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教案分析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教案分析”,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教案分析

一、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复习重点词语的含义

3、准确无误地翻译重点句子,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四、课时:2课时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尊石兽一起陷入水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搜寻石兽,竟然无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客观事物的原理。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颠倒了;在河底寻找,不更加颠倒吗?”照他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

这么说来,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道其中第二点的多了,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文学常识(出示幻灯片)

(1)本文选自__________,为____朝短篇____,《河中石兽》选自其中_______,作者_______,他编撰的《________》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

2、背诵课文

(1)、自由背诵(大约10分钟左右)

(2)、各小组检查本小组成员的背诵情况

3、词语解释

(1)解释句中加点词

河干山门圮于河 沉焉 阅十余岁 棹数小舟 曳铁钯 设帐寺中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湮于沙上 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 可据理 臆断 欤

(2)写出文中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耳物理并阅是盖但

4、译句 

(1)山门圮于河 

(2)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3)尔辈不能究物理。

(4)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5)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求之下流,固癫;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7)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5、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二、内容理解

1、为什么‘讲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尔‘河老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2、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这句话是针对什么人说的?分别说说他们“颠”在何处。

3.为寻得石兽,老河兵是如何推理的?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5、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6、在寻找石兽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7、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8、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一、1(2)清志怪小说纪昀四库全书

二、1.“讲学者”凭借书本知识,缺乏实际经验,认为石狮会沉入原来的水下,因为“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然而“河老兵”因为常年和河水打交道,深谙其中道理,并且最终“果得于数里外”,进一步证明了他是正确的。这正如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僧人和讲学家。僧人按照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理论,认为石兽是逐渐被河中的沙埋沉了。

3.他认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以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4.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主观地作出判断。

5、“湮于沙下,渐沉渐深”“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求之于上流”

6、议论,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其一,

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7、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一、1(2)清志怪小说纪昀四库全书

二、1.“讲学者”凭借书本知识,缺乏实际经验,认为石狮会沉入原来的水下,因为“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然而“河老兵”因为常年和河水打交道,深谙其中道理,并且最终“果得于数里外”,进一步证明了他是正确的。这正如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僧人和讲学家。僧人按照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理论,认为石兽是逐渐被河中的沙埋沉了。

3.他认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以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4.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主观地作出判断。

5、“湮于沙下,渐沉渐深”“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求之于上流”

6、议论,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其一,

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7、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一、1(2)清志怪小说纪昀四库全书

二、1.“讲学者”凭借书本知识,缺乏实际经验,认为石狮会沉入原来的水下,因为“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然而“河老兵”因为常年和河水打交道,深谙其中道理,并且最终“果得于数里外”,进一步证明了他是正确的。这正如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僧人和讲学家。僧人按照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理论,认为石兽是逐渐被河中的沙埋沉了。

3.他认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以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4.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主观地作出判断。

5、“湮于沙下,渐沉渐深”“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求之于上流”

6、议论,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其一,

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7、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精选阅读

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教案人教版

《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本文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生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这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本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在方法技巧上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新课标要求7-9年级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要掌握边默读、边摘录的阅读方法,还要注意把握文章内在的条理,理清作者思路。依据以上两点及本文的特点,我将《河中石兽》一文确定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基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结构,我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作为本课的重点。本文有较多的疑难字词、倒装句和文言长句,因此我把准确翻译课文作为本文需要突破的第一个难点;另外,本文作者善于在叙事中制造波澜,文章风格简淡、立意高远,七年级学生较难体会,因此品味本文的写作特色是第二个难点。
为了更好的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朗读法与小组讨论法相结合的教法。
本文我打算用两个教学课时完成,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环节:疑读正其音。
我设计了多个层次的读,力争每次朗读侧重于某一方面的训练与提高:一是自由朗读,提出疑问,划出读音不准的字词;二是指名朗读,读准字音和句读,侧重于教给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一般方法。三是齐读,注意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为后面的人物分析做好铺垫。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完成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第二环节:译读明其意。
我设置了四个步骤。
第一步译一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轮流翻译,并将个人以及小组不能翻译的句子在班内质疑,师生共同完成解疑。
第二步重点突破文章中最有难度的几个句子:在这一步骤中我设置了一个表格,学生完成表格既能较全面的把握故事情节,同时帮助学生理解:石兽是如何“游”到上游去的?先让学生用原文回答,之后采用“画一画”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简笔画演示最有难度的句子的动态模拟图景,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找到了石兽?让学生质疑、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并拓展延伸联系生活中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的事例,得出“实践出真知”的科学道理。从而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中心。
消除了语言障碍是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但是如果将富有丰富内涵的文言词语仅仅停留在释义的层面显然是不够的。如何在教学中玩味文言文的语言呢?除了诵读外,“比较法”“想象法”是一种有效而且实在的方法。比较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精辟的概括,精心的选择比较点,并且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琢磨字词,就必能使得学生登上语言之堂,入运用之室。于是我在第三步设计了找一找的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本文的作者的语言特色。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所有体现作者对讲学家嘲讽的句子,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如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让学生“比一比”并“想一想”,在补白的练习中学生体会到作者凭借这简洁的文字记叙的故事情节,刻画了人物形象,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引发我们的联想,引发我们的思考,真所谓是一个字写活一个人,一个字激活了一群人。在短短的字里行间,我们读出的是人物的心情,是人物的语言,是人物的形象。所以说纪昀的文字虽然简短但是意无穷。让我们带着情感,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读出语气语调,实现了读的又一层次的提高。
第三环节:创读悟其理
在前面朗读、理解、赏析、比较的基础上,学生了解了作者纪晓岚文章的三个特点: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耐人寻味;2.善于在叙事中制造波澜,平而不板;3、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于是我又采用了转换角色的方法让学生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一次穿越,再现文章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形象,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力争演出人物的神韵,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并且又能走出文本,深刻感悟文章揭示的道理。并且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背诵的目的。
第四环节:背读得其法我采用减字法帮助学生背诵,降低了难度,交给了方法。
最后是课堂小结:让学生感悟,说出自己所得。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积累有关实践出真知的名言或诗句。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学会感悟、学会积累,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的教学理想。尽管在备课的过程中得到了我校所有语文组姐妹的帮助,但是我们深深的感到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水平实在有限,而教师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直接决定和影响着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我们能否准确的找到文本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那个按钮.还肯请各位老师多批评指正。谢谢!

