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二历史教案: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奠基人列宁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历史教案: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奠基人列宁”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列宁创建布尔什维克的主要过程及其在流亡国外期间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取得丰硕理论成果的史实。了解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主要活动和理论贡献。探讨列宁结合本国国情探索俄国革命道路的创新精神及其革命品质。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和收集有关列宁创建布尔什维克,捍卫、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等方面的基本史实,观看相关的历史题材影片,或运用多媒体手段重组历史资料,使学生在再现历史情景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提高对历史人物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列宁不屈不挠、矢志革命的勇气,以及他结合本国实际而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1873

扩展阅读

第14课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奠基人列宁教学案


清单一 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从大学生到革命家 

1.成长背景

(1)家庭背景:1870年出生于进步知识分子家庭,哥哥是激进的民主革命者,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2)社会背景:俄国沙皇政府对内实行残暴统治,对外侵略扩张。

2.成长历程

(1)1887年,考入喀山大学,结识了有革命思想的学生,参加了反对沙皇的活动。

(2)1888年,开始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成为马克思主义小组中的积极分子。

(3)1889年,在萨马拉积极从事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建立马克思主义小组。

清单二 创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布尔什维克党的缔造者 

1.准备

1895年秋,列宁创立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它是俄国革命政党的萌芽。后来列宁创办了《火星报》,为在俄国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思想上和组织上做准备。

2.成立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第一个以争取无产阶级专政为基本任务的党纲。1912年,列宁主持召开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将孟什维克驱逐出党,使布尔什维克党成为一个独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清单三 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列宁在十月 

1.背景

俄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经济全面崩溃,人民生活艰难。

2.表现

(1)指导二月革命

1914年,列宁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革命口号。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爆发,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2)提出革命纲领

二月革命后成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列宁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四月提纲》。

(3)领导十月革命

1917年9月,列宁制定了武装起义的具体计划。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胜利后成立了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任委员会主席,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深化认知]

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属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消灭了资产阶级,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原则,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清单四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探索

 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921年春天,苏维埃国家遭受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内容

(1)农业方面:用实物税取代余粮征集制。

(2)工业方面:实行租让制、租赁制,并恢复私人小企业,同时进行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3)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和商品交换,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3.实质

是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的长期政策。

4.作用

国家经济明显好转。

清单五 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奋斗终生

 列宁的政治遗嘱 

1.晚年著作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国家与革命》等。

2.政治遗嘱

列宁的政治遗嘱主要涉及俄国革命、经济文化建设、国家党政机关改革和民族问题等方面。

3.意义

列宁晚年的思想,不仅对苏联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深化认知]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作出过这样的论断:社会主义革命必须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而且是所有或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革命。俄国并不具备这两个条件,但十月革命仍然取得了胜利。关键是列宁把马克思主义与当时国际和俄国国内实际相结合,在一战这一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领导革命取得了胜利。因此,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帝国主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的胜利仍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

探究点一 列宁的理论与实践 

[史料探究]

材料一 在1915年8月列宁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也可以取得胜利。1915年9月,他在反战的会议上主张应把帝国主义战争转化为阶级战争,呼吁工人阶级借机发动内战夺取政权。

(1)依据材料一分析,列宁提出了什么革命理论?如何取得这种革命的胜利?

[答案] 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方法:无产阶级发动内战,将帝国主义战争转化为阶级战争。

材料二 

(2)图1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图2说明列宁在十月革命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案] 内容: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一切政权归苏维埃。作用:为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并成为俄国十月革命的号召者、决策者和直接领导者。

[结论形成]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项目

时间理论阐述理论指导的实践历史作用启示

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一战期间“一国胜利”理论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的理论指导

二月革命一切政权归苏维埃七月事件为夺权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十月革命《国家与革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平过渡论 实施新经济政策巩固了政权,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打下了基础

晚年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等 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深入思考

探究点二 列宁的贡献与评价 

[史料探究]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办法上来。”

——《苏联兴亡史》

(1)据材料一回答,“冲击的办法”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列宁说它“已经失败了”?

[答案] “冲击的办法”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原因: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材料二 必须后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全集》

(2)据材料二回答,苏联实施的新经济政策有何特点?

[答案] 特点:充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调节和恢复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3)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

[答案] 启示: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生产关系的调节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结论形成]

列宁的贡献与评价

1.贡献

(1)革命方面

①列宁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创建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革命路线。

②领导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③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了新生政权。

(2)建设方面

①十月革命后,列宁及时调整政策,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

②列宁晚年在身体条件很差的情况下,仍然对国家工业化、民族问题、政权和政党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

2.评价

(1)伟大的思想家: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多国胜利论”的基础上,结合俄国实际,提出了“一国胜利论”,创立列宁主义。

(2)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历史新纪元;巩固政权,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为世界人民指明新方向。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马克思曾说过:“俄国人民苦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又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马克思这句话的本意是()

A.俄国是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国家

B.俄国人民受封建专制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

C.封建农奴制残余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是俄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俄国工人阶级肩负反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任务

解析:选B 要结合历史条件来分析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从十月革命的过程来分析十月革命的特点。“苦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指俄国人民受到资本主义的压迫,“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是指俄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主义残余,人民深受其害。

2.1900年底,列宁等在国外创办了一份在工人中有重大影响的报纸,在报头下印有一位俄国革命家的著名诗句:“行看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这份报纸是()

A.《新莱茵报》 B.《火星报》

C.《真理报》D.《曙光》

解析:选B 时间是1900年,关键信息是“行看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依据含义得出答案为B。

3.有人说:“布尔什维克党的产生,标志着与西欧社会民主党根本不同的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出现。”这种“新型”是指()

A.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为目标

B.以暴力革命为斗争手段

C.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

D.以列宁为首的坚强领导

解析:选A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明确提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纲领,从而与西欧社会民主党区别开来。

4.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表现之一是()

A.探索出了一条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B.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C.指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推动作用

D.提出了完整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解析:选A 本题考查的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B、C两项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就已明确提出,D项无论是马克思还是列宁均未提出完整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A项正确,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在经济不很发达的俄国发动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5.对于列宁的逝世,孙中山有过这样的评价:“你建立了一个新国家。你向我们指出了共同斗争的道路,你将作为一个伟大的人物,永远活在被压迫民族的心里。”从中国面临的现实出发,孙中山充分肯定列宁()

