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6气候的形成和变化1课时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6气候的形成和变化1课时”,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示范教案一(2.6气候的形成和变化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2.理解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山地和附近平原气温的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原因。

能力目标

1.应用综合分析法分析不同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气候变化的原因。

2.从"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中,掌握各种气候类型分布的规律性和特殊性。

德育目标

1.到当地气象台站,了解家乡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归纳总结得出气候类型,并分析其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形成的原因。

2.了解气候变化的历史和趋势,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采取适当的措施,规范自身的行为,抗御异常气候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

扩展阅读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教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教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教材教法分析】

一、本节阐述的气候及形成因子是本节内容的第一个重点。气候是某一地区在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平均状况主要是用气温和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或统计量来表现的。气候的形成是由对大气状态长期起作用的因素所决定的。这些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人类活动和地面状况等。在形成气候的诸因素中,大气本身内在的因素是主要的,起主导作用。内在因素也就是内因,包括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在气候形成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是决定性的因素。而人类活动和地面状况是影响气候的外界条件,它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改变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状况而对气候发生影响的。

教学时,建议从气候概念入手,引出气候形成因子。这些因子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在讲述形成气候的诸因素时,既要注意各个要素的特殊作用,又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太阳辐射的作用,应特别强调它是形成气候最基本的因子。联系太阳高度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关系,说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由低纬度到高纬度的变化规律,是形成热带、温带、寒带及决定各地气候的最基本因素。同时,由于这种不同纬度间的热量分配不均,又导致了大气环流的形成。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61493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课时)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自孔子创立儒家至今,儒家经过了二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其思想与孔孟时代的儒家已是差别很大了。要想了解原始儒家(孔孟荀)的思想的原貌,我们要尽量阅读原始文献资料,所以讲课中涉及很多这方面的史料。学习中我们还要注意孔孟荀思想的异同,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早期儒家思想的一个积极方面是它的民本思想(这一点与后世儒家有较大区别),通过学习民本思想,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教学过程中尽量调动学生已知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
教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提问:默读单元引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
学生:儒家思想。
教师: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形成在什么时候?
学生:春秋战国时期。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
学生:“百家争鸣”的局面。
教师:对!而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家。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围绕“百家争鸣”,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以便学生讨论分析:
1、理解概念?学生先回答后,教师通过投影解释
(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社会原因?
教师:“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提示: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文化等方面介绍
学生:讨论。借助于教材
教师:投影归纳以下几点: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第一,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教师小结,要学生明确:一定是思想观念是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3、主要派别代表:(教师投影头像插图,学生列举学生)
教师:春秋战国,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很多:三教九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学生:列举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等。
4、历史影响
教师: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展示稷下学宫图片,说明稷下学宫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请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有何重大影响?
学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教师:你对孔子知多少?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无人不晓。
学生:举手回答
教师:向学生展示几幅有关孔子的图片,简要介绍孔子生平,极其孔子的地位和影响。
1、孔子的思想
教师:《论语为政》中孔子总结自己一生的一段话:“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请学生解释,然后教师再做总结,这段话其实反映了孔子一生精神修养的历程。象这样反映孔子思想和精神的言论我们熟悉的也非常之多?
学生:背诵-----。
教师:《论语》中所有孔子言论反映的孔子的思想
学生:列举
(1)思想核心——“仁”。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是解决人际关系的学说,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仁与礼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仁是人的内在本质,是修己爱人的自觉性,强调人与社会的和同;礼是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2)在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从孔子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试图从道德上根本解决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解决人的灵魂问题,这使儒家思想有了一些宗教色彩。
(3)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述他的教育对象时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也就是说,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这里来登门求教,就表示有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你。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
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据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看司马迁对孔子的评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再看孔庙、孔府、孔林的一些图片,体会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教师: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在适应时代要求的情况下有所创新,为儒学的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孟子的思想
学生:归纳,教师投影明确。
(1)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并提出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
(2)伦理观上: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虽然人性本善,但也必须通过后天学习存养善端,使其不断扩充完善,否则会丧失善端。
3、荀子的思想
教师: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荀子主要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对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也兼容并包,故能集大成。
学生归纳,教师投影确认。
(1)政治思想: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他所提出的“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从道不从君。”等观点,都可见诸于孔孟的思想学说。
(2)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在人性论方面,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说: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虽然和孟子观点截然相反,却和孟子一样主张后天学习,通过学习成贤成圣,“涂之人可以为禹”,可谓殊途同归。
讲完荀子的思想,可以列表让学生比较孔孟荀思想上的异同,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教师:提示学生看书,以表格形式归纳总结。不作重点解释。
本课小结:从春秋至战国末年,历史经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课堂巩固:
一、本课测评:
1.“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2.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学思之窗和学习延伸

