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二历史教案:《频繁的地区冲突》教学设计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教案:《频繁的地区冲突》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问题导学

一、中东和平进程

活动与探究

材料一 阿拉伯国家联盟会员国(埃及、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外约旦、沙特阿拉伯和也门)的总理和外交部长于1947年12月8~17日在开罗召开了一次会议,发布了一项声明说:阿拉伯人“决心为反对联合国分裂巴勒斯坦的决议而战,并且遵照真主的意旨,决战至最后胜利”。

(1)材料一的声明发表的背景是什么?这一背景导致了什么后果?

材料二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三 埃及的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总统是战争的英雄、和平的英雄,他为和平而生,为原则而死。

——萨达特墓碑上的铭文

(3)萨达特总统为什么被称为“和平的英雄”?他的行为有什么影响?

二、印巴分治

活动与探究

材料 《蒙巴顿方案》规定,印巴两个自治领域的划分主要根据英属印度居民的宗教信仰……从《蒙巴顿方案》颁布至1951年,约720万伊斯兰教教徒成群结队迁往巴基斯坦;在巴基斯坦的约90万印度教徒也携儿带女迁往印度……加之《蒙巴顿方案》没有明确划分印巴边界,东、西巴基斯坦(东巴基斯坦即现今的孟加拉国)相距遥远,而恒河和印度河流经印巴两国,这又造成印巴边界纠纷问题和河水争端问题。

请回答:

(1)从材料中看出巴基斯坦的领土组成有何特点?

(2)印巴冲突的原因有哪些?其根源又是什么?

(3)印巴矛盾为何长期得不到解决?

(4)印巴冲突的升级会造成哪些危害?

中东和平之路艰难的原因

(1)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民族矛盾、宗教对立、领土和文化历史遗迹的归属纠纷等。

(2)大国插手:美、苏等大国插手,使情况更加复杂。

(3)阿以因素:阿以双方互不让步,使和解进程缓慢。

当堂检测

1.中东地区是民族纠纷和冲突频发的“多事之地”。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因素有()

①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②民族成分复杂 ③多样化的文化传统 ④大国插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2.巴以双方基本接受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标志着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意味着()

A.和平是人类生活的根本前提

B.主权神圣不可侵犯

C.为了和平可以出卖主权

D.阿拉伯人承认了以色列

3.1947年8月,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印度新德里附近的许多居民慌忙登上开往巴基斯坦的火车。这些居民()

A.是被印度当局强制驱逐到巴基斯坦的

B.是为了宗教信仰而被迫迁徙的

C.是被国际社会强制迁往巴基斯坦的

D.是为了逃避战乱而主动迁徙的

4.阅读下列图片,完成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中反战标志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指出中东问题形成的原因。中东问题的焦点是什么?

(3)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局部战争仍时有发生,请你设计一幅反战宣传标语。

答案:

【问题导学】

一、活动与探究:(1)提示:背景: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独立的阿拉伯国家和犹太国家。后果:巴勒斯坦地区的归属问题成为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冲突的焦点。

(2)提示: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国矛盾激化,双方爆发了五次战争。

(3)提示:萨达特总统率先谋求以和平方式解决中东问题。埃及与以色列的握手言和,开始了中东的和平进程。

二、活动与探究:(1)提示:巴基斯坦被分为东、西两部分。

(2)提示:宗教矛盾、领土纠纷、水源问题、克什米尔归属问题。根源是英国的“分而治之”的殖民主义政策。

(3)提示:长期积怨很深、外部力量插手、两国动辄诉诸武力。

(4)提示:引起新的军备竞赛,加剧南亚地区的动荡,威胁着世界和平。

【当堂检测】

1.C 解析:①②③④都是造成中东地区纷争的因素。

2.A 解析:巴以双方长期对土地存在争议,不能简单理解为用出卖主权的方式换取和平。A项最符合题意。

3.B

4.参考答案:(1)背景:美苏冷战,大搞核武器竞赛;反战和平运动兴起;许多科学家反对核战争。

(2)原因:阿以的相互仇视;外部势力的影响(或:大国的插手)。焦点:巴勒斯坦地区的归属问题。

(3)“世界是一家,和平靠大家”;“放飞和平鸽,世界充满爱”等。

相关推荐

高二历史教案:《碰撞与冲突》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二历史教案:《碰撞与冲突》教学设计》,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这段时间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亚非拉文学、民族乐派音乐、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等方面的主要作品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影响。通过分析这一时期主要文学、艺术作品及其产生的背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19世纪中叶亚、非、拉各国文学创作的情况,将其与同时代的欧洲文学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对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了解,理解社会现实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绘画的深刻影响。

(二)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对大量文学艺术作品的学习,逐步学会运用讨论法、比较法、分析法和归纳法等学习方法,以加深对批判现实主义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民族乐派音乐的主要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形成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文化传统的品质。通过对具体文学艺术内容的了解,促进正确的、积极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教材分析

1、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⑴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制度逐渐得到巩固。资本主义国家未能很好地缓和与协调自身矛盾,日益积聚的社会矛盾变得日益尖锐和复杂。

