案也是37。

5、教学例2。(板书:35+32=?)

提问:你们现在已经会做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竖式加法了,不知道你们会不会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加法呢?用刚刚老师演示的方法自己做一做。

学生可先数小棒再列竖式计算,也可以直接先列竖式计算再用数小棒的方式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点名让学生在讲台上展示计算过程。

6、小结。

我们在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时候,要牢牢记住,相同数位先要对齐,然后再相加,并且从个位算起。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页的做一做第1题。

2、完成教材第13页的做一做第1题。先摆一摆,再列竖式计算。

四、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77页例3、例4,课堂活动第3题。
教学目标
1、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体会除法算式的意义。
2、能认识并初步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在用算式表示分东西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简捷性,从而激发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教学准备
小棒、圆形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5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几根?
二、新课探究
1、教学例3。
(1)出示例3教学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问:这道题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试一试。
生说,师板书:12÷3=4(组)
(3)让学生根据减法各部分的名称,猜测除法各部分的名称,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板书:12÷3=4(组)
被除数除数商
2、教学例4。
把15朵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里插几朵花。
⑴学生操作
⑵写出算式板书15÷3=5
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小结:今天我们对除法进行了初步认识,要分的总数作被除数,平均分成的份数和每份数作除数或商。
四、课堂活动
引导完成78页第3题。看算式圈一圈,说一说。
板书设计
教学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页练习十五
教学目标
1、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体会除法算式的意义。
2、能认识并初步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3、在用算式表示分东西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简捷性,从而激发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教学准备
小棒、圆形等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理解除法的意义
(1)摆一摆
①15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几根
②12个●每2个放一堆,可以放几堆
⑵看算式圈一圈
▲▲▲▲▲▲
▲▲▲▲▲▲18÷6=3
▲▲▲▲▲▲
2、复习乘法、除法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意义
①小兔回家
独立连线。反馈。你是怎样连的?
②判断口答
理解题意,哪种分法正确?
二、巩固练习
1、理解除法的意义
⑴摆一摆
a、把10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个。
写出算式。你是怎样想的?
b、把20个▲,每5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写出算式。你是怎样想的?
c、把24个▲,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写出算式。你是怎样想的?
⑵、看图填数。练习十四4题
a、观察①小题,说一说图意,把谁进行平均分?
写出算式
b、观察②③小题,填空,写出算式。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谁作被除数?
三、发展练习
1、分一分,填一填
①独立完成。
②反馈。你是怎样想的?
2、思考题
二年级一班的人数比20多,比30少。分的组数和每组的人数同样多。这个班有多少个小朋友?
四、课堂作业
看算式,摆小棒
24÷4=632÷8=4
五、课堂小结
这节我们进行了什么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用乘法口诀求商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82—83页例1、例2,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能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2、能初步理解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3、在用算式表示分东西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简捷性,从而激发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难点:能初步理解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
例1、例2教学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例1情景图。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
(2)解决问题。
小红问:把这24个苹果平均放入4个盘子里,算一算每盘放多少个?
反馈。算式怎样列?等于几?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板书:24÷4=6四六二十四
小玲问;把这24个苹果每6个装一盘,算一算可以装多少盘?
反馈。算式怎样列?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板书:24÷6=4四六二十四
2、你们和书上的小朋友一起学习,解决了问题,写出了算式,比一比,想一想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小组讨论。
②反馈。
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
⑴看图,说出商品的价钱。
⑵提出用除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叙述时语言完整)并列出算式,
板书算式18÷3=
……
⑶怎样求出商?
小组活动。
反馈
⑷完成书上的空。
三、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们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课堂活动
1、书上83页课堂活动1题。
说一说3个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看图说说图意,小组交流。
反馈情况。
2、书上84页课堂活动2题。
学生独立完成,连线。
反馈情况。
板书设计
教学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84页练习十六1——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2、会用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3、在练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简捷性,从而激发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难点:会用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一)、理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1、84页第1题,看图写一个乘法算式,两个除法算式
⑴学生看图写算式。
⑵反馈。你是怎么想的?
2、85页2题,看乘法算式,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4×6=24
4×5=20
⑴独立写算式
⑵你是怎样想的?
3、看除法算式,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56÷7=8
54÷6=9
⑴独立写算式
⑵你是怎样想的?
二、发展练习
(一)口诀求商
1、练习十六3题
⑴、独立填在书上
⑵、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分别用的那句口诀?
⑶、写出3×3=98×8=64……等的除法算式。你能写出几个,为什么?
2、练习十六4题。看表,在方框里填数。
⑴、师生共同理解表的意思。16里面有几个几?……
⑵学生独立填表
⑶反馈填表情况。
(二)解决问题
1、练习十六6题。
⑴独立完成
⑵师生共同分析2个小题。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六5题。
板书设计
教学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84页练习十六7——11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2、会用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3、在练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简捷性,从而激发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难点:会用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一)、理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1、看图写一个乘法算式,两个除法算式
⑴学生看图写算式
⑵反馈。你是怎么想的?
2、看乘法算式,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6×9=54
7×3=21
3、看除法算式,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72÷8=9
63÷9=7
4、口诀求商
56÷7=54÷9=42÷6=
35÷5=32÷8=49÷7=
⑴、独立完成
⑵、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发展练习
解决问题
1、练习十六第7题
⑴、理解题意,出示7题的文字。读题后,独立填在书上
⑵、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用的是那句口诀?
2、练习十六8题。
⑴、看图说一说图意?(完整地说出来)
⑵、学生独立完成
⑶、反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练习十六9题。
⑴独立完成
⑵师生共同分析
4、练习十五10题,11题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板书设计
教学用乘法口决求商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88页例3,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七1—2题
教学目标
1、能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2、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并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除法解决的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并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难点: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除法解决的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例3的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例3情景图。
观察图,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揭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图意
2、小组讨论
⑴怎样列出算式?
⑵怎样求出商?
3、反馈。你是怎样想的?
4、完成书上的空。
三、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们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课堂活动
1、书上88页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1题、摆一摆,填一填
63根小棒平均分成7份,每份几根?
63根小棒每份9根,可以分几份?
(2)课堂活动2题、算一算,并说一说分别用了哪句口决。
2、练习十七第1题。填表。
小马拉车。学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第2题。
板书设计
教学第5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89--90页练习十七3—7题。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并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除法解决的简单的数学问题。
3、在练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简捷性,从而激发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并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难点: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除法解决的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理解口诀求商
1、摆一摆,填一填,说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⑴49根小棒平均分成7份,每份几根?
⑵54根小棒每份6根,可以分几份?
⑶72根小棒平均分成9份,每份几根?
⑷56根小棒每份8根,可以分几份?
2、说口诀求商
63÷9=口诀:()
54÷6=口诀:()
72÷8=口诀:()
二、发展练习,解决问题。
1、练习十七3题
⑴读题,说一说题意。
⑵在书上填出适当的数。
⑶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十七4题
⑴、学生独立完成,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⑵、订正。
3、练习十七5题。
⑴、学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⑵、引导订正,并说说为什么?
4、练习十七6题
⑴、看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⑵、让学生试着解决,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列式计算的?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倍的认识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3页的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难点:会用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
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设计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板贴出示:2个红色圆片和6个绿色圆片
教师:我们学习过比较两个量多少的知识,谁能根据这幅图说一句话?(红色圆片比绿色圆片少4个;绿色圆片比红色圆片多4个。)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也说一句,绿色圆片的个数是红色圆片的3倍。他们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在学生感到迷惘时,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板书:倍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动手操作。(指名学生上台摆。)
第一行摆:3根
第二行摆:2个3根(教师只说2个3根,让学生思考2个3应怎样摆。)
(2)教师揭示倍的含义,指着学生摆的两行小棒小结:第一行摆了3根小棒为一份,第二行摆了2个3根是2份,我们就说,6里面有2个3,6是3的2倍。
(3)教师在第二行添上3根小棒,问:第二行里有几个3根?第二行的小棒数是第一行的几倍呢?
让同桌学生两个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说。再添上3根呢?
(4)摆一摆,说一说。8是4的几倍?8是2的几倍?
2.教学例2。
(1)教师摆。
第一行摆:2片枫叶
第二行摆:4片叶子
问:第二排是第一排的几倍?你是怎样知道的?怎样挪动第二排的树叶就可以一眼看出两排树叶之间的关系?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把4片叶子每2片分一份,可以分两份)用除法怎样表示?
板书: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___倍。
4÷2=
(2)教师摆第三排叶子
问:第三排是第二排的几倍?你是怎样知道的?怎样挪动第三排的树叶就可以一眼看出两排树叶之间的关系?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把12片叶子每4片分一份,可以分三份)用除法怎样表示?
板书:第三行的个数是第二行的___倍。
12÷4=
3.新课小结: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什么?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我们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4.课堂活动
(1)学生自己画示意图,并完成填空。
(2)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5倍呢?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1题。
圈一圈,填一填。
2.口答
12里面有()个6,12是6的()倍。
42里面有()个7,42是7的()倍。
25里面有()个5,25是5的()倍。
18里面有()个3,18是3的()倍。
21里面有()个3,21是3的()倍。
30里面有()个5,30是5的()倍。
板书设计
教学倍的认识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5页的练习十八1—4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难点:会用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理解倍的意义
1、摆一摆,说一说。
⑴第一行摆2个●,第二行摆8个●,8是2的几倍?算式是
⑵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8个●,8是4的几倍?算式是
⑶第一行摆3个●,第二行摆12个●,12是3的几倍?算式是
2、练习十八第1题
⑴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⑵反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发展练习,解决问题。
1、练习十八第2题
⑴、独立看书,在书上填出算式
⑵、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⑶、反馈
2、练习十八第3题
⑴、师生共同理解题意。
⑵、分别根据3个小题的意思写出算式。
⑶、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练习十七4题。
⑴、独立看书,说一说题意。
⑵、在书上填出算式
⑶、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94页例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加强倍的概念和乘法运算意义的联系,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去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相机渗透“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观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难点: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教学准备
圆片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操作引入
1.操作:组织学生摆圆片
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
2.提问:第二行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几倍?你是怎么想的?(因为第一行摆了4个圆片,第二行摆了8个圆片,是2个4,所以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
3.设问:如果在第二行再摆4个○,那么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几倍呢?(3倍。)
4.引入:如果在摆圆片时,不告诉你第二行摆多少个圆片,只告诉第二行圆片的数是第一行的几倍。你能知道第二行该摆多少个圆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理解题意,读出对话框。
(1)第一组植了7棵树,第二组植了14棵,第二小组植的是第一小组的几倍?
让学生用已学知识,自己解决,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2)问:第三小组植的是第二小组的3倍,你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说,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3倍,其实就是第三组植了3个7棵。让学生解答。
教师操作板示。求3个7相加是多少该怎么算?(3×7或7×3)
(3)游戏与拓展。
组织拍手游戏,边拍边数:
①教师拍2下,要求学生拍的是老师的5倍。
②教师拍4下,要求学生拍的是老师的2倍。
(4)小结,引导归纳
结合游戏过程,师生共同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什么?(几个几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完成95页课堂活动2、3、4题。
2.综合练习。
(1)①8个5相加是多少?
②5的8倍是多少?
学生独立解答后,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道题,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几个这个数的和。
(2)猜猜老师手中拿了几枝铅笔。
①左手拿3枝,右手拿的枝数是左手的5倍。
②右手拿2枝,左手拿的枝数是右手的7倍。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97—98页练习十八第5—10题。
教学目标
1.加强倍的概念和乘法运算意义的联系,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去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难点: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教学准备
圆片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
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⑴第一行摆2个●,第二行摆第一行的4倍,第二行摆几个?算式是
⑵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第一行的5倍,第二行摆几个?算式是
⑶第一行摆3个●,第二行摆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几个?算式是
二、发展练习,解决问题。
1、练习十八5题
⑴、独立看书,在书上填出结果。
⑵、反馈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十八6题
⑴、师生共同理解题意。
⑵、学生独立完成
⑶、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练习十八7题。
⑴、独立读题,理解题意。列式计算
⑵、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4、练习十八8题。
⑴、独立读题,理解题意。列式计算
⑵、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5、练习十八9、10题。
⑴、独立读题,理解题意。
⑵、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列式解决并问题。
6、思考题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解决问题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99页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
2、能解决一些有关倍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理解、分析问题,能读懂题意。
难点:解决一些有关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⑴第一行摆2个●,第二行摆第一行的4倍,第二行摆几个?算式是
⑵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第一行的5倍,第二行摆几个?算式是
⑶第一行摆3个●,第二行摆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几个?算式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教学图,让学生用完整的话说说题意。
(2)问:要求一共有多小只鸡?实际上是求什么?
生:每个鸡舍有8只,有9个这样的鸡舍,就是求9个8是多少。
(3)让学生列式计算。
板书:8×9=72(只)
答:一共有72只鸡
强调解题格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4)反馈。
2、教学例2。
(1)让学生说说题意。
(2)学生独立解答。
(3)说说这样做的原因,要求大客车可以坐多少人,实际是求什么?
(4)反馈信息。
三、课堂活动。
引导完成100页课堂活动1、2题。
四、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解决问题
第2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100页练习十九1——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
2、能解决一些有关倍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理解、分析问题,能读懂题意。
难点:解决一些有关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猜一猜:
第一排:☆☆☆☆☆
第二排:(是第一排3倍)
算式:
说说你的想法?
二、拓展练习
1、练习十九第1题。
(1)生读题,引导理解题意。
(2)生独立解决,并和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
(3)反馈。
2、练习十九第2、3、4题。
(1)生读题,理解题意,并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
(2)生独立解决,并和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
(3)反馈。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解决问题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2页例3、例4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进一体会除法的意义。
2、会运用所学习的乘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所学习的乘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一填,说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⑴28根小棒平均分成7份,每份几根?
⑵64根小棒每份8根,可以分几份?
⑶81根小棒平均分成9份,每份几根?
⑷56根小棒每份8根,可以分几份?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例3的题,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的,从题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3)问:把24只兔装在6个笼子里,求平均每个笼子装了多少只?你能换一种说法吗?
生:就是把24平均分成6份,求每一份是多少?
问:那该用什么方法来算呢?(除法)
让学生用所学除法知识解答。
(4)反馈。
2、教学例4。
(1)引导理解题意。
(2)问:“苹果的箱数是梨的5倍”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3)引导学生解答。
三、课堂练习
引导完成教材103页课堂活动。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6—107页整理和复习第1--3题,练习二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经历整理的过程,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
3、系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熟记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整理的过程,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
难点:熟记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准备
挂图、小棒、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再现知识
1、教师:同学们,我们表内除法这个单元的学习已基本结束,回忆一下,这个单元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2、学生口答,教师整理。展示整理结果。教师加以归纳板书:
除法的意义
(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分一分(平均分)表内除法
用乘法口诀求商倍的认识
二、单元复习(分一分和用乘法口诀求商)
1、复习分一分
用8根小棒平均分一分,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2、用除法表示分一分,在组内交流分的过程和除法算式。
3、全班交流。
把你的分法和算式说给大家听一听。教师板书不同的分法。
4、用乘法口诀求商
通过分小棒写出了除法算式并知道了除法算式的商。如果不分小棒,你能很快算出8÷2的商是多少吗?怎样算的?
板书:8÷2=()想二(四)得八所以8÷2=4
12÷6=()
小结: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又快又好。
三、巩固练习
1、整理和复习第2题:独立填空,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2、整理和复习第3题:独立完成,全班交流。3、练习十九1题:读题,列式解答。(全班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九2题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教学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8页练习十九3--1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经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过程。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经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过程。
教学准备
挂图、小棒、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倍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复习解决问题
1、练习十九第5、7、8、9、11、12题。
⑴独立完成。
⑵反馈。你是怎样想的?
小组交流,
2、练习十九第6题。
⑴生独立完成。
⑵比一比,看谁对得多。
⑶反馈
三、介绍数学知识“÷”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数学实践活动庆祝元旦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2--113页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巩固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同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探索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鼓励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认识数学知识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探索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教学准备
挂图,
一、活动引入
元旦快到了,圣旦老人也来了。
l.观看元旦庆祝,你看到了那些活动场面?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2.展示学生准备的活动图片,观察图片根据图片内容提出数学问题?
3.估计旗杆的高度、测量乒乓台的长和宽等。
二、看图提数学问题
1、整体认识这幅图画面上是一所学校的小朋友庆祝元旦时开展的一些活动。小朋友开展了那些活动?根据他们的活动可以分成几个大组?
2、独立看图的每一块,根据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3、组内交流,把感兴趣的问题记录下来。
4、全班交流,乘法问题,合唱队站了4排,每排9人,共有多少人?除法问题
有36人平均站成4排,每排几人?
倍数问题
跳舞的人数是伴奏的几倍?交流的过程中要求语言叙述完整,用自己的语言来说。
三、课堂小结
元旦快到了,我们学校也安排了丰富的庆祝活动,希望我们把今天学到的观察方法用到活动中去,一边欣赏节目,一边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六总复习表内乘法和除法(一)
六总复习表内乘法和除法(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5-117页第1-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和除法意义的理解,进一步认识乘除的联系。
2.熟记全部乘法口诀,提高表内乘、除法计算的熟练程度。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熟记乘法口诀表,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用乘法口诀求商,会解答有关倍数关系的问题。理解“平均分”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解决这方面问题的能力。
3.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准备
一复习导入。
1.让生归纳各单元的知识点。
2.全部反馈。
(1)表内乘法、除法。
表内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积。
表内除法的初步认识,除法口诀和用乘法口诀求商,倍的认识。
(2)角的初步认识。
(3)测量长度。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用米作单位量长度。
二指导复习。
1.第1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第2题
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集体读算式,并说出各部分的名称。生边说老师边板书。
3.第3题
师引导背诵乘法口诀,同桌互背。
全班反馈,对口令。
4.第4题
读题,理解题意。
同桌之间议一议怎么分。
反馈结果:把15个桃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桃子。
出示题目:把54平均分成9份,1份是多少?54里面有几个9?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反馈时指名学生回答结果,并说明列式依据,用哪句口诀口算的?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
5.第5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
6.第6题
让学生回忆在乘法口诀表中,哪句口诀比较特殊。(只能写出一个乘法和一个除法算式)
学生合作加流完成。
全班反馈。
7.第七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说说用哪句口诀算的。
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表内乘法和除法(二)

