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二历史教案: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教案: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本单元的重难点

1.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主张的异同

相同:都主张学习西方,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现富国强兵,

不同:①阶级基础和阶级利益不同:前者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后者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②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不同:后者只引进西方技术而反对政治改革,前者不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③根本目的不同:前者发展资本主义,后者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

2.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及原因

(1)特点: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具有"儒表西里"和"托古改制"的特点

(2)原因:

①中国传统思想根基深厚,影响深刻,康有为"托古改制"以减少变化的阻力

②中国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保守性,还打不出自己鲜明的旗帜

③康有为的出生、经历、地位,尤其是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在向西方寻求真理而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时必将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1870

扩展阅读

专题31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专题31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在禁烟期间,就设立译馆,命人译著《各国律例》,编译《四州志》,系统地介绍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分布及历史变迁概况,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魏源依据《四州志》,编写成《海国图志》,在书中总结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中国御侮图强之道,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为一股社会思潮。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西学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姚莹的《康輶纪行》研究我国西藏地区的情况,揭露英国侵略我国西藏的野心,建议清政府注意提防。徐继畬的《瀛环志略》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史地情况和西方的政治制度,把人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起了一定的作用。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其中包括以法治国、公众选举官吏、听取社会舆论、发展工商业等。
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倡导“师夷长技以自强”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他们认为,“祖宗之法”已难以自立,只有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力师西法”,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才能“自强”“求富”。
早期维新派郑观应、王韬等提出了发展民族工商业和与外国进行商战、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等思想主张,但缺乏理论的系统性和社会实践。严复是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
19世纪90年代,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以及先进人士有关西学知识的增长,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那时,康有为在广州设万木草堂,宣传维新变法的理论。他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典相融合,写了《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等重要著作,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否定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传播西学,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为维新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在与顽固派的思想论战中,维新派提出了变法、兴民权、君主立宪、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系统完整的维新变法理论,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将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并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孙中山融贯中西方思想文化精粹而创立的三民主义学说是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既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内容,又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的民族色彩,并迅速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纲领。其中民族主义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民主主义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民主主义是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还以三民主义思想为指导,制定颁发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民主化进程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民主革命思想日益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失败后,黑暗重新笼罩大地。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另一方面,一战时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接受了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大力宣传民主与科学,形成以《新青年》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蔡元培任校长的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他倡导的“兼容并包”的办学宗旨,使北京大学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最活跃的学术重镇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新青年》大力宣传西方民主和科学,猛烈抨击以孔孟为代表的文化专制主义和旧纲常伦理,鼓吹“文学革命”,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唤起广大青年的觉悟起了巨大作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以采用白话文为重点的文学革命,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文化载体,加强了反对旧文化的斗争,进一步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和发动作了文化思想方面的准备。
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改组国民党,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使国民党明确了反帝反军阀的政治方向。新三民主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立和平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和自决;民权主义是授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指导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核心。孙中山努力实行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实现了国共合作,有力地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①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1918年,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系统地、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新青年》逐渐成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②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开来。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过程中,逐步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包括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论》等一系列理论。1945年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起来,如《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④“文革”结束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民思想获得了很大的解放,人民逐步摆脱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回到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上来,并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包括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国两制理论等内容。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中共“十六大”写进了党章。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教学设计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教学设计”,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模块核心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历史条件:
①辛亥革命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社会新生的生产力迅速增长,工人阶级的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
②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④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俄国开始支持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国际条件。
(2)、萌芽: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使革命遭受重大损失,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了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重要性问题。表明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3)、初步形成: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率秋收起义失败后军队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从理论上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4)、成熟:
历史条件:①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②红军长征胜利,革命转危为安;③中共提出并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一系列重要的文章,解决了革命的领导权、革命目标、革命前途、新民主主义总路线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
1945年春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9年春,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革命胜利后由新民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理论和思想准备。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5)、丰富和发展:
①新中国成立后,提出过度时期的总路线,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和和平赎买政策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用逐步过渡的形式改造个体农业和手工业,是党的独创;在这一路线指引下,我国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②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借鉴。③主持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④提出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1)酝酿: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从左倾束缚和教条主义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开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3)初步形成::1982年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分三步走的战略发展目标。
(4)完善成熟: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些重大认识问题,如社会主义的本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市场与计划的认识等,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5)正式确立: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
2007年6月,胡锦涛在中共中央党校发表讲话,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概括: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重要复习提纲: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思想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重要复习提纲: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思想》,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重要复习提纲: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思想

