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2课瑰丽的夏宫——颐和园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第2课瑰丽的夏宫——颐和园》,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2课瑰丽的夏宫——颐和园

教学目标
识记颐和园的建筑过程,主要景区构成,功能分类
理解颐和园的兴废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
理解“前朝后寝”的景区布局体现了“国重于家”的理念德和园是“京剧的摇篮

教学重点
1、理解颐和园的修建历史
2、理解颐和园的布局结构和主要特点;认识颐和园所体现出来的中国古代高超的园林建筑技术和中国特色的古典园林建筑风格。
3、感受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精美和颐和园的恢宏气势,树立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古代建筑的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颐和园在造园艺术上的突出成就

教学设计
导入:展示颐和园游览路线图,可以导游的身份来开始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身临其境
一、“宛自天成“的皇家园林
1、颐和园的特点、历史地位、修建历史
(1)提问1请同学们阅读第一、第二自然段,然后给颐和园设计一份简历。
教师展示:出示一份有关某人的简历,学生作为参照来做,完成后展示
姓名:颐和园
曾用名:清漪园
别名:夏宫
年龄:约250岁
住址:北京西郊
身体大小:约290多公顷
特征: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整座园林集中建筑精华,并将各种不同风格的园林和谐的组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博物馆
简历:(1)清乾隆工程开始。
(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
(3)慈禧重建(1888)
(4)甲午战争再遭洗劫。
(5)新中国迎来新生。1948年
荣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
世界文化遗产(1998)
(2)提问2乾隆为什么修建清漪园?慈禧太后为什么能两次重修?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1、乾隆和慈禧时期整个中国的状况
2、引导回顾学习过的近代史有关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来分析,
3、使牢记历史教训,落后带来挨打。
二、政治活动区和居住区的主要景物
教学建议: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增加直观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示有关图片,并补充一些有趣味性的知识。讲解要有取舍,不能面面俱到
建议选择以下作为重点景区介绍:政治活动区:仁寿殿;居住区:玉澜堂和德和园。
建议讲述以下两个内容:①1898戊戌变法:光绪在仁寿殿召见康有为,在玉澜堂召见袁世凯,变法失败被囚禁在玉澜堂。
②国粹京剧,说一说京剧形成于何时?是如何崛起的?
18世纪末,为给乾隆帝祝寿,安徽的徽班进京。道光年间,湖北的汉调流传入京,同徽班合作,徽汉两调逐步融合,到19世纪中期,形成京剧。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发展成为唱腔优美、行当齐全的剧种,成为在全国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原因:①唱腔、表演、念白、武打等方面超过了以往各个剧种,吸引了观众。②清朝统治者和达官贵人们也喜爱京剧,贵族官僚不断把戏班招到家中演唱,都促进了京剧的发展。
三、游览区的迷人景色
教学建议:展示有关教学图片并适当补充史料,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史料的能力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表格中的“主要景观“:
景区主要景观特征
万寿山前山。长廊佛香阁与智慧海华丽宏伟
昆明湖西堤十七孔桥文昌阁清晏舫辽阔
后山后湖景区四大部洲苏州街谐趣园优雅恬静
教学建议:重点选择整个昆明湖景区来分析,作为案例,学生以此作为参照,分析另两处
景区的特征
出示乾隆的《万寿山昆明湖记》
问题:乾隆自述扩建昆明湖的主要目的和后果十什么?
主要目的是为了兴修水利,后果是昆明湖的深度和广度比以来增加两倍,并和城里的护城河相通。护城河的水量充沛,利于漕运,也增加了西郊的灌溉面积。其次乾隆为母亲祝寿,修成寿桃型湖泊。
出示昆明湖的景观图片,
问题:总结昆明湖景观的特色?
具有杭州西湖风格,江南园林的景色,还有西洋风格的建筑;传统的造园手法“借景”,即借园外之景为园中之景。
小结:陈毅《颐和园划船》
问题:概括出颐和园具备哪些历史价值?
是建筑史上的宏伟剧作;是园林艺术上的百科大全;是个人工水库

七、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明清宫殿、皇家园林、陵墓体现了(C)
①皇权至尊②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礼制③封建王朝的蒸蒸日上④我国劳动人民的辛勤和智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颐和园是近代历史的见证,晚清史上许多重大事件或发生在在颐和园,或决策于颐和园。请阅读下列关于颐和园的介绍:
姓名:颐和园
曾用名:清漪园
别名:夏宫
年龄:约250岁
住址:北京西郊
身体大小:约290多公顷
特征: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整座园林集中建筑精华,并将各种不同风格的园林和谐的组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博物馆
简历:
(1)清乾隆工程开始。
(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
(3)慈禧重建(1888)
(4)甲午战争再遭洗劫。慈禧再次修复
(5)新中国迎来新生。1948年
荣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
世界文化遗产(1998)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颐和园是近代中国历史的见证。”


材料二
图一慈禧太后画像图二德和园
(2)图一和图二有什么关系?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京剧形成于何时?它是如何崛起的?

3、颐和园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清代皇家园林。颐和园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在于其既是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者,又在建筑设计上荟萃了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因而被称为中国古典园林之首。
材料一
颐和园全景图
(1)结合上图指出颐和园政治活动区的组成及其特点。

材料二
图一颐和园风景图二苏州街图三谐趣园
结合以上三图说明颐和园在建筑上如何融入江南私家园林的风格?

材料三
啊!颐和园的精致十分灿烂,
建筑师可以到这儿研究建筑工程,
庭院艺术在这儿找到百科大全。
可以说在这园子的建造完全是为了消遣,你看它早就是供应北京城的大水库,
也灌溉京西郊区一大片稻田。
哪一处都贯穿着人民的智慧玉血汗,
也苦费了科学钻研!
这也许是叶赫那拉氏一生所干的唯一好事。
她并没有意识稻她从覆灭的海军中。
下一座宏伟而美丽的大花园。
——陈毅《颐和园划船》
(3)读完这首诗,请你概括出颐和园具备哪些历史价值?

(4)请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描述或评价,说出颐和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主要理由。

参考答案:1、C
2、(1)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工程开始,那时清王朝正值盛世时期,疆土广阔,政局稳定,国力强盛,是一个强大的东方帝国,有了大建园林的条件。时光流转,颐和园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一样受到摧残: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清漪园和圆明园一起,被英法联军焚毁;慈禧太后在甲午战争前后挪用海军军费重修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1900年八国联军又洗动了颐和园;1902年之后,颐和园成为慈禧太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媚外外交场所;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又经历了北洋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统治,园林荒芜,建筑残破。1948年12月,好她先于北京城获得新生,从此开始了崭新的历史篇章。
3、(1)颐和园政治活动区以仁寿殿为中心,包括两侧的配殿和仁寿门处的南北房群。其建筑的特点体现了皇家园林占地面积大、建筑物多堂皇壮丽、风格雍容华贵等特点。
(2)昆明湖中,有一道长堤把水面一分为二,湖水、岛屿和堤岸景物交相辉映,呈现典型的杭州西湖风格;苏州街,依照江南水镇遍设店铺,建成一条买卖街,呈现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格;谐趣园,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楼台水榭,呈现江南园林的风格。
(3)颐和园是建筑史上的宏伟剧作;是园林艺术上的百科大全;有利于水利灌溉,是个人工水库。
(4)颐和园被列入名录的主要理由:一方面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艺术地融为一体,反映了文化与自然应融为一体的思想。另一方面,包容了我国北方、江南和西部不同地区的园林风格,是中国风景园林的杰作,代表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和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相关知识

第六单元明清的宫殿、皇家园林和陵墓第2课 瑰丽的夏宫──颐和园


第六单元明清的宫殿、皇家园林和陵墓

第2课 瑰丽的夏宫──颐和园

教案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宛自天成”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的建筑过程