⑵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金钱成为衡量事物与人的价值的重要标准。

⑶浪漫主义对未来的设想和憧憬不再适应当时的社会现实,于是出现了一批敢于直面现实,深刻揭露社会黑暗和丑恶现实的文学家。

⑷资本主义各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并加紧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为争取民族独立,亚、非、拉地区的人民积极地进行着反帝、反殖斗争。这种斗争也反映在文化领域,使这一时期的东西方文化在激烈的碰撞中发展。在斗争中,亚、非、拉地区特有的现实主义文学也迅速崛起。

2、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起源以及主要代表人物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源于法国——司汤达和巴尔扎克是公认的经典作家;英国——查尔斯?狄更斯、勃朗特姐妹;俄国——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和美国的马克?叶温(1835—1910)等人。

2、司汤达的历史地位以及代表作。

⑴历史地位——1830年,法国作家司汤达(1783—1842)的长篇小说《红与黑》问世,标志着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也使司汤达成为了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

⑵代表作——《红与黑》的情节围绕着一个出身低微却颇有才干的青年于连展开。通过对于连人生经历的描述,司汤达猛烈抨击了法国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族的贪婪与卑劣,真实地再现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法国的社会状况。

4、巴尔扎克的历史地位、代表作及其地位。

⑴历史地位——巴尔扎克(1799—1850)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

⑵文学特色、代表作及其地位。

他善于揭露金钱社会中的罪恶与丑陋。他的许多著作,如《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高利贷者》等都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巴尔扎克将自己的作品合成了《人间喜剧》,其中包含九十多部小说,作品痛斥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无情,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罪恶,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

5、狄更斯作品的特点和代表作。

⑴作品特点——狄更斯出身贫寒,深知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他的作品是我们了解19世纪英国社会状况的好教材。在他的作品中描写了许多小人物的形象,并对他们寄予深深的同情。狄更斯的作品大多以圆满结局而结束,表达了他对真爱和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心。

⑵代表作——《匹克威克外传》是狄更斯的成名作,也是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雾都孤儿》和《双城记》都是狄更斯很有影响的作品,描述了封建贵族对下层人民的残酷迫害,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现实。

6、列夫·托尔斯泰的历史地位和代表作。

⑴历史地位——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写了二百多部作品,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顶峰。托尔斯泰的作品充满了战斗力,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⑵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托尔斯泰最重要的三部长篇巨著。其中,《安娜?卡列尼娜》是他艺术上最完美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描述了贵妇安娜对爱情自由的追求,而安娜卧轨自杀的悲惨结局则深刻揭露了当时俄国上流社会的腐败以及道德的沦丧。

7、亚非拉地区现实主义文学的崛起。

⑴时代背景与文学特色——这一时期的亚、非、拉地区不断遭受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因此,这些国家的人民为捍卫自己的祖国,积极地进行着反帝、反殖的斗争。在斗争中,亚、非、拉地区特有的现实主义文学也迅速崛起。这些文学作品以反帝、反侵略为主要题材,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

⑵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特点。

①埃及的巴鲁迪(1838—1904)创作了大量诗歌,以此作为战斗檄文和政治宣言书。

②被誉为中国“诗界革命”旗帜的黄遵宪(1848—1905),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也写了大量的纪实感怀诗歌,如《哀旅顺》、《台湾行》等,以此表达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任人践踏的痛苦心情。

③拉丁美洲也出现了大批现实主义作家和作品。

8、民族乐派音乐产生的背景及其艺术特点。

⑴产生的背景。

①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在世界的扩张逐渐淡化了自然形成的地理界线,世界各国音乐在继承本国音乐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开始受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

②东欧和北欧各国民族、民主运动空前高涨,促进了这些国家人民民族和民主意识的觉醒。艺术家们强烈要求摆脱外国文化的控制,发扬和创建具有本国民族特色的文化。

⑵艺术特点——他们以民族题材为主题创作了大量的歌曲和音乐,其作品的旋律、节奏等都带有民族特点,形成了民族乐派音乐。

9、俄国民族乐派代表人物柴可夫斯基的历史地位、主要作品、艺术特色和代表作及其特色

⑴历史地位、主要作品与艺术特色。

俄国民族乐派音乐家中,成就最大的当推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1893)。柴可夫斯基一生创作了6部交响乐,10部歌剧,3部舞曲(《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以及大量的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充满了激情,具有强烈的俄罗斯民族风格,同时旋律又异常优美动人,具有无与伦比的感染力,因此,柴可夫斯基被誉为“旋律大师”。

⑵代表作及其特色。

他的音乐主要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正值俄国农奴解放运动日益高涨的年代,年轻的柴可夫斯基心中充满了斗争的激情,因而作品中也充满了乐观明朗的情绪,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天鹅湖》等;后期则值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反动统治的黑暗时期,因此大部分作品都表现出内心的忧郁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如《第五交响曲》、《第六(悲怆)交响曲》以及《睡美人》等。

10、捷克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德沃夏克的历史地位、代表作和艺术特色。

⑴历史地位——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还有捷克的安东·德沃夏克(1841—1904)。德沃夏克自幼热爱音乐,是捷克民族乐派中最重要的作曲家。