教学内容
教材119-120页练习二十二第1-7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和除法意义的理解,进一步认识乘除的意义。
2.熟记全部乘法口诀,提高表内乘、除法计算的熟练程度。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熟记乘法口诀表,加深对乘法和除法意义的理解,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一谈话导入
二指导练习
1.第1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
2.第2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
3.第3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
4.第4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明确要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
5.第5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明确填的必须是+、-、*、/这几个运算符号。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
6.第6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生独立完成,再同桌合作分类。
全班反馈。反馈时说说分的依据
7.第7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
8.思考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在小组内发现算式的特点,并试着完成。
全班反馈
(1)7+7+7+7+7+5,列成乘加算式是:7*5+5;列成乘减算式是:7*6-2
(2)9+9+9+9+9+4,列成乘加算式是:9*5+4;列成乘减算式是:9*6-5
三课堂小结
师对生的复习情况进行小结,并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适当的鼓励。
板书设计
用除法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117-118页第8.9题及练习二十二第8.9.14.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提高学生应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掌握用乘,除法计算的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等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意识。
4.让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认识数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熟练计算乘、除法计算题,提高计算能力。
理解倍数问题,解决倍数应用题。
教学准备
一谈话导入
二指导复习
1.第8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师生共同分析图中的信息,解决相对应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
2.第9题
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师生共同分析图中的信息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
3.练习二十二的第8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师生共同分析图中的信息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
4.练习二十二第9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反馈时,可用开火车的形式,并说说口算的结果分别是哪句乘法口诀得到。对于乘加、乘减的算式,要让生说说运算的顺序。
5.练习二十二第14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师生共同分析图中的信息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
6.练习二十二第15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师生共同分析图中的信息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
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与测量长度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8页第10.11题及练习二十二第10-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cm,m的含义,建立cm,m实际长度观念,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要测量的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
2.能熟练地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辨认角,进一步认识直角,熟练地用三角尺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3.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几何初步知识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加深角和直角的认识,会辨认钝角和锐角。
体会cm,m的含义,建立1cm,1m实际长度观念,会进行简单的本位换算,会用学生用尺、米尺、卷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正方形白纸
一引入二指导复习
1.复习角的初步认识
(1)判断角
师在黑板上画几个图形,让生判断那些是角,那些不是角。
指名学生回答后,再让学生判断哪个是直角?
提问:怎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可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师演示。
(2)角的各部分名称
(3)第10题
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反馈时让生说说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依据。
2.复习测量长度
(1)指导完成第11题
说说学习了那些长度单位?指名学生回答。
说说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老师板书:1m=100cm
1dm=10cm
1m=10dm
指导学生用手比划上面1m,1dm,1cm三个长度的长
回忆:生活中我们见过的那些物体的长接近1m,1dm,1cm?指名学生回答。
提问:你是怎样记住1m,1dm,1cm的长的?
(2)练习指名回答
一支铅笔长15()旗杆高约8()
毛巾长约6()衣柜高约2()
3.复习测量物体
(1)提问: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什么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呢?(指名回答)
(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距离时要注意什么?(指名回答)
(3)量比较长的距离,如操场的长,可以用什么测量工具?(指名回答)
(4)动手测量
用刻度尺量一量自己的美术课本的长与宽,并与同桌交流结果。
三指导练习
1.练习二十二的第10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
2.练习二十二的第11题
打开课本第122页,把答案直接写在书上。
练习完毕,指名回答。
3.练习二十二的第12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
4.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教师让学生按题意要求把正方形纸对折两次,用三角尺比一比两条折痕相交所组成的4个角。
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让学生认识两条折痕所组成的4个角都是直角。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走进田园学数学实践活动