主要景区构成

功能分类

颐和园的兴废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

颐和园是历史的见证。

寻找一般园林运用“借景”“抑景”艺术方法的实例。

讲述法

提问法

通过颐和园的兴衰,深刻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含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建筑艺术的欣赏和认同以及保护意识。

政治活动区和居住区的主要景物

仁寿殿、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德和园

“前朝后寝”的景区布局体现了“国重于家”的理念;德和园是“京剧的摇篮”。

讲述法

提问法

演示法

游览区的迷人景色

长廊、佛香阁、智慧海、昆明湖、十七孔桥、白色石舫、谐趣园、苏州街、四大部洲

颐和园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博物馆;

颐和园的造园艺术及风格。

史料研习法

讲述法

提问法

演示法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教学重点

颐和园的修建历史;颐和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园林风格;认识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创造。

教学难点

颐和园在造园艺术上的突出成就。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颐和园作为一个大型皇家园林,在世界造园史上有自己独特的理念和艺术成就,它模拟大自然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和创造,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统一起来,使有限的空间得到无限延伸,形成赏心悦目丰富变换的“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特殊环境。颐和园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建造的世上首屈一指的皇家园林,它杰出的园林艺术价值和重要的科学文化历史价值,使它成为中外最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1998年12月,她以“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的象征”的定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

教材引言小字主要讲述了从金至清颐和园景区开发的历史,说明此地方自古即是景致优美,环境宜人。据《朴通事谚解》中记述:当时这里的景色“真个是画也画不成,描也描不出,休夸天上瑶池,足比人间兜率”。引言中还包括本课的学习任务:教师需与学生一起探究的两个问题(颐和园在造园艺术上有哪些突出的成就?颐和园汇聚了哪几种不同的园林风格?),需要解决的三个概念(颐和园、万寿山和昆明湖)。

“‘宛自天成’的皇家园林”一目,主要讲述了颐和园园林的特点、历史地位、修建过程、主要构成和园林的功能。关于颐和园园林的特点及历史地位教材是这样分析的: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整座园林集中建筑精华,并将各种不同风格的园林和谐的组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博物馆。颐和园园林总体布局继承了中国传统造园“虽有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之艺术特色,三千余间亭、轩、馆、廊、榭、寺、台、楼、阁、庙、桥、舫等依循自然山水,因地制宜地分布在万寿山、昆明湖中,形成一座以湖光山色著称,又以金碧辉煌闻名的大型皇家园林,将中国古典园林的修造推向了高潮。

在清代,王公贵族竞相在清山绿水的北京西北郊兴建离宫别馆。在绵延二十余里的范围内形成了历史上罕见的皇家园林特区。当时号称三山五园,颐和园即是其中之一。

清朝颐和园的修建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工程开始。那时的清王朝,正值盛世时期,疆土广阔,政局稳定,国力强盛,是一个强大的东方帝国,有了大建园林的条件。乾隆凭借自己对中国园林的理解和至高无上的权力以及国库大量存银,以“兴修水利和为母祝寿”为名,荟粹了全国能工巧匠,连续施工15年,动用了全国年度收入七分之一的财力,内务府共销算工程用银4482851.953两,建成了这座规模巨大的皇家御园“清漪园”。清漪园的得名是因为这里的昆明湖湖面开阔,一池碧波映线着天光云影,清澈的水又泛着涟漪。如此耗资巨大、连续施工、一次完成的工程,在世界造园林史上也无先例。时光流转,颐和园的命运与中华帝国的命运一样受到摧残,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即1860年清漪园和圆明园一起,被侵入北京的英法联军焚毁。烈焰瞬息之间,烧毁了这座经营、建造了109年的名园。园内珍宝散失一空,仅有少数建筑立于西风残照中。清档上记载:273间长廊只剩下十一间半,龙神祠殿宇祭器具无存。“玉泉悲咽昆明塞,惟有铜犀守荆棘”,是当时国人悲愤控诉侵略者丑恶行径的写照。

咸丰死后,慈安和慈禧两宫皇太后发动“祺祥政变”,进行“垂帘听政”,中国开始了慈禧掌握朝政长达四十八年的历史。慈禧处心积虑修复清漪园,以作为她长期居住的离宫。然而当时的清王朝已民穷才尽,国库亏空,想要在几乎成为废墟的清漪园基址上重现辉煌,实非易事。后来,慈禧以筹建海军的名义筹资,重建清漪园。负责北洋水师的李鸿章答应每年从海军经费中拨出一半做为修清漪园之用。光绪十四年(1888年)清漪园的重建工作开始,光绪皇帝将重建中的清漪园命名为“颐和园”。“颐和”一词,即是供慈禧“颐养天和”之意。工程由清代著名宫廷设计师“样式雷”的第七代传人雷廷昌主持。

光绪二十年(1894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遭失败,全国人民怨声载道,加之国库财源枯竭,慈禧不得不于光绪二十一年在裁撤海军衙门的同时,停止颐和园工程。光绪二十六年,颐和园又一次遭到英法日等八国联军的洗劫。光绪二十八年,慈禧再次斥巨资对颐和园进行大规模的修整,形成现在的规模。次此修整计工程27项,包括除畅观堂以外的殿宇,共用银431914.477两。1902年慈禧重新驻园后,打破咸丰朝以来皇帝、太后不见外国使节的成例,颐和园成为慈禧“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媚外外交的场所。

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又经历了北洋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统治,园林荒芜,建筑残破,景象极为凄凉。1948年12月,她先于北京城获得了新生,颐和园从此开始了崭新的历史篇章。

颐和园的主要构成为万寿山和昆明湖,面积比较大,约二百九十多公顷,特别是水的面积约占四分之三,故有“水上园林”之称,具有江南园林的风格。其中建筑物较多,气势雄伟,体现了皇家园林的风范。

颐和园秉承了皇家御园的规制,采用了“宫苑分置”的方式,将全园按功能不同划分为政治活动区、生活居住区(二者通称宫廷区)和风景游览区。东宫门内仁寿殿为中心的宫廷区,为帝后朝会大臣、处理政务的场所;以乐寿堂为主体,包括玉澜堂、宜芸馆和德和园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和光绪皇后的寝宫以及供慈禧看戏和娱乐的地方。以万寿山上佛香阁为中心的游览风景区,是颐和园的精华所在。

“政治活动区和居住区的主要景物”一目,重点讲述园中的主要建筑物景观,如政治活动区的仁寿殿,生活区的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和德和园等。圆明园的布局与故宫的一样,即“前朝后寝”,体现国重于家的原则和“家国一体”的理念。内廷区直对颐和园的正门,建筑富丽辉煌,庄重威严,具有皇家园林的特征之一。主要建筑物又具有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格,一个一个的封闭院落由游廊联通。它们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其中居住部分采用青砖灰瓦,亲切宜人。宫殿区则金碧辉煌,气宇轩昂。在整体布局上,宫殿区和内廷区相对规整严谨,与相隔咫尺的自然水景区形成反衬与对比,各取其妙,相映成趣。

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大门上方悬挂“颐和园”匾,为光绪帝题。东宫门内是仁寿门,两侧朝房,旧称南北九卿房,是军机阁部办公的地方。仁寿门内即是政治活动区的中心建筑──仁寿殿。

仁寿殿是慈禧和光绪皇帝临朝听政的大殿,该殿最早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原名“勤政殿”。当时乾隆规定:所有御园中,凡是当朝听政的大殿都叫“勤政殿”,意思是游园时不要忘了亲理政务。咸丰十年,仁寿殿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年间重建,改名为“仁寿殿”。这个名字来源于孔子《论语》中“仁者寿”的语句,意思是施仁政的人可以长寿。1903年再次修复后,慈禧和光绪经常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

仁寿殿的门、窗、柱一律用红色,烘托起皇家威严的气氛。殿中摆放宝座,为皇权象征,殿内运用古代常用的造园手法,在院内栽植常青树木,点缀以山石,同园林的整体环境相协调。

