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二生物教案:《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二)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二生物教案:《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二)”,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目标:

1.内环境的知识(理解)。

2.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理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教学难点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教学过程

提问:人体内的代谢活动都是通过酶促反应来完成的,那么,酶活性受哪些因素影响?

(回答:温度和pH等。)

引言:可见,一个生命活动正常的人,他体内的温度和酸碱度等理化性质都是处在相对稳定状态的。这堂课学习的课题是《内环境的稳态》。

提问:什么是内环境呢?

讲述:体内有许多液体,它们是内环境的基础。人体内含有的大量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可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内液是存在于细胞内的体液。(学生举例)细胞外液是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学生举例)

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叫做人体的内环境。

观察:请大家认真观察屏幕上的动态图(图中依次出现血管及其中的血细胞、血浆、淋巴、组织细胞、组织液。图中血液在不断流动,图中出现的箭头表示血浆、淋巴、组织液三者之间的物质交换)。

练习:请大家用箭头表示内环境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提问:体内细胞与外界是如何进行物质交换的呢?

讲述:外界环境中的食物和空气分别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和呼吸系统的呼吸作用后,养料和氧气随血液循环到全身各处,通过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养料和氧气从组织液、血浆或淋巴进入全身的组织细胞;全身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等终产物又进入内环境,通过循环系统,最终由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或皮肤排出体外。可见,体内的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教师边讲述边依次板书出对应方框及箭头)

过渡:体内的每个活细胞都直接或间接的与外界环境联系,可见生命是个开放的系统。作为生命系统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稳态。

讲述:众所周知,血浆的含水量在90~92%之间;人的正常体温在37℃左右;血浆浓度稳定在80~120mg/dL之间。这些都是内环境处于稳态的例证。l

提问:为什么给病人输液时,输入的是生理盐水,而不是蒸馏水?

(让学生略加讨论再回答,必要时教师可以提示。)

讲述:人体血浆37℃时的渗透压在77kPa左右,相当于生理盐水的渗透压。如果大量输进蒸馏水,将使人体内环境的渗透压大大降低,致使细胞大量吸水,这可能会造成细胞最终无法维持原有形态甚至破裂等结果。

观察:请仔细观察下列演示实验步骤。这是已静置后的血液,也可以用离心了的血液(教师出示血液)。取甲乙两个洁净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向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酸碱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滴入等量的几滴盐酸溶液,摇匀后,再用酸碱试纸检测。教师及时出示检测结果。

讲述:第一次测试结果反映血浆显碱性;第二次测试结果反映甲内溶液不显酸性而乙内溶液显酸性。实验证明,在外界影响不太大的情况下,血浆的州pH稳定在7.35~7.45之间。

上述事实表明,人体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提问:血糖浓度过低或过高,生命活动是否正常?

(回答:血糖浓度过低可能出现低血糖症;血糖浓度过高可能出现糖尿病。)

提问:如果内环境的酸碱度发生显著改变,酶的活性将受到什么影响?

回答:酶将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甚至失活。

讲述:上述事实表明,内环境中各种理化因子的变动都不能超过一定范围,否则,可能会引起代谢的障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可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提问:内环境的稳态是如何实现的呢?

讲述: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人的体温能保持相对恒定,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主要是血液)的调节下,通过循环、呼吸等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实现的。

通过第六节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血糖浓度能保持相对稳定,也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肝脏、肾等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实现的。

生活中,剧烈运动产生的酸胀感,在一段时间后会自动消失,这是为什么呢?刚做的演示实验已表明,血浆对血液的酸碱度具有调节作用。下面我们以血浆对酸碱度的调节为例,来说明内环境的稳态是如何实现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内环境稳态概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为什么甲试管内的溶液在滴入少量盐酸溶液后却不显酸性?

(回答:略。)

讲述:原来血液中有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酸碱缓冲对。比如,剧烈运动时会因缺氧而产生乳酸,这时,血液中的碳酸氢钠等强碱盐和乳酸发生反应,生成碳酸和乳酸钠。乳酸钠可通过肾脏排出体外;碳酸的酸性小,而且它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会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酸碱度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活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当摄入碱性食品后,将发生酸碱中和反应,产生的盐也可通过肾脏排出体外,所以酸碱度不变。

可见;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来实现的。

提问:请同学们小结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回答:略。)

讲述: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的稳态。

相关阅读

高二生物教案:《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一)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教案:《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一)”,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二)能力目标

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关注人体内环境维持稳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认同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维持内环境稳态具有积极意义。

2

学生在第一节学习内环境的基础上来学习稳态的重要性,是需要将自己的思维角度提升到整体层面了解,同时必须认识到能够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必须在稳态基础上进行,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本节内容的重要性体现在树立学生对整体稳定需要自身存在调节机制来实现整体稳态!我们不能不能及时安排实验课实践,所以在上课时学习原理非常重要。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

生物体维持pH稳定机制的实验操作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提醒学生做好学习准备,让大家关注尿毒症的症状。

老师提出问题尿毒症患者内环境的成分与健康人相比,最大的成分区别是什么?

学生思考与回答:尿素、尿酸等代谢废物增加。(激励学生)

评价并入课:

尿毒症患者就是因为代谢废物及毒素的堆积,而使内环境成分的相对稳定遭到破坏,危及生命。可见,机体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活动2【讲授】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稳态概念的认知方法

人体时刻都在进行着生命活动,外界的环境也是起伏波动,那我们的内环境会因此而剧烈变化吗?

