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要求: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复习内容:走向联合的欧洲、日本谋求政治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复习重点: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日本崛起的条件和原因
复习难点:法德和解的途径和方法对国际关系的启示,日本的发展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自主学习
二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主宰天下,形成__________格局。20世纪六七十年代,______________的形成使欧洲实力大增,________崛起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___________运动兴起,_____________振兴,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世界出现__________趋势。
合作探究
1.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和对世界的影响
材料11963年1月,法国总统戴高乐直言不讳的告诉美国记者苏兹贝克:“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惬意的。有一个法国、一个德国、一个意大利和一个英国,而美国可以利用他们来相互反对……必须要有一个既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欧洲”。
——苏兹贝克《七大洲风云四十年》
据材料一,戴高乐总统谈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材料2“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维克多雨果
材料320世纪50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无论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个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是显著下降,而西欧六国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50年代中后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材料4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法德之间的冲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物质上也不再可能。——《舒曼计划》(1950年)
根据材料2、3、4,请回答二战后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走向联合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
2.日本崛起的原因及其影响
材料一:二战结束后,日本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大规模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在这次改革中,日本开始重新认识战前统制经济时期的各项规章、制度。......成为战后日本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此外,这次改革还使国家行政官僚队伍发生了重大变化。战后日本经济政策的制定和经济立法的实施,大都是由这些经济官僚起主导作用。......
材料二: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日本政府1957年提出《科学技术振兴教育方案》,1958年决定按"充实基础学力,提高科学技术"的方针改革中小学课程。60年代开始强调产学研相结合,由各大企业集团对大学提供资助,大学则为工业界培养人才。1965~1970年培养出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
材料三:二战后日本大力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特别是购买技术专利权。到1972年共买进专利1.7万项,耗资31亿美元。1981年日本政府提出了"技术立国"的口号。在开发科技方面,50年代用于引进外国技术的费用占科研总经费的45%左右,60年代降至24%,70年代再降至10%,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明显降低。
——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日本崛起的原因。
材料四:表(1-1)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单位:亿美元)
年份19521955195819601963196619681970197219741976
产值173239320431682102614381969294245455544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改革的成效。
3.中国正在进行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你认为我们可以从日本和西欧的发展中学习、借鉴哪些经验呢?
4.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其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注意到,在霸权主义基础上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带向世界冲突危机……要根本消除冲突的根源,就要消除一切表现形式的殖民主义并且在世界上实行和平共处的政策……现有的军事集团涨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变化。“冷战”和它会变成真正的战争的经常性的严重危险,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
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
材料二不结盟运动发展简况表
时间1961年1964年 1995年
不结盟国家25个47个100多个
材料三联合国成立时,在51个成员国中亚非国家近占13个,到1970年时,在124个成员国中它们已占70个……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61年,原下游斯堪的那维亚人担任的联合国秘书长职务已由缅甸人吴丹担任。与此同时,一位印度人代替美国人成为吴丹的行政秘书,两名非洲人成为副秘书。——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1969年12月结束的第24届联合国大会已被称为“小国会议”。各种协议尽管遭到一两个核超级大国——苏联和美国的反对,但还是被通过了。如立即暂停大国间的核武器竞赛,成立一个国际组织来开发海底资源,取缔所有化学武器和细菌武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三、四反映了哪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材料五 1969年一名联合国代表说;“小国管理着东河(指联合国总部所在地)岸边的美丽的建筑物,两个大国管理者世界其余地方。“——《纽约时报》
材料五说明了什么问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5.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和产生的根源
材料一:2003年3月20日,美国宣布开始了对伊拉克作战。
材料二:
材料三:世界各国的普遍意见是在联合国框架内政治解决伊拉克问题:
1.俄罗斯、中国等常任理事国一直主张对伊拉克继续进行核查,反对不经联合国授权对伊动武;
2.美国的盟国法国、德国等都坚决反对不经联合国授权对伊拉克动武,法国甚至声称将行使否决权;
3.114个不结盟国家也一致认为,不能越过联合国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
思考探讨:从伊拉克问题来看,当今世界政治出现了怎样的特点?根源是什么?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知识检测:
1.“欧共体”形成的根本因素是:
A.联合抗衡美苏B.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联系的加强
C.摆脱美国的控制D.遏制共产主义的需要
2.70年代以来,日本要求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其根本原因是:
A.美苏两极格局即将瓦解B.日本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
C.日本已成为经济大国D.日本需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3.下列有关不结盟运动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20世纪60年代由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建立的国际政治集团
B.其目的是为了谋求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发展
C.推动了国际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D.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起到了制约作用
4.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出现的根源是
A.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B.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
C.美苏的衰落D.世界政治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5.1971年,为扭转外贸逆差,尼克松政府宣布了“新经济政策”,决定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和暂停用美元兑换黄金。立即遭到日本和西欧共同体的强烈反对,在联合抗美的形势下,美国被迫同意美元贬值和取消进口税。……西欧共同体国家还采取了种种反对美资控制的措施。上述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B.西欧.日本经济崛起,联合抵制美国的经济控制