生活区的主要景物有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和德和园。正如教材所说:玉澜堂为光绪皇帝的寝宫,其实也是光绪皇帝的囚禁之所。玉澜堂原建于乾隆十五年,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玉澜堂的堂名,出自晋代诗人陆机“玉泉涌微澜”的诗句,与这里的地形极为贴切。堂内陈设具有宫廷特点,堂内中央地平床上是一套宝座御案,用紫檀木和沉香木镶嵌、拼贴、雕造而成,高雅端庄,制作精美,在颐和园家具中首屈一指。玉澜堂珍贵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和戊戌变法有关。

宜芸馆是光绪的皇后隆裕居住的地方,始建于乾隆,光绪时重建。“宜芸”意思是说宜于藏书和读书的地方。在乾隆时期是皇帝的藏书之地。原有通道与玉澜堂相通,戊戌变法失败后,通道被堵死。宜芸馆院内两侧廊壁上,镶嵌有乾隆御临各家石刻十块。

乐寿堂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要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咸丰十年(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1887年)建。在其建成后,慈禧大部分时间住在这里,乐寿堂是她的安歇之地。乐寿堂以它特有的位置和景致,成为园内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

乐寿堂殿内及庭院的布置,突出了富贵长寿的主题。寿堂内按宫廷原状陈列,中间为起居室,西套间为寝室,东套间为更衣室。起居室内,中间设紫檀雕造御案宝座,宝座后列一堂十五折玻璃镜屏风,将室内映照得宽敞亮堂。乐寿堂内还悬挂有华丽的五彩玻璃吊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电灯。庭园内四季花木和陈设大多有象征寓意,堂阶前阶沿两侧对称排列铜铸梅花鹿仙鹤和大瓶,取“六和太平”的谐音,庭前安排了对称的花台。栽植玉兰海棠牡丹等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至今玉兰仍很茂盛。现在邀月门前一株是乾隆从南方移植来的。庭中一块长8米,宽2米,高4米巨石,横卧在一个雕有海浪波纹的青石座上。巨石形状很像灵芝且色青而润,取名“青芝岫”,寓意“寿比南山”。后人称此石为“败家石”。这些具有宫廷特点的内外陈设,处处表现出封建礼制的森严,象征着“天子至尊”、“皇家富贵”的意识。

德和园是光绪和慈禧太后看戏的场所。原本是在清漪园怡春堂基址上修建的,工程自1891年至1895年,历时四年,耗用了71万两白银才建成。该院有三进院落。占地3000平方米,主要有由扮戏楼、大戏台和慈禧看戏的颐乐殿三部分组成。大戏楼共三层,高21米,宽17米,是国内目前保存最完整,建筑规模最大的古戏楼。这座大戏楼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在我国戏曲史上举足轻重,代表我国近代戏曲艺术水平的京剧,就是在这个舞台上发展成熟和定型的。德和园大戏楼建成后,慈禧经常让社会上的名演员进宫表演,并给予各种支持,使京剧这门艺术得以发展和完善,所以这里有“京剧摇篮”之称。那些乘前启后、开创流派、最负盛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如谭鑫培、杨小楼、陈德霖等,都曾在这里登台献艺,留下许多历史记载和传说。

“游览区的迷人景色”一目,教材依照景观的特征,主要分成三部分来讲述:万寿山前山景色、昆明湖风光、后山后湖景观。

万寿山前山是建筑密度最大的区域,其建筑,是整个万寿山建筑的精华。万寿山前山景色的特征可概括为:建筑群华丽宏伟,体现了皇家威严和“君权神授”的统治思想。整个景区由两条垂直的轴线统领,主体建筑布局严格对称,庞大的建筑气势集合了园林功能、宗教功能和宫廷功能。除主体建筑外,还在前山东西部点缀其它亭、堂、轩、阁等建筑小品,扩大了园林空间,增添了古朴、典雅的色彩。

万寿山前山的主要建筑有东西轴线千步廊,中轴线上有排云门、排云殿、德慧殿、佛香阁、智慧海等,还有其他点缀的精品建筑,如转轮藏、介寿堂、宝云阁、五方阁、清华轩、意迟云在、千峰彩翠、景福阁、益寿堂、清宴舫、画中游等。

颐和园里有回廊、曲廊、游廊、水廊、花廊、爬山廊等,集中了中国园林中所有廊的形式。其中,万寿山下的彩绘长廊尤其是一条以“廊”驰名中外的建筑,它的长度和丰富的彩化画在1990年被收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在全园的建筑布局中,长廊具有重要作用,它巧妙地建在山水之间,使湖山之间有了一个巧妙过渡,同时,又像一条五彩缤纷的带子,把前山一些分散建筑连在一起,构成一个排列有序的建筑整体,起到东西轴线的作用,另外也是一条引导游览的路线。廊的设计上,作出了曲直转折的变化,同时在长廊沿线上穿插了象征春夏秋冬的“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和两座水榭。长廊共绘有大小不同的苏式彩画1.4万幅。其中人物画面大多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封神演义》《聊斋》等,其中的许多风景画仿自江南山水,是画师们根据乾隆意图绘制的,他们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浓缩在这条长长的画廊上。1860年,长廊被英法联军焚毁,仅剩下十一间半,1886年,慈禧太后修颐和园重建了长廊。并派人往江南临摹山水,补画了廊间彩画。现存彩画是解放后维修长廊时按原样重新绘制的。

以佛香阁为中心的中央建筑群,倚山临湖,是前山景区最主要的观赏对象,它的设计与布局对园林规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整个建筑群的构思与布局体现了“仙山琼阁”的神仙意境和“君权神授”的统治思想。中轴建筑群的前身是清漪园时期的乾隆皇帝为给母亲助手修建的大型佛寺“大报恩延寿寺”,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修建颐和园时想把这里作为她的寝宫。但是,殿宇还未建成,她就得了一场大病,慈禧认为是冲犯神佛的不祥之兆,于是把寝宫改在了乐寿堂。

排云殿是慈禧接受朝贺的地方。佛香阁和智慧海都是佛教场所。内部供奉着各种各样的神像,寄托着封建帝后乞求佛陀庇护的愿望。佛香阁是颐和园的标志建筑,在园林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并且我国造园家们津津乐道的造园手法──借景,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运用和体现。

颐和园是以湖光山色著称的大型山水园林,昆明湖的水,构成了园林的精华部分。昆明湖的名称,起于乾隆皇帝仿效汉武帝为讨伐昆明国而在长安开凿的昆明池。乾隆帝曾在昆明湖中操演水操(乾隆所谓训练水师,不过是借题发挥,昆明湖的主要用途是游赏和观景)。它是颐和园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地约220公顷,为全园面积的3/4(约占全园3/4的水域是在天然湖泊的基础上经过自然变迁和历代整治最后于清乾隆朝开挖定型的,距今已有3500年的历史,比北京城3041年的历史还要长)昆明湖是北京历史上第一座人工水库。

教材首先介绍了昆明湖景观的特色,即典型的杭州西湖风格,然后按昆明湖方位介绍主要景观。乾隆皇帝建造清漪园时,仿照杭州西湖苏堤在昆明湖中构筑了一条西堤,沿岸广植桃、柳。西堤上架有6桥,由南而北依次为柳桥、练桥、镜桥、玉带桥、豳风桥和界湖桥。这些座桥形式各异,最著名的是玉带桥,它是西堤六桥中唯一的一座拱桥,因形似玉带而得名。西堤的西部水域又有一道短堤,把昆明湖分成三个主要水域,每一水域点缀着一座岛屿,即南湖岛、团城岛和藻鉴堂岛,用以象征海上三座神仙居住的小岛:蓬莱、方丈、瀛州。这就是皇家园囿的惯用的“一池三山”象征手法的造园布局。昆明湖中完整的三岛布局是中国传统的“一池三山”模式所表现的最后一处,也是仅存的一处。大大小小的岛屿和建筑或远或近浮现于碧波荡漾的昆明湖中,构成了封建帝王刻意追求的神仙之境。

