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容标准]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学习要求]
1.知道鲜卑族建立北魏政权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史实。
2.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社会矛盾的激化等。
3.认识到改革是缓解社会矛盾、改变国家面貌的必然选择。
4.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分为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下的改革和孝文帝亲政后的改革。
5.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方面的主要内容。
6.体会北魏孝文帝勇于改革的决心和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
7.简要探讨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改革社会习俗等措施的不同作用。
8.从北方经济、民族关系和政治走向等方面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9.充分认识民族融合的作用,认同文化的“征服”力量。
[整体感知]
本专题主要讨论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包括改革的背景、内容与历史作用。要从少数民族发展的角度认识改革的背景与内容,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认识改革的地位与作用。通过学习孝文帝不甘落后、勇于进取的精神,培养接受先进文化、与时俱进的优秀品德。
[知识清单]
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1.北魏政权的建立和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386年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北魏经两代君主的苦心经营,迅速崛起,成为黄河流域实力最强的政权。最终于439年消灭其他割据政权,统一北方,结束北方历时一百余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刨造了有利条件。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公元439年北魏消灭其他割据政权,统一北方,结束北方割据状态,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2)阶级矛盾尖锐:在拓跋政权的统治下,政治黑暗,租调徭役极为繁重,官吏贪污,兵役繁重,人民不满北魏的暴虐统治,不断举行起义。
(3)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不仅使下层各族人民起义不断,同时统治阶级内部汉族地主与鲜卑族地主常常发生矛盾。
(4)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北魏孝文帝改革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孝文帝即位后,冯太后临朝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曾实行过均田制。
第二阶段:冯太后死后,孝文帝亲政,继承其改革事业,进一步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习俗各方面推行新制。
(1)均田制:485年,孝文帝颁布均田法令,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无主的荒地称露田,这种土地因农户年老身死不能耕种时则由政府收回。已经耕种过的土地称桑田,农民终身不必交还,可以买卖。法令规定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2)整顿吏治:由官吏的政绩好坏决定其任期,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实行俸禄制,由国家征收统一的租调、筹集禄银,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3)迁都洛阳。
(4)革除旧俗:迁都洛阳后,孝文帝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习俗,重新修订官制礼仪;下令士民改穿汉服、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士族通婚。
5.革除旧俗
(1)原因:
①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推行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
②为了尽快解决迁都洛阳后的民族差异问题。
(2)内容: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习俗,重新修订官制礼仪。
①易服装:禁止士民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服。
②讲汉话:禁止30岁以下的官员说鲜卑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
③改汉姓:改皇帝拓跋氏为元氏,宣布与汉姓同源,用行政命令改鲜卑复姓为音近的单音汉姓。
④通婚姻:提倡皇族、鲜卑贵族与汉族的主要士族通婚,并自己以身作则。
⑤迁往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葬在洛阳,不许归葬代北,逐步割断丁鲜卑族人与故乡的联系。
(3)影响: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民族的融合。
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l.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孝文帝推行的均田制,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并且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了更多的流民农耕定居,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增加了封建政权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了统治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孝文帝整顿吏治的措施,使北魏的吏治得到改善,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使农民安心从事生产,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推动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孝文帝迁都洛阳,推动了洛阳的恢复和发展,且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4)孝文帝革除旧俗的措施,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加快了民族融合。
总之,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它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加快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促进社会繁荣奠定了基础。
2.北方民族大融合
(1)民族融合的进程:①从西晋末年开始,北方的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少数民族先后进人中原建立政权,他们与汉族长期杂居相处,他们的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相互影响,趋向一致。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各族人民的大融合进程。③北朝后期,各族难分彼此,北方实现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