全球气候变化说课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从容说课
主要内容包括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的教学要使学生明白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了解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知道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变化复杂得多。全球气候变暖是第一部分内容的核心。人为因素在全球气候变暖中的作用,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但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自然规律,人为因素在其中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因此,要正确地分析人类在气候变暖过程中所能起的作用,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作用,首先应该从宏观背景上了解气候变化大的规律,从而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规范我们自己的行为。教材中列举了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情况,这是本节的一个重点,为的是说明一个问题:全球气候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
“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的重点在“影响”上,而有些影响可能尚未发生,是预测性的。教材中主要讲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可能影响:沿海低地可能被淹、不同地区的农作物产量可能有减有增、自然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可能会增强、水资源的不稳定和供需矛盾可能会增加。围绕这个内容,教材还设计了一个“活动”,选择了一个“案例”,以增强思考性和实证性。“活动”的设计比较开放,一方面通过科学家的预测,扩展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部分预测的线索,让他们自主探究。“案例”的选择,事实材料比较具体,让学生能够理解。但全球气候变化后果的巨大和严重性是宏观、大范围而又不易觉察的变化,容易让学生感到与己无关。
“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类应该积极地去适应它,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采取应对措施。人类对气候变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生产活动中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而施加的,因此,教学要从如何减少二氧化碳谈起,“活动”的设计也应围绕着这个主题。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
2.举例说明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2.从不同温度带的代表性气候变化,去发现问题,并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探究解决目前气候变化的应变措施与对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观念。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1.历史时期和19世纪末以来气候的变化。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投影)珠峰、岛国图瓦卢的美丽海岸线、企鹅照片
师据报道,南极地区的阿德利亚企鹅数目从1975年的1.5万对减少到目前的9000对左右。你们知道这与什么因素有关吗?
生(学生回答)
师在南极考察的美国科学家指出,此类企鹅通常喜欢在海面浮动冰山的顶部群居生活。据统计,南极的平均气温近50年来升高了2.5℃,导致浮动冰山顶部的大量积雪融化,淹没了企鹅赖以产卵和孵化幼仔的地方,导致企鹅数量剧减。
据新华社沈阳2003年9月14日电(记者张玫、沈科)中国科学家测量发现,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峰顶覆盖的千年积雪30余年来正在不断融化变薄。使珠峰的雪面高程33年持续下降了约1.3米。
2004年2月19日拍摄的照片显示了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美丽海岸线。这个四季风景如画的南太平洋小国目前正面临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世界最高峰珠峰雪面高程出现持续下降,世界上海拔最低之一的岛国图瓦卢却因海平面升高而面临“灭顶之灾”,造成两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其实,不仅这几个地区,近年来气温升高,全球气候都有变暖的趋势。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主题:全球气候变化。
(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推进新课
师气候变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的热点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著名的《京都议定书》就是针对气候变暖而制定的全球性文件。我们对气候变化感觉不明显,因为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课前请同学们向自己的家长或熟悉的老年人作了一些调查,他们对气候变化的感受是怎样的?
生从前河里的水在冬季结冰很厚,而现在冬季结冰较薄,说明现在比过去气温升高了。
师大家思考这样的问题,地球上的气候从古到今是不是都是这样的呢?
生不是。
师全球气候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而且还将继续发生变化。
(板书)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师气候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主要表现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师20多亿年来地球气候的变化分为哪三个阶段?
生时间跨度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叫做近代气候变化。
师20多亿年以来的地球气候,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那么全球气候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投影)P49图2.25和图2.26
师请大家看图2.25。图示的时间段为过去1万年。图中的纵横坐标分别是什么?请你解读这个图示。
生(合作探讨)横坐标是指距今的年代,纵坐标是气温变化数值。图中展示了1万年来气温的变化(实线)与20世纪初期气温(虚线)的差值。
师通过读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合作探究)气温变化呈波动上升。
师气温变化曲线说明了气候不断变化的事实。再请大家看图2.26,通过读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近百年来,气温曲线呈上升趋势。
师很好。如果从图2.25中取近百年这个时段来看,气温曲线呈上升趋势,但看不出波动。如果把这个“放大”,如图2.26,就可以看到气温仍然是波动上升的,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将这两幅图对照,可以看出,这反映了教材中讲的“长时期尺度的气候是较短时间气候状态的背景和分析依据,而小尺度气候变化反映了长时期尺度气候变化中的细节”。
师下面大家做第49页读图思考:确定全球近百年来两次明显升温的大致时期。
生(合作探究)图中可看出,气温有两次高峰,一次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一次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
师由此可以看出,气候的确是在不断变化的。
请大家阅读“我国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的内容,说明气候变化的特点。