A.取得反帝斗争胜利,建立民族独立国家

B.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D.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解析:选A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被压迫民族”,故A项最符合题意。

6.在1922年3月的“十一大”上,列宁把对新经济政策的强调重点放到了从政治上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方面,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又一斗争形式”。其实质含义是()

A.准备放弃新经济政策

B.新经济政策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C.重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以阶级斗争作为经济抗争的手段

解析:选B 从“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又一斗争形式’”,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即利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带动经济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7题14分,第8题12分,共26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在晚年概括总结十月革命时,说:“遇到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时所造成的那种革命形势的人民,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挺身起来斗争”,“这种斗争至少会使他们有一些机会为进一步发展文明争得并不十分寻常的条件”,“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基本条件”。

——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

材料二 “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

“你们说,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就需要文明。好极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国为这种文明创造前提,如驱逐地主,驱逐资本家,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呢?你们在哪些书本上读到过,通常的历史顺序是不容许或不可能有这类改变的呢?”

——列宁《论我国革命》(1923年)

(1)结合材料一、二,概述晚年列宁对十月革命的基本认识。(4分)

(2)1905年革命失败之后,为了达到“驱逐地主,驱逐资本家”“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的目标,列宁在理论和实践上付出了哪些努力?(7分)

(3)谈谈你对列宁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理解。(3分)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问可以从材料中概括提取。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即可。第(3)问要注意题干的指向,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1)十月革命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它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客观经济前提尚不成熟的特殊情况下,面临现代化严重受阻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俄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以推进文明进一步发展而进行的一次尝试。

(2)建立独立的布尔什维克党党组织,公开出版《真理报》;撰写《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在一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在《四月提纲》中明确提出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计划和策略;“七月流血事件”后,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深刻论证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原理;1917年11月,列宁直接领导和指挥了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列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国情的结合,在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际做出判断。”

材料二 列宁明白这个新生的国家面临的是一个严重的考验,必须尽快拿出一份合格的答卷,他说:“余粮征集制已经不能继续运行下去了。这种政策早就应当改变了。在这方面我们目前也许正处于我们建设的最困难时期。”

材料三 ……于是有人大骂列宁是在向资本主义过渡,一位俄共元老甚至直截了当地对列宁说:“实行新经济政策就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

材料四 1921年10月28日,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在苏联外交部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权。同时,在列宁支持下,哈默成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贸易的核心人物。

材料五 ……1922年11月20日,列宁在莫斯科苏维埃全会上说:“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是一个遥远的将来,或什么抽象的幻影,……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

——以上材料均引自《大国崛起俄罗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新生的苏俄政权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面临着哪些主要问题?(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四概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2分)

(3)根据材料五指出列宁对新经济政策所持的基本看法。(2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史实。第(1)问结合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归纳出面临的问题。第(2)问联系必修2的内容概括出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第(3)问根据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加以理解。

答案:(1)社会主义建设缺乏任何可以直接借鉴的经验;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外战争使俄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党内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存在严重分歧,一些人对新经济政策持怀疑和反对态度。

(2)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采取租让制,国家把无力经营或不擅长经营的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

(3)新经济政策是苏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探索。

高二历史《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教学案


高二历史《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教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苏联第四个五年计划的突出成就,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朝鲜的分裂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与越南人民的抗法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世界历史意义,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苏共“二十”大的召开,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东欧变革的原因,南斯拉夫实行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波兹南事件与哥穆尔卡改革,匈牙利事件与卡达尔改革,“布拉格之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能力要求:(1)比较波兹南事件与匈牙利事件的异同。(2)分析对比苏联、东欧变革失误与中国改革成功的原因。(3)透析苏联与东欧国家关系的演变轨迹,总结苏东关系的经验教训,得出正确结论,形成正确历史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二战后欧亚一系列国家走上人民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紧密合作,表明社会主义已越出一国范围而形成世界体系,人类社会走向社会主义成为世界性进程,这是世界历史的一个巨大进步。
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社会主义国家间必须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重点
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成长;苏联的改革和挫折;东欧的变革。
教学难点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积极意义;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经验教训。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解决模式进行教学,教师通过设置富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把握重要概念之间的联系与综合,揭示本质和规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运行课件,出现世界地图画面,提示学生观察有红旗飘扬的地方,然后教师说明讲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地图迅速发生变化。除了苏联外,在东欧,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东德相继脱离了资本主义体系,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亚洲,中国、北朝鲜和北越也成功地实现了这一目标。社会主义国家共拥有世界1/3的人口和1/4的土地。欧亚一大批国家走上人民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紧密合作,表明社会主义已越出一国范围而形成世界体系,人类社会走向社会主义成为世界性进程,这是世界历史的一个巨大进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第三节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课件显示)
一、战后初期的苏联(课件显示)
1.第四个五年计划的突出成就(课件显示)
教师布置学生看书,然后提问:(1)苏联第四个五年计划从何时开始到何时结束?学生答:1946~1950年。(2)苏联第四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学生答: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工业的成就突出,农业总产值接近战前水平,尤其是1949年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
运行课件,出现“修复后的第聂伯河水电站”图片、教材前面彩图19的图片,然后教师总结:1946年3月,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第四个五年汁划,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重建苏联受害地区,使工业和农业恢复到战前水平,然后再超过这个水平。在五年计划的指引下,苏联人民辛勤劳动,重建家园,同时广泛开展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争取提前完成四五计划。
课件打出:苏联第四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简表:

项目成就
工业1950年总产值超过1940年的73%
农业1950年的总产值接近战前
国防工业1946年建成了原子能反应堆;
1949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教师最后指出:苏联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过渡到下一个标题。
2.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课件显示)
布置学生看书,提问: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学生答: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日益显著;②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有增无减;③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④文艺界和学术界开展的广泛批判运动,把许多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进行批判,给科技文化事业发展造成巨大损害。
师生逐一讨论分析:讨论1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哪些弊端?
课件显示:苏联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经典模式:公有制+计划经济=社会主义。
分析这一模式存在的弊端:(1)片面强凋发展工业,轻视农业;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轻视轻工业,使农、轻、重比例失调。(2)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忽视产品质量,结果产品不对路,质量低劣,消耗性大,浪费惊人,经济效益不高。(3)片面强调计划的指令性和单一的国家所有制,决策过于集中,使企业和职工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4)片面强调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结果部门林立,互相扯皮,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滋长官僚主义和本位主义。影响地方作用的发挥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发展。(5)过于强调速度和积累,把消费压到最低限度,使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为建设自己的国家不得不长期作出重大牺牲。
课件显示:苏联高度集中政治体制最主要的特征: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掌握政权,国家实行一党制和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
分析其弊端:如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机构臃肿,会议成灾,官僚主义严重,个人崇拜盛行,缺乏有效的人民监督,忽视社会主义法制等。
讨沦2何谓个人崇拜?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的原因。
教师解释:个人崇拜一词的意思是指不恰当地夸大个人的作用。神化个人,把个人作为偶像来崇拜。
师生讨论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的原因:(提示学生从历史、国情、个人影响几个方面去思考。)(1)俄国是一个具有东方专制主义传统的国家。(2)苏联是从封建的沙皇专制制度直接转变为苏维埃形式的集中制的,封建传统或多或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3)苏联在资本主义包围下一国建成社会主义,是形成专制体制的客观原因,它使党和国家有某种“紧迫感”。(4)斯大林个人具有坚强的意志,有高超的组织才能和政治敏感性,但同时性格上有一些严重弱点,粗暴任性,独断专行,心胸褊狭,权欲心重。(5)个人崇拜是农民意识的反映。农民阶级自己不能代表自己,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获得了土地的农民,本能地把无产阶级领袖人物奉为自己的救世主。由于斯大林本身存在的一些弱点,终于和社会上的生产者产生了共鸣。
讨论3苏联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
课件打出材料:
材料11953年1月13日,苏联政府宣布破获“医生阴谋案”:9名克里姆林宫医生“以破坏性的治疗为手段”谋害苏联党政军高级官员,包括1949年突然死去的政治局委员日丹诺夫,并准备继续从事此类谋害活动。在这9名医生中,6名是犹太人,5名被指控听命于国际犹太组织和美国特务机构。
材料2(在赫鲁晓夫“秘密报告”中说)仅凭一封完全未经调查核实的诬告信,他便下令逮捕一批著名的苏联医学家,并且“亲自召见了预审审判员,批示他们应当使用什么样的审讯方法,这样的所谓方法是十分简单的,那就是所谓拷打、拷打、再拷打。”
材料3党的最高机关———代表大会十几年没举行。党中央委员会应每四个月召开一次,可是在1947年3月到1952年8月间一次也没有举行。许多重大问题是在斯大林别墅的晚宴上决定的。

让学生根据材料得出结论:苏联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党内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破坏。
讨论4文艺界和学术界开展的广泛批判运动,把许多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进行批判,给科技文化事业发展造成巨大损害。
教师讲解:苏联在全国开展思想批判运动,反对世界主义和崇洋媚外最早开始于1946年,1948年后批判运动扩展到语言学界、政治经济学界和生物学界。运动中,对一些作品作了不公正的评论,把许多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进行批判,同时禁演了一批电影剧目,封闭了一批杂志,解除了上千人的职务,还逮捕处死了一些人。这些都给苏联科技文化事业健康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害。
讲到此处,教师放——段影像资料:二战后期东欧各国的解放。既让学生轻松一下,同时顺利过渡到下一课题。
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课件显示)
1.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的历史条件和政权实质(课件显示)
教师讲解:同学们从刚才放映的影片中看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欧各国人民奋起打击德意占领军和本国反动派,民主力量不断壮大。二战后期,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东欧各国无产阶级政党迅速领导人民,把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斗争发展为人民民主革命。1944~1945年,苏联红军追击法西斯,开进东欧。在苏联社会主义强有力的援助下,东欧的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东德相继脱离了资本主义体系,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运行课件:显示东欧地图画面,让学生观察有红旗飘扬的地方。
引导学生总结:(1)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的历史条件:①二战使帝国主义力量严重削弱。②东欧各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把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斗争发展为人民民主革命。③苏联的作用。(2)东欧人民民主政权的实质:无产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的联合专政。教师作解释: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组成的政府中主要是共产党人;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府中都有较多的民主党派代表。如捷克斯洛伐克组建的政府中,26名政府成员,共产党9人,社会民主党3人,国家社会党、人民党和斯洛伐克民主党各4人、国防部长和外交部长由无党派人士担任,所以说东欧人民民主政权的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的联合专政。
2.东欧人民民主国家(课件显示)
课件显示东欧地图(填充图),让学生填写东欧主要的民主国家及其位置。
3.东欧国家人民民主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课件显示)
课件打出课本78页一段史料:“人民民主及人民民主国家之成为可能,如所周知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法西斯力量失败的结果,苏联的历史性胜利的结果,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工人阶级领导底下为民族自由独立而斗争的结果,这一斗争使一些东欧和东南欧国家脱离了帝国主义体系。”
———保加利亚领导人季米特洛夫《人民民主和人民民主国家的性质、作用和前途》
请学生阅读回答:东欧人民民主革命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答:(1)二战中法西斯国家的失败。(2)这些国家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为民族独立而斗争。(3)苏联社会主义的强有力的援助。
4.苏联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东欧的确立(课件显示)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斯大林模式在东欧确立,对其经济发展有何积极意义?又存在哪些消极影响?
学生回答:积极意义:初步改变丁这一地区的落后面貌。消极影响:随着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这种体制逐渐束缚了社会主义各国的发展,它的弊端日趋暴露,为日后国民经济发展埋下隐患。
教师指出:战后初期,亚洲也有一些国家走上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道路。过渡到下—课题。
三、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成长(课件显示)
1.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课件显示)
这—课题的内容,结合教材小字,理清线索即可。
课件打出如下内容:

(1)1911年,外蒙古脱离清政府,宣告自治。
(2)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
(3)1945年2月,雅尔塔密约关于“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予维持”的规定。
(4)1946年1月,中国政府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
(5)1958年,蒙古人民革命党宣称,蒙古已由一个畜牧业国转变为农业工业国。
(6)1959年,蒙古政府宣布,完成了农村中的社会主义改造。

