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复习讲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秦岭中学新课程高中物理导学案
课题第三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总结(复习讲授课型)
教师归纳总结部分
本章重点
总结归纳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经典运动模型)
1、速度公式:
2、位移公式:
3、速度位移公式:
4、平均速度公式: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常用三个推论:(适用所有匀变速运动)
(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是一个恒量,即
s2-s1=s3-s2……=Δs=aT2或sn+k-sn=kaT2
(2)在一段时间t内,中间时刻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
(3))中间位置处的速度等于这段位移初、末速度的方均根,即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推论6式: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1、从运动开始计时,t秒末、2t秒末、3t秒末、…、nt秒末的速度之比等于连续自然数之比:
v1∶v2∶v3∶…∶vn=1∶2∶3∶…∶n.
2、从运动开始计时,前t秒内、2t秒内、3t秒内、…、nt秒内通过的位移之比等于连续自然数的平方之比:s1∶s2∶s3∶…∶sn=12∶22∶32∶…∶n2.
3、从运动开使计时,任意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之比等于连续奇数之比:
s1∶s2∶s3∶…∶sn=1∶3∶5∶…∶(2n-1).
4、通过前1s、前2s、前3s…的所用时间之比等于连续的自然数的平方根之比:
t1∶t2∶t3∶…tn=∶∶∶…∶.
5、从运动开始计时,通过任意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相邻自然数的平方根之差的比:
t1∶t2∶t3∶…tn=∶∶∶…∶.
6、从运动开始通过的位移与达到的速度的平方成正比:s∝v2.
班级姓名小组上课时间:年月日[来
学生课后自主完成,课堂上讨论交流
课
对
练
习
1、某物体沿x轴运动,它的x坐标与时刻t的函数关系为:x=(4t+2t2)m,则它的初速度是m/s;加速度是m/s2。
解析:由题知,物体坐标变化的函数关系表明该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比照位移公式:得出,v0=4m/s,a=4m/s2即为所求。
2、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返回舱距地面10Km时开始启动降落伞装置,速度减至10m/s,并以这个速度在大气中降落。在距地面1.2m时,返回舱的四台缓冲发动机开始向下喷火,舱体再次减速。设最后减速过程中返回舱做匀减速运动,并且到达地面时恰好速度为零,求最后减速阶段的加速度。
解:由题知,舱体做末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其位移s=1.2m。
由知
代值得a=-4.31m/s2即为所求。
3、某型号的舰载飞机在航空母舰的跑道上加速时,发动机产生的最大加速度为5m/s2,所需的起飞速度为50m/s,跑道长100m。通过计算判断,飞机能否靠自身的发动机从舰上起飞?为了使飞机在开始滑行时就有一定的初速度,航空母舰装有弹射装置。对于该型号的舰载飞机,弹射系统必须使它具有多大的初速度?若通过航空母舰自身的同向运动而获得正常起飞的速度,则航空母舰的速度为多大?
解:由题知,假定飞机由静止做匀加速运动至起飞速度50m/s,则
由知,代值得s=250m
因为s=250m>100m,所以飞机不能靠自身的发动机从舰上起飞。
假设通过弹射获得初速度v0后在做匀加速运动,则
由知
代值得v0=m/s=38.7m/s即为所求。
若通过航空母舰自身的同向运动而获得正常起飞的速度,则设母舰的速度为v0,
利用相对运动原理,知
5、汽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第一个4秒内位移为80m,第二个4秒内位移为64m,求:汽车做加速还是减速运动,加速度多大?汽车在12秒内的总位移是多少?
练
习
6、为了安全,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之间应保持必要的距离,已知某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v=120km/h,假设前方车辆突然停止,后方车司机从发现这一情况,经操纵刹车到汽车开始减速所经历的时间(即反应时间)t=0.50s,刹车具有的加速度大小为4m/s2,求该高速公路上汽车间的距离s至少应为多少?
7.汽车以10m/s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突然发现正前方有一辆自行车以4m/s的速度作同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司机立刻采取措施关闭油门时汽车做加速度大小为6m/s2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已知司机的反应总时间为0.6s),则恰好没有撞上自行车,那么,司机采取措施前,汽车与自行车相距约多远?
8、一辆轿车和一辆公共汽车沿互相垂直的两条马路向同一十字路口行使,小轿车离十字路口16m,以初速度2m/s、加速度1m/s2向着路口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公共汽车离路口12m时瞬时速度6m/s,为避免撞车,公共汽车开始制动让小轿车先通过路口,问公共汽车的加速度应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证安全?