专题一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思想
单元主题:西学东渐(林则徐、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孙中山“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背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统治者愚昧无知;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和中西联系的扩大;先进中国人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
2、代表人物: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
3、特点:没有具体实践,但是具有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西学更加广泛的传入中国;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巩固清政府统治)
4、论战:顽固派vs洋务派
5、实践:洋务运动
6、结果: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三、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主张: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中法战争后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特点:尚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四、维新思想
1、出现背景:
①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③西学的进一步传播;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共同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倡西学,废八股;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
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图存,伸民权,设议院
谭嗣同:《仁学》批判君主专制和纲常礼教,倡导自由、平等;
严复:译著《天演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4、与顽固派论战
焦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5、实践:戊戌变法
6、影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
五、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
1、背景:
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②袁世凯加强专制统治,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③中国民资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④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新文化运动概况:
①标志:1915.9陈独秀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②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吴虞、刘半农
③思想阵地:《新青年》
④活动基地:北大(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⑤旗帜:“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
⑥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思想解放+文学革命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儒家传统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影响:
①性质: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②进步性:沉重打击了专制主义,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
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推动了自
然科学的发展;
③局限性: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的态度

六、孙中山“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各种救国主张的失败;孙中山上书改革碰壁;同盟会成立,提出十六字纲领;
2、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3、三民主义的评价:积极性;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彻底土地革命纲领)
4、实践:指导辛亥革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
1、背景:孙中山思想的转变;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带来新启示和希望;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2、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最大区别是:明确的反帝要求)
3、评价: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成为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它以三大政策为核心,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三)三民主义的特点:时代性、爱国性、纲领性。

七、毛泽东思想
(一)历史背景:
1、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实践基础:毛泽东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和实践,
共同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萌芽:大革命时期(1924-1927.7)
(1)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观点:分析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指出农民问题是革命中心问题。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1927.8-1937.7)
(1)著作:《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
(2)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正式形成: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1)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2)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中共七大:1945.4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4、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人民民主革命理论形成
著作: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
思想: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意义:为人民政协制度和新中国成立奠定理论基础
(2)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理论:
①“社会主义改造”思想:1953中共定“一化三改”方针
②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四)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1、性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共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作用:
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指导民主革命赢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指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
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④创造性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义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继往
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八、邓小平理论
(一)、历史背景:
1、社会基础: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2、思想基础: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实践基础:建国以来若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经验
(二)形成和发展过程:
1、1978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实现伟大转折;
2、1982中共十二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三个有利
于”标准)
3、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4、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一国两制”理论
5、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
点”的基本路线、战略三步走思想;
6、1992年南方谈话,阐明社会主义本质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计划手段互补)
7、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8、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三)历史意义
1、性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2、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作用:①指导了改革开放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是当代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柱
③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二次历史性飞跃

九、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
(一)背景:
1、国际形势: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2、国内形势: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3、建设中国特色的实践中,积累治党治军经验,提出新思想
(二)主要内容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
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形成过程:
1、2000年江泽民第一次完整概括三个代表的思想;
2、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三)历史意义
1、性质特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建党理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2、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3、作用:①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武器;
②是新世纪全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指针;
③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高二历史中国近现代经济专题复习教案