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学案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学案人教版

教师:从前,有一个人,接受朋友的邀请,参加朋友为老母亲举办的庆生会。在宴会上,他做了一首诗,让在座的人听的是心惊肉跳,又啼笑皆非啊!现在,我们不妨还原当时的情景,一起做一回演员。同学们在认为不好的时候就拿手指点他,我就暂且当一回主人公啊。认为好的时候,大家就拍手叫好,听清楚了吗?现在,我可要作诗了——
教师:这个婆娘不是人。
学生:[用手指点,摇头。]
教师:九天神女下凡尘。
学生:[拍手叫好。]
教师:生下儿子去做贼。
学生:[用手指点,摇头。]
教师:偷得蟠桃寿母亲。
学生:[掌声四起。]
教师:这个人是不是很有趣呢?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投影]:
他一生诙谐、滑稽,
他机敏多变,才华出众,
他素有“风流才子”和“幽默大师”之称。
他是清代著名的学者、诗人、目录学家和小说家。
他就是——纪jǐ昀。
学生:[读资料,标注音。]
教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作品《河中石兽》。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当然更不能例外。现在,大家就自由朗读课文,做到以下要求,[投影出示]
学生齐读:
1,慢节奏大声朗读课文。
2,读准字音,读顺语句。
教师:[示范朗读]前两句话。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下面,咱找四个同学来朗读课文,大家要注意听,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读后指出来。
学生:[四人朗读,其他同学听读课文。]
教师: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学生:有。“转转不已”的“转”。“阅十余岁”的“阅”。
教师:这些同学读的比较熟练,但是有一个要求没有做到——
学生:慢节奏朗读课文。
教师:对,文言文阅读,就要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我们在电视镜头上看学生读文言文,都是摇头晃脑的,我们也不妨试一下。来,大家端起课本,我们一起读第一段。
师生:[摇头晃脑读文言文。]
教师:对,就应该这样朗读。《易经》中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不知我们班的同学是不是也能同心同德呢?
学生:能!
教师:没听见——
学生:能——
教师:那么,能不能“其利断金”呢?
学生:能——(大声的)
教师:很好。下面,我们就来合作,请看屏幕:
[投影出示],学生朗读要求:
1,四人小组合作,每人一句,交替进行,并互帮互助。
2,根据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3,如有疑难,可做好标记,结束后可以提出,也可直接询问老师。
学生:[小组合作,理解文意。](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看来,要想有更多的发现,就要多提出问题啊。谁有疑问呢?现在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学生1:“至石之半”是什么意思?
教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到了石头的一半。
学生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是什么意思?
教师:哦,这个句子比较长。我们把它分开解释一下:“必于石下迎水处”是:必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啮沙为坎穴”是冲刷沙子形成坑洞。
学生:“募金”是什么意思?
教师:筹集钱财的意思。和尚是没有钱的,需要筹集钱财。还有吗?没有,现在,我可要提出问题了。
[投影]
1,石兽为什么在河中呢?
2,僧人是怎样寻找石兽的?结果如何?
3,讲学家认为应在哪里寻找石兽呢?这样寻找能不能找到?
4,老河兵认为应在哪里寻找石兽呢?结果如何?
学生:[举手作答]
教师:同学们理解的不错。文中有一个词:物理。它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事物的道理。
教师:看来,它是一个古今异义词。那么,在故事中,谁才是“究物理”的人呢?
学生:老河兵。
教师:老河兵是怎样推究物理的?大家一起读一下:
学生:[齐读第三段]
教师:我们不妨看一下这个过程。
[投影动画过程]教师示范朗读第三段相关内容,学生配图理解。
教师:同学们,学习文言文,我们完全可以采用“趣味朗读”的方法,这样既可以提高兴趣,又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请看屏幕!
三名学生读要求:
1,想象当时情景,有表情的朗读课文,可添加拟声词、语气词和动作。
2,注意语气和重音,揣摩人物的心理,力争活灵活现。
3,读后选择你喜欢的一句或几句展示自己的朗读,也可以与同学合作展示。
学生:自由朗读,展示。(效果不是很好)
教师:我给大家示范一下第一段的朗读,希望大家可以得到启示。
山门圮于河,(轰——)二石兽并沉焉。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唉!)
学生:受到启发,再次自由朗读起来。
教师:现在,谁再来试一下?
学生女:朗读老河兵的话。
教师:这个同学读的很有进步,来,鼓励一下!
师生鼓掌。
教师:同学们,让我们情景再现,继续体会文言文故事的趣味吧!
[投影展示]
方丈:我等募金重修,然石兽须求于水中,得之复用。
众僧:方丈言之有理。不知须往何处寻之?
方丈:十余岁前,山门圮于河之处,可矣。
众僧“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众僧:方丈,我等寻了许久,不见石兽踪迹矣!
方丈:水势甚大,然则顺流而下欤?尔等何妨求之下游?
众僧“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疲惫而回,“方丈,我等千辛万苦,仍不见石兽矣!”众皆摇头叹息不已。
教师:同学们,这是想像的哪段文字呢?
学生:第一段。
教师:学习文言文是不是很有趣味呢?让我们趣味的读一下这段文字吧!
师生合作朗读,并表情演示。
教师:同学们,纪昀写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学生: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教师:对,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么,纪昀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是“不知其一,只知其二”呢?还是“既知其一,又知其二”呢?让我们了解一下吧!
[投影出示,配乐流动字幕展示]
师生:静静阅读,结束课堂。
纪昀以才名世,号称“河间才子”。一生精力,悉付《四库全书》。有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和一部《纪文达公遗集》传世。
《清史稿》赞纪昀“学问渊通”。作为当时华北著名的才子,纪昀与杭州袁枚齐名,俗称“北纪南袁”。
“(纪昀)胸怀坦率、性好滑稽……然骤闻其语,近乎诙谐,过而思之,乃名言也”。
《阅微草堂笔记》共24卷,约40万字,是纪昀十年心血的结晶。
有不少故事章节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场的腐朽和黑暗,道学家的虚伪和卑鄙。
他忠实记录传闻的写作精神及其正义感,在某种程度上也透露了他的是非观念和善恶标准。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知识点整理

