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分数的加减法(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分数的加减法(第二课时)》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分数的加减法(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课题:分数的加减法2

教材解读:

《 分数的 加减法》是第七册中《分数的初步认识(二)》中的一个教学内容,上节课中通过“形象感知--讨论探究--抽象概括”已经让 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获取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重点在于结合课页,巩固练习。

学生解读: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能计算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 分数加减法计算,并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在于通过学生“画一画、推一推”两种方法加深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理解。并能适当拓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分数减法的意义。

2.初步学会计算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3.能正确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过程能力和方法:

1.通过知识迁移,小组合作,对比等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讨论、思考、理解分数减法的意义,以及运用于生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引导学 生认识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培养类推能力和思维灵活性。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放式导入

小蚂蚁离家还有多远?

(学生可将探究相同分母分数的方法进行迁移)

二、核心过程推进

1.4/5-1/5=?

2.小结: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3.整体1的减法

八戒找到了一个西瓜,如果吃了5/8,还剩多少西瓜呢?

1-5/8=8/8-5/8=8-5/8=3/8

4.算理:1转化成分数8/8,再通过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减的方法解决

5.如果吃掉了2/4块西瓜呢?

7/16、4/20呢?

1.画图法

2.推算法

4个1/5减去1个1/5是3个1/5,就是3/5

学 生尝试计算

交流算理

设计意图:

将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有效的迁移。

由于1是一个特殊的整数,它可以转换成任何一个分母与分子相同(0除外)的分数 ,因此解决此类分数减法时,只需要根据减数的分母,把1转换成分 子与分母相同的分数,然后再减。

三、拓展式延伸

1.(分数加法) 每块瓷砖的长度都是1/10米,桔黄瓷砖和白瓷砖的总长度是多少米?用分数版式计算

2.(分数减法)从这排瓷砖中拿出9块,剩余瓷砖的长度是是多少 ?

3.同分母分数加法与减法算理的比较

加法:分子相加

减法:分子相减

设计意图:

练习巩固并总结,整理思路。

反思与重建

精选阅读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第二课时)》数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大数的认识 p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巩固多位数的计数单位及相应数位

2.能够较熟练的按照四位一级的分级方法,正确读出多位数

3.掌握多位数各个数级中末尾“0”及中间“0”的正确读法

过程与方法

1.以旧引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2.引导学生大胆探索,掌握规律,培养学生抽象、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亿级数的读法。

2.读中间和末尾有零的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常规积累。

填空1:

(1)10个一万是( )10个一百万是( )

(2)10个一亿是( )10个十亿是( )

(3)一百万里有10个( )有100个( )

填空2:

(1)2100350里有( )个一

(2)1023003405里有( )个亿 ( )个万和( )个一

师:你是怎么想的?

回忆数位顺序表。

生归纳:上节课所学的计数单位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复习从右起每四个数是一级, 个级表示多少个一;万级表示多少个万;亿级表示多少个亿

设计意图:

为学生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二、核心推进。

1.师:认识了数位顺序表,我们一起来尝试读读这些大数。

出示:上海人口16767700

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

1.分级1676,7700

2.从高位读起

3.每级按个级读法读

4.万级读完加万字

教师板书:一千六百七十六万七千七百

出示:5600000000

按步骤做

(1)分级;

(2)5和6在什么级上? 怎么读?读完之后加什么字?

(3)试读;

(4)总结:亿以上的大数怎样读?

3.难点练习

①103|0000 ②13|0030

③3693|0000 ④1005|0432

师:哪些0要读,哪些0不需要读?为什么?

4.读一读 填一填

60000006 60006000

60600606 60000060

60060006 600600665

只读一个零( ),读出两个零( ),读出三个零( ), 一个零也不读( )。

师: 你认为读哪些数的时候大家可能遇到困难?

2.想一想,读一读

8500和85000000

805 0和80500000

8005和80050000

(1)小组讨论:“万以内的数中”0“的读法是怎样的?而在多位数中出现一个或若干个”0“该怎样读?得出规律后,读一读每组数体会一下

(2)生归纳:

(3)全班读一读这3组数,体会一下多位数中”0“的读法

师:第一组数中为什么一个”0“也不读?(在末尾)

第三组数中为什么中间的”0“只读一个?(是连续的)

小白兔的话:每一级末尾所有的”0“都不读。

设计意图:

理解万以上两级大数的读法,体会亿以上三级大数 的读法。

按照0在各个数级中的不同位置进行大数的读数,突破读数难点。

三、巩固练习

1.先分级,说出最高位,读一读:

370500 5108000

2030082400 135648

20100590 100140000060

2.完成书本p15/5

学生回答交流。

学生独立练习。

设计意图:

练习巩固

四、总结

1.说说今天你学会哪些读数的方法?

2.关于大数中0的读法,你有什么方法记住它?