PPT演示:

问题探讨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表1:内环境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

展示一张化验单,让大家仔细观察各种项目。

提出问题,安排讨论:

1.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2.从化验单上可以看出哪几种成分超出正常范围?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不利影响?一、稳态概念的认知方法

人体时刻都在进行着生命活动,外界的环境也是起伏波动,那我们的内环境会因此而剧烈变化吗?

PPT演示:

问题探讨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表1:内环境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

展示一张化验单请同学们观看

提出问题,安排讨论:

1.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2.从化验单上可以看出哪几种成分超出正常范围?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不利影响?

简要评价、补充,形成共识:

(1.内环境中各种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的,而是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中。)

(2.葡萄糖含量超标,可能引起糖尿病,还可能并发酮症酸中毒等;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血脂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活动3【讲授】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师:下面以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O2、CO2和水等化学成分为例来分析。我们先来看课本上的示意图,看完以后分别请3位同学说一说内环境中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O2和CO2、水的来源与去路。

生1: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系统进入内环境,后为组织细胞所用;代谢废物由细胞排放到内环境中,最后经过泌尿系统、排泄系统、皮肤等排出内环境。

生2:O2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内环境,后为组织细胞用来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O2;CO2由细胞排放到内环境中,最后经过呼吸系统排出内环境。

生3:水主要通过消化系统进入内环境,除了为组织细胞所用,也通过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皮肤等排出内环境。

机体内各个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

师:同学们把教材翻到11页。我们来了解人类对机体维持稳态机制的认识是怎样逐步完善的。

生:(自行阅读)

师:科学家贝尔纳和坎农对这一机制分别是怎样解释的?

生: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稳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坎农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教师精讲】

师:坎农的解释对贝尔纳的推测做出了补充,但是他的解释还不够全面。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免疫系统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原因。因此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稳态的概念源于对内环境的研究,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适用于整个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生物科学从分析走向综合、由分支走向统一的发展趋势。

活动4【活动】知识拓展

内环境稳态遭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呢?

多媒体显示问题:

1、 你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吗?谈谈高烧最严重时的感受。体温过高时为什么要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措施?

2、 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出现什么变化?这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3、 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为什么?这说明外界环境与内环境稳态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发烧会头疼发晕,全身无力……体温过高时要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措施是因为体温高过一定范围或体温过高持续时间过长都会给机体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师:正常的体温是体内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最适宜的温度。在发高烧的状态下,由于内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体内的各种反应出现紊乱,于是机体功能发生异常。发热时的主要症状大部分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的表现。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孕妇发热可能导致胎儿发育障碍,是一个重要的致畸因子。对于6个月至4岁的幼儿来说,持续高热容易发生惊厥,相当数量的患儿由此造成脑损伤,如智力落后,甚至癫痫,因此应注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

生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变小。当内环境渗透压变小时,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

生3: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不适症状是因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易造成体内缺氧。这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势必影响内环境的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不甚剧烈,并且机体代偿机制良好,内环境的波动较小,仍能维持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剧烈,机体代偿机制不好,内环境稳态将受到破坏,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师:(总结)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后机体就会出现相应的病症。

师:当然,内环境稳态被破坏除了个别化学成分的改变外,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知道,夏天使用空调可以帮助你摆脱酷热的煎熬,但是长时间使用容易引起“空调病”。请同学们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角度,分析“空调病”的原因。

生:室内室外温差大,室内空气干燥,空调的温度打得太低,室内空气不流通等。

师:(学生分析的时候给予适当引导、补充和纠正)据分析,空调对人的影响主要在于:空调风使人体表面水分蒸发量加大,毛孔收缩,不能正常排汗,也会引起内分泌的紊乱;空调房间里,气流方向经常变换,气流速度增加,空气热量不断变动等因素干扰了人体的嗅觉,削弱了人体对空气中病菌、过敏原和异味的反应;房间内湿度太低,会对眼、鼻等处的黏膜产生不利作用,导致黏膜病;室内空气与外界几乎隔绝,干燥而又温度适宜,空气中有害细菌含量快速上升。

师:大家再来列举几个稳态失调的病例,说明症状和危害。

生:尿毒症、糖尿病、严重腹泻造成的脱水等等。

师:也就是说,机体的内环境必须处于稳态,当稳态不再,就会对机体造成危害。

活动5【讲授】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师:同学们试着从细胞代谢需要的物质和条件角度入手,分析分析为什么内环境稳态失调后,会对机体造成危害。

生:细胞的代谢过程是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完成这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只有各种所需物质和条件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为反应提供充足的反应物。从另一个角度讲,细胞代谢的进行离不开酶,酶的活性又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它们都在适宜的范围内,酶才能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

师:(总结)由此可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师:每一个人的健康都与内环境的稳态有关。学习有关内环境稳态的知识,有助于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习惯,还可以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关爱家人和亲友。

活动6【练习】课堂练习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 )

A.温度 B.酶 C.pH D.渗透压

2.下列哪项叙述适于描述稳态的生理意义( )

A.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B.使体液的PH值维持相对稳定

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维持相对平衡

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

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4.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5、“人类不能生活在纯氧的环境中”,这一叙述是( )