C.日本.西欧.美国的市场竞争D.日本.西欧.美国三足鼎立
6.目前的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对此解释不正确的是
A.它是各国综合国力对比的结果B.反映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C.它是在世界两极格局解体后形成的D.美国实现了独霸世界的企图
7.第三世界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事件是
A.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 D.中国加入联合国
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和日本的崛起 B.中国经济发展迅速
C.不结盟运动的出现D.俄罗斯经济的复
9.2005年在对欧洲联盟宪法的公决中,法国、荷兰公民先后说了“不”,这表明
A.欧洲一体化进程由此停止B.欧洲只能实现经济一体化
C.欧洲一体化进程复杂曲折D.欧洲缺乏应有的协调机制
10.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种种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是指
A.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被苏联赶上B.欧共体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D.中国的振兴
11.欧洲各国谋求一体化的特点不包括:
A、以和平手段B、从经济联合向政治联合发展
C、以北约组织为基础D、由欧洲大陆国家起带头作用
知识拓展:
不结盟运动是由铁托、尼赫鲁、纳赛尔等人倡议成立的;不结盟运动并非真的不结盟,而只是不和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结盟的国家结成联盟;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裁军。不结盟运动是一个十分松散的国际组织,它不设总部及常设机构,起初甚至没有定期的会议机制,直到后来才规定每3年举行一次首脑会议,并由会议举办国担任主席国,任期也是3年。
八、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课程标准]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单元综述]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有两极到多极的发展演变趋势:
1、二战后期,美国和苏联确立了战后两国共同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优势,妄图称霸世界,把苏联看作称霸的障碍,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
2、20世纪60-70年代,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整个世界出现了新的形势即多极化趋趋势,并日益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重要的力量有:日本的崛起,西欧的复兴和联合,新中国日益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的崛起。
3、苏联解体,使半个世纪以来的两极格局终结,世界格局急剧转换,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当今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一、两极世界的形成
(一)、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
1、二战极大的改变了世界各国政治力量的对比。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壮大东欧(8个)亚洲(4个)
2、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由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3、美苏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上的分歧。美苏反法西斯联盟的政治基础不复存在。
(二)、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
1、冷战概念:
二战后美国为首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手段、活动,来遏制共产主义(本质),稳定资本主义。
2、“冷战”的表现
①杜鲁门主义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笼,实际上是美国政府“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全面开始的标志。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
②马歇尔计划
目的:帮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
马歇尔计划决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它是以“复兴欧洲”为名,借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的阵脚,控制西欧,达到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因此,它实质上是对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的运用,是美国“冷战”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年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为战后初期美国“遏制”苏联,推行“冷战”政策和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后来的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两极格局也正式形成。
(三)、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美苏激烈对抗,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形成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A德国分裂
1949年5月,柏林封锁刚刚结束,美国便支持西德通过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根本法》,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接着在苏联的支持下,东德于同年10月也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这样,两个德国的局面便形成了。
德国的分裂与当时的国际形势是密切相关的,是美苏对抗“冷战”的结果,是冷战的第一次高潮,分裂的根源是美国的霸权政策。1990年10月3日德国重新统一。
B.朝鲜分裂
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依据在波茨坦会议上达成的协议,分别进驻朝鲜南部和北部,其分界线是北纬38度线.经过长期的对峙,1948年8月在朝鲜半岛南部先行成立了大韩民国。次月,金日成在朝鲜半岛北部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C.古巴导弹危机
2、两强长期处于均势,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
(1)现实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它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影响,必须联合起来。
(2)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3)政治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4)思想因素: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
2、过程
(1)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
(2)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3)欧洲共同体成立:
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
3、影响:
(1)欧洲共同体成立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4)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力,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原因: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的作用
(1)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
A内因:
⑴政府进行大力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⑵重视教育,引进先进科学技术。
⑶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⑷适时提出经济发展的口号
B外因:
⑴美国大力扶植。
⑵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
(2)结果:
①1956年—1972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②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美日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③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
2、史实:
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原因:
①政治基础: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
②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不结盟运动兴起。
③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
(2)标志: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举行(时间、地点、倡议国、斗争目标等)
