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二生物教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二生物教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 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板书〕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 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淋巴等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板书〕2.

内环境——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三、细胞外液的成分

〔资料分析〕有学生分析并回答,老师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板书〕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板书〕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

CO2+H2O H2CO3 H+ + 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小结〕略。

〔作业〕课后习题一二题。

〔提示〕1.C。 2.B。 3.B。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拓展题

(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3)肾小管的重吸收。(4)皮肤。

延伸阅读

高二生物上册《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总结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上册《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总结”,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高二生物上册《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总结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内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高三生物教案:《人体内环境稳态》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生物教案:《人体内环境稳态》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文题目:高三生物教案:人体内环境稳态

【考纲要求】

1.稳态的生理意义II

2.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II

【课前回顾区】

1.请用以下关键词构建本节知识框架:稳态、体液、内环境、渗透压、体温调节、血糖平衡、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

【课堂探究区】

探究一:稳态

1.体液是指什么?消化液是体液吗?

2.你能用文字和箭头表示出体液内部之间的关系吗?

3、内环境=细胞外液吗?细胞外液中有哪些成分?

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有哪些?酸碱度范围是多少?具体靠什么调节?

5、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和温度分别是多少?

6.哪些是与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的系统?哪些是参与调节的系统?

7.什么是内环境的稳态?

【对位训练一】如图是人体局部组织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体液是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填标号)。

(2)若该图为肝脏的局部结构图,当患肝炎时,则B端与A端的液体相比,明显增加的物质有 等

(3)如果该图为鼻黏膜的局部结构模式图,当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 (填标号)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最终会使 (填标号)的通透性增强,引起鼻黏膜水肿。

(4)尝试构建人体肝脏内体液间O2、CO2扩散的模型(如上图所示,说明:在图形框间用实线箭头表示O2,用虚线箭头表示CO2;不考虑 CO2进入成熟红细胞内液)。

探究二:水和无机盐的平衡与调节

1.人体内水的来源和去路有哪些?

2.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分别主要有什么维持?

3.你能用文字和箭头写出吃的食物过咸体内水分调节过程吗?

补充: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保钠排钾

【对位训练二】

1.正常情况下,人体摄入和排出的无机盐是保持平衡的。若只饮水不进食,则( )

A.K+排出量大于正常情况下的排出量 B.K+排出量等于正常情况下的排出量

C.K+排出量小于正常情况下的排出量 D.K+排出量等于零

2.在正常情况下,由尿排出的K+大约是肾小球滤过的K+量的1/10,当给人以大量钾盐时,尿中K+排出量可超过肾小球滤过的K+的量。这一事实表明 ( )

A.肾脏排出K+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B.K+的分泌和重吸收既可能是主动过程,也可能是被动过程

C.肾小管和集合管既能重吸收K+,又有分泌K+的能力

D.K+的分泌和Na+的重吸收相关联,都受醛固酮的促进

探究三:血糖平衡

1、请写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2、请用文字和箭头画出血糖升高和降低的调节机制:

3.请分别写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

【对位训练三】人体在不同的生理状况下物质代谢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① 人体在禁食和安静条件下,三种物质含量变化

如图。据图描述血糖和血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变

化,并分析血游离脂肪酸的主要来源。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根据所学血糖来源和去路的知识,写出图中血

糖在AB段水平时,血糖的主要来源和去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对血糖含量变化起调节作用的激素有__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探究四:体温调节

1.人体的产热器官和散热器官分别是什么?

