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专题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专题”,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专题

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温州实验中学 林晓斌

一. 单元目标:

基础性目标

1.知识和能力:能独立、熟练使用字典、词典识字,规范书写;掌握并能运用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出现的常用词;朗读课文,在读音准确、停顿恰当的基础上,注意语调、语速和感情的处理。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会课文在人生理想、信念、修养上对我们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发展性目标

1.知识和能力:继续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拓展阅读范围,增加语言积累,提高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过程和方法:联系自己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意味,提高感悟能力和思辨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会课文在人生理想、信念、修养上对我们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并能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树立远大的目标和正确的信念。

二. 单元说明:

人生,是一个大话题,上一单元侧重探讨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不幸该怎么办,这一单元侧重理想与信念,偏重于对人生理性的思考,递进了一层。《理想》揭示了树立理想的重要性;《行道树》告诉我们要把握好对价值观的定位;《第一次真好》引导我们去体验生命的快乐;《人生寓言》分别阐述了拥有和失去、遭遇和成长的辩证关系;《我的信念》启发我们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十则》展示了古人求学和做人的关系。

本单元选文,同样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丰富多样。《理想》是一首诗,《短文两篇》是短而好的散文,《人生寓言》是现代寓言,《我的信念》是居里夫人的随笔,《〈论语〉十则》是文言语录。同样是以散文为主,又有诗歌;以现当代作品为主,又有古代作品;以中国作品为主,又有外国作品。既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又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既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又注意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五篇课文编排的顺序是考虑内容的逻辑联系的。第一篇《理想》具有总起的性质,定为精读课文。接着的两课,对于《理想》一课来说,都具有举例性质,是从一般到个别,感受具体的形象又可以充实对哲理的认识。读了《理想》,更容易感受行道树的形象、白兔的形象,落难王子的形象,感受了这些形象,又可以具体地理解《理想》中的种种哲言睿语。在两课比较轻松愉快的略读之后,再精读《我的信念》,一个实实在在的楷模展现在面前,学生自然会进一步思考自己的人生。

《理想》是我国当代著名诗人流沙河的诗作。作者从多角度深刻而又细致地描绘了理想。在作者看来理想是伟大的、具有巨大的力量。理想是动力,是奋斗目标,是希望,让人保持永远年轻的心态、无穷的拚搏精神;让人战胜苦难,引人走向成功。但千万不要把作者所说的理想等同于庸俗的个人目标,理想不是指自己的“黄金梦”,也不是狭小的“自私心”,而是崇高的、向上的。崇高的“理想既是一种获得”,为了实现崇高“理想又是一种牺牲”。因此“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只有伟大的理想才能称得上“历史的脊梁骨”,才能“先辈照子孙”。作者同时还告诉我们,实现理想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不能轻易实现,往往是“可望不可及,折磨着你的进取心”;理想甚至有可能“被玷污”,“被扒窃”。那是理想在考验我们的意志,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理想,而要找回理想。最后“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

《行道树》是台湾十大著名散文作家之一张晓风的作品。文章用第一人称,拟人的手法写了城市中的行道树。因为命运的安排,行道树离开了朝露凉云、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来到了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默默承受着一身抖不落的烟尘以及都市带来的寂静、黑暗和孤独。但是为了自己的选择,为了神圣的事业,行道树苦熬着、咬着牙龈坚强地站立着,春天勤生绿叶,夏天献出浓阴,每日负责把光明迎来,每时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体验付出的快乐,证实自己的价值。文章用象征的手法赋予行道树丰富的内涵,它可以是背井离乡追求理想者,可以是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者,可以是为神圣事业的奉献者,等等。他们的特点是忧愁而又快乐,忧愁的是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价值,离开了“原来的森林”,快乐的是他们最终还是在城市——在一片不适于生根的土地上生了根,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第一次真好》题目有两层含义,不要仅仅停留在“第一次”上,要注意对第一次“真好”的感受。作者从第一次看到长着丰硕果实的柚子树,宛如一幅秋日风情画,体会到喜悦和新奇,感受到第一次的奇妙。但并不是所有的第一次总是这么愉快的,比如文章提到的第一次看到十姊妹孵出来,看到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无比,感觉很难看,竟因此吃不下饭。虽然如此,作者还是感觉第一次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人生是丰富多彩的,许多事情都是从第一次开始的,第一次意味着一种的新的体验,一种新的生活,一个新的思路,一片新的视野从此开始。本文引导我们关注对丰富的人生的实践、感受和发现。

《人生寓言》中《白兔和月亮》独具慧心的白兔是赏月的行家,每天都是无忧无虑、心旷神怡地领略月亮阴晴圆缺的风韵。当诸神之王把月亮慷慨地赐给白兔之后,白兔并没有因为拥有月亮而变得快乐。她为乌云蔽月而紧张不安,为满月缺损而心痛如割。在她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神韵,反倒险象迭生。她再也不能无忧无虑,变得患得患失。拥有月亮之前的白兔是如此的快乐,拥有月亮之后的白兔却因此失去了快乐。在快乐和拥有之间,慧心未泯的白兔最终还是选择了快乐,向诸神之王请求撤销他的决定。白兔的选择其实是作者对人生的看法,作为人生寓言,作者在最后点出了人类和白兔不同——人类一味地追求拥有,贪婪的拥有。《落难的王子》王子在落难之前,非常害怕厄运,即使是听到厄运都是流泪叹息。然而当厄运真的降临到他的身上,他并没有被厄运击倒,而是顽强地承受着,没有轻易地放弃生命,而是坚强地活着。这个故事的巧妙之处在于在故事中插入“我”,“我”在遭遇厄运之前也是和王子一样说着同样的话“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作者通过“我”,巧妙地点出人都是害怕厄运的。当有一天厄运真的降临到“我”的头上,“我”会怎么做呢,引发大家思考该如何面对厄运。课文用省略号结束,好像并没有说出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厄运,其实王子的故事已经表明作者的态度,那就是面对厄运,我们要顽强地活下去,而不是轻易地被厄运击倒,放弃生命。

《我的信念》是著名女科学家居里夫人的作品。在这篇简短的文章中,居里夫人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伟大人物的信念。居里夫人的信念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行,而且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事情完成。不管结局如何,只要问心无愧,竭尽所能就可以了。她能坚韧不拔、不惜任何代价,总是耐心地把自己的努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的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爱。因为对科学事业的热爱,所以她能克服简陋的研究环境;她没有给镭申请专利,抛弃一笔巨大的财富;能感受到科学的伟大的美和魅力,终生埋头在实验室里面。因为对生活的热爱,所以她能克制自己