(2)民族融合的表现:①生活习俗的汉化。鲜卑族经济方式的变化,鲜卑族的劳动者变成农民,贵族转化为地主。生活习俗也发生了变化,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②鲜卑族优秀文化的融入。民族融合的过程是各民族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而不是鲜卑族文化的完全丧失。
[重点突破]
1.迁都洛阳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①在政治上,平城是鲜卑贵族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孝文帝推行的改革遭到了保守势力的非难和抵制,阻力重重。②在经济上,平城地区产粮有限,经常发生水旱疾疫之灾,不足以承载大量人口所需要的生活供应。③洛阳地处中原,农、业发达,又是当时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推行改革政策的阻力要小得多。
(2)影响:洛阳是历代帝王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迁都洛阳首先有利于巩固前期改革的成果,其次有利于进一步推行深层次的改革。迁都洛阳是整个改革的关键和后期改革的前提。
2.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1)孝文帝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3.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原因:①均田制的推行;②孝文帝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派遣工匠赴全国各地,指导修建水利工程;③生产力的进步,即北魏时期犁和牛耕已广泛使用;④吏治的改善和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使农民安心从事生产,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
(2)标志:一片瓦砾的洛阳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商业贸易之盛远远超过了平城和南朝的建康,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商业城市。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羯B.鲜卑C.氐D.匈奴
2.南朝谢灵运写道:“北境自染逆,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矣”,反映了
A.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B.鲜卑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
C.柔然侵扰北魏D.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3.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
A.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C.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D.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配
4.北魏均田制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是
A.土地私有制的发展B.民族融合的加强
C.政府掌握大量可供分配的土地D.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5.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这反映了孝文帝在下列哪一方面很有造诣
A.知识丰富B.诗辞文章写作C.政治D.汉族文化
6.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不相符的是
A.北方统一的实现B.鲜卑族封建化进程的深化
C.北方民族大融合D.北方经济的发展
7.促使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需要B.汉族地主的建议
C.巩固统治的需要D.先进经济形态的吸引
8.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
A.迁都洛阳B.实行汉化措施C.颁布均田令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
9.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推行均田制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10.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材料主要反映了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D.5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11.北魏孝文帝比喻为“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的措施是
A.均田制B.三长制C.俸禄制D.改穿汉服
12.北魏孝文帝的重儒措施
①促进了北魏教育的发展②深化了北魏的封建化
③使儒家思想失去了本来面目④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3.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
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B.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
C.解除了南朝的威胁 D.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
14.下表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鲜卑姓改姓
拓跋元
拔拔长孙
丘穆陵穆
步六孤陆
贺赖贺
独孤刘
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改鲜卑人为汉人D.消灭了鲜卑陋习
15.北魏时期,北方各族的封建化主要表现在
A.生产方式上B.生活习惯上C.言行举止上D.饮食穿着上
16.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最基本原因是
A.各民族间的战争B.统治阶级的政治改革
C.各族人民的长期交往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7.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
18.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改革都获得了成功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改革进程都很顺利D.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
19.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产方式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D.加速了民族的融合
20.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
A.均田制B.三长制C.新租调制D.汉化政策
二、材料解析题
21.仔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图一北魏骑马武士图二孝文帝改革后的服装
材料二: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种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魏书高祖记》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二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的鲜卑族人所穿的不同服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始实行的一种什么土地制度?其影响是什么?