《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纪昀,字晓岚,清代文学家。
《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古今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背诵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于河②,二石兽并沉焉。阅十岁③,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④,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⑥?”众服为确论。
老河兵闻之⑦。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干:岸边。②圮(pǐ):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杮(fèi):木片。⑥颠:通“癫”,疯狂。⑦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通假字】(1)不亦颠乎(通“癫”,疯狂。)(2)曳铁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词类活用】棹数小舟(名词用为动词,划船)
【一词多义】
(1)为:A.以为顺流下矣(同“以”组成一个词,认为。)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表被动,被。)
C.众服为确论(动词,是,认为是。)D.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2)之:A.闻之笑曰(代词,这件事。)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C.其反激之力(助词,的。)
(3)如:A.如是再啮(介词,像。)
B.如其言果得(动词,按照。)
【古今异义】(1)一寺临河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与湿相对)
(2)阅十余岁(古义:经历;今义:看)(3)阅十余岁(古义:年;今义:年纪)
(4)是非木杮(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5)如其言(古义:按照;今义:如果,如同等)
(6)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原理;今义:一种学科)
【重要句式】
(1)否定句是非木杮(使用“非”表否定)
(2)倒装句求石兽于水中(介词结构后置)
(3)省略句果得于数里外。〔省略宾语,果得(之)数里外〕
【重要词语】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靠近)(岸边)(2)阅十岁(经历)
(3)棹数小舟(划船)(4)啮沙为坎穴(侵蚀、冲刷)
(5)转转不已(停止)(6)如其言(按照)
【重要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2)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寻到了石兽。〕
河干gān圮pǐ棹zhào曳yè木杮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
中心: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经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沿着河边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它是正确的言论。
一个老河兵听了这话,又嘲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例子很多,难道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80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