提出: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理尼赫鲁
正式形成: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政策: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重要任务和行动纲领(政治:反对美苏霸权主义。经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3)意义:
①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②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同时,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③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2、中国的振兴:
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三、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1)、概念:1989年,东欧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丧失政权。
2)、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3)、典型波兰(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德国(1990年,两德统一)
4)、原因
历史根源: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
内部原因: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政治上各国党和政党忽视民主和法制。
外部原因: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直接原因: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在国内国际压力下,宣布实施“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承认反对派的合法存在,最终丧失了国家政权。
2、苏联解体
(1)解体过程
a、戈尔巴乔夫改革
(造成人们的思想严重混乱;造成苏联局势更加动荡;民族矛盾加剧,民族分离活动剧烈。)
1985年.经济领域改革,但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
1988年,政治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初行多党制,加剧了政局动荡。
b、八一九事件
①原因:1991年8月,苏联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把这个联盟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
②结果: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c、1991年底,哈萨克的阿拉木图签署《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2)原因: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非但没有成效,反而激化矛盾;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出现严重的弊端,已无法适应苏联社会的发展;
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
(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特点:“一超多强”的局面
美国依旧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超级大国的地位并没有动摇。因此美国极力构筑的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的设想很难实现。但与此同时,又有一些新的力量在崛起。相反,各种新崛起的力量正把世界向多极化方向推进。
2.表现
1、欧盟
1992年欧共体各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订《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一个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诞生。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欧盟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它不再向过去那样为美国马首是瞻,而是有了自己的政治和外交要求。
2、俄罗斯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和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好转,俄罗斯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
3、日本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4、中国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
1、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不同的政治力量相互制约达到平衡,可以遏制各国冒然发动战争,谈判和协商成为解决国际问题的主要途径。
(三)、多极化趋势下的国际关系-----和平和动荡并存
1.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
1巴以冲突、2波黑战争、3卢旺达种族屠杀
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12003,伊拉克战争、21999,北约轰炸南联盟
3.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
我们感受恐怖主义最震撼的一件大事就是“9?11事件”。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及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考点搜索
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①欧共体的成立②日本战后经济的发展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④中国的发展振兴。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①东欧剧变②苏联解体③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④冷战后的多极化趋势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在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过程中,西欧各国联系日益密切。2.过程:①1951年签订《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②后来又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③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3.影响:①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②西欧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在政治上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③美国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冲击,被迫调整对欧政策,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④随着欧共体的扩大,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随之发生变化。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原因:
外因:“冷战”爆发后,美国的大力扶植和朝鲜战争提供的机遇
内因:(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政策)
①战后日本进行了民主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②②高度重视科技、教育
③注意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出“贸易立国”
④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制定指导性经济计划,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⑤大力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
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从1956—1972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到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随着经济实力的膨胀,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3.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经济的多极化,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是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起,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不结盟运动兴起。2.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召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3.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4.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同时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5.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与不结盟运动保持良好的合作。
