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教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教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教材教法分析】

一、本节阐述的气候及形成因子是本节内容的第一个重点。气候是某一地区在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平均状况主要是用气温和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或统计量来表现的。气候的形成是由对大气状态长期起作用的因素所决定的。这些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人类活动和地面状况等。在形成气候的诸因素中,大气本身内在的因素是主要的,起主导作用。内在因素也就是内因,包括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在气候形成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是决定性的因素。而人类活动和地面状况是影响气候的外界条件,它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改变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状况而对气候发生影响的。

教学时,建议从气候概念入手,引出气候形成因子。这些因子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在讲述形成气候的诸因素时,既要注意各个要素的特殊作用,又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太阳辐射的作用,应特别强调它是形成气候最基本的因子。联系太阳高度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关系,说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由低纬度到高纬度的变化规律,是形成热带、温带、寒带及决定各地气候的最基本因素。同时,由于这种不同纬度间的热量分配不均,又导致了大气环流的形成。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61493

相关阅读

2.6气候的形成和变化1课时


示范教案一(2.6气候的形成和变化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2.理解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山地和附近平原气温的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原因。

能力目标

1.应用综合分析法分析不同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气候变化的原因。

2.从"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中,掌握各种气候类型分布的规律性和特殊性。

德育目标

1.到当地气象台站,了解家乡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归纳总结得出气候类型,并分析其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形成的原因。

2.了解气候变化的历史和趋势,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采取适当的措施,规范自身的行为,抗御异常气候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

2011届高考地理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及大气环境保护考点专项复习7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2011届高考地理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及大气环境保护考点专项复习7”,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1.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利用气温的高低判断南、北半球。6、7、8月气温高,12、1、2月气温低,位于北半球;反之,位于南半球。利用气温确定所属温度带。利用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确定气候类型。

月均温度最低值温度带降水特点气候类型

15℃以上热带全年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年雨型热带雨林气候

一年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夏雨型热带草原气候

一年分为明显的旱、雨两季,降水最多月可达600毫米;夏雨型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降水少;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

0℃以上亚热带夏季降水多;夏雨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季降水多;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温带降水均匀,全年湿润;年雨型温带海洋性气候

0℃以下温带夏季降水多;夏雨型温带季风气候

全年降水都不多;少雨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10℃以下亚寒带降水少,集中在夏季;少雨型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最热月小于5℃寒带降水少苔原气候

最热月小于0℃寒带降水少冰原气候

2.根据地理位置推断气候类型

先根据纬度位置确定已知地点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以及所处的温度带,然后看其海陆位置是位于大陆西岸还是东岸,最后将已知地点落实到全球气候类型图和气候分布模式图上确定其气候类型。

3.根据形成气候的主导因素判断气候类型

首先要明确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依此确定该地所处的气候带位置,其次要牢记大气环流对全球热量和水汽的调节与输送功能。处在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有哪些;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类型又有哪些;在季风的影响下会形成什么气候类型;季风与气压带、风带的综合影响下又有什么气候类型。最后还要根据地面状况对气候类型形成的作用,特别是海陆位置对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形成的作用等进行判断。

特别提醒

气候类型分布及成因:

(1)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气候类型(或南半球缺少的气候类型)有四种: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

(2)只分布在大陆东岸,西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3)只分布在大陆西岸,东岸没有气候类型的有三种: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4)气候类型分布最多的大洲:北美洲(有11种),其次是亚洲(10种)。

(5)分布大洲最多的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和高山气候(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六个洲)。

(6)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①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带)②冰原气候(极地高压带)。

(7)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带)。

(8)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有:①热带草原气候(湿季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干季受信风带控制)②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9)地带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和表现:①四处特殊热带雨林气候: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沿海和中美洲的东北部。远离赤道,但因为它们均处于来自海洋的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海域有暖流流经,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多地形雨,从而发育了热带雨林气候。②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处赤道附近应当是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应当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南北两侧,但东非高原却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原因是虽然地处赤道附近,但因为这里地势较高,改变了气温和降水状况,形成了气候凉爽、降水较少的热带草原气候。

③巴塔哥尼亚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这里东西距海均较近,且处于西风带范围内,但却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这是因为该地处于山脉东侧的背风坡,处于雨影区,降水稀少。