同桌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

梳理知识点。

教学反思:

补充练习:

1.判断

1) 个位、十位、百位……都是计数单位。 ( )

2) 7040600读作:七百零四零六百。 ( )

3) 1个万、1个千和1个十组成的数是10000100010。 ( )

4) 读404000时,一个零也不读。 ( )

2.选择题

1) 由4个百万、6个万组成的数是 ( )

(a)4060000 (b)4600000 (c)4006000

2) 个级包括 ( )

(a)个、十、百、千 (b)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c)都不对

3) 687000是由  ( )

(a)6个十万、8个万、7个千组成的 (b)68个万组成的 (c)68个十万、7个千组成的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减法应用》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减法应用》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口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较熟练的计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小数加减法运算方法。

难点:会正确熟练运算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上小数加减法的练习课。出示课题(小数加减法的练习)

1. 视算:

0.29+0.1 0.6+0.13 0.65+0.35 4+5.6 10-0.7 1-0.57 0.26+0.14 7.2+8 0.11+9.9 1.8+8.2 0.86-0.15 10-0.09

2.板演:(用竖式计算、用计算器检验)

4.178+12.5 12.5-3.18 7-0.956 14.36+17.24

3.判断并加以改正

18.3 改正 25.61 改正

- 7.52 - 2.72

10.82 22.99

二、列式计算下列各题

(1)0.84与9.16的和是多少?

(2)从80中减去40.68的差是多少?

(3)比8.44多6的数是多少?

*(4)0.95比9.5与5.9的差少多少?(9.5-5.9)-0.95

*(5)3个0.05的和是多少? 0.05*3

三、应用题:

1. 甲班捐款100元,比乙班多捐10.8元,乙班捐多少钱?甲、乙班共捐多少钱?

2. 测量水池蓄水的深度把6M的竹竿直插入水中,在泥中部分是0.7M,露出水面2.15M,水池蓄水的深度是多少?

*3.三张相同的纸贴在一起,粘贴处为0.04CM,每张纸长0.8M 求粘贴后的全长?

四、作业:

1、口算

4.75+4.2 0.8-0.6 5-0.58

8-0.91 5.4-2.7 10-0.9

5+6.5 10+2.3 0.36+0.64

2、简便计算

9.8+8.37+4.63 3.25+6.487-2.487 56.7-3.85-2.15

80-17.23-28.77 18.07+7.91+11.93+52.09

58.72+17.6-58.72+17.6 98.43-(54.43-15.6)

3、文字题

1、54.11减去32.42的差,再加上15.23,结果是多少?

2 从50里减去2.33与18.67的和,差是多少?

3、10个2.31的和比15.7大多少?

4、4.82与24.18的和比他们的差多多少?

五、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板书设计

小数减法

(1)计算小数的减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的数位也就对齐了。

(2)然后按照整数减法的法则做,不够减向前一位数借一作十继续减。

(3)得数中的小数点要与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小数加法

(1)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

(2)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从低位算起,满十进一)

(3)点上小数点。

(4) 化简

教学反思: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从克到吨(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从克到吨(第二课时)》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从克到吨(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从克到吨(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表示较重的物体的轻重时一般使用 吨做单位,了解1吨的实际重量。

2.知道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回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通过换算,将不同单位表示的两个量之间的加减计算转换成同一单位表示的两个量 之间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借助学生已有的关于克、千克的活动经验、克和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丰富1吨米的量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 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进行克、千克、吨之间的单位换算,不同单位表示的两个量之间的加减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常规积累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的重量单位, 请你回忆一下我们一共学习了哪 些重量单位?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t=1000kg

1kg=1000g

1t=1000kg=1000000g

学生回答

二、换算、加减法

(一)同一单位量的换算

研究书上25页第4题的前八题:师巡视

核对:选2题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二)不同单位表示的两个量之间的加减计算

例:8t-4500kg=( )kg

1.尝试解决

2.发现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

3.组织汇报

4.归纳:将不同单位的两个量之间的加减计算转换成同一的两个量之间的计算。

5.练习:剩下的5题

6.小结

独立完成

说理由

观察

尝试

质疑

讨论

独立完成

再核对

设计意图:

使学生会通过换算,将不同单位的两个量之间的加减计算转换成同一的两个量之间的计算。

三、应用

1.进一题(题5)

(1)读题、审题

(2)试列式并计算

(3)交流反馈

(4)怎样写答句

(5)归纳:

2.去尾题(题6)

(1)读题、审题

(2)试列式并计算

(3)交流反馈

(4)怎样写答句

(5)归纳:

3.小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具体的题。

4.练习:针对班级情况出2题:

比较大小:

2700千克( )27吨

30000千克( )30吨

2吨( )1900克

7100000千克 ( )7吨

5.小船可载重58吨,大船的载重量比小船的327倍多24吨,大船的载重量是多少吨?

设计意图:

会处理简单的结果出现“进1”或“去尾”实际问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练习:

1.填空

10kg = ( )g

75000kg = ( ) t

24000k g =( )t

80000000kg = ( )t

2.计算

9t-5600kg=( )kg

2400kg+5t=( )kg

9237kg-4t=( )kg

3100kg+400kg=( )kg

86000g-35t=( )kg

8635kg+83000g=( )kg

3.应用题

(1)粮店里有892吨大米,如果每辆卡车可装4吨,需要多少辆卡车才能把这些大米全部运走?

(2)一桶油净重1500g,货架上有8桶,一共有多少千克油?