9.汽车从静止开始以1m/s2的加速度前进,在车后S0为25m处与车同向的某人同时以6m/s的速度匀速追该车,他能否追上?若能追上求追上所用的时间,若追不上,求人车间最小距离。
10.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其后1000m处的摩托车要在起动3分钟内追上汽车,若摩托车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为30m/s,则它的加速度至少为多大?
习
11.甲乙两车从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其
速度图象如图:
⑴a甲=;a乙=。
⑵速度相等的时刻是:。
⑶前20s内,两车相距最远的时刻是:。
且最远距离为。
⑷两车相遇的时刻是:。
12.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物体在第1s末,第4s末两次相遇。
B.两物体两次相遇的时刻分别是第2s末和第6s末。
C.两物体相距最远的时刻是2s末。
D.5.5s时甲在乙的前面。
补充1、一个小球从斜面顶端无初速下滑,接着又在水平面上匀减速运动,直至停止,它共运动了10s,斜面长4m,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为6m。求:
⑴小球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⑵小球在斜面和水平面上运动的加速度。
补充2、一列车队从同一地点先后开出n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排成直线行驶,各车均由静止出发先做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达到同一速度v后改做匀速直线运动,欲使n辆车都匀速行驶时彼此距离均为s,则各辆车依次启动的时间间隔为(D)
(不计汽车的大小)A.2vaB.v2aC.s2vD.sv
我的
收获
小组
评价老师
评价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例题的讨论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及。
2、了解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3、进一步体会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中矢量方向的表示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运动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例题1自然的引出推论公式,即位移和速度关系,通过思考与讨论对两个基本公式和推论公式做了小结,启发学生总结一般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涉及到五个物理量,由于只有两个独立的方程式,因此只有在已知其中三个量的情况下,才能求解其余两个未知量,引导同学思考和总结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殊规律.教材通过例题2,实际上给出了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特点,强调由两个基本公式入手推导出有用的推论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运动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法建议
通过例题或练习题的讨论,让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画出运动过程草图,动手推导公式,教师适时地加以引导和总结,配合适当的课件,加强学生的认识.在推导位移公式时直接给出的,在这里应向学生说明,实质上它也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基本公式的推论.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推论公式的得出及应用.
教学难点: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
主要设计:
一、例题1的处理:
1、让学生阅读题目后,画运动过程草图,标出已知条件,,a,s,待求量.
2、请同学分析解题思路,可以鼓励学生以不同方法求解,如“先由位移公式求出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求”等.
3、教师启发:上面的解法,用到两个基本公式,有两个未知量t和,而本题不要求求出时间t,能否有更简单的方法呢?可以启发学生两个基本公式的消去,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4、让学生自己推导,得到,即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并且思考:什么条件下用这个公式更方便?
5、用得到的推论解例题
二、思考与讨论的处理
1、(1)(2)(3)三个公式中共包括几个物理量?各个公式在什么条件下使用更方便?
2、用三个公式解题时,至少已知几个物理量?为什么?[(知三求二)因为三个公式中只有(1)(2)两个是基本公式,是独立的方程,(3)为推论公式,所以最多只能求解两个未知量]
3、如果物体的初速度等于零,以上三个公式是怎样的?请同学自己写出:
.
三、例题2的处理
1、让学生阅读题目后,画运动过程草题,标出已知量、、,待求量为.
2、放手让同学去解:可能有的同学用公式(3)和(1)联立先解出a再求出t;也可能有的同学利用前面学过的,利用求得结果;都应给予肯定,也可能有的同学受例1的启发,发现本题没让求加速度a,想到用基本公式(1)(2)联立消去a,得到.
3、得到后,告诉学生,把它与对比知,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也可以当作一个推论公式应用,此公式也可由,将位移公式代入.利用求得.(请同学自己推证一下)
4、用或解例2.
四、讨论典型例题(见后)
五、讨论教材练习七第(5)题.
1、请同学根据提示,自己证明.
2、展示课件,下载: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见媒体资料)
3、根据课件,展开讨论:
(1)1秒末,2秒末,3秒末……速度比等于什么?
(2)1秒内,2秒内,3秒内……位移之比等于什么?
(3)第1秒内,第2秒内,第3秒内……位移之比等于什么?
(4)第1秒内,第2秒内,第3秒内……平均速度之比等于什么?
(5)第1个1米,第2个1米,第3个1米内……所用时间之比等于什么?