教学内容
教材124-12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进一步理解乘法除法的意义。
3、经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经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过程
教学准备
挂图口算卡片
一、活动引入
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田园走走,这些蔬菜,水果,你都认识吗?和大伙说说
学生想说哪儿就哪儿,不受限制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这学期我们已经学了很多知识,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吗?
1、老师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每一个情景中,引出问题。
2、小组合作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3、集体讲评
三、谈谈着节课有什么收获?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板书设计
教学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一表内乘法
1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观察、操作等学习乘法的过程,感受加法与乘法间的联系。
4、对学生进行爱树护树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感受加法与乘法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出示第1页主题图,学生观察。
提出数学问题,怎样列算式?教师板书加法算式。
二、情境引人,探究引新
1、出示第2页情境图,提问:看图,你想知道什么?怎样才能知道一个植了多少棵树?
2、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板书:
1+1+1+1+1+1+……+1=32
2+2+2+……+2=32
8+8+8+8=32
4+4+4+4+4+4+4+4=32
3、提问:刚才的计算中,你们有什么感受?
4、学生观察算式,小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都是连加法、加数相同、得数相同等)
5、教师:都是几个几相加。
6、学生看算式,说说几个几相加(4个8相加)
7、教师:求4个8或8个4相加是多少,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知识——乘法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互动探索
1、介绍乘法读法、写法
(1)4个8和8个4相加的和用乘法怎样表示呢?板书:8×44×8
(2)比较加法和乘法有什么不同?
2、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3、学习例2
(1)学生操作,按老师的要求摆:每次摆3根摆6次,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样列算式,还可以怎样列?你是怎样想的?
(2)小组讨论:观察例1、例2各个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乘法计算?
三、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1题。
2、课堂活动第2题。小组活动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8+8+8+8=32(棵)3+3+3+3+3+3+=18(棵)
4+4+4+4+4+4+4+4+=32(棵)3*6=18(棵)
8*4=32(棵)6*3=18(棵)
或4*8=32(棵)
因数因数积
乘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一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法的意义,感受用乘法解决求相同加数连加的和更简便。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问题意识。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法的含义,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基本练习
1、读出算式,说名称
3×72×56×43×4
2、摆一摆,说加法算式、乘法算式。
每次摆4根小棒,摆3次。
每次摆2根小棒,摆4次。
每次摆3根小棒,摆5次。
3、看图写算式。
练习一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全班交流。
二、发展练习
1、看图写算式。练习一第2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②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看图填算式,再读一读。练习一第3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②全班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
4.看图填数。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
5、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填写,全班交流。
三、游戏活动。
同桌活动。摆一摆,说一说。
每堆摆5个●,摆了4堆。——————5×44×5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一6-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法的意义,感受用乘法解决求相同加数连加的和更简便。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问题意识。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法的含义,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一、复习导入。
说说下面乘法算式的意义。
3×72×56×43×4
二、指导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6题。
先让学生看左图,弄清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
再让学生看右图,弄清图意。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第七题。
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尤其注意第3小题,使学生明白任何数和0相乘都得0。
3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8题。
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明确连线的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
4.指导完成练习一的第9题。
引导学生看清图意,选择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进行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
板书设计
1.2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材第8-9页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2的乘法口诀。
3、会用2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4、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不要用一次性筷子
教学重难点
会用2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吃饭用什么工具?……
2、引入新课
二、学习例1
1、学生操作填表。用小棒模拟筷子,一双一双地摆,摆出9双。边摆边数,一双2根……然后填6页的表。
2、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2双筷子有多少根吗?怎样求3双筷子有多少根?4双呢?……9双呢?
板书:2+2=4
2+2+2=6
……
2+2+2+2+2+2+2+2+2=18
3、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接上面板书
如:2+2=2×2=4
……
2+2+2+2+2+2+2+2+2=2×9=18
4、这些乘法口诀有什么共同点?揭示课题:板书2的乘法口诀
5、学习编口诀。
①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2×2等于几?
教师:2乘2等于4,可以用二二得四这句口诀表示。“二二”表示“2乘2”,“得四”表示“2乘2”的结果是4。板书:二二得四
②小组活动。说说2×32×42×5……2×9乘法算式的结果,再
说说2×32×42×5……2×9的口诀。
③反馈,板书口诀。教师:从2×5开始,得数是两位数,为了口诀顺口,将口诀中的“得”字去掉,说成“二五一十”,把后面几句编一编。
④你怎样记住这些口诀?(相邻两句口诀间的关系)记一记口诀。
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什么?
三、学习例2
1、出示情境图,看图提出数学问题。
2、共有几个人在滑冰?算式怎样列?2×4用哪句口诀?4×2呢?
3、教师小结:2×4和4×2都用口诀二二得四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五、课堂活动
1、教材9页第1题。摆一摆、说算式、说口诀。
2、游戏。教材9页第2题。同桌活动,对口令
板书设计
1,2的乘法口诀
2+2=2*2=4二二得四
2+2+2=2*3=6二三得六
2+2+2+2=2*4=8二四得八
2+2+2+2+2=2*5=10二五一十
2+2+2+2+2+2=2*6=12二六十二
2+2+2+2+2+2+2=2*7=14二七十四
2+2+2+2+2+2+2+2=2*8=16二八十六
2+2+2+2+2+2+2+2+2=2*9=18二九十八
1,2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例3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1的乘法口诀。
3、会用1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用1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复习引入
1、对口令
①教师说算式,学生说口诀。
②教师说口诀,学生说算式。
2、摆小棒,说算式,说口诀。
每次摆2根,摆3次。
每次摆2根,摆6次。……
3、引入新课。
二、学习例3
1、摆小棒。一根一根地摆,边摆边说,1个1、2个1、……9个1
2、根据摆的情况,说算式。1个1是1、2个1是2、……9个1是9
板书:1×1=1
1×2=2
1×3=3
……
1×9=9
观察算式,你发现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3、编口诀。
①小组活动,你能编出这些乘法的口诀吗?组长记录。
②全班反馈。教师板书:一一得一
一二得二
……
一九得九
4、全班交流讨论,说一说如:“一二”是表示什么?“得二”又表示什么?
同桌交流。
5、记口诀。①你怎样记住这些口诀?
②熟记口诀。
三、课堂活动
说算式,对口诀。
1×3————一三得三
……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1的乘法口诀
1×1=1一一得一
1×2=2一二得二
1×3=3一三得三
…………
1×9=9一九得九
1,2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2页练习二
教学目标
1、熟记1、2的乘法口诀。
2、会用1、2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3、能用口诀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记1、2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会用1、2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一、基本练习
1、对口令,同桌游戏。
①说算式,对口诀。
②说口诀,对算式。
2、摆一摆,说算式,说口诀。
每次2根,摆3次。……
二、巩固练习
1、看图填表。练习二第1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②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每空用的哪句口诀?
2、把口诀写完整,再读一读。练习二第2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②反馈填空的情况。
③自由读口诀。
3、算出各题的得数,并说出口诀。练习二第3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4、分别把2乘1,2,3,……9的积圈起来。
练习二第5题。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5.填写符号。第5题。
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
6.第6题。口算
7、解决数学问题。练习二第7题。
①学生读题,小组活动。②在书上填出算式。
②全班交流。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三、发展练习
练习二第6题。小组活动,交流讨论。全班交流。
四。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的思考题。
板书设计
3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14页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3的乘法口诀。
3、会用3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用3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小朋友们早早地来到美丽的校园,欢快地跳起绳,锻炼身体。
2、小朋友,从画面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学习例1
1、填表。学生独立填表。
2、你用什么方法算出3个组、4个组……9个组分别有多少人?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3、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吗?学生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小组交流
板书:3×3=9
3×4=12
……
3×9=27
教师:这些算式的结果同学们都是根据统计表得到的,如果能编成口诀就容易记了,我们就一起来编3的乘法口诀。板书4、根据前面编2的乘法口诀的方法,你会编3的乘法口诀吗?
①小组活动。编出口诀,组长记录。
②反馈。汇报编出口诀情况。
板书:三三得九
三四十二
……
三九二十七
③提问:“三四”表示什么?“十二”表示什么?
④你怎样记住这些口诀?
⑤自由读口诀,记口诀。
三、学习例2
1、算一算。学生独立完成。
2、反馈。你用的哪句口诀?
四、课堂活动。
1、教材14页第1题。摆一摆、说算式、说口诀。
2、分别把3乘1、2、3……9的积涂上颜色。教材12页第2题。
3、游戏。教材14页第3题。同桌活动,对口令。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3的乘法口诀
3×3=9三三得九
3×4=12三四十二
…………
3×9=27三九二十七
3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16页练习三1——4题
教学目标
1、熟记3的乘法口诀。
2、会用3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3、能用3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记3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会用3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基本练习
1、摆一摆、说算式、说口诀。
每次摆3根,摆5次。
每次摆3根,摆7次。……
2、对口令。
①三七———二十一
②3×4———三四十二
③三五十五———3×55×3
二、巩固练习
1、看图填表。练习三第1题
①学生独立填表
②反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把口诀填完整。练习三第2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反馈。
3、口算。练习三第3题。
4、解决问题。练习三第3题。
①学生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②列出算式,填在书上。
三、课堂作业
2×3=3×5=5×4=7×2=
3×7=9×3=8×2=3×3=
板书设计
3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16—17页练习三5——11题
教学目标
1、熟记3的乘法口诀。
2、会用3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3、能用3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记3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会用3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巩固练习
1、对口令。
①三七———二十一
②3×4———三四十二
③三五十五———3×55×3
2、练习三第5题。
把3乘1——9各数的积填在孔雀的羽毛上,用不同的颜色,看谁的孔雀最漂亮。
①学生填在书上。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发展练习
1、练习三第6题。
读一句口诀,写两个乘法算式。
①独立填在书上
②全班交流。
③在学过的口诀中,有哪几句口诀只能写出一个算式?
2、练习三第7题。把同样重的鱼涂上相同的颜色。
①学生先算得数再涂色。
②反馈。选择一组算式,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3、练习三第8题。看图填空。
①教师指导看图,知道12分成2个6,也可以分成4个3。
②学生独立完成
4、解决问题。练习三第11题。
①分组讨论
②说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三、完成思考题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9.10题。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18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
2.通过说一说等活动,培养学生动脑、动口的能力。
3.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计算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4.使学生初步掌握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一复习。
1.口算
3*21*52*43*3
2*63*41*92*8
2.列式计算。
2个2相加的和是多少?
3乘4是多少?
一个因数是2,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指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列式计算。
生同桌交流后,全班反馈。
(1)把每组的人数逐一加起来。3+3+3+2=11(个)
(2)先求出前3组共有几个小朋友,再加上第4组中的2个小朋友。3*3+2=11(个)
(3)先把4组小朋友都看成每组都是3个,那就是12个小朋友,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第4组之友2个小朋友,多算了1个。再减去1个,即3*4-1=11(个)
2.引入课题。
(1)引导学生观察3*3+2和3*4-1两个算式。
学生回答后板书:乘加、乘减
(2)教学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学生反馈前两个算式是怎样计算的。
(3)师生共同归纳:乘加、乘减,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3.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习题。
同桌合作,交替进行。
师生互动。
三、巩固练习。
3*4+12*5-41-9+10
3*2-42*9+112*7-5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19-20页练习四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乘加、乘减式题表示的意义。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一复习导入
1.计算
1*8+93*6-42*7+12
