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三步计算式题》数学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三步计算式题》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三步计算式题》数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道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2、能将分步列式合并成综 合算式,并正确使用括号。

3、体会四则运算 的规则,培养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2.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

能将分步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并正确使用括号。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①师:上节课我们还有一部分问题没有解决,让我们先来回忆一下: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把小胖列出的三个算式合成一个综合算式:

3+2×6+9=24

②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这节课继续来解决如何合并小巧、小丁丁和小亚的算式。

二、新课探索:

① 探究一

将小巧编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9+6= 15

15-3=12

12×2=24

生1:9+6-3×2

师:你的想法和小亚是一样的。出示小亚的算式

生2:这个算式是错误的,我们可以借助树状算图来解决。

生3:我们先要搞清运算顺序,我的算式是:

(9+6-3)×2

师:你的想法和小胖是不谋而合的。出示小胖的算式。

问:想一想,到底谁列出的算式是正确的呢?括号要不要添加呢?

生:小胖的算式是正确的,一定要添加上括号。

(9+6-3)×2

=(15-3)×2

=12×2

=24

小结:这里有加法、减法和乘法,要先加减,后乘除必须加小括号,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探究一练习:

试一试a、 先把小亚编的算式合成一道综合算式,再用递等式进行计算。

2+6=8

9÷3=3

8×3=24

问:这题在合并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为什么?

生:这题在合并的时候要注意加上2个括号,因为加法和除法要先算的。

(2+6)×(9÷3)

=8×3

=24

b、先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用递等式进行计算。

(1)821-21×(40-28)

(2)821-(21×40-28)

(3)400÷(100÷25)×4

(4)4 00÷(1 00÷25×4)

探究二:

这是小丁丁编的算式

2+3=5

9-5=4

4×6=2 4

他的综合算式是

(9-2+3)×6=60

同学们对不对阿?(讨论时可借助树状算图并汇报交流)

生1:不对!这题是先算减法了。

生 2:我发现2+3要先算的,所以2+3要加上括号。

生3:可是9-2+3的和也要加括号,那怎么办啊?

生4:这题先算2加上3的和,再算9减去5的差,最后算4乘6的积。所以这题要加上方括号阿!

师:同学们讨论的很精彩,谁能完整的列出综合算式呢?并解答

生5:

[9-(2+3)]×6

=[9-5]×6

=4×6

=24

小结: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圆括号,又有方括号,要先算圆括号里的,再算方括号里的。

探究二练习:

试一试 :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96÷8÷4×2

(2)96÷(8÷4)×2

(3)96÷(8÷4×2)

(4)96÷[8÷(4×2)]

三、课内练习:

① 练习一

先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用递等式进行计算。

(1)96-[(43-27)×2]

(2)1015÷[75÷(60÷4)]

(3)125 ×[920÷(750-727)]

(4)936÷[167-(25+64)]

② 练习二

动脑筋: 在下面的数之间填上+、-、×或÷,使运算结果为24。

8 4 6 1 = 24

8 6 4 1 = 2 4

13 5 7 4 = 24

生1:(8-4)×6×1=24

生2:8×(6-4+1)=24

生3:(13-5)×(7-4)=24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在含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圆括号,又有方括号, 要先算圆括号里的,再算方括号里的。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练习册P/32~34

小编推荐

小学四年级数学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14页例3

一、素质教育目标

1、使学生学会分步解答含有四个已知条件的三步应用题,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明确接替思路,掌握接替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3、结合内容渗透思想教育。

二、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出发引出新课,运用知识迁移,指导学生学习新知。

2.引导学生试算,掌握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确定求某个问题需知道哪两个直接条件,进而确定解题步骤。

2.教学难点: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根据问题补充相应的条件并列式2.改(3)为下面习题。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四个班,每班40人,————。三年级和四

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这道题要求三、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必须知道哪些条件?缺少什么条件?

要求学生直接补充四年级人数。列式,分步解答。

(二)探究新知

有个学生是这样补充的条件,同学们看一看,这道题你能不能解答呢?

如果能解答,该怎样解答呢?

出示例3:

(通过补充条件的练习,自然引出例题,可使学生容易建立起三步计算应用题与一步、两步计算应用题间的联系,进而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与复习题的区别和联系。

(补充了两个条件,有四个已知条件,所求问题没有改变。)

(2)、问:要想求“三、四年级共多少人”,应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

三年级有多少人?四年级有多少人?

(3)、让学生自己解答。

(4)、想一想,如果把上题的问题改成“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该怎样解答?

4.反馈练习:“做一做”第2题。

(三)、巩固发展

1.练习四第1、2题

先讨论分析解题思路,再独立解答。

2.投影出示下图情景,分组根据图意补充条件,分别组成一步、两步应用题,并请其他组口头列算式解答。

菊花和芍药花共有多少盆?

(通过此题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与一、二步计算应用题间的联系,深化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解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思路及解答方法。

六、布置作业

练习四第3题

七、板书设计(略)

教学内容:教材15页例4

素质教育目标:

1、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能够理解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灵活解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和事物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使之成为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1)、请说说解题的思路和相应的算式。

(2)、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解答?