探究活动
根据本节所学知识,请你想办法测出自行车刹车时的初速度及加速度,需要什么测量仪器?如何测量?如何计算?实际做一做.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及应用》,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2课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及应用
1.一个小石块从空中a点自由落下,先后经过b点和c点,不计空气阻力.已知它经过b点时的速度为v,经过c点时的速度为3v,则ab段与ac段位移之比为()
A.1∶3B.1∶5C.1∶8D.1∶9
解析:经过b点时的位移为hab=v22g,经过c点时的位移为hac=(3v)22g,所以hab∶hac=1∶9,故选D.
答案:D
2.静止置于水平地面的一物体质量为m=57kg,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43,在F=287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则由此可知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第5个7秒内的位移与第11个3秒内的位移比为()
A.2∶1B.1∶2C.7∶3D.3∶7
解析:第5个7秒内的位移为x1=12a×352-12a×282,第11个3秒内的位移为x2=12a×332-12a×302,所以x1x2=352-282332-302=73.
答案:C
3.
图1-2-5
(2009江苏,7)如图1-2-5所示,以8m/s匀速行驶的汽车即将通过路口,绿灯还有2s将熄灭,此时汽车距离停车线18m.该车加速时最大加速度大小为2m/s2,减速时最大加速度大小为5m/s2.此路段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为12.5m/s.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如果立即做匀加速运动,在绿灯熄灭前汽车可能通过停车线
B.如果立即做匀加速运动,在绿灯熄灭前通过停车线汽车一定超速
C.如果立即做匀减速运动,在绿灯熄灭前汽车一定不能通过停车线
D.如果距停车线5m处减速,汽车能停在停车线处
解析:在加速阶段若一直加速则2s末的速度为12m/s,2s内的位移为x=8+122×2m=20m,则在绿灯熄灭前汽车可能通过停车线,A正确.汽车一直减速在绿灯熄灭前通过的距离小于16m,则不能通过停车线,如距离停车线5m处减速,汽车运动的最小距离为6.4m,不能停在停车线处.A、C正确.
答案:AC
4.在四川汶川抗震救灾中,一名质量为60kg、训练有素的武警战士从直升机上通过一根竖直的质量为20kg的长绳由静止开始滑下,速度很小可认为等于零.在离地面18m高处,武警战士感到时间紧迫,想以最短的时间滑到地面,开始加速.已知该武警战士落地的速度不能大于6m/s,以最大压力作用于长绳可产生的最大加速度为5m/s2;长绳的下端恰好着地,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10m/s2.求武警战士下滑的最短时间和加速下滑的距离.
解析:设武警战士加速下滑的距离为h1,减速下滑的距离为(H-h1),加速阶段的末速度等于减速阶段的初速度为vmax,由题意和匀变速运动的规律有:v2max=2gh1v2max=2a(H-h1)+v2
由上式解得h1=2aH+v22(g+a)=2×5×18+622×(10+5)m=7.2m
武警战士的最大速度为vmax=2gh1=2×10×7.2m/s=12m/s
加速时间:t1=vmaxg=1210s=1.2s
减速时间:t2=vmax-va=12-65s=1.2s
下滑的最短时间t=t1+t2=1.2s+1.2s=2.4s
答案:2.4s7.2m
5.
图1-2-6
(20xx湖南十校联考)如图1-2-6所示,离地面足够高处有一竖直的空管,质量为2kg,管长为24m,M、N为空管的上、下两端,空管受到F=16N竖直向上的拉力作用,由静止开始竖直向下做加速运动,同时在M处一个大小不计的小球沿管的轴线竖直上抛,小球只受重力,取g=10m/s2.求:
(1)若小球上抛的初速度为10m/s,则其经过多长时间从管的N端穿出;
(2)若此空管的N端距离地面64m高,欲使在空管到达地面时小球必须落到管内,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求小球的初速度大小的范围.
解析:(1)对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F=ma①
代入数据得a=2m/s2
设经过t时间从N端穿出
对管:h=12at2②
对球:-(24+h)=v0t-12gt2③
由②③得:2t2-5t-12=0,解得:t=4s,t′=-1.5s(舍去).
(2)-64=v0t1-12gt21④
64=12at21⑤
-88=v′0t1-12gt21⑥
由④⑤得:v0=32m/s,由⑤⑥得:v0′=29m/s,所以29m/sv032m/s.
答案:(1)4s(2)29m/sv032m/s
1.从足够高处释放一石子甲,经0.5s,从同一位置再释放另一石子乙,不计空气阻力,则在两石子落地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们间的距离与乙石子运动的时间成正比
B.甲石子落地后,经0.5s乙石子还在空中运动
C.它们在空中运动的时间相同
D.它们在空中运动的时间与其质量无关
解析:两石子做自由落体运动,设t时刻甲下落的高度为h1=12gt2,则乙下落的高度为h1=12g(t-0.5)2,它们之间的距离h1-h2=12g(t-0.25)=12g[(t-0.5)+0.25]与乙石子运动的时间(t-0.5)不成正比,A错误;由于两石子下落的高度相同,因此下落的时间相同,甲石子落地后,经0.5s乙石子刚好落地,B错误,C正确;由于不计空气阻力,由t=2hg可知,两石子在空中运动的时间与质量无关,D正确.