(3)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材料二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如图一:胡服俑图二:孝文帝出行
图三:魏晋的汉人胡食画像砖
(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
(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三、问答题
23.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英雄豪杰,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试结合孝文帝改革措施与影响,谈谈你对孝文帝的评价。
24.为什么说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历史意义在于它促进了中国北方地区的民族大融合,并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2345678910
BBCCDADAAA
11121314151617181920
BDAAACBCBD
解析2.答案为B本题主要考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中的“征调赋敛”说明了鲜卑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
20.答案为D本题主要考查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民族融合趋势的全面认识与评价。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之后,随着服饰等生活习惯的改变,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似乎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因此,有人说孝文帝是历史罪人。但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推动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鲜卑族及鲜卑文明在一个民族大家庭里也得到了永生。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凝聚力就是来自于历史上无数次的民族融合,从这个角度看孝文帝是盖世英雄。
二、材料解析题
21.(1)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均田制的推行,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的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3)都获得了成功;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
22.(1)信息: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影响: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易服装,改鲜卑服为汉服;改汉姓,改鲜卑族为汉姓;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讲汉话,以汉语为正音;等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人的封建化进程。
解析:本题第一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对孝文帝有个认识,从而去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具体举措。第二问实际上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三、问答题
23.(1)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系列改革(迁都洛阳、改行汉制、移风易俗等),使鲜卑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
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民族矛盾的缓和,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
(3)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24、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为发展生产、巩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经济上推行均田制使以游牧为主的鲜卑族变为农耕者,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繁荣;政治上迁都洛阳和实行官吏俸禄制,有利于推动政权的封建化;文化和风俗习惯上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可,加强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最终融于汉族之中,有利于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23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综合概括能力。归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评价时要注意一分为二。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题3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项最佳答案。)
1.关于北魏政权的发展史,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统一黄河流域后建立B.曾被其他政权吞并
C.曾多次迁都D.统一北方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2.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实质是()
A.奴隶制经济形式B.封建制经济形式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D.半畜牧半农业
3.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不包括()
A.基层政权组织B.赋税制度C.民族政策D.按人口分配土地
4.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因素是()
A.汉族地主的建议B.南北对峙的形势C.民族矛盾的激化D.中原地区先进经济形态的吸引
5.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均田制的实行②俸禄制的实行③迁都洛阳④孝文帝亲政⑤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A.①②③④⑤B.③④⑤①②C.⑤①③④②D.⑤②①④③
6.北魏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这里的调是指()
A.田租B.户税C.丁税D.徭役
7.孝文帝迁都,最大的阻力来自()
A.鲜卑贵族B.鲜卑平民C.汉族地主D.中原农民
8.北魏前期的新政卓有成效,主要表现为()
①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②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③巩固了北魏政权④使鲜卑族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变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9.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为改革深入进行提供条件的是()
A.整顿吏治B.推行均田制C.迁都洛阳D.提倡与汉族通婚
10.《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A.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
C.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11.北魏时期,北方各族的封建化主要表现在()
A.生产方式B.生活习惯C.言行举止D.饮食穿着
12.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出当时()
A.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高度B.鲜卑与汉族地主的合作形成新统治集团
C.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D.民族差异大,强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民族
13.右表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改鲜卑人为汉人
D.消灭了鲜卑陋习
14.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所实行均田制的性质是
A.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B.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C.小农个体土地所有制D.少数民族土地所有制
15.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下列制度,使北魏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多的是()
A.推行均田制B.制定官吏俸禄制
C.设立三长制,强化对地方的控制D.推行新的租调制
16.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其中,正确的是()
A.整地碎土工具进一步发展B.因战乱,对外贸易萎缩
C.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D.实物交易越来越频繁
17.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作用是促进了()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C.游牧民族农业化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18.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D.加速了民族问的融合
