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一章主要复习学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一章主要复习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一章主要复习学案

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章

●课型:

复习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亚洲及欧洲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

2.非洲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特点。

3.北美洲地形的三大南北纵列带。

4.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

5.欧洲西部雄厚的经济实力。

能力目标:

1.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

2.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分析南亚热带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东南亚“十字路口”位置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位置对地区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难点:

1.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

2.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分析南亚热带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点:

1.亚洲及欧洲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2.非洲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特点。3.北美洲地形的三大南北纵列带。4.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5.欧洲西部雄厚的经济实力。

●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地图册》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转入复习:

1.处理作业。

2.直接导入:

第一章认识大洲

第一节亚洲和欧洲

三、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

1.亚洲:类型:除温带海洋性气候缺失外,其它气候类型都有(见上页气候分布图)

(2)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大陆特征显著季风气候典型

2.亚洲的季风气候。

第二节非洲

一、非洲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特点:

(3)气候类型分布特点:以赤道为中心,呈南北对称分布。

第三节美洲

北美洲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及分布特点:东部:低矮的拉布拉多高原和阿巴拉契亚山地;中部:纵贯南北的大平原;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北段为主体的高山区;

精选阅读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第一章)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第一章)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坐地日行8万里,讲的就是地球的赤道周长)
▲读懂七年级上册P3图1.2,用图说出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用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登高可以望远
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
3、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轮船,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然后看到整个船身。
4、月食现象
2、经线(度)、纬线(度)特点及经纬网
▲列表比较经纬线的特点:
经线
纬线
定义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
并以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
地球仪的圆圈
要求能在图上判读
形状
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
圆,每条纬线组成纬线圈
长度
全部等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
向两极逐渐缩小为零
同度数的纬线,长度相等。纬度越大。纬线圈越小。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要求能在经纬网地图中应用
▲列表比较经度与纬度的区别:
经度
纬度
能力要求
度数起点线
本初子午线(00经线)
赤道(00纬线)
1、能在经纬网地图中读出经纬度。
2、判断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3、根据纬度判定五带
度数划分
东经00-1800
西经00-1800
北纬00-900
南纬00-900
度数变化
以本初子午线为界,越向东,东经度数越大;越向西,西经度数越大。
以赤道为界,越向北,北纬度数越大;越向南,南纬度度数越大。
代号
东经:E西经:W
北纬:N南纬:S
半球划分
200W、1600E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判定的技巧:
A、东西半球判定:从200W向东到1600E是东半球,从200W向西到1600E是西半球
B、南北半球判定:北纬北半球,南纬南半球
C、低、中、高纬度的判定:
纬度小于300为低纬度
纬度大于600为高纬度
纬度值为300-600为中纬度
D、纬度判定五带:(P12图1.20)
纬度小于23.50为热带
纬度大于66.50为寒带,北纬北寒带,南纬南寒带
纬度值为23.50—66.50为温带,北纬北温带,南纬南温带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现象:
▲地球公转、自转的比较:
地球运动
绕什么转
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
地理现象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一天(24小时)
昼夜交替(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四季的变化五带的形成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的长短变化)
▲地球自转方向:
面对北极(或在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面对南极(或在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地轴与公转轨道保持66.50的夹角)
▲二分二至日比较:(P11图1.19)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日期
3月21日前后
6月22日前后
9月23日前后
12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位置
赤道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北半球昼夜长短
昼夜等长
白昼最长黑夜最短
(昼长夜短)
北极圈内极昼
南极圈内极夜
昼夜等长
白昼最短黑夜最长(昼长夜长)
北极圈内极夜
南极圈内极昼
▲五带的比较:(P70图4-22)
名称
气候特征
地理现象
热带
终年炎热
有太阳直射现象
南、北温带
四季变化显著
既无极昼、极夜现象,也无太阳直射现象
南、北寒带
终年寒冷
有极昼、极夜现象
第三节地图
(一)、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注意单位要统一,1千米=100000厘米)
比例尺的大小看其值如1:100大于1:1000
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
数字式:1:100000
线段式:01千米

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
比例尺大小与表示内容、范围的关系:对于图幅大小相同的两幅地图:
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
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
▲方向:
在地图上判定方向的方法:
A、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判定方向(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平行移动指向标)
B、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网判定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C、既无指向标,也无经纬网的地图,根据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定
在野外确定方向的方法:
A、指南针定方向:指南针平放,红磁针指向北,白磁针指向南
B、北极星定向:面向北极星的方向是正北方
C、太阳和手表定向:在中高纬地区,手表平放,时针对准太阳,时针与表盘中12点之间夹角的平分线所指的方向为南方。
D、树木定方向:在北半球,向南的一侧,树木茂盛或树的年轮较稀疏
▲图例: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P14图1.24中的常用图例要记忆)
(二)、等高线地形图:海拔和相对高度、识别地形部位
1、地面高度的计算(P16)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地形图的判读(P16)
▲识别地形部位:要求根据等高线特征,判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A、等高线弯曲部位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反之向低处凸出为山脊;
B、等高线重叠为陡崖;
C、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为鞍部;
D、闭合圈状的等高线中,数值表现为内高外低的是山顶,反之内低外高的是盆地。
▲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一般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水域
3、地形剖面图: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
地形剖面图绘制:考查实际绘图能力(P18)