⑵代表作和艺术特色。

他的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大量吸收了捷克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内容。其著名的交响曲《自新大陆》充分表明,音乐创作应当从丰富的民间旋律中吸收有艺术价值的成分,从而创造一种属于自己国家的民族音乐。

11、世界其他地区音乐的发展。

除了欧洲外,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诸如美国、日本、埃及、大洋洲和非洲等地的音乐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12、现实主义绘画的产生及其艺术特色。

⑴产生——现实主义绘画是随着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以及科学、民主思想的进步而掀起的一种艺术思潮,是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吸收新的内容而形成的。

⑵艺术特色——现实主义绘画以写实的手法来表达一切,是一种接近人民的艺术。

13、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的历史地位、艺术特色及其代表作。

⑴历史地位与艺术特色。

欧洲第一个打出现实主义旗号的是法国的居斯塔夫·库尔贝(1819—1877)。库尔贝十分喜欢观察社会生活,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从事社会活动。库尔贝将自己的创作与真实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是第一个把自己称为“现实主义者”的画家,也是现实主义画派的核心人物。

⑵代表作——1848年,库尔贝参加了“六月起义”,失败后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石工》就是一幅深刻描述贫苦工人艰苦劳动的作品。《奥尔南的葬礼》则表现了一群普通奥尔南农民的形象,其中有悲痛的送葬男女,也有面无表情的教士,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两幅画都是用真人大小的形象来描绘的。

14、19世纪法国绘画的繁荣。

19世纪,法国的绘画获得了全面繁荣,绘画风格上不仅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同时,这一时期的印象主义绘画也获得了长足发展。

15、印象派绘画的产生、艺术特色、历史地位及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⑴产生——印象派绘画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

⑵艺术特色——受当时光学发展的影响,印象主义画家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应从光的角度来体现,但也离不开与色彩的结合。他们将“光”与“色”作为研究的中心,企图在画面中造成一种“光”与“色”的生动明快效果。

⑶历史地位——印象派这种对“光”和“色”效果的追求,是绘画技法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⑷代表人物和代表作——莫奈(1840—1929)的《日出·印象》便是其中的代表作。《日出·印象》里大量使用了“光”与“色”的结合,使画面上的旭日、河水、晨雾、小舟、远方的景物,随着光色的变化而交相辉映,给人以特有的整体感。

16、后期印象主义绘画的主要代表人物、艺术特色及其代表作。

后期印象主义绘画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塞尚(1839—1906)和凡·高(1853—1890),其中又以荷兰伟大的画家凡·高最为著名。他的作品色彩极其强烈,富有个性,充满了火一样的热情,他被称为是“扑向太阳的画家”,代表作有《向日葵》、《星月夜》等。

17、法国杰出的雕塑家——罗丹的艺术特色、历史地位和代表作。

⑴艺术特色及历史地位。

罗丹(1840—1917)出生于法国巴黎。他的雕塑作品有很深的思想内涵,每一件作品的表情、动作都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情感。罗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是活的雕塑,他对世界近代雕塑艺术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⑵代表作——1875年展出的《青铜时代》是他的成名作,人物身上悸动的肌肉和起伏的呼吸都给人一种真实感。《思想者》是罗丹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的人物双眉紧蹙,右手有力地托着下颌,全身肌肉紧绷,仿佛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18、俄国画家列宾及其代表作。

俄国画家列宾(1899—1930)也以其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抨击了俄国现实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生活的痛苦。

三、巩固知识

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从19世纪30年代起,现实主义渐渐成为欧美文学的主要潮流,其根本原因是( )

A、随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逐渐暴露

B、古典主义不适时宜,已几乎绝迹

C、浪漫主义遭到强烈批判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基本方法是互相排斥的

2、下列各项关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叙述错误的是()

A、19世纪30年代起逐步成为文学的主要潮流

B、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形式主要是小说

C、现实主义文学按事实描写生活,对现存秩序强烈不满

D、现实主义文学兴起后,浪漫主义绝迹

3、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形式是( )

A、短篇小说 B、中篇小说 C、长篇小说 D、诗歌

4、19世纪中叶起,欧洲批判现实主文学首先开始于( )

A、法国? B、英国? C、美国? D、俄国

5、下列哪部小说的问世,标志着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 )

A、《人间喜剧》 B、《高老头》 C、《葛朗台》 D、《红与黑》

6、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红与黑》的作者是( )

A、巴尔扎克 B、司汤达 C、莫泊桑 D、狄更斯

7、巴尔扎克的巨著《人间喜剧》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是因为它( )

A、对欧洲各国的社会弊端予以辛辣的讽刺和揭露

B、展示了19世纪前半期整个法国社会的生活画卷

C、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法国各方面的社会生活

D、是“第二帝国时代一个家族的自然史和社会史”

8、下列哪位不是19世纪中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

A、司汤达 B、巴尔扎克 C、果戈理 D、雨果

9、捷克民族乐派最重要的作曲家是( )

A、贝多芬 B、舒伯特 C、柴可夫斯基 D、德沃夏克

10、俄国音乐成就主要反映在( )

A、古典乐派 B、浪漫乐派 C、歌剧 D、民族乐派

11、19世纪中叶,俄国民族乐派音乐的代表人物中成就最高的是( )