2*9-53*9-72*6+10
2.改写为乘加或乘减算式。
2+2+2-1
3+3+3+3+3+5
3+3+3+3+3-4
二指导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1题
先让学生看图,弄清图意。
根据图中所给你信息,生独立解决问题。
全班反馈。
2指导完成练习四第2题。
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反馈是可用开火车的形式。
3.指导完成练习四第3题。
先让学生看图,弄清题意。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全班反馈。
4.指导完成练习四第4题。
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5+5+5+2=17(台)
5*3+2=17(台)
5*4-3=17(台)
5.指导完成练习四第5题。
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
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4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22页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4的乘法口诀。
3、会用4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用4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小朋友你喜欢小汽车吗?
2、小朋友,从画面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学习例1
1、算一算,填一填。学生独立填表。
2、你用什么方法算出4辆车、5辆车……9辆车分别有多少个车轮?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3、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吗?学生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小组交流
板书:
教师:这些算式的结果同学们都是根据统计表得到的,如果能编成口诀就容易记了,我们就一起来编4的乘法口诀。板书4、根据前面编3的乘法口诀的方法,你会编4的乘法口诀吗?
①独立编出口诀。
②小组交流。
③反馈。你是怎样编出这些口诀的?
板书:四四十六
四五二十
……
四九三十六
③提问:“四四”表示什么?“十六”表示什么?
④你怎样记住这些口诀?
⑤自由读口诀,记口诀。
三、学习例2
1、算一算。学生独立完成。
2、反馈。你用的哪句口诀?
四、课堂活动。
1、教材22页第1题。摆一摆、说算式、说口诀。
2、游戏。教材22页第2题第⑴题。同桌活动,对口令。
说算式——说口诀
说口诀——说算式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4的乘法口诀
4×4=16四四十六
4×5=20四五二十
…………
4×9=36四九三十六
4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24页练习五1——7题
教学目标
1、熟记4的乘法口诀。
2、会用4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3、能用4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记4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会用4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基本练习
1、摆一摆、说算式、说口诀。
每次摆4根,摆5次。
每次摆4根,摆7次。……
2、对口令。
①四七———二十八
②4×4———四四十六
③四六二十四———4×66×4
3、游戏。教材第17页课堂活动2题第⑵小题
⑴先填在书上。你是怎样想的?
⑵同桌对口令。
二、巩固练习
1、填空。练习四第1题
①学生独立填空
②反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把口诀填写完整。练习四第2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反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过河。连线练习四第3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全班交流。
4、解决问题练习四第4题。
①分组讨论
②说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5、圈一圈,涂一涂。
①分别把3乘1,2,3……9积圈起来。
②分别把4乘1,2,3……9积涂上红色。
6.解决问题。
看图弄清图意。
分析图中的信息。
对比练习:如果只剩下8张桌子,35个小朋友能坐下吗?为什么?
独立完成,全班反馈。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4题。
四、思考题。
教材24页。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材第25—26页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5的乘法口诀。
3、会用5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用5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你们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2、教师:小朋友,这是奥运会会旗“五环旗”,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
二、学习例1
1、一面旗子有5个圆环,2面呢?(师生共同说二五一十)3面呢?……
2、5面旗子有几个圆环,用乘法怎样表示,编成口诀是什么?为什么?
3、你能写出6——9面乘法算式吗?学生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小组交流
4、根据前面编4的乘法口诀的方法,你会编5的乘法口诀吗?
①独立编出口诀。
②小组交流。
③反馈。你是怎样编出这些口诀的?
板书:5×5=25五五二十五
5×6=30五六三十
……
5×9=45五九四十五
教师:根据这些算式,同学们编成口诀就容易记了。板书课题:
5、提问:①五的口诀有几句?相邻两句口诀之间有什么联系?
②你怎样记住这些口诀?
③自由读口诀,记口诀。
三、学习例2
1、先说口诀,再填空。
2、算一算。独立完成。
3、反馈。你用的哪句口诀?
四、课堂活动。
1、教材26页第1题。
看算式、说口诀。同桌活动,对口令
2、游戏。教材26页第2题。算一算,议一议。
小组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诀
5×5=25五五二十五
5×6=30五六三十
……
5×9=45五九四十五
5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22—23页练习六1——4题
教学目标
1、熟记5的乘法口诀。
2、会用5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3、能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记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会用5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基本练习
1、摆一摆、说算式、说口诀。
每次摆5根,摆5次。
每次摆5根,摆7次。……
2、对口令。师——生生——生
①五七———三十五
②5×6———五六三十
③五八四十———5×88×5
二、巩固练习
1、填空。读一句口诀,写两个乘法算式。
练习六第1题①学生独立填空
②反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填>,<或=
练习六第2题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反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过河。谁先回家?
练习六第3题。①竞赛活动。小组开火车,教师记时。
4、计算。练习六第4题。
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三、课堂作业
5×3=7×5=5×8=7×2=
5×6=6×5=8×3=5×9=
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28页练习六5——7题
教学目标
1、会整理1——5的乘法口诀,并熟记1——5的乘法口诀。
2、会用1——5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3、能用1——5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记1——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会用1——5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一、归纳整理1——5的乘法口诀。
1.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反馈情况。
2、读口诀。①横着读。②竖着读。
3、观察:这些口诀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4、背一背。①横着背。②竖着背。
二、综合练习
1、填写符号。练习六第6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反馈。说说你是怎样填写的的?
2、解决练习六第6题。帮奶奶找药。
①同桌说一说图意。
②说一说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怎样想的?
3、解决问题练习六第7题。
①观察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②说一说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怎样想的?
③完成书上的空。
三、课堂作业
5×3=7×5=5×8=7×3=
3×4=6×5=8×3=4×9=
四、自由熟记口诀。
板书设计
6.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29页整理与复习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熟悉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熟读乘法算式。2、通过归纳整理1-5的乘法的乘法口诀,使学生理解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并利用口诀口算。3、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以及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归纳整理1-5的乘法的乘法口诀,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并利用口诀口算。
教学准备
口诀表,乘法口算卡片。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
二、指导复习
1.出示课本29页的乘法口诀表。
(1)引导学生观察乘法口诀表,找出表中的规律。并在小组里交流。反馈时让生说说乘法口诀表是怎样排列的。
(2)全班反馈。
竖着看
横着看
(3)指导学生根据以上发现的排列规律背诵口诀。
全班或小组背诵竖着背诵
全班或小组背诵横着背诵
2.让学生把准备的乘法口算卡片,按一定的规律排成一个表。
(1)学生在小组内活动,交流。
(2)全班反馈。在反馈时,只要学生按一定的规律,且其所说规律合理,教师都应肯定。
3.指导学生完成算一算:三种颜色的圈各有多少个?
(1)先让学生看图,弄清图意。
(2)分析图中所给的信息。
(3)学生独立完成。
(4)全班反馈。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31页练习七的第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1-5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口诀计算。
2.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密切联系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1-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口算。
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七第1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说说得数是由哪句口诀得到的,并评出优胜的小组,予以表扬。
2.练习七第2题。
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反馈时候说出连线的依据。
3.练习七第3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反馈时,对于乘加、乘减的题目要让生说说运算的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练习七第4题。
看图,弄清题意。
同桌交流解决的办法。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
5.练习七第5题。
看图,弄清图意
解决情景中的(1)题。
同桌交流讨论,全班反馈。
解决情景中的(2)题。
四人为小组,根据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写在纸上。
集中小组的问题,以竞赛的方式来解决。
教师对竞赛的结果进行小结。
6.练习七第6题。
看图,弄清图意。
同桌交流解决。
全班反馈。
7.练习七第7题。
读题,弄清题意。
同桌交流解决。
全班反馈。
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二角的初步认识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角的初步认识(一)
汪群叙永县白腊乡白腊九校
教学内容
教材第43页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练习十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辩认角。
3、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三角尺、纸、活动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角吗?你能说一说吗?
2、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角。
出示例1图,观察这些物体,指出那里是角。
二、动手操作,建立角的概念
1、折角
⑴你们能用这张纸折出角吗?
⑵你们用手摸一摸角的这儿(顶点)有什么感觉?再摸一摸角的这两边,有什么感觉?
学生摸一摸后,说一说感觉。(尖尖的;直直的光滑……)
⑶在学生折的角中选几个大小不同的角,贴在黑板上。你能说出这几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吗?
⑷小结:角是有大小的。
2、做活动角
⑴如果给你一颗图钉,两条硬纸条,你能做出一个活动角吗?
①学生试做
②操作:听口令,变大变小。
3、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⑴抽象出角的图形
演示:由活动角抽象成几何图形角。
教师演示,学生想象:用小圆点代替图钉,用两条直直的线代替硬纸条。会是什么图形?
⑵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
你们想知道这个小圆点叫什么,两条线又叫什么吗?
①看书第43页
②反馈。板书:顶点、边、边
4、小结:这节我们认识了什么?三、课堂活动
1、说一说生活中所见到的角。全班交流
2、课堂活动,第2题。数一数,共有几个角?
⑴小组活动
教学过程
⑵反馈。全班交流
3、练习十第1题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全班交流
4、练习十第2题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一)
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二)
汪群叙永县白腊乡白腊九校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页例3、例4以及练习十3——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直角,感受直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说出三角尺上的直角,会判断直角。
3、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辩认角。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角,指出那里是角。
2、引入新课。我们还继续学习角。
二、动手操作,建立直角的概念
1、认识直角。指一指课桌面、数学书的封面、黑板面上各几个角,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分别说一说。
⑶教师小结:这些角都是直角。
2、认识三角板上的直角。
⑴学生拿出三角板,你能指出直角吗?
⑵教师在黑板上画直角,并画上直角符号。告诉学生这是直角符号。
3、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角
⑴拿出小朋友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观察长方形、正方形有几个角,它们都是什么角?
小组活动,相互说一说。
教师:长方形、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4、折直角
⑴你能折出一个直角吗?
学生试折,你是怎样折的?
⑵说一说教室里哪些是直角。
5、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⑴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几个角,想知道它们是不是直角,怎么办?
⑵讨论用什么方法来判断。
教学过程
⑶教给学生比的方法。
⑷学生用三角板比一比课桌面、数学书的封面的4个角是不是直角。
6、小结:这节我们认识了什么?
三、课堂活动
1、练习十第3题。指出图中的直角,并标出直角。
⑴独立完成。
⑵反馈。全班交流
2、练习十第4题,用三角板的直角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全班交流
3、练习十第5题。议一议有几个直角?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说一说有几个直角?数一数。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二)
三表内乘法
6、7的乘法口诀(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37—38页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6、7的乘法口诀。
3、会用6、7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重难点
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用6、7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挂图、小棒、图片等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你们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2、教师:阿姨正告诉小朋友,每本台历6元,两个小朋友正在说一个星期有7天。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学习例1
㈠学习编六的口诀
1、一本台历有6元,2本呢?(师生共同说二五一十)3本、4本、5本呢?
学生口答结果或算式,教师板书:6×5=30
2、6本台历多少元,用乘法怎样表示,编成口诀是什么?为什么?
3、你能写出6——9本台历的乘法算式和口诀吗?
①学生独立写出乘法算式、编出口诀。
②小组交流。
③反馈。你是怎样编出这些口诀的?
板书:
㈡学习编7的口诀
1、数一数一个星期有几天?师生共同数。
2、5个星期多少天?6星期呢、7个星期呢?……9个星期呢?
3、学生写出7的算式和口诀。
4、你能写出8——9个星期的算式和口诀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反馈。教师板书:
7×7=49七七四十九
7×8=56七八五十六
7×9=63七九六十三
教师:根据这些算式,同学们编成口诀就容易记了。
板书课题:6、7的乘法口诀。
5、提问:①分别说说6、7的口诀有几句?相邻两句口诀之间有什么联系?
②你怎样记住这些口诀?
③自由读口诀,记口诀。
三、学习例2
1、先说口诀,再填空。
2、算一算。独立完成。
3、反馈。你用的哪句口诀?
四、课堂活动。
1、教材38页第1题。同桌活动,对
六七——四十二七八五十六——7×8=568×7=56
2、游戏。教材39页第2题。摆一摆,算一算。小组活动。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六、作业:P391题
板书设计
6、7的乘法口诀
6×6=36六六三十六
6×7=42六七四十二
6×9=54六九五十四
教学6、7的乘法口诀(第2课时)-练习课1