高二历史中国近现代经济专题复习教案
中国近现代经济复习专题
近代中国(1840—1949)社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该时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开始形成和发展时期,该时期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
一、近代中国各种经济成分的概况
1、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存在的各种经济成分(1840—1919):
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但在整个中国近代史阶段,封建自然经济虽然不断瓦解,但始终占主导地位,是清政府、北洋军阀政权等封建反动势力的经济基础,是中国社会最落后的生产关系和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源。)
②从19世纪40年代起,外国商人在通商口岸开办船坞和工厂。(是中国大地上出现的最早的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由此出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③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由此出现洋务经济。
④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并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的诱导(民族工业即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原因),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兴起,但受到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发展举步维艰。
2、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19—1949):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除了原有的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外,又出现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形式。
①官僚资本主义通常是指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依附于帝国主义而存在的落后经济,既有封建性又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中国的官僚资本主义是国民党发动派的统治基础。
官僚资本主义的消长概况:
A、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开始形成于1927年,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的统治基础,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之一。
B、抗日战争时期,四大家族依靠国家政权,推行战时体制,大肆搜刮,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C、解放战争时期,战争消耗了大量官僚资本,使官僚资本主义濒临崩溃。
D、新中国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官僚资本由此消亡。
②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种革命型的经济它从1927年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建立时开始出现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而退出历史舞台。(新民主主义经济包括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或解放区的经济以及1949~1956年过渡时期的经济)。
二、外国资本主义在华消长概况:
(一)鸦片战争后(开始阶段)
1、从19世纪40年代起,外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非法开办了一批船坞和工厂,外商企业在华兴起,它们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剥削中国劳动人民。
2.影响:外商企业是中国大地上出现的最早的近代企业,其主观目的是侵略,但客观上为中国带来近代化的技术与机器,造就了中国最早期的产业工人,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迅猛发展阶段)
1.(1)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被迫在《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从而使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取得合法地位。
(2)19世纪末,帝国主义大规模对华进行资本输出,(方式包括:抢夺路权矿权,开设银行,大规模投资设厂),外国资本在华势力不断增强。
2.影响:(1)中国的矿藏资源遭到掠夺,重工业无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三)新中国成立后(消亡阶段):人民政府接受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经济侵略势力。
(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外资经济重新出现,为中国现代化带来先进技术和资金。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概况
(一)曲折发展的进程与归宿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
兴起的原因:(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2)外国资本主义刺激(3)洋务运动的诱导
2.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
A、初步发展的原因:(1)列强争相对华输出资本,自然经济加速解体(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3)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潮时期,实业家投资实业。
B、影响: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打下经济基础、此后面对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先后掀起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3.20世纪初:进一步发展、并达到顶峰(短暂春天)。
进一步发展原因:(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2)临时政府颁布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措施(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两方列强被迫放松了对华经济扩张(4)实业救国思想和利润的驱使。
4.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获得显著发展
原因: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以及以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而开展的“改订新约运动”等措施,国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也得到显著发展。(但由于官僚资本的挤压、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迫,民族资本的发展仍然受到阻碍)
5.1937-1945年抗战时期状况:日益萎缩
原因:①沦陷区(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的区域),日伪政权疯狂的经济掠夺,日本侵华资本膨胀,毁坏或吞并民族工业
②国统区(国民党统治区域),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地位空前加强。官僚资本乘战时民族工业之危,吞并民营企业,进行大规模掠夺。
6.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
原因:解放战争时期,为内战筹集军费,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掠夺措施①国民政府加紧剥削人民,苛捐杂税多如牛毛②滥发纸币,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③寻求美国的援助,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使美国资本和商品大量涌入④官僚资本依赖垄断地位排挤压制民族资本主义
7.建国后,中共中央合理地调整了工商业,使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发展。
(1)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对待私人资本主义政策:允许并鼓励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对待私人资本主义措施:土地改革中保存富农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打击投机倒把。
(3)实质: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纳入国家计划经济,改变经营权
(4)根据: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5)意义:促进了财政经济根本好转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8.1953~1956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政策:
通过“赎买”政策,使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方式:改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统购包销”等低级形式到“公私合营”高级形式)
(二)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解认识
1.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1)既具有革命性也具有软弱性
(2)“先天不足,后天畸形”,表现:地域分布不合理,集中在东南沿海;缺乏资金;部门分布不合理,主要是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民族工业集中在轻工业的原因:A、民族资产阶级资金少,技术落后;B、帝国主义占有了大量矿山原料)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
(1)资本主义的救国强国方案,在近代中国行不通。
从实践结果看:《资政新篇》的无法实施;“百日维新”的失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付诸东流。
从理论上分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带有对中外反动经济势力的依赖性。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发展起来,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很薄弱,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和成熟程度,远不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因此,中国资产阶级担当不起领导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实践和理论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想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近代化,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2)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又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②政治,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③思想,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3.如何认识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两种性质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采取的不同政策。
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官僚资本采取了没收政策,对民族资本采取了赎买政策,这主要是由它们各自的本质和作用决定的。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产物,是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基础,是四大家族利用国家政权对人民巧取豪夺而得来的,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之一,没收官僚资本是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掌握政权后没收了官僚资本。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也带有剥削性,但无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民族资产阶级拥护党的领导,愿意接受改造。所以,中国共产党采取赎买的政策实现了民族资本主义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