四、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困难重重,1988年转而进行政治改革。他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使苏联改革走进误区。2.受苏联改革和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以波兰为开端,东欧剧变,东欧各国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3.1990年,苏联实行多党制。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离活动剧烈。1991年底,独联体成立,苏联不复存在,两极格局解体。五、和平与动荡并存
1.原因:①“冷战”结束,一些地区和国家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②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2.表现:①科索沃危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没有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对南斯拉夫动武,这是北约成立50年来首次进攻一个主权国家。②国际恐怖主义也呈泛滥之势。2001年9.11事件后,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反恐斗争。六、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美国极力构筑单极世界,但其他国家则主张推进多极化。2.1992年签订《欧洲联盟条约》,使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1993年正式成立欧洲联盟。欧盟的实力不断增强,其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3.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4.俄罗斯则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取代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好转,其国际地位也有了很大改善。5.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6.至今为止,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
1.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根本原因与摆脱美国的控制之间的关联
(1)欧洲统一思想源远流长。实现欧洲各国的联合,建立统一的欧洲──这是欧洲早已存在的一种思潮。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人类灾难后,欧洲最终丧失了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心的地位,所以,欧洲各国只有加强联合,实现一体,才能够重新走上世界政治舞台,发挥重要的作用。于是,支持欧洲统一的舆论重新兴起,为欧洲一体化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思想条件。(2)两极格局竞争中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二战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西欧各国的国家实力日益增强,因此对美国持续不断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越加不满。加之美苏在欧洲的尖锐对峙,使得欧洲的自身安全常处于无法保障的境地。因此,要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保证自身的安全,并进一步提高国际地位,西欧各国之间就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3)自身经济发展的需求。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动因即在于加强自身的经济实力。西欧各国只有加强联合、协同利益,才能共同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增强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也才能够扭转与经济、政治大国竞争过程中的不利地位。1951年4月,法、意、联邦德国、荷、比、卢六国在法国巴黎签订了为期50年的《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简称为《巴黎条约》,这意味着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启动。西欧国家开始走向联合的根本目的是A.增强西欧经济实力B.摆脱美国的控制C.加强自身政治安全D.恢复欧洲霸主地位:A本题学生会误选B或者C,主要原因在于对欧洲联合的原因理解不全面。20世纪50年代,随着西欧各国的恢复与发展,如何在两极格的局面下发展经济,增强经济实力成为欧洲许多国家政治家的愿望,因而增强欧洲经济实力成为欧洲开始走向联合的根本目的。B、C也是目的之一,但从属于A,D说法明显错误。答案为A。
:A
2.对不结盟运动兴起的作用和影响与理解
(1)第二次世界大战和1955年的亚非会议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高涨。为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自身独立,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国家主张团结起来,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961年,在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2)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把经济领域的斗争作为中心内容之一,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3)不结盟运动的形成推动了国际政治力量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方向转化。不结盟运动所确立的不结盟、独立自主的原则和反帝、反殖的立场,以后受到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承认和支持,从而促进了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壮大。不结盟运动作为第三世界最大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中强大而充满生气的政治力量,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普京在给哈瓦那举行的第14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的贺词中说:俄罗斯认为不结盟运动是现代国际关系构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世界面临着如恐怖主义等的新的威胁,应对这些挑战最合适的方法就是寻求集体解决办法。普京的话表明()
①当今,第三世界国家仍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活跃在国际社会②不结盟运动对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至少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制约作用③俄罗斯希望与不结盟运动国家结成政治联盟④俄罗斯反对美国奉行单边主义,滥用反恐政策
A.②③B.①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C学生易错选D,主要是对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宗旨、影响理解不到位。结合题干材料分析,由“不结盟运动是现代国际关系构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可知①②正确;由“寻求集体解决办法”可知④正确。寻求集体解决并不意味着俄罗斯要与某个国家或集团结成政治联盟,故③说法违背了不结盟运动的宗旨。故答案为C。
:C
3.全面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
(1)解体过程:1985年戈尔巴乔夫任总书记,经济领域改革无法打开局面;1988年:进行政治改革,提倡“民主化”、“公开性”,对苏联历史全盘否定,引起思想的动乱。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多党制,造成国民经济开始大滑坡,民族分离运动愈演愈烈,党内斗争日趋尖锐、公开化;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表明“独联体”扩大,苏联完全解体。
(2)解体原因:一是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即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积累的种种矛盾与问题孕育着严重的社会危机;二是直接的现实原因,即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推行了一条背叛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路线,一步步把苏联引向深渊,并由他们亲手毁掉了苏共和苏联;三是外部原因,即战后世界形势的变化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得手。(原创题)2008年6月11日,原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等一行四人来华,在当代中国研究所作了题为“苏联解体的原因”的演讲,他指出:“苏联的解体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始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终结于戈尔巴乔夫的激进“改革”。这一改革,特别是他推行的激进“政治改革”,摧毁了党和社会主义政权。这则材料主要说明A.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解体的主要原因B.赫鲁晓夫改革就开始背离社会主义的方向C.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D.西方反对势力和平演变是解体的主要原因:本题易错选B,错因主要在于没有很好地理解材料信息和苏联解体原因的主次性。解答此题,阅读材料可以得出信息强调了改革,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方向,导致了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故C符合题意。D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C4.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几个重要概念的关系问题