2、教学例4:

出示例题

(1)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想一想:根据题里的条件,前面的线段图该怎样修改?所求问题在线段图上怎样表示?

讨论题:

(3)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比较简便。

3、引导概括

解答应用题不但方法可以不一样,而且计算的步骤也不相同。有的三步题可以用两步来解答。这样使计算变得比较简便。所以解题时应该注意选择合理、简便的方法进行解答。

4、综合与应用:(课件)

5、板书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5及第19页“做一做”,练习五第1、2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2.能分步解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讨论、试算,感知算理和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确定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等。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练习:(出示口算卡片)

56×2+5678×4—78

168—17×4100—100÷5×3

2.复习题:

读题,分析解题思路。

提示:要想求出“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四年级栽树棵数怎样求?为什么用“56×2”,你们是根据哪句话这样求的?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

(二)探索新知

1.利用投影片改复习题为例5。(课件演示)

(抓住复习和例5的联系点,设计了复习题,为学习例5做好铺垫,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讨论:你认为这道题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教师在“五年级栽的比四年级总数少10棵”下面画出曲线。)

3,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4.根据线段图和题意,讨论思考:

要想求出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必须先知道什么?你是根据什么这样说的?为什么?

启发学生:“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能直接求出来吗?解答这道题,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第三步求什么?

(通过线段图,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5,通过交流汇报,确定解题思路,教师板书小标题,再让学生直接在书中填空,指定一名学生板演。

形成板书:

四年级栽树多少棵?

56×2=112(棵)

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56+112=168(棵)

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五年级栽树158棵。

6.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例5的解题过程,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什么?

抓住关键句理解数量关系,依据关键句确定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并分步解答。

引导学生观察:在解题过程中,56这个已知条件用到了几次?分别是在求什么时候用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解答应用题时,有的已知条件不止用一次,具体怎样用,要根据题目内容确定。

7.反馈练习: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讨论,关键句是哪一句,再根据题意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确定2-3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然后再让学生分步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1、“做一做”第2、3题。

同桌每人选一题,互相说一下这道题的关键句是什么,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2、练习五第1题

先画图表示数量关系。

(四)、课堂小结

回顾本课学习内容,指出这类应用题是三步计算应用题,还是两步

计算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

进一步明确:解答此类应用题,要抓住关键语句,明确数量关系,通过分析关键语句确定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步骤。

提示同学:有的已知条件在解题时不止用一次。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2题

七、板书设计

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127页例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分步解答含有四个己知条件的三步应用题,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明确解题思路。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自由

3.结合内容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三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步解答的方法。

教学难点:明确解题思路,学会根据信息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多媒体计算机硬软件一套及每个学生一张练习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了解学生:现在正是春天,老师想知道在这样美好的季节里,你们最想参加什么活动。

2.播放春游片断:如果老师请同学们组织春游活动,事先你们会考虑到哪些相关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屏幕显示如下内容:

春游

|去哪儿→走哪条路线→组织哪些活动|去多少人→租多少辆车→付多少钱|

3.引入: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春游中的几个数学问题。首先来关注"去多少人"这个问题。

二、提供材料,研讨新课

1.屏幕出示:

同学们参加春游活动。三年级去4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去3个班,每班38人。

2.引导思考。

(1)仔细阅读这段材料,从中你们知道些什么?还能想到哪些问题?

(2)根据空答课件补出例3问题:三、四年级一共去多少人?

(3)借助线段图怎样表示这些条件和问题?生答后电脑分步画图。

3.学生独立解答在课本上,组织汇报交流,师完成板书。

4.思考课本"想一想"。

(1)刚才还有同学说知道"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去多少人?"他没有计算怎么就知道三年级比四年级去的.人数一定多呢?(渗透估算和推理意识)

(2)这个问题在线段图上怎样表示呢?(课件显示改变问题和线段图)

(3)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怎样列式呢?

5.课堂小结。

观察例3和想一想,在分析解答这两道应用题时我们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根据问题想,也可以根据条件来想,师板书课题。)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师:我们已经解决了春游中的第一个数学问题:"三、四年级一共去多少人",学校还计划在春游中组织植树和捐赠体育用品两大活动(课件显示相关情境)。请同学们帮的做一做。

1.独立做一做。

(1)学校向希望小学赠送体育用品。要买3个排球,每个30元;买2个足球,每个42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课本做一做第1题,两积求和,基础练习。 )

(2)同学们计划植树。一班有4214人,一共要植树126棵;二班有40人,一共要植树160棵。哪个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多多少棵?(课本练习第2题,两商求差,变式练习。)

学生练习,组织集体订正。

2.相互议一议。

师:同学们帮助学校完成了春游中的活动计划,下面可以考虑乘车春游了。客运公司告诉我们:一辆大客车5小时行175千米,一辆小客车2小时行140千米。(屏幕显示课本练习第3题,两商求倍改为综合练习。)

你能根据条件和算式提出问题吗?哪几个问题需要经过三步计算呢?