答案:CD
2.在水平面上有a、b两点,相距20cm,一质点在一恒定的合外力作用下沿a向b做直线运动,经过0.2s的时间先后通过a、b两点,则该质点通过a、b中点时的速度大小为()
A.若力的方向由a向b,则大于1m/s,若力的方向由b向a,则小于1m/s
B.若力的方向由a向b,则小于1m/s;若力的方向由b向a,则大于1m/s
C.无论力的方向如何,均大于1m/s
D.无论力的方向如何,均小于1m/s
解析:无论力的方向如何,0.2s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均为vt2=0.20.2m/s=1m/s,经分析可知,质点无论是匀加速还是匀减速,a、b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均小于a、b中点时的速度,所以选项C正确.
答案:C
3.
图1-2-7
2009年3月29日,中国女子冰壶队首次夺得世界冠军,如图1-2-7所示,一冰壶以速度v垂直进入三个矩形区域做匀减速运动,且刚要离开第三个矩形区域时速度恰好为零,则冰壶依次进入每个矩形区域时的速度之比和穿过每个矩形区域所用的时间之比分别是()
A.v1∶v2∶v3=3∶2∶1B.v1∶v2∶v3=3∶2∶1
C.t1∶t2∶t3=1∶2∶3D.t1∶t2∶t3=(3-2)∶(2-1)∶1
解析:因为冰壶做匀减速运动,且末速度为零,故可以看做反向匀加速直线运动来研究.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中连续三段相等位移的时间之比为1∶(2-1)∶(3-2),故所求时间之比为(3-2)∶(2-1)∶1,所以选项C错,D正确;由v=at可得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的速度之比为1∶2∶3,则所求的速度之比为3∶2∶1,故选项A错,B正确,所以正确选项为BD.
答案:BD
4.两物体分别从不同高度自由下落,同时落地,第一个物体下落时间为t,第二个物体下落时间为t/2,当第二个物体开始下落时,两物体相距()
A.gt2B.3gt2/8C.3gt2/4D.gt2/4
解析:当第二个物体开始下落时,第一个物体已下落t2时间,此时离地高度h1=12gt2-12gt22,第二个物体下落时的高度h2=12gt22,则待求距离Δh=h1-h2=gt24.
答案:D
5.四个小球在离地面不同高度处,同时从静止释放,不计空气阻力,从某一时刻起每隔相等的时间间隔,小球依次碰到地面.则刚刚开始运动时各小球相对地面的位置可能是下图中的()
答案:C
6.一个质点正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用固定的照相机对该质点进行闪光照相,闪光时间间隔为1s.分析照片得到的数据,发现质点在第1次、第2次闪光的时间间隔内移动了2m;在第3次、第4次闪光的时间间隔内移动了8m,由此不可求得()
A.第1次闪光时质点的速度
B.质点运动的加速度
C.从第2次闪光到第3次闪光这段时间内质点的位移
D.质点运动的初速度
解析:如上图所示,x3-x1=2aT2,可求得a,而v1=x1T-aT2可求.
x2=x1+aT2=x1+x3-x12=x1+x32也可求,
因不知第一次闪光时已运动的时间和位移,故初速度v0不可求.
答案:D
7.一滑块以某一速度从斜面底端滑到顶端时,其速度恰好减为零.若设斜面全长L,滑块通过最初34L所需时间为t,则滑块从斜面底端到顶端所用时间为()
A.43tB.53tC.32tD.2t
解析:假设存在逆过程,即为初速度是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将全过程分为位移均为L/4的四个阶段,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其时间之比为1∶(2-1)∶(3-2)∶(2-3),根据题意可列方程:(2-1)+(3-2)+(2-3)1+(2-1)+(3-2)+(2-3)=tt′,t′=2t.
答案:D
8.将一小物体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若物体所受的空气阻力的大小不变,则小物体到达最高点的最后一秒和离开最高点的第一秒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x1和x2,速度的变化量为Δv1和Δv2的大小关系为()
A.x1x2B.x1x2C.Δv1Δv2D.Δv1Δv2
解析:上升的加速度a1大于下落的加速度a2,根据逆向转换的方法,上升的最后一秒可以看成以加速度a1从零下降的第一秒,故有:Δv1=a1t,x1=12a1t2;而以加速度a2下降的第一秒内有:Δv2=a2t,x2=12a2t2,因a1a2,所以x1x2,Δv1Δv2,即A、C正确.