七年级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学案


七年级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学案设计初稿
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
学习主题一:认识地球

1.地球的形状是:()
A、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B、皮球似的正球体
C、赤道略扁的不规则球体D、天圆地圆
2.关于地球不正确的叙述是:()
A、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之一
B、在太阳系中地球是唯一适合人类生活的场所
C、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D、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米

学习主题二:地球模型

1.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称作:()
A、子午线B、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
C、180°经线D、东一区的中央经线
2.表示地球某一点经纬度的正确写法是:()
A、35°,115°B、45°N,120°W
C、南纬30°S,东经70°ED、60°S
3.若要使房子周围的门窗都朝南,房子只能建在:()
A、赤道上B、北极点上C、南极点上D、本初子午线上
4.下列各点中既位于东半球,又位于北半球的是:()
A.西经30度,北纬30度B.西经10度,北纬10度
C.东经170度,南纬30度D.东经175度,北纬10度
5.本初子午线是:()
??A.南北纬度的分界线?B.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C.东西经度的分界线D.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6.某地的东面是东半球,西面是西半球,南面是南半球,北面是北半球。该地的经纬度是:()
A、经度0°,纬度0°B、东经160°,纬度0°
C、西经20°,纬度0°D、东经180°,纬度0°
7.下列各点属于中纬度地区的是:()
A、经度0°,纬度0°B、东经160°,纬度40°
C、西经20°,纬度20°D、东经180°,纬度80°
8.完成下表:
纬线经线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
度数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相同度数的区分方式
0°的确定
划分半球的界限

学习主题三: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1、读图1,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A、B、C三地的地理位置:
A:经度___________,纬度_________
B:经度___________,纬度_________
C:经度___________,纬度_________
(2)在图中A、B、C三地中,位于南、北半球分界线上的是______地,位于东半球的是_______地,位于西半球的是_____地。
(3)A地位于C地的__________方向。

2、读图2,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其它经线的度数。
(2)写出图中A、B二地的地理位置:
A:经度___________,纬度_________
B:经度___________,纬度_________
(3)在图中A、B二地中,位于位于东半球的是_______地。
(4)A地位于C地的__________方向。

图1

补充说明: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用三课时完成,每一课时完成一个主题。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学案)
学习要求
(1)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变化。
(2)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公转方向和周期。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五带的名称和范围及各带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3)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基本能力:
(4)利用教具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绘制简单地球公转示意图。

一、地球的自转
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是()
1.
A.12小时
B.24小时
C.1年
D.36小时
2.下列地理现象中,能说明地球自转的是()
A.昼夜交替现象
A.昼夜长短变化
B.四季变化
C.某地有时气温高有时气温低
3.假设地球不自转,可能产生的现象是()
A.同一地点没有昼夜交替现象
B.地球上没有昼夜之分
C.全球各地都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D.同一地点有昼夜交替现象
4.“坐地日行八万里”中的地是指:()
A北极点B南极点C赤道任上一点D地球上任一点

学生动手操作:请同学们利用教具演示地球自转的现象
二、地球的公转
4.我们每天看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现象是因为()
A.太阳和星星都绕着地球转
B.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运动
C.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D.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
5、下列现象属于地球公转产生的是()
A.四季的变化B.时差C.昼夜交替D.日出日落
6.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公转轨道上用箭头表示地球公转的方向。
(2)在地球所处的四个不同位置旁的方框里,分别填注北半球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节气。
(3)春分月日前后,太阳直射;
夏至月日前后,太阳直射;
秋分月日前后,太阳直射;
冬至月日前后,太阳直射。
(4)由于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同,引起一年中的变化和的变化,从而引起地面得到的多少不同,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5)每年3、4、5月为北半球的季,9、10、11月为南半球的季。
学生动手操作:请同学们利用教具演示地球公转的过程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比较
根据表中的内容,填写下表空格:
自转公转
运动方向
转动一周所需时间
绕什么转
产生的现象

三、地球上五带的划分
读右图“地球上五带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数码号填写地球上的五带名称:
A带;B带;C带;D带;E带。
(2)在图中适当位置注上各带的分界线名称,并写出其纬度。
(3)填出下表所要求的内容:

第三节地图
学习目标
1在一般地图、指向标地图和经纬网地图上判定方向。
2知道比例尺的表示方式,能用比例尺量算距离,比较不同比例尺的大小和用途。
3知道常用的图例,会看地图注记。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坡、缓坡等地形。
5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盆地、山地、平原、丘陵五种基本地形。
6能够根据使用目的选择地图的类型及合适比例尺的地图。
学习主题一:地图基本要素(第1课时)
地图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学习和生活工具,你会使用吗?
(一)下图是一幅还没绘制完成的地图,请你按以下步骤完成:
1(1)标出地图的四个基本方向——东、南、西、北(提示:注意路名)。
(2)从地图中我们可以判断:
广州百货大厦在人民公园的_______方向。
中山四路至中山七路是自_______向_______方向排列命名的。
2设计地铁站、医院、学校的图例(提示:日常生活所见),并画在下面的框内。

3图中比例尺表示图上1厘米表示实地距离_____________米,若将其转换为线段式,应写成_______;图中广州百货大厦距人民公园的直线距离约_______米。
4.由此可以看出一幅地图应具备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要素。

(二)完成P15活动1、2

学习主题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第1课时)
(一)今年寒假你准备去西安旅游,在去之前你想先了解一下有哪些景点,你会选择下面哪种地图?()
a西安旅游图b中国政区图c西安交通图d西安地形图

学习主题三:地形图的判读(第2课时)
(三)完成P17活动1,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认识五种基本地形。

(五)完成P18活动3,了解并绘制完整图1.32“地形剖面图”

附答案(地图):
主题一:(一)1(1)略(2)东南东西2略3.500米,略,1750米4.比例尺、方向、图例(二)略
主题二:(一)a(二)图A:小大略;图B:大小详
主题三:(一)相对高度,海拔;甲山:1950米,甲乙山相对高度:1270米
(二)1.200米;600米2.鞍部3.盆地4.山脊5.山谷
6.陡崖7.250米
8.CD,CD山坡的等高线密度比HI山坡的等高线密度稀疏,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度越缓。
(三)略
(四)③,A,略
(五)略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生活中的轴对称的第二节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的第二节“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本章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直观认识并概括出轴对称的有关特征;通过逐步分析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逐步了解和领悟轴对称现象的共同规律、认识有关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同时,在简单的图案设计,镶边与剪纸等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应用价值和丰富内涵。而本节是领悟本章轴对称有关规律的基础,也是今后探索几何图形有关规律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角的平分线性质,能运用它解决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与态度:在学习中有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态度与情感,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

三、教学重点、难点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及其应用是本节的重点,探索性质及其应用是本节的难点,为突出重点,本节课将通过学生动手折纸、仔细观察归纳、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角的平分线的体验及理解,为突破难点,本节将在加深理解性质的基础上,强调符合语言,并加强动态演示的效果。

四、教法、学法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了动手操作,归纳、推理的能力。而对数学语言的正确理解上是薄弱的,不过学生愿意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较高,使本节课的探究成为可能。

教法: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归纳,探究新知。最后通过合作交流总结本节知识要点。

学法:采用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的方式。

五、教学设计:以活动探究为主线,在探究中获得新知,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性质。在动手操作中学会解释与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应用意识。

六、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观察归纳相关性质。

先让学生依据课本描述的折纸步骤,在5分钟内完成折纸活动,若有困难,可相互交流。(此过程的第三步骤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可适当加以指导)。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折后的状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⑴角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是什么?怎样验证?

⑵你发现了哪些相等线段?在角平分线上再找一点,再试试,你又会有什么发现?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考过程,最后师生共同得出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二)通过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角平分线的性质

⑴、动态演示角平分线的特征,并结合符号语言,让学生透彻理解角平分线性质的含义。

⑵、让学生自主探究如下问题:1、用折纸的方法折一个钝角,并折出角的平分线。2、折一个45度的角,并折出角的平分线,在学生完成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给出折叠过程。

⑶、小组合作交流“想一想”。学生可能根据不同方法,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更简捷。最后将AD、D点,DE与DF用不同颜色闪动,再次加深对角平分线性质的理解运用。

(三)、学生通过阅读、合作交流,掌握角平分线的作法。

⑴、让学生阅读课本P6的“做一做”,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角平分线的作法,并找学生上黑板上演示作法。

⑵、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探讨角平分线作法的依据。此问题的关键是依据作法的第二步得出EC=DC。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成符号语言,训练学生的文字语言转化成符号语言的转换能力。

⑶、出示P7习题二的第2题,此题目的是巩固角平分线的作法,体会角平分线性质的应用,采用的处理方法是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描述操作过程。

(四)、颗粒归仓:让学生谈收获与疑惑。

(五)、布置作业:随学练习2;习题1、2、3

七、板书(略)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02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