(1)175÷5=35(千米)

(2)140÷2=70(千米)

(3)70-35=35(千米)

(4)70+35=105(千米)

(5)70÷35=2

3.分组试一试。

师:刚才的问题都与速度有关。现在租车我们不考虑速度了,只考虑人人都要去,租金又要少。客运公司还告诉我们:大客车限坐乘客60人,每辆租金1000元;小客车限坐乘客30人,每辆租金600元。(课件继续显示相关材料)、

(1)谁知道这里"限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乘车要限坐一定的人数呢?

(2)如果春游的师生共有328人。该怎样租车呢?客运公司主动服务,为我们提供了4种租车方案。

序号 大客车辆数 小客车辆数 座位总数 应付租金(元)

一  011  330 6600

二 193306400

三  2  73306200

四  3  5 330

(3)引导学生观察、评价和优选方案,并用所学知识验算原方案。

①师介绍第一种租车方案。谁来说第二、三种方案是怎样的?

②第四种租车方案的租金没告诉,你们能知道吗?如果有学生发现规律,猜想是6000元,师肯定后再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步验算。

③比较这四种租车方案提供的座位总数和春游人数,你们认为座位够吗?

④再看租金这一栏,你们愿意选择哪一种租车方案?为什么?

⑤你们相信客运公司提供的这个方案是最好的方案吗?'我们能不能自己找到新的方案呢?

(4)组织每4人一组分组讨论,尝试设计新方案。(师巡视,参与讨论)

(5)汇报和评价新方案。

①哪些小组有了自己的新方案?还有不同的方案吗?

②在设计这些方案时,你们是怎么想的?(可能有的学生是发现规律再设计验证,有的学生则是根据条件推理计算而设计,师都给予充分的鼓励。)

③现在你们还愿意选择客运公司提供的方案吗?为什么?(师生共同享受成功的快乐。)

四、布置作业

教材第128页做一个做第2题。

附:板书设计

例3:

(1)三年级一共去多少人?

40×4=160(人)

(2)四年级一共去多少人?

38×3=114(人)

(3)三、四年级一共去多少人?

160+114=274(人)

答:三、四年级一共去274人。

教学设想

本节课所教学的内容是含有四个已知条件求两积之和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是学生学习三步应用题的开始。基于本节应用题中的数关系比较简明,生活中应用又较普遍,因而遵循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我对本节课的教学作如下设想:

1.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由于教学本课时正是春天,春游为学生所熟悉和向往,因而本节课以"春游"为主线,围绕着教学的整体目标改造教材,、通过研究春游中的午个个数学问题,使学生自觉产生求知的需要。

2.努力体现开放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有了开放的情境和问题,学生往往便会有宽广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本节课开始让学生积极思考春游前应考虑哪些问题,课中又让学生根据材料展开说你知道些什么,反馈时让学生充分地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尽量让学生认真动脑、主动探究和积极表述,力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分组讨论和全班汇报等多形式的开放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3.注重解题思路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

应用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和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设计在分析例题时,先让学生根据材料想得到了哪些显性和隐性信息,再思考借助线段图怎样表示这些信息,然后分析每一步算什么。练习中通过基本题、变式题和综合题让学生在"做、议、试"中想和说,口述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注意信息的选择和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创新。

未来社会是信息化社会,需要我们学会选择、加工和处理各种信息。本课在租车练习中,注意让学生选择相关信息验算原方案,进而鼓励学生大胆设计优选新方案,结果有的学生是通过观察和猜想,有的学生则是通过分析和计算找到了新方案。不同的策略解决相同的问题,学生不仅会在"创造"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质疑探索的科学精神得到培养。

5.突出?quot;应用"中学应用题,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实际应用中学数学,不仅是理念,更应是我们在实践中的不懈追求。本节课围绕目标所教学的"去多少人→租多少辆车→用多少钱"这些问题不仅相关联,而且都来源于生活。通过解答这些应用问题,能使学生切实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三步计算)》数学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三步计算)》数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三步计算)》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2课时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三步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0-7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学生在按顺序进行计算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策略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下棋吗?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李老师正在体育用品商店为同学们购买中国象棋和围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道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再问:想一想,要求李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要先算什么?请按自己的想法列式解答,并与同学交流。

指名板演,并组织讲评。

提问:如果列综合算式解答这道题,可以怎么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3+15×4。

2、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展开教学

1、教学例1。

启发:你会算这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吗?请同学们先根据例题中的填空想一想,这道算式可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再试着算一算。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追问:你觉得按这样的顺序计算正确吗?能联系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来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吗?

比较分别计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出两个积的两种情况。提问:谁的计算过程更简略一些?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

谈话:这里还有一道三步混合运算的算式,你能试一试吗?先算出结果,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2)反馈,说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3、引导归纳。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的三步混合运算,都是不含括号的算式。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做练习十一第2题。

(1)出示左边一组题,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学生练习后,试着解释两道题得数相等的道理。

(3)出示右边一组题,让学生先按顺序计算,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这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组织交流。

3、做练习十一第4题。

出示题目,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要求合唱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要求书法组和美术组一共有多少人,要先算出哪个组的人数?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组织反馈。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三步计算应用题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35页练习七第11~13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答三步计算一般复合应用题的方法,比较熟练地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三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明确了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今天这节课,就按照解答一般应用题的步骤,练习三步计算应用题。(板书课题)

2.根据下面的条件或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

(1)苹果树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数多15棵。

(2)葡萄的重量是香蕉和橘子总重量的2倍。

(3)剩下的4天铺完,平均每天铺多少米?