在学习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时,很多同学分辨不清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冷战、美苏争霸等几个重要历史概念之间的关系。错将两极格局等同于雅尔塔体系、冷战就是美苏争霸等。所谓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系),就是美、英、苏三国首脑主要通过二战后期雅尔塔等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而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二战后初期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20世纪60年代逐渐被美苏争霸的局面所代替,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以苏联的解体而结束。雅尔塔体制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集中体现;雅尔塔体制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争霸是冷战的产物。一般说来,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美苏争霸的结束、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二战后,美苏双方长达半个多世纪对峙的实质是
A.文化传统的竞争B.国家利益的斗争
C.军事力量的较量D.意识形态的对立
[易错警示]本题学生极易错选C、D。错因主要是不能全面把握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不能从根本上理解两极格局形成的本质。
:B逐项分析可知,A属于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C、D属于美苏对抗的表面现象,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实质;B项则反映了国际斗争的实质是捍卫国家利益。故B符合题意。
下列关于两极格局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其雏形在二战结束后初期开始出现B.两大集团的斗争方式主要是“冷战”
C.是美苏争霸的结果D.客观上维持了世界的相对稳定
[答案]C
人们称美苏“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下面是一次课堂讨论中,同学们对美苏“冷战”的讨论各自发表的看法,你认为比较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邱吉尔的“铁幕演说”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B.“冷战”导致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C.“冷战”不诉诸于战争维持了世界的和平局面
D.“柏林墙”的出现是美苏对抗、“冷战”的产物
[误点警示]本题易错选A、B、C,错误的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分清“冷战”与两极格局之间的关系和不能客观地评价二战后的“冷战”政策。
:D邱吉尔的铁幕演说是发出“冷战”信号的舆论造势,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才是冷战政策开始的标志;“冷战”是两极格局之下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而不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冷战”之下,一方面世界出现动荡的局面,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但C说法绝对化;“柏林墙”的修建是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冷战对抗的产物,故D符合题意。
1962年的古巴导弹事件反映的国际关系特征是
A.北约与华约的军事对抗B.美国与苏联对古巴的争夺
C.冷战形势下的美苏争霸D.两种社会制度的全面对抗
[答案]C
1.(2010·福建高考)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运动
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
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
: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不结盟国家决心制止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但没有动摇美苏的霸权地位,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故排除A、C、D三项。
答案:B
2.(2010·浙江高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局部战争纷繁复杂。下列各项中,属于图9所示战争影响的是A.以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区约4/5土地B.美苏两国走上中东角逐场前台
C.叙利亚收复戈兰高地部分地区D.“石油武器”的运用成为引起西方新经济危机重要因素
:通过图片中的战争双方,即英法联合以色列进攻埃及,可判断出这是第二次中东战争。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区约4/5土地是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影响,排除A项。叙利亚收复戈兰高地部分地区是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影响。第二次中东战争,消弱了英法的国际地位,英法在中东的影响一落千丈,美苏两国走上中东角逐场前台。
答案:B3.(2010·北京高考)世界杯足球赛可谓全世界球迷的节日。1990年第十四届世界杯在意大利举办时,一个英国球迷去意大利为自己喜欢的球队助威。他可以
①持欧盟护照进入意大利②在罗马街头观看比赛电视直播
③和苏联球迷交换纪念品④收听北约轰炸南联盟的新闻
A.②③ B.①②C.③④D.①④
:这是一个情景题,设置的情景是1990年在意大利举行的十四届世界杯足球赛,也算是“以旧考旧”吧。这是个组合选择题,最好的方法是排除法。当然如果基本功扎实的话,也不反对──选择判断。首先1990年苏联是没有解体的,所以③必选,由此则可排除B、D两项,然后焦点在是有②还是④。
答案:A
4.(2009·安徽高考)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指出:“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这句话中“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是
A.互相妥协B.互相竞争C.互相合作D.互相对峙
:它们主要是指战后初期在国际上形成的分别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由此可知,它们相互关系的性质是互相对峙。
答案:D
5.(2008·江苏高考)1946年,美国前总统发表声明:“目前,只有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明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实力衰弱,寻求欧洲支持B.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寻求欧洲帮助
C.美欧关系恶化,美国力图缓和D.欧洲共同体建立,美国重视欧洲地位
:从材料可以看出美国态度由“强加”(1946年)到“很好的倾听”(1972年),主要原因在于欧洲的联合使欧洲的实力大大提升,冲击了战后的两极格局。所以正确选项是D项。
答案:D
6.(2009·全国1高考)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像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
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本题考查学生对当今全球一体化相关论述的理解。20世纪随着冷战结束,美苏两极格局解体,世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当今世界总的趋势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而且世界一体化趋势明显增强。本题难度不大,只要学生认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然后可以逐项排除。答案A是对材料的误解,题中并不是强调一体化令人担忧。答案B表述错误,国家之间的对抗应该是缓和。答案D也表述错误,世界某些地区民族矛盾不仅没有缓和,反而变得紧张。
答案:C
7.(2009·广东高考)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级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同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C.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D.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A、B选项与题中“经济力量是多极的”观点不相符,C选项与题中“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不相符。从军事、经济、政治不同的角度(维度)看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选D。
答案:D
8.(2009·广东高考)(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有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经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据新华社电