A、不对的,因为身体细胞需要氧,以氧化有机物获得能量

B、不对的,因为人体所吸收的纯氧经呼吸道进入血液时,已有许多CO2

产生,不影响呼吸的调节。

C、对的,因为血液中应有适量的CO2作为调节呼吸作用的物质

D、对的,因为纯氧会使身体细胞的氧化作用太剧烈,而无法维持恒定性

6、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所维持的

活动7【导入】课后拓展

帕金森氏症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运动时不自主地震颤,患者十分痛苦。瑞典科学家卡尔松的研究表明,神经末梢中的“多巴胺”缺乏是帕金森氏症的病因,并找到了“多巴”作为缓解该病的有效药物,卡尔松因此获得

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现在已知“多巴”可以在人体内转化成“多巴胺”;而一种名为“利血平”的药物可耗竭神经末梢中的多巴胺。为了验证“多巴胺缺乏是引起运动震颤的原因”,请你依据所给的材料和用品来补充和完善实验设计的方法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

(一)主要实验材料和用品:

小鼠、生理盐水、用生理盐水配制的一定浓度的利血平溶液、用生理盐水配制的一定浓度的多巴溶液等。

(二)实验步骤:

(1)把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分为数量相等的A、B两组。

(2)A组注射一定浓度的利血平溶液,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随后在相同的条件下饲养,观察并记录小鼠的运动状况。

(3)继续实验:

A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继续饲养,观察并记录小鼠的运动状况。

(三)预测实验结果:A组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提醒学生做好学习准备,让大家关注尿毒症的症状。

老师提出问题尿毒症患者内环境的成分与健康人相比,最大的成分区别是什么?

学生思考与回答:尿素、尿酸等代谢废物增加。(激励学生)

评价并入课:

尿毒症患者就是因为代谢废物及毒素的堆积,而使内环境成分的相对稳定遭到破坏,危及生命。可见,机体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活动2【讲授】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稳态概念的认知方法

人体时刻都在进行着生命活动,外界的环境也是起伏波动,那我们的内环境会因此而剧烈变化吗?

PPT演示:

问题探讨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表1:内环境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

展示一张化验单,让大家仔细观察各种项目。

提出问题,安排讨论:

1.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2.从化验单上可以看出哪几种成分超出正常范围?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不利影响?一、稳态概念的认知方法

人体时刻都在进行着生命活动,外界的环境也是起伏波动,那我们的内环境会因此而剧烈变化吗?

PPT演示:

问题探讨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表1:内环境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

展示一张化验单请同学们观看

提出问题,安排讨论:

1.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2.从化验单上可以看出哪几种成分超出正常范围?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不利影响?

简要评价、补充,形成共识:

(1.内环境中各种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的,而是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中。)

(2.葡萄糖含量超标,可能引起糖尿病,还可能并发酮症酸中毒等;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血脂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活动3【讲授】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师:下面以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O2、CO2和水等化学成分为例来分析。我们先来看课本上的示意图,看完以后分别请3位同学说一说内环境中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O2和CO2、水的来源与去路。

生1: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系统进入内环境,后为组织细胞所用;代谢废物由细胞排放到内环境中,最后经过泌尿系统、排泄系统、皮肤等排出内环境。

生2:O2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内环境,后为组织细胞用来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O2;CO2由细胞排放到内环境中,最后经过呼吸系统排出内环境。

生3:水主要通过消化系统进入内环境,除了为组织细胞所用,也通过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皮肤等排出内环境。

机体内各个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

师:同学们把教材翻到11页。我们来了解人类对机体维持稳态机制的认识是怎样逐步完善的。

生:(自行阅读)

师:科学家贝尔纳和坎农对这一机制分别是怎样解释的?

生: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稳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坎农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教师精讲】

师:坎农的解释对贝尔纳的推测做出了补充,但是他的解释还不够全面。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免疫系统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原因。因此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稳态的概念源于对内环境的研究,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适用于整个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生物科学从分析走向综合、由分支走向统一的发展趋势。

活动4【活动】知识拓展

内环境稳态遭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呢?

多媒体显示问题:

1、 你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吗?谈谈高烧最严重时的感受。体温过高时为什么要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措施?

2、 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出现什么变化?这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3、 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为什么?这说明外界环境与内环境稳态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发烧会头疼发晕,全身无力……体温过高时要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措施是因为体温高过一定范围或体温过高持续时间过长都会给机体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师:正常的体温是体内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最适宜的温度。在发高烧的状态下,由于内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体内的各种反应出现紊乱,于是机体功能发生异常。发热时的主要症状大部分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的表现。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孕妇发热可能导致胎儿发育障碍,是一个重要的致畸因子。对于6个月至4岁的幼儿来说,持续高热容易发生惊厥,相当数量的患儿由此造成脑损伤,如智力落后,甚至癫痫,因此应注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

生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变小。当内环境渗透压变小时,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

生3: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不适症状是因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易造成体内缺氧。这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势必影响内环境的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不甚剧烈,并且机体代偿机制良好,内环境的波动较小,仍能维持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剧烈,机体代偿机制不好,内环境稳态将受到破坏,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师:(总结)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后机体就会出现相应的病症。

师:当然,内环境稳态被破坏除了个别化学成分的改变外,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知道,夏天使用空调可以帮助你摆脱酷热的煎熬,但是长时间使用容易引起“空调病”。请同学们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角度,分析“空调病”的原因。