生(阅读,讨论,回答)
师大家阅读的内容说明:全球气温的升高并不是每个地区都发生。例如,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增高比较明显,而有些地区(如我国长江流域一带)气温上升并不明显,甚至下降。这说明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下面我们再一起做P50活动1。
(投影)图2.27“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
思考下列问题:
(1)单纯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结果,能否解释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问题?为什么?由此你将得出怎样的结论?
(2)近现代气候变化主要受哪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哪方面因素起主导作用?收集相关资料,说明该因素是通过什么方式促使气候变暖的。
生(分组合作探究)
(1)单纯考虑自然因素的气候模拟结果,不能解释近50年来气候变暖问题。因为实际的气温变化曲线,比自然变化模拟值高很多。由此可知,影响气候变暖的因素不仅有自然因素,还有其他因素,可以概括为人为因素,而且人为原因的作用较大。
(2)近代气候变化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近50年来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
师课前我们大家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请你分析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可能有哪些。
生近50年来的气候与人类大量使用矿化燃料和破坏森林有关。
(过渡)
师全球气候在不断的变化,这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
(板书)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投影)图2.28“因海平面上升而受到威胁的海岸”
师这幅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全球气候变暖会带来海平面上升。
师气候变暖为什么会带来海平面上升?
生气候变暖会使冰川融化,海水热膨胀,所以海平面上升。
师很好。冰川融化、海水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是长期而缓慢的。许多科学家预测,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会上涨88厘米。海平面的上升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生海平面的上升会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师我们前边投影的照片显示了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美丽海岸线。这个四季风景如画的南太平洋小国目前正因海平面升高而面临被海水吞没的危险。图瓦卢将因此成为全球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进行全民迁移的国家。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影响农业的生产。全球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无疑是有利的。但是,温度升高往往伴随着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这又会使作物减产。
师大家看书,看看气候变暖对不同地区农业的影响是怎样的,并分析里面道理。
生就地区而言,位于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减少。而位于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加。由于不少发展中国家位于低纬度地区,因此,气候变化的这种区域差异性,可能会使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更严峻。
师全球气候变暖对水循环过程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会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时间的发生。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地表径流发生变化。随着径流减少,蒸发增强,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雨供需矛盾。
(过渡)
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带来三个方面的影响,对人类有有利的方面,但许多是不利的。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暖,化害为利?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第三个内容: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板书)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师气候变化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类应该积极地去适应它,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采取应对措施。因此这段内容的标题加注了“适应”二字。
人类对气候变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产生的?
生主要是在生产活动中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
师我们来看P53活动3。
(投影)活动3背景资料内容
师思考: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的途径主要有哪几个?
生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人口的剧增和工业化的发展,人类社会消耗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急剧增加,化石燃料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二是森林毁坏使被植物吸收利用的二氧化碳的量减少,造成二氧化碳被消耗的速度降低。
(投影)思考题
(1)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数量?
(2)与同学讨论:应当采取哪些措施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师请大家先阅读第54页的“阅读”部分: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再来回答。
生(1)(合作探究,答案开放)制定适当的能源发展战略;逐步稳定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吸收量。
生(2)(分别详尽叙述)……
师还有哪些适应对策?
生培养农作物的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生政策手段:对温室气体排放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
生技术手段:节能技术、生物能技术、二氧化碳固定技术等。
生(课上模拟不同的社会角色,进行关于气候变化适应对策的动员演说。如对于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一方面,学生可模拟城市环保局的负责人对此做出要求,也可以模拟一个曾排放较多二氧化碳的企业负责人对此做出回应性的演说,等等)
练习:
1.二十多亿年来地球气候的变化分为哪三个阶段?
2.全球气候变暖会带来哪些影响?
参考答案:
1.时间跨度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叫做近代气候变化。
2.海平面上升、影响农业的生产、影响水循环过程。
课堂小节
回顾本节课,主要是三方面的内容,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活动2——全球变暖导致生态恶化。
探究内容:对全球变暖将导致的后果进行预测。
探究办法、过程:课后收集资料、整理、分析,有根据地进行预测。
探究结果:撰写一篇小论文。