桥,水上之梁,颐和园中共有30多座桥,最大的是十七孔桥,它连接着东堤和南湖岛。十七孔桥应造园布局和景观之需而产生,放眼望去,它恰如长虹卧波,气势雄壮,在全国古典园林中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是我国现存同类中建筑中最大的一座。无论从哪一头看过去,总是看到正中的一个孔,这个孔正好是第9个。因为帝王最喜欢、最吉利的阳极奇数,所以此桥用17孔。

东堤的主要景观有其北端的文昌阁,得名于文运昌盛,“文昌”即文昌帝君,为道教神名。在清漪园的造园设计中,在万寿山西麓宿云檐供奉关帝,在这里供奉为文昌帝君有文武辅政之寓意。与文昌阁相邻的有知春亭,卧在清白石雕造的海浪纹基座上有一只栩栩如生的大铜牛,有镇服水患之意。关于铜牛,民间有许多传说。在昆明湖的西北,又一著名建筑白色石舫,始建于1755年,乾隆建造石舫除了观赏昆明湖景色外,还用它来象征清王朝如磐石般坚固。1860年被毁。现在的石舫是1894年重建的,慈禧将它改名为“清晏舫”(寓“河清海晏”,天下太平之意),是慈禧太后观景和饮宴的地方,舱楼改成洋式,是园中唯一有西洋风格的建筑。石舫长36米,就形式和长度而言,在同类建筑中,可说是独一无二的。

在清漪园时代,后山的建筑规模同前山一样,雄伟壮丽,但经过1860年、1900年帝国主义侵略军两次大破坏,大多仅剩下残垣断壁和荒台废基。其中现存或修复的主要建筑景观有:四大部洲、苏州街、谐趣园等。

万寿山后山中部是象征佛国世界的四大部洲。四大部洲因山顺势,就地起阁,全部建筑按照佛教宇宙观设计的,完整地体现了佛国的形象。它是一座藏式的寺庙群,是清朝政府推崇佛教,中央政权和一些信仰佛教的少数民族加强联系的产物。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战火,今天所见庞大的寺庙群是1984年按原样恢复的。

四大部洲指的是:北俱卢洲,南赡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贺洲,它们形状多不相同,依次为方形、三角形、半月形、圆月形。据说这四种不同形状,又对应着佛教世界四种元素:地(方形)、火(三角形)、风(半月形)、水(圆形)。另外还有不同形式的塔台修建的八小部洲。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中间有两个凹凸不同的台殿,一个代表月台,一个代表日台,象征着日月环绕佛身。在阁的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还有代表佛经“四智”的红、白、黑、绿四座喇嘛塔。

苏州街地处颐和园后湖中心,在乾隆年间称买卖街,1860年被焚,1990年在原址上复建。它是建国以来,第一个在被帝国主义焚毁的遗址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完整景区。这是一条专供清朝帝后妃嫔们逛市的商业街。苏州街全长三百余米,设有六十多处铺面,一水两街,沿岸作市。将中国西部西藏式样的寺庙同江南水乡的临水街市浓缩在一个风景区里,高原风貌和水乡情趣相融,安排在一条中轴线上,堪称匠心独运,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

中国园林中造园手法往往是大园包小园,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就是其中之一。谐趣园是乾隆于1751年下江南时,看中了江苏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遂在这座皇家园林中仿其意而建造的。原名惠山园,乾隆分外喜爱此园,曾为其做诗15次,达151首。1811年嘉庆皇帝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之意改名为谐趣园。现在的谐趣园是光绪时重建的。园内的建筑和百间游廊全部环池临水展开,保留了江南园林的灵秀之气。从清漪园的总体规划来看,这个小园林既是前山前湖景区的向东北方向延伸,又是后山后湖景区的结束。这种园中之园的设计布局增加了园林的变化,丰富了园林的内容。

在园林布局中,颐和园运用较多的艺术手法是对比。这种手法在前山和后山的景观塑造上巧妙地显示出来,与前山的华丽、前湖的辽阔相比,后山后湖景区的特点可概括为:建筑较少,山路曲折,绿荫幽闭,优雅恬静,以山地景观为主,兼及小型水景,主要建筑有苏州街、谐趣园等,布局紧凑,各有妙趣;与后湖以幽深见长,两山夹一水的浓阴景致,展露了令人神往的江南风情。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本课的导入,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如:

①通过适当补充和赞美颐和园风光的诗词或评语,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对颐和园的景色和价值有一个初步了解。

②展示颐和园游览路线图,可以导游的身份来开始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们如身临其境。

③可以利用本课导言,引导学生阅读,后提出疑问即:从金至清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选择此地建宫建园?乾隆时为什么称清漪园,慈禧太后后来为什么改为颐和园?从引领探讨这些问题入手,展开课程的讲解。

④教师可以首先解释一些重要概念的方式来导入,例如可以首先介绍有关园林的造园艺术及风格知识,让同学们在学习颐和园的过程中注意概括和总结,为解决重难点做好铺垫。

“‘宛自天成’的皇家园林”一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颐和园的历史地位和特点、修建过程、主要构成、功能分类、典型的运用了借景的造园手法。旨在让学生对颐和园有个整体认识的同时,深刻了解到颐和园“虽有人作、宛自天成”、“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艺术特色,并且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它的兴废发展史、又是近代历史的缩影。处理本目时,建议教师:

①可采用问题式教学,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设问如下:乾隆为什么修建清漪园?慈禧太后为什么能两次重修?阅读完本目后请你给颐和园设计一个身份证。

②在讲述颐和园修建过程时可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过的近代史有关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牢记历史教训,落后带来挨打,以此发奋图强。

“政治活动区和居住区的主要景物”一目,学生需要掌握有关的主要建筑景观:仁寿殿、东宫门、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和德和园。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封建帝王勤政与否是关系国家安危的重要因素;宫廷区的建筑体现出皇家园林的雄伟气魄和中国封建时代皇权至尊、君临一切的气派。深刻了解到颐和园既显示了清王朝的兴盛,同时繁华景致之下的颐和园又掩盖不住大清王朝的风雨飘摇。清王朝由盛转衰,颐和园可说是历史的见证人。讲解本目时建议教师:

①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增加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好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图片,并补充一些有关趣味性的知识。讲解要有取舍,不能面面俱到。

②晚清史上许多重大事件或发生在颐和园,或决策于颐和园。教师应注意与初中学过的有关知识相联系,例如光绪曾在仁寿殿召见倡导戊戌变法人士康有为。1898年,戊戌变法时,光绪帝在仁寿殿曾召见康有为,“历时九刻之久”,历来召见大臣从未有过如此长的时间,他任命康有为为总理各国事物衙门章京上行走。稍后,在变法危机关头,光绪帝又在玉澜堂寝宫曾召见袁世凯,想借助袁世凯的力量,挽救岌岌可危的“变法维新”。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和北海的古柯庭,逢慈禧驻园期间将光绪帝带来囚禁在此,慈禧为了断绝光绪皇帝与外界的联系,命人在正堂后墙及两厢均砌起砖墙,将玉澜堂的原有的通道用堵死(现东西配殿内高至屋顶的砖墙尚存),出入只能走南门,由太监把守。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慈禧采取先利用后镇压的手段在颐和园炮制出镇压“拳匪”的十多道谕旨。

③京剧是国粹,颐和园对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利用学思之窗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给以必要的点拨和启发。