生:室内室外温差大,室内空气干燥,空调的温度打得太低,室内空气不流通等。

师:(学生分析的时候给予适当引导、补充和纠正)据分析,空调对人的影响主要在于:空调风使人体表面水分蒸发量加大,毛孔收缩,不能正常排汗,也会引起内分泌的紊乱;空调房间里,气流方向经常变换,气流速度增加,空气热量不断变动等因素干扰了人体的嗅觉,削弱了人体对空气中病菌、过敏原和异味的反应;房间内湿度太低,会对眼、鼻等处的黏膜产生不利作用,导致黏膜病;室内空气与外界几乎隔绝,干燥而又温度适宜,空气中有害细菌含量快速上升。

师:大家再来列举几个稳态失调的病例,说明症状和危害。

生:尿毒症、糖尿病、严重腹泻造成的脱水等等。

师:也就是说,机体的内环境必须处于稳态,当稳态不再,就会对机体造成危害。

活动5【讲授】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师:同学们试着从细胞代谢需要的物质和条件角度入手,分析分析为什么内环境稳态失调后,会对机体造成危害。

生:细胞的代谢过程是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完成这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只有各种所需物质和条件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为反应提供充足的反应物。从另一个角度讲,细胞代谢的进行离不开酶,酶的活性又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它们都在适宜的范围内,酶才能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

师:(总结)由此可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师:每一个人的健康都与内环境的稳态有关。学习有关内环境稳态的知识,有助于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习惯,还可以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关爱家人和亲友。

活动6【练习】课堂练习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 )

A.温度 B.酶 C.pH D.渗透压

2.下列哪项叙述适于描述稳态的生理意义( )

A.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B.使体液的PH值维持相对稳定

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维持相对平衡

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

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4.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5、“人类不能生活在纯氧的环境中”,这一叙述是( )

A、不对的,因为身体细胞需要氧,以氧化有机物获得能量

B、不对的,因为人体所吸收的纯氧经呼吸道进入血液时,已有许多CO2

产生,不影响呼吸的调节。

C、对的,因为血液中应有适量的CO2作为调节呼吸作用的物质

D、对的,因为纯氧会使身体细胞的氧化作用太剧烈,而无法维持恒定性

6、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所维持的

活动7【导入】课后拓展

帕金森氏症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运动时不自主地震颤,患者十分痛苦。瑞典科学家卡尔松的研究表明,神经末梢中的“多巴胺”缺乏是帕金森氏症的病因,并找到了“多巴”作为缓解该病的有效药物,卡尔松因此获得

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现在已知“多巴”可以在人体内转化成“多巴胺”;而一种名为“利血平”的药物可耗竭神经末梢中的多巴胺。为了验证“多巴胺缺乏是引起运动震颤的原因”,请你依据所给的材料和用品来补充和完善实验设计的方法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

(一)主要实验材料和用品:

小鼠、生理盐水、用生理盐水配制的一定浓度的利血平溶液、用生理盐水配制的一定浓度的多巴溶液等。

(二)实验步骤:

(1)把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分为数量相等的A、B两组。

(2)A组注射一定浓度的利血平溶液,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随后在相同的条件下饲养,观察并记录小鼠的运动状况。

(3)继续实验:

A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继续饲养,观察并记录小鼠的运动状况。

(三)预测实验结果:A组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二生物教案:《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优秀教学设计(三)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教案:《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优秀教学设计(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材的简要分析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必修模块3第1章第2节的内容。它是第一节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也是学习后面生命活动调节等内容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稳态是必修模块3重要的核心概念。处理好这一概念的教学,可以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稳态的概念及稳态的重要性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稳态的调节机制在后面章节的学习中要逐步展开和深化,本节中仅做一个简要的概述,做好后继课的铺垫。

人体健康与内环境稳态密切相关。几乎所有人生活中都亲历过诸如发烧、腹泻等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因此,通过有关内环境稳态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树立健康生活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1.知识目标

(1)概述什么是内环境稳态,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能力目标

(1)“生物体维持pH相对稳定的机制”的实验操作;

(2)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态的机制。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关注人体内环境维持稳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认同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维持内环境稳态具有积极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

生物体维持pH稳定机制的实验操作

四、教学具体方案及实施过程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醒学生做好学习准备

播放视频:“有关尿毒症”资料。

提出问题:

根据视频资料请同学们想想,尿毒症患者内环境的成分与健康人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评价并入课:

尿毒症患者就是因为代谢废物及毒素的堆积,而使内环境成分的相对稳定遭到破坏,危及生命。可见,机体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板书课题:第二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提出问题:

那么,什么是内环境的稳态?下面我们将通过问题的探讨,来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板书:

一、稳态概念的认知方法

人体时刻都在进行着生命活动,外界的环境也是起伏波动,那我们的内环境会因此而剧烈变化吗?

PPT演示:

问题探讨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表1:内环境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

项 目

测定值

单 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17

IU/L

0~45

肌酐

CRE

0.7

mg/dl

0.5~1.5

尿素氮

BUN

14.6

mg/dl

6~23

血清葡萄糖

GLU↑

223

mg/dl

60~110

甘油三脂

TG↑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TCH

179

mg/dl

150~220

提出问题,安排讨论:

1.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2.从化验单上可以看出哪几种成分超出正常范围?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不利影响?

简要评价、补充,形成共识:

(1.内环境中各种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的,而是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中。)

(2.葡萄糖含量超标,可能引起糖尿病,还可能并发酮症酸中毒等;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血脂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PPT演示:

问题探讨2:内环境pH的变化特点

提问学生:

剧烈运动后,为什么会肌肉酸痛呢?

