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14高中历史第19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一、课前导学
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重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1)国内:①政治上:农奴制下农民起义不断,社会矛盾尖锐,严重威胁沙皇专制统治;②经济上:农奴制阻碍了农业和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工业落后);③思想上:“十二月党人”起义和新“知识分子”群体变革思想的推动(新思潮涌动);④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性;⑤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惟有变革才能自救。
(2)国际:①工业革命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西欧主要国家,所以俄国要摆脱自己过分落后状态是改革的最主要动因)。②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激化了国内社会矛盾。(直接原因)
难点:分析19世纪中叶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如何及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1)发展状况:已出现机器工厂,但仍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远远落后于西欧其它国家
(2)主要原因:农奴制的严重阻碍
a.农奴遭受严重剥削,生活困苦,无力购买商品因而国内市场狭小,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b.农奴被紧紧束缚在土地上,造成俄国工场手工业缺少自由劳动力,其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欧。
c.农奴制的实行,加强了贵族地主的势力,贵族地主将钱财用于买天置地资本主义发展缺少必要的资本
d.政治上,俄国实行封建沙皇专制制度。
这一切都表明,要在俄国发展资本主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冲破农奴制成为首要任务。
二、课堂识真
一、俄国的农奴制
1、农奴制发展历程
⑴确立:中期,俄国农奴制正式确立。
⑵强化:18世纪以后,包括彼得一世在内的历代沙皇采取措施强化农奴制。
⑶危机:阶级矛盾激化,农民骚动不断。
2、农奴制下的阶级关系
⑴地主占有和,公开出售,甚至用农奴作贷款抵押。
⑵农奴是地主的,被迫为领主无偿劳动后才耕种自己的份地,承担沉重。
二、步履维艰的俄国工业发展
1、表现
⑴19世纪40年代俄国的中出现了机器工厂。
⑵俄国处于阶段
①工业生产各个部门明显落后于等国。
②与英法等差得很远。
2、原因:农奴制使俄国缺乏工业革命必需的、工业投资,更不能提供必要的。
3、后果:废除的呼声日益高涨。
三、新思潮的涌动
1、十二月党人起义
⑴原因:19世纪初,俄国一些对俄国农奴制和封建专制不满。
⑵目的:试图推翻沙皇的封建专制,废除。
⑶结果:起义失败,但影响很大。
2、知识分子的争论
⑴时间:19世纪四五十年代。
⑵焦点:和未来发展。
四、克里米亚战争
1、原因:俄国为扩大势力范围,攫取更多的及转移。
2、结果:1855年俄国战败,1856年双方签订和约。
3、影响
⑴俄国的急剧下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
⑵俄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激化了阶级矛盾,各地农民纷纷暴动。
⑶推动了农奴制改革的进行。
三、课后见功
一、选择题。
1、18世纪以后,为强化农奴制,沙皇采取的措施有()
①采取措施扩大农奴数量②允许私营企业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③颁布法令宣布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和农奴是其不可侵犯的特权
④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有关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农奴制正式确立B.彼得一世允许私营企业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C.农奴开始成为地主的私有财产D.农奴制危机加剧,农奴反抗斗争激烈
3、1861年俄国改革以前,工业资本家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有可能被地主侵占。这一问题反映的本质是()
A.俄国政治制度已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B.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落后于西方
C.俄国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弱小D.俄国的农奴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4、亚历山大二世进行农奴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挽救统治危机B.消灭农奴制度C.发展资本主义D.打击封建势力
5、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俄国转移国内矛盾B.俄国与英法在克里米亚地区发生利益冲突
C.英法为了把土耳其变成殖民地D.英法俄争夺世界霸权
6、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历史发展的最大影响是()
A.丧失了在土耳其以至巴尔干的殖民势力B.使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C.促使统治者加强军事力量D.激化了社会矛盾,推动了俄国农奴制改革
7、直接刺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的是()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极其困难B.农奴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
C.克里米亚战败使经济更加恶化D.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此起彼伏