建议:

1.练习中可以增加多个单位不同 的的量的比较。也可以有已知数据,填单位的开放题。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从毫升到升(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从毫升到升(第二课时)》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从毫升到升(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从毫升到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毫升和升来描述液体容量的多少。

2.运用毫升和升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能用毫升和升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得到不同单位加 减法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认识1L=1000mL;通过自己动手制作1L的量具,并用来测量身边容器的容量,积累关于升与毫升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逐步体会数 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 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 难点:

1.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

2.进行毫升和升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

1. 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桶油 一听雪碧 一瓶眼药水

3( ) 270 ( ) 5( )

一瓶牛奶 一大瓶可乐

220 ( ) 2 ( )

问:一大瓶可乐2000( )?

设计意图:

巩固区分容积单位升与毫升的区 别。

二、核心过程推进

师:同样是一瓶可乐,为什么一会用用升作单位;一会用毫升作单位?

2.小结

动手操作

把两瓶500毫升的饮料倒入中间的空瓶中, 现在有多少毫升?

将1000毫升的水倒入1升量杯。发现什么?

板书:1升=1000毫升

1 L=1000 mL

出示: 5升=( )毫升

生:因为1升=1000毫升,5升里面有5个1000毫升,所以5升是5000毫升。

练习

7 L=( )mL

3000mL=( )L

12 L=( ) mL

40000mL=( )L

☆6.500L=( ) mL

反馈讲评

设计意图:

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

三、综合运用

1.从 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学了许多单位名称,你来说说有哪些?

2.填合 适的单位名称

今天小胖去秋游。他早餐吃了250( )的牛奶和200( )的面包。然后走到离家1. 5( )的学校。8( )汽车准时从校门出发。经过1小时到达了面积为153万( )的上海野生动物园。在动物园里小胖看到了5.5( )高的长颈鹿、5( )重的大象等。

两位带队老师准备给大家买点饮料。超市促销活动:买2瓶2升装的可乐送1听355毫升的可乐。小胖班有30人,每人喝500毫升,至少买多少瓶2升装的可乐?

全班练习,课本P29

设计意图:

注意各种单位的灵活运用。

四、总结

升和毫升的关系是怎样的?

教学反思:

练习:

1.在( )里添写“”

40毫升( )2升 3升( )3000毫升

70000毫升( )70升 12升( )12毫升

1升1毫升( )1001毫升 999毫升( )1升

2.应用题

(1)有一瓶2.5升饮料,第一次喝了900毫升,第二次喝了800毫升,两次一共喝了多少毫升?还剩下多少毫升?

(2)一包豆奶200毫升,5包豆奶一共有多少毫升?合多少升?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四舍五入法(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四舍五入法(第二课时)》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四舍五入法(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四舍五入法(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巩固找与一个数最接近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的方法。

2 .结合生活实际,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把一个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3.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体会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 是有用的。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现实背景 中抽象出“四舍五入”的过程,积累数感。

2.借助学生已有的关于平方米的活动经验、平方米和平方千米这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丰富1平方千米的量感。

3.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认识1L=1000mL;通过自己动手制作1L的量具,并用来测量身边容器的容量,积累关于 升与毫升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 系,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己小结出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

2.求一个数的近似数需五入且连续进位的情况下,正确求出这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常 规积累,读数与写数练习

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据,北京人口达到13819000,请你写出与它最接近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

设计意图:

以复习旧知的方式引入,再利用学生讨论、思考、并观察比较得出“四舍五入”法这种计算中常用的凑整法。

位百

位十

位万

位千

位百

位十

位个

位北京人口约最接近的整万数最接近的整十万数最接近的整百万数

二、核心过程推进

1.观察上面的凑整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交流:学生交流找到的相同方法或发现。

3.引导 学生归纳:如果被省略的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4或者比4小,就把尾数都去掉(即“四舍”),如果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5或者比5大,去掉尾数后,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即“五入”)。总结这种凑整的方法叫“四舍五入法” 。(板书)

4.练一练:用“四舍五入法”把下面各数凑成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

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450370073721077949270

学生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三、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一)联系生活

1.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当时人口为13亿人,“13亿”是个准确数吗?它是怎么来的?

2.可见,生活中我们通常用“四舍五入”法进行凑整的,你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些例子吗?

(二)综合练习。

1.写一写,并用四舍五入法凑成整百万数。

(1) 一千零八十一万九千四百零七

写作______________,用四舍五入法凑成整百万数______________。

(2)六千一百零四十八万二千四百三十九

写作______________,用四舍五入法凑成整百万数______________。

2.用四舍五入法把69729997凑成整百万数约是______________,凑成整千万数约是______________。

3.用四舍五入法把8□7694凑成整十万数约是8000 00,□中最大填( );若凑成900000,□中可以填( )。

设计意图:

联系生活,感知四舍五入法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

四、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什么?