“游览区的迷人景色”一目,主要让学生掌握三个景区,即万寿山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的主要建筑景观及其特征,旨在让学生认识到: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和皇家建设的重点项目,借助造景来表现天人感应、皇权至尊、纲常轮纪等的象征寓意,比一般园林在范围上更广泛,在形式上更多样。建置有大量的佛教寺观,寓意封建统治者试图以弘扬佛法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即团结和笼络蒙藏上层人士,确保边疆防务和多民族国家统一。颐和园在造园艺术上将中国古代封建秩序、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渗透于中,典型地反映了中国皇家园林特有的精神追求。通过学习本目,使学生还认识到颐和园中的许多景致,是江南园林的主题在北方园林中的再现,也可以说是江南名园在皇家御苑内的变体。讲解本目时建议教师:

①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的教学图片并适当补充史料,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史料的能力。

②注意与重难点的结合与突破,颐和园作为一座皇家园林,将宫殿建筑的严谨宏伟、宗教庙宇的庄严肃穆、北方民居的方整密合、南方宅园的小巧玲珑包容在一个大环境之中,形成了园林建筑造型丰富,色彩浓重辉煌的艺术风格。这座园林珍贵之处还在于它是最后一处以传统的建筑结构、传统的建筑材料、传统的建筑设计、施工程序与传统的施工匠作组织的所完成的最后一座堪称里程碑的宏伟巨作,是中国现代建筑兴起前建筑史发展主流的一个总结。

③可以从景区、主要景观、特征三个方面列表对比形式来讲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此表,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总结:讲完本节课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颐和园所具有的几个第一。然后讲述颐和园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从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来看,更加突出了它的历史功能和文化功能,它将代表着中国皇家园林最高的造园艺术成就,代表中国传统工艺与技术的创造水平,是服务于当今时代的博物馆式的皇家园林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因而更具品牌特性。如果时间许可的话,可补充讲述它具有的文化价值。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导入

[教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散文诗:

啊!颐和园的景致十分灿烂,

建筑师可以到这儿研究建筑工程,

庭院艺术在这儿找到百科大全。

可以说在这园子的建造完全是为了消遣,

你看它早就是供应北京城的大水库,

也灌溉京西郊区一大片稻田。

哪一处都贯穿着人民的智慧与血汗,

也苦费了科学钻研!

这也许是叶赫那拉氏一生所干的唯一好事。

她并没有意料到她从覆灭的海军中,

下一座宏伟而美丽的大花园。

──陈毅《颐和园划船》

[教师提问]读完这首诗,请你概括出颐和园具备哪些历史价值?

[学生回答]建筑师可以到这儿研究建筑工程,说明颐和园是建筑史上的宏伟巨作;园林艺术上百科大全;有利于水利灌溉,是个人工水库。

[教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颐和园,去证实陈毅和这位同学所总结的是否正确。

案例二 “宛自天成”的皇家园林一目讲述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二自然段,然后给颐和园设计一个身份证。

[学生]

姓名:颐和园

原名:清漪园

别名:夏宫

年龄:约250岁

住址:北京西郊

身体大小:约290多公顷

特征: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博物馆。

荣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

世界文化遗产(1998年)

案例三 讲解昆明湖景观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段资料,请同学们阅读:

岁已巳,考通惠河之源而勒碑于麦庄桥。《元史》所载引白浮瓮山云者,时皆湮没不可详。夫河渠,国家之大事也,浮漕利涉灌田,使涨有受而旱无虞,其在导泄有方,而潴蓄不匮乎!是不宜听其淤泛滥而不治,因命就瓮山前芟苇茭之丛考,浚泥沙之溢塞,西湖之水都为一区经始之时,用事者咸以为新湖之廓与深两倍于旧,踟躇虑水之不足。及湖成而水通,则汪洋漭沆较旧倍盛,于是又虑夏秋汛涨或有束虞。甚哉,集事之难。可与乐成者,以因循为得计,而古人良法美意利足及民,而中止不究者皆是也。今之为牖、为坝、为涵洞,非所以待汛涨乎?非所以济沟塍乎?昔之城河水不盈尺,今则三尺矣;昔之海甸无水男,今则水田日辟矣。顾矣不以此矜其能,而滋以惧,盖天下事必得一人积思劳虑,亲细务有弗辞,致众议有弗恤而为之。以侥幸有成焉,则其所得者必少,而所失者亦多矣。此予所得慨夫集事之难也。湖既成日,赐名万寿山昆明湖。乾隆十有六年岁次,御制并书。

──乾隆《万寿山昆明湖记》

[教师]这段材料不难读懂,请同学们阅读后回答:乾隆自述扩建昆明湖的主要目的和后果是什么?

[学生]主要目的是为了兴修水利,其后果是昆明湖的深度和广度比原来增加了两倍,并和城里的护城河相通。护城河的水量充沛,利于漕运,也增加了西郊的灌溉面积,海淀水田也日渐扩大了。

[教师]扩建昆明湖还有其他原因吗?

[学生]乾隆为母亲祝寿。

[教师]为了给他母亲祝寿,把这个近四千亩的水域修成了一个寿桃型湖泊,并于1751年将瓮山泊改名为昆明湖。

[教师]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欣赏昆明湖的景色(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景观图片),要求同学们注意总结昆明湖景观的特色。