教学内容
教材第39—41页练习九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6、7的乘法口诀。
2、在练习中,体验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难点
巩固6、7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
挂图、小棒、图片等
一、谈话引入
1、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6、7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来进行有关6、7的乘法口诀的练习。
2、揭示课题:6、7的乘法口诀的练习
二、自主练习,合作交流
1、练习九第1题。⑴同桌对口令
⑵在口算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一句口诀通常可以算出两个乘法口诀的积。
2、练习九第2题。看口诀,写算式。独立完成。
3、练习九第3题。课件出示
老师这里有两朵花,小朋友将花心和花瓣上的两个数相乘,积填在大花瓣上,就能看到两朵智慧花。
⑴独立完成。
⑵反馈。
三、师生互动,探究练习
1、练习七第4题。⑴出示第一排,学生口答。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⑵独立完成第二排。
⑶小组讨论第三排。
⑷反馈
四、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练习九第7题。出示第7题的对话。
⑴学生提问解答。
⑵选择“两个货架上各有几个热水瓶”解答后对算式进行对比。
五、作业:
P405题
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懂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6、7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教学6、7的乘法口诀(第3课时)-练习课2

教学内容
教材第40—41页练习九8——1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6、7的乘法口诀。
2、在练习中,体验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挂图、小棒、图片等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练习九第8题。出示第7题的对话。
⑴学生提问解答。
⑵选择“两个货架上各有几个热水瓶”解答后对算式进行对比。
二、练习九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练习九第10题。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分析学生得出算式并解答
四、看图提数学问题,并解决。
学生看图,你看懂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吗?提出来让大家一起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出不同的问题并解决。
五、思考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六、作业:P419题。
板书设计
6、7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教学8、9的乘法口诀(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43页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8、9的乘法口诀。
3、会用8、9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重难点
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会用8、9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挂图、小棒、图片等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你们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2、教师:你知道一只螃蟹有几条腿吗?请你数一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学习例1
㈠学习编8的口诀
1、两位小朋友想统计一下1——9只螃蟹的腿的条数。他们只统计1——4只螃蟹,你们能帮助他们吗?
⑴填统计表。
2、你能用乘法怎样表示,编成口诀是什么?
①学生独立写出乘法算式、编出口诀。
②小组交流。
③反馈。你是怎样编出这些口诀的?
3、你能编出9的乘法口诀吗?
教师:根据这些算式,同学们编成口诀就容易记了。
板书课题:8、9的乘法口诀。
4、提问:①分别说说8、9的口诀有几句?相邻两句口诀之间有什么联系?
②你怎样记住这些口诀?
③自由读口诀,记口诀。
三、学习例2
1、先说口诀,再填空。
2、反馈。你用的哪句口诀?
四、课堂活动。
1、教材35页第1题。全班游戏。
手指游戏。
2、教材35页第2题。分别把9乘1——9的积圈起来,再找规律
⑴独立圈出9乘1——9的积
⑵反馈。
⑶提问:圈出的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六、作业:
P442题
板书设计
8、9的乘法口诀
8×8=64八八六十四
8×9=72八九七十二
9×9=81九九八十一
教学8、9的乘法口诀(练习课1)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45页练习十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8、9的乘法口诀。
2、在练习中,体验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难点
巩固8、9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
挂图、小棒、图片等
一、谈话引入
1、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8、9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来进行有关8、9的乘法口诀的练习。
2、揭示课题:8、9的乘法口诀的练习
二、自主练习,合作交流
1、练习十第1题。⑴同桌对口令
⑵师生活动。
2、练习十第2题。
⑴独立完成。
⑵你是怎样想的?用的哪句口诀?
3、练习十第3题。看算式写得数。
老师这里有六只灯笼,小朋友将灯笼上的算式算出得数,你用的哪句口诀?
⑴独立完成。
⑵反馈。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找出这样的算式吗?三、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练习十第5题。出示第5题,每盒有几个?
⑴学生对口令:提问——解答。
2、练习十第6题。在游乐园中,你可以提出哪些用乘法解决的问题?
⑴独立观察思考。
⑵小组活动。
⑶反馈。你提出哪些用乘法解决的问题?
四、思考题
五、独立作业
P444题。
六、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8、9的乘法口诀(练习课2)
教学内容
教材45――46页7――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8、9的乘法口诀。
2、在练习中,体验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挂图、小棒、图片等
一、谈话引入:
1、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8、9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来进行有关8、9的乘法口诀的练习。
2、揭示课题:8、9的乘法口诀的练习
二、基础练习:
1、出示练习十的7题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理解图文结合所表达的意思,问题是什么?求的是几个几?用什么方法计算。同桌共同解决
(2)小明带43元钱,可以买哪一组物品?你是怎样思考的,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2、小组之间对口令完成
3、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思考题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四、作业:
P468题
板书设计
8、9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练习十:
789
教学整理与复习(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教材第47—49页
教学目标
1、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经历整理的过程,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
3、系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熟记1——9的乘法口诀。
教学重难点
经历整理的过程,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熟记1——9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
挂图、小棒、图片等
一、谈话引入,再现知识
1、教师:同学们,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已基本结束,回忆一下,这个单元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下面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看哪个小组整理得又清楚又有特色。
2、小组活动。展示整理结果。教师加以归纳板书:
乘法的初步认识
表内乘法用口诀求积
1——9的乘法口诀乘加、乘减计算
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
二、寻找规律,记忆口诀
以作业单的形式出示不完整的乘法口诀表,让学生按表中的排列规律将口诀表补充完整。
1、学生独立填完表,再与书中第39页的乘法口诀表对照,看自己填对没有。
2、小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填的表?
3、乘法口诀表横、竖、斜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4、你能说说乘法口诀表有什么作用吗?
5、同桌活动,记口诀。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四、作业
P492做在书上
板书设计
教学整理与复习2

教学内容
教材p49-50页1-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2、经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过程。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经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过程。
教学准备
挂图、小棒、图片等
一、谈话引入
1、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1——9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来进行有关乘法的复习。
2、揭示课题:
二、复习乘法的意义
1、整理与复习第3题。
⑴出示图,观察思考,说一说图的意思?(每个排球9元……)
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答?
⑶填出书上的空。
2、练习十一第1题。看图填算式:⑴独立完成。⑵你是怎样想的?
三、复习口诀的运用
1、练习十一第2题。看算式写口诀。⑴独立完成。⑵反馈。你发现了什么?教师:一句口诀两个算式。
2、练习十一第3题。做转盘,玩游戏。
课前做好转盘,同桌游戏。小圆每转一格,把对着的数相乘,说出乘法算式和口诀
3、练习十一第4题。写算式。
⑴独立完成。
⑵反馈。你是怎样想的?
4、练习十一第5题对比练习
⑴独立观察思考,列出算式7×9=637+9=16
⑵反馈。为什么两挂图、小棒、图片等个算式不同?
5、解决问题。看图思考,这些数学问题怎样解决?
四、思考题:在()里填数。
五、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9的乘法口诀整理复习3