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pH的大幅度下降呢?

引出实验问题: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PPT演示:教科书P.9-10“实验”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酸碱对内环境pH的影响情况。

提醒学生注意实验规程,包括:

①实验材料和用具的正确使用;②实验流程的有序性;③同学之间的友好合作等。

深入到学生的实验活动中,进行适当的点拨和辅导。调整学生实验活动的进程。

安排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组织简要分析和讨论。

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不断鼓励和激疑学生

作出终端评价,得出实验结论

动物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对酸碱都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从而使血浆pH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

PPT演示:正常人体内,内环境的pH处于动态平衡。

PPT演示:

问题探讨3:体温的变化特点

出示“体温的日变化规律”的调查报告

时间

6:00

9:00

12:00

15:00

18:00

21:00

睡前

平均温度

环境

温度

母亲

父亲

自己

安排学生分组展示课前调查的初步报告

提出讨论的问题,安排学生分组讨论:

1.同一个人在24小时内体温变化有何特点?

2.人体体温始终在37℃左右吗?

3.将体温变化的测量情况与当天气温日变化的测量大致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如何?

评价和小结:

健康人的体温也保持着相对稳定。

PPT演示:

问题探讨4:内环境渗透压的变化特点

提问学生:

如果生病时输液,需用生理盐水,大家能说出生理盐水的浓度吗?

PPT演示:“红细胞的形态图”

提问学生:请预测,输液时Nacl溶液浓度过低(低渗溶液)或过高(高渗溶液)会对红细胞的形态和结构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后作出肯定: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环境的渗透压也是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

师生共同小结出稳态的概念:

通过以上的问题探究,可以说明健康人体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即内环境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

那么,正常机体的内环境为什么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呢?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是什么?

板书:

二、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物质基础和调节机制

PPT动画演示:

带着学生简要了解血浆pH的调节过程。

依据教科书图1-4,帮助学生简要熟悉人体内有关的器官和系统。

提出问题,安排学生阅读教科书并联系自身寻求答案

1.根据血浆pH调节过程,说明有哪些器官的直接参与?又有哪些系统的直接参与呢?

2.通过pH的调节过程说明这些器官、系统是随意参与还是协调活动呢?

3.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呢?

启迪学生思考,安排自我阅读教科书P.8 最后二段

人类对机体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机制的认识是怎样逐步完善的?

师生共同分别明确:(可PPT演示)

从贝尔纳的推测(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到坎农的解释(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然后到现代观点: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作用。

再次熟识稳态的概念(整合教科书中的概念要点):

人体的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提出继续思考的问题:

稳态既然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这样完善的调节机制下维持的,那是否意味着内环境稳态一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呢?

启迪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经历,探讨问题

如:军训时,环境温度持续高达39℃,班上有同学出现中暑现象……

又如:糖尿病人因胰岛B细胞受损,自身调节功能出现障碍,而导致内环境成分中血糖浓度过高。

简短小结:

通过这些现象充分说明稳态失调带来了疾病,进而影响人体的健康。可见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板书: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带着学生联系生活现象思考,师生互议:

现象1:发烧的经历与原因初探,从酶促反应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为什么会出现食欲不振、身体乏力等症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还有哪些?

现象2:某同学在上午第5节课时,因低血糖而晕倒,送到医务室医生立即给刘欣静脉注射了葡萄糖溶液,很快就舒醒了。这个事实说明什么?

现象3:平原地区生活的人们初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大气中氧分压偏低,导致人体内缺氧……)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课堂巩固与练习:

知识要点归纳和习题练习:(见PPT)

(注意:要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层次,确定习题练习的难度,可初步跑马观花接触高考试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高考要求。)

结课并释疑:

刚上课是播放的视频“尿毒症”,患者依赖血液透析仪维持了内环境的稳态,延续了他们的生命。可我更希望咱们都能远离尿毒症等稳态失调的疾病。

布置课后延伸学习的内容:(辅以PPT画面激励)

查阅资料,收集与内环境稳态失调有关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并以小组为单位制作1期以“内环境稳态与健康”为主题的宣传小报。

老师可把各小组的作品收集起来在校内举办一个展览活动,向全校师生宣传有关健康的知识,增强人们的健康理念──人生因健康而更加精彩!

观看并思考

思考与回答:尿素、尿酸等代谢废物增加。

进入学习状态

开始进入思考

阅读表中各项数据,

以学习小组进行数据的逐项对比分析

小组讨论,分组交流

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进入思考状态

分小组进行实验操作,

分工合作,相互交流。

分组实验操作

用投影仪分组展示实验所得的数据及曲线图,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结论,达成共识。

自主活动,取出准备好的学习资料

用投影仪展示课前调查的结果: “体温的日变化规律”的调查报告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分组汇报:

1.同一个人的体温在24小时内变化不大。

2.不是!只有人在健康时体温才在37℃左右。

3.外界环境温度对体温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

回答:0.9% Nacl溶液。

观察、思考

简单分析并回答:

浓度过低导致红细胞吸水胀破;浓度过高导致红细胞失水皱缩。

内环境的渗透压只有维持相对稳定,细胞才能保持正常形态。

阅读教科书P.8,勾划出概念要点

联系自身了解相关的器官和系统名称。

相互小议,形成共识: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基础。

自主阅读,了解有关史料

答:稳态就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在教科书中完成稳态概念的书面整合

联系生活实际,各自发表意见,小组合作交流:

环境变化小,内环境波动较小,仍能维持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激烈,超过自身调节能力,内环境的稳态也会遭到破坏。

小组交流,形成共识: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合作交流得出共识:正常体温和适宜pH是人体内的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

糖类是人体的主要能源物质,血糖过低会导致供能不足,而引起低血糖等症状。

完成课堂检测题。

课后可分小组进行准备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激励学生

提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训练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展现并学会合作学习

加强实验操作技能过手训练

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

引导学生注重调查报告的编制,并初步学会对数据进行分析。

体验合作学习和成功的喜悦

冷静思考、注重观察和分析

师生合作

了解自身并学会关爱自身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在思考中进一步理解核心概念,初步学会怎样整合知识

通过问题和病例简要分析,升华对概念的认识

再次学习怎样内化知识

及时反馈,力图提高知识目标的达成度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增强集体荣誉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2011年四川省高中生物优质课展评活动”中的课题之一,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有所得,在教研组全体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对该课题的教学内容进行研读和分析、课前对学情的简要调查(例如,安排学生课前完成“体温的日变化规律”的调查报告等),制订了比较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然后在参赛学校上课前,又和南溪一中同学进行了简单的见面和对话,对原订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再次进行了适度的调整。

由于本节课的主要特点之一是非常贴近生活,所以我选择从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入手,通过设置4个问题探讨,鼓励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并参与讨论交流。从课堂学习氛围看,同学们的思维相当活跃,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尤其是各小组对课前的体温调查报告的分析、讨论激烈有序。

由于在课堂教学中插入了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并且分小组进行,全班同学基本上都能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实验的有序操作,并得出基本正确的实验结果。在实验结果的分析过程中,我注意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进行分组汇报、相互评价和成果共享,使课堂的学习气氛达到高潮。

由于本节课在选题上既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过手练习,又有意识选入少许有一定深度的拓展习题,较为明显地体现出了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这两个方面。

由于第一次尝试新课程内容的教学,我特别注意到通过不同方式向一些有教学实践经验的老师虚心求教。在怎样处理教学的重难点时,课案的实施考虑到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进行思考,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要因情而调、形式多样。如安排学生课前完成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报告,课堂上组织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课堂中穿插实验的简易操作,指导学生阅读、思考教科书中的重要语句,以及列举学生亲身体验的一些生活经历等,来帮助学生完成“稳态”概念的完整理解和对稳态重要意义的认识。

在教学课案的实施过程中,尽管有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也暴露出了一些明显的不足。例如,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上,还可以对教科书进行大胆一些的处理,充分利用好教科书这个最基本的课程资源;还有就是过高估计了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课堂中学生个别小组没有得到预期的实验结果,因此,增加课前预实验的准备,提倡学生之间互学互教,加强合作和交流,显得更有必要。

高二生物教案:《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三)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二生物教案:《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三)”,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析分析

本节课为《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节的理论部分,即“内环境稳态及其重要性”。在实验前教授此课。上节课已学习了体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等相关概念,并以血浆为例讨论了其化学性质、化学成分,此外还了解到有关温度等物理性质,为本节课的学习垫定了基础。本节课包括“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等内容。

课前先让学生完成“体温的日变化规律”的调查,同时教师自己也完成这一调查。新课的导入,学生公布自己“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结果,从体温的“日变化”发现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的波动范围不大,从个体的平均体温差异发现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导入内环境的稳态及其重要性。

本节内容也是比较抽象,因此,教学活动的组织力求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问题探讨、调查、思考与讨论等栏目安排的内容都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3、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

1、进行实验,了解生物体具有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机制。

2、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2、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习惯。

3、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关爱家人和亲友。

4、建立敢于质疑、尊重事实,严谨、仔细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四、教学方法:调查法、讨论法、归纳法、讲授法等方法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共2课时,本设计为第1课时。

七、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打开调试好多媒体设备。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好!

在上一节课接近尾声的时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完成“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现在大家以前后4位同学为一个小组,汇总交流各自的体温调查的结果,并根据调查结果回答下面的问题:

多媒体显示问题:

1、 不同家庭成员的体温完全一致吗?这说明了什么?

2、 和其他同学交流调查结果,比较班级中同一性别同学的体温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3、 将人体体温的日变化情况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如何?

4、 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什么特点?

生1:不同家庭成员的体温不完全一致。这说明人的体温有个体差异。

生2:同一性别的同学的平均体温有个体差异,但是相差幅度较小。

生3:人体体温的变化不受当地气温的变化所影响,或者说在正常情况下影响非常小。

生4:同一个人的体温白天比晚上高,但是变化幅度不大。

师:(总结)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个体的人的体温具有差异,同一个人一天中的体温也是有差异的,但是这一差异往往不超过1 ℃。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处于动态平衡中。

像体温的变化情况一样,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种动态平衡称之为稳态,内环境的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多媒体显示: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师:体温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证明体温处于动态平衡中。那么,内环境的渗透压又如何呢?我们知道内环境中的渗透压与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先了解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是如何变化的。

【合作探究】

多媒体显示:课本“问题探讨”中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

师: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衡量肝功能受损情况的一项指标,转氨酶存在于肝细胞的线粒体中,只要肝脏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损害,转氨酶就会由肝细胞释放到血液中,所以肝脏本身的疾患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转氨酶升高。肌酐与尿素氮是衡量肾功能的一项指标,当肾功能发生障碍时,代谢废物不能排出体外,以致大量含氮废物和其他毒性物质在体内积累,内环境稳态被破坏。血清葡萄糖是血液中血糖浓度的一项指标,对于诊断以及指导治疗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甘油三脂和总胆固醇是衡量血液中血脂水平的一项指标,血脂是血液中各种脂质的总称,其中最重要的是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无论胆固醇含量增高,还是甘油三脂的含量增高,或是两者都增高,都统称为高脂血症。高脂血症与冠心病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胆固醇与甘油三脂皆增高的,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更大。

多媒体显示问题:

1、 为什么血浆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

2、 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3、 从化验单上可以看出哪几种成分超出正常范围?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不利影响?