2011届高考地理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及大气环境保护考点专项复习7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2011届高考地理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及大气环境保护考点专项复习7”,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1.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利用气温的高低判断南、北半球。6、7、8月气温高,12、1、2月气温低,位于北半球;反之,位于南半球。利用气温确定所属温度带。利用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确定气候类型。

月均温度最低值温度带降水特点气候类型

15℃以上热带全年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年雨型热带雨林气候

一年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夏雨型热带草原气候

一年分为明显的旱、雨两季,降水最多月可达600毫米;夏雨型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降水少;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

0℃以上亚热带夏季降水多;夏雨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季降水多;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温带降水均匀,全年湿润;年雨型温带海洋性气候

0℃以下温带夏季降水多;夏雨型温带季风气候

全年降水都不多;少雨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10℃以下亚寒带降水少,集中在夏季;少雨型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最热月小于5℃寒带降水少苔原气候

最热月小于0℃寒带降水少冰原气候

2.根据地理位置推断气候类型

先根据纬度位置确定已知地点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以及所处的温度带,然后看其海陆位置是位于大陆西岸还是东岸,最后将已知地点落实到全球气候类型图和气候分布模式图上确定其气候类型。

3.根据形成气候的主导因素判断气候类型

首先要明确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依此确定该地所处的气候带位置,其次要牢记大气环流对全球热量和水汽的调节与输送功能。处在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有哪些;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类型又有哪些;在季风的影响下会形成什么气候类型;季风与气压带、风带的综合影响下又有什么气候类型。最后还要根据地面状况对气候类型形成的作用,特别是海陆位置对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形成的作用等进行判断。

特别提醒

气候类型分布及成因:

(1)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气候类型(或南半球缺少的气候类型)有四种: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

(2)只分布在大陆东岸,西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3)只分布在大陆西岸,东岸没有气候类型的有三种: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4)气候类型分布最多的大洲:北美洲(有11种),其次是亚洲(10种)。

(5)分布大洲最多的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和高山气候(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六个洲)。

(6)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①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带)②冰原气候(极地高压带)。

(7)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带)。

(8)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有:①热带草原气候(湿季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干季受信风带控制)②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9)地带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和表现:①四处特殊热带雨林气候: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沿海和中美洲的东北部。远离赤道,但因为它们均处于来自海洋的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海域有暖流流经,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多地形雨,从而发育了热带雨林气候。②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处赤道附近应当是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应当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南北两侧,但东非高原却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原因是虽然地处赤道附近,但因为这里地势较高,改变了气温和降水状况,形成了气候凉爽、降水较少的热带草原气候。