说说 对“四舍五入法”这种凑整方法的理解。

教学反思:

练习:

一、填空:

175438≈( )万 195438≈( )万

174028≈( )万 999009≈( )万

5( )340≈5万 185( )340≈186万

980( )532≈ 980万 1( )5482≈18万

二、在( )里添上“=”或“≈”

30600000( )3060万 37万( )37 1100

1957000000( )20亿 5000000000( )50亿

三、选择题

1.与10000相邻的两个数是( )。

A 199 99和999 B 19000和10001 C 10001和9999

2.38 2 700≈38万里可以填的数有( )。

A 9.8.7.6或5 B 4或5 C 0.1.2.3或4

3.把8000940元四舍五入到万位约是( )。

A 800万 B 801万 C 800万元

建议:

1.四舍五入法的引入以及形成考虑得再细致点,避免机械化,可以是各种生活情景的展现,从中发现规律。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分数》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分数》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分数》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复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有用的信息,理解简图中表述的意思进行分数内容中几 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复习。

情感体验与价值观:

提 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设计意图: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解决看图写 分数,看图理解整体中的部分,这些问题在三年级学习中或多或少已碰到过,这节课进行集中地梳理、练习。主要的是要复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这个内容。教学中,通过 群体中元素的变化,使学生懂得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强化“平分”的概念,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

教学难点:

强化“平分 “的概念,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练习纸。

教学过程:

〈新知探究阶段〉

一、复习分数的有关知识。

1.请学生折纸。

要求: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分。

2.请学生说一说:你把这张正方形 的纸平分成了几份?

3.请学生涂色:平分成几份就涂几分之一。

4.请学生任意涂,然后说一说:

你涂的部分是几个几分之一?表示几分之几?

5.提问:表示一个分数必须要注意什么?(平分)

二、练习书上P9的内容。

1.请学生完成第一题。

⑴ 学生独立练习。

⑵交流

2.请学生完成第二题。

绿色部分是长方体的几分之几?用分数表示。

⑴ 小组讨论

⑵交流

〈新知探究阶段〉

3.请学生完成练习三:他们得到的巧克力一样多吗?

⑴ 小胖:我得到下面一堆 小亚:我也得到下面一堆

巧克力的1\2。 巧克力的1\2。

⑵ 都是整体的1\2,为什么得到的巧克力不一样?[来源

〈巩固提高阶段〉

一、基本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的涂色部分。

阴影部分是整体的________或________。

阴影部分是整体的________或________或________。

2.绿色部分是长方体的几分之几 ?用分数表示。

〈板书设计〉

分数

要平分

沪教版一年级上册《加减法(二)》数学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沪教版一年级上册《加减法(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沪教版一年级上册《加减法(二)》数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

3.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数量关系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鹿老师组织了一个旅游团要到大森林里去游玩。 你们想参加吗? 师:去之前,要做个小测试,只有答对者才有资格参加,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口算我最棒 :

6+2= 9-6=

8-7= 4+2=

6+3= 9-2=

5-3= 8+1=

4+4= 7-4=

2.对口令,说8、9的组成。

学生甲:“1和8。”

学生乙:“组成9。”

学生甲:“9可以分成1和8。”

学生乙:“2和6。”

学生甲:“组成8。”

学生乙:“8可以分成2和6。”

……

3.看图说图意,列式计算。 ★★★★★ ★★★

( )+( )=( ) ()+()=()

(  )-(  )=( ) ( )-( )=( )

师:小朋友们表现的真棒,那坐上我们的小火车,准备出发了。 (放音乐:火车开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律动) 出示挂图:美丽的大森林。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师:瞧,美丽的大森林到了,有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你们喜欢吗? 师:今天小动物们要请喜欢数学的小朋友去他们中间玩,你们谁想去呀? (争先恐后地说想去)

1、 师:这么多同学喜欢数学呀,小动物们可是要请你们用数学知识帮他们解决问题呢,你们能行吗?(行)

(1)出示小鹿图

① 观察主题图,你都看到了什么?

② 那你能帮助小鹿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引导学生用三句话说图意。

③ 谁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呢? 先请你们集中四人的力量分小组研究一下。研究完以后,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然后进行汇报和订正。

④ 小组汇报。 算式是:9-3=6,还剩6只。(树根下有 6 只 。)

提问: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呢? 引导回答:因为原来草地上有9只小鹿,跑了3只,求草地上还有几只就是求还剩几只。这3只小鹿是从9只里面跑掉的,所以用从9只里面去掉3只,就是剩下的6只。

提问:你是怎样算出9-3等于6的?

A、因为9能分成3和6。

B、因为3+6等于9,所以9-3=6。

师小结:小朋友们真是太聪明了,这么快就帮小鹿解决了问题,你们数学学得真好。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2、过渡:看着这幅画面,你还能发现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1)一共有8个蘑菇,左边有6个,右边有几个?

一共有8个蘑菇?树根下有 6 个,草地上有 几个?

提问: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8-6=2。 提问:为什么用减法?

引导回答:因为知道了一共有8个蘑菇,左边有6个蘑菇,从8个里面去掉左边的的6个,就是右边的2个,所以用减法。

师引导:还有发现不同问题的吗?

(2)一共有8个蘑菇,右边有2个,左边有几个?

一共有8个蘑菇?草地上有 2 个,(树根下有几 个?

提问: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8-2=6。 提问:为什么用减法? 引导回答:因为知道了一共有8个蘑菇,右边有2个蘑菇,从8个里面去掉右边的2个就是左边的6个,所以用减法。

师引导:还有发现不同的问题的吗?

(3)左边有6个蘑菇,右边有2个蘑菇,一共有几个蘑菇?

