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减法运算性质》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减法运算性质》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减法运算性质。
2、能运用减法运算性质使一些计算简便。
3、经历探究过程,培养理性思考。
4、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交流。
5、培养学生观察、推理、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减法运算性质。
难点:能运用减法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口答计算过程:
25×44 39×101-39 (125+9)×8 (125×9)×8
630÷70 25×8 52×50 72-27
120-120÷3 600-125+75 12×4÷14×4
二.导入新课:
在假期里小丁丁看了一本书,下面我们来看看小熊猫统计的数据:
1、小丁丁看一本书,共231页。第一天看了19页,第二天看了21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请同学们尝试练习,交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观察这两个算式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
师:这两道算式都是这三个数,结果一样。只不过运算顺序不同,因此可以用等于连接。
2、再观察一组:532-127-34 与 532-(127+34)计算并用符号连接
3、象这样的例子,你还能举几个吗?试试填在书上第6页。交流。
4、仔细观察上面的例子,你有什么发现?用喜欢的方法表示,写一写。
交流。
5、如果用数学语言怎么表示?轻轻地说给同桌听。交流。
6、师: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把两个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这就是减法运算性质。(揭示课题)
三.练习:
1、试一试P6页
2、练一练P6页
小结:合理利用减法性质能使计算更加简便。
3、判断对还是错?错的请改正
96-(42+24)=96-42+24
277-(45-36)=277-45-36
659-(59+135)=659-59-135
(125+36)×8
750×17+830×75
101×99
27×53+27×22+75×78
270×58+270×43-270
444×2+888×999
4、应用:
配合市政工程建设,某地段需动迁居民2000户,第一批动迁了624户,第二批动迁了1276户,还有多少户居民需要动迁?(用两种方法计算)
四、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减法运算性质
a-b-c=a-(b+c)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把两个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
教学反思: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数学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乘法。
2.提高学生类推迁移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小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发学习热情
1.计算: 50×13×2 125×7×80 3×25×4 你能快速的计算出结果吗?(ppt)
2.计算 12×5×60 30×7+85 250×4-320 (ppt)
如果第一题没能难住你们,那么这一些题呢?
在这些题中,你应用了哪些我们已学过的整数乘法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3.让学生举例说明怎样 应用这些定律使计算简便。
二、探索新知
1. 把上面复习题稍作变动(加上小数点), 让学生说一说改动后的运算顺序是什么?(ppt)
变 1.2×0.5×60 30×0.7+8.5 2.5×4-3.2
教师板书: 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一样
2.引导性谈话:整数运算与小数运算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和连乘、乘加、乘减完全相同,整数乘法中有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些运算定 律在小数乘法中能适用吗?
3.举例说明:出示教材P.9页的3组算式:下面 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1.2×0.7
(0.8×0.5)×0 .4○0.8×(0 .5×0.4)
(2.4+3.6)×0.5○2.4×0.5+3. 6×0.5
4.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从而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5.揭题并板书课题: 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三、巩固知识
教学例7
计算:
(1)0.25×4.78×4
(2)0.65×201
1.第一道题你打算怎么计算?应用了什么定律?
2.第二道题你打算怎么计算?应用了什么定律?
师板书:
0.25×4.78×4 0.65×201
=0.2 5×4×4.78 =0.65×(200+1)
=1×4.78 =0.65×200+0.65×1
=4.78 =130+0.65
=130.65
做一做 (课本),生黑板演示
四、总结
(一)今天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二)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体会或感受想向大家说吗?