③巴塔哥尼亚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这里东西距海均较近,且处于西风带范围内,但却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这是因为该地处于山脉东侧的背风坡,处于雨影区,降水稀少。

气候带气候

类型分布

规律典型地区气候成因气候特点

热带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南美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几内亚湾沿岸、亚洲马来群岛终年受到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南回归线之间非洲中部大部分地区、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高原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全年高温,一年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热带季风气候北纬10°—北回归线大陆东岸亚洲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全年气温高,一年分旱、雨两季

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部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终年炎热干燥

气候带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典型地区气候成因气候特点

温带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前者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后者分布于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澳大利亚东南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前者夏热冬温,季节变化明显,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后者冬夏温差比前者小,降水也比前者均匀

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地中海沿岸、美洲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和非洲西南角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气候带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典型地区气候成因气候特点

带温

带温带季风气候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我国华北、东北,朝鲜半岛,日本群岛北部,俄罗斯太平洋沿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部远离海洋,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冬寒夏热,干旱少雨

温带海性气候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西欧、北美和南美大陆西海岸的狭长地带在西风带控制下,终年受西风影响终年温和多雨

气候带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典型地区气候成因气候特点

寒带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北纬50°—70°之间的大陆北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终年受极地气团控制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

苔原气候北半球极地附近沿海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太阳辐射弱,受极地气团和冰洋气团控制终年严寒

冰原气候南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南极大陆、格陵兰岛纬度最高,太阳辐射量最少,受冰洋气团控制终年酷寒

高原和高山气候高大的高原、山地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脉地势高、地形起伏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特别提醒

(1)影响气候(温度、降水)的因素:①纬度高低: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反之气温低。此外纬度也影响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进而影响云量多少和降水量多少。②大气环流(包括盛行风和气压带风带):被高(低)气压控制盛行下沉(上升)气流,降水少(多),阴雨天气少(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多),盛行风来自海洋,降水多,云量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多。③海陆位置(岛国,距海洋远近):温带大陆东岸和西岸受海洋影响大,降水多,大陆中部距海洋较远,海洋上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大陆性显著。④地形(迎风坡,背风坡)及海拔高度。⑤洋流(寒流及暖流)。

(2)气候海洋性(大陆性)的表现:①气温年较差小(大)②降水总量大(小),季节分配均匀(季节变化大)③北半球最热月在8月(7月),最冷月在2月(1月),南半球最热月在2月(1月),最冷月在8月(7月)。

(3)地中海对地中海气候特征典型性所起的作用: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地中海形成高压,增强了副热带高压势力,冬季地中海海域形成低压,增强了西风势力。

(4)气候特征的表述:一般包括两个方面:气温及降水。如果为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气候、高寒气候(青藏高原)和温带海洋气候还应加上光照强度。气温: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为夏季炎热(最高气温低于20℃以上,应为凉爽),冬季寒冷(最低气温高于0℃,应为温和)。年较差大(小)。如果为寒带地区,应为终年低温,如果为热带地区,应为终年高温,温带海洋气候区,冬夏温差不大,应为终年温和。降水:全年降水多(少),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季节变化大)(夏季降水多(少),冬季降水少(多),雨热同期(不同期)。热带季风和热带草原气候,因降水有季节变化,但气温季节变化小,故没有明显的冬夏季,降水情况应为有明显干湿季。热带沙漠气候应为终年少雨,热带雨林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应为全年降水多,且季节分配均匀。如果为季风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还应加上一句:降水年际变化大。

举例:①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低,夏季凉爽,冬季寒冷,年较差小,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强。②昆明(春城)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冬暖夏凉,雨量充沛,雨热同期,温和湿润,或夏季凉爽多雨,冬季温和多雨,年较差小,年降水量多或雨热同期。