8、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 B.资本主义工业远远落后于前欧
C.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农奴制危机日益加深
9、俄国最早使用机器生产的行业是()
A.冶铁业B.交通运输C.农业D.棉纺织业
10、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农奴制危机主要表现在()
A.新思潮涌动B.农奴起义不断
C.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D.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四、拾遗补缺
五、拓展空间
材料二……为了加快和约条款的签订,并防止(甚至在将来)从朕方面产生任何贪功和侵略的思想,朕同意规定一些特别的预防办法,以免朕的军舰和土耳其的军舰在黑海发生冲突。同意在比萨拉比亚南部,邻近多瑙河的地方划定新的国界线。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关于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3)
材料三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和法国的动机完全是自私的,但是如果俄国在这次战争中取得胜利,则将成为全欧洲民主和进步进步的灾难。
材料四这次战争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俄国的将军和官吏们更加无能。俄国的严重弱点,过去为外界所没想像到的,现在都暴露出来了。
——《人民的英国史》
回答:
⑴材料一认为1850年后英俄冲突不可避免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⑵据材料二,指出克里米亚战争的结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⑶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战败的深层原因。
第19课十九世纪中叶的俄国
一、1、⑴17世纪2、⑴土地农奴农奴⑵私有财产赋税
二、⑴棉纺织业⑵工场手工业①英法②交通运输业
2、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3、农奴制
三、⑴青年军官⑵农奴制2、⑵国家现状
四、1、土地国内矛盾3、⑴国际地位⑵财力
一、选择题。
1-5ADAAB6-10DCCDC
二、非选择题。
11、⑴英国是欧洲民主与进步力量的代表,而俄国则是欧洲反动势力的总代表。不完全赞同。冲突之所以不可避免,主要是由于俄国称霸欧洲大陆与英国维持欧洲大陆均势的外交政策的矛盾。社会制度的先进与落后并不是决定因素。
⑵俄国战败,被迫签订和约,退出一部分侵占地区。影响:英法的胜利,使其在奥斯曼帝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势力大大增强;俄国战败,使其侵略暂时受到遏制,有利于欧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战争加剧了俄国的社会经济危机,推动了农奴制改革。
⑶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难以抵抗英法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第七单元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教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七单元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教案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俄国的农奴制
俄国农奴的生活状况
农奴制的存在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新思潮的涌动、对外战争的失败。而这些正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探究19世纪中叶的俄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方面的困难来寻求可能的解决途径
分析农奴制的发展情况,探究农奴制对俄国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
落后的制度成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步履艰难的俄国工业发展
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的情况
提供资料,分析俄国工业发展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及根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才是强国之策
新思潮的涌动
俄国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
学生演示,主张的阐述
革命民主主义运动对促进社会进步起到积极作用
克里米亚战争
战争爆发的原因、时间及结果
问题探究
落后必然挨打,改革是必由之路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俄国的农奴制。
难点
俄国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性。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学内容分析和建议