草地上有 2 个,树根下有 6 个,一共有几个蘑菇? 提问:你发现的的问题真好,小朋友们听清楚了吗?(拿去遮盖物)

师:这个问题我们请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商量着来解决,好吗? 生汇报:我们采用的是加法,因为这个问题得求总数,我们只要把左边的6个和右边的2个合起来就行了,所以用加法。 列的算式是:6+2=8。

师小结:小朋友们真棒,就看了一幅画面,你们就发现了这么多数学问题,还想出了这么好的方法来解决,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3、接下来,我们再去河边看一看,好吗?

反馈练习。(投影鹅图)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不告诉别人,自己把算式写在纸上。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小结:大家帮助鹅解决了问题,它们非常感谢你们。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师过渡:小朋友们,你们还想不想继续帮助小动物们解决解决问题呀?

师:这次我们要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这里有四幅小动物图,给你十分钟时间,看明白图后,就直接写算式,咱们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做得对又快?

学生独立做题。

集体订正。(指名直接说算式,集体判断,最后挑出一个题让学生说一说想法。)

对全做对的同学进行奖励。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真是太聪明了,帮助森林里的小动物解决了这么多问题。它们非常感谢大家,还特意交给我许多智慧星,让我奖给小朋友们,你们高兴吗?(请表现好的同学上台领奖) 这次旅游结束了,你们想对小动物们说些什么? 学生随意说。(教师相继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小动物的教育。) 让我们开启小火车回家吧。

四、课堂总结

师:我们帮助小动物解决了不少问题,那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呢? 学生随意说。

师小结:

数学知识真重要呀,它能帮我们解决这么多实际问题,我们一定要学好它。

最后老师还有一道作业留给大家回家去完成:你们在生活中遇到感兴趣的事物,就可以根据今天所学的方法把它编成一道数学题,考考你们的爸爸妈妈,好吗?看谁编得又多又好。

五、板书设计 8、9的加减法的应用

9-3=6 8-6=2 8-3=5 8-2=6 2+6=8

( 小鹿图) (蘑菇图) (鹅图)

沪教版一年级上册《加减法(一)》数学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沪教版一年级上册《加减法(一)》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沪教版一年级上册《加减法(一)》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会根据10以内数的加减,推算出20以内没有进退位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

3、经历主动分类、尝试探究、实践应用的行为过程,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重点培养学生推算能力;会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难点:练习中11+9、20-9这类题目的推理思维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

学生准备:双色片、计算条片、画好若干数射线的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游戏引入

1、(操作课件)小朋友,这些小动物都在寻找自己的好朋友。我们一起来帮帮他们吧!

燕子 小猪 小兔 蚂蚁 松鼠 乌龟 小象 小猴

3+1 4+5 5+5 7+1 15+5 7+11 13+1 14+5

2、仔细观察,同桌讨论,交流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整理成如下4组题目)

3+1 4+5 7+1 5+5

13+1 14+5 7+11 15+5

3、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我们这节课继续来研究加减法的本领。(出示课题)

二、尝试探究,构建新知

1、观察比较,体验计算方法。

(1)汇报:你们为什么这么分,能说说理由吗?(根据整理提问)

生1:竖着看,前面三组第二个加数是相同的,最后一组是第一个加数相同。

生2:另外一个加数的个位上的数字也相同。

生3:每一组的下面一个算式都比上面一个算式多了十。

(2)先来研究第一组题目,提问:3+1都会算, 13+1你会算吗?请大家任意挑选一个学习好伙伴:双色片、计算条、数射线,互相摆一摆、算一算。

(3)请三位同学分别说说操作方法,教师根据汇报,同步在媒体上演示。

生1:我是用双色片算的,3+1就是先摆3个圆片,再添上1个圆片,所以是4个圆片;13+1就是先摆13个圆片,再添上1个圆片就是14个圆片。

生2:我是用计算条片算的,3+1就是先摆3个计算条片,再添上1个计算条片,所以是4个计算条片;13+1就是先摆13个计算条片,再添上1个计算条片,所以是14个计算条片。

生3:我是在数射线上做的,3+1就是从3往前跳1格,跳到4的位置,13+1就是从13往前跳1格,跳到14的位置。

(4)师:小朋友想出了许多计算的方法,都可以证明:13+1=14。

(5)再次比较:3+1=4和13+1=14 ,说说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异同之处?

(6)归纳小结:在计算13+1的时候,只要思考3+1=4,就能知道13+1=14,这样比较方便。

2、尝试练习,提炼计算方法。

(1)同桌口答完成剩下的三组题目: 4+5 7+1 5+5

14+5 7+11 15+5

(2)重点讨论:15+5你是怎样想的?7+11你是怎样想的?

(3)教师小结:计算的时候,我们可以先计算几加几,然后就能推算出十几加几。

三、灵活运用,收获新知

1、加法练习,不断加以巩固

(1)找到教材P42第2、3题,思考:横着算还是竖着算,为什么?