(三)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研究
板书:
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0.25×4.78×4 0.65×201
=0.25×4×4.78 =0.65×(200+1)
=1×4.78 =0.65×200 +0.65×1
=4.78 =130+0.65
=130.65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分数》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分数》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复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有用的信息,理解简图中表述的意思进行分数内容中几 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复习。
情感体验与价值观:
提 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设计意图: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解决看图写 分数,看图理解整体中的部分,这些问题在三年级学习中或多或少已碰到过,这节课进行集中地梳理、练习。主要的是要复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这个内容。教学中,通过 群体中元素的变化,使学生懂得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强化“平分”的概念,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
教学难点:
强化“平分 “的概念,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练习纸。
教学过程:
〈新知探究阶段〉
一、复习分数的有关知识。
1.请学生折纸。
要求: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分。
2.请学生说一说:你把这张正方形 的纸平分成了几份?
3.请学生涂色:平分成几份就涂几分之一。
4.请学生任意涂,然后说一说:
你涂的部分是几个几分之一?表示几分之几?
5.提问:表示一个分数必须要注意什么?(平分)
二、练习书上P9的内容。
1.请学生完成第一题。
⑴ 学生独立练习。
⑵交流
2.请学生完成第二题。
绿色部分是长方体的几分之几?用分数表示。
⑴ 小组讨论
⑵交流
〈新知探究阶段〉
3.请学生完成练习三:他们得到的巧克力一样多吗?
⑴ 小胖:我得到下面一堆 小亚:我也得到下面一堆
巧克力的1\2。 巧克力的1\2。
⑵ 都是整体的1\2,为什么得到的巧克力不一样?[来源
〈巩固提高阶段〉
一、基本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的涂色部分。
阴影部分是整体的________或________。
阴影部分是整体的________或________或________。
2.绿色部分是长方体的几分之几 ?用分数表示。
〈板书设计〉
分数
要平分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复习四则运算。
过 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做题习惯和检查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 学难点: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巡视学生练习情况,集体校对。
做口算练习第一页上的1。
二、情境引入
学习有关奥运的知识。
(出示贺年卡)谈话:这是老师在假期收到的贺年卡,你认识它吗?(福娃)
说说有关“福娃”的知识
三、四则运算练习
1. 提问:
你想了解更多奥运知识吗?
正确计算结果就有答案了!
学生同桌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1.没有括号的计算题。
出示:
2630-867+133
581-31×18
做完自觉复习
2.有括号的计算题。
(158+125)×2
196÷(712-698)
456÷19×83
交流自己检查的方法。
3.小结计算顺序并练习。
组织学生集体校对答案。
齐读奥运知识
2.将答案填入书本第一页,全班一起朗读有关奥运知识。
3.你们还想了解吗?
33×(225÷15)
944÷(105-89)
1210÷(89+21)
2112÷(16×3)
134×16÷67
1300×(700÷10)
组织学生集体校对答案。
学生同桌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做完自觉复习
交流自己检查的方法。
齐读奥运知识
将答案填入书本第一页,全班一起朗读有关奥运知识。
四、课堂总结
归纳:四则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我们要注意什么?
指名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先乘除后加减,小括号最优先
2630-867+133 33×(225÷15)
581-31×18 944÷(105-89)
(158+125)×2 1210÷(89+21)
196÷(712-698) 2112÷(16×3)
456÷19×83 134×16÷67
1300×(700÷10)
反思与重建
经过一个寒假,学生的口算能力有所下降,速度较慢,必须通过强化训练得到改善。期间要重视学生的书写和计算习惯的培养,注重草稿与验算。
作业布置
基础练习(A套、B套)
A套:P5的递等式计算
B套 :补充计算
每日一题
在 6+36÷3-2×4-1=47
这 个算式中添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逆推》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逆推》数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利用树状算图理解逆推,运用逆推算出原来的数。
2、经历倒过来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逆推的思考方法。
3、在游戏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树状算图理解逆推,运用逆推算出原来的数。
经历 倒过来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①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正推》。先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好吗?