材料二:神舟六号尚在在这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据新华社电
(1)根据材料一,“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3分)
(2)材料一、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差异?(9分)
(12分)(1)美国和苏联。(1分)两极格局。(2分)(2)材料一,政治;材料二,经济。(2分)材料一,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3分)材料二,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国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4分)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第(1)问考查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和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能力。解答这一问关键是从材料中“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这句话推断出材料所述的事件应该发生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此一时期国际上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冷战格局。第(2)问的第一小问考查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并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相关的关键词语如材料一中“武装斗争”“沉重打击”、“粉碎”等看出是侧重于政治斗争。材料二中“经济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平”等侧重于经济发展。第二小问则要注意回答背景时要分别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着手,否则会失之片面。材料一,国内:左倾错误,文革动乱,国际;美苏争霸冷战,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对抗等。材料二,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际:和平发展是主流,两极格局解体,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加强,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
1.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21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请
依据有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A.欧洲共同体两极瓦解一超多强不结盟运动
B.欧洲共同体一超多强北约东扩亚太经合
C.欧洲联盟一超多强北约东扩亚太经合
D.欧洲联盟两极瓦解华约解散亚太经合
:C欧洲共同体建立于1965年,后来演变成欧盟。两级瓦解是指苏联一极解体后瓦解的,后来出现了一超多强。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由此排除2.当今世界最成功的区域一体化组织非欧盟莫属,她起步于煤钢共同体的建立,发展于欧洲经济共同体,
再到欧洲联盟。从发端来看,以下哪一因素起了关键作用
A.美国力促西欧联盟B.法德政治家远见卓识
C.苏联咄咄逼人的威胁D.英法德三驾马车内联
:B欧洲的一体化过程中法德关系的和解是关键。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指的是
A苏联解体导致全世界独立国家数量增多B两极对峙变成了美、欧、中、俄势均力敌的格局C美国日益受到欧、中、俄等力量的制约
D区域集团化使世界分裂成几个相互隔绝的地区:C美、欧、中、俄势均力敌表述不准确,美国仍是超级大国,但它的实力受到了制约。4.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美、日、中、俄以及欧盟五大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相互竞争、相互制约B.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C.联合斗争、利益一致D.平等互利、力量均衡
:A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取决于国家实力的对比和国家利益。美、日、中、俄以及欧盟五大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是相互竞争、相互制约。
5.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
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国际组织是
A.联合国B.不结盟运动C.世界贸易组织D.欧洲联盟
:A注意对题中信息的把握,此国际组织独立于北约和华约组织之外,且又赞成和平共处原则,可知这一组织应为国际性的政治组织。从所给答案可直接判断A项为正确答案。B项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以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主要目的;C项成立于1995年,为世界性的统一大市场;D项欧洲联盟成立于1993年,由欧洲国家组织。6.下列对不结盟运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20世纪60年代由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建立的国际政治集团
B其目的是为了谋求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发展C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向多极化发展D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起到了制约作用:A不结盟运动(Non-AlignedMovement)是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其成员国奉行独立自主、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的外交政策。不结盟运动定期举行首脑会议。7.《环球时报》记者报道:2006年5月13日,韩国和朝鲜决定,中断半个多世界的南北铁路大动脉即
西部的“京义线”和东部的“东海线”于当月25日进行试运行。造成当年朝韩南北铁路大动脉中断的诸多因素中最根本的是A.韩国和朝鲜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B.朝鲜半岛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C.美苏“冷战”局面产生的影响D.韩国和朝鲜经济发展差距巨大:C提取信息结合所学:美苏冷战造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世界被分为两部分,朝鲜半岛局面的出现正是“冷战”的表现之一。8.在决定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的时候,美国总统尼克松说:“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非改变不可”,“要
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以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尼克松的这段话反映出
A.西欧实力增强,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B.世界呈现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多极格局
C.欧洲联盟成立,迫使美国调整全球战略
D.美苏争霸美国受挫,美国亟需调整对欧政策
:B错在材料没有涉及日本;C错在欧盟;D美苏争霸美国受挫。
9.(2010·浙江省南马高中高三模拟)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
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与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C.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D.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C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注意从材料中的结论。约瑟夫·奈教授认为,从军事角度说,世界是“单极世界”;但从经济角度说,世界是“多极世界”。
10.(2010·江苏省盐城市高三模拟)1961年9月,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中写道:“和平共处的原
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办法。因此,这些原则——包括人民享有自决、独立和自由决定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方式和方法的权利——必须成为一切国际关系的唯一基础。”下列对此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不结盟运动主张以和平共处原则解决国际问题B.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C.不结盟运动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D.不结盟运动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D不结盟运动主张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化原则,D项不符合不结盟运动倡导的原则。并且,不结盟运动亚非拉赢得民族独立的国家发动的,这些国家社会意识形态存在差异性,故D项也错误。
11.美国前任总统克林顿说:“毕竟我们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我们必须领导革命……建立一个按
美国价值标准建立的世界新秩序。”原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说:“‘冷战’的结束正在使美国的领导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以上材料说明