(2)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及时反馈练习情况。

5+2= 6+3= 2+4= 4+5=

15+2= 16+3= 12+4= 14+5=

3+6= 1+7= 1+9= 3+5=

13+6= 11+7= 11+9= 13+5=

2、游戏体验,揭示减法规律

(1)(出示口算卡片)13+3 4+14 12+8 15+2 集体抢答。

(2)把“15+2”变换成“15-2”,你们会算吗?怎样算最快?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回答:在计算15-2的时候,只要思考5-2=3,就能知道15-2=13,这样比较方便。

(3)动手操作:任意选用双色片、计算条、数射线中的一种,验证15-2=13。

(4)教师小结:计算的时候,我们可以先计算几减几,然后就能推算出十几减几。

3、减法练习,加强难点突破

(1)找到教材P42第5、6题,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及时反馈练习情况。

8-2= 7-5= 4-3= 6-4=

18-2= 17-5= 14-3= 16-4=

7-6= 10-9= 8-5= 9-7=

17-6= 20-9= 18-5= 19-7=

(2)重点讨论:20-9你是怎样想的?可以借助数学小伙伴来加以理解。

4、加减综合、强化新知运用

(1)找到教材P42第7题,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及时反馈练习情况。

13+4= 18-7= 11+6= 17-4=

14+3= 14-4= 12+7= 20-8=

16+2= 19-3= 14+2= 16-5=

(2)根据几加(减)几的卡片,你会编出新的加减法题目吗?

3+4 13+4 3+14 23+4 ……

2+8 12+8 2+18 22+8 ……

7-3 17-3 27-3 ……

10-5 20-5 30-5 ……

5、教师归纳:根据10以内的加减法,我们可以运用今天的新本领解决很多新的加减法,因为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只要先算几加几或几减几,就能推算出十几加几或十几减几,还可以推算出几十几加几或几十几减几。

四、总结全课,作业巩固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知道了什么?

五、检测目标达成练习:

1、推算

5+3= 4+( )=9 ( )+( )=( )

15+3= 4+( )=19 ( )+( )=( )

2、填数。

10+2=( ) 10+4=( ) 10+6=( )

19-9=( ) 15-5=( ) 11-1=( )

11=10+( ) 13=10+( ) 20=10+( )

10+( )=10 10+( )=12 10+( )=14

作业布置:

练习册P26

板书设计

加减法(一)

3+1=4 5-2=3

13+1=14 15-2=13

先算出几加几 先算出几减几

再添上1个十 再添上1个十

5+5=10 10-9=1

*15+5=20 *20-9=11

教学反思: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图形的面积(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图形的面积(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观察,弄清图形的组合关系。

2.能通过割、补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正确理解概念。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语言进行交流和说理。

3.通过让学生亲历计算面积方法的获得过程,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思考的过程。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判断图形的组合关系。

2.判断分割后图形 的数据的选择。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先量一量,再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量出的长度都用“四舍五入”法凑整到厘米。

【注意:由于测量上存在误差,要求先将量出 的长度四舍五入到厘米再计算。】

二、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一)求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分米)

1. 观察组合图形,尝试进行割、补,并求出面积(画出割、补的示意图)

独立完成。

2. 交流割、补法, 尝试根据别人的方法来列式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如:

长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 (35-14)×2 8+14×10÷2

梯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 (28-10+28)×(35-14)÷2+35×10÷2

长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 35×28-(28-10+28)×14÷2

3. 哪些数据是隐蔽的?如何寻找?

4. 哪种割补 法相对比较简单?

5. 小结 :根据图形的特征选择分割。

(二)求下面 图形的面积(单位:分米)

1. 仔细观察组 合图形,思考:可以割补成哪些基本的组合图形?

2. 独立尝试,有几种不同的方法?画出示意图,然后计算。

如:

(1)大长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

(2)小长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

3. 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在全班汇报

说说割补的方法,数据的选取。

【这里的2道题是对新课的巩固,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试做,再进行交流、反馈。基础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模仿练习,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

(三)小结:

用割补法将组合图形分割成几个基本的几何图形,找到正确的数据,求组合的图形。

三、练习

求下列组合图形面积:

1.观察组合图形,尝试进行割、补,并求出面积(画出割、补的示意图)

2.独立完成。

3.交流割、补法, 尝试根据别人的方法来列式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4. 哪些数据是隐蔽的?如何寻找?

5.哪种割补法相对比较简单?

6.小结:根据图形的特征选择分割。

四、拓展与探究:

求图形的面积 (单位:cm)

【拓展练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北京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减法》数学教案


北京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减法》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2. 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计算小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数学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提高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归纳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调查学习用品的价格 获取学习的材料

师:课前老师布置了调查你所用书的价格,老师已经将其中三本列在上面,谁来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

师将表格补充完整

书名 单价(元)

语文书 6.63

数学书 6.09

《亲近母语》 10.9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语文书和数学书一共多少元? 语文书和《亲近母语》共多少元?

生2:亲近母语比语文书贵多少元? 语文书比数学书贵多少元?

生3:三本书共多少元?

生4:两书总价比第三本书贵多少? ……

师:刚才大家提了许多可以用加法或减法来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这两个问题。

① 一本数学书和一本语文书一共多少元?

② 亲近母语比语文书贵多少元? 师:根据问题,怎样列算式?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6.09+6.63= 10.9-6.63=

师:这2个算式是小数加法和小数减法。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

二、自主探索 构建新知

1、师:怎样计算6.09+6.63=的和与10.9-6.63=的差呢?

① 独立研究: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试做。完成后可和组内伙伴讨论研究。

(学 生练习,师巡视参与)

② 交流算法: 师:谁来介绍自己怎样列竖式和你的想法(实物投影演示算法)

生:列竖式时9分和3分对齐相加满十进一,进上去的1和6角对齐相加,然后6元和6元相加……

师:对刚才同学的算法有没有其他的想法?