答案:AC
9.
图1-2-8
如图1-2-8所示,在光滑的斜面上放置3个相同的小球(可视为质点),小球1、2、3距斜面底端A点的距离分别为x1、x2、x3,现将它们分别从静止释放,到达A点的时间分别为t1、t2、t3,斜面的倾角为θ.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1t1=x2t2=x3t3B.x1t1>x2t2>x3t3
C.x1t21=x2t22=x3t23D.若θ增大,则s1t21的值减小
解析:三个小球在光滑斜面上下滑时的加速度均为a=gsinθ,由x=12at2知xt2=12a,因此x1t21=x2t22=x3t23.当θ增大,a增大,xt2的值增大,C对,D错.v=xt,且v=v2,由物体到达底端的速度v2=2ax知v1>v2>v3,因此v1>v2>v3,即x1t1>x2t2>x3t3,A错,B对.
答案:BC
10.
图1-2-9
(20xx湖北部分重点中学月考)如图1-2-9所示水平传送带A、B两端点相距x=7m,起初以v0=2m/s的速度顺时针运转.今将一小物块(可视为质点)无初速度地轻放至A点处,同时传送带以a0=2m/s2的加速度加速运转,已知小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4,求:小物块由A端运动至B端所经历的时间.
解析:小物块刚放上传送带时,由牛顿第二定律:μmg=ma,得:a=4m/s2
小物块历时t1后与传送带速度相同,则:at1=v0+a0t1,得:t1=1s
此过程中小物块的位移为:x1=at21/2,得:x1=2mx=7m
故小物块此时尚未到达B点,且此后的过程中由于a0μg,所以小物块将和传送带以共同的加速度运动,设又历时t2到达B点,则:x-x1=at1t2+a0t22/2得:t2=1s
小物块从A到B历时:t=t1+t2=2s.
答案:2s
11.
图1-2-10
“10米折返跑”的成绩反应了人体的灵敏素质,如图1-2-10所示.测定时,在平直跑道上,受试者以站立式起跑姿势站在起点终点线前,当听到“跑”的口令后,全力跑向正前方10米处的折返线,测试员同时开始计时,受试者到达折返线处时,用手触摸折返线处的物体(如木箱),再转身跑向起点终点线,当胸部到达起点终点线的垂直面时,测试员停表,所用时间即为“10米折返跑”的成绩.设受试者起跑的加速度为4m/s2,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4m/s,快到达折返线处时需减速到零,减速的加速度为8m/s2,返回时达到最大速度后不需减速,保持最大速度冲线.求该受试者“10米折返跑”的成绩为多少秒?
解析:对受试者,由起点终点线向折返线运动的过程中
加速阶段:t1=vma1=1s,x1=12vmt1=2m
减速阶段:t3=vma2=0.5s;x3=12vmt3=1m
匀速阶段:t2=l-(x1+x3)vm=1.75s
由折返线向起点终点线运动的过程中
加速阶段:t4=vma1=1s,x4=12vmt4=2m
匀速阶段:t5=l-x4vm=2s
受试者“10米折返跑”的成绩为:t=t1+t2+…+t5=6.25s.
答案:6.25s
12.
图1-2-11
如图1-2-11所示,一辆上表面光滑的平板小车长L=2m,车上左侧有一挡板,紧靠挡板处有一可看成质点的小球.开始时,小车与小球一起在水平面上向右做匀速运动,速度大小为v0=5m/s.某时刻小车开始刹车,加速度a=4m/s2.经过一段时间,小球从小车右端滑出并落到地面上.求:
(1)从刹车开始到小球离开小车所用的时间;
(2)小球离开小车后,又运动了t1=0.5s落地.小球落地时落点离小车右端多远?
解析:(1)刹车后小车做匀减速运动,小球继续做匀速运动,设经过时间t,小球离开小车,经判断知此时小车没有停止运动,则x球=v0t①
x车=v0t-12at2②
x球-x车=L③
代入数据可解得:t=1s④
(2)经判断小球离开小车又经t1=0.5s落地时,小车已经停止运动.设从刹车到小球落地,小车和小球总位移分别为x1、x2,则:x1=v202a⑤
x2=v0(t+t1)⑥
设小球落地时,落点离小车右端的距离为Δx,则:Δx=x2-(L+x1)⑦
解得:Δx=2.375m.⑧
答案:(1)1s(2)2.375m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04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