[1][2][3][4][5][6][7][8][9][10] ... 下一页 >>

相关阅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

《伟人细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课文,理清思路,学习本文安排做事情的巧妙
2、分析贾里的人物形象,了解他的行为与思想的联系
3、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教学设计:读课文,合作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概括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田小菲少年时的理想是能进北大学习,并在她13岁时实现了这个梦想。是不是所有的理想都会成为现实,所有的人都能品尝到成功的甘甜?今天我们来看另一个故事。
2、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语意思,并把注释中的拼音标到文中相应位置,划出文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3、合作学习:(1)把自己共同有疑问的字、词举手提出来,全班共同解决。
4、强调重点:自诩荟萃茅塞顿开
5、读课文:思考:(1)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2)概括故事大概内容(用一两句话)
(3)故事共写了几件事,分别给它们加一个简短的小标题。
(a.化敌为友 b.矮个风度 c.打工计划 d.意外成功)
6、试着给“打工计划”编一个剧本
提示:地点——某服装厂劳资科
人物——贾里 劳资科接待者
要求:模拟当时的情形,揣摩人物的心理。
7、总结:
8、作业:(1)抄写生字词语
(2)造句:荟萃 茅塞顿开道听途说一鸣惊人
无动于衷可歌可泣沸沸扬扬
[板书设计]
主要人物:贾里
故事情节:化敌为友矮个风度 打工计划 意外成功
十幼时记趣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
2、学会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
3、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重点知识及能力讲解】
重点一: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要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典了解大意。
重点二:让学生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趣事。
难点知识及能力讲解
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读懂课文是难点,学习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讨论,教师从旁适当点拨。
l预备训练
1、给下面的字注音
藐()唳()砾壑()庞()
2、解释下面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明__________物外__________私_________
神游________拔_________
l课堂达标训练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目,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子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及词语。
明:_______秋毫:_______
私拟:_______项为之强: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细节表现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
3、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填8个字)
4、作者用词很生动,一个“_______”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景;一个“_________”字使人仿佛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_》,作者是______代作家__________。“记趣”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读了文章后,你能说出作者幼时的乐趣来自何处吗?(不超过1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课堂提高训练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1、“似有物制之”一句中的“物”就是__________,“之”指代_________。
2、找出文中有“看”这一意思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用横线划出直接描写螳螂的句子。
4、概括故事内容,把它作为本文的标题:《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词语:
明察秋毫项为之强常蹲其身凹者为壑
2、翻译句子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①《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字_____,____代作家。
②本文围读“________”这一中心生动地描述了儿童时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课外强化训练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给语段中加点字注音。
砾()壑()怡()庞()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使与台齐:观之正浓:盖一癞蛤蟆:鞭数十:
3、将语段中出自想象的语句用横线划出。
4、作者用“定”、“细”二字分别修饰“目”、“视”,强调了。
5、第2段中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在这里的意思是,现多用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幼时记趣
预备训练:1.miǎolìlìhèpang2.眼力物体本身之外(世俗之外) 暗地里精神游历搬,移开 
课堂达标训练:1.眼力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来的细毛,形容极其细小的东西暗地里 脖颈因此僵硬了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3.青云白鹤 鹤唳云端 4.冲唳5.观蚊如鹤 6.《浮生六记》清 沈复 把有趣的事情记录下来 细心观察 奇特的想象
课堂提高训练:1.螳螂 蛇 2.觇 审视 视3.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之不去4.螳螂捕蛇
课堂检测:1.眼力可以看到极其细小的东西脖颈都因此僵硬了常常蹲下自己的身子凹下去的地方为山沟2.想象在里面亲身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愉快,自得其乐.舌头一吐,两只虫子都被(它)吞下去了。3.①《浮生六记》 沈复 三白 清②记趣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课外强化训练:1.lìhèyípáng2.一样高程度深原来鞭打 3.“以丛为林,……凹者为壑”“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4.观察的仔细 5.庞然大物 癞蛤蟆 外表强大而实际很脆弱的东西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一、单元总体分析和教学思路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金色童年”。是第一单元教学层次的延伸与提高,第二单元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的素材来源于丰富的日常生活,特别是童年生活,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时光,是七年级学生还深留在脑海中的“宝贝”。作为七年级学生的学习内容,相似的年龄,类似的经历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能使学生理解作者的经历,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促使学生健康愉快的成长。
《往事依依》作者回忆与文学的情缘,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生活、祖国的热爱,并告诫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充满了人文主义关怀。名师的成长历程告诉学生:多与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友,将受益一生。应自觉主动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幼时记趣》作者追忆了儿时观察动物,产生联想,展现了童年生活的天真快乐,充满了童趣。作者童年有着对自然的好奇之心,对弱小者的同情之心,成长的道路有着乐趣与真情。
《十三岁的际遇》作者深情地回顾自己与北大的渊源,表达了对北大的热爱及渴望创造,渴望自由飞翔的精神,充满了理想与希望。不同常人的成长历程会带给今天的学生怎样的感受呢?
《伟人细胞》记叙了初一男生贾里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实现伟人计划的过程,向学生阐明了从小事做起的必要性,对于学生很有教育意义。
二、单元学习目标:
1.继续加强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并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2.能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画卷,体会作者的丰富情感,珍惜金色年华的点点滴滴。
3.能根据作品内容展开联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4.能回忆过去的生活,学会说真话,抒真情,写出真实感受。
5.能与人主动交流,说话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三、单元课时安排:(12课时)
《往事依依》2课时
《幼时记趣》2课时
《十三岁的际遇》2课时
《伟人细胞》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六、往事依依
参考教学案例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1.能概括作者童年时的几件事情,了解作者的童年趣味生活。说出她对文学作品的感情。
2.能通过朗读,感受本文语言的优美,并能具体点评。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4.能举例说出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课前学习:学生了解作者,熟读课文,读准生字词,做好批注。
课前准备:
1.查字典扫除生字词。
2.尝试给自己喜欢的语句批注。
3.有感情地朗读《致文学》部分。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介绍自己查资料了解的作者,老师小结:“凡与于漪交往过的人,都称赞她的做人。她正直,敏捷,纯粹,真诚,厚道;她胸襟开阔,性格开朗,才华横溢……”这是语文教育界对她一致的评价,她之所以从一个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成为一个有口皆碑、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学家,和她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往事依依》中,于漪深情地追述了文学对她的深刻的影响,她用她的亲身经历再次印证了赵丽宏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中所写:“文学确是一扇神奇的大门,只要你走进这扇大门,就不会空手而归”。
二、查一查:
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
涟漪()徜徉()水浒()水泊()停泊()浩淼()歌咏()重读()阴晴雨晦()镌刻()谆谆教导()绚丽()
三、读一读:
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①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依依”一词的意思有:(1)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2)形容留恋,不忍心分离。
②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
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③概括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几件事,往事对于“我”的成长有什么深远影响?(概括参考如下)
1.小时候观画和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
2.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美不胜收。给我带来了生活乐趣,使我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
3.老师讲课入情入理,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印象。激起我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使自己的心和时代更加贴近了。
四、想一想:
探寻写作思路:
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好在何处?
首先从全文来看:文章所选的四件事情都是作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读书的不同的感受,要言不烦。能看出读书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的影响。其次从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来说,虽然选择的都是初中国文老师讲课的情况,但是写出了其中的不同,一个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摇右晃。一个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里。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五、动一动:
CCTV-3有一个系列访谈节目“艺术人生”,今天就请各个协作组根据你对课文最感兴趣的一件往事,选择一个角度来制作本期节目。请各组先推选代表充当于漪、朱军,其他同学帮助代表们准备好发言提纲,要以课文为主要依据,参考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揣摩人物情感,设计人物语言。
请协作组代表展示本组准备的访谈节目
要求:请上台的代表在整个模拟过程中声音响亮,符合人物各自身份,以求在短时间内给人以丰富的内容,内容一定要归结到作者少年时代所读的文学作品对她后来人生的深远影响,即作者所说“使我一生受用不尽”;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看,可做适当记录,最后请同学加以认真点评。
六、练一练:
1.熟读成背文中所提到的《千家诗》中诗句。
2.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你有何影响,用一段200字以上文字加以描述。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欣赏语言,品味描写;情感熏陶
一、品一品:
本文的语言优美,名言佳句处处可见,如描绘评注图象所展现的梁山景象(第一自然段),祖国家乡美好的风光气象(第四自然段),描摹国文老师讲课入神的情态(第五自然段)等等都要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例如:
1.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分析:将思绪一下拉进过去的几十年,用鲜明的对比(“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形成强烈的反差)引出对几件事情的回忆,给青少年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分析:“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描绘了读书的益智作用。“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和“让人看不上眼”对比,显示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请你也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方法:默读、勾画、联想、评注)
(1)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分工协作,力求完整。
(2)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本组意见。
二、悟一悟:
写人通常要注重描写,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风貌,请大家认真品读文中对老师讲课的情状的描写,找出它们描写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明确:
相同:本段所举两个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讲的内容是抒情的诗,诗词的作者是爱国的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心,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的内容,且由此激发了喜读诗词,爱好新闻学的激情。
不同:①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
②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
③讲课情状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右摇晃,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表情凝注在眼睛里。
④“我”读了辛词每“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而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则“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作用: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说一说:
通过刚才的品味、思考,我们可以发现:阅读课文,犹如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天地,处处是名言佳句,令人目不暇接。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是否是一日之功呢?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青少年时代的所受的文学熏陶促使她不断奋进,终于成为了当今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那么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像作者一样的经历?你能否举一例来谈一谈文学和你的成长有什么样的联系?哪些文学作品将你的精神摆渡到了更高的境界?(提示:可以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句话、一本书、一部电影。)
总结:书有不同的档次,有高雅的,也有低俗的,我们要尽可能选择一些高雅的作品欣赏。阅读面不能仅局限于文学作品,还可以欣赏一些优美的音乐、美术、摄影等,把感受写下来,丰厚自己的人文底蕴。
引导学生反复读第六语段中“老师”的教导。
四、练一练:
结合朱光潜《谈读书》,拟订初中三年的读书计划。
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段话,描绘老师讲课的情状和自己听课的感受。
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附板书:
往事依依
于漪
引出回忆看读品听登选材精当
↓山水千国北语言优美
回忆往事===水浒家文固======前后照应
↓画传诗课楼蕴含哲理
篇末点题