19.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B.土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全面的发展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D.5世纪的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20.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当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也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到的认识有()
①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
②改革注意策略,要有坚定的决心
③改革要体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
④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一帆风顺
A.①②③B.①②C.②③④D.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个小题,其中第21题24分,第22题16分,共40分。)
21.材料1:
材料2:(孝文帝)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澄曰:“伊路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1)据材料1,指出孝文帝迁都的路线。(2分)
(2)材料2中,孝文帝为迁都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成立?当时迁都还有哪些客观原因?(10分)
(3)迁都建议遇到了怎样的阻力?对此孝文帝采取了什么对策?(4分)
(4)迁都有何意义?(8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书李冲传》曰:“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材料二:北魏统治者热衷于发动战争。对各族人民的统治,除租税繁多、徭役沉重外,他们还强迫其他族人民充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的骑兵践踏致死。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写信给守城主将,约他出兵决战。信中大意是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
材料三: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纪》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哪些问题导致了北魏统治的深刻危机?(8分)
(2)依据材料三,文献反映了孝文帝哪方面的造诣?这对以后他推行改革有什么影响?(8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解析:本题考查北魏的有关史实。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圭重建代国,不久改魏,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所以说建立北魏政权后,才统一黄河流域。
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当时先进经济发展形式实质的理解能力。在封建社会,黄河流域最先进的经济形式是封建制下的农业生产模式,因此选B。
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辨析、理解能力。按人口分配土地是孝文帝改革前期推行的均田制,是一种较完善的土地制度,因此不符合题目要求。A、B两项指宗主督护制,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宗主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使农民负担沉重。
4.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北魏社会的落后和中原先进文化经济形态的吸引是促使北魏改革、实行均田制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就是学习汉族封建化的经济形态。
5.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排列先后排序的能力。关键要明确具体史实的时间及先后顺序。孝文帝改革在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故排除A、B。490年孝文帝亲政,此前在冯太后的主持下,①②已实行。③是在孝文帝亲政后发生的。
6.B解析:“调”是指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北魏的指的是农民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绢帛等物。
7.A解析:迁都从一开始就遭到鲜卑贵族的激烈反对。
8.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前期改革作用的全面认识能力。前期改革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方面,针对的北魏社会矛盾,为解决社会问题而改革,但④得益于后期改革。
9.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平城守旧势力大,洛阳是中原政治、经济中心,迁都洛阳便于深入的学习汉文化,推行改革。
10.D解析:本题属于否定性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中移风易俗的理解。说汉话是有条件的,年满30岁以上可另处理。
11.A解析:北方各族的封建化,主要是指他们从游牧转向农业经济,这是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
12.A解析:汉化政策能够推行,说明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相互影响很深。
13.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即考查孝文帝改革中改汉姓的历史作用。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加速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14.A解析:本题可参照课本关于均田制的表述,并结合封建国家的三种土地所有制,即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农民土地所有制得出答案。
15.D解析:租调制的推行使原来那些逃避政府掠夺、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这样,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大增。
16.A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和辨析能力。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表现为A项。手工业中丝织业发达而非棉纺织业。商业发达,货币交易取代实物贸易,对外贸易也有长足发展。
17.D解析: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形成就是历史上各民族相互影响和融合的结果。
18.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两次改革的相同影响较多,但最主要的是促进政权的封建化即社会制度的变化。
19.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作用的掌握。B、C两项不符合史实,A、D两项比较,D项是A项的组成部分之一。
20.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辨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要注重结合改革措施的推行及改革结果。
二、非选择题:
21.解析:(1)问可据课本回答。(2)问要逐条分析材料进行归纳概括,“客观原因”要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归纳。(3)(4)问可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概括。
答案:(1)从平城到洛阳。
(2)理由:与汉族“文轨未一”,即要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平城是个“用武之地”,不适于改革政治;“移风易俗”非常困难;黄河流域历来是帝王兴起之地,有利于加强对中原的控制。成立。客观原因: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强大也威胁着北魏;平城保守势力强大。
(3)阻力:许多鲜卑贵族大臣极力反对。对策:设巧计,以南下伐齐为名迫使反对派同意迁都。
(4)北魏迁都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孝文帝的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22.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所给资料中获取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第(1)题能从两则材料中知道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所致,然后结合教材去分析这两个矛盾产生的原因。第(2)题主要是孝文帝接受汉文化的经历以及对他以后推行汉化政策所起的作用。
答案:(1)由于宗主督护制和“纵富督贫”的赋税制度,阶级矛盾尖锐,由于鲜卑族实行压迫和歧视的不平等民族政策,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不断。
(2)反映的是孝文帝在掌握汉族先进文化方面的造诣。孝文帝较好地掌握了汉族先进文化,深刻地认识了汉族文化深邃丰富的内涵,对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和政策进行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案
标纲释读
课标要求高考命题分析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知道孝文帝改革前夕的社会状况。
2、从制度创新和移风易俗角度归纳改革措施。
3、结合措施从历史发展角度评价孝文帝改革。
网观全局
考点释读与探究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1、了解背景:
(1)5世纪前期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社会问题日益尖锐。
(2)民族融合成为当时的趋势。
(3)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归纳改革的主要内容
(1)推行新制:
①制定官吏制,整顿吏治。
②设立: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③推行:规定土地不得买卖。