2.朝鲜的分裂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课件显示)
运行课件:出现朝鲜地图画面,让学生在图中找出北纬38度线的位置。
教师讲解:二战后期,苏联百万红军于1945年8月9日向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猛烈进攻,同时向日本占领的朝鲜北部进发。其时,美国正在进行太平洋战争,唯恐整个半岛由苏联单独占领,于次日提出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线为界,以北由苏联占领并接受日本投降,以南由美军负责。半个月内,苏军在金日成领导的朝鲜人民武装配合下,迅速解放了朝鲜北部全部地方,并遵照美苏军队在波茨坦会议上达成的协议撤回到三八线以北。而美军未发一枪一弹,于日本签订投降书后的9月8日开始派兵在朝鲜南部登陆。1948年8月,在美国的导演下,南朝鲜举行“选举”,通过“宪法”,建立了“大韩民国”,以汉城为首都,73岁的亲美人物李承晚担任了总统之职。9月,金日成在朝鲜半岛北部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平壤为首都。朝鲜半岛从此处于分裂状态。
运行课件:显示金日成和李承晚人物图片。放映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的影视资料,美军进入朝鲜南部的影视资料。
3.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与越南人民的抗法斗争(课件显示)
运行课件:显示胡志明人物图片,胡志明在河内巴亭广场群众大会上宣读《独立宣言》图片。
教师讲解:二战后期,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后,1945年8月,越南人民在印度支那共产党领导下,发动“八月革命”,推翻了阮氏王朝的末代皇帝保大,9月2日,胡志明主席在河内巴亭广场举行的群众大会上,宣读了《独立宣言》。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根据战时盟国协议,中国国民党军队开进北纬16度线以北地区,接受日军投降;英军则进入越南南部。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后,法国拒绝承认越南独立,企图重建法属“印度支那联邦”。1945年9月23日,在英国支持下,法国殖民军占领西贡,并立即着手恢复殖民政权。越南南部人民抗法战争开始。越南人民进行了长达9年的抗战,1954年取得了奠边府战役的胜利,法国被迫签署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以北纬17度线为界,越南北方获得解放。
建议:如课堂允许可放映有关奠边府战役的影像资料,然后教师作介绍:奠边府战役是越南人民在中国军事顾问团协助指挥下取得的抗法斗争决定性胜利。1953年冬至1954年春,越南军民在全国各战场取得一系列胜利,解放了西北区广大城镇。法国侵略军为挽回败局,于1953年11月,以大量伞兵占领奠边府,作为进犯解放区的据点,并在该地集结重兵把守。同年12月,越南人民军发动攻势,解放了莱州并包围了奠边府。1954年3月13日越南人民军向奠边府发起攻击,经过55昼夜的战斗,于5月7日解放奠边府,全歼守敌16000余人,活捉法军司令戴卡斯特利,拔除了法国殖民军在西北部的最后堡垒,全部解放了北半部国土,扭转了整个印度支那的战局。
四、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课件显示)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世界历史意义(课件显示)
课件打出材料:

材料1日本共产党领导人野坂参三说:“新中国的出现对于世界劳动人民,特别是对于中国接壤的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有重大影响。”
材料2毛泽东说:“自从伟大的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世界上人民胜利的局面就确定了,现在则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成立而使这个局面发展和巩固了。”
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和教材叙述,归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世界历史意义:(1)揭开中国历史新篇章,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2)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一个占世界人口l/4的大国加入社会主义体系,极大地增强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3)中国革命胜利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给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
2.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课件显示)
运行课件,再次显示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有红旗飘扬的地方。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回答:(1)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有哪些?学生答: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包括苏联,东欧的民主德国、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亚洲的中国、朝鲜、越南和蒙古等。(教师插问:为什么没有南斯拉夫?留下疑惑,给下面教学埋下伏笔。)(2)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在当时有何意义?学生答:巩固社会主义成果,支持民族解放斗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世界和平。(3)社会主义阵营是怎样瓦解的?此点由教师讲解:1965年3月土~5日,召开了苏共一手操纵的公开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分裂社会主义阵营的莫斯科会议,这次会议原计划有26国共产党参加,结果有19个党参加,7个国家的党拒绝参加。这个会议表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从政治路线、理论观点的分歧发展到组织上的分裂,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已不复存在。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从民族利益出发,要求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内外政策必须服从它的需要,甚至不惜损害以至牺牲别国的主权和利益以维护苏联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维护自己国家的主权和正当的民族利益,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最后教师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新生事物,无论在经济建设、政权建设中以及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上,都有许多有待解决和需要探索的问题,这样50~80年代社会主义各国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为讲授下一节课内容作铺垫。