气候带气候

类型分布

规律典型地区气候成因气候特点

热带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南美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几内亚湾沿岸、亚洲马来群岛终年受到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南回归线之间非洲中部大部分地区、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高原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全年高温,一年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热带季风气候北纬10°—北回归线大陆东岸亚洲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全年气温高,一年分旱、雨两季

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部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终年炎热干燥

气候带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典型地区气候成因气候特点

温带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前者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后者分布于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澳大利亚东南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前者夏热冬温,季节变化明显,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后者冬夏温差比前者小,降水也比前者均匀

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地中海沿岸、美洲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和非洲西南角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气候带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典型地区气候成因气候特点

带温

带温带季风气候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我国华北、东北,朝鲜半岛,日本群岛北部,俄罗斯太平洋沿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部远离海洋,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冬寒夏热,干旱少雨

温带海性气候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西欧、北美和南美大陆西海岸的狭长地带在西风带控制下,终年受西风影响终年温和多雨

气候带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典型地区气候成因气候特点

寒带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北纬50°—70°之间的大陆北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终年受极地气团控制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

苔原气候北半球极地附近沿海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太阳辐射弱,受极地气团和冰洋气团控制终年严寒

冰原气候南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南极大陆、格陵兰岛纬度最高,太阳辐射量最少,受冰洋气团控制终年酷寒

高原和高山气候高大的高原、山地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脉地势高、地形起伏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特别提醒

(1)影响气候(温度、降水)的因素:①纬度高低: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反之气温低。此外纬度也影响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进而影响云量多少和降水量多少。②大气环流(包括盛行风和气压带风带):被高(低)气压控制盛行下沉(上升)气流,降水少(多),阴雨天气少(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多),盛行风来自海洋,降水多,云量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多。③海陆位置(岛国,距海洋远近):温带大陆东岸和西岸受海洋影响大,降水多,大陆中部距海洋较远,海洋上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大陆性显著。④地形(迎风坡,背风坡)及海拔高度。⑤洋流(寒流及暖流)。

(2)气候海洋性(大陆性)的表现:①气温年较差小(大)②降水总量大(小),季节分配均匀(季节变化大)③北半球最热月在8月(7月),最冷月在2月(1月),南半球最热月在2月(1月),最冷月在8月(7月)。

(3)地中海对地中海气候特征典型性所起的作用: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地中海形成高压,增强了副热带高压势力,冬季地中海海域形成低压,增强了西风势力。

(4)气候特征的表述:一般包括两个方面:气温及降水。如果为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气候、高寒气候(青藏高原)和温带海洋气候还应加上光照强度。气温: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为夏季炎热(最高气温低于20℃以上,应为凉爽),冬季寒冷(最低气温高于0℃,应为温和)。年较差大(小)。如果为寒带地区,应为终年低温,如果为热带地区,应为终年高温,温带海洋气候区,冬夏温差不大,应为终年温和。降水:全年降水多(少),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季节变化大)(夏季降水多(少),冬季降水少(多),雨热同期(不同期)。热带季风和热带草原气候,因降水有季节变化,但气温季节变化小,故没有明显的冬夏季,降水情况应为有明显干湿季。热带沙漠气候应为终年少雨,热带雨林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应为全年降水多,且季节分配均匀。如果为季风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还应加上一句:降水年际变化大。

举例:①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低,夏季凉爽,冬季寒冷,年较差小,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强。②昆明(春城)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冬暖夏凉,雨量充沛,雨热同期,温和湿润,或夏季凉爽多雨,冬季温和多雨,年较差小,年降水量多或雨热同期。

(5)从沿海到内陆(同一纬度地区)气候特征变化的描述:气候有大陆性(海洋性)气候向海洋性(大陆性)气候过渡,气候的海洋性增强,大陆性在减弱。如东亚地区由东向西,大陆性在增强,海洋性在减弱,气候由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欧洲西部由西向东,大陆性在增强,海洋性在减弱,气候由大陆性向海洋性过渡。如果要求叙述再详细些,应从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区别展开讨论:气候由大陆性向海洋性过渡是指最热月均温在变低,最冷月均温在变高,气温年较差变小,降水量变大且季节分配均匀。

(1)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很相似,两者终年高温,最冷月均温大于20℃,最热月都在雨季来临前的一个月,都分为旱季、雨季。不同之处表现在:

①从全年降水总量看,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2000毫米;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为750毫米~1000毫米。②从雨季上看,热带季风气候雨季偏短,为6月~9月,且集中在夏季;热带草原气候雨季偏长,为5月~10月,且干、湿季明显。③从降水过程来看: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过程具有突变特点;热带草原气候降水过程具有渐变特点。④从降水的集中程度来看: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更为集中,季节变化大。⑤从成因上看: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是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是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造成的。

⑥从分布上看: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10°到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最为显著。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南北纬10°到南北回归线之间,如非洲中部大部分地区、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南美的巴西等,在亚洲几乎缺失。⑦从景观上看:热带草原气候在旱季时草原枯黄,景观类似热带沙漠;热带季风气候在旱季仍有一些常绿植物存在,干旱不太显著。⑧从最少月降水量上看:热带季风气候没有降水为零的月份,所以能生长乔木;热带草原气候可能出现降水为零的月份,所以,生长一年生草本植物,乔木很少,分布稀疏。

(2)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相似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少雨。不同点——最冷月均温亚热带季风气候在0℃以上,温带季风气候在0℃以下,此外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长,而温带季风气候雨季短。

(3)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

不同点——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而温带大陆性气候在0℃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各月降水分配较均匀(冬雨稍多),而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

(4)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最冷月均温都小于0℃,最热月15℃,不同之处表现在:

①从全年降水总量看: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为500毫米~600毫米;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②从雨季上看: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终年较干旱。③从成因上看:温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成因是深居内陆,终年受到大陆气团的影响。④从分布上看: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到60°之间的大陆东岸,主要分布在亚洲大陆东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到70°之间的大陆内部,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⑤从月降水量上看:温带季风气候有大于100毫米的月份,温带大陆性气候无大于100毫米的月份。

(5)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这两种气候类型的气温、降水特点相似,只不过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气温、降水较均匀,最好通过分布地区来判定。如果分布在亚洲东部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若分布在亚洲以外的地区则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

变化成分二氧化碳增多臭氧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增多

变化原因①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②毁林①太阳活动等自然原因②人类使用消耗臭氧的物质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排放酸性气体

危害①引起海平面上升②导致各国经济结构的改变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业造成危害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②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③腐蚀建筑物和古迹④危害人体健康

措施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②植树造林③加强国际间合作①减少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②参加国际合作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的排放,加强全球合作

特别提醒

我国的酸雨为何南方重于北方?

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其中pH值小于5.0的重酸雨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我国江南各大城市中,大多燃烧的是高硫含量的煤;②南方土壤呈酸性、大气中灰尘颗粒均为酸性,对大气和雨水中形成的酸雨缺少足够的中和,北方与此相反;③南方多丘陵地形,且风速小于北方,酸性气体不易扩散,而北方地形平坦辽阔,风力强劲,利于气体的扩散;④南方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硫氧化物排放多。⑤我国南方降水多。

 (2009保定5月)读下面甲乙两地冬夏气温日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表示海洋性气候夏季气温日变化曲线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形成同一地区冬夏气温日较差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

B.冬夏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差异

C.降水的季节变化

D.昼长的季节变化

 本题组考查气温日变化及其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等知识,属于核心知识、基本能力型考查题。第(1)题,气温日较差变化规律是:一般夏季变化大于冬季,大陆性气候大于海洋性气候。图中甲地日较差小于乙地,则甲地气候的海洋性大于乙地,①②两条曲线中,②日较差大于①,故②表示海洋性气候夏季气温日变化曲线。第(2)题,任何地区夏季正午太阳高度都要大于冬季,而落于地平线时太阳高度都为零,则夏季太阳高度日变化要大于冬季,故冬夏气温日较差不同。

 (1)B (2)B

 (2009南昌5月)下图为世界局部地区年平均气温等温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造成①处气温与同纬度地区明显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海陆B.洋流

C.太阳辐射D.大气环流

(2)图中四个区域,南北温差最小的是()

A.甲B.乙C.丙D.丁

 本题组考查影响气温变化的素,难度不大。第(1)题,由图中海陆轮廓、纬度位置等信息可判断①处为北太平洋东部的加利福尼亚寒流所在区域,因寒流而使该区域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第(2)题,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都在10℃至20℃等温线之间,而乙处显示等温线最稀疏,则南北温差最小。