[学生]昆明湖景观的特色具有杭州西湖风格,江南园林的特色,并且还有西洋风格的建筑。

[师]除了以上同学总结的这些特征,传统的造园手法借景在此得到成功的体现。游览昆明湖,处处皆能映西山入园,足证“借景”之妙。以下我们进行详细的讲解。

第2课墙上的斑点学案



2.*墙上的斑点
做个自尊自爱的人
自爱是叫人严于律己,爱护自己的人格、名誉、地位,从而使自己自觉、自制、自尊、自重、自强,直至达到人生的崇高境界。但是自尊自爱应杜绝“过度”,不要忘记了尊重别人和爱别人,尤其不要把自尊自爱与“自私”混同了。自尊自爱不是要你把自己看得比谁都高贵,比谁都完美,比谁都有功劳,比谁都了不起。一个真正懂得自尊自爱的人,也必然懂得尊重人和爱人。
爱自己的人首先是那些战胜自己的人,战胜自己的私心,用爱心的甘泉去灌溉所有焦渴的土地。“爱我”与“忘我”是辩证的统一。一个人只有在忘却自我的时候,才可能全心全意地服务于社会,有益于人民。这种“服务”和“有益”自然会赢得社会与人民对你的尊重和爱戴。所以说想让别人尊重你,必须先尊重别人;想让别人爱你,必须先爱别人。
相关链接
一、作者介绍
伍尔芙(1882—1941),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文学世家。她自幼深受父亲的影响,虽然因身体原因从未上过正规学校,却从父亲的藏书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运用“意识流”技巧探索文学表现的新方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1941年3月投水自尽。她是英国女作家、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女权运动的先驱人物。主要作品有《海浪》《到灯塔去》《雅各的房间》《达洛维夫人》,散文集《普通读者》等。
二、写作背景
20世纪前期,西方社会开始动荡不安,传统的社会结构趋于瓦解。与此同时,西方文学也是空前活跃,流派众多。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一批先锋作家能够主动打破传统小说的束缚,进行大胆的革新;锁定人们纷乱复杂的意识,并由此为基点,着力表现和发掘人类深层次的内心世界以及潜藏其后的暗流涌动又瞬息万变的意识活动,进而创造出独具一格的意识流小说。发表于1917年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是伍尔芙的第一部意识流作品。尽管带有些许“探索”的性质,但作者在其中运用的意识流创作技巧都在其后续的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与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因此《墙上的斑点》堪称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
自主学习
一、字音辨识
1.生难字
别墅() 古冢() 芜菁()
箭镞()茎干()怂恿()
鳍翅()碗橱()铁裙箍()
呆滞()赝品()合拢()
答案 shù zhǒnɡ jīnɡ zú jīnɡ sǒnɡ qí chú ɡū zhì yàn lǒnɡ
2.多音字
量()分量()衡量闷()沉闷()闷热
当()当真()当家扎()扎根()包扎()挣扎
答案 liànɡ/liánɡ mèn/mēn dànɡ/dānɡ zhā/zā/zhá
二、词语辨析
1.原型 原形
都有“原来的、本来的”之意。“原型”是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原形”是原来的形状,本来的面目,含贬义。
(1)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大打击和惩治力度,或许能把“野鸡大学”打回________,遏制其野蛮生长;然而,若要把它消灭得无影无踪,还高等教育一片晴朗天空,则需久久为功,在培养正确教育观、人才观上下足功夫,做足文章。
(2)该剧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上海,顾家四兄弟携手进军影视界,辗转南洋、香港,最终成为华语影视大亨的故事。不难分辨,剧中人物的________就是邵逸夫。
答案 (1)原形 (2)原型
2.掩饰 掩盖
表示把真相遮蔽起来不让人知道。“掩盖”指遮盖,是个中性词,而“掩饰”是个贬义词;“掩盖”适用对象既可以是具体事物,如大雪掩盖着田地;也可以用于好的或坏的思想行为,如掩盖罪行、掩盖不住内心的喜悦。“掩饰”指通过某种手段掩盖真实情况,如掩饰错误、掩饰险恶用心等。
(1)众所周知,偏见和误解会________真相、误导行为。特别是对于供给侧改革这样的国家大战略,错误认知更需要及时澄清,以免产生或扩大负面影响。
(2)以色列并没有遭到伊拉克生化武器的袭击,相反在美军攻入巴格达之后,摘下防毒面具的以色列人________不住自己的喜悦,欢呼“中东从此不再是昨日的中东”。
答案 (1)掩盖 (2)掩饰
三、成语积累
1.一哄而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悬而不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容不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转瞬即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指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同“一哄而起”。
2.悬,高悬,悬立;决,决定、解决。一直拖在那里,没有得到解决。
3.从容:不慌不忙,很镇静;不迫:不急促。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4.一转眼就消逝。形容时间过得飞快。
主旨归纳
作者要写的不是有关“墙上的斑点”的故事,而是借“墙上的斑点”说明一个道理:客观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意识的活动;客观的显现是短暂的,只有人的意识流动,存在于记忆中的生命体验才是永恒的。
表现的主题:①对妇女问题的关注,深刻地揭示了男权社会中人不可能真正感受到自由的存在。伍尔芙呼吁妇女应当毫不畏惧地摆脱这种男权的束缚,打破这种尊卑序列。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才能放飞自己的思想。②表现出作者对安宁生活的渴望。③对战争的憎恶、对和平的向往。
文本探究
1.“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篇小说是以一个原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的,这是伍尔芙小说独特的艺术形式。
(1)课文中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在结构上是作者引导读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支点或触发点,它起的只是一种支撑或触发作用。
(2)作者的所有线索都从“斑点”出发,进而产生出许多联想,而每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
(3)从支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环往复,好似一朵由多层花瓣围着花蕊的鲜花。在这里,小说的结构与作者、人物的活动浑然一体,形式与内容难以区分。
2.请找出文本中具有哲理成分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弗吉尼亚伍尔芙经常借助一种闪烁其词的风格,努力描绘那些在意识中不断跳跃流动的物象,使文本具有一种诡谲神秘、散漫不羁的特征。但由于时时处处流露出来的对生活的顿悟,却使这些平常而又奇特、琐屑而又稍纵即逝的无数个意象显出了一种强劲的穿透力。在弗吉尼亚伍尔芙的笔下,那些惊人的哲理,常有以下的作用:
作用承转点例句具体功能
引导过滤对斑点展开联想前“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句说明人的思维特点,为后面联想奠定基础
概括总结从斑点想到木板,想到树及树倒后“即使到了这种地步……”句对前面一次连续意识流的提炼,揭示生命的本质
凸现提升主题文章整体所表现的生命的神秘,追求生活的自由流畅等“天哪,生命是多么神秘……”句:“这里是多么宁静啊……”句明确文本的意义,清楚文中所出现的意象
3.小说后半部分联系树的生长特点和生长环境,作者突出了树自身的什么特点?有没有深层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树自身木质紧密干燥,凸显其坚定刚强的内在品质;
树液缓慢舒畅地流下,仿若汗水,意味着经历艰辛之后的执着和坦然;
夏日遭受雷雨的摧残,冬夜应对“月亮射出的铁弹,什么弱点也不暴露”象征了生命的意志,承受压力和磨难的抗争精神(不必深究“铁弹”的象征义);
鸟儿和小昆虫的栖息,表明树还能给别的生命带来一丝宽慰和依靠。
深层的含义在于作者把树比作是自我追求的生命状态,表达了对独立自由的渴望,象征了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4.作者对墙上的斑点最初的猜测是钉子,而最终告诉我们的是蜗牛,在英文里,钉子(nail)和蜗牛(snail)只有一个字母“s”的差别,作者这样设计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作者为小说预设的一个讽喻,是作者美学思想与人生观的反映。在作者看来,墙上的斑点究竟是什么,毫无意义,它与一切具体事物的联系也不重要。真正有意义或者说至关重要的是它所激起的人的意识活动与意识反应。这实际上是在证明,人的精神活动比枯燥的现实更丰富、更生动、更重要。
5.通过学习《墙上的斑点》,请你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它常常集中笔墨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
(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
写作特色
1.内心独白
本文通篇使用内心独白,“我”看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逸开去,后来发现,这一污迹原来是一只蜗牛。这一斑点是蜗牛或别的什么,在小说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客观事物“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2.联想
墙上的一个斑点引发了“我”一连串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飞蛾之死
伍尔芙
白昼出没的飞蛾,准确地说,不叫飞蛾;它们激发不起关于沉沉秋夜和青藤小花的欣快意念,而藏在帷幕幽暗处沉睡的最普通的“翼底黄”飞蛾却总会唤醒这样的联想。“翼底黄”是杂交的产物,既不像蝴蝶一般色彩鲜艳,也不像飞蛾类那样全身灰暗。尽管如此,眼前这只蛾子,狭狭的双翼显现着枯灰色。翼梢缀有同样颜色的一圈流苏,看上去似乎活得心满意足。这是一个令人神清气爽的早晨。时届九月中旬,气温舒适宜人,而吹过来的风已比夏季清凉。窗户对面,犁耕已经开始。铧片过处,泥土被翻了起来,显得湿漉漉又乌油油。从田野以及更远处的丘陵,一股勃勃生机扑面而来,使双眼难以完全专注于书本。还有那些白嘴鸦,像是正在欢庆某一次年会,绕着树梢盘旋,远远望去仿佛有一张缀有万千黑点的大网撒开在空中。过了一会儿,大网慢慢降下,直到林中的每一处枝头落满黑点。随后,大网突然再次撒向天空,这一回,划出的圆弧更大,同时伴以不绝于耳的队队鸦噪,似乎一会儿急急腾空而去,一会儿徐徐栖落枝头,乃是极富刺激性的活动。
一种活力激励着白嘴鸦、掌梨农夫、辕马,影响所及甚至连贫瘠的秃丘也透出了生气。正是这种活力撩拨着飞蛾鼓翅,从正方形窗玻璃的一侧移动到另一侧。你无法不去注视它;你甚至对它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怜悯。这天早晨,生命的乐趣表现得淋漓尽致又丰富多样。相比之下,作为一只飞蛾浮生在世,而且是只有一天生命的飞蛾,真是命运不济。虽则机遇不堪,飞蛾却仍在尽情享受,看到这种热情不禁引人唏嘘。它劲儿十足地飞到窗格的一角,在那儿停了一秒钟之后,穿越窗面飞到另一角。除了飞到第三然后又是第四角,它还能做什么呢?这就是它能做的一切,虽然户外丘陵广袤,天空无际,远处的房屋炊烟缭绕,海上的轮船不时发出引人遐思的汽笛声。飞蛾能做到的事,它都做了。注视着它的时候,我觉得在它羸弱的小身体里,仿佛塞进了一缕纤细然而洗练的世间奇伟的活力。每当它飞越窗面,我总觉得有一丝生命之光亮起。飞蛾虽小,甚至微不足道,却也是生灵。
然而,正因为它微不足道,正因为它以简单的形式体现了从打开的窗户滚滚涌进并在我和其他人大脑错综复杂的狭缝中冲击而过的一种活力,飞蛾不但引人唏嘘,还同样令人惊叹,使人感到似乎有谁取来一颗晶莹的生命之珠,以尽可能轻盈的手法饰以茸羽之后,使其翩跃起舞,左右飞旋,从而向我们显示生命的真谛,这样展示在人们的面前。飞蛾使人无法不啧啧称奇,而在目睹飞蛾弓背凸现的模样的同时,看它装扮着又像背负了重荷,因此动作既谨慎又滞重,人们不禁会全然忘记生命是怎么一回事。人们倒是会又一次想到,生命若以另一种不同于飞蛾的形态诞生将可能变成什么,而这种想法自会使人以某种怜悯的心情去观察飞蛾的简单动作。
过了一会儿,飞蛾像是飞得累了,便在阳光下的窗沿上落停。飞舞的奇观已经结束,我便把它忘了。待我抬起头来,注意力又被它吸引了去,只见它在试图再次飞起,可是因为身体已太僵直,要不就是姿态别扭,而只能扑闪着翅膀,落到窗玻璃的底部。当它挣扎着往顶部飞时,它已力不从心了。因为我正专注于其他事情,所以只是心不在焉地看着飞蛾徒劳地扑腾。同时,无意识地等着它再一次飞起。犹如等着一台暂时停转的机器重新开动而不去探究停转的原因。也许扑腾了七次,飞蛾终于从木质窗沿滑下,抖动着双翅仰天掉在窗台上。它这种绝望无助的体位唤回了我的注意,我顿时意识到飞蛾陷入了困境,它的细腿一阵乱蹬,却全无结果,它再也无法把身体挺直。我手持一枝铅笔朝它伸去,想帮它翻一个身,然而就在这时我认识到,扑腾失败和姿态别扭都是死之将至的表征。于是,我放下了铅笔。
细腿又抖动了一次。我像是为了寻找飞蛾与之搏斗的仇敌,便朝户外望去。那儿发生了什么?大概已是中午时分。田畴劳作业已停止。原先的奔忙已为静止所取代。鸟儿飞往小溪觅食;辕马立停。但是,那股力量依然聚集在那儿,一股冷漠超然、非人格化、不针对任何具体对象的力量。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与枯灰色的小飞蛾作对的,正是这股力量。试图抗拒这股力量,全然无用,我所能做的,唯有看着飞蛾软弱的细腿作出非凡的挣扎,抵拒那渐渐接近的毁灭伟力。毁灭伟力,只要它愿意,本可埋没整个一座城池;除了城池,还可夺去千万人的生命。我知道,与死神作搏斗,世间万物都无取胜的可能。虽说如此,因为筋疲力尽而小憩之后,细腿又抖动起来。这最后的抗争确属英勇超凡,而挣扎又是如此之狂暴,飞蛾竟然最终翻身成功了。当然,你定会赞同求生的一方。与此同时,在无人过问也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这微不足道的小飞蛾为了维持既无他人重视又无他人意欲保存的生命,竟对如此巨大的伟力作出这样强悍的拼搏,这更使人受到异样的感动。不知怎么的,我又一次见到了那晶莹的生命之珠。虽说意识到一切全是徒劳,我重又提起铅笔。然而正在这时,确凿无误的死亡征兆出现了。蛾体先是松弛下来,旋即变得僵硬。搏斗告终,这微不足道的小生命死了。看着飞蛾的尸体,看着这股巨大的伟力把这么一个可怜巴巴的对手捎带着战胜,我心头充满了惊异感。几分钟之前,生命曾显得那样奇谲,如今死亡也是同样地奇谲。飞蛾端正了身体,安安静静躺在那儿,端庄而毫无怨尤。哦,是的,它好像在说,死神毕竟比我强大。
【品读】伍尔芙的意识在《飞蛾之死》中四处流动,不断地从飞蛾流向窗外的自然,从生机勃勃的万物又流回飞蛾的垂死挣扎。她的意识看似散乱,却并非毫无疆界,仔细记录作者的思绪以便读者能感同身受。这是一只毫不起眼的昆虫,却因为伍尔夫四散的想象力,而有了动人的品质。它一次次扑向阳光不言弃,直到耗尽自己的生命。求生的欲望,蓬勃的力量,毫不退缩的勇敢让伍尔夫对它充满敬意——她用“端庄”来形容一具虫尸。全文可被看作一个巨大的隐喻,伍尔夫将飞蛾比作自己。她为了写作以及两性平权运动燃烧自己的生命,长期忍受精神疾病的折磨,向着光明飞去,面对死亡也要垂死一搏,一路走得艰辛,最终在59岁时自杀身亡。“死神毕竟比我强大”,伍尔夫这样写道,隐含的意思昭然若揭——但我已尝试过。