本课教材从“俄国的农奴制”、“步履艰难的俄国工业发展”、“新思潮的涌动”、“克里米亚战争”四个方面介绍了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本课引言部分由文字描述、主要问题设计和重要概念三项组成。文字描述以十九世纪中叶俄国知识分子对克里米亚战争前夕俄国时局的预测为内容,然后引入思考“他们为何将与西方的这场战争称为‘文明’之战,对结局为何又如此悲观”?这段材料指出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是必然的结果,因为这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同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英法之间的战争。知识分子希望俄国经过这一沉重的打击,使统治者认识到:只有废除农奴制,尽快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才是俄国的出路。这就为讲授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直接诱因作了铺垫。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把立足点放高一些,让学生明白俄国农奴制改革是时代发展的结果。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加快发展步伐,德、意、俄、美、日等国开展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各国事件的发生尽管有其个性,但无一例外是受到本国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的结果,充分显示了该时代的特征。为下面的教学搭好框架。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问题能力的形成,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进步观念和全球史观。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设计导入性问题,如:通过第七单元的引言我们知道俄国农奴制改革发生在哪一年?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呢?在学生回答了这些比较浅易的问题之后,进一步深入提出新的问题:俄国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改革的?是什么原因促使亚历山大二世发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这些问题,可以不要求学生立即作答,而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这样导入新课,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不断地探求知识,以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
第一目“俄国的农奴制”
(1)俄国农奴制的确立和发展。俄国农奴制是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早在11世纪前后,在基辅罗斯时代,王公、大贵族拥有大量世袭领地,强迫穷人服劳役。14~15世纪,莫斯科公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度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农民陷于被奴役的地位。
1649年,《法律大全》明确宣布地主有权以1626年编纂的土地财产登记簿或1646~1647年的人口调查表为依据,无限期地追捕逃亡者,所有逃亡农民不论逃亡时间多久,都要连同他们的家庭、财产一起返回并定居在原来的地主领地里。《法律大全》的颁布标志着俄国农奴制度最后确立。
18世纪,农奴制进一步推广到顿河和东乌克兰地区。在彼得一世改革时期,农民状况进一步恶化了。彼得一世不但从农民中抽丁当兵,而且还叫他们负担人头税,这对于农民的地位发生很大影响,因为它扩大了地主对于农民的权力。而且,彼得一世在位时还开始了广泛出卖农奴的做法。只用十个卢布就可以买到一名女农奴。彼得一世下诏对窝藏逃亡农民者处以死刑,没收其庄园。国家还设有专门从事搜寻逃亡农民的侦察队。1760年,沙皇还授予地主将农奴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权利。到十八世纪下半期,俄国农民状况更加恶化。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农奴制发展到顶峰。由于农民状况恶化,生产率普遍下降。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期,许多地主为增加商品粮食的生产,加紧剥夺农民的份地,只付给农民口粮,破坏了劳役制的基础。有些地主为增加收入,把劳役租改为代役租,农民为支付代役租而去城里谋生,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某些富裕农民还力图用金钱赎取自由。封建农奴制危机行政重重。
(2)农奴制的危机。地主对于农民的穷凶极恶的压榨和奴役,引起农民不断地骚动。国内各阶级、阶层都行动起来参加或支持农民的骚动。据统计,1801年至181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83次;1811年至182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24次;1821年到183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则达到了156次;1831年到184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43次,这较上个10年虽有所减少,但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缓和,只不过是一种短暂的平静。1841年到185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达到351次,而在接下来的10年间,农民骚动则超过591次。农民骚动的增加,意味着社会的动荡不安,严重威胁着农奴制度的政治、经济基础。
(3)农民的划分。俄国农奴制下的农民分为地主农民、国有农民及宫廷农民。地主农民占农奴的绝大部分,受压迫最深,既要为地主服劳役,又要向地主奉献各种农副产品,人身自由最少。国有农民不直接依附封建主,但要受封建国家的残酷剥削,担负着繁重的贡税和各种无偿的劳役。宫廷农民从属于沙皇宫廷,专门供给沙皇必需品。
教学建议:
首先,利用教材所给的材料,介绍俄国农奴制下的农民处境恶劣、地位低下,让学生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俄国农奴制的确立、发展情况。
其次,指出由于俄国农奴制的存在,贵族地主残酷剥削,农奴生活非常贫困。让学生思考农奴制造成的社会危机。得出农奴制阻碍了俄国社会发展的结论。
第三,指出农奴制的存在,激化了社会矛盾。教师可提供原始数据来说明农民骚动次数之多,影响之大。以此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农民的骚动威胁着农奴制度的政治、经济基础。
第四,简要介绍俄国农奴制下的农民不同的划分,让学生理解无论哪种农民都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奴役。
第二目“步履艰难的俄国工业发展”