(4)余下的每小时织12米,要织多少小时?

二、基本题练习

1.解答下列各题。

(1)服装店有花裙子40条,红裙子的条数是花裙子的3倍,蓝裙子的条数比花裙子和红裙子的总数少20条,蓝裙子有多少条?

提问:谁来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各是什么?分析数量关系时可以怎样想?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

让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再让学生说说每一步求的什么。

追问:为什么前两步要先求出红裙子和花裙子的总条数?

(2)服装店有2q0套服装,卖了8天,平均每天卖15套。余下的如果每天卖20套,还可以卖多少天?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

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

提问:小括号里两步各是求的什么?这道题为什么要先求还余下的套数?

2.小结。

解答应用题要一步一步思考、分析,其中关键是分析题里的数

量关系,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和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最后算什么,然后列式解答。

三、对比练习

1.做练习七第ll题。

指名读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第(1)题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问题是先求什么?

为什么?(求这个问题要知道桃树和梨树的棵数,其中梨树的棵数不知道,所以要先求出来)求梨树的棵数为什么用38x2+14来计算?

第(2)题前两步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用38+38x2求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数?

2.做练习七第13题。

看图,理清图意。

(1)做第13题第(1)题。

提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可以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让学生列出算式,指名口答。

提问:这道题要用图里哪些条件来列出算式呢?

指出:图中告诉我们四件商品的价格,我们要根据题意从中选 择有用的条件列出算式。

(2)做第13题第·(2)题。

读题理解题意。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

提问学生有哪几种解法,老师板书。

比一比:第(1)题和第(2)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指出:两道应用题都要结合图意选择有用的条件来列式解答, 都是求两积之和的应用题。第(1)题是求两积之和的三步计算应用 题,第(2)题求两积之和的三步计算应用题,也可以用两步计算来解答。 (3)做第13题第(3)、(4)题。

读题理解题意。

比一比:这两道题有什么相似之处?

指出:题目类型一样,解题思路也相同。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在做的过程中如果发 现问题,想一想可以怎样解决。

集体订正,讲评。

指出:当剩下的钱不能正好买整数条毛巾,出现余数时,即55 ÷8=6条……7元时,按照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就只能买6条,7元钱作为找回的钱。

(4)追问:解答这四个应用题要注意什么?

指出:要审清题意,根据问题从多余条件中选择有用的条件, 按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并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来解决出现的数学问题。

四、课堂作业:练习七第12题,第13题第(1)、(2)题。

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47-48页例2。

教学目的:认识归一三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点,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三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并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具准备: 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滨河公园原来有20条船,每天收入36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有3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①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让学生说出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分几步计算。

2.谈话: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步应用题,第一步要先算出单一量,第二步再算出总量。这是一道归一应用题,现在老师把复习题里的第三个条件"现在有35条船"改成"现在增加了15条船",还能用两步解答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老师板书课题,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我们要学到什么知识,学生参与制定学习目标。

[评析:在学生原有知识上探索新知识,既激发学习兴趣,又为新知识作了必要的铺垫。同时,让学生参与制定学习目标,很有特色。]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2。

(1)出示例2

滨柯公园原来有20条船,每天收入36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2)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学习.

①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要求平均每条船每天收入多少?由题里的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

③ 要求现在每天有多少条船?由题里的哪两个条件求出?你怎样理解"现在增加了15条船"这个条件的?

④ 要求增加15条船后每天收入多少元,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⑤你会列综合算式吗?怎样对你的解答做出检验?

(3)根据学生汇报结果,教师运用投影覆盖片对线段图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要求增加15条船后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要算出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和现在一共有多少条船,即:教师板书

(1)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

360÷20=18(元)

(2)现在一共有多少条船?

20+15=35(元)

(3)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18x35=630(元)

(4)让学生说出检验方法。

2.教师小结三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方法,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的。

3.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让学生看书学习,弄清楚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①学生看书学习。

②让学生说说要求增加15条船后每天一共收人多少元,还可以先算出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和15条船收入多少元。

③板书解题过程。

(1)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

360÷20=18(元)

(2)15条船收入多少元?

18×15=270(元)

(3)现在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360+270=630(元)

4.比较例2的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用除法先算出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也就是先求单一量。

不同点:第一种解法求出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再算现在一共有多少条船,最后算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而第二种解法是先求出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再算出15条船收入多少元,最后算现在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评析:对例题数量关系的分析,思考自学,抓住了关键性的问题去引导学生理解题中的条件,使学生对每一步的列式思之有源,追之有根。新知识学习后,立即引导学生与原有的知识进行对比,以及对两种方法的比较。在比较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使学生不断改组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48页"做一做"第13题。

(1)小强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42页,照这样计算,又看了2天,前后一共看了多少页?(用两种方法解答)让学生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2)把复习题的问题改成:"每天可多收入多少元?"该怎样解答?