复习:先用树状算图表示,再写出算式。
② 揭示课题
师:我们知道用正推可以求出一个输入数按一定的指令变化后的输出数,那么根 据指令和变化结果能否求出输出数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逆推》。
二、 新课探索:
① 探究一:
一个数球通过计算通道后显示的数是78,你知道这个数是几吗?(原数用?代替)
[设计说明:由两步正推到两步逆推,计算步骤相同,关键使学 生对比感知先知道结果再求原来的数叫逆推;逆推也可以通过画树状算图表示原来 的计算方法,再倒过来用树状算图来列式想计算方法。]
1) 师:你 能根据给出的图画出树状算图吗?
2) 师:你觉得要求出原数该先求出那个数?怎么求?
3) 师:我们来看看小胖是怎样想的?(出示小胖的解题思路,并分析)
4) 师:请列出算式。
师:像这样根据结果和原来的计算过程,倒过来想求出原数的方法就是逆推,下面我们就用逆推的方法来解题。
探究一练习:
1、一个数球通过计算通道后显示的数是48, 你知道这个数是几吗?(原数用?代替)
1) 师:请根据自己画的树状算图介绍一下你是如何 想的?
2) 师:谁来列出算式?
② 探究二:
[设计说明:学生在这里进一步接触三步逆推,虽然计算步骤多一步,但由于计算方法相同,学生还是可以迁移探究一学会的方法先 画树状算图,再一步一步倒过来用树状算图来列式想计算方法。这里教师可以强调一下在三步计算中 小括号的正确使用。]
1)师:先画出树状算图。
2)师:谁来说说这题倒过来该如何想?
3)师:请列出算式。
师:掌握了逆推的方法,我们就可以解答较复杂的题目了
课堂小结
一、 本课小结
在 解决逆推问题时,可以先用树状算图表示原来的计算过程,再倒过来想计算方法。
课后习题
一、 课后作业
练习册P/38~41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正推》数学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正推》数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能按要求根据已知条件求未知量,并能正确列综合算式进行计算。
2、培养初步的分析能力,能理解题意,正确解题。
3、体会用树状算图理清数量关系的乐趣。
2. 教学重点/难点
能按要求根据已知条件求未知量,并能正确列综合算式进行计算。
找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理解正推的思想方法。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出示两个大小一致的 正方体。(如图所示)
1、师:这是什么图形?两个正方体中都有一个通道。如果将数球7放入第一个通道中,数球7再从连一个出口出来时,它会显示几呢?如果放入第二个通道,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让学生猜测)
2、介绍:这是一个正方体魔盒,球一旦进入通道,就会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正方体魔盒的秘密。
二、探索新知:
(一)研究正推方法:
1、出示一个正方体纸盒:
2、提问:
(1)师:这个魔盒你能看懂吗?
(2)师:如果数球7,放入通道中,出口时,数球是几?说一说你们的想法。(学生根据图回答)
板书:(1)7+5=12 12÷6=2
(2)(7+5)÷6=2
师:这里为什么要添加 圆括号,不添加可以吗?
(3)师:我们还可以用树状算图表示,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学生尝试)
(4)师小结:这是一个魔盒,有了输入数,按一 定的指令,可以求出输出数,像这样按照顺序计算的解题方法,称为“正推”。
3、出示:如果将数球19和数球79分别放入这个通道,出口时两个数球分别编成了多少?
(1)师:先请大家列式计算。
(2)师:说一说你是如何列出算式的?
(3)小结: 输入两个不同的数球,在同一个通道,指令相同,输出时 数球会有大小。那么如果输入的是两个相同的数,结果是否会相同呢?
4、课本43页:数球上的数分别是27、25,通过不同的计算通道后分别显示的数是几?先用树状算图表示,再写出算式。
1)小组合作,任选一组画出树状算图再写出算是计算。
2)师:输入同样大小的数球,为什么输出时 大小会不同?(由于推导时计算符号(指令)不同,结果就不同了)
3)师:知道了正推的方法后,我们就可以更快的写出较复杂的推导算式。
探究二
先用树状算图表示,再写出算式:
三、巩固练习:
(一)正确地推算结果:
1、
(二)挑战数球和魔盒:
1) 学生先用树状算图表示,再列式计算。
2) 师:你认为要正确地正推,应该注意些什么?(正确的明白指令,并合理地添加圆括号。)
小丁丁有两个大小魔盒,每个魔盒的魔法也一样。如果一个两位数,进入下一个弯道时,需减去9;如果是一个一位数,进入下一个弯道,就要加倍,小丁丁先从进口输入数球16,最后出口时,应是多少?