第二课时
五、苏联的改革和挫折(课件显示)
1.苏共“二十大”的召开(课件显示)
教师讲解:苏共“二十大”召开的背景:1953年3月5日,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1879~1953年)突患脑溢血在莫斯科逝世。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政局一度动荡,赫鲁晓夫先是发动高层官僚一举铲除了贝利亚,接着,他又成功地剥夺了马林科夫的政府首脑地位。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联内外政策进行调整。在这些基础上,1956年2月召开了苏共“二十大”。
会议概况:(1)赫鲁晓夫作党中央的工作总结报告。(2)大会还听取了赫鲁晓夫作的揭露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秘密报告。
运行课件:显示赫鲁晓夫人物图片。
教师详细介绍赫鲁晓夫作的揭露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秘密报告。1956年2月24日夜晚11点半,会议闭幕后,赫鲁晓夫突然发出通知,要参加大会的代表回到克里姆林宫去听报告,他从午夜起到25日凌晨,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尖锐地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会后,秘密报告内容向党的积极分子进行了传达,接着又传达到所有工厂、机关干部、商业部门以及其他组织的全体党员,最后传达到了党外的所有人群,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秘密报告没有在苏联国内正式公开出版。5月,法国人声称他们弄到秘密报告手抄本全文,并在《法兰西晚报》上发表了其中的部分内容。5月末,美国情报局从华沙搞到它的全文。6月4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记者招待会上把这个报告公之于众。美国驻苏大使在6月中旬的一个宴会上,直接向赫鲁晓夫进行探问,虽未明确答复,但他们感到确有这个秘密报告。美国《纽约时报》于1956年了月5日发表了报告全文,这样,秘密报告便以各种文字传遍全世界。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中没有对斯大林进行全面评价,只是列举了斯大林滥用职权和违反法制的种种表现,着重揭露了斯大林在加年代大清洗运动中和卫国战争初期所犯的许多严重错误,但他对问题的分析肤浅,把这些错误全归结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问题。如斯大林的“不良性格”(“粗暴而放肆的性格”),“心胸狭窄、残忍”等。
这个秘密报告在苏联国内和国际上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帝国主义乘机掀起了一个世界性的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在各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中造成不同程度的思想混乱,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巨大困难。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不赞成全盘否定斯大林时期苏联党和人民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历史。1956年3月17日晚,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说:“现在全世界都在议论,我们也要议论。现在看来,至少可以指出两点:一是他揭了盖子,一是他捅了漏子。说他揭了盖子,就是讲,他的秘密报告表明,苏联、苏共、斯大林并不是一切都是正确的,这就破除了迷信。说他捅了漏子,就是讲,他作这个秘密报告,无论在内容上或方法上,都有严重错误。”美国统治集团把苏共领导大反斯大林看作是“空前未有的合乎我们目的”的举动,叫嚷要利用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作为武器来摧毁共产党运动的威望和影响”,并且乘机鼓吹促进苏联的“和平演变”。
会议的影响:会后苏联开展了批判斯大林的活动,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二十大过后,出于赫鲁晓夫的主动,组织了约百来个专门委员会,对各劳改营和流放点的所有政治犯进行重新审查。这样从“1956年至1957年间七八百万人获释回家。另有五六百万人死后恢复名誉。”大规模政治恐怖及与之相伴的劳改营体系从此在苏联完全成为过去。
2.赫鲁晓夫的改革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提问如下问题:
(1)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有哪些?学生答:在经济领域,特别在农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工业方面,他采取了一些下放权力、精简机构的措施。
教师深入讲解: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的改革首先是从农业开始的,改革的重点也在农业。赫鲁晓夫以农业专家自居,为提高粮食产量发动了大规模的垦荒运动。他还提出苏联农业的出路在于畜牧业发展的观点。他说:“不能离开畜牧业问题来看粮食问题。”他强调要大力发展新的饲料资源——玉米,提出要在1960年使全国的玉米种植面积达到2800万公顷,要求白俄罗斯某个集体农庄每公顷土地上的收入达到2500卢布,即高出于该农庄计划的5倍多。赫鲁晓夫以极大的热情,频繁会见各地方领导人,与他们谈话,向他们施加压力。就连他政治方面的对手莫洛托夫也承认:“赫鲁晓夫跑了很多地方,他经常在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他本人经常呆在庄稼汉中间,在这方面对他是无可指责的,他的优点恰恰在这方面。”农业的丰收为取消义务交售制奠定了基础。义务交售制是根据斯大林的“贡税论”,从1953年以来开始实行的,它成为阻碍苏联农业发展、使苏联农业陷入慢性危机的重要原因。赫鲁晓夫认识到这一问题。从1953年起,农业产品交售制逐渐被取消。为了鼓励农业生产,国家调整农业部门的收购制度,提高农产晶收购价格;鼓励农庄庄员和职工发展个人副业;改革农庄计划制度,扩大农庄、农场的自主权;合并集体农庄,将力量薄弱的农庄变为国营农场。为了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赫鲁晓夫决定改组机器拖拉机站,消灭“一块土地两个主人”的现象。机器拖拉机站是全民所有制企业,耕种的却是集体农庄的土地。主要的生产工具由机器拖拉机站掌握,生产活动成果的责任制则完全由集体农庄承担,两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集体农庄生产的积极性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1958年4月18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定:自1958年起,把农业机械自由地卖给集体农庄,农庄可分2—3年还清贷款。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研究和管理,赫鲁晓夫还决定把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机构从城市搬到农村等。
(2)赫鲁晓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学生答: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做法上也只是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小修小补,加上他作风缺乏实事求是精神,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这—切导致他改革的失败。
教师深人讲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决心是大的,有些措施也是很有效的,但为什么会失败呢?教材上讲他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做法上也只是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小修小补,加上他作风上缺乏实事求是精神,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这一切导致他改革的失败。这个评价是中肯的。如他在改革中不断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助长了浮夸风。1958年苏联粮食大丰收,赫鲁晓夫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提出苏联在“3~4年内在人均肉类、牛奶和黄油产量方面赶上美国。”其实,当时美国人均每年消费肉类96公斤,苏联只有36公斤,差得很远。一些地方领导为了讨好赫鲁晓夫,采取虚报、浮夸等办法,助长了浮夸风。梁赞州1958年卖给国家肉类4.8万吨,却许诺1959年卖给国家15万吨,,为了完成该计划,,一是杀种畜,二是花钱从外地买,然后再以1/3或l/4的价格卖给国家,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产力。1960年当地农业生产一筹莫展,新的保证成为泡影,言过其实的州长饮弹自杀。还有瞎指挥,—刀切,决策缺乏严密的科学论证。如开垦荒地,不注意保护,破坏了生态平衡。改组拖拉机站本是件好事,但一窝蜂起,操之过急,产生了不少消极后果等。
3.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课件显示)
运行课件,显示勃列日涅夫人物照片、即将发射的苏联火箭等历史图片。然后教师讲解: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台,他在苏联历史上执政了18年(1964~1982年11月去世)。他执政的18年,是苏联历史上军事力量最强大、苏联真正成为超级大国的时期。这是一个内政外交上既有改革与发展,也有停滞和僵化,在外交上既有缓和与对话,也有对抗和争夺的矛盾时期,该时期是苏联兴亡史上非常关键,而学术界研究甚为薄弱的时期。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提问:
(1)教材上讲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只是对苏联原有经济体制的某种修补,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是什么?学生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学生答:是工业,特别是重工业。
(3)重视重工业改革对苏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答: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成为与美国势均力敌的超级大国。
(4)勃列日涅夫统治后期苏联国家陷入怎样的困境,原因何在?学生答:由于勃列日涅夫个人专断作风的滋长,政治生活的僵化,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
六、东欧的变革(课件显示)
教师首先向学生交待,东欧变革的根本原因在于照搬苏联模式的消极后果。东欧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曾经历过一段向苏联学习的阶段,其中都犯有照搬苏联模式的教条主义错误,由此造成的消极后果有:经济上:农、轻、重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未得到应有的提高,抑制了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上:追随苏联大搞个人崇拜和阶级斗争扩大化,打击迫害要求改革、主张走独立自主道路的干部群众。加上苏联推行霸权主义,肆意干涉别党、别国的内政,导致东欧各国社会矛盾重重,摆脱苏联模式束缚和苏联控制,走独立自主道路的要求日益强烈。最早抛弃苏联模式,实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国家是南斯拉夫。
1.南斯拉夫实行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课件显示)
教师讲解:指出南斯拉夫开始走上改革道路是因为苏南关系破裂带采的困难处境。1948年6月,共产党情报局在南共代表未出席的情况下通过《关于南斯拉夫情况》的决议,决定开除南共。1949年初,苏联进而中断苏南两国贸易关系、外交关系,苏南关系彻底破裂。苏联、东欧各国对南斯拉夫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尽管南斯拉夫处境十分困难,却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即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回答问题: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体制包括哪些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它的实质是什么?(教师着重指出其实质在自治二字)起了什么作用?(调动了劳动者积极性,使国民经济获得发展)存在什么问题?(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问题尖锐起来。)
课件显示:“苏南交恶后,铁托在南共五大上抨击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铁托“奉行的‘自治社会主义’受到工人拥护”等历史图片。
2.波兹南事件与哥穆尔卡改革(课件显示)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总结波兰改革的主要原因:长期实行僵化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造成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凋,人民群众对经济状况强烈不满。导火线是波兹南事件的发生。