A、格林卡 B、达尔戈梅日斯基 C、柴可夫斯基 D、舒伯特

12、柴可夫斯基给俄国音乐带来世界声誉,其作品的特点是( )

A、结构严谨,富有表现力 B、具有动人丰富的旋律,带有伤感的色彩

C、夸张而奇特,别具一格 D、丰富多样,着重内心刻画,旋律、配器富于表现力

13、19世纪中叶,欧洲第—个打出现实主义旗号的美术家是( )

A、居斯塔夫·库尔贝 B、凡·高 C、塞尚 D、莫奈

14、法国画家库尔贝的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绘画作品有( )

①《石工》 ②《奥尔南的葬礼》 ③《亚威农少女》 ④《自由引导人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一、材料解析题

15、阅读下列材料:

(列夫?托尔斯泰)一方面,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不仅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插图,而且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另一方面,是一个发狂地信仰基督的地主。

——列宁《列夫·托尔斯泰是我们革命的镜子》

请回答:

⑴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属于哪一流派?他有哪几部著名的作品?

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夫·托尔斯泰怎样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插图?

⑶列宁是怎样评价列夫·托尔斯泰的?

16、阅读下列材料:

1874年,一群不出名的年轻画家在法国巴黎市中心卡普辛大道35号举办了—次“无名艺术家联合展览会”。这场展览会展出了莫奈1872年完成的——幅油画写生《日出·印象》。

在这幅画里,莫奈用奇特的技法描绘了他自己所体验到的海上日出那转瞬即逝的壮观景象,用“光”与“色”成功地再现了大自然。这幅画中除了—轮清晰的朝阳,其余的事物都若隐若现。透过作品,人们所能感受到的只是“光”与“色”的交织。公众看了这幅画后纷纷感叹眼中只有“印象”。不久便有一位不满于这次展览的记者在杂志上发表文章,并借莫奈的《日出·印象》一画,嘲讽他们为“印象派”。而此时,这群青年画家对传统的学院派绘画有着强烈的不满,他们觉得“印象派”这个名词刚好证明了他们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因此也欣然接受了这一称呼,“印象派”由此诞生。莫奈也成为印象派中具有代表性的画家,被称为“和光线赛跑的画家”。

请问答:

⑴印象派绘画产生于何时?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有哪些?

⑵印象派绘画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二、问答题

17、高尔基说:“资产阶级的‘浪子’的现实主义,是批判的现实主义;批判的现实主义揭发了社会的恶习,描写了个人在家庭传统、宗教教条和法规压制下的‘生活的冒险’,却不能给人指出一条出路。”结合高尔基的话指出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并举例说明。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C? 4、A? 5、D? 6、B? 7、B? 8、D? 9、D? 10、D? 11、C? 12、D? 13、A? 14、A

二、材料解析题

15、答案提示:⑴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其著名的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⑵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客观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的现实,如《战争与和平》反映了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时期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描写了俄罗斯社会的整整一个时代;《安娜·卡列尼娜》则深刻揭露了当时俄国上流社会的腐败以及道德的沦丧。⑶列宁既肯定了列夫·托尔斯泰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同时又指出了他所代表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16、答案提示:(1)19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莫奈、塞尚、凡·高;代表作品:莫奈的《日出·印象》、凡·高的《向日葵》、《星月夜》。(2)印象派绘画的产生:受了当时科学发展的影响。这些画家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应该从光的角度来体现,因此绘画也离不开光与色彩的结合。于是,他们将“光”与“色”作为研究的中心,企图在画面中造成一种“光”与“色”的生动明快的效果。

三、问答题

17、答案提示:⑴特点:①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社会生活,详尽分析人类行为互相冲突的趋势,着力再现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②以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为出发点,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但不能指出社会发展前途。③长篇小说创作空前繁荣。

⑵举例:①法国现实主义作家以其作品展示了法国社会的生活画卷,对资产阶级上层社会作了深刻揭露。②英国作家揭露了资本主义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痛苦。③俄国作家批判了农奴制的丑恶,真实地展示了俄国当时的社会面貌。④欧美及亚洲同时代的作家的作品也展示了同样的风格。

⑶经济原因:工业革命在西欧开展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也随之壮大。同时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和弊病逐渐暴露,这些导致现实主义文学逐渐成为文学的主流。

高二历史教案:《美国的建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启蒙思想在北美的传播;英国对殖民地的压制和盘剥;北美独立战争;美国1787年宪法和联邦政府成立。

2.通过分析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和历史意义,使学生认识到:美国独立战争不仅是民族解放战争,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赢得民族独立,建立了近代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而且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为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学习美国联邦宪法,使学生认识到:1781年宪法虽然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但它也具有一定的民主性,经过几次修改,至今仍在使用。

3.通过对北美独立战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建立在奴役基础上的殖民统治迟滞了北美社会的进步,违背了北美人民追求民族自立的愿望;美国的建立,体现了时代的进步;落后地区、民族的人民也有生存权和发展权,只要敢于斗争,坚持不懈,就能最终战胜强大的敌人,赢得民族和国家的新生;自强不息是一个民族、国家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