七、幼时记趣
参考教学案例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能正确朗读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
2.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能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并养成积累的习惯。
4.能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
疏通文句;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
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朗读课文,学会断句,注意感情和节奏。
2、借助字典、注释,了解字词解释、句子含义。积累常用文言知识。
3、概括并口述文中三件趣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命的街车走过千坎万坷,生命中的风风雨雨已经跌落成碎片。但童年的回忆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整个生涯中。童年的天空是用纯洁的心灵制成的清净的海蓝色;童年的画卷是用希望描绘成的五彩缤纷的梦想;童年的诗歌是用幻想写成的一首完美的欢乐。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于漪老师深情地追述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魅力及对她的深刻影响;而沈复则以纯真的童心告诉我们他难忘童年的“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就能过这篇小品文的学习,来感受他的这份“物外之趣”。(板书课题)
我知道,这是同学位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你们首先要学会怎样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文意,但我想,你们一定能够做到这一点。请同学们以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商量着把文章改写成每个人不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就能读懂的文章,通过注释和工具书都不能理解的字词你们可以问老师。
二、读一读
①读准下列加点字。
童稚(zhì) 藐小(miǎo) 鹤唳(lì)凹凸(āotū)
沟壑(hè) 庞然大物(páng)怡然称快(yí)土砾(lì)
项为之强(jiāng)癞蛤蟆(lài)
②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③学生自由朗读、集体朗读课文,做到读通顺、有感情。
④教师范读、领读课文;
三、译一译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词典,试着先独立翻译课文,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四、记一记
实词积累:
余:我。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虚词积累:
之: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昂首观之:代词,代蚊子。
项为之强:代词,代“昂首观之”。
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字同义不同的字:
观:昂首观之(看)
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
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
以:徐喷以烟(经常)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为:项为之强(因为)
以丛草为林(当作)
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
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成语: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
通假字:项为之强“强”通“僵”
省略字:“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省略句:群鹤舞(于)空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
固定句式:作……观:当作……看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五、说一说
1.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性的说一说。
明确: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2.请用自己的话将三件事向大家复述一遍,同学认真听好,并作适当点评。
六、练一练:
1.识记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笔记本上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
2.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清代沈复的《幼时记趣》。童年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的一段美好的记忆,在我们的记忆里它是一支清亮的歌;是一首纯真的诗;是一只放飞憧憬的小鸟;也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上节课,我们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扫除了文字障碍,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来更加具体地感受一下沈复幼时的童真童趣。
二、想一想
1.揭示本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你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
明确:本文中心的词语是“物外之趣”。通常的判断方法有:找标志词——“故”、或根据上下文内容的关系来判断——概括和具体、或根据上下文的结构来判断——总分结构等
2.文中描写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你在平时的生活中产生过类似的“物外之趣”吗?(讨论回答)
明确:①、私拟作群鹤舞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②、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怡然称快。③、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驱之别院。
譬如,骑在竹竿上想象成挥鞭策马驰骋沙场的场面;看到天上的白云所产生的连篇的浮想等。
3.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
明确:从生活的态度上看对生活的热爱、平日细心的观察、想象的奇特、纯真的童心是产生“物外之趣”的因素。
热爱生活
明察秋毫
想象奇特物外之趣
纯真童心
这些乐趣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的真的童心、童趣。
4、思考“探究练习”第一题。
明确:
一、有好的眼力:“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二、有爱好观察的习惯:“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三、想像的合理性:“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这样,癞蛤蟆当然就成了“庞然大物”、扑向小虫的动作当然就是“拔山倒树而来”了。
三、学一学
作者通过想像和联想把童年之趣写得如此生动,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观察,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像,使自己的文章更生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有关知识。
举例说明什么叫联想。
简单地说,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比如由“飞机”想到“空战”,这是事物的因果关系和空间的相邻引发的联想,我们称之为“相邻想像”;由“李白”想到“杜甫”,这是类似事物引发的联想,我们称其为“类似联想”;由对立的事物如由“高山”想到“深渊”,我们称为“对比联想”。当然,我们可以由“A事物”想到“B事物”,再由“B事物”想到“C事物”,这样完成由“A事物”到“C事物”的联想。请同学们把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钢笔”和“袜子”通过联想联系起来。
再举几例:
“香烟”——“梨子”“火车”——“金矿”
“书籍”——“电脑”“游戏”——“学习”
举例说明什么是想像。
人们从已知形象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像的标志性修辞是比喻。比如《繁星》第三段和《冰心诗三首》。
四、写一写
请以“白云”为内容写一段想像的文字(可作为课外作业,100字左右)。
五、谈一谈
好了,在感受了名家作品中的童趣之后,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幼时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六、练一练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把课堂上自己讲述的幼时趣事整理成文,注重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
附板书
幼时记趣
物外之趣产生原因:
观蚊如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观察仔细
神游山林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纯真童心
八、十三岁的际遇
参考教学案例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1.能概括说出北大与作者间的几次际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
2.能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作者对北大深厚复杂的感情,从作者的经历中感受北大对作者的深远影响。
3.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并积累文中精词妙句。
4.能从作者身上汲取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3.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
4.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
5.作者对北大深厚复杂的感情。
课前准备:
预习本课字词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导入:北大,中国的著名学府,也是每一个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同学们了解北大吗?(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北大风景的相关图片。)
同学交流:我眼中的北大
同学们,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一段青春时光?是的,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大学生田晓菲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板书课题,作者)
简介作者:
田晓菲,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十三岁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出国留学,26岁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在哈佛大学任教。
二、良好习惯从今做起
检查课前学习:
怎样理解课题《十三岁的际遇》
“际遇”即“遭遇”之意,不过多指好的。“十三岁的际遇”则指作者十三岁时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一事。这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从七岁到十六岁的一段生活,抒发了对“北大”的无限感激和热爱之情。
字词认读:
白驹过隙()蓦然()积攒()
絮语()安恬()樯橹()
惆怅()徜徉()骤然()
摒弃()迸溅()穹隆()
弹指()撷取()呜咽()犀利()
三、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自由阅读课文后,以田晓菲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按时间的顺序,以“我与北大的故事”为题,讲述田晓菲与北大的故事。
明确:四个阶段(七岁、十岁、十三岁、即将十六岁)
向往北大进入北大回报北大
四、再读文本局部探究
一、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这一部分的大意,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2.找出作者从7岁初知北大到16岁回顾北大的感情变化,特别是作者进入北大两年来的思想感情变化。
3.指出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1、第一部分:写“我”与“北大”结下不解之缘的历程。
7岁:从泛黄的照片中知道北大。——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
10岁:乘车经过北大校门,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北大。——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就“不新鲜”了。
13岁:到北大读书。
16岁:已是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了。
每一阶段的生活片断都紧紧扣住“我”与“北大”的“尘缘”,引出对13岁际遇的叙述。第一部分最后一句“北大,两年里积攒下来的那么多话,竟全部悄悄沉淀了下来”,就是为了引出下文对13岁际遇的集中的叙写。
4.作者两年来思想感情的变化:
刚进入北大:“一脑子浪漫念头”,“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
入校两年后的秋天:“心情不胜凉意”,看到新生,感到有些茫然若失。
5.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表明了作者通过两年的学习后,感到了自己的成长和成熟。
二、朗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这一部分的意思,看看它可以分几层。
2.“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这一句话怎么理解呢?
3.作者通过读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形成了对北大的评价,试把这些精彩的语句和语段找出来。
明确:1.第二部分:写“我”在“北大”三年的学习生活。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6-9):写北大图书馆给“我”的影响。
第二层(10-11):写北大的人:同学与老师。
第三层(12):总结来到北大两年来的感受——难以用“得失”二字来衡量这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
2.两句相辅相成。上句是作者对北大在学术界、思想界、教育界地位的高度肯定,下句则表达了要为北大创造更辉煌的业绩的雄心壮志。
参观北大图书馆时,这句誓言“骤然显得苍白无力”,作者“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没有自信,觉得渺小
两年学习后,作者变得“沉静、愉悦、安详”,并在第三部分中重提誓言。
——自信
北大为她“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
3.
北大的书最初的感觉后来的感情对学校评价个人成长
个人誓言
“苍白无力”,
心中感到
“近乎绝望”开始“进行
探寻”,逐渐
变得“沉静、
愉悦、安详”“真理之光”
为学生打开
神奇之窗,
展示新世界四个“开始”,三个“渴望”
北大的人学生师长对学校评价个人成长
肖像“专注而入迷”
“高声争论”“绅士风度”
“谈笑风生”“一条生命饱
满的河流……
向那充满希望
的未来流淌。”“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
欢笑而格外
充实”
品质“敏感”
“纯洁”
“犀利”
“机智”
“生机勃勃”“和蔼可亲”
“平易近人”
“严谨治学”
“诚恳做人”
作者通过谈北大的书和人,形成了对北大的评价:
1.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进纯洁的真理之光。……北大为我展示一个动人的新世界……
2.吸引我的……是北大特有的敏感,特有的纯洁,言谈到犀利与机智,……为的是永不厌倦地感受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
3.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
三、朗读第三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作者说“我是不系之舟”,这个“不系之舟”在文章里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一只“不系之舟”?
明确:1.抒发了依恋北大而又最终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因为北大不仅仅是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
2.不系之舟,比喻不受环境的束缚,始终勇往直前,驶向理想的彼岸的精神。这里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3.“十三岁的际遇”使作者有缘“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她始终没有安于现状,而是无时无刻不在追求,向往着大海的波涛,寻求新的开拓和发展,与入学初“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的誓言相呼应。
五、含英咀华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文采斐然,请你仿照示例,也对你认为美的语言进行赏析点评。
示例:
原文:“短短的头发,天真的目光,还不满十四岁,完全是一个一脑子浪漫念头的小女孩,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上面掷下一串雪团般四处迸溅的清脆笑声。如今,秋风又起,树枝树叶交织出金色的穹隆。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好像此时此刻不胜凉意的心情。”
赏析:这段文字将两年前的天真活泼、好奇,两年后的沉静、敏感、多情写得十分生动具体,特别是将清脆笑声比作雪团四处迸溅,通感的妙用,将“我”的天真活泼描写得十分传神。另外,作者写心情也独具一格,她写秋风起,树叶黄、落叶遍地,无一不流露出她的沉静、敏感、多情,字里行间有诗画般的情意流淌。
同学在个性品评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
练习拓展:
联想造句:
①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
自从________________就不再是__________________不再是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我渴望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
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我”的惊奇、喜悦、感动之情。文章开头段,写作者在七岁时看到那张“湖光塔影”的照片,心中就悄悄升起一种莫名的惊奇、喜悦和感动之情,这种感情贯穿于文章的始终。其中有才进校门,参观北大图书馆引起的惊奇、感动之情;有走进图书馆时的激动不安和惊喜之情;有对北大的同学、北大的气氛和北大的老师的喜爱、赞赏与感激之情;有在即将离开母校时的无限眷恋、惆怅之情;也有驶向知识海洋深处,为北大增光添彩,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的壮志豪情;还有梦幻中暮年归来,再次轻依在“湖光塔影”的胸前的眷眷深情……正是这条感情线索穿起了“我”从七岁到十六岁这段生活的回忆。
六、合作探究深度开掘
1.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
2.文章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但有时也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为什么不显得混乱?
3.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本文的“形”和“神”分别是什么?
4.怎样理解文中表现“渴望生活,渴望创造”的激情?
明确:1.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2.第一人称的写法便于直抒胸臆,并让读者感受到真实、亲切而自然。但文章也用了第三人称(如第四段),现在的“我”与“她”——两年前的“我”,此时的景与两年前的景交替出现,类似电影画面上的意识流,使文章显得变化多姿。文章还用了第二人称(如第五段),连用了三个“你”,更直接、更强烈地抒发了对北大的深情。
3.“形”:“我”围绕北大的见闻感受。
“神”:北大具有的精神。(求知、进取、创造、永不满足等)
4.当年以神童著称的田晓菲,凭十三岁的年龄走进北大,可谓踌躇满志。面对北大浩瀚的书海,眼前如同展现出蔚蓝无际的天空。成就感鼓舞作者奋发努力,搏击长空;身处北大,“北大精神”即科学、民主、进取、创新的精神又以无穷的魅力感召作者,所以产生了“渴望生活、渴望创造”的激情。
七、深度启发激励向上
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你渴望什么呢?
课堂小结: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肩,但我们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到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自信,执著,大量地阅读、思索,渴望创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有思想、有觉悟、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
八、课后学习:
1.积累词语。
2.作者回忆了自己13岁时的际遇,读北大书,做北大人,在北大实现自己的梦想,追求自己的梦想。同学们现在大约12岁,你也一定会有自己的梦想,你能自己写出来吗?像作者一样,写出自己的感受,写出丰富多彩的文字。