 (1)B (2)B

 (2009福建4月)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与交通条件改善,我国居民避寒旅行逐渐增多。根据气象部门划分冷、暖、热的标准,取l月平均气温在10℃~22℃之间的地区为我国居民适宜避寒区。读下图回答(1)~(2)题。

世界1月平均气温在10℃~20℃范围(适宜避寒区)示意图

(1)适合我国东北居民到图中适宜避寒区旅行观光的是()

A.新加坡城市花园景观

B.巴西高原热带草原景观

C.成都平原的都江堰

D.西双版纳热带风光

(2)图中适宜避寒区甲处的纬度位置低于乙处的最主要原因是()

A.甲处受更严寒的冬季风影响

B.乙处受更暖湿的夏季风影响

C.甲处太阳辐射较弱

D.乙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更显著

 本题命题背景新颖,且富有生活气息,命题切入点有很强的实际意义,考查了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及影响气候的因素,以及空间定位能力。第(1)题,我国北方居民的避寒地选择,要注意距离、方便可行等因素。第(2)题,甲位于我国东南部,冬季受强大的冬季风影响,而使其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

 (1)D (2)A

 (2009云南4月)下表为某地有关气象要素的多年统计情况。据此回答(1)~(2)题。

气象要素(单位)1月4月7月10月

月平均气温(℃)10.814.220.718.6

降雨日数(日)11.29.30.88.0

日平均日照时数(小时)5.58.411.17.7

(1)该地日平均日照时数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昼夜长短和天气

B.昼夜长短和自转速度

C.正午太阳高度和自转速度

D.正午太阳高度和气候

(2)该地的自然植被类型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本题组考查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以及通过数据判读气候类型的能力,难度中等。第(1)题,图中显示不同季节日平均日照时数不同,而日照长短与白昼长短、晴天与否关系密切,再结合表中数据可推断影响因素。第(2)题,该地气温1月最低、但高于0度、小于15度,则为亚热带气候区;同时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说明是地中海气候区,则自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1)A (1)C

 (2009浙江杭州外国语学校)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右图为某地区“大陆度”等值线分布示意图。“大陆度”是表示大陆对各地气候形成影响程度的指数。其公式为D=1.7×ΔT/sinφ-20.4

(式中D为大陆度,ΔT为气温年较差,φ为纬度)

材料二 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的气温统计数据。

材料三 cos59°=0.515。

漠河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西沙

最热月

平均气温18.422.726.027.928.328.9

最冷月

平均气温-30.6-19.7-4.73.313.422.8

气温年较差49.042.430.724.614.96.1

(1)若图中O点位于某大陆的中心,导致A、B、C三地大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D地的大陆度比F地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若圆心O点位于大洋中,则图中大陆度最大的点是__________。

(3)上海的大陆度约为__________,北京、上海、兰州三地比较,大陆度由大到小依次是__________,四川盆地的大陆度比长江中下游地区__________。

(4)简述我国由南向北气温年较差增大的主要原因。

(5)我国大陆度是同纬度地区最高的,这对人民生活有什么影响?

[解析] 第(1)(2)题,正确理解大陆度的概念和读懂图表,不难得出结论。第(3)题,读材料二中的表,直接得出答案。第(4)题,气温的年较差与纬度、海陆分布、季节和天气状况有关。纬度和季节不同,造成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差异,影响气温的年较差及其变化。第(5)题,大陆度越强,气温的变化越大,降水越少,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答案] (1)距海远近不同 大 距大陆中心越近,受大陆影响越大 (2)C、F (3)60.8 兰州北京上海 大 (4)北方地区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大于南方。 (5)冬冷夏热的气候降低了居住的舒适度。

 (2009北京)臭氧层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下图反映了9月份30°S~80°S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状况。读图,回答第(1)~(2)题。

(1)随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

A.最大值所在位置南移

B.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

C.在高纬地区递减明显

D.随大气CO2浓度增加而增加

(2)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

A.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少

B.平流层气温降低

C.酸雨区面积缩小

D.地面辐射强度减弱

 第(1)题,本题考查考生对地理坐标图的理解分析能力及对臭氧层空洞等大气环境问题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结合图分析可知,随着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最大值所在位置北移,在中纬度,臭氧总量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增,而在高纬度递减明显。第(2)题,臭氧层破坏直接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多,使平流层吸收太阳紫外线短波辐射的能力降低,从而引起平流层气温降低。