④推行新的:许多农民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收入。
(2)迁都洛阳——为改革的深入创造了条件。
(3)移风易俗
①易服装:下令贵族一律改穿。
②讲汉话:以汉语为“”。
③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参照汉族制度确定门第高下;按照高低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④通婚姻:提倡与汉人通婚。
⑤改籍贯。
3、探讨改革的历史作用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市场繁荣,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2)加速了族和北魏政权进程。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4)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落后民族政府先进地区的同时被先进文化征服”的典型。
从文明的发展角度来说,孝文帝改革是鲜卑族和北魏政权封建化、农耕化过程。
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相互促进。
试结合改革措施从文明进程和国家发展角度评价孝文帝改革。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请指出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
“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产生此效果的改革措施是()
A.实行官吏考核制B.实行俸禄制C.实行宗主督护制D.实行三长制
下列与北魏均田制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将全国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B.将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归农民所有
C.将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D.获得土地的农民承担租、调和徭役
下表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鲜卑姓拓跋拔拔丘穆陵
汉姓元长孙穆
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改鲜卑人为汉人D.消灭了鲜卑陋习
北魏时期,“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孝文帝即位后却纷纷“始
返旧墟”,其主要原因是()
A.均田制的推行B.民族融合的加深C.中央集权的加强D.社会风俗的变化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
的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B.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D.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着当时()
A.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高度B.鲜卑与汉族地主合作,形成了新的统治集团
C.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彻底消失D.落后的民族终将被强大的民族代替
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都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都完善地方政权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都推行汉化政策,缓和民族矛盾
D.前者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后者得到旧贵族的支持
北魏统一北方
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北魏统治者开始参照汉族的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
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从而成为以后孝文帝改革的社会基础与思想基础。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冯太后掌权
促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对他后来推行的改革有着深刻的影响
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
阶级矛盾尖锐
原因: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主要表现在政权的基层统治方式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赋税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
影响:导致各地人民起义不断。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民族矛盾激化
原因: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高压政策
时间
471---499
目的
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过程及内容
前期
时间:471---490
主持:冯太后
重点:建新制。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这些制度有力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
措施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
国家征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制定严惩贪赃办法
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推行均田制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着鲜卑族经济的转型,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设立三长制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推行新的租调制
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
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
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后期
时间:490---499
主持:孝文帝重点:汉化
措施
迁都洛阳原因:1、在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2、在经济上,气候恶劣,粮食供给经常出现困难;3、军事上,时受柔然骚扰,很不安全;4、地理上,地处偏僻不利于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5、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乃历史故都。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实现南北统一的愿望。影响:孝文帝借迁都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的中心。迁都洛阳,为孝文帝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移风易俗
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影响:使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对加强民族联系,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它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平,有利地推动了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作用
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原因:1、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的实施2、技术的进步:如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3、水利设施的兴修4、是民族大融合的产物,如鲜卑族的畜牧业经验5、孝文帝放松对民间手工业的管制,加强对官办手工业的管理6、孝文帝铸造铜钱,重视和支持商业的结果表现:农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手工业: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绢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商业: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达西方国家影响:1、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2、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成为汉族一部分,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
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统治者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最重要)
鲜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的转变促使了整个社会习俗的改变,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习惯的主体。鲜卑族原有文化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畜牧业生产经验、服饰、风俗、食物等方面鲜卑族文化精华融入了汉族文化之中,促进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并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性质
是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9197.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