教师讲解:波兹南事件后不久,哥穆尔卡出任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书记。波兰开始了政治、经济改革。哥穆尔卡批评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实行中央计划和企业自治相结合的方针,扩大企业自主权。“—五”计划期间,经济发展较顺利,职工收人也有增长。
1959年国际共运中开始批判“现代修正主义”,波兰党也认为“修正主义”是党的主要危险,逐渐停止了改革,致使60年代又陷入经济困难。1968年波兰又追随苏联出兵侵捷,群众失望和不满日益增长。1969年和1970年农业歉收,造成严重困难,政府无力保证物价稳定,1970年12月12日宣布67种商品提价,引起了工人罢工和动乱,哥穆尔卡被解职,政府靠军队平息了动乱,却长期无法摆脱经济困难。
3.匈牙利事件与卡达尔改革(课件显示)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和资料,并进行分析,出示问题:匈牙利事件最初的起因是什么?如何发展成为武装暴乱?我们应当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①原因:苏共“二十大”以后,匈牙利人民要求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发扬民主,纠正匈苏关系中的不平等现象。以拉科西为首的匈牙利党政领导,坚持苏联模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在政治上排斥打击不同意见的同志,仅1948年开始的清洗“铁托分子”运动,株连迫害达20万人,处死匈牙利党的创始人伊拉克等6人。对外政策上唯苏联之命是从,损害民族利益,伤害人民感情。拉科西的错误路线引起了大干部群众的不满,强烈要求改革。②发展:人民提出正当要求时,采取了大规模示威游行的“大民主”方式,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利用人民的不满和社会动乱,发动武装暴乱;纳吉政府软弱无力,助长了反革命分子的气焰,致使10月30日以后反革命势力完全控制了局面,白色恐怖笼罩全国。③教训:13天的武装暴乱,使国家、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灾难,教训是深刻的。首先,执政党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本国国情出发,独立自主地制定正确的路线,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改进;其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人民内部矛盾尽量不要采用“大民主”的方式,以免被反革命势力利用,使之转化为敌我矛盾,给国家、人民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领导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匈牙利事件后,以卡达尔为首的党政领导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进行了较有成效的改革。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卡达尔改革的内容:从1968年开始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基础上,把国民经济按计划发展中央管理与商品关系、市场积极作用有机联系起来。改革的成效:在一段时间里,经济发展较快,市场比较繁荣,人民生活有较大改善。
课件打出讨论题:从背景、过程、结果、影响和性质几方面分析对比波兹南事件与匈牙利事件的异同。
讨论后提供答案:
①背景。相同点:都是由于党犯了照搬苏联模式的错误,造成经济困难,人民生活下降,又不能及时调整、改革;苏联的霸权主义;苏共“二十大”的冲击等因素,激化了社会矛盾而引起的。不同点:前者工人要求增工资、减税,而后者则是由知识分子组织了裴多菲俱乐部,进行了舆论准备,制定了较全面的纲领。
②过程。相同点:二者均采用了大民主的手段,都有国外敌对势力挑动,发生了动乱,都改组了党和政府,靠军队介入控制了局势。不同点:前者发生于一个远离首都的工业中心,后者发生在首都;前者以工人为主,后者以知识分子、大学生为主;后者由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大规模介入,以至控制运动,使之发展为武装暴乱,规模和破坏性远超过前者;前者依靠本国政府控制了局势,后者则因党组织解体。政府软弱无力,重新组建了党和政府,靠苏军帮助,才控制了局面。
③结果。都平息了事件,都带来了生命财产损失,而后者损失更加巨大。
④影响。后者给匈牙利:本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留下了更为深刻的教训。
⑤性质。前者是人民内部矛盾,后者则发展为武装暴乱,从人民内部矛盾转化为敌我矛盾。
4.“布拉格之春”(课件显示)
教师讲解: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经济也遇到了困难,社会矛盾日趋激化,捷共领导内部斗争激烈。在1968年1月召开的中央全会上,改革派取胜,杜布切克取代诺沃捷尼担任党中央第一书记。改组后的党中央通过政治、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行动纲领》,宣布它将“创立一个新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国情的、富有人情的社会主义社会。”(学生看课本,找出其内容,分为政治、经济,对外关系三方面)人们称这个改革时期为“布拉格之春”。其实质是要摆脱苏联控制和苏联模式,争取独立发展,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苏共领导公然指责《行动纲领》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甚至不顾捷共中央和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不顾国际法基本准则,纠集波兰、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等华约国家,于8月20日突然出兵50万,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并将杜布切克等捷共领导挟持去苏,强迫签署《捷苏会谈公报》等文件,在苏军枪口下,扶植了—个听命于苏联的新政权,用武力扼杀了“布拉格之春”。
运行课件,显示有关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的历史图片,或放映录像片断。然后提问学生:苏军1968年出兵捷克斯洛伐克与1956年出兵匈牙利性质相同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小结)性质不同。1956年是应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之邀去镇压反革命武装暴乱,保卫匈牙利人民政权;而1968午则是公然用武力干涉别国内政的霸权主义侵略行径。
通过课件提供几个讨论题和解答,供学生思考。
苏联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1)战后初期(1946~1952年):巩固战争胜利成果,加强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团结和合作,支持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斗争,壮大社会主义力量。同时片面强调苏联的安全和利益,要求和迫使别的国家服从它的利益和安全,以“老子党”自居,任意干涉他党他国的内部事务。1948年的苏南冲突就是突出的表现,造成严重的后果。(2)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年):加紧控制社会主义国家,干涉社会主义各国的内政外交。成立华沙条约、1956年波匈事件;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潜艇舰队;撤走在华苏联专家;不断制造边界纠纷,最后导致两国关系破裂。(3)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年10月~1982年11月):进一步加强对东欧的控制,1968年纠合华约国家人侵捷克。1969年挑起中苏珍宝岛事件。
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三次高潮、四种模式:(1)三次高潮:第一次以50年代初南斯拉夫开始的体制改革为发端,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的改革,1956年波匈事件以后波兰、匈牙利的改革,到1957年苏联对工业和建筑业进行改组的尝试。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未能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第二次发生在60年代初期,有苏联、东欧国家卷入,主要特点是围绕改进经济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要求提高经济效益而展开。这次改革仍然没有涉及体制构造本身的弊端。由于苏联出兵人侵捷克而受到严重挫折。第三次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广泛的、全面的改革高潮。中国是这次改革的先行者,代表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它完全突破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次改革的特点,一是世界性,改革范围由以往几国扩大到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二是各国改革是全方位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一起上,三是深刻性,改革触及旧体制的弊端及其理论基础,并在新的理论体系和对社会主义认识上有许多突破。(2)la种模式:一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理论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二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基本框架内进行改革的苏联体制;三是实行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匈牙利模式;四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选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苏东关系问题上的教训:(1)兄弟党之间应当坚持独立自主,一律平等的原则,要坚决反对大党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恶劣作风。(2)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应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只有这样,才谈得上按国际主义原则处理国家之间的问题。(3)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不能以一种模式到处乱用,必须根据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走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课件显示)
教师讲解:与苏联、东欧各国改革受挫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改革的巨大成就。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也走过照搬苏联模式的弯路,从1956年开始,中国共产党经过20余年的探索,终于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提问:为什么中国改革成功了,而苏联、东欧的改革相继受挫呢?(同学回答后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是一场崭新的复杂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影响它的进程的有国内外诸多因素。但是,最主要是由于指导思想与路线不同。我们党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沦,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党的基本路线,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
路。而苏联、东欧的改革没有能完全摆脱苏联模式的经济理论;没能完全把握本国的国情;苏联热衷于霸权主义,搞军备竞赛,干涉别国内政;东欧则没有完全摆脱苏联的干涉、控制。因而它们都相继遭受挫折,而我国取得了成功。
课堂练习
1.欧亚社会主义阵营形成时,其中各国都()
A.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B.已建立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C.面临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任务D.已完成农村中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C
2.下列对社会主义阵营评价不正确的是()
A.对维护世界和平曾起过很大的作用B.巩固了社会主义成果
C.不利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D.推动了历史进步
答案:C