1)师:认真读题,说说这题是如何推导的?
2)师:请你列出算式。[来源:学+科+网]
3)师:如果魔盒的弯道再多一点,结果还会一样吗?会是几?(让学生明白,指令重复出现的次数变化后结果也会变化)
课堂小结
四、课后总结:
用树状算图理清数量关系,找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学会正推的思想方法。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练习册P/35~37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商不变的运算性质》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理解商不变的运算性质。
2.能运用商不变运算性质,使计算简便。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理性的思考
2.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观察、推理、概括的能力。
3.经历比较标准的方法,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合理的思维。
情感态度 价值观: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 索的过程。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1.能理解商不变的运算性质。
2.能运用商不变运算性质,使计算简便。
教学难点:
1.能理解商不变的运算性质。
2.能运用商不变运算性质,使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1. 请你写几个商是2的算式。
根据乘法口诀写商是2的算式:
2÷1=2 4÷2=2
6÷3=2 8÷4=2
10÷5=2
根据学生回答,有序板书。
学生口答
同桌讨论有什么发现。
用口诀写
2. 用推算的方法写商是2的算式
2÷1=2
20÷10=2
200÷100=2
2000÷1000=2
全班交流。
观察板书
用推算的方法写
从上往下看,观察算式什么数变化了?什么数没有变化?
从下往上看呢?观察算式什么数变化了?什么数没有变化?
独立思考:什么数变化了,什么数没有变化?
二、探究新知
小组讨论,填写表格
1、小组讨论,并做好记录表格
观察的算式被除数的变化除数的变化商的变化2÷1=24÷2=2×2×2不变4÷2=2
20÷10=2×5×5不变20÷10=2
2÷1=2
四人小组 讨论,完成表格
全班交流。
三、运用商不变性质填空
1. 引导学生通 过自己的举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2.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被除数、除数以及商之间的关系。
1.练一练
100÷20=5
(100×5)÷(20×□)=5
(100○□)÷(20÷□)= 5
(100×□)÷(20○7)=5
(100○□)÷(20○□)=5
2. 讨论:0可以填吗?
3. 这个规律怎样填才完整?
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它们的商不变。
2.字母表示:
a÷b=(a÷c) ÷×(b÷c)(c≠0)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零除外)它们的商不变。
四、判断正误
1.板书课题:商不变的性质。
2.试一试
6÷2=□÷4=36÷□=60÷□
□ ÷170=119÷17=11900÷□=238÷□
1.540÷60=(540÷10)÷(60÷10 )
2.80÷20=(80+10)÷(20+10 )
3.72÷9=(72×100)÷(9×10 )
4.75÷25=(75÷5)÷(25×5 )
6.因为a÷b= 5,所以a÷c=(a×c) ÷(b×c)=5
独立思考 交流想法
板书设计
商不变性质
2÷1=2
4÷2=2
6÷3=2
8÷4=2
10÷5=2 a÷b=(a÷c) ÷(b÷c)(c≠0)
× ×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它们的商不变。
反思与重建
对于“商不变性质”的归纳与总结,要建立在学生充分的观察感知上,所以在观察算式时,教师要指导孩子进行有序的观察“从上往下,任选两个算式对比,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自由选择并发现知识规律,这样学生就学得主动、有效了。
作业布置
基础练习(A套、B套)
A套:练习册P2
B套:每日精练P8
每日一题
20÷4=(20×2)÷(4○□)=□÷2= 60÷□ = □÷□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建立角的概念,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掌握角的符号表示法及读法;
2.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会使用量角器正确地度量角的度数;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的乐趣与严谨,激发热 爱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量角器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角 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学具: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认识角
1.复习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射线,请同学们确定一个点,以这个点为端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射线。
学生操作后,选学生有代表性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
教师:有什么发现?这些图形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这些图形 是角。
2.认识角
教师: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 图形是角,这个点就是角的顶点,两条射线就是角的边。(多 媒体展示)
教师:我们可以用“∠”来表示角。(板书:∠)
教师:如果给这个角编上序号1,就可以用“∠1”来表示这个角,读作“角一”。大家一起叫叫这个角的名字。
学生读“角一”。
教师:大家认识了“角一” ,你又能叫出这个角的名字吗?