(1)俄国工业发展的背景。19世纪上半期,西欧国家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沙皇俄国却仍然是一个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但是,从19世纪中叶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在封建社会内部缓慢发展,并且逐步破坏着封建农奴制基础,使农奴制危机不断加深。1804年,俄国有1200家手工工场,到50年代末逐步发展到2800家。19世纪三四十年代,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1858年,仅莫斯科一省就有蒸汽机158架。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人人数也不断增加。在1861年改革前,共有工人86万名。同时,工业中自由雇佣劳动也逐渐超过农奴劳动。自由雇佣工人在全部工人中的比例,1804年为48%,1860年上升到87%。
(2)俄国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上半叶的俄国,无论是从疆域,还是从人口上看,都是欧洲的第一大国。俄国很早就同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但是,俄国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政治上,俄国实行封建专制制度。而同时期的西方诸国如英国、法国等,却早已砸碎了封建制度的枷锁,建立起强大的资产阶级政权。经济上,俄国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的农奴制经济,1861年前,俄国的农业劳动力仍占劳动力总数的89%,国民财富收入的71%是由他们创造的。俄国工业劳动力只占到劳动力总数的10%左右,且工业的基本形式是手工工场,以手工劳动为主。同时期的英、法等国却已在生产中大规模使用机器生产。1860年,俄国的铁产量为29万吨,德国的铁产量在1850年时就已达到40.2万吨,英国在1850年时的铁产量为225万吨。铁路建设最能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1860年,俄国建成的铁路只有1600公里,同年的英国建成的铁路则有14603公里,法国到1861年时建成的铁路有9160公里。
教学建议:
首先,教师提供有关俄国在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发展的材料,提问这段材料说明了哪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并讨论。让学生理解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俄国封建社会内部缓慢发展。
其次,根据本课教材中所提供的“各国人均收入比较(1861)”材料,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中的问题“为何到19世纪中叶,俄国同西方国家会有如此大的差距?”教师从政治、经济体制两个方面去帮助学生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俄国只有废除农奴制,才有出路。
第三目“新思潮的涌动”
(1)十二月党人起义。19世纪初,一些在大学和军官学校里学习的贵族青年,接触到了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先进思想,特别是参加1812年反拿破仑战争,进入法国等西欧国家,亲身感受了西欧先进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他们日益不满沙皇专制统治,在人民革命运动的推动下,掀起了反对农奴制和专制制度的斗争,最终在1825年俄历十二月发动了起义。这些革命者也被称为十二月党人。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局限性是明显的,十二月党人不敢发动人民群众,使起义处于孤立无援地位而最后失败。但是,这次起义仍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它是俄国历史上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第一次公开武装发动,它标志着俄国革命运动史的开端,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对后来的俄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2)革命民主主义者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农民的反农奴制斗争,在俄国平民知识分子中间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这些平民知识分子在思想方面表达了农民的利益和愿望,成为农奴解放运动的鼓动者。他们积极宣传使用革命手段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废除农奴制。在1859~1861年间,他们成为社会政治舞台上一个重要力量。平民知识分子中间最杰出的人物有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1857年,赫尔岑出版《钟声》杂志,大胆提出消灭农奴制的主张。他呼吁把农民从农奴身份中解放出来,并且把土地分配给他们。赫尔岑虽然有时也幻想由统治阶级“自上而下”地解放农奴,但是他也认为如果这条路行不通的话,就应该采取革命手段。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态度则更为坚决,他是一位充满战斗精神的政论家及文艺批评家,他积极传播农民革命的思想。他相信用和平手段解放劳动人民无异于缘木求鱼,他把希望全部寄托在革命上面。他对统治阶级不抱任何幻想,他主张为了废除农奴制度,必须消灭专制制度。在他看来,俄国必须实行农民革命,推翻专制政体,把土地归还给农民。他在19世纪50年代末展开了广泛的宣传活动,强调用革命方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主张把土地分给农民,坚决反对由农民赎买土地。
1859~1861年间,俄国出现了一些革命组织。如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在彼得堡成立的组织和赫尔岑等人在伦敦成立的组织,都制订了革命纲领。但是,这些革命活动最终并没有真正发展为革命。这样,“自下而上”地消灭农奴制的企图终于以失败告终。
教学建议:
首先,教师带领学生简单回顾19世纪初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主张以及对俄国贵族青年的影响。如伏尔泰的“希望通过‘开明’君主的改革过渡到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原则;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使他们对农奴制和封建专制不满。并最终发动了武装起义,即“十二月党人起义”。
其次,让学生看书中的和,了解19世纪初的俄国贵族和19世纪四五十年代俄国知识分子对农奴制的不同认识。
第三,教师出示原始材料《车尔尼雪夫斯基致领地农民书》,让学生从第一手资料中去感受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反对农奴制的斗争,便于学生对激进派主张的深刻理解。同时也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对原始资料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究性学习能力。
第四目“克里米亚战争”
(1)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的背景。克里米亚战争是西欧资本主义列强与沙皇俄国之间在土耳其问题上的矛盾尖锐化的结果。这个矛盾之发生,首先是由于这些强盗国家都想利用土耳其国力衰弱而占有它或奴役它。而且土耳其处在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的地方,地理位置颇为重要;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及附近的达达尼尔海峡及博斯普鲁斯海峡有经济上及战略上的价值。君士坦丁堡是东西方贸易往来必经之处,也是控制黑海与东地中海的咽喉。因此,欧洲列强都想控制海峡和君士坦丁堡。俄国为了扩大势力范围、攫取更多的土地和转移国内矛盾,一直想鲸吞奥斯曼帝国的土地,控制海峡。
(2)克里米亚战争的经过及结果。1853年至1856年,俄国为夺取黑海出海口发动了克里米亚战争。起初,奥斯曼帝国军队不堪一击,俄军占据了大片土地。俄军的行动严重损害了英法的利益,英法派兵干涉,这样,俄国的主要对手实际上是英法。在战争中,俄国的士兵英勇善战,但形势却令人绝望;俄国士兵使用的步枪的射程只有西方军队士兵步枪射程的1/3;俄国士兵要用帆船对付英法国家的汽船;由于克里米亚没有铁路,俄国士兵不得不用马车来拉军需品,不得不在抵达前线之前步行数百里。联军却在克里米亚占领区修筑了铁路,能及时地补充作战物资。除此之外,俄军还缺乏必需的医疗器械和药品,甚至没有作战地图。军官也利用战乱侵吞公款、贪污军需物品。因而,恩格斯在谈到这次战争时写道:“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对于战争的结果,也早就有人做出过这样的预言:“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3)克里米亚战争的性质:俄国与英法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4)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的影响。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是俄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失败。这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同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英法之间的战争。这一沉重的打击,使沙皇制度不仅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同时也使国内阶级矛盾进一步加剧。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农民苦不堪言。政府加重农民的赋税以充军费,使得农民在旧的不满上又添了新的不满。结果,爆发了席卷全国的农民运动。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震撼了贵族地主的统治。沙皇政府不得不承认,“必须立即进行改革,没有时间再耽搁了”。
教学建议:
首先,可由学生生动描述克里米亚战争的经过,并分析俄国失败的原因。既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培养学生从感性材料中提炼、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其次,学生通过学习中的材料,比较两次战争之后对俄国的不同影响。
第三,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利用教材提供的中的内容和问题,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鼓励大胆发言,在讨论过程中,不追求全面,但求有理,能自圆其说。教师要注意捕捉学生思维中的亮点和新意,并及时给以鼓励,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1)关于“俄国农奴制”一目。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先和学生共同回顾已学习过的有关俄国在15世纪末至18世纪的历史知识,尤其是与本课密切相关的俄国农奴制的内容。使学生对农奴制的发展过程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导入课文的教学,学生就不会觉得知识是零散的,而有内在的联系。
可以采用学生表演的方式:“俄国农奴贫穷的生活”主要表现为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生活,没有自由,随时被打受虐,甚至降为奴隶。而农奴主却过着奢侈的生活,为牟取暴利,他们将粮食、原料出口欧洲,导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原料、市场和资金无法解决,远远落后于西欧。并举例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农奴制这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2)关于“步履艰难的俄国工业发展”一目。可以采用讨论法,教师提供一些反映俄国工业缓慢发展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与学生一起共同分析讨论材料所说明的问题。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俄国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会有较大的差距?二是农奴制给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哪些消极影响?