(5)从沿海到内陆(同一纬度地区)气候特征变化的描述:气候有大陆性(海洋性)气候向海洋性(大陆性)气候过渡,气候的海洋性增强,大陆性在减弱。如东亚地区由东向西,大陆性在增强,海洋性在减弱,气候由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欧洲西部由西向东,大陆性在增强,海洋性在减弱,气候由大陆性向海洋性过渡。如果要求叙述再详细些,应从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区别展开讨论:气候由大陆性向海洋性过渡是指最热月均温在变低,最冷月均温在变高,气温年较差变小,降水量变大且季节分配均匀。

(1)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很相似,两者终年高温,最冷月均温大于20℃,最热月都在雨季来临前的一个月,都分为旱季、雨季。不同之处表现在:

①从全年降水总量看,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2000毫米;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为750毫米~1000毫米。②从雨季上看,热带季风气候雨季偏短,为6月~9月,且集中在夏季;热带草原气候雨季偏长,为5月~10月,且干、湿季明显。③从降水过程来看: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过程具有突变特点;热带草原气候降水过程具有渐变特点。④从降水的集中程度来看: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更为集中,季节变化大。⑤从成因上看: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是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是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造成的。

⑥从分布上看: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10°到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最为显著。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南北纬10°到南北回归线之间,如非洲中部大部分地区、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南美的巴西等,在亚洲几乎缺失。⑦从景观上看:热带草原气候在旱季时草原枯黄,景观类似热带沙漠;热带季风气候在旱季仍有一些常绿植物存在,干旱不太显著。⑧从最少月降水量上看:热带季风气候没有降水为零的月份,所以能生长乔木;热带草原气候可能出现降水为零的月份,所以,生长一年生草本植物,乔木很少,分布稀疏。

(2)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相似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少雨。不同点——最冷月均温亚热带季风气候在0℃以上,温带季风气候在0℃以下,此外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长,而温带季风气候雨季短。

(3)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

不同点——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而温带大陆性气候在0℃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各月降水分配较均匀(冬雨稍多),而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

(4)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最冷月均温都小于0℃,最热月15℃,不同之处表现在:

①从全年降水总量看: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为500毫米~600毫米;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②从雨季上看: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终年较干旱。③从成因上看:温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成因是深居内陆,终年受到大陆气团的影响。④从分布上看: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到60°之间的大陆东岸,主要分布在亚洲大陆东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到70°之间的大陆内部,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⑤从月降水量上看:温带季风气候有大于100毫米的月份,温带大陆性气候无大于100毫米的月份。

(5)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这两种气候类型的气温、降水特点相似,只不过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气温、降水较均匀,最好通过分布地区来判定。如果分布在亚洲东部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若分布在亚洲以外的地区则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

变化成分二氧化碳增多臭氧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增多

变化原因①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②毁林①太阳活动等自然原因②人类使用消耗臭氧的物质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排放酸性气体

危害①引起海平面上升②导致各国经济结构的改变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业造成危害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②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③腐蚀建筑物和古迹④危害人体健康

措施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②植树造林③加强国际间合作①减少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②参加国际合作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的排放,加强全球合作

特别提醒

我国的酸雨为何南方重于北方?

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其中pH值小于5.0的重酸雨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我国江南各大城市中,大多燃烧的是高硫含量的煤;②南方土壤呈酸性、大气中灰尘颗粒均为酸性,对大气和雨水中形成的酸雨缺少足够的中和,北方与此相反;③南方多丘陵地形,且风速小于北方,酸性气体不易扩散,而北方地形平坦辽阔,风力强劲,利于气体的扩散;④南方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硫氧化物排放多。⑤我国南方降水多。

 (2009保定5月)读下面甲乙两地冬夏气温日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表示海洋性气候夏季气温日变化曲线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形成同一地区冬夏气温日较差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

B.冬夏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差异

C.降水的季节变化

D.昼长的季节变化

 本题组考查气温日变化及其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等知识,属于核心知识、基本能力型考查题。第(1)题,气温日较差变化规律是:一般夏季变化大于冬季,大陆性气候大于海洋性气候。图中甲地日较差小于乙地,则甲地气候的海洋性大于乙地,①②两条曲线中,②日较差大于①,故②表示海洋性气候夏季气温日变化曲线。第(2)题,任何地区夏季正午太阳高度都要大于冬季,而落于地平线时太阳高度都为零,则夏季太阳高度日变化要大于冬季,故冬夏气温日较差不同。