教学建议

关于导入的教学建议

针对学生对现代美国的了解较多的现实,教学可从当今美国政治、经济、外交政策等方面的地位入手,从而引导学生走进200多年前的独立前后的美国。也可从介绍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华盛顿、美国的国旗入手。还可从本节的阶段特征与知识归纳入手。

教材地位分析

北美独立战争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一次伟大的历史事件,是“美国的第一次革命”。现代的文明的美国的历史,是从这场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它给欧洲中等阶级敲响了警钟。

重点分析

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背景、1787年宪法。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是把握战争性质、历史意义,了解战争进程的关键;而1787年宪法则是了解美国政体、政治的突破口。所以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背景、1787年宪法是本节的重点。

重点突破方案

通过教材阅读、图片、文字资料的提供帮助学生正确把握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因素之间的关系,探寻共同规律。通过图片(如:早期殖民扩张图、英国在北美的拓殖图、北美独立战争形势图等)、文字资料(教材中《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和潘恩的《常识》)和教学课件(见媒体材料),引导学生归纳、概括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性质、意义,分析、评价1787年宪法。在分析、评价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和资产阶级的作用时,要注意从时代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避免把其保守性简单归结为阶级的局限性(因为,当时北美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资产阶级作为正在上升的革命阶级领导了独立战争,在一定程度上能突破其阶级局限性,表现出更多的革命精神,因而获得更多的革命成果)。

难点分析

对宪法的评价。1787年宪法体现独立革命的重大成就,使联邦政府建立在资产阶级民主法制的基础上,给美国带来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此宪法,使学生懂得一定的历史现象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本节学习的难点。

难点突破方案

《1787年宪法》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小字、《1787年宪法》的文字性材料(即参、众两院的选举办法),了解美国政治的民主性、阶级性、种族性;重点通过图示法介绍美国行政、司法、立法机构的建设、职权,以及它们之间的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1787年宪法》的精髓是“三权分立” (图示详见课件):即“制约与平衡”(它是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它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体现)。

教学设计示例

第六节 美国的建立和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重点: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背景、1787年宪法

难点: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可通过美国国旗导入本节的教学,“请同学介绍一下美国国旗的含义”。美国国旗记载着美国由13个州扩张演变为50个州的历史,也纪念着最初英国殖民统治下的13个州参加独立战争并最终为赢得独立做出的贡献。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2.北美独立战争的原因和背景,教师可按教材中提到的几个方面内容请学生归纳,也可换一种方法,例如给出几段原始材料,通过学生分析理解,归纳出独立战争爆发的深刻根源。

材料一 北部殖民地,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中部殖民地,以农业为主,土地肥沃,被称为“面包殖民地”。南部殖民地,盛行资本主义种植园奴隶制经济,主要作物是烟草、蓝靛,有一批“蓝靛百万富翁”

材料二 1660年的《航海条例》规定,北美殖民地所有的输入和输出商品都要使用英国船只运输,一切物品只能运往英国。1765年的《印花税法》规定,所有的印刷品、商业单据、法律证件等都要缴纳印花税。

教师提问学生,这两段材料说明什么问题同学们能否从中分析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要求独立的原因?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相比较,归纳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殖民地经济的发展要求摆脱英国的盘剥和束缚,双方矛盾激化致使战争一触即发。

3.独立战争的经过。建议教师给学生一段时间阅读教材关于战争进程的有关内容,按时间先后顺序总结独立战争进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最好制作一张大事年表。其中包括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1774年第一届大陆会议,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和第二届大陆会议,组成大陆军,1776年发表《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国的诞生,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1781年约克镇大捷,战争胜利结束,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等几个要点。

4.1787年宪法。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建议教师通过原始材料的分析加深学生对1787年宪法的理解。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7年)》摘录

我们合众国人民,为了建设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证国内安宁,规划共同国防,增进一般福利,使我们自己和我们后代得到自由和幸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

第1条

第1节 本宪法所赋予一切立法权,应操于联邦国会,国会包括参议院和众议院。

第2节第1款 众议院应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的议员组成……

第3款 众议员名额和直接税,应按照本联邦内各州的人口分配。这种人口

的决定,除全部自由人外,应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这种自由人中

包括必须服一定年限劳级的人口,不包括未纳税的印第安人……

第3节 第1款 联邦参议院应由每州两名参议员组成。参议员由州议会选出,其任期为六年……

第2条

第1节 第1款 行政权应操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的任期定为四年……

第2节 第1款 总统应为联邦的陆海军及奉调为联邦服阶段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

第3条

第1节 联邦的司法权应操于最高法院及联邦国会得以随时规定并设立的各种低级法院。最高法院和低级法院两者的法官,只要能忠于职守,即应继续在职……

教师可就以上这些材料,提问学生,该宪法中规定的建国目的是什么?政府的组成形式是什么?有哪些权力?国家职权由哪三个部门分掌?如何评价这部宪法?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完成教学。

5.北美独立战争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对美国本身的发展和对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的重大影响两方面分析。

教学设计思想

利用现实社会生活中美国的影响入手,结合大量的图片、文字、网上资料,创设历史学习的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在教师的设计、引导下,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完成知识的识记、能力的培养、情感的流露。