生:血浆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因为血浆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血浆中各种化合物的含量如果发生异常变化就会导致机体出现相应的病症。

师:说得不错。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例如,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的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的活性最高,在血浆中的活性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时,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引起血浆中转氨酶活性升高。

生:每种成分的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生:还能说明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师:说的很好。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正常机体的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是稳定的,而这种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既然内环境中的各项化学成分都是稳定的,那么它们综合起来就能说明内环境的渗透压也是稳定的。下面来看看问题3。

生1:肌酐含量超标,肌酐是有毒的代谢废物,积累过多会影响健康。这表明肾脏的排泄功能有障碍。

生2: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

生3: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教师精讲】

师:大家作的“体温日变化规律”调查说明了内环境的温度是相对稳定的,通过刚才对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的讨论,又说明了内环境的渗透压是相对稳定的。论证至此,我们可以下结论了: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这种动态平衡是通过机体的调节作用实现的。生物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这里注意两点:一是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二是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那么,稳态是怎样实现的呢?

【方法引导】

多媒体显示: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师:下面以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02、C02和水等化学成分为例来分析。我们先来看一段动画演示,看完以后分别请3位同学说一说内环境中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02和C02、水的来源与去路。

演示多媒体CAI—1

生1: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系统进入内环境,后为组织细胞所用;代谢废物由细胞排放到内环境中,最后经过泌尿系统、排泄系统、皮肤等排出内环境。

生2:02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内环境,后为组织细胞用来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02;C02由细胞排放到内环境中,最后经过呼吸系统排出内环境

生3:水主要通过消化系统进入内环境,除了为组织细胞所用,也通过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皮肤等排出内环境。

师:(总结)

多媒体显示:

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

师:同学们把教材翻到第8页。我们来了解人类对机体维持稳态机制的认识是怎样逐步完善的。

生:(自行阅读)

师:科学家贝尔纳和坎农对这一机制分别是怎样解释的?

生: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稳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坎农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教师精讲】

师:坎农的解释对贝尔纳的推测做出了补充,但是他的解释还不够全面。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免疫系统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原因。因此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稳态的概念源于对内环境的研究,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适用于整个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生物科学从分析走向综合、由分支走向统一的发展趋势。

【知识拓展】

内环境稳态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呢?

多媒体显示问题:

1、 你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吗?谈谈高烧最严重时的感受。体温过高时为什么要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措施?

2、 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出现什么变化?这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3、 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为什么?这说明外界环境与内环境稳态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发烧会头疼发晕,全身无力……体温过高时要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措施是因为体温高过一定范围或体温过高持续时间过长都会给机体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师:正常的体温是体内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最适宜的温度。在发高烧的状态下,由于内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体内的各种反应出现紊乱,于是机体功能发生异常。发热时的主要症状大部分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的表现。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孕妇发热可能导致胎儿发育障碍,是一个重要的致畸因子。对于6个月至4岁的幼儿来说,持续高热容易发生惊厥,相当数量的患儿由此造成脑损伤,如智力落后,甚至癫痫,因此应注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

生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变小。当内环境渗透压变小时,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

生3: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不适症状是因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易造成体内缺氧。这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势必影响内环境的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不甚剧烈,并且机体代偿机制良好,内环境的波动较小,仍能维持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剧烈,机体代偿机制不好,内环境稳态将受到破坏,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师:(总结)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后机体就会出现相应的病症。

演示多媒体CAI—2:《缺钙会引起哪些疾病?》

师:当然,内环境稳态被破坏除了个别化学成分的改变外,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知道,夏天使用空调可以帮助你摆脱酷热的煎熬,但是长时间使用容易引起“空调病”。请同学们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角度,分析“空调病”的原因。

生:室内室外温差大,室内空气干燥,空调的温度打得太低,室内空气不流通等。

师:(学生分析的时候给予适当引导、补充和纠正)据分析,空调对人的影响主要在于:空调风使人体表面水分蒸发量加大,毛孔收缩,不能正常排汗,也会引起内分泌的紊乱;空调房间里,气流方向经常变换,气流速度增加,空气热量不断变动等因素干扰了人体的嗅觉,削弱了人体对空气中病菌、过敏原和异味的反应;房间内湿度太低,会对眼、鼻等处的黏膜产生不利作用,导致黏膜病;室内空气与外界几乎隔绝,干燥而又温度适宜,空气中有害细菌含量快速上升。

师:大家再来列举几个稳态失调的病例,说明症状和危害。

生:尿毒症、糖尿病、严重腹泻造成的脱水等等。

师:也就是说,机体的内环境必须处于稳态,当稳态失衡,就会对机体造成危害。

多媒体显示: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师:同学们试着从细胞代谢需要的物质和条件角度入手,分析分析为什么内环境稳态失调后,会对机体造成危害。