学生:它叫“角二”。
教师: “角一”和“角二”谁大?
教师:这些角哪些角大,哪些角小呢?我们除了可以观察和重叠比较外,还可以通过角的度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教学角的度量
1.认识量角器
师:那么怎样量角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量角的方法。 (板书:角的度量)
师:我们可以使用一个数学工具就是量角器,课件展示量角器。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量角器,仔 细看一看,能说一说你从量角器上看到些什么吗?
生1:量角器有很多刻 度,像个半圆形。
生 2:有内外两圈刻度。
师:有两圈刻度是为了我们量角的方便,知道这些刻度把这个半圆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吗?
生:180份。
师:对,我们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应的角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课件出示1°,让学生认识1°,同时显示外圈数字)。
课件出示量角器中心的位置,让学生观察。
师:刚才大家都说有两圈刻度,请同学们接着观察你们的量角器,内圈刻度是哪边开始的?
生:从右边开始的。(显示内圈刻度和数字)
师:现在我们就 得到了一个标准的量角器,同学们能找到有0°的刻度线吗?有几条?
生:2条。
师:这样的量 角器就方便同学们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测量角的度数。(分别闪烁)课件展示外刻度和内刻度进行区别。
师:现在请同学们找到90度的刻度线在哪里?(抽生上展示台演示)
2.用 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师:这条标有0°的刻度线叫做0°刻度线。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刻度线,量角时,要把这条刻度线重合在角的一条边上,并且让量角器的这个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这叫做“两重合”。
师边讲边演示,要求学生也像这样做一做。
师:当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后,我们可以看一看角的另一边是多少度,这个角就是多少度。
抽生试一试,量出角的度数。
生:汇报测量的方法。
师引导总结出量角的方法:(生说出一点后在多媒体上出示一点)
(1)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
(2)0°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
(3)角的另一边在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3.判断量角的方法对吗?课件展示,学生判断。
三、即时练习
1.操作时间,拓展新知
做活动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两根纸条,将它们重合在一起,并用图钉把它们的一端钉起来, 这样我们就做起了一个活动角。师生一起操作
师:请同学们旋转其中一根硬纸条,观察一下角的大小变化。 师生一起操作。
师:从这个实验中看你们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一下。
师引导学生说出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板书)。
2.完成书66页课堂活动第2题。
师:现在请同学们利用刚刚学的量角的方法完成书上66页第2题。
学生操作,师巡视辅导。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 、用“综合--分析法”分析应用题的 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2、能结合树状算图理解“综合--分析 法”,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让学生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 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综合--分析法”分析数量关系,掌握分析复合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结合树状算图,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口答: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
(1)复印机37分钟可复印多少张纸?
生1: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
(2)实际每月生产多少辆汽车?
生2: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3)小巧从家到学校走了多少分钟?
生3:路程÷速度=时间
出示课题“应用(二)”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
出示主题图和题目
(1)小丁丁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
示意图:
①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条件?
②问:你可以提 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从已知条件开始想,如果用同样的速度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多少分钟?
出示:小丁丁家到学校的路程是1020米,需要走15分钟,平均每 分钟走多少米?