高二历史教案:《文学的繁荣》教学设计


【分析与思考】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18C末至19C以来文学艺术特别是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轨迹,点明其中的内在发展逻辑。⑴18C末19C初,受启蒙运动影响,理性主义盛行欧洲,崇尚理性的新古典主义艺术流派出现。但是,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失败,人们开始不再盲目相信理想,开始追求人类的内心感情,于是,所谓的浪漫主义流派在文学艺术领域盛行。⑵19C中叶以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社会矛盾也日益尖锐,在此期间,很多有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纷纷批判和揭露社会丑陋现象,在文学艺术领域,以批判社会现实为宗旨的现实主义流行。⑶20C以后,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是,社会也更加动荡,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危机使世界更加不安,人们心灵越来越空虚和迷茫,反对传统为特征的现代主义流派开始出现于文学艺术领域。在此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对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印象画派、电影电视艺术等。

1、文学艺术反映了政治的演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反过来又影响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2、文学成就:⑴西方文学:18C末到19C30年代,文学艺术家关注和表现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崇尚浪漫主义;19C中叶后,现实主义开始风行;20C,现代主义文学兴盛起来。⑵社会主义文学:20C,以苏联为代表,曾经繁荣一时。⑶亚非拉文学:产生了一些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作品。

第22课 文学的繁荣

【课前导学】

一、“浪漫主义文学”把握三点

1、背景:法国大革命胜利后确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不像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妙,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也没有实现,因而引起人们的失望和强烈不满。

2、特点:①反对崇尚理性,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②在创作中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

3、代表:①雨果浪漫主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②雪莱《西风颂》和《致云雀》、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③海涅《诗集》《旅行记》等,政治抒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二、“现实主义文学”把握三点

1、背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和弊病逐渐暴露。

2、特点:①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详尽分析人类行为互相冲突的趋势,着力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②以长篇小说作为主要形式,使长篇小说的创作空前繁荣。

3、代表:①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以《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最著名。②英国狄更斯自传体小说《大卫·科波菲尔》。③俄国: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果戈理是俄国文学从模仿走向独创的第一人,其代表作《死魂灵》。列夫·托尔斯泰将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不朽名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

三、“20世纪的世界文学成就”把握五点

1、背景:20世纪—-战争的幽灵、革命的暴力、科技的双刃剑、价值的迷失、未来的冲击。

2、20世纪西方文学:英国肖伯纳《苹果车》是一部抨击英国议会制的政治讽刺剧;法国罗曼·罗兰反对战争、支持苏联、参加反法西斯的群众运动,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获诺贝尔文学奖。

3、现代主义文学:①社会背景:现代主义是资本主义垄断时代的产物。两次世界大战的烟云,无情地嘲弄了人类的尊严和生存权力。战后频繁的经济危机、冷战,使西方各国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②主要特征:主观地表达世界的看法和通过想象表现心理的真实。在艺术手法上,往往没有开头、结尾和情节,只有指示人物活动的粗线条;没有或是徒具人形的人物,而不厌其烦地写某一固定的物;没有脉络、颠倒跳跃、多角度、多层次;语言无逻辑、或句法残缺、或以声音替代,晦涩难懂。③主要代表:爱尔兰贝克特《等待戈多》。

4、20世纪苏联社会主义文学:①背景: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苏俄布尔什维克党文艺政策的正确指引。②基本特征是:遵循文学党性原则,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负有崇高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基本创作方法,同时吸收其他艺术流派有生命力的表现手法;具有多样化的民族形式和统一的社会主义内容。③主要代表:高尔基的小说《母亲》等奠定了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基础。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5、20世纪的亚、非、拉美文学:①社会背景: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②主要代表:泰戈尔为印度现代民族主义奠定了基础,是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代表作《戈拉》。鲁迅的《呐喊》集。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整合拓展】

一、浪漫主义文学

1、特征:⑴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⑵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最本质的特征:主观性,即往往把理想作为现实加以描写和歌颂,注重内心生活的描写。

2、代表:⑴雨果: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⑵雪莱:①最具代表性佳作是《西风颂》;②恩格斯赞美他是“天才的预言家”。

★雨果名言: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

★雪莱名言:①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②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③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等。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其代表作是叙事长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和《唐璜》。《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使他“一夜醒来竟成了诗坛上的拿破仑”。《唐璜》被誉为“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

二、现实主义文学

1、特征: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罪恶。

2、代表:⑴巴尔扎克:①自称是法国社会的书记员;②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誓愿:“拿破仑用剑没有办到的,我要用笔来完成”;③《人间喜剧》:由91部小说组成,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的罪恶方面可谓入木三分,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⑵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①罗曼·罗兰称赞此书是“我们时代里最伟大的史书,是近代的《伊利亚特》”。②斯特拉霍夫评价:近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领域……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

⑶易卜生三幕剧《玩偶之家》:写主人公娜拉从爱护丈夫、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最后离家出走,摆脱玩偶地位的自我觉醒过程。曾被比做“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

★作用:①积极性:从不同侧面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状况,对现存的社会弊端和社会秩序进行无情的揭露和强烈的批判。②局限性:只是指出社会弊端,但并没有指出正确的道路;其所宣扬的自由和幸福只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幸福,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三、20世纪的世界文学