(3)关于“新思潮的涌动”。建议采用谈话法,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图片资料:第一组为十二月党人起义。第二组为俄国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革命主张的介绍。
(4)关于“克里米亚战争”。建议采用谈话法,分析克里米亚战争给俄国造成的影响。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讲授“俄国的农奴制”一目时,用实物投影仪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几组图片
图片一组:《富裕的农奴主家庭》和《农奴的贫困生活》。这两幅图非常生动的表现了农奴主与农奴不同的生活境况,体现出在农奴制度下农奴主通过残酷的剥削农奴,过着富裕的生活,而地位卑下的农奴生活却贫困不堪。
图片二组:本课中提供的两个。材料反映出俄国的法律条文中规定了农民连同妻子儿女及其财产都属于领主所有。沙皇政府设立基层机构负责对农民进行管辖。反映农民没有人身自由,完全受制于地主,地主有权任意买卖、赠送、惩罚农民。
案例二在讲授“步履艰难的俄国工业发展”一目时,用实物投影仪或多媒体课件演示材料和图片
材料:反映十九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的材料。
图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各国人均收入比较(1861)》和《英国的轮船航运繁荣的景象》形象地说明了俄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让学生分析得出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源在于农奴制度的存在。
案例三在讲授“新思潮的涌动”一目时,用实物投影仪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图片
图片一:《十二月党人起义》
图片二:俄国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教师对他们的不同主张加以介绍。引导学生分析革命虽然没有发生,但革命民主主义运动却迫使沙皇政府让步,不得不走上改革的道路。
案例四在讲授“克里米亚战争”一目时,学生演示:“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主要表现经济上的落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俄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国内人民起义不断
一名学生演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讲话:“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引导学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目的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亚历山大进行的1861年改革是由于19世纪中期的俄国农奴制危机对其统治产生了威胁而进行的,所以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
四、问题解答
1.农奴制所造成的社会危机是什么?
解题关键:农奴制度阻碍了俄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思路引领:农奴制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绊脚石,农民的骚动影响了俄国政局的稳定。
答案提示: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农民暴动严重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
2.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有哪些影响?
解题关键:克里米亚战争充分暴露了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性。成为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的直接诱因。
思路引领: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为了扩大势力范围,攫取更多的土地;为了挽救政治危机,转移国内矛盾;客观上加速了改革的步伐。
答案提示: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的失败:充分暴露了俄国农奴制和沙皇封建制度的腐朽性。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加剧了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俄国统治者从政治昏睡中清醒过来。
1.彼得一世改革以来,一直注重面向西方,发展近代工业,19世纪初,俄国的生铁产量一度居世界首位。想一想,为何到19世纪中叶,俄国同西方国家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解题关键:要能认识到是由于农奴制的存在,才导致了差距的存在。
思路引领:政治上沙皇专制制度的落后。经济上封建农奴制经济的落后。
答案提示:彼得一世时的改革,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利用农奴劳动,发展了近代工业,不过这种工业只是建立在手工工场的基础上;19世纪以后,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发展迅速,工业革命以后的工业发展是建立在自由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基础上,俄国的农奴制不仅不能为工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自由劳动力,还造成了国内市场的萎缩,这就使得俄国的经济发展同西方国家的差距日益拉大,俄国日益落后。
2.十九世纪俄国一名知识分子说:“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毫无裨益,无论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处它的死刑。”他为什么这样评论农奴制,你对农奴制有什么看法?