第2课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第2课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一、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面临的严峻形势1、国内形势严峻:(1)武装叛乱: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发动叛乱;(2)经济十分困难;2、国外武装干涉:(1)主要国家:英、法、美、日;(2)主要原因:①不满苏俄单独与德国媾和;②敌视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③惧怕苏维埃政权会威胁到本国资产阶级的统治;(根本原因)(3)基本认识:干涉与反干涉的斗争,实质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矛盾;二、苏俄巩固政权的措施1、政治方面:改造旧的政治制度,建立新的苏维埃国家制度;(1)表现:①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②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2)作用:彻底摧毁了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初步建立了新生的苏维埃国家制度;2、经济方面:(1)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项目

基本概况

备注

①苏维埃政权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最能说明苏维埃政权的性质;②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实行土地国有;

改变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使苏维埃政府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2)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项目

基本概况

①国内外反革命势力企图扼杀革命;②帝国主义战争使经济涉于崩溃,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物资极度缺乏;

目的

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物力、财力,保障军事胜利,保卫祖国,巩固苏维埃政权;

时间

1918年夏开始,至1921年结束;

内容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威胁工农联盟)②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③取消一切商品贸易;④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⑤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不得食”原则;

①积极性: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②消极性:随国内战争结束,逐渐破坏了经济,造成新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链接材料: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点拨:材料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实际上是农民对战共产主义政策继续推行的怨恨。3、外交方面:(1)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①目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巩固苏维埃政府;②时间:1918年3月;③作用:使苏俄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巩固了新生政权;(最具灵活的策略性)(2)成立共产国际,领导各国共产党的斗争;4、军事方面: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工农红军;三、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1、新经济政策

项目

基本概况

背景

经济现状连年战争使苏俄经济极端窘困;

直接

原因

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日益不满,发生了1921年经济政治危机;(如喀琅施塔水兵暴动)

根本

原因

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探索的失败;(或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基本前提无产阶级国家已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直接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根本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完成社会主义的过渡;

时间

1921年,俄共(布)十大决定实行;

内容

农业

方面

①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余粮归农民自己支配;②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

工业

方面

①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矿企业仍归国有;②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③允许私人兴办小企业;

流通

方面

①允许自由贸易;②实行按劳分配;

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和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局部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经济规律;

作用

新经济政策使苏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进一步巩固了苏俄政权。2、苏联的成立:(1)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①时间:1922年底;②内容:通过《苏联成立宣言和联盟条约》;③认识:宣告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2)最初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3)苏联第一部宪法:①生效时间:1924年初;②国家性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联邦制的社会主义国家;※知识简图:

苏联成立

革命

建设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政权巩固

社会主义过渡

※知识归纳: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方面

余粮收集制;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方面

大中企业收归国有;中小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

商业方面

取消商品贸易;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方面

实行配给制,强制劳动;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主要认识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从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2、俄国国号的演变:

沙俄时期

苏俄时期

苏联时期

俄罗斯联邦

1917-02

1922-12

1991-12

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优化训练
基础巩固
1.(江苏苏州)梭伦颁布“解负令”的目的在于
A.废除债务奴隶制
B.促进雅典城邦发展
C.打破贵族世袭特权
D.实现公民真正平等
2.下列有关“遗嘱法”的表述
①其目的是为了杜绝贵族侵占平民的财产
②其内容之一是规定无子女者有权照自己的意愿,将遗产交给指定的继承人
A.①正确,②不正确B.①②都正确
C.①不正确,②正确D.①②都不正确
3.财产等级制度确立的影响不包括
A.为新兴工商业奴隶主参政开辟了道路
B.废除了贵族政治的社会基础
C.为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开辟了道路
D.重新分配了国家的政治权利
4.梭伦改革后,有权参选进人“四百人会议”的是
①第一等级②第二等级③第三等级①第四等级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5.梭伦注重在制度上和社会风气上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主要表现在
①改革币制与度量衡制②确立私有制,承认财产继承自由的原则
③倡导节俭,抑制奢侈浪费④惩罚游手好闲之徒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6.梭伦改革中有利于限制贵族特权的措施有
①颁布“解负令”②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③重新确立公民大会的最高权力机关的地位④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③④
强化提高
7.“解负令”及其相关法令颁布的结果与影响不包括
A.贵族对土地的兼并未受到制约,继续保持优越的经济地位
B.解除了债务奴隶对平民的威胁
C.平民与贵族一样成为有人身自由和公民权的公民
D.非债务奴隶越来越成为被奴役的对象
8.梭伦颁布“解负令”,规定土地最高限额和制定“遗嘱法”的后果是
①贵族的土地兼并受到制约
②使贵族的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③使雅典走上了奴役外邦奴隶的道路
④使希腊各邦相继废除了债务奴隶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9.梭伦关于社会等级制度的改革
①实现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真正平等②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③动摇了贵族政治的社会基础④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0.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牢固阶级基础的是
A.颁布“解负令”
B.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C.按照财产多寡将全体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
D.创立了四百人会议
课外延伸
11.阅读下列材料:
梭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按土地收入的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根据每年谷物收入,雅典公民被分为四个等级,并担任相应的官职:
第一等级:500麦斗以上,称为“五百麦斗级”,可任执政官、司库。
第二等级:300麦斗以上,称为“骑士级”,可任执政官。
第三等级:200麦斗以上.称为“牛轭级”,只能任低官。
第四等级:200麦斗以下统称为“日佣级”,与一切官职无缘。
回答:梭伦为什么要推行以财产划分等级的制度?这项重要措施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梭伦
材料二Ourconstitutiondoesnotcopythelawsofneighbouringstates;weareratherapatterntoothersthanimitatorsourselves.Itsadministrationfavoursthemanyinsteadofthefew;thisisthewhyitiscalledademocracy.
——Perices
材料三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而且是以侵犯所有制来揭开的,至于他在公元前594年实现改革的方式,我们在这里可以不谈。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它们如果不侵犯另一种所有制,便不能保护这一种所有制。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是牺牲封建的所有制以拯救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在梭伦所进行的革命中,应当是损害债权人的财产以保护债务人的财产。债务简单地被宣布无效了。详情我们虽然不大清楚,但是梭伦在也的诗中自夸说,他清除了负债土地上的抵押柱,使那些因债务而被出卖和逃亡到海外的人都重返家园。这只有通过公开侵犯财产所有权才能做到。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的诗文中可以看出,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中“pattern”一词在英文里有“模范,式样,模式”的意思,请分析文中“pattern”一词具体指什么?
(3)材料三中恩格斯认为梭伦改革解除债务的政策是对债权人的一种“侵犯”,为什么改革还得到人民的支持?
高考猜想
13.(2007东莞模拟)阅读关于梭伦改革的材料,结合所学知
识回答问题:
梭伦说: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托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梭伦改革后雅典公民的四个等级
500斗级年收入500麦斗的公民,享有选举、充任包括执政官在内的各级国家职官的资格。
骑士级有能力提供马匹和武器装备担任骑兵的公民,年收入300~500麦斗,享有除司库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双牛级有两头耕牛,可自备盔甲、担任重武器装备步兵的公民,年收入200~300麦斗,享有除执政官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雇工级年收入不到200麦斗,不能担任任何公职,但可参加公民大会和作为陪审员参与司法活动。
梭伦调节社会矛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采取了怎样的改革措施?就梭伦按财产划分公民等级并赋予不同权利的做法作简要评价。
14.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材料回答,梭伦对其废除债务奴隶制的措施有何评价?你从中能得出什么认识?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BC项是梭伦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的目的,D项的内容与梭伦的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都不相符,C、D项首先可以排除。A项是解负今的内容,但只是手段,目的是缓和雅典社会尖锐的矛盾,消除社会动荡局面,促进雅典城邦的振兴发展。
2.B依据教材可知:①②都正确。该题考查考生逻辑辨析能力。
3.B本题考查理解分能力。B项中的“废除”不准确,应为“动摇”。
4.C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第四等级有选举权而没有被选举权。
5.A该题考查考生合并同类项的能力。①②③④都符合主题干之意。
6.A注意限定语是“限制贵族特权”。
强化提高
7.A解题关键是要准确理解和把握“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防止贵族任意兼并土地”的内容。
8.D①②③④都符合主题干之意,该题考查考生多项归类选择能力。
9.B既然存在等级,那么不仅雅典社会成员之间不平等,即使是雅典公民之间也是不平等的。将带①的选项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0.B鼓励工商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奴隶主工商业阶层的力量,相应地使阻碍社会发展的保守力量——氏族贵族力量削弱,从而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阶级基础。
课外延伸
11.回答梭伦推行财产等级制度的原因,要结合梭伦改革的背景进行思考。随着雅典社会的发展,希腊民族制度开始瓦解,新兴工商业奴隶主的势力不断发展,他们要求打破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权,分享政治权利。回答第二问,要把梭伦改革与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结合起来。
答案:原因:在稚典城邦发展的过程中,贵族把持着政权,实行专权。随着雅典城邦的发展,雅典工商业奴隶主的经济力不断发展,工商业奴隶主对旧贵族的政治专权越来越不满,展开了分享政治权利的斗争。
意义:财产等级制度的推行,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为非贵族出身的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它进一步打击了氏族制度的残余,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12.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和对梭伦改革内容、结果及特点的认识。第(1)题可从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中归纳出来;第(2)题要能读懂材料二的英文意思,可知“pattern”的含义为完善的雅典民主政治规范;第(3)题掌握梭伦改革的特点及作用。
答案:
(1)指导思想是社会公正与阶级调和。
(2)pattern具体指雅典民主政治的规范,包括公民大会、四百人会议、公民陪审法庭等民主机构的运作方式。
(3)尽管梭伦改革解除债务的政策是对债权人的一种“侵犯”,但是这种“侵犯”是执行社会公正的结果,是公正地推动社会进步的必要措施,所以得到民众的支持。
高考猜想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由材料关键信息“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允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说明梭伦改革的目的是要建立相对公平的社会秩序;由材料表格分析,梭伦改革通过财产的多少将全体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答案:指导思想:建立相对公平的社会秩序。措施:按财产的多少将全体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评价:按财产相对于按出身来享有权利和参与管理,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开辟了道路。
14.解答本题的第一问,要注意材料中的“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一——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这充分说明,梭伦对其改革充满了自信,认为他废除债务奴役制改革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将对雅典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回答第二问,要把梭伦的自信与雅典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并上升到一个改革者必须具备的素质等角度进行思考。
答案:梭伦认为他废除债务奴隶制的改革,适应了雅典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认识:作为一个改革者。采取的任何改革措施一定要同社会发展需要相联系,并对自己的改革和社会的进步充满自信,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改革的成功。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9202.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