3.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国家之所以陷入困境,主要是因为()
①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活力减退②将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方面,人民生活改善
不多③个人专断作风滋长,政治生活僵化④大国沙文主义和对外扩张政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4.在南斯拉夫分裂以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B.没有坚持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度
C.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薄弱D.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紧张
答案:D
5.在波兰、匈牙利和捷克进行改革的分别是()
A.哥穆尔卡、卡达尔、杜布切克B.卡达尔、杜布切克、哥穆尔卡
C.哥穆尔卡、杜布切克、卡达尔D.杜布切克、卡达尔、哥穆尔卡
答案:A
本课小结
在刚刚逝去的20世纪,社会主义第一次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出现在我们的星球上。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国家从无到有,从一国到多国;社会主义各国既尝到胜利和成功的喜悦,又饱经挫折和失败的困扰。社会主义制度的兴起、发展和受挫是贯穿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也是20世纪最伟大、最深刻、最具世界意义的社会实验工程。本节课集中讲授了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形成世界体系的历史,同时详细介绍了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中曲折发展的历程,其中的深刻教训值得我们牢牢记取。
当前国际共产运动处于低潮阶段。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西方帝国主义的辩护士布热津斯基之流大放狂言。胡说什么“到下个世纪,共产主义将不可逆转地在历史上衰亡。”但是他们高兴得太早了。苏联的解体只能看作社会主义一种模式已经僵化而又长期不改所导致的失败。今天,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并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就。中国社会主义的成功必将重新唤起世界人民对于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再次兴起高潮的契机。