A.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
B.苏联的解体使美国步入全盛时期
C.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十分艰巨的任务
D.世界需要建立一个符合各国利益的新秩序
:C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12.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时代主题。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时代的主题由“战争与
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在这样的时代中
A世界不会再有动荡不安的局势B国家利益的意识形态冲突趋向缓和
C发达国家主宰着当今世界一切事物D发展中国家完全处于不利地位:B世界上不同制度的国家意识形态的对立仍然存在,但是有所缓和
13.1998年初,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同意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但在讨论美国提出的动用武力解决核
查危机的议案时,投了反对票。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②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
③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④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
:C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美国武力解决武器核查危机的议案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对别国内政的强暴干涉;不属于联合国开展的维和行动,故排除③。14.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发生局部战争的因素有
①历史遗留的领土纠纷②民族矛盾 ③宗教矛盾
④美、苏等国的干涉 ⑤地区霸权主义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D局部战争的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②③④⑤都促使战争的爆发。
15.下列关于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表述,正确的是
A.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变成了单极格局
B.第三世界的崛起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C.中国和美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D.即便是最强大的美国也无法控制当今世界
:D当今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单独主宰世界。16.阅读下列材料:(11分)
材料一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
材料二图中反映的是20世纪末横亘在东西德之间的柏林墙被拆毁的情形。
材料三苏联解体之后,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认为由美国领导的国际关系体系的“单极阶段”终于到来了,于是依靠美国的权势和价值观来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张频频出现在美国领导人的讲话中。但是,继承了原苏联主要遗产的俄罗斯仍然是唯一拥有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核武器的国家,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俄罗斯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仍然不可低估。与此同时,欧共体向欧盟的成功发展有力地表明了西欧是国际政治中的一极重要力量。以中国、韩国和东盟成员国为代表的亚洲的崛起,同样显示出该地区除了日本以外的其他国家正在确立和发挥它们在世界事务中重要作用。占有联合国多数席位的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对国际事务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两极格局彻底终结,多极化趋势却是不断加强。
——《正确认识当前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请回答:
(1)结合所学列举“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有关史实。(4分)
(2)材料二中的“柏林墙倒塌”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3分)
(3)据材料三指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的原因。(4分)
解析
本题考查了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从美苏对峙到两极格局的瓦解以及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的线索。
答案:
(1)欧洲冷战:北约与华约;马歇尔计划;西德与东德;杜鲁门主义;亚洲热战;中国内战;朝鲜战争。(2分)
(2)德国趋于统一;东欧发生剧变;东西方对峙(或冷战、两极格局等)趋于瓦解(3分)
(3)俄罗斯的实力;欧盟的活动;亚洲(中国、韩国和东盟成员国)的崛起;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4分)
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说明:
(1)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雅尔塔体系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华约“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欧共体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3)两极格局的瓦解及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欧盟的成立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改善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区域性集团的形成印度的崛起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一、知识结构
走
向
多
极
化
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专题测试
班级姓名座号
一、选择题
1、下列对雅尔塔体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美国据此取得了世界霸主地位B、在雅尔塔会议等确立的基本原则上建立
C、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D、是美苏两国实力均势的重要体现
2、第二次是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B、美、苏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
C、美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
D、苏联军事实力、国际地位提高,与美国争夺霸权
3、美国“冷战”政策最基本的特征是()
A、强调合作而不搞对抗B、遏制共产主义但不诉诸武力
C、以军事结盟的方式稳定资本主义D、组织军事集团但不进行战争
4、下列事件不属于“冷战”范畴的有
A、分裂德国B、建立北约组织
C、在越南将“特种战争”提升为“局部战争”D、对欧洲进行大规模经济援助
5、“马歇尔计划”实质上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因为该计划实际上是()
A、美苏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相对峙的产物B、导致当代世界政局不稳定和战争的根源
C、以经济手段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秩序D、美国蓄意制造柏林危机
6、下列事件中,表明美国处于战略优势地位的是()
A、华约成立B、古巴导弹危机C、《中美联合公报》发表D、欧共体成立
7、欧洲共同体的实质是()
A、资本主义的国家联盟B、摆脱霸权主义的政治联盟
C、地区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D、新的军事政治集团
8、二战后,最终造成德国分裂的重要原因是()
A、战后对德国的分区占领B、美、英、法三国同苏联矛盾的加剧
C、战胜国对德国的最终制裁D、雅尔塔体制存在不稳定性
9、下列关于“冷战”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有()
①给世界带来了安宁②制止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③促使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进行改革④制止了新的世界力量的产生
A、②④B、①③C、②③D、①②
10、西欧在二战后不得不依附于美国,主要原因是()
A、对抗苏联的需要B、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C、国力衰退,国际地位下降D、恢复经济的需要
11、欧洲共同体建立于()
A、1951年B、1958年C、1965年D、1967年
12、日本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①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封建落后因素②美国在日本推行民主改革
③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④接受美国的军事订货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3、欧共体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使西欧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B、消除了西欧各国的矛盾