九、伟人细胞
参考教学案例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能概括贾里想成为伟人的几件事,并说出人物的特点。
2.细读课文,能说出贾里能成为伟人的具体条件,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道理。
3.能品味文中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语言。
重点难点:
1.感受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
2.品味本文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语言。
3.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道理。
4.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道理。
课前学习:
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了解作者,有条件的可阅读长篇小说《男生贾里》。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认识贾里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推出贾里
每个人在小时候对自己的未来总有各种美丽的梦想。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梦想。(同学交流梦想)
进入新课:可以这样说,“寒窗苦读十年载,一朝成名天下知”,这样的想法在每个人心里或多或少都曾有过。有一个叫贾里的初一男生甚至把当伟人作为自己的明确目标。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贾里究竟有没有实现他的“伟人梦”呢?
二、日记品读走近贾里
①从日记里看出,贾里是个怎样的人?(很自信,很痛苦)②从哪些句子看出?该怎样读?(我敢说自己很有伟人素质……;痛苦的是……)③评价贾里(自评;他评,同学评)
三、感知情节认识贾里
快速浏览课文,整体感知文本情节。
①故事的主人公是谁?(贾里)
②请用一两句话概括故事大概内容。(课文记叙了初中一年级男生贾里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实现伟人计划的曲折过程,阐明了从小事做起方能干成大事的道理。)
题目中的“细胞”是何意?(素质)在贾里看来,贾里认为一个伟人应该具有哪些细胞?请找出相关句子或词语。(才智不凡、爱憎分明、勇往直前、豁达洒脱、旗帜鲜明、有爱有恨、轰轰烈烈。)
贾里为追求伟人细胞做了哪些事情?(用四字短语概括)
学生自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小组讨论后明确:a.化敌为友 b.矮个风度 c.打工风波 d.意外成功
四、细捋情节剖析贾里
(1)贾里为了证明自己的伟人细胞,做了一系列的事情。可他的前三次伟人计划为什么都失败了?三次失败的事理你还能不能看到一些成功的成分。请分别说说你的理由。
(第一次的计划是想做一个敢爱敢恨的伟人,可由于共同的遭遇和行动,仇人却变成了朋友,成功之处:用“大师风度”律己,运动会上反对播放软绵绵的流行音乐,有正义感。以军乐号压倒了流行音乐,振奋了运动员的竞技精神,化敌为友,被说成是初一的“两条好汉”之一。
第二次的计划是想通过改变体型变成拿破仑、马拉多那那样的引人注目的伟人,这本身就很荒谬可笑、不切实际;成功之处:胳膊硬了,腿也结实了。
第三次计划是想通过到大工厂打工达到一鸣惊人的效果,其动机不当,又缺乏一定的经验,失败是必然的。其伟人计划未能成功的根源是他动机不当,不切实际,充满个人主义色彩;加上年龄小,缺乏人生阅历;成功之处:主动推荐自己,勇于实践。)
(3)你觉得贾里想当伟人的想法本身有错吗?他身上有“伟人细胞”吗?
(没错。贾里身上的“伟人细胞”体现在“鲁智胜提议拿小刀划邱士力的车胎,这虽然解气,但缺乏大师风度,贾里懒得去做”,还体现在他自愿领取破书,有不怕吃亏的品质等方面。)
(4)在最后一个故事中,贾里说:“看来,我是个普通人,只配做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贾里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慨?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
(对于一心想做伟人的贾里来说,在自我评价方面又滑到了另一个极端,且仍把做小事与做伟人对立起来,这是不对的。但他能摆脱不切实际的追求,意识到做小事的重要,这应该是巨大进步。)
(5)你喜欢贾里吗?你认为贾里究竟是个怎样的人?请用“从文中_________,我看出贾里具有_____________特点”说话。
(贾里的优点:天真幼稚,自信心强,有远大的理想,乐于牺牲个人利益,本性善良……
贾里的缺点:喜欢炫耀,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对伟人的认识简单化……)
(6)经过三次痛苦的失败,又取得了一次意外的成功,此时贾里心里充满了酸甜酸苦辣。如果你是贾里的好朋友,你会怎样安慰他?请从自己收集的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中挑一句送给他,好吗?(也可加入自己的话)
请用这样的语气:贾里,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贾里,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还是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吧,你总有一天能成为真正的伟人!如果你是贾里的朋友,当得知贾里意外成功时,你会对他怎样说呢?请把你的同桌当做贾里,对他说一番话;贾里啊,伟人必须从小事做起,努力吧;贾里呀贾里,想做伟人和造房子一样,要打好地基,你还是先打基础吧;贾里,不做小事,将来怎么能做大事;贾里,不要灰心,这一次没有成功不要紧,下一次继续努力,我相信你一定会成功;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探究主旨;质疑问难;品味语言。
学习过程:
一、回顾导入
课文中就有这样一句话:贾里弄不懂,“为什么平日他那些可歌可泣的行为不被人重视,而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却被当成了不起的大事。”为了做伟人,贾里做了哪几件“可歌可泣”的事?“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指的又是哪一件事?……
“可歌可泣”的行为:“化敌为友”,“矮个风度”,“打工失败”
“不值得一提的小事”:主动要破书。
贾里弄不懂,我们可要弄懂。
二、探究主旨:
1.贾里想当伟人,遗憾的是三次“轰轰烈烈”的伟人计划都失败了,而他认为“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却让他成了学校的“今日明星”。所以他最后说:“看来,我是个普通人,只配做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贾里要实现伟人梦,还应该添加哪些伟人细胞?(小组讨论交流,组长做好记录。):
明确:贾里想当伟人,这个目标本身并不错。但是贾里之所以想当伟人,是想“一鸣惊人”,炫耀自己,这种动机就不纯正。(动机不纯)况且,他错误处理了同学关系,错误认为伟人应该与身材有关,以赶时髦、追潮流为伟人成才之路。那么,他的“伟人计划”的失败就是必然的。(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处理同学矛盾,怎样看待身材与伟人的关系)。他之所以成为“今日明星”,正是他肯牺牲个人利益,脚踏实地做好了小事。正如贾里爸爸所说:“不做小事的人,怎么干得成大事!”小说通过贾里和他爸爸告诉大家——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道理。这就是本文的主旨。
(举例:雷锋、徐虎……)
应该添加的细胞:
实现伟人之梦的历程虽然充满艰辛和坎坷,但是我相信,“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等优秀的伟人细胞一定会帮助贾里走上成功之路!
2.不做小事能成为伟人吗?做了小事将来就一定能成为伟人吗?可结合自己搜集的名人伟人事迹,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
明确:不做小事一定不会成为伟人,贾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今天能做好“鸡毛蒜皮的小事”,发展下去也可能做好惊天动地的大事,成就一番伟人的事业。当然也可能依然是普通人。实际上有很多小事本身就包含着伟大的一面,像公共汽车售票员李素丽,水电工人徐虎,他们也只是一名普通工人,普通服务员而已,但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在平凡的岗位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这样的人,既是平凡的人,也是伟大的人。“伟大孕育于平凡之中”!
3.贾里有一个伟人梦,作为他的同龄人,你也能有伟人梦。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伟人细胞能够移植,你想移植哪个伟人的细胞,为什么?
(或:
三、田贾PK清醒定位
田晓菲从小立志进北大,13岁时这个理想就实现了,可贾里做伟人的理想却屡屡受挫,现实生活使他认识到自己“是个普通人”,那么,你怎样看待这两位同龄人完全不同的成长经历呢?你认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质疑问难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意思是说,读书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
现在请大家静下心来默读课文,寻找课文中有矛盾的地方或者含义深刻的句子,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思考价值?……
看情况抛出:
(1)小说最后有一句话,“爸爸又说贾里长大了”。你是怎样理解的?
(2)课文开始的一段摘自贾里日记的话能不能删去?
(3)大家都比较喜欢贾里这个人物,三次失败的打击对贾里来说似乎太残酷了,你看能不能少写一两次失败?
共同明确:
(1)从小说中看到,从开始到最后,贾里的变化很大。
从思想上看,他不再空想,终于认识到自己不是伟人,只是一个“普通人”,应该做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从行动上看,他不再着眼于“轰轰烈烈”的大事,而开始做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比如主动要破书。
这说明,贾里不管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进步了,开始成熟了。所以“爸爸又说贾里长大了”。
(2)日记反映了贾里关于自我“伟人素质”的评价和他人评价的矛盾。如果说故事是他的行为,那么日记反映了他的思想。正因为有这种思想才有下面的行为,行为也反映了他的思想。
(3)不能。第一次失败:贾里认为伟人就应该“旗帜鲜明,有恨有爱,轰轰烈烈”,于是错误地把与邱士力之间的同学矛盾上升到敌我矛盾。第二次失败:贾里想学习拿破仑、马拉多纳,认为伟人应该“肩膀又宽又平,体现出矮个的风度”,于是决定报名参加健美班。第三次失败:贾里从介绍伟人少年时的一本书中得知,“伟人从小就出手不凡,走在潮流前头”,而现在的潮流就是“勤工俭学”,于是决定“去大工厂打工”。三次失败,角度各不相同。
五、品味语言:
仔细读文章,课文中有哪些地方让你忍俊不禁?把这样的句子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上你认为幽默的理由。(学生圈点勾画,写好批注。)
讨论后归纳:本文语言具有生动活泼、幽默诙谐的特点。(如:鲁智胜提议拿小刀划邱力士的车胎,贾里却觉得缺乏大师风度,懒得去做。在贾里的心中,似乎自己已是大师,懒得去做孩子才做的事,其实他自己还充满了孩子气,让人感觉很幽默,可谓妙趣横生。)
六、课后学习:
1.贾里的初一生活算是暂告了一个段落,他的初二生活会是怎样的呢?还有“伟人计划”吗?还会遇到怎样的烦恼呢?请充分发挥你的想象,设想一下贾里今后的生活。
2.选择或设计一句格言做为自己的座右铭,写在语文书的扉页上。
3.推荐阅读《男生贾里》。
附板书设计:
九、伟人细胞
贾里
庸人普通人伟人
理想远大╋脚踏实地=成功