 (1)B (2)B

 (2009南昌5月)下图为世界局部地区年平均气温等温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造成①处气温与同纬度地区明显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海陆B.洋流

C.太阳辐射D.大气环流

(2)图中四个区域,南北温差最小的是()

A.甲B.乙C.丙D.丁

 本题组考查影响气温变化的素,难度不大。第(1)题,由图中海陆轮廓、纬度位置等信息可判断①处为北太平洋东部的加利福尼亚寒流所在区域,因寒流而使该区域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第(2)题,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都在10℃至20℃等温线之间,而乙处显示等温线最稀疏,则南北温差最小。

 (1)B (2)B

 (2009福建4月)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与交通条件改善,我国居民避寒旅行逐渐增多。根据气象部门划分冷、暖、热的标准,取l月平均气温在10℃~22℃之间的地区为我国居民适宜避寒区。读下图回答(1)~(2)题。

世界1月平均气温在10℃~20℃范围(适宜避寒区)示意图

(1)适合我国东北居民到图中适宜避寒区旅行观光的是()

A.新加坡城市花园景观

B.巴西高原热带草原景观

C.成都平原的都江堰

D.西双版纳热带风光

(2)图中适宜避寒区甲处的纬度位置低于乙处的最主要原因是()

A.甲处受更严寒的冬季风影响

B.乙处受更暖湿的夏季风影响

C.甲处太阳辐射较弱

D.乙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更显著

 本题命题背景新颖,且富有生活气息,命题切入点有很强的实际意义,考查了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及影响气候的因素,以及空间定位能力。第(1)题,我国北方居民的避寒地选择,要注意距离、方便可行等因素。第(2)题,甲位于我国东南部,冬季受强大的冬季风影响,而使其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

 (1)D (2)A

 (2009云南4月)下表为某地有关气象要素的多年统计情况。据此回答(1)~(2)题。

气象要素(单位)1月4月7月10月

月平均气温(℃)10.814.220.718.6

降雨日数(日)11.29.30.88.0

日平均日照时数(小时)5.58.411.17.7

(1)该地日平均日照时数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昼夜长短和天气

B.昼夜长短和自转速度

C.正午太阳高度和自转速度

D.正午太阳高度和气候

(2)该地的自然植被类型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本题组考查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以及通过数据判读气候类型的能力,难度中等。第(1)题,图中显示不同季节日平均日照时数不同,而日照长短与白昼长短、晴天与否关系密切,再结合表中数据可推断影响因素。第(2)题,该地气温1月最低、但高于0度、小于15度,则为亚热带气候区;同时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说明是地中海气候区,则自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1)A (1)C

 (2009浙江杭州外国语学校)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右图为某地区“大陆度”等值线分布示意图。“大陆度”是表示大陆对各地气候形成影响程度的指数。其公式为D=1.7×ΔT/sinφ-20.4

(式中D为大陆度,ΔT为气温年较差,φ为纬度)

材料二 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的气温统计数据。

材料三 cos59°=0.515。

漠河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西沙

最热月

平均气温18.422.726.027.928.328.9

最冷月

平均气温-30.6-19.7-4.73.313.422.8

气温年较差49.042.430.724.614.96.1

(1)若图中O点位于某大陆的中心,导致A、B、C三地大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D地的大陆度比F地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若圆心O点位于大洋中,则图中大陆度最大的点是__________。

(3)上海的大陆度约为__________,北京、上海、兰州三地比较,大陆度由大到小依次是__________,四川盆地的大陆度比长江中下游地区__________。

(4)简述我国由南向北气温年较差增大的主要原因。

(5)我国大陆度是同纬度地区最高的,这对人民生活有什么影响?