生:1020÷15=68(米/分)
出示:小丁 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多少分钟?
师问:把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结合起来思考,你会列式计算吗?
生:
816÷(1020÷15)
=816÷68
=12(分钟)
答: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12分钟。
探究三:
小丁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少年宫回家要走多少分钟?
师问:你会解答吗 ?在小组里交流,并列式解答。(先讨论,再列式)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先汇报分析思考过程,再汇报算式
340÷(1020÷15)
=340÷68
=5(分钟)
答:小丁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少年宫回家走5 分钟。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一只成年的大熊猫一周大约要吃140千克的鲜竹,照这样计算,一只成年的大熊猫一个月大约要吃多少千克的鲜竹?(一个月按31天计算)
生1:
140÷7×31
=20×31
=620(千克)
师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2:一只大熊猫每天吃的千克数×天数=一个月吃的千克数
练习二:
选择题:
(1)复印机5分钟复印了340张纸,照这样计算,复印2516张纸需复印多少分钟?算式是( )
A、2516÷(340÷5 )
B、340÷5×2516
C、(2516-340)÷5
问:你是 怎么想的?选B或C问题可怎么改?
生1:我选(A)我是从问题想的。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奶牛场每天生产牛奶2100升,如果每升牛奶可以卖3元,8月份生产的牛奶全部卖出后总共可以 收入多少元?算式是( )
A、2100÷3×31
B、2100×3÷31
C、2100×3×31
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2:我选( C)。我是从问题想的
单价×数量=总价
练习三:
根据条件提问题,并列式。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45千米,从甲地出发行了4小时后,离乙地还有135千米。
师:可以提出哪 些 问题呢?
生1: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45×4+135
生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共需几小时 135÷45+4
师:这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解答应用题先审清题意,然后可以从条件出发,也可以从问题出发,还可以把条件和问题结合起来思考。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吨的认识》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吨的认识》数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道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会 熟练的进行重量单位间的换算。
2、能正确判别日常生活中称 物体重量所使用的单位,并会进行简单的重量计算。
3、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
2.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吨”这个计量单位的实际重量,知道克、千克、吨的进率。
熟练地进行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师:日常生活中的物体一般都有重量,你知道下面这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多少吗?
出示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感知:
一个两分硬币重量是1克
一个一元硬币重量是6克
一瓶1.25升的可口可乐重约为1千克
出示重量单位:克与千克
2、师:你知道他们的进率是多少吗?
出示克与千克的进率:1千克=1000克
3、揭示课题:师:我们知 道克这个单位是比较小的,那么在重量单位中你知不知道其它的单位?
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认识“吨”(板书:从克到吨)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
(1)学习吨的字母表示:师:1吨可以用1t表示。
(2)感受1吨重量
师: 这里有一桶水重10千克,你觉得你能提起这桶水吗?
师:100桶这样的水大约重1吨,想象一下,你一次能提得动1吨吗?(学生回答)
师:可见1吨很重。你能说说生活中的事物那些重一吨?
(学生回答)
师:我们班的某某同学体重约40千克,那么多少个某某同学重1吨?