诵读欣赏
参考教学案例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1.能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特点。
课前学习:
收集诗歌及作者朱湘和何其芳的相关资料,熟悉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熟读成诵。
学习步骤:
一读——读准
1.同学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划出节奏。
2.学生交流,讨论。
字音:
泾(jīnɡ)溷(hùn)阕(què)宝藏(zànɡ)颠簸(diānbǒ)
节奏基本上都是三拍:
示例:《少年歌》
我们/是/小羊,
跳跃过/山坡/同草场,
提起/嗓子/笑。
撒开/腿/来跑:
活泼/是/我们的主张。
3.老师范读,学生单独读。同学,老师加以点评。
二读——读懂
结合页下注及作者、相关时代背景,初步理解课文,对有疑难的词句或者小组讨论,或者全班交流,或者询问教师。
朱湘简介:1904年生于湖南省沅陵县,原籍安徽。1919年秋,考上清华学校。1922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废园》等五首新诗。他的第一本诗集《夏天》,收诗26首。1924年下半年,第二本诗集《草莽》,《草莽》最有特色的作品,是《采莲曲》、《催妆曲》、《晓朝曲》、《摇蓝歌》、《昭君出塞》、《婚歌》等,都写得美丽轻盈。《草莽》里那些言志抒怀的作品,被认为是“艺术上最高的作品”。朱湘于1927年9月8日抵达美国,到1929年9月11日从美国乘船回国,只留学美国两年。他先后就读于罗伦斯大学、芝加哥大学和俄亥阿大学。朱湘的眼光是很高的,很有些狂气,但又狂妄得严肃。朱湘的文学批评,一般都写得有才气,有独到见解,朱湘的散文《北海纪游》、《咬菜根》,文学性杂文《徒步旅行者》、《画虎》和杂感文《说说话》,以及自传体散文《我的童年》、《投考》等等,都可以称为佳作。此外还有大量的译诗和翻译小说。1933年12月4日,朱湘由上海乘吉和轮赴南京。次日清晨,船过采石矶时,他从随身携带的小皮箱里取出酒来喝,倚着船舷,读海涅的诗,然后纵身跳入长江。
何其芳简介:(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诗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传达作者的思想,这两首诗作者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读——赏读
就诗歌的意境、抒情、语言等方面对诗歌进行赏析。
交流、点评。
四读——吟诵
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写作
参考教学案例个性化备课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继续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会观察,学会体验,学会表达,注重自己内心感受的流露,注重通过写作与他人交流。为了让学生能用词达意,必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注重积累,准确用词。自我修改作文是较好的方法。
学习目标:
能认识到好文章必须具有真情实感,学会说真话,抒真情。并在作文实践中仔细体会。
课堂学习:
一、读短文明要求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价值所在,魅力所在;胡编乱造,弄虚作假,这是作文的大忌。各省市的中考作文试题中,直接写明要求有真情实感的就有很多,有的虽然在提示中没有写明,但在评分标准中非常强调。从作文教学的发展趋势看,对作文的真情实感的要求必定会进一步加强,特别是记叙性作文。怎样在作文中如何才能表达真情实感呢?先请同学阅读课本知识,归纳出要点。
明确:
第一:“只要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和认识,写出来的文章就可达到说真话、抒真情的要求。”这是要求。
第二,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读得多,可以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可以有助于自己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这是途径。
二、举实例悟技巧
这里以几篇优秀作文为例来具体谈谈说真话、抒真情的一些技巧。
述亲身经历
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越感动人。在构思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从自己经历的生活中筛选素材。作为中学生,生活经历也许并不算丰富,但只要认真回忆和筛选,再进行适当的加工和组合,就一定能找到具体的材料,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我发现爸爸老了》是南通市的一篇优秀中考作文,作者写的就是自己亲眼所见的情景:小时候,为了不让我一个人孤零零呆在家里,父亲将两条毛巾平铺在装满秧苗的筐上,用那根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扁担挑着我,在泥泞不堪的小路上送走了我的童年。当时的父亲,身材魁梧,虎背熊腰,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壮汉子;如今,父亲原先那嘹亮清脆的号子声已失去昔日的雄壮,隐约间还夹杂着几丝沙哑,原先油亮的黑发现在已染上了霜色,原先红润的面庞在已渐渐变得土黄,原先笔直的腰杆也略显弯曲……由于都是亲眼所见,印象特别深刻,写出来就有真情实感。
多细节描写
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的、典型的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真情实感。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笼统的、概括的叙述,即使是亲身经历过的,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细节不细,这个“不细”,就是指它的作用不小。《我喜欢童年的竹林》是荆州市的优秀中考作文,之所以说它有真情实感,就是因为它有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如:伸出手,扶住竹竿使劲一摇,“哗啦”一声,雪花“簌簌”地如天女散花般地飘落下来,洒到我的脖子里,凉丝丝的,滋润我“咯咯”的笑声。又如:有时,我们从家里偷出绳子,牢牢地拴在竹子上,做成秋千。摇啊,荡啊,从秋千底下,摇出我心中的歌。这些细节,不但真实,而且写得也富有诗意。
明人事要素
具体和真实是一对孪生兄弟,要使文章有真情实感,就必须写得具体。虽不能说凡具体就一定真实,但一般而言,具体的叙述往往更能让人信以为真。你简单地说某地发生一件抢劫案,听者不一定会信,假如你有鼻子有眼睛地说,把抢劫的时间、地点、受害人的单位或姓名及被抢劫的数量都说出来了,那别人就会相信。在作文过程中,要尽量写清楚相关的人事要素。人,主要是单位、姓名、年龄、相貌、性格等;事,主要是起因、经过、结果等。《为自己喝彩》是泉州市的中考优秀作文,第一段是这样的:我坐在座位上,手捧着《简?爱》,心无旁骛。忽然不知谁传来消息:“明天要体检了!”体检?我一愣,小心翼翼地探听:“测些什么?”同桌不以为然地说:“身高、体重,这些都免不了呗。”啊,我心里发虚,低头看看自己的“虎背熊腰”,想想矮矮的个儿,听着后排那两个瘦如麻杆、身材苗条的女生半真半假对自己的身段作着自我批评,真是欲哭无泪。这个开头,把什么人、正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问些什么、想些什么等,都通过对话介绍出来了。因而,给人真实的感觉。
用生活语言
作文是用语言记录生活。作文虽然要对生活进行加工和改造,但必须力求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尽量有生活气息。用生活语言,就是要正确和准确地反映生活,生活是怎样的就写成怎样的,不要走样,不要变味。《我喜欢童年的竹林》一文中用了不少拟声词,仔细体味,你就会发现用得非常准确,如“哗哗”形容摇竹的声音;用“簌簌”形容雪花飘落的声音;用“咯咯”表示我们童年快乐时的笑声;用“沙沙沙”表示风吹竹林时的响声……作者把生活中确实如此的声音准确地搬进了文章之中,让人读后自然就觉得亲切感人。用生活语言,还要特别注意人物语言,什么样的人物说什么样的话,老年人有老年人的语言结构和常用词汇,而老年人口中一般就不会有这样的词。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要根据人物的身份、年龄、文化程度和性格特点等来写,尽量写出个性。
露潜在意识
潜在意识,也叫潜意识,指的是人的深层意识,它与浅意识和表层意识相对,它是人最质朴、最本质的心理活动。之所以称“潜”,是因为它隐藏于思维的底层,不经意袒露出来。人类生活是自然界中最为复杂的现象,有许多人,在许多场合想到的意思,往往不能说,不便说,或者不该说,不敢说,有时是为了礼貌,有时是为了工作需要,有时是为了自我保护,想到的而没有说出来的话就是潜意识。每一个人都有潜在意识,而且要比浅意识活跃和丰富,但在作文时,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抑制,替代潜意识的往往是那些与心相违的浅意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当然就没有真情实感。因此,要想作文有真情实感,最好大胆一些,充分展露自己的潜意识,心里是怎样想的,就怎样写。《为自己喝彩》的后半部分有这样几句:晚上,我站在穿衣镜前细细地端详自己。不!我不要这张苦大仇深的脸,我拥有别人没有的优点,我上进、奋发、勇敢,知识填高了我,我有什么好自卑的呢?这几句话,一般人是不会公开对人说的,但作者把它写了出来。心里想的就是这样,写出来当然就有了真情实感。
拟相应情景
作文要尽量写自己经历过的事,但有时,从自己的经历中找不到恰当的材料,有时,必须对自己经历过的事作一定的加工和改造。换句话说,作文中的事并不是自己完全或真正经历过的。这能不能给人真情实感呢?应该说,虚构也能做到有真情实感,关键是要注意这两点:一是这种事,自己虽然没有经历过,但现实生活中必定会有,别人肯定经历过;二是要模拟相应生活情景,把自己置于其中,仔细地想一想:假如我在那个时间、那个场所,遇到那样的事会怎么样呢?如果写的是一位老年男子,那么,就不妨借助自己的外公或爷爷,从他们平时的表现中想一想:假如爷爷在遇到这种事时会怎么对待?如果所写的是中年妇女,那不妨借助自己的母亲或邻居的大婶,根据母亲等平时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想一想:她会怎样处理这件事?模拟生活情景,转换人物角色,能使虚构的文章多一点真情实感。
三、评例文明真谛
点评下面一篇学生作文,说出自己的感受。
一件难忘的错事
在我六年的学校生活中,经历过很多的事情,但有一件事至今令我难以忘怀,每当看到老师那信任的目光时,我总想起那件事情。
那时小学五年级时的一堂语文课,老师在讲评我们的作文。“这次作文,邓玉红同学写得非常出色。下面我给同学们念一下,同学们要注意听,多学习学习。”老师刚念完一小段,教室里便叽叽嚓嚓议论开了。“抄的,抄的!”“我早就看到过!”“好像在某作文选中。”同学们的目光都转向了我。听到这些话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脸上更是火辣辣的烧成一片。我不敢抬头,我想,这下可完了,这篇作文的确不是我写的,是我的虚荣心害了我。
前几次的作文我写得都不错,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可这次作文任凭我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半个字,所以干脆抄了一篇了事,谁想会这样?但老师并没有停下来,仍然声情并茂的读着。我知道老师十分信任我,她相信我能写出这样的好作文。更相信她的得意学生不会抄袭别人的作文。而我却辜负了老师的期望。
“去跟老师说吧!改正错误还是好学生。应该做个诚实的好学生。”我心中不断的想,“可如果承认,老师会怎么看我?同学们会怎么看我?还有人相信我吗?以前写的好作文也会被别人怀疑吗?哎!还是不说吧,反正老师也相信我了,这件事情很快就过去了。”
我故作镇定地抬起头,正好看到老师那充满信任的目光,教室中一片寂静,同学们都看着我。我看看老师那充满期待的目光,,我动摇了。还是承认吧,诚实才是最重要的。我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站了起来大声的说:“这篇作文是我抄的,我犯了一个大错误,请老师和同学们原谅我,我一定改正错误的,请大家相信我!”在我朦胧的泪光中,看到老师带头鼓起了掌,接着耳畔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这件事情使我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一个人的虚荣心是不可有的,只有真诚的心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学生在自己点评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教师点评:小作者记录了自己一次犯错误的事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的很清楚。采用了倒叙的叙事方法,引人入胜,前后衔接自然。更可贵的是作者的心理描写相当细致,我思想上激烈的斗争写得十分精彩。
四、亲实践炼真金
文题:
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会有很多令你难忘的“那一次”:那一次,你笑了;那一次,你哭了;那一次,你真遗憾;那一次,你真尴尬……正是经历了这无数的“那一次”,你才懂得了生活的幸福,友情的珍贵,奋进的艰辛及你肩负的责任……真正领悟到了生活的内涵,长大了,成熟了。请你从自己生活中选择一件事,以“那一次,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并写出你的真情实感。
要求:①在文题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使文题完整。②记事要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详略得当;语言要简明、连贯、通顺。③要说真话,抒真情,写出真实感受。④字数450以上。⑤书写要工整,标点要正确。
五、细斟酌达目标
修改文章。
1.先学会一些常用的修改符号,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反复修改。
2.小组互评。出示评改标准,选择小组两篇文章,小组进行点评。
3.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4.班级交流优秀作文。