教学内容
教材51-52页8-12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经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经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过程。
教学准备
挂图、小棒、图片等
一、引入课题:
1、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1——9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来进行有关乘法的复习。
2、揭示课题:
二、综合练习:
1、完成7题
引导学生看图,明白图意是算几个几相加?
学生独立立式并计算
2、8题填表
教师创设情景,购买东西,帮妈妈算帐
激发学生的兴趣。
3、9题
通过解决此类问题,让孩子了解爸爸妈妈的工作,体会爸爸妈妈的辛苦。
4、学生独立完成10、11、12题,教师个别辅导
三、拓展延伸
完成思考题
四、作业
P506
板书设计
教学四测量长度
测量长度
白腊九校:陶启杰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挂图、米尺、直尺、。
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
1.设疑激趣谈话:小朋友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爱心木器厂准备送给我们小学一批新的课桌,课桌的大小就跟你们现在用的课桌一样大,你能想办法告诉木器厂的经理课桌应做多长吗?你准备用你身边的什么东西来量课桌的长度?请2~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有的用文具盒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直尺量、有的用作业本量……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提醒小朋友互相帮忙,注意记录结果。学生自由量后汇报,教师板书记录:课桌大约有3支铅笔长,大约有3本数学书长,大约有2个作业本那么长,大约54厘米长……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奇怪,教室里的课桌都是按一样的尺寸做的,可你们量出的结果却为什么不一样呢?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因为我们测量的工具不同,所以测出的结果不同。把哪个结果告诉经理,能使经理清楚地知道桌子有多长?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吗?
2.导入课题: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我们通常用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谈话:除了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因此,我们的古人在很早就统一了计量单位。请仔细观察这些商品上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挂图出示:冰箱高165厘米,牙膏盒长22厘米,文具盒长20厘米。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这些商品常常用什么做单位来度量长度,引出并板书课题。(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学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发现的结果。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明确:尺子上有刻度,有很多数(随学生的汇报,课件显示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有表示厘米的字母“cm”,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
探究二:建立1厘米的概念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教师:尽管同学们的身高不同,但1厘米却是一样长的,结合你或同学的身高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学生自己用手比出1cm的长度)刚才有的同学比1厘米有这样长,有的比的这样长(师边说边比),1cm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看看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有多长。你是怎样看的?引导学生汇报:从0到1是1cm长,从2到3也是1cm长……挂图演示1cm的长度。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cm。(如果学生问到1小格,教师指出: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再学习。)学生找身边长度大约是1cm的物体。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小纸条的短边长是1cm。图钉的长是1cm。小方块每条边的长是1cm(全体验证小方块每条边是1cm长)。手指的宽约是1cm(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cm,之后汇报)。请孩子们再用手比画一下,1cm是多长呢?(学生比画出1cm的长度)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cm有多长?刚才有的同学在观察尺子时发现尺子上有字母“cm”,它表示厘米,我们今后在写厘米时,就可以直接用这个字母“cm”表示。(教师板书:1cm)
探究三:认识几厘米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是多长呢?里面分别有几个1厘米?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cm大约有多长。
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6cm长?从哪儿到哪儿是8cm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cm长?
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
板书设计
测量长度
1厘米=1cm
挂图
测量长度
白腊九校:陶启杰
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米尺、直尺、吸管。
一、实践体验,掌握方法
1.估一估
(出示喝牛奶的吸管)让学生估一估,有多长?
2.量吸管的长度
刚才大家估的只是一个大概数,要知道吸管的准确长度究竟是几厘米长,应怎么办?学生试着用尺子测量吸管的长度,量好了可相互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直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把零刻度对准要量的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对的是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3.量课桌
现在我们要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你有办法了吗?量一量吧。学生同桌测量,量后交流,注意对误差的说明。师生共同确定把哪一个数据告诉木器厂的经理。
二、巩固练习,实践运用
1.填空教科书第56页例1,让学生填一填。
2.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小黑板出示)
(1)数学书的长大约为20cm。
(2)家里门的高度大约为2cm。
(3)爸爸的身高是170cm。
(4)黑板宽约3cm。
3.断头尺量橡皮的长度
出示没有零刻度的直尺,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用这块断尺子量出橡皮的长度,再用挂图动态显示量的方法。
4.介绍数学文化
教师:同学们,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尺子的时候,人们是用什么进行测量的呢?你们想知道吗?(挂图展示古时人们如何测量,介绍数学文化。)
5.实践活动小组合作测量自己一庹、一拃的长度及肩宽等人体身上的数据
三、总结
反思,拓展延伸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板书设计
测量长度
估一估
量课桌
。。。。。。
2米作单位量长度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学具和教具
1米长的卷尺、尺或折尺.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2.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3.我们还学会了以厘米做单位画线段的方法.)
2.师:请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
新授课
1.认识米
导入谈话:看来,大家厘米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谁愿意到黑板前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抛出问题(老师事先给学生准备好一把量程为12厘米的刻度尺)
A.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B.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学生提问题.(如A: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B: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
(4)师:谁能回答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s
(5)师: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6)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
(7)让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到讲台前来和教师的1米直尺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相同的(在这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2.用米量
(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3.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初步质疑.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的认识,同学们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呢?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画出1厘米.
师: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可以用两手比一下.
师: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教师出示一把木制米尺,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
(3)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卷尺,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厘米呢?
(4)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再次问:谁来说说,1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5)教师出示卷尺.说: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尺子要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巩固练习
1.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高90().
2.操作性练习.
(1)两人互相量身高,是____米____厘米.
(2)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感兴趣的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些什么收获?
测量与统计
活动一:
(1)量一量家人的身高,记录下来.
(2)交流每个家庭的身高.
(3)把各个家庭成员的身高分类汇总制成统计表.(教师要加强指导)
表一:学生身高统计表;表二:妈妈身高统计表;表三:爸爸身高统计表.
(4)综合分析三个统计表,看有什么发现?
(可能:父母身高越高,子女的身高相应的也越高.)
活动二:
(1)测量学生们的体重,制成统计表;
(2)与身高统计表一起进行分析,看身高与体重之间的关系.
(身高与体重呈正比,即身高越高,体重也相应的越重.)
(3)根据统计数据可以提出一些什么建议?
(建议超重的同学减肥;建议不达标的同学注意饮食习惯,不挑食.)
认识米用米量




认识米用米量
1厘米长的线段
1米长的线段
1米=100厘米
教学数学实践活动(小小测量员)

教学内容
教材p68-69页用mdmcm量长度。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巩固测量的方法,同时能灵活运用测量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求大树的高度,引导学生探索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通过“测一测”、“问一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鼓励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认识数学知识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数学知识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卷尺
一、提出活动总要求
今天我们在学校操场上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要求同学们运用测量的有关知识来完成下面活动。
l.用步子测出操场的长度。
2.用步子篮球场的一周长度。
3.估计旗杆的高度、测量乒乓台的长和宽等。
二、分组要求
全班学生按学习小组分成八个小组,分别依次完成上述三项活动。
三、教师引导点拨
(一)用步子测出操场的长度。
1.提出要求:你们能想办法测出操场的长度吗?让学生各抒已见。
2.组织讨论:让学生排除一些复杂或不够现实的设想,选择较方便又实际的方法。
(二)用步子篮球场的一周长度
1.提出要求:你们能想办法测出操场的长度吗?让学生各抒已见。
2.组织讨论:让学生排除一些复杂或不够现实的设想,选择较方便又实际的方法。
3.实际操作。
(三)估计旗杆的高度、测量乒乓台的长和宽等。
1.介绍情况:学校操场设施,那些可以进行测量。
2.提出要求:你们能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和宽吗?
3.指导实践。
四、小结评价
1.让学生交流所用的方法和测得的结果。
板书设计
教学1、分一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页例1、例2,72页课堂活动第1、2题。
教学目标
1、在“分一分”的活动中,经历不同分法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小组合作学习。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难点:体会到分类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小棒、五星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70页情景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谈话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教师在黑板上贴出6个★
问:把它们分成两堆,你有哪些不同的方法?
生汇报自己的方法,并在黑板上贴一贴:
★★★★★★
★★★★★★
★★★★★★
(2)引导学生对比三种不同分法,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前面两种方法分的两堆都不一样多,而第三种方法两边都是3个,是一样多的。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4)练习。
完成72页课堂活动第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一分,再说说有几种分法,哪一种分法是平均分?
2、教学例2。
(1)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每盘放6串,可以放几盘?每盘放2串,又可以放几盘?
(2)小组内探讨:还可怎样平均分?
(3)问:能不能快速知道可以平均分成几份?举个例子。
生:因为18里面有3个6,所以每盘放6串,就可以3盘。
让学生明白,平均分成多少份,就是去看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4)分一分,圈一圈。
引导完成73页第2题。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
★★★★★★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教学白腊小学教案
分一分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页例3,课堂活动第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能把物体进行平均分,并体会到分类方法的多样性。
3、激发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难点:用不同的方法把物体进行平均分。
教学准备
小棒、圆形等
教学过程
一、分一分,说一说
每人用10根小棒
1、让学生把10根小棒分成两堆,说说有几种分法,哪一种是平均分?
2、在小组内交流分的过程。
3、全班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⑴理解题意:12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可以怎样分?
⑵用小棒表示铅笔。拿出12根小棒,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并在同桌之间说一说。
(3)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2、课堂活动。
引导完成73页课堂活动3题的游戏。
在游戏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巩固练习。
引导完成练习十四1—4题。
板书设计
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76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
教学目标
1、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
2、能认识并初步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会读除法算式。
3、在用算式表示分东西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简捷性,从而激发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除法算式。
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教学准备
小棒、圆形等
教学过程
一、分一分,说一说
每人用24根小棒,按两种要求分一分,并在小组内交流分的过程。
⑴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
⑵每3根一份,可以分几份?
二、新课探究
1、教学例1。
⑴拿出8个小●,平均分成4堆,每堆有几个?
学生操作口答。
⑵你能不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8个、4堆、每堆有2个之间的关系呢?
2×4=84×2=8
还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呢?
⑶教师:还可以用这样一个算式来表示:8÷4=2(板书)谁知道8÷4=2是什么算式吗?给各部分取个名字。
板书:8÷4=2除法
除号
⑷怎么读这个算式呢?学生试读。
结合分的过程,说一说8、4、2分别表示什么?
⑸小结:把几个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每份的个数是一样多。这个过程和结果可以用一个除法算式来表示。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各部分的意义,并认识到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三、课堂活动
引导完成78页课堂活动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2课时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要点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要点
(一)基础知识部分:
1、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知道测量较大的物体用米作单位;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做单位。
例:一块橡皮长约6(厘米)学校旗杆高约12(米)
2、知道刻度尺上1厘米有多长。
例:刻度尺上从0-5是(5)厘米;从2-9是(7)厘米。
3、明确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熟练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例:700厘米=(7)米2米=(200)厘米
30厘米+70厘米=(1)米1米-40厘米=(60)厘米
4、知道角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名称。
例:角是由(1)个顶点,(2)条直的边组成的。
5、能正确读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例:2×9=18读作:(二乘九等于十八)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读出来。
在2×9=18中,(2)和(9)是因数,积是(18)。
它表示(2个9相加的和是18),还表示(9个2相加得18)
提示:把意义写完整。两种说法都可以。
例: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是5,积是(20)。
例:两个因数都是6,积是(36)
6、熟练掌握将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方法:相同加数×个数
例:3+3+3+3+3=3×57+7+7+7=7×4
7+8+9=8×3(有难度,不要求都掌握)
7、知道几种常见图形的对称轴各有几条。
例: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
圆形有(无数)条对称轴。圆形上有图案,按图案的内容确定对称轴。例如圆形笑脸只有一条对称轴。
8、掌握排列组合的规律先确定一个数放在最前面,再用这个数和其他两个数分别组合在一起。(提示:不能把0放在最前面)。
用1、2、3可以摆成(6)个两位数。分别是(12、13、21、23、31、32)。
用4、8、0可以摆成(4)个两位数。分别是:(48、40、84、80)。
9、简单推理运用关键线索正确判断。
例:跳绳比赛结束后,小芳、小华、小明3人的成绩分别是95下、87下、100下,小华说:“我跳的不是最多的”,小芳说:“我比小华跳的少”。小芳跳了()下,小华跳了()下,小明跳了()下
10、估算的应用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大约”。
例:一本书有89页,已经看了42页,大约还有(50)页没看完?
9040
估算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按统一标准算的题都算对。高年级用四舍五入法,低年级把它看做相近的好算的数,便于计算就行。例如4+12+18≈35
51020
(二)计算部分
1、口算(直接写得数)
提示:(1)看清运算符号“+、-、×”,正确计算。
(2)如果是两步的算式要先算出第一步的结果,再算第二步。
注意:乘加、乘减的算式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例:41-5+10=469×3+6=3314+8-7=159-4×2=1
3627228
(3)口算全部做完之后马上检查一遍,并看是否有漏题没做。