探究二:
(1)出示课本第20页 上各种动物的体重。
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 这些大型动物体重非常大、非常重都可以用“吨”来表示他们的重量)
(2)出示:报纸、信封、河马、鲸、白菜、苹果等。说说哪些物品的重量要用“吨”来作单位?其它物品用什么重量单位比较合适。
(3)实例介绍新浦东号:
上午10点30分,随着“新浦东号”的命名,我国这艘集装箱“巨无霸”在沪东中华造船公司大型船坞缓缓出坞。这艘集装箱船可一次装载5668个标准集装箱,是目前国际航运市场最具先进水平的第六代集装箱船,其技术和附加值远远高于前几代集装箱船。船长279.9米,宽40.3米, 航速26节,载重量为6.6万吨,并配有610个冷藏箱插座,集装箱箱位达到5668个。超大型特大型集 装箱船被国际造船业公认为是最具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舶之一,目前仅日、韩等少数国家有能力建造。
探究三:
(1)100桶10千克的水大约重1吨
那么1吨=( )千克
电脑出示:1吨(t)=1000千克(kg)
(2)口答:
5t=( )kg 2000kg=( )t
师 :说说你是怎样得到结果的?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出示图片和实物:
师:请你把这些东西和下 面的重量配配对
学生汇报,要求说出理由。
苹果 西瓜 洗衣粉 大象 乒乓球 卡车
5克 180克 5千克 5吨 500克 5吨
师:你能说说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吨表示、用千克表示、用克表示。
练习二:填空
8t=( )kg 12000kg=( )t 6000kg=( )g
3t=( )g 23kg=( )g 4000000g=( )t 8t-4500kg=( )kg 3700kg+4t=( )kg
练习三:[来源:Zxxk.Com]
大小比较
500千克( )1吨 8吨( )3500千克
1200米 ( )12千米 300毫米( )3分米
2t15kg ( ) 2150kg 1230m( )1km230m
师:请你说说你是如何比较的?
练习四:
应用
(1)仓库里有795吨钢材,如果每辆货车可装6吨,需要多少货车才能把这些钢材全部运走?
(2) 一桶纯净水重19kg(含桶重),一辆载重2吨的小货车最多可以装多少桶纯净水?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重量单位,知道了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重量的问题。
1吨(t)=1000千克(kg)
1千克(kg)=1000克(g)
1吨(t)=1000000克(g)
“吨”这个单位用来表示较重物体。
课后习题
五、回家作业
查找日常生活中用克,千克,吨来表示的物体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加法与减法》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加法与减法》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加数与和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归纳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加数与和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教学时间:
3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
师:老师想了解四( )班学生人数方面的信息,你 可以告诉我一些什么呢?
(全班共有多少人,女生人数,男生人数)
二、中心阶段:
(一)探究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
1.在图式中表示出3个量的正确位 置:
板书学生所说信息
如:四(1)班有男生21人,女生17人,一共有38名学生
出示线段图:
我们试着用图式即线段图方式将这些信息一一填入(独立思考后汇报)
说说这样填写的理由?
(这里共有3条线段,两条较短线段合成一条最长线段,男 生和女生人数就是共有的人数可以表示在最长线段上,在男、女生中男生的人数比女生多,剩下的2条线段中较长线段可以表示男生人数,较短线段可以表示女生人数)
师:你们说得真好,我们可以直观地根据线段的长短表示数量不同的几个量。
2.加减法关系:
(1)师:假如我任意地擦掉其中的1个信息,你会算吗?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1+ 17=38或17+21=38 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共有的人数
38-21=17 共有的人数-男生人数=女生人数
38-17=21 共有的人数-女生人数=男生人数
(2)师: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把两部分合起来就用加法算,你能试着说说什么是加法?
板: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记忆定义
板:加数+加数=和
(3)定义减法?