口语交际
参考教学案例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1.能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对象选择合适的话语。
2.说话能文明得体,称呼得当,口气平和,态度诚恳,内容健康,用词不粗俗。
课前准备:
搜集生活或影视作品中说话不得体的现象。
课堂学习:
一、情景再现导入话题
请两位同学表演:《该来的没来,不该走的走了》
某人请客,见有些人没来,就说:“该来的没来。”已经来了的一些人自感不受欢迎,拂袖而去。请客者又说:“不该走的走了。”于是,其他的人也都走了。探讨:主人如何说才不得罪人,才得体呢?
导入:说话得体,是文明的表现,是素养的体现。说得体话,做文明人,是时代的需要,是交际的需要。
二、情景对话,研究话题
一、对象得体——说话时既要注意说话者(主体)的身份,又要看听话者(客体)的身份。不可颠倒双方的关系。
情景1:
小丽请奶奶吃药——小丽的奶奶患了高血压,心理十分紧张。医生给她配了一瓶降高血压的药,标签上注着:5mg100片。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5mg,一日三次,待血压降下后改为一日一次。小丽如何向奶奶说明吃药的量和时间,又如何消除奶奶紧张的心理呢?
分析:说话要看对象,小丽说话的对象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同时奶奶又很紧张。所以小丽说话时要通俗易懂,不能用标签上的术语说明,还要把病说得轻些,把吃药说得重要些,这样来消除奶奶的紧张心理,树立康复的信心。小丽可以这样说:“奶奶,您不要多想,医生说只要您按时吃药,一天三次,一次一片,吃一段时间血压自然会降下来,到那时一天只吃一片。我相信您一定会健康长寿的。
小测试:如果你是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向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问岁数,该怎样问?
1.问小孩:“________?”(你几岁了)
2.问同年龄人和中青年人:“_____?”(你多大年纪)
3.问七八十岁的老人:“_______?”(您高寿)
二、身份得体——要依据说话人的身份、年龄、职业、习惯、修养和性格特点来表述人物的语言。
情景2:
四大能人碰头——从前有个村子里有四个能说会道的人。一个是厨师,一个是裁缝,一个是车把式,还有一个是船夫。谁家有什麽事都请他们去帮忙。有一次,本村一户哥俩分家,请这四人去“说和”。这四人先在厨师家碰头。厨师说:“去了,要快刀斩乱麻,别锅啦碗啦分不清。”赶车的接过话茬:“咱们也不是没管过这号事,前有车后有辙,别太出格就行。”裁缝说:“我们办事不能太偏了,要针过得去,线过得去才行”,船夫最后说:“咱们到那儿要看风使舵,实在不行就来个顺水推舟”
分析:这段话里人物的职业特点不同,说话也不同。厨师使用的是“刀”“碗”“锅”,他的话里就带有“刀”“碗”“锅”这些词语,赶车人离不开“车”“辙”,说话时自然也离不开“车”“辙”,同样的,裁缝离不开“针”“线”,船夫离不开“船”,他们说话自然与自己的职业有关,这样才能做到说话得体。
小测试:某中学文学社发出一封信,邀请一位作家担任顾问,用语准确得体的一项是:A
A.我们敬请您担任我社顾问,如能得到应允,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
B.您荣幸地被邀请为我社顾问,我们感到无比高兴。
C.我们荣幸地聘请您为我社顾问,敬请务必应允。
D.聘请您为我社顾问,将是我们一大荣幸,特呈请柬,敬请欣然赏光。
三、语体得体——说话要注意语体特点,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书面语体包含许多变体,如公文语体、文艺语体、科技语体、广告语体、政论语体等。我们说话时要注意这些特点。
情景3:
电影《林则徐》中写林则徐召见外商,申明中国政府关于严禁贩卖鸦片的命令,其中说到如有违令者,“船货交公,人即正法”。有外商问:“什么叫‘正法’?”中国官员答:“正法就是杀头。”(分析:在这段话中,“正法“用在中国政府的命令中,自然是书面语,而中国官员与外商是在观看电影,属于公共场合,应该用口头语,自然应该用“杀头”一词。)
四、目的得体——无论是书面语还是口语,都应有明确的目的性。根据目的来调整自己说话的方式和口吻,并最优化地选取最重要的信息来表达。
情景4:
某电视台招聘业余记者、业余播音员各一名,应聘者很多,竞争激烈。假定你打算应聘,请你按照不同的目的各写一句,分别从三个方面介绍自己的优势,力争受聘。每句不超过20个字。
目的一:应聘记者:
目的二:应聘播音员:
分析:记者与播音员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记者主要以文字(文章)与读者见面,而且文字又是记者对社会生活的及时反映和正确的见解。因而想应聘记者,须突出自己具备:一是书面表达能力;二是口头表达能力(采访);三是观察、分析、应变等能力。播音员要以口语响听众传播信息,并且要在屏幕上与观众见面,因而欲应聘播音员,须突出自己具备:一是口齿清楚,语音响亮、标准;二是朗诵水平高;三是相貌端庄。)
五、称呼得体——对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称呼,称呼对方要注意长幼尊卑。还要注意尊称、谦称和习惯用语。
活动:知识抢答:
1“令”字号——尊称
①对方的父亲称“”(令尊)
②对方的母亲称“”(令堂)
③对方的兄弟称“”、“”(令兄、令弟)
④对方的儿女称“”、“”(令郎、令爱)
2“家”字辈——谦称
①称自己的父亲为“”(家严、家尊、家君)
②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慈)
③称自己的弟妹为“”、“”(舍弟、舍妹)
④称自己的侄儿为“”(舍侄)
3:文明习惯语
①初次见面说(久仰)
②好久不见说(久违)
③请人批评说(指教)
④求人原谅(请包涵)
⑤请人帮忙说(劳驾)
⑥请人给方便说(借光)
⑦麻烦别人说(打扰)
⑧向人祝贺说(恭喜)
⑨求人解答说(请问)
⑩请人指点用(赐教)
⑾陪伴朋友用(奉陪)
⑿中途先走说(失陪)
⒀托人办事用(拜托)
⒁赞人见解说(高见)
⒂看望别人用(拜访)
⒃宾客来到用(光临)
⒄请人勿送说(留步)
⒅欢迎购买唤(光顾)
⒆归还原物说(奉还)
⒇对方来信叫(惠书)
(21)老人年龄称(高寿)
(22)问人姓名说(贵姓)
(23)答说己姓先说(免贵)
(24)称人住处叫(府上)、(贵府)
(25)称自己住处为(敝处)、(寒舍)
六、场合得体——不同的场合决定着不同的用语,在娱乐场所语言就生动幽默;在工作场所语言就准确简明;在生活场所就亲切自然,多用口语;在开会谈判等庄重场合用语就要规范、严肃、准确。
问题1:“梦想在心中,创造在手中。”这是某中学校园里的一幅标语,它用得得体吗?
分析:这标语用在校园里十分的得体。既响亮又简洁,明确告诉同学们既要有远大的理想,又要有具体的实际行动,去创造你的梦想。
问题2:这个标语合适吗?(图片)