4、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
①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②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③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竟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④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薄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四、建国后不同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概况及原因:
一、1949—1952年:
1、建国时期经济状况:工农业产值下降、通货膨胀、物价暴涨、交通堵塞,国民经济濒于崩溃。原因:长期战争破坏、帝国主义和四大家族的掠夺。
2、原因、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严厉打击投机倒把,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物价;合理调整工商业;在工矿企业中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3、到1952年底的经济状况:物价稳定、工农业产值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为开展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打好基础。
4.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与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对比的启示:
(1)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历程,没有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要想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中国近代化才能成功。
(2)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
二、1953—1957年:
1、发展概况: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
2、原因、措施:1953年颁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并执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八大”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方针。
3、成效:使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统治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三、1959—1960年:
1、发展概况:三年经济困难
2、原因:(1)“左”倾错误(表现: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2)苏联背信弃义(3)自然灾祸严重
3、措施:1960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1962年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
4、成效:1962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到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四、1966—1978:
1、概况:文革错误波及到国民经济领域,使经济工作机构瘫痪,处于无计划状态,国民经济损失严重。
2、原因:文革错误波及到国民经济领域,使经济工作机构瘫痪,处于无计划状态
3、1973年国民经济复苏原因: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积极解放干部
4、1975年国民经济发展原因:邓小平全面整顿,采取有效措施抓经济建设,纠正文革错误、人民群众和干部抵制“左”倾错误
五、1978年至今:
1、发展概况: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改革开放重大成就
2、原因、措施:
(1)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①原因、背景:A、人民公社体制弊端B、农业是基础,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C、全国还有一亿多农民的温饱没有得到解决
②措施:
A、经营方式转变:废除人民公社旧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管理方式改变: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C、流通方式改变:从统购包销到允许农产品自由流通
D、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实行多种经营——作用: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③成效: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是农业真正开始了历史性变革,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农业向着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发展、为农民致富、实现现代化开辟出一条新路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背景、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政府管得过死,使企业缺乏活力,平均主义严重
②措施:
A、管理体制改革:从高度集中管理体制到实行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调控管理体制
B、所有制改革: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
C、分配制度改革: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
D、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③成效:调动了各方面积极因素、极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告诉发展。
(4)对外开放: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为经济发展,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和先进技术以及广阔的海外市场,使中国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5)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改革。
五、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第一次:土地改革
(1)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2)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3)结果、影响: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第二次:农业合作化
(1)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3)结果、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第三次:人民公社化
(1)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2)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3)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决策。
(2)核心内容:坚持土地公有制,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3)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六、建国后我国工业结构(经济体制)经历三次重大转变和调整
1、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从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市场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照搬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政治斗争、革命斗争的影响;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行政干预,指令性生产,使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唯一经济基础。
(3)结果、影响: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起了积极作用。但其严重的弊端在工农业等方面表现越来越明显,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
2.第二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越来越阻碍生产力发展;党中央及时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借鉴外国的经验。
(2)核心内容:工业方面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模式,实行政企分开;农业方面实行多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结果、影响:增强了企业活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3.进入90年代,党中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1)原因:党中央认识国情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2)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七、建国后,党的三条基本路线或总路线
1、1953年过度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
作用:引导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指明的方向。
2、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作用: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1987年社会主义初级阶级阶段的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简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作用:为促进改革开放和建设具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八、建国后三次所有制(经济结构)调整
1、从1949年-1952年底: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共同存在
作用: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2、从1956年-1978年:以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单一公有经济占统治地位;
作用: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但单一的公有制结构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3、1978年以后: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作用: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
九、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经验:党勇于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犯了错误,就严肃对待,勇于正视,努力纠正,体现党对国家、人民的忠诚态度和负责的精神。
教训:①必须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矛盾和基本国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是坚持和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基础。
②必须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③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⑤一定要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⑥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既防右又防“左”,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3972.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