(谁还能照着**的说法再来说说小数加法该怎样来计算?) (生讲师板书竖式)

生:百分位的9和百分位的3对齐相加,得十二进一,百分位上写2;十分位的0和6相加,再加进上来的1,得7,个位6加6……

师:(讲算理)9和3相加得12,这个12表示多少?……

师:你能说清楚这个过程了吗?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③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笔算小数加法,先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④出示减法的对错2种竖式,(先错后对)请生评价,说明相同数位对齐只要把小数点对齐(板书)就可以了。

对的学生说过程,师板书竖式,并问算理(如:百分位上的7是怎么得来的?)

⑤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笔算小数减法,先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2、巩固练习 师:你会计算小数加减法了吗? 独立完成: 语文书和《亲近母语》共多少元? 语文书比数学书贵多少元? 6.63+10.9= 6.63-6.09=

3、 师:(归纳算法)谁能来说一说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计算时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其实也就做到了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师:一起把这个方法来读一遍

三、加强训练 巩固算理算法

1. 师:知道小数加减的方法后,下面老师要来考考大家,

列竖式计算:

0.87+5.68= 14-0.014= 25.09+0.524= 3.15-2.851=

每2大组做一组,请4名学生板演 反馈 学生的练习,在评价中巩固算法。

2. 师:大多数同学都掌握得不错,现在要求大家直接写出得数,有没有信心写对?

生:有

师:好,仔细看题,快速算出得数

0.7+0.3= 2.6+0.8= 5 +0.5= 0+6.3= 15.6+7= 5-1.6= 4.5-0.5= 2.61-1.31=

集体反馈,及时纠正错误。

3. 改错

师:这两个同学是这样计算的,你们帮忙看看他们算的对吗?错的请改正。

四、应用新知 展示算法 培养个性

师:大家已经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其实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在日常生活中用处可大了。

这是菁菁校园“迎六一歌咏比赛”时, 4位评委给3个年级打的分。

(课件显示)

三年级 9.9 10 10 9.2

四年级 10 9.8 9.9 9.9

五年级 9.8 9.9 9.8 10

师:请你当当小评委,要颁这个奖,得先知道什么呀?

生:要算总分,看看谁第一名就是一等奖

师:好,小组合作,拿出草稿本,分别算出三个年级的总分。

生交流算法,师及时展示学生中的不同算法:

如计算四年级的总分: 10+9.8+9.9+9.9=39.6

10×4-0.2-0.1-0.1=39.6

9×4+1+0.8+0.9×2=39.6

师:你们有结果了吗?(将结果填在领奖台上) 师:想一想,五年级的分数至少再多几分可争得第一名?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分数大小的比较》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分数大小的比较》数学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分数大小的比较》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合作、交流等方法获得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3.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4.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自主探索,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灵活的运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师:我们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先请大家任意写两个分母相同的分数,而且分母是10以内的数。

2. 师:请你猜一猜,让你们写这样的两个分数,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新本领、新知识呢?

3. 生:分数大小的比较。

4. 板书:

分数大小的比较

【说明:通过猜一猜今天学习内容的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同分母分数的比较

1. 师:大家观察一下,你们写的这组分数有什么特点?

2. 生:分母相同,分子不同。

板书: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

3. 师:现在先请你猜测一下,你写的两个分数谁 大谁小呢?

4. 生:填符号。

5. 师:仅仅靠猜测是没用的,先请你独立想办法来验证一下,你的结果是否正确。

6. 学生独立思考。

7. 师:谁来把你的思考成果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1:我是通过画图的方法得出结论的。

生2:我是通过画线段的方法得出结论的。

生3:我是通过分数单位来得出结论的。

生4:我是通过折纸的方法得出结论的。

8. 师:请大家看一下这些分数大小的比较,从中你能找到什么规律吗?

9. 学生小组讨论。

10. 生: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板书: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二)小练习:

1. 师:请你们用手势表示大于或小于?

2.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得又 快又准呢?

(三)同分子分数的比较

1. 师:我们一起研究了分母相同分数的比较方法,你还想研究什么类型的分数比较方法呢?

2. 生: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和分子都不同的分数。

3. 师:先让我们来研究分子相同分数的比较方法?

板书: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

4. 师:我先写两个分数。

板书: 1/3 1/5

5. 师:你们觉得谁大谁小呢?

6. 生1:我认为是1/3小于1/5,因为根据刚才的推测,分子相同,分母大这个分数就比较大,

7. 生2: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1/3大于1/5。因为整体平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8. 师:好,我把小于改成大于,旁边打个“?”。

9. 师:分子相同的分数,分子只能是1吗?可不可以是其他的数?(生:可以)如果分子相同而不 是1,是不是也符合这样的规律呢?那么就请你们小组合作研究,多举例来验证你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呢?

10.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验证。

11. 学生 反馈:画图,折纸等略。

12.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现在能证明通分子相同的分数应该怎样比较呢?

13. 生: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板书: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14. 师:那谁来帮助刚才那位同学分析一下,判断错了是什么原因呢?

15. 生:可能那位同学只看分母,认为分母大的分数就大?