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历史:4.3《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复习教案(旧人教版高二下)

一、战后初期的苏联

(1)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①从1946年起执行第四个五年计划,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

②1956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超过1946年的73%,农业总产值接近战前。

③国防工业方面,1946年建成原子反应堆,1949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

(2)存在的问题:

①体制上,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口益暴露。

②国家政治生活中,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

③思想文化上,在抵制西方思想渗透和反对资产阶级文化的斗争中,在文艺界和学术界展开了广泛的批判运动。许多学术问题被当作政治问题进行批判,给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造成损害。

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背景和建立:

①二战改变了国际形势,使帝国主义力量遭到严重削弱。

②在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的形势下,东欧各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把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斗争发展为人民民主革命。

③在苏军的帮助下。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

(2)政权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的联合专政。

(3)主要人民民主国家: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民主德国。

(4)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①1948—1953年.苏联模式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东欧建立。

②这种体制为恢复和发展东欧各国的经济曾经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初步改变厂这一地区的落后面貌。

③随着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这种体制的弊端日趋暴露,为日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三、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成长

(1)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①1945年10月,蒙古举行全民投票;1946年初,中国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

②经过十多年的经济建设,到1958年,蒙古由一个畜牧业国家转变为农业工业国,1959年,完成了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

(2)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朝鲜半岛的分裂:①日本投降后,苏美以北纬38度线为界进驻朝鲜半岛北部和南部。②1948年8月,南部成立大韩民国;同年9月,北部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半岛从此处于分裂状态。

(3)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成立:①1945年8月,越南人民进行了民族民主革命,取得了胜利。9月,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②不久,法国重新侵入越南。1954年,越南人民取得奠边府战役的胜利,法国被迫签署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越南北方获得解放。

四、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1)新中国的诞生及世界历史意义:①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②其世界历史意义:a.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中国人民从此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枷锁,开始逐步走L社会主义道路,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b,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极大地增强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给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

(2)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及其作用:①苏联、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很快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开展了广泛的合作。至此,苏联和东欧的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以及亚洲的中国、朝鲜、越南、蒙占等12国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②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对巩固社会主义成果,支持民族解放斗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世界和平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在国际舞台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③到60年代初,社会主义国家间原有的合作遭到破坏,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

五、苏联的改革和挫折

(1)赫鲁晓大的改革:

①背景:a.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苏联政局一度动荡,后来,赫鲁晓夫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地位稳定下来;b.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听取了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会后开展了批判斯大林的活动。②改革内容:农业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工业方面采取了一些下放权力,精简管理机构的措施。③结果: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而失败。

(2)勃列日涅夫改革:①1964年开始的勃列日涅夫改革只是对苏联原有经济体制的小修小补,没有实质性的突破。②工业方面,前期取得了某些成效,但仍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③执政期间,军备力量大为增长,人民生活有所改善。④后期,个人专断作风滋长,政治生活僵化,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

六、东欧的变革

(1)南斯拉夫:①1948年被开除出共产党情报局,处境十分困难。②摆脱了苏联模式,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国民经济获得较快发展。③自治体制削弱了国家的宏观调控.出现分散主义和自由主义,民族问题也逐渐尖锐起来。

(2)波兰:①1956年发生波兹南事件。②哥穆尔卡改革,实行中央计划和企业自治相结合的方针,扩大企业自主权。③改革未取得明显成效,60年代末出现经济困难,长期无法摆脱困境。

(3)匈牙利:①苏共“二十大”后,人民强烈要求改革。②国内反共势力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发动武装暴乱,酿成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③卡达尔实行一些新的经济政策,从1968年起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4)捷克斯洛伐克:①60年代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党内斗争激烈。②1968年,杜布切克任捷共中央第一书记,捷共颁布《行动纲领》,捷进人“布拉格之春”的改革新时期。③8月,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改革中断。

七、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1978年底,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2)2002年,中国共产党十六次代表大会召开。这次大会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巨大成绩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第4课战后社会主义国家


第4课战后社会主义国家

一、战后社会主义国家1、战后初期的苏联(1)建设成就:实行“四五计划”:

项目

基本概况

实施

背景

①二战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②西方断言:苏联“将从世界大国的名单中被勾销”;

时间

1946年—1950年;

突出

成就

经济

方面

①取得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1950年,工业总产值超过1940年的73%,农业总产值接近战前;

国防方面

①1946年,苏联建成了原子能反应堆;②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2)存在问题: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著;②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③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④学术问题被当作政治问题进行批判,给科学文化发展造成巨大损害;2、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1)人民政权建立:

项目

基本概况

条件

①二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②各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把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斗争发展为人民民主革命;③苏联的帮助;

建立

模式

①主要依靠本国反法西斯力量,苏军起配合作用;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②本国反法西斯力量推翻反动政权,转向盟国,苏军协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③本国反法西斯力量较弱,主要靠苏军“铁犁”;波兰,捷克,匈牙利;④苏联占领区建立人民政权;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实质

无产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的联合专政;

主要

国家

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胜利的

原因

①法西斯国家在二战中失败;②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根源)③苏联强有力的援助;(2)人民政权巩固:苏联体制在东欧的确立;

项目

基本概况

原因①只有苏联有社会主义建设经验;②除捷克斯洛伐克和民主德国,大多数国家工业落后,封建残余严重;③苏联的强制推行;(主要原因)时间1948年至1953年,苏联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东欧确立;影响积极性①促进了东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初步改变了东欧地区的落后面貌;消极性苏联体制束缚了各国的发展,为日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提示点拨:苏联在东欧强制推行斯大林体制:

项目

基本概况

原因

美苏战后冷战加剧,苏联加紧了对东欧的控制;

现①1947年,成立受苏联控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②苏联不再允许东欧各国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③1948年,把反对苏联控制的南斯拉夫共产党开除出情报局;④清洗东欧各国反对苏联模式的领导人;3、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成长(1)蒙古人民共和国:①1946年初,中国政府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②1958年,蒙古人民革命党宣称:蒙古由“畜牧业国家转变为农业工业国”;③1959年,蒙古政府宣布:蒙古完成了农村中的社会主义改造;(2)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①朝鲜分区占领:苏联和美国以北纬38°分别进驻朝鲜半岛北部和南部;②大韩民国成立:1948年8月,朝鲜南部,以汉城为首都;③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1948年9月,朝鲜北部,以平壤为首都,金日成为首相;(3)越南民主共和国:

项目

基本概况

越南

独立

①1945年8月,印度支那共产党领导越南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取得胜利;②1945年9月,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胡志明任主席;

抗法

战争

背景

法国重新侵入,企图重建殖民统治;

战役

1954年,奠边府战役,越南打败法国;

《日内瓦

协议》

时间

1954年;

内容

恢复印度支那和平,以北纬17°为界,越南北方解放;(4)中华人民共和国:

项目

基本概况

成立

1949年10月1日;

历史意义

国内意义

①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②中国人民从此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枷锁;③中国人民开始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④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世界意义

①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②极大地增强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③有力地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④沉重地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二、社会主义阵营1、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1)形成标志:新中国成立后,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很快与之建立外交关系,在各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2)形成关键:苏联的推动;(3)成员国家:核心:苏联;东欧:民主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以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亚洲: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蒙古人民共和国、越南民主共和国;(4)形成作用:①巩固了社会主义成果,支持了民族解放斗争;②有利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世界和平;2、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1)解体之因:①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和大国强权政治②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2)解体过程: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396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