2.李小胜拿3.2元钱买文具,买了4支铅笔,每支0.6元,剩下的钱买图画纸,每张0.2元,可以买几张图画纸?

3.新丰农具厂赶制540件农具,前10天平均每天制32件,余下的要在5天完成,平均每天制多少件?

4.请你根据应用题和老师列的算式,写出每步算什么。小玲看一本290页的小说,前4天每天看20页,以后每天看20页,再看几天可以看完?

① 20×4=80(页)

② 290-80=210(页)

③ 210÷30=(天)

[评析:练习设计,既有本节课知识的练习,又有不同题型的三步应用题的练习,培养了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怎样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五、作业

课本第50-51页练习十二第45题。

[总评: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教师采用了个体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和全班点拨释题等多种形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很有讲究,在重点知识上提探索性问题,在难点知识上提引导性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关键上提方向性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中。

这节课重点突出,难点解决,教学设计也颇有新意,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体现了老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驾驭教材的水平。]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2课时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7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300-120+25×4

强调混合运算顺序。

二、添上括号,新课引入

计算 300-(120+25×4)

提问: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算式里有小括号,应该怎样计算?

明确:这题含有小括号,那第一步就应该算小括号里的;其他的步骤还轮不到算,只能把它们移下来。如果小括号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也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指名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1)小括号;(2)乘或除;(3)加或减。

小结:混合运算一定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考虑它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开始计算。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每一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计算。 组织反馈与交流。

2、做练习十一第5题。

(1)先出示左边的一组题,比较第一、二小题,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再比较第二、三小题,说一说小括号的位置有什么变化,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评价。

(2)出示右边的一组题,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比较和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反馈评价。

3、做练习十一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再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以及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4、做练习十一第7题。

学生自由读题,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整理条件和问题,在小组里讨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列综合算式解答。

反馈不同的解题方法。

说说分析数量关系的思考过程和列式的依据。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浙教版数学四下:《两、三步计算的文字题》教案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52页例4,例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会根据文字题所表述的数量关系列综合算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弄清楚文字题身式题,式题动文字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小黑板、实物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1.请学生口述式题的意义。

(1)出示:53 453,用数学语言表述。

(2)用录音机播放简单的文字题,请学生列式。(口头)

56与178的和是多少? 56乘以5的积是多少?

2.请学生完成课本第52页中的准备题。

(1)先集体思考。

(2)后学生各自列出算式。

(3)作业评价,并讲明白文字题与式题的关系。

(4)明确文字题与式题实质是教学语言与数学式子的区别。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4

(1)用投影出示例4。

(2)讨论:

A、本题最后要求我们求和还是求积?

B、96是已知的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有没有办法求出?

C、算式可以分几步列出来?

(3)集体校对答案,每位同学都可与课本校对。

2.练一练(打开课本第53页练一练第1题的(1)(2)两题)。

(1)让学生读题、审题,列出数量关系式。

(2)同桌讨论并校对。

(3)教师作出正确评价,并指出题目中的差、商是关键字。

3.教学例5。

(1)看课本第52页中的例5。(要求看清楚)

(2)这题与例4的不同点在哪儿?

例4求和的一个条件告诉我们。

例5求积的两个因数都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3)这一题的积中两个因数相乘,是否可以不用括号?

(4)用括号只用一个是否行?

(5)为什么一定要用上2个括号?

(6)你对这道题的理解是否深刻?相同类型的题是否可以编一道给大家听听?

(7)完成题目,集体校对。

4、尝试练习。

(1)看课本第52页中的试一试。

(2)最后是求什么?

(3)怎么列式?

(4)集体校对。

(三)提高练习

1.先做第53页中第。题中的(3)、(4)两小题。

(集体操练,同桌校对,指出错处,及时订正)

2.再做第53页中第2题。

(四)小结

在文字题的列式中,应当注意关键是最后求什么?

(五)作业:

《作业本》第43页(四十三)。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分数》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分数》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分数》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复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有用的信息,理解简图中表述的意思进行分数内容中几 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复习。

情感体验与价值观:

提 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设计意图: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解决看图写 分数,看图理解整体中的部分,这些问题在三年级学习中或多或少已碰到过,这节课进行集中地梳理、练习。主要的是要复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这个内容。教学中,通过 群体中元素的变化,使学生懂得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强化“平分”的概念,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

教学难点:

强化“平分 “的概念,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练习纸。

教学过程:

〈新知探究阶段〉

一、复习分数的有关知识。

1.请学生折纸。

要求: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分。

2.请学生说一说:你把这张正方形 的纸平分成了几份?

3.请学生涂色:平分成几份就涂几分之一。

4.请学生任意涂,然后说一说:

你涂的部分是几个几分之一?表示几分之几?

5.提问:表示一个分数必须要注意什么?(平分)

二、练习书上P9的内容。

1.请学生完成第一题。

⑴ 学生独立练习。

⑵交流

2.请学生完成第二题。

绿色部分是长方体的几分之几?用分数表示。

⑴ 小组讨论

⑵交流

〈新知探究阶段〉

3.请学生完成练习三:他们得到的巧克力一样多吗?