2、笔算(列竖式计算)
提示:(1)看清运算符号“+、-”,正确计算。
(2)写竖式时先核对竖式中抄的数与横式上的数是否一样,避免抄错数。
(3)必须用尺子打横线,书写整齐,规范。
(4)不要漏写横式上的得数。
注意:每做完一道题之后都要马上检查一遍,再做下一道题。
两步计算的题目可以根据自己的熟练程度选择一种最拿手的方法计算。-(分步、综合都可以;除非题目有特别要求)。
易错题型:加减混合、连减题
36+24-53=93-47-18=82-15+23=89-19-42=
55+27=96-48=39+24=80-56=

二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案

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教材99~101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能力目标: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学媒体:乒乓球、套餐组合图片、纸箱、每组三张数字卡片、吹塑纸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学习的题目是《数学广角》,这里边有许许多多的数学知识。想知道吗?跟老师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孩子们,我给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课件出示明明的自我介绍。)那咱们快去吧。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排数:

(1)(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师:看,明明的好朋友也来了。他们在一起快乐的玩。(课件:情景创设。明明说:我们来做一个数学排数游戏吧。用1、2这两个数字可以组成几个两位数?)

师:孩子们,你们会吗?用1、2可以组成哪些两位数?指名回答。(课件:明明说:如果是1、2、3这三个数字,选其中的两个而组成的两位数,有多少个呢?)

师:从这三个数字选其中的两个而组成的两位数,有哪些呢?(2)自主探究:师:小组的小朋友交流交流,也可以拿出数字卡片摆一摆,然后把你们排出的数记录在纸上。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3)汇报结果。

2.你们小组排出了哪些数?怎样排的?指名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汇报。其他学生一起说数。

3、检查一下,有没有重复的?还有吗(有没有漏掉的)

4、谁发现了他们小组排数的规律?(可以让排数的学生说,也可以指名其他同学说。)

(4)观察、比较、分析、小结。

5.孩子们,看看,这几个组排出的都是哪些数?

6、看来呀,每个组的方法虽然不完全一样,但都只能排出这6个数。7、你喜欢哪个小组的方法?

8、教师小结:看来,这种先固定最前面一个数,再用这个数,与其他两个数分别组合在一起,这种方法最快最准,不容易重复,也不容易漏掉。

9.抽奖孩子们,你们学习非常认真,我们来做个抽奖游戏,想参加吗?每个小朋友都有中奖的机会哦。

(1)教师出示4个号球:这里有四个号球:2、5、7、8。

(2)什么样的号码能中奖呢?我给你们透露点信息:中奖号码就是从这4个数中选出的两个数组成的两位数。猜猜,什么号码可能中奖?这个号码肯定能中吗?再猜?看来,可能中奖的号码有很多个。有什么好办法肯定能中奖?(把你认为能中奖的号码都写出来吧)(把用这四个数能组成的所有两位数都写出来,教师巡视,“有孩子写出来8个两位数,她还在继续写,看来不止8个”“你是先固定最前面一位数?”)

(3)写好了吗?大家推举一个人来摸奖吧。学生先摸出一个球。中奖号码的最前面一位数出来了,是2,那中奖号码可能是?25、27、28。再摸一个球。中奖号码是?

(4)你中奖了吗?把你写出的这个数圈出来。同桌互相看看,如果你同着中奖了,请你给他画一个苹果。(

(5)出示所有结果:孩子们,你刚才一共写出了多少个两位数?用2、5、7、8能组成的两位数究竟有多少个呢?咱们用刚才先固定最前面一位数的办法把这些数都排出来吧!老师写,你们说好吗?

10.握手

(1)师:孩子们,你们也是一群善于动脑的好孩子。这么多同学中奖了,来,咱们握握手,祝贺祝贺!加油!

(2)提出问题:三个小朋友,每两个人只能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猜猜看!生1:6次!生2:4次!

师:究竟几次,小组长作裁判,小组内的三个同学握一握,试一试,到底几次?

(3)学生汇报表演。小组长指挥说明。他们握手,咱们一起来数吧!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数握手的次数。(注意握过小朋友一边休息)

(4)师问:A和B握手了吗?B和A握手了吗?这算一次还是两次呀?

(5)小结:看来,两个人相互握手,只能算一次,和顺序无关。刚才排数,交换数的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这和顺序有关。

三、拓展应用,深入探究

1.菜肴搭配。

课件:情景创设: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好吃的菜肴。妈妈说:孩子们,菜的营养要合理搭配,又不浪费,每个小朋友从这六个菜选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

(1)师:该吃午饭咯,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自助餐。老师都流口水了拉。这么多好吃的菜,你选那些菜肴呢?听听妈妈怎么说:(课件出示)

(2)师:哪些是荤菜,哪些是素菜?在这六种菜里选两种,还要注意只能选一种荤菜和一种素菜,可以怎样搭配呢?指明学生说一、二个,还有吗?看来有很多种搭配,究竟一共有多少种搭配呢?

(3)把你们想到的搭配用线连起来,比赛哪个小组的最快,方案最全:不重复,不遗漏。

(4)学生连线。学生小组汇报,有和他们想法不一样的吗?

(5)一共有多少种搭配?你这么快就知道啦,是不是有什么发现呀?(点数或者加法:3+3+3=9)

2.合影:

课件:情景创设:妈妈说:孩子们,给你们三个合个影作纪念。你们三个排成一排赶紧站好了。

(1)师:明明和红红、东东站成一排,可以怎样排呢?一共有多少种排法?(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可以画一画,摆一摆,同学一起排一排)

(2)谁来说说,他们三个可以怎样排?你是怎么想的?(固定左边的小朋友;固定右边的小朋友;固定中间的小朋友)(师:所有的方案他说完了吗?还有补充吗?谁能够把所有的方案都能说一说?有这么多排法啊,你是怎么想的,能说得这么全面一个都没漏掉也没重复?)

(3)还有跟他不一样的想法吗?其实,还可以固定最左边(右边、中间)小朋友,交换其他位置小朋友的办法,甚至还有其他的办法,你愿意动脑筋去想吗?不管用什么办法,这里三个小朋友排成一排,都只有6种排法,你能把这6种排法画出来吗?

二年级数学上册《过河》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过河》教案

教学内容:P8~10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的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3、让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题:
(1)2+7×5,这道题里有()法,又有()法,要先算(),再算()。
(2)40-36÷4,这道题里有()法,又有()法,要先算(),再算()。
2、计算
32-8÷820+16÷430-4×5
二、探索新知
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理解图意,明确问题
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独立尝试,合作解决。如果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几条船?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组织学生讨论:“29+25÷9”是否符合解决问题的顺序?
这个算式应该先算25÷9,再算加法,这种运算顺序不符合问题的情景。在本题,应先算男女生总人数,即29+25。
怎样解决运算顺序问题呢?我们请小括号“()”来帮忙。
3、认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4、写出解答过程
(29+25)÷9读作:29与25的和除以9。
=54÷9
=6(条)
答:同学们都做大船,需要6条船。
5、提问:如果54人都坐小船,需要多少条船?
提示“先求出一条小船能坐多少人?”,再用除法计算出需要几条小船。
因此算式为:54÷(9-3)
三、课堂练习
P9试一试
1、提示:先计算坐满大车后还剩多少人,再计算需要多少辆小车。
算式:(70-46)÷8
2、这个算式还能解决下图中哪些问题?
3、说一说下面两题的运算顺序,再算一算。
24+16÷8(24+16)÷8
引导学生发现虽然以上两题运算符号和数字都一样,但由于其中一题带有小括号,所以计算顺序、结果不一样。
6.小结:通过刚才的练习,你认为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怎么样?
如果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中的。
四、巩固练习
P9——10练一练所以内容。
五、总结: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能举例说明吗?
板书设计:
过河(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29+25)÷9读作:29与25的和除以9。
=54÷9
=6(条)
答:同学们都做大船,需要6条船。

《234的乘法口诀》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34的乘法口诀》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知道2、3、4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认识2、3、4的乘法口诀。

2、初步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能力点:会解决简单的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教学难点: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春天来了,各种植物都发出了新芽,同学们种的向日葵在同学们的精心照料下发芽了,我们现在就去看看好吗?