C、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D、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14、二战后,日本经济稳步增长的典型措施是()
A、加大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力度B、同西欧国家一起与美国抗衡
C、逐年增加军费D、实行计划经济
15、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由经济上的扶植转为竞争,这种变化反映出()
A、美国有能力来控制日益发展的日本B、美使日成为对抗社会主义的据点
C、不同类型国家的经济都在恢复发展D、美国独霸世界经济的局面一去不复返
16、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要求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其根本原因是()
A、美苏两极格局即将瓦解B、日本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
C、日本开始成为经济大国D、日本需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17、第三世界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事件是()
A、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D、中国加入联合国
18、日本和西欧经济崛起产生的影响有()
①开始动摇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②日本和西欧开始奉行相对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③影响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④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开始形成
A、①②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9、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这表明()
①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遭到失败②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③东欧国家不适合走社会主义道路④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0、目前的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对此解释不正确的是()
A、它是各国综合国力对比的结果B、反映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C、它是在世界两极格局解体后形成的D、美国实现了独霸世界的企图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50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无论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各方面所占的比重显著下降,而西欧六国(法、西德、意、荷、比、卢)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材料二
1970年美日西德法国资本主义世界
工业总产值37.89.4510.16.5100%
出口贸易15.26.912.26.4100%
黄金外汇储备5.35.214.65.3100%
材料三进入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不可避免要导致美国同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何春超主编《国际关系史》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欧六国走向联合的原因是什么?为此,它们在20世纪60年代采取了什么重大措施?
(2)根据材料二、三,谈谈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力量对比呈现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在政治上产生怎样的影响?
(3)上述变化说明了什么?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些事情(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事情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记者问题时的发言
材料二国际形势的变化怎么看?旧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完了,新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定了?国际上议论纷纷,国内也有各种意见……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发生东欧剧变的原因,并指出这一变化的本质。
(2)材料二中的“国际形势的变化”的含义是什么?指出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及当前国际格局的突出特点。
(3)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三、问答题
23、20世纪50—70年代,国际格局演变的总趋势是什么?导致该趋势出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24、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为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作出了哪些努力?
专题九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ABBCCBCBCC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DABADCBDDD
二、材料题
21、(1)西欧六国经济力量增强,要求摆脱对美国经济的依附。当时美国经济实力雄厚,任何一个西欧国家都无力单独与之抗衡,必须联合。1967年正式建立欧洲共同体。
(2)美国经济实力下降,西欧、日本经济力量不断增强,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格局。影响:西欧、日本在政治上日益摆脱美国控制,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加强,严重动摇了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地位,冲击了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格局。
(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必将导致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22、(1)原因: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经济发展迟缓,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未能充分发挥;苏联对东欧国家的高压控制伤害了各国的民族感情;苏联对外政策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声誉;苏联的改革失败和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
本质:社会主义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两极格局结束后,一方面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另一方面地区冲突民族冲突加剧,世界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两极格局结束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特点是多极化趋势加强。
(3)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定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家实力;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抢抓机遇,全力发展;坚定不移地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要抵制和反对西方腐朽势力的渗透,维护国家完全和主权独立。
三、问答题
23、(1)趋势: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因素及有关史实:A、欧洲走向联合:1967年,欧洲共同体形成,推行统一的关税、外贸政策、农业渔业政策,朝单一的欧洲货币体系发展。B、经济大国日本的崛起:1955年,人均国民收入超过战前水平,经济大体恢复;1956—1973年,进入高速发展时期。C、不结盟运动兴起:推动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1973年,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行动纲领。D、中国的振兴:1956年开始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24、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努力有:
(1)在日美关系中,要求增强自主性,谋求更大的积极作用,建立日美同盟关系。
(2)谋求扩大在国际组织中的发言权,争取与西方大国平起平坐的权利。
(3)加强防卫力量,增强与美国的军事合作。
(4)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注重发展与东盟国家的关系。冷战结束后,日本加快了谋求政治大国的步伐。1991年成为联合国非常任理事国,积极开展联合国外交,希望成为常任理事国。
在注意日美关系的同时,注重与亚洲建立密切的经济分工与合作关系,把自己在亚洲外交中取得的成就作为提高其国际地位的筹码。1992年又通过《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合作法案》,为向海外派兵打开了大门。90年代以来,日本军事力量日趋膨胀,加快了谋求常任理事国的步伐。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9194.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