⑴ 小胖:我得到下面一堆 小亚:我也得到下面一堆

巧克力的1\2。 巧克力的1\2。

⑵ 都是整体的1\2,为什么得到的巧克力不一样?[来源

〈巩固提高阶段〉

一、基本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的涂色部分。

阴影部分是整体的________或________。

阴影部分是整体的________或________或________。

2.绿色部分是长方体的几分之几 ?用分数表示。

〈板书设计〉

分数

要平分

三步计算应用题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29~30页练习六第10~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两积之和(差)的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比较简单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2.使学生初步理解求两商之差(和)的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分析、解答求两商之差(和)的三步计算应用题,并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可以两步计算的求两商之差(和)的三步计算应用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简单的三步计算应用题的分析推理的方法和规律,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把数量关系说完整。

(1)苹果和梨一共的千克数=( )

(2)苹果比梨多的千克数=( )

(3)每行杉树比杨树多的棵数=( )

(4)第一组平均每人比第二组少加工的个数=( )

(5)每千克单价x第二筐比第一筐多的千克数=( )

(6)第二筐比第一筐多卖的元数÷每千克单价=( )

2.引入课题。

熟悉了一些数量关系,就可以用来帮助分析、解答应用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分析和练习一些三步计算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题练习

解答下列应用题。

1.商店里卖出4个蓝花瓶,每个24元;还卖出5个红花瓶,每个30元。

(1)卖出两种花瓶一共收入多少元?

(2)卖蓝花瓶比卖红花瓶少收人多少元?

让学生解答,然后口述算式,老师板书。

提问:请大家比较一下,求这两个问题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都要先求蓝花瓶和红花瓶卖的元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不一样?

2.商店里卖出蓝花瓶和红花瓶各4个,蓝花瓶每个售价24元,红花瓶每个售价30元,蓝花瓶比红花瓶少卖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 .

让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

提问:第一种解法是怎样想的?第二种解法是怎样想的7

三、对比练习

1.做练习六第10题。

(1)让学生解答第(1)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在这个算式里先求的什么?为什么要先求第一组和第二组割草的千克数?最后一步为什么要用减法?

(2)解答第(2)题。

上学生读题。提问:第(2)题和第(1)题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要求“第一组平均每人比第二组多割草多少千克”要先求什么?怎样求?

这道题会做吗?请大家做在作业本上。(同时指名板演)

提问:这两题在解答方法上哪一步是相同的?为什么相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先算的两步第(1)题里用乘法,第(2)题里用除法?

小结:第(2)题要求“第一组平均每人比第二组平均每人多割多少千克”,按照数量关系,要先求第一组和第二组平均每人各割草多少千克。根据题里的条件,要用除法来算。

2.做练习六第11题。

(1)解答第(1)题。

读题。提问:要求“两筐苹果一共卖了多少元”,可以怎样想?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

学生口述算式,老师板书,并提问每一步算的是什么数量。

提问:你们还有怎样不同的解法?(老师板书)

这样列式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提问:这两种解法的思路有什么不同?

(2)解答第(2)题。

提问:告诉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要求“第二筐苹果比第一筐多多少千克”,要先算出什么数量,再算什么?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做这道题的时候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求每筐重量时都用除法?

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解答吗?请大家试着列出一道算式。

学生口述算式,老师板书。

提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呢?这是根据怎样的数量关系来算的?

四、练习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三步计算的应用题。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可以用以前学习的解题思路来分析。在确定每一步要求什么以后,要注意按题里条件之间的联系,用正确的方法来解答。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六第12、13题。

家庭作业:练习六第14题。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计算比赛场次》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计算比赛场次》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单循环赛的规则

2、理解计算比赛场次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计算比赛场次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计算.

难点:理解计算比赛场次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齐读课题,问:读了今天的课题后首先想了解什么?(比赛的规则,如何计算?……)

二游戏感知,形成表象

1、 溜溜球比赛

同学们很喜欢玩溜溜球,今天就举行一场溜溜球比赛,选出5名选手上台,在课上完成赛前的准备工作.请裁判员宣布比赛的规则.(最好事先培训一位学生当裁判,增加趣味性)

裁判员上台: 首先宣布比赛的规则,

请5名队员抽签(事先准备好五张纸片,分别写上1号2号3号4号5号).按1-5的顺序排列

本次比赛采用单循环赛,什么叫单循环赛?(请其他同学回答,无人说清楚,再请判员解释)

小组中每两个人之间都要进行一场比赛.(板书)

师: 思考两个问题: 每位选手都要比几场?

他们一共要比几场?

要想正确回答上面的问题,请听清楚下面老师和每位选手之间的对话

请问1号选手,你将要和谁比赛,共要比几场?

请问2号选手,你已经和谁比了几场,你还要和谁比赛,还要比几场?

请问3号选手,你已经和谁比了几场,你还要和谁比赛,还要比几场?

请问4号选手,你已经和谁比了几场,你还要和谁比赛,还要比几场?

请问5号选手,你已经和谁比了几场,你还要和谁比赛,还要比几场?

(重点引导点评1号2号5号)

师: 准备工作结束,请5名选手回位.