二、自主探究:

1、学习2的乘法口诀。

出示主题图,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一棵幼苗上有两片叶子,表示几个2?用乘法怎样计算?你能编出口诀吗?

两棵幼苗有几个子叶?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你能编出口诀吗?

齐读口诀,记忆口诀。

2、学习3的乘法口诀。

过了一段时间,同学们又去看向日葵,他们长高了。看一看一行有几棵向日葵,应该用几个几表示?怎样列乘法算式?怎样编口诀?

2行向日葵有几棵?3行呢?小组合作编出3的乘法口诀。

3、用四根小棒依次摆成几个正方形,自己对照图形写出乘法算式,编写出4的乘法口诀。把书上的算式和口诀补充完整。

4、引导学生根据“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一四得四”来推理:1个2是2,1个3是3,1个4是4,那么1个1还是1,也就是1×1=1,由此推出“一一得一”。

三、拓展运用:

1、对口令,记口诀。

2、一一()()()()得四一()得三

()()得六三三()()二四()()

四四()()()()十二一一()()

3、听口诀写算式。

三四十二、一一得一、二三的六、三三得九、一二得二

二四得八、一四得四、二二得四、四四十六、一三得三

4、计算,说出用的什么口诀?

3×42×31×14×42×43×4

5、开放题:两只青蛙一共有几只眼睛?有几条腿?

6、做“做一做”第1题。

森林里的动物们开联欢会时,小猴子带来一些礼物,请大家仔细观察图,这些桃子一共有多少个呢?你能列出算式吗?

4×3+23×4+25×3-13×5-1

7、4×3+4=2×3-34×4-45×3+2

学生计算,说计算方法,第1、3题还有什么方法?

8、实际操作:用学具展开想象摆出自己喜欢的图案,用乘加乘减的算式算出你一共用了多少个学具?

9、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乘加乘减解决。

10、每人折4只纸鹤,晓东、天天、真真、花花、李明一共折几只纸鹤?

11、每人跳三次,4个人一共跳几次?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1.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2.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3.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4.厘米:厘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cm。

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5.毫米:英文缩写MM(或mm、㎜)

进率关:1毫米=0.1厘米;

6.进位:加法运算中,每一数位上的数等于基数时向前一位数进一。

以个位向十位进位为例:基数为10(2进制的基数是2,类推),个位这个数位上的数量达到了10的情况下,则个位向前一位进1,成为一个十。

在十进制的算法中,个位满十,在十位中加1;十位满十,在百位中加一。

7.不退位减:减法运算中不用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6-22=34。6能够减去2,所以不用向高位5借位。

8.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1-22=39。

1不能够减去2,所以必须向高位的5借位。

9.连加:多个数字连续相加叫做连加。例如:28+24+23=85。

10.连减:多个数字连续相减叫做连减。例如:85-40-26=19。

11.加减混合:在运算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例如:67-25+28=70。

12.角: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符号:∠

13.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指将相同的数加法起来的快捷方式。其运算结果称为积。

“×”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10(因数)×(乘号)200(因数)=(等于号)2000(积)

14.1—6的乘法口诀

1×1=1

1×2=22×2=4

1×3=32×3=63×3=9

1×4=42×4=83×4=124×4=16

1×5=52×5=103×5=154×5=205×5=25

1×6=62×6=123×6=184×6=245×6=306×6=36

15.7——9的乘法口诀

1×7=72×7=143×7=214×7=285×7=356×7=427×7=49

1×8=82×8=163×8=244×8=325×8=406×8=487×8=568×8=64

1×9=92×9=183×9=274×9=365×9=456×9=547×9=638×9=729×9=81

1.角的动态定义

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所旋转射线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开始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终止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终边

2.角的种类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决定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程度,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相反,张开的越小,角则越小。在动态定义中,取决于旋转的方向与角度。角可以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负角、正角、优角、劣角、0角这10种。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称为角度制。此外,还有密位制、弧度制等。

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负角: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叫做负角。

正角:逆时针旋转的角为正角。

0角:等于零度的角。

余角和补角:两角之和为90°则两角互为余角,两角之和为180°则两角互为补角。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

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后所得的只有一个公共顶点且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互为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构成两对对顶角。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相等。

还有许多种角的关系,如内错角,同位角,同旁内角(三线八角中,主要用来判断平行)。

3.乘法的运算定律

整数的乘法运算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消去律。

随着数学的发展,运算的对象从整数发展为更一般群。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1.角的动态定义

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所旋转射线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开始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终止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终边

2.角的种类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决定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程度,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相反,张开的越小,角则越小。在动态定义中,取决于旋转的方向与角度。角可以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负角、正角、优角、劣角、0角这10种。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称为角度制。此外,还有密位制、弧度制等。

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负角: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叫做负角。

正角:逆时针旋转的角为正角。

0角:等于零度的角。

余角和补角:两角之和为90°则两角互为余角,两角之和为180°则两角互为补角。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

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后所得的只有一个公共顶点且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互为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构成两对对顶角。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相等。

还有许多种角的关系,如内错角,同位角,同旁内角(三线八角中,主要用来判断平行)。

3.乘法的运算定律

整数的乘法运算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消去律。

随着数学的发展,运算的对象从整数发展为更一般群。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二年级数学上册《猴子捞月》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猴子捞月》教案

5课题信息窗3---猴子捞月

教学内容:课本54——55页。有关0的除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了解有关0的除法。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有关0的除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有关0的除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法的初步认识,会用除法算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接着学习除法。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提出问题:每只猴子平均分到几个月亮?

3.学生说自己的做法,并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0÷5。

4.小组讨论学习:每只猴子平均分到几个月亮?

讨论后指名回答,老师板书。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板书: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

三、自主练习

1.先让学生看图自己列式计算,然后引导学生套用规律进行计算。

2.综合练习,帮助学生熟练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讲解。

3.第三题只给出了条件,让学生在自己提问题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列式计算。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先讲解再让学生完成。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猴子捞月

教后反思:大部分同学内容能够掌握有关0的除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是很熟练,必须多做练习。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亲身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测量的能力。

3.进一步树立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生动手动手进行实际测量,学会用不同参照物表示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准备:

1角硬币、回形针、三角板、橡皮、小刀、铅笔、方木块。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激发兴趣

孩子们,每天我们都要使用数学书,它是我们的好朋友,那你们知道数学书的宽有多宽、长有多长吗?(估计宽度和长度,可以用手比划。)

1.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量同一长度。

(1)如果不用尺子量,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数学书的宽有多长?

(2)请你选择自己的工具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然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测量结果。

(3)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1)选一组汇报。

提问:你是用什么去量的?用了几个什么东西?

学生边回答,边板书:

量数学书的宽,用了(7)个1角硬币。

用了(5)个回形针。

用了(4)个三角形。

用了(15)个方木块。

提问:你们都是量数学书的宽,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小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得的结果不一样。

(2)全班同学汇报。

用1角硬币的量的结果,用曲别针量的结果,用三角形量的结果,用方木块量得的结果。

提问:通过测量数学书的宽,为什么用1角硬币去量都有7个那么长,用回形针去量都有5个那么长,用三角形学具去量都有4个那么长,用方木块去量都有15个那么长?

根据你们刚才的测量,从中你想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

教师小结: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3.看书观察教科书P1左下图,用不同颜色,大小一样的方木块量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口述:不管是什么颜色的方木块,只要大小一样,量得数学书的宽都是15个方木块那么长。

二、用不同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测量。

要求:请同学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手指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汇报。

提问:你用什么东西去量?量什么?有几个那么长?

教师从中找出标准不同,数量相同东西。如没有,引导学生看书。

3.看教科书p1右下上图。

提问:数学书的宽有几个回形针那么长?(5个)

铅笔盒的长有几把小刀那么长?(5个)

提问:数学书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铅笔盒的长有5把小刀那

么长,都有5个那么长,它们的数字相同能说明数学书的宽与铅笔

盒的长是一样长的吗?你能说说理由吗?

4.继续看教科书P1的插图。

提问:桌子有几支铅笔那么长?(4支)

铅笔盒有几把小刀那么长?(5把)

桌子和铅笔盒比,哪个长?(桌子长)

提问:桌子才有4支铅笔那么长,而铅笔盒却有5把小刀那么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呢?(从中让学生说出并体会到比的标准不同)

提问:用我们手中的各种不同的东西去量物体的长度,能真正比出、量出物体的长度吗?为什么?

小结: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看出他们量的物体标准不同,就不能正确量出物体的长度。

提问:你们能想出个好办法量出物体的长度吗?(用同一种物体做标准去量)

看教科书P1右下图。

提问:量数学书的宽和量铅笔盒的长用的物品一样吗?

教师讲述:量的物品一样,我们就说量的标准相同。

提问:你能看书谁的长?谁短吗?说说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教师小结:从刚才同学们的操作中,知道了测量时只有用统一的标准去量,才能真正测量出物体的长度。

三、练习。

1.教科书P2“做一做”1。

看图回答:以谁做标准?(以方格)

口头回答:豆角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胡萝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剩下的请同学先看再填。

2.教科书P2“做一做”2。

提问:看书回答他们是以什么为标准来量桌子的长和高,椅子的高呢?(用没用过的铅笔)

指导测量的方法:下面老师请你们用整枝的铅笔去测量。方法是从桌子的一端开始,对齐后一次接一次,这样测量结果才比较准确。

学生动手测量,并汇报测量的结果。

3.教科书P2“做一做”3估一估。

提问:题中都有什么?以谁做标准?

“估一估”就是让我们用眼睛观察,看每种物品大约有几个正方体那么长。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

量数学书的宽,用了(7)个1角硬币。

用了(5)个回形针。

用了(4)个三角形。

用了(15)个方木块。

《范文收藏: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怎么写》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723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