1、现代主义文学:⑴特征: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于传统。⑵代表:①《老人与海》;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②《等待戈多》:又译做等待果陀,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戏剧。1969年获诺贝尔奖的评语是:“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

2、亚非拉民族文学:⑴泰戈尔:1913年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代表作《故事诗集》《新月集》等。⑵马尔克斯《百年孤独》:①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②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马尔克斯因此成为拉美小说界的“掌门人”。评论界称赞它为:“20C用西班牙文写作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之一”,而这部小说所采用的创作手法“魔幻现实主义”至此才广为世人接受。⑶索因卡:1986年成为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人。

★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是:1968年日本的川端康成。2012年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者是莫言,原名管谟业。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世纪世界文学多元化特点表现:①形式上: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都得到发展;②内容上:资本主义文学、社会主义文学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文学都有很大成就;③思想上:手法各异,但反映的思想内容都体现出时代性和多元化。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1901年首次颁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高二历史教案:《美苏争霸》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二历史教案:《美苏争霸》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知识网络

一、美苏争霸的原因

1、根本原因: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加剧

2、重要原因:苏联实力的增强

3、历史原因:沙俄的大国沙文主义传统

4、直接原因:赫鲁晓夫对外扩张战略与美国霸权政策相冲突

二、美苏争霸的经过(三个阶段)

㈠第一阶段:50年代中-60年代初

阶段

第一阶段:50年代中-60年代初

领导人

赫鲁晓夫

艾森豪威尔、肯尼迪

战略态势

美攻苏守,优势在美

争霸政策

与美国平起平坐,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

主要通过缓和手段与美国争霸(与美国相比,苏联实力仍有差距)

艾森豪威尔“软化”政策和肯尼迪的“和平战略”

⑴实质:是在实力地位基础上灵活运用文、武两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⑵特点:①“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

②在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口号下,对社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

政策调整的原因

经济恢复,军事实力增强,加入争霸行列

①经济: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与美差距缩小;

②军事:常规实力增强;

③核武器: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

实力相对削弱

争霸特点

缓和与紧张并存,以紧张为主

重大事件

缓和

1959.9赫鲁晓夫首次访美——戴维营精神

⑴背景:第二次柏林危机的爆发

⑵内容:在柏林问题上恢复谈判,在国际争端不诉诸武力

⑶影响:①促使美苏关系暂时缓和,是苏联推行苏美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

②美国实际上承认苏美同是超级大国的事实

紧张

①美国U-2飞机事件(1960.5)

影响:美苏关系进入新的僵持时期

②柏林墙事件(1962.8)

A.背景:第二次柏林危机后,东柏林地区居民不断逃往西柏林

B.概况:

C.影响:导致柏林人民基本人权受到极大损害

③古巴导弹危机

A.背景:①1959.1卡斯特罗建立了古巴革命政权

②苏联军事援助古巴并建立导弹基地

B.概况:

C.结果:苏联被迫将导弹撤出古巴(原因:苏联在争霸中处于劣势)

㈡第二阶段:60s初—70s末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阶段

第二阶段:60s初—70s末

领导人

勃列日涅夫

尼克松

战略态势

苏攻美守,优势在苏

争霸政策

力争军事优势的军事战略和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目的:用“缓和”来麻痹西方国家,为苏联赢得时间加强军事和经济实力),在亚非积极扩张

战略进攻转入战略收缩,实行尼克松主义(“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方针,强调“均势外交”)

政策调整的原因和表现

⑴原因:

①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大为缩小

②战略核武器与美国大致平衡

⑵表现:

①在亚非拉取得二十多个海空军基地的使用权

②70S末,出兵阿富汗(苏霸权主义的顶峰)

⑶影响:

①使苏联在国际上陷入空前孤立

②使苏联陷入经济危机边缘

⑴原因:

①美国经济增长趋于缓慢(欧共体、日本经济崛起的冲击;1973年石油危机;陷入越战泥潭)

②越战大大消耗国力,军事实力相对下降

③为了保住霸权

④苏联在战略武器上与美国达到大致平衡

⑵表现:

①调整外交政策: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方针

②调整全球军事部署,从越战中脱身

③谋求与中国谈话

④对苏联采取“缓和”外交(目的:对苏联采取“缓和”外交,在争夺同时,希望用军事协议和经济关系束缚苏联)

争霸特点

总体趋向缓和(直接对峙、激化矛盾的情况不显著)

美苏缓和的重大事件

缓和

⑴背景:美苏都推行“缓和”战略(缓和也是争夺世界霸权的一种形式。缓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

⑵表现:

①1963、1968年先后签订……

②1972年两国签署第一阶段……

③两国首脑一系列互访和会谈……——高潮

④1973、1975年共同参加……

更隐蔽的进攻方式

思想文化渗透、和平演变

第三阶段: 80年代~90年代初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阶段

第二阶段:60s初—70s末

领导人

戈尔巴乔夫

里根、布什

战略态势

美攻苏守,苏最终解体,优势在美

争霸政策

“新思维”,实行全面收缩

里根主义:新“遏制”战略,“以实力求和平”

布什:“渐变”,“合作”(多以“缓和”促苏联演变)

政策调整的原因和表现

⑴原因:

①全球争霸消耗国力;