下列标语呢?
 山东省济宁市至汶上县公路旁某乡镇巨型横幅:“集体上访违法、越级上访可耻!”
普及义务教育:“养女不读书,不如养头猪!养儿不读书,就象养头驴!”
湖北某火葬场门口:“经济搞上去,人口降下来。”
北京某远郊区:“少生孩子多种树,少生孩子多养猪!”
幼儿园:“生活向低标准同志看齐,工作向高标准来要求。
7时间得体——在语言转述时还要注意特定时间的变化。
问题:把下面的句子的内容放在不同两种语言环境中进行转述。要求:不变更原意,人物、人称表达准确,时间地点交代清楚。
小李对小王说:“我明天晚上不去曹老师家补课了,请你告诉老师一声。再帮我问问,后天晚上去他家补课行不行。”
(1)当天下午,小王在学校门口见到曹老师的女儿小雨说到这件事。小王说:-
(2)第二天一早,小王到办公室把这件事告诉曹老师本人。
小王说:
分析;因有“当天”和“第二天”的区分,转述时必须扣住“时间”这一要点。时间表达要得体。答案:(1)小雨,小李明天晚上不到你家补课了,请你转告一声;他还问后天晚上去你家补课,看曹老师有没有时间?(2)曹老师,小李说他今天晚上不去您家补课了,他还让我问您明天晚上有没有时间帮他补课?8感情得体——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还要注意分辨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问题:下列各句表达不得体的项是()
A老队长为人忠厚,不幸在一次施工事故中一命呜呼。
B这地方一到夜晚,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C“比去年都不如,只有五块钱。”旧毡帽们伴着一副无可奈何的嘴脸。
D李教授德高望重,道貌岸然,在学术界很受人尊敬。
分析:A题中的“一命呜呼”是贬义词。C题中“嘴脸”是贬义,不应该用在农民的身上,可改为“神色”。D题的“道貌岸然”现多讽刺假装正经、表里不一,也不能当褒义用。
三、结束语
愿大家都能掌握得体要点,说得体话,真正能说话,会说话,做一个有知识、有修养的人!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说明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说明”,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说明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说明

一、单元编写意图 第二单元继续学习有关人生的课文。五篇课文是《理想》(流沙河)《短文两篇》(张晓风的《行道树》、周素珊《第一次真好》)《人生寓言(节选)》(周国平)《〈论语〉十则》(居里夫人)《我的信念》。

人生,是一个大话题,分析起来,又有方方面面,上一单元侧重回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不幸,该怎么办,这一单元,侧重理想与信息,递进了一层。理想与信念,实质上是人生的选择,要有所为,就要有所无为,正像《理想》中所说的,“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行道树》中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就是说,行道树这样的奉献者,获得的是深沉、神圣,同时又是以承受痛苦为代价的。《人生寓言》也讲了选择,白兔被赐予月亮,结果并非好事,白兔醒悟了,她选择了弃权。落难王子,在厄运中挑战命运,也是一种选择。居里夫人《我的信念》,归结起来是说,她相信自己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是正确的,她也是有获得,有牺牲,她相信,她所作出的牺牲是对的。《〈论语〉十则》除讲学习之外,就是讲做人。本单元在前一单元的基础上,上了一个台阶,内容比较深沉、严肃,理性的成分浓厚得多,三篇精读课文几乎通篇都是哲理。这样的编排,可以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一个层次。很明显,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是不可倒置的,现在这样的编排是循序渐进的。学习第二单元,正值上半学期的学习高峰期,安排这么一个单元是合适的。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本单元的阅读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可以从中认识,一个高尚的人,怀有怎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为此而执著地奋斗不息。阅读这个单元,就是与一颗颗高尚的心灵对话,熏陶感染之下,对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很有益处的。

本单元选文,同样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丰富多样。《理想》是一首诗,《短文两篇》是短而好的散文,《人生寓言》是现代寓言,《我的信念》是居里夫人的随笔,《〈论语〉十则》是文言语录。同样是以散文为主,又有诗歌;以现当代作品为主,又有古代作品;以中国作品为主,又有外国作品。既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又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既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又注意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五篇课文编排的顺序是考虑内容的逻辑联系的。第一篇《理想》具有总起的性质,定为精读课文。接着的两课,对于《理想》一课来说,都具有举例性质,是从一般到个别,感受具体的形象又可以充实对哲理的认识。读了《理想》,更容易感受行道树的形象、白兔的形象,落难王子的形象,感受了这些形象,又可以具体地理解《理想》中的种种哲言睿语。在两课比较轻松愉快的略读之后,再精读《我的信念》,一个实实在在的楷模展现在面前,学生自然会进一步思考自己的人生。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以“漫游语文世界”为主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言,从家庭到校园,到社会,关注周围人们的语文生活,一方面汲取营养,一方面干预语文文字使用中不规范不文明的现象。