每位选手都要比几场? 他们一共要比几场?(2人回答)

板书: 4场 共10场

2、扳手腕比赛(前后桌四人为一组)(最好同时出现前后桌只有3个学生一组和2人一组的情况,)

小黑板出示:扳手腕比赛

前后两张桌子学生为一个小组,每两个人之间比赛一场(比赛的规则是什么?)

想一想:你比了几场?为什么?

你们组一共比了几场?分别说说哪几场?

3、汇报交流(选择3组)

板书:4人 3场 共6场

3人 2场 共3场

2人 1场 共1场

n 人 n-1场

如果每组有10人参加,每人要比几场?18人,32人,n人呢?

三、形成方法

1、连加算理的理解

(课前准备大黑板上)出示:雅典奥运会的女排比赛分为两个组,中国队被分在B组。小组中每两2支球队之间都要进行一场比赛。B组参赛队:

中国、美国、德国、俄罗斯、古巴、多米尼加

读一读,有哪些球队参赛?比赛的规则是什么?

提问:1、中国队在小组赛中要进行几场比赛?说说你的算法。

2、整个 B组共要进行几场比赛?

用线连一连:两个队之间的一根连线表示一场比赛。要有序地连线才能不余漏,不重复

(老师黑板上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示范,学生完成在作业纸上,重点问:中国队,俄罗斯队、多米尼加队各要连几根线,为什么?)

观察:每支球队都有( )条连线,说明什么?

数一数共有( )条连线,又说明什么?

列式:根据线条不同的颜色写出算式

板书设计

6支 5场 共15场 5+4+3+2+1=15

5人 4场 共10场 4+3+2+1+=10

4人 3场 共6场 3+2+1+=6

3人 2场 共3场 2+1=3

2人 1场 共1场

n 人 n-1场

教学反思: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逆推》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逆推》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逆推》数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利用树状算图理解逆推,运用逆推算出原来的数。

2、经历倒过来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逆推的思考方法。

3、在游戏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树状算图理解逆推,运用逆推算出原来的数。

经历 倒过来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①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正推》。先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好吗?

复习:先用树状算图表示,再写出算式。

② 揭示课题

师:我们知道用正推可以求出一个输入数按一定的指令变化后的输出数,那么根 据指令和变化结果能否求出输出数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逆推》。

二、 新课探索:

① 探究一:

一个数球通过计算通道后显示的数是78,你知道这个数是几吗?(原数用?代替)

[设计说明:由两步正推到两步逆推,计算步骤相同,关键使学 生对比感知先知道结果再求原来的数叫逆推;逆推也可以通过画树状算图表示原来 的计算方法,再倒过来用树状算图来列式想计算方法。]

1) 师:你 能根据给出的图画出树状算图吗?

2) 师:你觉得要求出原数该先求出那个数?怎么求?

3) 师:我们来看看小胖是怎样想的?(出示小胖的解题思路,并分析)

4) 师:请列出算式。

师:像这样根据结果和原来的计算过程,倒过来想求出原数的方法就是逆推,下面我们就用逆推的方法来解题。

探究一练习:

1、一个数球通过计算通道后显示的数是48, 你知道这个数是几吗?(原数用?代替)

1) 师:请根据自己画的树状算图介绍一下你是如何 想的?

2) 师:谁来列出算式?

② 探究二:

[设计说明:学生在这里进一步接触三步逆推,虽然计算步骤多一步,但由于计算方法相同,学生还是可以迁移探究一学会的方法先 画树状算图,再一步一步倒过来用树状算图来列式想计算方法。这里教师可以强调一下在三步计算中 小括号的正确使用。]

1)师:先画出树状算图。

2)师:谁来说说这题倒过来该如何想?

3)师:请列出算式。

师:掌握了逆推的方法,我们就可以解答较复杂的题目了

课堂小结

一、 本课小结

在 解决逆推问题时,可以先用树状算图表示原来的计算过程,再倒过来想计算方法。

课后习题

一、 课后作业

练习册P/38~41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正推》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正推》数学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正推》数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能按要求根据已知条件求未知量,并能正确列综合算式进行计算。

2、培养初步的分析能力,能理解题意,正确解题。

3、体会用树状算图理清数量关系的乐趣。

2. 教学重点/难点

能按要求根据已知条件求未知量,并能正确列综合算式进行计算。

找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理解正推的思想方法。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出示两个大小一致的 正方体。(如图所示)

1、师:这是什么图形?两个正方体中都有一个通道。如果将数球7放入第一个通道中,数球7再从连一个出口出来时,它会显示几呢?如果放入第二个通道,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让学生猜测)

2、介绍:这是一个正方体魔盒,球一旦进入通道,就会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正方体魔盒的秘密。

二、探索新知:

(一)研究正推方法:

1、出示一个正方体纸盒:

2、提问:

(1)师:这个魔盒你能看懂吗?

(2)师:如果数球7,放入通道中,出口时,数球是几?说一说你们的想法。(学生根据图回答)

板书:(1)7+5=12 12÷6=2

(2)(7+5)÷6=2

师:这里为什么要添加 圆括号,不添加可以吗?