 (1)C (2)B

 (2009浙江)读下图,完成(1)~(2)题。

(1)四地气候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温带海洋性气候;②亚热带季风气候

B.②热带草原气候;④温带季风气候

C.①温带季风气候;③亚热带季风气候

D.③地中海气候;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2)四地气候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仅分布在北半球

B.②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

C.③主要分布在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

D.④主要分布在纬度40°~60°的大陆西岸

 第(1)题,根据气温和降水的资料图,可以判断出四地的气候类型分别为:①为温带季风气候,②为热带草原气候,③为亚热带季风气候,④为地中海气候,故选C。第(2)题,温带季风气候在全世界只分布在亚洲东部,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10°~20°之间,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故选A。

 (1)C (2)A

 (2009重庆)读下图,回答(1)~(3)题。

(1)下列地区气候类型与甲地相同的是()

A.德干高原B.巴西高原

C.黄土高原D.伊朗高原

(2)乙气候类型区的地带性土壤是()

A.棕壤B.黑土C.黄壤D.红壤

(3)甲、乙两地可能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分别是()

A.咖啡、甜菜B.花生、咖啡

C.甜菜、亚麻D.亚麻、花生

 第(1)题,根据图中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可以得出甲地全年气温高(最低气温在20℃以上),降水季节变化大,且5~8月份降水少,可以判断该气候类型为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对应各选项,选项B正确。德干高原属于北半球热带季风气候,黄土高原属于北半球温带季风气候,伊朗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第(2)题,根据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年温差变化较小,最冷月在0℃以上,各月降水均匀),可判断乙地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发育棕壤,故选项A正确。红壤、黄壤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第(3)题,结合(1)、(2)题判断可得出甲为热带草原气候,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其经济作物分别为咖啡和甜菜。花生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亚麻和甜菜属于中温带作物。

 (1)B (2)A (3)A

 (2009海南)图a中甲地年降水量约为1000mm,乙地年降水量约为500mm。图b示意四地气温年内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造成甲、乙两地降水量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地形D.洋流

(2)图b中与甲地气温年内变化相符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

3.乙地位于亚热带的()

A.常绿阔叶林带B.草原带

C.常绿硬叶林带D.荒漠带

 第(1)题,甲乙两地位于南纬33°附近,降水的影响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从比例尺来看,两地相距不到200km,降水巨大的差异,最可能是地形的因素,甲地位于沿海迎风坡上,降水量大。第(2)题,甲地位于南半球,1月份前后气温最高,7月份最低,且沿岸有暖流,冬季气温较高,因此②曲线最相符。第(3)题,乙地位于亚热带,年降水量约为500mm,且位于大陆内部,应该为草原带最合理。

 (1)C (2)B (3)B

全球气候变化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全球气候变化”,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4全球气候变化学案(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了解气候变化的不同时间尺度。2.掌握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可能影响。3.联系实际认识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气候变化的概念:长期①________变化的一种反映。
2.主要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②____________变化。
3.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1)地质历史时期:时间跨度③____,变化周期④____。
(2)近现代时期
特点:波动上升,总的趋势是在变⑤____。
主要原因:大气中⑥________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1.使海平面上升
(1)原因:⑦________和⑧____________。
(2)影响:改变⑨________,⑩________________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2.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有利影响:使积温________,生长期________,
在____________国家,农作物产量提高。
(2)不利影响:使某些地区________,造成________,在____________国家,农作物减产。
3.影响水循环: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________和________格局,加剧水资源的__________和________矛盾。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多使用○21________。
2.植树种草。
3.防止○22________。
4.减少○23________,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24________________。
我的疑惑
1. 
2. 
3. 
探究点一 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探究材料 教材P46图2.28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和图2.29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
有的科学家认为恐龙的灭绝是由于气候变冷。在白垩纪末期,整个地球发生了广泛性寒冷,日温差增大,冷热季节交替明显,恐龙因无法抵抗和适应寒冷的袭击,最后灭绝了。
1.由材料分析,气候变化的表现有哪些?按时间尺度分为哪几种?
 
 
2.气候变化有什么特点?原因有哪些?
 

 
 读下图,回答(1)~(2)题。
(1)下列各时段中,气温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A.1880~1900年B.1920~1940年
C.1958~1978年D.1978~1998年
(2)图中所反映的全球气温变化,按时间尺度划分属于()
A.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B.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C.近现代气候变化
D.历史时期和近代共有的气候变化
探究点二 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探究材料
1.此图揭示了一个什么环境问题?
 