本单元教学要求,与上一单元既有延续性,又有所提高。要求熟读课文,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继续练习朗读,并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其中“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会课文深长的意味”,是新的要求,是根据本单元课文的特点提出来的。拿两个单元中的两首诗来说,《在山的那边》,有象征意义,但是毕竟比较浅显,《理想》一诗则通篇都是意味深长的哲言睿语,非联系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不可。

二、课文和练习说明 著名诗人流沙河的《理想》,是一首哲理诗,也是一首赞美诗,主要借助比喻手法,阐述理想,赞美理想。诗人从不同角度赞美理想,例如,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说的是理想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诗中又说,“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生活;/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说的是理想给人的精神力量。“理想是闹种,敲碎你的黄金梦”,说的是理想能净化灵魂。“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给罪人新生”“唤浪子回头”等等,又是从理想对不同人的意义这个角度去赞美的。这首诗当然是富有形象的,但是诗人是用形象来概括历史事实和现实生活。对于高度概括的哲理,人生体验不同的人,感受、体验、理解是不同的。初一学生读这首诗,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他自己的人生体验,一方面也要联系一些典型事例,去领语诗句的含义。比喻是这首诗的主要手法,一连串的比喻又是排比,这些修辞手法也应该学习。

《短文两篇》,一篇是张晓风的《行道树》,行道树为城市制造清新,献出浓阴,自己却蒙受一身烟尘,夜晚又在黑暗中苦熬,很能作为奉献者的象征。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写成一篇行道树的自白,敞开奉献者的胸怀,他们以奉献为神圣,甘愿自我牺牲,以苦为乐。文中的议论是点睛之笔,反复咀嚼,就能理解奉献者的崇高灵魂。另一篇是《第一次真好》,作者举了两个事例,说第一次的感受真奇妙,新鲜而刺激,其主旨是说,人生要不断接触新的有益的生活项目,不断尝试新生活,使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这一篇也是夹叙夹议,学生不乏阅读这类文章的经验,注意叙与议的关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就不难理解。

《人生寓言(节选)》选了两则,一则是《白兔和月亮》,一则是《落难的王子》,说的是人生应该怎样对待财富;对待厄运,把概念再提升一级,是人生应该怎样对待好事与坏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两则寓言都是依据辩证逻辑构想而成的。《白免和月亮》意在一则戒贪。白兔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明白了,拥有月亮不如没有。如果某种拥有并不能给自己增加幸福,反而徒增苦恼;那就不如没有。《落难的王子》教人不要畏惧厄运。王子那样脆弱的人都挺过来了,谁又不能呢,厄运可以使人坚强。

居里夫人《我的信念》,谈到许多方面,工作、生活、事业与名利、人际关系、业余爱好、科学趣味等等,都说到了,从中可以读出崇高,可以明白伟大的成就、杰出的贡献是从哪里来的。课文“提示”说:“要用心来读,用你的心去贴近这一颗伟大的水晶般的心”,就是要与居里夫人对话,进行心灵的交流,以此接受熏陶感染。学习这类文章,人们通常总是激动一时,过后则我行我素,依然故我。究其原因,是没有学到根本。所以要注意抓根本,要注意把握精神实质,经过梳理,达到融会贯通。课文中“献身科学”四个字就是一个根本,其他一切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这篇文章诸多内容也像一棵树一样,有根本,有枝叶,弄清了彼此关系,抓住了根本,就能真正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当然还要注意一点,跟居里夫人的时代相比,包括科技工作在内的各项事业,很少还有一两人干得了的事情,现代的事业需要大规模的合作,新时代还要求新的素养。

《〈论语〉十则》。大体前五则谈求知态度,谈学习方法,后五则谈修身做人。当然只能大体上这样说,精细分析,有的一则语录说的也不止一个方面,例如,第一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学习,说温习的收获和乐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友谊,说友谊给生活带来的充实和欢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的是修养,说一时不被人了解,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或任用,也不介意。十则语录是从一部《论语》中精选出来的,同传统课文相比,增选了几条,主要是做人修养方面的,适当增加了阅读量,又是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进一步体认。

课文练习,仍然贯彻“少而精”原则,精读课文三道题,略读课文两道题,共13道题。 本单元练习设计有如下特点。 第一,课课强调朗读,《理想》一课还要求“举行一次朗诵比赛”,《〈论语〉十则》要求背诵。 第二,文意的把握,往往从关键处切入,寻找捷径达到整体把握或抓住主要内容的目的。例如,《理想》找出六句诗为题眼,《短文两篇》找出四个句子作为题眼。这样设计的考虑是,既缩小口径,又把握精髓,同时启发学生阅读要注意抓取精华,深入领会。

第三,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能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例如,《理想》有一题,从诗中找出四句,问“你同意这些说法吗?”《〈论语〉十则》设计一题:“全班讨论: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类题体现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对学生充满尊重与期待。

第四,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例如,《短文两篇》要学生举出其他的例子来说明“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样设计的考虑是,阅读过程总是与读者的联想相伴的,正确的联想既表明理解的正确,又有助于加深理解,调动生活经验是阅读理解的基础。这种联系,也是沟通语文与生活的一种渠道。

第五,语言学习重在实践,培养能力。传统的修辞题,往往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修辞效果,重在知识,重在讲析。本单元也有修辞题,设计思路改了常态,从运用的角度设题。《理想》第二题:“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试模仿第一段也写几句。”这是语言的运用,实践,是学以至用,可以训练联想能力,训练表达能力。

第六,注意摘录材料。小学学段就要求积累语言材料,包括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这种习惯应该保持下来。摘录本不可丢。《我的信念》要求摘抄格言或警句,还要求写上一点体会,《十则》要求把文中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这种摘抄,越往后越宝贵,书读得越多,资料越难找,摘抄越是必要。这类题主旨在强化随时动手摘抄的习惯,同时又有培养筛选信息能力的作用。

三、本单元教学的几个问题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五篇课文既有共同点,又有很大差异。共同点是话题都属人生这个大范围,但是每篇课文具体的话题又各不相同,题材、体裁、风格更是各不相同。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理想》形象地概括了种种具体的理想,富有哲理性,比较空灵,只有引导学生联系具体事例,就好懂了,容易理解了,因此教学中似乎空灵,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很重要,联系已有的知识很重要。

《行道树》中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只要让学生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地方说的是神圣,哪些地方说的是痛苦,哪些地方说的是深沉,就能深入理解全文。

《人生寓言》比《短文两篇》含蓄一些,跟哲理性的《理想》又恰好相反,讲了寓言故事,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寓意。需要的是抽象和概括。探究寓意,要概括得准确贴切。

《我的信念》跟前几篇又不同,居里夫人陈述自己怎样对待工作,怎样对街生活,怎样对待物质利益,怎样克制个性,对科学有什么感受,要掌握这篇课文的内容,重要的是融会贯通,因此要引导学生进行梳理,理出各个要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以便掌握,消化。

文言文教学的特点就不必多说了。 总而言之,备课要抓住各篇课文的特点,灵活选择教学策略,精心研究怎样引导学生探究最好。 朗读教学要“常”抓不懈。 学生朗读都有各自的习惯,有好的成分,也有不太好的成分,朗读训练,一方面是提高,要好上加好,一方面是矫正,改变不好的习惯。矫正是不容易的,非一日之功,因此必须反复指导,反复训练。语音不正确的要一一纠正。要求读得流利,就要教学生嘴里念着一个词语。眼睛要兼顾后面的词语。要念的有感情,就要进入情境,进入角色。这一类训练要坚持不懈。

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要有自评,互评,教师评,并有记录。一个单元下来朗读水平要有一个切实的提高。 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语言学习是点滴积累的,说一段话,写一段话,基础是一字一句。不重视点滴积累,不重视基本功训练,写作与口语交际就不能明显提高。常见初中毕业生的作文,语言贫乏得多,读课文接触了那么多词语,就是进入不了自己的习作,简直可以说没有学习语言似的。原因就是不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如果注意这一点,初中三年那么多课文,加上课外阅读,积累起来,要用就用,那么三年下来,该是很有点文采的了。我们应该探索语言积累、感悟、运用的方式方法。其实办法十分简单,二三岁的孩子早会了。各种语句是变化生成的。比如,学了这么一句“从我丈夫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匪浅”根据表达的需要,代入其他词语,说“从《爱的教育》这本书中我获益匪浅”,“从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获益匪浅”,就变成了自己的话。经常运用,变化就会越来越灵巧,模仿的影子就一点没有了。这种运用的方式,希望坚持下来,坚持三年,成绩定然是斐然可观。

认真组织好“漫游语文世界”的活动。 这次活动的意义,一方面是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一方面是审视社会语文生活,为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性贡献一份力量。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是学习语文的有利条利。但是,自然状态下,往往是语言环境中好的东西不吸收,不好的东西反倒不学就出现了。这是很奇怪的,也是很普遍的。因此,毛泽东要提醒干部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语言学家吕叔相在分析语病时指出,书面语的种种毛病,听报告时都可以找到来源。所以,一方面要有意识地注意语言环境中那些新鲜活泼的语言,注意学习,另一方面,又要有意识地审视语言环境中那些不规范的东西,要干预,要抵制。组织这次活动,意义很大,要认真从事,以收到预期效果。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5184.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