②体制僵化导致经济衰退

⑵表现:戈尔巴乔夫执政,提出“新思维”理论

①美苏对话(1987年签定>、1985—1988年签定43个双边协议

②放松对东欧控制,并最终退出

③从阿富汗撤军

④改善中苏关系

⑴原因:

①经济复苏并持续发展。

②苏联经济则陷入困境

⑵表现:

A、⑴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重振国威和以实力求和平

①军事上提出灵活反应战略,重夺军事优势

②1983年“战略防御计划”(目的)

③意识形态的宣传大战

B、布什政府的超越“遏制”战略:

①支持苏联国内改革

②以提供经济援助为条件左右苏联改革

争霸特点

美国态度强硬,苏联全面收缩,最终“和平演变”

三、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

A、美苏关系演变的影响:

消极:⑴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

⑵消耗了大量资源和财富,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⑶两极格局解体后,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

①冷战思维仍然存在

②两极格局解体后各种矛盾激化

③大国的强权政治依然成为和平的潜在威胁

积极:⑴美苏互相牵制避免了新世界大战的爆发;

⑵美苏缓和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

B、启示:

①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损人又害己。

③国际地位由综合国力决定,要努力发展社会经济

④综合国力主要取决于科技水平,要重视科技和教育,走科教兴国道路。

⑤必须承认世界的多样性、统一性,尊重各国人民自己的选择。

疑难解析

1、美苏争霸的概况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阶段

战略态势

原因

重大事件

50年代中-60年代初

既缓和又紧张,优势在美

赫氏推行与美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争夺世霸的政策

缓和③赫氏访美

紧张①第二次柏林危机

②古巴导弹危机

60年代中-70年代末

苏攻美守,优势在苏

苏:①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

②推行积极进攻战略。

美:①经济增长趋缓

②越南战争泥潭

缓和:1972年尼克松访苏

1975年欧安会召开

紧张: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80年代

美攻苏守,优势在美

苏:①经济困难

②戈氏放弃争夺策略

美:①经济复苏

②里根采取强硬态度

美:①里根主义②星球大战

苏:①从阿富汗撤军

②放松对东欧控制

③中苏关系正常化

第二次缓和《中导条约》

总结

美苏对峙互有攻守

争霸政策随经济军事实力的消长而变化

争霸重点在欧洲

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尤其是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国际力量的对比,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和科技力量,

一个国家在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利益时,要注意发展综合国力。片面发展军事技术和军事力量对比是难以持久的。

2、合作探究:试述在美苏争霸的不同阶段,美国和苏联对中国采取的政策,并分析它们采取这些政策的原因。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国家

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80年代

美国

孤立、反对中国

原因:敌视社会主义,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

关系正常化

原因: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

与中国关系时好时坏

原因:仍没有放弃霸权主义政策

苏联

苏中关系恶化

原因: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

对中国军事威胁,酿成边境冲突

原因:对外扩张

同中国改善关系

原因:全面收缩

3、尼克松主义:

⑴原因: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⑵内容:

①调整与欧、日、中国的的关系,实行必要的局部收缩,确保战略重点。

②维持与苏联的均势,从实力出发,以谈判为手段, 继续与苏展开争霸斗争。

⑶实质: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美国统治集团为维护既得利益,保住已有的霸权地位而采取的一种新的策略。

基础金题

1.二战后“柏林墙”的出现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的对抗 B.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

C.德意志的民族分歧 D.东西德的正式分裂

2.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对外政策的主要特点是

A.与美争霸,对外扩张 B.联合第三世界,孤立美国

C.打击资本主义,维护社会主义 D.打击美国,压制中国

3.在美苏争霸中,苏联采取进攻战略的顶峰是

A.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B.苏联入侵阿富汗

C.苏联把导弹运入古巴 D.苏联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

4.下列不能表明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的是

A.欧洲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

B.美苏在欧洲都集结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状态

C.德国和西柏林问题陷于僵局,随时有爆发危机的可能

D.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对立

5.20世纪70年代,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战略防御的态势。下列各项与形成这种态势有关的是

A.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滞胀”

B.马歇尔计划成为美国经济的负担

C西欧、日本加紧与美国的经济竞争

D.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影响

6.促使美苏争霸策略发生攻守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A.与中国关系如何 B.国家领导集团的决策能力

C.第三世界的兴起 D.本国的经济、军事实力

7.以下涉及美苏争霸的内容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美苏关系的演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B.战后美苏之间一直没有直接交战

C.美苏之间的争夺是综合国力之间的较量

D军备竞赛加快了苏联经济的发展速度

8. 这幅漫画不能直接反映出的信息是

A.世界曾到了核战争的边缘 B.美苏争霸的优势在美国

C.美苏争霸威胁到世界和平 D.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

9.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墓志铭上写到:“历史给予的最高荣誉是和平缔造者的称号。”请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认识。

尼克松在位期间改善了中美关系;将侵越美军撤出越南;在美苏争霸中,一面进行争夺,一面以谈判代替对抗。尼克松为中美、中苏关系的缓和作出了贡献,这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但尼克松并不是和平的缔造者,他本质上仍然是垄断资产阶级的代表,是美国霸权政策的当时执行者。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517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