2.此环境问题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3.面对此环境问题,我们该如何应对?
 
 
 分析“近年来大气中CO2的增长示意图”,回答问题。
(1)代表近年来CO2增长曲线的是________。
(2)近几十年来CO2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3)大气中CO2增多可能导致的后果是 

反思小结
重要知识点关键点总结我的反思
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近代气候变化是常考点
温室效应是热点问题,也是重点问题,要引起注意

参考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大气状态 ②冷暖和干湿 ③大 ④长 ⑤暖 ⑥二氧化碳 ⑦冰川融化 ⑧海水热膨胀 ⑨海岸线 ⑩海拔较低的沿海 增加 延长 高纬度地区 干旱加重 供水不足 低纬度地区 降水量 降水分布
不稳定性 供需 ○21清洁能源 ○22森林火灾 ○23消费 ○24公共交通工具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和近代气候变化。
2.(1)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时间跨度最大(距今22亿年~1万年),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曾反复出现过3次大冰期气候,气温呈下降趋势;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气温呈上升趋势。
(2)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大约可以分为4个温暖时期和4个寒冷时期。
(3)近代气候变化
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
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从地区分布看,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是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明显。从季节分布看,我国冬季增温最明显。
考例探究1 (1)D (2)C [第(1)题,由图中可知气温变化幅度较大时期在1980~2000年前后。第(2)题,图中反映的是1860年以后近百年来的气温变化,属于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探究点二
1.此图反映了全球气候变暖。这是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已经给全球及我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了重要影响,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2.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影响
(1)总趋势
气候变化的影响是长远而巨大的,对于有些地区来说,许多影响是负面的或者是不利的。
(2)海平面上升
原因:气温上升导致两极地区的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引起海水上涨。
影响:海平面的上升会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如图所示:
(3)对人类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①有利方面:全球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对提高作物产量有利,使位于高纬度国家的农作物产量有增加的可能。②不利方面: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往往伴随着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这会使农作物产量减少,农作物产量减少发生的地区应是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
(4)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考例探究2 (1)C (2)①生产、生活中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排放大量二氧化碳;②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森林面积锐减,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 (3)引起海平面上升;影响农业生产,高纬度地区农作物增产,低纬度地区农作物减产;影响水循环过程,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
解析 (1)近年来,CO2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且速度不断加快。(2)CO2增多的原因:一方面是矿物燃料燃烧放出大量CO2,另一方面是森林被大量砍伐,导致CO2的消耗量减少。(3)CO2增多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1.2.4 全球气候变化 教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1.2.4 全球气候变化 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课程标准分析]

这是课程标准中“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这一条标准的要求。分析这条标准,其中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

1、阅读图表资料,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周期,并据此归纳各时期气候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2、阅读图表资料,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3、根据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可能影响。

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可能影响。

不必具体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但在教学中要强调人类活动对气候变暖的加剧作用。

应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并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1、教材的顺序是:

(1)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出不同时间尺度下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以阅读的形式解释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2)图文结合案例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以“活动”的形式预测其它可能影响。

(3)以角色模拟的形式说出人们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以“活动”的形式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2、教材的顺序和要求与课标要求、学生认知规律有矛盾的地方,需要重组教学的顺 序——先由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例子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认识的欲望,探究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推测其可能影响,最后寻找解决措施。

[学生基础分析]

(1)学生对太平洋岛国的迁移、南极企鹅的生存问题等事件比较感兴趣,在导入新课时,选取有关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的事例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2)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所需要具备的时间、空间概念和跨度还不够。

(3)学生学习本课时内容可能遇到的障碍有: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只考虑人为原因而忽略自然原因,归纳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可能影响不够完整,寻找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问题的措施找不到突破口。

[三维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征,按照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来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和能力 目标:

①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说出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②举例说明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③举例说出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采取的对策。

2、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②通过阅读图表,归纳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和规律。

③通过阅读图2.27“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中模拟曲线(灰色)和实际气温变化曲线(红色)的不重合,得出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之外,人为原因起了加剧的作用。

④推测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代表性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去发现问题,并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探究解决目前气候变化的应变措施与对策。

。。。。。。

附件下载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029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