生:细胞的代谢过程是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完成这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只有各种所需物质和条件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为反应提供充足的反应物。从另一个角度讲,细胞代谢的进行离不开酶,酶的活性又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它们都在适宜的范围内,酶才能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

师:(总结)由此可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师:每一个人的健康都与内环境的稳态有关。学习有关内环境稳态的知识,有助于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习惯,还可以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关爱家人和亲友。

八、课堂小结:见课件

九、课堂巩固:见课件

十、布置作业:P11 一、二

十一、教学反思:

1、本节是学习人体的有关知识,教学过程尽可能联系自身的实际体验。

2、由于工作和学习,体温的调查应尽早布置,教师自己也参与完成这一调查,参与学生的讨论,这样会使学生的兴致更高。

3、在同学们回答问题表达零散或是不准确时,教师应及时加以补充、更正或适当地重述,以便全体同学都听懂。

附:板书设计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高二生物教案:《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优秀教学设计(一)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生物教案:《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优秀教学设计(一)”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一章《内环境与稳态》第二节的内容。是第一节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也是学习后面生命活动调节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内容的具体标准是“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说明什么是内环境稳态。稳态概念是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也是本模块的核心概念。搞好这一概念的教学,可以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稳态概念及稳态的重要性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由于这些内容都很抽象,学生要做到真正理解有一定难度,因而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稳态调节机制在后面章节中要逐步展开、深化,在本节仅做简要概述,以承上启下,因此达到了解水平即可。每一个人的健康都与内环境的稳态有关,几乎所有人都亲历过诸如发烧等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通过学习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构建概念,经过思想认同强化自我保健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3、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

能力目标:

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情感目标: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第一节内容中已经学习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知道了内环境的概念和内环境的组成部分。本课时将从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入手,让学生能够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和稳态的生理意义。

由于本节内容自身的抽象性,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通过对体温的调查了解稳态的含义,使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合作式学习和探究性学习。通过大量的事例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同时通过挂图,多媒体动画等方式进行具体化教学,帮助学生理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稳态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涉及到内环境,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理化性质等很抽象,而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更令学生难以捉摸。所以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丰富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感性认识。通过大量的问题讨论,使学生理解稳态的概念及形成机制。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讨论分析来认识稳态的重要性。通过启发式教学,打开学生思维,让他们能够更多的列举出实例进行分析,从而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稳态概念是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也是本模块的核心概念。搞好这一概念的教学,可以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稳态概念及稳态的重要性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由于这些内容都很抽象,学生要做到真正理解有一定难度,因而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上次课结束前布置的作业: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完成“体温的日变化规律”的调查。

课下完成调查

学生体验体温的相对稳定情况

请同学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并根据自己调查的结果完成课本上的思考题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回答问题。

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总结出来的结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引出课题

体温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证明体温处于动态平衡中。那么有哪些实事可以证明内环境的PH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

学生尝试列举事实

启发学生思考回忆已有知识

内环境的渗透压是否也处于平衡呢?请同学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说明:多饮多尿、输液必须输生理盐水等。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渗透压的稳定。

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是如何变化的呢?请同学举例分析

学生回答,如不完整,老师及时补充

让学生阅读化验单,说明内环境化学成分处于动态平衡中。

根据上述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稳态的概念,老师强调稳态的动态变化和有一定的变化范围,并结合教材中科学史话简要介绍稳态的提出和发展。

学生总结稳态概念

内环境是怎么实现的呢?请学生结合课本上图1-4作出相应的讲解。

学生讲解、总结

通过学生自身的理解,然后在讲解总结,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

简要介绍机体维持稳态机制的过程,指出稳态与环境的调节机制。如果稳态被破坏,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学生倾听

请学生举几个稳态失调的例子,说明症状和危害,总结出稳态的意义

学生举例,如尿毒症、糖尿病、高山缺氧反应、发烧等

启发学生思考,与生活建立联系。

如何预防稳态失调,引导学生讨论,在进行归纳总结。

学生讨论

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关注健康问题,强化自我保健和关爱他人的意识和能力

七、教学评价设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的画出几种稳态的调节示意图,并作出相应的讲解。

八、板书设计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稳态概念:

2、(1)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

(2)这种动态平衡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二、稳态的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本节课以学生对体温的日变化的调查导入,通过学生自身分析,得出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动态变化引出课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加酸加碱后血浆酸碱度的变化 探讨内环境的PH的相对稳定,通过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多饮多尿,输液必须输生理盐水等)得出内环境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通过上述的一些观点,使学生总结出稳态的概念,老师强调稳态的相对性和变化只能在一定的范围。然后通过学生利用图讲解营养物质的来源与去路,阐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通过学生举例说明稳态被破坏后的一些疾病,介绍稳态的重要意义。课堂的内容环环相扣,要保证课堂的顺利进行,需要学生提前做好本节的预习,做好日体温的变化情况调查,做好相关内容的准备工作。由于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问题非常多,那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适当的对问题进行删减,既保证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同时又要保证课堂的有效性。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本节的重难点,也就是稳态的概念的理解上。而我们很多时候却把重点放在了稳态的调节上,过多的介绍血糖、渗透压、PH、体温的调节,在对课本内容处理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另外,由于学生本身认识限制,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举例的时候,往往不能很好的形成配合,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自问自答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2515.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