2.请用文字和箭头分别写出寒冷和炎热环境下体温调节的过程:

【对位训练四】右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T-E-N-F-B途径主要表示______调节过程。B过程主要是通过______作用实现。

(2)在寒冷环境中,人体血液中______(激素)的含量会明显升高,从而加速体温上升。

(3)经测量,某人体温在24h内,都处于39℃,若A、B、C都表示热量,则A+B______C。 (选填“>”“

(4)人体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是在______,该结构还具有调节______等功能

小结:下丘脑在机体稳态调节中的主要作用:

【课后检测】

1.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 可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② 有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③ 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④ 垂体通过下丘脑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①③

2.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减少 C.组织液增加 D.淋巴减少

3.人体发生组织水肿的原因之一可能是 ( )

A.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少 B.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少

C.血液中尿素含量多 D.血液中无机盐含量多

选做题:

4.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回答相关的问题:

一、实验材料和用具:家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液、量筒、试管若干支、Na2CO3溶液、乳酸、pH 试纸。

二、实验流程

步骤 A组 B组

① 1号试管 2号试管 3号试管 1号试管 2号试管 3号试管

等量缓冲溶液 等量血浆 ? 等量缓冲溶液 等量血浆

② 滴加等量的Na2CO3溶液 ?

③ 记录结果 记录结果

预测

结果 ? ?

结论 ? ?

(1)步骤①中向A组和B组的1号试管中加入 。

(2)步骤②中向B组3支试管中滴加 。

(3)预测结果:

A组: 。

B组: 。

(4)从以上实验结果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专题10 人体内环境稳态

1.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血浆

细胞内液 组织液 淋巴

4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 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其中神经调节是主要方式。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对位训练一:

(1)①与③、②与③ ③④(2)CO2、尿素、谷丙转氨酶 (3)① ⑤

(4)如下图所示

对位训练二:C C

对位训练三:

①禁食初期,血糖含量基本保持不变。随着禁食时间延长,血糖含量下降,之后,保持在较低水平。随着禁食时间延长,血游离脂肪酸含量逐渐增加。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进入血液,导致血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②来源:肝糖元的分解、非糖物质转化;去路:氧化分解;③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对位训练四:

(1)神经 有氧呼吸 (2)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 (3) >

(4)下丘脑水的平衡、无机盐平衡、血糖平衡、内分泌等其他活动

课后检测区:D C A

(1)等量蒸馏水 (2)等量的乳酸 (3)1号试管pH变化明显,pH明显上升;2、3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 1号试管pH变化明显,pH明显下降;2、3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4)蒸馏水不具有缓冲作用,为对照组;人工配制的缓冲溶液具有缓冲作用;动物血浆与缓冲溶液一样具有缓冲作用,说明其成分中含有缓冲物质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导学案
寄语:勤学苦练,慎思笃学,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一、本章聚焦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稳态的概念和具体表现。
4、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5、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自主学习
(一)1、生活在水中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从__________获取生存所必需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并把废物排入水中。
2、体液中除含有大量的__________以外还会含有许多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细胞内液(存在于__________约占体液的__________)
__________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3、体液________是存在于组织间隙的液体又叫__________
是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__________是大量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的直接生
活的环境

4、内环境的三种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三者之间成分含量__________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__________概括地说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__________类似于___________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__________,细胞外液三者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方面。
6、渗透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小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__________,之所以保持稳定与它含有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__左右。
7、内环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_________。
8、稳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某种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内环境的稳态是在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共同作用下通过_______________而实现的。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1、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知识点拨:
1、体液、细胞外液及细胞内液之间的关系
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体液的一部分;而体液是指人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三者的关系如图1—1—1: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
(1)、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是恒定不变的,因为细胞不断进行的代谢活动和外环境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内环境。
(2)、内环境的变化都有一定的范围。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变化范围为36.5~37.5℃;血液的PH变化范围为7.35~7.45;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血糖正常水平为0.80~1.20g/L。所以利用血浆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
(3)、我们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
4、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1)、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
(2)、参与调节的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其中神经调节是主要方式。
5、知识结构图:

高二生物教案:《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二)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二生物教案:《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二)”,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目标:

1.内环境的知识(理解)。

2.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理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教学难点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教学过程

提问:人体内的代谢活动都是通过酶促反应来完成的,那么,酶活性受哪些因素影响?

(回答:温度和pH等。)

引言:可见,一个生命活动正常的人,他体内的温度和酸碱度等理化性质都是处在相对稳定状态的。这堂课学习的课题是《内环境的稳态》。

提问:什么是内环境呢?