解题关键:为什么这样评论方面:已认识到了农奴制的腐朽性。看法方面:农奴制必须废除。
思路引领:由于农奴制的存在,农民处境恶劣、生产效率低下;工业发展缓慢;生活贫困、体质很差;农民暴动严重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影响社会安定和政局的稳定。
答案提示:(1)因为他已经认识到农奴制是一种腐朽、落后的制度,已成为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会被历史所淘汰。(2)只有废除农奴制,尽快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俄国才有出路。
3.尼古拉斯·皮洛哥夫是一名外科医生,他在赶往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救治伤员的途中有这样的记述:“整条道路──忙着伤员、枪支、牛马饲料的运输。倾盆大雨从天而降。病号,其中有些还是截过肢的,三三两两躺在马车里,冻得打颤,不住的呻吟。在齐膝的泥浆中,人和牲口寸步难行;每走一步都能看到死去的牲口;──同时听得到伤员的呼号、乌鸦成群地飞向猎物的号叫、备受折磨的马夫的咆哮、以及远远来自塞瓦斯托波尔加农炮的吼叫。”请你联系课文有关内容,分析战争的惨烈景象,告诉我们俄国军事上有哪些不利的信息?
解题关键:战争的失败实质上是政治体制的失败、经济体制的失败。
思路引领:武器的落后、运输工具的落后、军需品的不足等。
答案提示:俄国士兵使用的步枪的射程只有西方军队士兵步枪射程的1/3;俄国士兵要用帆船对付英法国家的汽船;由于克里米亚没有铁路,俄国士兵不得不用马车来拉军需品,不得不在抵达前线之前步行数百里。联军却在克里米亚占领区修筑了铁路,能及时地补充作战物资。除此之外,俄军还缺乏必需的医疗器械和药品,甚至没有作战地图。军官也利用战乱侵吞公款、贪污军需物品。
(一)本课测评
1.1855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面临哪些问题?其中,什么是最主要的问题?
解题关键:农奴制的危机、资本主义发展的缓慢、新思潮的涌动、战争的失败。
思路引领:从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四个方面考虑。
答案提示:政治上: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
经济上: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与西欧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社会上:革命民主主义者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准备推翻俄国农奴制。
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最主要的问题是政治方面的问题:即沙皇的统治受到威胁。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必须进行农奴制改革。
(二)学习延伸
此题属于开放性题目,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问题中提到的“可能的解决之道”,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有可行性,老师就应该给以肯定,不必拘泥于一种固定的答案。
第七单元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
一、俄国的农奴制
1、农奴制的含义:
农奴制是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方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法律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农奴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特定阶级,尤其在欧洲。农奴依附于封建主,租种农奴主的土地(称为份地),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农奴要向封建主服役并交纳租税。封建主可以买卖或转赠。
2、确立:17世纪中期俄国《法律大全》的颁布,农奴制正式确立。见《历史纵横》
3、发展:18世纪中后期,农奴制扩展到新吞并的乌克兰、波兰等地。19世纪中叶,俄国9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人口一半以上是农奴。
思考:当时俄国农奴制下的农奴处境怎么样?
材料1:农奴连同妻子儿女及其财产都属于领主所有;农奴永远不能随意离开主人,如果逃亡,领主有权无限期追捕。并追回其妻子儿女及其财产。——《法律大全》
材料2:农奴的主要膳食为卷心菜汤、黑麦面包、小麦或小米制成的粥。他们的住房狭小,常常只有一间同牲口挤在一起的小屋。——当时俄国官方的一份调查报告
材料3:19世纪上半期俄国报纸上,有出售家奴与阉马的广告.有饲养猪犬和吹笛唱歌等专长的农奴竟与马匹同列。他们住房狭小,常常只有一间同牲口挤在一起的小屋。
答:政治上:受压迫,没有人身自由;
经济上:受剥削,生活贫困不堪。
19世纪上半期农民骚动:
“农奴制是国家脚下的火药库,尤其是因为军队也是农民编成的,便是更加危险了。”
——时任全国警察局长给沙皇的报告
二、俄国的工业发展
俄国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英国蒸汽轮船
19世纪中期俄国与西方经济比较:
结论:俄国社会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欧其它国家。
资本主义发展的六个条件:
当时的俄国具备这些条件吗?