板: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记忆定义
师:值得注意的是加法、减法都是一种运算。
板:被减数-减数=差
(4)再写出一些相应的题组题:
(一)
24+19 =43
43-24=19
43-19=24
(二)
28+65=93
93-28=65
93-28=65
(三)
36+73=109
109- 36=73
109-73=36
师:到底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小组探究后汇报
和就是减法中的被减数,加法中的2个加数分别是减法中的减数和差。
师:所以 我们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是相反的意思,当然也可以说加法是减法的逆运算。
(二)求解未知数:
1. 加数的求法:
出示:
120+50=170
50=170-120
120=170-50
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板: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练: 未知数怎么求,说出计算过程:(不要求计算)
235+X=621
W+340=340
2. 被 减数、减数的求法:
出示:800-350=450
80 0=450+350
350=800-450
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板: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练:谁来出几道减法中求未知数的题,让大家来说计算过程:(不要求计算)
学生出题,板书后一一解答
3. 再次复习本课知识点:
三、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根据新大纲的教学要求,我力求使教学结构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注意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堂及课余时间上,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课余时间则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加强口算的学习。
通过课前的3分钟的口算练习,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他们自己喜爱的方式来练习,还不定期的举行速算手比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口算技能,对于笔算也是提高和帮助。
二、加强乘、除数的三位数的乘、除法笔算。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乘、除数是二位数的乘、除法笔算,在原有知识及对法则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多加强巩固练习,防止学生因粗心大意而计算出错。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好,特别是除法,甚至个别学生的乘法口诀还不会。因此,在教学之外,我让学生天天练几道计算题。
计算题中还包括简便计算,学生的渐变计算能力更是差,特别是乘法分配律。
三、应用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
但对于这个班的情况,更是特别,绝大部分学生的应用题的理解能力都差。针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多练、多想、多问,从量到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惧怕应用题了。
四、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体会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又蕴涵着数学问题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在活动中解决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五.为了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我还设计了一些带有一定的难度的练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数学能力。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圆的初步认识》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圆的初步认识》数学教案
教学设计说明:
《圆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正多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生活中的素材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绳子”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认识圆心和半径;然后引导学生用圆规画 圆,并掌握其基本画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认识圆的直径,及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所 内涵的文化特性就无从感受、体验,对于圆在数学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结下的不解之缘感受不深。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过学生的两次画圆及教师的 示范画圆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逐步感受圆的基本特征,在交流对话中完善学生相应的认知结构。另外,我又借助媒体,将社会、历史、数学等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到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出“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圆,了解圆的基本特征。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3.体验到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感受到圆的美。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了解圆心、 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学具、教具准备:
各种圆形物体、圆片、圆规、直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同学 们,你们喜欢看赛车吗?
动物王国里的三只小动物要进行赛车, 你们发现了什么?(车轮不一样)
猜一下谁会获胜呢?(播放动画)
为什么圆形车轮跑得又快又稳呢?有没有奥秘?答案隐藏在我们今天的学习中。
2.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圆?(生举例)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圆。(媒体出示)
3.了解 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 别,感知圆的特征,并揭示课题。
二、新知学习
(一)画圆
1.你能画一个圆吗?
利用手中的工具尝 试画圆。
学生可能出现的画圆方法:
(1)用圆形物体描圆;
(2)用圆规画圆。
(在交流中归纳用圆规画圆的基本方法)
2.学生第二次用圆规画圆。
3.教师示范画圆。
猜一猜体育老师在操场上是怎么画圆的?(课件展示体育老师的方法)
现在老师仿照体育老师的方法,用绳子和粉笔在黑板上画圆,你有什么要提醒老师的?
(二)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
1.引导学生将“定长”在图上画下来,由此揭示圆心 及半径,进而介绍各自的字母表示。
2.思考:半径有多少条?长度怎样?你是怎么发现的?
3.介绍墨子的发现。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在他的著作《墨经》中这样写道:“圆,一中同长也。”(媒体出示)
你是如何理解所谓“一中”和“同长”的?和刚才大家的发现怎么样?
4.先介绍直径,进而引导学生借助类比展开思考,发现直径的特征,并提出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三)在练习中巩固认识。
1.回到引入时的情景图。
汽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的,轮轴装在哪?
2.出示古代的阴阳太极图(机动)。
想知道这幅图是怎么构成的吗?原来它是用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现在,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
三、总结深化。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一)在比较中深化认识
1.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中类似等长的“径”各有多少条?圆的半径又有多少条?
2.体会正 多 边形与 圆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件演示,让学生体会内在联系)
(二)在拓展中深化体验。
课件出示各种圆形的图案,让学生丰富对圆这一曲线图形内在美感的认识。
文章来源://m.jab88.com/j/11063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