16. 师:为什么说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17. 生:整体平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虽然取的份数相同,但是得到的结果却越小。

三、巩固练习:

(一)判断题:(用手势表示,并说明理由)

1.6/9 > 4/9 ( )

2.1/5

3.31/33 > 1 ( )

(二)把下面的分数从小到大排列:

1. 2/9 2/3 2/7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5/8 3/8 5/6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下面的括号里 还能填哪些数?

1.7/9 > ()/9

生:我认为分子可以填1到6。

2. ( )

生:我认为左边可以填( ),右边可以填( )。

3. 小结

师:学习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四、拓展:

1. 小丁丁和小胖一起吃12寸的匹萨,小丁丁一次能吃2/6个匹萨,小胖一次能吃5/8个匹萨。谁一次吃的匹萨多?

2. 小巧、小亚同时喝355毫升的饮料,小巧喝了饮料的7/8,小亚喝了饮料的5/6。谁喝的饮料多一些?

3. 学生小组合,作解答。

4. 反馈交流。

5. 小结。

五、总结:

师:你对今天的学习如何评价?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加法与减法》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加法与减法》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加法与减法》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加数与和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归纳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加数与和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教学时间:

3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

师:老师想了解四( )班学生人数方面的信息,你 可以告诉我一些什么呢?

(全班共有多少人,女生人数,男生人数)

二、中心阶段:

(一)探究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

1.在图式中表示出3个量的正确位 置:

板书学生所说信息

如:四(1)班有男生21人,女生17人,一共有38名学生

出示线段图:

我们试着用图式即线段图方式将这些信息一一填入(独立思考后汇报)

说说这样填写的理由?

(这里共有3条线段,两条较短线段合成一条最长线段,男 生和女生人数就是共有的人数可以表示在最长线段上,在男、女生中男生的人数比女生多,剩下的2条线段中较长线段可以表示男生人数,较短线段可以表示女生人数)

师:你们说得真好,我们可以直观地根据线段的长短表示数量不同的几个量。

2.加减法关系:

(1)师:假如我任意地擦掉其中的1个信息,你会算吗?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1+ 17=38或17+21=38 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共有的人数

38-21=17 共有的人数-男生人数=女生人数

38-17=21 共有的人数-女生人数=男生人数

(2)师: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把两部分合起来就用加法算,你能试着说说什么是加法?

板: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记忆定义

板:加数+加数=和

(3)定义减法?

板: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记忆定义

师:值得注意的是加法、减法都是一种运算。

板:被减数-减数=差

(4)再写出一些相应的题组题:

(一)

24+19 =43

43-24=19

43-19=24

(二)

28+65=93

93-28=65

93-28=65

(三)

36+73=109

109- 36=73

109-73=36

师:到底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小组探究后汇报

和就是减法中的被减数,加法中的2个加数分别是减法中的减数和差。

师:所以 我们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是相反的意思,当然也可以说加法是减法的逆运算。

(二)求解未知数:

1. 加数的求法:

出示:

120+50=170

50=170-120

120=170-50

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板: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练: 未知数怎么求,说出计算过程:(不要求计算)

235+X=621

W+340=340

2. 被 减数、减数的求法:

出示:800-350=450

80 0=450+350

350=800-450

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板: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练:谁来出几道减法中求未知数的题,让大家来说计算过程:(不要求计算)

学生出题,板书后一一解答

3. 再次复习本课知识点:

三、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减法运算性质》数学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减法运算性质》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减法运算性质》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减法运算性质。

2、能运用减法运算性质使一些计算简便。

3、经历探究过程,培养理性思考。

4、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交流。

5、培养学生观察、推理、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减法运算性质。

难点:能运用减法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口答计算过程:

25×44 39×101-39 (125+9)×8 (125×9)×8

630÷70 25×8 52×50 72-27

120-120÷3 600-125+75 12×4÷14×4

二.导入新课:

在假期里小丁丁看了一本书,下面我们来看看小熊猫统计的数据:

1、小丁丁看一本书,共231页。第一天看了19页,第二天看了21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请同学们尝试练习,交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观察这两个算式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

师:这两道算式都是这三个数,结果一样。只不过运算顺序不同,因此可以用等于连接。

2、再观察一组:532-127-34 与 532-(127+34)计算并用符号连接

3、象这样的例子,你还能举几个吗?试试填在书上第6页。交流。

4、仔细观察上面的例子,你有什么发现?用喜欢的方法表示,写一写。

交流。

5、如果用数学语言怎么表示?轻轻地说给同桌听。交流。

6、师: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把两个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这就是减法运算性质。(揭示课题)

三.练习:

1、试一试P6页

2、练一练P6页

小结:合理利用减法性质能使计算更加简便。

3、判断对还是错?错的请改正

96-(42+24)=96-42+24

277-(45-36)=277-45-36

659-(59+135)=659-59-135

(125+36)×8

750×17+830×75

101×99

27×53+27×22+75×78

270×58+270×43-270

444×2+888×999

4、应用:

配合市政工程建设,某地段需动迁居民2000户,第一批动迁了624户,第二批动迁了1276户,还有多少户居民需要动迁?(用两种方法计算)

四、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减法运算性质

a-b-c=a-(b+c)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把两个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

教学反思: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分数的加减法(第二课时)》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0641.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