自由劳动力:农奴被紧紧束缚在土地上,失去人身自由;
技术知识:手工工场阶段。
市场:人民购买力低,国内市场狭小,国际竞争力弱,国际市场也狭小。
资金:经济水平低,投入工业的资金不充足。
原料:农业经营落后,不能提供充足的原料来源。
结论:步履艰难。
19世纪俄国一名知识分子说:“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毫无裨益,无论在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处它的死刑。”
三:新思潮的涌动
1、背景:青年军官受西欧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
2、新思潮的内涵:反对沙皇专制,废除农奴制。
3、表现:(1)“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年)
(2)平民知识分子对国家现状和未来发展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由于受启蒙思想的影响,俄国贵族中的资产阶级化的知识分子,秘密成立一些革命团体,主张通过军事政变推翻沙皇统治。1825年12月,利用新沙皇尼古拉一世在彼得堡宣誓机会,举行武装起义,虽然遭到镇压,但它唤起了人们的觉醒,标志着俄国革命的开端,对后来的革命产生重大的影响。
俄国知识分子对国家现状和未来发展展开讨论:
知识分子派别的划分:
守旧派——主张平缓改革;
改革派——必须解放农民,由农民向地主赎买份地。
激进派——无条件给农民自由与土地。
这些平民知这些识分子,革命民主主义者。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废除农奴制度。虽然没有成功,但给沙皇和贵族地主敲响了丧钟。
四:克里米亚战争
1、时间:
2、目的:
3、经过:
4、结果:
材料:当时英、法的大部分军队都已使用新式步枪---有线膛枪,俄国95℅的士兵仍然使用射程只有300步的拿破仑时代的旧式火枪—滑膛燧发枪。英、法和土耳其共有作战用的蒸汽舰281艘,俄国黑海舰队多数为帆船,蒸汽舰只有24艘。英、法向前线运送物资,在海上使用的是蒸汽机驱动的轮船,俄国使用的是木牛和木制帆船。俄国的铁路还未修到南部,俄国军队在国内调动的时间比英、法军队从本国调往战场所需的时间还要长。
结论:军事装备落后、蒸汽动力少、交通运输落后、
材料2:“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民族进行的绝望的搏斗。”----------恩格斯
思考:为什么说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的一场绝望的搏斗?这场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哪些问题?引发了哪些结果?
答:
(1)因为社会制度和经济水平的落后使俄国全无获胜的希望。
(2)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落后的根源又在于腐朽的农奴制。
(3)战争的失败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也加剧了国内的社会危机,农民起义不断。沙皇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练习:材料一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下面推翻要好些。
材料二:“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D.M华莱士
(1)从材一中归纳指出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是什么。(不得抄录材料原文)
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农奴的反抗斗争。
(2)材料二中“我们与文明的斗争”指的是什么?什么历史事件验证了材料的预测?
答: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将与工业高度发达的西欧国家发生冲突。克里米亚战争。
(3)材料二中“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政治目的?
答:只有废除农奴制度,尽快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才是俄国的出路。
根据课文填表:19世纪中叶俄国社会情况分析:
问题及表现原因对策
政治农奴生活贫困,农奴反抗,骚动农奴制,农奴是地主的私有财产改革落后的农奴制
经济受工业革命的影响远远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农奴制下缺乏劳动力市场资金技术等
思想十二月党人起义,知识分子激烈争论(新思潮)受西欧经济和社会进步影响,对落后制度不满
军事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国际地位下降,阶级矛盾激化武器装备交通运输指挥系统后勤供应落后
第一课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学习
要求知道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拜伦、雪莱、雨果及代表作,认识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了解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贝多芬、舒伯特及代表作,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知道19世纪浪漫主义绘画代表人物德拉克洛瓦,了解其作品《自由引导人民》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从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作品中获得美的体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感受艺术大师立足社会现实、献身事业、开拓创新的可贵精神。
说明在鉴赏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作品时,要注意联系这些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本课教材中的"济慈、普希金、霍夫曼、海涅"、"《春之信念》等舒伯特的作品""舒曼"、"中国的京剧"、"籍里柯与《梅杜萨之筏》"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1857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398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