[解析] 第(1)(2)题,正确理解大陆度的概念和读懂图表,不难得出结论。第(3)题,读材料二中的表,直接得出答案。第(4)题,气温的年较差与纬度、海陆分布、季节和天气状况有关。纬度和季节不同,造成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差异,影响气温的年较差及其变化。第(5)题,大陆度越强,气温的变化越大,降水越少,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答案] (1)距海远近不同 大 距大陆中心越近,受大陆影响越大 (2)C、F (3)60.8 兰州北京上海 大 (4)北方地区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大于南方。 (5)冬冷夏热的气候降低了居住的舒适度。

 (2009北京)臭氧层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下图反映了9月份30°S~80°S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状况。读图,回答第(1)~(2)题。

(1)随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

A.最大值所在位置南移

B.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

C.在高纬地区递减明显

D.随大气CO2浓度增加而增加

(2)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

A.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少

B.平流层气温降低

C.酸雨区面积缩小

D.地面辐射强度减弱

 第(1)题,本题考查考生对地理坐标图的理解分析能力及对臭氧层空洞等大气环境问题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结合图分析可知,随着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最大值所在位置北移,在中纬度,臭氧总量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增,而在高纬度递减明显。第(2)题,臭氧层破坏直接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多,使平流层吸收太阳紫外线短波辐射的能力降低,从而引起平流层气温降低。

 (1)C (2)B

 (2009浙江)读下图,完成(1)~(2)题。

(1)四地气候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温带海洋性气候;②亚热带季风气候

B.②热带草原气候;④温带季风气候

C.①温带季风气候;③亚热带季风气候

D.③地中海气候;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2)四地气候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仅分布在北半球

B.②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

C.③主要分布在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

D.④主要分布在纬度40°~60°的大陆西岸

 第(1)题,根据气温和降水的资料图,可以判断出四地的气候类型分别为:①为温带季风气候,②为热带草原气候,③为亚热带季风气候,④为地中海气候,故选C。第(2)题,温带季风气候在全世界只分布在亚洲东部,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10°~20°之间,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故选A。

 (1)C (2)A

 (2009重庆)读下图,回答(1)~(3)题。

(1)下列地区气候类型与甲地相同的是()

A.德干高原B.巴西高原

C.黄土高原D.伊朗高原

(2)乙气候类型区的地带性土壤是()

A.棕壤B.黑土C.黄壤D.红壤

(3)甲、乙两地可能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分别是()

A.咖啡、甜菜B.花生、咖啡

C.甜菜、亚麻D.亚麻、花生

 第(1)题,根据图中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可以得出甲地全年气温高(最低气温在20℃以上),降水季节变化大,且5~8月份降水少,可以判断该气候类型为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对应各选项,选项B正确。德干高原属于北半球热带季风气候,黄土高原属于北半球温带季风气候,伊朗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第(2)题,根据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年温差变化较小,最冷月在0℃以上,各月降水均匀),可判断乙地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发育棕壤,故选项A正确。红壤、黄壤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第(3)题,结合(1)、(2)题判断可得出甲为热带草原气候,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其经济作物分别为咖啡和甜菜。花生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亚麻和甜菜属于中温带作物。

 (1)B (2)A (3)A

 (2009海南)图a中甲地年降水量约为1000mm,乙地年降水量约为500mm。图b示意四地气温年内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造成甲、乙两地降水量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地形D.洋流

(2)图b中与甲地气温年内变化相符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

3.乙地位于亚热带的()

A.常绿阔叶林带B.草原带

C.常绿硬叶林带D.荒漠带

 第(1)题,甲乙两地位于南纬33°附近,降水的影响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从比例尺来看,两地相距不到200km,降水巨大的差异,最可能是地形的因素,甲地位于沿海迎风坡上,降水量大。第(2)题,甲地位于南半球,1月份前后气温最高,7月份最低,且沿岸有暖流,冬季气温较高,因此②曲线最相符。第(3)题,乙地位于亚热带,年降水量约为500mm,且位于大陆内部,应该为草原带最合理。

 (1)C (2)B (3)B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552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