(3)师:我们还可以用树状算图表示,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学生尝试)

(4)师小结:这是一个魔盒,有了输入数,按一 定的指令,可以求出输出数,像这样按照顺序计算的解题方法,称为“正推”。

3、出示:如果将数球19和数球79分别放入这个通道,出口时两个数球分别编成了多少?

(1)师:先请大家列式计算。

(2)师:说一说你是如何列出算式的?

(3)小结: 输入两个不同的数球,在同一个通道,指令相同,输出时 数球会有大小。那么如果输入的是两个相同的数,结果是否会相同呢?

4、课本43页:数球上的数分别是27、25,通过不同的计算通道后分别显示的数是几?先用树状算图表示,再写出算式。

1)小组合作,任选一组画出树状算图再写出算是计算。

2)师:输入同样大小的数球,为什么输出时 大小会不同?(由于推导时计算符号(指令)不同,结果就不同了)

3)师:知道了正推的方法后,我们就可以更快的写出较复杂的推导算式。

探究二

先用树状算图表示,再写出算式:

三、巩固练习:

(一)正确地推算结果:

1、

(二)挑战数球和魔盒:

1) 学生先用树状算图表示,再列式计算。

2) 师:你认为要正确地正推,应该注意些什么?(正确的明白指令,并合理地添加圆括号。)

小丁丁有两个大小魔盒,每个魔盒的魔法也一样。如果一个两位数,进入下一个弯道时,需减去9;如果是一个一位数,进入下一个弯道,就要加倍,小丁丁先从进口输入数球16,最后出口时,应是多少?

1)师:认真读题,说说这题是如何推导的?

2)师:请你列出算式。[来源:学+科+网]

3)师:如果魔盒的弯道再多一点,结果还会一样吗?会是几?(让学生明白,指令重复出现的次数变化后结果也会变化)

课堂小结

四、课后总结:

用树状算图理清数量关系,找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学会正推的思想方法。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练习册P/35~37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数学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建立角的概念,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掌握角的符号表示法及读法;

2.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会使用量角器正确地度量角的度数;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的乐趣与严谨,激发热 爱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量角器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角 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学具: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认识角

1.复习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射线,请同学们确定一个点,以这个点为端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射线。

学生操作后,选学生有代表性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

教师:有什么发现?这些图形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这些图形 是角。

2.认识角

教师: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 图形是角,这个点就是角的顶点,两条射线就是角的边。(多 媒体展示)

教师:我们可以用“∠”来表示角。(板书:∠)

教师:如果给这个角编上序号1,就可以用“∠1”来表示这个角,读作“角一”。大家一起叫叫这个角的名字。

学生读“角一”。

教师:大家认识了“角一” ,你又能叫出这个角的名字吗?

学生:它叫“角二”。

教师: “角一”和“角二”谁大?

教师:这些角哪些角大,哪些角小呢?我们除了可以观察和重叠比较外,还可以通过角的度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教学角的度量

1.认识量角器

师:那么怎样量角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量角的方法。 (板书:角的度量)

师:我们可以使用一个数学工具就是量角器,课件展示量角器。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量角器,仔 细看一看,能说一说你从量角器上看到些什么吗?

生1:量角器有很多刻 度,像个半圆形。

生 2:有内外两圈刻度。

师:有两圈刻度是为了我们量角的方便,知道这些刻度把这个半圆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吗?

生:180份。

师:对,我们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应的角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课件出示1°,让学生认识1°,同时显示外圈数字)。

课件出示量角器中心的位置,让学生观察。

师:刚才大家都说有两圈刻度,请同学们接着观察你们的量角器,内圈刻度是哪边开始的?

生:从右边开始的。(显示内圈刻度和数字)

师:现在我们就 得到了一个标准的量角器,同学们能找到有0°的刻度线吗?有几条?

生:2条。

师:这样的量 角器就方便同学们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测量角的度数。(分别闪烁)课件展示外刻度和内刻度进行区别。

师:现在请同学们找到90度的刻度线在哪里?(抽生上展示台演示)

2.用 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师:这条标有0°的刻度线叫做0°刻度线。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刻度线,量角时,要把这条刻度线重合在角的一条边上,并且让量角器的这个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这叫做“两重合”。

师边讲边演示,要求学生也像这样做一做。

师:当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后,我们可以看一看角的另一边是多少度,这个角就是多少度。

抽生试一试,量出角的度数。

生:汇报测量的方法。

师引导总结出量角的方法:(生说出一点后在多媒体上出示一点)

(1)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

(2)0°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

(3)角的另一边在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3.判断量角的方法对吗?课件展示,学生判断。

三、即时练习

1.操作时间,拓展新知

做活动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两根纸条,将它们重合在一起,并用图钉把它们的一端钉起来, 这样我们就做起了一个活动角。师生一起操作

师:请同学们旋转其中一根硬纸条,观察一下角的大小变化。 师生一起操作。

师:从这个实验中看你们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一下。

师引导学生说出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板书)。

2.完成书66页课堂活动第2题。

师:现在请同学们利用刚刚学的量角的方法完成书上66页第2题。

学生操作,师巡视辅导。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三步计算式题》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063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