讲述:体内有许多液体,它们是内环境的基础。人体内含有的大量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可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内液是存在于细胞内的体液。(学生举例)细胞外液是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学生举例)

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叫做人体的内环境。

观察:请大家认真观察屏幕上的动态图(图中依次出现血管及其中的血细胞、血浆、淋巴、组织细胞、组织液。图中血液在不断流动,图中出现的箭头表示血浆、淋巴、组织液三者之间的物质交换)。

练习:请大家用箭头表示内环境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提问:体内细胞与外界是如何进行物质交换的呢?

讲述:外界环境中的食物和空气分别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和呼吸系统的呼吸作用后,养料和氧气随血液循环到全身各处,通过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养料和氧气从组织液、血浆或淋巴进入全身的组织细胞;全身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等终产物又进入内环境,通过循环系统,最终由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或皮肤排出体外。可见,体内的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教师边讲述边依次板书出对应方框及箭头)

过渡:体内的每个活细胞都直接或间接的与外界环境联系,可见生命是个开放的系统。作为生命系统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稳态。

讲述:众所周知,血浆的含水量在90~92%之间;人的正常体温在37℃左右;血浆浓度稳定在80~120mg/dL之间。这些都是内环境处于稳态的例证。l

提问:为什么给病人输液时,输入的是生理盐水,而不是蒸馏水?

(让学生略加讨论再回答,必要时教师可以提示。)

讲述:人体血浆37℃时的渗透压在77kPa左右,相当于生理盐水的渗透压。如果大量输进蒸馏水,将使人体内环境的渗透压大大降低,致使细胞大量吸水,这可能会造成细胞最终无法维持原有形态甚至破裂等结果。

观察:请仔细观察下列演示实验步骤。这是已静置后的血液,也可以用离心了的血液(教师出示血液)。取甲乙两个洁净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向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酸碱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滴入等量的几滴盐酸溶液,摇匀后,再用酸碱试纸检测。教师及时出示检测结果。

讲述:第一次测试结果反映血浆显碱性;第二次测试结果反映甲内溶液不显酸性而乙内溶液显酸性。实验证明,在外界影响不太大的情况下,血浆的州pH稳定在7.35~7.45之间。

上述事实表明,人体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提问:血糖浓度过低或过高,生命活动是否正常?

(回答:血糖浓度过低可能出现低血糖症;血糖浓度过高可能出现糖尿病。)

提问:如果内环境的酸碱度发生显著改变,酶的活性将受到什么影响?

回答:酶将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甚至失活。

讲述:上述事实表明,内环境中各种理化因子的变动都不能超过一定范围,否则,可能会引起代谢的障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可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提问:内环境的稳态是如何实现的呢?

讲述: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人的体温能保持相对恒定,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主要是血液)的调节下,通过循环、呼吸等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实现的。

通过第六节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血糖浓度能保持相对稳定,也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肝脏、肾等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实现的。

生活中,剧烈运动产生的酸胀感,在一段时间后会自动消失,这是为什么呢?刚做的演示实验已表明,血浆对血液的酸碱度具有调节作用。下面我们以血浆对酸碱度的调节为例,来说明内环境的稳态是如何实现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内环境稳态概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为什么甲试管内的溶液在滴入少量盐酸溶液后却不显酸性?

(回答:略。)

讲述:原来血液中有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酸碱缓冲对。比如,剧烈运动时会因缺氧而产生乳酸,这时,血液中的碳酸氢钠等强碱盐和乳酸发生反应,生成碳酸和乳酸钠。乳酸钠可通过肾脏排出体外;碳酸的酸性小,而且它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会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酸碱度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活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当摄入碱性食品后,将发生酸碱中和反应,产生的盐也可通过肾脏排出体外,所以酸碱度不变。

可见;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来实现的。

提问:请同学们小结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回答:略。)

讲述: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的稳态。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490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